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项目(DSA部分)公示版.pdf

破碎之光perplexe70 页 1.44 MB下载文档
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项目(DSA部分)公示版.pdf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项目(DSA部分)公示版.pdf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项目(DSA部分)公示版.pdf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项目(DSA部分)公示版.pdf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项目(DSA部分)公示版.pdf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项目(DSA部分)公示版.pdf
当前文档共70页 2.99
下载后继续阅读

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项目(DSA部分)公示版.pdf

表 1 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 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项目(DSA部分) 建设单位 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法人代表 赵如均 立项审批部门 建设项目总投 资(万元) 项目性质 应 用 非密封放 射性物质 类 型 射线装置 联系电话 15*******38 重庆市大渡口区 H15-15-3 地块,“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拟建 3 号楼负 1 楼 渝发改社会〔2022〕329 号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 批准文号 会 2020-500104-85-01-150004 项目环保投资 投资比例(环保 4.5% 1000 45 (万元) 投资/总投资) 新建 销售 放射源 雷磊 重庆市江北区盘溪路 406 号附 10 号 注册地址 项目建设地点 联系人 改建 扩建 I 类 建筑面积(m2) 其他 II 类 III 类 IV 类 约 212.1 V 类 使用 I 类(医疗使用) II 类 III 类 IV 类 V 类 生产 制备 PET 用放射性药物 销售 / 使用 乙 丙 生产 II 类 III 类 销售 II 类 III 类 使用 II 类 III 类 其他 无 1.1 建设单位概况 根据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共建“重庆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合作协议》可知,《重庆市残疾人康复 中心项目》由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建设,建成后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将项目红线范围内 所有土地、建筑及设施设备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管理使用,合作协议见支撑性 材料。 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于 1989 年 7 月,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地方组织,对残 疾人及残疾人事业具有政治代表、公益服务、事业管理等职能。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重庆市康复医院)是重庆唯一一家非营利性三级康复 1 续表 1 项目基本情况 医院,规划床位 800 张,为集预防、康复、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教学医院。 现有三个院区,分别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 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分两期建成,一期建设内容为 1 号楼行政中心、营养餐 厅、会议中心以及辅具中心、2 号楼门诊大楼、污水处理站以及地下室等;二期建设 3 号楼住院部和 4 号楼医技大楼、5 号高压氧舱以及车库及配套用房等,目前一期建设主 体工程已建设完成,正在进行装饰装修工程,二期建设暂未开工。 1.2 项目由来 为更好地满足患者多层次、多方位、高质量和快捷便利的就诊需求,重庆市残疾人 联合会拟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以下简称“医院”)二期工程 3 号楼负 1 楼实 施“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项目(DSA 部分)”。该项目建设内容为新建 1 间介 入用房,包括 1 间介入室及其配套用房,介入室内配置 1 台血管造影用 X 射线装置(以 下简称“DSA”),开展血管造影介入手术。 根据《射线装置分类》(原环境保护部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告 2017 年 第 66 号)可知,血管造影用 X 射线装置属于Ⅱ类射线装置。 射线装置使用时将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电离辐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等相关规定,该项目的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 理名录》(生态环境部令第 16 号)的“五十五 核与辐射 172 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可知, 使用Ⅱ类射线装置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形式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重庆市残疾人 联合会委托重庆宏伟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开展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在进 行现场踏勘及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之上,并按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核技术利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式》(HJ10.1-2016)的要求,编制完成了《重庆 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项目(DSA 部分)环境影响报告表》。 1.3 评价思路 (1)本项目由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建设,建成后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将项目红线 范围内所有土地、建筑及设施设备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管理使用,因此本项目 环评与验收责任单位为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项目运行期管理责任单位为重庆医科大学 附属康复医院。 2 (2)本项目位于二期工程规划的放射科内,主体建筑与“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项目”一起建设,《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已对施工期进行评价, 故本次评价主要对防护施工以及设备的安装和运行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1.4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4.1 项目组成 (1)项目名称: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项目(DSA 部分) (2)建设地点:重庆市大渡口区 H15-15-3 地块 (3)建设性质:新建 (4)建设单位: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5)建设规模:拟在医院 3 号楼负 1 楼新建 1 间介入用房(包括 1 间介入室及其 配套用房),介入室内配置 1 台 DSA(Ⅱ类射线装置),开展血管造影介入手术。项目 总建筑面积约 212.1m2。 (6)项目投资:总投资约 1000 万元,其中环保投资约 45 万元。 (7)施工期:设备装修及安装等预计 3 个月。 项目组成情况见下表 1-1。 表 1-1 项目组成一览表 分类 主体 工程 项目 介入室 设备 辅助 工程 辅助用房 备注 新建 新购设备 新建 给水 由城市供水管网提供,新建院内供水管网。 依托 排水 雨污分流,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医疗废水经医院东北 侧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能力 700m3/d)处理达标后排入 市政污水管网。 依托 供配电 新建院内供配电系统。 依托 通风 采用机械进风、机械通风系统,介入室拟设置 1 个进风口、 2 个排风口。进风口位于介入室北侧吊顶处,新建进风管 道由停车场穿越介入室北墙,引至北侧吊顶上处进风,穿 墙高度离地约 3.9m;排风口分别位于介入室东侧吊顶处以 及东墙旁,穿墙高度离地约 3.9m,新建排风管穿越介入室 东墙、地下停车场顶棚后引至 3 号楼 1 楼绿化区域排风井 排放。 新建 依托医院东北侧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依托 公用 工程 环保 项目组成 拟建介入室及相关配套用房位于 3 号楼负 1 楼东北侧区域。 介入室装修后内空尺寸为:长×宽×高=8.5m×8m×5.9m(吊 顶后内空高 3.2m),有效使用面积 68m2。 介入室内拟安装 1 台 DSA(Ⅱ类射线装置,单管头),型 号待定,最大管电压 125kV,最大管电流 1000mA。 操作间、设备间、更衣室、卫生间、办公室、缓冲间、污 物暂存间等。 废水处理措施 3 工程 废气处理措施 固废处置措施 辐射防护 介入室拟设置 2 个排风口,排风口分别位于介入室东侧吊 顶处以及东墙旁,穿墙高度离地约 3.9m,新建排风管穿越 介入室东墙、地下停车场顶棚后引至 3 号楼 1 楼绿化区域 排风井排放。 生活垃圾收集后交市政环卫部门处理。 介入室配套的污物暂存间位于介入室东北侧,面积约 7m2, 为独立用房;医院医疗废物暂存间位于医院东北侧,建筑 面积约 137m2,钢筋混凝土结构。手术过程中产生废物暂 存在污物暂存间内,每日及时将污物暂存间的废物经污物 通道运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间暂存,再统一由有资质单位 处置。不再使用的铅防护用品医院收集后妥善保存,做好 记录,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 DSA 报废后高压球管去功能化后交由物资回收单位处置, 报废的阴极射线管作为危险废物,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拟采用足够铅当量厚度的混凝土、铅玻璃、防护铅门、铅 板等作为介入室屏蔽防护体材料。 新建 新建 新建 1.4.2 机房辐射防护方案设计 根据设计图,本项目用房为3号楼负1楼拟建的介入室,主要使用混凝土、铅门、铅 玻璃等进行屏蔽防护,介入室屏蔽体防护平面示意图见图1-1,具体屏蔽方案见表1-2。 图 1-1 介入室屏蔽体防护平面示意图 表 1-2 介入室辐射防护方案 4 房间 面积 介入室 本次设计防护方案 四周墙体:25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护材料; 内空尺寸 8.5m(长)×8(宽), 病人通道:20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护材料 有效使用面积 68m2 顶棚、地板:12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护材料 3 个防护门、观察窗:4mmPb 备注:混凝土(砼)密度 2.35g/cm3,铅密度 11.3g/cm3。内空尺寸扣除装饰面及防护材料厚度。 1.4.3 设备配置 本项目的主要配套设施设备见表 1-3。 表 1-3 本项目拟配套设施设备配置一览表 序 号 名称 数量 用途 位置 备注 1 DSA(125kV, 1000mA) 1台 介入手术 介入室 Ⅱ类射线装置,单 管头,型号待定 2 电源柜 1套 DSA 配电 设备间 3 高压发生柜 1套 DSA 高压装置 设备间 4 系统控制柜 1套 设备控制和数据传输 设备间 5 控制系统 1套 DSA 设备操作 操作间 6 中心供氧装置 1套 患者供氧 项目用房内 7 除颤仪 1台 手术配套用 项目用房内 8 高压注射器 1台 手术配套用 项目用房内 9 吸痰器 1台 手术配套用 项目用房内 1 电生理仪 1台 手术配套用 项目用房内 11 中心负压吸引 1套 手术配套用 项目用房内 12 空气消毒机 1台 空气消毒 项目用房内 13 新风、中央空调 1套 机房内温湿度调节 项目用房内 / 4套 工作人员防护 更衣室内 不小于 0.5mmPb 若干 工作人员防护 更衣室内 不小于 0.025mmPb 1套 工作人员防护 介入室内 1套 工作人员防护 介入室内 1套 工作人员防护 介入室内 不小于 2mmPb 患者防护 介入室内 不小于 0.5mmPb 工作人员佩戴 / 14 15 16 17 18 铅橡胶围裙、铅橡胶 颈套、铅防护眼镜 介入防护手套 床侧防护帘/床侧防 护屏 铅悬挂防护屏/铅防 护吊帘 移动铅防护屏风 DSA 配套设备 介入手术配套设备 设备配置,不小于 0.5mmPb 设备配置,不小于 0.25mmPb 铅橡胶性腺防护围裙 19 (方形)或方巾、铅 2 套 橡胶颈套 20 个人剂量计 12 个 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备注:今后根据需要配置儿童个人防护用品,铅当量不低于 0.5mmPb。另外,可以根据工作人 员及患者需要选配铅橡胶帽子,铅当量不低于 0.25mmPb。 5 1.4.4 项目劳动定员、工作制度 本项目拟配置12名放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介入手术医师6人、技师2人、影像医师 2人、护士2人,均为新增劳动定员。 工作制度:放射工作人员年工作250天。 1.5 工作负荷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本项目预计年开展介入手术约 600 台。手术类型包括心 脏介入手术、神经介入手术和综合介入手术。 1.6 外环境概况 医院所在地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 H15-15-3 地块。医院北侧紧邻市政绿化,东北侧 为春晖亲子公园,东侧为市政公共卫生间及绿化带,南侧、西侧紧邻市政道路。 本项目位于医院 3 号楼负 1 楼东北侧一角,3 号楼北侧、之外约 44m 为市政绿化及 休闲步道;东北侧紧邻医院车行道、污水处理站及污物暂存间,之外约 44m 为春晖亲子 公园等;东侧紧邻医院车行道,之外约 48m 为城市公共厕所等;南侧紧邻医院 2 号楼门 诊大楼、医院主入口广场、1 号楼行政中心、医院车行道,之外约 116m 为规划市政道路; 西侧紧邻 4 号楼医技大楼、5 号楼高压氧舱、医院车行道,之外约 70m 为市政道路、刘 家坝 110kV 变电站等。 医院总平面图见附图 2,3 号楼外环境见表 1-4。 表 1-4 序号 1 名称 车行道(内部) 市政绿化及休闲步道 方位 3 号楼外环境关系表 最近距离 高差 环境特征 紧邻 0 医院配套设施,约 2 人 44m +1m 约3人 紧邻 0 医院配套设施,约 5 人 约 44m +0.5m 公园,约 10 人 约 6.8m 0m 医院配套设施,约 5 人 约 48m 0m 市政设施,约 8 人 紧邻 0 约 116m 0 紧邻 0 约 70m 0 北 车行道(内部)、污水处 2 理站及医废暂存间 东北 春晖亲子公园等 3 车行道(内部) 市政公共厕所、绿化带等 东 2 号楼门诊大楼、医院主入 4 口广场、1 号楼行政中心、 医院车行道等 南 规划市政道路等 4 号楼医技大楼、5 号楼高 5 压氧舱、医院车行道 市政道路、刘家坝 110kV 西 变电站等 备注:+代表其地面高于本项目地面。 6 医院用房及配套设施,最 高 8F,约 300 人 城市道路,约 5 人 医院用房,最高 4F,约 120 人 城市道路及变电站,约 10 人 如上表可知, 本项目介入室所在的 3 号楼周围环境主要为医院配套设施及配套用房, 保护目标为该医院从事本项目放射诊疗的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周围活动的公众成员。 1.7 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 医院 3 号楼为-2~11F 建筑,,-2F 主要为停车场,-1F 主要为放射科用房、停车场 以及其他配套用房 1F 主要为诊室、治疗室以及其他配套用房,2~11F 主要为住院病房。 本项目位于 3 号楼负 1 楼放射科东北侧一角,北侧紧邻地下停车场,东侧紧邻污物暂存 间、空调机房和缓冲间,南侧紧邻医护通道,西侧紧邻设备间、操作室和办公室,楼上 为车行道及医院绿化区域,楼下为地下停车场,该区域为独立的区域,除医务人员和病 人外,周围无其他公众长时间停留;医院考虑了保守的防护方案,对周围环境影响甚微。 此外,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场址的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有利于项目的建设。 因此,从辐射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选址可行。 1.8 项目建设背景 1.8.1 项目用房环保手续情况 项目所在的 3 号楼已在重庆一泓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编制的《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并取得了重庆市大渡口区生态环境局下 发的《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渝(渡)环准〔2022〕19 号,见支 撑性材料),3 号楼属于二期建设内容,目前二期建设还未开展。 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从建设至今,接受大渡口区生态环境局的监督和检查, 未曾发生过环保事故,无环保投诉。因此,医院不存在环保遗留问题。 1.8.2 与项目有关辐射环境问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现已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渝环辐证[00493],有效 期至 2023 年 3 月 27 日),开展的核技术利用项目为使用Ⅲ类射线装置,根据调查,重 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现在用射线装置共 4 台。具体情况见表 1-5。 表 1-5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现有射线装置一览表 序号 装置名称 类别 数量 工作场所 备注 1 骨密度仪 Ⅲ类 1 大公馆院区 1F 放射科 在用 2 DR Ⅲ类 1 黄水院区 1F 放射科 在用 3 DR Ⅲ类 1 大公馆院区 1F 放射科 在用 4 牙科 X 射线机 Ⅲ类 1 黄水院区 1F 放射科 在用 经调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现有放射工作人员 4 人,已为每名放射工作 人员配置个人剂量计,建立个人剂量检测档案和职业健康体检档案,并按要求进行了 7 定期检测,根据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报告可知,现有放射工作人员上一年 度个人剂量在 0.02mSv/a~0.11mSv/a,远低于管理目标值 5mSv/a,未发生放射工作人 员的年剂量超标情况;放射工作人员均进行了辐射安全防护培训;委托了有资质单位 对现有各辐射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了监测,屏蔽能力满足要求,后续需定期对 各辐射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监测。医院运营至今,未发生辐射事故,也未收到 辐射类环保投诉和纠纷,无相关环保遗留问题。 1.8.3 与项目整体的依托可行性分析 项目用房依托可行性分析详见表 1-6。 表 1-6 本项目与医院依托关系表 依托工程 依托情况 主体工程 建筑主体 已预留本项目用房,项目用房的主体结构有完善的环保手续,建 成后依托可行。 给水、供电 医院供电系统、供水管网等正在建设中,建设完成后依托可行。 公用工程 排水 实行雨污分流。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网;项目产生的废水经医院 污水处理站统一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本项目位于的 3 号楼排水 管网已在医院总体排水管网设计时同时设计。 废水处理依托 医院建设有医院污水处理站 1 座,位于医院东北侧,处理能力 为 700m3/d,本项目在污水处理站的接纳范围。介入室产生的废水也 为一般医疗废水,医院污水处理站现有工艺能够满足对本项目废水的 处理需求。因此,项目废水依托医院污水处理站处理可行。 本项目介入室属于医院的一部分,其医务人员等产生的废水、固 废等均已在医院总体设计范围内,医院建设完成后,环保设施能满足 要求。 固废处置依托 医院医疗废物暂存间位于医院东北侧,建筑面积约 137m2,钢筋 混凝土结构。手术过程中产生废物暂存在污物暂存间内,每日及时将 污物暂存间的废物经污物走廊运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间暂存,再统一 由有资质单位处置,待验收合格后依托可行。 辐射环境管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已建立了辐射防护管理机构,设置了 专人负责管理医院辐射防护工作,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 案,因此依托可行。 环保工程 管理制度 可行性分析 根据表 1-6 可知,项目依托医院拟建给排水及供配电工程、污水处理站、医疗废物 及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辐射环境管理机构是可行的。 1.8.4 本项目与医院发展的衔接 本项目建设 X 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介入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目的是提高所在区 域医疗救治能力,满足辖区老百姓就医需求,减轻病员外出就医负担,为病人争取最佳 治疗时机,提高后期生活质量。建成后,项目将主要涉及心脏介入手术、神经介入手术 和综合介入手术,提高了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与医院的发展相适应。 8 表 2 放射源 序号 总活度(Bq)/ 核素名称 活度(Bq)×枚数 类别 活动种类 用途 使用场所 贮存方式与地点 备注 本项目不涉及。 注:放射源包括放射性中子源,对其要说明是何种核素以及产生的中子流强度(n/s)。 表 3 非密封放射性物质 序 号 核素 名称 理化 性质 活动 种类 实际日最大操 作量(Bq) 日等效最大 年最大用量 操作量(Bq) (Bq) 用途 本项目不涉及。 注: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和操作方式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9 操作方式 使用场所 贮存方式与地点 表 4 射线装置 (一)加速器:包括医用、工农业、科研、教学等用途的各种类型加速器 序号 名称 类别 数量 型号 加速粒 子 额定电流(mA)/ 最大能量(MeV) 用途 剂量率(Gy/h) 工作场所 备 注 本项目不涉及 (二)X 射线机,包括工业探伤、医用诊断和治疗、分析等用途 序号 名称 类别 数量 型号 最大管电压 (kV) 最大管电流 (mA) 用途 工作场所 1 DSA Ⅱ类 1 待定 125 1000 介入手术 3 号楼负 1 楼新建介 入室内 备 注 拟 购 以下空白 (三)中子发生器,包括中子管,但不包括放射性中子源 序号 名称 类别 数量 型号 最大管电 最大靶电流 中子强度 压(kV) (mA) (n/s) 本项目不涉及 10 用途 工作场所 氚靶情况 活度(Bq) 贮存方式 数量 备注 表 5 废弃物(重点是放射性废弃物) 名称 状态 核素名称 活度 月排放 量 年排放总量 排放口浓度 暂存情况 本项目不涉及 注:1、常规废弃物排放浓度,对于液态单位为 mg/l,固态为 mg/kg,气态为 mg/m3;年排放总量用 kg。 2、含有放射性的废物要注明,其排放浓度、年排放总量分别用比活度(Bq/L 或 Bq/kg 或 Bq/m3)和活度(Bq)。 11 最终去向 表 6 评价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 1 月 1 日施行修订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 年 12 月 29 日施行修订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 年 10 月 1 日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 年 9 月 1 日施行 修订版; (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682 号, 2017 年 10 月 1 日施行修订版; (6)《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令第 449 号,2005 年 12 月 21 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709 号, 2019 年 3 月 2 日修订实施; (7)《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380 号; (8)《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法律 法规 文件 令第 31 号,2021 年 1 月 4 日修订实施; (9)《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环境保护部令第 18 号,2011 年 5 月 1 日施行; (1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 境部令第 16 号,2021 年 1 月 1 日施行; (11)《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令第 15 号,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1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 的决定》,2021 年 12 月 30 日起施行; (13)关于发布《射线装置分类》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和国家卫生和计划 生育委员会公告 2017 年第 66 号,2017 年 12 月 5 日施行; (14)《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2022 年 9 月 28 日修订实施; (15)《重庆市辐射污染防治办法》渝府令〔2020〕338 号,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16)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重庆市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辐射 安全许可管理规定》的通知,渝环[2017]242 号。 12 续表 6 评价依据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6); (2)《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的内容和格式》(HJ10.1-2016); (3)《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技术 (4)《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 标准 (5)《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19); (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 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一)》 (GBZ2.1-2019); (7)《医用 X 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76-2020); (8)《急性外照射放射病的诊断标准》(GBZ104-2017)。 (1)项目核准批复,附件 1; (2)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附件 2; (3)医院环评批复,附件 3; (4)项目监测报告,附件 4; (5)ICRP33 号报告《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from External Sources Used in Medicine》; 其他 (6)NCRP147 号报告《Structural shielding Design for Medical X-ray Imaging Facilities》; (7)NCRP144 报告; (8)《辐射防护导论》; (9)医院提供的防护方案等其他资料。 13 表 7 保护目标与评价标准 7.1 评价范围 按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 式》(HJ10.1-2016)的相关规定,并结合该项目射线装置为能量流污染的特征。根据能 量流的传播与距离相关的特性,确定以该项目介入室边界外 50m 区域作为辐射环境的评 价范围。 7.2 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位于 3 号楼负 1 楼东北侧区域介入室内;介入室北面紧邻地下停车场,之外 为实土层;东面紧邻污物暂存间、空调机房,之外依次为停车场、报警阀间、卫生间、 楼梯间、排烟机房、备用间等;东南面紧邻缓冲间,然后依次是排烟机房、侯梯厅、地 下停车场、楼梯间、生活水泵房、储油间、柴油发电机房、送风机房、直燃机及热水机 房等;南面紧邻更衣室、办公室,然后依次是卫生间、医护通道、楼梯及电梯间、注射 室、会议室、洁车存洗室、地下停车场、一期地下室等;西南面依次为医护通道、办公 室、库房、报告室、DR 室、CT 室、MRI 室、修模室、护士长办公室、值班室、消毒 供应中心等;西面紧邻设备间、操作间,之外依次为地下停车场、排烟机房;楼下为负 2 层地下停车场;楼上为医院车行道。 项目介入室周围 50m 评价范围内环境保护目标统计情况见表 7-1。 14 续表 7 保护目标与评价标准 表 7-1 序 号 1 介入室周围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高差 敏感目标特性 0 停车场,约 10 人 受影响人 群 公众成员 紧邻 0 医院用房,约 3 人 公众成员 停车场、楼梯间 约 1m 0 约8人 公众成员 缓冲间 紧邻 0 项目用房,约 4 人 公众成员 约 2m 0 医院用房,约 5 人 公众成员 约 3m 0 约 10 人 公众成员 办公室 紧邻 0 项目用房,约 6 人 公众成员 更衣室、医护通道、会议 室 紧邻 0 项目用房,约 4 人 放射工作 人员 卫生间、洁车存洗室 约 3m 0 医院用房,约 8 人 公众成员 约 2m 0 约 10 人 公众成员 注射室 约 8m 0 医院用房,约 4 人 公众成员 自助报告查询处、发放大 厅 约 9m 0 医院用房,约 10 人 公众成员 医护通道 约 1m 0 约3人 公众成员 约 3m 0 医院用房,约 15 人 公众成员 约 6m 0 医院用房,约 8 人 公众成员 约 9m 0 医院用房,约 3 人 公众成员 更衣间 约 21m 0 医院用房,约 6 人 公众成员 电梯间、楼梯间、候梯厅 约 37m 0 医院用房,约 8 人 公众成员 操作间 紧邻 0 项目用房,约 3 人 放射工作 人员 紧邻 0 项目用房,约 1 人 公众成员 约 3m 0 停车场,约 10 人 公众成员 名称 方位 地下停车场 北 最近距 离 紧邻 影响 因素 污物暂存间、空调机房、 2 报警阀间、卫生间、排烟 机房等 东 排烟机房、储油间、送风 3 机房、生活水泵房、直燃 机及热水机房等 东南 候梯厅、地下停车场通 道、楼梯间 4 电梯间、楼梯间、地下停 车场、一期地下室 南 办公室、报告室、修模室、 综合加工室、消毒供应中 心及其配套用房等 5 DR 室、CT 室、MRI 室 及其操作室等 西南 库房、卫生间、送风机房、 排风机房等 6 设备间、排烟机房 西 地下停车场 7 地面车行道 楼上 / / 医院用房,约 5 人 公众成员 8 地下停车场 楼下 / / 停车场,约 10 人 公众成员 15 电离 辐射 续表 7 保护目标与评价标准 7.3 评价标准中相关指标要求 (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本标准适用于实践和干预中人员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防护和实践中源的安全。 4.3.2 剂量限制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制 B1 剂量限值 B1.1.1.1 应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进行控制,使之不超过下述控制值。 a) 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 5 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但不可作任何追溯性平均) ,20mSv 作为职业照射剂量限值。 b)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mSv。 B1.2 公众照射 实践使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平均剂量估计值不超过下述限值:年 有效剂量,1mSv。 (4)《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 本标准规定了放射诊断的防护要求,包括 X 射线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用设备防护 性能、机房防护设施、防护安全操作要求及其相关防护检测要求。本标准适用于 X 射线 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 6.1 6.1.1 X 射线设备机房布局 应合理设置 X 射线设备、机房的门、窗和管线口位置,应尽量避免有用线束 直接照射门、窗、管线口和工作人员操作位。 6.1.2 X 射线设备机房(照射室)的设置应充分考虑邻室(含楼上和楼下)及周围 场所的人员防护与安全。 6.1.3 每台固定使用的 X 射线设备应设有单独的机房,机房应满足使用设备的布局 要求;每台牙椅独立设置诊室的,诊室内可设置固定的口内牙片机,供该设备使用,诊 室的屏蔽和布局应满足口内牙片机房防护要求。 6.1.5 除床旁摄影设备、便携式 X 射线设备和车载式诊断 X 射线设备外,对新建、 改建和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 X 射线设备机房,其最小有效使用面积、 最小单边长度应符合表 2(即下表 7-2)的规定。 16 续表 7 保护目标与评价标准 表 7-2 X 射线设备机房(照射室)使用面积及单边长度 机房内最小有效使用面积 d m2 设备类型 机房内最小单边长度 e m2 单管头 X 射线设备 b 20 (含 C 形臂,乳腺 CBCT) b 单管头、双管头或多管头 X 射线机的每个管球各安装在 1 个房间内。 3.5 d 机房内有效使用面积指机房内可划出的最大矩形的面积。 e 机房内单边长度指机房内有效使用面积的最小边长。 备注:项目 DSA 属于单管头 C 形臂,按单管头 X 射线设备执行。 6.2 X 射线设备机房屏蔽 6.2.1 不同类型 X 射线设备(不含床旁摄影设备和便携式 X 射线设备)机房的屏蔽 防护应不小于表 3(本报告表 7-3)要求。 本项目 DSA 为 C 形臂 X 射线设备,执行其屏蔽防护铅当量。 表 7-3 6.2.3 6.3 不同类型射线设备机房的屏蔽防护铅当量厚度要求 机房类 有用线束方向铅当量 (mm) 非有用线束方向铅当量 (mm) C 形臂 X 射线设备机房 2.0 2.0 机房的门和窗关闭时应满足表 3(即表 7-3)的要求。 X 射线设备机房屏蔽体外剂量水平 6.3.1 机房的辐射屏蔽防护,应满足下列要求: a)具有透视功能的 X 射线设备在透视条件下检测时,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 2.5μSv/h;测量时,X 射线机连续出束时间应大于仪器响应时间。 c)具有短时、高剂量率曝光的摄影程序(如 DR、CR、屏片摄影)机房外的周围剂 量当量率应不大于 25μSv/h,当超过时应进行机房外人员的年有效剂量评估,应不大于 0.25mSv。 6.4.3 机房应设置动力通风装置,并保持良好的通风。 6.5 X 射线设备工作场所防护用品及防护设施配置要求 6.5.1 每台 X 射线设备根据工作内容,现场应配备不少于表 4(即下表 7-4)基本种 类要求的工作人员、受检者防护用品与辅助防护设施,其数量应满足开展工作需要,对 陪检者应至少配备铅橡胶防护衣。 17 续表 7 保护目标与评价标准 表 7-4 放射检查 类型 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配置要求 工作人员 个人防护用品 受检者 辅助防护设施 个人防护用品 辅助防护设 施 铅悬挂防护屏/铅防护 铅橡胶围裙、铅橡胶 铅橡胶性腺防护围裙 吊帘、床侧防护帘/床 介入放射性 颈套、铅防护眼镜、 (方形)或方巾、铅 侧防护屏 — 介入防护手套 橡胶颈套 操作 选配:移动铅防护屏 选配:铅橡胶帽子 选配:铅橡胶帽子 风 注 1:“—”表示不作要求。 注 2:各类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指防电离辐射的用品和设施。鼓励使用非铅材料防护用 品,特别是非铅介入防护手套。 6.5.3 除介入防护手套外,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铅当量应不小于 0.25mmPb; 介入防护手套铅当量应不小于 0.025mmPb;甲状腺、性腺防护用品铅当量应不小于 0.5mmPb;移动铅防护屏风铅当量应不小于 2mmPb。 6.5.4 应为儿童的 X 射线检查配备保护相应组织和器官的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和辅 助防护设施的铅当量应不小于 0.5mmPb。 6.5.5 个人防护用品不使用时,应妥善存放,不应折叠放置,以防止断裂。 附录 B B.1 检测条件 X 射线设备机房防护检测条件和散射模体应按表 B.1 的要求。 表 B.1 中备注 1:介入放射学设备按透视条件进行检测。 B.2 关注点检测的位置要求 B.2.1 距墙体、门、窗表面 30cm;顶棚上方(楼上)距顶棚地面 100cm,机房地面 下方(楼下)距楼下地面 170cm。 (3)《工作场所有害因职业接触限值第 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 -2019) 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为: 臭氧最高容许浓度(MAC)接触限值:0.3mg/m3; 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接触限值: 5mg/m3。 (4)评价标准及相关参数值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要求,放射工作人 员年有效剂量不超过20mSv,公众成员年有效剂量不超过1mSv;条款11.4.3.2规定:剂量 限值通常应在公众照射剂量限值10%~30%(即0.1mSv/a~0.3mSv/a)的范围之内。 18 续表 7 保护目标与评价标准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见支撑性材料),医院取GB18871-2002中工作放射人员 年有效剂量限值的四分之一即5mSv/a作为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管理目标值;取其 公众年有效剂量限值的十分之一即0.1mSv/a作为公众成员的年有效剂量管理目标值,本 项目医院的公众照射剂量管理目标取值为10%,在上述取值范围内,满足GB18871-2002 要求。 综上所述,确定本项目的评价要求见表 7-5 所示。 表 7-5 评价标准汇总表 年剂量限值要求 分类 年有效剂量管理目标值 年剂量限值 放射工作人员 5mSv/a 20mSv/a 公众成员 0.1mSv/a 1mSv/a 环境剂量控制 执行依据 GB18871-2002 及医院管理要求 执行依据 具有透视功能的 X 射线设备在透视条件下检测 时,距离介入室四周墙体、门、窗表面 30cm,顶棚 透视时介入室外 30cm 上方(楼上)距地面 100cm,机房地面下方(楼下) 处 距 地 面 170cm 处 的 周 围 剂 量 当 量 率 应 不 大 于 《放射诊断放射防护 2.5μSv/h。 要求》 (GBZ130-2020) 具有短时、高剂量率曝光的摄影程序(如屏片摄 摄影时介入室外 30cm 影)机房外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 25μSv/h,当 超过时应进行机房外人员的年有效剂量评估,应不大 处 于 0.25mSv。 机房面积控制 设备名称 DSA 机房内最小有效使用面积 机房内最小单边长度 (m2) (m) 20 3.5 执行依据 《放射诊断放射防护 要求》 (GBZ130-2020) 注:本项目 DSA 为单管头,按照单管头 X 射线设备(含 C 形臂,乳腺 CBCT)确定机房控制面 积和单边长度。 19 表 8 环境质量和辐射现状 8.1 项目地理位置和场所位置 本项目地理位置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 H15-15-3 地块,地理位置图见附图 1。本项目 场所位于医院 3 号楼负 1 楼东北侧,项目周围环境现状情况见附图 3,3 号楼负 1 楼平 面布置图见附图 5。 8.2 环境质量和辐射现状 为掌握本项目所在位置的辐射环境背景水平,重庆泓天环境监测有限公司于 2023 年 1 月 4 日对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项目(DSA 部分)所在地的环境辐射剂 量率进行了监测,监测报告编号为:渝泓环(监)[2022]1433 号。 (1)监测点位:本项目共监测 3 个点位,监测布点示意图见图 8-1。 备注:△为环境γ辐射剂量率监测点位,监测高度距地面 1.0m。 图 8-1 项目监测布点图 监测点位合理性分析:根据监测布点情况,本次在项目拟建地布设了 2 个监测点位, 同时综合考虑与项目的距离、公众停留时间的等因素选择南侧的敏感目标处布设了 1 个 监测点位,各监测点位的布设能够反映本项目拟用房辐射环境水平及临近环境γ辐射水 平。因此,项目监测布点合理可行。 (2)监测因子:环境γ辐射剂量率。 (3)监测仪器 监测仪器情况见表 8-1。 20 续表 8 环境质量和辐射现状 表 8-1 仪器名称及型号 仪器编号 环境级χ、γ辐射巡检仪 1222203004 RGM5200 005 监测仪器情况 计量校准证书编号 有效期至 校准因子 Y2022-0108775 2023.11.23 0.95 (4)质量保证措施 监测单位具备所监测项目的资质;合理布设监测点位;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有关部门 颁布的标准;监测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监测仪器每年送剂量部门检定合格后在有效期 内使用;每次测量前、后均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监测时由专业人员按操作规 程操作仪器,获取足够的数据量,并做好记录;监测报告严格实行三级审核制度,经过 校核、审核、审定,最后由授权签字人签发。 (5)监测结果统计 监测结果统计见表 8-2。 表 8-2 本项目监测结果统计 监测点位 监测点位描述 环境γ辐射剂量率(μGy/h) △1 项目拟建地南侧 2 号楼旁 0.064 △2 项目拟建地 0.064 △3 项目拟建地 0.066 根据监测统计结果可知,拟建项目所在位置环境γ剂量率的监测值在 64nGy/h~ 66nGy/h 之间(未扣除宇宙射线),根据《二 O 二一年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重 庆市生态环境局),2021 年重庆市多个点位通过累积剂量监测换算出的环境地表伽玛空 气吸收剂量率平均值为 94.0nGy/h(未扣除宇宙射线的响应值),两者相比,项目所在 地的环境γ辐射剂量率监测值在正常涨落范围内,因此,拟建项目所在地环境的辐射环 境质量现状良好。 21 表 9 项目工程分析与源项 9.1 施工期 本项目施工期土建部分对环境的影响已在《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重庆市残疾人康复 中心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进行了评价,本环评不再对本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进行评 价。 本项目在通风施工、防护施工以及设备的安装过程中主要会产生噪声、扬尘、施工 人员的生活废水、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9.2 运行期污染工序及污染物产生情况 9.2.1 工作原理及产污环节 (1)DSA 设备组成 血管造影机系统组成:Gantry,俗称“机架”或“C 形臂”,由“L”臂、PIVOT、“C”臂 组成,同时还包括了数字平板探测器、球管、束光器等部件;专业手术床;Atlas 机柜, 该机柜由 DL、RTAC、JEDI 构成;球管和数字平板探测器分别通过各自的水冷机控制 温度;图像处理系统。该项目设备采用平板探测器(FD)技术成像:FD 技术可以即时 采集到患者图像,对图像进行后期处理,轻松保存和传送图像。DSA 典型照片见图 9-1, DSA 工作示意图见图 9-2。 图 9-1 DSA 示意照片 22 续表 9 项目工程分析与源项 图 9-2 DSA 工作示意图 (2)DSA 工作原理 ①X 射线产生及成像原理 DSA 属于 X 射线装置。X 射线的装置主要由 X 射线管和高压电源组成,X 射线管 由安装在真空玻璃壳中的阴极和阳极组成。X 射线管结构见图 9-3,X 射线管的阴极是 钨制灯丝,它装在聚焦杯中,当灯丝通电加热时,电子就“蒸发”出来,而聚焦杯使这 些电子聚集成束,直接向嵌在金属阳极中的靶体射击。靶体一般采用高原子序数的难熔 金属制成。高电压加在 X 射线管的两极之间,使电子在射到靶体之前被加速达到很高的 速度,这些高速电子到达靶面为靶体所突然阻挡从而产生 X 射线。 成像装置是用来采集透过人体的 X 射线信号的,由于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密度不同, 对 X 射线的衰减程度各不一样,成像装置根据接收到的不同信号,通过荧光屏或平板探 测器、计算机、摄像机(对影像增器的图像进行一系列扫描,再经过模/数-数/模转换) 等方式进行成像。 23 续表 9 项目工程分析与源项 图 9-3 典型 X 射线管结构图 ②DSA 工作原理 DSA 的基本原理是将注入造影剂前后通过人体吸收后的 X 线信号进行成像,分别 经影像增强器后,再用高分辨率的电视摄像管扫描,将图像分割成许多的小方格,做成 矩阵化,形成由小方格中的像素所组成的视频图像,经对数增幅和模/数转换为不同数值 的数字,形成数字图像并分别存储起来,然后输入电子计算机处理并将两幅图像的数字 信息相减, 获得的不同数值的差值信号,再经对比度增强和数/模转换成普通的模拟信号, 获得了去除骨骼、肌肉和其他软组织,只留下单纯血管影像的剪影图像,通过显示器显 示出来。通过 DSA 处理的图像,使血管的影像更为清晰,在进行介入手术时更为安全。 (3)操作流程 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入介入室,引导其躺在手术床上,工作人员选择病人所需照射部 位,调整 DSA 机架和照射野,手术医生和助手穿戴好防护用品后,按手术要求,在 DSA 的引导下,经皮针穿刺或引入导管做抽吸注射,引流或对管腔、血管等做成型、灌注、 栓塞等操作完成相应的手术。在手术过程中,介入手术医生必须在床旁并在 X 射线导视 下进行操作。 DSA 在进行曝光时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采集。采集包括电影和减影两种模式,根据手术方案,采集次数不同。 一般情况下,电影模式下是医生在介入室内由手术医生直接采集。在减影模式下则采取 隔室操作的方式(即 DSA 技师在控制位内对病人进行曝光),医生通过铅玻璃观察窗 和视频监控系统了解机房内病人情况。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手术情况,减影模式下手 24 续表 9 项目工程分析与源项 术医生也可能在介入室内,曝光时医护人员位于移动铅屏风后。无论哪种工作模式,医 生在介入室内身着铅橡胶围裙、铅橡胶颈套、铅防护眼镜、介入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用 品。 第二种情况,透视。病人需进行介入手术治疗时,为更清楚的了解病人情况时会有 连续曝光,并采用连续脉冲透视,此时介入手术医生位于铅悬挂防护屏(或铅防护吊帘) 、 床侧防护帘(或床侧防护屏)等辅助防护设施后,并身着铅橡胶围裙、铅橡胶颈套、铅 防护眼镜、介入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在介入室内对病人进行直接的介入手术操作。 DSA 治疗流程及产污环节见下图 9-4 所示。 图 9-4 DSA 操作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4)工作负荷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DSA 介入手术类型以心脏介入、神经介入、综合介入为 主,并兼顾非主要类型的介入手术。DSA 预计工作负荷见表 9-1。 25 续表 9 项目工程分析与源项 表 9-1 DSA 介入手术有效开机时间表 透视 手术类别 工作人员及数量 年开展工作量 每台手术 透视曝光时间 年透视曝光时间 心脏介入 手术医生 2 人 300 台 约 20min 约 100h 神经介入 手术医生 2 人 200 台 约 21min 约 70h 综合介入 手术医生 2 人 100 台 约 21min 约 35h 小计 / / / 约 205h 采集 手术类别 年开展工作量 单次采集时间 单台手术采集次 数 单台手术最大 采集时间 年采集时间 心脏介入 300 台 3~4s 6~10 次 约 0.7min 约 3.5h 神经介入 200 台 6~10s 4~10 次 约 1.7min 约 5.7h 综合介入 100 台 3~8s 7~15 次 约 2min 约 3.4h 小计 / / / / 约 12.6h 总计 / / / / 约 217.6h 根据介入手术年工作负荷可知,本项目 DSA 年透视时间共约 205h,采集时间约 12.6h,DSA 总年有效开机时间约 217.6h。 9.2.2 污染因子 (1)X 射线 DSA 运行过程中污染物主要为 X 射线,X 射线随机器的开、关而产生和消失,即 仅在 DSA 开机并处于出束状态时才会发出 X 射线。根据 X 射线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 电子枪产生的电子经过加速后,高能电子束与靶物质相互作用时将产生轫致辐射,即 X 射线,其最大能量为电子束的最大能量。 (2)其他 DSA 运行过程不产生放射性“三废”。 DSA 运行时,空气在 X 射线的作用下电离产生少量的氮氧化物(NOx)和臭氧(O3) 。 由上述分析可知,DSA 在运行过程中污染因子主要为 X 射线,以及少量的氮氧化 物和臭氧,其中以 X 射线为评价重点。 9.3 路径规划 本项目位于医院 3 号楼负 1 楼介入室内,主要由介入室、操作间、设备间、缓冲间、 医护通道、设备间、污物暂存间等用房构成。 26 续表 9 项目工程分析与源项 医生通道:介入医生从医护通道西侧、南侧门或东侧办公室进入,而后经更衣室、 操作间进入介入室。 病人通道:病人从缓冲间南侧门进入,经病人通道进入介入室; 污物通道:手术结束后专人从介入室内将手术污物存放至污物暂存间,转运至医院 医疗废物暂存间。 介入室人流物流走向示意图见图 9-5 所示。 图 9-5 介入室人流物流走向示意图 9.4 污染源项描述 (1)电离辐射 DSA 与电离辐射危害有关的辐射安全环节主要为 X 射线球管出束照射患者期间, 它产生的 X 射线能量在零和曝光电压之间,为连续能谱分布,其穿透能力与 X 射线管 的管电压和出口滤过有关。辐射场中的 X 射线包括有用线束、漏射线和散射线。 ①有用线束:直接由 X 射线球管产生的电子通过打靶获得 X 射线并通过辐射窗口 用来照射人体,形成诊断影像的射线。其射线能量、强度与 X 射线管靶物质、管电压、 管电流有关。靶物质原子序数,加在 X 射线管的管电压、管电流越高,光子束流越强。 27 续表9 项目源项与工程分析 由于本项目 X 射线能量较低,不必考虑感生放射性问题。 DSA 具有自动照射量控制调节功能(AEC),采集时,如果受检者体型偏瘦,功率 自动降低,照射量减小;如果受检者体型较胖,功率自动增强,照射量率增大。为了防 止球管烧毁并延长其使用寿命,实际使用时,管电压和管电流通常留有约 30%的裕量。 根据医院资料提供资料并调查根据调查重庆市多家医院 DSA 的设备工作条件中发现, ①在极端情况下,本项目 DSA 透视工况运行管电压为最大管电压,即 125kV,电流自 动跟随电压,电流不大于 110mA;在极端情况下,本项目 DSA 采集工况运行管电压也 为最大管电压,即 125kV,电流自动跟随电压,电流不大于 500mA。②常用透视工况为 60~90kV/5~20mA,采集工况为 60~90kV/300~500mA。 根据射线衰减原理和《辐射防护导论》,不同过滤条件下离靶 1 米处的 X 射线发射 率如下图 9-6 所示。 图 9-6 不同过滤材质在恒电位 X 射线发生器在离靶 1 米处的发射率 本项目 DSA 过滤板为 3mmAl,最大管电压和常用最大电压距靶 1m 处有用线束的 发射率见表 9-2。 28 续表9 项目源项与工程分析 表 9-2 序号 1 2 最大电压和常用最大电压距靶 1m 处有用线束的发射率 电压 最大管电压 125kV 常用最大电压 90kV 距靶 1m 处有用线束的发射率 9.8mGy·m2/mA•min 5.3mGy·m2/mA•min ②漏射线:由 X 射线管发射的透过 X 射线管组装体的射线。根据 NCRP147 号报告 第 138 页 C.2 可知,DSA 的漏射线剂量率很小,泄漏辐射距焦点 1m 处,在任一 100cm2 区域内的平均空气比释动能不超过 1mGy/h。 ③散射线:由有用线束及漏射线在各种散射体(限束装置、受检者、射线接收装置 及检查床、墙壁等)上散射产生的射线。一次散射或多次散射,其强度与 X 射线能量、 X 射线机的输出量、散射体性质、散射角度、面积和距离等有关。 (2)废气 X 射线与空气作用,可以使气体分子或原子电离、激发,产生少量臭氧和氮氧化物, 对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 (3)固废 介入手术产生废一次性医疗用品、器械等主要为感染性和损伤性废物,属于《国家 危险废物名录》中 HW01 医疗废物。医院在介入室内设置感染性和损伤性废物收集桶, 并粘贴标识。手术结束后经介入室东侧污物门运至东侧配套的污物暂存间整理打包,再 经污物走道运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间暂存,统一由资质单位处理。 DSA 在运行时均采用实时成像系统,不洗片,无废片产生。项目产生生活垃圾依托 院内生活垃圾收集点暂存交环卫部门处理。项目配置多套铅橡胶衣、帽子等含铅防护用 品,在使用一定年限后屏蔽能力减弱,不再使用的铅防护用品,医院收集后妥善保存, 做好记录,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 DSA 报废后高压球管去功能化后交由物资回收单位处置,报废的阴极射线管属于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 HW49 其他废物,作为危险废物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4)废水 本项目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医疗废水等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站统一处理,达标后排 入市政管网。 9.5 本项目主要产排污汇总 综上,本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情况统计汇总见表 9-3。 29 续表9 项目源项与工程分析 表 9-3 工作场所 介入 手术室 影响因素 污染因子一览表 主要污染因子 产排量 电离辐射 X 射线 距靶 1m 处有用线束的发射率:125kV 下不大于 9.8mGy•m2/mA•min,90kV 不大于 5.3mGy•m2/mA•min; 漏射线距焦点 1m 处平均空气比释动能率不超过 1mGy/h 废气 O3、NOx 少量(机械排风) 医疗废物 少量(每台手术结束后运至东侧医废暂存间整理打包, 及时运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间暂存,交有资质单位处理) 生活垃圾 少量(交环卫部门处置) 固废 废水 废铅防护用品 少量(医院收集后妥善保存,做好记录,交有资质单位 处理) 报废的 DSA 设备 1 台(DSA 报废后高压球管去功能化后交由物资回收单 位处置。报废的阴极射线管属于危险废物,交有资质的 单位处置) 生活污水、医 疗废水等 少量(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接入市政污水管 网) 30 表 10 辐射安全与防护 10.1 布局与分区 10.1.1 项目布局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设独立的介入室,配有单独的操作间,其它辅助配套用房齐全,满足诊疗需 求。介入室四面多为本项目用房包围,除手术工作人员和病人可以进出外,其他公众成 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减少对周围公众的影响和有利于辐射防护。介入手术室拟设置 3 个防护门,工作人员、病人进出、污物运出的各路径独立。介入手术室拟设置 1 个观察 窗,用于操作间放射工作人员随时观察手术室内的情况。项目布局便于介入手术室的辐 射安全管理,符合有关法规标准与辐射防护安全要求。从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角度,平 面布局合理。 10.1.2 机房面积 本项目介入室的内空尺寸和标准要求见表 10-1 所示。 表 10-1 机房建设要求对比表 设计情况 机房名称 标准要求 机房内最小 机房内最小单 机房内有效使用 机房内最小 有效使用面 边长度,m 面积,m2 单边长度,m 积,m2 介入室 8 68 ≥3.5 ≥20 是否满足要 求 满足 本项目介入室最小单边长及最小有效使用面积均满足《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GBZ130-2020)要求。 10.1.3 工作场所分区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控制区和监督区的 定义,划定控制区和监督区。 控制区:需要和可能需要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的区域定为控制区,以便控制正 常工作条件下的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散,并预防潜在照射或限制潜在照射的范围。 监督区:未被定为控制区,通常不需要专门的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但需要经常对 职业照射条件进行监督和评价。 根据上述要求,医院拟对项目进行分区管理,将工作场所划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 具体划分见表 10-2 及图 10-1。 31 续表 10 辐射安全与防护 表 10-2 本项目控制区、监督区划分 分区类型 划分区域 控制区范围 介入室 监督区范围 设备间、操作间、更衣室、办公室、缓冲间、空调机房、污物暂存间以 及北侧停车场、楼上车行道、楼下停车场对应区域等 医院严格限制无关人员进出控制区,在正常诊疗的工作过程中,控制区内不得有无 关人员滞留,保障该区的辐射安全,控制区边界铅门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识、拟设置门 灯联锁装置。监督区进行日常的监测和评估。 图 10-1 本项目分区图 10.2 辐射安全与防护 10.2.1 医院采取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 (1)设备固有措施 本项目拟购 DSA 装置自身采取多种固有安全防护措施: ①拟购 DSA 设备配置可调限束装置,使装置发射的线束照射面积尽量减小,以减 少泄漏辐射。透视曝光开关为常断式开关,并配备透视限时装置。DSA 具备工作人员在 不变换操作位置情况下成功切换透视和采集功能的控制键。介入操作中,设备控制台和 机房内显示器上能显示当前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测定指示和多次曝光剂量记录。 ②采用光谱过滤技术:在 X 射线管头或平板探测器的窗口处设置合适铝过滤板,以 多消除软 X 射线以及减少二次散射,优化有用 X 射线谱。设备提供适应 DSA 不同应用 时可以选用的各种形状与规格的准直器隔板和铝过滤板。平板探测器前面酌情配置各种 32 续表 10 辐射安全与防护 规格的滤线栅,减少散射影响。 ③采用脉冲透视技术:在透视图像数字化基础上实现脉冲透视,改善图像清晰度; 并能明显地减少透视剂量。 ④采用图像冻结技术:每次透视的最后一帧图像被暂存并保留于监视器上显示,即 称之为图像冻结(last image hold,LIH)。充分利用此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总透视时间, 达到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⑤配备辅助防护设施:包括铅悬挂防护屏、铅防护吊帘、床侧防护帘、床侧防护屏。 ⑥应急开关:DSA 设备上及控制台上设置急停开关,按下急停按钮,DSA 设备立 即停止出束。 只有在所有安全防护装置正常的情况下,设备才能启动,同理,设备运行过程中, 如果按下任何一个急停开关,设备会立即停止运行。辐射安全联锁逻辑见图 10-2。 图10-2 辐射安全联锁逻辑图 (2)机房采取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 ①本项目介入室的有效使用面积为 68m2,机房四面墙体拟使用 250mm 混凝土进行 防护加 4mm 铅当量的防护材料、病人通道拟使用 200mm 混凝土加 4mm 铅当量的防护 材料、顶棚和地板拟使用 120mm 混凝土加 4mm 铅当量的防护材料进行防护,3 个防护 门及 1 个观察窗均为 4mmPb,满足《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的要求。 ②介入室设置 3 个防护门和 1 个观察窗。其中机房与医护进出防护门、污物暂存间 的门为平开门,设置自动闭门装置;机房与病人进出口之间的门为电动推拉式门,拟设 置防夹装置;观察窗四周配备防护窗套,窗套屏蔽能力与铅玻璃屏蔽能力相当,由专业 单位施工,保证施工质量。 ③介入室在建设时保证施工质量,防护门、防护窗的生产和安装由有生产资质的厂 家承担,注意其与墙体有足够的搭接,不影响屏蔽体的屏蔽效果。墙体使用不同屏蔽材 33 续表 10 辐射安全与防护 料时,注意不同屏蔽材料搭接时必须有足够的搭接长度,不影响屏蔽体的屏蔽效果。 (3)通风 介入室设置机械进风、机械排风系统,介入室拟设置 1 个进风口、2 个排风口。进 风口位于介入室北侧吊顶处,新建进风管道由停车场穿越介入室北墙,引至北侧吊顶上 处进风,穿墙高度离地约 3.9m;排风口分别位于介入室东侧吊顶处以及东墙旁,穿墙高 度离地约 4.3m,新建排风管穿越介入室东墙、地下停车场顶棚后引至 3 号楼 1 楼绿化区 域排风井排放。 (4)管线穿墙 电缆沟穿墙:介入室内穿越防护墙的电缆导线均拟采用“U”型电缆沟,穿越防护墙 的电缆导线、导管进出口设置在介入室墙底部(西墙通过电缆沟进入操作间、设备室内) , 并在管线口上放敷设 2mmPb 铅板,不影响墙体的屏蔽防护效果。项目电缆沟穿墙防护 示意图见图 10-3。 图10-3 项目电缆沟穿墙线管防护示意图 穿墙风管:通风管道均直穿墙体;介入室内进风管由机房北墙穿越机房屏蔽体,穿 墙高度离地约 3.9m,排风管由东墙穿越机房屏蔽体,穿越口位置的高度约 3.9m,穿墙 处拟采用铅皮屏蔽防护包裹补偿墙体的屏蔽能力,包裹“L”型 2 ㎜ Pb 铅皮,包裹长度 不小于 100 ㎝,用于通风管道穿越机房墙体处的屏蔽补偿,能保证机房的屏蔽能力;射 线经多次散射后对机房外的剂量满足要求,不影响墙体的屏蔽防护效果。进风管与排风 管穿墙防护措施一致,以排风管为例,本项目排风管穿墙防护示意图见图 10-4。 34 续表 10 辐射安全与防护 图10-4 项目排风管穿墙防护示意图 (5)联锁系统 介入室病人进出防护门、污物暂存间防护门、医护进出防护门均拟设置门灯联锁系 统,灯箱上设置“射线有害、灯亮勿入”指示灯亮,警示无关人员远离介入室区域。设备 间门为常闭状态,设备间内常规情况下无人员停留。 (6)警示标识 介入室各防护门外均拟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并在缓冲间内张贴放射防护注意事 项。 (7)辐射防护用品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医院拟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具体见表 10-3。 表 10-3 使用对象 本项目拟配置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情况表 个人防护用品 名称 铅当量 数量 ≥0.5mmPb 4套 铅防护眼镜 ≥0.25mmPb 4套 介入防护手套 ≥0.025mmPb 若干 铅橡胶围裙 铅橡胶颈套 工作人员 辅助防护设施 35 名称 床侧防护帘/床 侧防护屏 铅悬挂防护屏/ 铅防护吊帘 移动铅防护屏 风 铅当量 数量 ≥0.5mmPb 1套 ≥0.25mmPb 1套 ≥2mmPb 1套 续表 10 辐射安全与防护 铅橡胶性腺防护围 患者 裙(方形)或方巾、 ≥0.5mmPb 2套 / / 铅橡胶颈套 备注:今后根据需要儿童个人防护用品,铅当量不低于 0.5mmPb。另外,可以根据工作人员 及患者需要选配铅橡胶帽子,铅当量不低于 0.25mmPb。 (8)管理 ①医院在进行介入手术时,拟先制定最优化方案,在满足诊断前提下,选择合理可 行尽量低的射线参数、尽量短的曝光时间,减少放射工作人员和相关公众的受照射时间, 避免患者受到额外剂量的照射。 ②合理布置机房内急救及手术用辅助设备,机房内拟安装对讲装置。 ③医院拟合理安排医疗废物运出时间,介入室工作时,严禁医疗废物运出;待介入 室停止工作时,方可进行医疗废物运送。 10.3 拟采取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与相关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拟采取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与《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GBZ130-2020) 、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19)等相关要求对比情况见表 10-4 所示。 根据表 10-4 可知,本项目拟采取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满足以上标准要求。 36 续表 10 辐射安全与防护 表 10-4 标准号 项目拟采取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与相关标准要求对比分析表 标准要求 项目情况 5.1.1 X 射线设备出线口上应安装限束系统(如限束器、光阑等) 。 5.1 一般要求 5.1.2 X 射线管组件上应有晰的焦点位。 设备自带 5.1.3 X 射线组件上应标明固有过滤,所有附加滤过片应标明其材 料和厚度。 5.2.1 C 形臂 X 射线设备的最小焦皮距应不小于 20cm,其余透视 本项目拟购 DSA 设备的最小焦皮距为 38cm,满足要求。 5.2 透视用 X 射 用 X 射线设备的最小焦皮距应不小于 30cm。 线设备防护性 能的专用要求 5.2.2 透视曝光开关应为常断式开关,并配有透视计时及限时报 设备自带,透视曝光开关为常断式开关,并配有透视计时及 警装置。 限时报警装置。 5.8.1 介入放射学、近台同室操作(非普通荧光屏透视)用 X 射 拟购设备防护性能满足要求。 线设备应满足其相应设备类型的防护性能专用要求。 5.8 介入放射 GBZ130- 学、近台同室操 5.8.2 在机房内应具备工作人员在不变换操作位置情况下能成功 2020 作(非普通荧光 切换透视和摄影功能的控制键。 屏透视)用 X 射线设备防护 5.8.3 X 射线设备应配备能阻止使用焦皮距小于 20cm 的装置。 性能的专用要 5.8.4 介入操作中,设备控制台和机房内显示器上应能显示当前 求 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测定指示和多次曝光剂量记录。 设备自带,设备具备工作人员在不变换操作位置情况下能成 功切换透视和摄影功能的脚踩控制键。 拟购 DSA 设备的最小焦皮距为 38cm,满足要求。 设备自带,设备控制台和机房内显示器上能显示当前受检者 的辐射剂量测定指示和多次曝光剂量记录。 6.1.1 应合理设置 X 射线设备、机房的门、窗和管线口位置,应 本项目介入室的门、窗、管线口和工作人员操作位可避免有 尽量避免有用线束直接照射门、窗、管线口和工作人员操作位。 用线束直接照射。 6.1X 射线设备 介入室西面、南面均为本项目用房,除手术工作人员和病人 机房布局 6.1.2 X 射线设备机房(照射室)的设置应充分考虑邻室(含楼上 可以进出外,其他公众成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北面、东面 和楼下)及周围场所的人员防护与安全。 和楼下均为地下停车场,楼上为车行道,布局充分考虑了邻 室、楼上和楼下及周围场所的人员防护与安全,能有效减少 37 续表 10 辐射安全与防护 对周围公众的影响并有利于辐射防护。 6.1.3 每台固定使用的 X 射线设备应设有单独的机房,机房应满 DSA 设置有独立的机房,能满足使用设备的布局要求。 足使用设备的布局要求。 6.1.5 除床旁摄影设备、便携式 X 射线设备和车载式诊断 X 射线 设备外,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 介入室有效使用面积为 68m2,最小单边长均为 8m,均能满 X 射线设备机房,其最小有效使用面积、最小单边长度应符合表 足标准要求。 2 的规定。 6.2 X 射线设备 6.2.1 不同类型 X 射线设备(不含床旁摄影设备和便携式 X 射线 本项目介入室的屏蔽防护能力均大于 2mmPb,满足要求。 机房屏蔽 设备)机房的屏蔽防护应不低于表 3 的规定。 6.3.1 机房的辐射屏蔽防护,应满足下列要求: a)具有透视功能的 X 射线设备在透视条件下检测时,周围剂量 6.3 X 射线设备 当量率应不大于 2.5μSv/h;测量时,X 射线设备连续出束时间应 根据后文核算,本项目 DSA 在透视工况下机房屏蔽体外的 机房屏蔽体外 大于仪器响应时间; 周围剂量当量率均不大于 2.5μSv/h,在摄影工况下机房屏蔽 剂量水平 c)具有短时、高剂量率曝光的摄影程序(如 DR、CR、屏片摄 体外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不大于 25μSv/h。 影)机房外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 25μSv/h,当超过时应进 行机房外人员的年有效剂量评估,应不大于 0.25mSv。 GBZ1302020 6.4.1 机房应设有观察窗或摄像监控装置,其设置的位置应便于观 介入室拟设置观察窗,能观察到受检者状态及防护门开闭情 察到受检者状态及防护门开闭情况。 况。拟设置对讲装置便于患者与操作间医生沟通。 6.4.2 机房内不应堆放与该设备诊断工作无关的杂物。 介入室内除必要的配套设施外,将不堆放其他杂物。 6.4.3 机房应设置动力通风装置,并保持良好的通风。 机房拟采取机械排风,能保证良好的通风。 6.4 X 射线设备 介入室病人进出防护门、污物暂存间防护门、医护进出防护 工作场所防护 6.4.4 机房门外应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机房门上方应有醒目的工 门均拟设置门灯联锁系统,即在开机时,门上方设置的“射 作状态指示灯,灯箱上应设置如“射线有害、灯亮勿入”的可视警 线有害、灯亮勿入”指示灯亮。 示语句;候诊区应设置放射防护注意事项告知栏。 缓冲间拟设置放射防护注意事项告知栏。 6.4.5 平开机房门应有自动闭门装置;推拉式机房门应设有曝光时 机房与医护进出防护门、污物暂存间的门为平开门,设置自 关闭机房门的管理措施;工作状态指示灯能与机房门有效关联。 动闭门装置;机房与病人进出口之间的门为电动推拉式门, 38 续表 10 辐射安全与防护 设置防夹装置;手术期间机房门关闭,任何人不得擅自打开; 推拉式机房门拟设有曝光时关闭机房门的管理措施,且医院 拟制定相应制度进行管理。 介入室患者进出的防护门为电动推拉式门,拟设置防夹装 置。 6.4.6 电动推拉门宜设置防夹装置。 6.4.7 受检者不应在机房内候诊;非特殊情况,检查过程中陪检者 拟加强管理,将其列入管理制度中,按标准要求执行。 不应滞留在机房内。 6.4.10 机房出入门宜处于散射辐射相对低的位置。 设备自带影像增强器能较好的阻挡主射线,机房出入门均处 于散射辐射相对低的位置。 6.5.3 除介入防护手套外,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铅当量应不 小于 0.25mmPb;介入防护手套铅当量应不小于 0.025mmPb;甲 状腺、性腺防护用品铅当量应不小于 0.5mmPb;移动铅防护屏风 拟配置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品,数量和铅当量均满足要求。具 6.5 X 射线设备 铅当量应不小于 2mmPb。 体配置设施数量和铅当量见表 10-3。 工作场所防护 用品及防护设 6.5.4 应为儿童的 X 射线检查配备保护相应组织和器官的防护用 施配置要求 品,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铅当量应不小于 0.5mmPb。 6.5.5 个人防护用品不使用时,应妥善存放,不应折叠放置,以 拟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管理,采用悬挂或平铺方式存放,不折 防止断裂。 叠。 7.8.2 介入放射学用 X 射线设备应具有可准确记录受检者剂量的 设备具有可准确记录受检者剂量的装置,医院拟将每次介入 7.8 介入放射学 装置,并尽可能将每次诊疗后受检者受照剂量记录在病历中,需 手术后受检者受照剂量记录在病历中,需要时可追溯。 和近台同室操 要时,应能追溯到受检者的受照剂量。 作(非普通荧光 7.8.3 除存在临床不可接受的情况外,图像采集时工作人员应尽 拟加强管理,图像采集时工作人员尽量不在机房内停留;对 GBZ130屏透视)用 X 2020 量不在机房内停留;对受检者实施照射时,禁止与诊疗无关的其 受检者实施照射时,禁止与诊疗无关的其他人员在机房内停 射线设备操作 他人员在机房内停留。 留。 的防护安全要 7.8.4 穿着防护服进行介入放射学操作的工作人员,其个人剂量计 医院拟为每名介入手术的医护人员在铅防护衣内外各配置 求 佩戴要求应符合 GBZ128 的规定。 1 枚个人剂量计,满足要求。 39 续表 10 辐射安全与防护 7.8.5 移动式 C 形臂 X 射线设备垂直方向透视时,球管应位于病 拟制定操作规程及人员岗位职责,将球管旋转至病人身体下 人身体下方;水平方向透视时,工作人员可位于影像增强器一侧, 方,手术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合理站位,避开有用线束。 同时注意避免有用线束直接照射。 5.3.2 对于如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放射药物分装与注射等全身受 照不均匀的工作情况,应在铅围裙外锁骨对应的领口位置佩戴剂 量计。 医院拟为每名介入手术的医护人员在铅防护衣内外各配置 GBZ128- 5.3 剂量计的佩 5.3.3 对于 5.3.2 所述工作情况, 建议采用双剂量计监测方法 (在 2019 戴 1 枚个人剂量计。DSA 技师和影像医师配置 1 枚。 铅围裙内躯干上再佩戴另一个剂量计),且宜在身体可能受到较 大照射的部位佩戴局部剂量计(如头箍剂量计、腕部剂量计、指 环剂量计等)。 40 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11.1 施工期环境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土建部分对环境的影响已在《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环境影响报 告书》中进行了评价,本环评不再对本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本项目在通风施工、防护施工以及设备的安装过程中主要会产生噪声、扬尘、施工 人员的生活废水、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施工期扬尘采取洒水等措施,可以减少扬尘的扩散;施工噪声采取合理安排施工时 间,选择低噪声设备和工艺等措施可减少施工噪声影响;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较少, 无机械废水,依托医院现有的废水处理系统处理;施工期产生的建筑垃圾运至市政指定 的弃渣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交环卫部门统一收运处置。 本项目工程量小,且均在建筑物内施工,对外环境及保护目标的影响较小;项目施 工期短,施工期产生的影响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环境可以接受。 11.2 营运期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11.2.1 介入室屏蔽体铅当量核算 (1)对给定的铅厚度,可根据《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中附 录 C 的式 C.1(本报告式 11-1)计算得到屏蔽透射因子 B: - 1  β β γ B  1  eαγX -  α  α (11-1) 式中:B——给定铅的屏蔽透射因子; β——铅对不同管电压 X 射线辐射衰减的有关的拟合参数; α——铅对不同管电压 X 射线辐射衰减的有关的拟合参数; γ——铅对不同管电压 X 射线辐射衰减的有关的拟合参数; X——铅厚度。 (2)在给出透射因子 B 的情况下,可根据《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GBZ130-2020) 中附录 C 的式 C.2(本报告式 11-2)计算出各屏蔽物质的铅当量厚度:     B    X ln     1       1 41 (11-2) 续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式中:X——不同屏蔽物质的铅当量厚度;其余同上。 根据 DSA 工作原理及工作方式可知,DSA 的辐射场由三种射线组成:主射线、散射线、 漏射线。根据 NCRP147 号报告“Examples of Shielding Calculations”5.1 节(P72)指出, DSA 屏蔽估算时不需要考虑主束照射。根据 NCRP147 号报告第 138 页 C.2 可知,DSA 的漏射线剂量率很小(一般不大于 1mGy/h)。因此,在屏蔽防护时主要考虑非有用线 束的影响,而 90°非有用线束的影响最大,因此本评价以 90°非有用线束屏蔽厚度要 求作为核算依据。 (3) 本项目 DSA 最大管电压为 125kV,因《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GBZ130-2020) 未给出 125kV、90°非有用线束砖的拟合参数。根据《辐射防护导论》(方杰、李士骏) P88,混凝土的相当厚度可用密度进行换算,具体公式如下: d1 / d2 = ρ2 / ρ1 (11-3) 式中:d1、d2—屏蔽材料 1 和屏蔽材料 2 的厚度, ρ1、ρ2—屏蔽材料 1 和屏蔽材料 2 的密度。 根据《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标准表 C.5 中 125kV90°非有用线 束下 2mmPb 对应混凝土厚度为 147mm,对混凝土进行核算。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屏蔽 防护方案,介入室屏蔽体的铅当量核算结果见表 11-1。 表 11-1 机房名称 介入室 介入室屏蔽厚度与 GBZ130-2020 要求对比表 屏蔽防护体 屏蔽防护设计方案 折算铅当量 标准要求 评价结果 四周墙体 25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护材料 7.4mmPb 2.0mmPb 满足要求 病人通道 20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护材料 6.7mmPb 2.0mmPb 满足要求 顶棚、地面 12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护材料 5.6mmPb 2.0mmPb 满足要求 3 个防护门、 4mmPb 观察窗 4mmPb 2.0mmPb 满足要求 备注:混凝土(砼)密度 2.35g/cm3,铅密度 11.3g/cm3。 根据《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6.2.1 可知,标准中规定了 X 射 线装置机房的屏蔽防护应不低于标准中表 3 的要求,即本项目介入室屏蔽能力不得低于 2mmPb。根据上表核算和对比分析,本项目介入室屏蔽能力均能满足《放射诊断放射防护 要求》(GBZ130-2020)的要求。 11.2.2 介入室屏蔽体外剂量率核算 42 续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1)核算公式  根据式 11-1 计算得到屏蔽透射因子 B 后,关注点的散射辐射剂量率 H (µSv/h)可根 据《辐射防护导论》(原子能出版社)第三章第三节(P116-P117)散射线的屏蔽计算 公式(3.66)进行推导得出,按最不利情况考虑居留因子取 1,管电压修正系数取 1,推 导得出本项目关注点的散射辐射剂量率计算公式如下:  H I  H 0  B F α  2 2 RS R0 (11-4) 式中:I——X 射线装置在最高管电压下的常用最大管电流,单位为毫安(mA); H0——距辐射源点(靶点)1m 处输出量,µSv•m2/(mA•h),以 mSv•m2/ (mA•min)为单位的值乘以 6×104,Sv/Gy 转换系数取值为 1。 B——屏蔽透射因子,根据公式 11-1 计算得出; F——R0 处的辐射野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射线装置运行时的最大照 射野面积为 400cm²(20cm×20cm); a——散射因子,入射辐射被单位面积(1m2)散射体散射到距其 1 m 处的散 射辐射剂量率与该面积上的入射辐射剂量率的比;根据 NCRP147 号报告第 137 页附图 C.1,125kV 射线装置在最大散射角情况下 1m 处的每平方厘米的散射系数为 7.5×10-6; 90kV 射线装置在最大散射角情况下 1m 处的每平方厘米的散射系数为 6.8×10-6。 RS——辐射源点(靶点)至散射体的距离,单位为米(m),根据设备参数, 本项目取 0.38m; R0——散射体至关注点的距离,单位为米(m),根据设备布设位置确定。 (2)核算参数 ①DSA 存在透视及采集两种工况,本次评价按照透视常用工况及采集常用工况分别 计算介入室墙体外周围剂量当量率。DSA 常用透视工况为 60~90kV/5~20mA,常用采 集工况为 60~90kV/300~500mA。本报告保守估算,透视工况按照常用最大 90kV、20mA 进行计算;采集工况按照常用最大 90kV、500mA 进行计算。DSA 在 90kV、3mmAl 过 滤板情况下主射线方向 1m 处发射率为 5.3mGy·m2/mA•min。Sv/Gy 转换系数取值为 1。 ②本报告选用《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中管电压 90kV 的各屏 蔽体的拟合参数进行估算。 43 续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③将 X 射线管头位置考虑在机房中心进行机房外关注点距离取值。 ④设备安装位置未定,设备为 C 型臂,按散射体位于机房中心考虑。防护门、观 察窗考虑同侧屏蔽体核算的最短距离。 预测核算参数见表11-2。 表 11-2 设备 核算参数 输出量 H0 管电压 对应管电 散射面积 名称 (kV) 流 I(mA) µSv•m /(mA•h) F(cm²) DSA 90 2 20(透视) 3.2×105 500(采集) 90kV 拟合参数 400 铅 α:3.067 离 RS 子α 关注点距离 R0 (m) 6.8×10-6 β:18.83 混凝土 α:0.04228 散射距 散射因 0.38 根据设备布 置位置确定 γ:0.7726 β:0.1137 γ:0.469 (3)机房外周围剂量当量率核算结果 根据核算公式和表 11-2 相关参数,透视、采集状态下介入室外周围剂量当量率核算 结果见表 11-3 所示。 表 11-3 介入室屏蔽核算结果 射线 最近距 类型 离 R(m) 墙体名称 北(停车场) 墙体 东(污物暂存间及 空调机房等) 墙体 东南(缓冲间等) 墙体 南(更衣间及办公 室等) 墙体 散射 散射 铅门 散射 散射 防护门 西南(医护通道等) 墙体 散射 铅门 散射 散射 采集 25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护材料 3.9×10-8 9.7×10-7 是 4.5 25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护材料 4.4×10-8 1.1×10-6 是 4.5 4mmPb 2.1×10-3 5.4×10-2 是 3.7 20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护材料 5.6×10-7 1.4×10-5 是 4.8 25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护材料 3.9×10-8 9.7×10-7 是 10 4mmPb 4.5×10-4 1.1×10-2 是 4.5 25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护材料 4.4×10-8 1.1×10-6 是 25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护材料 4.4×10-8 1.1×10-6 是 4mmPb 2.1×10-3 5.4×10-2 是 4mmPb 2.1×10-3 5.4×10-2 是 120mm 混凝土+4mm 6.9×10-6 1.7×10-4 是 4.5 铅窗 楼上(地面车行道) 顶棚 透视 建设厚度 是否满足 要求 4.8 墙体 西(操作间、设备 间等) 设计厚度 周围剂量当量率 (µSv/h) 6 44 续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铅当量防护材料 楼下(地下停车场) 地板 12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护材料 3.3 散射 2.3×10-5 5.6×10-4 是 备注:①-1F 层高为 6m,-2F 层高为 3.9m,顶棚核算到楼上地面 1.0m 处,地板考虑距离楼下地 面 1.7m 处。四周墙体计算参考点位于四周墙体、门窗外 0.3m 处。②设备离地高度按 1.0m 考虑,球 管位于机房中心点。 根据计算可知,在透视和采集条件下介入室屏蔽体外 30cm 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小 于 2.5µSv/h,满足《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的要求。根据计算介入 室楼上周围剂量当量率小,不考虑天空散射。 11.3 剂量估算 11.3.1 剂量估算公式 X-γ射线产生的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H Er  H (10 )  t  10 3 (公式 11-5) 式中:HEr:X 或γ射线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mSv; H*(10):X 或γ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µSv/h; t:X 或γ射线照射时间,h。 11.3.2 放射工作人员剂量估算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本项目 DSA 年透视时间共约 205h,采集时间约 12.6h, DSA 总年有效开机时间约 217.6h。 (1)放射工作人员剂量估算 ①操作间放射工作人员有效剂量估算 透视情况及采集情况下操作间放射工作人员有效剂量估算见表 11-4。 表 11-4 项目机房操作间放射工作人员有效剂量估算一览表 机房名称 介入室 操作间最大周围剂量当 量率(μSv/h) 年出束时间(h) 透视 采集 透视 采集 年有效剂量(mSv/a) 总年有效剂量 (mSv/a) 透视 采集 2.1×10-3 5.4×10-2 205 12.6 4.4×10-4 6.8×10-4 1.1×10-3 根据上表可知,从最不利情况考虑,本项目介入室操作间的工作由 1 名技师完成, 则该名放射工作人员受到的年有效剂量低于本项目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管理目标 45 续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限值 5mSv/a,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要求。 ②介入室医护人员 本项目 DSA 有采集和透视两种工作模式。 透视工作模式下,医护人员均穿戴个人防护设施(考虑铅当量 0.5mm),以公式 11-1 计算其透射因子,不考虑射线与手术医护人员的距离衰减因素,不区分手术人员位置, 同时,参照《医用 X 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76-2020)表 B.1 规定:透 视防护区检测平面上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不应大于 400μSv/h。核算常用电压条件下手术医 护人员受照剂量。 采集工作模式下,考虑医护人员穿戴个人防护设施(考虑铅当量 0.5mm),并在移 动铅屏风(考虑铅当量 2mm)后操作,以公式 11-1 计算其透射因子,考虑射线与手术 医护人员的距离衰减因素(2m),不区分手术人员位置,核算常用电压条件下手术医护 人员受照剂量。计算结果见表 11-5 所示。 表 11-5 透视时介入室医护人员最大手术负荷时间表 运行管电压 90kV 透射因子 年出束时 年有效剂量估算 (mSv/a) 剂量当量率(μSv/h) 间(h) 采集 3.7×10-5 27.6 12.6 0.3 透视 2.5×10-2 10.1 205 2.1 手术人员铅衣外周围 年出束时 年有效剂量估算 剂量当量率(μSv/h) 间(h) (mSv/a) 运行管电压 90kV 手术人员铅衣内周围 透射因子 采集 1.7×10-4 128.7 12.6 1.6 透视 / 400 205 82 2.4 83.6 备注:采集时医生均有可能在介入室内,故按照最不利情况进行核算,核算考虑采集时间。 根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19),中6.2.4 佩戴铅围裙内外 两个剂量计时,宜采用式(11-6)估算有效剂量: E=αHu+βHo (公式11-6) E-有效剂量中的外照射分量,单位为mSv α-系数,有甲状腺屏蔽时,取0.79,无屏蔽时,取0.84; Hu-铅围裙内佩戴的个人剂量计测得的Hp(10),单位为mSv β-系数,有甲状腺屏蔽时,取0.051,无屏蔽时,取0.1; Ho-铅围裙外锁骨对应的衣领位置佩戴的个人剂量计测得的Hp(10),单位为mSv 则:E=0.84×2.4+0.1×83.6=10.4mSv 46 续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上诉计算可知,假设本项目机房内手术由一组手术医护人员完成,则手术医护 人员受到的年有效剂量约10.4mSv/a,大于年有效剂量管理目标限值5mSv/a,因此本项 目至少需要配备3组手术医护人员,平均分配工作量,则单组手术医护人员受到的年有 效剂量约3.5mSv/a,小于本项目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管理目标限值5mSv/a,满足《电 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要求。医院拟配置6名手术医 生,可以分为3个组,能满足DSA常用条件下开展介入手术的基本需求。 此外,上述透视工作条件下的估算是按照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的周围剂量当量率 不大 400μSv/h 的基础上计算的,短时的采集次数根据手术计划确定。实际手术过程中, 手术医护人员受到的照射剂量与铅悬挂防护屏设置位置、铅防护用品质量、手术医护人 员的手术熟练度及习惯等相关。因此,介入手术医护人员实际受到的年有效剂量以个人 剂量计监测结果为准,医院应根据最大手术工作时间对手术医生进行工作调配,以确保 辐射安全。 另外,医院还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辐射安全工作: A、要求从事介入手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介入手术医护 人员应在防护铅衣内外各佩戴 1 枚个人剂量计;曝光时医护人员位于移动铅屏风后。 B、医院应定期对个人剂量计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报告结果,合理分配工作量,正 确有效使用防护用品。若季度受照剂量超过 1.25mSv,应开展进一步调查,查明原因, 提出解决方案,确保放射工作人员受到的年有效剂量低于医院的年剂量管理目标值。 (2)公众成员剂量估算 介入室外公众成员受到的年有效剂量见表 11-6。 表 11-6 序 号 1 名称 方 位 环境保护目标周围剂量当量率预测结果 最近 预测结果(µSv/h) 水平 距离 透视 紧邻 居 (h) 留 年有效剂 因 量(mSv/a) 透视 采集 4.5×10 1.1×10 -6 205 12.6 1/40 5.7×10-9 紧邻 2.2×10-3 5.4×10-2 205 12.6 1/20 5.6×10-4 约 1m 1.5×10-3 3.7×10-2 205 12.6 1/40 1.9×10-4 东 紧邻 5.5×10-7 1.4×10-5 205 12.6 1 2.8×10-6 排烟机房、储油间、 南 约 2m 1.5×10-7 3.7×10-6 205 12.6 1/20 3.8×10-8 地下停车场 北 采集 出束时间 -8 子 污物暂存间、空调机 2 房、报警阀间、卫生 间、排烟机房等 东 停车场、楼梯间 3 缓冲间 47 续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送风机房、生活水泵 房、直燃机及热水机 房等 候梯厅、地下停车场 通道、楼梯间 4 办公室 更衣室、医护通道、 会议室 卫生间、洁车存洗室 电梯间、楼梯间、地 南 下停车场、一期地下 室 注射室 自助报告查询处、发 放大厅 医护通道 约 3m 4.8×10-8 1.2×10-6 205 12.6 1/40 6.2×10-9 紧邻 3.9×10-8 9.9×10-7 205 12.6 1 2×10-7 紧邻 3.9×10-8 9.9×10-7 205 12.6 1/5 4.1×10-8 约 3m 1.5×10-8 3.7×10-7 205 12.6 1/20 3.8×10-9 约 2m 4.6×10-4 1.2×10-2 205 12.6 1/40 5.9×10-5 约 8m 2.7×10-4 6.8×10-3 205 12.6 1/2 7×10-4 约 9m 2.3×10-4 5.8×10-3 205 12.6 1/20 6×10-5 约 1m 1.3×10-3 3.3×10-2 205 12.6 1/5 1.4×10-3 约 3m 6.3×10-4 1.6×10-2 205 12.6 1 3.2×10-3 约 6m 6.5×10-9 1.6×10-7 205 12.6 1/2 1.7×10-8 约 9m 2.3×10-4 5.7×10-3 205 12.6 1/20 5.9×10-5 1.2×10-9 3×10-8 205 12.6 1/5 1.2×10-9 5.3×10-10 1.3×10-8 205 12.6 1/40 6.8×10-11 紧邻 4.5×10-8 1.1×10-6 205 12.6 1/20 1.2×10-8 约 3m 1.6×10-8 4×10-7 205 12.6 1/40 2.1×10-9 办公室、报告室、修 模室、综合加工室、 消毒供应中心及其 配套用房等 DR 室、CT 室、MRI 5 室及其操作室等 库房、卫生间、送风 西 南 机房、排风机房等 约 更衣间 6 7 21m 电梯间、楼梯间、候 约 梯厅 37m 设备间、排烟机房 地下停车场 西 楼 6.9×10-6 1.7×10-4 / 205 12.6 1/40 8.9×10-7 上 楼 2.8×10-5 6.9×10-4 8 地下停车场 / 205 12.6 1/40 3.6×10-6 下 备注:居留因子参照 NCRP144 号报告 P185 表 4.4 取值:办公室、库房等工作区域、等候室、 地面车行道 儿童室内游戏区、护士站、控制室等取 1;检查、治疗室取 1/2;走廊、病房、员工休息室等取 1/5; 走廊门 1/8;公厕、储藏室、室外休息区、病人留观区等取 1/20;过路行人或车辆、无人看管的停车 场、楼梯等取 1/40。同一区域不同房间,保守按照居留因子取最大值,距离取最小值进行计算。 根据上表核算,介入室外公众成员受到的年有效剂量均低于医院年剂量管理目标值 0.1mSv/a,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要求。 48 续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3)剂量估算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医院提供的计划手术量,合理分配手术量、放射工作人员正确、有 效使用防护用品的前提下,从事介入手术的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年有效剂量低于放射 工作人员剂量管理目标值 5mSv/a,公众成员受到年有效剂量也低于医院管理目标值 0.1mSv/a,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要求。 备注:根据介入室屏蔽设计防护,另核算当介入室四周墙体不使用4mm铅当量防护材料时(病 人通道、顶棚及地板均使用4mm铅当量防护材料),透视工况按照常用最大90kV、20mA、采集工 况按照常用最大90kV、500mA进行后,单使用250mm混凝土进行屏蔽防护,操作室放射工作人员及 介入室周围公众人员的年剂量值分别小于5mSv/a、0.1mSv/a。 11.4 环境保护目标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拟建介入室的屏蔽防护能力能满足《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的 要求,各关注点周围剂量当量率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主要受 DSA 运行时产生的电离辐射(X 射线)影响。根据 X 射线衰减规律,辐射影响与距离 的平方进行衰减,即距离辐射源越远,受到的影响越小。根据表 11-7 可知,介入室外 50m 范围内环境保护目标位置周围剂量当量率远低于 2.5µSv/h,介入室外公众成员受到 的年有效剂量低于 0.1mSv/a。因此,项目所致周围 50m 范围内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甚 微,本项目对周围各环境保护目标不会带来不利影响,对环境的影响可以接受。 11.5 “三废”环境影响分析 11.5.1 废气 X 射线与空气作用,可以使气体分子或原子电离、激发,产生臭氧和氮氧化物。臭 氧和氮氧化物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气体,消除有害气体对手术室的影响,关键在于 加强室内通风。项目 DSA 运行时产生臭氧和氮氧化物量极少,介入室设计有排风系统, 在介入室设置机械进风,机械排风,机房少量废气引至 3 号楼 1 楼绿化区域排风井排放, 少量废气经空气扩散,将很快恢复到原来的空气浓度水平,不会对公众造成危害,不会 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11.5.2 废水 本项目医生、操作人员洗手废水,医疗废水及项目用房保洁废水等进入医院污水处 理站进行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49 续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医院东北侧污水处理站处理能力为 700m3/d,本项目放射工作人员在医院额定定员 内,污水处理站设计时已经考虑这部分废水,因此能接纳本项目产生废水。项目产生的 废水能得到有效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11.5.3 固体废物 项目产生的生活垃圾经收集后,统一经收运系统交环卫部门处理。 项目介入手术产生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在手术室打包整理后暂存在污物暂存间 (约 7m2),能够暂存介入室产生的医疗废物,由专人经污物走道运至医院东北侧医疗 废物暂存间,并由资质单位转运、处置。医院医疗废物暂存间建筑面积约 137m2,暂存 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医院医疗废物暂存间内设置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收集桶,相 应类别的塑料桶上粘贴中文标签,医疗废物暂存间大门张贴危险废物标识;医疗废物暂 存间为封闭空间,日常不使用时锁闭大门,设专人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面积足够暂存医院 2 天内产生的医疗废物;暂存间内设置紫外线消毒装置消毒,空调通 风换气装置。医院目前尚未运营,后期将与有资质的单位签订医疗废物处置协议,并由 该公司每天收集、处置医疗废物。因此,本项目产生医疗废物及时运送至医疗废物暂存 间,此种处理措施依托可行。 铅防护用品在使用一定年限后屏蔽能力减弱,不再使用的铅防护用品按有关规定由 医院收集后妥善保存,做好记录,交有资质单位处理。 DSA报废后高压球管去功能化后交由物资回收单位处置,报废的阴极射线管作为危 险废物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均能得到合理的处理,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11.6 实践正当性分析 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关于辐射防护“实 践的正当性”要求,对于一项实践,只有在考虑了社会、经济和其他有关因素之后,其 对受照个人或社会所带来的利益足以弥补其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时,该实践才是正当 的。 DSA 在医疗诊断和手术辅助等方面有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特点,对保障健康、拯救 生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DSA 在医疗诊断和手术辅助等方面有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特 点,可实现对血管病灶的精准定位,对拯救生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项目将为患者提 50 续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供一个优越的就医环境,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随着医院医疗技术与及服务水平的提高, 将吸引更多的就诊人员,医院在为患者健康服务的同时也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项目 拟采取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符合要求,对环境的影响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因此,项目 DSA 的使用对受电离辐射照射的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利益远大于其引 起的辐射危害,项目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中辐射防护“实践的正当性”的原则与要求。 11.7 产业政策符合性 项目主要使用 DSA 从事介入手术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 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的决定》鼓励类中第十三项、第 5 条:“新型医用诊断设 备和试剂、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高端放射治疗设备,电子内 窥镜、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外科设备,新型支架、假体等高端植入介入设备与材料及增材 制造技术开发与应用,危重病用生命支持设备,移动与远程诊疗设备,新型基因、蛋白 和细胞诊断设备”,项目属于上述的“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属于鼓励类,符 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11.8 事故影响分析 (1)风险事故类型 X 射线装置产生的最大可信辐射事故主要是人员受到误照射。因 X 射线装置设置有 专用机房,机房顶棚、观察窗及防护门均采用固定辐射防护设施,基本不会发生机房屏 蔽体损坏而致无关人员受到误照射的事故,即使发生,也能一目了然而不再开机曝光, 不会受到误照射。X 射线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更多的辐射事故是因为设备故障和违 反操作规程等,而导致无关人员受到误照射或者放射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这类辐 射事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介入室外人员误照射:在设备偏离正常运行工况下,本项目 DSA 出现最不利运 行参数即透视时管电压 125kV、管电流 110mA,采集时管电压 125kV、管电流 500mA, 造成机房外人员的误照射。 ②介入室内公众成员误照射:除手术人员外其他与手术无关人员(如清洁人员、医 疗废物运输人员等)在防护门关闭前因未及时撤离,防护门未关闭或射线装置工作时门 被开启,造成介入室内公众成员的误照射。 51 续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2)后果分析 ①介入室外人员误照射 根据核算,在极端情况下,项目 DSA 透视工况运行管电压为最大管电压,即 125kV, 电流自动跟随电压,电流不大于 110mA;在极端情况下,项目 DSA 采集工况运行管电 压也为最大管电压,即 125kV,电流自动跟随电压,电流不大于 500mA。DSA 在最大 运行参数条件下运行,单台手术时间内手术室外最大剂量估算情况见表 11-7。 表 11-7 位置 介入室外误照射人员所受辐射剂量估算表 机房外周围剂量 当量率 事故情景 介入室防护 门、窗外 单台手术 有效剂量 总有效剂 吸收剂量 最大曝光 (mSv) 量(mSv) (mGy) 时间(min) 最大运行参数条 2.71µSv/h(透视) 件下运行,人员 12.3µSv/h(采集) 位于机房外 21 9.5×10-4 2 4.1×10 1.4×10-3 -4 1.4×10-3 备注:仅考虑散射线,Sv/Gy=1。 根据核算可知,在理论可预知风险条件下,项目介入室外人员误照射受到的单台手 术有效剂量最大约 1.4×10-3mSv。 ②介入室内人员误照射 因各种原因导致 X 射线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非手术人员滞留机房内发生误照射辐射 事故,按照 DSA 正常运行参数(90kV,500mA),考虑人员受到照射的位置距离 X 射 线装置靶点约 1m,未穿戴防护用品,采集时按单台手术最大采集时间 2min,透视时按 单台手术最大透视时间 21min 的照射,其剂量估算情况见表 11-8。 表 11-8 设备 事故情景 1m 处发射率 5.3mGy·m2/mA min(采集) DSA 1m 处发射率 5.3mGy·m2/mA min(透视) 介入室内误照射人员所受辐射剂量估算表 受照人员所在 有效剂量 位置周围剂量 (mSv) 当量率(µSv/h) 受照时间 吸收剂量 (mGy) 10s(发现后使用急停 按钮) 3×106 8.3 8.3 2min(单次采集最短时 间) 3×106 100.3 100.3 2min(发现后使用急停 按钮) 1.2×105 4 4 21min(单次透视最短 时间) 1.2×105 41.9 41.9 备注:仅考虑散射线,Sv/Gy=1。 根据以上后果分析可知,介入室内人员误照射情况下,可能发生超年有效剂量照射 52 续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的事故,造成一般辐射事故。 (3)事故状态可能引起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其能量传递给机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等基本生命 物质后,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由此所造成生物体组织细胞和生 命各系统功能、调节及代谢的改变,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电离辐射引起生物效应的作 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大多数学者认为放射损伤发生是按一定的阶梯进行的。生物 基质的电离和激发引起生物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变化,由分子水平的损伤进一步造成细胞 水平、器官水平的损伤,继而出现相应的生化代谢紊乱,并由此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按照剂量与效应的关系进行分类,分为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是指电离辐射照射生物机体所产生效应的发生概率(而非其严重程度)与 受照射的剂量大小成正比,而其严重程度与受照射剂量无关;随机性效应的发生不存在 剂量阈值。辐射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属于随机性效应。受照射个体体细胞受损伤引发突 变的结果,最终可导致受照射人员的癌症,即辐射致癌效应;受照射个体生殖细胞遗传 物质的损伤,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可以传递下去并表现为受照者后代的遗传紊 乱,导致后代先天畸形、流产、死胎和某些遗传性疾病,即遗传效应。 确定性效应定义为通常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的一种辐射效应,受照剂量超过一定的 阈值时才会发生,其效应的严重程度随超过阈值的剂量越高而越严重。确定性效应是辐 射照射导致器官或组织的细胞死亡,细胞延缓分裂的各种不同过程的结果,指除了癌症、 遗传和突变以外的所有躯体效应和胚胎效应及不育症等,包括血液、性腺、胚胎、眼晶 体、皮肤的辐射效应及急性放射病,如放射性皮肤损伤、生育障碍。 辐射致癌危险概率(系数): 一般公众 5.0×10-2Sv-1; 职业照射(辐射工作人员的致死性癌症总危险) 4.0×10-2Sv-1; 不同照射剂量的 X、γ射线对人体损伤估计见表 11-9。 表 11-9 急性放射病的发生率、死亡率与辐射剂量的关系 辐射剂量/ Gy 急性放射病发生率/% 辐射剂量/Gy 死亡率/% 0.70 1 2.00 1 0.90 10 2.50 20 1.00 20 2.80 20 1.05 30 3.00 30 53 续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1.10 40 3.20 40 1.20 50 3.50 50 1.25 60 3.60 60 1.35 70 3.75 70 1.40 80 4.00 80 1.60 90 4.50 90 2.00 99 5.50 99 成年人敏感部位的确定性效应阈值估计值见表 11-10。 表 11-10 不同照射剂量对人体损伤的估计 剂量(Gy) 类型 <0.25 0.25~0.5 0.5~1 / 初期症状和损伤程度 不明显和不易察觉的病变 可恢复的机能变化,可能有血液学的变化 机能变化,血液变化,但不伴有临床症象 1~2 2~3.5 3.5~5.5 5.5~10 骨髓型 急性 放射病 10~50 肠型急性放射病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乏力,不适,食欲减退 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白细胞短暂上升后下降 多次呕吐,可有腹泻,白细胞明显下降 多次呕吐,腹泻,休克,白细胞急剧下降 频繁呕吐,腹泻严重,腹疼,血红蛋白升高 频繁呕吐,腹泻,休克,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震颤,抽搐, 昏睡,定向和判断力减退 备注:来自《急性外照射放射病的诊断标准》(GBZ104-2017)和《辐射防护导论》P33。 >50 脑型急性放射病 根据上述后果分析可知,两种事故情景导致人员在机房内或机房外单次误照射所受 到辐射剂量可能会发生不明显和不易察觉的病变等情况。事故后果不会造成确定性效 应,不会造成辐射损伤,但会增加随机性效应的概率。全年多次误照射的情况基本不存 在。 (4)风险事故防范措施分析 由于各种管理不善或人误等造成的误照射,导致人员的照射方式主要是外照射,因 此发生误照射事故应第一时间切断 X 射线装置电源,确保 X 射线装置停止出束,对人 员进行救治,医院应采取以下措施防范风险事故发生。 ①撤离介入室时应清点人数,确认没有无关人员停留在介入室后才开始操作。此外, 在设备及控制台设置有紧急停机按钮,可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在介入室内设置紧急停 机按钮醒目的指示和说明,便于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②手术医生在开展手术时,需要进行机房内透视曝光时,应由熟练医生正确穿戴防 54 续表 11 环境影响分析 护用品熟练完成。 ③放射工作人员须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加强防护知识培训,避免犯常识性错误;加 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管理人员应强化管理, 保证按照介入室管理要求开展手术。 ④医院应定期做好设备稳定性检测和质控检测,加强设备维护,使设备始终保持在 最佳状态下工作,尽可能避免最不利条件运行的风险事故发生。 ⑤培植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提高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在开展介 入手术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佩戴个人剂量计,放射工作人员定期参加辐射安全与防护 知识的培训。防护用品不使用时,采用悬挂或平铺方式妥善存放,防止断裂。加强介入 医护人员职业健康体检,发现医护人员不适合参与放射工作应及时停止工作。 医院落实上述措施后,能有效减少和杜绝辐射事故的发生,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公众 的影响。 11.9 环保投资 本项目环保投资估算共约 45 万,占总投资的 4.5%,具体情况见表 11-11。 表 11-11 项目环保投资一览表 内容 措施 管理制度、应急措施 制作图框、上墙,人员培训考核等 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张贴正确,有中文说明 辐射防护与安全措施 屏蔽室门灯联锁等 5 防护监测设备 个人剂量计 1 防护用品 铅衣、铅屏风等 5 墙体屏蔽 屏蔽室墙体、防护门窗等 20 环保手续 环评、验收、监测、办证等 12 合计 / 45 55 投资(万元) 2 表 12 辐射安全管理 12.1 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要求:使用Ⅰ类、Ⅱ 类、Ⅲ类放射源,使用Ⅰ类、Ⅱ类射线装置的,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 理机构,或者至少有 1 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 理工作;其他辐射工作单位应当有 1 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或者兼职负责 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成立了辐射安全与环保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的 职责。根据调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成员学历能满足本科要求。因此,重庆医科大学附 属康复医院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满足相关要求。 12.2 辐射安全管理 12.2.1 规章制度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使用放射性同 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申请领取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六)有健全的操作规程、 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登记制度、 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 目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辐射环境管理制度有:《射线装置辐射防护和安 全保卫制度》、《台账管理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健康体检制度》。重庆 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应补充监测方案、年度评估等相关制度,并待设备安装到位后, 完善《辐射岗位工作人员培训制度》、《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等相关制度,制定设 备操作规程和岗位职责,在项目运营前,将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 度、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等制作后悬挂于辐射工作场所,并及时按照辐射环境管理要求办 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在许可范围内从事辐射工作。 12.2.2 放射工作人员配置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从事辐射工 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根据《放射 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取得辐射安全培训合格证 书的人员,应当每四年接受一次再培训。根据《关于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和 考核有关事项的公告》(公告 2019 年第 57 号),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需求的人员可通 56 表 12 辐射安全管理 过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发的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平台(以下简称培训平 台,网址:http://fushe.mee.gov.cn)免费学习相关知识。 本项目放射工作人员拟配置劳动定员 12 人,其中介入手术医师 6 人、技师 2 人、 影像医师 2 人、护士 2 人,均为医院劳动定员内。放射工作人员应按照上述要求,本项 目营运前,参加培训并考核合格,做到持证上岗。 12.2.3 个人剂量管理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销 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安排专人负责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建立 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档案。个人剂量档案应当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工作岗位、剂量监 测结果等材料。发现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的,应当立即核实和调查,并将有关情况及 时报告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个人剂量档案应当保存至辐射工作人员年满 75 周岁, 或者停止辐射工作 30 年。另外,放射工作人员上岗期间,必须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并对个人剂量计严格管理,不允许将个人剂量片相互传借,不允许将个人剂量片带出项 目建设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应按照要求为每名放射工作人员配置个人剂量计,并按 照要求进行剂量监测,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12.2.4 职业健康体检 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符合辐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 可参加相应的辐射工作。 从事辐射工作期间,放射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 不应超过 2 年,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对不适宜继续从事辐射工作的,应脱离辐射 工作岗位,并进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单位应建立和保存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 档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待放射工作人员落实到位后,应按照要求进行岗前职业 健康体检,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复检,并建立相应档案。 12.2.5 档案管理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销 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安排专人负责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建立 57 表 12 辐射安全管理 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档案。个人剂量档案应当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工作岗位、剂量监 测结果等材料。个人剂量档案应当保存至辐射工作人员年满 75 周岁,或者停止辐射工 作 30 年。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档案资料分以下九大类:“制度文件”、“环评资料”、“许可证资 料”、“射线装置台账”、“监测和检查记录”、“个人剂量档案”、“培训档案”、“年度评估”、 “辐射应急资料”。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应根据自身辐射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将档 案资料整理后分类管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认真落实了相关制度和规定,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均进行 职业健康体检(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 2 年)、个人剂量检测、辐射安全与防护 培训,并将职业健康体检报告、个人剂量监测报告、辐射安全培训合格证等建立档案进 行了保存。 本项目运营后,拟将本项目相关的档案资料建立档案,并纳入现有档案管理中,档 案信息和保存等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12.2.6 年度评估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生产、销售、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 和防护状况进行年度评估,并于每年 1 月 31 日前向发证机关提交上一年度的评估报告。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按照上述要求每年均提交了上一年度的年度评估报告, 年度评估报告包括单位基本信息、射线装置台账、现有防护用品情况、辐射安全和防护 设施的运行与维护及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建立和落实等方面的内容。后续应补 充年度评估制度,继续于每年 1 月 31 日前均向原发证机关提交年度评估报告。本项目 建成后,拟将本项目纳入年度评估管理中。 12.3 核安全文化建设 核安全文化是从事核安全相关活动的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对于核技术利用项目 核安全文化的建设要求建设单位树立并弘扬核安全文化。核安全文化表现在从事单位核 技术利用工作的相关领导与员工及最高管理者具备核安全文化素养及基本的放射防护 与安全知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建立了环境安全管理体系,明确核技术利用单位各层次 58 表 12 辐射安全管理 人员的职责、不断识别单位内部核安全文化的弱化处并加以纠正,落实两个“零容忍”, 即对隐瞒虚报“零容忍”,对违规操作“零容忍”,将核安全文化的建设贯彻在核技术利用 项目的各个环节,确保项目的辐射安全。 具体操作参考如下: ①医院组织核安全文化培训,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规划的核安全文化; ②医院建立有关的部门管理,通过专项的管理能够让核安全文化一步步落实到员工 的工作过程中,并让核安全文化建设更加有效。 12.4 辐射活动能力评价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的相关规定,医院从 事的辐射活动能力评价如表 12-1。 表 12-1 从事本项目辐射活动能力评价 应具备条件 落实情况 使用Ⅰ类、Ⅱ类射线装置的,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已成立辐射安全 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或者至少有 1 名具有本 与环保管理领导小组,设置了 1 名具有本科 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 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人负责辐射安全与环 保护管理工作。 境保护管理工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将完善现有培训 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 计划,对新上岗辐射工作人员按照规定通过 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 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 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 设备及控制台拟设急停按钮,同时本项目设 射线装置使用场所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 置门灯联锁装置,工作状态指示灯亮,门口 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 显眼位 置设置电离 辐射警示标 识和警示语 等。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现有《射线装置 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台账管理制 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 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健康体检 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射线置装使用登记制 制度》,后期将补充监测方案等制度,本项 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 目建成后,将本项目纳入现有管理制度中, 并按照要求并将本项目所有相关制度张贴上 墙。 配备与辐射类型和辐射水平相适应的防护用品和 在本项目投运前拟为放射工作人员配备个人 监测仪器,包括个人剂量测量报警、辐射监测等仪 剂量计,并拟配备一定数量的辐射防护用品 器。 供放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使用。 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已制定辐射事故 59 表 12 辐射安全管理 应急预案,应进一步完善预案,并对人员进 行培训和演练。 根据上表可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已建立有辐射环境管理体系,本项目的 管理工作依托现有的管理体系,具备一定从事辐射活动的能力。但还应针对本项目射线 装置的管理,认真落实上述要求(放射工作人员持证上岗,设置门灯联锁、电离辐射警 告标志,制度上墙,配备一定数量的辐射防护用品等),补充监测方案等制度,本项目 建成后,将本项目纳入现有管理制度中,并按照要求将本项目所有相关制度张贴上墙后, 方具备从事本项目辐射活动的能力,本项目方可投入正式运行。 12.5 辐射环境监测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GBZ130-2020)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必须对射线类装置使用单位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工作场所监测、开展常规的防护监测工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已制定有健康体检制度,还应制定个人剂量监测和工作 场所监测制度,每年委托有资质单位对现有射线装置等屏蔽体外辐射环境及放射工作人 员个人剂量进行监测,本项目建成后,定期对介入手术室周围人员和环境进行监测,做 好监测记录,存档备查。需完善的辐射监测内容包括: (1)个人剂量监测 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照射累积剂量监测。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必须正确 佩戴个人剂量计,并将个人剂量结果存入档案。个人剂量监测应由具有个人剂量监测资 质的单位进行。 监测频率:3 个月测读一次个人剂量计,如发现异常可加密监测频率。 (2)工作场所环境监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应对机房外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监测,监测包括验收监 测和日常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验收监测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 监测频度:验收时监测一次;日常监测每年监测一次;涉及设备发射剂量率或防护 设施维修后监测一次; 监测项目:周围剂量当量率; 监测点位:机房四周墙体、门、窗外 30cm 处;顶棚上方(楼上)距离顶棚地面 100cm, 60 表 12 辐射安全管理 机房地面下方(楼下)距楼下地面 170cm 等关注点位,通风管道及其他穿墙管线、门缝 等搭接薄弱位置;重点关注穿墙管线、门缝等搭接薄弱位置。 12.6 辐射事故应急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及《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 印发《重庆市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辐射安全许可管理规定》的通知》(渝环〔2017〕 242 号)要求,建立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方案或具有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应急措施。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目前已制定了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预案内容包括辐 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处置措施、辐射事故报告电话,应完善应急能力的培训、演 练和应急响应能力的保持等内容。应急措施具有一定操作性,后期应根据情况完善制度 内容,及时更新应急管理部门电话。主要内容如下: 1、辐射事故的报告 一旦发生辐射事故,应做到快速报告。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领导小组全部到位,各施 其职,开展卫生应急工作。报告内容:报告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及受照人员相关症状。 逐级汇报:科室负责人立即向医护科报告。医院立即组织医院有关专家核查,一经证实 是辐射事故,立即向市卫生局医政处、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环 保局报告。 2、现场处置原则 (1)采取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最大限度控制事 态发展; (2)确认辐射终止,划定紧急隔离区,控制污染进一步扩散; (3)负责现场警戒,不让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好现场。 3、现场技术处理和人员救护 根据辐射事故发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措施: 发生超剂量照射引起辐射事故时: ①立即终止原放射诊疗操作,安排受照人员接受医学检查及相应的医疗救治; ②如实记录,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受照人员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 ③如果是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医护人员发生超剂量照射,应同时将个人剂量监测计 送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测。 61 表 12 辐射安全管理 (2)发生射线泄露严重事件时: ①立即终止原放射诊疗操作,关闭操作电源; ②封锁现场; ③迅速撤离有关人员。在专业卫生应急人员的指导下,对事故受照射人员进行及时 检查、救治和医学观察。 ④收集可供估算人员受照剂量的生物样品和物品,对可能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照射 的人员进行辐射剂量估算。 ⑤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附电话: 市卫生局医政处:67706676 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68813028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8800262 市环保局:89112369 另外,医院没有发生过辐射事故,因此没有启动过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也未开展应 急演习。医院应继续完善现有应急预案,定期进行辐射事故应急演习,并做好演习记录 和资料归档,并根据应急演习情况,进一步完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在本项目建成后, 将本项目纳入现有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中。 12.7 竣工验收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需与 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项目正式投产运行前,医院应进行自主 竣工环保验收。 本项目环境保护验收一览表见表 12-2。 表 12-2 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内容及管理要求一览表 序号 验收内容 1 环保文件 环评报告、环评批复、验收监测报告等齐全 2 剂量控制 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5mSv 机房外公众成员年有效剂量≤0.1mSv 人员要求 环境保护部令第 3 号、 配置符合要求的辐射工作人员,按照要求组织放射工 第 18 号、公告 2019 年 作人员均经考核合格后上岗,按要求定期复训 第 57 号 3 本项目验收要求 62 备注 / GB18871-2002、医院管 理要求 表 12 辐射安全管理 4 介入室四周墙体、门、窗外 30cm 处;顶棚上方(楼 上)距离顶棚地面 100cm,机房地面下方(楼下)距 剂量率控制 楼下地面 170cm、其他穿墙管线(电缆穿墙和风管穿 墙等位置)、门缝等搭接薄弱位置,在透视条件下检 测时,周围剂量当量率不大于 2.5μSv/h。 5 建设内容 1 台 DSA(单管头,Ⅱ类射线装置) GBZ130-2020 / 每名介入手术医护人员在铅防护衣内外各佩戴 1 枚个人剂量计,技师佩戴 1 枚 个人剂量计 6 防护用品 工作人员用铅橡胶围裙、铅橡胶颈套、铅防护眼镜各 4 套,介入防护手套若干; 铅悬挂防护屏、铅防护吊帘、床侧防护帘、床侧防护屏 1 套;患者用铅橡胶性 腺防护围裙(方形)或方巾、铅橡胶颈套 2 套(成人 1 套、儿童 1 套)。防护 用品的铅当量满足标准要求。 7 辐射安全 防护措施 ①介入室各防护门均设置门灯联锁系统,防护门外上方设置醒目的工作状态指 示灯,灯箱上设置如“射线有害、灯亮勿入”的可视警示语句,在防护门关闭时, 指示灯亮,警示无关人员远离该区域。 ②介入室各防护门外均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提醒周围人员尽量远离该区 域,同时在缓冲间设置放射防护注意事项告知栏。 ③制度上墙(操作规程、人员岗位职责、应急程序等)。 ④机房设置机械通风系统,保持良好通风,机房内不得堆放无关杂物。 ⑤平开机房门有自动闭门装置;电动推拉门设置防夹装置。 ⑥设备上自带急停开关;控制台设置急停开关;操作间与机房设对讲装置;防 护用品与辅助防护设施齐全。 ⑦机房四周墙体、顶棚、地板、防护门、观察窗有足够的屏蔽防护能力,穿墙 管线不得影响屏蔽防护效果。 8 管理 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 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 63 表 13 结论及建议 13.1 项目概况 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拟实施“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项目(DSA 部分)”, 项目建设规模为:拟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3 号楼负 1 楼新建 1 间介入用房(包 括 1 间介入室及其配套用房),介入室内配置 1 台 DSA(Ⅱ类射线装置),开展血管 造影介入手术。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212.1m2。 总投资约 1000 万元,其中环保投资约 45 万元。 13.2 实践正当性 项目的建设对受电离辐射照射的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利益远大于其引起的辐射危 害,项目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放射诊 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中辐射防护“实践的正当性”的原则与要求。 13.3 产业政策符合性 项目主要使用 DSA 从事介入手术工作,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 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的决定》鼓励类中的“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符 合相关产业政策。 13.4 辐射环境质量现状 为了解本项目拟建地的辐射环境质量现状,重庆市泓天环境监测有限公司对项目 所在地辐射水平现状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所在地环境γ辐射剂量率为 64~ 66nGy/h(未扣除宇宙射线响应值),与 2021 年重庆市多个点位通过累积剂量监测换 算出的环境地表伽玛空气吸收剂量率平均值相比,项目所在地的环境γ辐射剂量率监测 值在正常涨落范围内,拟建项目所在地环境的辐射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13.5 选址可行性及布局合理性 本项目位于 3 号楼负 1 楼放射科东北侧一角,北侧紧邻地下停车场,东侧紧邻污 物暂存间、空调机房和缓冲间,南侧紧邻医护通道,西侧紧邻设备间、操作室和办公 室,楼上为车行道及医院绿化区域,楼下为地下停车场,该区域为独立的区域,除医 务人员和病人外,周围无其他公众长时间停留;医院考虑了保守的防护方案,对周围 环境影响甚微。此外,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场址的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有利于项 目的建设。 本项目设独立的介入室,配有单独的操作间,其它辅助配套用房齐全,满足诊疗 64 续表 13 结论及建议 需求。介入室四面均为本项目用房包围,除手术工作人员和病人可以进出外,其他公众 成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减少对周围公众的影响和有利于辐射防护。介入手术室拟设置 3 个防护门,工作人员、病人进出、污物运出的各路径独立。介入手术室拟设置 1 个观 察窗,用于操作间放射工作人员随时观察手术室内的情况。项目布局便于介入手术室的 辐射安全管理,符合有关法规标准与辐射防护安全要求。从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角度, 平面布局合理。 13.6 辐射安全与防护分析结论 (1)辐射工作场所分区管理 医院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要求,将辐射 工作场所划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将介入室划分为控制区,设备间、操作间、更衣室、 办公室、缓冲间、空调机房、污物暂存间以及楼上车行道、楼下停车场对应区域等划分 为监督区。 (2)机房屏蔽防护 本项目介入室有效使用面积为 68m2,最小单边长度为 8m,满足《放射诊断放射防 护要求》(GBZ130-2020)中单管头 X 射线设备(含 C 形臂,乳腺 CBCT)机房有效使 用面积和最小单边长度的要求。项目介入室四周墙体为 25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 护材料、病人通道为 20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护材料、3 个防护门及 1 个观察窗均 为 4mmPb、顶棚及地板为 120mm 混凝土+4mm 铅当量防护材料,屏蔽防护设计大于 2mmPb,满足《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的屏蔽防护厚度要求。 (3)安全联锁装置及其他措施 项目拟配置具有多种固有安全防护措施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 DSA,DSA 设备上 及控制台上均拟设置急停开关,拟配置 1 套铅悬挂防护屏/铅防护吊帘、床侧防护帘/床 侧防护屏、移动铅屏风等辅助防护设施;并拟按有关标准要求配备介入手术人员及患者 防护用品。项目介入室拟设置 3 个通道防护门(介入手术医护人员、患者进出防护门及 污物运出防护门);均拟设置门灯联锁系统,拟在防护门外上方设置醒目的工作状态指 示灯,3 个防护门均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病人进出机房门为电动推拉门,拟设置防 夹装置。其余机房为平开门,拟设置自动闭门装置。项目介入室拟采取机械排风系统进 行通风换气,机房内拟设置进风口 1 个、排风口 2 个,废气引至 1 楼绿化区域排风井排 65 续表 13 结论及建议 放;介入室医护人员拟在铅衣内外各佩戴 1 枚个人剂量计,技师佩戴 1 枚个人剂量计, 合理分配工作量。 经分析,本项目已采取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满足《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GBZ130-2020)要求。 13.7 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1)机房屏蔽能力:根据核算,在透视情况下,本项目介入室屏蔽体外的周围剂量 当量率均不大于 2.5μSv/h;在采集情况下,本项目介入室屏蔽体外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 不大于 25μSv/h,均能满足《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的屏蔽要求。 (2)剂量估算: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计划手术量,通过核算,在项目在合理配置介入 手术医生情况下,项目介入室相关医务人员人所受到的年有效剂量均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剂 量管理目标(5mSv/a),项目所致公众成员的年有效剂量亦低于剂量管理目标(0.1mSv/a) , 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及相关标准的要求。 (3)环境保护目标影响:通过核算可知介入室外 50m 范围内环境保护目标位置周围 剂量当量率远低于 2.5µSv/h,介入室外公众成员受到的年有效剂量低于 0.1mSv/a。因此, 项目所致周围 50m 范围内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甚微,本项目对周围各环境保护目标的环 境影响可以接受。 (4)“三废”影响:项目 DSA 运行时产生臭氧和氮氧化物量极少,介入室拟安装专 门的排风系统,所产生废气经废气管道收集引至 1 楼绿化区域外排,排放后废气经大气 扩散和分解后,对周围环境影响小。项目放射工作人员等产生的废水依托医院已建污水 处理站处理,医疗废物依托医院医疗废物暂存间暂存后与医院其他危废一起交有资质单 位处理,生活垃圾交环卫部门处理,废铅防护用品由医院收集后妥善保存,做好记录, 交有资质单位处理,DSA 报废后高压球管去功能化后交由物资回收单位处置,报废的阴 极射线管作为危险废物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置。项目各污染物均能得到有效处理。 (5)事故风险:通过落实撤离介入室时应清点人数、在设备上及控制台设置有紧急 停机按钮、加强医院管理、放射工作人员须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加 强职业道德修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定期做好设备稳定性检测和质控检测、 加强设备维护、使设备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下工作、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佩戴个人剂量 计,放射工作人员定期参加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的培训等措施后,本项目风险可控。 66 续表 13 结论及建议 13.8 辐射与环境保护管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成立了辐射安全与环保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应辐射 环境管理相关制度,后续还应针对本项目工作场所的特点,修订并补充现有辐射安全管 理制度。在项目建设中,根据要求配置介入手术相应的放射工作医技人员,以满足开展 项目放射介入工作需求,并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核合格后上 岗;进一步补充、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防护措施和管理制度后,能满足辐射环境管 理要求。加强日常应急响应的准备工作及应急演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管理,能满 足辐射环境管理要求,杜绝辐射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重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项目(DSA 部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符合辐射防护“实践的正当性”要求,项目选址可行,平面布局合理。在制定的辐射安全 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后,项目环境风险可防可控,能实现辐射防护安全目标及污染物的 达标排放。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67 附图 附图 1 地理位置图 附图 2 医院总平面布置图 附图 3 项目周围环境及保护目标示意图 附图 4 3#、4#楼一层平面布置图 附图 5 3#、4#楼负一层平面布置图 附图 6 3#、4#楼负二层平面布置图 附图 7 介入室平剖面图 附图 8 进排风平剖图 附图 9 现场照片 6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