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吴起县150MW一期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pdf

Weanhear.(软弱的心脏)85 页 12.218 MB下载文档
吴起县150MW一期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pdf吴起县150MW一期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pdf吴起县150MW一期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pdf吴起县150MW一期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pdf吴起县150MW一期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pdf吴起县150MW一期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pdf
当前文档共85页 2.99
下载后继续阅读

吴起县150MW一期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pdf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编制情况承诺书 本单位 陕西轩朗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信用代码 91610116MA6WB2U54A (统一社会 )郑重承诺:本单位 符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第 九条第一款规定,无该条第三款所列情形, 不属于 (属于/ 不属于)该条第二款所列单位;本次在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 提交的由本单位主持编制的 吴起县150MW一期风电项目 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基本情况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有效, 不涉及国家秘密;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制主持人 为 张彦飞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号 2013035610350000003512610243 BH025137 ),主要编制人员包括 BH038871 )(依次全部列出)等 , 信 用 编 号 郭向 (信用编号 1 人,上述人员均为本 单位全职人员;本单位和上述编制人员未被列入《建设项目环 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的限期整改名单、 环境影响评价失信“黑名单”。 承诺单位(公章): 2021年10月18日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 吴起县 150MW 一期风电项目 项目代码 / 建设单位联系人 胡力斌 建设地点 地理坐标 联系方式 18383310768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铁边城镇、吴仓堡镇 介于( 107 度 55 分 32.040 秒~108 度 07 分 43.730 秒, 36 度 55 分 12.910 秒~37 度 05 分 20.920 )之间 四十一、电力、热 力生产和供应业 用地(用海)面积 永久占地:258332m2 --90 陆上风力发电 (m2)/长度(km) 临时占地:384200m2 4415 ☑ 首次申报项目 ☑ 新建(迁建) □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 建设项目 □改建 项目 建设性质 申报情形 □扩建 □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 □技术改造 □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 目 项目审批(核准/ 陕西省发展和改 项目审批(核准/ 陕发改能新能源 备案)部门(选填) 革委员会 备案)文号(选填) (2022)591 号 建设项目 行业类别 总投资(万元) 120750 环保投资(万元) 112.4 环保投资占比(%) 0.09 施工工期 16 个月 是否开工建设 ☑否 □是: /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 响类)(试行)中表1专项评价设置原则表,本项目无需设置 专项评价设置情况 地表水、地下水、生态、大气、噪声、环境风险专项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HJ 24-2020)中 附录B要求,设电磁环境影响专题评价。 规划情况 规划环境影响 评价情况 规划及规划环境影 响评价符合性分析 无 无 无 — 1 — ⑴ 建设项目与所在地“三线一单”的符合性分析 ① 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 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陕政发〔2020〕11号)符合性分析 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 分区管控的意见》(陕政发〔2020〕11号)符合性分析见表1-1。 表 1-1 与陕政发〔2020〕11 号文件符合性分析一览表 名称 其他符合性分析 意见内容 与本项目符合性 根据《陕西省生态环 分区管控。以改善生 境管控单元分布图》(见 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 附图 3),本项目所在区 以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的 《陕西省人 域为优先保护单元,本项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民政府关于 针对不同环境管控单元特 目运营期不产生外排污染 加快实施 征,分别提出管控要求, 物,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并 进行植被恢复后对周围生 “三线一单” 实施差异化环境准入,促 态环境影响较小,符合优 生态环境分 进环境管理精准化。 先保护单元管控要求。 区管控的意 优先保护单元以生态 见》(陕政 优先为原则,突出空间布 本项目属于风力发电 发〔2020〕 局约束,依法禁止或限制 环保项目,主要减少电力 11 号) 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开发 和城镇建设活动,开展生 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符 合减排治理要求。 态功能受损区域生态保护 修复活动,确保重要生态 环境功能不降低。 由上表分析可知,本项目符合《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 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陕政发〔2020〕 11号)要求。 ② 项目与“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 项目与“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见表1-2。 表 1-2 “三线一单” 生态保护 红线 环境质量 底线 — 2 — 项目与“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一览表 本项目情况 根据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延安市“三 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项目所在区域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划分 范围。 项目运营期废气为职工食堂油烟,经处 理后满足管理要求;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不外 排;声环境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2 级标准;危险废物交有资 质单位处置。因此在采取相应措施后各污染 物排放均达到相应的环保要求,不会影响区 符合性 符合 符合 域环境质量底线。 资源利用 上线 负面清单 本项目运营期主要利用当地风能资源, 风能属于可再生资源,且项目属于电力生产 符合 企业,不触及当地资源利用上线。 拟建项目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 展和改革委员会第 21 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 导目录(2019 年本)》中鼓励类、限制类和 淘汰类项目,亦不属于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要 求淘汰和限制的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查阅《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2022 年版) , 项目不在禁止类与许可准入类。 根据《陕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 符合 入负面清单》(陕发改【2018】 213 号), 本项目不属于限制类和禁止类,符合陕西省 产业政策要求。 项目也不在《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国家 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中限值 类、禁止类之列。 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及陕西省现行 的有关产业政策。 ⑵ 与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符合性分析 建设项目与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符合性分 析见表1-3。 表 1-3 名称 与相关法规政策的符合性分析一览表 法律政策相关要求 本项目情况 符合性 《风电场 风 电 场 工 程建 设 用 本项目永久占 工程建设 地应本着节约和集约利 用土地的原则, 尽量使用 地和临时占地均不 用地和环 未利用土地,少占或不占 涉及占用基本农田 符合 境保护管 耕地,并尽量避开省级以 及需要特殊保护的 理暂行办 上政府部门依法批准的 区域。 法》(发改 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能源 风 电 场 工 程建 设 项 本报告即为该 [2015]1511 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 符合 项目环评文件。 号) 度。 本项目位于铁 《关于规 严 格 保 护 生态 功 能 边城镇、吴仓堡镇, 范风电场 重要、生态脆弱敏感区域 项目风电场范围内 项目建设 的林地。自然遗产地、国 无自然遗产、国家 使用林地 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 公园…鸟类主要迁 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 徙通道和迁徙地等 符合 的通知》 公园、风景名胜区、鸟类 区域。项目用地现 (林资发 主要迁徙通道和迁徙地 状 情 况 为 灌 木 林 【2019】17 等区域,为风电场项目禁 地、其他林地、天 号) 止建设区域。 然草地和人工草 地,项目占地不涉 — 3 — 及林资发【2019】 17 号文件中禁止建 设区域。 风 电 场 建 设应 当 节 项目风机基 约集约使用林地。风机基 础、施工和检修道 础、施工和检修道路、开 路 均 使 用 灌 木 林 关站、集电线路等,禁止 地、其他林地、天 占用天然乔木林地、年降 然 草 地 和 人 工 草 雨量400毫米以下区域的 地。项目施工结束 有林地、一级国家公益林 后,按照绿化恢复 地和二级国家公益林中 设计方案,做好绿 的有林地、 化恢复工作。 项目土石方挖 方填方平衡,不设 弃渣场;项目施工 期吊装平台占用灌 木林、草地,施工 吊 装 平 台 、施 工 道 结束后,及时进行 路、弃渣场。集电线路等 复垦,植树种草, 临时占用林地的,应在临 种植当地优势灌、 时占用林地期满后一年 草;同时项目结束 内恢复林业生产条件,并 后应对其他临时占 及时恢复植被。 地内的植被进行恢 复,主要撒播树种 和草籽,种植当地 优势灌、草,同时 对永久占地内的空 地进行绿化。 各 级 林 业 主管 部 门 本项目选址不 提前介入测风选址工作, 在生态脆弱区和生 指导建设单位避让生态 态敏感区。 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 符合 符合 符合 由上表可知,本项目符合《风电场工程建设用地和环境保 护管理暂行办法》(发改能源[2015]1511号)和《关于规范风 电场项目建设使用林地的通知》(林资发【2019】17号)的要 求。 ⑶ 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符合性分析见表1-4。 表 1-4 名称 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符合性分析一览表 规划内容 本项目情况 全面加快风电、光伏 本项目为风电 《可再生 发电实现电源侧平价上 项目,位于西北地 能源发展 网,稳妥有序促进生物质 区 的 延 安 市 吴 起 “十四五” 发电,大力推进氢能、风 县,风电场规划容 规划》 光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 量为 150MW。 — 4 — 符合性 符合 建设,力争装机规模达到 50%,发电量占全社会用 电量达到40%。 “十四五”期间,全 省将在建成两千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基础 上,着力打造陕北两个千 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 地。 黄 土 高 原 丘陵 沟 壑 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发 本项目为风电 展方向为控制开发强度, 项目,开发强度小, 符合 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 不会影响当地生态 理水土流失,建设淤地 功能。 坝,属于限制开发区。 本项目拟建地 属于限制开发区, 限 制 开 发 区域 作 为 占地类型主要为灌 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 木林地、天然草地、 态功能区,主体功能是提 人工草地,地表植 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保 被类型较为单一, 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 不 涉 及 自 然 保 护 和生态系统稳定,但也允 区、环境敏感区等, 许适度开发能源和矿产 不属于禁止开发区 符合 资源,允许发展那些不影 域;本项目为风力 《全国主 响主体功能定位、当地资 发电项目,施工及 体功能区 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允 运营期在采取植被 规划》 许进行必要的城镇建设。 恢复及防止水土流 对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 失等措施后对生态 实施强制性保护。 环境影响小,且项 目建成后对当地的 发展具有正效益。 在条件适宜的地区, 积极推广沼气、风能、太 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 项目为风力发 符合 源,努力解决农村特别是 电项目。 山区、高原、草原和海岛 地区农村的能源需求。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 能等清洁能源。风能,重 本项目拟建地 点在资源丰富的西北、华 属于西北地区,属 符合 北和东北以及东部沿海 于风力发电项目。 地区布局建设大型风电 基地。 根据《延安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根据周边电网 周边电网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规 划 , 本 项 目 以 符合 规划 远景目标纲要》(2021 110kV 接入系统。 年2月24日延安市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 — 5 — 议批准),十四五期间延 安市将推进电力供应设 施升级。推动电网由负荷 驱动型向电源驱动型、内 需型向外送型转变,配电 网由无源网向有源网转 变,补齐电网短板,加快 主电网升级,推进“一县 一站、两纵两横”330千伏 网架建设,建设330千伏 吴起、延川、甘泉、黄陵、 子长、黄龙输变电和一批 110 千 伏 及 以 下 电 网 工 程。高标准建设城市、农 村配电网,大力推进智能 配电网建设,配电自动化 覆盖率、配电通信网覆盖 率均达到100%。其中110 千伏及以下电网工程包 括新建南泥湾、川口、洛 川、黄陵、青化砭、真武 洞、侯岔等110千伏输变 电工程和裴庄、菩提等35 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 实施农网改造提升、电网 智能化等项目。 由上表可知,本项目符合《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 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周边电网规划》等要求。 — 6 — 二、建设内容 建设项目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铁边城镇、吴仓堡镇,场址位置 介于北纬 36°55′12.91″~37°5′20.92″,东经 107°55′32.04″~108°7′43.73″ 之间。场址地貌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海拔在 1233~1809m 之间。 场址西侧有省道 S303 经过,场内乡镇道路交错贯通,区域交通较较为便 利。 具体地理位置详见附图 1。风电场风机的位置坐标见表 2-1,升压站 的地理坐标见表 2-2。 表 2-1 地理 位置 风机编号 T02 T03 T04 T06 T08 T09 T12 T13 T14 T15 T16 T17 T18 T19 T21 T24 T25 T26 T28 T29 T31 T32 T33 T34 T35 T37 T38 T39 T40 B19 B20 轮毂高度/m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105 风机机位坐标一览表 X/m 4088860.118 4091133.686 4088882.401 4088669.16 4088912.026 4094277.478 4092718.68 4096097.273 4090079.583 4088836.565 4099928.805 4088402.593 4097008.269 4093984.155 4098864.38 4102171.974 4089455.383 4092547.083 4099683.349 4088010.257 4090967.695 4097786.374 4095565.298 4092114.699 4089840.785 4092642.587 4094569.767 4095284.826 4090830.804 4093223.66 4093126.312 Y/m 36506019.96 36499607.64 36506607.78 36507337.28 36503087.65 36497350.31 36493814.52 36497145.45 36502612.59 36500925.17 36496219.05 36506783.96 36496612.23 36492842.69 36493871.57 36497030.15 36500424.75 36500629.9 36495242.07 36506070.66 36510431.06 36497054.2 36492179.56 36503345.51 36498386.02 36498626.19 36493646.44 36495572.16 36498503.18 36502888.87 36500856.61 — 7 — B21 105 4093364.133 表 2-2 36501475.48 升压站范围坐标一览表 序号 X/m Y/m 1 4092416.997 36503508.590 2 4092413.185 36503588.499 3 4092288.327 36503582.542 4 4092292.140 36503502.633 ⑴ 建设规模 本项目规划总容量为 150MW。本工程安装 24 台单机容量为 4650kW 风力发电机组及 8 台单机容量为 4800kW 风力发电机组,同期拟建设 110kV 升压变电站一座。风电机组采用一机一变单元接线方式,每台风 电机组接一台 5300kVA 升压变压器,将风机端 0.95kV 电压升至 35kV, 然后通过架空线以 35kV 的电压等级接入风电场升压站,升压站以 1 回 110kV 线路送至系统 110kV。 预计本风电场工程年上网电量为 337500.07 MW·h,年等效满负荷利 用小时数 2250 小时,容量系数为 0.256。 ⑵ 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 组成 及规 模 本 期工程 拟 装机容量 为 150MW, 本工 程安装 24 台单机 容量为 4650kW 风力发电机组及 8 台单机容量为 4800kW 风力发电机组,同期拟 建设 110kV 升压变电站一座。 110kV 送出线路涉及的相关建设内容不属于本工程内容,不在本次 评价范围内。 项目工程组成见表 2-3。 表 2-3 — 8 工程组成一览表 工程类别 主要建设内容 主体工程 装机容量为 150MW,安装 24 台单机容量为 4650kW 风 风电机组 力发电机组及 8 台单机容量为 4800kW 风力发电机组, 风机轮毂高度为 105m,叶轮直径为 156m,叶片数 3 片。 采用一机一变的方式,每台风机配套安装1台5300kVA 升压变压器,共设32台箱式变压器。 箱式变电站内变压器容量为5000kVA,每台箱式变电站 箱式变压站 均布置在距风电机组约20m左右的位置。风力发电机组 与箱式变电站低压侧之间采用3kV电缆相连,连接电缆 选 用 8x(ZC-YJY23-1.8/3-3×300mm2) 加 — 集电线路 升压站 场内道路 辅助工程 油品间 供水 排水 公用工程 供电 废水 环保工程 废水 噪声 2x(ZC-YJY63-1.8/3-1×300mm2)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聚 乙烯护套低压电力电缆。 每台风电机组配置1台箱式变电站,本工程用35kV作为 本期的箱变高压侧电压。将32台箱式变电站暂分为6回 接线,其中2回接6台风机,4回接5台风机,单回容量 分别为27.3MW、27.3MW、27.3MW、22.75MW、 22.75MW、22.75MW。每台箱式变的高压侧经 YJY23-26/35-3×70mm2电缆与35kV架空线路连接,风电 机组所发电能先通过导线型号为LGJ-120/25、 LGJ-185/30和LGJ-240/30的35kV架空线路将电能输送 至升压站边缘,最后分别通过1回 YJY23-26/35-3×240mm2型电力电缆直埋敷设引至 110kV升压站35kV开关柜上,实现与电网的连接。 建设一座110kV升压站,占地面积为6000m2;设1台 150MVA双绕组有载调压变压器,电压变比为115±8× 1.25%/37/10.5kV,接线组别为YN,yn0+d。110kV升压站 110kV电气主接线采用单母接线。110kV出线1回,以架 空线路接入至系统变电站110kV侧。110kV升压站35kV 侧接线采用单元式单母线接线方式。采用户内单列布 置。户内开关设备选用交流金属封闭型移开式高压成套 开关柜,共计主变进线1回、风电出线8回、SVG无功补 偿装置1回、站用变1回、储能1回、PT1回。设1组 -40~+40Mvar的SVG动态无功补偿装置。 本工程需要修整拓宽及新建道路总长约 90km,其 中利用旧路 55km,新建道路 35km。 道路面层处理按碎石路面设计,路面结构从下至上 为:原土路基压实、填土压实、20cm 厚级配碎石层, 路宽 6.0m(含两侧各 0.5m 路肩)。 位于升压站,占地面积约 60m2,主要用于存放风 机使用润滑油,润滑油采用塑料桶包装,每桶 10kg,一 般贮存 5 桶。 采用罐车或水箱到附近村镇外拉取水。 升压站采用雨污分流制。 站内雨水沿道路坡向自流排出场外。 食堂含油废水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同生活污水一 起进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处理达标后送到杂用 水池用于站区绿化和道路洒水等,不外排。 施工期用电从就近村庄引进。 运营期升压站职工生活用电电源由升压站内配电 装置引接。 升压站食堂设 1 台油水分离器; 升压站职工生活污水设 1 座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 处理工艺采用“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法”; 食堂含油废水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同生活污水一 起进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处理达标后送到杂用 水池用于站区绿化和道路洒水等,不外排。 升压站职工食堂油烟采用油烟净化器处理后于食 堂顶部排放。 选低噪声设备,风电机选用隔音防震型,变速齿轮 箱为减噪型,叶片用减速叶片等。 — 9 — 项目产生的废润滑油、润滑油桶、废变压器均属于 危险废物,项目拟建危废暂存间,危险废物暂存于危险 固体废物 废物暂存间后,及时交有资质单位处置。 职工生活垃圾设垃圾桶分类收集后,交环卫部门统 一处理。 优化风电机组位置,减少对植物的破坏,合理布置 施工场地,减少施工期临时占地,减少对植物的破坏, 生态保护 施工期临时用地及时恢复,合理绿化,对永久性占地采 取生态补偿。 在升压站设 1 座事故油池、1 座事故水池。 事故排油经事故排油管收集后,排入事故油池,站 其他 区发生火灾,消防动作后,事故油池内收集的的废油、 事故水池内收集的消防废水应及时拉走处理,以免污染 环境。 本工程场内道路与通过场地周边的乡道、省道相 连,可作为本项目的主要运输通道,为方便施工和节省 依托工程 道路 工程量,尽量利用场内已有道路进行修整拓宽,修整拓 宽长度为 55km。 设 计 规 格 为 40m×50m , 共 32 个 , 总 计 占 地 吊装平台 134400m2。 临时工程 施工临建场地临建工程主要有混凝土搅拌站、砂石 施工临建场 料堆放场地、机械修配及综合加工厂、材料及设备仓库 地 以及临时生产生活建筑等。 ⑶ 主要工程参数 项目主要工程参数见表 2-4。 表 2-4 项目主要工程参数一览表 名称 参数 风机机组 台数 24/8 台 额定功率 4650/4800kw 叶片数 3片 风轮直径 185m 切入风速 2.5m/s 额定风速 9.5m/s 切出风速 20m/s 安全风速 52.5m/s 轮毂高度 105m 输出电压 1140V 箱式变由箱内变压器、35kV 真空断路器、低压框架式断路器 组成。 箱式变压器 — 10 — 箱内变压 器 型号 S11-5000/35 额定电压高压侧 35kV 低压侧 0.69kV 短路阻抗 6.5% 无载调压 37±2×2.5% kV 连接组标号 D/yn11 额定电压 35kV 最高工作电压 40.4kV 额定电流 630A 频率 50Hz 额定开断电流 31.5kA 满容量开断次数 20 次 额定关合电流(峰值) 80kA 额定热稳定电流(有峰值) 31.5kA 热稳定时间 4s 额定电压 0.69kV 额定电流 ≥3600A 额定绝缘电压 1kV 额定冲击耐受电压 12kV 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及时间 63kA、1s 运行分段能力 ≥65kA 数量 1台 型号规格 SZ11-150000/110 额定电压 121±8X1.25%/35kV 调压方式 高压侧线端设有载调压分 接开关 线圈联接组别 Yn,d11 冷却方式 ONAF 阻抗电压 Ud=10.5% 35kV 真 空断路器 低压框架 式断路器 主变压器 升压站 110kV 配电装置采用 GIS 布置 110kV 配 电装置 SF6 断 路器 SF6 三 额定电压 110kV 额定电流 1600A 额定短路开断电流 40kA 额定峰值耐受电流 100kA 额定短时耐受电流/ 额定短路持续时间 50kA/3s 额定电压 110kV — 11 — 工位隔 离开关 额定电流 1600A 额定峰值耐受电流 100kA 额定短时耐受电流/ 额定短路持续时间 40kA/3s 额定电压 110kV 额定短时耐受电流/ 额定短路持续时间 40kA/3s 电流互 感器 额定峰值耐受电流 35kV 配 电装置 100kA 额定一次电流 400~800A 额定二次电流 1A 110kV 额定电压 SF6 电 额定短时耐受电流/ 压互感 额定短路持续时间 器 额定峰值耐受电流 40kA/3s 型号 KYN-40.5kV 额定电压 35kV 额定电流 1250A/2500A 额定短路开断电流 31.5kA 额定短时耐受电流/额定短路 持续时间 31.5kA/4s 额定峰值耐受电流 80kA 100kA ⑷ 土石方平衡 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本项目挖方量为 219000m3,填方量 219000 万 m3,表土待施工结束后回填用于施工场地内植被恢复,项目施工期无 弃方产生,不设弃土场。土石方平衡见表 2-5。 表 2-5 — 12 — 土石方平衡一览表 项目 挖方/m3 填方/m3 升压站 8000 8000 升压站施工场地 5000 5000 风机、箱变基础 25000 25000 风机施工平台 80000 80000 进站道路 1000 1000 检修施工道路 100000 100000 合计 219000 219000 ⑸ 水平衡 项目运营期用水主要为升压站职工生活用水。生活用水依据陕西省 地方标准《行业用水定额》(DB61/T943-2020),本项目拟定职工 10 人, 项目年运行时间为 365 天,确定项目职工用水定额为 65L/(人·d),计 算可知项目用水量约 0.65m3/d(合计 237.25m3/a)。 职工生活污水的产污系数取 0.8,废水产生量为 0.52m3/d(合计 189.80m3/a)。 职工食堂含油废水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同生活污水一起进入一体化 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处理达标后送到杂用水池用于站区绿化和道路洒水 等,不外排。 项目具体用水情况详见表 2-6,项目用水情况一览表和图 2-1 项目用 水平衡图。 表 2-6 项目用水情况一览表 序号 用水项目 新鲜用水量 m3/d 损耗量 m3/d 废水产生量 m3/d 厂区内去向 1 职工生活用水 0.65 0.13 0.52 一体化污水处理站 损耗 0.13 新鲜用水 0.65 职工生活用水 图 2-1 0.52 污水站 项目用水平衡图 0.52 绿化和道路洒水 单位:m3/a ⑹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劳动定员:本项目拟设劳动定员 10 人,负责各风电机组的巡视、日 常保养、故障维修及值班等。 工作制度:每天工作 12 小时,实行两班制,年工作天数 365 天。 — 13 — ⑴ 施工布置情况 由于风电场的机组为分散布置,机组点多,运输距离较远,因此, 计划设置 1 个施工临建场地,占地 10000m2。施工临建场地主要有混凝土 搅拌站、砂石料堆放场地、机械修配及综合加工厂、材料及设备仓库以 及临时生产生活建筑等。 临建设施集中布置在较平坦的地方,生产、生活设施布置在一起, 形成一个集中的施工生活管理区。施工期临建平面布置情况见图 2-2。 总平 面及 现场 布置 图 2-2 施工期临建平面布置图 ⑵ 工程布局情况 本工程安装 24 台单机容量为 4650kW 风力发电机组及 8 台单机容量 为 4800kW 风力发电机组,同期拟建设 110kV 升压变电站一座。 本工程场内道路与通过场地周边的乡道、省道相连,可作为本项目 的主要运输通道,为方便施工和节省工程量,尽量利用场内已有道路进 行拓宽。项目总体平面布置情况详见附图 2。 本工程建设 6 回 35k 架空集电线路分别连接风电场内风机,最后全 — 14 — 部接入本次建设的 110kV 升压站内。 升压站站内分两大区,分别为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由东向西布 置为 SVG、接地变、主变压器、主变构架,出线方向向南。生活办公区 布置有综合楼、综合泵房和辅助用房。综合楼布置在生活办公区南部, 综合泵房及辅助用房布置在生活办公区北部,污水处理设施布置在综合 楼南侧。变电区和生活办公区均设消防环形道路,进站大门设在南围墙, 围墙采用实体围墙,大门采用可伸缩大门。 ⑴ 施工工艺 项目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如下图 2-3。 施工 方案 图 2-3 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⑵ 施工时序及建设周期 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同时结合风电场场址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 初步拟定建设期为 16 个月。 施工时序为:准备工程→道路及平整工程→场内输变电设备安装、 同时风机基础施工→升压站建筑施工→风力发电机组安装→电气设备安 装调试。 其他 无。 — 15 — 三、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 ⑴ 生态环境现状 ① 主体功能区划 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的通知》(陕政 发[2013]15 号)及《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报告,本工程建设区域属限 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中的国家层面限制开发区域。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图见附图 6。 ② 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陕西省划分 4 个生态区、10 个生态 功能区、35 个生态功能小区。本项目位于陕西省生态功能区中黄土高原 农牧生态区(一级区)、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控制生态功能区(二级区)、 白于山南侧水土保持控制区(三级区)。 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图见附图 7。 生态 环境 现状 ③ 土地利用现状 本次调查范围为风电场外扩 500m 范围。利用 2021 年 3 月遥感影像 解译,并在实地勘查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对评价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用地进行分类,结果见表 3-1 及 附图 8。 表 3-1 调查范围 序 号 地类名称 1 2 3 4 03 林地 5 6 7 9 — 16 — 调查范围内各类土地类型及面积 04 草地 项目区 面积(km2) 比例% 面积(km2) 比例% 01 耕地 71.52 17.09 60.68 16.08 02 园地 0.57 0.14 0.57 0.15 乔木林地 29.22 6.98 27.00 7.15 灌木林地 0.42 0.10 0.38 0.10 其他林地 1.98 0.47 0.64 0.17 天然牧草地 302.43 72.28 278.34 73.76 其他草地 0.34 0.08 0.25 0.07 0.05 0.01 0.05 0.01 09 特殊用地 8 10 交通运输用地 4.52 1.08 3.88 1.03 11 1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3.56 0.85 2.73 0.72 14 12 其他土地 0.04 0.01 0.04 0.01 15 201-205 城镇村及独立工矿 仓储用地 3.75 0.90 2.80 0.74 418.42 100.00 377.37 100.00 合计 ④ 植被类型现状评价 植被类型现状统计结果见表 3-2,植被类型见附图 9。 表 3-2 序 号 植被 群系 型 组 1 各植被类型面积及占总面积比例 植被类型 调查范围 项目区 群系 面积 (km2) 比例% 面积 (km2) 比例% 以白草为主的草丛 0.26 0.06 0.19 0.05 以白羊草、冠芒草、长芒草为 5.97 主的草丛 温带 丛生 以大油芒、黄背草、大针茅为 3 草原 296.07 禾草 主的草丛 草原 以狗尾草、早熟禾、绒毛鹅冠 4 0.40 草为主的草丛 1.43 4.42 1.17 70.76 273.60 72.50 0.09 0.32 0.09 5 0.02 0.07 0.02 0.94 3.56 0.94 4.04 15.53 4.12 1.61 6.08 1.61 0.06 0.22 0.06 0.80 2.24 0.59 0.02 0.08 0.02 0.03 0.12 0.03 0.04 0.17 0.04 0.85 2.73 0.72 0.00 0.00 0.00 17.09 60.68 16.08 2 以黄百草、白羊草为主的草丛 0.08 以旱柳、河北杨为主的落叶阔 3.93 叶林带 落叶 以栎、榆、槐为主的落叶阔叶 7 阔叶 16.89 林带 落叶 林 以榆、栎、柳为主的落叶阔叶 8 林 6.75 林 落叶 以小叶杨为主的落叶小叶林 9 小叶 0.26 带 林 以马尾松、油松、杉为主的常 10 针叶林 3.36 绿针叶林带 以截叶铁扫帚、牛枝子、胡枝 11 0.10 子为主的灌丛 温带 以沙棘、油蒿、矮锦鸡儿为主 12 灌丛 落叶 0.14 的灌丛 灌丛 以矮锦鸡儿、酸枣、沙棘、丁 13 0.19 香为主的灌丛 以苔草、毛蜡为主的湿生植被 14 3.56 群落 湿生植被 以芦苇、荻为主的湿生植被群 15 0.00 落 一年一熟粮食作物及耐寒经济作物 16 栽培 71.52 田 6 — 17 — 17 植被 0.57 0.14 0.57 0.15 无植被地带 8.37 2.00 6.77 1.79 合计 418.42 100.00 377.37 100 落叶果树园 18 ⑤ 植被覆度现状 调查范围内植被覆盖度情况见附图 10 及表 3-3。 表 3-3 植被覆盖度 调查范围 序号 植被覆盖度 项目区 面积(km2) 比例% 面积(km2) 比例% 1 极低覆盖度(<5%) 0.04 0.01 0.04 0.01 2 低覆盖度(5%~10%) 0.54 0.13 0.34 0.09 3 中低覆盖度(10%~30%) 0.15 0.04 0.13 0.03 4 中覆盖度(30%~50%) 296.46 70.85 273.92 72.59 5 中高覆盖度(50%~70%) 29.75 7.11 25.66 6.80 6 高覆盖度(>70%) 11.06 2.64 9.30 2.47 7 农业植被区 72.09 17.23 61.26 16.23 8 无植被区 8.32 1.99 6.73 1.78 合计 418.42 100.00 377.37 100.00 ⑥ 土壤侵蚀现状 调查范围内土壤侵蚀现状分布见附图 11 及表 3-4。调查范围内的土 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主要受地形条件和河流冲蚀作用影响, 域内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轻,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为主。 表 3-4 土壤侵蚀度 调查范围 序号 — 18 土壤侵蚀强度 项目区 面积(km2) 比例(%) 面积(km2) 比例(%) 1 微度风力侵蚀 15.27 3.65 13.70 3.63 2 轻度风力侵蚀 70.59 16.87 63.74 16.89 3 中度风力侵蚀 107.49 25.69 96.83 25.66 4 强烈度风力侵蚀 7.07 1.69 6.49 1.72 5 微度水力侵蚀 23.64 5.65 21.25 5.63 6 轻度水力侵蚀 82.39 19.69 74.38 19.71 7 中度水力侵蚀 108.71 25.98 98.08 25.99 8 强烈度水力侵蚀 3.26 0.78 2.91 0.77 — 9 418.42 合计 100.00 377.37 100.00 ⑦ 野生动物调查情况 吴起县处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 草原化的特征十分明显本区共有野生哺乳动物 12 种,鸟类 22 种。哺乳动 物有狼、狐、石貂、黄鼬、狗獾、蒙古兔、花鼠、达吾尔黄鼠、豹猫等。 鸟类有大雁、绿头鸭、鸢(老鹰)、雀鹰(鹞子)、金雕(花豹)、石鸡 (土名山鸡)、环雉鸡(野鸡)、岩鸽、灰斑鸠、猫头鹰、戴胜、绿啄木 鸟、棕形啄木鸟、中杜鹃、四声杜鹃(布谷鸟)、小沙百灵、家燕、金腰 燕、喜鹊、黑鹳等。 据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调查区内无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⑵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根据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 2022 年 1 月 13 日发布的环保快报 《2021 年 12 月及 1-12 月全省环境质量状况》,延安市吴起县 2021 年空 气质量现状评价表见表 3-5。 表 3-5 吴起县 2021 年空气质量现状评价表 污染物 年评价指标 现状浓度 μg/m3 标准值 μg/m3 占标率 % 达标情况 PM10 年平均质量浓度 66 70 94.29 达标 PM2.5 年平均质量浓度 26 35 74.29 达标 SO2 年平均质量浓度 15 60 25 达标 NO2 年平均质量浓度 24 40 60 达标 CO 日平均质量浓度 1600 4000 40 达标 O3 8h 平均质量浓度 128 160 80 达标 由表 3-5 可以看出,吴起县环境空气中各项因子均能满足《环境空气 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限值,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于达标 区。 ⑶ 声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现场踏勘,项目厂界外 50m 范围内无声环境保护目标。 ⑷ 电磁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监测结果,升压站所在地厂界四周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GB8702-2014)(公众曝露工频电场强度限值为 4kV/m、工频磁感应强 — 19 — 度限值为 0.1mT)相关规定,升压站拟建地电磁环境现状良好。 具体监测结果与评价详见“电磁环境影响专题评价”相关内容。 与项 目有 关的 原有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根据现状调查,项目尚未开工,项目区不存在与 环境 污染 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和生 态破 坏问 题 1、电磁环境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升压站电磁环境评价范围内无住宅、学校、医 院、办公楼、工厂等有公众居住、工作或学习的建筑物,因此本项目内无 电磁环境保护目标。 2、大气环境 根据现场踏勘,距离项目厂界最近的村庄为南侧约 510m 处的姜村, 生态 厂界外 500m 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居住区、文化区和农村 环境 地区,无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保护 3、声环境 目标 根据现场踏勘,厂界外 50m 范围内无声环境保护目标。 4、地下水环境 厂界外 500m 范围内无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个热水、矿泉水、温 泉水等特殊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 5、生态环境 周边无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⑴ 环境质量标准 ① 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修改单 评价 中二级标准; 标准 ② 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 2 类标准。 ③ 电磁环境执行《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相关规定: — 20 — 公众曝露工频电场强度限值为 4kV/m,公众曝露工频磁感应强度限值为 0.1mT。 ⑵ 污染物排放标准 ① 施工期扬尘执行《施工场界扬尘排放限值》(DB61/1078-2017) 中表 1 中的浓度限值。 ② 废水不外排。 ③ 施工期噪声排放执行《建筑施工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限值;运营期风电场噪声排放执行《风电场噪声限值 及测量方法》(DL/T1084-2008)中 A 类 2 类区标准。 ④ 一般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 GB18599-2020 ); 危 险废物 执行《危险 废物贮 存污 染控制 标准》 (GB18597-2001)及其 2013 年修改单中相关规定。 ⑤ 电磁环境:工频电场执行《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 中规定的标准,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电场强度限值 200/f(4kV/m)作为评 价标准;工频磁场执行《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规定的 标准,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工频磁场限值 5/f(0.1mT)作为评价标准。 无。 其他 — 21 — 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㈠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间,施工过程中将进行土 石方的填挖,包括风电机组基础施工、公用设施的施工、风电场内道路 的修建、临时便道修建等工程,不仅需要动用土石方,而且有大量的施 工机械及人员活动。 施工期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扰动后,随着地表植 被的破坏,可能造成土壤的侵蚀及水土流失;施工噪声对当地野生动物 及鸟类栖息环境的影响。 ⑴ 土地占用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 施工期永久占地、临时占地对植被以及动物生境产生影响,施工活 动对动物产生惊扰影响,从整体上影响评价范围生态系统,本项目施工 施工 期生 态环 境影 响分 析 活动相对于整个评价范围,占地较少,对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类型、结 构、过程等产生影响较小。永久占地包括风机基础、进场道路占地,占 地类型基本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由原来的草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土 地利用类型面积改变较小。 除永久占地外,临时占地包括风机安装平台、临时施工道路和施工 临建区占地等,但施工结束后,经采取植被恢复保护措施后,该临时占 地一般在 2~3 年内基本可恢复原有土地利用功能。 因此,本项目施工期对土地利用功能影响较小。 ⑵ 施工期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设对植被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风机基础、进场道路加宽、场 内道路等施工过程中,表现为地表开挖造成植被破坏、埋压等。此外, 风电场施工搭建工棚、仓库等临时建筑也需要占地,破坏地表植被。施 工过程中,施工范围内的植物地上部分与根系均被铲除,同时还伤及附 近植物的根系;施工带内植被由于挖掘出的土方堆放、人员践踏、施工 车辆和机械碾压等,会造成地上部分破坏甚至去除,但根系仍然保留。 这些将会造成施工区域植被的破坏,影响区域内植被覆盖度及植物群落 — 22 — 组成和数量分布,使区域植被生产能力降低。 永久占地内的植被破坏一般是不可逆的,临时占地内的植被破坏具 有暂时性,随施工结束而终止。自然植被在施工结束后,周围植物可侵 入,开始恢复演替的过程。本环评要求,施工结束后应对临时占地内的 植被进行恢复,主要撒播树种和草籽,种植当地优势灌、草,同时对永 久占地内空地进行绿化。经现场调查,项目所在区域没有珍稀植物,施 工造成的部分植被破坏不会导致评价区生物多样性改变等不良后果,在 采取环评提出的林地异地补偿措施后,植被破坏可得到有效补偿。 ⑶ 施工期对土壤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占地对原有土壤结构的影响,其次 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基开挖、回填过 程中。工程在施工时进行开挖、堆放、回填、人工踩踏、机械设备夯实 或碾压等施工操作,这些物理过程对土壤的最大影响是破坏土壤结构、 扰乱土壤耕作层。土壤结构是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一旦遭到破 坏,短期内难以恢复。在施工过程中,对土壤耕作层的影响最为严重。 但对临时占地而言,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可逆的,施工结束后,经过 2~3 年的时间可以恢复。 风电场施工、建设所使用的材料均选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材料, 不会土壤环境造成危害;建造基座的材料是普通的钢筋水泥,不会造成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电机组和塔架等的材料,都是耐腐蚀、无毒、无 害的材料,在施工期和营运期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建设施工道路和其它 辅助设施的是普通的建筑材料,这些均不会对土壤环境造成影响。但施 工过程中施工机械的管理及使用不当产生的机械燃油、润油漏损将污染 土壤,且这种污染是长期的,因此应加强施工期机械运行的管理与维护, 减少废机油的产生。总体而言,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小。 ⑷ 施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 施工机械噪声和人类活动噪声是影响野生动物的主要因素,各种施 工机械如运输车辆、推土机、振捣棒等均可能产生较强的噪声,虽然这 些施工机械属非连续性间歇排放,但由于噪声源相对集中,且多为裸露 — 23 — 声源,故其辐射范围和影响程度较大。预计在施工期,本区的野生动物 都将产生规避反应,远离这一地区,特别是鸟类,其栖息和繁殖环境需 要相对的安静,因此,本区的鸟类将受到一定影响。项目区主要野生鸟 类为麻雀、乌鸦、野鸡等常见鸟类,在该区域内未发现珍稀类野生鸟类。 因此,本风电场的建设不涉及对保护和珍稀鸟类的迁徙路线和栖息环境 的影响。 据调查,风电场工程建设区内大型哺乳动物已不多见,小型野生动 物多为野兔、花鼠类,但区内仍有一定数量的一般鸟类分布。总体来说, 施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较小。 ⑸ 施工期对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1)施工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① 主体工程 主要产生水土流失时段为土建施工期间,土建期工程主要包括场地 平整、塔基开挖等。根据施工特点,场地平整、塔基开挖等工程在施工 过程中将造成对原地表开挖、扰动和再塑,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失去 原有固土和防冲能力,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 检修路 检修路采用采用泥结碎石路面,道路两侧设排水沟。在建设过程中, 开挖排水沟、路基会对原有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破坏,为加速水土流失创 造了条件。 ③ 临时施工道路 新的施工便道开辟会有临时堆料的占地行为,对堆占地范围内的植 被和地表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加剧创造条件。 ④ 施工生产生活区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土建建设期,包括场地平整、施工过程中人为 扰动破坏,使地表植被受到破坏,失去固土防冲能力,如果不采取有效 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就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加剧水土流失。 ⑤ 临时堆土区 在主体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建筑材料及土方需要临时堆放,对原 — 24 — 地表进行了扰动。对于临时堆放的土体如不采取临时性的水土流失防护 措施,在回填以前将会发生较大的水土流失。 2)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施工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实施 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也将一同完成。对于采用植被恢措施的一些工程, 在自然恢复期初期植物措施尚未完全发挥其水土保持生态效益之前,受 降雨和径流冲刷,仍会有轻度的水土流失发生。但随着植物生长,植被 覆盖度的增加,水土流失将会逐渐得到控制,并降低到允许水土流失范 围内。 ⑹ 小结 本工程的建设采取优化施工方式,减少对植物的破坏。施工期限定 施工期作业带范围,减少施工临时占地,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及时恢 复,合理绿化。本工程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相结合控制项目区水土 流失量。在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以及临时措施后,会使项目区的水 土流失量减少,所有临时占地均进行植被恢复并进行绿化。当恢复措施 的效果全部显现后,项目区恢复地区的林草覆盖率可以得到恢复,周围 环境因项目施工造成的影响可以得到改善。综上所述,本工程的建设对 周围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㈡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建设阶段施工废气主要为施工期平整场地、地基开挖、物料堆 放以及车辆行驶产生的施工扬尘、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 ⑴ 施工扬尘 项目施工期装运土石方,以及建筑材料堆放等过程产生的扬尘,属 无组织排放。施工扬尘是施工活动的一个重要污染源,也是基建活动中 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该项目的扬尘主要来自: ① 土方的挖掘扬尘及现场堆放扬尘; ② 建筑材料(白灰、水泥、砂子、石子、砖等)的现场搬运及堆放 扬尘; ③ 施工垃圾的清理及堆放扬尘; — 25 — ④ 施工过程来往车辆产生的扬尘。 通过采取道路及厂区洒水、开挖土方及易起尘物料进行覆盖、使用 预拌商品混凝土,散装物料运输时加盖篷布等措施,施工现场扬尘将得 到有效控制。施工扬尘浓度满足《施工厂界扬尘排放限制》 (DB61/1078-2017)中相关要求。施工扬尘影响为短期影响,施工结束 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基本可以恢复至现状水平。 ⑵ 机动车尾气 施工废气主要为运输车队、施工机械(推土机、吊车等)等机动车 辆运行时排放的尾气。废气中主要污染因子为 NOX、CO 等,本环评要求 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采用满足重型柴油车中国第六阶段排放标准要求的 柴油,采取节能环保型和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改 善道路交通状况,提高机动车通行效率,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确保尾 气排放满足《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 (GB 17691—2018)相关要求。由于本项目施工期运输车辆、施工机械 尾气产生量较小,属间断性、分散性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㈢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⑴ 施工废水 施工期生产用水主要为混凝土结构养护和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冲洗 等,施工废水主要是在上述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泥浆或砂石的工程废 水,该部分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 SS;不含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采用沉淀 池进行澄清处理后贮存,用于施工场地、道路洒水降尘。沉淀的泥浆可 与施工垃圾一起处理。由于施工布置较为分散,范围也较广,而且施工 废水产生时间不连续,基本不会形成水流,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⑵ 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 COD、BOD5、SS、NH3-N,施工人员生活 盥洗废水经临时沉淀池收集沉淀后回用于施工场地、道路浇洒抑尘等; 项目施工前先行建设 1 间防渗旱厕,解决施工人员入厕问题。旱厕定期 进行消毒、清掏外运用作农肥。 — 26 — ㈣ 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施工场地产生的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12523-2011)。在施工期间,主要噪声源为挖掘机、起重机、搅拌 机、柴油发电机、振捣器、钢筋切断机、运输车辆等。 建设施工期一般为露天作业,施工场地内机械设备大多属于移动声 源,要准确预测施工场地各场界噪声值较为困难,因此本评价仅针对各 噪声源单独作用时的超标范围进行预测,见表 4-1 和表 4-2。 表 4-2 主要施工机械和车辆的噪声影响范围 由上表可以看出: — 27 — ① 施工噪声因不同的施工机械影响的范围相差很大,夜间施工噪声 的影响范围比昼间大得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多台施工机械同 时在一起作业,则此时施工噪声的影响范围比预测值大。 ② 施工噪声将对周围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起重机影响 最大,昼间影响范围在距机械 126m 内,其他施工设备昼间影响主要出 现在距施工机械 80m 的范围内,夜间起重机影响最大,影响范围在距起 重机 708m 的范围内。材料运输造成车辆交通噪声在昼间道路两侧 16m 以外可基本达到标准限值,夜间在 89m 处基本达到标准限值。 ③ 施工运输车辆的使用将增大现有村村通道路的交通量,导致施工 运输交通噪声影响有所增大。 项目施工期,在严格落实本环评提出的降噪、减振防治措施后,施 工噪声排放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中的相关要求;风电场内运输道路途经村边。在采取禁止夜间运输、限 速等措施情况下,施工运输交通噪声对道路旁村庄居民不利影响可减缓 至最低程度,本项目施工期短,随着施工期的结束,施工运输交通噪声 消失。总体而言,项目施工期噪声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 ㈤ 施工期固体废物处理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施工渣土、施工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的生 活垃圾等。 ⑴ 施工弃土 本工程挖方量为 219000m3,临时堆土点状分布在每个风机基座、和 施工生产生活区周边。回填后产生的余土就近用于风机及箱变周边基础 的平整填方。表土就近堆放于道路工程区周边、生产生活区及风机安装 平台一角,施工结束后用作绿化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土方可在施工 初期表土剥离时,预留表层腐殖土,作为后期复耕及绿化恢复用土(可 在风机施工的临时场地上堆填)。剩余土方就地用于地场平整。本项目 不设取弃土场,无弃方产生。 ⑵ 施工建筑垃圾 本项目施工时产生少量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主要包括砂石、废金属、 — 28 — 废钢筋等杂物,其中废金属、废钢筋等回收利用,不能利用部分及时运 往附近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置。 ⑶ 生活垃圾 施工人员(平均每天 30 人,垃圾产生量按 0.5kg/(人·d)计)产 生的生活垃圾约 15kg/d,共产生生活垃圾约 5.5t,项目产生的生活垃圾 定点存放,由环卫部门收集处理。 ㈠ 运营期主要生态影响 ⑴ 运营期对地表植被生物量影响分析 项目的建设使风场内的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发生轻微改变。本项目 施工结束后,仍有部分土壤不可恢复而成为永久占地,主要为风机基座 及基础工程施工、箱式变压器基础施工、场内检修道路等,因此,会减 少地表植被的生物量。评价建议就近或在场区植树和种草,合理绿化, 增加场地及周边绿化率,3 年后生态可以得到恢复,并会在一定程度上 改善原有生态。因此本项目只在短期内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小的影 响,植树种草措施完成后,区域生物量减少很少。因此,本项目建成后 运营 期生 态环 境影 响分 析 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会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⑵ 运营期对鸟类的影响分析 ① 对鸟类数量的影响 风力发电运转阶段对飞行鸟类的影响为鸟类于夜间及天气恶劣多雾 时飞过风力发电厂区域,可能因视线不良而撞击风力发电机叶片或塔架。 根据国外二十几年风场设计规划的经验,将风力机排列在一起可以减少 风场所影响的总面积,对飞行鸟而言并不构成威协,以鸟类飞行习性而 言,会趋向改变直飞行路径,自行避开风机,根据国外的研究资料,鸟 类一般会从远离风力发电 100~200m 的安全距离飞越或由周围越过风 机。本工程各台风电机组之间的间距不等,足够让鸟类穿越,不会干扰 到鸟类的飞行。风机运转的过程中,动物的数量将不会因此下降。 ② 对鸟类飞行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对内陆型风电场,鸟类日常活动的范围一般较低,在 20m 高的范围内,平均约 18.8m,雀形目约 5.5m,鸽形目约 6.6m。鸟 — 29 — 类的飞行高度,通常呈季节性变化,夏季平均飞行高度最低,春季次之, 秋季则最高。拟建风电场风机轮毂高度 105m,叶片直径为 185,叶片扫 过区域的高度在 86-196m 之间,风机与鸟类发生碰撞的区域为离地 86-196m 之间的风轮扫掠面积范围内,项目区鸟类活动范围一般在 100m 高以下的范围内,因此,风电场运转对其影响较小。 ③ 对鸟类迁徙的影响 本项目工程布设和走线均沿山脊布置,山脊部位虽作为评价区地形 最高的部位,但项目建设仅表现为机位和道路的修建,加之项目运营后, 道路由施工期的 6m 宽退缩成检修道路(宽 4m),人流、物流量极小, 对动物迁徙几乎没有影响。通过调查林业等相关部门,项目区不存在鸟 类觅食区、栖息地,也不属于候鸟迁徙区域。因此,拟建风力发电站对 鸟类觅食、迁徙与栖息环境的影响较小。 项目区主要野生鸟类为乌鸦、麻雀、野鸡等常见鸟类,在该区域内 未发现珍稀类野生鸟类。因此,本风电场的建设不涉及对保护和珍稀鸟 类的迁徙路线和栖息环境的影响;对乌鸦、麻雀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风 机噪声和风机转动碰撞的危害,由于风机较为分散,噪声影响范围一般 不超过 300m,而鸟类活动范围较大,在靠近风机处鸟类活动可能会受噪 声影响,但鸟类完全可以避开风机活动,周围地理环境和植物分布相似, 鸟类扩大活动范围避开风机范围是可行的,不会对其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风机转动噪声和碰撞对鸟类影响较小。 ⑶ 区域景观生态影响分析 景观是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和生态系统组成, 其基本构成包括拼块、廊道和基质,成片的风力发电机呈现及线路的建 设,对沿线生态系统进行切割,会使拼块数增加,破坏自然生态景观的 完整性与连续性,将使景观破碎化。建设项目所在地所处的地区原有的 景观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景观,虽然这是一种自然景观,如果在其中 出现白色风塔点缀期间,这不但会减轻人们的视觉疲劳,也会使人们的 视觉感到一种享受。风力发电场建成后,就风力发电机本身而言,已经 为这一区域增添了色彩,风力发电机组合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非常独特 — 30 — 的人文景观,这种人文景观具有群体性,可观赏性,与自然景观有明显 差异,但可以反映人与自然结合的完美性,如果风力发电场区能够按规 划有计划地实施植被恢复,种植灌草,形成规模,使场区形成一个结构 合理、系统稳定的生态环境,总体而言,本项目建设对周围景观影响小。 ㈡ 运营期主要污染环节及因素 ⑴ 厨房油烟废气 本项目运营后,升压站办公楼取暖及食堂均采用电能,不产生燃料 废气。产生的废气主要是职工食堂油烟,即食物烹饪加工过程中挥发的 油脂有机物质及其加热分解或裂解产物,油烟的主要成份是高温蒸发的 油和水蒸汽与空气,其他分解物所占比例较小。 ⑵ 废水 运营期污水主要是本项目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根据前文分析 结果,生活污水产生量为 0.52m3/d(合计 189.80m3/a)。其中食堂污水 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与生活污水一同排入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处理,处 理后存入防渗集水池储存,用于站内绿化、道路扫水等,不外排。 ⑶ 噪声 在风机运行时将产生噪声,在一定范围内会对周围声环境产生影响。 风力发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来自于叶片扫风产生的噪声与机 组内部的机械运转噪声,其中以机组内部的机械运转噪声为主。风机发 电时噪声源强与风速有关,营运期单台风机转动噪声源强随风速不同可 达到 100-106dB,变压器产生的噪声值在 50-70dB(A)左右。 ⑷ 固体废物 本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变压器与风机在检修和事故 工况时产生废弃润滑油、废变压器及废油桶,职工生活垃圾。 ① 生活垃圾 项目拟设劳动定员 10 人,年工作天数 365 天。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 手册,生活垃圾按 0.5kg/人.d 计,则生活垃圾的产生量 1.83t/a,生活垃 圾设垃圾桶分类收集后交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 31 — ② 危险废物 变压器与风机在检修和事故工况时产生的废弃润滑油、废变压器及 废油桶属于危险废物。设危废暂存间分类收集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废润滑油产生量约为 1.0t/a,废物类别为 HW08,代码为 900-214-08; 废变压器产生情况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而定,类别为 HW10 多氯(溴)联 苯类废物,代码为 900-008-10;废油桶产生量约为 0.6t/a,类别为 HW49 其他废物,代码为 900-041-49。 ③ 小结 项目固体废弃物污染源源强核算结果及相关参数见下表 4-3。 表 4-3 项目固体废弃物污染源源强核算结果及相关参数表 利用 措施及 利用处 产生 固废 有害 形 危害 产生 或处 环监管管理 属性 代码 贮存方 置方式 环节 名称 成分 态 特性 量 t/a 要求 理量 式 和去向 t/a 废润 《危险废物 900-2 润滑 液 T,I 0.50 0.50 49-08 滑油 油 态 贮存污染控 交有资 制标准》 废变 900-2 变压 固 设备 危险 T,I 若干 危废暂 若干 49-08 器 态 质单位 (GB18597压器 检修 废物 存间 处置 2001)及其 废油 900-0 润滑 固 T/In 0.30 0.30 修改单中的 41-49 油 态 桶 相关规定 职工 生活 固 交环卫 ----- 1.83 垃圾桶 1.83 分类收集 办公 垃圾 态 部门 ⑸ 光影影响 ① 项目所在地太阳高度角计算方法 从地面某一观测点指向太阳的向量 S 与地平面的夹角定义为太阳高 度角,S 在平面上的投影线与南北方向线之间的夹角为太阳方位角,用 γ表示,并规定正南方为 0°,向西为正值,向东为负值,其变化范由 为±180°。由于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因此选择冬至日进行光影范围 计算。 冬至日逐时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如下: ho=arcsin(sinφ·sinσ+cosφ·cosσ·cosτ) 式中:ho—太阳高度角,rad; φ—当地纬度,deg,本次选取选风机 T1(地理坐标:E105°55′ 12″、N36°53′10″)进行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 32 — λ—当地经度,deg; σ—太阳赤纬角,冬至日太阳赤纬角为-23.442°; τ—太阳时角,在正午时τ=0,每隔一小时增加 15°,上午为正, 下午为负。 太阳方位角计算公式如下:γ=arcsin(cosσ·sinτ)/cosh0) 式中:γ—太阳方位角,rad;其他参数含义同前。 经计算,太阳高度角 h0=28.06°。 ② 光影长度计算方法 风电机组不停转动的叶片,在阳光入射方向下,投射到居民住宅的 玻璃窗户上,即可产生闪烁的光影。风电机组的光影影响范围取决于太 阳高度角的大小,太阳高度角越大,风机的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 风机的影子越长。光影影响防护距离等于风机光影长度,以风机与最近 民宅距离是否满足作为衡量标准。风机光影长度计算公式如下: L=D/tgh0 其中:L——风机光影长度 m; D——风机高度; h0——太阳高度角° 本项目可研采用的风机轮毂高度为 105m,风叶直径为 186m,则本 次评价风机高度取 105m;计算得到最大风机光影长度为 196m。本项目 建设地点位于北半球,光影影响范围为以风机中心半径为 196m 的北侧 半圆。据现场调查可知,风机北侧 196m 范围内不存在居民点,因此本 项目不存在光影扰民现象。 因此,确定以每台风机为中心,东西方向为轴,以 196m 为半径画 圆,轴北侧半圆区域定为本工程的风机光影影响防护距离,需在风电机 组微观选址时保证风机北侧 196m 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无居民点。 ⑹ 电磁环境影响 本期工程中风力发电机组设置 35kV 箱式变压器。箱式变压器均为 金属箱体,通过箱体屏蔽后,对周围辐射的电场强度极低,对电磁环境 基本没有影响。 — 33 — 升压站运行时会造成电磁影响,具体影响分析详见“电磁环境影响 专题评价”内容。 ⑺ 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本项目为分散式风电项目,项目风电机组运转过程、变压器在检修 过程中会使用少量润滑油,润滑油更换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润滑油,废润 滑油产生量约 0.50t/a,润滑油最大暂存量约为 0.05t/a 暂存在危废间内定期交危废单位处置;故本项目涉及危险物质主要 为油类物质,项目场地内最大暂存量为 0.555t。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 C 的 计算方法计算物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项目危险物质 Q<1,该 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计算结果见下表 4-4。 表 4-4 Q 值计算结果表 序号 名称 暂存位置 状态 最大暂存 量t 临界量 t Q值 1 润滑油 油品间 液态 0.05 2500 0.00002 2 废润滑油 危险废物暂存 间 液态 0.50 2500 0.00020 合计 -- -- -- -- -- 0.00022 本项目涉及的环境风险主要为油类物质泄漏及遇明火或高温发生火 灾、爆炸等。油类物质下渗会影响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一旦发生火灾、 爆炸会对周围动植物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油类物质燃烧产生二 次污染主要为烟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 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① 泄漏事故风险分析 本项目风电机组使用的润滑油在非正常情况下泄露可通过收集桶直 接收集,不会进入地表环境,收集的润滑油作为危废由巡视人员集中暂 存于升压站的危废间内,定期交资质单位处置。本项目润滑油咱村的位 置(油品间)采取重点防渗,并设置围堰,由专人进行管理,可防止柴 油泄露、溢流进入地表环境。因此,在采取以上措施后,本项目环境风 险事故发生概率可大大降低,当事故发生导致危险物质泄漏时,对项目 场地周围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 — 34 — 响均较小。 ② 火灾爆炸事故风险分析 油品间油遇高温及明火易发生火灾、爆炸,可能对场地内工作人员 造成人身危害以及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影响场地内动植物生存环境以及 场地生态环境,且火灾事故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伴生/次生的污染物会对大 气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本项目油品间通过采取专人定期巡查,按照标准、 规范配备消防设施和急救器材,将风险防控要求落实到人等措施后,本 项目发生火灾、爆炸的可能性小,事故情况下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本次评价要求企业在项目建成后定期组织培训及环境事故应急演 练,防止风险事故发生,同时,要求企业员工在发生风险事故时,能够 以最快速度发挥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相关防控措施,尽快控制事态 的发展,降低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⑻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可不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⑼ 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可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场址位于延安市吴起县境内,项目不在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 地、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内;项目不占用基本农田,项目建设不 存在制约因素。 项目为风电项目,不涉及环保搬迁。根据前文影响分析结果,项目 选址 选线 环境 合理 性分 析 建设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项目建设从环境角度分析项目选址合 理。 — 35 — 五、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㈠ 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⑴ 植被保护措施 项目占地不涉及占用基本农田。项目施工占地主要为灌木林地、 草地。针对不同占地类型,植被保护恢复措施如下: 1) 灌木林地 项目用地范围内灌木主要为柠条、沙柳、酸刺、狼牙刺灌丛。 地场清理后,表土单独存放,表土临时堆场四周设有编织袋围挡, 防止水土流失。表面用密目网遮盖。 施工结束后,及时用表土覆土,绿化,种植项目区域内优势灌 木,如柠条、沙柳、酸刺、狼牙刺灌丛等。同时播散草籽,恢复地 表植被。 2)其他草地 施工 项目部分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涉及到草地时,施工期间土地开 期生 态环 挖土壤分层堆放,要求剥离地表土壤,表土单独存放,表土临时堆 境保 护措 场四周设有编织袋围挡,防止水土流失。表面用密目网遮盖。在临 施 时施工结束后分层回填,土地平整人力畜力翻耕,对整治后的临时 占地进行绿化,绿化措施采用播撒草籽,草籽选有当地适生草种铁 杆蒿和针茅混播。 3)其他保护措施 ① 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确定征占土地范围,合理安排施工,尽量 减少施工开挖面积和临时占地面积,减少植被的破坏。 ② 施工营地等临时建筑尽可能采用成品或简易拼装方式,尽量 减轻对土壤及植被的破坏。 ③ 对凡因风电场、道路等永久占地施工破坏植被而造成裸露的 土地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整治利用,尽量采用当地土种进行植被补 充,主要种植林木,保证项目建设后生物量不减少,生态环境质量 不降低。 — 36 — ④ 永久占地处基础开挖时,应将表层土与下层土分开,单独收 集并保存表层土,暂时堆放于风机场地内,用于今后的植被恢复覆 土,以恢复土壤理性;临时表土堆场采取临时防护措施:设土袋挡 护、拍实、表层覆盖草垫或苫盖纤维布等其它覆盖物。对于在坡度 大于 15°的 地 区放 置 风 机的 区 域,施 工 时应及 时在 坡 脚 处设 置 草 袋 挡土墙挡护或坡面种植草本植物等防护措施加以防护,以减少水土 流失现象发生;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地表,对施工场地进行表土 回填、土地平整,以便恢复植被。在工程完工后,对临时占地、临 时道路、吊装场地等临时施工设施区进行土地平整,翻耕,及时进 行绿化。 ⑵ 工程措施 场址区内不存在泥石流、滑坡、流动砂丘等不良地质现象。场 地不做大范围平整,最大程度的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在施工过程中, 地表开挖时做好表土的集中堆存和保护,并要求完工后及时利用原 表土对施工造成的裸露面进行覆土。同时对场内局部产生的开挖土 方量在其周边进行就地摊平、压实,不做弃渣外运处理,尽量减少 车辆对场地的碾压,保护地表生态,降低土方施工费用。 项目建设临时施工用房和施工人员生活用房。临建施工前对临 时用地进行表土剥离,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和保存,用于施工结束 后绿化覆土。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临建地表,对施工场地进行表 土回填、土地平整,以便恢复植被。在工程完工后,对施工临建场 地、吊装场地、临时道路等临时施工设施区进行土地平整,及时进 行绿化。主要措施如下: ① 风机区域:结合地形及地表植被,尽量避开植被较好区域布 置吊装场地。场内局部产生的少量土方就地用于土地平整,不外运; 尽量减少车辆对场地的碾压,保护地表生态。施工结束后,吊装场 地等临时施工设施区及时进行土地平整,及时进行绿化。 ② 施工临建场地:剥离的表土集中堆存和保护,施工结束后, 用于临时用的覆土绿化。 — 37 — ③ 道路区:表土剥离及回覆,施工结束临时道路全部复垦绿化, 恢复原貌。 ⑶ 临时措施 风机基础建设开挖大量松散土方堆积在其周边,施工建设完毕 后进行基础回填,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在临时堆土周边设置临时装土 袋挡墙拦挡;对堆积的剥离表土周边设置临时拦挡。临时苫盖:施 工期间对堆积土体表面及临时施工面采用纤维布苫盖,防止雨水冲 刷和大风吹蚀。 ⑷ 野生动物减缓及保护措施 应加强对施工的管理,加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开工前,应 在工地及周边设立保护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宣传牌。预计在施工期, 本区的野生动物都将产生规避反应,远离这一地区,特别是鸟类, 其栖息和繁殖环境需要相对的安静。因此,本区的鸟类会受到一定 影响。根据当地居民反映,项目区主要野生鸟类为野鸡、麻雀、乌 鸦等常见鸟类,区域内未发现较为珍稀的野生鸟类。据调查,本区 无大型野生动物,哺乳动物主要是鼠、兔等小型动物。 严禁施工人员捕杀野生动物。施工期应避开鸟类迁徙高峰期, 尽量避开鸟类集群及繁殖的高峰期。尤其是在有大雾、小雨或强逆 风的天气,应该停止施工。 ⑸ 水土保持措施 ① 优化施工工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土 石方的施工应尽量避开雨季,如不能避开雨季施工,应尽量减少土 石方的开挖,同时施工过程中不允许随意破坏和占用额外土地。 ② 施工期剥离的地表土,在临时堆土场堆放和保存,并采取拦 挡、苫盖措施,施工结束后用于绿化覆土用。为了抑制扬尘,减少 水土流失,应采取临时洒水措施,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土地整治、恢 复植被。 ③ 建设单位要增强水土保持意识,在本方案以外的其它工程, 如供水、供电等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也要注意到水土保持防护措施, — 38 — 尽量减少地表的扰动,减少水土流失。 ㈡ 施工期废气防治措施 ⑴ 施工扬尘防治措施 为降低建设期扬尘对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环评要求施工 单位严格按照《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省建筑施工扬 尘治理措施 16 条》、《施工厂界扬尘排放限制》(DB61/1078-2017) 等文件要求,提出以下措施和要求: ① 在对地面开挖时,对于干燥土面应适当洒水,使作业面保持 一定的湿度;回填土方时,在表面土质干燥时适当洒水,防止回填 作业时产生扬尘。 ② 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固定垃圾存放点,垃圾应分类集中堆放并 覆盖,及时清运,严禁焚烧、填埋和随意丢弃。 ③ 施工现场对运输土方、渣土等散装货物的车辆,装载的物料、 渣土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槽帮上沿,车斗用苫布遮盖或者采用密闭车 斗,严禁沿路遗漏或抛撒。 ④ 对工地内部道路、场地要进行硬化或半硬化,其余场地必须 绿化或固化,严禁使用其他软质材料铺设;同时为了减少影响,要 求配备专门的清洗设备和人员负责对出入施工场地口的运输车辆车 体和车轮及时冲洗,保证运输车辆不得携带泥土驶出工地。 ⑤ 施工现场集中堆放的开挖土方必须覆盖,对易引起扬尘的物 料采用绿色遮阳网、密目网进行全部覆盖,严禁裸露;及时清理堆 放在场地和道路上的弃土、弃渣及抛撒料,要适时洒水灭尘,对不 能及时清运的,必须采取覆盖等措施,防止二次扬尘对敏感目标的 影响。 ⑥ 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尽量缩短起尘操作时 间,遇到四级或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同时作业处 覆以防尘网。 ⑦ 施工期使用混凝土应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不得现场露天搅 拌混凝土。 — 39 — ⑵ 运输车辆尾气控制措施 拟采取如下控制措施减少燃油废气及汽车尾气的影响: ① 选用符合国家卫生防护标准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 ②加强对施工机械及施工车辆的检修和维护,严禁使用超期服 役和尾气超标的施工机械及车辆; ③ 对施工区内行驶的机械设备应保证其功效,对有故障的机械 设备按《机械维护规定》(Q/AEPC-MAQ03)进行修复。同时机动 车辆的尾气监测应按交通管理规定执行,应取得交通部颁发的《机 动车辆排气合格证》; ④ 尽可能使用气动和电动设备及机械,采用满足重型柴油车中 国第六阶段排放标准要求的柴油,以减少机械和车辆有害气体的排 放。 ㈢ 废水处理措施 ⑴ 施工废水采用沉淀池进行澄清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道路 洒水降尘。 ⑵ 施 工 人 员生 活 盥 洗 废 水 经 临时 沉 淀 池 收 集 沉淀 后 回 用 于 施 工场地、道路浇洒抑尘等; ⑶ 项 目 施 工前 先 行 建 设 1 间 防 渗 旱 厕 , 解 决 施 工 人 员 入 厕 问 题。旱厕定期进行消毒、清掏外运用作农肥。 ㈣ 施工噪声减缓措施 为减轻施工期噪声对施工人员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环评要求 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以下 措施: ⑴ 制定施工计划时,应尽可能避免大量噪声设备同时使用。禁 止 在 午 间 ( 12:00 至 14:00) 、夜 间( 22:00 至 次日 6:00) 进行 产 生 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因生产工艺要求或其他特殊需要,确需在夜 间进行施工时,应取得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准予夜 间施工的批准文件。进行夜间施工作业,应当向周围居民公告。公 告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名称、施工单位名称、夜间施工批准文号、 — 40 — 夜间施工起止时间、夜间施工内容、工地负责人及其联系方式、监 督电话等。 ⑵ 合理布置施工场地施工设备,优化施工布局,将噪声较大的 设备布置在远离周边敏感点一侧,避免同一地点噪声级较大的机械 设备过多,局部声级过高,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将施工 阶段的噪声减至最小。 ⑶ 在施工设备的选型上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高噪声设备在使 用时,应尽量采用固定式或活动式隔声罩或隔声屏障进行局部遮挡。 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养护,闲置设备及时关闭;同时,尽可能采用 外加工材料,减少现场加工的工作量。 ⑷ 按操作规范操作机械设备,减少碰撞噪声,并对工人进行环 保方面的教育,文明施工,禁止野蛮作业,尽量减少作业噪声,加 强施工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⑸ 过加强管理、控制运输时间,运输物料车辆经过沿途村庄时 禁止鸣笛、减速慢行,减少噪声排放。 本项目施工期噪声具有临时性、阶段性和不固定性等特点,在 严格落实环评提出的降噪措施后,施工噪声排放满足《建筑施工场 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相关要求。随着施工 的结束噪声也随之结束,则项目施工期噪声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 ㈤ 固体废物治理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施工渣土、施工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 的生活垃圾等。 ⑴ 施工渣土 临时堆土点状分布在每个风机基座、和施工生产生活区周边。 回填后产生的余土就近用于风机及箱变周边基础的平整填方。表土 就近堆放于道路工程区周边、生产生活区及风机安装平台一角,施 工结束后用作绿化覆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土方可在施工初期表 土剥离时,预留表层腐殖土,作为后期复耕及绿化恢复用土(可在 风机施工的临时场地上堆填)。剩余土方就地用于地场平整。本项 — 41 — 目不设取弃土场,无弃方产生。 ⑶ 建筑垃圾 本项目施工时产生少量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主要包括砂石、废 金属、废钢筋等杂物,其中废金属、废钢筋等回收利用,不能利用 部分及时运往附近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置。 ⑶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项目产生的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由环卫部门收集处理。 ㈠ 运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⑴ 对野生动物的生态保护措施 运营期的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是针对鸟类的影响,主要的生态 保护措施有以下几点: ① 在风机上图上亚光涂料,防止鸟类看到转动的风机光亮去追 逐风叶。 ② 在恶劣天气应关停风机,避免误伤鸟类。 ⑵ 对植物的生态环保措施 ① 完 善 施 工期 未 实 施 到 位 的 植被 保 护 措 施 及 水土 保 持 的 工 程 运营 措施。确保项目建设区内(除永久占地)植被覆盖率和成活率。 期生 ② 保证主体工程完成后生态恢复费用的落实和兑现。 态环 境保 ③ 按永久占地面积采取异地种植植被的方式进行生态补偿,就 护措 施 近或在风电场内植树和种草,合理绿化,增加场地及周边草地绿化 覆盖率。 ④在项目风机叶片阴影影响范围外选择项目拟建地的原有优势 物种;影响范围内选择喜阴、耐寒耐旱等能较快适应当地气候及日 照情况的植物,以减少项目区风机叶片阴影对植被的影响。 ⑤项目运营期可能存在主体工程(风电机组等)的维修,在维 修过程中,存在周边植被被占压破坏等情况,因此,需对破坏后植 被进行恢复。 ㈡ 风机光影影响减缓措施 以 每台风 机 为 中心, 东西方 向为 轴,以 196m 为半 径画圆, 轴 — 42 — 北侧半圆区域定为本工程的风机光影影响防护距离,需在风电机组 微观 选 址时保 证 风机北侧 196m 为半 径的圆形区 域内无 居民点 。同 时防护区范围内不得再新建村庄及迁入居民、学校等敏感点。 ㈢ 运营期废气治理措施 ⑴ 治理措施 运营期废气主要为职工食堂油烟,采用油烟净化器处理后于食 堂顶部排放。 ⑵ 监测要求 根据《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HJ 819-2017)的相关要求 开展自行监测,并主动向当地主管部门报送监测结果。本项目污染监测采 样点、监测因子及监测频率见下表 5-1。 表 5-1 类别 监测点位 有组 食堂油烟排气 织废 筒 气 本项目废气污染源监测计划表 监测指标 监测频次 执行排放标准 油烟 1 次/年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 (GB18483-2001)要求 ㈣ 运营期废水治理措施 运营期废水主要为职工产生的生活污水。 食堂污水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与生活污水一同排入一体化污 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后存入防渗集水池储存,用于站内绿化、道路 扫水等,不外排。 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处理工艺采用“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法”。 ㈤ 噪声治理措施 ⑴ 治理措施 由于风机运行噪音与风速、风叶转速、风机功率、环境特征等 多方面因素有关,在项目建成后应定期对风机附近居民点噪声情况 进行监测,若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居民点噪声监测值出现超标,可采 取在风大或夜间时对居民点影响较大的风机进行限制功率运行、或 者关停,以降低在特殊气象条件下对居民点的噪声影响。 项目在选购设备时,选用低噪声设备,如风电机选用隔音防震 型、变速齿轮箱为减噪型、叶片选用减速叶片等,运行期加强风电 — 43 — 机组的日常保养和维护,使其良好运行,减小相关机械因素产生的 噪声。 环评要求项目在微观风机选址时,对项目区的居民进行进一步 详查,划定以风机为中心,50m 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为噪声环境防护 区,保证单台风机距最近居民点距离在 50m 以上,确保居民点噪声 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区标准。同时防护区 范围内不得再新建村庄及迁入居民、学校等敏感点。 ⑵ 监测要求 根据《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HJ 819-2017),本项目噪 声污染监测点位及监测频率见下表 5-2。 表 5-2 本项目噪声污染源监测计划表 类别 监测点位 监测指标 监测频次 执行排放标准 噪声 升压站厂 界 等效 A 声级 1 次/季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 标准》(GB12348-2008)2 类 ㈥ 固体废弃物 项目产生的废润滑油、润滑油桶、废变压器均属于危险废物, 项目拟建危废暂存间,危险废物暂存于危险废物暂存间后,及时交 有资质单位处置。 职工生活垃圾设垃圾桶分类收集后,交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㈦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本项目涉及的环境风险主要为油类物质泄漏,项目风电机组使 用的润滑油在非正常情况下泄露设置收集桶直接收集,不会进入地 表环境;检修过程产生的废润滑油在危废间暂存,定期交资质单位 处置,危废间采取重点防渗,并设置围堰,由专人进行管理。每个 箱式变压器下部设置 1 个集油池,尺寸为长宽深 2×1×1m,用于收 集变压器废油,池内采用耐酸水泥构筑混凝土基础,在基础上敷玻 璃钢防渗层,外表面采用耐酸花岗岩与环氧树脂胶泥粘联护面,保 证防渗层渗透系数小于 1×10-10cm/s。 本项目油品间采取重点防渗,并设置围堰,由专人进行管理, 可防止润滑油泄露、溢流进入地表环境。通过采取专人定期巡查, — 44 — 按照标准、规范配备消防设施和急救器材,将风险防控要求落实到 人等措施,防控事故发生。 另外,项目建成运营期后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及环境事故应急演 练,加强管理,严格落实相关风险防范措施,防止风险事故发生, 降低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其他 无。 项目总投资 120750 万元,估算的环保投资为 112.4 万元,占总投资 的 0.09%,具体如下表 5-3。 表 5-3 处理措施与设施 名称 废气 位置 数量 材料运输及堆放时 运输车辆及堆放点 配套 设篷盖 施工临时区域出入 冲洗运输车辆装置 1套 口 投资 /万元 0.5 3.5 施工场地洒水抑尘 施工临时区 1套 4.0 施工废水 沉淀池 施工临时区 1座 1.0 生活污水 防渗旱厕 施工临时区 1座 1.0 固废 生活垃圾 垃圾桶 施工临时区 若干 0.2 生态 水土流失 表土堆存、织物草袋覆盖、植被恢复 废气 食堂油烟 油烟净化器 职工食堂 1套 0.5 食堂废水 油水分离器 职工食堂 1座 0.5 生活污水 一体化污水站 升压站生活区 1座 15 废润滑油等 危废 危废暂存间 升压站 1座 1.0 生活垃圾 垃圾桶 升压站 若干 0.2 风机等 风电机选用隔音防 振型,变速齿轮箱 为减噪型,叶片用 减速叶片等 场区 32 套 计入主 体工程 场区植被恢复 场区 -- 10 场区 -- 50 -- -- 112.4 — 45 废水 废水 运营 期 治理措施 施工扬尘 施工 期 环保 投资 项目环保投资估算表 固废 噪声 绿化 生态保护及水土保 合计 -- 25 — 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监督检查清单 内容 施工期 运营期 环境保护措施 验收要求 陆生生态 选址不位于自然 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等生态敏感 区;减少占地; 表土剥离,弃渣 全部利用。表土 用于植被恢复, 临时占地面积较 小;边坡防护、 挡土墙、硬化 表土用于植被 恢复,占地面 积未超过本报 告表要求。各 工程区边坡设 置防护措施 (硬化或边坡 植被防护) 水生生态 -- -- -- -- 地表水环境 施工废水由沉淀 池沉淀处理后回 用;职工生活设 防渗旱厕 废水不外排 废水不外排 废水不外排 地下水及土 壤环境 -- -- -- -- 声环境 采用噪声较低的 生产设备,并加 强维修保养,避 免深夜运输(22 点以后),禁止 夜间高噪声机械 施工等 厂界噪声达到 《建筑施工场 界环境噪声排 放标准》 (GB12523-20 11) 风力发电机选用隔 音防振型,变速齿 轮箱为减噪型,叶 片用减速叶片等; 加强风电机组的日 常保养和维护 满足《工业企业厂 界环境噪声排放 标准》 (GB12348-2008) 2 类标准 振动 -- -- -- -- 大气环境 施工设置挡风 墙、物料库存或 苫盖,加强运输 车辆管理,如限 载、限速,对道 路进行洒水降尘 《施工场界扬 尘排放限值》 ( DB61/1078 -2017)标准 油烟净化器 《饮食业油烟排 放标准(试行)》 (GB18483-2001) 要求 妥善处理 废润滑油、废润滑 油桶和废变压器等 危险废物,废润滑 油由专用的危险废 物收集容器收集。 设的危险废物暂存 间临时储存,及时 交有资质单位处置 满足《危险废物贮 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2001) 及其 2013 年修改 单中相关规定 要素 固体废物 — 46 — 收集后按当地建 设或环卫部门规 定外运处理。运 输需加盖篷布, 禁超载,防散落 环境保护措施 验收要求 对临时占地内的植 被进行恢复,主要 植被恢复效果达 撒播树种和草籽, 到要求,生物量不 种植当地优势乔、 降低;各工程区边 灌、草,同时对永 坡防护措施保持 久占地内空地进行 良好,起到减少水 绿化;各工程区边 土流失的作用 坡防护措施(硬化、 绿化)等 电磁环境 环境风险 -- -- -- -- 可满足《电磁环境 控制限值》 (GB8702-2014) 中频率为 50Hz 的 电场、磁场公众曝 露控制限值 -- 每个箱式变压器下 部设置 1 个集油池 用于收集变压器废 油,池内采用耐酸 水泥构筑混凝土基 础,在基础上敷玻 璃钢防渗层,外表 面采用耐酸花岗岩 与环氧树脂胶泥粘 联护面,保证防渗 层渗透系数小于 1 ×10-10cm/s。 废油不泄露 环境监测 -- -- 升压站围墙四周外 1m,每季度进行一 次监测 其他 -- -- 升压站围墙四周, 每年进行一次监测 《工业企业厂界 环境噪声排放标 准》 (GB12348-2008)中 2 类标准 《电磁环境控制 限值》 (GB8702-2014) 相关规定 — 47 — 七、结论 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风电场工程建设用地和环境保护管理暂行 办法》等要求,选址合理,施工期和运营期采取各项环保措施能够有效减轻项目 对周围生态环境影响。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可行。 — 48 — 1 项目概况 本次评价电磁专项评价内容为风电项目 110kV 升压站,110kV 送出线路另 行评价,不在本次评价范围内。 本项目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本期建设规模为:建设 1 台 150MVA 双绕组有 载调压变压器,电压变比为 115±8×1.25%/37/10.5kV,接线组别为 YN,yn0+d。 2 编制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2015 年 1 月 1 日;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修正),2018 年 12 月 29 日; 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20); ⑷《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 ⑸《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 681-2013)。 3 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 3.1 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如下: ⑴ 工频电场强度,单位(kV/m 或 V/m)。 ⑵ 工频磁感应强度,单位(μT)。 3.2 评价标准 根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频率 0.025kHz~1.2kHz 的公 众暴露控制限值的规定,确定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如下: ⑴ 工频电场强度:200/f 为输变电工程评价标准,即频率 f=50Hz 时,工频 电场强度 E=4000V/m。 ⑵ 工频磁感应强度:5/f 为输变电工程评价标准,即频率 f=50HZ 时,工频 磁感应强度 B=100μT。 — 51 — 4 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4.1 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20),输变电工程电 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定依据见表 4.1-1,本项目电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详 见表 4.1-2。 表 4.1-1 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据 分类 电压等级 工程 交流 110kV 变电站 表 4.1-2 条件 评价工作等级 户内式、地下式 三级 户外式 二级 本项目电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判别结果一览表 工程名称 评价工作等级 备注 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 二级 本项目升压站为户外式布置 由上表可知,本项目电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4.2 评价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20)要求,确定本工 程电磁环境评价范围如下: 升压站:站界外 30m 范围内区域。 5 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20),本项目升压 站电磁环境评价范围内无住宅、学校、医院、办公楼、工厂等有公众居住、工作 或学习的建筑物,因此本项目内无电磁环境保护目标。 6 电磁环境现状评价 本环评委托西安云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于 2021 年 10 月 08 日对拟建升压站 处的电磁环境进行了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监测报告见附件 5(云开(DC)字[2021] 第 10002 号)。 — 52 — 6.1 监测内容 工频电磁场:测量离地 1.5m 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 6.2 监测布点 本次监测在拟建升压站站址四周共布设 4 个监测点,监测点位见图 6.2-1。 图 6.2-1 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点位布置示意图 6.3 监测仪器 监测仪器见表 6.3-1。 表 6.3-1 监测仪器一览表 仪器名称 电磁辐射分析仪/工频探头仪 规格型号 SEM-600/LF-04 测量范围 1-1000kHz 仪器编号 YKYQ-DC-001/ YKYQ-DC-0010 6.4 监测条件 监测期间温度 8.3℃,湿度 68.3%,多云。 — 53 — 6.5 监测方法 执行《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681-2013)。 6.6 质量控制 ⑴ 每次监测前,按仪器使用要求,对仪器进行校准。 ⑵ 监测点选在地势较平坦,尽量远离高大建筑物和树木、电力线和通信设 施的地方。 ⑶ 监测仪器的探头架设在地面(或立足平面)上方 1.5m 高度处。 ⑷ 监测人员与监测仪器探头的距离不小于 2.5m,监测仪器探头与固定物体 的距离不小于 1m。 ⑸ 监测仪器经中国计量院的校验,并在有效期内。 ⑹ 监测的条件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6.7 监测结果与分析 拟建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站址的电磁环境本底监测结果见表 6.7-1。 表 6.7-1 点位 本项目电磁环境监测结果一览表 监测结果 工频电场强度(V/m) 工频磁感应强度(μT) 1#升压站东侧 0.32 0.0023 2#升压站南侧 0.27 0.0024 3#升压站西侧 0.36 0.0030 4#升压站北侧 0.41 0.0035 根据监测结果,升压站所在地厂界四周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GB8702-2014)(公众曝露工频电场强度限值为 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限值 为 0.1mT)相关规定,升压站拟建地电磁环境现状良好。 7 升压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7.1 预测方法选择 升压站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的影响预测,目前没有可供使用的推荐预测计 — 54 — 算模型。故对升压站而言,其电磁环境的预测,主要采用类比调查的方法。 7.2 110kV 升压站电磁环境影响类比分析 7.2.1 类比对象选择 升压站的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电磁环境影响预测可采用类比分析的方 法,即利用类似本项目建设规模、电压等级、容量、架线型式及使用条件的其他 已运行变电站进行电磁辐射强度和分布的实际测量,用于对本项目建成后电磁环 境影响的预测。 本工程选择华能陕西定边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工程作为类比对象,该升压 站总容量为 1 台 150MVA,其运行期间电器设备运行良好,未发生过事故。各项 指标类比详见表 7.2-1。 表 7.2-1 升压站类比对象与评价工程对比表 指标 类比项目 本项目 备注 项目名称 华能陕西定边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工程 吴起县 150MW 一期风电 项目 110kV 升压站 -- 地理位置 榆林市定边县 延安市吴起县 -- 电压等级 110kV 110kV 相同 主变规模 1×150MVA 1×150MVA 相同 出线方式 户外式 户外式 相同 架线型式 架空 架空 相同 出线规模 1回 1回 相同 地形地貌 陕西黄土丘陵 陕西黄土丘陵 相同 气象条件 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 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 相同 由上表可知,类比工程与本工程电压等级、主变规模、布置方式、出线方式、 出线规模、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均相同,故本工程选择华能陕西定边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工程作为类比对象可行。 7.2.2 类比结果分析 陕西瑞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于 2017 年 2 月 24 日对华能陕西定边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进行了现状监测,监测期间设备运行正常。升压站平面布置图及监 测点位图见图 7.2-1。华能陕西定边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运行工况见表 7.2-2、监 测期间气象条件见表 7.2-3,监测布点见图 7.2-1,监测结果见表 7.2-4。 — 55 — 表 7.2-2 主变 华能陕西定边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监测期间运行工况 有功功率(Mw) 无功功率(Mvar) 1#主变 10.85 -0.16 表 7.2-3 监测日期 天气 2017.02.24 晴 图 7.2-1 — 54.49 117.0 环境温度(℃) 相对湿度(%) 3 43.0 风速(m/s) 2.2 华能陕西定边风电场升压站平面布置图及监测点位示意图 监测结果一览表 监测点位 监测高度/m 工频电场强度 (V/m) 工频磁感应强 度(μT) 东厂界外 5m 1.5 23.8 0.0212 南厂界外 5m 1.5 10.6 0.118 西厂界外 5m 1.5 14.4 0.0563 北厂界外 5m 1.5 13.91 0.0631 5m 1.5 76.3 0.0846 10m 1.5 46.8 0.0776 15m 1.5 31.6 0.0707 西厂界衰减断 面 56 U(kV) 监测期间气象条件 表 7.2-4 — I(A) 20m 1.5 26.2 0.0719 25m 1.5 24.6 0.0760 30m 1.5 23.8 0.0741 25m 1.5 22.9 0.0778 40m 1.5 16.3 0.0760 45m 1.5 13.1 0.0765 50m 1.5 12.2 0.0743 根据类比监测结果可知,华能陕西定边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四周工频电场 强度为 14.4~139.1V/m,工频磁感应强度为 0.0212~0.1188T,西厂界围墙外 5m 至 50m 处 的 工 频 电 场 强 度 为 12.62~76.93V/m , 工 频 磁 感 应 强 度 为 0.0707~0.0846T,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频率为 50Hz 的电场、磁场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因此,根据华能陕西定边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类比监测结果,可以预测本 工程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工程运行期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可 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频率为 50Hz 的电场、磁场公众 曝露控制限值要求。 8 电磁环境影响专项评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所在区域电磁环境现状良好;类比 分析,本工程运行期工频电磁场均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 中规定的标准限值要求,因此,从满足环境质量标准角度分析,本项目的建设可 行。 — 57 — 附图 2 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120750 附件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