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延安制造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pdf
关于推动延安制造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延安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2021 年 4 月 20 日)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届五中 全会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 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产业链长、关联性 大、带动力强,对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近日,我 们组成调研组,聚焦制造业发展,深入子长、宝塔、安塞、志丹、 洛川等县(市、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调研,与工信、 统计、科技等相关部门座谈讨论,引发一些思考。 现状:产业初具规模 运行整体平稳 活力逐步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市抢抓机遇,充分发挥“两个明显优势” , 调结构、转方式,出台《〈中国制造 2025〉延安实施意见》《关 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 文件,助推了制造业发展。 贡献份额基本稳定。2020 年全市制造业实现增加值 266.6 亿元,占 GDP 比重 16.65%;缴纳生产税金 204.1 亿元,占规上 工业的 68.1%。2020 年底,全市规上制造业 110 户,占规上工业 企业的 43.48%,较 2015 年 55 户增加了一倍。其中非金属制造 业 37 户,较 2015 年增加 26 户;化工制造业 20 户,较 2015 年 — 1 — 增加 15 户;装备制造业 13 户,较 2015 年增加 2 户;战略性新 兴产业 32 户,较 2015 年增加 22 户。 表1 项目 延安市制造业占 GDP 比重 (单位:亿元、%) 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1195.85 1081.20 1308.11 1555.33 1672.27 1601.48 制造业增加值(亿元) 233.85 164.44 166.67 292.06 293.03 266.60 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 总值比重(%) 15.21 12.74 18.78 17.52 16.65 生产总值(亿元) 19.56 发展领域相对集中。在国民经济分类中,制造业共分为 31 大类,我市涉及 15 大类(表 2),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和烟草 业,其他行业比重极小。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中精炼石 油产品制造占规上工业比重为 19.90%;煤炭加工占 0.61%。化学 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集中在油服企业,其中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占 1.35%;合成材料制造占 3.57%;专用化学产品制造占 0.24%; 肥料制造占 0.0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石膏、水泥制品及类似 制品制造占 0.39%;玻璃制造占 0.30%;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 占 0.09%;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占 0.09%;玻璃纤维和玻 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占 0.06%。专用设备制造以生产石油装 备制造为主,占规上工业比重为 0.60%,其中采矿、冶金、建筑 专用设备制造占 0.36%;环保、邮政、社会公共服务及其他专用 设备制造占 0.24%。 表2 序号 1 2 — 2 — 延安市制造业涉及行业及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情况 行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占规上工业增加值 0.07 0.0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造纸和纸制品业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0.09 1.48 0.01 0.02 20.51 5.19 0.04 0.01 0.94 0.06 0.60 0.02 0.01 新兴产业势头较好。“十三五”期间,全市加快培育新兴产 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宽,经济发展活力不断释放。2020 年,彩 虹(延安)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光伏玻璃 2219.4 万平方米,实 现产值 5.78 亿元,上缴税费 8000 余万元;三达膜实现年产值 4 亿元以上,缴纳税费 2000 万元左右,成为陕西省第三家、延安 市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陕西建工集团实现年产 PC 构件 10 万平 方米,营业收入 6000 万元,利税 800 万元……。制造业发展动 能的积蓄正成为新的增长点。 技术改造方兴未艾。积极争取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实 施技术装备升级改造、智能化升级改造和绿色化节能改造等重点 项目,不断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延长石油油田股份公司投资 12 亿元实施注水、污水处理等技术 改造项目,美域高投资 8000 万元建立洛川美域高苹果大数据中 心服务平台,嘉盛投资 5000 万元实施扩建厂房和设备更新,推 — 3 — 动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化升级,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 问题:产业链条短 创新能力弱 瓶颈制约多 整体上看,延安制造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中还存在诸多 短板弱项,推动制造业发展任重道远。 综合实力不强。我市制造业体量小、产业层次低,规上尚有 16 个行业大类是空白,总体处于“延安加工”“延安组装”。 总量上看,2020 年制造业增速下降 6%,下拉 GDP 降低 1.8%,与 全国、全省分别增长 7.6%、0.2%相比差距明显;装备制造业占 规上工业的 0.14%,低于全国约 33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制造业 占规上工业的 0.03%,低于全国约 15 个百分点。规模上看,企 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较多依赖于相对 成本优势。110 户规上企业中,产值在 50 亿元以上的仅有 1 户, 20—50 亿元有 2 户,4—8 亿元有 4 户,1—4 亿元有 13 户,1 亿 元以下有 90 户。结构上看,制造行业以石油加工、炼焦、化学 制品、烟草、食品、石油装备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其他制造业“势 单力薄”,结构不优,初级产品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 品少。 协同配套不够。与其他产业相比,制造业对产业链的依存度 更高。我市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都处在产业链上游, 产品基本是以乙烯、丙烯、苯、甲苯、二甲苯等为代表的基础化 工原料,中下游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到终端产品的精细化工 — 4 — 链条尚为空白,产业链韧性弱、延伸不足,在市场定价权、产业 竞争力等方面抗冲击能力弱,产业链联动和融合度低,“补链” “错链”“增链”战略布局和谋划不足。本地生产的大量聚乙烯、 聚丙烯、乙烷、乙丙橡胶等基础化工原料运往沿海城市加工生产 汽车轮胎、橡胶、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行业配套能力弱,各 企业之间关联度不大,未形成相互依存、资源共享的产业链闭环。 据调研了解,嘉盛、守山、延昌、延长石油机械等生产抽油杆、 抽油机、减速器的企业各自为战,相互之间未形成供需关系,基 本在延长、长庆等两家油田公司抢占市场份额,大多企业生产设 备维修配件甚至产品外包装盒均需从外地购进。 供给保障不足。用地难长期困扰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国土资 源规划 2020 年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 6.91%,到 2030 年 为 10.28%,目前各县区都面临工业用地困难窘境。延安立地条 件差、耕地少,土地开发成本高。据了解,我市土地开发成本在 30-50 万元/亩,远高于省内其他地市。项目往往是先招引,后 考虑选址、土地审批等前期工作,周期过长,严重影响企业投资 和项目落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制造业大多是民营企 业,因其抵押物不足、管理不完善、经营风险大、财务不健全等 原因,致使企业融资能力差。园区承载力有限,大项目少,部分 园区通讯、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对企业的吸引力和附着力不强。 与制造业配套的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软件信息服务、 质检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满足 — 5 — 市场发展需求。 创新能力不佳。2019 年我市 R&D 经费 15.69 亿元,投入强 度 0.94%,低于全省 1.33 个百分点(表 3); 表3 2019 年全省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地区 R&D 经费(亿元) R&D 经费投入强度(%) 全省 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汉中市 榆林市 安康市 商洛市 584.58 481.76 1.23 25.28 12.26 12.97 15.69 16.41 5.57 6.14 1.76 2.27 5.17 0.35 1.14 0.56 0.71 0.94 1.06 0.13 0.52 0.21 杨凌示范区 4.76 2.8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 13.92 亿元,投入强度 0.73%,低于 全省 0.18 个百分点(表 4)。全市拥有 148 家创新平台(表 5)、 32 个院士工作站,数量不少,但产学研衔接不够紧密,成果转 化率低。从调研企业反馈看,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捉襟见肘”, 一方面,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呈现较快上升趋势, 压缩企业营业利润,加上资金回笼慢,企业技改奖补资金不能及 时兑现等诸多因素导致企业缺少足够资金。另一方面,从企业家 自身来看,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不足,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 念,“小富即安”“大的干不了,小的不愿干”,注重眼前利益, 不愿在创新上过多投入。 表4 2019 年全省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 6 — 地区 R&D 经费内部支出(亿元) R&D 经费投入强度(%) 全省 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汉中市 榆林市 安康市 商洛市 杨凌示范区 240.8 154.16 1.14 23.85 7.06 12.11 13.92 15.88 5.19 5.11 1.34 1.04 0.91 2.43 0.41 0.93 0.28 0.55 0.73 1.19 0.15 0.30 0.12 0.70 注:产业部门仅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收入 2000 万元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表5 2020 年市级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名称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点实验室 科技创新团队 星创天地 众创空间 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数量(家) 18 19 26 38 14 19 14 专业人才供需不优。技术工人在数量、能力上的“适配性” 不足,“技工荒”成为制造业发展一大瓶颈。从调研看,技能人 才用工缺口大,大部分企业面临“招工难”的困扰。如守山机械 制造大部分员工需从西安招聘;洛川沃鑫工贸从设备产地雇佣技 术人员,工资 30 万元/年;三达膜招聘的员工需在厦门本部培训 — 7 — 一年以上方可进入生产线,人工成本大大增加。延安职业技术学 院在校生约 2 万多人,每年输送毕业生约 2100 人,满足不了产 业发展需求。加之,一些干部对制造业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大多 都是“门外汉”,对产业发展规律、国家重大政策研究不深入、 不透彻,策划包装的项目与地方结合不紧密,迫切需要一批敢于 在深水区“吃螃蟹”、勇于向棘手问题下“战书”的高素质干部。 对策:全方位创新 全链条发展 全要素保障 推动制造业发展是延安结构转型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差距 就是潜力,短板就是空间,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改 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构建能源化 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特色食品及健康医药、信息产业和 应急安全产业“5+1”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 现代化,促进制造业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 以技术改造、技术进步为突破口,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 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 术创新体系,采取“揭榜挂帅”模式,对重点行业开展技术攻关; 对适宜采取市场化方式实现技术突破的,采取事后奖补方式给与 支持。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型企业深度合作,支持校 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积极争取与“双一流”高校开展合作, — 8 — 争取各类企业在延设立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发挥“红色筑梦·创 业延安”品牌效应,推进科技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促进科技成 果转移转化。落实“千企示范、万企转型”行动计划,重点对石 化、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传统制造业开展技术改造,深化 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 发展,推动企业“上网上云上平台”。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深化 “低散乱”企业整治提升,加快处置“僵尸企业”,依法依规引 导低端低效产能有序退出。加强质量品牌管理,推动标准、质量、 品牌联动建设,支持企业创建知名品牌。 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按照龙头带动、链式布局、园区 承载、集群发展的思路,“扬长、补短、育新”,形成“大项目 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大企业增强实力、小企业充满活 力”的格局,发展一批主导产业鲜明、产业配套完整、安全绿色 高效、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建立市县两级“链长制”推 进方式,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油煤燃料加 工、化学制品、烟草等优势产业补链强链。坚持招大引强与谋链 扩链延链补链相结合,运用市场理念和投行思维,细分能源化工、 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市场,谋划一批引领性、创新性、支撑性的 重大项目,在投资50亿元以上的优质工业项目上迈出步伐。按照 “提着篮子选菜”的思路制定产业招商地图,建立产业招商路线, 以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引进“链主”企业,导入上下游产业, 在招大引强上实现新突破,在延链补链中提升竞争力。 — 9 — 着力优化要素保障供给。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优先保障工业 用地规模。鼓励通过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 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全力开展闲置工业厂房再利用,建设多层、 通用厂房,提高投资强度,提高土地使用率。健全“增存挂钩” 机制,新增建设用地配置与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挂钩。以“亩均论 英雄”,依法建立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倒逼机制,全面整治低效用 地项目,盘活存量发展空间。探索“标准地”制度改革,研究明 确新供应宗地的投资强度、税收、能耗、环境等控制指标。深化 产融结合,围绕制造业产业链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鼓励企业通 过上市、挂牌、发行企业债等方式融资,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制 造业中长期贷款和研发创新、设备更新、并购贷款的投放力度, 引导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 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技术改 造奖励专项资金、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等资金争取力度,努力 提供资金保障。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工 匠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培养一批高素 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提升干部专业素养,造就更多行家 里手。全面整合提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创建产业高质量发 展示范基地(园区),打造高能级平台。 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生态。出台支持制造业发展若干措施。落 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推动物流降本增效。降低 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坚决治理违规涉企收费,指导和帮助企业 — 10 — 用好用活增值税抵扣、加速折旧、专用设备税额抵免、研发费用 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转让减免税、进 口设备免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零部件原材料免税等税收优惠 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执法方式,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 投资项目审批,为制造业在投资落户、开办经营、工程项目审批、 资本市场对接等环节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精准实 施生态环境政策,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绿色制造企业 所需排放指标。把制造业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制造 业发展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及时兑现奖补资金。大力支持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新区、高新区为重点,加快发展研发设计、 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 环保、检验检测认证、融资租赁、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服务业, 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