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拓宽改造工程北段环境影响报告表.pdf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 名称 项目代码 建设单位 联系人 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拓宽改造工程北段 2019-120116-54-01-456989 陈国刚 联系方式 18622017107 建设地点 天津市滨海新区,北起南堤路,南至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 地理坐标 北侧起点(东经 117 度 31 分 48.309 秒,北纬 38 度 40 分 58.345 秒) 南侧终点(东经 117 度 32 分 16.882 秒,北纬 38 度 39 分 51.118 秒) 建设项目 五十二、交通运输业、管 用地(用海)面积 行业类别 道运输业-130、等级公路 (m2)/长度(km) □新建(迁建) □改建 建设性质 扩建 □技术改造 项目审批 (核准/备 天津市滨海新区 案)部门 行政审批局 (选填) 总投资 14645.05 (万元) 环保投资 3.38 占比 (%) 是否开工 否 建设 □是: 建设项目 申报情形 6.32hm2/2.1km 首次申报项目 □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项目 □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 □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目 项目审批(核准/ 津滨审批一室准[2019]95 号 备案)文号(选填) 环保投资(万元) 495 施工工期 12 个月 / 1、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本项目距离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大 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最近距离分别约29m、23m。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 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试行)》,需编制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 专项评价 设置情况 价。 2、声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本项目终点处分布有1处居民点—马棚口二村,约398户,人口1270人。根 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试行)》,需编 — 1 — 制声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1、规划名称: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 年-2030 年) 审批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审批文件名称及文号:2013 年 5 月 24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 家公路网规划(2013 年-2030 年)的通知》(发改基础[2013]980 号); 2、规划名称:天津市省级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 规划情况 审批机关:天津市人民政府 审批文件名称及文号:2014 年 11 月 7 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天津市 省级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的批复》(津政函[2014]89 号); 3、规划名称: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征求意见稿)。 《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 年-2030 年)》环评情况:2012 年,交通运输部 编制完成了《国家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2013 年 1 月 5 日,环境保护 部以“环审[2013]3 号”,出具了审查意见。 规划环境 《天津市省级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环评情况:2013 年,天津市 影响评价 情况 市政公路管理局委托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编制完成了《天津市省级公路网 规划(2012-2030 年)环境影响报告书》。2013 年 7 月 5 日,原天津市环境保 护局以“津环保管函[2013]374 号”,出具了审查意见的复函。 1、与规划的符合性 ①与《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 年)》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 年)》:国家公路网规划总规模 40.1 万公里,由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两个路网层次构成。普通国道网由 12 条 规划及规 首都放射线、47 条北南纵线、60 条东西横线和 81 条联络线组成,总规模约 划环境影 响评价符 26.5 万公里。47 条北南纵线包括:鹤岗-大连、黑河-大连、绥化-沈阳、烟台合性分析 上海、秦皇岛-深圳、威海-汕头、乌兰浩特-海安、二连浩特-淅川、苏尼特左旗 -北海、满都拉-防城港、银川-榕江、兰州-龙邦、策克-磨憨、西宁 -澜沧、马鬃 山-宁洱、红山嘴-吉隆、阿勒泰-塔什库尔干、霍尔果斯-若羌、喀纳斯-东兴、 东营-深圳、同江-哈尔滨、嘉荫-临江、海口-三亚(东)、海口-三亚(中)、 — 2 — 海口-三亚(西)、张掖-孟连、丹东-东兴、饶河-盖州、通化-武汉、嫩江-双辽、 牙克石-四平、克什克腾-黄山、兴隆-阳江、新沂-海丰、芜湖-汕尾、济宁-宁德、 南昌-惠来、正蓝旗-阳泉、保定-台山、呼和浩特-北海、甘其毛都 -钦州、开县 -凭祥、乌海-江津、巴中-金平、遂宁-麻栗坡、景泰-昭通、兰州-马关。 津歧公路属于《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 年-2030 年)》北南纵线(47 条) 中丹东-东兴段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属于公路工程的扩建项目,沿津歧公路 旧路布线,采取向西侧单侧加宽方式,与原有路由一致,符合《国家公路网规 划(2013-2030 年)》。 ②与《天津市省级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天津市省级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普通省道与普通国道 共同形成“32 横 18 纵”普通于线公路网。“32 横”自北向南分别为:邦喜线、 水库南线、京哈线、仓桑线、侯玉线、玉香线、通唐线、河大-林大线、唐廊线、 大东线、武宁-津榆线、新杨北线、津永-九园-梅丰线、津芦线、津霸线、津汉 线、津同线、津静-当杨线、津北线、津塘线、津塘二线、天津大道、津沽线、 津沽二线、赛达大道、津港线、静霸-独流减河北堤-制万线、津文-港静线、南 常-团王线、团大-静咸线、港中线、穿港南线;“18 纵”自东向西分别为:西 中环、滨唐-西外环辅道-津歧线、滨玉线、津汉-汉港-西外环辅道、到塘线、九 园线、东金线、津王-团唐线、津宝-机场大道、津围线、津淄线、新葫宝线、 宝平-宝武线、武香-京津线、京福线、高王线、津沫线、通王线。普通干线公 路网规划总里程 3580 公里。 津歧公路是《天津市省级干线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中重要组成 部分,是天津市区与滨海新区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本项目是滨唐-西外环辅 道-津岐线的组成部分,是《天津市省级干线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中 “32 横 18 纵”的公路网中的一纵,是天津市南部的一条重要的交通通道,主要 承担境内交通。本项目沿津歧公路旧路布线,采取向西侧单侧加宽方式,与原 有路由一致。 — 3 — 图1 本项目在天津市省级公路网中的位置示意位置示意图 本项目属于公路工程的扩建项目,工程的建设将改善滨海新区南部地区的 道路交通条件,完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符合《天 津市省级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 — 4 — ③与《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二、落实国家战 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一)落实区域协同战略,共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把握天津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引擎地位,强化区域服务与辐射带动作用,提升 城市发展战略格局。一是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首都地区安全格局。从生态 安全、粮食安全、区域应急联防联控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落实国家区域协调 发展战略要求;二是构建“1+N”天津都市圈。联动唐山、廊坊、沧州等城市, 打造五个跨界示范区,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发挥天津区域辐射 带动作用;三是深化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进一步深化“一基地三区”内涵, 保障承载空间落位,引导高新企业向京津滨廊道集聚,打造区域创新走廊;四 是推动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打通“天”字形客运通道,与北京共建国家 级铁路枢纽。构建区域货运环线,建设区域铁路货运组织中心。推进京津冀世 界级城市群建设和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 本项目属于国家公路网项目建设,工程的建设将改善滨海新区南部地区的 道路交通条件,完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天津 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相符合。 2、与规划环评的符合性 本项目的建设与《国家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天津市省级公路 网规划(2012-2030 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审查意见的相符性分析见下表。 表1 本项目与公路网规划环评及其审查意见的相符性 一、与《国家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相符性 规划环评对项目环评的要求 相符 性分 析 本项目对应情况 本项目建设符合《天津市国 《规划》实施应注意与沿线相关区域发展规划、 土 空 间 总 体 规 划 ( 2021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 2035 年)》、《天津市省级 规划等规划的协调衔接。 公 路 网 规 划 ( 2012-2030 年)》。 坚持“保护优先,避让为主"的原则,加强对规 本项目沿津歧公路旧路布 划公路网沿线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线,采取向西侧单侧加宽方 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森林公 式,与原有路由一致;本项 园、地质公园、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生态保 目已避开古海岸与湿地国 护区域和环境敏感区域的保护。通过采用低路 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 相符 相符 — 5 — 堤和提高桥隧比例等方式,尽量避免和减缓公 路建设可能对上述区域的不良影响,推进公路 建设绿色发展、集约发展、低碳发展。 马棚口实验区、北大港湿地 自然保护区,位于保护区外 北侧,不涉及占用自然保护 区。本项目严格按照生态保 护措施建设。 本项目沿津歧公路旧路布 线,采取向西侧单侧加宽方 《规划》选线、选址应尽量避开基本农田保护 式,与原有路由一致。项目 区,不占或少占耕地。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新增占地主要为交通运输 资源,路网布局应尽量利用既有交通走廊。 用地、其他用地、水域及水 利设施用地。 二、与《天津市省级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环评的相符性 规划环评对项目环评的要求 本项目对应情况 依据设计单位提供资料,本 项目已在建设内容章节给 出本项目土石方量、并在后 公路建设水土保持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 文给出水土保持措施;本项 理、标本兼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 目无取弃土场。本项目已委 注重实效,突出施工期防治、注重近期与远期 托编制《津歧公路(南堤路 结合,应重视公路工程取弃土场的绿化和复垦, -津冀界)拓宽改造工程北 弃土场应先挡后弃。 段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要求工程在施工及运营阶 段落实各类水土保持措施。 本项目线路全长约 2.1km, 公路建设能够引起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部分 大部分为交通运输用地、其 改变,对系统产生暂时或永久性的影响,为使 他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尽快恢复,施工期及营 地。本项目建成后及时恢复 运期必须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 和保护公路沿线的植被。 严格执行国家及天津市有关自然保护区方面的 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 护区条例》、环发[2002]163 号《关于进一步加 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天津 本项目为扩建项目,本项目 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办法实 已避开古海岸与湿地国家 施防护。对于禁止穿越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 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 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饮用水水源一 棚口实验区、北大港湿地自 级保护区等依法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的环境敏 然保护区,位于保护区外北 感区必须避让;涉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线路 侧,不涉及占用自然保护 也尽量避让,因无法避让而必须穿越实验区时 区。 也应首先进行可行性论证,取得保护区主管部 门同意后才能实施建设并做好相关防护工作及 生态补偿工作。 公路设计中应尽量对饮用水源地进行避绕,禁 止设置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当路线无可避免 本项目全线不涉及饮用水 地穿越饮用水源地或其附近时,既要严格保护 源保护区。 自然水流形态,又要有完善的“封闭式”路基排 水,使公路运营期间可能对水源造成污染的路 — 6 — 相符 相符 性分 析 相符 相符 相符 相符 基路面排水通过该系统排向饮用水源地以外的 水域或水处理场所,保护饮用水源地不受污染 和破坏。 三、与国家公路网规划环评审查意见的相符性 规划环评审查意见要求 本项目对应情况 相符 性分 析 本项目建设符合《天津市国 土 空 间 总 体 规 划 ( 20212035 年)》、《天津市省级 对于下一层次的线位规划、各省(区、市)公路 公 路 网 规 划 ( 2012-2030 网规划和具体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年)》;本项目沿津歧公路 时,应关注路网规划布局对区域景观格局和生 旧路布线,采取向西侧单侧 态安全格局的影响,开展深入的规划协调性分 加宽方式,与原有路由一 析;关注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加强饮用 致,不涉及饮用水用水源 相符 水水源保护,重视项目环境保护措施与生态补 地,本项目施工边界距离北 偿措施的研究与落实;对具体选线可能遇到的 大港水库饮用水源地最近 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进行专题分析,对噪声、水 约为 710m;并且本报告按 以及大气等环境影响开展具体分析;开展多层 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次公众调查,重视耕地保护问题。 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 类)(试行)》的要求对本 项目涉及的环境影响进行 了详细分析。 四、与天津市省级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环评审查意见的相符性 相符 规划环评审查意见要求 本项目对应情况 性分 析 本项目为扩建项目,本项目 已避开古海岸与湿地国家 按照国家及天津市发布的自然保护区相关管理 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 文件要求,规划路网中凡涉及自然保护区核心 棚口实验区、北大港湿地自 相符 区、缓冲区等禁止建设区的路段应优化路由方 然保护区,位于保护区外北 案进行避让,不得穿越核心区、缓冲区。 侧,不涉及占用自然保护 区。 本项目施工营地为临时租 用附近村庄的空闲民房,临 时施工生产区位于拟施工 道路永久占地范围内,施工 强化沿线绿化及景观建设的相应内容。 相符 现场不设置取弃土场和沥 青拌合站,不新增临时占 地;运行期在一般路段路堤 边坡采用植草皮防护。 公路建设及运营管理过程 公路运输系统风险事故可能对沿线环境质量造 中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及标 成严重影响,应统筹全局考虑,按市域分区布 准的要求,严格采取相应的 局风险防范及应急预案体系,将保障交通运输 相符 防范措施,搞好安全配套设 安全、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等内容纳 施的建设,加强对运输过程 入规划条款中。 中的监控,认真落实环境风 — 7 — 险防范措施,结合环评报告 中提出的预防、监督和管理 措施,本项目风险防范措施 可靠有效。 综上,本项目符合《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 年)》、《国家公路网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天津市省级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及《天 津市省级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相关要求。 1、产业政策符合性 本项目属于公路工程的建设项目,工程的建设将改善滨海新区南部地区的 道路交通条件,完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对照国家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本项目属于 鼓励类“二十四、公路及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中“2、国省干线改造升级” 建设,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根据《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天津市 2020 年重点建设、重点储备项目安 排意见的通知》(津发改投资[2020]83 号),本项目已列入天津市 2020 年重 点储备项目清单(见附件 4)。并且本项目已取得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 对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津滨审批一室准[2019]95 号),项目代码为 2019-12011654-01-456989。 其他符合 性分析 综上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产业政策要求。 2、“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 (1)项目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的意见》符合性分析 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 (津政规[2020]9 号),全市共划分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 311 个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区),其中陆域生态环境管控单元 281 个,近岸海域生态 环境管控区 30 个。 根据天津市环境管控单元分布图(附图 5),本项目属于“重点管控单元 -环境治理”。重点管控单元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为主,加强污染 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深入推进中心城区、 城镇开发区域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及生活、交通等领域污染减排,严格管控城镇 — 8 — 面源污染;优化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强化污染治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改造; 加强沿海区域环境风险防范。 本项目属于国家公路网项目建设,项目排放大气、噪声等均采取相应环保 治理措施进行治理,采用的污染防治技术可行,工程实施后可以提升区域的交 通运输能力,本项目在落实各项事故防范措施的基础上,环境风险可防可控。 综上,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生态环境准入要求,本项目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 强污染物控制及环境风险防控,符合《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津政规[2020]9 号)的管控要求。 (2)项目与《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三线一单”生态 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 管控的意见》(津滨政发[2021]21 号),“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总体 目标为:到 2025 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对标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要求持续推进减污降碳,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功能 得到基本恢复,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 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到 2035 年,建成完善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生态环 境质量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健康安全,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经济社会 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性循环,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管控单元示意图(附图 6),本项目所在区域涉 及重点管控单元。产业集聚类重点管控单元主要包括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和部 分街镇单元;严格产业准入要求,优化居住和工业空间布局,完善环境基础设 施建设,强化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通过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建设提 升低碳发展水平,加强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完善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提升环境风险防控及应急处置能力。城镇生活类重点管控单元主要为城镇人口 集聚区域,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交通源、扬尘源和餐饮源的污染排放 管控,通过推广绿色产品、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农 业农村类重点管控单元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镇单元,优化畜禽、水产养殖布局, 鼓励开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探索实施农业领域碳减排,加强农村生态环境 — 9 — 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 本项目属于国家公路网项目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通过强 化交通源的污染排放管控等措施,落实各项事故防范措施的基础上,环境风险 可防可控。 综上,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准入要求,本项目拟采 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污染物控制及环境风险防控,符合《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 府关于印发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要求。 3、生态保护红线及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符合性分析 ①根据《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划定永久性保护生态区 域的决定》(津人发[2014]2 号)、《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及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管理规定的通知》(津 政发[2019]23 号),天津市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生态用地保护分类包括山、河、 湖、海、湿地、公园、林带。 结合现场调查结果,本项目 1km 范围内共存在 6 处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 分别为:林带类型(3 处)—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规划普通铁路防护林 带和沿海防护林带;湿地类型(1 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 堤老马棚口实验区;水库类型(1 处)—北大港水库;河流类型(1 处)—子 牙新河。 本项目涉及永久占用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 2 处(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 带、规划普通铁路两侧防护林带),永久占用面积约为 0.37hm2。本项目与天 津市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位置关系见附图 15。 交通干线防护林带的管控要求为“红线区范围内应符合下列规定:除已经 市政府批复和审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外,原则上不得新增建设用地,现状建设用 地逐步调出;确需建设的重大市政和交通设施、具有特殊用途的军事和保密设 施以及绿化配套设施,应严格限制建设规模;禁止取土、挖砂、建坟、折枝毁 树;禁止盗伐、滥伐林木;排放污水、倾倒废弃物以及其它毁坏绿化带用地和 林木的行为。” 本项目纳入了 2006 年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 10 — 年)》,是京津冀协同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关于印发<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划定永久性保 护生态区域的决定>的通知》(津人发[2014]2 号)的有关规定,“在红线内, 除已经市政府批复和审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外,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 动”。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属于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划定前已审定的规划建设 用地。本项目于 2019 年 6 月 25 日取得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津歧公 路拓宽改造工程涉及占用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有关意见的函》(见附件 5)。 本项目为“津歧公路拓宽改造工程”中南堤路-津冀界北段工程,仅对道路 进行拓宽,线位与原路由一致。在建设单位制定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方案、严格 落实施工期生态保护工作和施工后的生态修复工作的情况下,符合永久性保护 生态区域的管控要求。 ②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津政发 [2018]21 号),天津市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1195km²;海洋生态红线区 面积 219.79km²;自然岸线合计 18.63km。 本项目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古林街道马棚口二村附近,选址区域不涉及占 用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距离最近的分别为大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地质遗 迹-贝壳堤生态保护红线、李二湾-沿海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 线,最近距离分别约 23m、29m、710m,本项目与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位置关 系见附图 14。 4、规划与选址符合性 (1)与《天津南港工业区总体发展规划(2009-2023 年)》的符合性 2009 年 11 月 4 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了《天津南港工业区总体发 展规划(2009-2023 年)》(津政函[2009]154 号)。 第二章 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用 15 年左右时间(2009~2023 年),建成集聚效应好、经济规模大、国 际化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园区化和规模化特征突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世 — 11 — 界级重化工业基地;构建资源集约、布局有序、运营高效、配套完整、持续发 展能力强的现代制造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发挥 临港产业的拉动作用和港区联动优势,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运节点,形 成重化产业与港口的复合体。 第五章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 (二)公路 根据《天津市城市空间战略研究》和《天津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年)》,南港工业区形成“两横两纵”的对外集疏运公路格局,“两横” 即东西方向的津石高速、南港高速,这两条高速从南北两侧分别引入南港工业 区;“两纵”即海滨大道、唐津津汕高速。实现南港工业区对环渤海地区以及 东北、华北、华东、中西部地区的辐射。 区内公路充分考虑与油田城区公路对接和区内现有公路,形成贯通南部腹 地、交通便捷的公路网。油田城区现有主要道路有北穿港路、创业路、红旗路、 创新路。工业区内现有道路有津岐路、海防路和海滨大道。根据上述现状路, 规划南港工业区内建设“六横五纵”的公路网,“六横”即津石高速、创业路、 红旗路、创新路、南堤路、南港高速;“五纵”即汉港快速路(津岐路)、西 中环延长线、海防路、海滨大道、海港路。 本项目是南港工业区总体发展规划的中“六横五纵”的公路网中的一纵, 是南港工业区开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之一。项目建设是 完善天津南港工业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一部分,对南港工业区的发展起到 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天津南港工业区总体发展规划 (2009-2023 年)》的相关要求。 (2)与《天津南港工业区分区规划(2009-2020 年)》的符合性分析 2009 年 11 月 4 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了《天津南港工业区分区规 划(2009-2020)》(津政函[2009]155 号)。 南港工业区分区规划“第三十八条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指出:规划城市道 路系统由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三级构成,形成“四横四纵”为主的干路系 统。“四横”为创业路、红旗路、创新路和南堤路;“四纵”为汉港快速路(津 — 12 — 岐路)、西中环延长线、海防路、海港路。次干路承担联系内部各产业功能组 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功能。 本项目沿津歧公路旧路布线,采取向西侧单侧加宽方式,未改变原有路由, 项目建设将改善滨海新区南部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完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 设,并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天津南港工业区分区规 划(2009—2020 年)》的相关要求。 图2 本项目在天津南港工业区分区规划调整方案图位置示意图 (3)选址符合性 本项目为现状津歧公路拓宽(向西侧加宽),并且符合已经批复的《天津 市省级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因此本项目选址合理。 — 13 — 二、建设内容 本项目选址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古林街道马棚口二村附近,根据建设单 地理 位置 位提供资料,项目北起南堤路,南至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全长约 2.1km。道 路整体呈南北走向,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 1。 一、 现有工程概况 1、现状道路工程概况 现状津歧公路是一条天津市区至河北省歧口的南北向现状道路,北起北 环口路(津沽路附近),南至津冀界南侧的黄骅市歧口村,与河北省 S364 省 道相接,全长约 48km。其中在大港城区核心区段(学府路~轻纺大道)为双 向 4 车道城市主干路标准,设置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其余路段为二级公 路标准,包括双向 2 车道,路面宽度分别为 12m 和 16m(无硬路肩) 。随着 滨海新区及大港油田的快速发展,南港工业区的开发建设,以及集疏港需求 的日益加强,津歧公路在路网中的作用逐渐加强,津歧公路交通量饱和度较 高,主要交叉口通行能力不足,经常性拥堵。交通事故率高,安全隐患较大。 现状道路难以满足其功能和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对津歧公路 项目 组成 及规 模 进行加宽改造。 考虑津歧公路跨独流减河关键节点东风大桥已完成改造,将本次津歧公 路拓宽改造工程研究范围起点确定为轻纺大道,终点为津冀界。同时根据建 设安排和所处区域不同,将改造范围以东风大桥和南堤路为界分为三段。本 次设计范围为南堤路-津冀界段,其中,北段北起南堤路,南至青静黄排水渠 北桥头,南段北起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南至北排河南桥头。本项目范围为 南堤路至津冀界北段,即南堤路-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本项目为旧路拓宽改 造工程,线路走向与现状基本一致。 — 14 — 图3 津歧公路走向示意图 本项目改造路段为南堤路至津冀界北段,全长约 2.1km,北段北起南堤 路,南至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现状为二级公路标准,主要为双向 2 车道布 置,设计车速 40km/h,现状路面宽度约 12m,路基宽 13.5m。本项目现状道 路暂未通车。现状道路照片见下图。 图4 现状津歧公路照片 2、现状桥涵工程概况 现状津岐公路(南堤路-津冀界)北段有一道φ1.2m 的双孔圆管涵 (K18+525.472),长度约 15m,本次拓宽改造对其进行加长。 3、现状交叉道路及地下管线概况 现状津歧公路从南堤路至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共设置有 5 处主要道路的 — 15 — 交叉口,自北向南依次为相交路 1、相交路 2、相交路 3、相交路 4、裕华道, 均采用平交方式。 现状津歧公路沿线地下管线众多,主要包括石油管、天然气管、路灯电 缆、电信管道、供电管道。工程范围内共有 2 根横过路的电信管线。 ① 重要并行地下管线 现状津歧公路(南堤路至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段,长约 2.10km)东侧, 距道路约 15m 范围之外并行有 1 趟天然气管线(DN500、高压),合计长约 2.10km(本项目考虑避让) 。 现状津歧公路(南堤路至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段,长约 2.10km)东侧, 距道路约 25m 范围之外并行有 1 趟石油管线(DN400),合计长约 2.10km, (本项目考虑避让)。 现状津歧公路(南堤路至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段,长约 2.10km)西侧, 距道路约 1.5m 范围内并行有 1 趟路灯管线(铜、0.38kV),合计长约 2.10km (本项目考虑切改)。 现状津歧公路(南堤路至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段,长约 2.10km)西侧, 距道路约 7.0m 范围内并行有 1 趟电信管线,合计长约 2.10km(本项目考虑 切改)。 ② 并行地上管线 现状津歧公路(南堤路至马棚口二村以北段,长约 1.1km)西侧,距道路 约 7.5m 并行有 3 趟电力管线,长约 1.1km(本项目主要涉及 55 根电线杆需 要切改和移动)。 4、现状生态环境概况 现状津歧公路南堤路至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段两侧无绿化。 本项目所在区域为平原,地势平坦,工程沿线主要为工业区、居住区及 部分水塘,开发程度较高,沿线植被以禾本科、藜科等为代表的草本植物为 主,如芦苇、狗尾草、虎尾草、碱蓬等。路线行经区域未发现国家及天津市重 点保护野生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沿线周边区域内野生动物的种类较为贫乏, 主要为一些常见种类,如鼠、兔等小型动物。 — 16 — 图5 现状道路两侧绿化照片 5、现有工程存在的问题 (1)现状津歧公路路面平整度总体较好,但现状路面状况较差,路面损 坏类型主要为块状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龟裂和坑槽等,考虑本次改 造采用半幅施工半幅导行的形式,施工期间车辆对路面损坏较大,本项目旧 路路面结构按挖除并新建三层面层和一层基层考虑。 (2)现状道路西侧设置土质边沟,道路东侧利用现状河流排水,路面水 采用散排形式排入边沟。现状路肩和边沟有杂物、垃圾及堆积物。 (3)现状津歧公路有一道双孔圆管涵,本次拓宽改造需进行加长。 (4)现状交叉道路均为右进右出,并分布有单位门口、乡村土路等。 二、本项目工程内容 1、建设内容及规模 工程名称: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拓宽改造工程北段 建设单位:天津滨海建投基建管理有限公司 建设性质:扩建 工程投资:14645.05 万元 施工计划:本项目计划于 2022 年 3 月底开工建设至 2023 年 3 月全部完 成,工期 12 个月。 工程简介:本项目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北起南堤路(东经 117 度 31 分 48.309 秒,北纬 38 度 40 分 58.345 秒),向南至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东经 117 度 32 分 16.882 秒,北纬 38 度 39 分 51.118 秒),全长约 2.1km。地理位 置见附图 1。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涵洞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 交叉工程及其他交通附属工程等。 — 17 — 1.1 道路工程 (1)工程概况 津歧公路为南北走向,北起南堤路(K17+244.189),向南沿津歧公路旧 路布线,采取向西侧单侧加宽方式,沿旧路向南依次与相交路 1、相交路 2、 相交路 3、相交路 4、裕华道相交,终点接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K19+344.708), 全长约 2.1km。设计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由原来双向 2 车道改为双向四车 道,设计车速 80km/h。 工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下表。 表2 主要技术标准一览表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1 道路等级 一级公路 2 车道设置 双向四车道 3 路基宽度 25.5m 4 设计速度 80km/h 5 沥青路面设计年限 15 年 6 路面荷载标准 BZZ-100 KN 7 路拱横坡 2% 8 土路肩横坡 3% 9 抗震设防烈度 7度 10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 0.15g — 18 — 图6 本项目路线走向示意图 (2)横断面设计 本项目标准横断面宽 25.5m,具体布置为 0.75(土路肩)+3(硬路肩)+2 ×3.75 车行道+0.5(左侧路缘带)+2m(中央分隔带)+0.5(左侧路缘带)+2 ×3.75 车行道+3(硬路肩)+0.75(土路肩)=25.5m。 道路标准横断面见下图。 — 19 — 图7 本项目标准横断面示意图 南堤路~马棚口二村以北段:填方段路基下坡脚外设 1.0m 宽护坡道,护 坡道外设 2.5m 宽梯形土质边沟,边沟以外 1.0m 为公路用地边线。 马棚口二村段:采用加盖板的 C20 混凝土矩形边沟,边沟以外 1.0m 为公 路用地边线。 (3)路基设计 一般路段路基处理 新建路基部分,填方前将路基范围内的原地面杂物清除干净,树穴和电 杆穴分层填土压实。在零填或挖方路基路段当路基强度达不到要求时,应采 用反开槽压实或戗灰等措施处理。 旧路边坡使用多年,雨水渗透,植物生长形成一层松散腐殖土,施工前 必须将其清除。将加宽一侧旧路基边坡上的树根、杂草及一切杂物清除干净, 削坡 125cm,并沿旧路边坡挖成向内侧倾斜的台阶,台阶宽 1m,高 0.6m,台 阶挖至与原地面齐平;为减少新旧路基沉降差,在最上三级台阶顶面铺设 2m 宽土工格栅,土工格栅的设置可使填土路基基底应力更加均匀,扩大荷载扩 散面积,从而减少地基应力的作用,同时土工格栅与土基共同作用,限制侧 向变形。 特殊路基处理 对于水塘或边沟有地表水路段,采用打坝清淤换填的办法进行处理,其 上填筑 80cm 厚山皮土并压实,分层填筑泡沫轻质土,每层泡沫轻质土顶部铺 设一层镀锌铁丝网,泡沫轻质土整体用防渗土工布包封,然后施做路面结构。 路基边坡 路线位于平原地区,全线均为填方路基。路基填土高度一般不超过 6~ 7m,路基边坡采用 1:1.5。考虑减少占地等因素,填方边坡护坡道宽度采用 — 20 — 1m 宽。一般路段路基边坡采用植草防护,临水路段采用浆砌片石防护。 侧、缘石及土路肩加固 中央分隔带采用 C30 混凝土侧石(侧石外露 15cm)。 硬路肩与土路肩之间设置侧石(与路面平齐)。 土路肩采用花砖铺砌,土路肩外侧设置缘石。 (4)路面结构设计 本项目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如下: 表面层:4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改性沥青) 中面层:6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加 0.5%抗车辙剂) 下面层:8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 上基层:18cm 水泥稳定碎石(6MPa/7d) 下基层:18cm 水泥稳定碎石(5MPa/7d) 底基层:18cm 水泥稳定碎石(4MPa/7d) Eo=60MPa 总厚度:72cm。 本项目旧路路面结构按照挖除并新建三层面层和一层基层考虑,结构形 式同新建部分路面结构。中分带及土路肩采用花砖铺砌,花砖下采用石灰土 (5%)。考虑道路排水的需要,土路肩采用丙型侧石,外侧采用缘石分隔,外 侧设置坡顶砌块。 (5)交叉口设计 本项目自北向南依次与相交路 1、相交路 2、相交路 3、相交路 4、裕华 道 5 条道路交叉,均采用平交方式。 本项目现状周边交通概况如下: 表3 现状平面交叉情况一览表 桩号 现状 宽度 规划 道路 等级 相交路 1 K17+597.291 7m 无 2 相交路 2 K18+292.618 8m 无 3 相交路 3 K18+509.794 5.5m 无 4 相交路 4 K18+789.268 4m 无 序 号 道路名称 1 灯控 交通组织 形式 备注 否 右进右出 / 否 右进右出 / 土路 否 右进右出 / 土路 否 右进右出 / 路面 水泥路 面 沥青混 凝土 — 21 — 裕华道 5 K19+156.389 5m 无 水泥路 面 否 右进右出 相交路 1 现状 相交路 2 现状 相交路 3 现状 相交路 4 现状 马棚口 二村的 进出口 道路之 一 裕华道现状 图8 与本项目相交道路现状 (6)车流量 根据工程设计资料,本项目预计于 2023 年 3 月建成通车,预测特征年取 2023 年、2029 年、2037 年分别代表近期、中期、远期,各特征年道路交通流 量预测值见下表。 表4 年份 交通量 — 22 — 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北段交通量预测数据 单位:pcu/d 2023 年 44335 2027 年 45973 2032 年 47626 2037 年 49214 2042 年 50634 表5 各特征年道路交通流量预测值表 年份 津歧公路交通量 2023 年 14157 表6 单位:辆/d 2029 年 14813 2037 年 15551 本项目公路各种车型构成比例 车型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合计 2023 年 24% 3% 73% 100% 2029 年 24% 3% 73% 100% 2037 年 23% 3% 74% 100% 特征年 本项目拟建公路交通量预测结果见下表,各评价年各车型比例见上表。 昼间时间段为 16 个小时(6:00~22:00),夜间时间段为 8 个小时(22:00~6:00)。 昼夜小时车流量比为 4:1。换算得到拟建公路各路段、各特征年昼间和夜间平 均小时交通量,列于下表。 表7 本项目路段各特征年小时车流量 路段 特征年 津歧公路 (南堤路-津 冀界)北段 单位:辆/h 昼间 夜间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2023 192 24 571 48 6 143 2029 197 25 602 49 6 150 2037 202 25 636 51 6 159 1.2 排水工程 本项目南堤路-马棚口二村以北段,采用梯形边沟形式;马棚口二村段, 采用矩形盖板边沟形式。设计边沟采用等深形式,边沟纵坡由护坡道高程调 整,以满足排水要求。 边沟外侧挡水埝高出原地面至少 30cm,以保证排水顺畅,同时避免界外 水排入边沟内。 中央分隔带排水方式为:在中央分隔带内设置流水槽,高的半幅路面水 流至中央分隔带流水槽内,汇集后流入集水井(间距 50m),通过集水井与路 侧边沟之间设置横向排水管流至路侧。 1.3 涵洞工程 本项目沿线无桥梁。 本项目范围内有 1 处φ1.2m 的双孔圆管涵(K18+525.472),为过水圆管 涵,本次拓宽改造需对其加长至 30m。 — 23 — 1.4 照明工程 津岐公路按照一级公路设计,根据道路断面,道路等级以及规范要求, 布灯方案如下: 沿道路两侧对称布灯,灯杆高度 15 米,灯杆间距 49 米,单侧挑臂,安 装 2X250W 高压钠灯。机动车道的平均照度为 31lx,均匀度为 0.4,功率密度 1.07W/m2。 图9 照明工程横断面示意图 1.5 附属交通工程 交通工程 为了方便人们对道路的使用,保证交通的安全畅通,本项目设置交通标 志、标线等交通管理设施。 智能交通工程 本项目智能交通设计包括信号灯、电子警察和视频监控系统。 2、工程占地与拆迁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 8.84hm2,其中交通运输用地 2.60hm2、水域及水利设 施用地 0.47hm2、其他土地 5.77hm2。 2.1 永久占地 本项目为公路扩建工程,永久占地约为 8.84hm2,新增永久占地面积约 6.32hm2,占地类型主要为交通运输用地、其他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 2.2 临时占地 本项目施工营地为临时租用附近村庄的空闲民房。根据项目现状和施工 需要,结合场地布置,在拟施工道路永久占地范围内布置一处临时施工生产 区,用于放置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机械,占地面积约 0.20hm²。 弃土随出随清理,临时堆土沿道路堆放于道路边界内,随挖随清,不单 — 24 — 独布设临时堆土区。 施工便道利用边沟用地,待施工完成后,再进行边沟的施工,不单独布 设施工临时道路。 建筑材料直接运至施工现场,不需设置料场。本项目施工现场不设置取 弃土场和沥青拌合站。 综上,本项目施工临时占地均位于道路永久占地范围内。 2.3 拆迁 本项目为旧路改造项目,本项目占地范围内需要进行部分拆迁,其中拆 迁内容包括建筑围墙、彩钢围墙、灯杆、电力管线等,具体拆迁内容见下表。 对于所征用土地,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条文予以补偿。 表8 本项目拆迁内容一览表 拆迁内容 单位 拆迁量 建筑围墙 m 240 彩钢围墙 m 175 电线杆 根 55 路灯管线 km 2.1 电信管线 km 2.1 3、土方工程 根据本项目设计资料,土方产生量包括工程挖方 6.58 万 m3(含清淤产生 的淤泥),填方 3.42 万 m3,弃方 5.11 万 m3(清淤产生的淤泥 0.51 万 m3), 借方 1.95 万 m3,包括外购山皮土 1.95 万 m3。本项目土方平衡见下表。 表9 挖方 项 挖除 目 旧路 清 超挖 清 淤 路基 表 面 本项目土石方平衡表 填方 单位:万 m3 弃方 借方 挖除 挖除 小 山皮 超挖 小 清 超挖 清 旧路 旧路 计 土 路基 计 淤 路基 表 面 面 小 山皮 小 计 土 计 土 方 1.51 0.51 3.42 1.14 6.58 0.89 1.95 0.58 3.42 0.62 0.51 2.84 1.14 5.11 1.95 1.95 量 本项目工程弃土主要来源于工程挖方、清表土及部分路段自然水塘清淤。 本项目在桩号 K17+244.89~K17+600 处现状为自然水塘,该部分路段路基处 理时先抽水后清淤,因自然水塘水量较少,将水抽进附近的水塘内,然后采 — 25 — 用挖掘机开挖,清淤厚度约 1~1.5m,最后与其他弃土一并按照渣土管理部门 的要求运至渣土部门指定的地点。 4、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 本项目路基填土尽量利用现场挖方土进行回填。 本项目附近无石场,石料主要以河北张家口、唐山等地外购,中粗粒结 构花岗岩碎石产自河北省昌黎等地;石粉、石屑主要产自天津蓟县、河北省 昌黎等地的石料场。砂砾料和石灰均可从河北省秦皇岛、唐山等地购运至施 工地。 本项目的主要建筑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石油沥青等在项目附近均 无生产,需要外购或从厂家运到工地。 工程建设地区周围交通便利,基本上可以保证运输畅通,材料运输以汽 车为主。 5、施工进度 本项目施工期高峰人数约 50 人,租用工程周边民房,在施工现场不设置 施工营地。施工用水来自市政供水管网,施工用电引自附近市政电网。开竣 工日期为 2022 年 3 月~2023 年 3 月。 — 26 — 1、道路布置 本项目为旧路拓宽改造工程,线路走向与现状基本一致。 项目起点为南堤路,向南沿旧路布线,采取向西侧单侧加宽方式,终点 接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全长约 2.10km。 总平 面及 现场 布置 图10 本项目线路走向示意图 2、施工总布置 本项目施工布置包括:施工生产生活区、临时堆土区、施工临时道路。 (1)施工生产生活区布置 — 27 — 本项目施工营地为临时租用附近村庄的空闲民房。根据项目现状和施工 需要,结合场地布置,在拟施工道路永久占地范围内布置一处临时施工生产 区,用于放置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机械,占地面积约 0.20hm²。 (2)临时堆土 弃土随出随清理,临时堆土沿道路堆放于道路红线内,随挖随清,不单 独布设临时堆土区。 (3)施工临时道路 施工便道利用边沟用地,待施工完成后,再进行边沟的施工,不单独布 设施工临时道路。 建筑材料直接运至施工现场,不需设置料场。本项目施工现场不设置取 弃土场和沥青拌合站。 综上,本项目施工临时占地均位于道路永久占地范围内。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见附图 2。 3、施工期间交通组织 本项目为旧路改造项目,全线均为沿旧路向一侧加宽,采取半幅施工半 幅导行方式,施工期间通过设置围挡等设施,尽量减少对现状交通的影响。 — 28 — 1、施工工艺 本项目建设过程分施工期和运营期。 施工期道路工程按作业性质可以分为下列几个阶段:清表工程、路基工 程、路面工程、附属交通工程,最后工程投入使用。 本项目道路施工的具体流程示意如下: 施工 方案 图11 道路施工工艺流程图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为施工扬尘、施工噪声、施工废水以及施工 垃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实施营运后主要的环境影响为道路上的机动车产生的尾气和噪声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① 清表工程: 在路基填筑或开挖前均需对原有表土层进行剥离,其厚度一般在 30cm 以 内,采用推土机等施工机械进行表土剥离。 ② 路基工程: 路基工程采用机械施工为主,适当配合人力的施工方案。针对填土的处 理措施,在一般路基段,在施工前进行清表,将表层植被、植根及少量石粒 — 29 — 清除后,再进行压实回填,对于低填路段,采取超挖换填形式处理。对于表 层分布的水塘、边沟底部新近沉积的淤泥,路基施工过程中采取清淤换填处 理。对于局部高填路基中存在的软弱土不宜采用换填处理时,通过填筑泡沫 轻质土进行处理。对于一般路基段,采用等载或超载预压处理。 ③ 涵洞工程 涵洞结构型式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涵洞在施工过程中需对地基进行 处理,管基下施做 30cm 碎石垫层。洞口端墙、锥坡、洞口铺砌及隔水墙均采 用 M7.5 水泥砂浆砌筑,表面用 M10 水泥砂浆勾缝,顶面用 M10 水泥砂浆抹 面压顶。 ④ 路面工程 路面面层为沥青混凝土;施工中底基层、基层采用摊铺机分层摊铺,各 面层采用洒布机喷洒透层油,摊铺机配以自卸车连续摊铺沥青混合料。 ⑤ 附属工程 在路面工程施工结束后,设置路灯、交通标志、边线、交通信号灯等附 属交通设施。 2、建设周期 本项目计划于 2022 年 3 月开工建设,计划于 2023 年 3 月建设完成,总 工期 12 个月。 — 30 — 1、建设方案比选 (1)方案介绍 本项目为现状双向 2 车道二级公路加宽改造为双向 4 车道一级公路加宽 公路加宽改造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双侧加宽和单侧加宽。由于本项目红 线宽度较宽,两侧建筑距离道路较远,两种方式均可行。 方式一:单侧加宽。以现状道路边线为设计中心线,向现状道路一侧加 宽。具体如下图所示。 其他 图12 单侧加宽断面示意图 方式二:双侧加宽。以现状道路中心线为设计中心线,向现状道路两侧 加宽。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3 双侧加宽断面示意图 (2)环境比选 — 31 — 对本项目的环境比选见下表。 本次环境比选从施工期、运营期生态影响角度考虑,推荐采用向西侧单 侧加宽的方案。 表10 比选项目 占用永久性 保护生态区 域面积 对生态保护 红线的影响 挖方总量 本项目环境比选一览表 单侧加宽 两侧加宽 方案一 方案二 在原道路基础上向西侧 在原道路基础上向两侧 单侧加宽,占用环渤海城 加宽,占用环渤海城际铁 际铁路防护林带、规划普 路防护林带、规划普通铁 通铁路两侧防护林带,永 路两侧防护林带,永久占 久占用面积约为 0.37hm2 用面积约为 0.39hm2 不涉及占用天津市生态 不涉及占用天津市生态 保护红线,距离最近的分 保护红线,距离最近的分 别为大港滨海湿地及自 别为大港滨海湿地及自 然岸线、地质遗迹-贝壳 然岸线、地质遗迹-贝壳 堤生态保护红线、李二湾 堤生态保护红线、李二湾 -沿海滩涂湿地生物多样 -沿海滩涂湿地生物多样 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最 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最 近距离分别约 23m、29m、 近距离分别约 20.5m、 710m 28m、712m 挖方总量约 6.58 万 m3, 挖方总量约 8.02 万 m3, 挖方量较小,对土层扰动 挖方量较大,对土层扰动 最小 最大 周围居民区马棚口二村 道路中心线距离马棚口 二村最近距离约 101m 道路中心线距离马棚口 二村最近距离约 113m 地表水体-青 静黄排水渠 能与青静黄排水渠北桥 头对接 影响青静黄防潮闸 比选结果 推荐单侧加 宽方案优于 两侧加宽方 案 推荐单侧加 宽方案优于 两侧加宽方 案 推荐单侧加 宽方案优于 比选方案 两侧加宽方 案优于推荐 单侧加宽方 案 推荐单侧加 宽方案优于 两侧加宽方 案 本项目共设置 2 个比选方案,从环境合理性、工程可行性考虑,推荐单 采用西侧单侧加宽的方案。 (3)建设方案比选 本项目位于大港油田和南港工业区,道路交通运输繁忙,且两侧石油天 然气等工业管线和高压电力线众多,加宽方案主要考虑以上因素: 方案一:单侧加宽。 根据两侧管线情况,为避免道路西侧众多石油燃气等地下管线切改,采 用向西侧加宽方式。主要具备以下优势: ①加油站距离较远,只需进行加油站的进出口路面翻新即可。 — 32 — ②施工期间分两阶段导行,先实施加宽部分,后实施旧路部分,分两阶 段导行,交通导行难度及影响较小。 ③沿旧路向单侧加宽,新旧路只需单侧搭接,沉降控制工作量小,施工 质量控制相对容易。 方案二:两侧加宽。 ①终点处道路东侧有一处中国石油天津销售分公司加油站,距离道路较 近。 ②施工期间交通导行难度大,需分三阶段导行。 ③沿旧路向两侧加宽,两侧均涉及新旧路搭接,沉降控制工作量大,对 施工要求高。 表11 本项目加宽方案对比一览表 比选项目 方案一 方案二 加宽方案 单侧 双侧 施工导行 难度小 难度大 投资 较小 较大 不均匀沉降控制 难度小 难度大 比选结果 推荐 / 综合以上分析,全线推荐采用单侧加宽方案。 — 33 — 三、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 1、生态环境现状 (1)主体功能区划情况 根据《天津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天津市空间开发战略任务要在国家将天津 市整体确定为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框架下,结合本市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通过实施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实施有 差别的开发举措,着力推进形成优化发展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涵养发展区 域、禁止开发区域四大类主体功能空间开发格局。 对照《天津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津政发[2012]15 号),本项目所在区域属 于重点开发区域,且不属于优化发展区域、生态涵养发展区域及禁止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经济基础条件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 滨海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在该区域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 化投资创业环境,加快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逐步成为支撑区 生 态 环 境 现 状 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经济快速增长区和崛起区,辐射带动北方地区经济发展 的龙头地区。 (2)生态功能区划情况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天津市拥有 2 个生态区 7 个生态亚区。其中, 2 个生态区包括:蓟北山地丘陵生态区和城镇及城郊平原农业生态区,为生态功 能区划的一级区。7 个生态亚区包括:蓟北中低山丘陵森林生态亚区、于桥水库湿 地与农果生态亚区、津西北平原农业生态亚区、津北平原农业生态亚区、中部城 市综合发展生态亚区、津南平原旱作农业生态亚区、海岸带综合利用生态亚区, 为生态功能区划的二级生态亚区。 本项目位置属于 II5-2 塘沽南部盐业化工与海淡水养殖生态功能区,该生态功 能区位于天津市塘沽区,东临渤海,南接大港区,西邻津南区和新城镇,北至大 沽排污河。行政区划上包括塘沽的东大沽、西大沽、渤海石油基地和盐场。 该区地貌以松散沉积物不断加积的典型堆积平原为特征,物质组成以粘质粉 砂、粉砂质粘土、粉砂等细粒物质为主。全区为海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 拔 1-2.5m,坡降 0.01%-0.04%,低洼多盐田和光板地,盐池坑塘间有少量耐盐植 物生存,土壤盐渍化严重。区内河渠纵横,洼淀坑塘遍布。 — 34 — 本区风速 4、5 月份最大,8 月份最小,适宜海盐生产。太阳是海盐生产的自 然热能,使滩田里的卤水经过自然蒸发浓缩成为饱和卤水,结晶成盐。 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海产资源的开发保护失调,海洋渔业资源衰退, 生产质量和产量都下降;港口抛泥受海流影响沿海流向北运移,覆盖生境本已十 分脆弱的滩涂。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保护滩涂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适度发展 沿海旅游业和养殖业。 本项目施工期落实各类水土保持措施,运营期加强绿化,不会加剧工程沿线 的水土流失。工程建设符合《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的要求。 本项目在天津市生态功能区划中的位置示意图如下图(附图 8)。 图14 本项目在天津市生态功能区划中的位置示意图 — 35 — (3)生态系统现状调查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调查范围内所涉及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聚落生态系统、 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和其它生态系统。 (4)植被现状调查 本项目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根据《中国植被区划》,工程范围属于暖温带落 叶阔叶林区域,暖温带北部落叶栎林地带,黄、海河平原栽培植物区。 本项目所在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 温,高湿多雨;经过实地踏勘发现,道路经过区域为城镇、村庄、空地及水域, 野生植物种类较少,都为一些常见种类,植被结构简单,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状况 较差。经调查,项目区在植物区系组成上以华北成分为主。以禾本科、藜科等为 代表的草本植物占主要地位,如芦苇、狗尾草、虎尾草、碱蓬等。木本的乔灌木 植物较少,工程范围内不存在国家保护野生植物、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分布。 (5)动物现状调查 ①本项目沿线动物调查情况 本项目对现状津歧公路进行拓宽改造,现状津歧公路两侧多为工业用地、居 住用地、水域及空闲地,公路沿线周边区域内野生动物的种类比较贫乏,主要为 一些常见种类,包括小型啮齿类动物、两栖爬行类等,在湿地区域段,会有少量 湿地鸟类栖息分布。经调查,本地区常见的鸟类主要包括:喜鹊、乌鸦、麻雀、 啄木鸟、鹌鹑、野鸭、鸥类等常见鸟。 本项目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古林街道马棚口二村,现场调查期间内未发现国家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繁殖地、觅食、活动区域等。 经现场踏勘及对当地居民的询问调查,本区内很少有大型野生动物,哺乳动 物主要是鼠、兔等小型动物,还有一些啮齿类以及鸟类动物,无珍稀及濒危保护 动物。 ②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动物现状情况 本项目南侧临近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李二湾及沿海滩涂区域,根 据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关资料,保护区现有脊椎动物 328 种,其中哺乳类 20 种,鸟类 249 种,两栖类 6 种,爬行类 16 种,鱼类 37 种。在记录到的 249 种鸟 类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1 种,分别鹤、丹顶鹤、白头鹤、遗鸥、黑 — 36 — 鹳、白肩雕、白尾海雕、为中华秋沙鸭、大鸨、白金雕和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 护野生动物 36 种,分别是白额雁、疣鼻天鹅、小天鹅、大天鹅、鸳鸯、角鸊鷉、 白枕鹤、蓑羽鹤、灰鹤、小鸥、彩鹮、白琵鹭、黑脸琵鹭、黄嘴白鹭、卷羽鹈鹕、 鹗、黑翅鸢、乌雕、雀鹰、白腹鹞、白尾鹞、鹊鹞、黑鸢、毛脚鵟、大鵟、普通 鵟、红角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红隼、红脚隼、灰背隼、燕隼、猎 隼、游隼。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中,保护区内鸟类全球极危 物种(CriticallyEndangered,CR)有青头潜鸭、白鹤和黄胸鹀;全球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有中华秋沙鸭、白头硬尾鸭、丹顶鹤、大杓鹬、大滨鹬、东 方白鹳、黑脸琵鹭和猎隼;全球易危物种(Vulnerable,VU)有鸿雁、小白额雁、 红头潜鸭、斑脸海番鸭、长尾鸭、角䴙䴘、大鸨、白枕鹤、白头鹤、黑嘴鸥、遗 鸥、黄嘴白鹭、乌雕、白肩雕;全球近危物种(NearThreatened,NT)有鹌鹑、罗 纹鸭、白眼潜鸭、斑胁田鸡、蛎鹬、凤头麦鸡、半蹼鹬、黑尾塍鹬、斑尾塍鹬、 白腰杓鹬、灰尾漂鹬、红腹滨鹬、红颈滨鹬、弯嘴滨鹬、白额鹱、卷羽鹈鹕、震 旦鸦雀、红颈苇鹀。主要分布在北大港水库与独流减河区域、李二湾及沿海滩涂 区域、钱圈水库区域。 北大港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南部,东临渤海,南与河北省黄骅市 南大港湿地相邻,属于典型的平原地貌。区内缺少成片的森林景观,海拔梯度变 化很小,景观异质性较低,因此,该区域内的哺乳动物种类相对贫乏。在北大港 自然保护区分布的 20 种哺乳动物中,啮齿类占绝对优势,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北松 鼠(Sciurus vulgaris)属于常见种类,而几乎没有大中型野生哺乳动物的分布,也 没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哺乳动物。 ③ 水生生物调查 本项目距离大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生态保护红线最近距离约 23m,对项目 周边海洋水生生物进行现状调查,调查资料引用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 究所于 2019 年 5 月及 2019 年 9 月在工程附近海域进行的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调 查结果有叶绿素 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 (6)土地利用现状 通过遥感影像解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本项目周边 1km 范围内的土 — 37 — 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17), 本项目周边 1km 范围内的用地类型主要为工矿仓储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其他土地等(附图 10)。 (7)生态敏感区调查 本项目 1km 范围内涉及 2 处自然保护区,分别为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及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本项目不占用自然保护 区。涉及 3 处生态保护红线,分别为地质遗迹-贝壳堤生态保护红线、李二湾-沿海 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及大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本项目不占 用生态保护红线。涉及 6 处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分别为林带类型(3 处)—环 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规划普通铁路两侧防护林带、沿海防护林带;湿地类型 (1 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库类型(1 处)—北大港水库;河 流类型(1 处)—子牙新河。其中涉及永久占用 2 处林带类型的永久性保护生态 区域,永久占地面积为 0.37hm2。 (8)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论 综上,根据生态现状调查结果,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的影响, 本项目调查范围内生态现状整体上处于一般状态。 具体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内容详见“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本项目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引用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官方网站公布的《2020 年天 津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 2020 年滨海新区监测结果,统计见下表。 表12 天津市滨海新区 2020 年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统计结果 项目 PM2.5 (µg/m³) PM10 (µg/m³) SO2 (µg/m³) NO2 (µg/m³) 年均浓度 49 66 9 41 CO (mg/m³) -95per 1.7 O3 (µg/m³) -90per 183 根据环境空气功能区划,本项目所在地为二类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 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2020 年滨海新区空气质量现状评 价结果见下表。 — 38 — 表13 评价因子 2020 年滨海新区空气质量现状评价表 平均时段 现状浓度 标准值 49 35 占标率 (%) 140 66 70 94.3 达标 9 60 15 达标 41 40 1.03 不达标 mg/m³ 1.7 4.0 42.5 达标 µg/m³ 183 160 114.4 不达标 单位 PM2.5 PM10 SO2 年平均浓度 µg/m³ NO2 CO O3 24 小时平均 (第 95 百分位数) 8h 平均 (第 90 百分位数) 达标情况 不达标 2020 年滨海新区大气基本污染物中 PM10、SO2 年平均浓度和 CO24 小时平均 浓度第 95 百分位数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PM2.5、 NO2 年平均浓度及 O3 日最大 8 小时平均浓度第 90 百分位数均超过《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GB3095-2012)年均值二级标准限值,项目所在区域为不达标区。超标 原因主要是采暖季废气污染物排放及区域气候的影响,同时,天津市工业的快速 发展,排放的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导致细颗粒物等二次污染呈加剧态势。 随着天津市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的逐步推进,本项目选址区域空气质量将逐渐 好转。 3、声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 本项目所在区域为天津市滨海新区,根据“市环保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声 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划分》的函” (津环保固函[2015]590号)中噪声功能区划 方案,本项目经过区域未划定声环境功能区。评价范围内有存在一处声环境保护 目标,为马棚口二村,现状津歧公路(二级公路)经过,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要求,马棚口二村全部执行2类声功能区要求。同时参照《天津 市〈声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划分》 (报送稿2021),本项目沿线经过区域为2类 声功能区。因此本项目两侧区域声环境执行类别确定如下:道路边界线外30m距 离范围内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边界线外30m距离 范围以外执行2类标准。 为了解项目所处地区声环境质量现状,本次评价委托泰朗德(天津)检测技 术有限公司对沿线声环境敏感目标进行了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由于现状津歧公 路不通车,监测断面采用《津歧公路(东风大桥-南堤路)拓宽改造工程环境影响 报告表》的监测数据(2019 年 4 月 15 日~16 日,监测报告编号:YX190453), — 39 — 该道路与本项目道路同为津歧公路,车流量及断面均一致,监测断面位于本项目 起点北侧 673m。 布点原则:噪声现状监测主要为了全面把握沿线声环境现状,为噪声预 测提供基础资料,本评价主要针对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进行布 点;监测点的布设采取点段结合、反馈全线的原则,对于声环境构成的 相似的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点位进行监测。 监测点位:马棚口二村(N1)及监测断面(N2),具体位置见附图 3。 监测方法: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规定的监测要求 执行。 监测时间及频率:敏感点监测时间为 2021 年 11 月 26 日-27 日昼间 (06:00-22:00)和夜间(22:00-06:00),连续监测两天,每天昼夜间各一 次。采用现状道路数据监测时间为 2019 年 4 月 15 日~16 日昼间(06:0022:00)和夜间(22:00-06:00),连续监测两天,每天昼夜间各一次。 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报告(编号:TLD(2021)第 11076-Z 及 YX190453), 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见下表。 表14 声环境现状监测点位一览表 序号 监测点名称 监测位置 噪声源 N1 马棚口二村 / 社会环境噪声 N2-1 津歧公路 距津歧公路中心线 20m 交通噪声 N2-2 津歧公路 距津歧公路中心线 40m 交通噪声 N2-3 津歧公路 距津歧公路中心线 60m 交通噪声 N2-4 津歧公路 距津歧公路中心线 80m 交通噪声 N2-5 津歧公路 距津歧公路中心线 120m 交通噪声 表15 监测点位名称及序号 马棚口二村 N1 — 40 — 噪声现状监测结果 监测时间 监测值 单位:dB(A) 标准值 达标评价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20211126 51 40 60 50 51 40 60 50 达标 达标 达标 20211127 达标 表16 津歧公路断面噪声监测结果 监测点位名称及序号 监测值 监测时间 昼间 75 76 70 72 65 66 60 61 55 55 20190415 20190416 20190415 20190416 20190415 20190416 20190415 20190416 20190415 20190416 津歧公路 N2-1 津歧公路 N2-2 津歧公路 N2-3 津歧公路 N2-4 津歧公路 N2-5 单位:dB(A) 夜间 74 73 68 68 62 64 59 58 54 54 根据监测结果可知,本项目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位处的昼间及夜间现状环 境噪声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 4、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本项目距离最近的河流为南侧的青静黄排水渠,最近距离约 100m。 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 2017 年 3 月 17 日批复的《海河流域天津市水功能区划 报告》,青静黄排水渠属于天津市一级水功能区划中开发利用区,主要是具有满足 工农业生产、城镇生活、渔业和景观娱乐等多种用水要求的水域;属于天津市二 级水功能区划中农业用水区,主要指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要的水域,执行《地表 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 青静黄排水渠的现状水质情况引自“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实时数据发布 系统”2021 年 10 月发布的监测数据,监测位置位于青静黄防潮闸断面,具体见 下表。 表17 项目 单位 pH 值 水温 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 COD BOD5 氨氮(以 N 计) 总氮 总磷 无量纲 ℃ mg/L mg/L mg/L mg/L mg/L mg/L mg/L 水质监测结果 青静黄排水渠(青静黄防潮闸断面) 2021.10 标准值(IV 类) 8 6~9 16.9 / 10.6 ≥3 8.6 ≤10 34 ≤30 8.8 ≤6 0.55 ≤1.5 3.83 ≤1.5 0.147 ≤0.3 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青静黄排水渠水质不满足 IV 类,主要污染物为 COD、 BOD5、总氮存在超标,分别超标 0.13 倍、0.46 倍、1.55 倍。 — 41 — 现状津歧公路始建于 20 世纪 90 年代左右,建设时间较早,无相关环保手 续。 本项目属于公路扩建工程,项目实施地点占地类型主要为交通运输用地、 其他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根据本次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沿线声环 境敏感点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中的 2 类声环境功能区 标准限值要求。现状道路无服务区、收费站等服务管养设施,运营过程中无生 活污水等的排放。 本项目现状津歧公路存在以下问题: 与 项 目 有 关 的 原 有 环 境 污 染 和 生 态 破 坏 问 题 (1)现状津歧公路路面平整度总体较好,但现状路面状况较差,路面损坏 类型主要为块状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龟裂和坑槽等。 (2)现状道路西侧设置土质边沟,道路东侧利用现状河流排水,路面水 采用散排形式排入边沟。现状路肩和边沟有杂物、垃圾及堆积物。 图15 — 42 — 选址处现状 1、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周边 1km 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主要包括 2 个自 然保护区: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北大港湿 地自然保护区;3 处生态保护红线:地质遗迹-贝壳堤生态保护红线、李二湾-沿 海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大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6 处永 久性保护生态区域:林带类型(3 处)—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规划普通铁 路防护林带和沿海防护林带;湿地类型(1 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水库类型(1 处)—北大港水库;河流类型(1 处) —子牙新河。 本项目纳入了 2006 年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是京津冀协同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关于印发<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划定永久性保护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目 标 生态区域的决定>的通知》(津人发[2014]2 号)的有关规定,“在红线内,除 已经市政府批复和审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外,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属于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划定前已审定的规划建设用地。 本项目于 2019 年 6 月 25 日取得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津歧公路拓宽 改造工程涉及占用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有关意见的函》(见附件 5)。 本项目为“津歧公路拓宽改造工程”中南堤路-津冀界北段工程,仅对道路 进行拓宽,线位与原路由一致。在建设单位制定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方案、严格 落实施工期生态保护工作和施工后的生态修复工作的情况下,符合永久性保护 生态区域的管控要求。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见下表。 — 43 — 表18 类 型 自 然 保 护 区 序 号 环境保护目标 主要功能 范围 与本项目关系 1 古海岸与湿地 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贝壳堤老 马棚口实验区 保护贝壳堤 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 区面积 1km2 不占用,距离本 项目施工边界约 为 29m 2 北大港湿地自 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 生态系统类型自 然保护区 核心区面积为 115.72km2,缓冲区面 积为 91.96km2,实验 区面积为 141.19km2 不占用,距离本 项目施工边界约 为 710m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红线中的其 他区域 不占用,距离本 项目施工边界约 为 29m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红线中的海 岸带区域 不占用,距离本 项目施工边界约 为 710m 生态保护红线中的海 岸带区域 1 生 态 保 护 红 线 永 久 性 保 护 生 态 区 域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2 地质遗迹-贝壳 堤生态保护红 线 李二湾-沿海滩 涂湿地生物多 样性维护生态 保护红线 3 大港滨海湿地 及自然岸线 生态保护 1 环渤海城际铁 路防护林带 生态防护 2 规划普通铁路 两侧防护林带 生态防护 3 沿海防护林带 生态防护、防灾 减灾 4 古海岸与湿地 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贝壳堤 老马棚口实验 区 地质科学研究 5 北大港水库 饮用水源地、防 洪、生态景观; 调节气候、净化 环境、候鸟及珍 稀濒危物种栖息 地 6 子牙新河 行洪、排涝、生 态廊道 — 44 — 红线区面积:46000 公 顷。高速公路非城镇 段每侧林带控制宽度 不低于 100 米,城镇 段控制宽度不低于 50 米;普通铁路每侧控 制宽度不低于 30 米, 高速铁路每侧控制宽 度不低于 100 米。 红线区面积:2900 公 顷。长度 90 公里,海 滨大道两侧各 50-700 米。 红线区面积 8849 公 顷,为自然保护区核 心区和缓冲区,黄线 区面积 27065 公顷, 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 红线区面积 20784 公 顷,为北大港湿地自 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 冲区范围,黄线区面 积 16287 公顷,为北 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 实验区及水库周边 200 米范围 从蔡庄子到海口闸,全 长 29 公里,河道宽度 不占用,距离本 项目施工边界约 为 23m 永久占用面积约 0.17hm2 永久占用面积约 0.20hm2 不占用,距离本 项目施工边界约 为 945m 距离本项目施工 边界约为 29m 距离本项目施工 边界约为 710m 距离本项目施工 边界约为 800m 2620~3600 米;红线区 面积 8426 公顷,为河 道管理范围,黄线区面 积 580 公顷,为红线区 外 100 米范围 (1)本项目与古海岸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关系 — 45 — (2)本项目与古海岸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关系 图16 项目与古海岸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7 — 46 — 项目与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8 项目与生态保护红线位置关系示意图 — 47 — 图19 项目与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位置关系示意图 2、大气环境、声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评价范围内共 1 处大气、声环境保护目标,即马棚 口二村。 — 48 — 表19 起讫 桩号 K19+ 000~ K19+ 344.7 08 名称 马棚 口二 村 敏感 点类 别 居民 住宅 大气、声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道路 结构 形式 方 位 西 侧 路基 环保目 标地基 与路面 高差 (m) 0 现状 功能 区 2类 运营 后功 能区 2类 距道路 中心线 /边界 线距离 (m) 基本情况 101/ 88 距路中心线 200m范围内, 约有36户,约 160人;侧对道 路,平房,砖瓦 结构,与道路之 间主要为空地、 建筑物。 注:临路最近零星房屋为修车部、商店等。 根据《天津南港工业区分区规划调整方案》,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无规划居 住、学校、医院等声环境保护目标。 图20 大气、声环境保护目标现状照片 200m 图例 路中心线 路边界线 图21 与道路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 49 — 3、水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距离最近的河流为南侧的青静黄排水渠,最近距离 约 100m。根据《海河流域天津市水功能区划报告》,青静黄排水渠水系功能定 位排涝、调蓄、灌溉、生态廊道。 表20 环境 要素 地表 水 保护 目标 青静 黄排 水渠 — 50 — 水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所属水系 相对位置/ 距离 大清河水系 项目终点南 侧/100m 控制水 质标准 主导功能 环境保护要求 Ⅳ 排涝、调 蓄、灌溉、 生态廊道 《地表水环境质量 标准》 (GB 38382002)IV 类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 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本项目区域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及其修改 单(公告[2018]第 29 号),具体限值见下表。 表21 序号 污染物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浓度限值 单位 年平均 日平均 小时平均 PM2.5 35 75 — μg/m3 2 PM10 70 150 — μg/m3 3 SO2 60 150 500 μg/m3 4 NO2 40 80 200 μg/m3 5 NOx 50 100 250 μg/m3 6 CO — 4 10 mg/m3 7 O3 200 μg/m3 日最大 8h 平均 160 标准来源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 1.2声环境质量标准 本项目所在区域为天津市滨海新区,根据“市环保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声 评 价 标 准 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划分》的函” (津环保固函[2015]590号)中噪声功能区 划方案,本项目经过区域未划定声环境功能区。根据《天津市〈声环境质量标 准〉适用区域划分》 (报送稿) ,本项目沿线经过区域为2类声功能区。道路两侧 边界线外30m距离范围内执行4a类标准,边界线外30m距离范围以外执行2类标 准。 表22 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声环境质量标准单位:dB(A) 噪声限值 昼间 夜间 4a 类 70 55 2类 60 50 1.3水环境质量标准 本项目距离最近的河流为南侧的青静黄排水渠,最近距离约 100m。根据天 津市人民政府 2017 年 3 月 17 日批复的《海河流域天津市水功能区划报告》,青 静黄排水渠属于天津市一级水功能区划中开发利用区,主要是具有满足工农业 生产、城镇生活、渔业和景观娱乐等多种用水要求的水域;属于天津市二级水 功能区划中农业用水区,主要指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要的水域,执行《地表水 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 — 51 — 表23 水环境质量标准 项目 单位 标准值(IV 类) pH 值 水温 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 COD BOD5 氨氮(以 N 计) 总氮 总磷 无量纲 ℃ mg/L mg/L mg/L mg/L mg/L mg/L mg/L 6~9 / ≥3 ≤10 ≤30 ≤6 ≤1.5 ≤1.5 ≤0.3 2、污染物排放标准 (1)废气 本项目施工期扬尘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表 2 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中无组织排放监控限值。具 体标准限值见下表。 表24 排放源监控浓度限值 污染物 颗粒物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限值 监控点 浓度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1.0mg/m3 标准来源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 准》(GB16297-1996)表 2 (2)废水 施工废水主要来自施工本身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施工机械、车辆冲洗废水, 施工冲洗废水采用隔油池隔油处理后全部回用于车辆冲洗和施工场地、材料堆场 的洒水抑尘,不外排。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依托周边现有公共设施,施工现场无生活 污水产生及排放。 本项目施工期污水执行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2018)三 级标准。 表25 污染物 标准(mg/L) SS 400 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BOD5 300 CODcr 500 NH3-N 45 TP 8 pH 6-9 石油类 15 (3)噪声 施工期间排放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具体限值见下表。 — 52 — 表26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单位:dB(A) 昼间 夜间 70 55 3、固体废物环境标准 本项目无附属设施,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工程 弃土(包含清淤淤泥)、施工人员生活垃圾、运营期道路路面垃圾,执行《中 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9月1日实施);施工人员生活 垃圾按照《天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要求执行。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以环境质量目标为基本依据,对区域内各污染源的污染 物排放总量实施控制的管理制度。根据国务院(国发〔2016〕65 号)《“十三 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三五”期间国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污染物为 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挥发 性有机物(VOCs)、重点地区总氮、总磷。 本项目为公路建设项目,建成后主要污染物为路面行驶车辆产生的交通噪 声和排放的尾气,不涉及大气、水环境总量控制指标,无需申请污染物排放总 量。 其 他 — 53 — 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主要是施工作业产生的施工扬尘、噪声、废水、固体废 物,以及施工过程中对土地的占用、工程开挖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等生态环境的影 响。 工程施工期污染源分析见下表。 表27 时 期 影响来源与 环节 运输、堆放 的原材料 主要污染 物 大气环境 路面摊铺 沥青烟 水环境 施工机械、 车辆 施工机械 车辆冲洗 废水 运输、施工 机械 影响分类 声环境 施工期 生态环 境影响 分析 工程污染分析一览表 施 工 期 汽车尾气 影响 程度 特点 明显 一般 一般 SS、石油 类 施工 路段 一般 噪声 施工 路段 明显 路面开挖 建筑垃 圾、工程 弃土(含 清淤淤 泥) 施工 路段 一般 施工人员 生活垃圾 / 一般 工程占地、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沿线 一般 固体废物 生态环境 扬尘 影响 位置 施工 路段 施工 路段 施工 路段 短期影响,施工结束后及 时消除 建筑垃圾运至建筑垃圾资 源化处置场进行综合处 置;工程弃土(含淤泥)严 格按照天津市工程弃土管 理规定进行处置,及时使 用密闭车辆运输至渣土管 理部门指定集中存放地 点,并采取苫盖措施 施工人员租用工程周边民 房,生活垃圾由城市管理 委员会负责清运 植被破坏、土壤侵蚀 1、大气环境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大气污染源主要为土石方开挖、沙石灰料装卸及运输过程中 产生的扬尘;路面摊铺产生的沥青烟以及以燃油为动力的施工机械、运输车辆 排放的废气。 1.1 施工扬尘 在道路建设项目的施工期中挖填土方和砂石料、平整土地、材料运输、装 卸物料、铺浇路面等环节都有扬尘发生,其中最主要的是运输车辆道路扬尘和 施工作业扬尘。产生的扬尘对周围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可导致周围空气中 — 54 — TSP 的浓度超标。施工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路基挖填和拉运、卸载土石方、水 泥料,影响较小的是路面铺设。 施工扬尘的强弱与施工现场条件、管理水平、施工方式、施工设备及施工 季节、气象条件及建设地区土质等诸多因素有关,由于影响因素众多,故扬尘 强弱难以确定,本次评价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对四个 市政工程(两个有围挡,两个无围挡)的施工现场扬尘情况进行了调查测定,测 定时风速为 2.4m/s,结果见下表。 表28 施工扬尘监测结果 TSP 浓度(mg/m3) 围挡情 况 工地名称 工地下风 20m 50m 100m 150m 200m 250m 南二环天坛段 工程 无 1.54 0.981 0.635 0.611 0.504 0.401 南二环陶然亭 无 1.467 0.863 0.568 0.570 0.519 0.411 1.503 0.922 0.602 0.591 0.512 0.406 0.943 0.577 0.416 0.421 0.417 0.420 1.105 0.674 0.453 0.420 0.421 0.417 1.042 0.626 0.435 0.421 0.419 0.419 平均 西二环改造工 程 车公庄西路热 力工程 围金属 板 围彩条 布 平均 上风向 对照点 0.404 0.419 由监测结果可知,无围挡的施工扬尘十分严重,其污染范围可达工地下风 向 250 米左右,被影响地区的 TSP 浓度平均为 0.756mg/m3,是对照点的 1.87 倍,相当于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 2.52 倍。在有围挡情况下,施工扬尘比无围挡 情况下有明显地改善,扬尘污染范围在工地下风向 200 米范围之内,可使被污 染地区 TSP 的浓度减少四分之一。被影响地区的 TSP 浓度平均为 0.585mg/m3, 是对照点的 1.4 倍,相当于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 1.95 倍。 若在施工期间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和部分易起尘的部位实施洒水抑尘(每天 洒水 4-5 次),可使扬尘减少 50-70%左右,洒水抑尘的试验结果见下表。 表29 施工期洒水抑尘试验结果 距离(m) TSP 小时平均浓 度 单位:mg/m³ 5 20 50 100 不洒水 10.14 2.89 1.15 0.86 洒水 2.01 1.40 0.67 0.60 80.2 51.6 41.7 30.2 衰减率(%) — 55 — 上述数据表明,有效的洒水抑尘可以大幅度降低施工扬尘的污染程度。施 工时一定要采取措施,加强施工管理,采取经常洒水降尘措施,同时加强对施 工期的环境空气监测和运输道路的车辆管理工作。施工扬尘影响是短暂的,一 旦施工活动结束,施工扬尘影响也就随之结束。 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扬尘影响范围有限,不会对区域大气环境产生显著影 响。按照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的相关规定,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扬尘产生 量,减小空气污染,将施工期扬尘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 1.2散装材料储存和运输造成的扬尘污染 土方等散装材料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易发生扬尘污染,运输时影响范围可达 下风向150m。在大风天气下砂石料起尘将影响下风向环境空气质量,因此本项 目在施工过程中,应将散装材料堆存场苫盖帆布,尽量将起尘量降到最低,从 而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1.3 沥青烟 本项目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在摊铺时会产生沥青烟,污染周围环境, 其影响距离一般在50m之内。根据《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五十八条“禁 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贮存、加工、 制造或者使用产生恶臭气体的物质”的规定,本项目施工现场不设沥青拌和站, 全部使用商品沥青混凝土。根据天津市及国内其它城市道路施工情况可知,采 用商品沥青铺设路面时沥青烟基本不会对距离路边50m以外区域产生明显影 响。本项目建设中需合理调度,缩短沥青运输车辆在现场的等待时间。道路施 工期的沥青烟会对工程沿线的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但是随着施工的结 束沥青烟的影响也随之消失。 1.4施工机械、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 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在运行时由于柴油和汽油的燃烧会产生CO、NOx和 THC等,但产生量很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不大。本项目施工场地较为开阔, 且废气为间歇性排放,因此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燃油废 气不会引起局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会对区域大气环境产生明显不利影 响。 为减小施工现场的施工机械、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污染,应加强机械、车 — 56 — 辆的管理和维修,尽量减少因机械、车辆状况不佳造成的空气污染。 1.5淤泥异味 本项目在现状自然水塘部分路段路基处理时需要进行清淤,涉及清淤的自 然水塘属于自然形成的坑塘,主要是由于现状地势低洼,自然降雨存储在此处 形成的原始地貌,未对其进行过扰动,也从未进行过养殖活动,且附近无工厂, 不属于纳污河道;在现状自然水塘部分路段路基处理时先抽水后清淤,因自然 水塘水量较少,将水抽进附近的水塘内,然后采用挖掘机开挖,清淤厚度约 1~1.5m,清淤量约 0.51 万 m3,最后与其他弃土一并按照天津市工程弃土管理 规定进行处置,及时使用密闭车辆运输至渣土管理部门指定集中存放地点。淤 泥即挖即运,不在现场堆存晾晒,此外距离最近的环境敏感目标为马棚口二村, 最近距离约为 500m,预计淤泥异味不会对环境敏感目标产生明显影响。 1.6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知,施工扬尘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在无围挡的情况下污染范 围可达工地下风向250m左右,沥青烟的影响距离一般在50m之内。本项目周边 的环境保护目标马棚口二村在施工期将可能受到扬尘的影响。本项目在施工期 应在施工场界设置围挡,建筑材料尽量远离环境保护目标马棚口二村布置,缩 短在环保目标处的施工时间,并在重污染天气条件下和大风天气的情况下停止 施工作业。 2、施工噪声影响分析 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以及物料运输车辆所产生的噪声。 2.1 施工机械噪声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中,对声环境影响较大的是运输车辆、推土机、装载机等施工机 械。这些施工机械绝大部分是移动性声源,有些声源如各种车辆移动范围较大, 并且无明显的指向性。噪声源强情况见下表。 表30 施工机械设备的噪声值 序号 机械名称 参考点与机械距离(m) 参考点声级 dB(A) 1 推土机 5 86 2 挖掘机 5 84 3 装载机 5 90 4 平地机 5 90 5 摊铺机 5 87 — 57 — 6 压路机 5 86 7 振捣棒 2 87 8 电锯 1 103 9 运输卡车 2 89 本项目所使用的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作业时需要一定的空间,并且 各种机械设备应用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很少同时使用,因此噪声源为点声源, 其噪声影响随距离增加而逐渐衰减。采用噪声衰减和噪声叠加模式计算施工噪 声对环境的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① 噪声距离衰减模式 r LP (r ) LP (r0 ) 20log ( ) R r0 式中: LP (r ) —距声源 r 米处的噪声预测值,dB(A); LP (r0 ) —参考位置 r0 处的声级,dB(A); r —预测点位置与点声源之间的距离,m; r0 —参考位置处与点声源之间的距离,取 1m; R —噪声源的防护结构及工地四周围挡的隔声量,本项目取 5dB(A)。 ② 噪声叠加模式 Leqg 10 lg( 100.1LAi ) i 式中:Leqg—建设项目声源在预测点的等效声级贡献值,dB(A); LAi—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A声级,dB(A)。 采用《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对施工机械设 备的噪声影响进行评价。根据下表中的施工机械噪声源强及噪声衰减公式计算 的噪声影响结果列于下表。 表31 主要施工设备噪声影响衰减计算结果 单位:dB(A) 距离(m) 施工机械 场界限值 10 20 30 60 80 100 150 250 推土机 75 69 65.4 59.4 56.9 55 51.5 47 挖掘机 73 67 63.4 57.4 54.9 53 49.5 45 装载机 79 73 69.4 63.4 60.9 59 55.5 51 平地机 79 73 69.4 63.4 60.9 59 55.5 51 摊铺机 76 70 66.4 60.4 57.9 56 52.5 48 — 58 — 昼间 70 压路机 75 69 65.4 59.4 56.9 55 51.5 47 振捣棒 68 62 58.5 52.5 50 48 44.5 40.1 电锯 78 72 68.5 62.4 59.9 58 54.5 50 运输卡车 70 64 60.5 54.5 52 50 46.5 42.1 一般情况下,施工时施工机械距离场界最近距离不超过 3m,本项目夜间不 施工。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规定,施 工场界昼间的噪声限值为 70dB(A),根据上表所示结果,昼间施工机械在距施 工场地 60m 外可以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标准限值。这样不仅给施工场地周围声环境带来影响,也对施工机械的操作工 人及现场施工人员造成影响,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噪声防治措施。 施工时采取减振、降噪措施,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昼间施工,夜间停工, 通过严格管理,将噪声降到最低,并且施工活动是短暂的,工程完工后噪声影 响随之消失。 2.2运输车辆交通噪声影响分析 由于运输车辆多为重型卡车,在运输材料的过程中交通噪声可能对运输线 路沿途公众产生影响。由于运输车辆运行具有分散性、瞬时性特点,噪声源属 于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声源,对施工沿线周围环境的声环境影响不明显,并且施 工期噪声影响是短暂的,一旦施工活动结束,施工噪声也将随之结束。 2.3 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分析 通常施工期需要推土机、挖掘机、运输卡车、压路机等设备同时操作,即 施工期噪声影响不仅是单台设备对环保目标以及周边声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多 情况为相应施工阶段各种大型设备对环保目标处的综合噪声影响。 本评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推土机、挖掘机、运输卡车、压路机等设备,噪 声源强采用各设备综合噪声源强,估算为104dB(A),利用噪声衰减模式对现状 环境保护目标所受施工噪声影响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见下表。 表32 序 号 名称 1 马棚口二村 施工期环境保护目标处噪声值 单位:dB(A) 与施工 场界最 近距离 (m) 贡 献 值 背景值 预测值 标准值 达标情况 昼间 昼间 昼间 昼间 87 60.2 51 60.7 60 超标 0.7 — 59 — 由计算结果可见,施工机械会造成环境保护目标处噪声值升高,马棚口二 村昼间超出《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限值要求,昼间超标 0.7dB(A),本项目施工期将对周边声环境环保目标产生较小影响。 施工过程中应选取低噪声设备,并做好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建议设置施工 围挡,并尽量避开居民区的休息时间,除抢修、抢险作业外,不得在夜间进行 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施工噪声的影响特点为短期性、暂时性,一旦施工 活动结束,施工噪声也就随之结束。施工单位为保护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 息,应采取必要的噪声控制管理措施,降低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此外,还 应在上述敏感点处张贴告示,提前告知。 具体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详见“声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3、施工振动 根据本项目施工方法,产生作业振动的机械主要有:挖掘机、推土机、压 路机及重型运输车等。施工机械产生的振动,随着距离的增大,振动影响渐小。 因此必须对强振动施工机械设备加强控制与管理。 施工中各种振动性作业尽量安排在昼间进行,避免夜间施工扰民。在建筑 结构较差、等级较低的陈旧性房屋附近以及道路终点附近施工,应尽量使用低 振动设备,或避免振动性作业,减少工程施工对地表构筑物、古海岸与湿地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的影响。对距离拟建道路较近的古海岸 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进行施工期监测,事先详细调 查、做好记录,对可能造成的房屋开裂、地面沉降等影响采取加固等预防措施。 施工前要针对道路周边位置进行地质环境调查,发现无整片的贝壳堤后方可施 工。 一般产生振动的设备同时产生噪声,由于振动是在大地介质中传播,其衰 减速率大于噪声;所以对振动而言,一般同一设备的振动防护距离小于噪声防 护距离。因此,噪声防护与减缓措施也适用于振动;噪声控制措施得到实施, 振动干扰环境影响也将得到控制。 4、施工废水 本项目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车辆冲洗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4.1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 60 — 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SS、BOD5、COD和氨氮等。本项目施工人员约 50人,用水定额按40L/(人·d)计,排污系数取0.8,则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 1.6m3/d。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及其浓度分别为CODCr500mg/L、BOD5 250mg/L、 SS 300mg/L、NH3-N 30mg/L、动植物油30mg/L,可以满足天津市DB12/356-201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的要求。本项目施工人员租用工程周边的民房, 不在施工现场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不会排入地表水体,不会对地 表水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4.2车辆冲洗废水 施工期对进出施工区域的车辆车轮需要进行冲洗以防止扬尘带出。车辆冲 洗水产生量较少,一般为40~80L/车,主要污染物为SS、石油类。 车辆冲洗废水经收集后经隔油沉淀处理后最大限度重复使用,回用于车辆 冲洗和施工场地、材料堆场的洒水抑尘,不会对水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4.3 清淤排水 本项目在现状自然水塘部分路段路基处理时先抽水后清淤,清淤涉及的自 然水塘属于自然形成的坑塘,主要是由于现状地势低洼,自然降雨存储在此处 形成的原始地貌,未对其进行过扰动,也从未进行过养殖活动,且附近无工厂, 不属于纳污河道,水塘水量较少,将水抽进附近的水塘内,不会对周围地表水 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5、施工期固体废物 本项目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废弃的建筑材料、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和工程弃土(含清淤淤泥)。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会挖除旧路面,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约为 0.62 万 m3, 建筑垃圾即产即运,运至管理部门指定的位置存放。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会有部 分废弃的建筑材料产生,如编织袋、包装袋等,这类固体废物产生量较少,但 会影响周边环境景观,同时可能加重工地扬尘污染。施工中要加强管理,从生 产、运输、堆放等各个环节采取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废料产生及物料散落,加 强回收利用,及时打扫场地,避免污染周边环境。 本项目施工人员共计 50 人,按每人产生生活垃圾 0.5kg/d 计,则施工人员 生活垃圾产生量为 0.025t/d,施工时间为 1 年,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约 — 61 — 9.125t。施工人员租用工程周边民房,生活垃圾由城市管理委员会负责清运。 本项目施工期会产生工程弃土,根据土方量分析,本项目弃方量为 5.11 万 m3(含清淤淤泥)。根据施工方案及《天津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规定》的有 关要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不得将弃土随意堆放,通过办理相关手续后运至 当地渣土管理部门指定地点。工程弃土严格按照天津市工程弃土管理规定进行 处置,及时使用密闭车辆运输至渣土管理部门指定集中存放地点,并采取苫盖 措施。 6、施工期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现状津歧公路沿线周边地下管线众多,主要包括石油管、天然气管、路灯 电缆、电信管道、供电管道。其中石油管、天然气管均为与现状道路并行地下 管线,石油管线位于现状道路边界线外 25m 处,天然气管线位于现状道路边界 线外 15m 处。本项目在对现状津歧公路进行拓宽改造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沿线的 地下管道造成破坏,导致油气发生泄漏,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 对于天然气泄漏后,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形成窒息或爆炸区域,导致人 员窒息,遇到明火或者静电火花,会发生燃烧爆炸。对于石油泄漏后,可能会 进入周边水体或土壤,造成水体污染或土壤污染。石油泄漏后挥发的蒸气可能 跟空气形成爆炸性的混合物,遇到火源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施工前中应详细进 行前期调查工作,明确地下管线的位置、数量、埋深、权属等,应认真排查施 工过程中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源和风险因素,避免施工过程中突发环 境事件的发生;建设单位应做好施工组织计划,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 计划来进行实施。建设单位应按相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7、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 7.1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项目属于道路工程建设,施工期对于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为施工临时占 地带来的影响。 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区域地表植被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 的生态问题和水土流失问题。在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后,本项目施工对生态系 统的影响较小。 7.2 对植被影响分析 — 62 — 施工过程中涉及清理地表植被多为野生草本植被。本项目将在一般路段路 堤边坡采用植草皮防护,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地表植被,可补偿本项目所造成 的植被损失。因此,项目建设对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影响较小。 7.3 对动物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废水和施工固废严禁排入周边水体,不会对附近水体造成污 染,因此不会破坏两栖类动物的栖息环境。施工期通过大力宣传相关环保法律 法规,严禁施工人员捕杀野生动物,规范施工人员行为,可有效降低施工期对 沿线野生动物的影响。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活动和噪声会对鸟类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主要表现在鸟类迁徙路线、繁殖场所、栖息行为和觅食行为等方面。但本项目 施工期避开鸟类迁徙季节施工,并且施工过程选用低噪声设备,加强对施工人 员的培训管理,可有效降低对鸟类的影响。且区域内大部分鸟类经常栖息或繁 殖于人类居住的环境中,对人类景观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因此施工干扰不会 对区域鸟类的种群分布产生明显影响。 本项目施工不涉及周边河流、海域等水体,在施工期设置围挡,施工物料、 工程弃土的临时堆放等均远离周边水体,严禁向地表水中排放施工废水和丢弃 固体废物,因此施工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本项目距离海域较远,在 采取各项生态保护措施的前提下,不会对海洋内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等水生生态产生影响,也不涉及鱼类的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和洄 游通道。 7.4 工程占地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本项目为公路拓宽改造项目,永久占地约为 8.84hm2,新增永久占地面积 约 6.32hm2,占地类型主要为交通运输用地、其他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等。本项目施工机械暂存场、施工道路、临时堆土区和材料的临时堆场等临时 占地均位于项目永久占地范围内,不新增临时占地面积。本项目施工营地为临 时租用附近村庄的空闲民房。建筑材料直接运至施工现场,不需设置料场。本 项目施工现场不设置取弃土场和沥青拌合站。 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状道路,尽可能减少新增占用土地,最大限度 地减少了临时工程数量,降低了占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综上所述,工程在设 — 63 — 计中尽量节约了土地,工程占地情况合理。项目建成后不会改变周边土地利用 格局,对当地土地利用格局影响较小。 7.5 对土壤及水土流失的影响 施工期由于机械的碾压、施工人员的踩踏以及开挖,从而使施工完成后的 土壤结构遭到破坏,缺乏原有土壤的肥力,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植被恢复。 不同土层的特征及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就养分状况分布而言,表土层远较 芯土层好,其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含量高,紧密度与空隙状况适 中,适耕性强。施工对原有土地构型势必扰动,使土壤养分分布状况受到影响, 严重者会造成土壤性质的恶化,甚至难于恢复。根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在实 行分层堆放和分层覆盖的措施下,土壤的有机质将会下降 30~40%,土壤养分 将下降 30~50%,其中全氮下降 43%左右,磷素下降 43%左右,钾素下降 43% 左右。这表明,即使是施工过程对表土实行分层堆放和分层覆土措施的情况下, 施工过程对土壤养分仍具有一定的影响。 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 限值,以减少土壤扰动,减少裸地和土方暴露面积;施工场地开挖过程中,土 壤要分层开挖,分别埋放,分层复原的方法,减少因施工生土上翻耕层的养分 损失,同时要避免间断覆土所造成的土层不坚实形成水土流失等问题;施工人 员不得将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留存或倾倒于施工场地内,避免对土壤造成污 染;施工结束后,及时对施工废料进行清理。 7.6 对景观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为 1 年,施工期对景观要素基质与斑块破碎化影响较大,地 表形态改变显著,使生物向其它景观要素迁移,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本项目 对周边生态区域景观产生影响主要是施工期临时占地、边坡开挖等,施工内容 将会使评价范围内出现新的人工景观类型,从而导致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斑块数 量上升,景观破碎化程度进一步增加,景观的连通性降低。由于原有津歧公路 已经存在,该扩建工程在原有道路的一侧进行,施工期不会对景观格局有很大 的影响,施工期增加的施工场地、裸露地等景观在工程完工后都将消失,其景 观格局将朝着原有状态逐渐恢复。 7.7 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分析 — 64 — ①对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终点 K19+344.708 距离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 马棚口实验区最近距离约为 29m,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施工。本项目施工临时设 施设置均远离保护区范围;严格控制施工人员活动范围,不得随意进入工程范 围之外的保护区区域内;施工生产废水经处理后全部回用,生活污水依托附近 村民住宅现有设施排放至市政污水处理设施,严禁废水直接排入周边水体;施 工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后及时清运;施工过程 无打桩,且挖深较浅,使用的振捣设备尽量远离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避免施工振动对其产生影响。采取以上措施后,工程在施工阶段对自然保 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影响很小,不会对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 及其地下贝壳堤造成不利影响。施工前要针对道路周边位置进行地质环境调 查,发现无整片的贝壳堤后方可施工。 ②对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本项目终点 K19+344.708 距离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最近距离约 710m,距离较远,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施工。施工期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主要是 施工期的人为干扰、扬尘、尾气、噪音等影响因素对保护区周边野生动物及鸟 类的生境产生一定的干扰。 本项目施工对鸟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鸟类迁徙路线、繁殖场所、栖息行 为和觅食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本项目施工期避开每年 9 月~11 月,次年 3 月~5 月的候鸟迁徙期进行施工,对鸟类迁徙的影响较小。 根据调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如东方白鹳、黑鹳、白鹤、遗鸥、白琵鹭、疣 鼻天鹅、大天鹅、鸳鸯、灰鹤等主要栖息在北大港水库和万亩鱼塘等保护区核 心区域中,在本项目施工区域及周边未发现其栖息地,因此项目施工对鸟类栖 息行为影响不大。 另本项目施工影响因素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施工周围 200m 的范围之 内,影响范围有限,且野生动物及鸟类活动范围大,在寻找栖息地时,不会选 择施工现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区域,而是选择适合栖息的区域,因此施工 的影响不大。随着施工完成后影响消失或减弱,野生动物仍可回到原来的栖息 地。施工区域距离自然保护区较远,不会对保护区内的植被产生不利影响。因 — 65 — 此工程施工期对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及植物的影响很小。 ③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影响 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津政发 [2018]21 号),天津市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1195km²;海洋生态红线区 面积 219.79km²;自然岸线合计 18.63km。本项目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古林街 道马棚口二村附近,选址区域不涉及占用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距离最近的分 别为大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地质遗迹-贝壳堤生态保护红线、李二湾-沿海 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最近距离分别约 23m、29m 和 710m。 本项目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控制施工作业范围,严禁施 工人员进入无工程区段的区域;禁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入施工现场区,禁止越界施 工;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周边生态环境。通过采取上述生态保护措施后,本项目 的建设不会对生态保护红线产生不利影响。 ④对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影响 本项目 1km 范围内共存在 6 处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分别为:林带类型(3 处)—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规划普通铁路防护林带和沿海防护林带;湿 地类型(1 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水 库类型(1 处)—北大港水库;河流类型(1 处)—子牙新河。 本项目涉及占用的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 2 处(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 规划普通铁路两侧防护林带),永久占用面积约为 0.37hm2。本项目为道路工 程,施工期会对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 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和水土流失问题。但只要工程施 工中做到随挖随运、随铺随压,便可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要注意挖填方的施工 期的选择,尽量在晴天施工,避免雨天及大风天气施工;项目施工过程中,开 挖的表土,要统一进行堆存,再进行处理。工程完工后,还要及时绿化,以使 其造成的水土流失的影响减少至最低程度。因线路所经区域两侧多为水域,且 为海滨盐碱地,经现场调查发现,周边现状植被主要为野生草本植被芦苇、碱 蓬,因此本项目施工造成的生物量损失较小,可通过道路的绿化得到补偿,因 此施工期对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影响较小。 按照《关于印发<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划定永久性保 — 66 — 护生态区域的决定>的通知》(津人发〔2014〕2 号)的有关规定,“在红线内, 除已经市政府批复和审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外,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 动”。本项目属于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划定前已审定的规划建设用地,本项目 于 2019 年 6 月 25 日取得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津歧公路拓宽改造工 程涉及占用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有关意见的函》,在建设单位制定了生态保护 和修复方案、严格落实施工期生态保护工作和施工后的生态修复工作的情况 下,项目建设符合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管控要求。 具体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详见“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 价”。 — 67 —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不设置服务区、车站等集中式排放源。运营期主要空气污染源是机 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大气主要污染物是CO、NOx和THC等。 根 据 HJ2.2-2018 《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技 术 导 则 大 气 环 境 》 相 关 软 件 EIAProA2018 中交通部推荐的单车排放因子参考值(平均车速 80km/h)和车流 量,计算本项目近、中、远期污染物排放速率如下。 表33 道路交通流量及污染物排放量 昼间车流量/(辆/h) 典型时段 污染物排放速率/(mg/m·s) 大型车 中型车 小型车 NOx CO THC 近期 571 24 192 4.66 2.86 1.04 中期 602 25 197 3.44 3.44 3.44 远期 636 25 202 3.58 3.58 3.58 根据近几年已建成的道路工程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的综合结果, 汽车尾气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道路两侧距离道路中心线60m范围内,CO、NOx 运营期 均不存在超标现象,TSP扬尘主要来源于环境本底,路面起尘的贡献值极小。 生态环 随着我国执行单车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单车尾气的排放量将会不断降 境影响 分析 低,且未来汽车技术的提高和推广使用低污染汽车燃料,使汽车排放尾气中的 CO、NOx还会相应降低。 因此,本项目运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很小。 2、声环境影响分析 拟建项目运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道路来往车辆的交通噪声,本次评价 重点对交通噪声进行预测评价。 本次评价主要是采用CandaA预测软件对道路两侧200m范围内敏感建筑进行 预测,了解项目在建成运营过程中可能形成的噪声水平、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从 而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1)交通噪声预测结果 根据预测模式,结合确定的各种参数,计算出沿线评价特征年度的交通噪声 预测值。本评价对公路两侧距中心线 20~200m 范围内作出预测。路段预测不考 虑地形高差、绿化、建筑物等障碍物的附加衰减。预测特征年为 2023 年、2029 年和 2037 年。 — 68 — 根据预测结果,在不考虑各类屏障衰减的情况下: ①近期:昼间2类标准达标距离分别为道路边界线两侧137m,夜间2类标准 达标距离为道路边界线两侧272m。 ②中期:昼间2类标准达标距离分别为道路边界线两侧143m,夜间2类标准 达标距离分为道路边界线两侧280m。 ③远期:昼间 2 类标准达标距离分别为道路边界线两侧 150m,夜间 2 类 标准达标距离为道路边界线两侧 292m。 (2)敏感点噪声预测结果 本项目运营期评价范围内敏感点声环境预测值是考虑到敏感点与道路之间 的距离、高差、噪声源和接收者之间地形地物、建筑物、树木、声影区等因素的 影响、经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计算处交通噪声值、再与本底值叠加而成。 本项目沿线仅涉及环境敏感点一处,即马棚口二村。工程实施后,预测分析 如下: 在运营近期,马棚口二村首排昼间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2 类标准限值要求,夜间超标 3.4dB(A)。在运营中期,马棚口二村首排昼间达 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夜间超标 3.6dB(A)。 在运营远期,马棚口二村首排昼、夜间均未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昼间超标 0.2dB(A),夜间超标 3.8dB(A)。 马棚口二村第二排昼间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 限值要求,夜间超标 0.7dB(A)。在运营中期,马棚口二村第二排昼间达到《声 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夜间超标 0.9dB(A)。在运 营远期,棚口二村第二排昼间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 准限值要求,夜间超标 1.1dB(A)。 马棚口二村第三排在运营近、中、远期昼、夜间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 沿线津歧公路现状不通车,马棚口二村现状值采用《津歧公路(东风大桥 -南堤路)拓宽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监测数据(2019 年 4 月 15 日~16 日,监测报告编号:YX190453)中的津歧公路 N2-5 监测值(距道路中心线 120m),运营期马棚口二村昼间噪声预测值较现状值有所增加,最大增高量为 — 69 — 5.2dB(A),夜间噪声预测值较现状值变化较小。 具体运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详见“声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3、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营运期间主要的水污染源为降水冲刷路面造成的路面径流。由于路面 机动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汽车尾气排放物、路面滴油、轮胎摩擦微粒、 尘埃等多扩散于大气或降落于路(桥)面上,随着路(桥)面降雨的冲刷带到 项目所在地附近水体中,对受纳水体的水质产生影响。路面雨水,其主要污染 物为 CODcr、BOD5、SS、石油类等,在降雨初期污染物浓度较高,将可能对其 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路面径流中污染物浓度与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根据目前国内 对路面径流浓度的测试资料,一般情况下,降雨初期到形成路面径流的大约30 分钟内,雨水总量较小、污染物浓度较高;然后随着降水时间的延长,雨水量 增大,各类污染物浓度迅速下降;降雨历时40~60分钟后,路面基本冲刷洁净, 路面径流中污染物浓度稳定在较低的水平。类比有关监测统计资料,预测本项 目运营期间降雨形成路面径流2小时内各类污染物平均浓度见下表。 表34 路面径流中污染物浓度 项目 pH 值 CODcr BOD5 SS 石油类 平均浓度(mg/L) 7.4 107 20 221 7.0 按项目所在区域年降雨量来确定路面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值。类比有关监 测统计资料,预测本项目运营期间降雨形成路面径流各类污染物平均浓度见下 表。 表35 路面径流中污染物浓度 mg/L,pH 值除外 项目 pH 值 CODcr BOD5 SS 石油类 1 小时平均浓度(mg/L) 7.4 107 20 221 7.0 各类污染物排放量(t/a) — 12.79 2.39 26.41 0.84 通过以上分析及污染物浓度预测结果,可知运营期路面径流中污染物浓度 比较低,水质基本为中性,BOD5、石油类物质、CODcr 等污染物浓度均较低, 路面径流沿进入公路两侧边沟。综上所述,运营期路面径流排放去向合理,污 染物浓度较低,预计不会对地表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 70 — 另外,路面排水设计时应统筹考虑本地区冬季融雪盐的污染问题。根据 Eills 的研究报导,冬季除冰撒盐后径流水中 Cl-的峰值达到 65000mg/l,除冰撒 盐后七个月后,径流水中仍有少量 Cl-残存。可见除冰盐的大量使用,将对地表 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建设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含融雪盐的地表径流进 入绿地;另外,在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绿色、环保的融雪剂,避 免其对线路两侧的绿地造成不利影响。 4、环境风险影响 根据工程特点,本项目为公路的扩建工程,工程本身不会产生环境风险 物质,其环境风险一般为道路运输事故风险,环境风险最大的是危险品运输 车辆发生事故导致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地表水体,尤其是有养殖功能的水体, 从而对河流水质和水生生物造成影响。另外本项目周边存在较多的输油输气 管道,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可能会使周边的管道发生破裂,导致油气 泄漏,从而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在道路运输过程中,由于车辆的移动性和货物种类多样性,事故发生地 点和泄漏物质均不确定,因此公路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特点是难以预防的, 但由于单车装载的货物总量有限,其泄漏量一般较小。 危险品运输车辆如果运输的是气态危险化学品,在发生事故后气体会随 风大面积扩散,并且在遇到明火或者静电火花时会燃烧或爆炸,气态危险化 学品泄漏扩散后可能会引起人员伤亡以及环境危害。对于液态危险化学品, 泄漏后易四处流散、渗漏,从而直接或间接进入水体,污染环境,泄漏的液 态危险化学品还可能产生蒸发蒸气使人员中毒或发生燃烧爆炸。 为避免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油品泄漏,从而对地表水体造 成污染风险,工程设计阶段采取了以下环境污染风险防范措施: (1)在青静黄排水渠桥桥头设置禁止超车和水体警示标志,防止交通事 故的发生; (2)对于沿线的输油输气管道应设置明显的标识,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安 全;本项目沿线两侧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限速牌及禁止超车标志,提醒 司机进行谨慎驾驶,提示运输危险品车辆司机注意安全和控制车速。 (3)工程全线设立应急电话,设置警示牌,并公布事故报警电话号码,提 — 71 — 醒司机进入水环境敏感路段,谨慎驾驶。 (4)本项目投入运营后,运营单位应当制定本项目的事故应急救援预 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5)建设单位应落实各项风险防控措施,并在日常运行时严格执行监控及 巡视制度。 (6)运营期建设单位应与交通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巡查工作,严禁没 有危险品运输资质的车辆上路行驶;严禁不合格车辆上路行驶。 (7)本道路备有消防砂及砂袋,作为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泄漏时构建临时 围堰,当发生泄漏时,及时用沙袋封堵。 (8)根据本项目特点及风险因素,制定科学可行的应急预案,其内容应包 括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后期处置、应急保 障和监督管理。 (9)本项目路段运输危险品车辆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将液态危险品等泄漏 物进行封堵收集,并及时报告交通、道路管理部门,由交通部门液态危险品处 理清运车,将洒漏的液态危险品收集、清运、处理。同时派出环境专业人员和 监测人员到场工作,对水体污染带进行监测和分析,并视情况采取必要的公告、 化学处理等措施。 本次评价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的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品造成水 体污染。 6、生态环境影响 6.1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项目运营期永久性占地会使得原有生态系统植物量减少,但同时在道路 两侧边坡进行植草护坡,可以补偿永久占地造成的生物量损失,故对植物多样 性影响不大,受损害的生态系统会逐渐恢复。 运营期汽车交通尾气会造成大气污染,由于路面机动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 污染物如汽车尾气排放物、路面滴油、轮胎摩擦微粒、尘埃等多扩散于大气或 降落于路面上,可能会随着路面降雨的冲刷带到附近水体中,对受纳水体的水 质产生影响,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干扰水生生态系统。汽车鸣笛产生的 噪声污染会降低项目周边的动物多样性。 — 72 — 本项目在道路两旁设置排水边沟,路面径流进入边沟,基本可被边坡绿化 吸收,不会进入周边地表水体,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很小。车辆通过采取限速、 禁止鸣笛等措施,对周边动物多样性影响很小。 6.2 对植被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本项目永久占地范围内占用部分待建空地、水塘。项目建成后,将在路基 边坡进行绿化,从一定程度上补偿绿化损失。 6.3 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本项目建成后,道路运营期的交通噪声和夜间灯光等会对项目周边野生动 物产生一定影响。但本项目为道路扩建工程,现状津歧公路已通车多年,且项 目距离南港工业区较近,周边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内大部分野生动物和鸟类经 常栖息或繁殖于人类居住的环境中,对周边人类景观已经产生一定的适应性, 因此道路扩建不会对周边野生动物和鸟类产生新的不利影响。 6.4 工程占地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本项目建成后不会改变周边土地利用格局,对当地土地利用格局影响较 小。 6.5 对景观的影响 工程投入运营的最初几年,其施工破坏的周边植被尚未完全恢复有碍景 观,各斑块由于经常受到人类的干扰,其稳定性会随区域的变化常常发生一些 变化。随着生态环境恢复,施工期破坏的景观条件将得到转变恢复。 从宏观上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工程景观基质的总体镶嵌结构不会发生变 化,对评价区景观异质性影响很小,特别是景观廊道的构建,斑块之间将继续 保持着较高的连通性。因此,从景观生态学方面分析,工程总体上对工程所在 区域景观的功能与稳定性、景观冲突以及景观质量的影响较小。 6.6 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分析 ①对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路段不涉及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运营期主要是车辆运 行。通过加强对司乘人员的教育,严禁路面排放废水、固废,在车辆进出保护 区段设置警示标志,减速慢行,限重、限流,严禁超载,基本不会对自然保护 区地下贝壳堤造成不利影响。 — 73 — ②对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为道路扩建工程,现状津歧公路已通车多年,且项目距离南港工业 区较近,周边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内大部分野生动物和鸟类经常栖息或繁殖于 人类居住的环境中,对周边人类景观已经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因此运营期道路 交通活动不会对保护区及周边野生动物和鸟类产生新的不利影响。 ③对生态保护红线、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影响 道路工程运营期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汽车尾气和交通噪声,通过采用降噪 路面、禁止鸣笛、采用清洁燃油等措施,对生态保护红线、永久性保护生态区 域的影响较小。 具体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详见“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 价”。 — 74 — 本项目为扩建道路,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尽量减少新增占地。 新增加的用地主要为交通运输用地、其他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沿线 距离工程最近的村庄为道路红线西侧 80m 处的马棚口二村。 工程施工期及运营期通过落实各类环保措施,不会对周边环境、规划普通 铁路两侧防护林带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永久性保护 生态区域以及附近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 区造成大的影响,项目选线合理。 本项目纳入了 2006 年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是京津冀协同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天津市省级公路网规 划》(2012-2030 年),津歧公路为 S106 省道、G228 国道的组成部分。津歧公 路于 2013 年 5 月 24 日取得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 发《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 年-2030 年)的通知》(发改基础〔2013〕980 号), 于 2014 年 11 月 7 日取得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天津市省级 选址 选线 环境 合理 性分 析 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的批复》(津政函〔2014〕89 号)。 按照《关于印发<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划定永久性保 护生态区域的决定>的通知》(津人发[2014]2 号)的有关规定,“在红线内, 除已经市政府批复和审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外,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 动”。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属于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划定前已审定的规划建设 用地。本项目于 2019 年 6 月 25 日取得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津歧公 路拓宽改造工程涉及占用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有关意见的函》(见附件 5)。 本项目为“津歧公路拓宽改造工程”中南堤路-津冀界北段工程,仅对道路 进行拓宽,线位与原路由一致。在建设单位制定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方案、严格 落实施工期生态保护工作和施工后的生态修复工作的情况下,符合永久性保护 生态区域的管控要求。 本项目选址符合《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天津市人民政 府关于发布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中相关管理要求。因此,本项目选址 合理可行。 — 75 — 五、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管理措施 (1)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的编制过程中,应将审批通过的本项目环境影响报 告表中所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编入相应的条款中。 (2)承包商投标文件中应包含环保措施的落实及实施计划。 (3)建设单位评标过程中应注意对投标文件的环保部分进行评估讨论,对中 标方的不足之处提出完善要求。 (4)施工开始前,施工单位必须先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协调有关施工场地 交通、水电等问题。 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为保护好该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降低施工区域对周围环境的扬尘影响,根 据《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8年9月29日修正)、天津市人民政府令[2006] 第100号《天津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2018年4月12日修改施行)、天津 施工 期生 市建委建筑[2004]149号《关于印发<天津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防治扬尘管理暂行 态环 办法>的通知》、市建交委《天津市建设施工二十一条禁令》等有关要求,同时结 境保 护措 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施工扬尘污染控制对策: 施 (1)施工单位应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设置现场平面布置图、 工程概况牌(明示本项目的建设单位名称、工程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及开工和 计划竣工日期及施工许可证批准文号)、安全生产牌、文明施工牌、环境保护牌、 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等标志标牌; (2)施工单位运输工程渣土、建筑垃圾及砂、石等散体建筑材料,应当采用 密闭运输车辆、采取喷淋压尘装载、禁止超载并按指定路线行驶,避免尘土洒落 增加道路扬尘;施工方案中必须有防止渣土、散体物料在运输过程泄露遗撒污染 环境的措施,并编制防治扬尘的操作规范;施工现场必须建立洒水清扫制度,指 定专人负责洒水和清扫工作,工地内合理布局,建材堆场、卸砂石料场应设置于 场地内; (3)施工现场堆放的砂石等散体物料,应设置高度不低于0.5m的堆放池,并 对物料裸露部分实施全部苫盖。土方、工程渣土和建筑垃圾应当集中堆放,高度 — 76 — 不得超出围挡高度,并采取苫盖、固化措施,苫盖措施必须全封闭; (4)严禁无围挡施工,施工单位必须设置围墙或使用围挡将工地与外界分隔 开,围挡的设置高度、材质选择、出入口设置、宽度等应符合相关规定; (5)本项目应采用商品混凝土和成品灰,禁止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灰 土、露天堆放水泥和石灰,减少现场消化石灰、拌合灰土或其他有严重粉尘污染 的作业; (6)应及时清运工程垃圾与弃土;开挖土方尽量做到随挖随运,现场堆存实 施全部苫盖措施; (7)应定期对施工扬尘和施工机械、施工运输车辆进行维修保养,确保其运 行正常,使动力燃料充分燃烧,降低废气排放量;严禁使用劣质油料; (8)本项目必须全部采用商品沥青,合理调度,沥青随到随铺,减少现场等 待时间;同时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任何废弃物和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烟尘、臭 气的物质,装载熔融沥青等有毒物质要使用封闭装置; (9)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应辅以洒水抑尘,尽量缩短起尘 操作时间; (10)具体实施防治扬尘措施的技术细节应参照HJ/T393-2007《防治城市扬 尘污染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 (11)根据《天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要求,依据重污染天气预警等级, 实施建筑工地停工措施,主要包括:停止土石方开挖、回填、场内倒运、掺拌石 灰、混凝土剔凿等作业,停止建筑工程配套道路和管沟开挖作业,停止工程渣土 运输等; (12)强化管理,实行管理责任制,倡导文明施工,必须设置安全文明施工 措施费,并保证专款专用; (13)施工期应在施工场界设置围挡,建筑材料尽量远离环境保护目标布置, 缩短在环保目标处的施工时间,尽量减轻或避免对于环保目标的影响; (14)施工工地必须做到“六个百分百”方可施工,具体要求为“工地周边 100%设置围挡、散体物料堆放100%苫盖、出入车辆100%冲洗、建筑施工现场地 面100%硬化、拆迁等土方施工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 (15)加强汽车保养管理,以保证汽车安全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严格 — 77 — 执行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无尾气排放合格证车辆禁止入场。 (16)鼓励和支持使用优质燃料油,采取措施减少燃料油中有害物质对环境 空气的污染。 (17)定期对施工机械、施工运输车辆排放废气进行检查;严禁使用劣质油 料,提倡使用高清洁度燃油,加强机械维修保养,使动力燃料充分燃烧,降低废 气排放量。对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应更新尾气净化装置,减 少汽车尾气污染。 (18)淤泥按规范进行处置,严格控制清淤施工时间,及时清运,不在施工 现场堆存晾晒,以减轻清淤异味对周边环境空气的影响。 2、声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根据《天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天津市人民政府令2003年第6号, 2018年4月12日修正)和《天津市建设施工二十一条禁令》等有关规定,为了减轻 施工噪声对声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本评价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下列施工噪声 防治措施: (1)本项目开工前15日向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备案,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 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 施情况; (2)制定合理的施工规划,明确环保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对施工现场合理 布局,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尽可能附带消声和隔音的附属设备,同时加强设备 的维护与管理,避免多台高噪音的机械设备在同一场地和同一时间使用,减少设 备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合理安排施工运输车辆 的走行路线和走行时间;施工运输车辆,尤其是大型运输车辆,应按照有关部门 的规定,确定合理运输路线和时间,避开敏感区域和容易造成影响的时段; (4)向周围环境排放施工噪声超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时,若确因技术条 件所限,不能通过治理消除环境噪声污染,建设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噪声 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 (5)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因工艺需要必须夜间施工的特殊情况下,建设单位 需提前3天到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进行申请,还必须与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进行协 — 78 — 调,双方达成一致后方可施工; (6)加强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做好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大力 倡导文明施工的自觉性,尽量降低人为因素造成施工噪声的加重; (7)为了有效地控制施工噪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除落实有关的控制措施 外,还必须加强环境管理;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令、条例、规定,施 工单位应主动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管理和检查;建设单位在进行工程承包时,应将 有关施工噪声控制纳入承包内容,并在施工过程中设专人负责,以确保控制施工 噪声措施的实施; (8)施工单位要认真贯彻《天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天津市 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天津市建设施工21条禁令》等有关国家和地方 的规定。 综上所述,在采取以上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后,可减少本项目施工对周围 环境的噪声影响。 具体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详见“声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3、水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场地运输车辆冲洗废水经沉淀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抑尘或周边树 木绿化用水; (2)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排入当地市政污水管网; (3)严禁将车辆冲洗废水排入工程周边地表水体。 建设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水污染物排放简单,在落实好防渗、防污措施后,本 项目污染物能得到有效处理,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以上防治措施可 行。 4、固体废物 根据《天津市工程渣土排放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和《天津市建筑垃圾工程渣 土管理规定》有关规定,建设单位必须采取如下控制措施减少并降低施工垃圾对 周围环境影响: (1)对于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要求分类集中收集,可回收利用部分尽量回 收利用,不可利用部分应和有关部门签定处置协议,外运到指定地点; (2)建筑垃圾的装卸、运输应尽量避开雨季进行,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 — 79 — 失; (3)建筑垃圾运输须采用密闭或者封闭良好的车辆,禁止超载运输,防止散 落; (4)工程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到渣土管理部门指定地点,避免长期堆放遇大 风或沙尘暴天气产生大量扬尘,从而严重影响周围环境; (5)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由城市管理委员会定期清运; (6)工程弃土应及时外运,在施工现场临时堆放时应采取苫盖措施,防止扬 尘和水土流失; (7)工程弃土应严格按照天津市工程弃土管理规定进行处置,及时使用密闭 车辆运输至渣土管理部门指定集中存放地点,并采取苫盖措施。 (8)严格遵守《天津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规定》,工程产生的弃土,按 照滨海新区渣土管理部门指定的运输路线和处置场地运卸渣土,并在满足条件的 基础上优先进行综合利用。保证弃土在运输或堆放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最大程 度的减轻弃土处置的影响。 (9)将弃土运输、最终处置中的环保措施列入本项目的弃土处理协议中,有 关单位按照协议规定具体落实这些措施。 建设单位应负责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和协调管理,确保以上措施得到落实。 5、水土保持措施 本项目已委托编制《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拓宽改造工程北段水土保持 方案报告书》的编制。本次评价要求工程施工期应严格落实该报告书中所提的相 关措施。 (1)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在暴雨来临前应对堆放的土方采取苫盖等防治水土 流失的措施。 (2)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限值,以减少土壤扰动, 减少裸地和土方暴露面积。 (3)施工区域进行临时围拦;临时堆置开挖土方土体较为松散,为防止大风 季节可能造成的风蚀,渣土临时堆放过程中应在堆土表面覆盖密目网(规格为 1500 目~2000 目); (4)施工场地开挖过程中,土壤要采用分层开挖,分别埋放,分层复原的方 — 80 — 法,减少因施工生土上翻耕层的养分损失,同时要避免间断覆土所造成的土层不 坚实形成水土流失等问题。 (5)施工人员不得将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留存或倾倒于施工场地内,避免对 土壤造成污染。 (6)施工结束后,及时对施工废料进行清理。 (7)严格遵守《天津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规定》,工程产生的弃土,按 照滨海新区渣土管理部门指定的运输路线和处置场地运卸渣土,并在满足条件的 基础上优先进行综合利用。保证弃土在运输或堆放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最大程 度的减轻弃土处置的水土流失影响。 6、施工期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施工前中应详细进行前期调查工作,明确地下管线的位置、数量、埋深、 权属等,应认真排查施工过程中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源和风险因素,避 免施工过程中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2)做好施工组织计划,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计划来进行实施; (3)在有地下管线穿越处施工时应提前与管线管理单位进行沟通,施工时避 免对管线造成破坏; (4)施工单位应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对环境产生污染或造成人员伤害; (5)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队伍建设,加强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其 防控环境风险意识。 7、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植被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面积,不得超过作业标准规定,以减少土壤扰动和地表 植被破坏,减少裸地和土方暴露面积。对于施工场地内的植被,除需要全部清除 植被的部分外,其他部分应保留原来植被,不刻意破坏这些地段的植被景观,施 工结束后尽快进行绿化,恢复植被。 (2)鸟类及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缩短工期,避免长时间对项目区域周围野生动物活动进行惊扰,避开每年 9 月~11 月,次年 3 月~5 月的候鸟迁徙期进行施工;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和运输车 — 81 — 辆,禁止运输车辆鸣放高音喇叭,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区,以降低施工环境噪声, 减轻施工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对施工人员加强宣传教育,禁止对野生动物进行驱 赶和捕杀。 (3)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合 理控制施工作业范围,严禁施工人员进入无工程区段的区域;禁止无关人员随意 进入施工现场区,禁止越界施工。施工料场等的设置远离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 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区,对道路沿线现有植被加强保护,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沿 线进行生态恢复。 (4)其他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土、砂石料运输及堆放过程中加盖篷布,防治扬尘等大气 污染;施工废水沉淀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抑尘或周边树木绿化用水,禁止排入周 边地表水体;及时处理固体废物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严禁随意丢放垃圾, 尽量避免风吹雨淋,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 具体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详见“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 82 — 1、大气环境 本项目的大气污染源为路面上行驶的机动车,机动车属流动源,对机动车尾 气污染物的控制,单靠一条或几条路采取措施,是很难开展的,而且又是较难收 到效果的。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控制应是一个城市或区域 内的系统工程。因而,对于本项目路面上行驶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措施 应与整个地区的机动车尾气控制政策措施结合起来。本项目的建设单位及管理单 位应在行动和意识上积极支持国家及当地各级部门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控制 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并力所能及地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对本项目路面上行驶机动 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具体来讲,本报告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道路的养护,使道路保持良好运营状态,减少塞车现象发生; (2)加强汽车保养管理,以保证汽车安全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严格执 行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无尾气排放合格证车辆禁止上路; (3)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强化在用车的年检、路检和 运营 期生 抽查制度,加强车管执法力度,控制机动车的废气排放量。 态环 (4)进一步改善交叉口的通行条件,做好交叉口的交通导流设施建设; 境保 (5)执行环境监测制度,定期对道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并建立环 护措 施 境质量报告制度,以便根据实际污染状况采取必要措施,减轻不利影响; 2、声环境 为了降低噪声对沿线环境的影响、控制污染、减少噪声危害,需要采取必要 的防护措施和手段控制噪声的污染。 (1)宏观治理措施 对交通噪声进行综合治理,需要规划部门、环保部门、交管部门通力合作, 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在线路沿线两侧的项目开发,特别是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综 合噪声预测结果,依据环保部门提供的科学数据,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在津歧公路两侧进行建设规划时应尽量远离道路布置,并将临路一侧尽量布 置为商业建筑、公共绿地或其它非噪声敏感建筑,且宜将建筑内噪声敏感功能区 布置在背向道路的一侧,以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 (2)降低声源噪声 此方面措施主要是通过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优质工程来实现。建议建设 — 83 — 单位在施工期、运营期主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①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优质工程。对路基的处理要采取强化工程质量, 保证道路在运营期不发生下沉、裂缝、凹凸不平等问题而增加车辆行驶噪声。 ②加强对机动车辆的管理、保证路上行驶车辆性能符合有关规范要求也是控 制噪声源强的有效措施;在环保目标附近显著位置设置禁鸣、限速等标志牌,设 置减速带。 (3)对声环境超标敏感点采取降噪措施 由于本项目道路西侧分布有声环境敏感目标马棚口二村,声环境质量预测结 果表明,工程运营后交通噪声将对各环境敏感点造成不利影响。根据本项目的特 点,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管理和对沿线敏感点的防护等。下面是各种 常见措施的降噪效果和适用情况,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比选。 表36 序 号 常见噪声防治措施比较 环保措施 适应性分析 措施方案技术经济 比选 降噪效果 (dB(A)) 费用 1 声屏障 超标严重的集中路段 敏感点,路基高度较 高情况适用防噪效果 最好,造价高,投资 大 对道路景观会造成 一定的影响 6~12 2400~2800 元/延米 2 修建围墙 超标量小的敏感点 防噪效果适中,投 资小 3~5 200 3 加装双层隔 声窗户 防噪效果适中,投 资小 15~35 600~800 元/m2 4 采用降噪路 面 防噪效果适中,造 价高,投资大 2~3 50 元/m2 5 建筑物功能 置换 降噪效果好、不影 响居民生活。 / 与实际情 况相关 6 绿化 所有超标敏感点 1~2 200-500 元/m 7 搬迁 超标严重,其他措施 不易解决,居民自愿 的前提下 完全消除 交通噪声 影响 与实际情 况相关 超标较严重、房屋结 构好、路基高度不 高、道路不封闭 超标量不大的所有敏 感点 紧邻道路、分布分 散、超标严重、路基 低平、道路不封闭 防噪效果一般,投 资大,但绿化林带 需要占用土地 可使居民完全不受 交通噪声影响,投 资大 本项目沿线声环境保护目标在运营中期昼间达标,夜间超标 3.6dB(A)。本项 目降噪措施拟采用安装 355m 长的 3.5m 高声屏障,经预测,采取安装声屏障后, 马棚口二村运营中期昼、夜间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 准限值要求。 — 84 — 具体运行期声环境保护措施详见“声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3、水环境 (1)建设单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含融雪盐的地表径流进入绿地;另外,在技 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绿色、环保的融雪剂,避免其对线路两侧的绿地 造成不利影响; (2)对于途经此线的易起尘的散货,必须加蓬布覆盖,禁止散装未遮盖运输 车辆上路,防止撒落的材料经雨水冲刷后造成水体污染。 4、固体废物 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道路路面垃圾,主要是零星渣土、树枝、落叶 等,无有毒有害物质,经收集、分类后由城市管理委员会运至垃圾清运站。 5、环境风险 本项目的环境风险一般为道路运输事故风险,道路运输事故对于环境的最大 风险是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地表水体。另外本项目周边存在较多 的输油输气管道,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可能会使周边的管道发生破裂,导 致油气泄漏,从而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建设单位应落实各项风险防控措施,并 在日常运行时严格执行监控及巡视制度。另外,建设单位应按相关规定制定突发 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针对环境风险,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1)工程措施 本项目风险防范措施结合道路的主体工程设计,以管理和应急措施为主。具 体如下: ①在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设置禁止超车和水体警示标志,防止交通事故的发 生; ②对于沿线的输油输气管道应设置明显的标识,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安全。 (2)管理措施 ①公路运营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 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全国道路化学危险货物运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等 法律法规关于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的规定,遇有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应重点检查 相关登记报批证明、运输人员上岗资格证、危险化学品的品名、数量、危害、应 — 85 — 急措施等情况说明和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严禁超载车、“三证”不全车辆上路 行驶。 ②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 下,不得超装、超载,事先向当地路政管理部门报告,由路政管理部门为其指定 行车时间和路线,运输车辆必须遵守规定的行车时间和路线。 ③本项目投入运营后,运营单位应当制定本项目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 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④日常加强对应急人员的建设和应急设备的维护,确保应急系统时刻处于良 好状态。 ⑤公路运营部门应加强与沿线农林水利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与公路跨越河 流下游水闸管理站的联动机制。一旦发生事故,需及时通知下游闸门关闭,控制 事故径流污染的影响范围,采取应急措施消除污染。 ⑥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按照本单位制定的应急救援预 案,立即组织救援,并立即报告当地安全监管相关部门,如公安、环境保护、质 检等。 ⑦建设单位应落实各项风险防控措施,并在日常运行时严格执行监控及巡视 制度。本项目投入运营后,运营单位应当制定本项目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 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⑧建设单位应落实各项风险防控措施,并在日常运行时严格执行监控及巡视 制度。运营期建设单位应与交通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巡查工作,严禁没有危 险品运输资质的车辆上路行驶;严禁不合格车辆上路行驶。 ⑨本道路备有消防砂及砂袋,作为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泄漏时构建临时围堰, 当发生泄漏时,及时用沙袋封堵。本项目路段运输危险品车辆一旦发生事故,立 即将液态危险品等泄漏物进行封堵收集,并及时报告交通、道路管理部门,由交 通部门液态危险品处理清运车,将洒漏的液态危险品收集、清运、处理。同时派 出环境专业人员和监测人员到场工作,对水体污染带进行监测和分析,并视情况 采取必要的公告、化学处理等措施。 (3)应急预案 本项目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可参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 86 — (国办发[2013]101号)、《关于印发<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 通知>》(环办[2014]34号)、《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 法(试行)》(环发[2015]4号)等文件的相关规定,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编制突 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提供应对涉及公共危机 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切实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6、生态环境 (1)加强汽车保养管理,以保证汽车安全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严格执 行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无尾气排放合格证车辆禁止上路; (2)进一步改善交叉口的通行条件和交通干道的通行条件,以减少有害物质 的排放; (3)为避免夜间行车灯光及车辆噪声对区域内栖息的野生动物的惊扰,同时, 路面采用降噪路面,最大程度减少运营期车辆噪声、灯光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4)运营期应加强对该段地面的沉降监控,协助管理部门做好该段贝壳堤的 保护工作; (5)对于工程进出老马棚口贝壳堤实验区位置设置明显的标示牌,实验区内 限速、限重。 具体运行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详见“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 87 — 1、监测计划 制定环境监测计划的目的是为了监督各项措施的落实,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 整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为环保措施的实施时间和实施方案提供依据。制定的原则 是根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 本项目环境影响主要在施工期和运营期。施工期环境影响主要有扬尘(TSP)、 施工噪声、施工废水,运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是交通噪声、汽车尾气。根据本项 目的特征,按照施工期和运行期制定分期的环境监测方案,见下表。 表37 类型 环境监测计划一览表 分期监测方案 项目 污染物来源 监测因子 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 执行标准 排放标准 其 他 营运期 施工扬尘 机动车尾气 TSP -- 《环境空气质量标 准》(GB3095-2012) 二级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 标准》(GB162971996) -- -- 监测点位 施工区边界 监测频次 连续 2 天,每天 1 次 实施机构 环境监测机构 污染物来源 施工机械噪声 交通噪声 监测因子 等效连续 A 声级 等效连续 A 声级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质量标准 执行标准 --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 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马棚口二村、施工场 界 共 1 次,连续 2 天, 每天昼间、夜间各 1 次 每年一次,连续 2 天,每天昼间、夜间 各1次 实施机构 环境监测机构 环境监测机构 监督机构 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 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 污染物来源 施工机械 -- 监测因子 pH 值、COD、SS、氨 氮、石油类 -- 排放标准 环境噪声 监测点位 监测频次 地表水 — 88 — 施工期 -马棚口二村 执行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 准》(GB3838-2002) Ⅳ类水质标准 -- 监测点位 青静黄排水渠 -- 监测频次 1 次/年,连续 3 天, 上午、下午各采表层 水样 1 次 -- 实施机构 环境监测机构 -- 监督机构 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 -- 表38 类型 项目 调查因子 植被 调查点位 调查频次 实施机构 监督机构 调查因子 动物 生态监测计划一览表 调查样线 调查频次 实施机构 监督机构 监测方案 植物物种、数量、植被类型、群落分布情况等,特别是国 家及地方保护的植物物种 道路及道路沿线两侧 1000m 范围,设置 2 个调查点位 最初 5 年每年调查 2 次,之后每 2 年调查 1 次 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机构 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 野生动物及鸟类,特别是国家及地方保护的鸟类,物种丰 富度指数 调查范围内设置 2 条样线 最初 5 年每年调查 2 次,之后每 2 年调查 1 次 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机构 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 2、项目竣工验收调查要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务院令第 682 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 和“三同时”相关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竣工 后,建设单位或者委托的技术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 标准和程序,进行技术调查工作。 验收办法参照《关于发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的公告》 (国 环规环评[2017]4 号)。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根据环评文件及审批意见进 行自主验收,向社会公开并向环保部门备案。其中,需要对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 环境保护设施进行调试的,建设单位应当确保调试期间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和地 方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的,建设单位不得 对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进行调试。除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水和大气污染防 治设施外,其他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期限一般不超过 3 个月;需要对该类环境保 — 89 — 护设施进行调试或者整改的,验收期限可以适当延期,但最长不超过 12 个月。建 设项目竣工验收通过后,方可正式投产运行。 本项目环保措施主要包括:施工扬尘、噪声治理、固体废物处置和生态保护 措施;运营期噪声控制措施、环境管理等,环保投资总额估算为 495 万元,约占 工程投资总额的 3.38%。 表39 阶段 施工期 运营期 环 保 投 资 项目 施工现场洒水抑尘、施工围挡、洒水车、清洗设备等, 施工堆料软覆盖处理 建筑垃圾堆放维护及处理、施工垃圾清运 投资估算(万元) 施工场地及挖方断面防护,防治水土流失 50 生态恢复、绿化、植被养护 124 安装限速标志 1 日常环保工作管理和维护 40 安装声屏障 100 预留降噪费用 15 生态监测 50 合计 — 90 — 环保投资估算表 75 40 495 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监督检查清单 施工期 内容 要素 环境保护措施 1、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全线 路 段 施 工范 围用 围 挡进行 遮 挡; 2、因地制宜恢复植被; 3、施工营地、施工场地租用当 陆生生态 地民房及厂房; 4、严禁设置取弃土场、混凝土 拌合站等设施; 5、严禁施工人员进入古海岸与 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 堤老马棚口实验区 1、施工中废水全部得到合理 处置; 2、严格划定施工范围,严禁 水生生态 猎捕水生野生动物,严禁向附 近水体排放生产生活废水及固 体废物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马棚口 地表水环境 二村现有公共设施,施工废水 经隔油沉淀后回用于洒水降尘 1、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 地下水及土 2、分层开挖,及时处置,及时 壤环境 恢复 运营期 验收要求 环境保护措施 验收要求 各项生态环境保 护措施落实到 位。施工过程严 格执行天津市永 久性保护生态区 域的相关法律法 规要求 运行期在一般路 段路堤边坡采用 植草皮防护 / 未对附近水体水 生生态造成影响 / / 施工废水全部得 到回用,无外排 / / 严格落实 / / 《声环境质 量标准》 (GB30962008)2 类 标准 声环境 按照《天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 治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施工噪声对环境 的影响降至最低 根据车流量变化 情况进行沿线声 环境跟踪监测, 及时采取降噪措 施 振动 / / / / 大气环境 1、合理安排施工时序,避免大 面积同时开挖及大风天气下施 工; 2、及时对施工作业面和现场洒 水抑尘; 3、冲洗出入工地的车辆; 4、严禁使用劣质油料,提倡使 用高清洁度燃油,加强机械维 修保养; 5、沥青混合料外购; 6、开挖土方尽量做到随挖随 运,在施工现场临时堆放时应 采取苫盖措施; 7、施工单位运输工程渣土、建 / / / — 91 — 固体废物 筑垃圾及砂、石等散体建筑材 料,应当采用密闭运输车辆、 采取喷淋压尘装载、禁止超载 并按指定路线行驶,避免尘土 洒落增加道路扬尘 1、建筑垃圾运输时使用密闭车 辆运输至渣土管理部门指定集 中存放地点,并采取苫盖措施; 2、工程弃土(含淤泥)应严格 遵守《天津市建筑垃圾工程渣 去向合理,不产 土管理规定》,按照滨海新区 生二次污染 渣土管理部门指定的运输路线 和处置场地运卸渣土; 3、施工营地租用当地民房,生 活垃圾由城市管理委员会定期 清运处理 / / 电磁环境 / / / / 环境风险 1、施工单位应做好突发事件的 应急预案,在发生突发事件后 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对环境产 生污染或造成人员伤害; 2、做好施工组织计划,施工单 位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计划来 进行实施; 3、施工前中应详细进行前期调 查工作,明确地下管线的位置、 数量、埋深、权属等,应认真排 查施工过程中可能引发突发环 境事件的风险源和风险因素, 避免施工过程中突发环境事件 的发生 / 制定突发环境事 件应急预案 / 环境监测 / / / / 其他 / / / / — 92 — 七、结论 (一)结论 本项目为公路的扩建工程,工程的建设可完善当地路网结构、改善交通条件,对当 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营期会对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 响,但采取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后,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有效降低。本项目认 真落实本报告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特别是落实必要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后,具 备环境可行性。 (二)建议 (1)建设单位将施工单位的环保素质作为工程施工招标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并 将本报告提出的生态恢复和环保要求作为工作内容放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以保证工程 建设中各项环保措施得以有效落实。 (2)建议工程尽量缩短工期,从而降低施工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3)根据运营期声环境保护目标的监测结果,建议适当采用车辆限速的措施,保证 声环境保护目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 — 93 — 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拓宽改造工程北段 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联合泰泽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1 年 12 月 目录 前言 ............................................................................................................................... 1 总则 .......................................................................................................................... 2 编制依据 ...............................................................................................2 评价内容 ...............................................................................................5 评价等级及范围 ...................................................................................5 环境保护目标 .......................................................................................5 项目概况 .................................................................................................................. 9 建设内容及规模 ...................................................................................9 总平面及现场布置 .............................................................................11 施工工艺 .............................................................................................1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14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14 生态现状评价 .....................................................................................50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 51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51 对植被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52 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52 工程占地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54 对土壤及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 .........................................................54 对景观的影响分析 .............................................................................55 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分析 .................................................................56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 .................................................................................... 60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 .........................................................................60 运营期生态保护措施 .........................................................................62 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措施 .....................................................................63 生态监测与监理措施 .........................................................................64 生态恢复与补偿措施 .........................................................................65 投资估算 .............................................................................................66 结论和建议 ............................................................................................................ 67 工程概况 .............................................................................................67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67 生态敏感区调查 .................................................................................67 生态环境影响 .....................................................................................68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 .................................................................68 总结论 .................................................................................................69 建议 .....................................................................................................69 前言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关于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拓宽改造 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津滨审批一室准[2019]95 号),天津滨海新区投资控 股有限公司拟实施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拓宽改造工程。该工程分为南北两 段,本项目为其中的北段工程,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北起南堤路(东经 117 度 31 分 48.309 秒,北纬 38 度 40 分 58.345 秒),向南至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东 经 117 度 32 分 16.882 秒,北纬 38 度 39 分 51.118 秒),沿津歧公路旧路布线, 采取向西侧单侧加宽方式,全长约 2.1km。 本项目设计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双向四车道,设计车速 80km/h。工程建 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涵洞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交叉工程及其他交通 附属工程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 理条例》及《天津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应进行环 境影响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 年版),本项 目属于“五十二、交通运输业、管道运输业—130、其他(配套设施除外;不涉 及环境敏感区的三级、四级公路除外)”,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根据《建设 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试行)》,本项目距离古海 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大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 最近距离分别约 29m、23m,需要设置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1 总则 编制依据 1.1.1 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 年 12 月 29 日第十三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687 号,2017 年 10 月 7 日修订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 年 12 月 28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修订,2020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 年 10 月 26 日第十三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 年 8 月 26 日修订,2020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 年 12 月 25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2011 年 3 月 1 日施行);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18 年 3 月 19 日国务院令第 698 号); (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2017 年 10 月 7 日国务院令 第 687 号);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8 年 3 月 19 日修订);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2011 年 1 月 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令第 588 号,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国办发 〔2016〕89 号); (13)《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7 年 12 月 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 局令第 48 号,自 201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2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13 年 12 月 31 日农业部令 2013 年第 5 号修订); (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 〔2010〕63 号,2010 年 12 月 28 日发布施行); (16)《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 (环发〔2015〕57 号,2015 年 5 月 6 日发布施行); (17)《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切实加强秋冬季候鸟保护的通知》 (林护发 〔2019〕92 号)。 1.1.2 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1)《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9 年 1 月 18 日天津市第十七届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3 月 1 日实施); (2)《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2020 年 9 月 25 日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修改); (3)《天津市绿化条例》(2018 年 12 月 14 日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正); (4)《天津市植物保护条例》(2018 年 12 月 14 日修正); (5)《天津市河道管理条例》(2018 年 12 月 14 日修正); (6)《天津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2017 年 11 月 28 日修订); (7)《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天津市人民政府 令第 36 号令); (8)《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方案 的通知》(津政办函〔2017〕151 号); (9)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 规划的通知(津政办发〔2021〕24 号); (10)《市水务局关于发布天津市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公 告》(津水农〔2016〕20 号); (11)《市水务局关于印发天津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 年)的通知》 (津水农〔2017〕22 号); 3 (12)《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条例》(2011 年 11 月 18 日天津市第十 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13)《关于印发<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划定永久性保 护生态区域的决定>的通知》(津人发〔2014〕2 号); (14)《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管理规定的 通知》(津政发〔2019〕23 号); (15)《关于印发<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永久性 保护生态区域管理的决议>的通知》(津人发〔2017〕37 号); (16)《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津政发 〔2018〕21 号); (17)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 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厅字〔2019〕48 号); (18)《天津市加强野生动物管理若干规定》(2020 年 2 月 17 日天津市人 民政府第 92 次常务会议通过); (19)《天津市临时用地管理办法》(津国土房发〔2017〕14 号,2017 年 11 日 14 日施行)。 1.1.3 技术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试行) (2021 年 4 月 1 日实施)。 1.1.4 其他相关资料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 年-2030 年)的 通知》(发改基础〔2013〕980 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 (2)《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天津市省级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的批 复》(津政函〔2014〕89 号,天津市人民政府); (3)《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拓宽改造工程北段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 审版)及设计平面图; 4 (4)《关于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拓宽改造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津滨审批一室准〔2019〕95 号,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文件)。 评价内容 根据工程建设内容、与生态敏感区的位置关系以及各生态敏感区的规划、保 护要求等内容,确定主要评价内容如下: (1)工程建设对评价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2)工程建设对评价区植被、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3)工程建设对评价区野生动物的影响; (4)工程建设对土壤及水土流失的影响; (5)工程建设对各生态敏感区的影响。 评价等级及范围 (1)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本项目为公路扩建 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影响区域内不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且 项目新增占地面积为 6.52hm2(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小于 2km2,项目长 度为 2.1km,小于 50km,因此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2)评价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建设项目环境影 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试行)的要求,通过对项目沿线环境 条件、敏感点及当地环境质量状况现场调查,同时体现生态完整性,评价范围覆 盖本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区域。 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周边 1km 生态环境调查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主要包括 2 个自然 保护区: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北大港湿地 自然保护区;3 处生态保护红线:地质遗迹-贝壳堤生态保护红线、李二湾-沿海 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大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6 处永久性 保护生态区域:林带类型(3 处)—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规划普通铁路防 护林带和沿海防护林带;湿地类型(1 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 水库类型(1 处)—北大港水库;河流类型(1 处)—子牙新河。 具体情况见下表。 6 表1.4-1 类型 序号 环境保护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主要功能 范围 保护贝壳堤 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面积 1km2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 核心区面积为 115.72km2,缓冲区面积为 然保护区 91.96km2,实验区面积为 141.19km2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红线中的其他区域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红线中的海岸带区域 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 自然 1 验区 保护 区 2 1 生态 保护 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 2 红线 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 地质遗迹-贝壳堤生态保护 红线 李二湾-沿海滩涂湿地生物 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 3 大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红线中的海岸带区域 1 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 生态防护 红线区面积:46000 公顷。高速公路非城镇段每侧 2 规划普通铁路两侧防护林 带 3 护生 态区 域 沿海防护林带 生态防护 于 50 米;普通铁路每侧控制宽度不低于 30 米,高 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 生态防护、防灾减灾 北大港水库 不占用,缓冲区距离本 项目施工边界约为 710m 不占用,距离本项目施 工边界约为 29m 不占用,距离本项目施 工边界约为 710m 不占用,距离本项目施 工边界约为 23m 永久占用面积 0.17hm2 永久占用面积 0.20hm2 红线区面积:2900 公顷。长度 90 公里,海滨大道 不占用,距离本项目施 两侧各 50-700 米。 工边界约为 945m 红线区面积 8849 公顷,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 地质科学研究 冲区,黄线区面积 27065 公顷,为自然保护区实验 实验区 5 项目施工边界约为 29m 速铁路每侧控制宽度不低于 100 米。 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 4 不占用,实验区距离本 林带控制宽度不低于 100 米,城镇段控制宽度不低 永久 性保 与本项目关系 区 饮用水源地、防洪、生态景观; 红线区面积 20784 公顷,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 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候鸟及珍 核心区与缓冲区范围,黄线区面积 16287 公顷,为 稀濒危物种栖息地 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及水库周边 200 米范 7 距离本项目施工边界约 为 29m 距离本项目施工边界约 为 710m 类型 序号 环境保护目标 主要功能 范围 与本项目关系 围 从蔡庄子到海口闸,全长 29 公里,河道宽度 6 子牙新河 行洪、排涝、生态廊道 2620~3600 米;红线区面积 8426 公顷,为河道管理 距离本项目施工边界约 范围,黄线区面积 580 公顷,为红线区外 100 米范 为 800m 围 8 项目概况 建设内容及规模 工程名称: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拓宽改造工程北段 建设单位:天津滨海建投基建管理有限公司 建设性质:扩建 工程投资:14645.05 万元,其中生态保护与管理费用 380 万元。 施工计划:本项目计划于 2022 年 3 月底开工建设至 2023 年 3 月全部完成, 工期 12 个月。 工程简介:本项目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北起南堤路(东经 117 度 31 分 48.309 秒,北纬 38 度 40 分 58.345 秒),向南至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东经 117 度 32 分 16.882 秒,北纬 38 度 39 分 51.118 秒),全长约 2.1km。工程建设内容 包括:道路工程、涵洞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交叉工程及其他交通附属工 程等。 规划依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 年-2030 年)(发改基础[2013]980 号); 天津市省级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津政函[2014]89 号);《天津市省级 公路网规划(2012-2030 年)环境影响报告书》(津环保管函[2013]374 号)。 2.1.1 道路工程 津歧公路为南北走向,北起南堤路(K17+244.189),向南沿津歧公路旧路 布线,采取向西侧单侧加宽方式,沿旧路向南依次与相交路 1、相交路 2、相交 路 3、相交路 4、裕华道相交,终点接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K19+344.708),全 长约 2.1km。设计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双向四车道,道路标准横断面宽为 25.5m, 设计车速 80km/h。 9 图2.1-1 本项目路线走向示意图 2.1.2 永久占地 本项目为公路扩建工程,永久占地约为 8.84hm2 ,新增永久占地面积约 6.32hm2,占地类型主要为交通运输用地、其他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 2.1.3 临时占地 本项目施工营地为临时租用附近村庄的空闲民房。根据项目现状和施工需要, 结合场地布置,在拟施工道路永久占地范围内布置一处临时施工生产区,用于放 置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机械、施工材料,临时占地面积 0.20hm²。 10 弃土随出随清理,临时堆土沿道路堆放于道路红线内,随挖随清,不单独布 设临时堆土区。施工便道利用边沟用地,待施工完成后,再进行边沟的施工,不 单独布设施工临时道路。建筑材料直接运至施工现场,不需设置料场。本项目施 工现场不设置取弃土场和沥青拌合站。 综上,本项目施工临时占地均位于道路永久占地范围内。 2.1.4 土方工程 根据本项目设计资料,土方产生量包括工程挖方 6.58 万 m3(含清淤产生的 淤泥),填方 3.42 万 m3,弃方 5.11 万 m3(清淤产生的淤泥 0.51 万 m3),借方 1.95 万 m3,包括外购山皮土 1.95 万 m3。本项目土方平衡见下表。 表2.1-1 本项目土石方平衡表 挖方 项 挖除 目 旧路 清 超挖 清 淤 路基 表 面 单位:万 m3 填方 小 计 挖除 旧路 面 弃方 山皮 超挖 小 土 路基 计 挖除 旧路 面 借方 清 超挖 清 小 山皮 小 淤 路基 表 计 土 计 土 方 1.51 0.51 3.42 1.14 6.58 0.89 1.95 0.58 3.42 0.62 0.51 2.84 1.14 5.11 1.95 1.95 量 2.1.5 施工进度 本项目施工期高峰人数约 50 人,租用工程周边民房,在施工现场不设置施 工营地。施工用水来自市政供水管网,施工用电引自附近市政电网。开竣工日期 为 2022 年 3 月~2023 年 3 月。 总平面及现场布置 2.2.1 道路布置 本项目为旧路拓宽改造工程,线路走向与现状基本一致。项目起点为南堤路, 向南沿旧路布线,采取向西侧单侧加宽方式,终点接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全长 约 2.10km。 2.2.2 施工总布置 (1)施工生产生活区布置 本项目施工营地为临时租用附近村庄的空闲民房。根据项目现状和施工需 要,结合场地布置,在拟施工道路永久占地范围内布置一处临时施工生产区,用 11 于放置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机械、施工材料,临时占地面积 0.20hm2。 (2)临时堆土 弃土随出随清理,临时堆土沿道路堆放于道路红线内,随挖随清,不单独布 设临时堆土区。 (3)施工临时道路 施工便道利用边沟用地,待施工完成后,再进行边沟的施工,不单独布设施 工临时道路。 建筑材料直接运至施工现场,不需设置料场。本项目施工现场不设置取弃土 场和沥青拌合站。 施工工艺 施工期道路工程按作业性质可以分为下列几个阶段:场地清理、场地平整阶 段;填垫路基土阶段,在道路下方敷设雨水管网;路基压实阶段,使基础得到硬 化;铺设路面阶段,由下到上依次铺设碎石、混凝土等路面材料,然后完成道路 交通标志等工程;最后工程投入使用。 (1)清表工程 在路基填筑或开挖前均需对原有表土层进行剥离,其厚度一般在 30cm 以内, 采用推土机等施工机械进行表土剥离。 (2)路基工程 路基工程采用机械施工为主,适当配合人力的施工方案。针对填土的处理措 施,在一般路基段,在施工前进行清表,将表层植被、植根及少量石粒清除后, 再进行压实回填,对于低填路段,采取超挖换填形式处理。对于表层分布的水塘、 边沟底部新近沉积的淤泥,路基施工过程中采取清淤换填处理。对于局部高填路 基中存在的软弱土不宜采用换填处理时,通过填筑泡沫轻质土进行处理。对于一 般路基段,采用等载或超载预压处理。 (3)路面工程 路面面层为沥青混凝土;施工中底基层、基层采用摊铺机分层摊铺,各面层 采用洒布机喷洒透层油,摊铺机配以自卸车连续摊铺沥青混合料。 (4)涵洞工程 12 涵洞结构型式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涵洞在施工过程中需对地基进行处理, 管基下施做 30cm 碎石垫层。洞口端墙、锥坡、洞口铺砌及隔水墙均采用 M7.5 水 泥砂浆砌筑,表面用 M10 水泥砂浆勾缝,顶面用 M10 水泥砂浆抹面压顶。 1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3.1.1 主体功能区划 根据《天津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天津市空间开发战略任务要在国家将天津 市整体确定为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框架下,结合本市不同区域的资源环 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通过实施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实施 有差别的开发举措,着力推进形成优化发展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涵养发展 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四大类主体功能空间开发格局。 对照《天津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津政发[2012]15 号),本项目所在区域属 于重点开发区域,且不属于优化发展区域、生态涵养发展区域及禁止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经济基础条件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 滨海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在该区域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 化投资创业环境,加快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逐步成为支撑区 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经济快速增长区和崛起区,辐射带动北方地区经济发展 的龙头地区。 本项目在天津市主体功能区划中的位置示意见下图。 14 图3.1-1 本项目在天津市主体功能区中的位置示意图 15 3.1.2 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天津市拥有 2 个生态区 7 个生态亚区。其中, 2 个生态区包括:蓟北山地丘陵生态区和城镇及城郊平原农业生态区,为生态功 能区划的一级区。7 个生态亚区包括:蓟北中低山丘陵森林生态亚区、于桥水库 湿地与农果生态亚区、津西北平原农业生态亚区、津北平原农业生态亚区、中部 城市综合发展生态亚区、津南平原旱作农业生态亚区、海岸带综合利用生态亚区, 为生态功能区划的二级生态亚区。 本项目位置属于 II5-2 塘沽南部盐业化工与海淡水养殖生态功能区,该生态 功能区位于天津市塘沽区,东临渤海,南接大港区,西邻津南区和新城镇,北至 大沽排污河。行政区划上包括塘沽的东大沽、西大沽、渤海石油基地和盐场。 该区地貌以松散沉积物不断加积的典型堆积平原为特征,物质组成以粘质 粉砂、粉砂质粘土、粉砂等细粒物质为主。全区为海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海拔 1-2.5m,坡降 0.01%-0.04%,低洼多盐田和光板地,盐池坑塘间有少量耐盐 植物生存,土壤盐渍化严重。区内河渠纵横,洼淀坑塘遍布。 本区风速 4、5 月份最大,8 月份最小,适宜海盐生产。太阳是海盐生产的 自然热能,使滩田里的卤水经过自然蒸发浓缩成为饱和卤水,结晶成盐。 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海产资源的开发保护失调,海洋渔业资源衰退, 生产质量和产量都下降;港口抛泥受海流影响沿海流向北运移,覆盖生境本已十 分脆弱的滩涂。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保护滩涂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适度发展 沿海旅游业和养殖业。 本项目施工期落实各类水土保持措施,运营期加强绿化,不会加剧工程沿线 的水土流失。工程建设符合《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的要求。 本项目在天津市生态功能区划中的位置示意图如下图。 16 图3.1-2 本项目在天津市生态功能区划中的位置示意图 3.1.3 生态系统现状调查 本项目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所在区域为平原,地势平坦,工程沿线主要为 工业区、居住区及部分水塘,开发程度较高。 历史上本区域为多水的环境,生长着茂密的沼泽植被和其他水生植被,没有 人为活动的干扰和影响,是典型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70 年代以来,湿地洼地 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垦洼造田,洼地湿地面积逐渐减少。芦苇沼泽植被与 水生植被一部分被开垦为水田,种植了水稻;一部分开垦为旱田,种植了玉米, 17 高粱等农作物,形成了人工复合农田生态系统。由于农田生态系统是比较脆弱的 生态系统,部分水田改为养鱼池,周边迅速被芦苇和其他湿生水生植物、旱生杂 草所占据,形成了半自然型湿地生态系统。由于本区域的开放性特点导致系统内 外物质、能量的流通,因而属于水域-陆地复合开放型生态系统。 随着规划的实施,区域的生态系统正处于半自然型湿地生态系统向聚落生 态系统演替,规划区域的开发必然会由于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演替产生巨大 作用。 本次生态系统现状调查的时间为 2021 年 11 月。采用卫星遥感监测方法, 结合无人机技术,对调查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分析统计。根据现场踏勘, 本项目调查范围内所涉及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聚落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地生态 系统和其它生态系统。 聚落生态系统:本项目线路主要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属于城市建成区。沿 线分布有部分工业企业和现状村落马棚口二村。 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为本项目道路沿线现状坑塘、鱼塘、河流等。湿 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调节区域小气候,蓄洪防旱功能;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由于 论证区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受人为保护较好,可以有效的发挥其生态功能。 其它生态系统:本项目沿线调查范围内有部分裸土地,分布位置较为分散, 目前地表为土质覆盖,植被覆盖度在 5%以下。 经统计,调查范围内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占比最大,面积约为 264.03hm2, 占比为 35.3%;其次为其它生态系统,面积为 252.33hm2,占比为 33.7%;聚落 生态系统面积为 231.88hm2,占比为 31%。生态系统类型具体见下表,生态系统 分布及现状情况如下图所示。 表3.1-1 本项目调查范围内生态系统分布情况一览表 编号 土地利用 面积(hm2) 比例(%) 1 聚落生态系统 231.88 31 2 其它生态系统 252.33 33.7 3 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 264.03 35.3 748.24 100 合计 18 图3.1-3 本项目调查范围内生态系统分布现状图 19 聚落生态系统 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 20 其它生态系统 图3.1-4 本项目周边生态系统现状照片 3.1.4 植被现状调查 本项目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根据《中国植被区划》,工程范围属于暖温带 落叶阔叶林区域,暖温带北部落叶栎林地带,黄、海河平原栽培植物区。 本项目所在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 温,高湿多雨;经过实地踏勘发现,道路经过区域为城镇、村庄、空地及水域, 野生植物种类较少,都为一些常见种类,植被结构简单,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状况 较差。经调查,项目区在植物区系组成上以华北成分为主。以禾本科、藜科等为 代表的草本植物占主要地位,如芦苇、狗尾草、虎尾草、碱蓬等。木本的乔灌木 植物较少,工程范围内不存在国家保护野生植物、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分布。 3.1.4.1 样方调查 (1)调查点位设置 本次评价引用 2020 年 3 月 23 日对津歧公路道路沿线进行的植物调查结果, 对津歧公路沿线附近设置了 5 处样地,共计 15 处样方。在样地内选取一个面积 为 10m*10m 的样方,用以调查乔木树种的组成及数量;在乔木样方内选取 1 个 4m*4m 的灌木植物样方,用以调查灌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在灌木样方内选取 21 一个 1m*1m 的草本植物样方,用以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植物调查具体 样方设置见下表,调查位置见下图。 表3.1-2 样方号 1# 2# 3# 4# 5# 具体样方设置及沿线植被调查情况见下表 位置 植被类型设置 1-1 10*10m 乔木 1 个 1-2 N38.682357°,E117.530172° 4*4m 灌木 1 个 1-3 1*1m 草本 1 个 2-1 10*10m 乔木 1 个 2-2 N38.662467°,E117.538562° 4*4m 灌木 1 个 2-3 1*1m 草本 1 个 3-1 10*10m 乔木 1 个 3-2 N38.654093°,E117.543679° 4*4m 灌木 1 个 3-3 1*1m 草本 1 个 4-1 10*10m 乔木 1 个 4-2 N38.634562°,E117.551801° 4*4m 灌木 1 个 4-3 1*1m 草本 1 个 5-1 10*10m 乔木 1 个 5-2 N38.614875°,E117.552536° 4*4m 灌木 1 个 5-3 1*1m 草本 1 个 22 调查时期 春季 备注 南堤路与现状津歧 公路交口西南侧 春季 青静黄闸桥西南侧 春季 子牙河桥东南侧 春季 春季 津歧公路西侧,泄 洪闸桥西北侧 津冀界与现状津歧 公路交口东侧 图3.1-5 现状生态调查点位示意图 (2)调查结果 根据实地样点现场植物多样性的调查结果发现,调查区域共记录到植物 4 科 6 属 6 种,其中乔木 1 种,灌木 1 种,草本 4 种,乔木为人工种植的刺槐、灌木 为柽柳,草本植被为坑塘边、河岸带自然生长的芦苇、狗尾草、虎尾草及碱蓬。 因调查范围内,现状津歧公路沿线两侧为空地、水域,且多为海滨盐碱地,因此 植物种类很少,植被覆盖率很低。调查范围内未发现古树名木以及国家珍稀保护 23 植物物种分布。植物样方调查结果见下表,现场发现的部分植物照片见下图。 表3.1-3 植物样方调查结果一览表 样 方 中文名 拉丁名 物候期 点 1-1 1-2 1-3 2-1 2-2 乔 3-2 3-3 4-1 4-2 4-3 5-1 5-2 数 (1) 平均 盖 高度 度 /cm /% -- -- -- -- -- -- 无 -- -- -- -- -- -- 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枯黄期 62 SOC 173 80 Setaria viridis 枯黄期 1 COP1 47 5 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休眠期 13 COP1 450 35 柽柳 Tamarix chinensis 休眠期 2 SP 165 50 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枯黄期 3 COP3 153 20 Setaria viridis 枯黄期 3 COP1 46 5 Chloris virgata 枯黄期 1 SOL 51 5 碱蓬 Suaeda glauca 展叶期 36 COP1 6 20 无 -- -- -- -- -- -- 无 -- -- -- -- -- -- 草 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枯黄期 32 SOC 156 50 本 碱蓬 Suaeda glauca 枯黄期 3 COP3 52 30 无 -- -- -- -- -- -- 无 -- -- -- -- -- -- 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枯黄期 5 SOC 148 5 Setaria viridis 枯黄期 2 COP3 46 15 碱蓬 Suaeda glauca 枯黄期 6 COP1 121 10 无 -- -- -- -- -- -- 无 -- -- -- -- -- -- 灌 木 草 本 乔 木 灌 木 狗尾 草 草 草 本 虎尾 草 3-1 多度 无 木 狗尾 2-3 株(丛) 乔 木 灌 木 乔 木 灌 木 草 狗尾 本 草 乔 木 灌 木 24 芦苇 5-3 草 狗尾 本 草 碱蓬 Phragmites communis 枯黄期 11 COP2 82 5 Setaria viridis 枯黄期 3 SP 37 5 Suaeda glauca 展叶期 16 SP 7 5 注 1:多度采用 DRUDE 的七级制多度:SOC(SOCIALS) 极多;COP3(COPIOSAE) 数量 很多;COP2 数量多;COP1 数量尚多;SP(SPARSAL) 数量不多而分散;SOL(SOLITARIAE) 数量很少而稀疏;UN(UNICURN) 个别或单株。 注 2: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 刺槐 柽柳 芦苇 狗尾草 虎尾草 碱蓬 图3.1-6 现场调查发现的部分植物照片 (3)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表征群落特征的重要指标,利用野外实测的植物样方数据,采 用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 香农威纳指数(H)、Pielou 均 匀度指数(J)、Simpson 优势度指数(D)对论证区内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定量 分析。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①丰富度指数(Richness):R = (S -1) /lnN; 25 ②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H = -∑(PilnPi); ③均匀度指数(Pielou):J = H/lnS; ④优势度指数(Simpson):D = 1-∑Pi2。 式中,S 为群落中的物种总数,N 为群落中观察到的物种个体数,Pi 为种 i 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即 Pi = Ni/N,Ni 为种 i 的个体数。 调查期间,项目周边不同生活型植物多样性指数详见下表。 表3.1-4 项目周边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特征表 样地 S R D H J 1 2 3 4 5 乔木层 -- -- -- -- -- 灌木层 -- -- -- -- -- 草本层 63 53 35 13 30 乔木层 -- -- -- -- -- 灌木层 -- -- -- -- -- 草本层 0.24 0.76 0.28 0.78 0.59 乔木层 -- -- -- -- -- 灌木层 -- -- -- -- -- 草本层 0.97 0.76 0.84 0.33 0.41 乔木层 -- -- -- -- -- 灌木层 -- -- -- -- -- 草本层 0.08 0.52 0.29 1.01 0.93 乔木层 -- -- -- -- -- 灌木层 -- -- -- -- -- 草本层 0.02 0.13 0.08 0.39 0.27 由上表可知,5 处样地物种单一,各样地中几乎无乔木和灌木,多为草本植 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是反映群落组成结构特征的定量 指标。一般说来,物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群落均匀度成正相关,与优势度成 负相关。根据对本项目周边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分析可以认为,该区域植被主要由 草本植物组成,植物物种单一,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 (4)主要植物物种 根据津歧公路沿线样方调查,项目周边主要植物物种名录见下表。 表3.1-5 评价区周边主要植物物种名录 科名 属名 中文种名 拉丁学名 保护等级 数据来源 豆科 刺槐属 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无 现场调查、文献资料 26 柽柳科 柽柳属 柽柳 Tamarix chinensis 无 现场调查、文献资料 禾本科 芦苇属 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无 现场调查、文献资料 禾本科 狗尾草属 狗尾草 Setaria viridis 无 现场调查、文献资料 禾本科 虎尾草属 虎尾草 Chloris virgata 无 现场调查、文献资料 藜科 碱蓬属 碱蓬 Suaeda glauca 无 现场调查、文献资料 3.1.4.2 调查区植被类型分布 (1)植被类型 本项目植被分布现状调查范围为道路沿线外扩 1000m 以内的范围,调查面 积为 748.24hm2。根据现场踏勘情况,经归并后发现调查区内现有植被量很少, 主要为少量野生草本植被和青静黄排水渠两岸灌木,无成片人工种植林、天然林 及农田植被。调查区内土地以水域和无植被区为主,其中水域占 33.6%、无植被 区占 64.7%,而植被区仅占 1.7%。 本项目调查区现状植被类型分布情况见下表及下图。 表3.1-6 调查区植被类型统计一览表 编号 植被类型 面积(hm2) 比例(%) 1 植被区 12.33 1.7 2 水域 251.70 33.6 3 无植被区 484.21 64.7 748.24 100 合计 27 图3.1-7 本项目调查区内植被分布现状图 (2)植被生物量 根据国内有关植被生物量研究成果,对项目调查区的植被生物量进行了估算。 本项目调查区内多为水域和无植被区,生物量较多的区域仅分布在青静黄排水渠 28 两岸,植被类型主要是灌草结合的自然植被。根据《我国森林植被生物量和净产 量》(方精云等,生态学报,1996)及《中国区域植被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模拟》 (黄玫等,生态学报,2006)等文献资料中数据,自然植被中落叶阔叶灌丛平均 生物量为 95.6t/hm2,本项目调查区内植被区主要是灌草结合的自然植被,生物量 参照文献中数据进行计算,植被区面积为 12.33hm2,则生物量为 1178.748t。 3.1.5 动物现状调查 3.1.5.1 本项目沿线动物调查情况 (1)调查方法 两栖爬行类:以野外调查为主,同时辅以其他方法,具体如下:①野外调查: 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与当地居民交流,大致了解本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和 动物资源现状,再根据两栖类爬行动物的不同季节生活习性,在保证具代表性、 随机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确定调查样线,每条样线尽量穿越各种植被类型,沿 样线观察动物实体。调查以白天为主、夜晚为辅。②访问调查:对调查区域内当 地居民进行访问调查。③查阅文献:查阅已刊载或未刊载的各种野生动物报告等 反映当地两栖爬行类资源的相关资料。 鸟类:样线调查,在选定的样线上,步行调查,用单筒和双筒望远镜以直接 计数法进行鸟类及数量的调查。 兽类:兽类用样线法结合访问法进行调查,在样线上观察记录兽类的实体、 痕迹(如食迹、足迹、粪便、尿斑、卧迹、抓痕等)和遗迹(如尸体、骨骼、皮 张、毛发等)。访问法主要是根据访问对象对动物的描述来确定动物,访问对象 为当地的居民。每次访问时都先由被访人诉说当地有哺乳动物种类及主要特征, 同时提供彩色图谱对见到而不认识的兽类进行辨认,以确定物种。 本次评价引用 2020 年 3 月 23 日对津歧公路道路沿线进行的动物调查结果, 在津歧公路沿线附近对野生动物设置了 3 条调查样线,分别长 1.46km、2.6km、 1.45km , 记 录 样 线 两 侧 所 见 到 的 野 生 动 物 和 鸟 类 。 调 查 时 间 为 每 天 2 次 (9:00~11:00、14:00~16:00)。动物调查具体样线设置见下表,调查位置见前述 图 3.1-5。 29 表3.1-7 样线 位置 样线调查点位一览表 动物调查样线设置 调查时期 东西向,长度 1.46km 春季 南北向,长度 2.6km 春季 东西向,1.45km 春季 备注 起点:N38.681155°, 样线一 E117.523713° 终点:N38.683500°, 沿南堤路设置,垂 直津歧公路 E117.540321° 起点:N38.662534°, 样线二 E117.539098° 终点:N38.632402°, 沿现状津歧公路 E117.552735° 起点:N38.625698°, 样线三 E117.549033° 终点:N38.624381°, 沿现状已有道路设 置,垂直津歧公路 E117.565341° (2)调查结果 本项目对现状津歧公路进行拓宽改造,现状津歧公路两侧多为工业用地、居 住用地、水域及空闲地,公路沿线周边区域内野生动物的种类比较贫乏,主要为 一些常见种类,包括小型啮齿类动物、两栖爬行类等,在湿地区域段,会有少量 湿地鸟类栖息分布。经调查,本地区常见的鸟类主要包括:喜鹊、乌鸦、麻雀、 啄木鸟、鹌鹑、野鸭、鸥类等常见鸟。 本项目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古林街道马棚口二村,现场调查期间内未发现国 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繁殖地、觅食、活动区域等。 经现场踏勘及对当地居民的询问调查,本区内很少有大型野生动物,哺乳动 物主要是鼠、兔等小型动物,还有一些啮齿类以及鸟类动物,无珍稀及濒危保护 动物。经查阅文献资料及现场调查,调查范围内主要鸟类、哺乳动物、两栖爬行 类动物种类情况见下表。现场调查发现的鸟类见下图。 表3.1-8 本项目周边动物分布情况一览表 目 科 中文种名 啮齿目 仓鼠科 田鼠 兔形目 兔科 野兔 Lepus tolai tolai 蟾蜍科 中华大蟾蜍 bufo gargarizans 蛙科 金线侧褶蛙 无尾目 拉丁学名 Microtinae; voles Pelophylax plancyi 30 保护级别 三有保护动物 三有保护动物 天津市重点保护野生 动物 天津市重点保护动物 数据来源 文献查阅、 现场调查 文献查阅 文献查阅 文献查阅 猬形目 蜥蜴目 蛇目 猬科 刺猬 Erinaceinae 三有保护动物 蜥蜴科 蜥蜴 Lizard 三有保护动物 壁虎科 壁虎 Gekko -- 游蛇科 乌梢蛇 Zaocys 天津市重点保护野生 dhumnades 动物 雅雀科 棕头鸦雀 Paradoxornis 天津市重点保护野生 webbianus 动物 三有保护动物, 雀科 喜鹊 Pica pica 动物 雀形目 雁形目 天津市重点保护野生 文鸟科 麻雀 Passer montanus 燕科 燕子 Hirundo rustica 鸿雁 Anser cygnoides 鸭科 三有保护动物 三有保护动物,天津 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文献查阅 文献查阅、 现场调查 文献查阅 文献查阅 文献查阅 文献查阅、 现场调查 文献查阅、 现场调查 文献查阅 天津市重点保护野生 文献查阅、 动物 现场调查 三有保护动物, 短嘴豆雁 Anser fabalis 天津市重点保护野生 文献查阅 动物 鹳形目 鹭科 大白鹭 Ardea alba 鸥形目 鸥科 红嘴鸥 Larus ridibundus 31 三有保护动物,天津 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文献查阅 三有保护动物,天津 文献查阅、 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现场调查 鸿雁 喜鹊 红嘴鸥 麻雀 图3.1-8 现场调查发现的鸟类 3.1.5.2 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动物现状情况 本项目南侧临近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李二湾及沿海滩涂区域, 根据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关资料,保护区现有脊椎动物 328 种,其中哺乳类 20 种,鸟类 249 种,两栖类 6 种,爬行类 16 种,鱼类 37 种。在记录到的 249 种鸟类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1 种,分别鹤、丹顶鹤、白头鹤、遗 鸥、黑鹳、白肩雕、白尾海雕、为中华秋沙鸭、大鸨、白金雕和东方白鹳;国家 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36 种,分别是白额雁、疣鼻天鹅、小天鹅、大天鹅、鸳鸯、 角鸊鷉、白枕鹤、蓑羽鹤、灰鹤、小鸥、彩鹮、白琵鹭、黑脸琵鹭、黄嘴白鹭、 卷羽鹈鹕、鹗、黑翅鸢、乌雕、雀鹰、白腹鹞、白尾鹞、鹊鹞、黑鸢、毛脚鵟、 大鵟、普通鵟、红角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红隼、红脚隼、灰背隼、 燕隼、猎隼、游隼。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中,保护区内鸟 类全球极危物种(CriticallyEndangered,CR)有青头潜鸭、白鹤和黄胸鹀;全球 32 濒危物种(Endangered,EN)有中华秋沙鸭、白头硬尾鸭、丹顶鹤、大杓鹬、大 滨鹬、东方白鹳、黑脸琵鹭和猎隼;全球易危物种(Vulnerable,VU)有鸿雁、 小白额雁、红头潜鸭、斑脸海番鸭、长尾鸭、角䴙䴘、大鸨、白枕鹤、白头鹤、 黑嘴鸥、遗鸥、黄嘴白鹭、乌雕、白肩雕;全球近危物种(NearThreatened,NT) 有鹌鹑、罗纹鸭、白眼潜鸭、斑胁田鸡、蛎鹬、凤头麦鸡、半蹼鹬、黑尾塍鹬、 斑尾塍鹬、白腰杓鹬、灰尾漂鹬、红腹滨鹬、红颈滨鹬、弯嘴滨鹬、白额鹱、卷 羽鹈鹕、震旦鸦雀、红颈苇鹀。主要分布在北大港水库与独流减河区域、李二湾 及沿海滩涂区域、钱圈水库区域。 北大港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南部,东临渤海,南与河北省黄骅市 南大港湿地相邻,属于典型的平原地貌。区内缺少成片的森林景观,海拔梯度变 化很小,景观异质性较低,因此,该区域内的哺乳动物种类相对贫乏。在北大港 自 然 保 护 区 分 布 的 20 种 哺 乳 动 物 中 , 啮 齿 类 占 绝 对 优 势 , 布 氏 田 鼠 (Lasiopodomys brandtii)、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北松鼠(Sciurus vulgaris)属于常见种类,而几乎没有大中型野生哺 乳动物的分布,也没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哺乳动物。 3.1.5.3 水生生物调查 本项目距离大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生态保护红线最近距离约 23m,对项 目周边海洋水生生物进行现状调查,调查资料引用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 学研究所于 2019 年 5 月及 2019 年 9 月在工程附近海域进行的环境质量现状调 查。 (1)调查点位设置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于 2019 年 5 月及 2019 年 9 月在工程 附近海域进行了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共布设 35 个水质监测站位、18 个沉积物监 测站位、21 个生态站位、21 个生物质量站位。调查点位具体如下表和下图所示。 表3.1-9 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站位经纬度 坐标 监测站 监测内容 位 经度 纬度 1 117°44'22.77"E 38°51'2.34"N 水质、生态、生物质量 2 117°47'35.21"E 38°51'2.66"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3 117°51'16.75"E 38°51'0.50"N 水质 33 4 117°37'52.06"E 38°49'0.19"N 水质 5 117°41'22.85"E 38°48'53.32"N 水质 6 117°44'19.45"E 38°48'49.92"N 水质、生态、生物质量 7 117°47'32.38"E 38°48'48.50"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8 117°51'7.82"E 38°48'45.72"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9 117°36'54.56"E 38°45'52.87"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10 117°41'21.10"E 38°45'49.89"N 水质 11 117°44'28.92"E 38°45'50.73"N 水质 12 117°47'29.17"E 38°45'45.48"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13 117°51'1.57"E 38°45'44.81"N 水质 14 117°37'0.79"E 38°44'2.30"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15 117°41'52.48"E 38°43'59.66"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16 117°44'27.06"E 38°42'13.28"N 水质 17 117°47'24.81"E 38°42'11.99"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18 117°51'1.80"E 38°42'3.64"N 水质 19 117°36'50.10"E 38°38'51.60"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20 117°40'44.03"E 38°38'51.16"N 水质 21 117°44'31.93"E 38°38'46.97"N 水质、生态、生物质量 22 117°47'25.84"E 38°38'43.05"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23 117°50'56.83"E 38°38'40.01"N 水质、生态、生物质量 24 117°36'50.45"E 38°35'32.31"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25 117°40'45.50"E 38°35'22.99"N 水质 26 117°44'28.24"E 38°35'21.05"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27 117°47'20.60"E 38°35'16.19"N 水质 28 117°51'0.88"E 38°35'11.69"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29 117°40'43.95"E 38°32'45.10"N 水质 30 117°43'46.07"E 38°32'40.18"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31 117°47'22.75"E 38°32'33.04"N 水质 32 117°51'0.62"E 38°32'35.15"N 水质、沉积物 33 117°54'18.60"E 38°39'42.13"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34 117°56'48.97"E 38°39'38.62"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35 117°59'17.55"E 38°39'32.07"N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C1 117°37'1.44"E 38°50'16.13"N 潮间带 C2 117°35'12.07"E 38°47'5.90"N 潮间带 C3 117°35'7.40"E 38°38'34.21"N 潮间带 34 图3.1-9 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站位图 (2)调查结果 1)2019 年 5 月春季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如下: ①叶绿素 a 调查海域各站叶绿素 a 含量变化范围为(2.07~12.3)µg/L,平均值 6.09µg/L。 调查海域叶绿素 a 平面分布呈中部区域和西北近岸区域较高的特征。 ②浮游植物 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 37 种,隶属于硅藻、甲藻两个植物门,其中,硅 藻门 31 种,甲藻门 6 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在(2.00~854.99)×104 个/m3 之间,平均密度为 78.72×104 个/m3。浮游植物平面分布趋势为西高东低的 态势。各站位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在 0.41~2.97 之间,平均指数为 1.93。本次调 查中优势种为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 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泰晤士旋鞘藻(Helicotheca tamesis)、 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n)5 种。 ③浮游动物 本次调查该海域共出现浮游动物 23 种,其中节肢动物 14 种;腔肠动物 2 种; 35 毛颚动物 1 种;脊索动物 1 种;棘皮动物 1 种;环节动物 1 种。调查海域各站位 浮游动物生物量(湿重)变化范围在(474.3~24046)mg/m3 之间,平均生物量为 6697.7mg/m3。浮游动物各站位密度波动范围在(2989~270302)个/m3 之间,平 均密度为 27875 个/m3。本次调查该海域各站位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在 0.64~2.88 之间,平均指数为 1.77。依据本次调查浮游动物种群结构分析,占优势的浮游动 物为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桡足类无节幼虫(Copepoda nauplii)、 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共 4 种。 ④底栖生物 本次调查共获底栖生物 49 种,隶属于棘皮、软体、节肢、环节、脊椎 5 个 门类。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生物量变化范围在(0.20~604.16)g/m2 之间,平均为 100.42g/m2。调查海域底栖生物量组成以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占优势。调查海域 底栖生物生物密度变化范围在(8~1891)个/m2 之间,平均为 244 个/m2。调查海 域底栖生物密度组成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各站位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在 0~2.95 之间,平均指数为 1.76。本次调查中,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多样性指数低 于 2,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差。 ⑤潮间带生物 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 5 个门类 30 种潮间带生物,其中软体动物 18 种,甲壳动物 7 种,环节动物 3 种,腕足动物和腔肠动物各 1 种。调查海域潮间 带生物平均生物量为 133.01g/m2。调查海域潮间带生物的平均个体密度为 264.76 个/m2。各断面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指数在 2.20~3.35 之间,平均指数为 2.88。本次 调查中,调查海域潮间带生物平均多样性指数大于 2,该海域潮间带生物群落结 构基本正常。 2)2019 年 9 月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如下: ①叶绿素 a 调查海域各站表层叶绿素 a 含量变化范围为 2.36~7.99µg/L,平均值 6.09µg/L, 营养状态呈中营养型。 36 ②浮游植物 调查海域本次调查共出现浮游植物 32 种,隶属于硅藻和甲藻两个植物门, 其 中 , 硅 藻 门 25 种 , 甲 藻 门 5 种 。 调 查 海 域 浮 游 植 物 密 度变 化 范 围 在 (63.94~730416.67)个/m3 之间,平均密度为 24192.95 个/m3。浮游植物平面分布 趋势为南西方向高东北方向低的态势。各站位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在 0.67~2.93 之间,平均指数为 1.80。本次调查中优势种为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 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 Hasle)、柔弱几内亚藻( Guinardia delicatula)、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佛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5 种。 ③浮游动物 本次调查该海域共出现浮游动物 20 种,其中桡足类 5 种;甲壳类 3 种;原 生类 2 种;毛颚类 1 种;多毛类 1 种;尾索类 1 种;软甲类 1 种;棘皮类 1 种; 双壳类 1 种;腹足类 1 种;端足类 1 种。调查海域各站位浮游动物生物密度变化 范围在(0.13~7.55)个/m3 之间,平均生物量为 1.13 个/m3。浮游动物各站位总密 度波动范围在(0.5~16.98)个/m3 之间,平均密度为 5.32 个/m3。本次调查该海域 各站位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在 0.65~2.98 之间,平均指数为 1.92。依据本次调查 浮游动物种群结构分析,占优势的浮游动物为桡足类无节幼体(Copepods larva)、 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麦秆虫(Caprellidae sp.)共 3 种。 ④底栖生物 本次调查共获底栖生物 36 种,隶属于脊椎、环节、软体、节肢、棘皮 5 个 门类。其中脊椎 2 种,环节 10 种,软体动物 16 种,节肢 6 种,棘皮 2 种。底栖 生物生物密度变化范围在(5~30)个/m2 之间,平均为 6.70 个/m2;各站位底栖生 物多样性指数在 1.06~2.92 之间,平均指数为 2.1。生境质量等级为一般。优势物 种为: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耳口露齿螺(Ringicula doliaris)、日 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 ⑤潮间带生物 2019 年秋季调查共发现潮间带生物 5 大类 19 种,其中软体动物的种类数最 37 多,有 14 种;节肢动物有 2 种;环节动物、棘皮动物和腕足动物各 1 种。平均 生物密度为 27.78 个/m2。优势种为: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红带织纹螺 (Nassarius succinctus)、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织纹螺(Nassarius sp.)、海豆芽(Lingula anatine)。 3.1.6 土地利用现状 通过遥感影像解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周边 1km 范围内的土 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17),本 项目周边 1km 范围内的用地类型主要为工矿仓储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其他土地等。 表3.1-10 工程沿线土地利用现状一览表 序号 土地类型 面积(hm2) 比例(%) 1 工矿仓储用地 167.13 22.3 2 交通运输用地 31 4.2 3 其他用地 252.33 33.7 4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264.03 35.3 5 住宅用地 33.75 4.5 748.24 100 合计 水域 其他土地 住宅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 图3.1-10 工程沿线土地利用现状照片 3.1.7 生态敏感区调查 本项目为津歧公路的扩建工程,扩建道路全长约 2.1km。项目 1km 范围内涉 38 及 2 处自然保护区,分别为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 验区及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本项目不占用自然保护区。涉及 3 处生态保护红 线,分别为地质遗迹-贝壳堤生态保护红线、李二湾-沿海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维 护生态保护红线及大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本项目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涉及 6 处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分别为林带类型(3 处)—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 规划普通铁路两侧防护林带、沿海防护林带;湿地类型(1 处)—古海岸与湿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库类型(1 处)—北大港水库;河流类型(1 处)—子牙 新河。其中涉及永久占用 2 处林带类型的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永久占地面积为 0.37hm2。 3.1.7.1 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 (1)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 1992 年 10 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 我国唯一的以贝壳堤、牡蛎礁珍稀古海岸遗迹和湿地自然环境及其生态系统为主 要保护和管理对象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2009 年 9 月 28 日国务院以国 办函〔2009〕92 号文同意调整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2010 年 5 月 5 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 的通告(津政发〔2010〕19 号),对调整后的面积、范围及功能区划分予以公布。 调整后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 35913hm2。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牡蛎礁、七里海湿地区域,贝壳堤 青坨子区域、老马棚口区域、邓岑子区域、板桥农场区域、上古林区域、新桥 区域、巨葛庄区域、中塘区域、大苏庄区域、沙井子区域和翟庄子区域 12 块区 域组成。 (2)功能区划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包括核心区 6 处,分别为俵口牡蛎礁核心区、 七里海湿地核心区、青坨子贝壳堤核心区、邓岑子贝壳堤核心区、上古林贝壳堤 核心区、巨葛庄贝壳堤核心区。保护区总面积 35913hm2,其中,核心区总面积 4515hm2,缓冲区总面积 4334hm2,实验区总面积 27064hm2。保护区面积见下表, 具体范围见示意图。 39 表3.1-11 保护区各功能区面积状况 功能分区 面积(km2) 占保护区面积比例(%) 核心区 45.15 12.56 缓冲区 43.34 12.06 实验区 270.64 75.38 总面积 359.13 100 ①核心区 根据保护区的主要保护范围,核心区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贝壳堤核 心区,面积为 0.13km2;第二部分为牡蛎礁核心区,位于宁河俵口乡俵口村,面 积为 0.17km2;第三部分为湿地核心区,位于宁河的七里海,面积为 44.85km2; 核心区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12.56%。 ②缓冲区 缓冲区是连接核心区和实验区的过渡带,位于核心区的周围。保护区的缓冲 区也划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贝壳堤缓冲区,面积为 1.00km2;第二部分是牡 蛎礁缓冲区,面积为 0.07km2;第三部分为七里海湿地,面积为 42.27km2;缓冲 区总面积为 43.34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12.06%。 ③实验区 实验区是保护区内除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外的地带,位于缓冲区和保护区边界 之间。实验区总面积 270.64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75.38%。保护区的实验区分 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贝壳堤实验区,总面积为 13.62km2,其中第Ⅰ道贝壳堤 为 1.7km2,第Ⅱ道贝壳堤为 5.13km2,第Ⅲ道贝壳堤为 5.79km2,第Ⅳ道贝壳堤为 1km2 ;第二部分为牡蛎礁与七里海湿地实验区,位于宁河区境内,总面积 257.02km2。实验区包括青龙湾故道至津秦铁路至 112 线国道、112 线国道至潮白 新河、潮白新河左堤路、蓟塘高速公路及保护区原边界组成的封闭区域。 (3)主要保护对象及分布情况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贝壳堤分布在天津滨海平原 地带,是在全新世中晚期阶段性海退过程中,海岸相对稳定期,在高潮线附近由 潮汐、海浪搬运堆积而成,组成物质以贝壳和贝壳碎片为主,夹粉沙、细沙、泥 炭层或淤泥质黏土薄层。贝类种属以海螺、毛蚶、蓝蛤和牡蛎为主。贝壳堤是由 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并与海岸线大致 40 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高潮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 靠标志。贝壳堤是第四纪地质过程中形成的一类重要地质体,在古环境的演变过 程中具有重要价值。贝壳堤主要分布在包括青坨子区域、老马棚口区域、邓岑子 区域、板桥农场区域、上古林区域、新桥区域、巨葛庄区域、中塘区域、大苏庄 区域、沙井子区域和翟庄子区域。 (4)位置关系 本项目 1km 范围内涉及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贝壳堤老马棚 口实验区。该区域的四至范围为:东自子牙新河主槽挡潮闸起,向南经防减淤 实验站,穿津岐公路,至独流减河桥为东界;南沿独流减河向西,经河漫滩, 至老马棚口实验区最南端界碑为南界;西沿保护区原边界向北,穿独流减河、 子牙新河,至马棚口苹果园为西界;北沿马棚口村南边界,至子牙新河主槽挡 潮闸为北界。本项目施工边界距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的最近距离为 29m。具 体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 41 图3.1-11 本项目与古海岸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关系(1) 42 图3.1-12 本项目与古海岸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关系(2) 3.1.7.2 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 (1)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况 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 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以内陆湿地为主,同时含有部分浅海湿地。保护区 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南部,地理范围在东经 117°11′~117°37′和北纬 38° 26′~38°57′之间。东临渤海,南与河北省黄骅市南大港湿地相邻,范围包括 北大港水库、独流减河下游区域、钱圈水库、沙井子水库、李二湾及南侧用地、 李二湾沿海滩涂等区域。 (2)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 43 天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北大港水库与独流减河区 域、李二湾及沿海滩涂区域、钱圈水库区域。其中北大港水库与独流减河区域主 要包括北大港水库的部分区域和独流减河河滩区域。李二湾及沿海滩涂区域主要 包括李二湾及沿海滩涂缓冲区和沙井子水库及李二湾南部实验区。总面积 348.87km2,其中,核心区 115.72km2,缓冲区 91.96km2,实验区面积 141.19km2。 ①核心区 核心区是最具保护价值的区域,主要为北大港水库西侧,面积为 115.72km2, 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 33.17%,核心区内实行严格保护,保持其生态系统和物种 不受人为的干扰,保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核心区以保护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鸟 类及其栖息地为目的,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种群繁衍的自然状态。 ②缓冲区 缓冲区范围包括核心区外围 100m,李二湾及东侧沿海滩涂,沙井子水库西 侧,面积为 91.96km2,占保护区面积 26.36%,该区内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 测活动。缓冲区的作用是缓解外界压力,防止人为活动对核心区造成影响,对核 心区生态质量的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 ③实验区 实验区包括独流减河下游河滩,北大港水库东侧,沙井子水库,钱圈水库, 李二湾南侧区域,面积为 141.19km2,占保护区面积 40.47%。实验区内可以进入 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生态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 动植物等活动。该区是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经营资源,最终达到改 善区域经济的目标。 (3)主要保护对象及分布情况 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包 括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在记录到的 249 种鸟类中,有国家 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1 种;国家 II 级保护野生动物 36 种。在世界自然保护 联盟的红色名录中,保护区内鸟类全球极危物种有 3 种,分别为青头潜鸭、白鹤 和黄胸鹀;全球濒危物种有中华秋沙鸭、白头硬尾鸭等 8 种;全球易危物种有鸿 雁、小白额雁等 14 种;全球近危物种有鹌鹑、罗纹鸭等 18 种。主要分布在北大 港水库与独流减河区域、李二湾及沿海滩涂区域、钱圈水库区域。 (4)位置关系 44 本项目 1km 范围涉及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本项目工程内容不涉及占用 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本项目施工边界距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李二湾及沿海 滩涂缓冲区的最近距离约为 710m。 图3.1-13 本项目与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位置关系 3.1.7.3 生态保护红线 (1)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概况 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 (津政发〔2018〕 21 号),天津市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1195 平方公里,占天津陆域国土面 积的 10%;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 219.79 平方公里,占天津管辖海域面积的 10.24%;划定自然岸线合计 18.63 公里,占天津岸线的 12.12%。 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基本格局为“三区一带多点”:“三区”为北部蓟 州的山地丘陵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湿地区和南部团泊洼-北大港湿地区;“一 带”为海岸带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多点”为市级及以上禁止开发区和其他各类 保护地。 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按照各片区主导生态功能分为 10 个类型。其中:陆域 生态保护红线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防风 45 固沙生态保护红线、河滨岸带生态保护红线、地质遗迹-贝壳堤生态保护红线等 5 类;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包括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红线区、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红线 区、重要渔业海域生态红线区、滨海旅游休闲娱乐区生态红线区、自然岸线生态 红线区等 5 类。 (2)本项目与生态保护红线位置关系 本项目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古林街道马棚口二村附近,选址区域不涉及占用 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距离最近的生态保护红线分别为大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 地质遗迹-贝壳堤生态保护红线、李二湾-沿海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 红线,最近距离分别约 23m、29m、710m。 46 图3.1-14 本项目与生态保护红线位置关系 3.1.7.4 天津市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 (1)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概况 47 2014 年 2 月 14 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下发关于印发《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划定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决定》的通知(津人发〔2014〕2 号),划定了山地、河流、水库和湖泊、湿地和盐田、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及林 带等六大类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红线区面积 1800 平方公里,占市域国土总面 积的 15%;黄线区面积为 1180 平方公里,占市域国土总面积的 10%。 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分为红线区和黄线区,其界线分别以市人民政府公布的 《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中确定的生态用地保护红线、黄线为准。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在红线区内,除已经市政府批复和审定的规划建设 用地外,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在黄线区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经市 人民政府审查同意。 (2)位置关系 本项目 1km 范围内共存在 6 处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分别为:林带类型(3 处)—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规划普通铁路防护林带和沿海防护林带;湿地 类型(1 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库类型(1 处)—北大港水 库;河流类型(1 处)—子牙新河。 本项目涉及永久占用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 2 处(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 规划普通铁路两侧防护林带),永久占用面积为 0.37hm2。 本项目与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位置关系具体见下表。 表3.1-12 序 号 1 2 3 本项目与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位置关系一览表 环境保护目标 桩号 占用方式 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 K19+200~K19+344.708 永久占用 规划普通铁路两侧防护林 带 沿海防护林带 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 4 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 验区 5 北大港水库 6 子牙新河 K18+320~K18+450 距离本项目施工边界约 为 945m 距离本项目施工边界约 为 29m 距离本项目施工边界约 为 710m 距离本项目施工边界约 为 800m 48 垂直平面穿 越,永久占用 面积 (hm2) 0.17 0.20 不占用 / 不占用 / 不占用 / 不占用 / 图3.1-15 本项目与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位置关系 3.1.8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调查 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现状调查结果,项目所在区域主要的生态问题如下: (1)调查区内水域占地面积较大,主要为人工养殖塘,其他多为盐碱地、 49 空地,无农业种植,生态系统类型单一。且受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影响土壤盐渍 化严重,区域内生态功能较脆弱。 (2)调查区内植被覆盖率低,只有芦苇、碱蓬等草本植物,工程建设施工 产生较多裸露地表,易造成扬尘和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产生威胁。 生态现状评价 本项目所在区域为平原,地势平坦,工程沿线主要为工业区、居住区及部 分水塘,开发程度较高,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为聚落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地生态 系统和其它生态系统,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较少。调查范围内水体与湿地生态 系统占比最大,面积约为 264.03hm2,占比为 35.3%。 工程占地主要为建设用地,沿线植被以野生草本植被为主,调查区域共记 录到植物 4 科 6 属 6 种,其中乔木 1 种,灌木 1 种,草本 4 种,乔木为人工种 植的刺槐、灌木为柽柳,草本植被为坑塘边、河岸带自然生长的芦苇、狗尾草、 虎尾草及碱蓬。区域内植被覆盖率低,评价区内植被区仅占 1.7%。未发现古树 名木以及国家珍稀保护植物物种分布。 公路沿线周边区域内野生动物的种类比较贫乏,主要为一些常见种类,包 括小型啮齿类动物、两栖爬行类等,在湿地区域段,会有少量湿地鸟类栖息分 布。经调查,本地区常见的鸟类主要包括:喜鹊、乌鸦、麻雀、啄木鸟、鹌鹑、 野鸭、鸥类等常见鸟。且受周边南港工业区、现状津歧公路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内野生动物和鸟类对周边现状人类景观已经产生一定的适应性。 综上,根据生态现状调查结果,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的影 响,本项目调查范围内生态现状整体上处于一般状态。 50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4.1.1 施工期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本项目属于道路工程建设,施工期对于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为施工临时占 地带来的影响。 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区域地表植被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 生态问题和水土流失问题。但只要工程施工中做到随挖随运、随铺随压,便可 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要注意挖填方的施工期的选择,尽量在晴天施工,避免雨 天及大风天气施工;项目施工过程中,开挖的表土,要统一进行堆存,再进行 处理。工程完工后,还要及时植树绿化,以使其造成的水土流失的影响减少至 最低程度。因线路所经区域两侧多为水域、裸地,且为海滨盐碱地,经现场调 查发现,周边现状植被主要为野生草本植被芦苇、碱蓬,但数量较少,因此本 项目施工造成的生物量损失较小,可通过道路的绿化得到补偿,因此施工期对 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自然发展的结果,保护生物多样性即保护丰富的动 植物资源。如果在施工中发现珍稀动植物,施工人员不得伤害珍稀动植物,应 绕道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以避免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综上,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本项目施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 4.1.2 运营期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运营期永久性占地会使得原有生态系统植物量减少,但同时在道路两侧边坡 进行植草护坡,可以补偿永久占地造成的生物量损失,故对植物多样性影响不大, 受损害的生态系统会逐渐恢复。 运营期汽车交通尾气会造成大气污染,由于路面机动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污 染物如汽车尾气排放物、路面滴油、轮胎摩擦微粒、尘埃等多扩散于大气或降落 于路面上,可能会随着路面降雨的冲刷带到附近水体中,对受纳水体的水质产生 影响,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干扰水生生态系统。汽车鸣笛产生的噪声污染 会降低项目周边的动物多样性。 本项目在道路两旁设置排水边沟,路面径流进入边沟,基本可被边坡绿化吸 收,不会进入周边地表水体,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很小。车辆通过采取限速、禁 51 止鸣笛等措施,对周边动物多样性影响很小。 对植被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4.2.1 施工期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显示,本项目评价范围内主要以野生的草本植物为主,主 要为芦苇、碱蓬,但数量较少,无珍稀濒危野生植物。项目沿线多为空地、水域, 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规划普通铁路防护林带范围内目前尚未进行绿化林木 载种。施工过程中涉及清理地表植被多为野生草本植被。 从实地调查结果分析,该工程不会导致某植物种类的灭绝,对植物物种多样 性基本不造成破坏性影响,但该工程的建设对植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仍然存在, 道路建设的永久性和临时性占地活动将对工程区植物及其组成的植被产生直接 破坏。施工期间野外施工人员的活动以及运输车辆的扬尘对工程区分布的植物的 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道路开挖后容易产生边坡失稳和垮塌,如遇暴雨边坡 易发生水土流失,将会对植被产生影响。 本项目将在路基边坡进行绿化,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地表植被,可补偿本项 目所造成的植被损失,不会造成生物量减少。因此,项目建设对植被及植物多样 性影响较小。 4.2.2 运营期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本项目永久占地范围内占用部分待建空地、水塘。项目建成后,将在路基边 坡进行绿化,从一定程度上补偿绿化损失。 项目所在地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为咸水,同时由于海潮倒灌以及该区为 海退成陆等各方面的原因,也是盐土聚集区。运营期冬季融雪盐污染将加重土壤 盐渍化,从而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阻碍植物根系对土壤中水分及养分的吸收, 危害植物生长发育。建设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含融雪盐的地表径流进入绿地; 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定,严禁冬季雪后清理路面时将含融雪盐的残雪就 近铲到绿化带内。 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4.3.1 施工期对动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本项目评价范围内主要为水域、空地及村落,水域主要为人工养殖基地,因 52 此区域内总体受人为影响程度较大,哺乳类、两栖爬行类野生动物种类相对较少, 主要为常见的两栖爬行类和小型哺乳类,包括蟾蜍、蛇、田鼠、刺猬、蜥蜴等。 本项目南段临近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李二湾)和实验区,离北大港湿 地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最近距离约 710m 左右,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极 为丰富,且鸟类具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因此本项目沿线及周边内鸟类种类较多, 出现频率较高。本项目为道路拓宽改造工程,随着工程的开工,施工期施工人员 的进入使该地区人为活动增加,势必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对野生动物的 分布模式和多样性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对不同类群的野生动物影响程度存在 一定的差异。 本项目施工中产生的噪声等会影响项目周边地区野生动物的栖息,使其躲避 或暂时迁移。项目周边哺乳类、两栖爬行类野生动物种类相对较少,哺乳动物中 啮齿类动物占绝对优势。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生境并非单一,同时食物来源多样 化,且有一定的迁移能力,部分种类可随施工结束后的生境恢复而回到原处,施 工不会影响其存活及种群数量。两栖类动物蟾蜍、青蛙等主要栖息在周边坑塘、 河边、草丛等阴暗潮湿的地方,本项目施工废水和施工固废严禁排入周边水体, 不会对附近水体造成污染,因此不会破坏两栖类动物的栖息环境。施工期通过大 力宣传相关环保法律法规,严禁施工人员捕杀野生动物,规范施工人员行为,可 有效降低施工期对沿线野生动物的影响。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活动和噪声会对鸟类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主 要表现在鸟类迁徙路线、繁殖场所、栖息行为和觅食行为等方面。但本项目施工 期避开鸟类迁徙季节施工,并且施工过程选用低噪声设备,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 训管理,可有效降低对鸟类的影响。且区域内大部分鸟类经常栖息或繁殖于人类 居住的环境中,对人类景观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因此施工干扰不会对区域鸟类 的种群分布产生明显影响。 本项目施工不涉及周边河流、海域等水体,在施工期设置围挡,施工物料、 工程弃土的临时堆放等均远离周边水体,严禁向地表水中排放施工废水和丢弃 固体废物,因此施工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本项目距离海域较远,在 采取各项生态保护措施的前提下,不会对海洋内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等水生生态产生影响,也不涉及鱼类的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和洄 53 游通道。 4.3.2 运营期对动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道路运营期的交通噪声和夜间灯光等会对项目周边野生动物 产生一定影响。但本项目为道路扩建工程,现状津歧公路已通车多年,且项目距 离南港工业区较近,周边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内大部分野生动物和鸟类经常栖息 或繁殖于人类居住的环境中,对周边人类景观已经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因此道路 扩建不会对周边野生动物和鸟类产生新的不利影响。 公路运营期间,对公路沿线可以有选择的建立一些动物监测点,定期监测周 边野生动物的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通过植树造林,恢复野生动物的 栖息环境。 工程占地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为公路扩建工程,永久占地为 8.84hm2, 新增永久占地面积约 6.32hm2, 占地类型主要为交通运输用地、其他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本项目施工 机械暂存场、施工道路、临时堆土区和材料的临时堆场等临时占地均位于项目永 久占地范围内,不新增临时占地面积。本项目施工营地为临时租用附近村庄的空 闲民房。建筑材料直接运至施工现场,不需设置料场。本项目施工现场不设置取 弃土场和沥青拌合站。 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状道路,尽可能减少新增占用土地,最大限度地 减少了临时工程数量,降低了占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综上所述,工程在设计中 尽量节约了土地,工程占地情况合理。项目建成后不会改变周边土地利用格局, 对当地土地利用格局影响较小。 对土壤及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 施工期由于机械的碾压、施工人员的踩踏以及开挖,从而使施工完成后的土 壤结构遭到破坏,缺乏原有土壤的肥力,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植被恢复。 不同土层的特征及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就养分状况分布而言,表土层远较芯 土层好,其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含量高,紧密度与空隙状况适中, 适耕性强。施工对原有土地构型势必扰动,使土壤养分分布状况受到影响,严重 者会造成土壤性质的恶化,甚至难于恢复。根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在实行分层 54 堆放和分层覆盖的措施下,土壤的有机质将会下降 30~40%,土壤养分将下降 30~50%,其中全氮下降 43%左右,磷素下降 43%左右,钾素下降 43%左右。这 表明,即使是施工过程对表土实行分层堆放和分层覆土措施的情况下,施工过程 对土壤养分仍具有一定的影响。 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限 值,以减少土壤扰动,减少裸地和土方暴露面积;施工场地开挖过程中,土壤要 分层开挖,分别埋放,分层复原的方法,减少因施工生土上翻耕层的养分损失, 同时要避免间断覆土所造成的土层不坚实形成水土流失等问题;施工人员不得将 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留存或倾倒于施工场地内,避免对土壤造成污染;施工结束 后,及时对施工废料进行清理。 本项目施工期为 12 个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扰动了原地貌,破坏了 原水土保持设施,加剧了水土流失,如不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将对当地的 水土资源及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破坏原地貌,加剧水土流失。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破坏了原有的 自然地貌,施工裸地增加,同时因扰动表土层,为各种侵蚀创造了条件,在降雨 径流的作用下,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加剧项目区人为新的水土流失危害。 (2)由于各类土方开挖、坑洼地回填及施工机械碾压等,松散裸露的地表 容易形成扬尘,影响周围大气环境质量。 (3)工程施工扰动地表,容易产生松散地表,遇降雨易被冲刷,泥沙对市 政排水系统造成淤积和堵塞。 (4)项目建设破坏原地貌而产生的大量裸露地表,形成的松散临时堆土等, 遇到一定降雨条件时,便可产生较大的径流,造成施工场地内泥水横流,影响施 工安全和施工进度。 因此,必须针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和植物 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保障主体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对景观的影响分析 景观是指由地貌和各种干扰作用(特别是人为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的 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宏观系统。在认识上人们通过视觉、感觉(知觉)对景观 55 产生印象、生理及心理反映,其形成的综合效应是“舒适性”。不同的建设(建 筑)类型对景观的要求有所侧重,对于道路施工景观更多地关注施工期的景观。 本项目周边景观主要为水域及空地,较为普通常见,没有突出的景观要素。 本项目施工期为 1 年,施工期对景观要素基质与斑块破碎化影响较大,地表 形态改变显著,使生物向其它景观要素迁移,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本项目对周 边区域景观产生影响主要是施工期临时占地、边坡开挖等,施工内容将会使评价 范围内出现新的人工景观类型,从而导致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斑块数量上升,景观 破碎化成都进一步增加,景观的连通性降低。由于原有津歧公路已经存在,该扩 建工程在原有道路的一侧进行,施工期不会对景观格局有很大的影响,施工期增 加的施工场地、裸露地等景观在工程完工后都将消失,其景观格局将朝着原有状 态逐渐恢复。 工程投入运营的最初几年,其施工破坏的周边植被尚未完全恢复有碍景观, 各斑块由于经常受到人类的干扰,其稳定性会随区域的变化常常发生一些变化。 随着生态环境恢复,施工期破坏的景观条件将得到转变恢复。 从宏观上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工程景观基质的总体镶嵌结构不会发生变 化,对评价区景观异质性影响很小,特别是景观廊道的构建,斑块之间将继续保 持着较高的连通性。因此,从景观生态学方面分析,工程总体上对工程所在区域 景观的功能与稳定性、景观冲突以及景观质量的影响较小。 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分析 4.7.1 对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 (1)施工期 本项目终点 K19+344.708 距离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 马棚口实验区最近距离约 29m,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施工。本项目施工临时设施设 置均远离保护区范围;严格控制施工人员活动范围,不得随意进入工程范围之外 的保护区区域内;施工生产废水经处理后全部回用,生活污水依托附近村民住宅 现有设施排放至市政污水处理设施,严禁废水直接排入周边水体;施工过程产生 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后及时清运;施工过程无打桩,且挖 深较浅,使用的振捣设备尽量远离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避免施工振 56 动对其产生影响。采取以上措施后,工程在施工阶段对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 口实验区影响很小,不会对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地下贝壳堤造 成不利影响。 (2)运营期 本项目路段不涉及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运营期主要是车辆运 行。通过加强对司乘人员的教育,严禁路面排放废水、固废,在车辆进出保护区 段设置警示标志,减速慢行,限重、限流,严禁超载,基本不会对自然保护区地 下贝壳堤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本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做好宣传保护,不进行贝壳、牡蛎壳及其他保 护对象的开挖、采集活动,不会对贝壳堤地质遗迹产生影响,符合古海岸与湿地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要求。 4.7.2 对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1)施工期 本项目终点 K19+344.708 距离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最近距离约 710m,距离较远,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施工。施工期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主要是施 工期的人为干扰、扬尘、尾气、噪音等影响因素对保护区周边野生动物及鸟类的 生境产生一定的干扰。 本项目施工对鸟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鸟类迁徙路线、繁殖场所、栖息行为 和觅食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本项目施工期避开每年 9 月~11 月,次年 3 月~5 月的 候鸟迁徙期进行施工,对鸟类迁徙的影响较小。 根据调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如东方白鹳、黑鹳、白鹤、遗鸥、白琵鹭、疣鼻 天鹅、大天鹅、鸳鸯、灰鹤等主要栖息在北大港水库和万亩鱼塘等保护区核心区 域中,在本项目施工区域及周边未发现其栖息地,因此项目施工对鸟类栖息行为 影响不大。 另本项目施工影响因素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施工周围 200m 的范围之内, 影响范围有限,且野生动物及鸟类活动范围大,在寻找栖息地时,不会选择施工 现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区域,而是选择适合栖息的区域,因此施工的影响不 大。随着施工完成后影响消失或减弱,野生动物仍可回到原来的栖息地。施工区 57 域距离自然保护区较远,不会对保护区内的植被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工程施工期 对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及植物的影响很小。 (2)运营期 本项目为道路扩建工程,现状津歧公路已通车多年,且项目距离南港工业区 较近,周边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内大部分野生动物和鸟类经常栖息或繁殖于人类 居住的环境中,对周边人类景观已经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因此运营期道路交通活 动不会对保护区及周边野生动物和鸟类产生新的不利影响。 综上,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要求。 4.7.3 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影响分析 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的通知》(津政发 [2018]21 号),天津市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1195km²;海洋生态红线区面 积 219.79km²;自然岸线合计 18.63km。本项目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古林街道马 棚口二村附近,选址区域不涉及占用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距离最近的分别为大 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地质遗迹-贝壳堤生态保护红线、李二湾-沿海滩涂湿地 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最近距离分别约 23m、29m 和 710m。本项目严 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控制施工作业范围,严禁施工人员进 入无工程区段的区域;禁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入施工现场区,禁止越界施工;施工 结束后及时恢复周边生态环境。本项目施工方式为向西侧单侧加宽施工,即远离 大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生态红线一侧施工,且施工活动不涉及占用海域,具体 海洋水体较远,不会对大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生态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采取上述生态保护措施后,本项目的建设不会对生态保护红线产生不利 影响。项目建设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 4.7.4 对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影响 本项目 1km 范围内共存在 6 处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分别为:林带类型(3 处)—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规划普通铁路防护林带和沿海防护林带;湿地 类型(1 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水库类 型(1 处)—北大港水库;河流类型(1 处)—子牙新河。 本项目涉及占用的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 2 处(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规 划普通铁路两侧防护林带),永久占用面积为 0.37hm2。本项目为道路工程,施 58 工期会对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表 植被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和水土流失问题。但只要工程施工中做到随 挖随运、随铺随压,便可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要注意挖填方的施工期的选择,尽 量在晴天施工,避免雨天及大风天气施工;项目施工过程中,开挖的表土,要统 一进行堆存,再进行处理。工程完工后,还要及时绿化,以使其造成的水土流失 的影响减少至最低程度。经现场调查发现,周边现状植被主要为野生草本植被芦 苇、碱蓬,因此本项目施工造成的生物量损失较小,可通过道路的绿化得到补偿, 因此施工期对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影响较小。 道路工程运营期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汽车尾气和交通噪声,通过采用降噪路 面、禁止鸣笛、采用清洁燃油等措施,对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影响较小。 按照《关于印发<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划定永久性保护 生态区域的决定>的通知》(津人发〔2014〕2 号)的有关规定,“在红线内,除 已经市政府批复和审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外,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 本项目属于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划定前已审定的规划建设用地,本项目于 2019 年 6 月 25 日取得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津歧公路拓宽改造工程涉及占 用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有关意见的函》,在建设单位制定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方案、 严格落实施工期生态保护工作和施工后的生态修复工作的情况下,项目建设符合 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管控要求。 59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 5.1.1 施工管理措施 (1)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的编制过程中,应将审批通过的本工程环境影响 报告表中所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编入相应的条款中; (2)承包商投标文件中应包含环保措施的落实及实施计划; (3)建设单位评标过程中应注意对投标文件的环保部分进行评估讨论,对 中标方的不足之处提出完善要求; (4)施工开始前,施工单位必须先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协调有关施工场 地交通、水电等问题; (5)施工现场周围应做好宣传保护,并进行封闭施工,开挖过程中发现的 贝壳含量较少或者较碎的土方,应就地掩埋。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典型、层次清 晰、埋藏量大的贝壳堤,建设单位应按照相关要求立即上报,由相关管理部门进 行分析考察,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及建议。 5.1.2 植被保护措施 (1)施工单位应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并应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施工; (2)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面积,不得超过作业标准规定,以减少土壤扰动 和地表植被破坏,减少裸地和土方暴露面积。在施工队伍进驻前,严格划定施工 作业区,标明施工区,严禁到非施工区活动,施工车辆、人员活动等不得越过施 工作业带,以减少人为的植物碾压及破坏; (3)对于施工场地内的植被,除需要全部清除植被的部分外,其他部分应 保留原来植被,不刻意破坏这些地段的植被景观,以缩短自然植被恢复的时间, 增大植物自然生长的机会,有利于后期的植被恢复; (4)在开挖地表土壤时,应将表土堆在一旁,施工完毕,应尽快整理施工 现场,将表土覆盖在原地表,以恢复植被; (5)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原始地貌。施工结束后,全面拆除施工临时设施, 彻底清除施工废弃杂物,凡受到施工车辆、机械破坏的地方都要及时修整,恢复 原始地貌。 60 5.1.3 对鸟类及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1)本项目距离北大港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最近距离约 710m,北大港自然保 护区域迁徙鸟类物种十分丰富,是很多迁徙鸟类的中转站和停歇地。因此项目施 工期应避开每年 9 月~11 月,次年 3 月~5 月的候鸟迁徙期进行施工; (2)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禁止运输车辆鸣放高音喇叭,严格 控制施工作业区,以降低施工环境噪声,减轻施工对野生动物和鸟类的惊扰; (3)严格禁止施工用料、泥浆、垃圾和其他施工机械的废油等污染物进入 沿线沟渠及附近水体,避免对施工河段内的水生生物造成影响; (4)缩短工期,避免长时间施工对项目区域周围野生动物活动进行惊扰; (5)对施工人员加强宣传教育,禁止对野生动物进行驱赶和捕杀。 5.1.4 对土壤及水土流失保护措施 (1)为防止施工期大风对临时堆土和裸露地表造成水土流失,工程施工中 在裸露表面苫盖密目网。考虑到基坑施工期间施工降水排水需要以及避免基坑外 围汇水进入基坑,在基坑周边附近设置临时排水沟,排导施工降水及外围汇水; (2)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限值,以减少土壤扰 动,减少裸地和土方暴露面积; (3)对于施工场地首先将表层耕殖土剥离,妥善保存作为后期的绿化覆土。 表土剥离厚度一般为 10~30cm,本项目表土剥离厚度平均为 30cm,剥离的表土 单独存放在塔基边缘,用于后期植被恢复的覆土; (4)施工场地和明挖段开挖过程中,土壤要采用分层开挖,分别埋放,分 层复原的方法,减少因施工造成土壤的养分损失,同时要避免间断覆土所造成的 土层不坚实形成水土流失等问题; (5)施工人员不得将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留存或倾倒于施工场地内,避免 对土壤造成污染; (6)应做好挖填土方的合理调配工作,避免在降雨期间挖填土方,以防雨 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按《天津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统一安 排建筑垃圾运输路线,应避开主要居民区。 61 5.1.5 其他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土、砂石料运输及堆放过程中加盖篷布,防治扬尘等大气 污染;施工废水沉淀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抑尘或周边树木绿化用水,禁止排入周 边地表水体;及时处理固体废物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严禁随意丢放垃圾, 尽量避免风吹雨淋,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 运营期生态保护措施 (1)加强汽车保养管理,以保证汽车安全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严格 执行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无尾气排放合格证车辆禁止上路; (2)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强化在用车的年检、路检和 抽查制度,加强车管执法力度,控制机动车的废气排放量; (3)进一步改善交叉口的通行条件和交通干道的通行条件,以减少有害物 质的排放; (4)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优质燃料油,采取措施减少燃料油中有害物质 对环境的影响; (5)项目建成后需对道路沿线进行绿化植被栽种,区域内绿化植物以本地 植物为主,结合植物多样性能增加绿化效果,并在运营期做好绿化的维护工作; 配合人工播种尽快恢复自然植被和当地的优势植物群落。恢复动物的栖息、觅食 及繁殖场所,恢复当地原貌; (6)建设单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含融雪盐的地表径流进入绿地;有关部门 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定,严禁冬季雪后清理路面时将含融雪盐的残雪就近铲到路边 绿化带内;另外,在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绿色、环保的融雪剂,避 免其对线路两侧的绿地造成不利影响; (7)为避免夜间行车灯光及噪声对区域内栖息的野生动物的惊扰,路面采 用降噪路面,最大程度减少运营期车辆噪声、灯光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8)对于途经此线的易起尘的散货,必须加蓬布覆盖,禁止散装未遮盖运 输车辆上路,防止撒落的材料经雨水冲刷后造成水体污染; (9)加强管理及路面养护,保持道路良好运营状态,维持路面平整,避免 路况不佳造成车辆颠簸增大噪声,减少车况不佳车辆上路; 62 (10)对于工程进出老马棚口贝壳堤实验区位置设置明显的标示牌,实验区 内限速、限重; (11)运营期加强对该段地面的沉降进行监控,协助管理部门做好路段内贝 壳堤的保护工作。 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合 理控制施工作业范围,严禁施工人员进入无工程区段的区域;禁止无关人员随意 进入施工现场区,禁止越界施工。 施工阶段加强对本项目涉及的永久占用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环渤海城际铁 路防护林带、规划普通铁路两侧防护林带的保护,加强对本项目周边大港滨海湿 地及自然岸线、地质遗迹-贝壳堤生态保护红线、李二湾-沿海滩涂湿地生物多样 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以及附近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 老马棚口实验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保护。 (1)对道路沿线现有植被加强保护,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沿线进行生态恢 复; (2)施工料场等的设置远离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区; (3)施工人员、车辆应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禁止在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 区内及周边布设施工生活营地、生产设施等大型临时占地; (4)施工过程使用的振捣设备尽量远离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避免施工振动对其产生影响; (5)项目施工期应避开每年 9 月~11 月,次年 3 月~5 月的候鸟迁徙期进行 施工,避免对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周边鸟类迁徙活动产生影响; (6)项目夜间禁止施工,防止夜间施工噪声、灯光对自然保护区周边野生 动物及鸟类产生影响; (7)设置施工围挡,施工废水合理处置,严禁排入周边青静黄排水渠和虾 池水域,确保施工扬尘、废水不会对最近的大港滨海湿地及自然岸线生态功能产 生不利影响; (8)施工现场周围应做好宣传保护,施工现场应当封锁施工,开挖过程中 63 发现的贝壳含量较少或者较碎的土方,应就地掩埋; (9)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典型、层次清晰、埋藏量大的贝壳堤,建设单位 应按照相关要求立即上报,由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分析考察,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及 建议。 生态监测与监理措施 5.4.1 生态监理 对本项目实施环境监理的目的是保证生态专项评价、工程设计提出的各项生 态保护措施能够顺利实施,保证施工合同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合同条款能够得 到落实。 表5.4-1 时 环境监 期 理对象 本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环境监理工作一览表 环境监理工作重点 责任单 位 是否严格执行了表土层“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覆 施工现 场 土”的操作制度,使土壤养分影响尽可能减小; 施工作业带宽度控制情况; 是否有防尘措施。 施工营 地 弃土运 输 施工废料是否按环保要求进行了分类、回收; 施工废水按环保要求收集处理; 固体废物是否运到了环保部门指定的地点堆放或填埋。 运输车辆是否有防尘措施,弃土临时堆放不占用生态保护区 域。 工程弃土和施工废料等是否暂存于道路选址范围内的空地, 施 周围设置围挡、在下雨时覆盖防护物,避免流失,及时清运 工 工程建 至指定场所,不得随意堆存; 期 设单位 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避免大雨天气开挖土方,减少水土 生态环 境 流失; 施工场地及土方开挖断面下雨时应使用防护物品覆盖,防治 水土流失; 施工时间避开鸟类迁徙季节; 施工废水的处置方式,禁止向周边河流、虾池、海域排放; 施工振捣设备远离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其他监 督事项 运 地表植 营 被恢复 期 任务落 施工期间是否避开风雨天,并及时覆土,以减少扬尘或水土 流失; 施工结束后是否及时清理现场,平整土地及恢复原貌。 沿线地表植被恢复及绿化情况。 64 工程建 设单位 实情况 5.4.2 生态监测 制定生态监测计划的目的是为了监督各项措施的落实,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 整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为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时间和实施方案提供依据。在工程 结束后一年,委托专业单位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工作,并对施工前生物多 样性现状进行对比,及时将监测结果、对比结果及分析报告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 根据本项目的特征,生态监测方案具体见下表。 表5.4-2 类型 项目 调查因子 植被 监测方案 植物物种、数量、植被类型、群落分布情况等,特别是 国家及地方保护的植物物种 调查点位 道路及道路沿线两侧 1000m 范围,设置 2 个调查点位 调查频次 最初 5 年每年调查 2 次,之后每 2 年调查 1 次 实施机构 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机构 监督机构 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 调查因子 动物 生态监测方案 野生动物及鸟类,特别是国家及地方保护的鸟类,物种 丰富度指数 调查样线 道路及道路沿线两侧 1000m 范围内设置 2 条样线 调查频次 最初 5 年每年调查 2 次,之后每 2 年调查 1 次 实施机构 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机构 监督机构 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局 生态恢复与补偿措施 本项目扩建后,除占用的现有道路外,新增占地以其他用地、水域及水利设 施用地为主。根据国家有关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遵照“谁破坏、谁 补偿”的原则,施工结束后,建设单位对工程沿线进行生态恢复。 (1)在道路两侧路基边坡处,根据本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分层 回填、覆土、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科学恢复,逐步恢复提升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2)结合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做好植被恢复工作; (3)做好施工后定期跟踪监测,避免植被干枯死亡,及时补种,维持各种 植被类型的面积和比例与现状基本相当。 65 投资估算 本项目生态保护与管理费用见下表,各项措施的费用包含在总投资内。 表5.6-1 阶段 生态保护与管理费用 项目 投资估算(万元) 施工现场洒水抑尘、施工围挡、洒水车、清洗设备等, 施工堆料软覆盖处理 施工期 运营期 75 建筑垃圾堆放维护及处理、施工垃圾清运 40 施工场地及挖方断面防护,防治水土流失 50 生态恢复、绿化、植被养护 124 安装限速标志 1 日常环保工作管理和维护 40 生态监测 50 合计 380 66 结论和建议 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北起南堤路(东经 117 度 31 分 48.309 秒,北 纬 38 度 40 分 58.345 秒),向南至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东经 117 度 32 分 16.882 秒,北纬 38 度 39 分 51.118 秒),全长约 2.1km。设计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双 向四车道,道路标准横断面宽为 25.5m,设计车速 80km/h。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本项目所在区域为平原,地势平坦,工程沿线主要为工业区、居住区及部分 水塘,开发程度较高,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为聚落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 和其它生态系统,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较少。调查范围内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占 比最大,面积约为 264.03hm2,占比为 35.3%。 工程占地主要为建设用地,沿线植被以野生草本植被为主,调查区域共记录 到植物 4 科 6 属 6 种,其中乔木 1 种,灌木 1 种,草本 4 种,乔木为人工种植 的刺槐、灌木为柽柳,草本植被为坑塘边、河岸带自然生长的芦苇、狗尾草、虎 尾草及碱蓬。区域内植被覆盖率低,评价区内植被区仅占 1.7%。未发现古树名 木以及国家珍稀保护植物物种分布。 公路沿线周边区域内野生动物的种类比较贫乏,主要为一些常见种类,包括 小型啮齿类动物、两栖爬行类等,在湿地区域段,会有少量湿地鸟类栖息分布。 经调查,本地区常见的鸟类主要包括:喜鹊、乌鸦、麻雀、啄木鸟、鹌鹑、野鸭、 鸥类等常见鸟。且受周边南港工业区、现状津歧公路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内 野生动物和鸟类对周边现状人类景观已经产生一定的适应性。 生态敏感区调查 本项目周边 1km 范围内涉及 2 处自然保护区,分别为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及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本项目不占用自然保护区。 本项目周边 1km 范围内涉及 3 处生态保护红线,分别为地质遗迹-贝壳堤生 态保护红线、李二湾-沿海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及大港滨海湿 地及自然岸线,本项目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 本项目周边 1km 范围内涉及 6 处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分别为林带类型(3 67 处)—环渤海城际铁路防护林带、规划普通铁路两侧防护林带、沿海防护林带; 湿地类型(1 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库类型(1 处)—北大 港水库;河流类型(1 处)—子牙新河。其中涉及永久占用 2 处林带类型的永久 性保护生态区域,永久占地面积为 0.37hm2。 生态环境影响 本项目占地面积较小,对当地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较小。工程施工过程将对 部分占地区域内植被造成直接破坏,造成生物量暂时减少。由于受项目建设影响 的植物种类均为地区广布种、常见种,施工期对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活动和噪声会对野生动物和鸟类活动造成了一定的 干扰,通过选用低噪声设备、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管理,随着施工的结束,对 野生动物的影响也将结束。且区域内大部分野生动物和鸟类经常栖息或繁殖于人 类居住的环境中,对人类景观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因此施工干扰不会对区域野 生动物的种群分布产生明显影响。 本项目在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内无施工活动,施工临时设施设置均远离保 护区范围,严格控制施工人员活动范围,不得随意进入工程范围之外的保护区区 域内,施工过程使用的振捣设备尽量远离贝壳堤老马棚口实验区,避免施工振动 对其地下的贝壳堤产生影响。 本项目建成后,将在路基边坡进行绿化,可以补偿永久占地造成的生物量损 失,故对植物多样性影响不大,受损害的生态系统会逐渐恢复。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 (1)植被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面积,不得超过作业标准规定,以减少土壤扰动和地表 植被破坏,减少裸地和土方暴露面积。对于施工场地内的植被,除需要全部清除 植被的部分外,其他部分应保留原来植被,不刻意破坏这些地段的植被景观,施 工结束后尽快进行绿化,恢复植被。 运营期加强对沿线道路清理和道路两侧绿化带养护,加强对司乘人员管理, 严禁随意丢弃生活垃圾。 (2)鸟类及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68 缩短工期,避免长时间对项目区域周围野生动物活动进行惊扰,避开每年 9 月~11 月,次年 3 月~5 月的候鸟迁徙期进行施工;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和运输车 辆,禁止运输车辆鸣放高音喇叭,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区,以降低施工环境噪声, 减轻施工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对施工人员加强宣传教育,禁止对野生动物进行驱 赶和捕杀。 (3)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合 理控制施工作业范围,严禁施工人员进入无工程区段的区域;禁止无关人员随意 进入施工现场区,禁止越界施工。施工料场等的设置远离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 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区,对道路沿线现有植被加强保护,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沿 线进行生态恢复。 (4)其他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土、砂石料运输及堆放过程中加盖篷布,防治扬尘等大气 污染;施工废水沉淀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抑尘或周边树木绿化用水,禁止排入周 边地表水体;及时处理固体废物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严禁随意丢放垃圾, 尽量避免风吹雨淋,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 总结论 本项目为道路扩建工程,项目建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天津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管理的决议>的 通知》(津人发〔2017〕37 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永久性保护 生态区域管理规定的通知》(津政发〔2019〕23 号)等文件要求。建设单位严格 落实环评及本专项评价中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保护措施后,项目实施 对生态的影响可接受。从生态影响角度来看,本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建议 (1)运营期加强对沿线道路清理和道路两侧绿化带养护,加强对司乘人员 管理,严禁随意丢弃生活垃圾。 (2)在工程结束后一年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工作,并对施工前生物 69 多样性现状进行对比,及时将监测结果、对比结果及分析报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70 目 录 前言 .......................................................................................................................... 1 总则 .......................................................................................................................... 2 编制依据 ................................................................................................ 2 评价时段 ................................................................................................ 3 声环境功能区划 .................................................................................... 3 评价等级 ................................................................................................ 3 评价范围 ................................................................................................ 3 评价标准 ................................................................................................ 3 环境保护目标 ........................................................................................ 4 工程概况 .................................................................................................................. 6 项目概况 ................................................................................................ 6 路线走向 ................................................................................................ 6 经济技术指标 ........................................................................................ 8 路基横断面设计 .................................................................................... 8 车流量 .................................................................................................... 8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10 监测布点 .............................................................................................. 10 监测因子 .............................................................................................. 11 监测时间及频次 .................................................................................. 11 监测结果 .............................................................................................. 11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13 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13 运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16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 26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 26 运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 27 监测计划 ................................................................................................................ 30 结论 ........................................................................................................................ 31 前言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关于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拓宽改造 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津滨审批一室准[2019]95 号),天津滨海建投基建管 理有限公司拟实施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拓宽改造工程。该工程分为南北两 段,本项目为其中的北段工程,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北起南堤路(东经 117 度 31 分 48.309 秒,北纬 38 度 40 分 58.345 秒),向南至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东 经 117 度 32 分 16.882 秒,北纬 38 度 39 分 51.118 秒),沿津歧公路旧路布线, 采取向西侧单侧加宽方式,全长约 2.1km。 本项目设计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双向四车道,设计车速 80km/h。工程建 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涵洞工程、其他交通附属工程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及《天津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 价。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 年版),本项目属于“五 十二、交通运输业、管道运输业—130、其他(配套设施除外;不涉及环境敏感 区的三级、四级公路除外)”,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 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试行)》,本项目公路沿线区域涉及环 境敏感区,为马棚口二村,需要设置声环境影响专评价项。 1 总则 编制依据 2.1.1 环境保护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号修订, 201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 四号第二次修正,2018 年 12 月 29 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二十四号修正,2018 年 12 月 29 日起施行); 2.1.2 国家环境保护法规与条例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682 号修改,2017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 年版)》(生态环境部 令第 16 号,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国环规环评[2017]4 号)。 2.1.3 天津市环境保护法规与条例 (1)《天津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 20 号 修改公布,2015 年 6 月 9 日起施行); (2)《市环保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声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划分》(新 版)的函》(津环保固函[2015]590 号); (3)《天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天津市人民政府令[2003]第 6 号,2018 年 4 月 12 日修正); (4)《天津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 (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 100 号, 2018 年 4 月 12 日修改施行)。 2.1.4 环境保护技术导则与规范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2.1-2016); 声环境》(HJ 2.4-2009); (3)《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 2 (4)《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评价时段 根据本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性质,本次声环境影响评价时段包括施工期和运营 期两个时段,具体情况如下: 施工期:2022 年 3 月~2023 年 3 月,共 12 个月; 运营期:2023 年(近期)、2029 年(中期)、2037 年(远期)。 声环境功能区划 本项目所在区域为天津市滨海新区,根据“市环保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声 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划分》(新版)的函”(津环保固函[2015]590 号), 本项目经过区域未划定声环境功能区。评价范围内有存在一处声环境保护目标, 为马棚口二村,现状津歧公路(二级公路)经过,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要求,马棚口二村全部执行 2 类声功能区要求。同时参照《天津市〈声环 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划分》(报送稿 2021),本项目沿线经过区域为 2 类声 功能区。 评价等级 本项目经过区域涉及 2 类声环境功能区;本项目建成后,受噪声影响人口数 量增加较多;经预测,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环境保护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 5dB(A)以上,因此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一级。 评价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2009),本项目声环境影 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施工期评价范围为施工场界向外 200m 范围;运营期评 价范围重点关注道路中心线两侧各 200m 范围内的带状区域并根据噪声预测结果 外延至贡献值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距离。 评价标准 2.6.1 声环境质量标准 本项目沿线经过区域为 2 类声功能区。项目建成后为一级公路,根据《声环 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 2014)的有关要求,本项目道路相邻区域为 2 类声环境功能区,道路边界线外两 3 侧 30m 范围内为 4a 类声环境功能区;道路边界线外两侧 30m 范围外为 2 类声 环境功能区。 表2.6-1 声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dB(A) 噪声限值 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适用范围 昼间 夜间 2类 60 50 本项目道路边界线外两侧 30m 范围外 4a 类 70 55 本项目道路边界线外两侧 30m 范围内 2.6.2 噪声排放标准 本项目施工期间排放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具体限值见下表。 表2.6-2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单位:dB(A) 昼间 夜间 70 55 环境保护目标 本工程评价范围内现状存在 1 处声环境保护目标,为马棚口二村。根据《天 津南港工业区分区规划调整方案》,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无规划居住、学校、医院 等声环境保护目标。具体情况见下表。 4 表2.7-1 桩号 路 序 名 范围 基 号 称 及方 形 位 式 距道路 环保目 中心线 标地基 现状 /边界 与路面 评价 线距离 高差 标准 (m) (m) 运营 期评 价标 准 拟建公路沿线声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范 围内规 环境特征 模 现状照片 项目与环保目标位置关系 影响 时段 环保目标 主要为 1 马 1 层砖混房 K19+0 棚 00~K1 口 9+344 二 .708 村 西侧 路 101/ 堤 88 0 2类 2类 36 户, 屋,侧对 约 160 道路,与 人 道路之间 主要为空 地、建筑 物。 5 施工 期、 运营 期 工程概况 项目概况 工程名称: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拓宽改造工程北段 建设单位:天津滨海建投基建管理有限公司 建设性质:扩建 工程投资:14645.05 万元 施工计划:本工程计划于 2022 年 3 月底开工建设至 2023 年 3 月全部完成, 工期 12 个月。 建设内容: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交通工程等。 路线走向 本工程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北起南堤路(东经 117 度 31 分 48.309 秒,北 纬 38 度 40 分 58.345 秒),向南至青静黄排水渠北桥头(东经 117 度 32 分 16.882 秒,北纬 38 度 39 分 51.118 秒),沿津歧公路旧路布线,采取向西侧单侧加宽 方式,全长约 2.1km。设计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双向四车道,设计车速 80km/h。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涵洞工程等。本项目路线走线见下图。 6 图3.2-1 本工程路线走向示意图 7 经济技术指标 本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下表。 表3.3-1 主要技术标准一览表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1 道路等级 一级公路 2 车道设置 双向四车道 3 路基宽度 25.5m 4 设计速度 80km/h 5 沥青路面设计年限 15 年 6 路面荷载标准 BZZ-100 KN 7 路拱横坡 2% 8 土路肩横坡 3% 9 抗震设防烈度 7度 10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 0.15g 路基横断面设计 本工程标准横断面宽 25.5m,具体布置为 0.75(土路肩)+3(硬路肩)+2*3.75 车行道+0.5(左侧路缘带)+2m(中央分隔带)+0.5(左侧路缘带)+2*3.75 车行 道+3(硬路肩)+0.75(土路肩)=25.5m。道路标准横断面见下图。 图3.4-1 本工程标准横断面示意图 车流量 根据工程设计资料,本工程预计于 2023 年 3 月建成通车,预测特征年取 2023 年、2029 年、2037 年分别代表近期、中期、远期,各特征年道路交通流量预测 值见下表。 表3.5-1 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北段交通量预测数据 单位:pcu/d 年份 2023 年 2027 年 2032 年 2037 年 2042 年 交通量 44335 45973 47626 49214 50634 8 表3.5-2 各特征年道路交通流量预测值 年份 津歧公路 (南堤路-津冀界)北段 表3.5-3 单位:辆/d 2023 年 2029 年 2037 年 14157 14813 15551 本项目公路各种车型构成比例 车型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合计 2023 年 24% 3% 73% 100% 2029 年 24% 3% 73% 100% 2037 年 23% 3% 74% 100% 特征年 本项目拟建公路交通量预测结果见下表,各评价年各车型比例见上表。昼间 时间段为 16 个小时(6:00~22:00),夜间时间段为 8 个小时(22:00~6:00)。昼 夜小时车流量比为 4:1。换算得到拟建公路各路段、各特征年昼间和夜间平均小 时交通量,列于下表。 表3.5-4 本项目路段各特征年小时车流量 路段 特征年 津歧公路 (南堤路- 单位:辆/h 昼间 夜间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2023 192 24 571 48 6 143 2029 197 25 602 49 6 150 2037 202 25 636 51 6 159 津冀界)北 段 9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为了解项目所处地区声环境质量现状,本次评价委托泰朗德(天津)检测技 术有限公司对沿线声环境敏感目标进行了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由于现状津歧公 路不通车,监测断面采用《津歧公路(东风大桥-南堤路)拓宽改造工程环境影响 报告表》的监测数据(2019 年 4 月 15 日~16 日,监测报告编号:YX190453), 该道路与本项目道路同为津歧公路,车流量及断面均一致,监测断面位于本项目 起点北侧 673m。 监测布点 根据“以点为主,点线结合,反馈全线”的原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点 进行监测,监测的点位测值代表地形和环境特征相似敏感点的测值,监测布点同 时考虑地域分布均匀因素,这样可以客观地反映所有声环境敏感点的环境质量, 监测时应避开突发性噪声时段,如狗叫、鸣笛等。本项目声环境现状监测点位详 见下表。 表4.1-1 声环境现状监测点位一览表 序号 监测点名称 监测位置 噪声源 N1 马棚口二村 临路首排 社会环境噪声 N2-1 津歧公路 距津歧公路中心线 20m 交通噪声 N2-2 津歧公路 距津歧公路中心线 40m 交通噪声 N2-3 津歧公路 距津歧公路中心线 60m 交通噪声 N2-4 津歧公路 距津歧公路中心线 80m 交通噪声 N2-5 津歧公路 距津歧公路中心线 120m 交通噪声 10 图4.1-1 本项目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位图 监测因子 等效连续 A 声级。 监测时间及频次 敏感点监测时间为 2021 年 11 月 26 日-27 日昼间(06:00-22:00)和夜间 (22:00-06:00),连续监测两天,每天昼夜间各一次。 采用现状道路数据监测时间为 2019 年 4 月 15 日~16 日昼间(06:00-22:00) 和夜间(22:00-06:00),连续监测两天,每天昼夜间各一次。 监测结果 根据监测报告(编号:TLD(2021)第 11076-Z 及 YX190453),环境噪声现状 监测结果见下表。 表4.4-1 环境噪声监测数据统计结果 监测点位名称及序号 监测时间 马棚口二村临路首排 N1 监测值 单位:dB(A) 标准值 达标评价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20211126 51 40 60 50 达标 达标 20211127 51 40 60 50 达标 达标 根据监测结果可知,本项目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位处的昼间及夜间现状环 11 境噪声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 表4.4-2 监测点位名称及序号 津歧公路 N2-1 津歧公路 N2-2 津歧公路 N2-3 津歧公路 N2-4 津歧公路 N2-5 津歧公路断面噪声监测结果 监测值 监测时间 昼间 夜间 20190415 75 74 20190416 76 73 20190415 70 68 20190416 72 68 20190415 65 62 20190416 66 64 20190415 60 59 20190416 61 58 20190415 55 54 20190416 55 54 12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1 施工期预测模式及源强 5.1.1.1 预测模式 在施工过程中,各施工设备作业时需要一定的作业空间,施工机械操作运 转时有一定的工作间距,因此噪声源按单个点声源考虑。采用噪声衰减和噪声 叠加模式计算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①噪声距离衰减模式 Lp(r)=Lp(r0)-20lg(r/r0)-R 式中:Lp(r)—距声源 r 处等效 A 声级; Lp(r0)—距声源 r0 处等效 A 声级; r —距声源距离; r0—参考位置距离; R—噪声源的防护结构及工地四周围挡的隔声量,本工程取 5dB(A)。 ②噪声叠加模式 Leqg 10 lg( 100.1LAi ) i 式中:Leqg—建设项目声源在预测点的等效声级贡献值,dB(A); LAi—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 A 声级,dB(A)。 5.1.1.2 噪声源强 本项目施工噪声主要是各类施工机械设备运行和物料运输的交通噪声。 本项目施工内容主要包括清理线路用地、路基开挖、土方回填、修筑路基、 铺设路面和安装辅助设施等几个阶段。各施工阶段将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根据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所推荐的道路工程施工机 械和目前我国交通建设项目常用机械设备等有关资料,本项目施工期对声环境影 响较大的施工设备包括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混凝土运输车、压路机等,施 工期主要噪声源强见下表。 表5.1-1 序号 机械名称 施工机械噪声值 参考点与机械距离/m 13 参考点声级/[dB(A)] 1 推土机 5 86 2 挖掘机 5 84 3 装载机 5 90 4 平地机 5 90 5 摊铺机 5 87 6 压路机 5 86 7 振捣棒 2 87 8 电锯 1 103 9 运输卡车 2 89 5.1.2 施工噪声影响范围计算 根据前述的预测模式和噪声源强,对施工过程中各种设备噪声进行计算,得 到其不同距离下的噪声级,详见下表。 表5.1-2 主要施工设备噪声影响衰减计算结果 单位:dB(A) 场界限值 距离(m) 施工机械 10 20 30 60 80 100 150 250 推土机 80.0 74.0 70.4 64.4 61.9 60.0 56.5 54.0 挖掘机 78.0 72.0 68.4 62.4 59.9 58.0 54.5 52.0 装载机 84.0 78.0 74.4 68.4 65.9 64.0 60.5 58.0 平地机 84.0 78.0 74.4 68.4 65.9 64.0 60.5 58.0 摊铺机 81.0 75.0 71.4 65.4 62.9 61.0 57.5 55.0 压路机 80.0 74.0 70.4 64.4 61.9 60.0 56.5 54.0 振捣棒 73.0 67.0 63.5 57.5 55.0 53.0 49.5 47.0 电锯 83.0 77.0 73.5 67.4 64.9 63.0 59.5 57.0 运输卡车 75.0 69.0 65.5 59.5 57.0 55.0 51.5 49.0 昼间 70 一般情况下,施工时施工机械距离场界最近距离不超过3m,本项目夜间不 施工。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规定,施工 场界昼间的噪声限值为70dB(A),根据上表所示结果,昼间施工机械在距施工场 地60m外可以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限 值。这样不仅给施工场地周围声环境带来影响,也对施工机械的操作工人及现场 施工人员造成影响,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噪声防治措施。 5.1.3 施工期敏感点噪声影响分析 通常施工期需要推土机、挖掘机、运输卡车、压路机等设备同时操作,即施 工期噪声影响不仅是单台设备对环保目标以及周边声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多情况 14 为相应施工阶段各种大型设备对环保目标处的综合噪声影响。 本评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推土机、挖掘机、运输卡车、压路机等设备,噪声 源强采用各设备综合噪声源强,估算为104dB(A),利用噪声衰减模式对现状环境 保护目标所受施工噪声影响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见下表。 表5.1-3 序 号 1 名称 马棚口二村 施工期环境保护目标处噪声值 与施工场 贡 界最近距 献 离(m) 值 87 60. 2 单位:dB(A) 背景值 预测值 标准值 达标情况 昼间 昼间 昼间 昼间 51 60.7 60 超标 0.7 由计算结果可见,施工机械会造成环境保护目标处噪声值升高,马棚口二村 昼间超出《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昼间超标 0.7dB(A),本工程施工期将对周边声环境环保目标产生较小影响。 施工过程中应选取低噪声设备,并做好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建议设置施工围 挡,并尽量避开居民区的休息时间,除抢修、抢险作业外,不得在夜间进行产生 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施工噪声的影响特点为短期性、暂时性,一旦施工活动结 束,施工噪声也就随之结束。施工单位为保护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应采 取必要的噪声控制管理措施,降低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15 运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运营期噪声源主要是交通噪声,交通噪声的大小与车速、车流量、机动车类 型、道路结构、道路表面覆盖物、道路两侧建筑物、地形等多因素有关。本工程 运营期各种车辆混合行驶,噪声源强大小受诸多因素影响。 5.2.1 预测模式 本项目运营期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噪声源为非稳态声 源。本工程建成后,对于噪声的影响预测可以按线声源进行处理。本报告预测噪 声时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中推荐的噪声预测 模式,并采用德国 Cadna/A 噪声计算软件辅助建模进行预测分析,该软件已经取 得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认证(国环评估中心文[2001]7 号文)。 (1)车速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03-2006)附录 C,各型车的 平均行驶速度根据下式进行计算: vi ki ui k 2 1 k3ui k 4 u i vol(i mi (1 i )) 式中:vi—第 i 种车型车辆的预测车速,km/h;当设计车速小于 120km/h 时,该型车预测车速按比例降低; ui—该车型的当量车数; ηi—该车型的车型比; vol—单车道车流量,辆/h; mi—其他 2 种车型的加权系数。 k1、k2、k3、k4 分别为系数,如下表所示。 表5.2-1 车速计算公式系数 车型 k1 k2 k3 k4 mi 小型车 -0.061748 149.65 -0.000023696 -0.02099 1.2102 中型车 -0.057537 149.38 -0.00001639 -0.01245 0.8044 大型车 -0.0519 149.39 -0.000014202 -0.01254 0.70957 (2)噪声源强 16 主线单车行驶的平均辐射声级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 B03-2006)附录 C 推荐的公式计算。 第 i 种车型车辆在参照点(7.5m 处)的平均辐射噪声级(dB)Loi 按下式计 算: 小型车 Los =12.6+34.73lgVS 中型车 Lom =8.8+40.48lgVM 大型车 Lol =22.0+36.32lgVL 式中:S、M、L—分别表示小、中、大型车; Vi—该车型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km/h。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到的本项目公路主线小型车预测车速为 68 km/h,中 型车为 46 km/h,大车车速为 47-49 km/h,运营期各特征年单车噪声源强如下表 所示。 表5.2-2 运营期各特征年各车型昼夜单车噪声排放源强 路段 特征年 津歧公路 昼间 单位:dB(A) 夜间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2023 76.2 76.2 83.3 76.2 76.1 82.8 (南堤路-津 2039 76.1 76.2 83.3 76.2 76.1 82.8 冀界)北段 2037 76.1 76.2 83.4 76.2 76.1 82.8 5.2.2 典型断面两侧交通噪声预测 根据预测模式,结合本项目情况确定的各种参数,计算出沿线典型断面评 价特征年的交通噪声预测值。 在不考虑地形高差、绿化、建筑物阻挡、道路曲线和纵坡影响,仅考虑空 气衰减和地面衰减效应的条件下,本项目全线典型断面不同特征年的交通噪声 预测结果见下表,预测结果图示见图5.2-1。 17 表5.2-3 特征 年 公路两侧交通噪声预测结果 单位:dB(A) 距离道路中心线距离(m)H=1.2m 时段 20 3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023 昼间 71.6 69 67.4 65.1 63.5 62.3 61.3 60.4 59.6 58.9 58.3 年 夜间 65.6 63 61.3 59.1 57.5 56.3 55.3 54.4 53.6 52.9 52.3 2029 昼间 71.8 69.2 67.5 65.3 63.7 62.5 61.5 60.6 59.8 59.1 58.5 年 夜间 65.8 63.2 61.5 59.3 57.7 56.5 55.4 54.6 53.8 53.1 52.5 2037 昼间 72.1 69.5 67.8 65.6 64 62.8 61.8 60.9 60.1 59.4 58.8 年 夜间 66.1 63.4 61.8 59.6 58 56.8 55.7 54.8 54.1 53.4 52.7 18 图5.2-1 本项目典型断面两侧近中远期等声级图 5.2.3 噪声达标距离分析 利用Cadna/A软件计算本工程建设完成后两侧噪声满足声功能区标准的达标 距离,预测结果统计见下表。预测中未考虑绿化、建筑物阻挡、道路曲线和纵坡 19 影响以及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引起的噪声衰减量。 表5.2-4 道路两侧声环境达标距离(距道路边界线) 单位:m 2类 时段 昼间 夜间 近期 137 272 中期 143 280 远期 150 292 由上表可知,在平路基情况下,如果没有建筑物遮挡等其它因素,本项目噪 声达标距离预测结果大致为: 近期:昼间2类声环境功能区达标距离为距道路边界线外137m,夜间2类声环 境功能区达标距离为距道路边界线外272m。 中期:昼间2类声环境功能区达标距离为距道路边界线外143m,夜间2类声环 境功能区达标距离为距道路边界线外280m。 远期:昼间 2 类声环境功能区达标距离为距道路边界线外 150m,夜间 2 类 环境功能区达标距离为距道路边界线外 292m。 5.2.4 环境保护目标处的预测结果 采用德国 Cadna/A 噪声计算软件,考虑高差及建筑物遮挡,预测环境保护目 标处的噪声值。本项目临路最近零星房屋为修车部、商店等,预测点为马棚口二 村临路首排的居住房屋。 5.2.4.1 背景值的选取 项目沿线敏感点马棚口二村设置声环境质量监测点,沿线津歧公路现状不通 车,马棚口二村现状噪声源主要为社会环境噪声,背景值为实测值。现状值采用 《津歧公路(东风大桥-南堤路)拓宽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监测数据(2019 年 4 月 15 日~16 日,监测报告编号:YX190453)中的津歧公路 N2-5 监测值(距 道路中心线 120m),具体取值情况见下表。 表5.2-5 敏感点噪声背景取值一览表 序号 环境保护目标 1 马棚口二村 单位:dB(A) 现状值 背景值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55 54 51 40 5.2.4.2 敏感点预测 本项目沿线敏感点预测结果见下表。 20 表5.2-6 距道路中心 名称 线/边界线距 离(m) 马棚口二村 101/ 临路首排 88 马棚口二村 161/ 临路二排 148 马棚口二村 200/ 临路三排 185 背景值 运营期环境保护目标处噪声预测结果 单位:dB(A) 现状值 贡献值 标准值 预测值 超标量 增高量 地段 昼间 51 51 51 夜间 40 40 40 昼间 55 55 55 夜间 54 54 54 昼间 60 夜间 50 60 50 60 50 21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近期 59.2 53.2 59.8 53.4 0 3.4 4.8 0 中期 59.4 53.4 60.0 53.6 0 3.6 5 0 远期 59.6 53.6 60.2 53.8 0.2 3.8 5.2 0 近期 56.3 50.3 57.4 50.7 0 0.7 2.4 0 中期 56.5 50.5 57.6 50.9 0 0.9 2.6 0 远期 56.7 50.7 57.7 51.1 0 1.1 2.7 0 近期 52.9 46.9 55.1 47.7 0 0 0.1 0 中期 53.1 47.1 55.2 47.9 0 0 0.2 0 远期 53.3 47.3 55.3 48.0 0 0 0.3 0 本项目临路最近零星房屋为修车部、商店等,预测点为马棚口二村临路首排 的居住房屋。根据噪声预测结果汇总统计表,噪声预测结果评价如下: 在运营近期,马棚口二村首排昼间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2 类标准限值要求,夜间超标 3.4dB(A)。在运营中期,马棚口二村首排昼间达到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夜间超标 3.6dB(A)。 在运营远期,马棚口二村首排昼、夜间均未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昼间超标 0.2dB(A),夜间超标 3.8dB(A)。 马棚口二村第二排昼间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 限值要求,夜间超标 0.7dB(A)。在运营中期,马棚口二村第二排昼间达到《声环 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夜间超标 0.9dB(A)。在运营 远期,棚口二村第二排昼间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 限值要求,夜间超标 1.1dB(A)。 马棚口二村第三排在运营近、中、远期昼、夜间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 沿线津歧公路现状不通车,马棚口二村现状值采用《津歧公路(东风大桥-南 堤路)拓宽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监测数据(2019 年 4 月 15 日~16 日, 监测报告编号:YX190453)中的津歧公路 N2-5 监测值(距道路中心线 120m), 运营期马棚口二村昼间噪声预测值较现状值有所增加,最大增高量为 5.2dB(A), 夜间噪声预测值较现状值变化较小。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处噪声预测等声级图如下。 22 23 24 图5.2-2 环保目标处平面等声级线图 25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本项目开工前15日向生态环境局备案,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 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情况; (2)制定合理的施工规划,明确环保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对施工现场合 理布局,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尽可能附带消声和隔音的附属设备,同时加强设 备的维护与管理,避免多台高噪音的机械设备在同一场地和同一时间使用,减少 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合理安排施工运输车 辆的走行路线和走行时间;施工运输车辆,尤其是大型运输车辆,应按照有关部 门的规定,确定合理运输路线和时间,避开敏感区域和容易造成影响的时段; (4)向周围环境排放施工噪声超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时,若确因技术 条件所限,不能通过治理消除环境噪声污染,建设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噪 声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 (5)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因工艺需要必须夜间施工的特殊情况下,建设单 位需提前3天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方可施 工,并由施工单位公告当地居民; (6)加强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做好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大 力倡导文明施工的自觉性,尽量降低人为因素造成施工噪声的加重; (7)为了有效地控制施工噪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除落实有关的控制措施 外,还必须加强环境管理;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令、条例、规定,施 工单位应主动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管和检查;建设单位在进行工程承包时, 应将有关施工噪声控制纳入承包内容,并在施工过程中设专人负责,以确保控制 施工噪声措施的实施; (8)施工单位需贯彻各项施工管理制度施工单位要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 加强夜间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的通告》(天津市(1998)第227号文)、《天津市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18年4月12日修改施行)、《天津市建设工程 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天津市建设施工21条禁令》等有关国家和地方的规定。 26 运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项目沿线声环境敏感点降噪措施制定原则为保障道路两侧良好的声环境 质量,项目在运营期间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工程本身控制防治的措施、对 道路沿线建设的规划控制要求、后期环境敏感点处的自身噪声防治措施等。根据 环发〔2010〕7 号关于发布<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环办〔2015〕 112 号《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本项目噪声污染防治 应遵循如下原则: (1)项目经过声环境敏感目标路段,优化线位,分情况采取降噪措施,有 效控制噪声影响。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合理工程形式,采取低噪声路面技术、设置 减速、禁鸣标志等措施降低噪声源强。 (2)本项目公路两侧敏感点声环境质量达标的,项目实施后声环境质量原 则上仍须达标;声环境质量不达标的,须强化噪声防治措施,确保项目实施后声 环境质量不恶化。项目经过规划的居民住宅、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等噪声敏感建 筑物用地路段,结合噪声预测结果,对后续规划控制提出建议。根据《天津南港 工业区分区规划调整方案》,本项目评价范围内实际情况无规划居住、学校、医 院等声环境保护目标。 (3)根据近中期噪声预测情况,对超标的敏感点采取降噪措施,对运营远 期超标的敏感点进行跟踪监测,待道路运营远期根据具体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降 噪措施。 2、声环境保护措施方案论证敏感点声环境保护措施应根据敏感点超标情况、 规模、当地条件以及工程特点来确定。一般来讲,可供选择的声环境保护措施包 括设置隔声窗、道路绿化、功能置换、构造声屏障、修建围墙、采用降噪路面、 搬迁、减速禁鸣等。各种措施方案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和减噪效果分析见下表。 表6.2-1 序 号 环保措施 声环境环保措施方案的比较和减噪效果分析表 适应性分析 措施方案技术经济 降噪效果 比选 (dB(A)) 费用 超标严重的集中路段 1 声屏障 敏感点,路基高度较 对道路景观会造成 高情况适用防噪效果 一定的影响 最好,造价高,投资 27 6~12 2400~2800 元/延米 大 2 3 4 5 修建围墙 加装双层隔 声窗户 超标量小的敏感点 超标较严重、房屋结 构好、路基高度不 防噪效果适中,投 资小 防噪效果适中,投 资小 高、道路不封闭 采用降噪路 超标量不大的所有敏 防噪效果适中,造 面 感点 价高,投资大 建筑物功能 置换 紧邻道路、分布分 散、超标严重、路基 低平、道路不封闭 降噪效果好、不影 响居民生活。 3~5 15~35 2~3 / 防噪效果一般,投 6 绿化 所有超标敏感点 资大,但绿化林带 1~2 需要占用土地 7 搬迁 超标严重,其他措施 可使居民完全不受 完全消除 不易解决,居民自愿 交通噪声影响,投 交通噪声 的前提下 资大 影响 200 600~800 元/m2 50 元/m2 与实际情 况相关 200-500 元/m 与实际情 况相关 本项目沿线声环境保护目标在运营中期昼间达标,夜间超标 3.6dB(A)。本项 目降噪措施拟采用安装 355m 长的 3.5m 高声屏障,投资费用约 100 万元。经预 测,采取安装声屏障后,马棚口二村运营中期昼、夜间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 28 表6.2-2 距道路 中心线/ 名称 安装声屏障后运营期环境保护目标处噪声预测结果 贡献值 单位:dB(A) 预测值 超标量 背景值 标准值 近期 边界线 中期 远期 近期 中期 远期 近期 中期 远期 距离 昼 夜 昼 夜 昼 夜 昼 夜 昼 夜 昼 夜 昼 夜 昼 夜 昼 夜 昼 夜 昼 夜 (m)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51 40 52.8 46.8 53 47 53.2 47.2 55.0 47.6 55.1 47.8 55.2 48.0 60 50 0.0 0.0 0.0 0.0 0.0 0.0 51 40 54 48 54.2 48.2 54.4 48.4 55.8 48.6 55.9 48.8 56.0 49.0 60 50 0.0 0.0 0.0 0.0 0.0 0.0 51 40 51.9 45.9 52.1 46.1 52.3 46.3 54.5 46.9 54.6 47.1 54.7 47.2 60 50 0.0 0.0 0.0 0.0 0.0 0.0 马棚 口二 村临 路首 101/ 88 排 马棚 口二 村临 路二 161/ 148 排 马棚 口二 村临 路三 200/ 185 排 29 监测计划 根据本工程的特征,按照施工期和运行期制定分期的噪声监测方案,见下表。 表7.1-1 阶段 监测地点 监测项目 马棚口二村 施工期 环境监测计划 LAeq 监测频次 具体根据施工进度确定,每期监测 2 天, 昼夜各 1 次 施工场地场界 运营期 马棚口二村 LAeq 每年 1 次,监测 2 天,昼夜各一次,并根 据居民投诉情况加测 30 结论 津歧公路(南堤路-津冀界)拓宽改造工程北段北起南堤路,向南至青静黄排 水渠北桥头,全长约 2.1km,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涵洞工程等。 本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现状存在 1 处声环境保护目标,为马棚口二 村,无规划环保目标。根据现状监测结果,马棚口二村昼、夜间监测数据均能满 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 2 类标准要求。 本项目施工期施工噪声将对周边声环境产生影响,在采取合理布置施工场地, 设置围挡,加强高噪声设备管理等相应措施后,对于周边声环境及敏感目标影响 较小,且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影响将消失。 本项目运营期交通噪声将对周边声环境产生影响,根据预测结果,运营中期: 昼间2类声环境功能区达标距离为距道路边界线外143m,夜间2类声环境功能区 达标距离为距道路边界线外280m。在运营中期,马棚口二村首排昼间达到《声环 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限值要求,夜间超标3.6dB(A)。本项目降 噪措施拟采用安装355m长的3.5m高声屏障,采取上述降噪措施后,马棚口二村 运营中期昼、夜间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2类标准限值要求。 根据运营期声环境保护目标的监测结果,建议适当采用车辆限速的措施,保 证声环境保护目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限值要求。 31 附图 1 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 附图 2 项目周边环境概况示意图 附图 3 现状监测点位示意图 附图 4 项目在天津市省级公路网中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 5 项目与天津市环境管控单元分布图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 6 项目与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管控单元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 7 项目在天津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位置示意图 附图 8 项目所在生态功能区位置示意图 附图 9 项目周边生态系统示意图 附图 10 项目周边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 附图 11 项目周边植被类型示意图 附图 12 项目与古海岸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关系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 13 项目与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 14 项目与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 15 项目与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 16 项目在《天津南港工业区分区规划调整方案》用地规划图中位置示意图 附图 17 项目在天津市水系图中位置示意图 附图 18 项目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