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中卫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pdf

black“123 页 1.282 MB下载文档
中卫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pdf中卫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pdf中卫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pdf中卫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pdf中卫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pdf中卫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pdf
当前文档共123页 2.99
下载后继续阅读

中卫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pdf

中卫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卫市人民政府 2021 年 2 月 目 录 序 言................................................................................................. 1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我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新征程........................................................................... 2 第一章 站在历史新起点,准确把握发展新形势...................... 2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2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 二、转型升级取得实效.........................................................3 三、协调发展扎实推进.........................................................4 四、生态环境全面改善.........................................................5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6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6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形势分析...................................................7 第二章 立足新发展阶段,擘画中卫发展新蓝图.................... 10 第一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10 第二节 “十四五”指导思想.................................................11 第三节 “十四五”基本原则................................................ 12 第四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 13 第二篇 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先行市建设.................................................................17 第三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家园 17 第一节 保障黄河长久安澜.....................................................17 —1— 一、提高堤防建设标准.......................................................17 二、加强河道疏浚整治.......................................................18 三、推进滩区综合治理.......................................................18 四、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18 第二节 加快生态保护修复.....................................................19 一、大力推进生态修复.......................................................19 二、持续实施国土绿化行动...............................................20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21 第三节 加强污染综合治理.....................................................22 一、深化大气污染治理.......................................................22 二、深化水体污染治理.......................................................23 三、深化土壤污染治理.......................................................23 第四节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24 一、加快构建节水型社会...................................................25 二、全面推进节能降耗.......................................................25 三、推进节约集约用地.......................................................26 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26 第四章 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引领产业结构向高质量转变 27 第一节 大力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 27 一、加快建设东数西移(西储、西算)基地.................. 28 二、加快建设信息技术创新开发基地.............................. 28 三、加快建设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基地.............................. 28 —2— 第二节 加快提升文化旅游产业............................................ 29 一、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建设...............................................29 二、加快发展乡村旅游.......................................................30 三、培育壮大文化产业.......................................................30 四、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31 五、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31 六、加强文化旅游品牌宣传...............................................32 第三节 培育壮大交通物流产业............................................ 32 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32 二、推进智慧物流体系建设...............................................33 三、增强物流服务能力.......................................................33 四、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34 第四节 壮大提升其他服务业................................................ 34 一、商贸服务业...................................................................34 二、电子商务业...................................................................35 三、现代金融业...................................................................35 四、商务会展业...................................................................36 五、社区和家政服务业.......................................................36 第五节 积极促进消费升级...................................................37 一、提升传统消费...............................................................37 二、培育新型消费...............................................................37 三、优化消费环境...............................................................38 —3— 第五章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循环高效的工业体系 39 第一节 做强新材料产业.........................................................39 一、锰基材料....................................................................... 39 二、铝基材料....................................................................... 40 三、锂电池材料及高性能化工新材料.............................. 40 第二节 推动新能源产业高端化发展.................................... 41 第三节 推进冶金制造和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42 一、整合壮大冶金制造产业...............................................42 二、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延链补链.......................................43 三、提升冶金化工行业安全环保水平.............................. 43 第四节 加快产业数字化改造................................................ 43 第六章 加快发展功能农业,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区................ 45 第一节 推动枸杞产业提质增效............................................ 45 第二节 打造牛产业发展优势................................................ 46 第三节 培育壮大葡萄酒产业................................................ 48 第四节 支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48 一、培育发展富硒苹果产业...............................................48 二、大力发展富硒蔬菜产业...............................................48 三、推动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49 四、积极发展小杂粮产业...................................................49 五、发展其它区域特色产品...............................................49 第五节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9 —4— 第七章 加快实施“五大工程”,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51 第一节 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51 第二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51 第三节 加快铁路提质扩能.....................................................52 第四节 加快完善公路网络.....................................................52 第五节 加快提升航运能力.....................................................53 第三篇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55 第八章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55 第一节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55 一、保障区域粮食安全.......................................................55 二、提升农业基础保障能力...............................................56 三、推进智慧农业建设.......................................................56 第二节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57 一、优化乡村空间布局.......................................................57 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57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8 四、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58 五、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58 第三节 开展农民增收致富提升行动.................................... 59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9 二、加强移民搬迁后续扶持发展.......................................59 三、加快推动乡村人才振兴...............................................60 —5— 第四节 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60 一、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60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61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61 第九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62 第一节 强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 63 第二节 全面落实“一带两廊”发展布局................................ 63 第三节 建设更加健康宜居城市............................................ 64 第四节 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65 第十章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共建共享美好新生活................ 66 第一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66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7 二、构建厚重包容多元的黄河文化传承体系.................. 67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68 四、加快发展体育事业.......................................................68 第二节 开展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 69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69 二、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70 三、强化预防和调控失业风险能力...................................71 第三节 开展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71 一、推进基础教育提质扩容...............................................72 二、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72 —6— 三、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73 四、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 73 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73 第四节 开展医疗卫生质量提升行动.................................... 74 一、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75 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75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76 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 76 五、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76 第五节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77 一、完善社会保险体系.......................................................77 二、健全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78 三、构建全方位社会关爱服务体系...................................78 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79 第四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81 第十一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国家安全战略............ 81 第一节 维护政治经济安全.....................................................81 一、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81 二、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风险...............................................81 第二节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82 一、优化应急管理体系.......................................................82 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83 —7—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 83 第一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83 一、加强法治中卫建设.......................................................83 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84 三、推进法治社会建设.......................................................84 第二节 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84 一、深化文明创建活动.......................................................85 二、强化“云天中卫”建设...............................................85 第三节 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 86 一、加强重点领域社会治理...............................................86 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87 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87 第十三章 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 87 第一节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88 第二节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88 第五篇 推动创新改革开放,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90 第十四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90 第一节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90 一、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90 二、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91 三、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91 第二节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91 —8— 第三节 营造优良创新生态.....................................................92 第四节 高水平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93 第十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94 第一节 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 94 第二节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95 一、深化投资领域改革.......................................................95 二、健全现代财税金融体制...............................................95 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96 第三节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96 一、打造服务型政府...........................................................96 二、优化营商环境...............................................................96 第十六章 全面加快开放步伐,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97 第一节 培育发展开放型经济................................................ 97 一、建设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97 二、拓展对外贸易渠道.......................................................98 三、营造开放型经济环境...................................................98 第二节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99 一、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99 二、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99 三、加强招商引资工作.......................................................99 第十七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全面推动规划落实.............. 100 第一节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100 —9— 第二节 强化规划政策保障...................................................100 第三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101 名词解释......................................................................................... 102 — 10 —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中卫市建 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的关键时期。按照党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和自 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卫市委员会关于 制定中卫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中卫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主要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总体要求,阐明市委战略部署,回应 全市人民美好生活期待,展望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明确未来五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纲要》是市场主体 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 奋斗的行动纲领。 — 1 —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我市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中卫经济 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 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统揽全局、统领发展,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 环境深刻变化,紧紧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章 站在历史新起点,准确把握发展新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很不平凡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 境复杂严峻,各种风险挑战变化交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 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贯 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 要求,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中卫方案,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 落实“六保”任务,“十三五”目标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胜利在望。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到“十三五”末,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40.32 亿元,年 均增长 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7358 元,是 2015 年的 1.4 — 2 — 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目 标,中卫市小康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三大攻坚、民主法治、 文化建设、资源环境六大方面指标全面提升。国家级贫困县海原 县脱贫摘帽,194 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 全部脱贫,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累计减贫 15.26 万人, 所辖 3 县(区)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稳步推进。 二、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十三五”时期,中卫市加快转型追赶、高质量发展步伐,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 产 业 占 比 由 2015 年 的 17.1 : 43.0 : 39.9 调 整 为 2020 年 的 15.4:39.7:44.9。至“十三五”末拥有科技型企业 271 家,其中,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 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 家、自治 区技术创新中心 29 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 29.72%,R&D 经费投入强度由 2015 年的 0.49%提升到 1.3%。现代农业特色凸 显。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38.14 亿元,是“十二五”末 的 1.18 倍,年均增长 4.0%。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 210 万亩以上。 枸杞、硒砂瓜、设施蔬菜、肉牛、小杂粮等特色产业规模优势逐 步凸显,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32%,现代农业产 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初步建成。中卫市被授予“中国塞 上硒谷”称号,“香山硒砂瓜”获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中卫硒砂瓜”、“沙坡头苹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业 经济提质增效。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 145 亿元,较 2015 年末增 — 3 — 长 39 亿元,形成了以新材料、新能源、冶金制造、精细化工等 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推进工业“十大行动”,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例为 20%。锰基新材料产值突破 100 亿元,新能源发电 并网装机规模达到 736 万千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 151 家。全 市工业园区入园规上工业企业达到 111 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 近 75%。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西部云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亚马 逊 AWS、美利云、中国移动数据中心建成投运,中国联通、中 国电信等一批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云天中卫”建设顺利推进,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20.8%。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 扎实推进,沙坡头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接待游 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稳定开行北京、上海、 成都等 10 个枢纽城市航班,货邮、旅客吞吐量实现两位数增长。 中国物流中卫物流园区、天元锰业保税仓一期建成投运,物流集 聚效应初步显现。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168 亿元,年均增长 7.3%。 三、协调发展扎实推进 城乡面貌显著提升。认真落实“一带两廊”空间规划,推动 市县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发展,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 2015 年的 39.07%提高到 2020 年的 45.4%,比“十二五”末提高 6.33 个 百分点,城市绿地率达到 38.26%。深入开展城市“双修”,改 造老旧小区 46 个;集中供热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功能进一步 完善。危房危窑改造实现动态清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 — 4 — 成效,“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基础设施不断完 善。“十三五”期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新增 1213 公里,总里程 达到 8407 公里,公路网密度达 47.87 公里/百平方公里,县、乡、 村公路优良率分别达 93.05%、78.6%、72.56%。建成中卫高铁站、 站前广场及配套设施,银川至中卫城际铁路、海同高速公路等建 成通车,乌玛高速、中卫南站黄河大桥、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等 项目顺利实施。 四、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蓝天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加快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 动计划,升级改造燃煤锅炉,改造钢铁、化工、铁合金等重点行 业环保设施,加快“散乱污”企业整治,推进工业污染物全面达 标排放,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 85%以上。碧水保卫 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建立四级“河湖长制”工作体系,扎实 推进清河专项行动,综合整治黄河支流、入黄排水沟和城市黑臭 水体,实施黄河过境段水生态治理与保护等生态工程,畜禽粪污 综合利用率达 90%以上,黄河中卫过境段水质达到Ⅱ类,重点入 黄排水沟水质达到Ⅳ类及以上。净土保卫战取得积极成效。深入 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推进耕地分类管理和治理修复, 综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农用残膜回收利用率达 85%以上。全 面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防沙治沙、水源涵养林、生态 经济林、城市绿化等生态工程,腾格里沙漠污染后续治理、沙坡 头和南华山 2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累 — 5 — 计完成营造林 123.74 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15.8%。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重点改革纵深推进。累计实施改革任务 397 项,不断深化 “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积极推进“四级四同”政 务服务事项梳理,网上可办率达 86%,可不见面办理事项达 74% 以上。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市各部门(单位)4 万多个电 子证照全部进入中卫市电子证照库。中宁县域“一体化”综合改 革试点、中卫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等改革任务顺利推进。加大 国企改革力度,整合组建 4 个集团公司。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 深化,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取 得成效。完成全市 41 个乡(镇)463 个行政村清产核资工作。 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成功并常态化开行国际货运班列,中卫 海关开关运行,新增备案外贸企业 139 家,累计实现贸易额 129.8 亿元。先后打通了东到青岛港、天津港,西到霍尔果斯、阿拉山 口,南到钦州、防城港,北至二连浩特的货运通道,与甘肃白银、 内蒙古阿拉善盟等周边地区建立全面合作关系。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将 75%以上 新增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分别达到 30479 元和 12123 元,年均增长 7.1%和 8.7%。就业形 势总体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 4.4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77.18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累计发放创业担保 — 6 — 贷款 11.24 亿元,创业带动就业 54151 人;建成创业孵化示范园 区 18 家。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 252 个,维修校舍 41.4 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大幅提升;引进和招录 教师 1768 名,培养市级以上骨干教师 1463 名;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两县一区”顺利通过自治区“互联网+ 教育”示范县(区)验收。卫生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完成市中医 医院迁建、市医院医技楼等一批重点项目,就医环境和装备条件 大幅改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健康医疗大数 据中心落户中卫;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5.9 岁;成功创建国家卫 生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 96.6%,群众医疗保障待遇显著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 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稳步提高;加大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力度,城乡 低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在全区率先推行乡 镇综合文化站“公建民营公助”管理运行模式,沙坡头区、海原 县成功创建全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县。社会治理水平明 显提升。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推进平安中卫建设,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 市,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和我国社 — 7 —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起步相互交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 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 从国际看,发展环境更趋严峻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 业链、供应链产生巨大冲击,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经济全球化遭 遇逆流,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已逐步由国际经济秩序的 被动接受者向参与塑造者转变,为未来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有 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创造了重要的历史性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没有改变,随着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 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加明显。经济发展 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 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 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存在。 从我市看,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机遇方面:习近平总书 记视察宁夏时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 行区的时代重任,为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治理,打 造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家园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制定了《黄河 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打造沿黄城市群、建 设现代化交通网络等作出了重大部署,为我们加快融入“一带一 路”建设,推进黄河流域协同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自治区部署 发展九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我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 — 8 — 级,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创造了良好条件;黄河 黑山峡河段开发、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天都山至 华中特高压直流输电以及包兰铁路、太中银铁路扩能改造等一批 国家重点工程即将陆续启动,这都为中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 重大机遇。挑战方面:中卫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业质量效益还 不高,工业结构倚重倚能,现代服务业占比不高;资源环境约束 趋紧,单位能耗、水耗、用地产出偏低,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发 展动力和后劲不足,创新投入相对较低,开放水平有待提高,高 技术人才匮乏依然是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发展不足仍是中卫最 大市情,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保障、 社会治理等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还有较大差距。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 总体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 须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 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准确 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发扬斗争精神、办好自己的事,全面完成“十四五”时期各项目 标任务,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 — 9 — 第二章 立足新发展阶段,擘画中卫发展新蓝图 第一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 量发展先行市的总体目标,加快转型追赶、高质量发展进程,为 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谱 写中卫篇章,确保到 2035 年与全国全区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 ——经济繁荣实现大跨越。年均经济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 平,地区生产总值比 2020 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 上全区平均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投资结构、产业 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产业融合度大幅提 高,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 镇化、农业现代化,特色鲜明的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民族团结实现大进步。民族关系团结和谐,宗教关系和 顺健康,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一家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全 民,建成更高水平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民族团结促进 平安中卫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法治中卫、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 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 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环境优美实现大突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10 — 先行市建设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主要污 染物排放量、单位 GDP 能耗、水耗降至全区平均水平,绿色生 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区域降水量明显 增多,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家园目标基本实现。 ——人民富裕实现大提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赶上全区平均 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教育普及程度、人均预期寿命达到全区中 上水平,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走在全区前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 度达到新的高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更 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节 “十四五”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 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 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 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和市 委四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 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 — 11 — 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为根本目的,以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 市为总体目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坚决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 “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继续建设经济 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作出中卫贡献。 第三节 “十四五”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 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党对各领域 各方面工作领导,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 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转型追赶、高质量发 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 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 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 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不断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 — 12 — 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持不懈扩大 开放,加快建立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有利于提 高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改革开放举措,推进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持续增强发 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 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增 强改革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发展和安全,注重 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 安全相统一。 第四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 锚定 2035 年远景目标,按照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的总体目标,准确把握发展形势和中卫实际, 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 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 620 亿元,年均增速 7%左右。现代 服务业加速发展,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业质量效益显著提 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50%左右。创新能力明显增强,R&D 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2%,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持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达 — 13 — 到全区中上水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速推进,云计算和 大数据、交通物流、文化旅游、新材料和新能源、冶金制造和精 细化工、功能农业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产业高端化、绿色 化、智能化、融合化进程加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 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展先行市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生态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 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生态保护体系、 污染治理体系、水源涵养体系、资源利用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基 本形成,黄河干流断面水质确保Ⅱ类进Ⅱ类出,森林覆盖率达到 20%以上,单位 GDP 用水量、煤炭消耗、电力消耗、建设用地 面积等指标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 86%,土壤污染风险有效防控,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安 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 深化,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区前列,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市场配 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场体系更加健全。区域性国际物流中 心加快建设,开放通道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开放平台影响力持续 增强,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对外贸易总量和增速高于全区平均 水平,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乡村振兴战略 深入实施,“一带两廊”空间规划全面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加快 — 14 —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 农城乡关系初步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以人为核心的 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公共资源 配置更加合理,实现城市与乡村和谐共生、融合发展、共同繁荣, 美丽家园的宜居包容共享特征更加明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4%以上。 ——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5%,收入水平达到全区平均水平。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 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就业更加充分稳定,城镇调查失 业率控制在 5.5%以内,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 口受教育年限达 11.3 年,健康中卫建设全面推进,人均预期寿 命达 78.2 岁,基本达到全区平均水平,人均民生投入、基本公 共服务水平达到全区中上水平。 ——社会治理效能全面加强。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云天 中卫”建设为载体的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民主法治更加健 全,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优化,社会组织 活力充分释放,基本建成服务体系、工作体系、公共安全体系, 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自然灾害防御 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法治化和人民的安 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 15 — 专栏 1 中卫市“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经济 发展 创新 驱动 民生 福祉 指 2020 年 2025 年 标 年均增速 [累计] 属性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40 620 7 左右 预期性 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7.41 预期性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5.4 54 — 预期性 4.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19 预期性 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42 3.9 — 预期性 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例(%) 6 10 — 预期性 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8.5 预期性 8.城镇调查失业率(%) — — <5.5 预期性 9.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216 11.3 — 约束性 10.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83 2.18 — 预期性 11.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91 — 预期性 12.每千人口拥有 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09 1.35 — 预期性 13.人均预期寿命(岁) 75.92 78.2 1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16 15.单位 GDP 能源消耗降低(%) — 16.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18 [2] 完成自治区下达 目标任务 完成自治区下达 目标任务 完成自治区下达 目标任务 86 — 绿色 17.单位 GDP 用水量降低(%) — 生态 18.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5 [2.3]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完成自治区下达 约束性 目标任务 20 — 约束性 19.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 — 20.森林覆盖率(%) 15.8 21.湿地保护率(%) 55 58 — 预期性 22.水土保持率(%) — 70 — 预期性 — 约束性 — 预期性 安全 2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68 左右 68 左右 保障 24.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250 500 注:①[ ]为 5 年累计数;②能源综合:煤、油、气、非化石能源之和。 — 16 — 第二篇 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建设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培强培优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 化、融合化发展,坚定不移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 第三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家园 落实“一带两廊”空间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生态 产业体系,加大生态产业研发投入,持续打好“三个大会战”,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加快推进林业经济 与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相结合,加快培育产业生态效益,推进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一节 保障黄河长久安澜 统筹推进黄河两岸堤防、河道疏浚、滩区治理、城市防洪建 设,提升河道防洪行洪能力,率先构建河畅水净岸绿的黄河综合 治理体系,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构筑人民生命安全的稳固防线。 一、提高堤防建设标准 加快实施黄河中卫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黄河岸线和标准化 堤防,提高黄河防洪标准。完善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至青铜峡库 区段堤防体系,实现中卫、中宁城市段防洪标准 100 年一遇,其 — 17 — 它河段防洪标准 50 年一遇,推动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 态景观线有机统一。在入黄支流河口、排水沟和山洪沟入黄沟口, 加快险工险段治理,按照干流堤防标准建设加固堤岸,消除堤防 安全隐患。 二、加强河道疏浚整治 坚持疏导结合,新建加固坝垛及护岸工程,整治疏浚河道, 调节水沙关系,提高行洪能力,有效控导主流、稳定河势、护滩 保堤。推动黄河中卫段河道治理、疏浚和清水河综合治理,探索 泥沙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各项前期工作,全力服务黄河黑山峡 河段开发,改善区域生态系统,增强防洪防凌能力,确保黄河中 卫段长久安澜。 三、推进滩区综合治理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五张清单”制度,加快构建河湖“清 四乱”常态化治理机制,坚决打击侵占河湖沟道、破坏河湖环境 违法行为,持续推进河湖沟道系统治理。加大滩区生态修复和岸 线保护,加快恢复河岸滩地湿地,连通内外水系,在有条件的入 黄沟道末端适度建设人工湿地,构建滩河林田草综合生态空间。 四、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优化蓄滞洪区、防洪水库、排涝泵站等建设布局,提升重点 滞洪工程的调蓄能力,逐步从“泄洪为安”向“蓄洪利用”转变。 综合采取“导、蓄、滞、渗、净、用、排”等措施,收集、贮存、 处理、使用降水。全面加强县(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增 — 18 — 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专栏 2 黄河治理重点工程项目 1.堤防建设工程:实施宁夏卫宁北山(贺兰山余脉)南麓防洪工程; 实施沙坡头区、中宁县黄河城市段两岸堤防建设工程,对黄河城市过境 段两岸堤防进行加固,达到 100 年一遇标准。估算总投资 17 亿元。 2.河道控导工程:实施黄河中卫段综合治理、清淤疏浚治理,入黄 排水沟综合治理,清水河综合治理,沙坡头区黄河右岸、海原县、中宁 县山洪沟道治理等项目。估算总投资 54 亿元。 3.滩区治理工程:实施黄河过境段生态保护和治理修复、黄河流域 沙坡头南岸生态修复、中宁县黄河湿地生态修复、中卫市第一排水沟余 丁段人工湿地等项目。估算总投资 28 亿元。 4.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沙坡头大道南侧、长城街老旧管网改造、中 宁县雨污分流、海原县城市防水排涝等 15 个排水防涝项目,估算总投 资 19 亿元。 第二节 加快生态保护修复 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全面打响生态保护大会战、植 绿增绿大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加快开展北 部沙区综合治理、中部荒漠草原生态修复、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 建设,持续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一、大力推进生态修复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水则水,建立健全更好适应生态建设的 管控体系。开展北部沙区综合治理。加强腾格里沙漠南缘沙区深 度治理,加大营造灌木林、封沙育林建设以及补植补造,实施沙 区林分质量提升、退化草原稀疏林种植、沿山地区防沙治沙林等 — 19 — 工程,重点推进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防风固沙林建设,实行退耕 还林还草,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防风固沙体系,巩固提升防沙治 沙成果。合理利用沙漠资源,支持发展林果业和沙产业,大力发 展沙漠经济。开展中部荒漠草原生态修复。加快封育整治和生态 修复,实施生态移民迁出区修复,加强矿山生态修复,推进绿色 矿山建设,恢复山体生态功能;加强香山台地和海原县草原荒漠 化地区生态修复,推进西华山、香山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 打造黄土高原半干旱型草原生态系统样板。开展南部山区水源涵 养林建设。系统推进清水河治理,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化布 局河谷沟道水库、水保骨干坝、淤地坝,实施旱作梯田、淤地坝 改造提标工程,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加快建设生态经济林,持续 推进南华山水源涵养林带建设,提升水源涵养功能。 二、持续实施国土绿化行动 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 防护林体系建设、退化林修复等重点工程,着力完善黄河、清水 河、苋麻河等沿岸防护林体系,在高速公路、国省道两侧 50 米 —100 米宜林则林,持续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和环村林带、农田林 网、村镇公园等区域植绿增绿工程,不断提升城乡绿化水平。继 续开展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重点生态脆弱区的坡耕地 和严重沙化耕地的退耕还林,守好生态环境生命线。建立新能源 企业生态修复责任制,对新能源发电项目用地进行植绿增绿。加 快速生丰产林和优质经济林基地建设,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力争 — 20 — 到 2025 年,全市完成营造林 134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20%以 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 59%以上。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地内的 基础设施、巡护线路、宣传标牌等。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对自 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进行普查,并开展与自然保护相关的科学研 究,建立关键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开展定点或定期监 测活动,建设自然保护区信息系统。加强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天湖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保护, 营造良好的野生动物生活、栖息自然生存环境,确保重点区域生 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专栏 3 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项目 1.黄河上游风沙区中卫段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部署 6 大类保护修复工程,分别为腾格里沙漠南缘立体防风固沙体系维 护与提升、黄河干支流岸边带和湿地整治与修复、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 退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矿山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生态环境监测与 管理能力建设等工程,估算总投资 55 亿元。 2.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沙区林分质量提升、沿山地区防沙治 沙林等工程;实施香山台地和海原县草原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工程,推进 建设海原县西华山和沙坡头区香山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 3.水土保持工程:实施黄河流域沙坡头南岸生态修复项目、沙坡头区 西部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开展沙坡头区蒿川、海原县甘城乡、红 羊乡、关庄乡等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沙坡头区、海原县淤 地坝加固工程以及县区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坡耕地综合整治项目等水土 保持工程。 4.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包含 11 个工 程,共计 60 处废弃工矿治理点,根据各工程区实际情况,进行边坡治 — 21 — 理、矿渣清运整治、土地平整、覆土回填和植被恢复等,估算总投资 12 亿元。 5.国土绿化提升工程:实施南华山外围水源涵养林建设提升工程、中 宁县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中宁县地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河滩 及河堤坝生态修复与提升工程、新能源基地生态修复工程、沙坡头区生态 产业建设工程;实施乌玛高速、中兰铁路、城际铁路过境段两侧绿化项目 等。 6.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沙坡头、南华山 2 个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 护工程,营造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 第三节 加强污染综合治理 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 入打好污染治理大会战,率先构建天蓝地绿水美的环保体系。 一、深化大气污染治理 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完善联防联控联治机制, 统筹推进煤尘、烟尘、汽尘、扬尘“四尘”共治,稳定大气治理 成果,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推进清洁取暖县区全覆盖,淘 汰关停环保、能耗、安全不达标的燃煤锅炉和燃煤机组。加强工 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环保设施进行 升级改造,新建项目重点污染物排放实行减量置换。强化移动污 染源防治,建设机动车尾气监管平台,规范机动车排污管理,推 进老旧车辆淘汰和高排放柴油车辆治理。集中整治城市扬尘污 染,推进绿色工地建设,严格控制秸秆焚烧和餐饮业油烟排放, — 22 — 做好企业堆场扬尘污染防控。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推行 碳排放权交易,提升生态环境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 排放能力。 二、深化水体污染治理 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统筹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 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五水”同治,实现减量排放、截污 纳管、排放达标,系统治理水污染,持续改善水环境。采取面源 控制、生态净化、提标改造等措施,综合整治黄河干支流入黄排 水沟和农田退水污染,重点排水沟入黄河口水质稳定在Ⅳ类以 上。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实现城 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消除城镇黑臭水体。大 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收集管网建设,推广分散式小型 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农村污水排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 进地下水污染防治修复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实施水环境管 理智慧平台建设,提升水环境管理科学化水平。 三、深化土壤污染治理 深入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用地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加 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统筹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 畜禽粪污、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六废”联治,提升土壤环境 质量。开展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 建立、完善和巩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网络体系,推进城镇 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5%以 — 23 — 上。深化重金属污染防治,严格执行重金属总量控制指标和排放 标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规范化和全过程管理,确保危 险废物 100%安全处置。黄河沿线两岸 3 公里范围内不再新建养 殖场,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 治,持续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项目, 提升园区一般工业固废处置能力。 专栏 4 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工程项目 1.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实施清洁供暖工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 煤改气、煤改电项目;实施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供蒸汽工程,钢铁水泥冶金 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环保设施改造工程,移动污染源防治工程,扬尘污染 治理工程,实现县城以上清洁取暖全覆盖,园区实现集中供热供蒸气。 2.水环境治理工程:实施黄河流域中卫段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治理项 目,沙坡头区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及集污管网项目,沙坡头区农村生活污水 处理工程,沙坡头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中宁县南、北河子沟综合整 治项目,水环境管理智慧平台工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规范化建设工程。 3.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 农作物水肥一体化、农膜残留治理、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工程,实施 中卫市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海原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 沙坡头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项目、中宁县畜禽粪污综合处理整县推 进项目,实施中卫工业园区第二固废填埋场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项 目,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4.危废医废安全处置工程:实施宸宇危废处置中心、医疗废弃物处置 中心等项目,危废医废安全处置率达到 100%。 第四节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推进土地、水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设资 — 24 — 源节约型社会,推动用水、用能、用地指标向资源利用效率高、 效益好的产业和项目倾斜。 一、加快构建节水型社会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施最严 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落实水资 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 红线”管控。推行水权交易,建立健全水权交易平台和水权交易 制度。严格用水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重点用水户在线监 测和控制系统全覆盖,严控超量取用水、地下水开采等行为。实 施农业节水领跑行动,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节水改造,有效 减少农田退水对水体的污染。深挖工业节水潜力,推进化工、冶 金、建材等产业节水增效,严格管控高耗水产业发展,倒逼高耗 水项目和产业有序退出。大力推进城市中水回用,加强中水回用 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 二、全面推进节能降耗 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严控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坚决淘 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实行煤炭消费减量等量替代。加快 发展可再生能源,切实降低煤炭消费,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节能 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重点耗能行业节能改造行动,推广应用 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改造升级 示范项目,积极开展绿色制造专项行动,提高工业能效水平。加 — 25 — 大公共机构、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农村领域节能,积极引 导消费者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生 活方式,降低全社会总体能耗水平。 三、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优化城乡土地供给,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严控新增建设 用地规模,严格按照投资强度核定用地面积,盘活利用闲置土地, 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清理低效用 地,集约化、规模化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和 开发利用效益。 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扩大秸 秆和林木废弃物种植食用菌规模,推进规模养殖场开展畜禽粪污 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农用残膜回收利用机制。大力推进园区循环 化改造,加强重点行业废水、废气、废渣和余热余压等循环再利 用,提高企业就地消纳和转化废弃物能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固体废物协同处置项目建 设,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 专栏 5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工程项目 1.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程: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加强对农业、工 业、生活、生态环境补水四类用水户涉水信息管理,推进重点用水户在线 监测和控制系统全覆盖,实施海原县地下水、中宁县饮水水资源管理提升 工程;加强城市中水回用,实施中卫市城区中水综合利用项目;加强能源、 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节水增效,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节水教育基 地等建设。 — 26 — 2.能源高效利用工程:实施化工、建材、冶金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能 效提升工程;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开展居民和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改 造工程,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 3.国土综合整治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用地整理 1500 公顷,建 设用地整理 300 公顷,未利用地开发 750 公顷。 4.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塑料废弃 物资源化利用等项目;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 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固体废物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 目等建设;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中卫工业园区“能源岛”综 合管道工程等项目。 第四章 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引领产业结构向高质量转变 大力培育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 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精细化转 变,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服务业重点领域服务 质量,优化服务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融合发展, 以服务业繁荣发展带动消费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 用。力争到 2025 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310 亿元,年均增长 10%。 第一节 大力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 坚持释放优势、完善生态、增量突破,加快建设国家(中卫) 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引进一批大型互 联网企业,加快推动西部云基地数据中心扩规增容,打造东数西 移(西储、西算)基地、信息技术创新开发基地、区域数字经济 发展基地。到 2025 年,争取年产值达到 100 亿元以上。 — 27 — 一、加快建设东数西移(西储、西算)基地 推动亚马逊、美利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数 据中心项目建设,做好数据中心业务拓展,服务器扩规增容。争 取国家信息中心、应急管理部等国家部委、央企军企数据中心落 地中卫,推动在西部云基地集中规划建设国家安全数据存储和灾 备中心。推动中科院超算中心等项目落地建设,加快打造面向工 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超算基地。启动建设国家、自治区重点工 程实验室,开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探 索形成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标准。力争到 2025 年,服务器总装机 能力达到 120 万台,上线运营服务器达到 100 万台。 二、加快建设信息技术创新开发基地 加快推进信创云和适配云建设,依托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联 盟,做大做实信创产业,引进华为、中电子等企业开展信息技术 创新应用,打造线上、线下信创产业基地。打造“云网安全”产 业区,探索建立信息安全保护体系,增强云平台安全的技术保障 能力。加强数据安全产品研发,开展安全技术攻关,加快培育骨 干企业,增强数据安全服务,打造可靠的“云生态”。 三、加快建设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基地 建设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 交换中心,为各行业提供全方位接入服务,与接入企业共建互联 网交换中心生态共同体。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推动部门信息资 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现大数据在政府决策、市场服务、惠 — 28 — 及民生领域的应用。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云天中卫”建设,支持 互联网企业开展试验试点,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新架构、新模式、 新业态。促进数字消费。加快推动数据资产化、资本化、价值化, 开发数字金融衍生产品,争取“数据保险”试点,建立区域数字 金融支付、流通、存储基地。推动企业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售 后服务等全流程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大力发展互联网数据 增值服务。创新数据服务。申报国家首批“增值电信业务”试点。 培育发展一批云平台企业,支持跨境电商企业与供应商形成盈利 模式,构建数字贸易服务生态圈。依托西部云基地集聚效应,培 育发展数据中心运营维护和配套服务产业。 第二节 加快提升文化旅游产业 坚持挖掘价值、打造品牌、提升质量,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 示范市为目标,推动文化旅游多元融合发展,把中卫打造成独具 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到 2025 年, 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 2000 万人,旅游收入达 200 亿元。 一、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建设 积极构建“一核、两翼、三带、四区、六线、多节点”全域 旅游空间布局,实施景区联动、优势互补,开展全域一体综合开 发,推动中宁县、海原县 2023 年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推动沙坡头景区提质扩容,加快开发沿黄体验、沙漠探险、麦草 方格治沙体验等主题研学旅游产品,进一步打造星空游品牌,创 — 29 — 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 A 级景区创建,推动寺口子创建 5A 级景区,高庙、天都山创建 4A 级景区。突出休闲度假主题特色, 深化塑造“沙漠水城”城市品牌,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园项目,推 动城市景区化建设。加快培育发展康养旅游,大力引进和培育龙 头企业,建设沙坡头南岸康养旅居中心和中宁康养带,打造以黄 河生态、枸杞康养、沙疗沙浴、休闲度假为主题的黄河生态康养 基地。积极开发一批夜间旅游、冬季旅游产品,策划一批主题突 出、丰富多彩的假日旅游主题活动,持续扩大旅游消费。 二、加快发展乡村旅游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优质发展工程,大力发展生态观 光、自助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项目,重点推进 黄羊古落、沙坡头南岸民宿集群度假村、关桥华润希望小镇等乡 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加快开发亲子体验、田园养生、民宿康养等 特色产品。依托沙坡头、寺口子、天湖、天都山等景区资源,打 造特色乡村旅游点,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发展格局。 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与文化教育、健康养生、信息技术等产业要素 融合,发展共享农庄、康养旅居、线上云游。到 2025 年,全市 增加星级农家乐 20 家,乡村旅游示范点 10 个,特色旅游村 5 个。 三、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创意与旅游休闲、特色农业、先进制造等领域融合 发展,不断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有序推进大麦地岩画、高庙、明 长城、双龙山石窟、照壁山铜矿遗址等重点文物的合理开发利用, — 30 — 建成运营文化创意产业园,鼓励建设大麦地岩画文化产业园等一 批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推进文物和非遗创新、创意、展示、转化 等与旅游相结合,建设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开发一批特色鲜 明的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创立“中卫印记”品牌,建设富有中 卫特色的文创旅游商品体系。 四、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依托中卫深厚的历史文化,以沙漠文化为核心,拓展沙漠运 动项目群,做大做强沙漠旅游。深挖地方民俗特色,以民俗文化 为桥梁,高品质建设民俗旅游示范点。以现代文化为主线,结合 西部云基地、生态园区等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教育、培训、科普 等新业态。依托中卫农业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健康养生游、农耕 体验游、农业观光等旅游产品。结合旅游空间布局,构建风格迥 异的红色主题游、大漠探险游、黄河漂流游、民俗文化体验游、 丝路寻踪休闲游、星空研学游、工业记忆游、农业观光体验游等 特色精品旅游线路。 五、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依托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和景区,优化旅游咨询服务中 心布局。鼓励特色旅游餐饮开发,合理布局旅游餐饮场所和设施, 开辟系列美食线路,做强中卫特色美食品牌。积极引进高品质酒 店,力争创建五星级酒店 1 家,新增四星级酒店 4 家,着力建设 各具特色的精品创意酒店,打造差异化定位、个性化发展的精品 民宿。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完善景区通信基础设施,拓展文化旅 — 31 — 游科技应用场景,强化旅游大数据支撑,推广虚拟现实(VR) 全景展示、游客交流互动等旅游产品和服务。探索推进旅游重点 区域旅游专线体系建设,提升中卫市旅游公共交通可达性。 六、加强文化旅游品牌宣传 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加强友好城市景区互推互送,扩大旅游 包机专列班次,全面推动“冬游海南、夏游中卫”。持续加强营 销宣传,精心举办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黄河数字音乐节等文化 旅游节事活动。升级《沙坡头盛典》等演艺项目,形成品牌效应。 探索“新媒体+文旅”发展新方向,建设一批网红打卡点,利用 新媒体扩大旅游目的地营销途径,营销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以 “互联网+表演赛事”的模式提升中卫文化产业影响力,把中卫 建成具有强劲竞争力的西部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第三节 培育壮大交通物流产业 着眼加快“物”的聚集和补齐“流”的短板,优化综合交通 枢纽与物流节点布局,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一体化物 流体系,努力把中卫打造成全国性铁路物流基地和丝绸之路经济 带交通物流枢纽城市。 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区域性大宗商品集散交易 基地。大力推进“一园多区”建设,加快推动宁钢集团中卫热电铁 路专用线、华夏特钢铁路专用线、迎水桥保税物流中心等项目建 — 32 — 设,常态化开行国际班列。提升沙坡头机场规模和通达能力,强 化运输、仓储、配送、通关等环节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多式 联运,加快打造中亚、中欧货物分拨中心和区域交通物流中心。 二、推进智慧物流体系建设 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自治区级智慧物流公共信息 平台,探索推进低空空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元泰物流、 顺丰中卫分拨中心等具有全程供应链服务能力的专业物流信息 平台,开展国家仓储智能化示范基地创建,构筑高效低耗低成本 的智慧物流,打造建设一批全程可追溯的示范企业。支持物流企 业建设企业物流标准,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物流设 施标准化示范工程。推动智能仓储改造、智能货运提升、基础设 施智能化改造、干支物流网络智能化升级,开展智慧供应链创新 应用行动,健全制造业智能物流体系。 三、增强物流服务能力 做大做强物流企业,依托物流园区改造,引进国外内大型平 台物流企业。加强培育和重点扶持一批本土龙头物流企业,支持 一批中卫本土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综合型物流企业转型发展,鼓 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行规模化发展。延伸物流产业链条,提升 供应链集成创新能力,大力推广供应商链管理,建设供应链管理 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计划、供应链物流、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电子商务以及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 — 33 — 四、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加快建设快递分拨中心,畅通城乡快递物流微循环。推进快 递企业标准化,完善城市配送中心和配送网络等设施建设,推动 城市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智能快递柜社区全覆 盖。完善农村商贸服务网点和流通配送设施,突出抓好“快递下 乡”工程、“村邮站”工程、智能快件箱工程建设,打通“农产 品进城、工商产品下乡”城乡双向寄递配送渠道。加强冷链物流 体系建设,有针对性补齐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发展全程冷链 物流,提高农产品对外运输能力。 第四节 壮大提升其他服务业 一、商贸服务业 加快推动市区鼓楼商圈、创业城商业综合体、沙坡头水镇、 沙坡头旅游新镇、高铁站等核心商圈的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发 展现代商贸,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投资,推动大型商业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商贸服务水平。推动中宁县城、海原县城发展带动力强 的商圈。改造一批传统批发市场,推动便民菜市场标准化、智能 化提升,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建设,推动形成功能完善的商业 流通市场体系。鼓励和支持发展“夜经济”,发挥向阳步行街、 创业城观光夜市“夜经济”试点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适应各消费 群体的咖啡街区、酒吧街区,培育数字内容、动漫竞技、可穿戴 设备、健康疗养、健康管理、虚拟现实(VR)等新兴消费热点, — 34 —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 二、电子商务业 加快推动中卫电商谷、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壮大电 子商务应用企业,培育完整的电子商务产业链,着力打造西北地 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基地。加快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吸引跨境电商展示、销售、快递等 产业链集聚。优化升级农村电子商务,深化提升乡(镇)级农村 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服务能力。深入开展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 程,推动形成“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发展 模式。推广“农特旅产品+电商”运行模式,支持乡村打造本土 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品牌,并与电商企业合作开展村级电子商 务示范店建设。 三、现代金融业 健全融资担保体系,设立中卫市中小微企业担保基金和转贷 基金,推行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引 导现有金融机构升级、扩大经营。规范小额贷款、担保、互联网 金融等金融新业态发展。鼓励企业利用股权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 融资,撬动银行资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育金融专业中介机构, 加快构建与金融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第三方中介服务体系。大力推 进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积极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科技 金融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建设,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 — 35 — 融专营机构,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融资产品,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 体经济能力。 四、商务会展业 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律师服务、公证服务和调 解仲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务,积极发展以会计和税务、市 场调查、社会经济资源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咨询与调查服务,构 建种类齐全、能满足发展需要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会 展服务业,加快专业化会展场馆建设,建立完善会展服务配套体 系,鼓励会展企业紧密结合中卫特色产业及群众生活需求,积极 策划举办苹果、枸杞、肉牛等特色产品商品展会及专业性现场会。 搭建中卫会展服务云平台,探索打造线上智慧展会。 五、社区和家政服务业 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构建便利、规范的社区和家政服务体 系。合理布局社区便民服务设施,丰富社区便利店、医疗、保洁、 养老、看护、维修、美容美发、母婴护理等便民服务内容。搭建 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打造集生活服务和社区治理于一体的社区生 活管家。激活社区商业,拓展精细化定制、“微生活”“云社区” 等新服务模式。探索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家政超市”,推动家 政服务品牌化发展。开展家政服务培训提升行动,着力从提高家 政从业人员素质、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增加家政服务有效供给 等方面,提升家政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 — 36 — 第五节 积极促进消费升级 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 生活品质结合起来,顺应消费新趋势,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更好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提升传统消费 建设特色化消费城市,开展消费惠民计划、商业街区改造计 划、消费网络建设工程、消费融合升级工程。优化百货商场、购 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布局,推动向阳步行街、沙坡 头水镇、全民创业城等商圈改造提升,鼓励零售企业发展电商平 台、物联网应用,打造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大力发展便利店、 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加快社区便民商圈建设。高标准打造高铁 商圈,集聚人气和要素资源,打造以娱乐休闲为主的消费集聚区。 支持适度开发高品质楼盘和康养社区,刺激改善性住房消费,提 升居住类产品消费。丰富农村消费商品供给,鼓励超市进镇、快 递下乡、配送到村,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扩大乡村消费能力。 二、培育新型消费 鼓励发展网络消费、智能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共享 消费、绿色消费等新模式,支持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等 新业态发展。加快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 推广无接触式消费模式,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促 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体育等服 — 37 — 务消费融合发展。依托“云天中卫”建设,推动吃住行游购娱线 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 三、优化消费环境 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健全消 费追溯、消费信用体系,完善消费后评价制度,提高产品及渠道 透明度。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维权作用,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 机制,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虚假宣传、价 格欺诈、泄露隐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实现线上线下协调互补、 市场监管与行业监管联接互动,着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 境。坚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落实带薪休 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专栏 6 服务业发展重点工程项目 1.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推进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项 目,亚马逊二期、美利云二期、中国移动二期、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人民网等数据中心,中科院超算中心,宁夏航天驭星天线组阵及遥感卫 星定标场,完善西部云基地配套基础设施。 2.文化旅游产业:推进沙坡头景区提质扩容、沙漠野奢酒店、沙漠 房车营地、寺口子国家 5A 级景区创建项目、高庙国家 4A 级景区创建 项目、天都山景区 4A 创建项目、民宿建设及乡村旅游项目、高铁商圈 游乐园项目、下河沿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沙坡头南岸生态康养旅居 中心、海兴康养旅居中心项目。 3.交通物流产业:围绕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重点推进迎水桥综 合物流保税中心项目、宁钢集团中卫热电铁路专用线项目、天元锰业 5000 万吨保税仓、中宁大宗商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中宁县乐家商贸仓储物流 项目、智慧物流产业链建设工程、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示范工程、城市配送 模式创新工程、农村配送体系建设项目、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项 目、海兴开发区综合物流园项目。 — 38 — 4.商贸服务业:重点推进中卫高铁商圈建设项目、紫云新都现代服 务业集聚区培育工程、爱琴海购物公园项目、中卫市苹果产业综合服务 中心建设项目、海兴农贸市场提升改造项目、海兴活畜交易市场项目。 5.电子商务业:重点推进中卫跨境电商综合园区、社区电子商务服 务体系、农村电子商务示范点创建等项目。 第五章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循环高效的工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产业结构调整为 主攻方向,以产业技术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 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产业数字化改 造,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到 2025 年,工业增 加值达到 200 亿元,年均增速 6.5%左右。 第一节 做强新材料产业 坚持发挥优势、延伸链条、集群发展,加快锰基、铝基、锂 电池材料及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发展,引导企业向上下游发力,应 用新技术、优化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完善产业链, 推动新型材料向高纯度高强度高精度高性能方向发展,将中卫、 中宁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新型材料研发生产基 地。 一、锰基材料 坚持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核心优势,积极申报、打造国家级 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锰基材料生 — 39 — 产技术研发,引领锰材料发展。加强产业链条延伸,不断提高金 属锰产品纯度,以锰元素为基础拓展新材料的开发和生产,推动 电解金属锰向硅锰合金、锰酸锂、高纯硫酸锰、锂离子电池材料 等方向发展,拓展应用领域,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的锰基新材料。 加大节能和环保改造力度,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打造高端、 绿色、循环的国家金属锰战略储备基地。 二、铝基材料 坚持扩大增量与优化存量并重,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 用,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围绕高端 应用,加大铝基材料技术改造力度,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整合提升铝基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推进高性能铝合金、铝型材加 工及航空锻造制造、汽车轮毂深加工、铝灰渣无害化资源化处置 等项目建设,促进现有铝基产业深加工产品做大规模。围绕关键 环节延链补链,引进一批“高精尖”制造企业,鼓励支持企业发 展铝合金车身板材、零部件、铝基复合材料和光伏组件边框等项 目,不断拓展铝基材料应用范围,推动产业高端化、精细化、轻 量化发展,打造铝基材料研发应用示范基地。 三、锂电池材料及高性能化工新材料 依托中化集团优势,围绕锂电池材料及尼龙、芳纶等高性能 化工新材料,引进一批“高新”项目、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延 伸产业链,努力打造技术领先、清洁环保、一体化发展、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中化中卫循环经济产业园。鼓励支持企业实施镍钴锰 — 40 — 三元正极材料、氢氧化锂、锂电池封装等锂电池材料项目,引导 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和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储能和动力电池产业, 实现由材料基地向生产基地转变。采用引进及自主创新技术,发 展芳纶、尼龙 66、高分子抗氧化剂等高性能化工新材料。 第二节 推动新能源产业高端化发展 坚持加快开发、高效利用、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新能源产业 发展水平。优化新能源产业布局,在中宁徐套、喊叫水等地布局 200 万千瓦平价光伏基地,在沙坡头区、海原布局 100 万千瓦风 电基地,在工业园区周边规划建设分散式风电项目,并配套相应 规模的储能设施。鼓励隆基硅、协鑫等光伏龙头企业扩大大尺寸 铸锭、拉晶、切片、高效太阳能电池等主导产品规模,引导中车 风电装备整机制造项目带动发展塔筒、叶片、风电大型铸件等关 键零部件和配套设备制造。依托华润运维基地拓展风电机组运 维、备件、大部件更换和技改等业务,着力构建制造、生产、运 维全产业链,逐步把海兴开发区打造成为西部大型风机组装制造 和智能运维基地。健全新能源发电优先消纳的体制机制,积极引 导工业、交通、农业等终端用户优先选用清洁能源。扩大天然气 应用覆盖范围,积极探索天然气机组参与清洁能源调峰机制,引 进发展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的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天然气交易中 心落地。推动分布式发电参与市场交易,逐步实现发电企业与用 电企业“双赢”。加快推进天都山至华中特高压直流输电等项目 — 41 — 建设,推进区域电网升级改造,打通新能源内联外送通道,拓展 发展空间。积极探索风电、光伏与储能、氢能等新兴产业互补开 发、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加 氢设施网络建设,借助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发展水电,着力打造 水风光储一体化的清洁能源基地。到 2025 年,力争风电、光伏 装机分别达到 450 万千瓦、740 万千瓦。 第三节 推进冶金制造和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产业基础 再造工程,实施结构改造、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技术改造“四 大改造”行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 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和产能利用率。 一、整合壮大冶金制造产业 引导宁钢集团重点发展高端精品钢、特钢、不锈钢等高附加 值产品,建设高水平优特钢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 业,逐步推动钢铁冶金生产向现代制造业转型,推动企业循环化 改造,不断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循环化生产水平。严格铁合金 行业准入管理,鼓励现有铁合金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 大型铁合金企业集团,促进产业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发展。 鼓励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推进铁合金电炉大型化、密闭化、 自动化生产,提升企业自动化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努力打造具 有示范引领性的节能减排示范基地。 — 42 — 二、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延链补链 坚持绿色化、智能化、循环化发展方向,依托瑞泰、华御、 紫光等龙头企业,围绕医药中间体、绿色环保型染料、饲料添加 剂,研发生产一批高端、稀缺、绿色产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 高附加值、安全度高和生态环保的项目。围绕产业链条,承接产 业转移,积极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 的项目,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推进上下游产业配套,产业链互补 耦合,推动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西部高端精细化工基地。 三、提升冶金化工行业安全环保水平 严格落实安全环保“三同时”制度和节能审查制度,加快推 进钢铁、炼焦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引导企业争创“绿色工厂”, 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加强新上项目能耗分析,严把行业准入关口, 坚决淘汰产品低端、工艺落后、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引导企业加 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环保和安全自动化水平,降低单位工业增 加值能耗,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 第四节 加快产业数字化改造 加强工业互联网应用,积极引进互联网高科技企业,鼓励行 业龙头企业和大型制造企业联合各方资源,建设应用一批工业互 联网平台,促进企业生产设计协同、生产管理优化、生产过程实 时监测、质量控制以及节能减排。鼓励企业加强云计算、物联网、 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应用, — 43 — 推动企业上云、设备联网,为生产制造提供精准化服务,提高产 品供给质量和价值空间。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以智能车间、智能工 厂为载体,以精细化管理、智能决策为依托的现代生产制造与运 营管理体系,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试点示范, 形成一批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和新 模式,增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能。 专栏 7 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 1.新材料产业:推进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实施尼龙 66、芳纶、碳 酸二甲酯、三元材料前驱体、磷酸铁锂等项目,估算投资 135 亿元;推进国 家金属锰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实施金属锰智能化生产、10 万吨锰酸锂、60 万块阳极板、高硅锰、电解锰硫铵渣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项目;推进铝基材料 轻量化发展,实施宁创 20 万吨铝合金圆铸锭、20 万吨铝合金挤压材、13.8 万件航空锻件等项目,引进发展汽车外壳、汽车底板加工和光伏组件边框等 项目。 2.新能源产业:推进海兴开发区中车风机装备制造、华润风机运维基地、 天都山至华中±800 特高压直流输电、徐套、宏阳等 330Kv 变电站、协鑫晶 体单晶硅切片等项目;实施余丁沙蒿梁 200MWp、中车喊叫水 200MWp 等 9 个光伏项目;实施中卫压气站二站、海原县天然气一体化综合利用、集中式 充换电站和充电桩建设工程、油气电综合服务站等项目。 3.冶金制造产业:实施宁钢 125 万吨氧化球团、140 万吨焦化、双高棒 等项目;实施茂烨公司硅铁矿热炉智能化改造与技术研发应用、三鑫铸锻 4 万吨智能化铸造技改项目等。 4.精细化工产业:推进紫光蛋氨酸技术改造、宇光能源 120 万吨焦化、 中盛新环保染料、中环兴 3 万吨/年活性炭固废循环再生和 10 万吨/年污泥干 化焚烧资源化利用等项目。 5.建材产业:推进科豪陶瓷高品质陶瓷大板节能与智能化综合技术改造、 北星精工 3 万吨高温结构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改等项目。 — 44 — 第六章 加快发展功能农业,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区 按照“一带两廊”发展布局,遵循“以水定产、量水而行” 的原则,突出绿色、有机、无污染品牌,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种 养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区域化发展,着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 明、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到 2025 年,力争农产品加 工转化率达到 75%,农业增加值达到 77 亿元, 年均增速达到 4.0% 左右。 第一节 推动枸杞产业提质增效 坚持把握定位、完善标准、叫响品牌,充分发挥枸杞核心产 区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扩大种植规模,放大产业优势,加快 发展精深加工,持续打好枸杞品牌保卫战,打造全国高品质枸杞 种植和加工基地,擦亮“中国枸杞之乡”金字招牌。以《中宁枸 杞》、道地药材产地标准为引领,全面推行统一生产标准,推动 枸杞基地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打造枸杞现代标准化原料基 地。加强枸杞加工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新水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中 国枸杞加工城功能,引导枸杞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重点建设枸 杞酒、汁、酵素、糖肽等深加工生产线,推进枸杞全产业链发展 与转型升级,打造全国枸杞产品加工基地。充分发挥中宁枸杞优 质苗木种质资源优势,把控生产最前端,打造国家级枸杞良种苗 木繁育中心。加快构建枸杞产业标准体系、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 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溯源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产品品 — 45 — 质。推进中宁国家级枸杞交易市场建设,引导企业在统一标准、 统一筛选认证、统一包装、统一指导价格、统筹开发、统筹市场 上持续发力,完善“中宁枸杞”市场准入制度,持续打好枸杞品 牌保卫战,稳步提升枸杞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到 2025 年,枸杞 种植面积 53 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 30 万亩。 第二节 打造牛产业发展优势 加快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肉牛上山、奶牛入川”,着力 打造改良扩繁、饲草加工配送、人才培养、疫病防控、加工营销、 配套服务六大体系,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让牛产业成为乡 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做强肉牛产业。坚持提升品质、延链增值、合理承载,以龙 头企业为带动,在山区乡镇发展规模化、组织化高端肉牛养殖, 稳步扩大养殖规模,着力打造优质肉牛良种繁育基地、高端牛肉 生产基地和肉牛活体供港基地。加快建设肉牛交易中心,提高牛 源供给,增强肉牛屠宰加工能力,鼓励企业拓展多品种肉牛屠宰 分割生产线。推进牛副产品深加工转化项目实施,建立牛皮、牛 角、牛骨、牛血及脏腑等副产品分类加工体系,加快心脏瓣膜、 牛蹄筋等精深加工项目建设,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全面提升肉牛 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宁夏中卫高端肉牛之乡”。到 2025 年, 肉牛饲养量达到 60 万头,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 60%。 做大奶产业。坚持壮大主体、保障品质、提升效益,以卫宁 — 46 — 灌区为核心区、以沙坡头区南山台沿线、中宁县大战场和太阳梁 乡为拓展区,继续扩大川区奶牛产业规模,建设万头标准化奶牛 养殖场,推动现有奶牛养殖场改造提升。加强与光明乳业、伊利、 新希望等企业合作,投资建设乳制品加工基地,提升婴幼儿配方 奶粉生产能力,依托快捷的空中运输等方式,创新高端鲜奶营销 模式,推动光明乳业“种养加”现代化奶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拉长 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宁夏中卫黄金奶源之乡”。到 2025 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 20 万头,万头以上规模化奶牛养殖 场达到 10 个,年产鲜奶 100 万吨。 做实产业基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产业协会作用,从产品 开发、品牌建设、加工转化、市场营销、产业生态等方面协同推 进,进一步提升肉牛、奶牛品质,增强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着力发展种源经济,积极引进高端肉牛、优质奶牛牛源,建设良 种育繁基地,确保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高度重视产业生态化, 统筹布局粪污无害化处理中心,加强养殖园区防疫管理,严格养 殖环节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和监管,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建 立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饲草料生产基地,保证饲料供应,逐步推 进饲草料基地有机肥替代,建设高品质的饲草料基地 260 万亩。 加快品牌注册和营销策划,依托华润五丰、华润万家等销售平台, 建立高效稳固的营销渠道,让中卫的高端牛肉和黄金奶制品走出 宁夏、走向全国。 — 47 — 第三节 培育壮大葡萄酒产业 坚持科学定位、放大优势、融合发展,打造高品质葡萄酒酿 造基地。以迎水桥、常乐、永康、大战场、太阳梁等乡镇为核心 区,建设标准化酿酒葡萄种植示范基地。依托“宁夏红”品牌优 势和市场竞争力,开展高品质葡萄酒酿制,发展中小型酒庄,加 快构建葡萄酒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造“宁夏红” 品牌葡萄酒,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协同发展。统筹葡萄酒业 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鼓励发展“葡萄酒庄+旅游”模式,增 强产业发展带动力。到 2025 年,酿酒葡萄基地发展到 1 万亩。 第四节 支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一、培育发展富硒苹果产业 重点发展以沙坡头区、中宁县为主的优质苹果基地,引进新 品种,推广优质良种苗木,建设高标准苹果种植园。健全完善苹 果生产技术规程、富硒苹果企业标准、富硒苹果行业标准和产品 质量标准,积极开展经果林改造工程,加强富硒苹果品牌培育, 打造“富硒苹果之乡”。 二、大力发展富硒蔬菜产业 加强蔬菜标准园和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以“高效、精品、 特色、安全”为方向,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授牌中卫“菜篮子”生 产基地的优势,围绕设施果蔬、拱棚韭菜、速冻蔬菜三大品类,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打造“富硒蔬菜之乡”。积极发展速冻蔬 — 48 — 菜,高标准打造 5 万亩速冻蔬菜原料基地。 三、推动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 加快推动马铃薯种植绿色化、基地标准化,推广良种繁育, 建设曹洼、树台、关庄、红羊 4 个万亩高产示范区,提高产业组 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培育和扶持 2—3 家马铃薯精深加 工龙头企业,开展马铃薯主食品研发和加工,推进马铃薯主粮化, 叫响海原“马铃薯之乡”品牌。 四、积极发展小杂粮产业 推进小杂粮规模化、绿色化、系列化、高端化发展,持续开 展小杂粮品种、种植模式试验示范。加强小杂粮精深加工,培育 和拓宽销售市场。打好绿色有机牌,打造“绿色食品”新样板, 积极申报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海原“小杂粮之乡”。 五、发展其它区域特色产品 在抓好压砂地生态修复治理的基础上,打造“中国硒砂瓜之 乡”。稳定发展生猪、家禽地方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红枣、红梅 杏、香水梨等特色产品,实施品质提升工程,打造区域知名品牌。 第五节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农业农村为基本 依托,通过产业联动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推动农 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及其他服务业融合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推进绿色 — 49 — 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快智慧化改造,打造全区重要的绿色食品 加工基地。支持宁夏红、海原华润五丰等龙头企业加大生产研发 力度,构建集精品种植、精深加工、线上线下交易、生态旅游、 消费体验为一体的产业融合示范区。加强产业链横向拓展,大力 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现代乡村服务新业态,提 升农业产业边际效应。到 2025 年,新增自治区级及以上产业融 合发展示范园 4 个,培育市级融合示范企业 50 个以上。 专栏 8 功能农业重点工程项目 1.枸杞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实施枸杞基地整体提升工程,建立育繁推 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和质量认证溯源体系,升级改造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 心,抓好“六个统”,提升“中宁枸杞”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 2.肉牛产业提质扩规工程:实施海原县良种牛繁育中心、县区标准化 繁育场、乡镇规模化养殖场等项目;发展养殖专业村、专业合作社或生态 移民肉牛养殖园区(小区)20 个。 3.优质奶源基地提质增效工程:实施光明乳业奶牛养殖全产业链、雅 泰 3 万头奶牛基地建设、天宁牧业奶牛养殖场技术升级改造、海原县饲草 加工基地建设及配送中心等项目,打造“宁夏中卫黄金奶源之乡”。 4.葡萄酒产业:新增酿酒葡萄基地 3 万亩,完善葡萄园配套基础设施, 建设酒庄 2 个。 5.区域特色产业:①富硒苹果产业:改造提升 12 万亩苹果园,新增苹 果基地 3 万亩;②富硒蔬菜产业:加强蔬菜标准园和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 打造 5 万亩“速冻蔬菜”原料基地;③马铃薯产业:建设曹洼乡脱烈、树 台乡红井大嘴、关庄乡窑儿、红羊乡术川石塘红堡 4 个万亩高产示范区; ④小杂粮产业:在高崖、李旺、三河、七营 4 个乡镇打造 10 万亩,在贾塘、 史店、西安、海城、关桥等乡镇打造 30 万亩。 6.绿色食品:实施海兴“西海固”土豆和杂粮深加工、海兴枸杞精深 加工、中宁县牛羊肉屠宰冷链物流仓储、中宁县瓜菜加工产业园等项目。 7.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工程:实施光明乳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玺 赞枸杞庄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镇罗镇农业产业强镇、中宁县茂雄现代 — 50 — 农业产业园、海原县杂粮香醋农旅产业示范村等项目。 第七章 加快实施“五大工程”,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推进重大水利工程、新型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等建 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 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全面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实施城乡供水 管网改造和水质提标工程、工业园区供水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 体化,实现“互联网+城乡供水”全覆盖。加强引调提水工程建 设,加快推进西线引水、南山台补水工程,建设环香山、南华山 区域配套供水工程,保障生态用水。加强城市应急水源建设,建 成中卫河北片区水源地、中宁县城水源地、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 项目,建设海原县郑旗、海城、七营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持续开 展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不断提升灌溉保障能力。提前谋 划房屋土地征收、移民搬迁安置、施工队伍进驻各项工作,为黄 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开工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落地,协调网络运营商把中 卫升级为网络传输的核心节点(至少是一级节点),大幅优化基 — 51 — 础网络条件。实施网络提质增效行动,加速光纤网络扩容,建设 “双千兆宽带城市”,提升中卫至上海、广州等地互联网直达链 路质量,优化骨干网络路由,进一步降低网络时延。加快推进 5G 基站建设,实现城市区域、重点乡镇区域 5G 信号连续覆盖, 推进 5G 场景应用,兼顾 5G 与现有通信网络协调发展,同步开 展核心网、传输网、无线网配套设施建设。配套提升西部云基地 电力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增量配电改革试点和电力共享中心建 设,降低数据中心用电成本。 第三节 加快铁路提质扩能 紧盯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西部陆 海新通道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中兰客专、宝中复线扩能改 造工程,争取包兰铁路扩能改造、太中银铁路扩能改造、环县经 海原至中川铁路、中卫至武威高铁等项目尽快启动建设,实施中 卫火车站改造,争取开通中卫至西安高铁线路,融入全国高铁网, 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打造全国性铁路 枢纽。 第四节 加快完善公路网络 加快推进乌玛高速公路、海原至平川高速公路、银昆高速海 原段、国道 338 改线等公路建设,争取中卫至海原、中卫至静宁 公路建设,推进 109 国道、205 省道等普通国省道公路提标改造, 加快城区北环路、中卫南站黄河大桥与北岸滨河大道连接线工程 — 52 — 建设。实施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地方道路改扩建工程,实 施乡村公路全覆盖和环城道路提档升级工程,加快形成快速交通 对接周边、干线交通外畅内联、基础交通全覆盖的综合立体交通 网络。 第五节 加快提升航运能力 加强与西部机场集团公司合作,推进中卫沙坡头机场二期扩 建。调整优化航线布局,稳定到北京、上海、西安、重庆等城市 航班,培育到长沙、武汉、杭州、深圳等旅游包机业务,通航城 市达到 15 个以上,打造西北最佳支线旅游机场。积极与国内大 机场合作,立足中卫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货运包机、客机辅 仓带货等业务,提升货运量,发展临空经济和航空冷链物流,打 造区域货运枢纽机场。大力发展通航产业,推进建设航空公司训 练基地、航校培训基地、无人机试飞基地。积极探索发展大飞机 拆解业务。加快实施黄河中卫段航运工程建设,达到Ⅴ级航道标 准,全面融入黄河航运体系。到 2025 年,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 70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 3000 吨。 专栏 9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1.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提前谋划房屋土地征收、移民搬迁安 置、施工队伍进驻各项工作,为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工程开工建设提供 有力保障。 2.重大水利工程:实施中卫市“互联网+人饮”工程、中卫市河北地区 城乡供水工程、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中宁县城市供水水源工程、沙 坡头区畜牧产业供水工程、海原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改造工程等;实 施西安供水工程、兴仁片区供水工程、灌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县区扬黄生 — 53 — 态化灌区建设项目。 3.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云天中卫”核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骨干网络升级扩容工程、“宽带中卫”建设工程、5G 基站覆盖工程,推进 5G、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4.铁路建设工程:实施宝中铁路扩能改造、中卫至兰州客专、包兰铁 路扩能改造;积极争取太中银铁路扩能改造、中卫至武威高铁、环县-海原 -中川铁路项目;实施中卫火车站改造。 5.公路建设工程:实施乌玛高速中卫段、银昆高速海原段、S50 海原至 平川高速、S35 石空至恩和高速连接线和 G109、G338 改造、下河沿黄河 公路大桥等项目,争取实施 S45 中卫至静宁高速、S50 寨科至海原高速和 G344、S205 改造等项目,争取实施寺口子风景区、大麦地岩画景区等旅游 公路项目。 6.航运建设工程:实施沙坡头机场二期扩建项目、黄河中卫段航运工 程。 — 54 — 第三篇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持续改善 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 为奋斗目标,以“一带两廊”空间规划为统领,持续推进乡村振 兴战略,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完善城乡基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八章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 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农业 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一节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提升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打造装备先进、机械化程度高、土地产出率 高、水资源利用率高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一、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 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 平衡。强化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立足沿黄、富硒、气候等优势, 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 — 55 — 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动品种培 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药、化肥用量监 控,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建设国家粮食及能 源战略储备基地。到 2025 年,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 420 万亩, 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 210 万亩以上,正常年景下总产量稳定在 68 万吨左右。 二、提升农业基础保障能力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中低产田改造提升,重点开展农田土 地平整、排灌节水设施、土壤改良、输配电设施等田间工程,提 升农业产出效率,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实施种质资源安全 提升工程,支持供销集团、天瑞集团等企业开展育种和种业应用 技术研究。强化科技装备支撑,加强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制推广, 拓展设施装备应用领域,加快推广配套作业机械。到 2025 年, 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达到 50%以上,主要农作物及畜禽良种覆盖 率达到 95%,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85%。 三、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 移动互联、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过 程中对农作物、土壤、病虫害从宏观到微观实时监测,实现农业 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推进农村气 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气象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 56 — 到 2025 年,建设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50 个。 第二节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持续改善农村环 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一、优化乡村空间布局 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现有开发建设和保护修复需求 的村庄应编尽编。优先规划建设中心村,科学确定镇村规模、开 发强度,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三个类别, 建设培育一批示范性村庄。实施整治改善类村庄改造,提升村庄 建设发展层次,加强空心村整治和闲置土地利用,有效减少布局 散乱、占地过多、浪费严重的宅基地,有序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 社区集中居住,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集中开展插绿拆违、巷道硬化、渠系清 理、危房改造、垃圾清运、污水处理为一体的立体式综合整治, 创建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垃圾污水 处理、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鼓励农村生活污水就 地就近综合利用。创建一批美丽乡村,实施环村林带林网建设、 广场巷道绿化,积极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对村庄规划范围 内河流和湖泊、湿地、池塘等进行保护性整治利用。到 2025 年, — 57 — 80%以上村庄建成美丽村庄。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实施县乡道升级改造、建制村通畅、农村公路延伸及联网等工程, 打通农村对外连接“断头路”。进一步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 升工程,保障农村供水能力。完善区域电网结构,改造升级农村 电网,提升农村居民用电保障能力。推进有条件的乡(镇)和村 (社区)天然气使用全覆盖。加强农村宽带、通信等信息化基础 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互联网传输效率,加快物联网、智能设 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村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 四、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推进 乡村薄弱学校改造,补齐基础设施及基本装备短板,鼓励支持城 市优质中小学校与农村中小学校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健全农村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医联体、医共体建设,鼓励市、县 (区)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推动文 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完善文化下乡长效机制,推动文化工作者和 志愿者等投身农村文化建设。 五、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 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建立政府涉农资金统筹整合 长效机制,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鼓励城镇工商 — 58 — 资本带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先进技术、理念、管理等进入农 业农村,培育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实现城市与乡村和谐共生、 融合发展、共同繁荣。 第三节 开展农民增收致富提升行动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 衔接,加强政策扶持,不断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推动乡村人才振 兴,全面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作为长期任务,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有 效机制和政策体系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 测和帮扶机制,防止因疫返贫、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在有效巩 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产业衔 接,由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推进,由产业输入向创业就业推进, 实现行政配置资源“输血”与市场配置资源“造血”相衔接。把 海原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产业帮 扶,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方面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加 快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继续深化东西 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帮扶。 二、加强移民搬迁后续扶持发展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重点解决好产业、就业、 社会融入问题,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推 — 59 — 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注重长期培育,扩大支持对象,延长产 业链条,抓好产销衔接。解决就业保障问题,实施职业技能提升 行动,精准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健全移民迁出区与安置区协调联 动机制,统筹解决好移民群众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转接问 题,完善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发挥基层党组织、 村民自治组织作用,推动移民群众融入新环境、过上新生活。 三、加快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落实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 织、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发挥“两个带头人”作用,推动各类人 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城市科教文卫体人员服务乡村。实施高素 质农民培育工程,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证,通过培训提 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就地培养一支有文化、 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增强农村劳动力 自我发展能力。 第四节 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全面深化新时代农村改革,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 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不断为促进乡 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一、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全面巩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果,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 督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制度, — 60 — 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农村宅基地、 农业设施、小型水利设施等农村产权流转及抵押贷款机制,有效 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将政府投资的经营性资产、集体土地收益、 财政项目资金收益等全部纳入村集体经济,采取农业服务型、资 产租赁型、股份合作型等多种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完善集 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开展“信 贷+保险”金融服务“三农”模式,发展农业保险。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保持农村土 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承包耕地用途管制,在坚持和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 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等权能。稳步推进农村 宅基地改革,重点围绕宅基地“三权分置”,探索适度放活宅基 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有效途径。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 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住房和种养设施所有权抵押 贷款试点。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 程序,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完善对被征地农民 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 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大力培育家庭农场,规范 发展农民合作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经 — 61 — 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等联农 带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全 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组建农业产 业化联合体和产业联盟,通过订单收购、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 方式与广大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发展生态农 业、定制农业、体验农业,拓宽增收渠道。到 2025 年,市级以 上龙头企业达到 150 家,新增家庭农场 120 家、农民合作社 120 家以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 30 个。 专栏 10 乡村振兴重点工程项目 1.农业基础保障工程:实施种质资源安全提升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 建设、高效节灌配套工程、现代化生态灌区、库井灌区节水灌溉巩固提升 改造、固海灌区干支渠改造等项目。 2.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卫市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沙坡头区 数字农业建设项目、海原县农业农村数字化服务中心项目、海原县智慧农 业建设项目。 3.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高质量美丽乡村 创建工程、抗震宜居农房建设改造项目,实施乡村绿化工程、农村卫生 厕所改造项目、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 网项目。 4.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实施中卫市“十四五”农村公路建设项目, 新建改造农村公路 870 公里(沙坡头区 570 公里、中宁县 100 公里、海原 县 200 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供水管 网改造提升、天然气进村入户、农村电网提质和信息入户等工程。 第九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全面落实“一带两廊”空间规划,加强国土空间管控,推进 — 62 — 城镇合理有序开发,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弱项,提 高城市承载能力,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增强城市 集聚要素、带动发展的功能。到 2025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到 54%。 第一节 强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 完成市县国土空间规划,落实空间用途管制,按照城镇开发 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构建更加清晰的城镇、 农业和生态三类空间。合理确定城市区域发展功能,把柔远片区 打造为工业园区生活服务基地、迎水片区打造为旅游消费服务及 康养基地、黄河南岸打造为沿黄娱乐休闲基地,进一步优化城市 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强化县城综合服务承载能力,围绕公共设 施、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补 齐城镇化发展短板,引导人口、资源、产业向县城集中。发展以 乡镇为重点的城乡工农综合体,把乡镇建成辐射周边的区域服务 中心,全面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 第二节 全面落实“一带两廊”发展布局 按照自然禀赋、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 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构建高质 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提高 生态资源的市场化程度,增强沿黄区域人口、产业、功能承载能 力,推动电子信息、文化旅游、交通物流、新型材料、冶金化工 — 63 — 等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化,着力打造沿黄生态建设带、 交通物流带、工业发展带、沿黄旅游休闲带和康养产业带。建设 扬黄生态产业廊,充分利用土地、交通、人力和区位资源,大力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 现代节水农业,做大枸杞、红枣、苹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和旅游服 务业,构建工农互补的产业体系。建设生态富民产业廊,大力推 进中部干旱带生态修复治理,提升区域生态承载能力,以“绿起 来”带动“富起来”,加快推进人口、产业向 205 省道、沙坡头 区至海原高速公路交通轴线集聚,有序推进肉牛、小杂粮、枸杞、 马铃薯等特色种养业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 第三节 建设更加健康宜居城市 加快融入沿黄城市群,统筹城镇规划、建设、治理,实施城 市更新行动,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和功能定 位,提高城镇要素吸引力、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大力推进 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配套完善养老托育、卫生保健、生活 服务、市政公用设施等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城市 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设施,逐步对现有建筑、小区、道路、广场、 绿地等进行改造,推进物业管理规范化、人性化,不断完善城市 功能。加快构建城市路网体系。加强次干路、支路和街巷路网建 设,提高城市路网密度,进一步优化交通网络,加快中卫市综合 客运枢纽项目建设,改善城市周边交通路网,建设城市环线工程。 — 64 — 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加快 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优化蓄滞洪区、防洪水系、排涝泵站等 建设布局,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高品质城市空间建设。对 城市新修道路、水系、广场、公园等绿地增绿补绿、见缝插绿, 加强城市风貌管控,构建两横两纵“井”字形的景观走廊,加强城 市湿地保护,改善水质,净化空气,为人民群众提供共享的绿意 空间。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 来炒的定位,加大非住宅类商品房去库存力度。合理增加改善性 住房供给,落实租购并举,有效提升住房保障水平。 第四节 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统筹推进土地、教育、就业、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措施, 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挂钩政策, 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不断 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平 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健全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 口进城落户。抓好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推荐就业,推进更多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 专栏 11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1.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建设沙坡头区黄河街、柔一街、南苑东路、丰 安东路等 7 条市政道路,中宁县亲水街、镇东路、鸣燕路等 12 个城市道路 建设项目,海原县(含海兴区)兴盛街、富民街、步行街改造等 12 个城市 道路建设项目,配套建设供排水、供热管网、照明、绿化等附属设施。 2.城镇功能完善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 — 65 — 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供热、供水、供气管网配套项目 12 个,实施市区 地下综合管廊一期项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和 停车场设施。 3.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新建改建提质城市生活污水厂,完善城市生活 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收转运体系,实现县城以上城市污水垃 圾全收集全处理;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城市小憩绿地、小微公园、城市公园。 4.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实施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提升、公共 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 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项目,优化完善县城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市政交通、 产业平台配套等设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5.特色小城镇建设工程:加快完善乡镇基础设施,推动重点城镇功能 提升,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兴仁交通商贸中心镇、宣和商贸服务中心镇、 迎水桥特色沙漠小镇、石空产城融合特色镇、喊叫水特色养殖镇、舟塔枸 杞特色镇、李旺交通物流特色镇、西安文化旅游特色镇、七营商贸特色镇。 第十章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共建共享美好新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和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 障等公共事业全面进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力提升文化体育公 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体育 健身需求。 — 66 —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 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打牢共同思想基础,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意 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 义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 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注重思想道德 引领,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为主题的宣 传教育。持续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人民道德 水准和文明素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推动哲学社会科学 繁荣发展。 二、构建厚重包容多元的黄河文化传承体系 挖掘黄河文化价值。大力开展黄河文化传承创新,系统梳理 中卫文化发展脉络、历史遗产遗存、文化特征特色,深入挖掘黄 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把中卫打造成彰显黄河文化、展示黄河 文明的重要窗口。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大力实施黄河文化遗产保 护工程,全面摸清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灌溉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古代典籍等重要文化遗产底数,建立黄河文化遗 产资源库。加大对卫宁古灌溉、黄河文化古迹、长城遗址、大地 震遗址、大麦地岩画、黄河奇石、羊皮筏子制作等黄河文化保护 — 67 — 传承,对濒危遗产遗迹遗存实施抢救性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传承与发展。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市、县(区)、乡镇(街道)、 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提升文化服务供给效能, 加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和 公共文化阵地数字化建设,补齐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短板弱 项。加快实现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和“公建民营公助”全 覆盖。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推 出一批反映新时代中卫特色的文艺精品。广泛开展“文化大篷 车”、广场文艺演出、“书香中卫”等系列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 扩大和提升文化消费需求。 四、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进一步扩大公共体育场馆惠民便民开放时间和场地,鼓励符 合开放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促进实现 社会体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开展全民健身 季、市民健步走等群众体育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高水平、高标准办好自治区第十六届运动会。扎实开展品牌赛事 活动,筹办全国大漠健身运动大赛、国际沙排赛、全民健身日沙 漠示范活动等体育赛事,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建 设休闲体育和沙漠运动知名城市。 — 68 — 专栏 12 文化事业重点工程项目 1.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大力实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系统工程,实施双 龙山石窟抢救性保护开发、高庙文物修缮、黄河商贸水运文化遗址保护 和开发利用、大麦地岩画保护利用、宁夏明长城西安至甘盐池沿线烽火台 观光道等项目。 2.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中卫市博物馆改造、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 海兴开发区文化馆建设,完善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实施公共文化阵 地数字化建设工程,推动数字文化馆、智慧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院建设;加 强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完善智慧广电服务网络。 3.全民健身提升工程:建设自治区十六届运动会场馆提升改造、游泳 馆改造升级、海兴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完善室外篮球场地、乒乓球场地、 网球场地、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新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地 10 个,新建健 身步道 40 公里。 第二节 开展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 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 更充分就业,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 就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 性收入水平,完善再分配机制,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科学的 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 度。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健全企业薪酬和信息发布制度。 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健全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 理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鼓励劳动者以资本、技术、专利和管理 — 69 — 等参与分配,提高人力资本参与初次分配比重。鼓励民间投资和 创业致富,拓宽经营性收入来源。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 策,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登记信息系统, 完善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 二、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在财政保障、 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方面精准发力,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 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提升稳岗扩岗能力,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 人员就业。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 业促进计划,统筹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开发更多适 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拓宽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外出就 业和返乡创业渠道。持续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 行实名制动态管理,提供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合理开发公益性 岗位托底安置困难群体,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大力推动 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后续支持服务”三位一 体的创业扶持模式,加大重点群体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一批 高质量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保障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人员劳动 权益,鼓励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 灵活多样形式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早市夜市、便民摊点等新就 业业态。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健全完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加 快培育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着力缓 — 70 — 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就业公共服务 信息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队伍建设,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 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合理引导用人 单位招聘用工和劳动者求职择业。 三、强化预防和调控失业风险能力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 的功能。建立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建立 应对突发事件就业应急机制,努力防范和缓解失业增加可能带来 的经济社会风险。完善失业统计监测制度,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 可靠依据。落实调整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 稳定就业岗位。 专栏 13 居民收入提升行动 1.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企业职工、贫困劳动力、退役军人、 新型农民、灵活就业人员等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 提高各类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 2.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 层服务计划,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吸引大学生在中卫创新 创业就业,加大离校毕业生帮扶。 3.创业带动就业行动:加快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创业创新载体建设, 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等政策措施,鼓励更多劳动者参 与创业,扩大创业带动就业效应。 第三节 开展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以基础教育质量为主的提升行 — 71 — 动,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 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推进基础教育提质扩容 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普 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加强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建设覆盖城 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 化调整中小学教育公共资源配置,实施集团化办学,大力提升乡 村和薄弱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加快城镇学校扩容改造,增加市区、 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位,基本消除“大校额”“大班额”。推动 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计划,健全完 善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打造特色普通高 中,力争到 2025 年高中阶段教育质量走在全区前列。大力发展 特殊教育,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满足残疾儿童 少年教育需求。 二、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双向互通 机制,形成市、县职业技术学校及各类民办职业学校各具特色、 协调发展格局,提高办学效益。引导职业技术学校由以就业为主 向就业、升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方向转变。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和产 业发展方向,在专业设置、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协同创新等方 面与企业加强对接,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立与区内外高职 院校深度协作机制,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到 2025 年, — 72 — 每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22000 人左右。 三、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积极支持宁夏大学中卫校区逐步扩大招生规模,设置适应中 卫产业发展的骨干和特色专业,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确保 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与宁夏大学合作进 行“订单培养”,组织“校园招聘会”,促进优秀毕业生就近就 地就业创业。 四、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升级教育信息网络,改善教育信息 化环境。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方案, 全面推进信息化与教学融合创新应用。充分发挥好“三个课堂” 专门性、共享性、开放性优势,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扩大覆盖面, 补齐农村和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短板,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稳妥推进高中考综合改革和教育评价 制度改革。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健全学 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利用好青少年宫等日常性校外教育活 动阵地,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科学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落实 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任务,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和人才引进 力度,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 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好继续教育、在线教育,建设开 — 73 — 放大学,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专栏 14 教育质量提升行动重点工程项目 1.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工程:实施中卫市第七幼儿园、第八幼儿园、 中宁第四幼儿园、海兴第三幼儿园等一批新建或改扩建项目,规范城镇小 区配套幼儿园建设。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新建中卫十中、中卫十三小、中宁七 中、中宁十二小、海兴初级中学、海原八小等一批中小学校,改扩建中卫 六中、中卫七中、长山头中学、李旺中学、西安中学等,改善义务教育学 校办学条件,推进标准班额办学;实施家庭教育支持服务计划,加强家庭 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建设。 3.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工程:实施中卫中学、中卫中学分校、中宁 中学、中宁一中等一批新建或改扩建普通高中项目,化解普通高中大班额; 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积极建设科技、艺术、体育类等特色高中。 4.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实施中卫市职业技术学院多效融合实训基 地和基础能力建设、海兴第二职业中学、海兴职业技术实训基地等项目, 建立与区内外高职院校深度协作机制。 5.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工程:支持宁夏大学中卫校区设置适应中卫教育 产业发展的骨干和特色专业。 6.“互联网+教育”建设项目:开展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实施在线 互动课堂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智慧校园、中小学(幼儿园)创新实验室建 设、利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网络思想政治系统建设、教育治理 系统建设。 第四节 开展医疗卫生质量提升行动 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面推进健康中卫 建设,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全方位、全周期 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 74 — 一、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完善县级疾控中心检验检测、流行病学 调查、应急处置等设施设备,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救治 机制,提升市县级医院传染病检测和救治能力。完善重大传染病 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预案体系,增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农村、社区等基 层防控能力建设,建立市、县(区)、乡镇和村(社区)四级疾 病预防控制及市、县(区)、乡镇三级卫生监督体系。 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 区域均衡布局,积极推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创建三级甲等 医院。积极推动沙坡头区人民医院、中宁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级乙 等综合医院,大力提升县级综合医院诊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 推进特色专科医院建设,推动中卫爱尔眼科医院创建二级专科医 院。继续推进社会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 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推动 中医药服务共同体、中医科、中医诊室建设,推进中医药传承创 新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 加快推进市康养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大力发 展沙疗、沙浴等康养产业,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实 施公共卫生妇幼健康服务行动计划,完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 — 75 —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五项制度”,全面推行县域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更好满足 群众医疗健康需求。建立健全基层及紧缺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建 立符合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逐步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拓展 服务内涵,开展线上健康干预、慢病管理、预约随访等服务。进 一步加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 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 建成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 服务体系,试点开展疾病高危人群分析、流行病预防、职业病预 防等数据分析服务,深化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优化医疗服务流 程,搭建区域远程诊断中心,覆盖影像、心电等远程诊断,连接 基层医疗机构。完善互联网门诊运行机制,积极开展远程医疗, 提升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常见病、慢性病的规范化诊疗能力, 推动医疗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充分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 推动医共体建设。 五、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建立国家卫生城市巩固提升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 育,普及正确的健康观,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树立良好饮食风尚,从源头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实现以治病为 — 76 — 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积极创建国家和自治区卫生乡镇,加 强街道社区、宾馆饭店、城乡结合部、农村集市等重点区域场所 环境整治。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引导全社会形成讲卫生、改 陋习,讲文明、见行动的浓厚氛围。 专栏 15 医疗卫生质量提升行动重点工程项目 1.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工程:实施中卫市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市 人民医院传染病区项目,改造升级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条件,加快医疗物 资储备体系建设,提升传染病发现、检验检测和有效应对能力。 2.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第三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建设海 兴中医院、宁南医院改扩建、县级综合医院救治能力提升项目,推进市(县) 级医院优势专科建设,建设肿瘤、康复等自治区级医疗中心;改善乡镇卫 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市康养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发展 康复医院、护理院、儿童医院和健康养老机构。 3.“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项目:建成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健全“互 联网+医疗健康”应用服务体系,延伸互联网诊疗服务,数字化接种门诊实 现“两县一区”全覆盖。 第五节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 体系。 一、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广大农民工、灵活就 业人员、新业态人员等群体参保。落实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工 作,继续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加快推进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 — 77 — 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 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协同推 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进一步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深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推 动工伤保险待遇即时结算,调整行业差别费率,建立以购买社会 服务、项目管理和预防效果评价相结合的工伤预防制度。完善社 保基金监管机制,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普及“掌上社保” 服务,全面提升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健全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 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支出型和低收 入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及临时救助为补充,教育、医疗、住房、就 业、受灾人员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现代社会 救助体系。创新社会救助机制和方法,引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 助,搭建社会救助信息工作平台,实现帮困主体、社会救助资源 以及困难对象三方信息互通共享。积极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 社会工作者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社 会融入等专业服务。加强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县级 行政区域内全覆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殡葬需求。 三、构建全方位社会关爱服务体系 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业、就学、婚 姻、财产、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和机会,建立“大排查+关爱帮 扶常态化机制”,进一步加大困境妇女、贫困母亲关爱帮扶救助 — 78 — 力度。切实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强化对未成年人生存权、发展权、 受保护权的依法保障,加强孤儿、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 保护工作,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加 大关爱服务力度。不断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 提升青年思想政治素质和全面发展水平,保障青年合法权益。依 法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严格落实退役金、抚恤金、优待金、 养老金动态调整政策,推动基本优待目录清单落地生效,积极做 好退役军人安置,持续推进双拥模范县建设。健全残疾人帮扶机 制,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适时调整残 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优先为残疾人提供职 业技能培训,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和少年教育全覆盖。 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巩 固家庭养老育幼基础地位,强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健全老 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政策体系。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 务,兴办婴幼儿看护服务机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 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 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 老服务实体,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城镇社区全覆盖。深入推进医养 结合发展,促进老年人健康体系建设,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 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 79 — 专栏 16 社会保障重点工程项目 1.“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施老饭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敬老院提升改造项目,建设中卫市老年大学,开展 0 到 3 岁托幼示范园建 设,每个县(区)建设 1 所示范性普惠托育服务机构。 2.退役军人褒扬优抚服务:推进中卫市光荣院、军人公墓建设,健全 退役军人褒扬优抚服务体系。 3.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实施沙坡头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项目、村 (社区)儿童之家和妇女之家建设,实施城镇低保失业家庭妇女“两癌” 检查,提高农村妇女“两癌”检查人群覆盖率,实施“两癌”患病低收入 妇女救助。 4.青年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年就 业见习促进计划、青少年事务社会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青少年文化 精品工程、青少年志愿者行动等重点项目,推动青年事业繁荣发展。 5.残疾人服务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体系建设: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建 设,实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项目,实现救助服务网络覆盖全市。 6.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殡仪服务中心项目,推动县区殡 葬服务设施全覆盖,推进农村公墓建设。 7.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提质工程:实施中卫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党群 服务中心)、农村和社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 — 80 — 第四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建设 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 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有效防范和 化解各类风险,全面提升法治中卫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水 平。 第十一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国家安全战略 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 展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 险,创新完善平安建设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卫。 第一节 维护政治经济安全 一、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 坚决打击各类渗透、破坏活动,坚决守好维护政治安全生命线。 扎实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二、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风险 建立健全经济社会重大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 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风险排查,加强风险管控,全面提升防范化解 安全风险能力。健全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监管机制,完善金融资产 风险分类评价与管理制度,严厉打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推 — 81 — 进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 险的底线。维护水利、电力、油气、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 能源持续、可靠和有效供给。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严格实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严控隐性债务增量,积极稳妥 化解存量,坚决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第二节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一、优化应急管理体系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推进应急管理 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不断充实市级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健全完善 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应急力量为协同、社会 应急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 理,全面提升各类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响应和 处置能力。着力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夯实公共消防基础,全 面提升社会火灾防控水平。持续实施山体滑坡、地震、洪水、火 灾等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培训,健全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加强全国防灾减灾救灾示范县 (区)、示范社区(村)创建工作,推进乡(镇)、村全覆盖建 设微型综合救援站,不断提高基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筑牢 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 82 — 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 学品、交通运输、消防等重点领域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 控制体系,健全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开展安全生产整治专项行动, 依法惩治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行为,创建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加快 完善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减灾系统、生态保护系统以及民生保 障系统,打造布局合理、响应及时、恢复有力的韧性城市、安全 城市。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全面落实食品药品 安全责任体系、检测体系、诚信体系、监督体系、应急体系建设, 加快“智慧食安”监管系统建设和运用,全面融入自治区全域创 建“食品药品安全区”。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 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依 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中卫、法治政 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提供坚强有力 的法治保障。 第一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一、加强法治中卫建设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市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继续 — 83 — 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 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动多层次多领 域依法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动法治中 卫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坚决按照 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职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公众参 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 序,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 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制约,确保政府各项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面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 僚主义现象。 三、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实施“八五”普法,扎实推动 民法典实施,不断提高公民法治素养,营造人人学法用法遵法守 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加快 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更好保障人民权益、保障社会善治。 第二节 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统领,以文明创建活动、 — 84 — “云天中卫”建设为载体,围绕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持续提高 创建层次,完善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治理 能力现代化,建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 一、深化文明创建活动 以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为基础,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补齐短板弱项,打造布局合理、响应及 时、恢复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夯实文明创建的根基。兴办利民 惠民实事,建设和谐文明家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开展文明出 行、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家庭家教家风、制止浪费等主题 实践活动,不断改善城市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培育催生文明的 土壤。支持文明村镇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 内涵,深化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治理。鼓励文明 行业创建,着力提高行业领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服务质量、 队伍素质、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城乡共建、企地共建、军警民共 建,提高城乡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文明创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 相成、相得益彰,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 二、强化“云天中卫”建设 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打破数据壁垒,吸引更多企业 参与“云天中卫”建设,推动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 现数据存储开发应用一体化发展。推进 5G、区块链、人工智能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借助大数据、“雪亮工程”开发智 慧交通、文旅、社区等场景应用,深化“互联网+教育”“互联 — 85 — 网+医疗”“互联网+人饮”等示范区建设,打造全领域、全覆盖、 全业态的智慧城市,以“云天中卫”建设成果引领社会治理“智 治”之路,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三节 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加强重点领域社会治理 突出乡村、社区、宗教、校园、企业、社团、网络空间七大 重点领域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和工作流 程创新。强化城乡基层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社区规模设置, 稳步推进城市“镇改街道”“村改居”工作,健全社区党组织领 导下的议事协调机制,构建网络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 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实行社区治理“一网统管”。 大力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 工作,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不断优化乡村治理组织体系,维 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完善学校与公安、卫健、消防、应急 等部门高效联动协作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家庭共同参与 校园治理,为学生、教师、学校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建立政银 企联手协同、部门联动协作、企业抱团发展的良性机制,引导企 业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完善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社 团组织有序退出、社会监督举报受理等机制,确保各类社团依法 依章程开展工作。突出抓好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网络传 销、电信诈骗等新型犯罪,构筑网络安全“防护罩”。 — 86 — 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 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 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 自治良性互动。探索建立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统一高效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基层社 会治理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城乡基层治理的组织体系。建立县、 乡、村、居民点四级服务网络,夯实基层治理功能系统。理顺基 层治理事权关系,推动项目资金、服务供给、执法力量向基层倾 斜。 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人民调解+仲 裁+信访”纠纷治理模式,不断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建设更 高水平的“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加快推进立体化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形成问题 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加强预测预警预防各类 风险能力,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 水平。突出抓好“六建”工作,推动扫黑除恶工作常态化运行, 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 第十三章 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各民 — 87 — 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巩固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大 好局面。 第一节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民族 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 建水平,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好“民族团结月”、 “社区邻里节”等活动,着力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 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好维护民族团结生命线。 第二节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 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 纵深推进“五进”宗教场所活动,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牢 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 义社会相适应。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 坚决依法打击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着力提 升依法治理宗教事务能力水平。 专栏 17 社会治理重点工程项目 1.公共安全保障工程: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实施应急物资储备库、粮 食仓储物流设施、消防队站及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等工程。推进自然资源监 管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卫市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提升及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 — 88 — 排查项目、海原县监测预警信息化项目。 2.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市公安局监所管理中心、执法办案中 心、全民教育实践基地、警务训练基地、警犬训练基地等项目,实施智慧 公安建设项目,建设数据天眼、“雪亮工程”,完善县区级司法基础设施、 乡镇派出所。 3.文明创建工程: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文明村镇创建活 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城乡共建、企地共建、军警民共建,夯 实社会治理的文明基础。 4.智慧城市建设工程:推进城市管理系统智慧化,在公共服务、社会 治理、基础设施等领域深入开展智能应用,引领社会治理“智治”之路。 5.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市际、县际通道防控圈,实施社区矫 正和安置帮教中心项目,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智慧农村建设。 — 89 — 第五篇 推动创新改革开放,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十四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充分发挥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推动以科 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打造创新平台提升支撑力、加快成果 转化提升竞争力、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吸引力,更多依靠科技进步 和全面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到 2025 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强度达到 2.2% 左右。 第一节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一、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重点实施云计算和大数据、新材 料和新能源、冶金制造和精细化工等产业重大科技专项,以高端 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研发方向,争取突破一批与主导 产业密切相关的关键共性技术,解决技术瓶颈制约,促进产业链 升级。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发展需求,参与和承担国家级、区 级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计划 项目。建立市场化的技术创新机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 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 用贯通和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 90 — 二、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加大企业创新扶持力度,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 型企业升级赋能工程,培育一批创新示范企业,打造一批领军型 创新企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对现有中小企业进行嫁 接改造,加大科技招商引技、引智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 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兴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到 2025 年,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50 家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 40 家以 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300 家以上。 三、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优势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创建重点实验室、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大中型企 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吸引区内外研发能力强的研发机构、高等院 校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中卫并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到 2025 年, 全市建成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1 个以上,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1 个 以上,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 10 个以上,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 40 个以上。 第二节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健全扶持政策,强化企业创新 主体地位,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育成平台和孵化基 — 91 — 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 基地建设。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展示、技术评估、成果交易、科技 金融、创业服务的市级技术市场,完善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 交易、技术合同登记等各类平台功能,促进科技成果与资本的有 效对接。深入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改革,建立 “项目从需求中来,成果到应用中去”的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打 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先一公里”。广泛开展技术转移转化 人才培养,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节 营造优良创新生态 完善“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长效机制,立足我市主导产业, 强化对外交流合作,着力构建科学、开放、高效的对外科技交流 与合作新格局。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科研 院所、龙头企业,建立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 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和基地建设,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 才培养,打造以宁夏大学中卫校区为核心,职业技术学校、公共 实训基地等为支撑的人才、机构、政策、合作等科技创新要素集 聚基地,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区 内外高校毕业生来我市创业发展,建立多层次科技人才支撑体 系,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 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清理减少准入类职业资格,放宽急需紧缺人才职业资格准入。完 — 92 — 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落实人才安居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 力。加大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力度,推动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专利、 商标、版权。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 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四节 高水平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突出主导产业,注重结构优化,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产业 间横向耦合、园区间协调联动,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园区企 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园区建设步伐,将中卫、中宁工业 园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快园区低成本化建 设步伐,完善水、电、气、路、通信及专业化污水处理、固废处 置等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共建共享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不 断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园区运营建设。大 范围、高层次、深程度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国家级双创 示范基地。建立园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分别在柔远片区和石空 镇合理布局工业园区生活服务基地,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产城示 范园区。 专栏 18 科技创新重点工程项目 1.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电解金属锰智 能化生产、光伏新能源产业链、钢铁冶金产品及智能化、宁夏枸杞产业 链、肉牛高效养殖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大数据技术应用创新中心、中宁枸杞大 数据综合信息平台、苹果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智慧旅游创新平台。 3.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建设, 实施企业实验室、小试、中试车间等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探索建立市级 — 93 — 技术市场,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 4.人才引进培育工程:实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青 年后备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培育组建和柔性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 队,培养各类技术人才 10000 名以上。 第十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决定性作用,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转 变和优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 互促进的良好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 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破除制约 市场竞争的各类隐性壁垒,促进高效规范、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建设。稳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完善土地增值收 益分配机制,完善和规范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全力 保障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用地。推动形成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 场,完善人力资源跨区域、跨行业流动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 发挥市场促进就业创业作用,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完善以 市场为主的资源性产品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深化电力、水、天 然气等能源资源价格改革,推进资源价格的市场化。加快发展技 术要素市场,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完 — 94 — 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促进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通自主 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 制,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市场体系。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 改革,构建统一的交易平台,健全收益分配制度。 第二节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一、深化投资领域改革 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 构的关键作用。把“两新一重”作为投资重点,加快补齐基础设 施、市政工程、公共安全、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 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挥政 府投资撬动作用,落实民间投资准入政策,鼓励民间资本采取混 合所有制、设立基金、组建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激发民间投资活 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二、健全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落实财税改革任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 和绩效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进度,提高财政 资金效益。落实金融改革任务,引导各金融机构支持全市经济发 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金融有效支持实体 经济发展。促进财政与金融深度融合,积极引导产业基金示范引 领和撬动能力,支持产业发展。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对违法 违规行为零容忍。 — 95 — 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强国资 监管体系建设,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 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实施民营企业培育工程和优秀 企业家培育计划,引导民营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大力保护和 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第三节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打造服务型政府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战略引 领、公共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加快转变政府 职能,严格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切实保护市场 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调节,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强化 产业政策引导,优化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政 府和市场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改 革,加快推动“智慧政务”建设,使更多行政审批与公共服务事 项实现一网通办。推进“互联网+监管”,健全“双随机、一公 开”监管,全面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涉企服务质 量效率,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 二、优化营商环境 立足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运行效率,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 — 96 — 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平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开放 包容的人文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企业投资、工 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进一步深化 商事制度改革,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条件,营造宽松便捷的市 场准入环境,优化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降低中小微企业经营 成本。推进政府项目招投标市场化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开展 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规范“红黑名单”认定标准,完善守信激励 和失信惩戒机制,持续推进信用修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 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 改革。 第十六章 全面加快开放步伐,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构 建高水平开放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营造开放型经济环境, 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 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培育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建设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 以壮大和发展口岸经济为中心,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宁 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 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加快布局保税物流、保税仓,推进中宁县国 — 97 — 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加强与霍尔果斯、乌力吉、青岛港等 口岸合作,进一步增强中卫口岸综合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使中卫真正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汇集和辐射的开放型区域中 心。 二、拓展对外贸易渠道 加快发展外贸产业,充分发挥中卫海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平台作用,扩大金属锰、蛋氨酸、枸杞等特色产品出口,培育外 贸竞争新优势。搭建重要商品产销对接平台,引导线上线下市场 融合发展,完善对外营销网络。继续做好“走出去”工作,组织 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国际知 名展会,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依托中卫西部云基 地,以电子信息制造和云计算等信息产业升级为突破方向,面向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供云计算大数据服务,构建信息流、物流、 资金流有效互通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营造开放型经济环境 大力发展中小型外经贸企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服务外包、 保税加工等新型外贸企业,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积极融入 国内大市场,畅通市场生产、流通、消费循环,提升货物和服务 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强外贸信息、外汇结算、出口退税、法律等 服务能力。鼓励建设融资担保平台,提供多层次、多样化金融服 务,进一步发挥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作用。提升外商投资 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外商到中卫投资。 — 98 — 第二节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加强与沿黄城市在经济发展、生态环保、资源配置、交通基 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全面推动中卫与黄河流 域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粤港澳大 湾区等地区互联互通,建立完善同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资源 共享、政策互惠、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将中卫打造成为宁夏融 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 二、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 积极开展与银川、西安、兰州等周边城市的对接,建立健全 跨区域城市协同发展共管共治、利益分享机制。加强与白银市关 联产业分工协作、探索与阿拉善盟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 进一步推进资源互补、区域产业协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 等各领域合作,强化规划衔接和功能管控,实现协同发展。 三、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推动产业链招商,围绕“六大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促 进中卫特色产业全面融入区域产业链、供给链、创新链、资金链、 人才链,带动全市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 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99 — 第十七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全面推动规划落实 更好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实施,确保“十四五”规划 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实施规划纲要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对全 局性、战略性目标任务的统筹协调,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重 大工程、重点项目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主要指标纳入年度计划 指标体系。建立规划实施责任落实机制,制定规划实施年度工作 推进方案,明确实施主体、责任单位和推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 任务落地落实。建立重点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分年度更新项目库, 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滚动发展态势。建立规 划纲要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客观公正开展年度评估、中期评估、 总结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适时进 行动态调整,强化考核评价结果应用。 第二节 强化规划政策保障 加强各类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 政策与长期政策、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的街接协同,用足用好国 家和自治区政策,完善配套地方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打好 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组合拳,提 — 100 — 升政策精准性、协同性和落地性。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 接协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 本投入。聚焦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根据宏观环境变化和发 展实际需要,加强政策研究储备,增强政策调控能力,确保规划 有效实施。 第三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及时发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在全 社会形成自觉参与和监督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完善党和国家监 督体系,使监督融入“十四五”建设之中。强化人大监督作用, 依法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更 好发挥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对规划纲要 实施的民主监督作用。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 商会、学会等社会力量专业化监督作用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 用,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自觉参与和监督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任务艰巨,责 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万众一心、艰苦奋 斗,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顺利开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 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作出中卫贡献。 — 101 — 名词解释 (以在文本中出现的先后为序) 1.现代化经济体系(P1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构 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包括创新引领、协同 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 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 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 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 济体制。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1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从经济、文化、教育、法治 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P11):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指实施一整套更完 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实现党、政府、社会各项事务 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 法执政水平。 4.碳排放达峰(P11):碳排放达峰是指碳排放达到最大值 的一个过程,即碳排放首先进入平台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 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本质是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低 碳转型。 — 102 — 5.基本公共服务(P11):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 水平,为维持经济社会的稳定、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 权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主要包括保障基本生存权的基本就业 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满足基本尊严和基本能力 的基本教育、基本文化服务,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的基本医疗卫 生服务。 6.战略性新兴产业(P11):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 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 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 天、海洋装备等产业。 7.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P13):这三个变革的 共同指向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质量变革重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 量,效率变革重在找出并填平在以往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或忽视 的各种低效率洼地,动力变革重在适应高质量、高效率发展需要 的劳动力红利转换。 8.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P14):习 近平总书记 2020 年视察宁夏时强调,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 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产业高端化是依靠科技进 步和创新,实现产业高技术含量、产品高附加值和市场高占有率; 产业绿色化是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发展;产业智能化是利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 — 103 — 代信息技术,实现无缝衔接,智能化生产;产业融合化发展是推 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文旅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 务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融合提升。 9.乡村建设行动(P1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乡 村建设行动”,主要是全面改善乡村硬件基础设施,增强城乡基 础设施的协调性,用整体性、一体化思维合理规划城乡建设空间 布局,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0.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P15):区别于以往新型城镇 化的提法,主要是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主要是以人的生存环境为中心,推进最适宜生活环境 改造;以人的幸福指数为中心,推进最安全的社会管理环境;以 人的最先进的文化为中心,推进最和谐的文化环境;以人的发展 需求为中心,推进按需分配的社会劳动制度;以人的最先进的技 术为引领,推进积极向上的生存氛围。 11.城镇调查失业率(P15):通过城镇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 所取得的城镇就业与失业汇总数据进行计算的,具体是指城镇调 查失业人数占城镇调查从业人数与城镇调查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12.国家草原自然公园(P21):指具有较为典型的草原生态 系统特征、有较高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价值,以生态保护 和草原科学利用示范为主要目的,兼具生态旅游、科研监测、宣 教展示功能的特定区域。 13.水权交易(P26):水权交易是指在合理界定和分配水资 — 104 — 源使用权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水资源使用权在地区间、流 域间、流域上下游、行业间、用水户间流转的行为。水权交易的 主要目的是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提升全社会用 水总效率。 14.生产性服务业(P28):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 务行业。 15.生活性服务业(P28):指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 活消费产品及服务,其产品、服务用于解决消费者生活中(非生 产中)的各种需求的服务行业。 16.“一核、两翼、三带、四区、六线、多节点”全域旅游空间 布局(P30):“一核”指沙坡头区;“两翼”是中宁县、海原 县;“三带”是黄河生态康养旅游发展带、中宁至海原的特色产 业观光体验发展带、沙坡头区香山至海原的生态旅游发展带; “四 区”是大漠湿地旅游度假区、大沙坡头文旅融合示范区、中宁枸 杞康养旅游体验区、海原生态旅游度假区;“六线”旨大漠探险 游、黄河漂流游、民俗文化游、丝路寻踪休闲游、星空研学游、 农业观光体验游等六条特色线路;“多节点”指沙坡头旅游区、 北长滩旅游区、腾格里沙漠湿地、香山湖湿地、高庙、寺口子、 双龙山石窟、天湖、天都山、南华山等多个发展节点。 17.供应链(P34):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 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 105 — 18.智能快递柜(P35):是畅通快递微循环的基础设施,采 用智能控制系统,由投递员分类投放,取件人随时取件,实现投 递无预约、零接触。 19.冷链物流体系(P35):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 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 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20.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P38):产业基础高级 化是产业基础能力高度化、产业基础结构合理化和产业基础质量 巩固化的统一。产业链现代化是指用先进科技、先进产业组织方 式来改造传统的产业链,使产业链具备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 能力和领先于市场的竞争力水平。 21.产业链(P38):从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 术经济联系和时空布局关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通常 可以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四个维度予以考察。 产业链涵盖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全过程,包括动力提供、原材 料生产、技术研发、中间品制造、终端产品制造乃至流通和消费 等环节,是产业组织、生产过程和价值实现的统一。 22.安全环保“三同时”制度(P42):指新建、改建或扩建 项目时,必须将必要的环保设施、安全生产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 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P47):产业 体系即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 106 —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 合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生产体系即用现代物质装 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 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 风险能力;经营体系即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 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4.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P50):2020 年 4 月,中央提出推 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 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以交通网络、电网、油 气管线、水利、信息网络、泛在智能、应急救援等为主,推动传 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加快 5G、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 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通过“以新带旧”的方式统筹 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 25.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P54):“非农 化”指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开展绿化造林、挖湖造景、非农建 设等行为;“非粮化”指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以及 挖塘养鱼、非法取土等行为。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 化”,确保粮食稳定生产,守住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26.新型职业农民(P59):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 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 从业者。 27.城市更新行动(P6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 — 107 — 施城市更新行动”。需重点做好老旧小区改造、生态修复、完善 城市空间结构、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 强防洪排涝能力等工作,弥补城市短板弱项,大力提升城市功能 与品质,对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 的意义。 28.“海绵城市”(P64):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 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把 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和生态恢复中,不再依照“水泥城 市”的传统思路开发建设,而是运用新模式、新技术,推动城市 小区、道路、广场等海绵化改造和城市水系的综合治理,建设理 想的绿色家园。 29.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P68):构成城 乡居民收入三个方面。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参与社会生产和生 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 券、车辆、收藏品等)和不动产(如房屋等)所获得的收入,其 中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 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经营性收入指纳税人通 过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收益,即企业在销售货物、提 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通常表 现为现金流入、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工资性收入指就 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从事的主要职业 — 108 — 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它职业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它劳动 收入。 30.“三个课堂”(P72):2020 年 3 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 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积极推进“互联网 +教育”发展,针对基础教育阶段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的现实需求,在各地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专递课 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简称“三个课堂”。 31.“五项制度”(P75):2018 年 1 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进 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中提出“五项制 度”,即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 品供应保障制度和综合监管制度,该制度的提出旨在改善医疗服 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32.“一老一小”(P78):“一老”是指养老服务;“一小” 是指婴幼儿照护服务。“一老一小”问题即如何让幼有所育、老 有所养,是全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 33.韧性城市(P82):2017 年 6 月中国地震局提出实施《国 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包含四大计划,“韧性城乡”计划是其中 之一,即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 能力,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 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34.“智慧食安”监管系统(P82):基于电信云存储、云计 算等新技术着力打造的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该新平台以食 — 109 — 品安全过程管理信息公示为目标,实现了信息化监管、区块链溯 源、云端后厨监管、商户经营管理、食品公示、食品生态链等助 力保障群众舌尖安全。 35.行政执法“三项制度”(P83):指行政执法的的公示制 度、行政执法全过程的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的法制审核制度。 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严格规范公正 文明执法,提高社会对于行政执法的满意度。 36.“六建”(P86):指扫黑除恶行动中的一项长效常治机 制,即建立健全源头治理的防范整治机制、建立健全智能公开的 举报奖励机制、建立健全打早打小的依法惩处机制、建立健全精 准有效的督导督办机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的考核评价机制、建 立健全持续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确保专项斗争常抓不懈。 37.“五进”宗教场合活动(P87):指通过开展国旗、国歌, 宪法、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民族团 结等进宗教场所活动,在宗教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切实增强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8.“两新一重”(P94):2020 年 5 月全国“两会”提出, 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 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具有促进消费惠民生,调整 结构,增强后劲的重要意义。 39.西部陆海新通道(P98):2019 年,国家发布了《西部陆 — 110 — 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该通道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 通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 21 世 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通道利用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由重庆、成都向南经贵州等省份, 通过广西北部湾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新加坡及东盟主要物流节 点,北向由乌鲁木齐、兰州至成都,由呼和浩特、银川、西安至 重庆(中卫处于北向二条线路的枢纽位置),在区域协调发展格 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 111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