可可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

Heart Att80 页 376.525 KB下载文档
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
当前文档共80页 2.99
下载后继续阅读

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

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二〇一八年六月 编制说明 “十三五”时期,是全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建成 国际旅游胜地“两个建成”目标的决胜期,是实施脱贫、基础设 施建设、产业做强升级的攻坚期,也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机遇期。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 位”1新使命和自治区确立的“四大战略”2,为桂林旅游发展带来 了历史性重大发展契机。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旅游业“十三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 新常态,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的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基 本建成国际旅游胜地,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国际 旅游集散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 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全面坚持 “一本蓝图绘到底”,全面落实“加快建设新城、疏解提升老城、 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 的总要求,意义重大。 《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 31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 意见》(国办发〔2015〕62 号)、《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三五” 1 “三大定位”: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 21 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2 “四大战略”: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 I 规划纲要》(发布稿)、《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三五” 规划》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 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5〕59 号)、《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 设发展规划纲要》、《桂林市旅游总体规划修编(2015-2020)》、 《桂林市重点旅游旅游片区规划(2014-2020)》《桂林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编制规划。 本规划以 2015 年为基期,规划期限 2016-2020 年。 II 目 录 第一章 把握机遇 迎接大众旅游新时代 ........................................................................1 一、“十二五”旅游发展主要成绩...........................................................................1 二、“十三五”面临的机遇与优势...........................................................................5 三、“十三五”面临的问题和挑战...........................................................................9 第二章 转型升级 明确旅游发展新要求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基本原则 .........................................................................................................13 三、目标体系 .........................................................................................................16 四、战略路径 .........................................................................................................18 第三章 创新驱动 增强旅游发展新动能 ......................................................................20 一、理念创新,构建发展新模式 ............................................................................20 二、产品创新,扩大旅游新供给 ............................................................................22 三、业态创新,拓展发展新领域 ............................................................................27 四、技术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 ............................................................................31 五、主体创新,提高发展新效能 ............................................................................31 第四章 协调推进 提高旅游发展新水平 ......................................................................33 一、加强空间整合,优化整体发展布局 .................................................................33 二、抓好创特推进,打造县域旅游样板 .................................................................36 三、提档乡村旅游,做特做靓旅游村镇 .................................................................38 四、完善公建配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43 五、提升要素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8 第五章 开放合作 构建旅游市场新格局 ......................................................................53 一、明确目标市场定位...........................................................................................53 二、完善品牌形象体系...........................................................................................53 三、创新营销推广手段...........................................................................................54 第六章 共建共享 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59 一、实施旅游精准扶贫...........................................................................................59 III 二、大力推进厕所革命...........................................................................................60 三、规范旅游市场秩序...........................................................................................60 四、实施旅游双创计划...........................................................................................61 五、旅游安全救援工程...........................................................................................62 第七章 绿色发展 引领生态文明新方式 ......................................................................63 一、倡导绿色旅游消费...........................................................................................63 二、实施绿色旅游开发...........................................................................................63 三、加强资源环境保护...........................................................................................64 四、创新绿色发展机制...........................................................................................66 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66 第八章 多措并举 完善全方位保障体系 ......................................................................72 一、组织保障 .........................................................................................................72 二、资金保障 .........................................................................................................72 三、政策保障 .........................................................................................................73 四、改革保障 .........................................................................................................74 五、人才保障 .........................................................................................................75 附表: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IV 第一章 把握机遇 迎接大众旅游新时代 “十二五”时期,尤其是 2012 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 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国务院同意获国家发改委 批复实施,桂林旅游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全市坚持桂林国 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旅游工作创新不断,桂林 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十二五”旅游发展主要成绩 (一)旅游质量效益持续稳步提升 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从 2010 年的 2246 万人次增长到 2015 年 的 4469.95 万人次,年均增长约 14.76%,增速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旅游总收入从 2010 的 168 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517.3 亿元,年均 增长 25.22%,高于全国旅游 3.89 个百分点,是全市 GDP 年均增长 速度 2.43 倍;人均消费从 2010 年的 748 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1157 元,突破 1000 元。其中入境旅游人数、收入在全国入境旅游市场 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年均分别约 8%、15%的增长。桂 林旅游市场规模连年扩大,近五年全市游客量先急降后缓升,预 示桂林旅游市场批量增长阶段已过,进入质量提升阶段。 (二)旅游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打造了地中海俱乐部桂林度假村、阳朔悦榕庄、玉圭园• 0 环球名胜水上乐园、罗山湖水上世界等一批高端度假旅游精品。 二是提升了阳朔遇龙河景区、龙脊景区等一批休闲旅游产品,散 客休闲游、乡村休闲游持续兴旺,自驾游、自助游涨势迅猛,旅 游逐步向多元化和休闲度假模式转变。三是发展了一批旅游新产 品新业态。兴安建成广西首个通用航空机场,2015 年 1 月“空中 游漓江”项目正式开航,低空旅游取得突破。秀峰区鲁家村整村 开发乡村旅游新模式获得成功。阳朔格格树、秘密花园、灵川水 印长廊等一批特色酒店、民居旅馆崛起。四是推进了万达文化旅 游城、王城东巷文化旅游街区、“飞虎队”遗址公园、万达广场、 朝阳体育休闲公园等一批文旅、商旅、体旅产业融合项目。 (三)旅游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 一是体制机制取得突破。成立桂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开启 了单一的行业主管部门向综合的旅游发展协调部门的转变。市委、 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漓江风景名胜区水上游览统一经营管理改 革方案(试行)》,成立正处级规格的漓江风景名胜区工委、管 委,有效推进漓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二是入境免签政策落地实 施。“51 国外国人在桂林口岸过境免签停留 72 小时”政策、桂林 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政策、 “东盟 10 国旅游团在桂林口岸 入境免签停留 6 天”政策相继正式实施。三是旅游产业用地改革 政策落地实施。自 2013 年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复《桂林旅游产业用 地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以来,市政府出台了《桂林旅游产业用地 1 改革试点若干政策》,并多规融合编制了《桂林市重点旅游片区 总体规划》,为实施用地管控提供了重要依据。四是相关政策及 支持事项获批。2012 年,《纲要》经国务院同意获国家发改委批 复实施。2013 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成为自治区重大战略, 临桂撤县设区、《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先后获批。2014 年,桂林航空旅游集团公司、漓江基金完成注册运营。 (四)旅游营销模式开创新的思路 一是“大营销”模式创新。全市积极开展桂林城市整体品牌 形象营销,推动旅游营销方式向“大营销”模式转型和创新。二 是网络新媒体营销全方位推进。与著名电商阿里巴巴、全球最大 在线旅游媒体到到网(TripAdvisor)、百度、携程网等知名网站 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合作,微电影、微信、微博等各类新媒体专 题营销成效颇丰。三是展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每年举办“联合 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简称 “桂林论坛”)、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简称“桂林旅博 会”),作为“桂林论坛”永久举办地,桂林已成为世界旅游数 据研究与趋势展望的重要平台之一,“桂林旅博会”成为自治区 重点培育的品牌展会。每两年举办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还 承办了第 31 次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旅游工作组会议暨 2013 湄公 河旅游论坛。鉴于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前景广阔以及桂林丰富的 旅游资源和良好的会展基础,经第 11 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方 2 组委会计划从 2015 年起每年在广西桂林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旅 游展,并获得商务部复函同意,国家旅游局同意出任主办方,从 而实现广西国家级、国际性旅游展会零的突破。 (五)创特工作成绩保持全区领先 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是自治区彭清华书记亲自推进的重点 工作。2014 年以来,全市扎实推进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工作, 目前全市已有阳朔、兴安、龙胜 3 个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资源、 荔浦 2 个创建县,灵川、恭城、雁山 3 个创建备选县(区)。各 县主动把握“创特”工作契机,加大县域旅游发展力度,奋力打 造提升特色旅游产品,全面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促进县域旅游升级版建设。还加快推进了一批特色旅游小镇规划 建设,雁山区草坪乡草坪街村村庄修建项目、灵川县大圩镇改造 建设、全州县才湾镇提升改造、资源县中峰镇现代化街道建设、 龙胜县龙脊镇风貌改造和市政建设等一批县域特色旅游小镇改造 建设项目都在有序实施中。“创特”工作带动全市乡村旅游与生 态休闲产业快速发展,旅游精准扶贫效果更加明显。 (六)旅游发展环境持续明显完善 一是硬环境不断完善。湘桂高铁、贵广高铁相继开通,桂林 两江机场 T2 航站楼已经开工,桂林旅游通道能力大幅提升。为了 给游客腾出空间,行政中心已搬迁至临桂新区。自 2013 年以来, 桂林市在广西率先启动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创建全国 3 文明城市活动等。二是厕所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2014 年 11 月, 桂林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旅游厕所建设提升工程”。截止 2015 年, 全市完成 193 座旅游厕所的建设和提升。三是软环境持续提升。 深入贯彻落实《旅游法》,旅游市场秩序总体保持良好。智慧旅 游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阳朔、兴安乐 满地分别获得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示范企业称号。2014 年, 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城市通过国家验收。在全国范围率先开展 了“寻找最美导游”活动,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旅游行 业整体素质持续提升。 二、“十三五”面临的机遇与优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建成 国际旅游胜地“两个建成”目标的决胜期,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 更高要求,更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桂林旅游将迎来大 发展的黄金期,有条件跃升到一个全新高度。 (一)我国旅游业将迎来全面推进的黄金发展期 “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在全面小康生活需要的强力推动 下,必将进入加快发展、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黄金期。五大发展 理念优化了旅游发展环境,激发旅游发展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是旅游产业要素供给的巨大机遇。投资政策、用地政策、境外 旅客购物离境退税、进境口岸免税、“515 战略”等一系列旅游政 策和新政红利取得重大突破并集中释放。爆发式增长的旅游消费 4 提供巨大发展动力。2020 年,我国人均 GDP 有望突破 1 万美元, 城乡居民人均出游率将超过 6 次,出游总人次将达到 80 亿人次。 这将带动全国旅游投资超过 2 万亿,旅游业将成为投资和消费的 热点。这对于桂林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深化改革,提供了强有 力的支撑。 (二)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叠加发力期 “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 1.5 亿人次游客、2000 亿美元旅游消费的同时,吸引沿线国家 8500 万 人次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 1100 亿美元。中央赋予广西 的“三大定位”和自治区确立的“四大战略”将持续发力,推动 桂林与周边省份高水平开放畅通、与东盟地区和丝路沿线国家高 水平联通贯通,有效带动游客的跨国和跨区域流动,不断拓展旅 游发展新空间。尤其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战略将助推桂林市旅游转 型升级,促进桂林在规划低空线路、建设小型飞机培训基地、建 立各种旅游新业态的探索,支持桂林实行更加开放的出入境政策。 (三)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三期叠加转型机遇期 新常态下,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速换挡、转型阵痛 和改革攻坚“三期叠加”的总体势态。“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是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实现剧变的时间段, 是经济转型升级全面适应新常态的重要时期,更是旅游业改革开 放的攻坚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针对“增长压力大”、“现代 5 服务发展滞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桂林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旅游公 共服务体系,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融合,构筑旅游开放合作 平台,明显提高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旅游业 作为新时期桂林转型升级关键驱动力,将进入分享全面深化改革 红利的新五年。 (四)大众旅游时代带来旅游消费的转型升级期 2015 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 40 亿人次,国民人均出游 2.98 次。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悄然而至。旅游正由必需型消费向享受型 消费过渡,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将是未来趋势。桂林山 水资源品级极高,品牌影响力很强,开发潜力很大。在世界旅游 组织预测的未来五大时尚旅游产品中,桂林除海洋旅游、沙漠旅 游外,汇集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的资源优势和开发 潜力。面对现代旅游消费转型升级,桂林可以依托自身世界级的 全域山水资源,创意开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医疗旅游、乡村 旅游、户外旅游等未来新兴热点旅游业态,实现旅游产品由粗放 型到集约型的转型,打造成为最适合消费升级的旅游目的地。 (五)互联互通的大交通网络和公共配套完善期 “十三五”时期,桂林将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强化对外衔接能力,建成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打造“一 带一路”有机衔接综合交通节点城市。航空方面,将完成桂林两 6 江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旅客吞吐能力达到 1200 万人次;加密国际 主要客源国和国内省会城市及主要旅游城市的新航线;规划建设 一批通用航空机场。陆路方面,完善出省连市高速公路网络,实 现县县通高速;优化市域交通网络,推进连接资源富集区、产业 园区、旅游景区、高铁场站、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要节点的道路 建设。水路方面,推进桂江(漓江)航道工程和巴江口船闸扩能 工程建设。此外,桂林将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智慧桂林建设。 “十三五”作为交通和公共配套建设提升的完善期,这为散客市 场的扩大提供方便,激发旅游市场潜力,带动桂林旅游市场再度 热启。 (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期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推 广,全球正迎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期,对全球旅游业发展正 带来全新变革。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互 联网+”产业将把旅游产业带入“大智慧旅游”或者“智慧旅游 2.0”时代。产业互联网能够为消费者带来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和虚 拟旅游体验,推动物联网与服务互联网一体化,形成全新的旅游 营销模式。国家“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到 2020 年旅游 业各领域与互联网达到全面融合,互联网成为我国旅游业创新发 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在线旅游投资占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的 15%,在线旅游消费支出占国民旅游消费支出的 20%。新一轮科技 7 革命将为桂林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三、“十三五”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对标《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桂林旅游发 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 (一)空间整合偏弱,生产力布局有待调整 主要表现为县区之间失衡、景区内外失衡、要素供给失衡。 从 13 个县区的接待看,阳朔、兴安、荔浦、资源、龙胜等五个县 接待总量占全市 75%左右,而其它县区则旅游发展相对滞后。2014 年,桂林热门景区前 20 排行中,有 17 家在漓江黄金旅游带上, 其中阳朔县的景区占到 35%,游客过度集中于漓江一带,而周边 优势资源未充分挖掘利用,全市旅游业有待整合调整生产力布局, 发挥整体优势。“十三五”时期,桂林亟需站在全域整体发展的 战略高度,通过树立全新资源观、放大王牌辐射力、提升廊道带 动力和做强主城、做大景区、做美乡镇,将全域作为大景区来通 盘考虑和建设。 (二)产品开发滞后,跟不上市场需求步子 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供需失衡。呈现“观光独大,休闲不 足,文化不强”的局面,旅游产品的单一性与游客市场的多元化、 个性化需求严重失衡。二是产品同质性严重。“景区模式、团队 思维”导致共性化的产品简单沿袭,个性化的产品严重缺乏,无 8 法满足大众旅游时代的消费新诉求。三是竞争力不足。2015年中 国旅游城市吸引力排行榜,桂林在31位,产品品质亟待提升。“十 三五”时期,桂林旅游亟需重构产品结构,注重文化挖掘,提升 改造现有老旧产品,开发研学旅行、特色民宿、自驾营地、休闲 度假、健康旅游等产品,推进景区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绿色生 态化转型升级,打造国际旅游集散地和全天候、复合型、深度体 验式、个性化旅游目的地。在国际旅游集散、旅游形式、旅游功 能、旅游标准上强化桂林旅游的国际化品质。 (三)产业集成不强,粗放型模式亟需转变 近年桂林市旅游业产值不断提升,旅游总收入占 GDP 比重 虽为 20%左右,但如果按增加值来算则更小,且 2015 年桂林第三 产业比重为 36.2%,落后于全国第三产业平均比重 14.3 个百分点。 桂林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不够,产业业态单一、产业链单薄, 尤其是与文化产业、健康产业等互动不够,导致桂林旅游产业拉 动力、集成力较弱,旅游综合效益低,直接影响桂林整体的旅游 产业竞争力。“十三五”时期,桂林亟需通过“旅游+”和“+旅 游”推动传统旅游转型升级,实现产业旅游化。同时,要更加注 重“产城旅一体化”,构建以旅游为引导的区域综合发展模式, 以旅游业统领桂林城乡建设,实现旅游“二次创业”。 (四)监管力度不够,统筹协调机制待完善 就《纲要》要求看,桂林旅游综合管理体制仍有待完善。主 9 要表现在:一是“小管理”和“大市场”的矛盾仍存在。要么旅 游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庞大需求;要么多头管理, 形不成完整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二是旅游市场监督与管理不到 位。旅游市场仍存在诸多乱象,欺客、宰客、拉客等现象时有发 生。三是区县政府很多时候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监管、引导要加 强,避免不少资源在“商业导向”的旅游开发中遭到破坏。“十 三五”旅游发展中,区县政府要把握旅游开发的“民生导向”; 探索完善更加有力的统筹协调体制机制,制定完善的旅游市场监 督与管理制度。 (五)公建配套滞后,国际化水平亟需提升 国际化主要体现为城市服务功能、城市运行机制、城市产业 结构、城市法律规制、城市居民素养等“五个国际化”。推进国 际旅游胜地建设,城市服务功能国际化为重中之重。桂林旅游公 共接待设施存在老化和供给不足现象,且服务配套滞后、缺失, 而且当前以景点、景区为依托的旅游公共配套和服务设施已不能 满足大众旅游市场需求。“十三五”时期,桂林亟需借力全域旅 游契机,实施旅游全要素整合、全体系覆盖工程,加大力度完善 旅游公共配套设施,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桂林国际 旅游城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为国际旅游胜地奠定坚实的服 务基础。 10 (六)思想认识不足,落后于产业地位要求 全区掀起的“创特”工作,有效激发了全市各区县发展特色 旅游业的积极性,但一些区县党委、政府还没有真正把旅游业当 做新兴战略支柱产业来抓。新常态下,工业经济、土地财政等传 统经济发展抓手的引擎作用逐渐减弱,寻找新的经济引擎势在必 行。旅游业作为强大的综合带动产业,能够把文化、生态、民生 有机结合和联动发展,能够释放高效、综合的经济效益,是新时 期最好的内生驱动力。各区县要像抓工业、抓城镇化那样抓旅游, 各行业积极融入,各部门齐抓共管,积极构建空间有序、产品丰 富、产业发达的新格局。 11 第二章 转型升级 明确旅游发展新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 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基本建成国际旅游 胜地的总定位,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理念,主动融入自治区“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格局,以老旧(景 区、酒店)产品提升改造、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打造国际旅游集 散地、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依法治旅,突出重大重点项目带动,全力构建协同化、板块 化、全域化的大旅游格局,全力推动要素集成、产业融合和业态 创新,全力推进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全力提升交通网、服务网、 智慧网的服务品质,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集约化和国际 化水平,全面提高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竞争活力和发展实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贯穿旅游发展 的全过程,以新理念指导实现旅游业的高水平发展,并以实际成 效使旅游发展成为践行国家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12 (一)坚持创新驱动 旅游业是创意经济,要增加旅游业的知识和科技含量,提高 旅游经济的运行质量。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优化 旅游要素的配置效率,激发旅游业的发展活力;创新产品业态, 进一步释放市场消费潜力,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创新商业模式, 更好适应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规律,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提高 旅游业经营效益。以创新为动力,推动旅游“大众创业、万众创 新”,引导“旅游+互联网”新业态发展,全面提高旅游业的创新 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活力。 (二)坚持统筹协调 旅游业是综合产业,要统筹旅游上下游产业,建立以旅游业 为引擎的产业联动机制。把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布局,以 旅游的理念规划全市,用景区的标准建设城乡,推动旅游业发展 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以协调为 杠杆,把旅游业作为牵动经济社会全局的现代化大产业来打造,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全面体现旅游业在推动 经济转型、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 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坚持绿色主题 旅游业是“低碳工业”,要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全市发展方式的转 变。着力发展生态旅游,最大限度地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 13 居民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坚守住生态保护底 线,把真山真水真空气、原汁原味原风情作为发展旅游业最大的 优势、最好的品牌,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 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以绿色为主题,倡导低碳旅游,推行 绿色消费,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两型社会”优势产业,建设桂林 国际旅游胜地。 (四)坚持扩大开放 旅游业是先导行业,要坚持走开放式、外向型发展之路,在 全球大视野、大市场中发展旅游业,并体现旅游业在扩大桂林对 外开放中的担当。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对外合资合 作,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构建务实高效、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加强与 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桂林旅游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层 次和水平。以开放为抓手,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 发展,实现大跨越。 (五)坚持共享发展 旅游业是民生事业,要动员广大民众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来, 并分享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按照主客共享的要求,推动旅游服务 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有机统一,完善旅游 惠民机制,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强硬软件的配套建设,提高旅 游品位,提升服务品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旅游业的满意度, 使旅游业成为人民群众品质生活的幸福产业。以共享为目的,着 14 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实践旅游富民和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坚守住发展底线。 三、目标体系 围绕“基本建成国际旅游胜地”的定位,实现产业规模、发 展结构、竞争能力、服务功能和综合贡献的全面升级。 (一)产业规模稳步壮大 保持旅游业中高速、可持续发展,到 2020 年全市年接待游客 总量突破 1.2 亿人次, 年均增长 12%以上。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 390 万人次,年均增长 15%以上。旅游消费总额突破 1500 亿元,年均 增长 23%以上,其中旅游外汇收入达到 18 亿美元以上,旅游业增 加值突破 600 亿元,占全市 GDP 的比重超过 17%,旅游成为全市 发展的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 (二)发展结构得到优化 实现旅游与休闲农业、商务会展、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相 关产业深度融合;避暑度假、研学基地、康体养生、户外运动等 新型业态得到全面发展,全市旅游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突破 1000 亿 元,旅游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到 2020 年,城乡居民 年人均出游达到 6 次,国内过夜游客比重达 60%,游客平均停留 3.5 天,游客人均消费 1485 元以上,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 重超过 30%。 15 (三)竞争能力全面提升 到 2020 年,桂林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基本建成,争取创建 1-2 个国家 5A 级景区,4A 级及以上景区达到 50 家,新增 1 家全国 旅游百强景区;新增 1 家白金五星级标准的高级酒店,国际知名 连锁酒店直营店和加盟店发展到 30 家;国际旅行社达到 30 家, 争创全国百强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务业务占旅游总业务的 20%以 上;新增广西服务业品牌企业 10 个;建成对国内外游客具有较强 吸引力的特色街区 10 处;整合推出 10 条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精品 线路品牌。旅游综合竞争力等指标进入全国前列。 (四)旅游服务功能完备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旅游法制化、标准化、信息 化建设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加强, 形成城乡设施配套、安全保障有力、信息准确快捷的旅游公共服 务体系。到 2020 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 1000 万人次,铁路 年发送旅客在 3000 万人次以上;全市建设二级游客集散中心 2 个, 三级游客集散中心 3 个,旅游信息咨询中心 15 个以上,新建和改 扩建旅游厕所 200 座;自驾车营地达到 15 个,其中五星级自驾车 营地 1-2 个;建成智慧旅游景区 20 家。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争取获得桂林市市长质量奖 6 个,自治区主席质量奖 2 个;游客 满意率达 90%以上,进入中国游客满意度排行前列。 16 (五)综合贡献更加突显 旅游业在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增就业、减贫困、惠民 生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显。到 2020 年,全市旅游业对 GDP 的综 合贡献率达到 25%以上,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 10%左右;旅 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达 25%以上;当地农民年纯收 入 20%以上来源于旅游,20%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旅游 实现脱贫。旅游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5%。 四、战略路径 (一)实施强干壮枝战略,实现全域化发展 做强漓江休闲度假带主干,联动周边、拓展腹地,差异化发 展各区县旅游,增加周边旅游资源的特色吸引,丰富旅游产品供 给,完善后发区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人流由漓江 向周边疏解,解决“内热外冷”的失衡问题。 (二)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实现品牌化发展 优先启动桂林文化专题研究,深入挖掘桂林天然合一的传统 文化生活、历代文人墨客遗留的艺术印迹等,提炼并列或超越于 桂林山水资源的传统文化特质。以全球性文化展演、文化偶像树 立、文化符号彰显、当今艺术流派包装、文化旅游产业实体转型 为核心抓手,推进文化品牌宣扬,向世界展示桂林核心文化意象, 17 形成品牌吸引力,再次引领中国旅游。 (三)实施公服筑基战略,实现国际化发展 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旅游 服务标准体系、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保障机制,提供主客共 享、国际水准、体系完备、优质高效、安全舒适的旅游公共服务, 提升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 (四)实施改革驱动战略,实现创新化发展 深化统筹协调改革,兼顾保护与发展,落实重点旅游项目的 土地、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配给。创新激励政策,引导新业态 发展。通过产品、业态、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全面创新, 形成发展的战略平台和制高点。 (五)实施全面融合战略,实现集成化发展 促进桂林市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四化建设结合,全面提升旅游 业的统筹功能,推进区域融合、产业融合、要素融合、业态融合, 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商贸业、农业全面发展,将民俗、物产、漓 江画派等特色资源纳入旅游资源。 18 第三章 创新驱动 增强旅游发展新动能 一、理念创新,构建发展新模式 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旅游供给侧改革和体制机 制创新,打造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着力构建 全空间优化、全资源整合、全要素提升、全产业融合、全服务覆 盖、全方位协作的发展新模式。 (一)构建党政统筹推进体系 市、县(区)、重点旅游乡镇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联 动,全社会参与,形成全市一盘棋,全面布局、三级联动、整体 推进的工作体系。市级层面统筹整体改革、优化整合、公共配套, 县(区)层面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 社会参与,强化科教支撑,六位一体推进国家、区级全域旅游示 范区创建和发展。旅游部门要做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宣传,开 展“书记县长谈全域旅游”访谈等系列宣传活动,推动党委政府 和全社会关注支持全域发展,共建全域旅游发展环境,营造全域 旅游发展的工作氛围。 (二)重在推进旅游改革创新 发展全域旅游,就是推进旅游产业的深刻变革,重在围绕综 合统筹、综合推进和综合治理,推进全面改革开放。推进旅游引 19 领“多规合一”改革;推进市县旅游委、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 局、旅游巡回法庭等综合管理综合执法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投 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PPP 等投融资模式改革 创新。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产业促进、 扩大开放、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创新构建新的 发展载体,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度假区、旅游综合 体、特色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 (三)抓好全域旅游试点创建 选择一批旅游资源好、发展基础强、旅游综合贡献大的县、 区,推动创建国家、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一是以区县人民政 府为主体,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加以扶持,探索以 旅游为龙头的“多规合一”模式,统筹、整合、协调全区旅游资 源和指导、监督、规范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支持旅游发展 落到实处。二是以“全时”为目标打造产品,注重淡季新项目、 大项目的开发,打造四季旅游,加强文化演艺、休闲街区、美食 夜市等夜间休闲产品的开发,打造全时旅游,真正将该地区建设 成可停留的目的地。三是以“全域”为平台营造环境,将全域当 做一个大景区优化环境、优美景观,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 和公共服务的宜居宜游,建立大型游客服务中心(包含旅游集散 功能),发行旅游“一卡通”、“一票通”,实施统一规划、统 一建设、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四是以大数据为手段建立综合评 价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 20 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色的综合效益评价机 制。到 2020 年,全市争取创建 6-8 个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出台全域旅游支持政策 各级旅游部门将在规划建设、资金项目、外交宣传、改革试 点,品牌创建,人才培训,旅游扶贫等方面给予示范区倾斜支持。 各级政府要协调整合农林水利、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与旅游相 关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并因地制宜出台有效的财 税、土地、金融支持政策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确保全域 旅游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产品创新,扩大旅游新供给 要实现由观光为主进一步向观光、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等 全方位、多样化的产品体系转变。以桂林成为全国首批健康旅游 示范基地为契机,以业态集群、产业集聚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为 抓手,把观光游览等传统产品向都市旅游、运动休闲、健康养生、 文化休闲、生态度假等方向发展。 (一)全面提升观光旅游产品 重点提升漓江、城市、乡村三类观光看点,精品化发展漓江 黄金观光线路,特色化打造山水、民俗、康养三类主题观光环线, 标准化、国际化建设骑行、徒步旅游观光路线,国际化建设辐射 全域的自驾观光环线,升级观光旅游方式。完善提升旅游咨询中 21 心、导览标识系统、旅游公交专线三大服务,推进全市旅游服务 由团队思维向散客思维转变。 专栏 3-1 观光旅游产品 类别 城市观光 山水观光 乡村观光 四类游线 提升思路及支撑 提档升级象山、叠彩山、芦笛岩、七星公园等为代表的城市传统旅游景区 观光服务。改进建筑外观,注入文化元素,塑造优雅的城市天际线和城市 立面,提升城市景观风貌。支撑项目包括独秀峰•王城景区、“十园”提升 项目(象山公园、叠彩公园、伏波公园、穿山公园、訾洲公园、七星公园、 虞山公园、西山公园、琴潭公园、世界教科文博览园)、芦笛岩景区、两 江四湖、中华桂林航天生态科普旅游项目等 做大观光摄影业态,评选并推广一批桂林最美观景摄影点,完善现有摄影 点服务设施;放大宣传“漓江渔火”观光,举办“漓江渔火”摄影比赛, 举办“漓江渔火节”,开展渔火捕鱼、篝火晚会等夜间活动;升级现有观 景平台的安全防护和景观效果,新建亲水式、悬空式、镂空式等特色观景 台。支撑项目包括莲花岩项目、神龙水世界、九马画山漂流升级改造、遇 龙河岩溶地貌自然保护区、阳朔天籁•蝴蝶泉景区、漓水画廊生态旅游项目、 遇龙河创 5A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十里画廊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大野神境风景区升级改造等 合作开发古民居观光,由当地乡镇和村民合作开发民俗博物馆、生活展示 馆,原则上免费开放,但允许以公益捐赠的形式获取收入用于维修保护和 运营。定期举办展现乡土风情的民族民俗节庆活动。支撑项目包括兴安华 江生态特色小镇、临桂两江-四塘历史文化特色小镇、临桂会仙喀斯特湿地 特色小镇、龙胜和平民族生态特色小镇、平乐张家榕津古镇、灵川大圩雄 村、雁山草坪休闲旅游主题小镇、雁山“五嵅一家”古村落乡村旅游等。 1.精品化黄金旅游路线:围绕漓江南北延展,串联桂林城区、兴安灵渠、 阳朔县城、荔浦银子岩和丰鱼岩等观光点。 2.特色化三类主题环线: (1)山水主题:串联桂林市区、龙脊梯田、资源八角寨、兴安灵渠、全州 天湖,联动三江等观光目的地;(2)民俗主题:以明清古建、瑶族风情为 主要吸引核,串联桂林市区、灌阳、恭城、阳朔等区域;(3)康养主题: 以健康养生为核心吸引,串联桂林城区、万福休闲度假区、临桂会仙湿地、 永福百寿等重要节点。 3.标准化骑行徒步路线:通过标准化手段,规划建设经典骑行路线,统一 安装节能路灯,并设置道路标识牌、垃圾收集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并在 沿途设置驿站或休息区;配套规划原生态徒步道路。 4.国际化自驾观光环线:建设从阳朔到资源的国际化自驾车观光通道,串 联阳朔喀斯特山水、桂林历史古城、兴安灵渠、资源丹霞八角寨四大光胜 地,途经万福与全州天湖两大休闲度假区。 22 (二)加快发展休闲度假产品 重点发展山水度假、城市度假和乡村度假三类休闲度假产品, 集中将一批有条件的酒店改造建设成度假酒店、精品民宿和精品 酒店三类度假设施,构建健康养生、体育运动、文化娱乐、生态 休闲、农事体验五大休闲度假体验,全域化配套国际化的度假体 系,支撑建设中国最美诗意栖居地,打造世界顶级度假旅游胜地。 重点项目包括龙胜温泉原生态民族健康养生小镇、雁山桂林古堡 高端生态养生度假区、全州天湖高山生态度假旅游区、恭城燕子 山高山草原休闲景区、兴安猫儿山养生度假区、万福休闲度假旅 游区、永福百寿健康养生旅游区、灵川青狮潭生态旅游区、荔浦 荔江湾养生养老度假区。 专栏 3-2 休闲度假产品 类型 山水度假 城市度假 乡村度假 发展思路及支撑 融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注入度假酒店、度假村等旅游业态。重 点打造龙胜温泉原生态民族健康养生小镇、桂林古堡高端生态养生度假 区、阳朔-遇龙河山水度假区、燕子山高山草原运动休闲区、会仙湿地高 端会议度假区、猫儿山高山生态养生度假区、天湖高山湖泊度假区、荔 浦荔江湾养生养老度假区、愚自乐园天人谷洞窟温泉休闲度假项目等山 水度假集聚区。 利用便捷城市服务,发展生活和旅游功能复合化的城市度假。打造万福 康体养生度假片区、临桂新城商务度假区、桃花江养生度假区三个城市 度假集聚区。支撑项目包括芦笛桃花湾生态休闲度假区、东西巷历史文 化街区、信和信•桂林智慧健康产业园、桂林万达文化旅游城、万达华侨 文化旅游城、广州军区疗养院休闲度假项目等 以物产和环境为核心吸引,打造恭城水墨山村度假区、永福百寿养生度 假区、灵川海洋林果度假区、灌阳果香度假区、龙胜民族文化度假区五 大乡村度假集聚区。支撑项目包括永福百寿养生文化旅游主题小镇、阳 朔-兴坪-高田休闲度假特色小镇、灵川潭下美食文化主题小镇、青狮潭 文化休闲小镇、荔浦龙怀休闲小镇雁山草坪休闲旅游主题小镇度假区、 雁山“五嵅一家”古村落乡村旅游度假区等 23 (三)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品 重点集聚化开发龙胜多元民族文化、临桂-灵川-兴安瑶族养 生、灌阳瑶族历史、恭城瑶族文化、资源苗族文化五个主题片区, 精品化构建以民族文化景区、民族文化村寨、民族文化博物馆为 支撑的项目载体,产业化带活民族文化旅游。主打古代水利文化、 明靖江藩王文化、桂林石刻文化三大品牌,以红色文化、远古文 化和岭南文化为支撑,深化历史文化旅游。以旅游演艺为核心亮 点,巩固表演艺术优势,传承工艺美术历史,创新动漫艺术平台, 打造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创新发展艺术文化旅游。重点项 目包括龙脊梯田民族文化旅游区、灵渠历史文化旅游区、平乐红 帆船家旅游小镇、永福百寿健康养生旅游区。 专栏 3-3 文化旅游产品 类型 民族文化游 历史文化游 艺术文化游 发展思路及支撑 融合山水观光资源,打造义江缘景区、阳朔世外桃源景区、大唐湾等民 族文化景区,开发草坪回族文化主题片区;注入休闲度假,发展灌阳瑶 族之源主题城镇、龙胜侗寨群、周家村白面瑶寨、同烈瑶寨、布弄瑶寨、 红岩村、浪田苗寨等民族文化村寨;提升科技手段和互动要素,建设桂 北民俗博物馆、灌阳瑶族博物馆、龙胜各族博物馆等民族博物馆。 将灵渠水街建设成为“亲水型宽窄巷子”;打造靖江王城历史文化休闲 街区,带活城区文化产业发展;保护性开发李宗仁故居、白崇禧故居、 徐悲鸿故居等名人故居,打造两岸共同精神家园;大力发展八路军桂林 办事处旧址、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美国飞虎队遗址公 园等经典景区,带动兴安界首古街、灌阳新圩阻击战旧址、全州渡江码 头、老山界等红色旅游景点发展;建设甑皮岩为代表的遗址公园,结合 喀斯特地质科普,打造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遗址旅游地。 打造“光影桂林”,扶持市区《夜王城》、《桂林有戏》、龙胜《龙脊 交响诗》等新兴演艺品牌,引进宋城等国内外成熟演艺运作品牌,打造 中国山水民俗演艺胜地。打造“书画桂林”,重点建设桂林山水画城、 桂林民族艺术城、桂林仿古精品街等交易和旅游平台。打造“时尚桂 林”,将桂林“国际动漫节”和桂林电子竞技大赛升级为国际性节事。 辅助开发宗教文化,重建西庆林寺,保护利用好全州湘山寺、栖霞寺、 祝圣寺、开元寺、能仁寺、恭城“三庙一馆”。 24 (四)积极发展新兴旅游产品 以兴安通用航空基地为先导,带动阳朔、资源、龙胜等建立 通用机场,引入国际化通用航空运营企业,先行先试发展空中观 光、空中巴士、运动娱乐、驾驶体验、航拍摄影等低空飞行旅游。 规划环线自驾线路和桂柳、桂海、桂梧、湘桂、桂林-龙胜等五 条放射性自驾游线路,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完善相应配套设施, 发展自驾、骑行优势旅游产品。重点建设临桂区、七星区两大会 展核心功能区,积极打造“桂林国际旅游系列”精品展会,大力 开发会议会展旅游;开发丰鱼岩超大型溶洞主题乐园,建设千家 洞瑶族文化主题乐园,加快罗山湖水上乐园、玉圭园环球名胜等 主题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发展主题公园旅游;积极开发漓江游船 水上集体婚礼、遇龙河(月亮山)浪漫山水婚庆、民族主题婚典 等特色产品,开发蜜月行以及婚庆纪念游、周年游、金婚游、银 婚游等产品,发展婚庆婚典旅游;引入国际养生理念和先进技术, 建设体疗、康疗、医疗三大养生旅游体系。完善安全设施和公共 服务配套,引进专业化、市场化的特种旅游经营主体。 对接协调《桂林市重点旅游片区发展规划》《桂林国家服务 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总体规划》,以漓江旅游为龙头,重点 打造 5 个世界级旅游精品项目,优先发展 13 个重点新兴旅游项目, 差异打造 N 个支撑项目,建设桂林市“5+13+N”的三级旅游项目 体系,分批次逐步推进实施。 25 专栏 3-4 重点旅游项目 级别 发展思路及支撑 1.桂林老城历史文化旅游区,通过整体打造开放式景区、升级开放旅游 核心吸引、多种交通方式有机串联、丰富旅游休闲业态等手段,建设城 旅共兴、主客共享的国际旅游城。 2.龙脊梯田民族文化旅游区,以中国稻作大观龙脊梯田为核心吸引,通 过资源整合、新业态入注、完善设施等手段活化民族特色,打造民族文 化深度体验旅游区。 5 个世界级精 3.灵渠历史文化旅游区,打造灵渠历史文化旅游区,恢复古灵渠航道游, 成为具治国理政、思国思民、民族统一多元意义的中华圣地。 品项目 4.八角寨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以丹霞地貌景观为核心吸引,通过公 共服务提升、借势“世遗崀山”品牌、新产品注入、与周边资源联动等 手段,着力建设八角寨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5.阳朔遇龙河休闲度假区重点推进遇龙河创 5A 工程,着力打造全景化 休闲度假空间、精品化休闲度假设施、示范性生态休闲步道,成为国际 化原生态观光度假旅游景区。 继续深化龙胜温泉原生态民族健康养生小镇、桂林古堡高端生态养生度 假区、兴坪古镇旅游区、全州天湖高山生态度假旅游区、恭城燕子山高 山草原休闲景区、万福休闲度假旅游区、灌阳千家洞瑶族历史旅游区、 13 个新兴重 灵川青狮潭生态旅游区 8 个重点项目,转型发展兴安猫儿山养生度假区、 点项目 临桂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荔浦丰鱼岩溶洞主题乐园 3 个重点项 目,新建打造平乐红帆船家旅游小镇、永福百寿健康养生旅游区 2 个重 点项目。针对性优先确保土地供应、优先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先增 补自治区重大项目,打造引导全市旅游全发展的增长极。 三、业态创新,拓展发展新领域 (一)现代休闲农业 依托桂林市山水田园、特色果园等乡村资源,以乡村民俗、 养生、度假旅游实现需求市场前置,以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 种植与饲育为前提,结合旅游在扶贫和惠民方面的独特作用,大 力发展乡村旅游。做大桂林沙糖桔、桂林荔浦芋、桂林罗汉果、 桂林葡萄、桂林月柿、桂林桂花茶等“桂林”系列农产品品牌, 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以“农业庄园”、“田园综合体” 26 为载体,以生态绿色农业为抓手,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 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同时通过绿色农产 品直接供应、特色养生食品加工供应与健康养生产业延伸对接, 以博览贸易、农业节庆活动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农业与观光休闲、 健康养生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以旅游引领的农业食 品产业快速发展。 (二)商务会展业 以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为核 心与基础,深挖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 族民俗风情的节庆品牌;积极推进以临桂区、七星区为两大核心 功能区的会展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制定会展管理服务标准,建设 会展设施,培养会展人才,拓展延伸广告、翻译等相关领域,加 大会展服务相关商品的开发,构建完整会展服务产业链;创新探 索会展与旅游融合发展,设计漓江游船会议、乡村农舍会议等特 色服务和旅游产品;实施旅游与会展资源整合及产业协调发展示 范试点项目,推动会展商务旅游发展;积极引进和承办好国内外 高端论坛、商务会议、大型展览、主题文化活动等,打造一系列 国际旅游会展品牌,不断提升桂林市会展服务业的影响力。 (三)健康养生养老业 整合桂林市优良山水森林生态环境与温泉、有机绿色食品等 资源,在初具规模的温泉养生度假产业和生态农产品养生产业的 带动下,引进国内外著名医疗机构、寿险资本等,系统和规范化 27 构建温泉度假小镇、休闲度假民俗村等养生村镇与度假综合体、 度假庄园等综合服务型养生度假项目,实现旅养地产、医疗、金 融多产融合,力争五年内达到 100 亿的产业规模。 (四)文化创意产业 以桂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桂剧、文场、渔鼓”为 龙头,深挖零零落、桂林瑶族香龙舞、三花酒等其它非物质文化遗 产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元素,紧抓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博览交 易三大环节,搭建民俗艺术、文化创意商品的国际化产业发展平台, 构建“产业集聚区+千家万户产业单元”产业体系,培育“大师、 大家、大企业”。把文化创意产业成果应用到创意商品、创意民宿、 旅游演艺等旅游业态,达到旅游与文化的共生式发展。 (五)加速集聚七类旅游产业集群 重点打造度假产业、养生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乡村旅 游产业、低空旅游产业、户外产业、城市旅游和商务会展七类旅 游产业,建设二十个旅游产业集群。引导资金、政策、土地资源 向旅游产业集群倾斜。实现空间优化、资源整合,促进全市产业 集聚化、差异化发展。 专栏 3-5 特色产业集群一览表 产业类型 城市旅游和 会展 度假产业 产业集群 核心特色 城市旅游和商务会展产业集群 国际化、综合性城市和商务旅游核心 以悦榕庄为代表、以一系列滨河精品度假 漓江-遇龙河度假产业集群 酒店为支撑的高端度假集聚区 全州天湖度假产业集群 以高山湖泊为特色的运动度假集群 28 产业类型 产业集群 核心特色 永福养生旅游产业集群 以长寿之乡为核心吸引的养生产业集群 养生旅游产业 猫儿山-龙胜温泉养生旅游产 业集群 以灵渠为核心,带动秦城遗址旅游、湘江 兴安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战役红色旅游发展 以李宗仁、白崇禧故居为基地,建设对台 临桂近代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旅游产业 高山养生、温泉养生相呼应 旅游和文化交流平台。 大圩-磨盘山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以大圩古镇、磨盘山码头为引领,辐射漓 江旅游带的文化型综合服务区 平乐红帆船家文化旅游产业 以红帆船家文化为主题,全域化包装系列文 集群 化旅游产品,打造平乐红帆船家旅游小镇 雁山科教旅游、研学旅游产业 以“十园八校”为基地的科教研学旅游基 集群 地 以龙脊梯田为核心,集合民族乡村度假以 龙胜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及低空游览、婚纱摄影等新业态旅游功能 瑶族风情浓郁的休闲乡村群,拥有一系列 恭城瑶族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乡村旅游产业 地理标志物产特色 以瑶族发源地、瑶族古民居为特色的瑶族 灌阳瑶族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历史旅游乡村集群 灵川海洋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以海洋银杏为品牌的金角旅游乡村集群 雁山草坪回族乡乡村旅游产 以柿里回乡、潜经竹海等休闲农业与乡村 业集群 旅游为重点的乡村旅游集聚区 发展通用航空的研发制造、运营培训、综 低空旅游产业 兴安低空旅游产业集群 合配套和休闲旅游,建设通用航空应急救 援基地、华南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基地 沿漓江户外产业集群 世界顶级的徒步和骑行片区 资源丹霞户外产业集群 依托中国丹霞世界遗产的观光核心区 以户外露营、婚纱摄影、婚庆度假为主要 户外旅游产业 灵川青狮潭户外产业集群 特色的环湖产业群 以高山草原运动休闲为主,发展徒步和登 燕子山户外产业集群 山旅游 29 四、技术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 一是加强旅游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宽带中国”、 “三网融合”发展契机,加快机场、车站、码头、宾馆饭店、景 区景点、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区及重点旅游线路的无线网络、3G/4G 等基础设施覆盖,加快推动游客集中、环境敏感、旅游危险区物 联网设施建设。重点实施无线网络覆盖工程、智慧数据库工程、 旅游刷卡无障碍工程、二维码识别普及工程。二是加快旅游信息 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桂林旅游数据中心、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和 应急指挥平台,建立旅游与商务、交通、公安、航空、统计、农 业、工商等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形成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十 三五”期间,全市要建成市、区县两级旅游数据中心。三是推进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重点建设高等级景区的游客流量监测系统、 旅行团队管理服务系统、旅游安全监管指挥系统和导游服务管理 系统。鼓励采购云计算服务,完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提高政府 决策和旅游信息化水平。四是推进智慧旅游试点示范。推进智慧 旅游城市、景区、企业、乡村建设。 五、主体创新,提高发展新效能 放大世界旅游 500 强企业——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的龙头引 领作用,重点发展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桂林旅游发展投资有 限责任公司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争取 到规划期末跻身“广西企业 50 强”,成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标杆 企业。培育壮大一批龙头旅游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 30 投资合作、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品牌连锁、授信支持、融资 上市等途径,发展成为以旅游为核心业务兼及会展、物流、金融、 电子商务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务的龙头旅游企业。培育一批“互联 网+旅游”领军企业。强化与在线 OTA 旅游企业合作,引进一批 有实力的在线旅游服务商落地桂林。培育出 2-3 家国内大型旅游企 业集团。 31 第四章 协调推进 提高旅游发展新水平 一、加强空间整合,优化整体发展布局 “十三五”期间,整合区域空间资源,大力实施“西进东拓” 战略,促进东西联动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一)强化一核 即桂林中心城区旅游核,包括桂林市辖秀峰区、叠彩区、象 山区、七星区以及雁山区、临桂区的城市区域。以建设国际山水 城、国际文化城、国际休闲城、国际服务城、国际康体城“五城 合一”为核心抓手,推进桂林旅游与城市结合发展,实现城市旅 游全域化发展,成为国际旅游胜地核心区。 (二)升级一带 包括漓江的桂林城区上游(南洲岛)至阳朔下游(留公村) 河段,规范升级观光游览,适度发展精品度假,推进桂林-阳朔 漓江黄金旅游水道向平乐延伸。一是升级打造世界顶级山水观光 旅游带。利用世界级山水美景,生态化建设全球最美步行骑行线 路,规范化发展游船观光,水陆串联沿江古镇和乡村旅游节点, 构建多中心吸引的空间格局。以古镇和乡村为综合服务观光基地, 引导定制配套等服务新业态高水平发展,从单纯“门票收入”向 “服务收入”转型,打造世界顶级观光精品。二是创新构建国际 32 精品休闲度假旅游带。以漓江和遇龙河为度假背景,面向国内外 中高端游客,以阳朔和磨盘山为度假服务基地,保护利用留公村、 木山村、旧县村等滨江村落和传统建筑,试点引进国际高端度假 品牌,培育本土精品酒店品牌,打造桂北特色的高端度假群落, 将漓江旅游带建设成为国际顶级山水度假体验地。 (三)做强三极 实施“南优、西进、北特”战略,优化提升阳朔南部增长极, 突出发展龙胜西部增长极,特色发展兴安北部增长极,构建与中 心城区互动的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阳朔南部增长极以打 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申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做 强“一河(遇龙河)、一戏(《印象·刘三姐》)、一街(西 街)”三大龙头,带动十里画廊、百里新村、世外桃源等旅游吸 引物升级扩容,丰富旅游业态,提升阳朔旅游容量与服务能级, 辐射周边区县,带动桂林市南部旅游发展。龙胜西部增长极以打 造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做亮一张世 界级名片——龙脊梯田,重点开发民族村寨旅游、温泉休闲旅游、 森林生态旅游三类产品,建设世界知名的农耕文明和民族文化旅 游区。兴安北部增长极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建设灵渠 历史文化国际级旅游项目,做强兴安通用航空基地和乐满地主题 乐园两大支柱型旅游项目,带动猫儿山华南第一峰、界首湘江战 役遗址等标志性旅游项目发展,开发空中俯瞰龙脊梯田、天湖、 33 千家洞等特色航线,带动桂林北部各县整体发展。 (四)联动两轴 依托大区域交通走廊,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构建桂林全市旅 游发展的支撑骨架,驱动两轴旅游产业集聚发展。一是湘桂走廊 发展轴定位为世界名山胜水休闲走廊,依托泉南高速、资兴高速、 322 国道等重要交通线路,重点发展猫儿山度假区、天湖度假区、 灵渠景区、福寿文化旅游区等战略支点,打造“山水休闲走廊” 和“长寿养生走廊”两大旅游名片。紧密联系桂林中心城区旅游 核和兴安北部增长极,拉动桂林旅游向东北和西南方向辐射和竞 合。二是西南通道发展轴定位为国际民族文化体验胜地,以 G321/323、贵广高铁、包茂高速为依托,重点发展龙脊梯田、平 乐红帆船家、恭城乡村旅游三大战略支点,引导精品山水度假、 民族文化体验、乡村田园旅游业态向轴线集聚;构筑阳朔、灵川、 恭城高铁经济圈,建设龙胜、平乐旅游合作前沿区,实现与柳州 三江地区和广东地区的旅游联动。 (五)整合片区 实施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政策,遵循“加强整合、突出重 点、兼顾全局”的发展理念,重点发展 13 个重点旅游片区,即: 中心城区城市休闲旅游片区、漓江东岸山水休闲旅游片区、阳荔-平田园休闲旅游片区、桂阳公路旅游片区、猫儿山生态养生旅 游片区、灵渠历史文化旅游片区、青狮潭滨水生态休闲旅游片区、 34 龙脊民族生态文化旅游片区、八角寨丹霞风光旅游片区、动感天 湖文化湘山旅游片区、千家洞原生态文化旅游片区、百寿健康养 生旅游片区、恭城休闲农业旅游片区。着力推进 171 个重点旅游 项目和 169 个储备项目建设,实施重大项目清单管理,对于列入 清单的重点项目优先给予土地等政策支持,服务和保障片区旅游 项目建设。 二、抓好创特推进,打造县域旅游样板 重点推进雁山、灵川、荔浦、资源、灌阳、恭城等特色旅游 名县(区)建设,力争在全市再建设 3-5 个特色旅游名县。加强 特色旅游名县创建指导,要突出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融合,把 民族文化融入到城市发展、乡村建设、景区景点开发和旅游要素 的打造;要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旅游吸引物的标杆性和独特性, 突出较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要突出功能,充分发挥旅游的经济 结构调整功能,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 业,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转方式调结构。 专栏 4-1 县域旅游业发展指引 区县 发展指引 建设桂林市的文化休闲旅游核心区。重点打造三大旅游板块:一是将桂林历 秀峰区 史城区建设成为山水历史文化名城;二是将桃花湾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 旅游度假区;三是将琴潭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园林特色城; 建设旅游商贸物流强区。重点打造桂阳路黄金旅游通道,推进建设万福休闲 象山区 叠彩区 度假旅游区,发展甑皮岩文化科普旅游、华夏艺术大观园艺术文化旅游、候 鸟式疗养度假旅游和森林公园休闲旅游. 打造国际花园城市建设的先行区。重点建设站前商业旅游区和城北体育文化 城;漓江东岸以大河圩旧村改造为先行试点,进一步完善尧山花卉基地旅游 35 区县 七星区 临桂区 灵川县 雁山区 全州县 龙胜各 族自治 县 资源县 灌阳县 发展指引 接待设施,建设江东生态花园旅游区。研究建设南洲岛水上生态公园,伏龙 洲文化公园、蚂蝗洲渔家公园,优化升级叠彩山、伏波山、虞山公园、木龙 湖等传统景区; 建设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升级的典型示范区。进一步提升七星、穿山、訾洲 公园等自然景观和桂海碑林、摩崖石刻、靖江王陵等历史文化古迹的知名度, 推进磨盘山旅游服务区建设和漓江东岸旅游带提升改造,打造漓东医疗旅游 胜地和养生养老养颜基地。 建设生态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旅游城。大力推广“旅游新城、喀斯特岩溶 湿地、历史文化名人”三大特色品牌。重点建设城市政务中心、商务中心、 高端旅游枢纽与综合服务中心,构建新城综合功能吸引,发展时尚休闲和会 展旅游,打造旅游服务核心区 建设现代旅游服务新城和精品城郊休闲旅游目的地。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依 托城市、服务城市、主动融入城市,全面推进“桂林北新城”建设。积极推 进在桂林西站附近建设一级旅游集散中心,构建面向大桂林的旅游综合服务 区和旅游消费集中地 建设国际化的新型休闲度假旅游先行区。以地中海俱乐部为标杆示范,带动 桂林古堡等高品级旅游度假项目发展,打造国际旅游品牌。漓江东岸加快公 路改造,推进草坪休闲旅游主题小镇建设。漓江西岸以桂阳路为轴,依托桂 林高端国际旅游小镇,建设桂林国际旅游集散中心;组合发展足球产业园、 玉圭园、植物园、雁山园、园博园、科教旅游园、相思江生态家园、萨马兰 奇中西汇文化博览园 8 个旅游文化园 建设高山湖泊度假和文化旅游大县。打造湘桂旅游中转站。以天湖高山生态 度假旅游区建设为核心,建设世界级高山湖泊旅游目的地;依托湘山寺佛教 文化旅游区打造佛教文化一条街,在三江口山水情怀旅游区建设历史文化长 廊;推进全州县积极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后备县,寻求土地、资金、项目 立项等政策扶持;发挥高铁高速对旅游的辐射促进作用,推动湘桂合作建设 水路黄金通道,打造湘桂旅游中转站 建设世界知名的农耕文明和民族文化旅游区。积极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做亮一张世界级名片——龙脊梯田,围绕龙头项目打造三类旅游产品。一是 重点开发民族村寨旅游。二是特色开发温泉休闲旅游,放大“华南第一泉” 龙胜温泉品牌影响力,融合民族文化,推进江底温泉生态游主题小镇建设。 三是辐射带动森林生态旅游 建设世界级丹霞风光旅游目的地。以世界遗产“中国丹霞”八角寨为核心, 积极推进世界地质公园与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加快基础设施与公共 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景区交通环境。培育摄影旅游等新型业态,捆绑邵阳崀 山,借势增强与湖南客源市场的互动和互送。整合资江碧水、天门山、雷公 田红色文化等资源,重点推广五排河漂流,积极推进梅溪丹霞之魂、漂流之 乡主题小镇建设,打造桂北避暑胜地。 建设传统文化与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的示范县。放大世界瑶族发祥地、中国桂 剧之乡等文化品牌,联合江永、道县,共同做大瑶族起源文化。重点将千家 36 区县 兴安县 荔浦县 恭城瑶 族自治 县 永福县 平乐县 阳朔县 发展指引 洞瑶乡小镇建成集瑶族原生态文化旅游体验、瑶族风情商业街、瑶族休闲度 假养生保健基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小镇;积极推进黑岩风景区升级扩建, 打造瑶族世外桃源;凭借旅游项目、文化演艺和特色物产支撑,做实“瑶祖 圣地,生态灌阳”旅游品牌 重点打造桂北旅游次中心。加快建好特色旅游名县,全力建设新兴国际文化 旅游目的地,辐射带动桂林北部各县旅游整体发展. 建设桂林南部旅游的新兴次中心。将银子岩—鹅翎寺—荔江湾—丰鱼岩作为 全县旅游发展的辐射链条,整合生态休闲、商务度假、观光体验、乡村旅游 等资源,重点建设丰鱼岩溶洞主题公园,捆绑发展银龙古寨与银子岩景区, 积极推进天河瀑布、桃花源旅游小镇、荔江湾养生养老度假区、银子岩创 5A 级景区建设,打响“神奇荔浦,芋满天下”品牌。 建设中国最美水墨山村旅游区的典型代表和农旅结合发展的前沿示范。基于 山水田园、古建民居、瑶族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瑶族文化体验、山地 运动、遗产观光旅游产品。推进“三庙一馆”(文庙、武庙、周渭祠、湖南 会馆)古建筑群的全面维修和旅游综合开发 建设中国福寿文化旅游品牌县、健康养生产业集聚区。放大永福“中国第一 批长寿之乡”品牌优势,整合百寿岩、百寿图、凤山、金钟山、永宁州古城 等资源,建设祈福健康发展、长寿文化度假两大特色旅游版块,将福寿文化 与罗汉果养生功能结合,打造“御贡寿果”,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特产品牌 争取成为文化驱动旅游快速发展的典型示范县。充分利用千年州府与船家文 化,重点打造红帆船家旅游小镇,带动开发张家榕津古镇特色旅游小镇、仙 家温泉休闲度假基地、三江口水上旅游等支撑项目。做大妈祖文化旅游节, 形成特色市场吸引 建设国际旅游名县。充分挖掘阳朔地域文化,重新塑造阳朔西街休闲情调, 抓紧实施遇龙河 5A 提升规划,建设桂林市南部旅游中心,带动周边地区旅游 发展。 三、提档乡村旅游,做特做靓旅游村镇 (一)大力推进三类旅游产品开发 以国际化山水度假为重点、产业化农果体验为支撑、精致化 文化体验为特色,差异精品开发,展现中国最美水墨山水田园梦 境。一是以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灵川县大圩镇熊村等 11 个山 水型乡村为代表,实施风貌提升、完善功能、产品造极三大措施, 37 发展极致山水乡村度假。二是以罗汉果之乡——永福龙江乡、金 桔之乡——阳朔白沙镇、月柿村——恭城县红岩村等 10 个果香 型乡村为代表,发展以农副产品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推进桂林市 18 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扶持 培育以特产为主题的旅游商品创意,全面融合旅游要素,注入休 闲业态,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三是发展以灌阳洞井村、龙胜 龙脊村、灵川县江头村、长岗岭村、永福县江岩村、兴安县水源 头村为代表的 17 个文化古村镇旅游,打造原真文化体验产品。保 护原真,做活体验,深挖元素,延伸产业,构建村寨独特的文化 符号,促进文化创意商品产业发展。 (二)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镇 重点开发阳朔留公村、恭城红岩村、灵川海洋乡、秀峰鲁家 村、灌阳洞井村、永福百寿镇、灌阳大仁村 7 个村镇,带动发展 23 个特色主题小镇和 38 个精品乡村旅游示范村。其中,阳朔留公村: 积极探索外国人、文化创意人士投资经营模式,打造漓江旅游的 重要吸引中心。恭城红岩-邓扒村:做大恭城月柿节,推进建设中 国水墨山村旅游带。灵川县海洋乡:以银杏林为核心吸引,建立 摄影基地,打造银杏乡村慢吧休闲带,补充开发研学考察及修学 旅行。秀峰区鲁家村:进一步提升豆腐品牌知名度,积极丰富乡 村酒吧、特色民宿、乡村创意商店等业态,引领桃花江休闲带特 色发展。灌阳县洞井村:引入旅游企业批量性承包民房,引导当 38 地瑶族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发展乡村度假,打造瑶族风情古村。 永福县百寿镇:融合空气、水源、富硒土壤等长寿生态资源,以 及百寿图、隋唐古道、永宁州古城等福寿文化资源,打造中式康 疗养生基地。灌阳县灌阳镇大仁村:积极推进雪梨产业与旅游业 融合,打造万亩梨园观光农业基地,建设休闲农庄,打造成为乡 村休闲度假目的地。 39 专栏 4-2 特色主题小镇和精品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一览表 项目类型 项目列表 1. 阳朔休闲度假特色主题城镇;2. 兴安秦汉文化特色主题城镇;3. 兴安华江生态特色主题小镇;4. 永福寿城百寿养 生文化旅游主题小镇;5. 临桂五通农民绘画艺术主题小镇;6. 临桂两江历史文化特色小镇;7. 临桂会仙喀斯特湿地 旅游特色小镇;8. 灵川大圩古镇特色旅游小镇;9. 灵川潭下美食文化主题小镇;10. 灵川青狮潭文化休闲主题小镇; 桂林国际 11. 恭城莲花新农村生态旅游主题小镇;12. 恭城儒家文化主题城镇;13. 龙胜和平龙脊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小镇; 特色旅游 14. 龙胜马堤彭祖坪生态风光旅游小镇;15. 龙胜江底温泉生态游主题小镇;16. 资源梅溪丹霞之魂、漂流之乡主题小 小镇(26 个) 镇;17. 灌阳瑶族之源主题城镇;18. 全州才湾高山湖泊主题小镇;19. 全州宗教旅游特色小镇;20. 平乐张家榕津古 镇特色旅游小镇;21. 荔浦青山衣架小镇;22. 荔浦龙怀休闲主题小镇;23. 雁山草坪休闲旅游主题小镇;24. 兴坪休 闲度假特色主题城镇;25. 高田休闲度假特色主题城镇;26. 四塘历史文化特色小镇。 山水型 (11 个) 精品乡村 旅游示范 村 (38 个) 果香型 (10 个) 1. 灵川县大圩镇熊村;2. 灵川县灵田乡迪塘村;3. 灵川县潮田乡太平村;4. 灵川县定江镇路西村;5. 灵 川县三街镇溶流上村;6. 灵川县海洋乡大桐木湾;7. 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8. 阳朔县兴坪镇渔村;9. 荔 浦县马岭镇永明村小青山屯;10. 永福县罗锦镇崇山村;11. 阳朔县留公村 12. 灌阳县水车乡官庄村 13. 灌阳县灌阳镇大仁村;14. 阳朔县百里新村;15. 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16. 兴安县严关镇;17. 永福县龙江乡;18. 秀峰区鲁家村;19. 荔浦县龙怀乡;20. 叠彩区尧山村;21. 资源 县中峰乡大庄田村 22. 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村;23. 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白面瑶寨;24. 灌阳县洞井瑶族乡洞井村; 文化型 (17 个) 25. 灌阳县新街乡江口村;26. 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27. 兴安县白石乡水源头村;28. 临桂区四塘乡横山 村;29. 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村;30. 灵川县灵田乡长岗岭村;31. 灵川县青狮潭镇老寨村;32. 平乐县沙 子镇沙子村;33. 平乐县张家乡榕津村;34. 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35. 永福县百寿镇江岩村;36. 资源县 中峰乡锦头村;37. 全州县石塘乡沛田村;38. 雁山区草坪乡潜经村 40 专栏 4-3 桂林重点村落发展模式与配套服务 发展模式 山水类 果香类 文化类 灵川县海洋乡大桐木湾、阳朔留 景区目的 地型 村落名单 配套服务 沿途过路 型 节点伴生 型 龙胜和平乡龙脊村、龙胜泗水乡白面瑶寨、灌 公村、灵川县潮田乡太平村、灵 灌阳县灌阳镇大仁村、恭城莲 阳县洞井瑶乡洞井村、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 川县灵田乡迪塘村、阳朔县白沙 花镇红岩村、永福县龙江乡、 永福县百寿镇江岩村、兴安县白石乡水源头村、 镇旧县村、阳朔县兴坪镇渔村、 阳朔县百里新村 平乐县张家乡榕津村 永福县罗锦镇崇山村 强化文化主题,凸显核心吸引;增强交通可进入性;保护性修护受损古建;保存村落原有生活方式与文化肌理 基础上,对民居进行内部改造,完善餐饮与民宿等基础设施,保证游客的物资供给。 村落名单 灌阳县新街乡江口村、临桂区四 资源县中峰乡大庄田村、灌阳 塘乡横山村、全州县石塘乡沛田 灵川县定江镇路西村、灵川县三 村、资源县中峰乡锦头村、灵川 县水车乡官庄村、叠彩区 街镇溶流上村 县灵田乡长岗岭村、平乐县沙子 尧山村 镇沙子村 配套服务 构建齐全服务配套,形成一到两个增强游客体验性的活动,比如果蔬采摘等。 村落名单 雁山区草坪乡潜经村、灵川县青 灵川县大圩镇熊村、荔浦县马岭 秀峰区鲁家村、荔浦县龙怀乡、 狮潭镇江头村、灵川县青狮潭镇 镇永明村小青山屯 兴安县严关镇 老寨村、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 配套服务 完善旅游服务要素,捆绑周边核心资源,增强互动性,融合发展。 41 四、完善公建配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提升立体化交通枢纽功能 推动两江国际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机场设 施和航线网络;积极支持航空基地建立与航线网络完善;探索面 向韩、日、东盟各国开通第五航权国际航线;建设以兴安航空旅 游项目、荔浦通用航空城为代表的通用航空机场,发展小型(私 人)飞机培训、飞机租赁等业务。争取开通桂林至凭祥出境旅游 专列,逐步开通桂林到周边省市及长三角、京津地区等主要客源 地的始发列车;推进阳朔、恭城、全州、兴安、灵川、永福等高 铁设站旅游县重视高铁媒体效应、完善高铁接驳线路。推进“两 环六射四联”高速公路建设,辐射全国旅游市场,完善“两环六 射四联”桂林市主骨架公路网和“四射四纵五横”一般干线公路 网,建设以二级以上公路为主体的连接线,实现旅游区与国、省 干道的快速连接。 专栏 4-4 “两环六射四联”高速公路体系 两环 由桂林经灵川、兴安、全州、灌阳、恭城、平乐、阳朔回到桂林的高速公路 圈(大环)和桂林市环城高速公路(小环) 六射 即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桂林至河池高速公路、桂林至柳州高速公路、桂林 至梧州高速公路、桂林至全州(湘桂界)高速公路、桂林经兴安至资源(湘桂界) 高速公路 四联 即兴安至龙胜高速公路、阳朔至鹿寨高速公路、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灌阳(永 安关)至全州(凤凰)高速公路。 42 (二)完善全域化旅游交通体系 一是强化旅游联动。重点沿湘桂走廊、西南通道布局旅游直 通车、休闲度假服务节点、自行车及自驾车服务驿站。二是强化 旅游疏散,实现全市乡镇及以上行政中心连通普通国道,国家级 景区、国家 3A 级以上旅游景区连通干线公路,可绿化路段绿化 率达到 80%。三是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网,畅通市区旅游交通,重 点结合临桂区建设,建设临桂区与老城区之间六大交通通道,改 善东西向交通状况。四是建立旅游交通接驳系统。提供旅游直通 车、观光巴士、水上巴士、汽车租赁、通用航空等旅游交通服务, 推进城市公交服务网络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 构建“四主六辅”旅游客运枢纽体系,实现内外客运交通、城乡 客运交通系统的“无缝衔接”;建立旅游直通车队伍,使游客在 高铁站、机场与景区景点间实现零距离换乘,推进桂林市内城市 合作和区域旅游的无障碍化,促进特色公交与旅游衔接,建设高 铁网、城市轨道网、旅游公交网“三网合一”的公共交通,实现 高铁与公交、客运、出租车、轻轨的站内衔接;提供新型旅游交 通服务,提供市民与游客共享的慢行交通服务。加快桂林市公共 自行车向游客开发,建立特色水上巴士系统,丰富市区两江四湖 游船功能。以临桂区为载体,沿公交走廊规划 6 条现代有轨电车 线路,打造新城区“环+放射状”旅游交通网。 43 专栏 4-5 桂林市“四主六辅”客运枢纽体系一览表 枢纽名城 枢纽性质 综合客运枢 纽 两江综合 枢纽 桂林北综合 交通枢纽 公铁联运与城市交 通枢纽 临桂县综合 公铁联运与城市交 交通枢纽 通枢纽 磨盘山码头 水运、公路联运综合 客运枢纽 客运枢纽 客运辅站 桂林站 陆航换 乘中心 铁路客运 辅站 桂林西站 铁路客运辅站 桂林汽车总 站 汽车客运站 主要功能 依托两江机场,规划建设集航空、汽车客运、公共 交通、私人汽车、出租车等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 枢纽 依托贵广高铁、湘桂铁路桂林北站,规划建设集高 铁、汽车客运、公共交通、私人汽车、出租车等交 通方式于一体的大型总和枢纽 依托湘桂铁路临桂县站,规划建设集高铁、汽车客 运、公共交通、私人汽车、出租车等交通方式于一 体的综合枢纽 依托磨盘山码头建立,集水运、汽车客运、公共交 通、私人汽车、出租车等交通方式于一体的总和枢 纽,主要服务旅游交通 实现铁路与城市公交方便换乘,服务片区联系,内 部联系、区域对外联系 实现铁路与城市公交方便换乘,服务片区联系,内 部联系、区域对外联系 逐渐调整现有长途线路,建设公交枢纽,服务客运 站之间换乘衔接、片区联系、内部联系 运行扩能改建,并做好与城市交通的换乘衔接规划, 琴潭客运站 桂林东客运 站 桂林南客运 站 汽车客运站 建设成为桂林向西方向长途客运主要站,服务片区、 内部联系、区域对外联系 利用良好的道路条件,积极建设成为桂林东、南方 汽车客运站 向长途客运主要站,服务片区联系、内部联系、区 域对外 汽车客运站 建设成为雁山组团主要客运中心 (三)完善网络化旅游集散体系 以公共交通为基础,以旅游集散中心和集散地为节点,逐级 建成旅游集散体系,设立通达重点景区的旅游集散线路,实现与 区县旅游无缝驳接。发挥桂林作为西南部航空枢纽地位,增加桂 44 林至广州、海口、昆明、上海、重庆、成都、武汉等周边主要客 源市场的航班密度,实行公交化运作,形成一小时加密圈;积极 推进桂林至凭祥、百色、河池、梧州、南宁等支线机场之间的串 飞,发挥两江机场在区内的航空枢纽功能,形成区内公交化航空 网络。构建“4+4+8”旅游集散中心(点)体系,保障落实由漓江 旅游向全域拓展的“强干壮枝”战略,打造辐射粤桂湘黔的区域 旅游集散枢纽。提供覆盖全市的旅游换乘服务、景点(区)门票 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旅游宣传推广以及餐饮、购物、住宿预订 等服务项目;设立专门投诉处理机构和配备受理投诉人员。 (四)完善自驾车营地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1+2+4+7”的露营地体系。以愚自乐园五星级露营 地为引领,带动临桂区六塘镇和乐满地两个四星级汽车露营地发 展,建设阳朔、兴坪、荔浦锦龙、兴安超然派四个三星级露营地, 远期逐步拓展八角寨、乌桕滩、尧山、天湖、青狮潭、金鸡河、 五里峡等区域,依托旅游资源与优良地势,建设七个二星级露营 地;打造滨水型、景区互动型、乡村型及房车服务型汽车营地。 二是加快自驾车停车场建设。依托绕城高速公路联系桂林市区外 围多个组团区的“一圈环内自驾线路”和以中心城区辐射至桂柳、 桂海、桂梧、湘桂、桂林—龙胜等“五条放射性自驾游线路”, 沿自驾车游线布局一批自驾车服务点,配备交通服务设施、住宿 餐饮服务、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安全服务等配套服务,构建完善 45 的自驾车旅游体系,打造“融入水墨田园、畅享自然山水”的自 驾游品牌,以此支撑桂林市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打造“国际旅游 胜地”的总体发展目标。三是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由市旅发 委和交通局牵头,成立市、县(区)两级游客公共交通服务标志 牌设置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游客公共交通服务标志牌专项工程; 推动全市高铁车站、高速公路、国道通往旅游景区(点)的行车 导向系统、行人导向系统、旅游服务导向系统等道路交通指引标 志系统化、规范化和一体化。科学统筹行车导向系统、行人导向 系统、旅游服务导向系统标志牌设置工作。鼓励漓江风景名胜区、 资源丹霞地质公园、龙胜龙脊梯田、兴安灵渠等世界级旅游项目 设计唯一、独有的旅游交通标志牌。四是鼓励发展旅游汽车租赁。 建立全市统一的汽车租赁管理系统,引导企业加强针对游客的便 捷租车服务,方便游客自助出行。重点是建设广覆盖的租车网络, 推广便利化的租车方式,开发智能化的租车应用。 (五)构建休闲骑行风景道体系 一是标准化建设多类型的休闲步道路线。重点编制《漓江休 闲绿道专项规划》,制定桂林绿道的规划建设指引或标准规范, 探索桂林特色的绿道建设模式,各区县开展当地绿道网详细规划 和施工设计。以漓江沿岸骑行、徒步绿道为引领,带动两江四湖、 桃花湾、遇龙河、木潭湖、阳朔、兴坪、雁山草坪等骑行、徒步 绿道建设。支撑构建桂林以综合绿道为主,以骑行、徒步绿道为 辅的慢行系统,推进桂阳公路标准化自行车赛道建设,为非机动 车与步行游客设置专用道路空间,引导城市旅游业、城市休闲产 业和农业休闲产业等多维经济的发展。二是国际化完善全方位的 配套设施。以桂林休闲绿道沿线的服务驿站、标识系统、景观绿 46 化、安全防护设施为重点,推进电力、电信、给排水、环卫等必 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风景道沿线景观进行分类控制,打造休 闲绿道与桂林山水主体景观背景之间视线通廊。三是人性化配置 特色旅游服务。构建“一站一特色”的绿道服务驿站体系,提供 单人、双人自行车以及二轮平衡车租赁服务,配套电子导航、观 景休憩和医疗救助设施。以服务驿站等绿道配套设施集中设置区 为载体,提供二维码扫描绿道路线智能化查询,单人、双人、三 人自行车以及二轮平衡车租赁,康体活动设施与医疗救助等特色 服务。四是创意化开展绿道营销活动。由市政府牵头组织绿道新 闻推介会、自行车赛事、马拉松赛事、民俗文化活动,策划实施 “十个一”绿道营销活动。 五、提升要素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旅游景区 加强 A 级以上景区申报和升级工作,2020 年,创建 1-2 个国 家 AAAAA 级景区,建成 30-35 个 4A 级景区;国家 A 级景区达 到 80 家。通过内部提质、外部扩容,新建一系列的生态、文化主 题公园等,将景区潜在承载力转化成现实承载力。推进景区市场 化进程鼓励,多元投资主体进入景区经营领域,鼓励旅游区实施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支持旅游景区投资与管理公司的发展, 培育知名的旅游景区管理公司或景区管理集团。 (二)旅行社业 通过自建和引进两种方式,快速发展桂林旅行社行业,实现 推广桂林旅游产品和服务当地游客的双重功效。调整旅游社的结 构,提高旅行社质量。至 2020 年,国际旅行社达到 30 家,全国 百强旅行社达到 3-5 家。尽快制定旅行社发展相关规划,以旅发委 47 为主导,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打造品牌旅行社;积极引进国旅、 中青旅、康辉旅行社、港中旅等知名旅行社,展开深度合作;加 快引进一批较有实力的中外合资旅行社和外商独资旅行社,形成 多种所有制并存和有序竞争的格局;发挥旅游业协会力量,强化 行业管理;创新旅行社经营模式,鼓励旅行社探索“宝中模式”、 “百事通模式”(“旅游超市模式”);加强传统旅行社服务, 提升入境游接待水准,建立健全出入境游业务;发展新型旅行社 业态,针对桂林山水适合发展山地极限运动、自驾游的特点,建 立自助游交易网站,鼓励重点发展徒步俱乐部、户外探险俱乐部、 极限运动俱乐部、登山俱乐部等高端俱乐部;继续推进诚信旅行 社创建工作,提高旅行社诚信水平。 (三)旅游住宿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类型与层次丰富、布局合理的旅游 饭店体系。鼓励发展商务会议、精品民宿、乡村客栈、旅游营地 等特色主题式饭店,引导市场提供充足的经济型酒店。到 2020 年, 力争全市 4 星级酒店达到 30 家以上,争创 1-2 家白金五星级酒店, 5 家旅游酒店进入全国百强,吸引 5 家以上国际著名酒店管理集团 进入桂林市场,全国知名连锁酒店直营店和加盟店发展到 30 家,全 市住宿设施床位数达 68.58 万张。以格格树、秘密花园为示范, 倾力打造精品民宿品牌,拓展产业维度,培育新型住宿业态,在 桂林市城区,引进途家度假公寓等新型旅游住宿方式,加快培育 汽车旅馆、汽车营地、汽车俱乐部、露营地、个性化营地等新型 住宿业态;积极培育艺术文化类、山水生态类、商务休闲类等特 48 色住宿设施,形成主题度假酒店、产权度假酒店、特色主题客栈 集聚区。在北部片区,建设以溶洞酒店、悬崖酒店、生态度假村、 森林度假木屋等为主的度假酒店。在东部片区,充分利用瑶族村 寨、历史文化古村等传统建筑,改建为具有浓郁桂林民族文化特 色和独特历史记忆的酒店。在西部片区则以养生度假酒店为主。 突出不同类型住宿产品的主题特征,将住宿服务设施变成特色旅 游产品,最终构成独特的桂林住宿品牌影响力。 (四)旅游餐饮 提高餐饮品牌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加大餐饮载体建设。 至 2020 年,力争培育十大具有桂林特色的旅游餐饮著名商标或知 名品牌,网点布局更加合理,餐饮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统一规划管理,培育特色餐饮品牌,支撑建设特色餐饮集聚区, 建设桂林旅游美食博览园、地方特色餐饮和风味小吃街区、滨江 休闲酒吧一条街,围绕王城东西巷片区改造打造桂林美食文化旅 游街区;创新多元业态,提供个性体验,结合瑶/壮寨中、漓江边、 游船上、温泉里、果园间等餐饮环境,通过开展尝瑶家盛宴、吃 桂林小吃等餐饮文化体验,让游客切身感受“桂林生活”;运用 “三微”等全新营销手段,推动形成“舌尖上的桂林”品牌的国 内外吸引;提高餐饮规范化水平,大力推进餐饮低碳发展,建立 健全餐饮业标准体系,加大餐饮业行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 (五)旅游购物 通过商品开发、购物网点、创新经营、政策扶持、加强宣传 49 等措施,强化桂林市旅游购物体验,凸显桂林市旅游购物品牌。 至 2020 年,力争培育十大具有桂林特色的旅游商品著名商标或知 名品牌,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达到 30%以上。搭建创意设 计平台,依托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等专业院校的智力资源,深挖桂林山水、人文特色, 设计桂林特色旅游商品;引导创意向商品转化,采用贴息扶持、 资金奖励、税费减免、活动推介四大手段,引导桂林设计创意商 品化;鼓励发展旅游商品制造,引导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桂林西城经济开发区、桂林苏桥经济开发区、灵川八里街工 业园区以及兴安县、荔浦县、全州县、平乐县、灌阳县、恭城县、 阳朔县、资源县、龙胜瓢里工业集中区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旅游 商品加工制造业,重点打造五通农民绘画艺术主题小镇、桂林文 化创意产业园等系列项目,鼓励旅游商品在地生产;扶持、培育 旅游商品销售网点,制定旅游商品购物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 准,出台旅游商品质量保障规章制度,提高桂林旅游购物服务质 量和水平。 (六)休闲娱乐 加大旅游娱乐设施建设和旅游娱乐项目开发力度,全新打造 一台晚间旅游演出项目,建设培育知名休闲娱乐品牌,丰富休闲 娱乐内涵,进一步提高旅游娱乐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增强城市 吸引力。开展历史文化体验、节庆会展演出、温泉养生度假、生 态休闲避暑、乡村田园度假、户外运动娱乐六类文化体验活动; 加大旅游娱乐设施建设力度,打造提升桂林大剧院、音乐厅、艺 50 术中心、文化广场、演艺中心等一批高标准旅游休闲娱乐设施; 加大夜间旅游娱乐的开发力度,以三大旅游演艺品牌为引领,做 强做活“旅游夜经济”,继续放大《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 《桂林有戏》《山水间》等现有山水实景演艺旅游吸引,重点引 入宋城、长隆大马戏等国内外知名大型室内实景演出与创意灯光 秀等高科技演艺,激活漓江沿岸夜宴、演艺吧、酒吧、茶吧等夜 间旅游娱乐产品,形成桂林夜游亮点。 51 第五章 开放合作 构建旅游市场新格局 以“桂林山水甲天下”品牌形象体系,重点推广以网络媒体 为代表的新媒体营销,创新采用节庆营销、境外营销等多元营销 手段,针对多级目标市场进行推广。 一、明确目标市场定位 国内旅游市场以广西、广东、湖南为基础市场,重点突破贵 广高铁和湘桂高铁沿线的南宁、长沙、贵阳及广州等重要客源城 市,以环渤海、长三角、湖北、河南为重点市场,以国内其他省 市为潜力市场。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马来西亚、韩国、印度 尼西亚等亚洲国家,美国、加拿大等北美洲国家,法国、德国、 英国等西欧发达国家为基础市场,以北欧、东欧、大洋洲国家为 潜力市场,以南美、非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为机会市场。细分旅 游市场以观光游客为基础市场,以文化休闲游客、家庭度假游客 为重点市场,以高端度假游客、康体运动游客等为潜力市场。 二、完善品牌形象体系 巩固已有较高知名度的主品牌,结合各细分市场的旅游需求 拓展丰富其休闲、度假的精神内涵,加快建设以“桂林山水甲天 下”为主品牌,以两江四湖、龙脊梯田、兴安灵渠、阳朔遇龙河、 八角寨等国际化引擎产品品牌为重点,各区(县)旅游形象品牌 52 为支撑,各旅游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全市旅游形象体系,引导桂林 旅游品牌向生活化、休闲度假化转变,以国际营销将桂林旅游重 塑为中国生活方式、最美山水代表。着手开展桂林旅游品牌方面 的专项规划工作,定期进行旅游形象口号评估和更新,以适应中 长期发展需求。 三、创新营销推广手段 (一)四位一体,实施整合营销 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同、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四位一 体”宣传营销机制,深入开展客源市场细分调研和旅游产品结构、 旅游消费结构分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统一的宣传促销方 案,运用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全方位、多角度推广桂林旅 游整体形象。把旅游营销纳入全市对外整体形象宣传、交流、合 作工作中,实现大局营销、综合营销;紧抓全市经济、社会及对 外交流活动中的重大事件,依托各类特色节事、展会论坛、体育 赛事、影视节目等进行旅游宣传;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 相结合,重点围绕航线和高铁线开展旅游宣传促销,着力开拓国 内和境外旅游市场。 (二)突出重点,提升传统营销 在南宁、广州、贵阳、长沙等高铁沿线城市建立“桂林旅游 形象推广中心”,借助一线商业品牌宣传提升桂林商业形象,加 快商业体系发育,更新桂林旅游官网,从市场与游客需求出发制 53 定可操作的传统媒体营销推广计划,编制桂林城区、漓江等重点 旅游片区的专项营销方案。 专栏 5-1 传统媒体投放计划 分类 电视 广播 推荐 目标人群 投放形式 比重 1 套、4 套、9 套等央视媒体 全国市场 形象 +++ 京、沪、湘、贵、桂等卫视 重点市场 形象 +++ 广西新闻综合频道、生活频道 新兴市场 形象 ++ 旅游卫视 旅游者 形象 + 体育、生活、休闲类媒体 细分市场 形象 + 全国新闻频率、广西新闻电台 全国市场 时间/活动 ++ 重点市场交通频率 自驾市场 产品/活动 +++ 重点市场、新兴市场旅游频率 细分市场 形象/产品 ++ 全国市场 新闻 +++ 广西日报 重点市场 形象/活动 +++ A 级报媒 细分市场 形象/产品 +++ 中国旅游报 细分市场 形象/产品 +++ 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全国性 全国市场 形象/产品 +++ 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旅游类 细分市场 产品 +++ 汽车之友 车主之友等汽车类 自驾市场 产品/活动 ++ 大众摄影、摄影之友等摄影类 细分市场 形象/产品 ++ 中国民航、上海航空等航空类 高端市场 形象/产品 ++ 公交 重点/新兴 形象/产品 +++ 地铁 重点/新兴 产品/活动 +++ 列车 重点/新兴 产品/活动 +++ 机场 重点/新兴 形象/活动 +++ 中新社、经济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等全国性 报纸 杂志 户外 54 (三)特色引领,做强节事营销 重点提升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 展、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打造三大国际级节事活动。重新 包装“三月三”民族歌圩节、龙脊金秋文化节(夜龙脊)与阳朔 渔火节三大特色民俗节庆,打造国家级节庆活动。巩固恭城月柿 节、全州湘山文化节等市重点节庆地位,升级桂林街舞精英挑战 赛、桂林电子竞技大赛、桂林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自行车拉力赛、 永福养生福寿节至全市范畴,鼓励各县、自治县举办节庆活动; 策划包装世界名人游桂林、走进“人民币里的风景”、世界环保 大会、海峡文化交流大会四大活动,加强公共关系宣传,调动中 外媒体主动报道。塑造“月月有活动、天天都精彩”的节事品牌。 专栏 5-2 桂林重要节事活动表 重要节事 分类 民俗 文化类 节庆 活动类 名称 时间 地点 “三月三”民族歌圩节 农历三月 桂林 龙胜红衣节 农历三月十五 龙胜寨纳泗水乡 妈祖文化旅游节 农历三月二十三 平乐 龙脊开耕节 5 月2 日 龙胜 红瑶晒衣节(火把节) 农历六月初六 龙胜金坑大寨 民族传统歌灯节 农历七月 资源 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 11-12 桂林 灌阳千家洞文化旅游节 农历二月初八 灌阳 恭城桃花节暨油茶节 2-3 月 恭城 55 重要节事 分类 名称 时间 地点 五排河大众漂流节 5 月 资源县五排河景区 龙脊梯田文化节 6 月 龙胜 桂林兴安米粉节、葡萄节 8 月 兴安 龙脊金秋文化节(夜龙脊) 9-10 月 龙脊景区 桂林永福养生福寿节 9 月-10 月 永福 漓江渔火节 11-12 月 阳朔 中国桂林荔浦旅游文化节 11-12 月 荔浦 12 月 桂林 中国山水婚典 3.8、5.28、9.9、10.28 阳朔 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 10 月 桂林 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 10 月 桂林 中国(桂林)国际徒步大会 10 月-11 月 桂林 桂林街舞精英挑战赛 8 月 独秀峰 桂林国际全程马拉松赛 10 月 桂林 全国汽车拉力赛(荔浦站) 8月 荔浦 桂林电子竞技大赛 8-10 月 桂林 中国·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暨 创意 产业类 会议 会展类 体育 赛事类 桂林动漫节 (四)打破传统,突出智慧营销 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加强对全市游客结构、消费需求的整 理和分析,整合线上线下营销资源,大力推动智慧营销,创建“桂 林旅游智慧营销网”、“智游桂林”APP 手机客户端,丰富其产 品推介、电子票务、预约预订、线路查询、虚拟体验等功能。应 56 用国内外 Facebook、YouTube、QQ、微信等主要社交媒体为主的 多种平台,开设桂林旅游官方账号,开展形象推广、攻略发布, 培育“桂林旅游粉丝”。大力推广 O2O(线上线下)立体组合营 销模式,根据旅游企业的定位和需求建立企业官网,通过 OTA(在 线旅游代理)、MTA(移动旅游代理)及 B2B(同业合作互补)、 B2C(电子商务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方式,与国内各大旅游 网站进行渠道对接,提升企业、景区、产品的知名度与品牌效应。 鼓励利用微电影、综艺娱乐节目等手段开展营销。 57 第六章 共建共享 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一、实施旅游精准扶贫 一是做好建档立卡,遴选帮扶重点。针对全市重点贫困地区, 结合国家旅游局关于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和旅游扶 贫摸底调查的具体要求,建立贫困村旅游数据库,确定具有发展 乡村旅游条件的贫困村名单,摸清贫困村、贫困人口状况、摸清 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现状、弄清楚贫困地区的旅游发展条件,摸 清旅游发展底账。二是编制规划方案,完善基础设施。组织编制 《桂林市“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对旅游开发扶贫工作 进行顶层设计,完善编制各区县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 划;重点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电力、饮水、厕所、停 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应急救援、文化活动场所、 标志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通乡油路、 通村硬化路、县乡道改善、村道完善等工程,推动“旅游最后一 公里”建设。三是鼓励创新创业,建设创客基地。通过加强政策 引导和专业培训,引导和支持一批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青 年创业团队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在全市创建一批 国家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四是开展旅游行业“万企万村” 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动员全区市有条件的旅游企业、旅游规划机 构、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院系,对乡村旅游扶贫 58 重点村进行结对帮扶,通过宣传推介、客源组织、招商引资、送 教上门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五是开展购物旅游扶贫行动。 按照“旅游化的农副土特产品、创意化的文化产品、文化化的实 用产品”三大类型,紧密结合地域特色,紧盯市场需求,积极推 动旅游商品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建立超市和网购运作的 旅游扶贫机制,鼓励创办“乡村旅游超市”与旅游商品网购平台, 帮助贫困户销售旅游商品。鼓励优质特色旅游商品进驻区内主要 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旅游购物区、城市大型商场超市和旅游 购物街区。 二、大力推进厕所革命 认真落实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厕所革命”的部署,按照“数 量充足、干净无味、管理有效、游客满意”的要求,全面加强旅 游厕所建设与管理工作,努力实现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 通集散点、旅游街区、乡村旅游点、旅游餐饮点、旅游娱乐点、 旅游购物点等游客行程所及的旅游公共场所都有相应标准的旅游 厕所,且数量与游客接待规模相适应。在坚持旅游厕所实用功能 的基础上,加强旅游厕所的文化建设和景观建设,使之成为我省 展示文明旅游的窗口和彰显旅游特色的风景线。 三、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一是规范市场秩序。持续开展“优化全市旅游市场秩序主题 59 年”活动,实施重大案件督办制度、旅游市场秩序综合评价制度、 服务等级退出制度、旅游目的地警示制度,推动旅游经营服务单 位备案登记制度试点。强化旅游安全保障,落实旅游安全保障责 任,保障广大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建设诚信体系。加快完善 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行 业自律规则和机制,开展“诚信旅游示范单位”评选活动,引导 会员企业诚信经营。建立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完善违法信 息共享机制。三是倡导文明旅游。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引导主题活 动和旅游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强化导游、领队和旅游一线服 务人员文明旅游宣传引导职责,倡导旅游者学习和遵守国际通行 的礼仪,培养社会民众的环保意识和人文品质。四是加快标准建 设。着力实施旅游标准化建设,开展旅游标准化示范创建,全面 贯彻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实施、完善桂林地方标准,启动 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中国传统村落、国家宜居小镇(村 庄)、美丽乡镇、主题小镇的标准化试点。制定智慧景区、智慧 旅行社、智慧酒店、汽车营地、研学旅行基地、康体旅游、农业 休闲园的地方标准。 四、实施旅游双创计划 建设面向旅游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支持各类旅游产业发展 孵化器建设。积极争创国家旅游文创示范园区、国家旅游科技示 范园区、国家旅游创业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示范基地建设。积 60 极承接举办中国旅游创新创业大赛。推动旅游共享经济商业模式 创新,开展互联网约车、民宿旅游接待、分时度假等共享经济试 点项目。建设旅游就业需求服务平台,提供人才资源、就业信息 等。完善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利益共享机制,鼓励旅游企业为当地 居民提供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 五、旅游安全救援工程 健全旅游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旅游安全防护设施,建立 三级旅游安全救援体系。一是旅游安全救援指挥调度中心。采取 政府支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组建,负责编制应急救援资源 分布图谱及救援预案等,并落实旅游安全保险、救援及事故协调 处理,以及灾害事故的评估和分级等事宜。二是旅游门户城市救 援工作站。完善工作站的医疗急救中心的服务,实行 24 小时服务, 重点景区设立设备完善的医疗救护点。三是县级旅游应急救援点。 在县市区普遍建立,覆盖旅行社、3A 级以上旅游景区、区域内主 要饭店,旅游应急预案备案率达到 100%。 61 第七章 绿色发展 引领生态文明新方式 一、倡导绿色旅游消费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引导旅游者在“吃、住、行、游、购、 娱”等各消费环节勤俭节约。优化旅游公共运输方式,提高节能 环保交通工具的使用比例,提升旅游大巴、船舶等设施环保准入 标准。鼓励旅游者尽量选择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徒步等生态方 式出行。探讨建立绿色消费奖惩机制,持续开展“旅游餐饮光盘 行动”活动。鼓励酒店实施房间价格与水电、低值易耗品消费量 挂钩,减少旅游者浪费,培养旅游者绿色消费习惯。 二、实施绿色旅游开发 桂林市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将按 照《中国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要求, 实施自然景观资源保育、生态旅游等行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 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具体目标是以“景观资源可 持续利用”为主题,牢固树立“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可持续 发展理念,优化旅游业国土资源开发空间布局和利用方式,加强 与主体功能规划、生态功能规划、各地城乡规划的衔接。探索在 自然生态资源集中区域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在各级各类 62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重 要保护区内开展建设旅游项目,要最大限度服从和服务于资源保 护。鼓励各地积极申报生态旅游示范区,积极开展“村屯绿化” 专项活动,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探索以喀斯特生态公园、喀 斯特治理示范小区等为依托的特色生态旅游发展途径。以生态优 先为原则,高标准建设完善生态栈道、节能环保设施等。做好项 目开发环评工作,列举开发活动的负面清单。科学合理测算环境 容量和最大接待能力。做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治理,实 现水气达标排放引导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良性循环,将 桂林建设成为宜游宜养的生态之城、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活力 迸发的创新之城。 三、加强资源环境保护 建立针对自然环境、文化生态、历史遗产、旅游氛围的整体 环境保护系统,在保护的基础上有序开发。 (一)保护策略 一是立足生态功能,保护自然资源。以漓江、灵渠、八角寨、 龙脊梯田四大世界级精品资源为重点,充分保护其生态功能与原 真风貌。以重点片区的资源保护规划为指导,避免过度开发。二 是立足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化。文物旅游开发中不仅要尊重历 史遗产,还要将特色文化资源向旅游业渗透,发展文化休闲业态, 实现文化活态保护。 63 (二)保护措施 ——降低环境影响 旅游区开发建设及旅游设施建设的布局选址应避开自然保护 区的核心区、缓冲区、生态敏感区、水源保护区,应符合风景名 胜区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规划要求,符合国家土地政策,符 合生态红线管控要求。针对重点旅游片区、旅游组团采用圈层保 护模式,管理和控制游客,防止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推动形成 新型低碳生产生活模式,有效推进环境保护管理计划,降低规划 旅游片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实现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 和有序利用。 ——开展综合环境治理 成立专职保护机构,建立旅游资源信息库,运用计算机信息 处理技术,管理桂林市境内旅游资源、已开发景点、接待设施、 旅游交通线及地方土特产等信息资料;保护和改善空气环境、水 环境、土壤环境等自然生态环境质量,防治噪声污染,完善旅游 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合理规划通信设施,减缓电磁辐射污染; 各旅游区评估确定合理的游览接待容量,有计划地组织游览活动, 不得无限制地超量接待旅游者。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 以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划定不同等级的保护范围, 分区进行保护。建立以漓江流域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保护为核心 的旅游开发影响评价机制;对接灵渠、大圩古镇、王城、正阳东 64 西巷、桂海碑林、传统村落等旅游资源的保护规划,整理桂林传 统手工业、民族特色饮食、桂北民俗、瑶族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 产,以奖励资金、创业支持等方式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 传承单位培养新的传承人。 四、创新绿色发展机制 一是实施绿色认证制度。建立健全以绿色景区、绿色饭店、 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为核心的绿色旅游标准体系,推行绿色旅游 产品、绿色旅游企业认证制度,统一绿色旅游认证标识,开展绿 色发展教育培训,引导企业执行绿色标准。二是建立旅游环境监 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达到最大承载力的旅游景区, 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完善旅游预约制度,建立景区游客 流量控制与环境容量联动机制。三是健全绿色发展监管制度。在 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对旅游项目实施类型限制、空间规制 和强度管制,对生态旅游区实施生态环境审计和问责制度,完善 旅游开发利用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 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为有效避免或降低旅游对环境的干扰或污染,促进旅游规划 实施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相协调,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相关要求及条例进行编制,帮助本 规划实现其环境合理性和科学决策。 65 (一)社会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为国民 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是国 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旅游业还是一个关联性较强的产业, 能带动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发展。预计到 2020 年,全市旅游综合消 费年均增长在 23%以上,超过 1500 亿元。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 的综合贡献超过 25%,旅游综合消费比 2015 年翻一番以上。随着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之相关的其它行业也将从中受益,产生可 观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 位将更为巩固。 对社会就业的影响。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需 求量大,在增加就业方面优势明显。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 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将有所上升,这对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将是 一个较好的解决途径。预计到 2020 年,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 总数的比重达 25%以上,当地农民年纯收入 20%以上来源于旅游, 20%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实现脱贫。这对于解决下岗失业 人员再就业、安置新增劳动力就业以及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乡村 旅游扶贫等问题是一个较好的渠道,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 规划的实施将会对社会就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当地文化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已成为了一项 大众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中来,旅游业已经成为介绍 和传播当地社会文化的一扇窗口,同时也将促进旅游商品经济的 繁荣和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 66 旅游资源的有偿使用,将为旅游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大量资金 支持,促进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发展,使得旅游业在带来经济效益 的同时也保证了社会效益。但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旅游者的进 入必将带来不同的文化观念,可能会造成当地居民和少数民族地 方文化的同化,破坏民族文化的沿袭性,可能会造成当地居民传 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变化。 对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的影响。旅游业发展将促进城市面貌、 旅游交通、生态景观和环境保护等工程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城市 和优秀旅游目的地建设,有助于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促进和带 动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加强与主要客源国的旅游区域合作,将 进一步提升桂林的国际形象,加快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步伐。 对文物古迹保护的影响。旅游发展将会有利于文物古迹的保 护与发展。旅游开发为文物古迹保护和维修开辟了资金渠道。随 着一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村落的开发,将会促进当地人对古 村落的保护,也有助于旅游精准扶贫的开展。游客通过对文物古 迹的参观,会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成为文物保护的 宣传者。将保护与旅游、商业开发进行结合,促进区内文物古迹 传统风貌与格局的保持。但也应注意到,随着旅游开发的加大, 可能会对文物保护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景区开发建设会对生态环境影响。景区在游 览道、观景台等必要的游览设施建设时,可能会占用土地,破坏 地形地貌,破坏沿线植被,引起水土流失;在自然保护区、风景 67 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环境敏感区域进行旅游开发,如果开发管理 不当,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破坏动植物的栖息地, 破坏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的核心景观。对河流、湖泊的旅游开 发,可能会造成水质污染,进而影响到水生环境,影响水生生物 的生活。对此类有影响的旅游开发活动必须要进行论证,采取措 施减缓影响;对山地景区开发,除了可能会破坏地形地貌,影响 景观外,还有可能会对生存在山区的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 不利影响。 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城市和景区的宾馆、饭店以及旅游 厕所等产生的生活污水如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湖泊等水环 境,可能会产生水质污染,一些临近水域的景区宾馆、饭店可能 由于大多远离城市,无法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如不采取处理 措施,将会加剧水体富营化,不仅影响水质感官功能,而且将导 致湖泊等水体的衰亡速度加快。山地型和湖泊型旅游度假区由于 水环境容量较小,必须要配套建设水污染治理设施,鼓励经处理 达标后的水回收用于园林绿化、林地灌溉、喷淋用水等,减少外 排水量;水域景观旅游开发如不重视建设期间的水环境保护,也 会引起水体污染。对于水域景观如水库、河流、滨江景观带的旅 游开发,如不重视建设期间对水环境的保护,可能会引起水体的 污染。 大气环境影响。随着旅游业发展,汽车、飞机、游船、邮轮 游艇等交通工具会增多,在运行时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68 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尾气污染和道路扬尘对空气质量会产 生一定程度影响;城市及景区饭店、宾馆等服务设施在建设和运 营中会产生空气污染。随着绿色公交、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大力 推广和应用,只要采用符合国家排放要求的旅游交通工具,提倡 在旅游区内使用电瓶车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对宾馆、饭店采用 污染治理设施,旅游开发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 符合标准。 旅游垃圾环境影响。饭店、宾馆和景区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 生产生活垃圾和随意丢弃的垃圾,如未及时清运或未经妥善处置, 不但会影响景观环境,形成视觉污染,降低游客的游玩乐趣并留下 不好的印象,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占用土地,污染环境。 只要及时清理旅游垃圾,做好清洁卫生,引导游客文明旅游,旅游 垃圾能够得到妥善处理或处置,旅游垃圾的环境影响较小。 (三)规划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 坚持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确定重点旅游建设项目, 坚决杜绝对生态系统有重大负面影响的开发行动。对各级自然保 护区的旅游开发应在保护区规划的指导下科学推进,严格限定在 实验区和生态旅游区,并限制或控制旅游开发的规模和强度,在 旅游高峰期应采取措施对游客进行分流,避免景区超载造成对生 态环境的破坏。严格控制对各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各级地质公园和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旅游开发,强化旅游开 69 发的环境保护措施,合理分流游客。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和“三同时”制度,开展旅游规划和项目环评。加强景区景点开 发前后的环境监控,制定详细的景区景点环境保护和管理计划, 并跟踪实施。加强景区和滨水旅游度假区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的建 设,配备污水处理设施,积极采用环保车辆和游船,开展创建绿 色饭店、绿色景区、绿色交通等行动计划。旅游交通的建设应科 学选线,加强对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利用优良山水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品,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意识宣 教,提高游客保护环境和文物古迹的自觉性,尊重旅游地的人文 环境,不购买野生动植物制品,自觉地文明旅游。积极开展旅游 地生态环境监测和旅游环境影响评估研究,确定旅游地适宜的旅 游环境容量。鼓励旅游业利用节能环保新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 70 第八章 多措并举 完善全方位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 要自觉把旅游业发展摆到工作全局来谋划推进,将其作为一 把手工程,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像抓工业一样抓旅游产业。充分 发挥市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职能,加强各区县政府工作领 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探索全市、重点旅游区 县推行旅游发展委员会体制,党政一把手亲自谋划、亲自部署、 亲自推动。市旅发委要强化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城市营销、服 务监管四大职能,建立全市统筹的旅游形象推广工作机制、全市 资源的旅游共享机制、旅游安全的联合监管和应急管理机制;完 善市旅游委和各区县旅游管理机构网络建设,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推 进桂林旅游发展,形成旅游发展合力;完善政府考核系统,把旅游 工作任务和旅游业发展业绩纳入政府部门综合目标考核体系。 二、资金保障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抓住国家加快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的机遇,加快国家重点旅游投资 项目库建设,增加项目储备,选报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功能强、 综合效应好的旅游大项目、好项目入库储备,为争取政府性资金 支持旅游业发展做好项目储备。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金融改革试点。 71 争取申请成为国家级金融创新区,争取申请设立区域性金融中心, 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创新旅游业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改 进旅游业信贷管理和服务,鼓励创新旅游业信贷产品,全面提升 国际化服务水平,全方位促进投资、贸易、货币兑换、刷卡消费 等便利化;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 创新旅游业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企业短 期融资券与中期票据、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信托融资、金 融租赁等七种直接融资方式融资。整合生态文化旅游与国家扶贫 开发的金融资源,引导现有各类基金对旅游开发的投入与支持。 成立桂林市旅游基金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新的旅游基金的规划 筹备、政策申请、制度安排、管理机制、运营操作,并对基金运 用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管理。四是申请发行三类金旅融合产品。 申请发行桂林旅游债券,用于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桂林市政府要 争取自治区政府支持,积极向财政部申请支持。鼓励桂林旅游企 业发债融资,发行桂林市旅游企业集合债券,并通过银行间债券 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申请发行支持桂林旅游彩票,向国 务院申请发行桂林市旅游彩票、桂林旅游发展体育彩票,创造条 件推动发行竞猜型体育彩票、发展民族文化特色博彩业等探索性 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三、政策保障 一是出台旅游专项政策。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加大旅游用地 72 的土地收储,推进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保障重点旅游项目用 地,并在价格和方式上予以倾斜;利用好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 试验区政策,争取境外旅客离境退税政策,培育建设国际旅游自 由购物区,创新旅游购物新业态,实现旅游购物国际化、休闲化、 度假化。此外,推进落实旅游行业减免税政策,对旅游企业招徕 游客、举办节会、组织包机和专列等进行奖励。出台村镇风貌控 制、漓江流域整治、智慧旅游奖励、旅游用地试点细则等方面的 专项政策文件。二是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建立桂林市旅游项目招 商手册与旅游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近期重点推进旅游项目、 重点招商旅游项目库,定期推出桂林市重点旅游招商项目名录, 形成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补充一批的滚动发展机制, 积极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 四、改革保障 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职能,从管理方式到产业促进,全面推 进改革开放。支持区县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使旅游业 成为统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产业;创新旅游产业促进机制, 强化政府推动作用,加强引领、整合和服务,引导产业持续健康 发展;创新工作方式,支持以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旅游节庆活动 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统计和分析体系,组建 市旅游数据中心。着力构建旅游综合性产业综合抓的体制机制。 支持各级旅游部门以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的形式强化统筹协调职 73 能,解决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景区门票价格监管体系, 完善价格机制,规范价格行为。推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旅游警察、 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进一步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启 动桂林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专项研究工作,做好旅游政策储备。 五、人才保障 一是引进和培养国际化高端旅游人才。推行“人才绿卡”政策, 实施“百家讲坛”工程,推进“银发导游”合法化。建立国际化高端 旅游人才培训机制,培育了解现代国际旅游产业运作与现代旅游企业 管理的旅游人才队伍,促进漓江两岸乡村旅游人才队伍优化工程。二 是建立专家智力支持系统。引进一批国际国内旅游专家教授,对桂林 市旅游业相关规划提供智力支持服务,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定期 对桂林市旅游业管理机构进行培训指导、各高校旅游专业进行巡讲、 旅游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三是畅通旅游就业渠道。建立旅游人才调查 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7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