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317___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报批稿).pdf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 复工程 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报批稿) 建设单位: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 编制单位:天津众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二〇年九月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 录 1.总论............................................................................................................................. 1 1.1.评价任务由来与评价目的.................................................................................. 1 1.2.报告书编制依据.................................................................................................. 2 1.3.评价技术方法和技术路线.................................................................................. 5 1.4.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敏感目标........................................................................ 13 2.工程概况...................................................................................................................22 2.1.建设项目名称、性质、规模及地理位置........................................................ 22 2.2.工程建设方案及总体位置概述........................................................................ 26 2.3.工程的辅助和配套设施,依托的公用设施.................................................... 32 2.4.生产物流与工艺流程、原(辅)材料及其储运、用水量及排水量等........ 33 2.5.工程施工条件、施工方法、工程量及计划进度............................................ 33 2.6.工程占用(利用)海岸线、滩涂和海域状况......................................................43 3.工程分析...................................................................................................................46 3.1.生产工艺与过程分析........................................................................................ 46 3.2.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及污染源强估算........................................................ 48 3.3.工程各阶段非污染环境影响分析.................................................................... 50 3.4.环境影响要素和评价因子的分析与识别........................................................ 51 3.5.主要环境敏感目标和环境保护对象的分析与识别........................................ 51 3.6.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52 4.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现状.......................................................................................53 4.1.区域自然环境现状............................................................................................ 53 4.2.区域社会环境现状............................................................................................ 76 4.3.环境质量现状概况............................................................................................ 81 4.4.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现状与分布........................................................................ 81 5.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84 5.1.水文动力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84 I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2.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95 5.3.水质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99 5.4.沉积物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07 5.5.生物体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09 5.6.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10 5.7.渔业资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122 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23 6.1.水文动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23 6.2.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5 6.3.海水水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40 6.4.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44 6.5.海洋生态环境(包括生物资源)影响预测与评价...................................... 144 6.6.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49 6.7.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50 6.8.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150 6.9.对生态敏感区环境影响分析.......................................................................... 150 7.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152 7.1.环境风险危害识别与事故频率估算.............................................................. 152 7.2.船舶溢油风险事故分析.................................................................................. 160 7.3 风险事故防范和应急预案.............................................................................. 164 7.4.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174 8.清洁生产.................................................................................................................178 8.1.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内容与符合性分析.......................................................... 178 8.2.建设项目清洁生产评价.................................................................................. 179 9.总量控制.................................................................................................................180 10.环境保护对策措施...............................................................................................181 10.1.建设项目各阶段的污染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81 II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2.建设项目各阶段的非污染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83 10.3.建设项目各阶段的海洋生态保护对策措施................................................ 183 10.4.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和对策措施一览表............................................ 184 11.环境保护的技术经济合理性............................................................................... 186 11.1.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措施的费用估算.........................................................186 11.2.环境保护的经济损益分析.............................................................................186 11.3.环境保护的技术经济合理性.........................................................................187 12.海洋工程的环境可行性.......................................................................................188 12.1.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符合性............................................ 188 12.2.相关规划的符合性........................................................................................ 199 12.3.建设项目的政策符合性................................................................................ 204 12.4.工程选址与布置的合理性............................................................................ 204 12.5.环境影响可接受性分析................................................................................ 204 13.工程生态用海方案的环境可行性分析...............................................................206 13.1.岸线利用........................................................................................................ 206 13.2.用海布局........................................................................................................ 206 13.3.生态修复........................................................................................................ 206 13.4.跟踪监测........................................................................................................ 207 14.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209 14.1.环境保护管理计划........................................................................................ 209 14.2.环境监测计划.................................................................................................211 1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建议...................................................................................212 15.1.工程分析结论................................................................................................ 212 15.2.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结论............................................................................ 212 15.3.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结论.................................................................... 215 15.4.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结论............................................................................ 216 15.5.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结论............................................................................ 217 III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5.6.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结论................................................ 217 15.7.公众参与调查结论........................................................................................ 218 15.8.区划规划和政策符合性结论........................................................................ 218 15.9.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结论............................................................................ 218 15.10.其他意见和建议.......................................................................................... 219 附件: 1、委托书 2、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调整 2019 年中央海岛及海域保护资金(第一批)的通知 3、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调整 2019 年度中央海岛及海域保护资金(第 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单位的补充通知 4、秦皇岛市行政审批局关于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可行 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5、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秦皇岛市自然资源领域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 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2018-2019 年度)》的批复,冀自然资函[2019]516 号 6、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项目的 函 7、关于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恢复修复情况的预警函 8、关于切实做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环评审批工作的函 9、关于结合渤海治理攻坚战开展秦皇岛港锚地维护工作的请示 10、砂检测报告 11、函审意见 12、修改说明 13、复核意见 IV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论 1.1.评价任务由来与评价目的 1.1.1.评价任务由来 秦皇岛是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沙软潮平的沙滩、凉爽宜人的气候、风光秀 丽的岬角和深邃的历史文化享誉海内外。近几年,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进程的加快,秦皇岛及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日益显现已经影 响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尤其北戴河海域作为秦皇岛最受欢 迎的旅游胜地,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巨大,因此近几年来该海域承受的压力也愈 来愈大,尤其是海岸侵蚀、沙滩退化等问题日益严峻,旅游软硬件条件较差与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断承受的压力也愈来愈大, 尤其是海岸侵蚀等问题日益严峻,较差的旅游软硬件条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休闲旅游需求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岸滩滩面蚀退严重,生态功能逐步丧失以及 构筑物占用海岸带资源等问题,已经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 2019 年 11 月 21 日,河北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发布了《关 于调整 2019 年中央海岛及海域保护资金(第一批)的通知》(冀财资环[2019]42 号),对此,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拟投资 4800 万元进行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 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岸线修复工程区选取了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工程 施工期约 210 天,海岸整治修复长度约 2.9km,拆除占滩构筑物,恢复自然岸滩 属性;在沙滩后缘构建覆植沙丘。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且适宜在海边成长的 适生草源在成型的沙丘面层进行种植;在滩肩补沙;在近岸海域海域营造一定规 模的水下沙坝,作为保护沙滩的一道屏障;在沙雕大世界近岸区域吹填 1 座砂质 岬头。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逐步恢复岸线景观和生态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 形成景观生态价值突出的、生态效益显著的滨海资源特色,营造优质的海洋环境 条件,有效促进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区域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的 生态安全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 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的要求,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委托天津众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本项目的海 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在现场踏勘和调查收集有关工程资 料的基础上,编制了本工程的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经专家评审并修改完善后, 现将其报批稿报请海洋主管部门审查。 1.1.2.评价目的 本次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工程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保 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出发,根据本工程附近海域的环境特点和环境 质量控制目标,对工程施工作业所带来的海洋环境影响和海洋环境风险等问题进 行全面科学论证,以期达到如下目的: 1、全面系统进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项目附近污染源的分布排放特 征和海域环境现状,为海域环境管理和预测评价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2、利用相关数学模式,结合工程实际环境问题,利用污染物输移扩散的数 学模型,预测工程施工对附近海域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3、通过对工程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合理可行的环保措施与对策,尽 可能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以达到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 4、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分析、预测工程的建设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评 价该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为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及该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1.2.报告书编制依据 1.2.1.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订,2016 年 11 月 7 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八次会议通过,201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2018 年 12 月 29 日修正;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002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全国人大会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修正,2015 年 4 月 24 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六次会议修订,2013 年 12 月 28 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 通过,201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 次会议通过,2020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9、《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 会议通过,2012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1.2.2.法规依据 1、《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令第 475 号,2018 年 4 月 4 日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2017 年 3 月 1 日修订; 3、《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018 年 4 月 4 日; 4、《关于印发<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定>的通知》,2017 年 4 月 27 日修订,(国海规范[2017]7 号); 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2019 年 8 月 27 日第 2 次委 务会议审议通过,2020 年 1 月 1 日实施; 6、《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管理规 定》,2017 年 5 月 23 日修订; 7、《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 4 号,2018 年 7 月 16 日; 8、《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管理规定》,交海发[2007]165 号,2007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 9、《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管理规定》,2013 年 2 月 1 日起施行; 10、《河北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2015 年 7 月 24 日修订; 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1、《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国家海洋局,2017 年 3 月 31 日起实 行。 1.2.3.技术标准和规范 1、《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 2、《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 3、《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9110-2007); 4、《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2002.4); 5、《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规范(试行)》(海船舶〔2011〕588 号); 6、 《涉海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损害评估技术规范》 (DB13-T2999-2019); 7、《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442-2008); 8、《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 9、《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S149-1-2018); 10、《海洋调查规范》(GB12763-2007); 11、《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12、《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 13、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 14、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 1.2.4.其他相关文件 1、“关于委托天津众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 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委托书”; 2、《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 议书)》,河北泓远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2020.3; 3、《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初步设计》河北秦地地质工 程技术有限公司,2020.6; 4、《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 5、《河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2018)》; 6、《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6-2020 年)》; 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7、《河北省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13-2020 年)》; 8、《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 9、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调整 2019 年中央海岛及海域保护资金(第一批)的通知; 10、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调整 2019 年度中央海岛及海域保护资金 (第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单位的补充通知; 11、秦皇岛市行政审批局关于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可行 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12、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秦皇岛市自然资源领域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 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2018-2019 年度)》的批复,冀自然资函[2019]516 号; 13、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项目的 函 14、关于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恢复修复情况的预警函 15、关于切实做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环评审批工作的函 16、关于结合渤海治理攻坚战开展秦皇岛港锚地维护工作的请示 17、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其他基础资料。 1.3.评价技术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评价内容和评价重点 1.3.1.1.评价内容 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本项目为海岸线修复工程,工程建设 内容包含拆除构筑物、覆植沙丘、滩肩补沙、水下沙坝、砂质岬头部分,必选的 评价内容为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海洋生态和生物资源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 环境、水文动力环境和环境风险。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见表 1.3-1。 表 1.3-1 建设项目类型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海水 水质 环境 5 海洋 沉积 物环 境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海洋生 海洋地 海洋 态和生 形地貌 水文 物资源 与冲淤 动力 环境 环境 环境 环 境 风 险 其他 评价 内容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围填海、海上堤坝工程;城镇建设填海、 填海形成工程基础、连片的交通能源项目 等填海、填海造地、围垦造地、海湾改造、 滩涂改造等工程;人工岛、围海、滩涂围 隔、海湾围隔等工程;需围填海的码头等 ★ ★ ★ ★ ★ ★ ☆ 工程,挖入式港池、船坞和码头等;海中 筑坝、护岸、围堤(堰)、防波(浪)堤、导流 堤(坝)、潜堤(坝)、引堤(坝)、促淤 冲淤、各类闸门等工程 其他海洋工程:水下基础开挖工程;疏浚、 吹(填)等工程;海中取土(沙)等工程; ★ ★ ★ ★ ☆d ★ ☆ 挖入式港池、船坞和码头工程;海上水产 品加工等工程 注 1:★为必选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注 2:☆为依据建设项目具体情况可选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注 3:其他评价内容中包括放射性、电磁辐射、热污染、大气、噪声、固废、景观人文古迹等评价 内容。 d 但工程内容包括需要填海的码头、挖入式港池(码头)、疏浚、冲(吹)填、海中取土(沙)等 影响水文动力环境时,应将水文动力环境列为必选评价内容。 1.3.1.2.评价重点 本工程产生的主要影响是工程建设过程产生的悬浮物对周围水质和海洋生 态环境的影响,施工期船舶溢油事故对水环境的影响,工程建成后对周围水动力、 冲淤环境的影响。因此,确定本次评价重点为: 1、吹填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物对评价海域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2、工程建设导致的地形地貌变化对水动力环境影响与冲淤环境的影响; 3、施工期船舶溢油事故对水环境的影响; 4、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措施。 1.3.2.评价等级 1、海洋环境要素 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本项目为海岸整治修复工程,工 程内容为:拆除占滩构筑物,恢复自然岸滩属性,其中拆除面积约 2000m2;在 沙滩后缘构建覆植沙丘,所需沙子方量约 1.1×104m3 ,在成型的沙丘面层铺上 30cm 厚适合植物生长的种植土。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且适宜在海边成长的 适生草源进行种植,植被种植面积约 0.85×104m2;在滩肩补沙,沙滩宽度在原有 基础上增加 20~50m,滩肩补沙总方量为 40×104m3;在近岸海域海域营造一定规 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模的水下沙坝,作为保护沙滩的一道屏障,沙坝吹填方量约 25×104m3;在沙雕 大世界近岸区域吹填 1 座砂质岬头,长约 300m,吹填方量约 7×104m3。 根据《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本项目所涉及到的区域包括已划定的自然岸 线中的重要砂质岸线及重要滨海旅游区红线区,因此本项目所在海域生态环境类 型属于生态环境敏感区。各单项海洋环境评价内容的评价等级可通过表 1.3-2 确 定。 表 1.3-2 海洋水文动力、水质、沉积物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据 海洋 工程 分类 工程类型和工程内容 围海、 填海、 海上 堤坝 类工 程 海上堤坝工程;海中筑 坝、护岸、围堤(堰)、防 波(浪)堤、导流堤(坝)、 潜堤(坝)、引堤(坝) 等工程;海中堤防建设 及维护工程;促淤冲淤 工程;海中建闸等工程 其他 海洋 工程 开挖、疏浚、冲 (吹)填、倾倒量 大于300×104m3 水下基础开挖工程;疏 开挖、疏浚、冲 浚、吹(填)等工程; (吹)填、倾倒量 海中取土(沙)等工程; 300×104m3~ 挖入式港池、船坞和码 50×104m3 头工程;海上水产品加 开挖、疏浚、冲 工等工程 (吹)填、倾倒量 50×104m3~ 10×104m3 表 1.3-3 工程所在海域特 征和生态环境类 型 工程规模 长度大于2km 长度2km-1km 长度1km-0.5km 生态环境敏感区 其他海域 生态环境敏感区 其他海域 生态环境敏感区 单项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生态 水文 沉积 和生 水质 动力 物环 物资 环境 环境 境 源环 境 1 1 2 1 2 2 2 2 1 2 2 1 2 3 3 3 2 2 2 2 其他海域 3 3 3 3 生态环境敏感区 1 1 2 1 其它海域 2 2 3 2 生态环境敏感区 2 1 2 1 其它海域 3 2 3 2 生态环境敏感区 2 1 3 1 其它海域 3 2 3 2 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据 评价等级 工 程 类 型 面积 50×10 m 以上的围海、填海、海湾改造工程,围海筑坝、防波堤、导流堤(长度等 1 于和大于 2km)等工程;其它类型海洋工程 a 中不可逆改变或严重改变海岸线、滩涂、海 床自然性状和产生较严重冲刷、淤积的工程项目 4 2 面积 50×10 m ~30×104 的围海、填海、海湾改造工程,围海筑坝、防波堤、导流堤(长度 2 2km~1km)等工程;其它类型海洋工程中较严重改变岸线、滩涂、海床自然性状和产生 冲刷、淤积的工程项目 4 2 4 面积 30×10 m ~20×10 的围海、填海、海湾改造工程,围海筑坝、防波堤、导流堤(长度 3 1km~0.5km)等工程;其它类型海洋工程中改变海岸线、滩涂、海床自然性状和产生较 轻微冲刷、淤积的工程项目 注:其他类型海洋工程的工程规模可按照表 2 中工程规模的分档确定。 4 2 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风险事故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169-2018)附录 B,本项目 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危险物质主要为油类物质(燃料油)。 a.风险潜势初判及风险评价等级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危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在附录 B 中对应 临界量的比值 Q。 当只涉及一种危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 Q; 当存在多种危险物质时,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物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Q q q1 q2 ... n Q1 Q2 Qn 式中:q1,q2,...,qn——每种危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1,Q2,...,Qn——每种危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 Q<1 时,该项目的风险潜势为Ⅰ。 当 Q≥1 时,将 Q 值划分为:(1)1≤ Q<10;(2)10≤ Q<100;(3)Q> 100。 b.评价等级判定 由于施工船舶单舱燃料油量小于 2500 的临界量,根据以上分析本项目 Q<1, 因此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类,故本次评价仅对项目环境风险做简单定性分析。 3、小结 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评价等级见表 1.3-4。 表 1.3-4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项目 水文动力环境 水质环境 沉积物环境 生态环境 地形地貌与 冲淤环境 环境风险 等级 1 1 2 1 2 简单分析 1.3.3.评价范围 1、海洋水文动力环境评价范围 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水文动力环境 1 级评价范围 垂向距离一般分别不小于 5km;纵向(潮流主流向)不小于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 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的两倍。工程所在海域平均流速为 0.4m/s,潮流特征为 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半日潮。因此,确定本项目海洋水文动力环境评价范围为以工程为中心,工程所 在位置向西至海岸线,向南延伸 8.64km,向东延伸 5km,向北延伸 8.64km。 2、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海洋水质、海洋沉积物环境评价范围 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水文动力环境评价范围可以 满足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海洋水质、海洋沉积物环境要求。 3、海洋生态环境评价范围 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评价范围,主要依据被评价区域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完整 性确定。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 级评价以主要评价因子受 影响方向的扩展距离确定调查和评价范围,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km。 确定本项目海洋生态评价范围为以工程位置为中心,向西至陆域海岸线,向南延 伸 28km,向北延伸 28km,向东延伸 28km。 4、环境风险评价范围 本项目环境风险主要是涉海施工环节,风险评价范围和水动力范围同步。 最终确定本工程的评价范围为各单项要素评价范围的最大者,即以本工程向 西至陆域海岸线,向南、东、北侧各延伸 28km,总评价范围约 1510.81km2。本 项目的评价范围见表 1.3-5 和图 1.3-1。 表 1.3-5 A B C D 本项目评价范围四至坐标 纬度 119°31'11.97"N 119°42'24.87"N 119°32'43.76"N 119°10'29.97"N 经度 39°51'2.19"E 39°49'9.65"E 39°19'5.30"E 39°23'26.63"E 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A B 工程位置 D C 图 1.3-1 项目评价范围图 1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3.4.评价标准 本工程拟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见表 1.3-6~表 1.3-13。 表 1.3-6 标 准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项目 本次评价使用的标准 标准号 水环境 沉积物 海洋生 物 标准名称及分类 级别 GB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 GB18668-2002 《海洋沉积物质量》 《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 范》 HJ442-2008 表 1.3-7 海水水质标准 一类 一类 一类 生物多样性指数参考指 标 单位:mg/L(pH 除外) 项目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pH 7.8~8.5 7.8~8.5 6.8~8.8 DO>(mg/L) 6 5 4 3 COD≤(mg/L) 2 3 4 5 悬浮物(mg/L) 人为增加量≤10 人为增加量≤100 人为增加量≤150 无机氮≤(mg/L) 0.20 0.30 0.40 0.50 无机磷≤(mg/L) 0.015 0.030 0.045 油类≤(mg/L) 0.050 0.30 0.50 BOD5≤(mg/L) 1 3 4 5 铜≤(mg/L) 0.005 0.010 0.050 0.050 铅≤(mg/L) 0.001 0.005 0.010 0.050 锌≤(mg/L) 0.020 0.050 0.10 0.50 镉≤(mg/L) 0.001 0.005 0.010 0.010 汞≤(mg/L) 0.00005 0.0002 0.0002 0.0005 铬≤(mg/L) 0.050 0.10 0.20 0.50 砷 0.020 0.030 0.050 第一类 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第二类适用于 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 的工业用水区;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 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表 1.3-8 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评价标准(×10-6) 污染因子 石油类 Cr Pb Cu Cd Hg As Zn 硫化 物 总有机碳 (×10-2) 一类标准≤ 500.0 80.0 60.0 35.0 0.50 0.20 20.0 150.0 300 2.0 1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生物类别 表 1.3-9 海洋生物质量相关标准 单位(mg/kg) 总汞 铜 锌 镉 石油烃 150 250+ 40 2.0 5.5 0.6 20* 20* 20* 0.20 0.30 0.30 甲壳类 软体动物 鱼类 100 100+ 20 铅 2.0 10 2.0 ≤ 标准来源 全国海岸和海涂 资源综合调查简 明规程 注:*引用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 表 1.3-10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442-2008) 指数 H’ ≥3.0 ≥2.0~<3.0 ≥1.0~<2.0 <1.0 生境质量等级 优良 一般 差 极差 表 1.3-11 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种类 排放区域 3 海里<与最近陆地间的距 离≤12 海里 距最近陆地距离>12 海里 海域 船舶生活污水 距最近陆地 3 海里以内海 域 船舶含油废水 船舶垃圾 / 沿海 排放浓度(mg/L)或规定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使用设备打碎固形物和消毒后排放; 船速不低于 4 节,且生活污水排放速率不超 过相应船速下的最大允许排放速率; 船速不低于 4 节,且生活污水排放速率不超 过相应船速下的最大允许排放速率; 2012 年 1 月 1 日前安装或更换生活污水处理 装 置 的 船 舶 : BOD5 小 于 等 于 50mg/L ; SS≤150mg/L 2012 年 1 月 1 日以后安装或更换生活污水处 理 装 置的 船 舶 :BOD5 小 于 等于 25mg/L ; SS≤35mg/L;CODcr≤125mg/L;PH6~8.5;总 氯<0.5mg/L 不大于 15 在任何海域,应将塑料废弃物、废弃食用油、 生活废弃物、焚烧炉灰渣、废弃渔具和电子 垃圾收集并排入接收设施; 对于食品废弃物,在距最近陆地 3 海里(含) 以内的海域,应收集并排入接收设施,在距 最近陆地 3 海里至 12 海里(含)的海域,粉 碎或磨碎至直径不大于 25 毫米后方可排放; 在距离最近陆地 12 海里以外的海域可以排 放;(3)对于货物残留物,在距最近陆地 12 海里(含)以内的海域,应收集并排入接收 设施;在距最近陆地 12 海里以外的海域,不 含危害 海洋环境物质 的货物残留物 可以排 放;(4)对于动物尸体,在距最近陆地 12 海里(含)以内的海域,应收集并排入接收 设施;在距最近陆地 12 海里以外的海域可以 排放;(5)在任何海域,对于货舱、甲板和 外表面清洗水,其含有的清洁剂或添加剂不 属于危害海洋环境物质的方可排放,其他操 作废弃物应手机并排入接收设施;(7)在任 1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何海域对于不同类别船舶垃圾的混合垃圾的 排放控制,应同时满足所含每一类船舶垃圾 的排放控制要求。 *注:按《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管理规定》,沿海船舶铅封排污设备,禁止排放。 表 1.3-12 昼间 70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等效声级:dB(A)) 夜间 55 标准依据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船舶废气排放执行《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中的限值,具体 见表 1.3-13。 表 1.3-13 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及代号 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船舶废气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 制区实施方案》 燃料硫含量 0.5%,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应满足《国 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不同阶段的要求 1.4.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敏感目标 1.4.1.海洋敏感区及其分布 1.4.1.1.海洋功能区划环境敏感区 根据《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本项目位于区划中的北戴 河旅游休闲娱乐区(5-3)内,周边主要海洋功能区包括洋河口农渔业区(1-3)、 洋河口至新开口农渔业区(1-4)、人造河口农渔业区(1-5)、大蒲河口农渔业 区(1-6)、新开口农渔业区(1-7)、滦河口农渔业区(1-8)、秦皇岛港口航运 区(2-3)、赤土河口海洋保护区(6-1)、金山嘴海洋保护区(6-2)、七里海海 洋保护区(6-3)、黄金海岸海洋保护区(6-4)以及滦河口海洋保护区(6-5)。 周边海域的海洋功能环境敏感区分布见图 1.4-1 及表 1.4-1。 1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项目 图 1.4-1 工程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划图 1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1.4-1 序号 本项目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划规划环境敏感区分布情况 方位 距离 包含 0 SW S SW N 3.40km 3.51km 3.82km 3.96km 6 名称 北戴河旅游休闲娱乐 区 七里海海洋保护区 黄金海岸海洋保护区 新开口农渔业区 大蒲河口农渔业区 洋河口至新开口农渔 业区 E 4.36km 7 滦河口农渔业区 S 9.06km 8 人造河口农渔业区 N 11.45km 9 滦河口海洋保护区 S 13.75km 10 洋河口农渔业区 N 16.80km 11 秦皇岛港口航运区 NE 23.53km 12 赤土河口海洋保护区 NE 27.74km 13 金山嘴海洋保护区 NE 25.65km 1 2 3 4 5 保护内容 砂质岸滩、海水质量和近岸海域褐牙 鲆、红鳍东方魨、刺参等种质资源 澙湖生态系统 文昌鱼及其栖息地、自然砂质岸滩 水深地形和海洋动力条件、海水质量 水深地形和海洋动力条件、海水质量 栉江珧、魁蚶、毛蚶、竹蛏等水产种 质资源和海洋环境 三疣梭子蟹、花鲈、假睛东方魨、文 昌鱼等水产种质资源、珍稀海洋生物, 滨海湿地,自然砂质岸滩、海水质量 水深地形和海洋动力条件、海水质量 保护河口湿地、澙湖—沙坝生态系统; 自然砂质岸滩 保护水深地形和海洋动力条件、海水 质量 保护水深地形和海洋动力条件 保护河口地貌、海水质量、湿地、鸟 类 保护基岩岸滩、海蚀地貌、海水质量 和褐牙鲆、红鳍东方魨、刺参等种质 资源 1.4.1.2.海洋生态红线保护规划敏感区 根据《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本项目位于重要滨海旅游区中北戴河旅游区 (7-3)内,周边生态红线区包括重要昌黎黄金海岸保护区(2-1)、北戴河湿地 公园(2-4)、滦河河口生态系统(3-2)、滦河河口沼泽湿地(4-1)、秦皇岛海 域种质资源保护区(5-1)、南戴河海域种质资源保护区(5-2)、昌黎海域种质 资源保护区(5-3)、金山嘴海蚀地貌(6-3)、重要砂质岸线(8-8、8-9、8-10、 8-11、8-12、8-13、8-14、8-15、8-16)、砂源保护海域(9-1、9-3)、自然岸线 (1-7、1-8、1-9、1-10、1-11、1-12、1-13、1-14)。周边海域的红线区分布见 图 1.4-2 及表 1.4-2。 1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项目 图 1.4-2 工程所在海域生态红线图 1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1.4-2 工程所在海域生态红线规划敏感目标分布情况 序号 名称 方位 距离 1 北戴河旅游区 包含 0 2 昌黎黄金海岸保护区 S 3.51km 金山嘴至新开 口海域(9-1) E 4.24km 3 沙 源 保 护 海 域 滦河口至老米 沟海域(9-3) S 4 5 6 南戴河海域种质资源 保护区 重要 砂质 岸线 自然 岸线 保护内容 保护基岩岸滩、砂质岸滩、近岸海 域生态环境 保护海岸自然景观及所在海区生态 环境和资源,包括沙丘、沙堤、潟 湖、林带、鸟类、海水、文昌鱼等 海洋生物构成的海岸海洋生态系统 保护海底地形地貌、海洋动力条件、 海水质量 NE 鸽子窝至海 NE 上音乐厅岸 段(8-8) 北戴河旅游 码头至小东 NE 山岸段(8-9) 小东山至北 戴河 36 号楼 NE 岸段(8-10) 金山嘴至戴 河口岸段 NE (8-11) 戴河口至洋 河口岸段 NE (8-12) 碧海蓝天至 人造河口渔 N 港东岸段 (8-13) 人造河口至 东沙河口岸 N 段(8-14) 大蒲河口至 包含本项目 新开口岸段 陆域工程 (8-15) 新开口至塔 子口岸段 S (8-16) 戴河口至洋 河口岸段 NE (1-7) 碧海蓝天度 N 8.28km 15.04km 保护海底地形地貌和栉江珧、魁蚶、 毛蚶、竹蛏等水产种质资源,保 护海洋环境质量 27.70km 27.10km 26.61km 20.92km 17.50km 保护砂质岸线和岸滩地貌 12.10km 5.91km 0 5.19km 17.50km 12.10km 17 保护岸滩地貌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假村至人造 河口渔港东 岸段(1-8) 人造河口至 东沙河口岸 段(1-9) 东沙河口至 大蒲河口岸 段(1-10) 大蒲河口至 新开口岸段 (1-11) 新开口至塔 子口岸段 (1-12) 滦河口至第 二节岸段 (1-13) 七里海岸段 (1-14) N 5.91km N 4.45km 包含本项目 陆域工程 0 S 5.19km SW 22.30km SW 3.20km 7 北戴河湿地公园 NE 27.81km 8 秦皇岛海域种质资源 保护区 NE 21.25km 9 金山嘴海蚀地貌 NE 26.18km 10 昌黎海域种质资源保 护区 SE 21.61km 11 滦河河口生态系统 S 20.32km 12 滦河河口沼泽湿地 S 22.1km 保护河口地貌、湿地、鸟类、海洋 环境质量 保护海底地形地貌和褐牙鲆、红鳍 东方魨、刺参等种质资源,保护海 洋环境质量 保护基岩岸滩、海蚀地貌景观 保护海底地形地貌和三疣梭子蟹、 花鲈、假睛东方魨、文昌鱼等水产 种质资源,保护海洋环境质量 保护河口地形地貌、生态环境 保护潟湖—沙坝海岸景观,河口湿 地和鸟类 1.4.1.3.现状敏感区 根据项目所在海域的开发利用现状和相对距离、敏感程度,选取本次评价所 涉及的现状敏感区见表 1.4-3。 表 1.4-3 项目现状敏感区分布情况 序号 1 名称 确权养殖区 方位 E 距离(km) 4.48km 2 养殖区 1 NE 17.80km 3 养殖区 2 NE 20.94km 4 养殖区 3 NE 12.00km 5 养殖区 4 NE 10.45km 6 养殖区 5 NE 6.71km 7 葡萄岛综合旅游项目 NE 12.16km 18 保护目标 海水水质、生态 海水水质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8 仙螺岛游乐场 NE 18.77km 9 南戴河海上游乐场 NE 17.43km 10 北戴河老虎石浴场 NE 23.36km 11 蓝色海岸房地产有限公司浴场 NE 20.04km 12 星光房地产有限公司浴场 NE 17.40km 13 禹作成海水浴场 NE 15.00km 14 王亚东浴场 NE 14.70km 15 李帅浴场 NE 14.60km 16 碧海蓝天度假村有限公司浴场 NE 13.40km 17 雄狮海海水浴场 NE 9.87km 18 金龙湾海水浴场 NE 8.40km 19 新开口 S 2.84km 20 大蒲河口 N 2.97km 21 洋河口 NE 14.90km 22 戴河口 NE 21.07km 23 滦河口 S 20.00km 24 七里海 SW 2.46km 25 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 NE 20.50km 26 北戴河湿地公园 NE 27.81km 27 北戴河沿海湿地 NE 21.11km 28 昌黎黄金海岸湿地 S 3.51km 29 滦河河口湿地 S 8.28km 海水水质、生态 海水水质 潟湖—沙坝海岸 景观,河口湿地 和鸟类 1.4.2.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及其分布 根据项目周边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以及项目所在海域的开发利用现状 和相对距离、敏感程度,选取本次评价所涉及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4-4所示。 表 1.4-4 序号 规 划 环 保 目 标 项目周边环境保护目标分布 名称 方位 距离 河 北 省 海 洋 功 能 区 划 1 北戴河旅游休闲娱乐 区 包含 0 2 七里海海洋保护区 SW 3.40km 3 黄金海岸海洋保护区 S 3.51km 4 新开口农渔业区 SW 3.82km 5 大蒲河口农渔业区 N 3.96km 河 北 6 昌黎黄金海岸保护区 S 3.51km 19 保护内容 砂质岸滩、海水质量和近 岸海域褐牙鲆、红鳍东方 魨、刺参等种质资源 澙湖生态系统 文昌鱼及其栖息地、自然 砂质岸滩 水深地形和海洋动力条 件、海水质量 水深地形和海洋动力条 件、海水质量 保护海岸自然景观及所 在海区生态环境和资源, 包括沙丘、沙堤、潟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省 海 洋 生 态 红 线 现状环 保目标 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岸 段砂质岸线 包含本项目 陆域工程 0 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岸 段自然岸线 包含本项目 陆域工程 0 9 10 11 12 七里海岸段自然岸线 新开口 大蒲河口 七里海 SW S N SW 3.20km 2.84km 2.97km 2.46km 13 昌黎黄金海岸湿地 S 3.51km 20 湖、林带、鸟类、海水、 文昌鱼等海洋生物构成 的海岸海洋生态系统 保护砂质岸线和岸滩地 貌 保护岸滩地貌 海水水质、生态 潟湖—沙坝海岸景观,河 口湿地和鸟类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大蒲河口 大蒲河口至新开 口岸段砂质岸 线、自然岸线 本项目 大蒲河口至新开 口岸段砂质岸 线、自然岸线 七里海岸段 自然岸线 七里海 新开口 图 1.4-3 昌黎黄金海岸湿地 项目周边环境保护目标分布 2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工程概况 2.1.建设项目名称、性质、规模及地理位置 2.1.1.工程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 2、项目性质 新建。 3、项目地理位置 工程区域位于大蒲河口与新开口之间岸段的中部,海岸整治修复长度约 2.9km,地理坐标为 119°18′5″~119°19′11″、39°37′14″~39°38′50″。该岸段北靠阿 那亚黄金海岸社区,黄金海岸休闲体育滑沙公园,中部为黄金海岸海滨高尔夫球 场,南临为黄金海岸沙雕大世界。工程地理区位见图 2.1-1 所示。 图 2.1-1 本工程地理位置图 2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4、项目建设投资及规模 本项目为海岸整治修复工程,工程内容为:(1)拆除构筑物 2000m2;(2) 滩肩补沙总长度 2.9km,补沙方量共计 40×104m3,修复沙滩的宽度达 20~50m; (3)吹填水下沙坝 3 座,沙坝总长约 1.0 km,方量约为 25×104m3;(4)覆植 沙丘长度约 1.0 km(其中包括沙丘和覆植),沙丘方量约 1.1×104m3,覆植面积 约 0.85×104m2;(5)修建长 300 m 的砂质岬头 1 座,方量 7×104m3。 工程施工期约为 210 天,总投资约 4800 万元。 2.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落实《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8 年 4 月 2 日,习近 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对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 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明确提出要打赢打好七大战役,强 调“要制定具体作战方案,明确责任主体、考核办法,确保 3 年时间明显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又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周密 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 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 号)对渤海综合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渤海综 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环海洋〔2018〕158 号)提出:到 2020 年,渤海近 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 73%左右,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 35%左右,滨海湿 地整治修复规模不低于 6900 公顷,整治修复岸线新增 70 公里。《关于实施渤海 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环海洋〔2019〕5 号)提出:河北 省滨海湿地整治修复规模不低于 800 公顷,整治修复岸线新增 14 公里。项目的 建设是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快解决渤海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落实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需要。 项目修复岸线长度 2.9 公里,工程的实施是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快 解决渤海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落实《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需 要。 2、实施国家重大战略,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需要 在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压力的大背景下,党中央、 国务院提出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调发展三大战略,是在新常 2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态下对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持久推 动作用。在我国重大发展战略中,均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放到突出位置,其中加强 海岸带生态环境修复是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定生态保护 红线,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强化国土空间合理开发与保护, 加强区域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对于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区域 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 3、构建河北省沿海经济带的需要 2019 年 2 月 16 日举行的河北省沿海经济带建设工作会议,对海岸带生态修 复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坚持生态用海, 严守生态红线,严格控制入海河流污染物排放,切实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和海洋空 间资源利用管控,推动沿海经济带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该项目的实施,将对滨 海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形成积极的影响,促进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 续发展。 4、推动河北省海洋空间开发战略规划的需要 2018 年 3 月,《河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印发,该规划以“陆海统筹、 生态优先、优化结构、集约开发”为原则,明确了规划目标,“加快近岸海域污染 整治和生态修复”,“ 有效保护自然岸线,提高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到 2020 年 实现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大于等于 35%。秦皇岛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 项目 2019 年度计划修复岸线 4.97 公里,其中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 复工程修复岸线 2.9 公里,是保障自然岸线的有效措施。 5、落实秦皇岛市“湾(滩)长制”综合监管体系的需要 根据秦皇岛市海岸沙滩实际,按照“以区划分、属地管理、分类标准、分级 负责、综合监管、示范带动”的原则,对全市海岸沙滩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7 个责 任区,建立“湾长制”综合监管体系,确保每平方米海岸沙滩都有人监管、有人负 责。“湾长制”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把海洋环境污染,海岸沙滩违法占用、 违法建设,海岸侵蚀作为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因此实施该工程项目是落实秦皇 岛市“湾长制”综合监管体系的重要举措,恢复了海岸沙滩自然景观和亲海功能, 全面完善了“湾长制”机制,对海岸沙滩保护和利用有着巨大的提升。 6、是秦皇岛市海岸线保护科学性、连续性整治的需要 2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秦皇岛市海岸线 162.7km,其中适宜旅游砂质岸线、基岩岬湾砂质岸线长度 68.14km,是秦皇岛市重要的旅游资源,海岸线保护尤为重要,自上世纪 90 年代 起,开始监测海岸线变化,研究海岸线保护措施。2012 年以来实施了北戴河海 域环境整治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6 年实施了秦皇岛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截 止至 2018 年底,秦皇岛市累计整治修复岸线长度约 24.5 公里,新增加沙滩面积 70 余公顷。本项目的实施将是对秦皇岛市海岸线整治修复保护工作的有效补充, 项目实施后将形成连续的、科学的岸线岸滩保护体系。在前期工程经验的总结积 累升华下,本项目修复措施布置更具科学性。 7、是落实秦皇岛市总体规划目标的需要 秦皇岛以“生态立市”为发展战略之一,根据《秦皇岛市城市总体 规划 (2008-2020)》要求,北戴河滨海地区规划为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滨海旅游以 亲水沙滩为主要载体,近年来秦皇岛市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2018 年接 待旅游人数达到 6251.24 万人次,旅游需求逐年增加与海滩的不断侵蚀已成为制 约滨海旅游的主要矛盾,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海滩侵蚀现状,增加沙滩 面积,提升滨海旅游承载力。 8、减轻旅游海滩侵蚀退化,维护生态安全的需要 秦皇岛砂质海岸长期处于侵蚀状态,侵蚀岸段约 80 公里,占海岸总长度的 49%,在阿尔卡迪亚中部侵蚀程度十分严重,干滩宽度已经不足 5m,部分区域 基本无干滩,涨潮时海水直接作用在后缘铁丝网固定的卵石护岸,在海水作用下 发生掏蚀现象,部分区域的护岸在波浪作用下铁丝网被冲破,卵石凌乱不堪,生 态安全受到威胁。除此之外,在阿尔卡迪亚附近,高尔夫球场占用沙滩岸线,阻 隔了南北两侧沙滩,使得岸滩的整体性大打折扣,使得整体的自然岸线遭受损坏, 影响了周边生境。浴场海滩生态功能和旅游休憩价值显著下降,严重影响了秦皇 岛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声誉,已经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因 此,实施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断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是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生 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高海岸侵蚀防护的需要。 综上所述,为全面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 划,减少社会经济损失,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2.工程建设方案及总体位置概述 海岸整治修复长度约 2.9km。工程内容包括拆除构筑物、覆植沙丘、滩肩补 沙、水下沙坝、砂质岬头五个部分。 工程总平面布置见图 2.2-1 所示。 图 2.2-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平面布置图 1、拆除构筑物 拆除占滩构筑物,恢复自然岸滩属性,拆除原则“先上后下、先里后外”,拆 除面积约 2000m2。向海边坡 1:1,拆除至高程 0.0 m 处。拆除过程中应文明施 2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控制降低噪音,防止扬尘,控制施工范围,确保周围建筑物、设施及人员的 安全。 图 2.2-2 构筑物拆除范围施工图 2、覆植沙丘 在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段的后滨构建覆植沙丘,沙丘高程约 3.0 m,沙 丘宽度约 10.0m,长度约 1km,所需沙子方量约 1.1×104m3,在成型的沙丘面层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且适宜在海边成长的适生草源,植被种植面积约 0.85×104m2。种植完成后通过自然入侵的方式进行繁殖、扩散、生长。 图 2.2-3 覆植沙丘效果图 2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2.2-4 覆植沙丘平面布置图 3、滩肩补沙 沙滩修复岸线总长度约 2.9 km,修复后将人工沙滩的上限高程(即滩肩高程) 设置为 1.6~2m(85 国家高程基准),沙滩宽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 20~50m 左右。 本次工程主要以海上施工为主,辅以沙滩机械平整。滩肩补沙的设计主要为滩肩 高度、沙滩宽度、补沙粒径、养滩剖面形式、养滩坡度、养滩方式、补沙方量等。 (1)沙滩滩肩高度及宽度 人工养滩所形成的最为稳定的剖面为一定水动力条件下的平衡剖面,然而由 于实际施工条件的限制,养滩补沙工程中的剖面形态达不到平衡剖面形态,第二 阶滩肩可作为备用砂源随波浪、海流等水动力条件搬运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以达 到稳定沙滩的作用。秦皇岛冬夏两季潮位有所不同,冬低夏高,2m 滩肩高程设 计是理论波浪的最大爬高高程,而实际上冬季潮位比夏季潮位低,波浪的爬高也 会降低,二阶滩肩的设计更能适应潮位的季节变化,同时能够较为有效的避免侵 2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蚀陡坎的出现,而多阶滩肩在实际的自然条件下也是普遍存在的。 滩肩高程的确定参考《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中正向规则波在斜坡堤上的波浪 爬高计算公式: R=KΔR1H 其中 R 为波浪爬高,H 为波高,糙渗系数 KΔ按 0.50~0.55 计算,R1 为 KΔ=1, H=1m 时的波浪爬高(m)。 图 2.2-5 斜坡上波浪爬高 本次工程根据海岸的实际情况,参考周边自然岸滩的形态,将人工沙滩后缘 的上限高程(即滩肩高程)设置为 2m(85 国家高程基准),前缘上限高程设置 为 1.6m,平整后,沙滩在整体平缓的条件下,高程误差控制在 20cm 范围内。设 计滩肩宽度按照岸线形状,随位置不同而异。沙滩宽度参考经验及其周边岸滩, 根据实际情况,沙滩增宽约 20~50m。 (2)沙滩补沙中值粒径选择 据美国《海岸工程手册》经验,原则上人工补沙中值粒径 D50 应为原海滩沙 D50 的 1.0~1.5 倍,大蒲河至新开口海滩沙中值粒径 D50 约 0.20mm,建议养滩沙 D50 介于 0.20~0.30mm 之间。根据砂源区砂体的粒度参数,在考虑流失系数的前 提下可进行适当调整。 (3)沙滩剖面形式及坡度 参考相似条件下的海滩坡度与泥沙粒径的相关关系,综合美国海岸工程手 册、荷兰人工海滩补沙手册的推荐值、规范及相关经验,滩面采用 1:15 坡度。 本次工程主要以海上施工为主,辅以沙滩机械平整。 2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2.2-6 典型养滩剖面设计示意图 (4)养滩方式 本工程泥沙主要来源于锚地疏浚沙,利用取沙船在施工作业海域进行取沙, 采用驳船进行运沙,在近岸处,吸沙船将泥沙从驳船中吹至岸上指定区域,并运 用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对岸滩进行整饰。在滩肩处补沙,形成宽阔的沙滩, 其施工剖面的边坡,低潮线以下按设计在水动力条件下的自然安息角。 (5)沙滩补沙方量 根据实测与设计剖面进行方量计算,参考美国海岸工程设计手册及北戴河西 海滩沙滩治理经验,考虑沙流失等因素,滩肩补沙的超填系数取值为 1.3。 经计算本次工程滩肩补沙总方量为 40×104m3。 4、水下沙坝 拟在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近岸海域布设 3 座水下沙坝,沙坝离岸距离(离 岸距离为沙坝坝顶向岸侧处与剖面基点之间的距离)300m 左右(沙坝坝顶向岸 侧处与海岸线之间距离约为 230m),北侧两座沙坝长度为 300m,南侧一座沙坝 长度为 400m,沙坝口门间距约 200m。 (1)沙坝位置 养滩工程的近岸沙坝为具有喂养功效的活动型沙坝,最佳方案是沙坝位置靠 3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近海岸,顶部水深尽量减小,增加沙坝破波的能力,使传播至近岸的波能更小, 更好地保护海滩免遭受波浪侵蚀,并促使沙坝沉积物向岸运移。 对项目海域近岸地形、水深及沙坝功效发挥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结合以 往工程经验,确定沙坝离岸为 300m 左右时沙坝较为稳定,保护岸滩效果较好。 (2)沙坝坝顶高程 坝顶高程决定了坝顶的相对水深,进而控制了沙坝透射系数,沙坝透射系数 随着相对坝顶水深 R/H 的减小而减小,并且基本上呈线性变化关系。相对坝顶 水深越小,沙坝透射系数就越小,沙坝的遮蔽功效越大。根据经验值和数值模拟 进行沙坝高程比选,坝顶高程为-0.5m。 (3)沙坝长度 沙坝长度与波浪因折射在坝后波能聚集的程度相关,为避免波能聚集效应, 沙坝的长度至少应是平均波长的 2.5 倍。因此,本次沙坝选取 300m 两座和 400m 一座。 (4)沙坝坝顶宽度 在防御侵蚀性波浪时,坝顶宽度自 0m 向 30m 的增加,可以增加接近 50% 保护程度,由 30m 增加到 60m,增长速率变小,保护程度可达到 90%,推荐沙 坝最佳顶宽为 30~60m,本次沙坝坝顶宽度设计为 50m。沙坝的边坡坡度与泥沙 粒径和组成以及工程区海洋动力条件有关,Allison 和 Pollock(1991)研究表明, 中粗沙型沙坝向岸和向海坡度为自然休止角,0.5~2mm 之间粒径的泥沙水下休止 角在 35°左右,根据相关经验,本次设定沙坝两侧坡度向陆侧 1:3,向海侧 1:10。 (5)沙坝泥沙粒径 为有效发挥沙坝的养滩功效,沙坝材料宜选用有利于淤积的分选良好的中值 粒径 D50 为 0.5~2mm 的中粗沙,根据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该粒径泥沙在常浪条 件下不会启动;即使在暴风浪条件下沙坝被破坏,对沙滩的影响也是良性的,不 会形成任何威胁。 (6)吹填沙方量 根据《海滩养护与修复技术指南》,同时考虑沙坝位置所受波能较大,因此 沙坝超填系数取值为 1.5,人水下沙坝吹填方量约 25×104m3。 3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2.2-7 水下沙坝效果图 养滩工程的近岸沙坝为具有喂养功效的活动型沙坝,最佳方案是沙坝位置靠 近海岸,顶部水深尽量减小,增加沙坝破波的能力,使传播至近岸的波能更小, 更好地保护海滩免遭受波浪侵蚀,并促使沙坝沉积物向岸运移。对项目海域近岸 地形、水深及沙坝功效发挥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结合以往工程经验,确定沙 坝离岸为 300m 时沙坝较为稳定,保护岸滩效果较好。水下沙坝的主要作用包括 降低波浪力和向沙滩动态补沙,秦皇岛自 2006 年开始已经开展多项砂质岸线整 治修复工程,根据对已建工程的效果核查结合本项目开展的数学模型计算,沙坝 的设计是合理的,沙坝的消浪作用年限为两到三年,动态补沙年限为五到八年。 5、砂质岬头 在沙雕大世界近岸区域吹填 1 座砂质岬头,拦截上游海滩纵向输沙,并为下 游海滩提供砂源。砂质岬头设计参考沙坝,超填系数取值与水下沙坝一致,为 1.5。砂质岬头长 300m,宽 50m,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侧离海岸线约 100m,北 侧离海岸线约 270m。吹填方量约 7×104m3。 2.3.工程的辅助和配套设施,依托的公用设施 本项目为沙滩整治修复工程,不涉及辅助和配套设施。 2.3.1.给水工程 本项目施工用水主要在陆上施工部分,主要为养护用水和抑尘用水,可就近 从海水浴场现有供水设施处取水;其次施工人员用水可饮用桶装矿泉水。 3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3.2.供电通讯 本工程施工点较集中,施工点施工用电负荷较低,本次设计考虑各施工点从 海水浴场现有的送电线路接线至各施工点。施工通讯:利用当地邮电、通信网解 决。 2.3.3.施工营地 本工程施工人员均为本地人员,不在现场食宿,因此本工程不需设置施工营 地。 2.3.4.交通设施 本工程交通运输便利,现有道路可满足工程施工期间外来物资运输要求。工 程区域内作业场所较小,场内交通由施工单位自行解决。 2.4.生产物流与工艺流程、原(辅)材料及其储运、用水量及排水量等 本项目为沙滩整治修复工程,不涉及营运期间的生产物流和工艺流程。本次 工程所需建筑材料主要以沙为主,指定沙源区域沙料可以满足养滩沙的需求。本 项目砂源取沙地为秦皇岛港锚地,海上取沙经市政府同意,将结合秦皇岛港锚地 维护疏浚同时进行,利用锚地疏浚沙进行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吸沙船在指定采砂 区域取沙,通过运沙船运输至工程区域进行吹填。 施工期间用水主要包括生产用水和施工人员生活用水,排水主要为施工人员 生活污水,产生量相对较小。 2.5.工程施工条件、施工方法、工程量及计划进度 2.5.1.施工条件 本次工程主要以干滩施工和海上施工为主,并辅以陆运工程,大蒲河口与 新开口之间岸段的中部,道路交通设施较为完善,水电便利。施工期间运沙船, 吹沙船等施工船只休息时一般情况下停靠在秦皇岛港西锚地,大风期间在汤河口 停靠避风。 3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5.2.施工方法 2.5.2.1.施工内容 1、拆除构筑物 本工程对陆上部分建设施工之前,需要对现有占滩构筑物进行拆除,使得后 期可以顺利进行滩肩补沙。本着文明施工的原则,施工过程中选用低噪声设备, 最大程度的减小噪声污染。拆除过程中每天进行洒水等降尘措施,以减少施工扬 尘。对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及拆除后的建筑物均进行妥善的处置,生活垃圾 统一收集至附近垃圾桶,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建筑垃圾回收加工处理后用于道 路建设,不会对近岸海域造成环境污染。 根据工程设计资料,拆除原则“先上后下、先里后外”,拆除面积约 2000m2。 2、覆植沙丘 本工程用沙经 2000m3 的运沙船运至吹填作业点,通过 800m3/h 的吹沙船进 行吹填作业,随后用挖掘机等陆上施工机械进行整饰。然后选取周边适生品种, 在成型的沙丘面层种植植被,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根据勘察结果,本次种植以 披碱草为主,原因在于披碱草具有性耐旱、耐寒、耐碱、耐风沙的特性,易于存 活,是一种很好的护坡、水土保持和固沙的植物。种植完成后通过自然入侵的方 式进行繁殖、扩散、生长。 根据工程设计资料,沙丘高程约 3.0 m,宽约 10 m,长度约 1.0 km,沙 丘方量约为 1.1×104m3 3、滩肩补沙 本工程用沙经 2000m3 运沙船运至吹填作业点,通过 800m3/h 的吹沙船进行 吹填作业。吹沙船首先按照要求进入施工海域后,待运沙船到达后即可进行施工 开工展布作业,开工展布作业完毕后实施人工补沙工程。 (1)船机定位:吹沙船进入预先选定的吹沙海域进行定位,定位时利用起 锚艇在船舶艏艉各抛设两颗交叉八字锚。 (2)浮筒管线抛设:吹沙船就位后由起锚艇协助进行浮筒管线抛设作业, 由于水上浮筒管线受风浪、海流以及吹填施工过程中浮管内泥沙流冲击力的影 响,因此浮管抛设时尽可能呈流线型弯曲状态,间隔 100m 需布置一口管线锚加 3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以固定,按规范要求浮管上每 50m 设置一灯浮,浮管两端分别与船上和滩肩浮 管连接头相接,完成浮筒管线开工展布作业。 (3)运沙船运沙 沙料通过运沙船运至本工程施工现场指定位置后进行人工补沙吹填,由于施 工现场海域水深较浅,考虑到施工船舶最低吃水要求,本次施工选配 2000m3 运 沙船并配足数量,确保吸运吹平衡协调。运沙过程禁止装运海砂过量超载,并且 运沙船运沙时船仓应留有一定的富余量,以防止运输过程中泥沙外泄污染海洋环 境。 (4)吹填沙 在吹沙船吸沙管的入口端安装离心式泥浆泵,利用高压水枪搅松沙运沙船仓 中的泥沙,通过泥浆泵的作用产生一定的真空把稀释所得的沙浆经吸沙管吸入提 升再通过船上输沙管线排入到吹填浮管中。吹沙船施工过程中设置临时验潮站, 每 30 分钟上报一次潮位(潮位基准面与施工基准面统一采用 1985 年国家高程基 准),吹沙船施工操作人员根据验潮站测得的水位,换算成施工标高,及时调整 吹填高度保证达到设计图纸要求。在浮管距管头 10m 处设置定位锚,管头采用 DGPS 定位。吹填浮管管线出口处设置消能头,减少管头的冲刷,避免管头形成 较大的冲坑,保证人工补沙吹填平整度。 (5)岸滩形态的整饰 根据设计情况通过摊平机等设备对岸滩及水下沙坝进行形态修整。 本次沙滩修复岸线总长度 2.9km,根据海岸的实际情况,将人工沙滩的上限 高程(即滩肩高程)设置为 1.6~2m(85 国家高程基准),设计滩肩宽度按照岸 线形状,随位置不同而异,沙滩宽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 20~50m。工程施工主要 以海上作业为主,经运沙船运至作业点后进行管道吹填,并辅以沙滩机械平整, 形成宽阔的沙滩,滩肩补沙总方量约为 40×104m3。 4、水下沙坝 本工程在离岸约 200~300m 处设置 3 座水下沙坝。在施工前,确定好人工沙 坝地点后,不需进行地基清理,直接在选址区域进行吹填。 工程用沙分别经 2000m3 的运沙船运至三个沙坝吹填作业点,通过管道吹填 至填沙区,堆成设计的平面形态。工程与滩肩补沙工程同时进行吹填作业,施工 方法相同,在作业点四周设置防污屏以减少悬沙扩散,防污屏主要是由防污帘布、 3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浮体以及系锚点三部分组合而成,其随作业点的移动而移动,没有固定的位置。 它是既可渗透水又能阻挡细粒悬浮固体的垂直屏蔽,从水表边向下延伸到一定水 深。项目吹填管线及防污屏布设示意图见图 2.5-1。 3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项目水 下沙坝 项目沙滩 防污屏 吹沙船 运沙船 吹沙船 运沙船 图 2.5-1 吹填管线及防污屏布设示意图 3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根据工程设计资料,3 座沙坝总长约 1.0km,坝顶宽约 50m,坝顶高程为-0.5m, 吹填方量约为 25×104m3。 5、砂质岬头 为防止沿岸流对沙滩养护沙的侵蚀,在沙雕大世界近岸区域吹填 1 座砂质岬 头,一方面起到减缓波浪对湾内沙滩侵蚀的作用,同时又可作为沿岸沙源,补充 海岸侵蚀的沉积物流失,促进泥沙回淤,根据工程设计资料,砂质岬头需长约 300m,超填系数取值为 1.5,吹填方量约 7×104m3。低潮时不出露水面。岬头建 设过程与滩肩补砂施工工艺类似,均采用运沙船运沙、浮管吹填的方式施工,同 时在作业点设置防污屏以减少悬沙扩散,设置方式同水下沙坝。 2.5.2.2.施工机械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施工机械见下表所示。 表 2.5-1 工程施工机械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拟投入数量 用途 1 运沙船 2000m3 9 运砂 2 吹沙船 800m3/h 3 吹砂养滩 3 挖掘机 2m3 3 拆除构筑物 4 自卸汽车 25t 6 外运土石方 5 装载机 2m3 5 倒运砂 6 推土机 75kW 5 场地平整推土 7 发电机 120kW 4 应急 8 民船 150HP 3 水上交通 2.5.2.3.具体施工顺序 本工程主要施工顺序为:放线—施工测量—吹填砂—岸滩形态整饰—竣工验 收—竣工后养滩监测工作移交。 施工流程图见图 2.5-2。 3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2.5-2 项目施工工艺流程图 2.5.3.工程主要量 本项目主要工程量见下表所示。 表 2.5-2 序号 1 工作内容 拆除构筑物 2 覆植沙丘 3 4 5 滩肩补沙 水下沙坝 砂质岬头 主要工程量 分项 沙丘 覆植 单位 m2 m3 m2 m3 m3 m3 数量 2000 11000 8500 400000 250000 70000 2.5.4.施工进度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时间为 2020 年 3 月至 2022 年 12 月。其中,主体工程于 2020 年 12 于月完成,工程之后进行为期 2 年 的后期监测内容,以对工程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2020 年 3 月~2020 年 6 月,完成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项 目审批、招投标等前期工作。 2020 年 6 月~2020 年 12 月,完成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 中的拆除构筑物、覆植沙丘、滩肩补沙、水下沙坝和砂质岬头工程,在工程期间 3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同步进行监测,进行工程阶段验收工作。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进行监测与后效评估工作,完成综合报告及工 作报告编制。 项目建设期共计 210 天。 4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2.5-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进度表 2020 工作内容 (1)项目审批,招投标等工作 3 4 5 6 ● ● ● ● 7 8 9 10 ● ● ● ● 11 12 ● ● ● ● ● ● 2021 2022 1~12 1~12 ● ● (2)工程施工 拆除构筑物 ● ● ● 覆植沙丘 ● ● 滩肩补沙 水下沙坝 砂质岬头 (3)监测与后效评估 ● ● 41 ● ● ●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5.5.土石方平衡及物料 1、沙源特性 根据908专项海洋底质调查粒度分析成果资料,按照谢帕德的沉积物分类与 命名方案,河北省管辖海域及邻近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包括:砂(S)、 粉砂质砂(TS)、粉砂(T)、黏土质粉砂(YT)、黏土(Y)、砂(S)—粉砂 (T)—黏土(Y),其中砂质沉积物类型分布范围较广(分布于秦皇岛和唐山海 域),可细分为中粗砂(CMS)、中砂(MS)、细中砂(FMS)、细砂(FS)等 类型。 本项目所选沙源区位于秦皇岛岛西锚地,根据河北众兴检验检测有限公司于 2020年8月25日对取砂区域海砂的检测报告可知,本区域海按细度模数分属细砂, 砂源物理性质检测数据见表2.5-4和附件10。 表 2.5-4 采样日期 2020.8.25 海砂物理性质 海砂性质 按细度模数分属细砂,级配区属III区,含泥量为0.8%,泥块含1.0% 根据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沙滩特性,设计要求采用D50 分别介于0.20~ 0.30mm和0.5~2mm之间的海砂进行岸滩修复滩肩补沙及地形地貌修复沙坝吹 填,以适应现有海滩的自然属性。本项目所需吹填沙7.31×105m3,所选沙源区能 够满足本项目滩肩补沙和人工沙坝吹填所需沙粒径及用量的要求。 2、土石方平衡 本项目施工内容涉及构筑物的拆除,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回收加工处理后用于 道路建设。本项目主要原料为沙料,沙料主要用于覆植沙丘、滩肩补沙、水下沙 坝 以 及 砂 质 岬 头 环 节 。 工 程 总 用 沙 7.31×105m3 , 其中 覆 植沙 丘 用沙 量 约 为 1.1×104m3,滩肩补沙用沙量约为40×104m3,水下沙坝用沙量约为25×104m3,砂 质岬头用沙量约为7×104m3。另外经计算,本项目涉及查拆除构筑物环节废建筑 垃圾的产生量为40t。其土石方平衡见图2.5-3所示。 4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2.5-3 土石方平衡图 2.6.工程占用(利用)海岸线、滩涂和海域状况 本工程涉海部分均属于修复工程,修复岸线长度共计 2.9km,恢复沙滩面积 14.09hm2。水下沙坝、砂质岬头实际占用海域面积分别为 7.95hm2、2.39hm2。参 照《海域使用分类》本工程海域使用类型按照其他用海管理,用海内容包括水下 沙坝、砂质岬头,本项目是在原海域进行修复,工程性质为公益性修复工程。 4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2.6-1 本项目工程位置图 4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2.6-2 本项目工程平面图 4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分析 3.1.生产工艺与过程分析 本项目为沙滩整治修复工程,不涉及营运期生产工艺,只包括施工过程。 施工过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水下沙坝、砂质岬头对海洋水文动力、地 质地貌及冲淤环境的影响;修复工程产生的悬浮物对海洋水质环境和海洋生态环 境的影响;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施工船舶的含油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涉及的主要施工工艺及产污环节介绍如下: 1、拆除构筑物施工工艺 挖掘机等拆除所需设施到达指定作业点后,对占滩构筑物进行拆除,拆除原 则“先上后下、先里后外”。该工艺构筑物拆除过程中会产生扬尘,通过施工区域 内洒水抑尘的方式减少其排放量;施工过程会伴随设备的机械噪声,项目拟采用 低噪声设备,同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以减小噪声污染; 拆除过程产生的废建筑垃圾回收加工处理后用于道路建设。 N G、N、S 拆除设施就位 构筑物拆除 建筑垃圾转运 注:G 为扬尘、N 为噪声、S 为废建筑垃圾 图 3.1-1 拆除构筑物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 2、覆植沙丘施工工艺 工程用沙经载重量 2000m3 的运沙船运输至作业点后,通过 800m3/h 的吹沙 船进行吹填作业,并通过推土机进行沙滩平整。然后在成型的沙丘面层选择生长 健壮、无病虫害且适宜在海边成长的披碱草进行种植,种植完成后通过自然入侵 的方式进行繁殖、扩散、生长。该工艺平整过程中会产生扬尘,通过施工区域内 洒水抑尘的方式减少其排放量;施工过程会伴随设备的机械噪声,项目拟采用低 噪声设备,同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以减小噪声污染。 4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海砂 N N G、N 运输到作业点 吹填 推土机平整 铺设种植土 种植植被 绿植养护 注:G 为扬尘、N 为噪声 图 3.1-2 覆植沙丘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 3、滩肩补沙施工工艺 工程用沙经载重量 2000m3 的运沙船运输至作业点后,通过 800m3/h 的吹沙 船进行吹填作业,并通过推土机等设备进行沙滩平整。该工艺平整过程中会产生 扬尘,通过施工区域内洒水抑尘的方式减少其排放量;施工过程会伴随设备的机 械噪声,项目拟采用低噪声设备,同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 护,以减小噪声污染。施工工艺流程见图 3.1-3。 海砂 N N G、N 运输到作业点 吹填 推土机平整 注:G 为扬尘、N 为噪声 图 3.1-3 滩肩补沙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 4、水下沙坝施工工艺 工程用沙经载重量 2000m3 的运沙船运输至作业点后,通过 800m3/h 的吹沙 船进行吹填作业,形成沙坝。该工艺吹填工序会产生悬浮泥沙,施工过程中设置 防污帘部等措施,防止其外溢;施工过程会伴随设备的机械噪声,项目拟采用低 噪声设备,同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以减小噪声污染。 施工工艺流程见图 3.1-4。 海砂 N SS、N 运输到作业点 吹填 形成沙坝 注:N 为噪声、SS 为悬浮泥沙 图 3.1-4 水下沙坝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 4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砂质岬头施工工艺 工程用沙经载重量 2000m3 的运沙船运输至作业点后,通过 800m3/h 的船泵 进行吹沙作业,形成垂直于海岸延伸的砂质岬头,砂质岬头需长约 300m,超填 系数取值为 1.5,吹填方量约 7×104m3。低潮时不出露水面。该工艺吹填工序会 产生悬浮泥沙,施工过程中设置防污帘部等措施,防止其外溢;施工过程会伴随 设备的机械噪声,项目拟采用低噪声设备,同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并定期对设 备进行维护,以减小噪声污染。施工工艺流程见图 3.1-5。 海砂 N SS、N 运输到作业点 吹填 形成岬头 注:N 为噪声、SS 为悬浮泥沙 图 3.1-5 砂质岬头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 3.2.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及污染源强估算 本项目为沙滩整治修复工程,环境影响主要来自施工期间。 1、水环境 (1)悬浮物 项目在水下沙坝以及砂质岬头吹填过程中会产生悬浮沙。 水下沙坝以及砂质岬头吹填作业分别采用800m3/h的吹沙船进行吹填作业。 为减轻悬浮泥沙对周边水质环境的影响,在吹填施工过程中,外围设置防污屏。 防污屏主要由防污帘布、浮体以及系锚点三部分组合而成,即可渗透水又能阻挡 细粒悬浮固体的垂直屏蔽,从水表面向下延伸到一定水深。本项目所设置的防护 措施类似于吹填溢流,以设置防污屏的形式代替吹填溢流中的防护墙,可以对悬 浮泥沙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防止其扩散。根据相关资料,使用防污帘后悬沙浓 度最大为1500mg/L。具体计算过程: Q E 10 3 3600 式中: Q——吹填作业悬浮泥沙产生量,kg/s; E——吹沙船工作效率,m3/h; 4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ρ——使用防污帘后的悬沙浓度,mg/L。 经计算,每个作业点悬沙源强约为 0.33kg/s。 (2)船舶生活污水和机舱含油废水 本工程施工船舶主要包括运沙船、吹沙船,按 12 艘船舶同时工作,船舶定 员为 150 人,每人每天污水量按 80L 估算,则船舶施工人员每日生活污水最大 排放量约为 12m3,年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 2520m3(210 天计),生活污水中主 要污染物为 COD,浓度约为 350mg/L,则 COD 年产生量约为 0.882t/a。产生的 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后暂存在船上,定期送至陆域交有资质单位处理。 施工期间的船舶含油废水主要来自施工船舶产生的舱底油污水。根据《水运 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S149-1-2018)中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发生量系数 进行计算,本工程每天共产生油污水 5.094t,年污水发生量约为 1069.74t(210 天计)。机舱油污水的含油量按 2000mg/L 估算,则石油类污染物的发生量约为 2.14t/a。产生的含油废水委托当地具有资质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进行处理。 (3)陆域生活污水 本项目陆域施工人员按 20 人计算,每人每天产生污水 80L,初步估算,日 生活污水量约为 1.6m3,年污水发生量约为 336m3(210 天)。类比调查结果表 明,生活污水中 COD 和氨氮含量约为 400mg/L 和 40mg/L,则 COD 和氨氮产生 量分别约为 0.134t/a 和 0.0134t/a,拟依托海水浴场及周边酒店附近的公厕对其进 行处理,公厕定期由环保部门进行清掏。 (4)其他施工废水 施工现场其它用水主要为养护用水和抑尘用水,均自然蒸发,不向海水中排 放,对海洋环境基本没有影响。 2、大气环境 在施工阶段对环境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施工期间的构筑物拆除、沙滩平整以 及施工机械、运输车辆所排放的汽车尾气。 根据同类工地现场监测,施工作业场地附近地面粉尘浓度可达 1.5-30mg/m3。 通过洒水等降尘措施,可消减 80%扬尘产生量,类比相邻区域同类型工程,估计 施工期内扬尘排量约为 2.0t。 3、噪声 施工期间的噪声影响主要来自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类比同类型建设项目, 4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其噪声值一般在 65~100dB(A)。 4、固体废物 本项目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员工生活垃圾以及拆除构筑物产生的废建筑垃圾。 根据《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S149-1-2018),船舶生活垃圾按 1.0kg/人•天计,船舶施工人员总数约 150 人,陆域生活垃圾按 1.5kg/人•天计,陆 域施工人员总数约 20 人,本项目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 180kg/d。 类比建筑行业,100m2 建筑面积约产生 2t 建筑垃圾,本项目拆除构筑物面积 为 2000m2,则本项目在施工期内约产生建筑垃圾 40t。 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 3.2-1。 环境 要素 表 3.2-1 施工期主要污染物发生情况 产污环节 污染因子 污染物 削减 产生量 排放量 量 吹填悬浮沙 SS 0.33kg/s 0 0.33kg/s 处理措施及去向 自然排放 船舶生活污水 COD 0.882t/a 0 0.882t/a 船舶含油废水 石油类 2.14t/a 0 2.14t/a COD 0.134t/a 0 0.134t/a 氨氮 0.0134t/a 0 0.0134t/a 生活污水应收集后暂存在 船上,定期送至陆域交有 资质单位处理。含油废水 委托当地具有资质的船舶 污染清除单位进行处理 拟依托海水浴场及周边酒 店附近的公厕,公厕定期 由环保部门进行清掏 颗粒物 2.0t / 2.0t 洒水抑尘 生活垃圾 37.8t/a / 37.8t/a 建筑垃圾 40t / 40t 由环卫部门接收处理 回收加工处理后用于道路 建设 水环 境 陆域生活污水 大气 环境 扬尘 固体 废物 陆域固废 3.3.工程各阶段非污染环境影响分析 1、水文动力环境及冲淤环境改变 水下沙坝、砂质岬头的建设,将造成施工海域的流速、流向等水文动力条件 发生改变。由于水文动力的改变,造成附近海底地形地貌及冲淤环境的改善。 2、海水水质的影响 对水质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水下沙坝、砂质岬头建设过程中施工机械扰动底质 中的沙和淤泥,作业产生的悬浮泥沙影响海水水质透明度,从而对海洋水质环境 的产生影响。 5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局部海洋生境和生物资源遭受破坏 沙坝、岬头基础施工会对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底栖动物栖息、摄食 和繁殖的环境遭到彻底破坏。 3.4.环境影响要素和评价因子的分析与识别 通过对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及各污染物排放状况的分析,工程施工的环境影响 要素和评价因子筛选结果见表 3.4-1。 表 3.4-1 评价 时段 建 设 期 环境影响要素和评价因子分析一览表 环境影 响要素 评价因子 工程内容及其表征 影响程度与分 析评价深度 海水 水质 悬浮物、COD 等 施工过程产生的污染物 对周边海水水质造成改变 ++ 海洋 生态 浮游动物、浮游植 物、底栖动物、生物 体质量、渔业资源 施工过程将改变海洋生物的生存 环境,并对周边海域海洋生态环 境产生影响 ++ 对流场的改变 水下沙坝、砂质岬头改变流速 + 对地形地貌冲淤影 响 水下沙坝、砂质岬头造成冲淤变 化 ++ 扬尘 施工扬尘 + 生活垃圾等固体废 物 船舶和陆域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对 环境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船舶发生碰撞或行进 过程中发生跑冒滴漏等造成溢油 事故 海洋水 文动力 海洋地 形地貌 与冲淤 大气 环境 固体 废物 环境 风险 施工船舶溢油风险 + ++ 注:+ 表示环境影响要素和评价因子所受到的影响程度为较小或轻微,需要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影响预测; ++ 表示环境影响要素和评价因子所受到的影响程度为中等,需要进行常规影响分析与影响预测; +++ 环境影响要素和评价因子所受到的影响程度为较大或敏感,需要进行重点的影响分析与影响预测。 3.5.主要环境敏感目标和环境保护对象的分析与识别 本工程施工期间的主要污染因素包括生活污水、船舶含油废水、施工悬浮泥 沙、施工噪声、生活垃圾、废建筑垃圾等,运营期间项目不涉及污染环节。 项目用海周边海域敏感目标见“1.4 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敏感目标”分析,本 章节不再重复介绍。 5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3.6.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水质、沉积物现状评价主要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生态现状采用优势度、丰富 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进行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主要采用数值模拟预测的计算 方面。 5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4.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现状 4.1.区域自然环境现状 4.1.1.气象与气候 本项目采用国家海洋局秦皇岛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长期实测资料作统计。该 站位于秦皇岛市南山的灯塔处海滨,观测代表值良好,资料采集时间为 2003 年 至 2015 年。 1、气温 年平均气温 10.3℃ 年平均最高气温 14.4℃ 年平均最低气温 6.7℃ 年极端最高气温 38.3℃ 年极端最低气温-20.1℃ 2、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 250.2mm 年最大降水量 1221.3mm 日最大降水量 203.7mm 年平均降水天数 65.5 天 中雨的年平均降雨日数:8.3 天 大雨的年平均降雨日数:6.0 天 暴雨的年平均降雨日数:2.0 天 该区降水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降水多集中在 6、7、8 月三个月,这三个月的 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70%以上,而 12 月至翌年的 2 月份的降水量最小,仅占全 年的 2%。 3、风 (1)各向风频 冬季(1 月)盛行 WSW 风和 NE 风,其频率分别为 15%和 13%。E~SW(顺 时针)各向风较少,其频率只有 2~3%。春季(4 月)盛行 SSW 和 SW 风,其 频率之和高达 24%。ENE 和 WSW 风较多,其频率均为 10%。ESE~SSE 风较少, 5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其频率为 2~3%。夏季(7 月)盛行 S 和 SSW 风,两向的频率之和为 22%。ENE 风较多,其频率为 10%。WNW~NNW 风较少出现,其频率为 2~3%。秋季(10 月)盛行 WSW 其频率为 15%。NNW 风次之,其频率为 12%。N~SN 风较少出 现,其频率无均为 2%。 统计三年每日 24 小时观测资料,该区常风向为 W 向,出现频率为 10.37%, 其次为 WSW 向,出现频率为 9.39%。强风向为 E 向,全年各方向》7 级风的出 现频率为 0.35%,其中 E 向为 0.14%,ENE 向为 0.11%。详见表 4.1-1。 表 4.1-1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C 合计 1~3 级风 6.35 3.88 5.20 3.78 3.16 1.64 2.38 2.20 3.81 4.78 5.42 8.33 9.39 6.75 6.72 4.82 2.08 80.69 秦皇岛地区风频率统计表 4~5 级风 0.47 0.48 1.59 3.02 2.06 0.86 0.39 0.32 1.33 3.18 1.13 1.05 0.98 0.47 0.16 0.25 6 级风 0.01 0.05 0.11 0.39 0.27 0.06 0.01 0.02 0.05 0.24 0.03 0.01 0.01 17.74 1.27 单位:% 7 级风 合计 6.83 4.42 6.92 7.30 5.63 2.57 2.79 2.56 5.21 8.22 6.59 9.39 10.38 7.22 6.88 5.08 2.08 100 0.01 0.02 0.11 0.14 0.01 0.01 0.02 0.02 0.02 0.01 0.01 0.37 (2)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 逐月的平均风速和最大风如表 4.1- 2 所示。 各月的平均风速变化不大。春季(3~5 月)稍大,为 3.8~3.9m/s。夏季(6~ 8 月)稍小,为 3.1~3.3m/s。秋冬季比较接近。全年平均风速为 3.4m/s。最大风 速为 12 月为 12.7m/s,其余各月均为 14~16m/s,变化较小。 平均 最高 1 3.4 14.3 表 4.1-2 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m/s)(1990~1999) 2 3.4 14.3 4 3.9 15.3 3 3.9 16.0 5 3.8 15.2 6 3.3 16.0 7 3.2 15.0 8 3.1 15.0 9 3.3 16.0 10 3.3 15.2 11 3.5 15.0 12 3.2 16.7 年 3.4 16.7 这里应该特别说明的是,近十几年来,由于测风点附近高大建筑物的增多, 使测风资料的代表性大受影响。例如,与 1980 年以前相比,WSW 风出现频率 明显增大,最大风速明显减小。 5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4、雾 年平均雾日为 9.8 天,能见度小于 1km 的大雾平均每年出现天数为 6.6 天。 5、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64%。 4.1.2.海洋水文 1、潮汐、潮位 (1)基准面及其换算关系 本报告采用秦皇岛理论最低潮面作为高程系统的起算零点,其与国家 1985 高程基准的关系如下: 图 4.1-1 基面关系图 (2)潮汐性质及潮型 本海域潮性系数(HK1+HO1)/HM2 为 3.83,属非正规日潮区。 (3)潮位特征值(以秦皇岛当地理论最低潮面起算,下同) 根据秦皇岛海洋站 1960~1993 年共 34 年资料统计: 年最高高潮位: 2.55m( 1960 年 7 月 28 日) 年最低低潮位: -1.43m( 1973 年 12 月 24 日) 年平均高潮位: 1.24m 年平均低潮位: 0.53m 平均海平面: 0.70m 年最大潮差: 2.45m (4)设计水位 设计高水位: 1.76m 设计低水位: -0.15m 极端高水位: 2.66m 极端低水位: -1.71m 5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乘潮水位 根据秦皇岛海洋站 1971、1973、1974 年三年潮位资料,得出了不同乘潮历 时、不同累积频率的全年乘潮水位见表 4.1-3。 表 4.1-3 全年乘潮水位表 1 小时 114 107 100 92 83 67 累积频率 70% 75% 80% 85% 90% 95% 2 小时 110 103 96 88 78 62 3 小时 107 100 92 84 74 58 4 小时 104 98 91 83 73 57 注:乘潮水位单位:cm 考虑冬季减水的影响,又利用 1981 年 12 月和 1982 年 1~2 月的冬季潮位资 料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冬季乘潮水位见表 4.1-4。 表 4.1-4 累积频率 70% 75% 80% 85% 90% 95% 1 小时 75 72 69 63 53 34 冬季乘潮水位表 2 小时 72 70 66 61 51 30 3 小时 70 67 64 58 48 26 4 小时 66 63 59 54 45 22 注:乘潮水位单位:cm 2、波浪 根据秦皇岛海洋站九年波浪实测资料作统计,该海区常浪向为 S 向,出现频 率为 18.69%,次常浪向为 SSW 向,出现频率为 11.87%。强浪向 ENE 向,该向 H4%≥1.5m 出现频率为 0.27%,次强浪向 S 向,H4%≥1.5m 出现频率为 0.16%。 全 年 各方 向 H4%≥1.2m 出现 频率 为 4.10%、H4%≥1.5m 出现 频率为 1.06% 、 H4%≥2.0m 出现频率为 0.13%,详见波玫瑰图和波高频率统计表 4.1-5。本海区的 主导波型主要为风浪及风浪为主的混合浪,其出现频率为 75%,涌浪及涌浪为主 的混合浪的出现频率约为 22%,这种波型的波浪多为风转向后或风速减小后残存 的风浪,周期不大,波峰面较为圆滑。 5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4.1-5 波高 (H4%) 频率 波向 (%)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C 合计 波浪波高、方向频率表 0.1~0.7 (m) 0.8~1.1 (m) 0.75 0.08 2.05 3.53 6.14 5.06 5.34 5.10 14.22 8.50 5.14 4.47 2.68 0.53 0.39 0.36 15.57 80.63 0.03 0.24 0.92 1.41 1.93 1.07 0.82 0.97 3.72 2.68 0.91 0.33 0.16 0.02 0.03 0.03 15.27 图 4.1-2 1.2~1.4 (m) 1.5~1.9 (m) 0.09 0.26 0.47 0.44 0.09 0.18 0.24 0.59 0.56 0.07 0.04 0.01 0.09 0.10 0.24 0.06 0.03 0.05 0.08 0.15 0.12 0.01 0.01 3.04 0.93 0.13 ≥2.0 0.03 0.03 0.03 0.01 0.01 0.01 合计 0.78 1.22 3.33 5.68 8.60 6.25 6.42 6.40 18.69 11.87 6.12 4.86 2.85 0.55 0.42 0.39 15.57 100 波高玫瑰图 3、潮流 本海区潮流为非正规半日浅海潮流,总体表现为顺岸往复流特征,涨潮流向 基本为 SW 向,落潮流基本为 NE 向,主流向与岸线或等深线基本平行。本海域 5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涨落潮流速均较小。近岸大潮涨、落潮平均流速均小于 0.20m/s,最大流速基本 在 0.3m/s 左右;离岸深水区涨、落潮平均流速基本为 0.2~0.3m/s,最大流速基本 在 0.5m/s 左右。 4、冰况 该海区每年冬季均有不同程度的海冰出现,由于海冰出现的严重程度取决于 当时的水文、气象诸要素,故年与年之间的差异较大。多年海冰观测资料统计分 析表明,该海区初冰日一般为 11 月下旬,终冰日为翌年 3 月上旬,总冰期为 100 天左右。浮冰(冰厚约 5cm)一般在 12 月下旬出现。沿岸固定冰初冰日为 1 月 下旬,终冰日为 2 月中旬,固定冰冰期平均每年约为 20 天左右,严重冰期平均 每年约为 20 天。本项目冰期平台不运营,仅需要考虑冰荷载对平台、引桥结构 的影响。 4.1.3.工程地质 本工程地质资料采用 2018 年 08 月,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编制完成的《秦皇岛北戴河新区沙雕海洋乐园旅游码头项目岩土工程勘察》中勘 探资料。勘察报告中调查区域位于本项目砂质岬头与最南端水下沙坝之间,因此 使用该勘察报告来说明本项目的工程地质是适宜的。本项目与报告中沙雕海洋乐 园旅游码头位置如下图所示。 5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项目水下 沙坝 沙雕海洋乐园 旅游码头 本项目砂质 岬头 图 4.1-3 本项目与沙雕海洋乐园旅游码头相对位置关系 1、区域地质构造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东部,渤海之滨,中朝准地台区,其东北部分布北北东向 延伸的青龙-滦县断裂,整个市区内揭示的地层自老到新为上太古界,上元古界, 古生界寒武、奥陶、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和新生界第四系。从大 地构造来说,该区位于三级构造单元的“山海关台拱”之上,在漫长的地质发展中, 历次地质构造运动对台拱均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尤以中生代燕山期运动对区域影 响最明显,火山喷发、岩浆侵入、褶皱、断裂等,造成区域内地质构造及地层特 征丰富多变。新构造运动以来,本区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升降运动、隆起剥蚀、下 降堆积,形成现今的山川地势。 勘察场地所在的南戴河及昌黎县,构造作用也很丰富。昌黎分布着北北东向 延伸的昌黎-山海关断裂及近东西向延伸的昌黎-固安断裂,且均为活动断裂。但 本区广泛分布太古代和中生代花岗岩,岩性较均一,强度较大,自中生代以来以 长期抬升为主,沉积地层剥蚀殆尽,不具备地壳的多层性结构,不易产生壳层滑 动,应力不易集中。区域内虽断裂发育,但多属浅层断裂,其影响也多表现为增 加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从区域整体角度看,属于地壳较稳定区域。 5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岩土层分布及工程地质 (1)地层岩性 勘察结果表明,钻探揭露深度内土层分布较有规律,综合地层的物理力学性 质等特征,对勘察深度内的土层进行了单元土体划分,自上而下依次为: 第一大层:①1 细砂; 第二大层:夹层粘土、②1 粉质粘土、②2 细砂、②3 中砂; 第三大层:③1 粘土、③2 粉细砂、③3 粉质粘土、夹层粘土、③4 粉细砂、夹 层中砂及夹层粉质粘土。 现将各土层的特征分别描述如下: ①1 细砂:灰黄色,黄灰色,褐灰色,松散状为主,局部稍密~中密状,含 少量粘粒,夹较多粘性土薄层、粘性土团,夹少量粉土团、粉土薄层与少量贝壳 碎屑,土质不均。该层分布连续,层位稳定,全区钻孔均揭示,层厚 1.1~5.3m, 平均标贯击数 N=5.3 击。第一大层层底高程为-3.21~-6.03m。 ②1 粉质粘土:灰色,灰黄色,灰褐色,可塑状为主,局部硬塑状,中塑性, 夹较多砂斑,局部夹少量粉砂薄层、粉土薄层及砂团,偶见贝壳碎屑,土质不均。 该层分布连续,层位稳定,全区钻孔均揭示,层厚 1.0~4.8m,平均标贯击数 N=6.7 击。 ②2 细砂:灰色,浅灰色,灰褐色,密实状,含少量粘粒,夹粘性土薄层, 夹少量圆砾、角砾,偶见贝壳碎屑,土质不均。该层分布连续,层位稳定,全区 钻孔均揭示,层厚 3.8~7.7m,平均标贯击数 N=49.2 击。 ②3 中砂:灰色,浅灰色,密实状,夹圆砾、角砾,偶见贝壳碎屑,土质不 均。该层分布较连续,层位较稳定,仅个别钻孔未揭示,层厚 1.4~5.5m。平均 标贯击数 N>50.0 击。 第二大层层底高程为-6.03~-18.25m。 ③1 粘土:灰色,硬塑状,高塑性,土质不均,夹较多砂斑,局部夹锈斑有 机质。粉土薄层。该层分布连续,层位稳定,仅个别钻孔未揭示,层厚最大 1.4~ 5.7m,平均标贯击数 N=13.1 击。 ③2 粉细砂:灰色,浅灰色,褐灰色,密实状为主,局部中密状,含少量粘 粒,夹粘性土团及薄层,偶见贝壳碎屑,土质不均。该层分布连续,全区钻孔均 揭示,层厚 1.4~4.25m,平均标贯击数 N=42.3 击。 6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③3 粉质粘土:灰色,灰褐色,局部深灰色,硬塑状,中塑性,夹较多砂斑, 局部夹粉砂薄层,土质不均。该层分布连续,层位稳定,层厚 0.7~2.35m,平均 标贯击数 N=14.2 击。 ③4 粉细砂:灰色,浅灰色,灰褐色,密实状,含少量粘粒,夹粘性土团及 薄层,局部夹少量圆砾、云母碎片,土质不均。该层分布连续,层位稳定,全区 钻孔均揭示,多数钻孔均未穿透该层,平均标贯击数 N=49.4 击。 (2)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本工程场地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 4.1-6。 表 4.1-6 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 土物理性指标 土 层 细 砂 ①1 粉 质 粘 土 ②1 细 砂 ②2 中 砂 ②3 粘 土 ③1 项目 件 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变异系 数 件 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变异系 数 件 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变异系 数 件 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变异系 数 件 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变异系 含水 天然重度 r 率W ) (kN/m3 (%) 直剪试验 孔 隙 比 e0 标贯 固快 击数 内摩 内摩 粘聚力 粘聚力 N(击) 擦角φ 擦角 c(kPa) c(kPa) (度) φ(度) 32 12 2 5.5 快剪 0.38 34 28.6 17.6 22.4 14 21.1 19.4 20.3 14 0.70 0.51 0.60 0.13 0.02 0.09 5 25 17 22.2 5 18.2 10.9 15.7 8 28 12 18.3 8 22.8 20.2 21.4 16 9 4 6.7 0.26 0.05 0.25 51 >50 32 49.2 0.06 34 >50 >50 >50.0 21 39.8 28.2 33.6 0.11 10 19.2 17.7 18.5 0.03 10 1.13 0.79 0.95 0.13 61 2 24 20 22.0 2 9.4 4.9 7.2 7 40 13 28.4 0.33 7 19.5 14.1 17.7 0.11 14 16 9 13.1 0.1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粉 细 砂 ③2 粉 质 粘 土 ③3 粉 细 砂 ③4 数 件 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变异系 数 件 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变异系 数 件 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变异系 数 30 >50 24 42.3 0.21 15 31.8 18.1 23.9 5 20.1 19.5 19.7 5 0.75 0.64 0.68 1 1 23.0 7.4 0.16 2 29 21 25.0 2 19.7 18.2 19.0 6 17 12 14.2 0.16 79 >50 39 49.4 0.04 (3)各土层地基承载力 主要土层地基容许承载力 f 的建议值见表 4.1-7。 表 4.1-7 层号 ①1 ②1 ②2 ②3 ③1 ③2 ③3 ③4 地基容许承载力 f 建议值 地基容许承载力 f(kPa) 80 150 300 360 170 260 180 300 土层名称 细砂 粉质粘土 细砂 中砂 粘土 粉细砂 粉质粘土 粉细砂 6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4 钻孔平面位置图 6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5 工程地质剖面图 A-A 6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6 工程地质剖面图 B-B 6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场地适宜性 本次勘察钻探过程中未发现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发生的条 件,亦未发现有其它如防空洞、墓穴和地下管道等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主 要不良地质作用为地震液化。 勘察区各土层的分布较有规律,成层性较好,除上部分布的松散状砂层工程 地质性质较差外,中部及以下土层为中密~密实状的砂层和可塑~硬塑状的粘性 土,整体看本场地岩土层工程性质良好,不存在难以治理的重大不良地质问题, 采用合适的基础型式可满足本工程建设的要求,故场地适宜于本工程建设。 (2)地基土性质分析与评价 A、夹①1 细砂以松散状为主,为部分可液化土层。地基承载力低,工程地 质性质差。 B、夹层粘土呈软塑-可塑状,中等压缩性;②1 粉质粘土呈可塑状,中等压 缩性。该几层土地基承载力一般,工程地质性质一般。 ②2 细砂与②3 中砂均呈密实状,层位稳定,承载力高,可根据设计要求选作 桩基持力层。 C、③1 粘土、③3 粉质粘土及夹层粘土均呈硬塑状,中等压缩性。以上土层 层位较稳定,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可根据设计要求选作桩基持力层。 D、③2 粉细砂、③4 粉细砂及夹层中砂均呈密实状。该几层砂总体上分布连 续,层位较稳定,承载力高,工程地质性质良好,为良好的桩基持力层。但应注 意③2 砂层在部分孔段分布厚度较薄。 4.1.4.地形、地貌 本工程所在区域位于昌黎黄金海岸一带,具备海积海岸地貌特征,由河流, 海水共同作用形成宽广的滨海平原,具有较广泛的第四系沉积物,基岩埋深已达 十数米或数十米不等。由于区域内河流冲积及改道,形成局部区域的滨海泻湖环 境。整体来看,该滨海平原宽约 10 公里,高 2~6 米,坡度较小,其上分布新月 形沙丘,许多沙丘连成沙垄,走向大致与海岸平行。 本项目位于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多年来岸线保持稳定。2008 年至 2009 年间,新开口北侧岸线由于旅游项目开发等工程的实施,导致周边岸线略 6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微向外移动。2012 年岸线中段偏北侧区域由于海水增养殖工程技术中心改建等 项目的实施,使得周边部分岸线向外偏移。通过 2008 年、2012 年、2016 年、2019 年的卫星遥感资料对比,可以发现除人类活动导致岸线变化以外,多年来项目区 域海岸线保持稳定(见图 4.1-7~图 4.1-10)。本项目岸滩地形测量图见图 4.1-11。 6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7 2008 年工程周边岸线 6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8 2012 年工程周边岸线 6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9 2016 年工程周边岸线 7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10 2019 年工程周边岸线 7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项目 图 4.1-11 本项目周边岸滩地形测量图 7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4.1.5.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 年版),勘察区抗震设 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依据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得出Ⅱ类场地的基本地震动峰值加 速度值为 0.10g,本场地类别为Ⅲ类,对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进行调整,调整 系数 Fa 为 1.25,调整后的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25g。 4.1.6.自然灾害 1、风暴潮 风暴潮是在强烈气象扰动下而导致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的现象。这种水位的 升高或降低称为风暴潮增、减水(以下简称增、减水)。它是导致本海区水位变 化(除天文潮之外)的重要原因。若天文大潮遇上河流洪水,则往往造成水位猛 涨,毁坏堤防,是河口地区防洪堤防工程、沿海垦区及围海工程的主要自然灾害。 根据调查分析,引发秦皇岛海域风暴潮的天气系统主要有三种类型:台风外 围影响型;台风登陆减弱为热带风暴影响型;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型。秦皇岛 海域地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连接处,由于燕山山脉的屏障作用改变了气流方 向,秦皇岛海域是台风登陆的分界点。自 1949 年以来没有台风直接登陆秦皇岛 海域的个例。台风影响秦皇岛海域的风暴潮主要是台风外围影响。 根据历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以及《2019 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与灾 害公报》显示: 2017 年 8 月 3 日,受温带气旋影响,秦皇岛市出现一次超过蓝色警戒潮位 值的风暴潮过程,最高潮位达 202 厘米(蓝色警戒潮位值 200 厘米),最大增水 值 35 厘米。未统计到由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018 年受台风北上影响,秦皇岛市沿海共出现了 2 次风暴潮过程。其中: 1814 号台风“摩羯”北上变性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过程造成秦皇岛市直接经 济损失 17 万元;1818 号台风“温比亚”北上引起的风暴潮过程超过了当地蓝色 警戒潮位值。 2019 年,秦皇岛市沿海共发生 1 次风暴潮过程,为台风风暴潮,造成直接 经济损失为 10370.88 万元。8 月 11 日凌晨起,9 号台风“利奇马”北上影响秦皇岛 7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沿岸海域,秦皇岛验潮站最高潮位 237 厘米,超过当地橙色警戒潮位 1 厘米。 2、海冰 本海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海冰出现。初冰期一般在 11 月中旬,终冰期在 翌年 3 月中旬,固定冰厚一般为 10~40cm,最大可达 63cm。浮冰密度较大,平 均流速 0.2m/s,最大流速 0.7m/s,流向为 ENE-WSW 向。1969 年 2 月至 3 月曾 出现过一次严重冰情,整个渤海湾几乎全部被冰覆盖,沿岸最大堆积冰厚达 4.6m,海面最大冰厚 1.0m 以上,对船舶航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根据历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以及《2019 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与灾 害公报》显示: 2016/2017 年度秦皇岛沿海初冰日为 2016 年 12 月 16 日,终冰日为 2017 年 2 月 12 日,冰期 59 天,冰型为初生冰。海冰总体冰情属轻冰年,海冰未对海上 交通、水产养殖等海洋开发活动造成影响。 2017/2018 年度秦皇岛沿海初冰日为 2017 年 11 月 30 日,终冰日为 2018 年 2 月 17 日,冰期 80 天,冰型包括初生冰、冰皮、尼罗冰、莲叶冰和灰冰,以莲 叶冰出现最多。海冰总体冰情属轻冰年,海冰未对海上交通、水产养殖等海洋开 发活动造成影响。 2018/2019 年度秦皇岛市沿海冬季冰情属轻冰年,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秦 皇岛沿海初冰日为 2018 年 12 月 27 日,终冰日为 2019 年 2 月 17 日,冰期 53 天;浮冰冰型包括初生冰、冰皮、尼罗冰和莲叶冰,以初生冰出现最多,未出现 固定冰。 3、赤潮 根据历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以及《2019 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与灾 害公报》显示: 2017 年全省近岸海域共发现 6 次赤潮。秦皇岛金梦海湾附近海域为赤潮高 发区,7 月 4 日~12 日、7 月 20 日~24 日、8 月 9 日~26 日、9 月 14 日~23 日的 赤潮范围均涵盖该海域。其中主要优势藻包括血红哈卡藻、红色中缢虫、锥状斯 克里普藻、海洋原甲藻等。 2018 年全市近岸海域共发现 2 次赤潮,均发生于秦皇岛西浴场至金梦海湾 浴场附近海域。主要优势藻包括海洋卡盾藻、锥状斯克里普藻、叉角藻 2019 年秦皇岛市近岸海域共发现 2 次赤潮,规模均较小,赤潮总面积 0.28 7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平方公里。7 月 24 日至 27 日,秦皇岛金梦海湾浴场沿岸、北戴河鸽子窝沿岸相 继出现赤潮,部分区域海水呈黄褐色。赤潮优势藻为古老卡盾藻,该藻种含有某 种毒素,可造成鱼类死亡,本次赤潮由于面积小、持续时间短,未发生鱼类死亡 现象,赤潮危害程度较小,仅对局部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未造成直接经 济损失。8 月 31 日至 9 月 4 日,秦皇岛西港花园港池海域发生锥状斯克里普藻 和短角弯角藻赤潮,海水呈红褐色,赤潮面积较小。 4.1.7.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 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秦皇岛市昌黎县沿海,面积 300 平方 公里,分陆域和海域两部分,其中陆域北起大蒲河南岸,南至滦河口北岸,东起 低潮线,东西纵深 2~4 公里,面积 91.5 平方公里。海域部分北起北纬 39°37′, 南至北纬 39°32′,西起低潮线,东至东经 119°37′,面积 208.5 平方公里。保护区 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沙丘、沙堤、澙湖、林带和海洋生物等构成的沙质海岸自然景 观及所在海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研究海洋动力过程和海陆变化的典型岸 段,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由于受河流、海流和风力等因素作用,形成了保护区内独特的沿岸沙丘景观。 海岸沙丘是这个保护区自然景观的主体,沙丘宽 1~2 公里,一般高度 20~30 米, 最高点达 45 米。远眺沙丘,连绵起伏,犹如金黄色山脉,十分壮观,为国内外 少见,因而有"黄金海岸"之称,是研究海洋动力学、和海陆变迁的重要场所,沙 丘内侧有几十公里长的林带。岸内中南部是七里海澙湖,面积为 850 公顷,是目 前我国现存最大的半封闭性澙湖。澙湖东北端有一个长 2 公里,宽 200~400 米的 新开口潮汐通道与海相通,是海洋生物洄游七里海产卵繁殖的通道。从西向东依 次为冲积洪积平原、澙湖平原、海积平原、海滩、水下岸坡、浅海。 保护区植被属滨海沙生和湿生植被。主要有沙钻苔草、天门冬、合掌消、肾 叶打碗花、紫苜蓿等。此外还有人工栽培的刺槐、小叶黄杨、洋槐、柳等,树高 10 米左右。保护区动物有 200 种左右,其中以鸟类为最多,有 168 种,候鸟占 95%以上,是北方候鸟集聚地。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有桡足类浮游动物 53 种, 以鳗鱼、黄鲫鱼等为主的游泳生物 78 种;文昌鱼、毛蚶等浅海底栖动物 150 多 种。其中文昌鱼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种,被誉为"活化石",对于 研究动物进化及发育有重要价值。 7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4.2.区域社会环境现状 4.2.1.社会经济概况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全市面积为 7812 km2,2019 年人口 314.63 万。 秦皇岛市辖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三个市辖区和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 青龙满族自治县四个县。秦皇岛海域地处渤海西部,辽东湾西翼,海岸线东起山 海关金丝河口,西止昌黎县滦河口,全长 162.7km,0~20m 等深线海域面积为 2114 km2。 1、经济状况 2019 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612.02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206.32 亿元,下降 0.6%;第二产业增加值 530.14 亿元,增长 6.7%;第三产业增加值 875.56 亿元,增长 8.5%。三次产业构成比重 为 12.8︰32.9︰54.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 51334 元,增长 6.1%。 2、交通情况 秦皇岛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京哈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承秦高速 公路、102、205 国道贯穿全境。到“十二五”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 9031km。 秦皇岛市规划的“大”字型高速公路网及“三纵六横九条线”的公路主骨架逐步形 成,为构建“1 小时经济圈”奠定了基础。大字型高速公路网由京沈高速、沿海高 速及承秦高速公路、北戴河连接线构成;三纵即:秦青线、青乐线、蛇刘线;六 横:京建线、凉龙线、三抚线、102、205 国道、沿海公路;九条线是路网骨架 的补充,主要有:青龙连接线、双牛线、山海关连接线、出海路复线、京沈高速 开发区连接线、南南线、抚留线、卢昌线、燕新线。 秦皇岛的铁路由北京铁路局、太原铁路局、沈阳铁路局共同管理,秦沈客运 专线、京哈铁路、津山铁路、大秦铁路、津秦客运专线五条铁路干线穿境而过。 火车站:秦皇岛站,北戴河站,山海关站,昌黎站 秦皇岛山海关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建设标准为 4D 级,距秦皇岛市海港区 约 12.6km,据山海关区约 5km,投入运营以来先曾开通广州、上海、北京、石 家庄、大连等 40 多座城市,已开通 12 条航线。秦皇岛北戴河机场为旅游支线机 场,机场位于昌黎县晒甲坨村南,占地 2346 亩,距秦皇岛市区 47km,距北戴河 海滨约 34km,距北戴河新区约 20km,建设标准 4D 级,年设计能力旅客吞吐量 7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为 50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 1200 吨、飞机起降 5780 架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 量 508 人次。 秦皇岛港地处渤海北岸、河北省东北部,港口自然条件优良,港阔水深,是 中国北方天然不冻不淤良港,共有 12.2km 长的码头岸线,陆域面积 11.3 km2, 水域面积 226.9 km2,分为东、西两大港区。东港区以能源运输为主,拥有世界 一流的现代化煤码头;西港区以集装箱、散杂货进出口为主,拥有装备先进的杂 货和集装箱码头。运营 50 个泊位,包括 44 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其中,23 个煤 炭泊位、7 个油品及液体化工泊位、17 个杂货泊位、3 个集装箱泊位;主要经营 货种有煤炭、石油、粮食、化肥、矿石、集装箱等;具有完善的集疏运条件,疏 港路与京沈高速路、102 国道、205 国道及秦承公路相接,京山铁路、沈山铁路、 京秦铁路、大秦铁路四条铁路干线直达秦皇岛港,拥有国内港口最先进的机车和 编组站,“地下大动脉”输油管道连接大庆油田,疏港路直通山海关机场,形成公 路、铁路、管道、空运等循环合理的港口集疏运网络,货物可直达仓库、码头、 船边。目前,秦皇岛港的年吞吐量过亿吨,成为以能源运输为主的综合性国际贸 易口岸,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和散货港。 3、旅游业 秦皇岛是全国首批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甲级旅游城市。秦皇岛海区地处渤海西部、辽东湾两翼。海岸 线东起山海关金丝河口,西止昌黎县滦河口,总长 162.7 km。海岸砂岩相间,以 砂质岸为主,砂质岸长 106 km,其中,北戴河到山海关主要为岩石岸,岩石岸 长 20.5 km;饮马河口至滦河口有风成砂丘长 20 余公里,宽约 1-3 km,高 30 多 米;石河口至新开河之间岸段有多条国内海岸罕见的砾石堤;北戴河中沙滩有连 岛沙坝。由洋河口到滦河口分布有 3-4 列由沙垄组成的沙丘海岸,沙丘一般高 20-30 m,最高 40 m 蔚为壮观,被誉为“黄金海岸”,宜于旅游、休疗养、海水浴 及日光浴等。 4、海洋捕捞 秦皇岛海域拥有 0-20 m 等深线海域 2114 km2,捕捞作业渔场 10000 km2。全 市现有渔港 7 座,即:昌黎新开口、大蒲河、抚宁洋河口、北戴河戴河口、海港 区新开河、东港、山海关沟渠寨,其中,以新开口渔港最大。共有捕捞渔船 3000 余艘,船只结构以 20 马力小船为主,渔业从业人员 2 万余人,年捕捞产量约在 7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万吨左右,主要捕捞品种有贝类、章鱼、鲅鱼、鲈鱼、虾蛄等。 5、海水养殖 秦皇岛海域有适宜发展养殖的浅海 80 万亩,滩涂 2 万亩。全市水产品总产 量 20.88 万吨。海水养殖面积 35 万亩,浅海、滩涂养殖协调发展,已优化形成 几个有明显特色的养殖基地: (1)浅海筏式海湾扇贝无公害养殖基地,规模达到 27 万亩,年产扇贝 10 万吨以上; (2)滩涂河豚鱼与对虾混养基地,养殖面积 1.8 万亩,河豚鱼年产量达 800 吨,出口创汇 400 万美元,对虾产量 350 吨,主要品种是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 (3)工厂养殖基地,养殖面积 12 万平方米,养殖品种以牙鲆、大菱鲆、海 参、菊黄东方豚等高档产品为主; (4)浅海底播养殖魁酣、杂色蛤,面积 3 万多亩; (5)人工鱼礁增殖,投礁海域面积 1 万多亩,投放杂色蛤、海参、梭子蟹、 鲈鱼等。 4.2.2.区域海洋资源概况 本项目评价范围内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旅游资源、港址资源、海洋水产资源、 海洋岸线、岛礁资源等。 4.2.2.1.旅游资源 秦皇岛市旅游资源集山、林、河、湖、泉、瀑、洞、沙、海、关、城、港、 寺、庙、园、别墅、候鸟与珍稀动植物等为一体,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是开展多 项目、多层次的旅游活动,满足不同旅游者旅游休闲的最佳场所。 经过多年开 发建设,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逐步形成了以长城、滨 海、生态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全市旅游景区共有 40 多个,开辟 了长城文化、海滨休闲度假、历史寻踪、观鸟旅游、名人别墅、山地观光、海洋 科普、国家地质公园、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等多种精品旅游线路,并每年举办具 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山海关长城节、孟姜女庙会、望海大会、昌黎干红葡萄酒 节等旅游节庆活动,这些旅游线路和节庆活动都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秦皇岛一 7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年四季皆景,可供旅游者探险猎奇、寻幽揽胜。其中自然资源以山、海闻名,人 文资源以关、城最为突出,社会资源以中央暑期办公地—北戴河最具魅力。这里 山地地貌奇特多样,飞瀑流泉到处可见;森林覆盖率高,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更有长城等大量文物与古迹点缀其中。海沙细而平旷,滩缓而水清,潮平而差小, 延绵近百里;海水污染程度低,水质清洁,阳光充足,是进行海水浴、日光浴、 沙浴、沙滩活动与海上观光、海上运动的最佳场所。辖区内的长城蜿蜒起伏,枕 山襟海,依势而修,关隘地处要塞。社会资源以北戴河—中央暑期办公地和许多 重要的历史事件而闻名遐迩,成为秦皇岛市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在 分布上呈两条相对平行的带状分布,其中在滨海带上,有老龙头、第一关、姜女 庙、秦皇求仙入海处、海上运动中心、新澳海底世界、野生动物园、鸽子窝、金 山嘴、老虎石、北戴河名人别墅、联峰山、滑沙场以及众多的滨海浴场和各类主 题公园等;在中北部山地—丘陵带上,有三道关—九门口—义院口—界岭口—桃 林口—冷口—城子岭口长城和沿长城一线的各处文物古迹,以及长寿山、角山、 燕塞湖、祖山、背牛顶、天马山、碣石山、十里葡萄长廊、孤竹国文化遗址等。 其中大部分精品资源均衡分布在以北戴河和海港区为中心的 50 公里范围内,各 个景区之间距离适中,这种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有利于组织旅游线路,统筹安排交 通和食宿。 4.2.2.2.港址资源 秦皇岛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地处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和环渤 海经济区的中间地带,是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举世闻名的秦皇 岛港是中国北方天然不冻不淤良港,以能源输出为主,兼营杂货和集装箱,年吞 吐量过亿吨,同世界上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经常性贸易往来,跻身世界大港 行列。秦皇岛港是以能源运输为主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口岸,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输 出港和散货港。港口地处渤海北岸,河北省东北部,自然条件优良,港阔水深, 不冻不淤,共有 12.2 公里码头岸线,陆域面积 11.3 平方公里,水域面积 229.7 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两大港区。东港区以能源运输为主,拥有世界一流的现代 化煤码头;西港区以集装箱、散杂货进出口为主,拥有装备先进的杂货和集装箱 码头。港口现有生产泊位 45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 42 个,最大可接卸 15 万 吨级船舶,设计年通过能力 2.23 亿吨;具有完善的集疏运条件,疏港路与京沈 7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高速路、102 国道、205 国道及秦承公路相接,自营铁路与国铁联网,拥有国内 港口最先进的机车和编组站,“地下大动脉”输油管道连接大庆油田,疏港路直通 山海关机场,形成了公路、铁路、管道、空运等循环合理的港口集疏运网络,货 物可直达仓库、码头、船边,为客户提供了极为便利的货运条件。 4.2.2.3.海洋生态资源 秦皇岛所辖海区 15m 等深线海域面积 1000 平方公里。全市现有捕捞作业渔 场 1 万平方公里,有适宜发展养殖的浅海 80 万亩,滩涂 2 万亩。 海洋生物资源 较丰,是我国北方重要海产品基地之一,特产对虾、海参、海蟹、海蜇等海珍品 及各种贝类。海洋生物 500 余种,其中浮游植物中肋骨条藻、棱曲舟藻等 79 种, 浮游动物有夜光虫、水母等 53 种,底栖生物 11 门主要有文昌鱼等 166 种。潮间 带生物 163 种,以双壳类、甲壳类为多,在岩礁区以褶牡蛎、黑偏顶蛤、短滨螺、 中华近方蟹为主,在净砂区以斧蛤、青蛤、彩虹明樱蛤等为主,年平均生物量岩 礁区 4752.8 g/m2、净砂区 3.78 g/m2。游泳生物中鱼类有 78 种,以日本鲳鱼、鲈 鱼、白姑鱼、斑祭鱼、银鲳、绿鳍马面豚、蓝点鲅、牙鲆、黄鲫、孔鳐、油鱼予、 黄盖鲽等为多,月均值资源量 2300t/km2,无脊椎动物 13 种,以三疣梭子蟹、虾 蛄、中国对虾等为多。 秦皇岛地区鸟类资源总数达到 504 种,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居首,与 全国重点鸟区的内蒙古(430 种)、北京地区(420 种)、成都地区(440 种)相比,远 超过这些地区的鸟类种数,特别是秦皇岛地区的水鸟无论是鸟种种数还是珍稀度 都在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世界观鸟胜地”。秦皇岛市鸟类物种优势种有 19 种、 常见种 244 种、偶见种 139 种、稀有种 102 种。优势种包括红嘴鸥、黑尾鸥、麻 雀、白头鹎、喜鹊、小鸊鷉、大山雀、白鹭、家燕、斑嘴鸭、绿头鸭、黑翅长脚 鹬、三道眉草鹀、环颈鸻、金眶鸻、白腰草鹬、灰斑鸠、灰鹡鸰、黄腰柳莺等。 4.2.2.4.海洋岸线、岛礁资源 秦皇岛地区地处渤海北部,辽东湾西翼,海岸线东起山海关金丝河口,西止 昌黎县滦河口,总长 162.7 公里。所辖海区 15 米等深线海域面积 1000 平方公里。 秦皇岛海岸砂岩相间,以砂质岸为主,砂质岸长 106 公里,北戴河到山海关主要 8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为岩石岸,岩石岸长 20.5 公里。饮马河口至滦河口有风成砂丘长 20 余公里,宽 约 1~3 公里,高 30 多米。山海关老龙头、海港区东山、北戴河金山嘴一带为岬 湾式海岸。石河口至新开河之间岸段有多条国内海岸罕见的砾石堤。北戴河中沙 滩有连岛沙坝。由洋河口到滦河口分布有 3~4 列由沙垄组成的沙丘海岸,沙丘 一般高 20~30m,最高 40m 蔚为壮观,被誉为“黄金海岸”。 秦皇岛海域有石河南岛一座,石河南岛属河口三角洲,岛体呈扇形,整体地 形起伏不大,最高点海拔 6.3m,中部地形较平缓;表层沉积物主要为沙—砾互 层,其中,砾石层较厚,粒径 1~10cm,分选性差,粒径 5~6cm 之间的砾石约 占 80%;沿岸筑有直立式护堤,岛体东南部、西北部以及周围滩涂建有人工养殖 池塘,岛上存在多处挖砂后遗留的沙坑。另外,据秦皇岛市观爱鸟协会记录显示, 秦皇岛地区鸟类种类共有 504 种,其中石河南岛就观测到 409 种水鸟。典型的水 鸟有长尾鸭、黄嘴白鹭、小勺鹬、海鸬鹚等,甚至还有诸多国家一级鸟种,如黑 嘴鸥、黑鹳、黑脸琵鹭等。 4.3.环境质量现状概况 根据《2018 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相关内容,2018 年冬季、春季、夏 季和秋季全省达到第一类和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 1667 平方公 里、1781 平方公里、1739 平方公里和 1802 平方公里,占我市管辖海域面积的 92.4%、98.7%、96.3%和 99.8%,四个季度平均为 96.8%。污染较重的第四类和 劣四类水质海域主要出现在秦港二公司码头-金屋浴场近岸海域、滦河口海域。 海水环境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污染主要 存在于秦皇岛汤河口近岸海域、新开口近岸海域;活性磷酸盐污染主要存在于秦 港七公司码头-新河口近岸海域、秦皇岛新开口-滦河口的外海区;化学需氧量污 染主要存在于秦皇岛新开河口-金山嘴近岸海域、滦河口近岸海域。近岸海域水 质较好,其中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站次为 71%。2018 年冬季、春季、夏 季和秋季,全市海洋功能区达到海洋功能区划要求水质标准的面积比例分别为 89.1%、96.9%、94.2%、99.6%,四个季度平均为 95.0%。 4.4.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现状与分布 秦皇岛市所辖海域利用面积 84763.5001 公顷,用海类型分为:渔业用海、 8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业用海、交通用海、旅游娱乐用海、排污倾倒用海、造地工程用海及特殊用海 七大类,为一类用海类型。其中渔业用海 37665.32 公顷,占全部用海面积的 44.44%。秦皇岛海域利用宗海数为 2428 宗,其中渔业用海 2337 宗,占全部用海 宗海数的 96.25%。 本项目位于秦皇岛市北戴河旅游休闲娱乐区,工程所在区域海洋资源主要包 括:港口资源、旅游资源、渔业资源。根据海域动态监管系统查询和现场调查, 项目周边有 11 个已经确权项目,按照海域使用分类统计:港口用海 4 宗,用海 面积 224.867 公顷;旅游基础设施用海 6 宗,用海面积 324.9048 公顷;游乐场用 海 1 宗,用海面积 398.5753 公顷;旅游娱乐用海 1 宗,用海面积 8.91 公顷。 根据对 2018 年~2019 年的数据统计,本项目具体周边开发利用情况见表 4.4-1 和图 4.4-1。 表 4.4-1 项目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现状 序号 1 名称 沙雕海洋乐园旅游码头 方位 项目砂质岬头北侧 距离(km) 0 2 沙雕海洋乐园海上多功能平台 E 0.97 3 确权养殖区 E 4.48km 4 养殖区 1 NE 17.80km 5 养殖区 2 NE 20.94km 6 养殖区 3 NE 12.00km 7 养殖区 4 NE 10.45km 8 养殖区 5 NE 6.71km 9 葡萄岛综合旅游项目 NE 12.16km 10 仙螺岛游乐场 NE 18.77km 11 南戴河海上游乐场 NE 17.43km 12 北戴河老虎石浴场 NE 23.36km 13 蓝色海岸房地产有限公司浴场 NE 20.04km 14 星光房地产有限公司浴场 NE 17.40km 15 禹作成海水浴场 NE 15.00km 16 王亚东浴场 NE 14.70km 17 李帅浴场 NE 14.60km 18 碧海蓝天度假村有限公司浴场 NE 13.40km 19 雄狮海海水浴场 NE 9.87km 20 金龙湾海水浴场 NE 8.40km 82 用海类型 旅游娱乐用海 渔业用海 旅游娱乐用海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项目评价范围 图 4.4- 1 本工程周边海域海洋开发利用现状图 8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水文动力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1.2016 年水文动力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1.1.海流观测时间及站位布设 根据《秦皇岛昌黎县黄金海岸和大蒲河口围填海生态评估报告》(海域海岛 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2019.5),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环境监测 工程院于 2016 年 10 月开展的水文调查,主要包括潮汐、潮流的观测。其中潮汐 测量站位于秦皇岛人造河口东岸(T1)和大蒲河东侧海域(T2,即 QHD07), 潮流站位位于人造河口外域,包括 3 个断面,每个断面包括 3 个站位 (QHD01-QHD09)。站位坐标如表 5.1-1 所示,站位具体位置如图 5.1-1。 表 5.1-1 站位 QHD01 QHD02 QHD03 QHD04 QHD05 QHD06 QHD07(T2) QHD08 QHD09 潮汐和潮流站位坐标 经度(°) 119°30'46.595''E 119°36'9.0770''E 119°41'30.028''E 119°24'55.842''E 119°31'51.870''E 119°38'38.483''E 119°21'50.572''E 119°28'54.545''E 119°35'51.151''E 84 纬度(°) 39°47'16.044''N 39°46'5.9200''N 39°44'9.8930''N 39°43'43.362''N 39°41'32.074''N 39°39'51.319''N 39°38'12.011''N 39°36'45.608''N 39°35'30.885''N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1-1 潮汐和潮流站位分布示意图 5.1.1.2.潮汐特征 表 5.1-2 中列出了观测期间的潮汐各特征值统计。 表 5.1-2 潮位 潮差 最高潮位 最低潮位 平均高潮位 平均低潮位 最大潮差 最大潮差 平均潮差 观测日期 实测潮汐特征值(单位:cm) 157 55 141 61 94 67 81 2016.10.17 至 2016.10.18;2016.10.24 至 2016.10.25 (1)潮位 本次实测最高潮位为 157cm,最低潮位为 55cm;平均高潮位为 141cm,平 均低潮位均为 61cm。 (2)潮差 潮差是该海域潮汐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测验数据,潮差不大,实测最 大潮差为 94cm,平均潮差为 81cm。潮差小,波能低,该海域为弱潮区域。 (3)平均涨、落潮历时 8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实测潮汐数据表明,观测海域内其落潮历时均长于涨潮历时。本次观测,平 均涨潮历时为 5 小时 20 分钟,平均落潮历时为 6 小时 20 分钟,观测海域内表现 为平均落潮历时比涨潮历时长 1 小时左右。 5.1.1.3.潮流 (1)测区流速分布特征 根据测验资料,在表 5.1-3 至表 5.1-4 列出了各站大、小潮最大流速和流向 的统计结果。表 5.1-5 至表 5.1-6 为各站大、小潮平均流速统计结果。 表 5.1-3 站号 QGD01 QGD02 QGD03 QGD04 QGD05 QGD06 QGD07 QGD08 QGD09 潮型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表层 流速 流向 (cm/s) (。) 大潮最大流速、流向统计表 中层 流速 流向 (cm/s) (。) 底层 流速 流向 (cm/s) (。) 垂向平均 流速 流向 (cm/s) (。) 32 247 29 240 23 241 28 243 32 68 29 56 23 67 28 64 36 269 32 230 23 226 30 228 35 58 31 55 23 51 30 55 38 230 34 224 28 216 33 223 32 54 28 56 23 63 28 50 26 219 24 225 19 225 23 223 25 55 23 51 18 53 22 56 29 224 26 224 19 223 25 224 31 57 28 54 20 52 26 54 35 228 29 225 26 231 31 228 36 54 32 46 26 56 31 52 28 206 26 213 20 202 25 207 32 35 29 50 23 35 28 40 30 230 27 217 19 222 25 225 32 44 28 35 21 46 27 42 36 228 32 230 26 237 31 232 38 46 34 43 28 56 33 48 8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5.1-4 站号 QGD01 QGD02 QGD03 QGD04 QGD05 QGD06 QGD07 QGD08 QGD09 潮型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涨潮 流 落潮 流 表层 流速 流向 (cm/s) (。) 小潮最大流速、流向统计表 中层 流速 流向 (cm/s) (。) QGD01 QGD02 QGD03 QGD04 垂向平均 流速 流向 (cm/s) (。) 21 244 19 253 15 242 18 246 26 62 24 70 19 57 23 63 26 244 23 245 17 251 22 247 26 51 23 53 17 60 22 55 23 245 20 245 17 236 20 242 28 58 25 52 20 50 24 53 18 226 16 224 13 225 16 225 25 58 23 59 18 45 22 54 21 241 19 237 13 236 18 238 28 50 25 48 18 50 24 49 25 217 22 225 18 219 22 220 28 60 25 57 20 54 24 57 25 224 23 208 18 225 22 219 25 44 23 32 18 34 22 37 21 215 19 225 13 219 18 220 31 41 28 48 20 46 26 45 25 206 22 197 18 202 22 202 31 42 28 59 23 52 27 51 表 5.1-5 站号 底层 流速 流向 (cm/s) (。) 大潮平均流向统计表 潮型 表层 中层 底层 垂向平均 涨潮流 18 17 13 16 落潮流 20 18 14 17 涨潮流 20 18 13 17 落潮流 21 19 13 18 涨潮流 21 18 15 18 落潮流 24 21 17 21 涨潮流 15 14 11 13 落潮流 19 17 13 16 8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QGD05 QGD06 QGD07 QGD08 QGD09 涨潮流 19 16 12 16 落潮流 21 20 14 19 涨潮流 23 22 17 20 落潮流 22 20 16 19 涨潮流 18 17 13 16 落潮流 18 16 13 15 涨潮流 22 19 14 18 落潮流 21 19 13 18 涨潮流 25 22 18 21 落潮流 23 20 16 20 表 5.1-6 站号 QGD01 QGD02 QGD03 QGD04 QGD05 QGD07 QGD08 QGD09 小潮平均流向统计表 潮型 表层 中层 底层 垂向平均 涨潮流 11 10 8 10 落潮流 13 11 9 11 涨潮流 14 12 9 12 落潮流 13 11 8 10 涨潮流 14 12 10 12 落潮流 14 12 10 12 涨潮流 12 10 8 10 落潮流 10 9 7 9 涨潮流 14 12 8 11 落潮流 13 11 8 10 落潮流 14 12 10 12 涨潮流 14 12 10 12 落潮流 12 10 8 10 涨潮流 14 13 9 12 落潮流 14 12 9 11 涨潮流 16 14 11 14 落潮流 16 14 11 14 ①最大涨、落潮潮流速 以单层最大流速为例,从各站位的具体统计来看,最大涨潮流速在 18cm/s 至 38cm/s 之间,最大落潮流速在 25cm/s 至 38cm/s 之间,整个测区均没有测站 单层最大流速超过 50cm/s,由此可见,该海区潮汐动力较弱,潮流流速小是观 测各区块水域较为显著的特征。 ②潮流的涨、落潮变化 8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潮流的涨、落潮流速变化以各站的垂向平均的最大流速来进行对比,各站的 垂向平均最大涨潮流速在 16cm/s 至 33cm/s 之间,垂向平均最大落潮流速在 22cm/s 至 33cm/s 之间;表现为落潮流流速要略强于涨潮流流速。由此可见,测 区的优势流为落潮流,但从流速的绝对量值上来看,涨、落潮流速的差异不大, 整体流速均较低。 ③潮流的大、小潮变化 统计表明,由于测区流速偏小,无论是最大流速还是平均流速,从潮流随潮 汛的变化情况来看,潮流流速值递减的规律性不明显。 ④潮流的垂向分布 测区潮流在垂向分布上表现出表、中层流速大于底层流速,各站的最大流速 均发生表层或次表层。可见,随着深度的增加,流速呈现递减的趋势是测区潮流 的垂向分布特征。 (2)潮流的性质 同潮汐性质分类一样,通常以主要分潮流最大流速的比值作为潮流类型划分 的依据,其标准是: 为正规半日潮流 5.00211≤+0.5 为旋转流, |K|<0.5 为往复流。同时当 K 为负值时潮流矢量的旋转方向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当 K 为正值时潮流矢量的旋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由于本海域属于正规半日潮流,所以以 M2 分潮流为主,根据调和分析的结 果计算站位点各层的 M2 分潮流的椭圆率 K,可见各站 M2 分潮椭圆率最大值仅 为 0.2,所以潮流运动形式为典型的往复流。下图 5.1-2 和图 5.1-3 为根据实测资 料绘制的 9 个站位表底层的潮流矢量图,可直观的看出往复流的特征。 各站位由表及底 M2 分潮流的椭圆率 K 由负值逐渐变为正值,说明调查海 域潮流矢量的旋转方向由表层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逐渐转变为底层的逆时针方向 旋转。 9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1-2 观测站位表层潮流矢量图 图 5.1-3 观测站位底层潮流矢量图 5.1.1.4.余流 实测潮流中包含了周期性的潮流和非周期性的余流两部分,余流就是从实测 9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潮流中分离出周期性的潮流后的剩余部分。它主要是由环流、气象和地形因素引 起的。经调和分析分离出余流,其结果如下表 5.1-8 示,图 5.1-4 为观测站位各 层的余流矢量图。可以看出,该处各点余流均不大,余流流向不规律,表层余流 稍大,最大余流出现在 QHD06 站位的表层,其流速为 5.8cm/s,流向为 10°。 表 5.1-8 站位 QHD01 QHD02 QHD03 QHD04 QHD05 QHD06 QHD07 QHD08 QHD09 各站各层余流分布特征 表层 流速 流向(°) (cm/s) 2.0 345 5.0 210 4.4 92 3.8 167 3.5 234 5.8 200 4.0 147 2.8 171 1.1 80 图 5.1-4 中层 流速 流向(°) (cm/s) 2.0 330 2.3 179 2.3 170 2.2 151 2.2 118 4.3 210 5.0 165 2.8 139 1.9 221 底层 流速 流向(°) (cm/s) 3.0 321 1.1 252 1.1 89 1.9 131 2.2 106 2.3 205 3.2 183 1.8 142 1.1 63 观测站位各层余流矢量图 本海域表层流属于正规半日潮流,表层以下潮流大部分为正规半日潮流,少 数表现出不正规半日潮流的性质;潮流的运动形式为往复流,潮流流向基本与岸 9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线平行,涨潮流流向主要集中出现在 SW,落潮流流向主要集中出现在 NE;涨 潮流流速略大于落潮流流速,垂线分层流速由表及底逐渐变小;潮流矢量的旋转 方向由表层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逐渐转变为底层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各站余流均不 大,表层余流稍大。 5.1.2.2017 年水文动力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2.1.海流观测时间及站位布设 本节内容引用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 2017 年 6 月至 7 月在秦皇岛海域进行 的枯同步水文测验数据。 (1)潮流观测站位 本次观测共设 6 个站点,站位图见图 5.1-5,其站位坐标见表 5.1-9。 图 5.1-5 监测点位分布示意图 9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5.1-9 站号 1# 2# 3# 4# 5# 6# 水文全潮测验验潮站坐标表 北纬 39°35.191' 39°35.243' 39°35.090' 39°34.758' 39°35.203' 39°33.778' 东经 119°16.157' 119°16.259' 119°16.655' 119°17.041' 119°17.677' 119°17.087' 5.1.2.2.潮位特征 (1)潮位 海洋牧场、七里海、滦河口 3 个站的平均潮位分别为 27cm、47cm 和 64cm; 最高潮位分别为 93cm、111cm、和 132cm;最低潮位介于-66cm、-44cm 和-29cm; 平均高潮位分别为 61cm、80cm 和 96cm;平均低潮位分别为 1cm、19cm 和 34cm。 (2)潮差 海洋牧场、七里海、滦河口 3 个站的平均潮差分别为 59cm、60cm 和 61cm; 最大潮差分别为 146cm、140cm 和 135cm。 5.1.2.3.潮流 调查期间,1#、2#、3#、4#站水深很浅,且位于七里海内,且 1#、2#站在 检测过程中某些时段出现搁浅,故本节仅使用 5#、6#站位的数据。流速、流向 每小时整点观测一次,连续观测 27h。 (1)流速流向 大潮期间:5#站实测涨、落潮最大流速分别为 20cm/s 和 25cm/s;6#站实测 涨、落潮最大流速均为 30cm/s。 小潮期间:5#站实测涨、落潮最大流速分别为 26cm/s 和 23cm/s;6#站实测 涨、落潮最大流速均为 26cm/s 和 30cm/s。 表 5.1-10 潮期 站 号 潮型 大潮 5# 涨潮流 实测潮流逐时分层流速最大值统计表 0.2H 层 流速 流向 (°) (cm/s) 20 207 94 0.6H 层 流速 流向 (°) (cm/s) 19 278 0.8H 层 流速 流向 (°) (cm/s) 17 21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期 6# 5# 小潮 期 6# 落潮流 涨潮流 落潮流 涨潮流 落潮流 涨潮流 落潮流 25 27 27 26 23 26 30 22 201 18 227 32 210 28 24 30 30 24 21 25 28 22 195 5 230 357 216 23 21 21 23 23 20 21 24 13 194 25 217 355 203 18 (2)垂线平均流速、流向 大潮期间:5#站涨、落潮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分别为 19cm/s 和 23cm/s;6#站 涨、落潮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均为 26cm/s。 小潮期间:5#站涨、落潮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分别为 24cm/s 和 21cm/s;6#站 涨、落潮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分别为 24cm/s 和 26cm/s。 5.1.2.4.余流 余流主要是指从实测潮流中消除周期性潮流后,剩余的非周期性部分,受诸 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环流、气象和地形等。表 5.1-11 给出了监测点位大、小潮各 站垂线平均余流的分析成果。 表 5.1-11 各站垂线平均余流表 站位 1# 2# 3# 4# 5# 6# 大潮 流向(°) 流速(cm/s) 9.3 289 2.8 214 1.2 194 1.5 325 1.5 325 2.2 15 小潮 流向(°) 流速(cm/s) 2.8 269 3.2 226 3.1 171 1.6 253 3.5 346 6.5 19 5.2.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地形、地貌 本工程所在区域位于昌黎黄金海岸一带,具备海积海岸地貌特征,由河流, 海水共同作用形成宽广的滨海平原,具有较广泛的第四系沉积物,基岩埋深已达 十数米或数十米不等。 2、工程区附近岸线变化 9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通过近几年卫星遥感资料对比,可以发现本工程建设海域除人工围填海工 程以外,多年来项目区域海岸线保持稳定。 通过1937年、1978年、2003年以及2015年水深数据对比分析(表5.2-1),获 得秦皇岛北戴河至芷锚湾大范围海域海岸演变特征如下: (1)1937~1978年间,金山咀以南海域,5m等深线呈现略微冲刷,10m等深 线冲淤相间,15m等深线向外大幅淤积扩展;金山咀至环海寺地咀海域,5m等深 线较为吻合,10m等深线淤积外移,外移最大超过400m,15m等深线向外大幅淤 积扩展;芷锚湾海域5m、10m、15m等深线均向外淤积扩展。 (2)1978~2003年间,整个海域的5m等深线较为吻合,10m等深线局部有冲 有淤,基本保持稳定;15m等深线,石河口至芷锚湾之间部分向外淤积扩展,最 大扩展幅度超过500m,其他部分保持稳定。总体而言,1937~2003年,研究海域 没有发生大的趋势性冲淤变化,岸滩整体保持稳定状态。 (3)据1937~2009年间断面水深对比(表5.2-1)可知:金山咀以南,D1~D5 断面整体处于冲刷状态,冲刷速率为1.2cm/a;D6断面基本保持稳定,淤积速率 为0.3cm/a;金山咀至汤河口(D7~D10)断面整体处于冲淤基本平衡,平均淤积 速率为0.3cm/a;秦皇岛港区D11~D14断面呈轻微冲刷,平均冲刷速率为0.8cm/a, 但冲刷主要为航道开挖所致,岸滩整体是保持稳定的;新开河口至石河口 (D15~D20)断面整体处于轻微淤积状态,平均淤积速率为1.8cm/a;石河口至 环海寺地咀(D21~D25)除D21断面呈冲刷外,其他各断面均呈淤积趋势,平均 淤积速率为1.3cm/a。综上分析,海域海床基本呈微冲状态。 表 5.2-1 大范围海域断面水深对比 水深(m) 位置 金山咀 以南 金山咀 至汤河 口 断面 沉积速率(cm/a) 1937 1978 2003 2009 D1 3.58 4.32 4.20 4.66 1937~ 1978 -1.8 D2 3.41 4.04 4.12 4.59 -1.5 -0.3 -6.8 -1.6 D3 4.28 4.49 4.75 4.91 -0.5 -1.0 -2.3 -0.9 D4 4.50 4.96 5.06 5.33 -1.1 -0.4 -3.8 -1.1 D5 4.49 5.03 5.17 5.13 -1.3 -0.5 0.7 -0.9 D6 7.99 7.82 7.74 7.77 0.4 0.3 -0.4 0.3 D7 8.46 8.38 8.30 8.26 0.2 0.3 0.5 0.3 D8 7.14 6.96 6.98 7.03 0.4 -0.1 -0.8 0.1 96 1978~ 2003 0.5 2003~2 009 -6.7 1937~ 2009 -1.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水深(m) 位置 秦皇岛 港区 新开河 口至石 河口 石河口 至金山 咀 断面 沉积速率(cm/a) 6.36 1937~ 1978 1.0 1978~ 2003 -0.4 2003~2 009 -0.2 1937~ 2009 0.4 5.77 5.57 1.0 2.4 2.8 1.4 7.38 8.91 8.81 2.4 -5.9 1.4 -0.6 7.38 6.99 7.21 7.01 0.9 -0.8 2.8 0.5 D13 7.47 6.87 7.34 7.56 1.4 -1.8 -3.2 -0.1 D14 8.10 7.68 9.74 10.14 1.0 -7.9 -5.7 -2.8 D15 8.74 8.21 7.08 7.64 1.3 4.4 -8.1 1.5 D16 8.30 7.22 6.22 6.70 2.6 3.9 -6.9 2.2 D17 7.53 6.65 6.54 6.82 2.1 0.4 -3.9 1.0 D18 6.96 5.95 6.60 5.29 2.4 -2.5 18.7 2.3 D19 3.71 3.17 2.63 2.32 1.3 2.1 4.4 1.9 D20 7.18 6.83 6.53 6.04 0.9 1.1 7.1 1.6 D21 7.31 6.74 7.28 7.68 1.3 -2.1 -5.8 -0.5 D22 7.44 7.33 7.11 6.96 0.2 0.9 2.1 0.7 D23 6.91 6.75 6.74 5.94 0.4 0.0 11.5 1.3 D24 6.53 6.37 6.35 6.05 0.4 0.1 4.3 0.7 D25 8.20 7.56 7.02 6.47 1.5 2.1 7.9 2.4 1937 1978 2003 2009 D9 6.65 6.24 6.35 D10 6.59 6.16 D11 8.36 D12 注: 沉积速率中 负值代表冲刷 正值代表淤积 因此,沿岸泥沙的纵向输运不活跃,泥沙多为原地运动或横向运动,因此岸 滩地形基本可保持稳定状态。泥沙来源少、水体含沙量低、波浪流动力不强是本 海域水动力环境的基本特征。在波、流的长期共同作用下,工程附近海域岸滩地 形与水动力环境是相适应的,基本处于动态稳定状态。本项目不涉及运营期,因 此不会改变周围海域的水动力条件,且对周边泥沙冲淤演变没有影响。 9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2-1 大范围海域断面位置示意图 图 5.2-2 本项目周边海域断面水深对比 9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3.水质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监测时间和监测站位布设 调查资料引自《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报告》 (2019、 2020 年),共布设 26 个监测站位(表 5.3-1,图 5.3-1)。 (2)监测项目 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重金属。 (3)监测方法 各项监测因子的采集与分析均按照《海洋调查规范》 (GB12763.2-91)与《海 洋监测规范》(GB17378-1998)进行。 表 5.3-1 水质、沉积物以及生态现状调查站位和项目 序号 站号 经度(° ′ ″) 纬度(° ′ ″) 1 0001 119 17 33 39 33 00 2 0002 119 21 21 39 33 00 3 0003 119 26 21 39 33 00 4 0011 119 32 00 39 37 00 5 0012 119 32 00 39 31 45 6 0013 119 36 21 39 34 30 7 0014 119 36 21 39 33 30 8 0004 119 29 21 39 33 00 9 0005 119 34 00 39 33 00 10 0006 119 29 21 39 34 30 11 0007 119 32 00 39 34 30 12 0008 119 34 00 39 34 30 13 0009 119 29 21 39 36 00 14 0010 119 34 00 39 36 00 15 0015 119 15 28 39 34 59 16 0016 119 15 50 39 35 11 17 增1 119 24 38 39 39 5 99 站位所属区域 海域缓冲区 海域核心区 七里海潟湖 海域缓冲区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8 增2 119 22 19 39 44 3 19 增3 119 25 44 39 41 51 20 增4 119 18 48 39 26 30 21 增5 119 24 0 39 26 30 22 增6 119 28 30 39 26 30 A 大峪顶岸段 119 16 06 39 32 57 B 翡翠岛入口岸段 119 16 44 39 33 55 C 七里海岸段 119 16 17 39 35 08 D 昌黎滑沙场岸段 119 18 38 39 38 06 潮间带 *注:17~22 号位 2020 年调查新增站位 本项目 图 5.3-1 现状调查站位图 5.3.1.pH 监测区域内 2019 年 5 月份表层海水 pH 值平均为 8.03,变化范围 7.94~8.10; 2019 年 8 月份表层海水 pH 值平均为 7.60,变化范围 7.10~7.80。 经调查 2019 年 5 月份表层海水 pH 值满足《海水水质标准》表 1 中一二类 标准,2019 年 8 月份表层海水 pH 值满足《海水水质标准》表 2 中三四类标准。 10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3.2.溶解氧 监测区域 2019 年 5 月份表层海水溶解氧的平均含量为 8.82 mg L-1,变化范 围 7.90~8.82 mg L-1;2019 年 8 月份表层海水溶解氧的平均含量为 6.90 mg L-1, 变化范围 6.80~7.0 mg L-1。 经调查 2019 年 5 月份表层海水溶解氧含量满足《海水水质标准》表 1 中二 类标准,2019 年 8 月份表层海水溶解氧含量满足《海水水质标准》表 2 中三类 标准。 5.3.3.化学需氧量 监测区域 2019 年 5 月份海水中 CODMn 的平均含量为 0.95 mg L-1,变化范围 为 0.21~1.76 mg L-1;2019 年 8 月份 CODMn 平均值为 1.95 mg L-1,变化范围为 1.15~3.09 mg L-1。 经调查 2019 年 5 月份表层海水 CODMn 满足《海水水质标准》表 1 中一类标 准,2019 年 8 月份表层海水 CODMn 满足《海水水质标准》表 2 中三类标准。 5.3.4.石油类 监测区域 2019 年 5 月份海水中石油类平均值为 17.97 μg L-1,变化范围为未 检出~39.81 μg L-1。2019 年 8 月份海水中石油类平均值为 35.40 μg L-1,变化范 围为 1.50~154.6μg L-1(图 5.3-2)。 10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3-2 2019 年 5、8 月份海水中石油类含量(g L-1)平面分布 经调查 2019 年 5 月份表层海水石油类满足《海水水质标准》表 1 中一二类 标准,2019 年 8 月份表层海水石油类满足《海水水质标准》表 2 中三类标准。 5.3.5.无机氮 监测海域 2019 年 5、8 月份海水表层无机氮监测结果见表 5.3-1。2019 年年 5 月海水中无机氮平均含量为 91.76 g L-1,2019 年 8 月为 225.09 g L-1。5、8 月的硝酸盐浓度分别 41.89 g L-1 和 75.44 g L-1,约占无机氮比例分别为 46%和 34%;亚硝酸所占比较小。5、8 月份无机氮含量平面分布如图 5.3-3。 表 5.3-2 营养盐 2019 年 5、8 月份海无机氮含量(g/L) 5月 8月 平均值 变化范围 平均值 变化范围 硝酸盐 119.61 66.98~250.33 65.51 38.20~157.43 亚硝酸 3.26 1.53~4.83 12.45 0.41~27.64 氨氮 55.26 17.27~114.54 118.78 34.97~218.01 无机氮 178.13 85.78~369.70 195.74 78.58~403.08 10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3-3 2019 年 5、8 月份无机氮含量(g L-1)平面分布 经调查 2019 年 5 月份表层海水无机氮含量满足《海水水质标准》表 1 中一 类标准,2019 年 8 月份表层海水无机氮含量满足《海水水质标准》表 2 中二类 标准。 5.3.6 活性磷酸盐 2019 年 5 月表层海水中活性磷酸盐的平均含量为 16.72 g L-1,变化范围为 3.17~33.98 g L-1。2019 年 8 月表层海水中活性磷酸盐-磷的平均含量为 33.15 g L-1,变化范围为 17.09~82.32 g L-1(图 5.3-4)。 10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3-4 2019 年 5、8 活性磷酸盐-磷含量(g L-1)平面分布 经调查 2019 年 5 月份表层海水活性磷酸盐满足《海水水质标准》表 1 中二 类标准,2019 年 8 月份表层海水活性磷酸盐不满足《海水水质标准》表 2 中四 类标准。 评价结果显示,2019 年 5 月份评价海域各监测因子中,无机氮含量、化学 需氧量满足《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第一类水质标准的要求;溶 解氧含量、活性磷酸盐含量满足《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第二类 水质标准的要求;pH 值、石油类满足《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 第一二类水质标准的要求。 2019 年 8 月份评价海域各监测因子中,无机氮含量满足《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中的第二类水质标准的要求;溶解氧含量、化学需氧量、石油 10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类满足《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第三类水质标准的要求;活性磷 酸盐含量满足《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第四类水质标准的要求; pH 值满足《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第三四类水质标准的要求。 2019 年 8 月份水质较 5 月份相比较差,属于秦皇岛海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 污染物符合海域水质的季节分布特征,超标原因主要与旅游季节水质变化影响有 关。 5.3.7 重金属 通过表 5.3-3 监测数据以及表 5.3-4 单因子指数法计算结果可知,重金属铜 (Cu)在所监测站位中除 5 号、9 号站位外,其余均满足一类标准,其中 5 号站 位表层水已达三类标准要求,超标率为 8.11%;重金属铅(Pb)在所监测站位中 3~10 号位表层水均超出一类标准,其中 10 号站位达三类标准要求,超标率为 24.32%;重金属镉(Cd)在所监测站位中 5 号、6 号、7 号、8 号、10 号站位表 层水满足二类标注,其余站位均满足一类标准,超标率为 13.51%;重金属铬(Cr) 在所监测站位中均满足一类标准要求。 表 5.3-3 站位 增1 增 1-P 增2 增3 增5 增6 1 表层 2 表层 表层 底层 3 底层 (平) 表层 4 底层 表层 5 底层 表层 6 底层 7 表层 2020 年春季调查海域各站位海水样品中调查要素的分析结果 Cu Pb μg/L Cd Cr 0.618 0.596 0.53 0.43 0.42 0.88 0.79 0.64 0.87 0.334 1.0 / 0.1 0.2 0.2 0.1 0.2 0.2 0.2 0.0 1.50 1.57 2.2 3.0 1.2 2.8 1.2 1.1 2.1 0.69 0.713 0.789 0.47 0.71 0.05 0.88 0.79 0.86 1.33 0.539 0.65 0.495 0.330 / 2.9 2.1 12.9 7.5 2.8 2.5 2.97 1.14 0.39 1.02 0.28 2.95 0.10 1.343 0.61 0.35 1.08 0.30 1.09 0.35 0.963 2.3 0.0 0.2 -0.3 6.0 0.2 0.1 10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8 9 10 11 12 13 14B 14D 14D-P 15 16 表层 (平) 底层 表层 底层 表层 底层 表层 底层 表层 底层 表层 底层 表层 底层 表层 底层 底层 (平) 表层 表层 表 5.3-4 2.86 1.249 1.033 / 4.2 3.0 2.3 6.9 1.6 1.0 1.0 2.1 1.4 1.5 1.4 1.1 4.0 1.9 0.98 0.46 3.21 0.37 1.04 0.32 9.01 0.51 0.13 0.07 0.65 0.38 0.44 0.61 0.42 0.812 0.35 1.07 0.36 0.45 0.31 1.22 0.43 0.14 0.14 0.40 0.30 0.36 0.43 0.48 0.464 0.0 0.9 0.1 0.1 0.1 0.3 -0.2 0.1 0.1 0.4 0.2 0.0 0.1 4.4 0.0 0.95 0.784 0.460 / 1.8 1.6 0.36 0.49 0.48 0.41 0.1 -0.2 2020 年春季调查监测海域海水样品诸要素单因子污染指数统计结果 (按一类标准评价) 站位 增1 增1-P 增2 增3 增5 增6 1 表层 2 表层 表层 底层 3 底层 (平) 表层 4 底层 表层 5 底层 表层 6 底层 表层 表层 7 (平) 底层 Cu Pb Cd Cr 0.30 0.31 0.44 0.60 0.24 0.56 0.24 0.22 0.42 0.14 0.71 0.79 0.47 0.71 0.05 0.88 0.79 0.86 1.33 0.54 0.62 0.60 0.53 0.43 0.42 0.88 0.79 0.64 0.87 0.33 0.02 /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3 0.50 0.33 / 0.58 0.42 2.58 1.50 0.56 0.50 0.59 1.14 0.39 1.02 0.28 2.95 0.10 1.34 0.61 0.35 1.08 0.30 1.09 0.35 0.96 0.05 0.00 0.00 0.01 0.12 0.00 0.00 0.57 1.25 1.03 / 0.84 0.46 0.35 0.00 106 μg/L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8 9 10 11 12 13 14B 14D 14D-P 15 16 表层 底层 表层 底层 表层 底层 表层 底层 表层 底层 表层 底层 表层 底层 底层 (平) 表层 表层 超标率 0.60 0.46 1.38 0.32 0.20 0.20 0.42 0.28 0.30 0.28 0.22 0.80 0.38 0.20 3.21 0.37 1.04 0.32 9.01 0.51 0.13 0.07 0.65 0.38 0.44 0.61 0.42 0.81 1.07 0.36 0.45 0.31 1.22 0.43 0.14 0.14 0.40 0.30 0.36 0.43 0.48 0.46 0.02 0.00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0.01 0.00 0.00 0.00 0.09 0.00 0.19 0.78 0.46 / 0.36 0.32 0.36 0.49 0.48 0.41 0.00 0.00 8.11% 24.32% 13.51% 0% 5.4.沉积物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监测时间和监测站位布设 调查资料引自《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报告》(2019 年、2020 年),共布设 26 个监测站位(表 5.3-1,图 5.3-1)。 (2)监测项目 硫化物、有机碳、重金属。 (3)监测方法 所有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和分析均按照《海洋监测规范》 (GB17378.7-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GB12763.1-2007)的要求执行,采表 层样。 5.4.1.硫化物 监测海域 5 月份沉积物中硫化物的平均含量为 14.21×10-6 ,变化范围为 4.77×10-6~98.09×10-6,15 和 16 号站位分别为 90.5×10-6 和 122.6×10-6;8 月份沉 积物中硫化物的平均含量为 35.46×10-6,变化范围为 6.5×10-6~93.4×10-6,15 和 16 号站位分别为 144.1×10-6 和 291.6×10-6。 10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4.2.有机碳 监测海域 5 月份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平均含量为 0.28%,变化范围 0.11%~ 0.85%,15 和 16 号站位分别为 0.33%和 0.60%。8 月份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平均含 量为 0.21%,变化范围 0.04%~0.60%,15 和 16 号站位分别为 0.53%和 0.85%。 两个航次监测结果显示,5、8 月份有机碳平均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 量标准。 5.4.3.重金属 2020 年春季调查沉积物样品分析结果见表 5.4-1,各站位沉积物化学单项环 境因子评价结果见表 5.4-2。 表 5.4-1 2020 年春季调查海域各站位沉积物样品分析结果 站位 汞(10-6) 铅(10-6) 1 1-P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平均值 0.040 / 0.032 0.1978 0.066 0.038 0.046 0.049 0.025 0.093 0.029 0.042 0.037 0.029 0.064 0.077 0.041 0.057 表 5.4-2 3.98 3.96 1.2 1.3 3.1 1.8 2.4 2.0 4.9 3.3 -0.1 2.4 2.6 2.4 2.8 3.0 2.2 2.544 镉(10-6) 0.012 0.099 0.00 0.01 0.06 0.04 0.06 -0.01 0.10 0.04 0.00 -0.01 0.02 0.08 0.05 0.04 0.03 0.037 锌(10-6) 砷(10-6) 49.5 / 13.8 9.5 32.0 4.5 9.8 12.0 16.0 27.8 17.3 10.8 53.5 8.0 8.8 9.8 23.0 19.131 1.36 / 1.20 1.06 1.17 0.86 0.72 0.77 1.22 1.16 0.80 1.12 0.72 0.70 1.21 0.89 1.05 1.001 铬(10-6) 21.795 / 3.017 2.955 18.483 1.074 2.858 6.424 5.906 8.020 2.404 2.465 11.925 3.319 1.762 1.949 5.476 6.240 2020 年春季调查监测海域沉积物样品诸要素单因子污染指数统计结果 (按一类标准评价) 站位 1 1-P 2 3 4 汞(10-6) 铅(10-6) 0.20 0.00 0.16 0.99 0.33 0.07 0.07 0.02 0.02 0.05 镉(10-6) 0.02 0.20 0.00 0.02 0.12 108 锌(10-6) 砷(10-6) 0.33 0.00 0.09 0.06 0.21 0.07 0.00 0.06 0.05 0.06 铬(10-6) 0.27 0.00 0.04 0.04 0.2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超标率 0.19 0.23 0.25 0.13 0.47 0.15 0.21 0.19 0.15 0.32 0.39 0.21 0 0.03 0.04 0.03 0.08 0.06 0.00 0.04 0.04 0.04 0.05 0.05 0.04 0 0.08 0.12 -0.02 0.20 0.08 0.00 -0.02 0.04 0.16 0.10 0.08 0.06 0 0.03 0.07 0.08 0.11 0.19 0.12 0.07 0.36 0.05 0.06 0.07 0.15 0 0.04 0.04 0.04 0.06 0.06 0.04 0.06 0.04 0.04 0.06 0.04 0.05 0 0.01 0.04 0.08 0.07 0.10 0.03 0.03 0.15 0.04 0.02 0.02 0.07 0 根据调查数据现显示,项目所在区域海洋沉积物现状满足《海洋沉积物质量》 (GB18668-2002)中第一类质量标准。 5.5.生物体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评价标准:海洋鱼类、甲壳类生物、软体动物质量评价,目前国家尚未颁布 统一的评价标准,本报告采用《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中的 “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分别采用标准直接对照法和单因子 指数法。 表 5.5-1 2019 年 5 月份监测区域生物污染物含量 检测结果(mg/kg) 检测结果(μg/kg) 样品名 称 铅 镉 总汞 砷 石油烃 六六六 滴滴锑 口虾蛄 3.020 8.270 0.278 37.261 11.5 9.44 3.58 扁玉螺 1.425 1.729 0.379 16.235 12.5 11.20 7.08 八带 0.538 0.372 0.211 19.928 8.51 6.97 2.70 脉红螺 0.0147 6.487 0.0460 58.4206 12.1 2.38 3.32 表 5.5-2 2019 年 8 月份监测区域生物污染物含量 检测结果(mg/kg) 检测结果(μg/kg) 样品名 称 铅 镉 总汞 砷 石油烃 六六六 滴滴锑 口虾蛄 0.0875 5.2353 0.0484 14.3731 2.58 1.35 2.82 小黄鱼 未检出 0.4364 0.0199 2.7949 5.16 2.27 9.75 脉红螺 0.1349 5.0582 未检出 8.3727 1.89 2.81 12.0 扁玉螺 0.0497 0.5610 未检出 9.2091 3.48 2.91 7.40 表 5.5-3 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 109 单位:mg/kg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铅 镉 总汞 石油烃 甲壳类 2.0 2.0 0.20 20* 软体动物 10 5.5 0.30 20* 鱼类 2.0 0.6 0.30 20* 注:*引用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 表 5.5-4 口虾蛄 扁玉螺 八带 脉红螺 铅 1.51 0.14 0.05 0.00 口虾蛄 小黄鱼 脉红螺 扁玉螺 铅 0.04 未检出 0.01 0.00 滴滴锑 标准来源 1.0 2.0 2.0 0.1 1.0 1.0 全国海岸和海 涂资源综合调 查简明规程 2019 年 5 月份生物质量评价结果 镉 4.14 1.73 0.37 6.49 表 5.5-5 六六六 总汞 1.39 1.26 0.70 0.15 石油烃 0.58 0.63 0.43 0.61 六六六 0.01 0.01 0.00 0.00 滴滴锑 0.04 0.04 0.01 0.02 2019 年 8 月份生物质量评价结果 镉 2.62 0.73 5.06 0.56 总汞 0.24 0.07 未检出 未检出 石油烃 0.13 0.26 0.09 0.17 六六六 0.00 0.00 0.00 0.00 滴滴锑 0.03 0.01 0.06 0.04 评价结果(表 5.5-4,表 5.5-5)表明,在调查海域的调查因子中,甲壳类中 铅、镉、汞,软体动物中的镉、汞不满足《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 程》中标准,超标原因主要和生物重金属富集有关,甲壳类生活在海底,软体动 物常穴居较深海域泥沙中,以海底表层浮游生物为食,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被摄入 后容易在体内富集,容易造成部分重金属超标;其余调查因子均满足《全国海岸 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相关标准。 5.6.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调查资料引自《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报告》(2019 年、2020 年),共布设 26 个监测站位(表 5.3-1,图 5.3-1)。 5.6.1.海洋生态(包括生物资源)环境质量调查 (1)调查项目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 (2)调查时间和频率 一次采样调查。 (3)评价方法 11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优势度 Di=ni/N×100% 式中:Di 为第 i 种的百分比优势度; ni —该站位第 i 种的数量; N —该站位群落中所有种的数量,单位可用个体数、密度、重量等表 示。 种类丰富度(d)、均匀度指数(J′) 丰富度(d)和均匀度指数(J′)计算公式如下: d=(S-1)/log2N J ' H' H' H ' Max log 2 S , S 为种类数, ni 为第 i 种的丰度, N 为总丰度, H ' 为实测 Shannon-Weaver 多样性指数, log 2 S H Max 。 多样性指数 采用(Shannon-Weaver)生物多样性指数法(H'): s H ' Pilog2Pi i 1 式中:H'——种类多样性指数 S——样品中的种类总数 Pi——群落第 i 种的数量或重量占样品总数量之比值。 数量可以采用个体数、密度表示;重量可用湿重或干重表示。 5.6.2.海洋生态(包括生物资源)环境质量评价 5.6.2.1.叶绿素 a 监测海域 2019 年 5 月份海水表层叶绿素 a 平均含量为 2.18 g L-1,变化范 围为 1.54~2.78 g L-1。2019 年 8 月份海水表层叶绿素 a 平均含量为 1.8 g L-1, 变化范围为 0.50~3.00 g L-1。 11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6.2.1.浮游植物 (1)种类组成 2019 年 5 月份调查获得浮游植物 31 种,其中硅藻门 23 种,甲藻门 7 种, 着色鞭毛藻门 1 种。优势种是硅藻门中的菱形藻(Nitzschia spp.)、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和甲藻门中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在细胞 数量组成中,其中硅藻门最多,占所有物丰度的 88.87%;甲藻约占 10.36%;着 色鞭毛藻门约占 0.77%。 表 5.6-1 名 2019 年 5 月份调查浮游植物名录 称 拉丁文 硅藻 Bacillariophyta 双眉藻 Amphora sp. 密联角毛藻 Chaetoceros densus 星脐圆筛藻 Coscinodiscus astromphalus 圆筛藻属 Coscinodiscus spp. 威氏圆筛藻 Coscinodiscus wailesii 格氏圆筛藻 Coscinodiscus granii 布氏双尾藻 Ditylum brightwellii 蜂腰双壁藻 Diploneis bombus 泰晤士旋鞘藻 Helicotheca tamesis 膜状缪氏藻 Meuniera membranacea 舟形藻 Navicula spp. 菱形藻 Nitzschia spp. 长菱形藻 Nitzschia longissima 尖刺菱形藻 Nitzschia pungens 洛氏菱形藻 Nitzschia lorenziana 羽纹藻 Pinnularia spp. 曲舟藻 Pleurosigma sp. 端尖曲舟藻 Pleurosigma acutum 海洋曲舟藻 Pleurosigma pelagicum 刚毛根管藻 Rhizosolenia setigera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针杆藻 Synedra spp. 圆海链藻 Thalassiosira rotula 甲藻 Pyrrophyta 梭状角藻 Ceratium fusus 具刺膝沟藻 Gonyaulax spinifera 夜光藻 Noctiluca scientillans 11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五边多甲藻 Peridinium pentagonum 微小原甲藻 Prorocentrum minimum 具齿原甲藻 Prorocentrum dentatum 反曲原甲藻 Prorocentrum sigmoides 着色鞭毛藻门 Chromophyta 海洋卡盾藻 Chattonella marina 2019 年 8 月份调查获得浮游植物 45 种,其中硅藻门 39 种,甲藻门 6 种。 优 势 种 是 硅 藻 门 中 的 中 肋 骨 条 藻 ( Skeletonema costatum ) 、 洛 氏 角 毛 藻 (Chaetoceros lorenzianus)和甲藻门中的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在细胞 数量组成中,硅藻约占浮游植物细胞总数的 96.95%,甲藻约占浮游植物细胞总 数的 3.05%。 表 5.6-2 2019 年 8 月份调查浮游植物名录 名称 拉丁文 硅藻 Bacillariophyta 冰河拟星杆藻 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 透明辐杆藻 Bacteriastrum hyalinum var. hyalinum 中华盒形藻 Biddulphia sinensis 窄隙角毛藻 Chaetoceros affinis Lauder 北方角毛藻 Chaetoceros borealis 旋链角毛藻 Chaetoceros curvisetus 密连角毛藻 Chaetoceros densus 双孢角毛藻 Chaetoceros didymus 洛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lorenzianus 角毛藻 Chaetoceros spp. 圆柱角毛藻 Chaetoceros teres 星脐圆筛藻 Coscinodiscus astromphalus 巨圆筛藻 Coscinodiscus gigas var. gigas 格氏圆筛藻 Coscinodiscus granii 琼氏圆筛藻 Coscinodiscus jonesianus 虹彩圆筛藻 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 辐射圆筛藻 Coscinodiscus radiatus 圆筛藻属 Coscinodiscus spp. 细弱圆筛藻 Coscinodiscus subtilis var. subtilis Ehrenberg 威氏圆筛藻 Coscinodiscus wailesii 布氏双尾藻 Ditylum brightwellii 浮动弯角藻 Eucampia zodiacus 泰晤士旋鞘藻 Helicotheca tamesis 波罗的海布纹藻 Gyrosigma balticum 11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丹麦细柱藻 Leptocylindrus danicus 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 closterium 菱形藻 Nitzschia spp. 尖刺菱形藻 Nitzschia pungens 洛氏菱形藻 Nitzschia lorenziana 具槽帕拉藻 Paralia sulcata 曲舟藻 Pleurosigma sp. 端尖曲舟藻 Pleurosigma acutum 海洋曲舟藻 Pleurosigma pelagicum 刚毛根管藻 Rhizosolenia setigera 笔尖形根管藻 Rhizosolenia styliformis var. styliformis 针杆藻 Synedra spp. 掌状冠盖藻 Stephanopyxis palmeriana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佛氏海线藻 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 甲藻 Pyrrophyta 梭状角藻 Ceratium fusus 大角角藻 Ceratium macroceros 叉状角藻 Ceratium furca 三角角藻 Ceratium tripos 夜光藻 Noctiluca scientillans 五边多甲藻 Protoperidinium pentagonum (2)数量与分布 2019 年 5 月份调查结果显示各站位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平面分布差异较大, 变化范围在 1406~882575cells/m3 之间,平均值为 102724cells/m3。细胞数量最大 值出现在 16 号站;最小在 14 号站。 2019 年 8 月份调查结果显示各站位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平面分布差异较大, 变化范围在 2839~708000cells/m3 之间,平均值为 134953cells/m3。细胞数量最大 值出现在 15 号站;最小在 14 号站。 (3)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 2019 年 5 月份调查中,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变化明显,其 范围分别为 1.13~2.92 和 0.36~0.98。H'平均值为 2.16,最大值出现在 2 号站,最 小在 16 号站。J 平均值为 0.71,最大值出现在 14 号站,最小在 16 号站。 表 5.6-3 浮游植物(2019 年 5 月)多样性指数(H′)及均匀度(J) 站号 H' J 1 1.75 0.43 11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平均值 2.92 2.30 2.89 2.45 2.66 2.41 2.11 1.34 2.26 2.09 2.20 1.98 2.28 1.72 1.13 2.16 0.75 0.69 0.83 0.95 0.89 0.70 0.91 0.39 0.81 0.58 0.95 0.66 0.98 0.57 0.36 0.71 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5 月份浮游植物多样性指 数介于 1.13~2.92 之间,生境质量等级为一般水平。 2019 年 8 月份调查中,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变化明显,其 范围分别为 1.02~3.46 和 0.26~0.95。H'平均值为 2.38,最大值出现在 5 号站,最 小在 2 号站。J 平均值为 0.67,最大值出现在 14 号站,最小在 2 号站。 表 5.6-4 浮游植物(2019 年 8 月)多样性指数(H′)及均匀度(J) 站号 H' J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平均值 1.20 1.02 1.45 2.76 3.46 2.06 3.03 3.29 2.55 3.30 2.69 2.31 3.19 2.85 2.31 1.23 2.38 0.27 0.26 0.35 0.62 0.93 0.51 0.91 0.89 0.74 0.89 0.90 0.73 0.86 0.95 0.59 0.39 0.67 11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8 月份浮游植物多样性指 数介于 1.02~3.46 之间,生境质量等级介于一般至优水平。 5.6.2.2.浮游动物 (1)种类组成 春季(2019 年 5 月)共鉴定出浮游动物 14 种、浮游幼虫 6 类,合计种类 20 个。其中桡足类 11 种,占春季调查总数的 55%,幼体类动物 6 种,占总数的 30%, 腔肠动物、毛颚类分别为 2 种、1 种,分别占总数的 10%和 5%,夏季(2019 年 8 月)夏季共鉴定出浮游动物 14 种、浮游幼虫 11 类,合计种类 25 个。其中桡 足类 11 种,占夏季调查总数的 44%,幼体类 11 种,占总数的 44%,腔肠动物 和毛颚类分别为 2 种、1 种,分别占总数的 8%、4%。 浮游动物优势种类 I 型网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腹针胸刺水蚤 (Centropages abdominali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II 型网优势 种有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无 节幼体(Nauplius larva)、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以 广温近岸低盐种为主体,群落生态属性为广温低盐生态型。 表 5.6-5 2019 年 5 月份调查浮游动物名录 毛颚类 Chaetognathe 强壮箭虫 Sagitta crassa 桡足类 Copepoda 拟长腹剑水蚤 Oithona similis Claus 小长腹剑水蚤 Oithona nana 小拟哲水蚤 Paracalanus parvus 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 pacifica 双毛纺锤水蚤 Acartia bifilosa 腹针胸刺水蚤 Centropages abdominalis/mcmurrichi 小毛猛水蚤 Microsetella norvegica 真刺唇角水蚤 Labidocera euchaeta 近缘大眼水蚤 Corycaeus affinis 瘦尾胸刺水蚤 Centropages tenuiremis 中华哲水蚤 Calanus pacificus 腔肠动物 Coelenterata 球型侧腕水母 Pleurobrachia globosa 11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带拟杯水母 Phialucium taeniogonia 幼体类 Pelagic larvae 无节幼体 Nauplius larva 多毛类幼体 Polychaeta larva 腹足类幼虫 Gastropoda larva 双壳类幼虫 Lamellibranchiata larva 仔虾 Postlarvae larva 中华蜾贏蜚 Sinocorophium sinensis 表 5.6-6 2019 年 8 月份调查浮游动物名录 腔肠动物 Coelenterata 带拟杯水母 Phialucium taeniogonia 锡兰和平水母 Eirene ceylonensis 毛颚类 Chaetognathe 强壮箭虫 Sagitta crassa 桡足类 Copepoda 中华哲水蚤 Calanus sinicus 小拟哲水蚤 Paracalanus parvus 小毛猛水蚤 Microsetella norvegica 双毛纺锤水蚤 Acartia bifilosa 拟长腹剑水蚤 Oithona similis 瘦尾胸刺水蚤 Centropages tenuiremis 腹针胸刺水蚤 Centropages abdominalis 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 pacifica 近缘大眼水蚤 Corycaeus affinis 近缘真宽水蚤 Eurytemora affinis 真刺唇角水蚤 Labidocera euchaeta 幼体类 Pelagic larvae 无节幼体 Nauplius larva 中华蜾贏蜚 Sinocorophium sinensis 磁蟹溞状幼虫 Porcellana 短尾类溞状幼虫 Brachyura larva 对虾溞状幼虫 Penaeus larve 多毛类幼体 Polychaeta larva 腹足类幼虫 Gastropoda larva 双壳类幼虫 Lamellibranchiata larva 糠虾幼虫 Penaeus larva 正型莹虾 Lucifer typus 仔虾 Postlarvae larva 11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丰度 在调查海域大型浮游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总丰度差异较大,春季(2019 年 5 月)中型浮游动物总丰度波动范围为 20~2306 ind. m-3,平均为 406.25 ind. m-3, 其中最高值出现在 15 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 5 号和 7 号站位。大型浮游动物丰 度波动范围为 7~703 ind. m-3,平均为 129.25ind. m-3,其中最高值出现在 1 号站 位,最低值出现在 5 号站位。 夏季(2019 年 8 月)中型浮游动物总丰度的变化范围 38~5613 ind. m-3,平 均值为 1686 ind. m-3,其中最高值出现在 11 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 2 号站位。 大型浮游动物总丰度的变化范围 1~10 ind. m-3,平均值为 26.6 ind. m-3,其中最高 值出现在 15 号站位,最低值出现在 5 号和 11 号站位。 5.6.2.3.底栖生物 (1)种类组成 2019 年 5 月份监测区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 45 种,环节动物 27 种,占 5 月份调查总数的 60%,节肢动物 11 种,占总数的 24.4%,软体动物 4 种,占总 数的 9%,脊索动物、棘皮动物、纽形动物均为 1 种,分别占总数的 2.2%。优势 种为文昌鱼(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圆球股窗蟹(Scopimera globasa)、 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和渤海鸭嘴蛤(Laternula marilina)。 2019 年 8 月份监测区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 46 种,环节动物 24 种,占 8 月份调查总数的 52.2%,节肢动物 11 种,占总数的 23.8%,软体动物 7 种,占 总数的 15.2%,腕足动物、脊索动物、棘皮动物、纽形动物均为 1 种,分别占总 数的 2.2%。优势种为文昌鱼(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日本臭海蛹(Travisia japonica)、日本角吻沙蚕(Goniada japonica)和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详见表 5.6-7,5.6-8。 表 5.6-7 2019 年 5 月底栖生物名录 中文名 拉丁文 纽形动物门 Nemertiner 纽虫 Nemertean sp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豆形短眼蟹 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 东方长眼虾 Ogyrides orientalis 11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大蝼蛄虾 Upogebia major 日本浪漂水虱 Metacirolana japonica 口虾蛄 Oratosquilla oratoria 日本拟背尾水虱 Paranthura japonica 日本游泳水虱 Natatolana japonensis 绒毛近方蟹 Hemigrapsus penicillatus 钩虾 Gammarus sp. 日本鼓虾 Alpheus japonicus 短角双眼钩虾 Ampelisca brevicornis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齿吻沙蚕 2 Nephtys sp2 矛毛虫 Phylo felix 齿吻沙蚕 1 Nephtys sp1 长吻沙蚕 Glycera chirori 巢沙蚕 Diopatra sp. 刺蛇尾 Ophiothrix sp. 双边帽虫 Amphictene sp. 尖锥虫 Scoloplos (Scoloplos) armiger 围沙蚕 Perinereis sp. 覆瓦哈鳞虫 Harmothoë imbricata 柄袋沙蠋 Arenicola brasiliensis 金毛虫 Pectinaria sp. 日本臭海蛹 Travisia japonica 持真节虫 Euclymene annandalei 双齿围沙蚕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寡节甘吻沙蚕 Glycinde gurjanovae 日本长手虫 Magelona japonica 巢沙蚕 Diopatra sp. 巧言虫 Eulalia sp. 异足索沙蚕 Lumbricomereis heteropoda 背蚓虫 Notomastus latericeu 欧文虫 Owenia sp. 栉毛蛰龙介 Loimia medusa 海稚虫 Spio sp. 丝鳃虫 Cirratulus cirratus 索沙蚕 Lumbricomereis sp. 叶须虫 Nereiphylla sp.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扁玉螺 Neverita didyma 11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经氏壳蛞蝓 Philine kinglipini 彩虹明樱蛤 Moerella iridescens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文昌鱼 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 棘皮动物门 Echinodermata 滩栖阳遂足 Amphiura vadicola 表 5.6-8 2019 年 8 月底栖生物名录 中文名 拉丁文 纽形动物门 纽虫 节肢动物门 豆形短眼蟹 四齿矶蟹 东方长眼虾 Nemertiner Nemertean sp1 Arthropoda 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 Pugettia quadridens Ogyrides orientalis 大蝼蛄虾 日本浪漂水虱 日本拟背尾水虱 钩虾 中国毛虾 泥螺 日本鼓虾 短角双眼钩虾 Upogebia major Metacirolana japonica Paranthura japonica Gammarus sp. Acetes chinensis Bullacta exarata Alpheus japonicus Ampelisca brevicornis 环节动物门 巴西沙蠋 纓鳃虫科 马氏刺蛇尾 齿吻沙蚕 2 岩虫 Annelida Arenicola brasiliensis Sabellidae Ophrothrix marenzelleri Nephtys sp2 Marphysa sanguinea 矛毛虫 拟节虫 杂毛虫 齿吻沙蚕 1 长吻沙蚕 巢沙蚕 Phylo felix Praxillella sp. Poecilochaetus sp. Nephtys sp1 Glycera chirori Diopatra sp. 柱头虫 背鳞虫 日本臭海蛹 持真节虫 寡节甘吻沙蚕 日本长手虫 巧言虫 异足索沙蚕 Balanoglossus sp. Lepidonotus sp. Travisia japonica Euclymene annandalei Glycinde gurjanovae Magelona japonica Eulalia sp. Lumbricomereis heteropoda 12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背蚓虫 小头虫科 丝鳃虫 Notomastus latericeu Capitellidae Cirratulus cirratus 索沙蚕 日本强鳞沙蚕 软体动物门 青蛤 短文蛤 菲律宾蛤仔 扁玉螺 经氏壳蛞蝓 凸壳肌蛤 Lumbricomereis sp. Sthenolepis japonica Mollusca Cyclina sinensis Meretrix pethechialis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Neverita didyma Philine kinglipini Musculus senhousei 阿莫抱蛤 脊索动物门 文昌鱼 腕足动物门 海豆芽 棘皮动物门 Potamocorbula amurensis Chordata 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 Crachiopod Lingula Echinodermata 阳遂足 Amphiura sp. (2)栖息密度 2019 年 5 月份春季监测区域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 90 ind./m2,变化范 围为 8.333~377.8 ind./m2,10 号站位密度最低,3 号站位密度最高。 2019 年 8 月份夏季监测区域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 122 ind./m2,变化 范围为 13.889~413.9 ind./m2,监测区域 9 号站位密度最低;3 号站密度高。 (3)生物量 2019 年 5 月份监测区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为 15.8874 g/m2,变化范 围为 0.4555~43.86g/m2,3 号站位的生物量较高。 2019 年 8 月份监测区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为 16.1773 g/m2,变化范 围为 1.7183~43.49 g/m2,11 号站位的生物量最高。 5.6.2.4.潮间带生物 2019 年 5 月份潮间带 A、B、C、D 四个断面中,总共采集到潮间带生物 11 种,其中环节动物 2 种,节肢动物 3 种,软体动物 6 种,优势种为日本刺沙蚕 (Neanthes japonica)、圆球股窗蟹(Scopimera globasa)和渤海鸭嘴蛤(Laternula marilina)。2019 年 8 月份潮间带 A、B、C、D 四个断面中,总共采集到潮间带 12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生物 13 种,其中环节动物 2 种,节肢动物 2 种,软体动物 9 种,优势种为日本 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日本游泳水虱(Natatolana japonensis)和纵带滩 栖螺(Batillaria zonalis)。2019 年 8 月份潮间带五个断面中 C 断面的种类分布 数量(13 种)、栖息密度最高(87 ind./m2),生物量最高(23.2733 g/m2)(表 5.6-9)。 表 5.6-9 2019 年 8 月份潮间带各断面栖息密度及生物量统计结果 断面编号 指标 栖息密度 (ind/m2) 生物量 (g/m2) 高 中 低 平均 高 中 低 平均 A B C D 20 36 16 24 0.3224 0.6192 0.1896 0.5032 20 0 0 7 0.3784 0 0 0.1261 108 152 0 87 13.1216 56.6984 0 23.2733 8 0 8 5 0.2712 0 0.4310 0.2341 5.7.渔业资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在调查海域春季(2019 年 5 月)和夏季(2019 年 8 月)大型网和中型网均 没有采集到鱼卵,II 型网 2 号站位、9 号站位和 11 号站位采集到仔稚鱼,其它 站位没有采集到仔稚鱼(表 5.6-10)。 表 5.6-10 种 类 站 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平均值 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分布 春季(2019 年 5 月) 鱼卵(粒/m3) 仔稚鱼(尾/m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夏季(2019 年 8 月) 鱼卵(粒/m3) 仔稚鱼(尾/m3)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经计算,调查区域夏季(2019 年 8 月)仔稚鱼平均生物量为 1.0 尾/m2。 12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本工程为沙滩整治修复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水下沙坝、砂质岬头的建设将对水动力 环境产生影响,且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悬浮物也会对水质环境产生影响。本次环境影响预 测和评价是根据工程的施工特点,对水动力的影响变化、悬浮物等影响进行预测分析。 6.1.水文动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1.1.水动力条件影响分析预测方法 水环境影响分析在 MIKE21 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二维潮流数学模型。MIKE21 是专业 的二维自由水面流动模拟系统工程软件包,适用于湖泊、河口、海湾和海岸地区的水力 及其相关现象的平面二维仿真模拟。MIKE21 采用标准的二维模拟技术为设计者提供独 特灵活的仿真模拟环境。可进行水利、港口工程设计及规划、复杂条件下的水流计算、 洪水淹没计算、泥沙沉积与传输、水质模拟预报和环境治理规划等多方面研究应用。 1、潮流运动方程: 连续方程: [(h )u ] [(h )v] 0 t x y x 向动量方程: u u u u v fv t x y g u u (N x ) (N y ) fb x x x y y u2 v2 u h y 向动量方程: v v v u v fu t x y g v v (N x ) (N y ) fb y x x y y u2 v2 v h 上述式中: ——相对某一基面的水位(m); 12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h ——相对某一基面的水深(m); N x —— x Ny 向水流紊动粘性系数(m2/s); —— y 向水流紊动粘性系数(m2/s); f ——科氏系数; f b ——底部摩阻系数。 2、边界条件 在本研究采用的数值模式中,需给定两种边界条件,即闭边界条件和开边界条件。 (1)开边界条件 所谓开边界条件即水域边界条件。在此边界上,或者给定流速,或者给定潮位。本 研究中开边界给定潮位 (2)闭边界条件 所谓闭边界条件即水陆交界条件。在该边界上,水质点的法向流速为 0。 模型在计算过程中在空间上采用交替方向隐式迭代法(ADI 方法)、在时间上采用中 心差分法对质量及动量守恒方程进行积分求解。 6.1.2.预测模型的建立 (1)计算域设置 本项目计算中工程附近计算域北边界以人造河口为界,南至七里海,取为 24km 20km 的南北向矩形区域,本计算域基本上将工程区及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都包 括在内,如图 6.1-1 所示,计算网格尺度采用 30m 30m 的固定网格,整计算域共剖分 了 327000 个网格,其中参与计算的网格数约为 245550 个,占全域网格数的 75.1%。在 计算过程中,模拟时间步长为 5s。 (2)水深和岸界 秦皇岛至曹妃甸海图(11710 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1:120000; (3)模型的边界 大尺度模型的外海边界由渤海大范围水动力模型给出,通过开边界逐步向内域求 解,进而得出该海域内的水位场及流速场,同时对各实测站点的水文数据进行验证,结 12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果吻合后为小尺度计算域提供边界。 (4)计算步长 在模型的计算过程中,为了保证达到较高的精度及计算稳定性,时间步长与空间步 长一般由下式确定: t max x 式中 Cr ghmax C r -Courant 数; x -差分空间步长; hmax -计算域内的最大水深。 模型中时间步长的选择可以选择任何小于 t max 的数值,考虑到水深的变化及隐、 显式方向交替运算步骤等因素都要有利于增加计算的稳定性,因此最终确定大模型的时 间步长 t 60 s ,小模型的时间步长 t 15s 。 (5)水动力模型参数 表 6.1-1 参数 数值 ω (rad/s) 7.292×10-5 纬度 φ (°) 36.486~33.907 水动力模型相关参数 Smagorinsky 0.5 125 重力加速度 g (m/s2) 9.8 Courant 数 最大取 4.38 临界水深 (m) 0.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6.1-1 计算范围示意图 (6)水文资料 利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于 2016 年 9 月在七里海及周边海域布设了 3 个潮 位测站(海洋牧场站,七里海站、滦河口站)进行短期潮位观测,以及 3 个潮流测站进 行全潮水文观测,并补充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于 2018 年 3 月在北戴河金山咀开展 的水文观测站位 2 个;站位分布见图 6.1-2 所示。 12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016 年潮位监测点位 12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6.1-2 水文观测站位分布示意图 潮位验证结果见图 6.1-3,潮流验证见图 6.1-4 所示。 12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6.1-3 大潮期间七里海站模拟计算潮位过程与实测潮位过程对比 (a)1#站 (b)2#站 (c)3#站 (d)4#站 (e)5#站 图 6.1-4 大潮期间潮流测站模拟计算流速、流向与实测流速、流向对比 (左为流速,单位 m/s,右为流向,单位°) 12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从 2016 和 2018 年实测与模拟计算的潮位、潮流过程曲线对比,可以看出,模拟计 算潮位过程与实测潮位过程在潮位值和相位上一致,潮位曲线吻合良好。4#站、5#站落 潮时段计算流速稍小于实测流速,应与观测期间西南风的影响有关。各潮流站模拟计算 流向基本吻合于实测流向,潮流计算流速大小及变化过程与实测值也基本吻合,误差在 规范的允许范围内,验证结果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6.1.3.水动力预测结果及分析评价 本次预测给出了整个计算域内涨潮阶段和落潮阶段的流场图以及施工前后流速对 比图,见图 6.1-5~图 6.1-9。 图 6.1-5 和图 6.1-6 给出了本工程建设前流场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工程所在 海域内,潮流呈 S-N 向的往复流,潮流基本沿着岸线进行流动,在近岸区域受到港口 岸线的影响,潮流将绕过港口防波堤向近岸流动;在落潮阶段,潮流由西侧沿着岸线向 东侧流动,在工程所在位置处受港区的影响潮流流速较小,最大流速约为 0.5m/s。 本工程在近岸进行补沙,在海中进行沙坝建设,近岸补沙不会对整体海洋岸产生明 显的影响,但海中沙坝的建设会对水下地形产生局部的影响,该影响会对局部区域的水 动力条件产生影响,本次预测中分析工程实施前后水动力的变化情况,见图 6.1-7 和图 6.1-8。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对于大尺度海洋而言,水下沙坝的尺度较小,对整体区域的 水流流态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从图 6.1-9 工程前后全潮平均流速大小变化图可以看出, 工程所在海域潮流较弱,涨潮流和落潮流最大流速不超过 0.5m/s,因此在本工程沙坝实 施后,流速的变化更小,统计在整个潮周期内流速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沙坝所在位置 处,流速最大减小量不超过 0.05m/s,几乎不会对周边的水流流速和流态产生明显的影 响。 13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6.1-5 工程实施前潮流场(涨潮阶段) 13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6.1-6 工程实施前潮流场(落潮阶段) 13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6.1-7 工程前后潮流场变化(涨潮阶段) 图 6.1-8 工程前后潮流场变化(落潮阶段) 13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6.1-9 工程前后流速大小变化(全潮平均) 13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6.2.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2.1.泥沙运动趋势 海岸地貌是在河流、海洋动力作用下,在既定地质基础上所产生的侵蚀或堆积作用 的产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原有的岸线形态,引起波浪和潮流等水动力改变,导致海底 产生蚀淤变化。通过沿岸输砂计算分析工程建成后附近海域岸滩冲淤变化,进而分析其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海岸带泥沙运动趋势 (1)泥沙来源 海岸带附近泥沙来源有四个方面:河流来沙、由邻近岸滩搬运而来、由当地崖岸侵 蚀而成、海底来沙。 (2)泥沙运移形态 沙质海岸的泥沙运移形态有推移和悬移两种。淤泥沙海岸的泥沙运移形态以悬移为 主,底部可能有浮泥运动或推移运动。海岸带浮泥运动方式可分为与海岸线垂直的纵向 运动和与海岸线平等的横向运动。 2、影响海底泥沙冲淤变化的动力因素 海底泥沙冲淤变化是在波浪和海流等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1)波浪的作用 在沙质海岸,波浪是造成泥沙运动的主要动力。大部分泥沙运动发生在波浪破碎区 以内。当波浪的传播方向与海岸线斜交时,波浪破碎后所产生的沿岸流将带动泥沙顺岸 移动。沿岸泥沙流若遇到突堤等水工建筑物则将其上游根部开始淤积。 在粉砂淤泥质海岸,波浪掀起的泥沙除随潮流进出港口和航道外,在丰厚波浪减弱 的过程中会形成浮泥。此种浮泥除自身可能流动外,又易位潮流掀扬,转化为悬移动质, 增加潮流进港和航道的泥沙数量。 (2)海流的作用 在淤泥质海岸,潮流是输沙的主要动力,在波浪较弱的海岸区,是潮流可能是掀沙 的主要因素,潮流携带泥沙入港和航道后,由于动力因素减弱,降低了携沙能力,导致 落淤。在砂质海岸的狭长海湾等特定地形条件下,海流流速较大,可对泥沙运动起主导 13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作用。这里的海流不仅起输沙作用,还起着掀沙作用。 6.2.2.地形地貌及冲淤环境影响分析 运用 XBeach 模型进行模拟,XBeach 是基于 TU Delft 和 Deltares Institute 联合开发, 可用于模拟波浪、波生流、潮流以及海啸波和风暴潮传播过程及其引起的泥沙输运和海 床演变过程。 模拟波况为 4 种,3 种定向浪(5 年一遇大浪),E 向浪(波高 1.326m,谱峰周期 6.534s)、SE 向浪(波高 1.428m,谱峰周期 7.139s)和 S 向浪(波高 1.822m,谱峰周 期 6.655s),水位设定 0.896m,定向浪作用时间为 2 天;1 种变向浪,“803”风暴潮模 拟。 工况 1:滩肩补沙。 工况 2:滩肩补沙+3 座水下沙坝+1 座砂质岬头。 E 向浪流场 E 向浪侵淤场 SE 向浪流场 SE 向浪侵淤场 13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S 向浪流场 图 6.2-1 S 向浪侵淤场 工况 1 定向浪模拟结果 E 向浪流场 E 向浪侵淤场 SE 向浪流场 SE 向浪侵淤场 13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S 向浪流场 图 6.2-2 S 向浪侵淤场 工况 2 定向浪模拟结果 E 向浪工况下,波浪传播至沙坝附近,在坝顶处流速增大,形成向南的沿岸流,E 向浪作用 2 天后,岸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蚀和蚀退,有沙坝掩护的区域侵蚀程度较小, 泥沙在近岸处堆积,沙坝坝顶高程有所降低,北侧 2 座沙坝泥沙运动较为剧烈,沙坝泥 沙向岸运移。 SE 向浪工况下,近岸流场呈现由西南向东北流动趋势,流速在坝顶处增大,E 向 浪作用 2 天后,南侧砂质岬头泥沙运动剧烈,泥沙向岸运移,北侧在 3 座沙坝的掩护下, 岸滩侵蚀程度较其他区域较小。 S 向浪工况下,近岸流场呈现由西南向东北流动趋势,流速在沙坝附近增大,由于 北侧 3 座沙坝和南侧 1 座砂质岬头的掩护,工程区域岸滩侵淤程度较两侧明显减小。 风暴潮前流场 风暴潮中流场 13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风暴潮后流场 图 6.2-3 风暴潮前后侵淤场 工况 1 时“803”风暴潮模拟结果 风暴潮前流场 风暴潮中流场 风暴潮后流场 风暴潮前后侵淤场 图 6.2-4 工况 2 时“803”风暴潮模拟结果 根据 2017 年“803”风暴潮的实测潮位和波浪数据,对工程区域进行模拟,风暴潮前 和后区域流场流速较小,仅在沙坝和砂质岬头坝顶流速较大,但仅局限于沙坝和砂质岬 头区域,风暴潮最严重时刻,流场沙坝和砂质岬头坝顶流场流向为由东北向西南,形成 沿岸流,流速明显增大,沙坝和砂质岬头掩护区域沿岸流较小,体现“遮蔽”功效;岸滩 13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水面线附近侵蚀,泥沙在近岸区堆积,沙坝和砂质岬头的泥沙向岸运移,体现“喂养” 功效。 6.3.海水水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3.1.施工产生悬浮物对水环境影响预测 6.3.1.1.预测模式 预测模式采用悬沙扩散方程,扩散方程与二维水流预测模式联解,即可得到悬浮物 浓度分布。 F s s s s s u v ( Dx ) ( D y ) s t x y x x y y h …………(D.4) 式中: Dx —— x 向悬沙紊动扩散系数(m2/s) D x 5.93 g u h / C ; D y —— y 向悬沙紊动扩散系数(m2/s), D y 5.93 g v h / C ; Fs ——泥沙源汇函数确定 Fs S c Q d ,其中 Sc 为输入源强, Qd 为悬沙与海床交 换通量,其确定方法如下: Qd M ( 1), e e 0, d e s s ( 1), d d 6.3.1.2.预测条件 在本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进行吹填施工。在水下沙坝、砂质岬头吹填过程中均会 产生悬沙,降低区域海水水质透明度。 为了最大限度地考虑施工过程中产生悬浮物对水环境的影响,滩肩补沙和两座人工 沙坝吹填工程共四个作业区域,分别采用 800m3/h 的吹沙船进行吹填作业。根据前面工 程分析可知,每个作业点悬沙源强约为 0.33kg/s,上述源强进行悬浮物影响范围计算是 14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比较安全的。悬浮泥沙发生点的分布情况见下图。 :悬浮泥沙分布点 图 6.3-1 悬浮泥沙发生点分布图 14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6.3.1.3.预测结果 采用以上预测模式、源强,对施工期间各施工位置处悬浮物的影响情况进行预测, 并统计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悬浮物对水环境的最大可能影响范围,见图 6.3-2 及表 6.3-1 所示。 从图可以看出由于透水堤作业面较大,因而总的悬浮物影响面积较大,施工悬浮物 影响范围在施工位置周边 0.27km 之内,在整个潮周期内大于 150mg/L 悬浮物主要在地 基处理所在的施工区内,经过测量最大影响面积约为 8.55ha,浓度大于 10mg/L 悬浮物 最大影响面积约为 42.95ha。 表 6.3-1 地基处理中悬浮物最大可能影响范围 浓度 >150mg/L >100mg/L >10mg/L 影响面积(ha) 8.55 16.33 42.95 本次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浮物不仅对水体有一定影响,同时可能对施工区域附近的沙 雕海洋乐园旅游码头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无论是对项目工程周边水体,还是对旅游码 头的影响,都只是短暂的,都将会随着工程的结束而消失。 14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6.3-2 悬浮物包络线 14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6.3.2.施工期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对海水水质的影响 本项目高峰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 13.6m3/d,(包括船舶生活污水和陆域 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 COD、NH3-N 等。其中陆域生活污水依托海水浴场及周边 酒店附近的公厕进行处置,公厕定期由环保部门进行清掏,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后暂存在 船上,定期送至陆域交有资质单位处理。施工生活污水不得排入周边海域,不会对海水 水质产生影响。 施工期间养护用水、抑尘用水自然蒸发,不会对海水水质产生影响。 6.3.3.运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运营后无污染工序,对海洋水质环境不会产生影响。 6.4.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施工时产生的泥沙在随潮流涨落运移过程中,其粗颗粒部分将迅速沉降于入海点附 近海底,细颗粒部分在随潮流向边滩运移过程中遇到涨憩趋于零而慢慢沉降于海底。散 落泥沙的扩散运移和沉降的范围与泥沙的粒径、水深和流速有关。本工程为沙滩整治修 复项目,新建水下沙坝、砂质岬头工程主要集中在近岸海域,引起的流速变化范围较小, 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浮物迁移不会对近岸海洋沉积物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此外,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均不向海域内排放,工程海 域沉积物的质量基本不受影响。 6.5.海洋生态环境(包括生物资源)影响预测与评价 6.5.1.工程占海对底栖生物资源的影响分析 1、评估方法 项目施工主要会对海域占用区域内无逃避能力的物种造成直接危害,如底栖生物, 同时也使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暂时性性丧失。根据《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 技术规程》(SC/T 9110-2007)的相关要求,各种类生物资源损害量按如下公式计算: Wi Di S i 14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式中: Wi——第 i 种类生物资源受损量,单位为尾、个、千克(kg); Di——评估区域内第 i 种类生物资源密度,单位为:尾(个)/km2、尾(个)/km3、 kg/km2; Si——第 i 种类生物占用的渔业水域面积或体积,单位为 km2 或 km3。 2、损失量估算 底栖生物类群中,活动能力较强的鱼类如虾虎鱼等在受到惊扰后,大多数会逃离现 场,少部分来不及逃离的则会被掩埋死亡。活动能力差的底上动物如虾、短蛸等将被覆 盖死亡。 根据以上所述施工方案,本工程占海主要为水下沙坝、砂质岬头占海,其中水下沙 坝占海面积为 50000m2,砂质岬头占海面积 15000m2,以上占海是不可避免的,对上述 作业段内的底栖生物而言将完全被破坏。本次评价取《涉海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损 害评估技术规范》(DB13_T2999-2019)与海洋生物调查资料中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的 最大值作为生态补偿的依据。 表 6.5-1 海区 鱼卵(粒 /m3) 仔稚鱼 (尾/m3) 沧州海域 唐山海域 秦皇岛海域 0.851 0.525 0.229 0.226 0.943 0.132 河北近海海洋生物资源平均生物量 海洋生物资源成体(kg/km2) 海洋生物资源幼体(尾/km2) 鱼类 足头类 甲壳类 鱼类 头足类 虾类 蟹类 底栖生物 (g/m2) 360.13 181.79 207.52 131.30 77.56 151.51 344.84 194.90 234.58 19791 14250 13000 3062 3400 5100 4356 2660 3600 198 50 150 21.80 40.20 25.62 根据表 6.5-1 可知,秦皇岛海域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 25.62g/m2。根据海洋生物现 状调查可知,2019 年 5 月该海域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约为 15.8874g/m2,2019 年 8 月底 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 16.1773g/m2,取平均生物量最大值为 25.62g/m2。 经计算,本工程吹填施工造成底栖生物损失量约为 1.67t。 6.5.2.施工悬浮物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分析 水下沙坝、砂质岬头基础施工过程造成局部海域悬浮物浓度增加会对海洋生物资源 造成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一部分泥沙与海水混合,形成悬沙含量很高的水团,从而大 大地增加了水中悬浮物质的含量。水中所含悬浮物质增量的多少,是衡量水环境质量 的指标之一,也是水生生物对其生存的水体空间的环境要素要求之一。 14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从水生生态学角度来看,悬浮物质的增多,会对水生生物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是削弱了水体的真光层厚度,从而降低了海洋初级生产力,使浮游植物 生物量下降。在水生食物链中,除了初级生产者浮游藻类以外,其它营养级上的生物 既是消费者也是上一营养级生物的饵料。因此,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减少,会使以浮游 植物为饵料的浮游动物生物量有所减少;相应地以浮游动物为食的一些鱼类,也会由 于饵料的贫乏而导致资源量下降;进而以捕食鱼类为生的一些高级消费者,会由于低 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减少,而难以觅食。可见,水体中悬浮物质含量的增多,对整个水生 生态食物链的影响是多环节的。 2、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其次是对浮游动物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水中悬浮物质含量的增多,对桡足类的存 活和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过量的悬浮物质会堵塞桡足类的食物过滤系统和消化器 官,尤其在其含量水平达到 300mg/L 以上时,这种危害特别明显。而在悬浮物质中, 又以粘性淤泥的危害最大,泥土及细砂泥次之。 3、对鱼类的影响 水中悬浮物质含量过高,使鱼类的鳃腺积聚泥沙微粒,严重损害鳃部的滤水和呼 吸功能,甚至导致鱼类窒息死亡。不同的鱼类对悬浮物质含量高低的耐受范围有所区 别。据有关的实验数据,悬浮物质的含量水平为 80000mg/L 时,鱼类最多只能存活一 天;含量水平为 6000mg/L 时,最多能存活一周;含量水平为 300mg/L 时,若每天作短 时间搅拌,使沉淀的淤泥泛起,保持悬浮物质含量达到 2300mg/L,则鱼类能存活 3~4 周。通常认为,悬浮物质的含量在 200mg/L 以下及影响较短期时,不会导致鱼类直接 死亡。 4、生物资源损失量评估 (1)评估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 9110-2007)的相关要 求,悬浮物扩散范围内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损害属于一次性损害,渔业资源的累计损害 量按如下公式计算: 14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n Wi Dij S j K ij j 1 式中: Wi——第 i 种类生物资源一次性平均损失量,单位为尾、个、kg; Dij——某一污染物第 j 类浓度增量区第 i 种类生物资源密度,单位为尾/ km2 、个 /km2、kg/km2; Sj——某一污染物第 j 类浓度增量区面积,单位为 km2; Kij——某一污染物第 j 类浓度增量区第 i 种类生物资源损失率,单位为(%),生 物资源损失率见表 6.5-2 所示; 表 6.5-2 污染物对各类生物损失率 各类生物损失率(%) 污染物 i 的超标 倍数(Bi) 鱼卵和仔稚鱼 成体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Bi≤1 倍 5 <1 5 5 1<Bi≤4 倍 5~30 1~10 10~30 10~30 4<Bi ≤9 倍 30~50 10~20 30~50 30~50 Bi ≥9 倍 ≥50 ≥20 ≥50 ≥50 注: 1.本表列出污染物 i 的超标倍数(Bi),指超《渔业水质标准》或超Ⅱ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倍数,对 标准中未列的污染物,可参考相关标准或按实际污染物种类的毒性试验数据确定;当多种污染物同 时存在,以超标准倍数最大的污染物为评价依据。 2.损失率是指考虑污染物对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死亡,以及生物质量下降等影响因素的综合系数。 3.本表列出的对各类生物损失率作为工程对海洋生物损害评估的参考值。工程产生各类污染物对海 洋生物的损失率可按实际污染物种类,毒性试验数据作相应调整。 4.本表对 pH、溶解氧参数不适用。 (2)损失量估算 渔业资源现状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仔稚鱼平均生物量为 1.0 尾/m3,根据表 6.5-1 可知,秦皇岛海域仔稚鱼平均生物量为 0.1332 尾/m3。本次评价取最大值 1.0 尾/m3 进行 渔业损失的计算。另外,由于本次调查未捕获到鱼卵及游泳动物,因此取《涉海建设项 目对海洋生物资源损害评估技术规范》(DB13_T2999-2019)中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其 中鱼卵平均生物量为 0.229 粒/m3,游泳动物平均生物量为 593.61kg/km2。 因此,根据《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9110-2007)的 相关要求,砂质岬头、水下沙坝吹填施工过程中产生悬浮物造成的生物资源损害量计算 如下(影响水深按 0.9m 计算): 鱼卵损失量: 14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0.229×0.9×(8.55×50%+7.78×50%+26.62×30%)×104=33287 粒; 仔稚鱼损失量: 1.0×0.9×(8.55×50%+7.78×50%+26.62×30%)×104=145359 尾; 成体鱼损失量: 593.61×0.9×(8.55×20%+7.78×20%+26.62×10%)×10-2=31.67kg; 注:分别为数模章节预测的≥150mg/L、100-150mg/L 和 10-100mg/L 浓度悬浮物的 影响范围;50%、50%和 30%分别为按表 6.5-2 确定的鱼卵、仔稚鱼的致死率,20%、 20%和 10%分别为成体鱼的致死率。 具体损失量取值如下表: 表 6.5-3 水下沙坝、砂质岬头施工产生悬浮沙造成的生态资源损失量 悬浮物影响面积(km2) 资源密度 鱼卵 粒/m3 0.229 仔稚鱼 尾/m3 1.0 渔业资源 kg/km2 593.61 >150mg/L 100-150mg/L 10-100mg/L >150mg/L 100-150mg/L 10-100mg/L >150mg/L 100-150mg/L 10-100mg/L 8.55 7.78 26.62 8.55 7.78 26.62 8.55 7.78 26.62 致死率 K 50% 50% 30% 50% 50% 30% 20% 20% 10% 损失量 折算成商品鱼苗 33287 粒 1% 7601 尾 145359 尾 31.67 5% - 由表 6.5-3 可知,项目水下沙坝、砂质岬头区域鱼卵、仔鱼损失折算为商品鱼苗的 损失量约为 7601 尾,成体渔业资源损失量为 31.67kg。 6.5.3.工程建设生态损失经济价值估算 综上所述,本工程水下沙坝、砂质岬头施工造成底栖生物损失 1.67t,施工悬浮物 造成鱼卵、仔稚鱼损失(折算成商品鱼苗)7601 尾,成体渔业资源损失量为 31.67kg。 根据《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 9110-2007),永久性 占海按照 20 年补偿,一次性生物资源的损害补偿为一次性损害额的 3 倍,因此,本工 程底栖生物的损失量按照一次性损失量的 20 倍,其他按照 3 倍考虑。具体补偿方式及 方案应征得渔业管理部门意见。 14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6.5-4 工程施工总的损失量 污染源 种类 鱼卵、仔鱼(折算成鱼苗) 沙坝、岬头施工 直接损失 赔偿年限 损失量 市场平均价格 损失价值 7601 尾 3年 22803 尾 1 元/尾 2.3 万元 合计 成体 31.67kg 3年 95.01kg 30 元/kg 0.29 万元 30.29 万元 底栖生物 1.67t 20 年 27.8t 1 万元/t 27.8 万元 6.6.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6.1.主要噪声源 施工期的主要噪声源是施工机械作业时产生的噪声和出入施工场地车辆(主要是建 筑材料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等。机械噪声有挖掘机、自卸汽车、推土机等机械噪声, 其噪声级为65-100dB(A),因此本工程取最大值100dB(A)作为噪声源声压级进行 预测分析。 6.6.2.噪声影响预测与分析 1、预测模式 ●点声源预测模式 施工机械连续工作,发出稳态噪声,采用点声源预测模式: Lp=Lpo-20lg(r/r0)-△L 式中:LP---距离声源r处的测点的声级,dB;LPO---参考位置r0处的声级,dB; △L---附加衰减修正量,dB。 ●多台机械同时作业时预测点总声压级 n LP 10 lg( 10 0.1L pi ) i 1 2、预测结果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施工噪声源随距离衰减情况如下表所示。 14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6.6-1 施工噪声影响预测结果 噪声源 噪声 源强 50 80 施工机械与 运输车辆 100 66 62 单位: dB(A) 距施工点噪声源距离(m) 100 150 200 250 60 56.5 54 52 300 5000 50 46 根据施工噪声影响预测计算结果,并考虑声屏障衰减后,距施工机械200m时,大 部分施工机械的噪声影响可降至约60dB(A),则施工区200m外基本可满足2类区昼间标 准。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噪声影响区域主要在工程施工区域。 考虑到施工噪声对环境影响具有间歇性、阶段性的特点,白天由于施工场地附近车 辆流动、人员流动等,施工噪声的影响不太明显,到了夜间随着交通流量及人群活动量 的减少,施工噪声的影响较为突出。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低噪音设备,同时加强 施工管理以及机械和运输车辆的保养,保证车辆和装卸机械正常运行,且夜间不施工, 工程区距声敏感目标较远。因此,施工噪声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不大,其影响随着施工 的结束而消失,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6.7.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营运期间对大气环境无影响,工程对大气环境的主要影响为施工机械产生的 废气及施工扬尘。根据现场勘查,项目所在区域空旷,通风条件较好,同时通过洒水进 行降尘,可有效抑制扬尘扩散。故本项目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6.8.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及废建筑垃圾,经计算,生 活垃圾产生量为 180kg/d,废建筑垃圾产生量为 40t。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至附近垃圾桶, 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建筑垃圾回收加工处理后用于道路建设,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 响。 6.9.对生态敏感区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间产生的悬浮泥沙对保护区域海水 水质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由 6.3 节水质预测可知,本工程施工悬浮物影响范围主要 15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施工位置两侧 0.27km 内,施工期间产生的悬浮泥沙超一(二)类水质标准(>10mg/L 浓度范围)面积为 42.95ha。结合“1.4.2.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及分布”章节,对项目周边环 境保护目标的分析情况如下: (1)对北戴河旅游休闲娱乐区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位于北戴河旅游休闲娱乐区,自身即处在环境敏感区之中,该区域保护目标 主要为砂质岸滩、海水质量和济南海域褐牙鲆、红鳍东方鲀、刺身等种质资源。本工程 施工期间虽然该项目施工期间对所在休闲娱乐区海水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 仅限于施工期,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其影响也逐渐消失。且项目本身是生态修复工程,有 利于附近海岸的沙滩保护和补沙,对该地区的景观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对周边农渔业区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与周边涉及的农渔业区相对位置分别为新开口农渔业区(3.82km)、大蒲河 口农渔业区(3.96km),均位于本项目施工产生悬浮物的最大扩散范围(0.27km)之外, 因此对周边的农渔业区均无影响。 (3)对海洋保护区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与周边涉及的海洋保护区相对位置关系分别为七里海海洋保护区 3.40km、 黄金海岸海洋保护区 3.51km,均位于本项目施工产生悬浮物的最大扩散范围(0.27km) 之外,因此对周边的海洋保护区均无影响。 (4)对周边岸线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周边涉及岸线为大蒲河口至新开口砂质岸线及自然岸线、七里海岸段自然岸 线,且本项目陆域工程位于大蒲河口至新开口岸线之中,该段岸线的保护目标为保护岸 线的自然属性和海岸原始景观。本项目作为岸线修复项目,实施有利于海岸的沙滩保护 和补沙,对该岸线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另外本项目距离七里海岸段自然岸线距离约 3.20km,本项目实施对其无影响。 (5)对河口、湿地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周边涉及河口包括新开口及大蒲河口,与本项目距离分别为 2.84km、 2.97km,涉及湿地包括七里海湿地和昌黎黄金海岸湿地,与本项目距离分别为 2.46km、 3.51km,均位于本项目施工产生悬浮物的最大扩散范围(0.27km)之外,因此对周边的 河口、湿地均无影响。 15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7.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 项目风险的种类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事故两种。其中本项目施工可能涉及的自然灾 害主要为风暴潮、海冰以及由于人工沙坝的建设可能导致的绿潮风险;人为事故风险主 要为施工过程施工船舶发生的溢油事故,导致燃油泄漏入海。 7.1.环境风险危害识别与事故频率估算 7.1.1.环境风险危害识别 考虑到本工程风险事故主要来自施工期船舶发生碰撞引发生的燃料油外溢。造成船 舶溢油事故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施工船舶在工程位置作业或者行进时,由 于管理疏忽、操作违反规程或失误等原因引起的燃料油类跑、冒、滴、漏事故;另一方 面,由于船舶本身出现设施损废,或者发生船舶碰撞,有可能使油类溢出造成污染。 本项目以燃料油作为风险因子,对泄漏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燃料油的主要技 术要求见表 7.1-1。 表 7.1-1 分析项目 船用 180/380#燃料油性质 RME25 RMF25 RMG35 RMH35 密度 15℃ kg/cm3,≤ 0.991 0.991 粘度 15℃ mm2/s,≤ 25 35 闪点℃,≥ 60 60 冬季品质,≤ 30 30 夏季品质,≤ 30 30 残碳%(m/m),≤ 15 20 18 22 灰份%(m/m),≤ 0.10 0.15 0.15 0.20 水%(v/v),≤ 1.0 1.0 硫%(m/m),≤ 5.0 5.0 钒 mg/kg,≤ 200 500 300 600 铝+硅 mg/kg,≤ 80 80 总残余物%(m/m),≤ 0.10 0.10 15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通常是指物质的毒性,物质毒性危害程度分极度危 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和轻度危害四个级别。表 7.1-2 给出了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对照表 7.1-1 燃料油理化性质和表 7.1-2 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可见,燃料油对人体健 康的危害程度属中度危害。 表 7.1-2 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 危害程度分级 指标 吸入 LC50,mg/m3 中毒 经皮 LD50,mg/kg 危害 经口 LD50,mg/kg 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后果 致癌性 Ⅰ(极度危害) Ⅱ(高度危害) Ⅲ(中度危害) Ⅳ(轻度危害) <20 200- 2000- >20000 <100 100- 500- >2500 <25 25- 500- >5000 易发生中毒 后果严重 可发生中毒 未见急性中毒 偶可发中毒 愈后良好 有急性影响 患病率较高≤5% 偶发中毒病例或 无慢性中毒 患病率高≥5% 或发生率较高≥20% 发生率较高≥10% 有慢性影响 脱离接触后继续 脱离接触后 脱离接触后可恢 脱离接触后自行 发展或不能治愈 可基本治愈 复不致严重后果 恢复无不良后果 人体致癌物 可疑人体致癌物 实验动物致癌性 无致癌性 7.1.2.事故频率估算 随着海运事业的发展,世界各地陆续发生了各种原因引起的数以千计的溢油事故, 造成严重的石油污染,损失相当可观。在国际海事组织第七届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上, 商定凡船舶溢油量超过 100 吨者定为重大溢油事故,并从该年进行重大溢油事故统计, 据统计资料,近 10 年世界各地发生重大溢油事故 293 起,重大溢油事故发生率 0.79%。 为防止本工程发生风险溢油事故,有必要对溢油风险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统计。 我国交通部海事局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对我国长期运营的油码头发生的溢油风险事 故进行统计。另据统计,我国最近 6 年沿海船舶、码头共发生 1 吨以上溢油事故 178 起,其中操作性事故 145 起,占总溢油事故件数的 82%;事故性事故 33 起,占总溢油 事故时数的 18%。造成事故性和操作性溢油的原因有多种。 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设备腐蚀、穿孔、破裂,导致溢油; ②作业时,值班人员责任心不强,检查、监控不到位,导致油罐冒油; 15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③软管在使用过程中被油轮压破或拉断导致溢油; ④软管在使用过程中摩擦受损、破裂导致溢油; ⑤软管长期使用,耐压性能降低导致破裂溢油; ⑥船舶碰撞导致油仓泄漏。 按溢油量计算,145 起操作性事故的溢油量为 648 吨,平均每起溢油量为平均每起 溢油量为 4.47 吨,占总溢油量的 8%;33 起事故性溢油量为 7735 吨,平均每起溢油量 为 234 吨,占总溢油量的 92%。178 起溢油事故的溢油量总计 8383 吨总平均 47 吨/起。 根据统计数据,施工船舶发生碰撞发生溢油的事故概率极低。 另据河北海事局统计资料,秦皇岛海域 2016 年至 2019 年共发生水上安全事故 39 起(见表 7.1-3),其中发生溢油事故 3 起,都是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溢油事故,其中 最大溢油事故为 2018 年 3 月 8 日“秦皇岛“3·8”“润吉 7”轮”,溢油量约 40.5kg。 15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7.1-3 2016~2019 年秦皇岛水域船舶溢油事故情况统计表 序号 事故时间 事故地点 当事船名 船舶载重吨 1 2016.1.4 秦皇岛西锚地 J / 2 2016.1.28 渤海船务航道边缘 Y 16310 3 2016.2.27 渤海船务航道边缘 K 16102.16 事故原因 船上人员对锚及锚设备进行检查不够彻 底,没有及时发现锚链问题部位,导致船 舶在起锚过程中锚卸扣横销脱出致左锚 脱落 一是当事船员操作不当;二是当事船员 对新开发水域通航环境不熟悉 当事船员操作不当,且对新开发水域通 航环境不熟悉 4 2016.7.10 秦皇岛港 307#浮附近 C和D 46442 和 498 “D”轮舵失灵 5 2016.7.21 39°58.35′N 、119°50.99′E A 4400 6 2017.4.4 秦皇岛港 704#泊位 富兴 15 / 7 2017.4.8 秦皇岛东锚地 毓鹏海 40145 8 2017.3.15 秦山化工航道边缘 泰和 1 号 11120.5 155 A 轮遭遇恶劣天气海况,船舶甲板持续 上浪,其货舱未进行有效封闭,货舱进 水,船舶断裂,致使船舶发生自沉事故 1 号舱开舱管系的液压管法兰连接处密 封垫圈断裂,导致开舱管系内液压油喷 出,部分喷出的液压油落入海中 船上人员对锚及锚设备进行检查不够彻 底,没有及时发现锚链问题部位,导致船 舶在起锚过程中锚卸扣横销脱出致左锚 脱落,造成船舶丢锚事故 一是当事船员操作不当,在发现船舶因 受落潮流的影响较大有偏离航道危险时 加舵不够,航向未及时修正,导致船舶 搁浅。 二是当事船员对航行水域通航环境掌握 不足,且在船舶上线后戒备上存在疏忽, 特别是对航道情况、航标设置、水流等 情况了解不够充分,对实际风流压差、 测深仪器的误差估计不足 事故类型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海难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9 2017.5.18 秦皇岛港 15#泊位 ORIENTAL SPIRIT(东方精 神)和中燃 11 10 2017.8.25 滦河口附近 YUAN QIAO 4850 11 2017.9.8 滦河口附近 MANDONA / 12 2017.9.22 航道 423#浮标附近 银成山 20400 13 2017.10.9 秦皇岛西锚地外 东和明 18 / 14 2017.10.13 滦河口附近 BBC TENNESSEE 214.369 15 2017.11.28 秦皇岛港渔业公司冰桥码头附 近 秦皇岛市昌黎县旅游滑沙活动 中心海水浴场南北出船点之间 位置 海富 6 和中国 海监 2027 / 冀秦游 00640 / 渤海船务航道 5 号浮标附近 东丽 2 3060 16 2017.10.2 17 2017.12.8 156 / “东方精神”轮对于加油舱观测不及时, 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导致左舷 2 号 燃油舱燃油溢出透气孔油槽;“中燃 11” 轮加油泵速超过约定的泵速,是本次事 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YUAN QIAO”轮,了望疏忽,未能及时 发现海上养殖浮球等设施,未能运用良 好的船艺,“早、大、宽、清”的进行避 让 “MANDONA”轮了望疏忽,未能及时发 现海上养殖浮球,未能运用良好的船艺, “早、大、宽、清”的进行避让;养殖业 主超范围养殖,养殖区设置不规范 “海富 6”轮船长瞭望疏忽;对该轮的操纵 性能不熟悉;船舶管理公司对于安排重 要职务船员交接班事项存在问题 “东和明 18”轮由于恶劣天气致使船舶锚 链受力过猛进而断裂,最终导致船舶丢 锚事故 “BBC TENNESSEE”轮了望疏忽,未能 及时发现海上养殖浮球,未能运用良好 的船艺,“早、大、宽、清”的进行避让; 养殖业主超范围养殖,养殖区设置不规 范 “海富 6”轮船长操作不当 “冀秦游 00640”轮在航行途中突然遭遇 过大涌浪导致游艇迅速侧翻是事故发生 的直接原因 “东丽 2”轮船长由于避让后方渔船采取 向左大角度转向,导致船舶驶出航道 60 米左右,最终造成船舶搁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海难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海难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017.12.19 渤海船务渔业船舶修造项目航 道 3 号浮标外侧 海鸿达 198 16006.92 19 2017.12.22 “远仪”轮与“海大海 3”轮碰撞 位置为秦港 203#泊位;“远仪” 轮与“银福”轮碰撞位置为秦港 201#泊位 远仪、银福、海 大海 3 0/35100/7300 20 2017.12.12 港池边界线外侧边坡 海鸿达 198 16006.92 21 2018.3.8 秦皇岛港 104 泊位 润吉 7 / 22 2017.11.30 汤河河口附近 国良 777 / 23 2017.10.5 秦皇岛市北戴河平水桥浴场东 西向防鲨网外距岸 100 米左右 位置 冀秦游 00419 / 24 2017.12.28 秦皇岛海域 39°47′.32N/119°41′.83E CSCL MANZANILLO 1612 18 157 海鸿达 198”轮船长指挥操纵不当,未及 时转向是造成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远仪”轮船长操作不当是造成本次碰撞 事故的直接原因;“远仪”轮没有保持有 效了望,没有对局面和碰撞危险作出充 分的估计;“远仪”轮在与 203#泊位“海大 海 3”轮碰撞之后,对船速及位置没有准 确判断, 进车速度较快,导致后续与 201# 泊位“银福”轮发生碰撞事故 船长由于戒备疏忽,没有及时避开港池 边界线,导致舵杆和舵叶触碰到港池边 界外侧边坡是本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卸载左 4 货油舱内原油时,“润吉 7”轮右 4 货油舱的旁落阀没有关闭是本次事故 的直接原因。右 4 货油舱的旁落阀没有 关闭,导致左 4 货油舱内的原油没有通 过货油总管和输油臂卸载到岸上,而是 通过右 4 货油舱的旁落管进入右 4 货油 舱,进而使右 4 货油舱内的存油在流入 该舱的原油和空气的压力作用下,从观 察孔喷出 “国良 777”轮载沙货舱底部可能锈穿进 水是导致船舶进水沉没的直接原因 “冀秦游 00419”轮游艇驾驶员刘海元在 驾驶过程中了望疏忽,在碰撞事故发生 前未能及时发现杜军,是导致杜军被撞 受伤的直接原因 “鲁潍渔 60012”轮船长从 28 日 2050 时 (两船相距 2.3 海里左右)在驾驶台无 人值守的情况下擅自离开;“CSCL MANZANILLO”轮未能按照《避碰规则》 的要求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5 2018.2.17 秦皇岛港山海关船厂锚地 PETR VELIKIY / 26 2018.3.4 秦皇岛港西锚地右锚 10 节、左 锚2节 南辉 2 / 27 2018.4.7 302 泊位 金海平和利电 20 43389/1000 28 2017.12.18 38°58′.10N/119°37′.2E 永跃 66 和鲁寿 渔 60687 49006/0 29 2018.4.30 秦山化工航道边缘 禾盛顺 8 10922 30 2018.5.10 秦皇岛港 191 航道 306 号浮附 近 中海油供 28 460 31 2018.5.16 渤海船务航道 5#灯浮附近 万福 9000 32 2018.6.6 39°55′.30N/119°37′.20E “碧建油 1”轮和 “中国海监 2024”轮 / 158 “PETR VELIKIY”轮电路系统严重老化 是本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南辉 2”轮由于恶劣天气致使船舶锚链 受力过猛进而断裂,最终导致船舶丢锚 事故。 “金海平”轮没有保持有效了望,船长没 有对局面和碰撞危险作出充分的估计, 在港池离泊过程中,断存在误差,未充 分考虑船速、船舶旋回半径,风流等影 响船舶旋回的因素 在交叉相遇局面中,“鲁寿渔 60687”轮作 为让路船未履行让路义务,宽裕地让清 “永跃 66”轮;同时,“永跃 66”轮在未核 实避让行动有效性的情况下,未能按照 避碰规则的要求,及时采取最有助于避 碰的行动,也未严格遵守直航船的行动 要求 “禾盛顺 8”轮由于应急措施使用不当,在 船舶锚机发生故障无法绞锚时应对不 利,未能有效控制住船位,最终导致船 舶搁浅事故 “中海油供 28”轮锅炉喷油嘴损坏导致柴 油雾化不好,燃烧不彻底,油气顺烟道 上升遇高温引起燃烧,引燃周围油漆是 本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万福”轮由于船长进港指挥操作不当, 致使船舶航迹偏离航道,最终导致船舶 搁浅事故 “碧建油 1”轮在航行时未开启油柜出油 处速闭阀,致使船舶仅靠燃油管路中所 储存燃油航行,在管路内燃油耗尽后失 去动力,导致碰撞事故发生 操作性事 故 海难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33 2018.6.30 秦山化工航道边缘 唐山昌盛 5 11107.02 “唐山昌盛 5”轮由于船长进港指挥操作 不当,致使船舶航迹偏离航道,最终导 致船舶搁浅事故 34 2018.8.15 秦皇岛西锚地锚泊 “新东莞 3”轮/ 嘉航兴”轮 / 极端恶劣天气海况 35 2018.10.30 秦山化工航道 H3#灯浮附近 锦海顺 1 13322.86 36 2019.3.15 906#泊位周边 435#浮附近 中昌 258 46811 37 2019.3.3 秦山化工航道 H3#浮附近 括苍山 8 12864.29 38 2019.5.15 渤海船务航道 5#浮附近 港润 9 16509.92 39 2019.9.12 39°07′N/119°50′E 泰通 777 /冀乐 渔 04153 / 一是船长疏忽大意;二是船舶测深仪存 在故障 船长疏忽大意,对风压估计不足,且未 在符合规定的旋回水域调头。 一是船长操作不规范,未充分利用港口 导助航设施;二是海图配备不完整 船长疏忽大意,对风流压估计不足,对 船舶满载情况下操纵性掌握不充分。 “泰通 777”轮了望疏忽;“泰通 777”轮未 保持安全航速;“冀乐渔 04153”轮了望疏 忽 159 操作性事 故 海难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操作性事 故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7.2.船舶溢油风险事故分析 7.2.1.环境风险影响预测 7.2.1.1.预测模式 在第 6 章潮流场计算的基础上,采用拉格郎日法计算溢油漂移扩散影响范 围,公式如下: X=X0+(U+ W10cosA+rcosB)△t………………(1) Y=Y0+(V+ W10sinA+ rsinB)△t………………(2) 式中:X0、Y0 为某质点初始坐标(m); U、V 为流速(m/s); W10 为风速(m/s); A 为风向; 为修正系数; r 为随机扩散项,r=RE,R 为 0~1 之间的随机数,E 为扩散系数; 7.2.1.2.预测结果 本次评价选择施工期发生溢油事故进行预测分析,外溢物取船舶燃料油作为 代表物质,泄漏量取 25 吨。计算结果见图 7.2-1~图 7.2-4 及表 7.2-1。 由图表可见,涨潮期发生泄漏事故时,在无风情况下,油膜随涨落潮流向西 南方向往复振荡漂移扩散,72 小时的扫海面积为 21.6km²。落潮期发生溢油事故 时,油膜随落潮流向东北方向往复振荡漂移扩散,72 小时的扫海面积为 20.5km2。 从敏感目标及污染范围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涨潮时 N 向风、落潮时 WSW 向风作为不利风向进行预测,风速取最大允许作业风速 10.8m/s。预测结果表明, 不利风况作用下,油膜在潮流和风的共同作用下漂移速度加快,涨潮时 N 向风 作用下约 3.5 小时到达七里海保护区,落潮时 WSW 向风作用下约 27.5 小时到达 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72 小时的扫海面积达 475.5km2。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工程施工期发生溢油事故时,将会给周围水域 造成较严重的污染,改变周围的生态环境,应严加防范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 16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7.2-1 溢油事故分析表 时间(h) 扫海面积(km2) 潮时 风向 涨潮 无 0-72 21.6 无 落潮 无 0-72 20.5 无 涨潮 N 0-72 475.5 3.5 小时到达七里海保护区 落潮 WSW 0-72 261.8 27.5 小时到达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 图 7.2-1 对敏感目标的影响 涨潮期无风情况下溢油事故发生 0-72 小时影响过程 16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7.2-2 落潮期无风情况下溢油事故发生 0-72 小时影响过程 图 7.2-3 涨潮期 N 风情况下溢油事故发生 0-72 小时影响过程 16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7.2-4 落潮期 WSW 向风情况下溢油事故发生 0-72 小时影响过程 7.2.2.事故后果分析 本项目位于北戴河旅游休闲娱乐区,同时位于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砂质岸 线区,环境较为敏感。一旦施工过程中船舶出现溢油事故时,必然会对所在海域 生态情况产生影响,主要影响如下: (1)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分析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物的初级生产者,最容易受到油污染的影响。0.1mg/L 的 油浓度就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对于以其为食的浮游动物也随之而受到影响。完全 性浮游动物、动物幼体、卵、一些动物的某一个生长期等对油污染更为敏感。某 些动物在变态期,甚至 0.01mg/L 的油污染就会影响其正常变态。 (2)对游泳生物的影响分析 鱼类是海洋中主要的游泳生物,它们对油污染的抵抗能力比其他生物较强, 但是,1mg/L 的油浓度也会引起鱼类的中毒反应,而对于幼小的鱼苗,它们的敏 感程度比成熟的鱼高 100 倍,而且它们不能象成体那样避开被油污染的水域。 16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7.2-2 石油产品对海洋游泳生物的致死浓度 生物种类 2 号燃料油或煤油 废油(PPm) 海洋植物 <100μL/L 10 鳍鱼 50μL/L 1700 幼体和卵 0.1μL/L 1.25 浮游甲壳动物 5~50PPm 15~20 底栖甲壳动物 0.56mg/L (3)对其他海洋生物的影响分析 对于哺乳动物类、鸟类等这样大型的海洋脊椎动物,它们虽能逃离污染区, 但是如果是在生殖季节,油类污染了正在栖息生殖的沙滩,他们将极易受到伤害, 它们的幼体有被窒息的危险,溢油还会污染它们的皮毛,甚至眼睛、鼻孔和嘴, 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威胁其生命。此外,油类中的石油烃在某些不敏感的有机 物的同化作用下,能以各种不同方式富集于它们的食物链中,尤其在鱼类、软体 类动物体内的富集,使这些动物受到污染。渔业生产也会受到油污染的影响。一 方面可能降低渔业产量,另一方面因造成肉质带有油味而降低其商业价值,因而 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7.3 风险事故防范和应急预案 7.3.1.溢油风险事故的防范 1、通航安全保障措施 (1)运砂船应持有有效的船舶检验证书、国籍证书、最低安全配员证书, 并按船舶最低配员证书要求配备合格的船员,确保船舶适航、船员适任;必须持 有《水上水下施工许可证》,严禁超额配载、违章操作。 (2)施工单位应加强对运砂船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定 期组织船员进行安全知识和法规的宣传教育与培训,签订安全事故责任状,同时 提高船员安全守法意识;选定安全的航线,确保运输安全。 (3)根据《疏浚与吹填工程设计规范》(JTS-5-2012),施工作业船舶适 于作业的条件为有效波高 H 1/3 ≤0.5m,纵向流速≤1.0m/s;运砂船根据船舶的适 航证书确定。在能见度小于 1km、雷暴雨天气影响船舶通航安全时,也应停止作 业。 16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岸滩风险防范措施 (1)应建立与沙滩或景区管理部门的联络机制,一旦发生污染事故,第一 时间通知敏感资源管理部门。接到事故警报后,相关部门在各敏感资源根据情况 采取防范措施,根据船舶污染事故发生地点和污染物漂移扩散的可能方向,在敏 感资源外侧布设岸滩式围油栏等防护措施,将污染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2)油膜失控后一旦抵岸,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清理,将沾染油污的海沙 进行剥离,清除后的海沙按含油固体废物交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接收处理,不得随 意丢弃,同时对清除区域进行补沙。 7.3.2.船舶溢油风险应急预案与应急措施 A、应急预案 本项目所在海域属于河北省秦皇岛海域,适用《秦皇岛市船舶污染事故应急 预案》(秦政[2012]99 号)。根据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结果,对于本项目可造 成环境风险的突发性事故制定应急预案纲要,供项目决策人参考。 若发生船舶碰撞事故引发燃料油溢漏入海事故,将对海水水质、海洋生态环 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生态保护措施,将对环境的破坏 降至最低。建设单位应切实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风险防范计 划和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计划。船舶溢油应急预案从应急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组织机构和职责任务、应急响应级别和启动条件和应急指挥组织体系等方面进行 规定。 一、组织部门及职责 1、应急救援队伍 本预案的应急救援队伍由具备相应污染清除能力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河北 海事局秦皇岛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中心、卫生医疗应急队伍、驻秦部队、武警部队、 港航企业应急队伍及当地政府征集的其他应急力量组成。 16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7.3-1 组织体系框架图 2、成员单位基本职责 “中心”各成员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规和本预案规定,各司其责,迅速反应, 切实做好船舶污染应急反应工作。见表 7.3-1。 (1)市政府应急办 1)负责全市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工作的综合协调及相关工作; 2)协调指导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 保障等工作; 3)参与船舶污染应急体系建设,向市政府提出改进建议。 (2)各县(区)政府 1)执行“中心”指令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力量开展海域和岸滩船舶污染物 的清除工作; 2)负责做好敏感资源的预防、保护工作; 3)参与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现场指挥,对海上清污行动提供支持; 4)负责本地治安维护、稳定工作; (3)秦皇岛海事局 1)参与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事故 应急处置的现场指挥工作; 2)组织协调污染海域现场警戒和交通管制; 3)组织指挥事故船舶堵漏和污染物过驳; 4)组织海上污染监视; 16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依法开展法律规定的有关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6)指导船舶污染清除单位清污费用索赔。 (4)市环保局 1)对应急处置方案提出建议; 2)组织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和对陆域岸线污染情况监测; 3)指导海岸线污染清除行动,监督指导回收废弃物处理; 4)协助开展污染损害评估和索赔。 (5)市海洋和渔业局 1)参与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 现场指挥工作; 2)对应急处置方案和涉及的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岸滩 等环境敏感资源优先保护次序提出建议; 3)协调有关海洋环境监测机构进行海上污染监视、监测; 4)依法开展、参与法律规定的有关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5)组织、指导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岸滩等海域环境敏 感资源的损害索赔,并有针对性地做好环境污染损害的恢复相关工作。 (6)市旅游委员会 1)对本市沿海旅游敏感资源优先保护次序和应急处置方案提出建议; 2)组织沿海景区人员协助污染物监视、清除; 3)指导旅游资源的损害索赔。 (7)市公安局 1)负责突发事件现场警戒、秩序维护,实施陆上交通管制,协调应急车辆 通行; 2)协调公安消防支队、公安边防部队参与海上清污活动。 (8)市安监局 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应急行动。 (9)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负责协调秦皇岛船舶防污染应急项目的建设。 (10)市工信局 16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1)组织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 织协调应急物资的交通运输保障及应急反应所需车辆的征集与调用。 (12)市财政局 积极筹措资金,及时拨付突发事件急需资金,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 查。 (13)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组织协调救治因污染和应急反应中造成的伤病员。 (14)市民政局 组织协调污染影响区域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15)市气象局 负责向“中心”通报气象预测预报信息。 (16)市政府新闻办 负责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17)秦皇岛军分区 协调驻秦部队、武警部队、民兵及预备役部队参与船舶污染应急救援工作。 (18)河北海警支队一大队 1)组织维护海上应急反应现场治安秩序; 2)协助海上污染监视、监测和海上清污活动。 (19)秦皇岛边防检查站 为应急反应中人员登、离外国籍船舶提供便利。 (20)河北海事局秦皇岛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中心 1)在“中心”办公室的协调下参与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 2)为应急反应行动提供技术指导。 3、“中心”联席会议 联席会议由“中心”办公室组织,每年举办一次,协商本预案的实施和修订事 宜,并向市政府报告。 二、事故报告 1、污染报告方式 (1)海上人员报告以 VHF 甚高频电话、海事卫星电话和海岸电台为主; 16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陆上人员报告通过“中心”24 小时应急值班电话; 值班电话:0335-5365627 0335-5365628 传真:0335-5365624 (3)国家海上紧急呼叫中心电话:12395。 2、报告内容 (1)船舶的名称、国籍、呼号、识别号或者编号; (2)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污染损害赔偿责任保险人的名称、 地址和联系方式; (3)相关水文和气象情况; (4)污染物的种类、基本特性、数量、装载位置等情况; (5)事故原因或者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 (6)事故污染情况; (7)已经采取或者准备采取的污染控制、清除措施以及救助要求; (8)签订了船舶污染清除协议的,还应当报告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的名称和 联系方式; (9)船舶、有关作业单位认为需要报告的其它事项。 船舶、有关作业单位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后,经核实发现报告内容与事实情 况不符的,应当立即对报告内容予以更正。 3、报告程序 (1)“中心”办公室接到船舶污染事故报告后,应对报告信息进行核实。按 实际情况报告市政府值班室和省船舶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并根据需要通知船 舶污染应急指挥中心有关成员单位和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应急准备。 (2)“中心”办公室向省船舶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船舶污染事故可分 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应在发现或收到事故报告后 4 小时内填 报《船舶污染事故初始评估表》和《船舶污染事故报告表》;续报在查清有关基 本情况后或发现、发生重大情况时随时上报,并每 24 小时对应急反应情况总结 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应急反应终止 20 日内对整个行动情况总结上报。 三、应急处置 1、现场指挥部负责按照应急处置方案组织指挥船舶污染物的围控、清除, 16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根据污染物种类、规模、地点、扩散方向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应急处置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经“中心”主任或主持“中心”日 常领导工作的副主任同意。 3、各成员单位及其应急力量,应根据本案规定职责和总指挥的决定以及应 急处置方案开展应急处置行动。 4、当船舶污染事故是由危险货物事故引发的,应当首先按照事故船舶所配 《操作手册》实施危险货物事故救援工作,“中心”指派船艇对污染事故源周围水 域和污染事故区域实行警戒或交通管制,必要时请求实施污染事故扩散空中监视 和污染事故控制与清污作业空中支援,并根据污染物的特性,适时组织污染应急 行动。 B、应急措施 1)一旦有严重污染事故发生,应马上启动工程防污染应急系统,联系溢油 应急队伍进行处理。 2)首先向海事或上级环保部门报告。 ①报告人的姓名、单位、联系电话。 ②报告时间。 ③发生事故的船舶、设备名称、地点、区域。 ④污染物名称、大约数量。 ⑤气象条件,如风向、浪高等。 3)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调度人力物力。 4)积极采取措施,遏制污染源,停止作业。 5)用围油栏将污染物围住,注意风向、浪高、海水流速,防止污油漂流扩 散污染其他海域。 6)及时组织清理,把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 7)协助上级主管部门调查取证,编写事故报告。 8)认真作好人力、物力及消耗材料的登记,以便索赔。 本工程溢油应急反应流程见图 7.3-2。 17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7.3-2 应急报告流程 17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7.3-1 “中心”成员单位通讯录 成员单位名称 24 小时 值班电话 24 小时 值班传真 单位地址 “中心”办公室 5365627/5365628 5365624 海港区海滨路 75 号 市应急办 3220266/3032608 3032608/3220239 河北大街西段新市民中心 海港区政府 3554000/3556000 3554000 秦皇西大街 49 号 北戴河区政府 4181111 4181111 北戴河区联峰北路 88 号 山海关区政府 5136035/5136057 5136987/5136052 山海关区正和街 1 号 抚宁区政府 6012782 6012268 抚宁区金山大街 2 号 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工管委 3590400 3590101 北戴河新区老沿海公路东段北戴河新区行政中 心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 3926112/3926196 3926112/3926200 开发区秦皇西大街 369 号 昌黎县政府 2022132 2024109 昌黎县市民中心 8 楼 秦皇岛海事局 5365627/5365628 5365624 海港区海滨路 75 号 市环保局 12369/3659611 3659639 港城大街 77 号 市海洋和渔业局 5301910、5301900(工作日) 5301921、5301905(工作日) 海港区翠岛大街 1 号市民中心综合楼 市旅游委员会 3661010 3661030(工作日)/3661010 海港区河北大街中段 296 号 市公安局 3950007 3950017 秦皇东大街 65 号 市安监局 3650565 3650565 燕山大街 109 号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3662700(白)/3662755(晚) 3662720 河北大街西段新市民中心 8 号楼 市工信局 3800065/3230896 3800067 海港区河北大街中段 296 号 市交通运输局 3230000 3292090 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中段 29 号 市财政局 3918989(白) 3918589(晚) 3918932(白)3918588(晚) 开发区华山中路 2 号 17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 工作:3621384 其他:3647681 工作:3647703 其他:3647681 燕山大街 90 号 市民政局 3658001/3658050 3658048/3658050 海港区迎宾路 92 号 市气象局 3033458 3052384 建设大街 262 号 市政府新闻办 3222803/3222519 3222217 河北大街西段新市民中心 秦皇岛军分区 8586755/8586699 8586616 开发区祁连山南路 19 号 河北海警支队一大队 3161710/3161700 3161713 河东街道港生街 2 号 秦皇岛边防检查站 5993622/5993633 5993622/5993633 南山街 123 号 河北海事局秦皇岛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中 心 5366666 5366655 河北大街东段东干路 30 号 17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7.4.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7.4.1.风暴潮分析 风暴潮是发生在近岸的一种严重海洋灾害,它是由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 统对海面作用导致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又称风暴增水,常给沿海一带带来危害。在渤 海,风暴潮主要在渤海湾、莱州湾发育,发生于春秋季。 风暴潮是冀津沿海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且日趋严重。一是潮位越来越高,二是沿 海经济的发展使得风暴潮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根据风暴潮出现的频率及危害程度, 冀津沿海属风暴潮重灾区,常给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冀津 沿海从 1950~1997 年的 48 年间发生风暴潮 30 次,平均 1.6 年 1 次。其中,成灾风暴潮 (高潮位>5.4m 或造成重大灾害)5 次。其中较大的风暴潮灾发生在 1992 年 9 月 1 日 和 1997 年 8 月 20 日,最高潮位分别为 5.82m 和 5.455m,两次潮灾给冀津沿海地区造 成 17 亿元的经济损失。 受温带气旋的影响,2016 年 7 月 19 日夜间到 21 日早晨,辽东湾出现了 30~70cm 的风暴增水,渤海湾出现了 50~120cm 的风暴增水,莱州湾出现了 40~90cm 的风暴增水。 上述岸段内的河北秦皇岛潮位站于 20 日夜间出现了达到当地黄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 “720 风暴潮”于 2017 年 7 月 20 日白天开始影响秦皇岛,秦皇岛近岸海域波高逐渐增大, 在 7 月 20 日中午至 21 日上午出现最大浪高约 3m 的大浪,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大,在 大浪持续的时间段内波向主要以东向、东南向为主。 受“海棠”环流影响,秦皇岛沿海海域于 2017 年 8 月 2 日开始出现 7~8 级大风,阵 风 9 级,伴有大浪、暴雨,8 月 3 日早晨秦皇岛附近风力持续增强。本次极端天气于 2017 年 8 月 3 日凌晨开始波高不断增大,在 8 月 3 日中午左右波高达到最大,波高约 2.9m, 强浪期间的波向以西南、南和东南向为主,随后波浪逐渐减小,于 8 月 4 日中午恢复常 态。 小型的风暴潮每年都有且发生的时间不确定,基本四季都会有,平均每年 1~2 次, 夏秋和春冬发生的次数基本差不多。但只要防护得当,一般不会造成大的损失和人员的 伤亡。 建设单位施工期应密切关注风暴潮预报,制定风暴潮应急预案,并严格按照预案各 17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项措施执行。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定期进行风暴潮应急演练。保 持通讯畅通,主要管理人员应保持手机 24 小时待机,以备发生风暴潮时保持整个应急 组织机构的信息畅通。 7.4.2.冰况风险分析 该海区每年冬季均有不同程度的海冰出现,由于海冰出现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当时的 水文、气象等诸多要素,故年与年之间的差异较大,多年海冰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表明, 该海区初冰日一般为 11 月下旬,终冰日为翌年 3 月上旬,总冰期为 100 天左右,浮冰 (冰厚约 5cm),一般在 12 月下旬出现。沿岸固定冰初冰日为 1 月下旬,终冰日为 2 月中旬,固定冰冰期平均每年约为 20 天左右。该海域海冰的生消变化同渤海其它海域 一样,均为一季冰。其生消变化均要经历 3 个阶段,即初冰期、盛冰期和融冰期 3 个阶 段。 本海域初冰期的特点是最初形成的海冰多为针状、油脂状的初生冰,时融时生。即 使调查海域沿岸生成的冰皮也易在风、浪、流的作用下破碎、消融;调查海域盛冰期的 特点是海冰充分发展,海冰密集度多大于 8 成,是整个冰期当中冰情最严重时期。并且 这段期间冰情相对稳定,变化小,冰多且厚,冰质较坚硬;调查海域融冰期特点是冰情 很不稳定,日变化较大,固定冰不断变为流冰,大片冰层逐渐破碎变小、融化,直至完 全消失。 融冰期:海面浮冰多为莲叶冰和尼罗冰块,沿岸多为冰脚和搁浅冰。融冰期特点是 冰情很不稳定,日变化较大,固定冰不断变为流冰,大片冰层逐渐破碎变小、融化,直 至完全消失。 流冰:工程附近海域的流冰运动主要是由风和海流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在冬季本海 区盛行东北风,潮流的长轴方向为 ENE-WSW,两者均与岸线大致平行,因此在离岸方 向基本无流冰运动。 海冰具有很大的迁徙特性,大面积冰排在迁徙过程中如遇阻碍其运动结构,将产生 冰的堆积和爬坡现象。虽然没有很高的流速和伴随的水位上升,但碎冰有很高的挤压强 度和刀刃外形,在爬升过程中对阻碍物可能造成严重破坏。固定冰一般在岸边形成,厚 度约为 0.4m,最厚可达 0.8m。岸冰常呈堆积状,堆积高度一般为 2.0m,最高可达 4.0m。 17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项目施工期在 2020 年 4 月至 10 月,期间发生海冰的可能性较小,但施工期间仍 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小损失。 7.4.3.绿潮风险分析 绿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大型绿藻(如浒苔)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 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也被视作和赤潮一样的海洋灾害。 本项目在工程海域设置三座水下沙坝,水下沙坝的建设为大型藻生长提供了不稳定 的固着基,为藻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而人类向海洋中排放大量含氮和磷的污染物 而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不仅是许多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也是许多绿潮爆发的重要原 因。海藻在铁量增加、阳光照射和其他所有条件同时出现的情况下,便会疯狂生长繁殖, 进而形成藻潮。 根据生态现状调查,北戴河地区近岸海域生存的藻类等浮游植物种类和多样性指数 和丰度指数均不高。本项目所在海域为北戴河旅游休闲娱乐区,沙坝离岸距离为 300 m (沙坝坝顶向岸侧处与海岸线之间距离约为 230 m),为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及透明度 较好。项目运营期间建设单位加强沿岸藻类的监测,定期进行清理,因此绿潮发生的可 能性不大。 7.4.4.自然灾害防范措施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如遇风暴潮等的袭击,可能会发生水下沙坝、砂质岬头损毁, 甚至产生溃坝,并使得大量泥沙流失入海,影响周围海域资源与环境,并给项目实施负 责单位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从长远出发,制订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抵御和降低 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 (1)建立事故防范管理体系要建立涵盖整个管理层和施工队伍的事故防范管理体 系,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能管好,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做好防范事故的人员、物资材料、机械设备各方面的准备: ①各施工队伍,各施工队伍各工段、各班组、各工种都要形成人员预案网络,都要 有专人负责,在接到撤离通知后整个网络要上下左右形成协调联动,做到撤离时不漏一 人。 17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②材料、设备有专人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管理人员。每个设备、材料管理人员都 要有应急管理措施。 ③确保通讯畅通:为预防手机受水侵后的不良作用,应配备足额的对讲机,以保证 突发风暴潮时的通讯联络。 ④建立特殊联系信号:在夜间突发风暴潮时,建立防水照明联络信号系统,以方便 自身及与外界的救生联络。 ⑤以人为本,确保人身安全。备有足够的、完好的救生衣、救生圈。以在特殊的、 来不及逃生的情况下使用。 17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8.清洁生产 8.1.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内容与符合性分析 清洁生产工艺已经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清洁生产工艺主要 包括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 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 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等方 面。 本工程为沙滩整治修复项目,不涉及营运期生产工艺,只包括施工环节,施工过程 中采用以下节能措施: (1)合理选择船机设备 选择合理的适合本工程施工条件的船机设备,尤其是要尽量选择能耗低、效率高的 施工船舶,提高施工效率,减低能耗。 (2)加强船舶设备管理 根据本工程自身特点配备足够的船机设备,同时做好施工设备的管、用、养、修, 确保施工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施工状态。配备数量充足的易损件、关键配件,确保施工 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施工状态。 (3)加强施工计划和管理 统筹考虑,制订详细切实可行的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特别是各施工工序 间的衔接,选择合理的流水节拍和施工速度,尽量使设备、人员的使用强度趋于平均, 避免产生大的波动,以减少不必要的进退场时间和能源浪费。合理配备辅助船舶设备, 使主要设备更好的发挥施工效率,坚决杜绝主要设备产生窝工现象。 本工程施工期间采取的措施体现了“清洁生产”的基本思想,尽可能使工程建设所带 来的环境负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由上述可知,本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采取各项措施先进、 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起到了从生产源头控制污染物的发生、保护环境的目的,工艺较 清洁。 17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8.2.建设项目清洁生产评价 本项目清洁生产贯穿整个施工期: 1、施工期工艺清洁分析 本次沙滩整治修复工程海岸布置以现状岸线为基准,以人工养滩为主,辅以水下沙 坝、砂质岬头,采用吹填工艺,辅以机械设备摊平。人工岬湾养滩治理方案养滩效果和 海滩稳定性好,泥沙流失量最小,是当前国际养滩工程推广的设计方案。 综上,本工程施工经验丰富,工期短;工程量较小,可以减少悬浮物的扩散带来的 环境影响。 2、施工期污水处理清洁分析 施工船舶含油废水委托当地具有资质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进行处理。 3、为了缓解和减轻工程对所在的渤海湾生态环境水生生物的不利影响,建议采取 人工增殖放流当地生物物种的补偿措施。具体人工放流种类以渤海湾的常见毛蚶、梭子 蟹等当地易于人工培养、孵化的经济品种。具体增殖放流计划建议建设单位与当地渔业 水产管理部门协商落实。 综上所述,施工期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废建筑垃圾按照要求收集处理,施工过程 中采用吹填工艺,工期短,悬浮物水对周围海洋环境的影响随着施工的结束而结束,因 此施工期符合清洁水平的要求。 17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9.总量控制 根据《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4]197 号)并结合项目污染物具体排放特征,本项目确定总量控制因子为 CODcr、NH3-N。本 项目为沙滩整治修复工程,不涉及运营期的生产。施工期间产生的陆域生活污水依托海 水浴场及周边酒店附近的公厕进行处置,公厕定期由环保部门进行清掏,船舶生活污水 收集后暂存在船上,定期送至陆域交有资质单位处理。因此,本工程的 COD、氨氮总 量控制指标均为 0。 18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0.1.建设项目各阶段的污染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本项目为沙滩整治修复工程,不涉及营运期生产工艺,只包括施工环节。为减少其 施工活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计划、安排进度时,应充分考虑到项 目所在区域及附近海域的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是对项目施工所在地的影响,制定详细的 施工作业计划,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尽量避开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繁殖期和错开旅游旺 季。针对工程项目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本环评提出主要污染防治对策措施如下: 10.1.1.水污染防治措施 1、为减少项目施工悬沙入海污染海洋环境影响,环评要求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施 工工艺施工,在作业点外围设置防污屏。 2、陆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充分利用依托海水浴场及周边酒店附近的公厕, 公厕定期由环保部门进行清掏,禁止废水外排入海。 3、施工期间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严格施工监督管理,并合理安排好施工进 度。 4、为避免施工船舶含油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海洋水质产生影响,环评建议采取以下 措施: (1)施工应按照海事局的要求,实施船舶污水的铅封管理,严格遵守《船舶水污 染物排放控制标准》(GB3552-2018)。船舶产生的油类、油性混合物及其污水,船舶 垃圾、废弃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收集后上岸处理,严禁排海。加强施工期舱底检查, 防止舱底漏水。 (2)施工船舶应加强管理,要经常检查机械设备性能完好情况,对存在“跑、冒、 滴、漏”严重的船只严禁参加作业,以防止发生机油溢漏事故。 (3)严禁施工船舶向施工海域中排放废油、残油等污染物;不得在施工区域清洗 油舱和有污染物质的容器; (4)海上施工船舶产生的生活污水应收集后暂存在船上,定期送至陆域内,经化 粪池初步处理后,统一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含油废水委托当地具有资质的船舶污 18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染清除单位进行处理。 (5)施工船舶垃圾禁止随意仍入海域。 (6)施工前应按照相关规定向海事部门申请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船舶施工入场 前应报海事部门同意,并接受海事安全及防污染监管。 10.1.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加强机械的维修、保养工作,避免由于设备性能 减退使噪声增强。 2、合理安排疏导运输车辆和作业船舶,控制施工区道路的车流密度和车辆行驶速 度。 3、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与作业时间,加强对施工船舶的控制与管理,避免高噪声设 施的夜间施工,减少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做好船舶、车辆的调度和交通疏导工作。 5、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管理,提倡文明施工。 10.1.3.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场地内运输道路应及时清扫,减少汽车行驶扬尘; 2、合理选择施工运输路线,必要时对主要运输便道上的路基进行夯实硬化处理, 运输车辆限速限载,以减少道路扬尘。 3、在施工期间,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及施工场地定期洒水扬尘。建筑材料运输车辆, 加盖苫布,并应控制装载量,严格控制汽车车速,避免洒落物引起二次扬尘污染。 4、加强船舶、机械维护,保证正常运行、安全运行,减少尾气排放。 5、施工场地采取围挡、密闭或喷淋等有效防止扬尘的措施。 10.1.4.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产生的船舶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至陆域处理,不得随意倾倒在施工现场或直 接抛入海中,应由施工船舶配备的垃圾收集装置统一收集,严禁排海。 2、在施工场地指定地点设置临时垃圾桶、垃圾箱和卫生责任区。 18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3、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收集到指定的垃圾箱内,生活垃圾应做到日常日清。 4、产生的废建筑垃圾暂存于指定区域,由运输车辆定期清运。 10.1.5.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施工期应密切关注风暴潮预报,制定防风暴潮应急预案,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 避免风暴潮造成的损害; 2、应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制定防治海冰不利影响的工程措施,并加以实施; 3、施工船舶必须遵守交通管理法规,并加强施工期监护;在施工期间加强值班了 望,施工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施工作业船舶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应 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向上级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报告; 4、严禁施工作业单位擅自扩大施工作业安全区,严禁无关船舶进入施工作业水域, 并提前发布航行通告; 5、制订详细的施工船舶溢油应急计划,并利用海事局和周边现有的海上应急围油、 回收设施。建立健全应急指挥系统,以便在发生较大规模溢油时临时调动邻近的溢油应 急力量。 6、加强对船舶检修和保养,防止意外事故(船舶火灾、结构损坏等)发生。 7、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0.2.建设项目各阶段的非污染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本项目为沙滩整治修复工程,施工环节非污染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动力变化上, 建设单位采用分段施工,且根据前述预测结果可知,本项目水下施工,水下沙坝、砂质 岬头的施工基本不会改变潮流的流态,但对局部区域的流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 很小。 10.3.建设项目各阶段的海洋生态保护对策措施 1、施工管理 环境管理人员仍应加强管理,实施施工期的跟踪监测,当监测点水域中悬浮物浓度 超标时,应暂停施工并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18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生态补偿 (1)本工程水下沙坝、砂质岬头施工造成底栖生物损失 1.67t,施工产生悬浮物造 成鱼卵、仔稚鱼损失(折算成商品鱼苗)7601 尾,成体渔业资源损失 31.67kg。经计算, 本工程建设造成海洋生物资源损失经济价值 30.29 万元。 建设单位可参考本报告书中提供的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损失的相关数据,按照渔业 管理部门的要求,就具体的补偿方式、时间等问题进行协商,按照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 落实补偿,并接受监督。 (2)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施工船舶的数量和施工位置等,避开鱼类洄游繁殖、幼 鱼索饵以及以生长的高峰期,减少项目实施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10.4.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和对策措施一览表 本项目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和对策措施一览表见表 10.4-1。 表 10.4-1 序号 环境保护 对策措施 生活污水 收集设施 一、 污水 处理 施工船舶 生活污水 施工船舶 油污水 二、 环境 风险 防控 三、 海洋 生态 和生 应急预案 生态补偿 具体内容 拟依托海水浴场 及周边酒店附近 的公厕,公厕定 期由环保部门进 行清掏 收集后暂存在船 上,定期送至陆 域交有资质单位 处理 施工船舶产生的 含油废水委托当 地具有资质的船 舶污染清除单位 进行处理 环境保护设施和对策措施一览表 规模及数量 预计效果 实施地点 及投入使 用时间 责任主体及运 行机制 1.6m3/d 收集污水 施工期间 施工单位负责 管理 12m3/d 收集船舶生 活污水 施工期间 施工单位负责 管理 2.14m3/a 风暴潮、海冰及 溢油等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及突 发环境事件应 急预案 可采用增殖放流 等方式 本工程水下沙 坝、砂质岬头 施工造成底栖 生物损失 184 收集施工船 舶油污水 预防自然灾 害及突发事 件对工程的 破坏 对施工造成 底栖生物资 源损失进行 恢复和补偿 施工期间 施工前编 制完成 岸线整治工程 的建设主体负 责制定 施工结束 后进行 岸线整治工程 的建设主体牵 头,渔业主管 部门监督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67t,施工产 生悬浮物造成 鱼卵、仔稚鱼 损失(折算成 商品鱼苗) 7601 尾,成体 渔业资源损失 31.67kg 物资 源保 护 四、 其他 环境 保护 对策 措施 生活垃 圾、废建 筑垃圾收 集设施 分别进行集中式 收集,妥善处理 生活垃圾 180kg/d,废建 筑垃圾 40t 185 收集生活垃 圾等固体废 物 施工期间 施工单位负责 建设、运营和 管理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1.环境保护的技术经济合理性 11.1.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措施的费用估算 本项目涉及的施工期环保措施包括: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置、环境管理等。拟 建工程总投资约 4800 万元,环保投资为 90.79 万元,占总投资的 1.89%。 表 11.1-1 项目 施工期 环保设施及费用投资估算一览表 环保设施名称 投资估算(万元) 施工期环境监理 20.0 洒水设备 5.0 垃圾桶 0.5 施工期船舶生活污水、船舶含油废水与船舶垃圾接收处理费用 10.0 施工期环境监测费用 20.0 应急预案编制 5.0 生态补偿 30.29 合计 90.79 11.2.环境保护的经济损益分析 11.2.1.正面效益 1、可以有效改善海岸侵蚀、沙滩退化等问题 由于秦皇岛砂质海岸长期处于侵蚀状态,侵蚀岸段约 80 公里,占海岸总长度的 49%。本项目的实施,可以逐步改善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砂质退化速度、岸滩物 质粗化的强度以及岸滩侵蚀下切的深度,维持海岸的动态平衡,形成景观生态价值更为 突出的沙滩旅游资源,为海洋再生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2、是保护岸线旅游资源的需要 根据实地调查了解,部分岸段沙滩滩肩已基本消失,护岸栈道损坏,浴场海滩生态 功能和旅游休憩价值显著下降。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修复受损的海滩和岸线资源,有效 改善和恢复海岸带旅游功能,维持海滩的自然属性及海岸的动态平衡,同时在沙滩后缘 构建覆植沙丘,形成景观生态价值更为突出的滨海旅游资源,为岸线资源和海洋生态环 境的恢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而且从长远来看,通过本次修复工程,形成优良 的滨海环境,能够为区域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的生态安全保障,其生态效益是 18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非常显著的。 3、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本项目的实施,有效遏制了沙滩侵蚀退化,拓展了居民的亲海空间,满足居民亲海 的基本要求。通过海滩的修复和保护,形成优良的沙滩浴场和优美的海岸生态廊道,能 够为区域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的生态安全保障。工程的实施,其经济、环境、 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是一项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治理工程,为秦皇岛市构筑生 态型、国际型、现代的旅游型新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1.2.2.负面效益 本项目水下沙坝及砂质岬头的建设会对沿海海域生物资源造成一定程度损害。经初 步估算,本项目造成的生物资源损失为 30.29 万元。 11.3.环境保护的技术经济合理性 本项目采用人工养滩补沙,构建覆植沙丘,吹填构造水下沙坝和砂质岬头对后方沙 滩予以掩护的施工工艺。为了降低工程施工期间对项目所在地大气、声环境、固废环境 和海域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场地的环境管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 保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坚持文明施工、科学施工,制定施工环境管理制度。 项目的建设修复了受损的海滩和岸线资源,有效改善和恢复海岸带旅游功能,对区域旅 游资源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虽然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一定的损 失,对工程周边的海域生态环境环境也会产生短暂影响,但这些影响是可以恢复的。 综上所述,工程的实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虽然项目建设会对生态环 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在严格执行本环评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其环境影响是可 以接受的。因此从环境经济角度出发,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18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2.海洋工程的环境可行性 12.1.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符合性 12.1.1.与《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的相符性 根据《河北省海洋功能规划(2011~2020 年)》,本项目位于北戴河旅游休闲娱乐 区(5-3)内。项目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划情况见表 12.1-1 和图 12.1-1。 (1)海域使用管理要求符合性 “北戴河旅游休闲娱乐区”海域使用管理要求为:“(1)用途管制:用海类型为旅游 娱乐用海;重点保障旅游设施建设用海需求;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条例》的相关规定, 禁止与旅游休闲娱乐无关的活动,周边海域使用活动须与旅游休闲娱乐功能相协调; (2) 用海方式控制: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允许以填海造地、透水构筑物或非透水构 筑物等方式建设适度规模的旅游休闲娱乐设施,严格控制填海造地规模;(3)海域整 治:实施海岸和近岸海域整治和修复,减缓岸滩侵蚀退化,修复海岸和近岸海域受损 功能。整治岸线不少于 20 公里,整治海域面积不低于 1000 公顷。” 本工程为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岸线,滩肩补沙,覆植 沙丘,并通过水下人工沙坝,砂质岬头的建设,减缓对修复岸滩的侵蚀。工程实施后可 以有效改善和恢复海岸带旅游功能,维持海滩的自然属性,提升周边海域景观价值,因 此项目建设符合该功能区的海域使用管理要求。 (2)海洋环境保护管理要求符合性 “北戴河旅游休闲娱乐区”海洋环境保护要求为:“①生态保护重点目标“保护砂质岸 滩、海水质量和近岸海域褐牙鲆、红鳍东方魨、刺参等种质资源;”②环境保护:“按生 态环境承载能力控制旅游开发强度;防治海岸侵蚀,严格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和生活垃圾 科学处置;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维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 和功能稳定;加强海洋环境监视、监测,执行一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海洋沉积物和海 洋生物质量标准,确保海洋环境及海域生态安全。” 18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工程所在地 图 12.1-1 工程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划图 18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12.1-1 序 代 功能区 号 码 名称 工程周边海域海洋功能区划登记表(摘自《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 地理范围 功能区 海域使用管理要求 类型 用途管制:用海类型为渔业用海;重点保障开放式 洋河口 1 1-4 至新开 洋河口至新开口 2.5 海里以外海 养殖用海和渔港航道用海需求;养殖生产活动须避 域 免对相邻的海洋保护区产生影响、保证海上航运安 (39°34′59.98″N~ 口农渔 业区 39°45′57.36″N,119°20′38.75″E~ 农渔业 区 119°48′27.95″E) 全。 用海方式控制: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 海域整治:实施浅海养殖区综合整治,合理布局养 殖空间,控制养殖密度。 海洋环境保护要求 生态保护重点目标:保护栉江珧、魁蚶、毛蚶、 竹蛏等水产种质资源和海洋环境。 环境保护:禁止进行污染海域环境的活动;防止 外来物种侵害,防治养殖自身污染和水体富营养 化,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维持海洋生物资源 可持续利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 执行不劣于二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一类海洋沉 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用途管制:用海类型为渔业(渔业基础设施)用海, 大蒲河 2 1-6 口农渔 业区 大蒲河口 (39°40′33.15″N~ 农渔业 39°40′52.65″N,119°18′54.18″E~ 区 119°19′57.19″E) 兼容旅游娱乐和海洋管理执法船舶基地用海;重点 生态保护重点目标:保护水深地形和海洋动力条 保障渔港用海和海洋管理执法船舶基地建设用海 件、海水质量。 需求;禁止建设与渔船作业、执法船舶靠泊和观光 环境保护:加强渔业船舶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 游览无关的其他永久性设施;保障行洪安全。 须减少对海洋水动力环境、岸滩及海底地形地貌 用海方式控制:允许适度改变海域自然属性,以填 的影响,防治海岸侵蚀;确保毗邻海洋生态敏感 海造地、构筑物和围海等用海方式实施改扩建工 区、亚敏感区的海洋环境及海域生态安全;执行 程,严格控制填海造地规模。 不劣于现状海水水质质量标准、不劣于二类海洋 海域整治:实施河口海域综合整治,提高港址资源 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质量,降低对毗邻区域的环境影响。 3 1-8 滦河口 新开口至京唐港海域 农渔业 (39°3′41.01″N~ 区 39°32′1.73″N,119°7′4.44″E~ 农渔业 区 用途管制:用海类型为渔业用海;重点保障开放式 生态保护重点目标:保护三疣梭子蟹、花鲈、假 养殖用海和渔港及航道用海需求;生产活动须避免 睛东方魨、文昌鱼等水产种质资源、珍稀海洋生 对相邻的特殊利用区、海洋保护区产生影响,保证 物,滨海湿地,自然砂质岸滩、海水质量。 19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19°33′14.85″E) 海上航运安全;二滦河口(浪窝口)海域开发利用 环境保护:禁止进行污染海域环境的活动;防止 须保障行洪安全;浪窝口至老米沟口近岸海域为唐 外来物种侵害,防治养殖自身污染和水体富营养 山港京唐港区预留发展区,严禁建设有碍港口发展 化,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维持海洋生物资源 的永久性设施。 可持续利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 用海方式控制: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 执行不劣于二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一类海洋沉 海域整治:实施养殖区综合整治,合理布局养殖空间, 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控制养殖密度;实施河口海域综合整治,提高港址资 源质量,降低对毗邻区域的环境影响。 用途管制:用海类型为海洋保护区用海,实验区兼 容旅游娱乐用海和渔业用海;重点保障自然保护区 4 6-3 七里海 新开口内海域(39°32′56.71″N~ 海洋保 39°35′52.26″N,119°13′44.35″E~ 护区 119°16′24.97″E) 海洋保 护区 用海需求;遵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规范保护区 生态保护重点目标:保护澙湖生态系统。 内各类开发与建设活动。旅游、渔业开发活动限定 环境保护: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 为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禁止各类破坏性开发活动。 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海洋自然保 用海方式控制:核心区禁止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其 护区管理办法》,维持、恢复、改善海洋生态环 他区域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实验区允许适 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将核心区界限 度开发建设旅游基础设施。 作为“生态红线”进行保护和管理;执行一类海水 海域整治:实施潟湖整治与生态修复,恢复生态功 水质、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能,提高环境质量。整治岸线不少于 15 公里、整 治海域面积不低于 400 公顷。 5 6-4 黄金海 新开口外海域(39°31′58.71″N~ 岸海洋 39°36′53.44″N,119°15′42.08″E~ 保护区 119°34′12.19″E) 用途管制:用海类型为海洋保护区用海,实验区兼容 生态保护重点目标:保护文昌鱼及其栖息地、自 旅游娱乐用海和渔业用海;重点保障自然保护区用海 然砂质岸滩。 海洋保 需求;遵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规范保护区内各类 环境保护: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 护区 开发与建设活动。旅游、渔业开发活动不得对保护对 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海洋自然保 象及其生境产生负面影响,禁止各类破坏性开发活动。 护区管理办法》,实施海域综合整治工程,维持、 用海方式控制:核心区禁止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其 191 恢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他区域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 然景观;将核心区界限作为“生态红线”进行保护 海域整治:实施海域综合整治,维持、恢复、改善 和管理;执行一类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和海洋 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整治岸线不少于 5 公 生物质量标准。 里、整治海域面积不低于 3600 公顷。 用途管制:用海类型为旅游娱乐用海;重点保障旅游 设施建设用海需求;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条例》的 相关规定,禁止与旅游休闲娱乐无关的活动,周边海 域使用活动须与旅游休闲娱乐功能相协调。 6 5-3 北戴河 汤河口至新开口 2.5 海里以内近 旅游休 岸海域(39°34′48.52″N~ 闲娱乐 39°54′56.24″N,119°17′1.22″E~ 区 119°36′20.94″E) 旅游休 闲娱乐 区 用海方式控制: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允许 以填海造地、透水构筑物或非透水构筑物等方式建 设适度规模的旅游休闲娱乐设施,严格控制填海造 地规模。 海域整治:实施海岸和近岸海域整治和修复,减缓 岸滩侵蚀退化,修复海岸和近岸海域受损功能。整 治岸线不少于 20 公里,整治海域面积不低于 1000 公顷。 192 生态保护重点目标:保护砂质岸滩、海水质量和 近岸海域褐牙鲆、红鳍东方魨、刺参等种质资源。 环境保护:按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控制旅游开发强 度;防治海岸侵蚀,严格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和生 活垃圾科学处置;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维持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 功能稳定;加强海洋环境监视、监测,执行一类 海水水质质量标准、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 标准,确保海洋环境及海域生态安全。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项目为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吹填的施工方式实现滩肩 补沙,覆植沙丘并形成水下人工沙坝和砂质岬头,对修复海滩起到良好的遮蔽作 用,防止了海岸侵蚀、保护了砂质岸滩;同时工程实施过程产生的废水和固体废 物不向海域内排放,不会对工程海域海水水质、沉积物和海洋生物环境质量造成 改变,因此项目建设符合该功能区的环境保护管理要求。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符合《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的功能 定位,能够满足海洋功能区划的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管理要求。 12.1.2.与《河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2018 年 3 月 4 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河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 的通知。《河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河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推进形成河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布局的基本依据,是海洋空间开发的 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规划的区域范围是河北省管辖海域(海岸线向海 一侧 12 海里以内海域),规划的主要目标的实现时间是 2020 年。 依据《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河北省海域主体功能定位,充分考虑海 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将全省海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 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无居民海岛原则上应限制开发利用,领海基 点所在岛屿、自然保护区内海岛应禁止开发利用,国家战略确定的可开发利用无 居民海岛可适度开发利用。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中 “限制开发区域”的北戴河区 海域,具体要求如下: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以海洋水产品保障、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功能保护 为主要功能的海域。包括滦南县、丰南区、黄骅市、北戴河区、抚宁区、昌黎县、 乐亭县和海兴县海域,海域面积 5413.14 平方公里,占全省管辖海域面积的 74.89%,海岸线长 342.55 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 70.65%。 1、功能定位 海洋生态安全保障重要区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开发管制 限制损害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开发活动,有效维护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生态 19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安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北戴河区海域。海域面积 221.24 平方公里,占人文与景观资源保护型 重点海洋生态功能区面积的 52.11%;海岸线长 21.24 公里,占人文与景观资源保 护型重点海洋生态功能区海岸线总长的 37.42%。 本工程为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岸线,滩肩补沙, 覆植沙丘,并通过水下人工沙坝,砂质岬头的建设,减缓对修复岸滩的侵蚀。根 据前文悬浮物影响预测结果,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影响面积较大,在整个潮周期内 大于 150mg/L 悬浮物主要在地基处理所在的施工区内,经过测量最大影响面积 约为 8.55ha,浓度大于 10mg/L 悬浮物最大影响面积约为 42.95ha,因此项目的施 工建设对其影响不大,但是考虑到项目施工期较短,悬浮物的影响随着施工的结 束而结束,在加强施工期管理措施设置隔污屏、施工边界设置悬浮物监测站位等 措施,对其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在施工期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的基础上,确保 污染物不排海,可以保护周边海洋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河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 19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项目所在地 图 12.1-2 河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 19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2.1.3.与《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6-2020 年)》的相符性 《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6-2020 年)》,依据《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 (2011-2020 年)》对各类海洋基本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和《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 对各类海洋生态红线区的管控要求,结合河北省海洋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 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将规划区域划分为重点保护区、控制性保护利用区和监督利用区 3 类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区,本项目位于控制性保护利用区,其中自然岸线为重点保护区。 一、重点保护区 是指具有重大生态功能或生态环境极其敏感、脆弱,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包括海 洋自然保护区、自然岸线、国家湿地公园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 自然岸线:共划分 17 段,总长 97.20 公里。其中,天然形成的砂质岸线、粉砂淤 泥质岸线和基岩岸线 13 段,包括哈动力至石河口、石河口至乐岛东、乐岛西至海监基 地东…… 管控要求:禁止在海岸退缩线(海岸线向陆一侧 500m 或第一个永久性构筑物或防护 林)内核潮间带构建永久性建筑、围填海、挖沙、采石等改变或影响岸线自然属性和海 岸原始景观的开发建设活动;禁止新设陆源排污口,严格控制陆源污染排放。 二、控制性保护利用区 是指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需要对开发利用活动的内容、方式和强 度进行约束的区域,包括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 1、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包括滨海旅游区、海洋渔业保障区和后备资源保留区。 (1)滨海旅游区执行不劣于二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 (2)海洋渔业保障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执行一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渔业资源 利用区(养殖区)执行不劣于二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渔业资源利用区(捕捞区)执行 一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 (3)后备资源保留区执行不劣于现状海水水质标准。 2、生态敏感区包括重要河口和重要滨海湿地。 (1)重要河口执行二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 19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重要滨海湿地执行二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 滨海旅游区管控要求:根据《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6-2020 年)》:“滨海 旅游区(北戴河新区)的管控要求为:禁止开展污染海洋环境、破坏岸滩整洁、排放海 洋垃圾、引发岸滩蚀退等损害公众健康、妨碍公众亲水活动的开发活动;严格控制旅游 基础设施建设的围填海规模;按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控制旅游发展规模和强度,有效 保护自然岸线、海岸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实施旅游区综合整治,修复受损滨海旅游资 源,改善旅游环境;严格执行污水达标排放和生活垃圾科学处置。执行不劣于二类海水 水质质量标准、一类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本工程属于海岸整治修复项目,工程实施可以有效改善现有岸线的侵蚀现状,对其 起到修复和保护作用,整治修复后仍具有自然海岸生态功能。根据前文介绍,项目建设 期的污染物均可以得到妥善收集处置,不会对附近海域海洋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本工程基本与《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6-2020 年)》中自然岸线和控制性保护 利用区的管控要求相吻合。 2019 年 11 月 21 日,河北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发布了《关于调整 2019 年中央海岛及海域保护资金(第一批)的通知》(冀财资环[2019]42 号),对此, 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拟投资 4800 万元进行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 程。主要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整治修复大蒲河口与新开口之间岸段的中部 2.9km;拆除占 滩构筑物,恢复自然岸滩属性,其中拆除面积约 2000m2;在沙滩后缘构建覆植沙丘; 在滩肩补沙,沙滩宽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 20~50m;在近岸海域海域营造一定规模的水 下沙坝,作为保护沙滩的一道屏障;在沙雕大世界近岸区域吹填 1 座砂质岬头,长约 300m。通过此次海滩的修复和保护,能够为区域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的生态 安全保障。 综上所述,本项目实施内容与《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6-2020 年)》中“海 洋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内容基本符合。 19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项目位置 图 12.1-3 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6-2020 年) 19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2.2.相关规划的符合性 12.2.1.与《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符合性分析 河北省海洋局于 2014 年 3 月 6 日下达“关于印发《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的通知” (冀海发[2014]4 号)。根据《国家海洋局关于建立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若干意见》 和《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所确定的分类体系和类型划分标准,结合河北省 海洋自然环境特点,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类型与分布特征以 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划定自然岸线 17 段,总长 97.20 公里,占全省大陆岸线总长的 20.05%;划定海洋保护区、重要河口生态系统、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渔业海域、特殊保 护海岛、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重要滨海旅游区、重要砂质岸线和沙源保护海域等 各类海洋生态红线区 44 个,总面积 188097.51 公顷,占全省管辖海域面积的 26.02%。 根据《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本工程所在海域的生态红线区见图 12.2-1。 由图可知,本项目位于《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的红线区之内:重要滨海旅游 区(7-3),其管控要求为:禁止与旅游休闲娱乐无关的活动,周边海域使用活动须与 旅游休闲娱乐功能相协调,严格控制填海造地规模;按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控制旅游开发 强度;防治海岸侵蚀,严格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和生活垃圾科学处置;实施海岸和近岸 海域整治和修复,减缓岸滩侵蚀退化,修复海岸和近岸海域受损功能;加强海洋环境 监视、监测,执行二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一类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确保 海域生态安全。 工程建设对现有海岸线进行整治与修复,项目实施后充分挖掘海岸旅游景观资源的 价值和潜力,将极大提升山海关区海岸资源的品味和价值,实现山海关区城市发展与旅 游经济价值质的飞跃,对于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区域环境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较大 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 工程施工期对底栖生物造成的损失可以通过合理的增殖放流的方式对生态损失进 行补偿。本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均能得到有效的收集处理,不会排入附近海域。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的要求。 19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2.2.2.与《河北省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13-2020 年)》符合性分析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规范海岸线资源开发秩序,调控海岸线开发的规模和强度, 合理配置海岸线资源,促进海岸线资源保护与集约利用,切实保护海岸生态景观环境,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河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河北省海洋局编制了《河北省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根据规划文本及图件(见图 12.2-2),本工程周边海域岸线 规划有渔业岸段(大蒲河口岸段、新开口北侧岸段)、保护区岸段(七里海岸段)、旅 游休闲娱乐岸段(大蒲河口至新开口岸段)。其海域功能及管理要求分别为: 渔业岸段(大蒲河口岸段):(1)海域功能:大蒲河口农渔业区;(2)开发利用 方向:渔业基础设施、旅游娱乐;(3)保护级别:优化利用;(4)管理要求:①对大 蒲河口实施河口生态修复工程;②维护河口防洪防潮功能,保障行洪安全。 旅游休闲娱乐岸段(大蒲河口至新开口岸段):(1)海域功能:北戴河旅游休闲娱 乐区;(2)开发利用方向:旅游娱乐;(3)保护级别:适度利用;(4)管理要求: ①保护海岸自然景观,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90%;②保护沙滩资源,禁止破坏沙滩 的开发活动;③海岸开发建设应避免对沙丘稳定性产生影响。 渔业岸段(新开口北侧岸段):(1)海域功能:新开口农渔业区;(2)开发利用 方向:海岸防护、渔业基础设施、旅游娱乐;(3)保护级别:优化利用;(4)管理要 求:禁止改变海岸线形态,防止七里海潟湖潮汐通道淤塞,保持潮流通道畅通。 保护区岸段(七里海岸段):(1)海域功能:七里海海洋保护区;(2)开发利用 方向:自然生态保护、旅游娱乐、渔业生产;(3)保护级别:严格保护;(4)管理要 求:①实施七里海潟湖生态修复工程,退养还湖、清淤清污,恢复潮汐通道;②保护潟 湖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潟湖湿地生态功能。 本工程位于北戴河旅游休闲娱乐岸段(大蒲河口至新开口岸段),岸线开发利用方向 为旅游娱乐。本次沙滩整治修复,充分利用原有的海岸线,通过吹填施工方式对滩肩补 沙、覆植沙丘,逐步恢复原生岸线的形态,增强区域生态功能,形成景观生态价值突出 的、生态效益显著的滨海资源特色,营造优质的海洋环境条件。同时在水下构筑人工沙 坝,对修复的岸滩形成强有力的掩护,工程修复海岸线 2.9km。因此项目的建设,基本 符合《河北省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 20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项目位置 图 12.2-1 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图 20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12.2-2 河北省岸线功能类型及保护级别规划图(沟儿湾村至后七里庄村岸段) 20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2.2.3.与《秦皇岛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符合性分析 2020 年是“十三五”时期的最后一年,其中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坚决贯彻创新、 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发展理念,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新跨越,森林覆盖率提高 到 60%以上,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和近岸海域生态治理取得重大进展。主题功能 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十三五”规划坚持绿色发展,切实把生态建设摆在发 展的重要位置,统筹生态保护、建设和开发,协调推进全域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本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现有岸线的侵蚀现状,对其起到修复、保护和防治的 作用,整治修复后仍具有自然海岸生态功能。因此项目的建设符合《秦皇岛市“十三五” 规划》中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 12.2.4.与《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的符合性 《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中“四、加强海洋生态保 护修复”的内容“(十)强化整治修复。制定滨海湿地生态损害鉴定评估、赔偿、修复 等技术规范。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推进‘蓝色 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支持通过退围还海、退养 还滩、退耕还湿等方式,逐步修复已经破坏的滨海湿地。” 本工程为沙滩修复工程,因此本项目的实施与《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 管控围填海的通知》相符。 12.2.5.与《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符合性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中内容“三是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实施海岸带生 态保护,划定并严守渤海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渤海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在三省一市 管理海域面积中的占比达到 37%左右,实施生态恢复修复,加强河口海湾综合整治修复、 岸线岸滩综合治理修复;实施海洋生物资源养护,逐步恢复渤海渔业资源。” 本项目属于沙滩修复工程,因此本项目的实施与《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 相符。 20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2.3.建设项目的政策符合性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目录组成。本项 目属于第一类鼓励类,“四十三、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2、海洋环境保护及 科学开发、海洋生态修复”,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相关产业政策。 12.4.工程选址与布置的合理性 本次岸线整治工程选在海岸侵蚀较为严重的大蒲河口至新开口岸段,是在原天然岸 线的基础上进行滩肩补沙、覆植沙丘,进行海岸线的修复,并在水中构筑人工沙坝及砂 质岬头以对后面修复的海滩起到良好遮蔽作用。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北戴河区沿海岸线的 景观与生态修复,可以逐步改善大蒲河口-新开口岸线砂质退化速度、岸滩物质粗化的 强度以及岸滩侵蚀下切的深度,维持海岸的动态平衡,形成景观生态价值更为突出的沙 滩旅游资源,为海洋再生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沿岸滨海景观带的开 发与建设,可以为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其生态效益是非常显著 的。而且从长远来看,通过海滩的修复和保护,能够为区域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健 康的生态安全保障。 综上所述,工程的实施,其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是一项满足“可持续 发展”要求的生态治理工程,因此本工程选址和布置较为合理。 12.5.环境影响可接受性分析 本项目通过拆除构筑物,滩肩补沙、覆植沙丘、构筑水下人工沙坝以及砂质岬头, 对原侵蚀严重的海岸线进行整治修复,为海洋再生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 件,为当地人民的休闲生活提供高质量的海岸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和恢复 海岸带旅游功能,维持海滩的自然属性,为公众滨海旅游提供优质的海岸带和海域环境, 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公众滨海旅游提供优质的海洋环境,创造绿色经济、环保 经济的良好旅游发展氛围。 通过前述分析,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当前产业政策,符合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符合 区域和行业相关规划,工程选址布置合理。项目建设位于侵蚀严重的旅游区海岸线,项 目施工期污水和固废集中进行处理,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从海洋环境保护角度考 20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虑,本项目在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定期进行海洋环境跟踪监测和严格遵守 本报告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后的,综合考虑本项目利弊,可以肯定的是,项目对环境的 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20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3.工程生态用海方案的环境可行性分析 13.1.岸线利用 本项目为沙滩整治修复工程,共修复受损海岸线 2.9km,本次岸滩整治修复工程包 括拆除构筑物、覆植沙丘、滩肩补沙、水下沙坝、砂质岬头五个部分,工程实施后不会 改变原有自然岸线属性。本项目的实施即是对自然岸线的保护和修复,另外项目不会形 成新的岸线,使北戴河沿岸海域自然生态景观得到整体改善,提升了该区域的生态价值 和旅游价值,因此本项目岸线生态化建设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 13.2.用海布局 根据侵蚀程度及海岸自然特征,在本项目拟在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段实施砂质 岬头、水下沙坝等建设。水下沙坝、砂质岬头用海布局的设计考虑到它能起到减缓波浪 对拟修复沙滩侵蚀的作用,同时又可作为沿岸沙源,补充海岸侵蚀的沉积物流失,促进 泥沙回淤;覆植沙丘、滩肩补沙可以有效的修复现有受损砂质岸线,提升该海域的自然 生态景观,有利于周边旅游资源功能的发挥。通过对本项目进行数学模拟实验,工程对 水动力条件影响主要为水下沙坝、砂质岬头的建设,但预测结果表明工程建成后对工程 外的其它区域几乎没有影响。 由数学模拟试验可知,水下沙坝、砂质岬头工程建设对流速、流向的影响幅度及范 围均不大,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明显不良影响。因此本项目平面布置对本海域水动力 环境、冲淤环境的影响程度均较小。 本项目用海面积主要为砂质岬头和水下沙坝建设用海,即是在原海域进行修复,工 程性质为公益性修复工程;同时本项目用海不会对周边的开发利用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本项目用海不会周围海域环境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用海布局合理,不会对周围海域环境造成影响。 13.3.生态修复 本项目作为沙滩整治修复类工程,本身属于生态修复类项目,但在工程实施过程水 下沙坝、砂质岬头建设都会对所在海域浅滩内的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及损失, 20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实施所造成的生物资源损失货币化估算量投入一定的财力在施工 海域进行生态恢复。建设单位应与当地海洋与渔业部门协商,合理安排项目附近海域生 态修复工作,建议采用人工增养殖放流当地生物物种方式进行生态恢复和补偿。本工程 海洋资源生态补偿费用应不少于 30.29 万元。 13.4.跟踪监测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建设项目施工期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状况,项目施工单位 应定期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部门对本项目主要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测。重点针 对水、生态环境进行监测。 工程施工期的环境监测工作应该根据国家海洋局于 2002 年 4 月发布的《建设项目 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跟踪监测。采样监测工作委托有资质环境 保护监测站承担。应满足《海洋监测规范》及《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相 应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考虑到本项目特点,施工期监测内容如下: (1)水环境监测 监测项目:悬浮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铜、铅、镉、石油类; 监测站位:在本项目用海区域周边布设 9 个测站; 监测频率:在施工前、施工期以及施工期结束后各进行一次监测; (2)沉积物和生物监测 沉积物监测项目:铜、铅、镉、石油类; 生物监测项目:叶绿素 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 监测站位:可在水质测站位中选取 5 个测站; 监测频率:在施工前、施工期以及施工期结束后各进行一次监测; (3)地形地貌 监测站位:在工程区两端及中间布设 3 个断面; 监测项目:海洋地形地貌; 监测时间与频率:在施工前及施工期结束后每年进行一次监测。 20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13.4-1 阶段 施工前 施工期 施工结束 后 内容 监测点位布置 海域水质 布置9个监测点 沉积物、 生物 布置5个监测点 地形地貌 布置3个断面 海域水质 布置9个监测点 沉积物、 生物 布置5个监测点 海域水质 布置9个监测点 沉积物、 生物 布置5个监测点 地形地貌 布置 3 个断面 监测内容 监测项目 SS、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铜、 铅、镉、石油类 铜、铅、镉、石油类;叶绿素a、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 监测频率 施工前1次 海洋地形地貌 SS、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铜、 铅、镉、石油类 施工期1次 铜、铅、镉、石油类;叶绿素a、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 SS、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铜、 铅、镉、石油类 施工结束后监测1次 铜、铅、镉、石油类;叶绿素a、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 海洋地形地貌 208 施工结束后每年一次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4.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14.1.环境保护管理计划 为了做好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减轻本项目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建 设单位及本项目建设施工单位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应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环境保护 管理工作。 1、施工单位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建设施工单位应设立内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由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及专业技术人 员组成,专业负责环境保护工作,实行定岗定员,岗位责任制,负责各施工工序的环境 保护管理,保证施工期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建设施工单位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或环境保护负责人)应明确如下责任: (1)建设施工单位环境保护管理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国家、地方对本项目的有关 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及时向环境主管机构反映与项目施工有关的污染因 素、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污染控制对策等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听取环境保护主管机构 的批示意见。 (2)及时将国家、地方与本项目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向施工单 位负责人汇报,及时向施工单位有关机构、人员进行通报,组织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 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环保意识。 (3)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汇报与本项目施工有关的污染因素、存在问题、采取的污 染控制对策、设施情况等,提出改进建议。 (4)负责制定、监督、落实有关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负责实施环境保护控制 措施、管理污染治理设施,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5)按本报告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编制详细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计划, 明确各施工工序的施工场地位置、环境影响、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责任机构(人)等, 并将该环境保护计划以书面形式发放给相关人员,以便于各项措施能落实到位。 2、建设工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为了有效的保护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切实保证本报告提出各项施工期环境保护 措施的落实,除了施工单位应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外,针对本项目的建设施工,项目 20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设单位还应成立专门小组,负责监督施工单位对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在 选择施工单位前,将主要环境保护措施列入招标文件中,将各施工单位落实主要环境保 护措施的能力作为项目施工单位中标考虑因素,将需落实的环境保护措施列入与施工单 位签署的合同中,并且配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项目施工实施监督、管理和指导。 3、健全环境管理制度 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健全内部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日 常环境管理工作,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全程环境管理,杜绝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事故的 发生,保护环境。 加强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制度,根据本报告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项 目施工单位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将环境保护措施分解落实到具体机 构(人);做好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各级施工管理人员和具体施工人员的环境保 护意识,加强员工对环境污染防治的责任心,自觉遵守和执行个性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 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加强与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主动接受环境主管部分 的管理、监督和指导。 4、环境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 (2)制定并组织实施各项环境保护的规则和计划,协助秦皇岛市政府努力实现区 域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目标。 (3)领导和组织环境监测工作。 (4)协助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法规贯彻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制度。 (5)监督已建企业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 (6)协调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 (7)及时推广环保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8)组织开展环保专业的法规、技术培训,提高各级环保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9)组织和开展各项环保科研和学术交流。 5、环境监理 工程环境监理工作主要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环境影响 报告书、有关的技术规范及设计文件等,工程环境监理包括生态保护、绿化、污染物防 21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治等环境保护工作的所有方面。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应作为工程监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纳入工程监理体系统筹考虑。 (1)工程环境监理单位和人员的资质 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工程监理资质并经过环境保护专业培训的单位承担工程环境 监理工作,工程环境监理单位和人员的资质按照关于工程监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2)工程招标、合同等文件的管理 建设单位应依据本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设计等文件的有关要求,制定施工期工程 环境监理计划,并在施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工程监理招标文件和监理合同中明确施 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和目标任务。 (3)工程环境的原则要求 ①环境监理的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文件,环境影响报告 书或项目的环境行动计划、技术规范、设计文件,工程和环境质量标准等。 ②环境监理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环保达标监理和环保工程监理。环保达标监理是使 主体工程的施工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污染物排放应达到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 14.2.环境监测计划 见“13.4”跟踪监测。 21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建议 15.1.工程分析结论 (1)地理位置 项目位于大蒲河口与新开口之间岸段的中部。 (2)建设规模 本项目为海岸治理及修复工程,包括拆除构筑物、覆植沙丘、滩肩补沙、人工沙坝 吹填、砂质岬头吹填五部分内容。 工程整治修复大蒲河口至新开口岸线 2.9km,拆除占滩构筑物,恢复自然岸滩属性, 其中拆除面积约 2000m2;在沙滩后缘构建覆植沙丘,在成型的沙丘面层铺上 30cm 厚适 合植物生长的种植土。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且适宜在海边成长的适生草源进行种植, 植被种植面积约 0.85×104m2;在滩肩补沙,沙滩宽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 20~50m,滩肩 补沙总方量为 40×104m3;在近岸海域海域营造一定规模的水下沙坝,作为保护沙滩的 一道屏障,沙坝吹填方量约 25×104m3;在沙雕大世界近岸区域吹填 1 座砂质岬头,长 约 300m,超填系数取值为 1.5,吹填方量约 7×104m3。 本工程施工期约为 210 天,总投资 4800 万元。 (3)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本项目为沙滩整治修复工程,不涉及营运期生产工艺,只包括施工过程。施工过程 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水下沙坝、砂质岬头的建设对水文动力、生态环境的影响,施 工机械施工作业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海洋水质环境的产生影响, 15.2.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结论 (1)海水水质 本次评价分别引用 2019 年 5 月和 2019 年 8 月调查数据。评价结果显示: 5 月份评价海域各监测因子中,无机氮含量、化学需氧量满足《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中的第一类水质标准的要求;溶解氧含量、活性磷酸盐含量满足《海 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第二类水质标准的要求;pH 值、石油类满足《海 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第一二类水质标准的要求。 21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8 月份评价海域各监测因子中,无机氮含量满足《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中的第二类水质标准的要求;溶解氧含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满足《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中的第三类水质标准的要求;活性磷酸盐含量满足《海水水质标准》 ( GB3097-1997 ) 中 的 第 四 类 水 质 标 准 的 要 求 ; pH 值 满 足 《 海 水 水 质 标 准 》 (GB3097-1997)中的第三四类水质标准的要求。 2020 年春季对重金属(Cu、Pb、Cd、Cr)的调查中,重金属铜(Cu)在所监测站 位中除 5 号、9 号站位外,其余均满足一类标准,其中 5 号站位表层水已达三类标准要 求,超标率为 8.11%;重金属铅(Pb)在所监测站位中 3~10 号位表层水均超出一类标 准,其中 10 号站位达三类标准要求,超标率为 24.32%;重金属镉(Cd)在所监测站位 中 5 号、6 号、7 号、8 号、10 号站位表层水满足二类标注,其余站位均满足一类标准, 超标率为 13.51%;重金属铬(Cr)在所监测站位中均满足一类标准要求。 (2)沉积物 2019 年 5 月、8 月及 2020 年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海水中所有调查因子均能满 足《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的要求。 (3)生物体质量 在调查海域的调查因子中,甲壳类中铅、镉、汞,软体动物中的镉、汞不满足《全 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标准,超标原因主要和生物重金属富集有关, 甲壳类生活在海底,软体动物常穴居较深海域泥沙中,以海底表层浮游生物为食,沉积 物中的重金属被摄入后容易在体内富集,容易造成部分重金属超标;其余调查因子均满 足《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相关标准。 (4)海洋生态 ①叶绿素 监测海域 2019 年 5 月份海水表层叶绿素 a 平均含量为 2.18 g L-1 ,变化范围为 1.54~2.78 g L-1,2019 年 8 月份海水表层叶绿素 a 平均含量为 1.8 g L-1,变化范围为 0.50~3.00 g L-1。 ②浮游植物 2019 年 5 月份调查获得浮游植物 31 种,其中硅藻门 23 种,甲藻门 7 种,着色鞭 毛藻门 1 种。优势种是硅藻门中的菱形藻(Nitzschia spp.)、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21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costatum)和甲藻门中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各站位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平 面分布差异较大,变化范围在 1406~882575cells/m3 之间。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 匀度(J)变化明显,其范围分别为 1.13~2.92 和 0.36~0.98。H'平均值为 2.16,J 平均值 为 0.71,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2019 年 5 月份浮游植物多 样性指数介于 1.13~2.92 之间,生境质量等级为一般水平。 2019 年 8 月份调查获得浮游植物 45 种,其中硅藻门 39 种,甲藻门 6 种。优势种 是硅藻门中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 和甲藻门中的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各站位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平面分布差异 较大,变化范围在 2839~708000cells/m3 之间。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变 化明显,其范围分别为 1.02~3.46 和 0.26~0.95。H'平均值为 2.38,J 平均值为 0.67,最 大值出现在 14 号站。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2019 年 8 月份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介于 1.02~3.46 之间,生境质量等级介于一般至优水平。 ⑤浮游动物 春季(2019 年 5 月)共鉴定出浮游动物 14 种、浮游幼虫 6 类,合计种类 20 个。 浮游动物优势种类 I 型网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II 型网优势种有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无节幼体(Nauplius larva)、拟长腹剑 水蚤(Oithona similis)。 在调查海域大型浮游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总丰度差异较大,春季(2019 年 5 月)中 型浮游动物总丰度波动范围为 20~2306 ind. m-3,平均为 406.25 ind. m-3。大型浮游动物 丰度波动范围为 7~703 ind. m-3,平均为 129.25ind. m-3。夏季(2019 年 8 月)中型浮游 动物总丰度的变化范围 38~5613 ind. m-3,平均值为 1686 ind. m-3。大型浮游动物总丰 度的变化范围 1~10 ind. m-3,平均值为 26.6 ind. m-3。 ⑥底栖生物 2019 年 5 月份监测区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 45 种,环节动物 27 种,节肢动物 11 种,软体动物 4 种,脊索动物、棘皮动物、纽形动物均为 1 种。优势种为文昌鱼 (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圆球股窗蟹(Scopimera globasa)、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和渤海鸭嘴蛤(Laternula marilina)。监测区域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 21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90 ind./m2,变化范围为 8.333~377.8 ind./m2。2019 年 5 月份监测区域大型底栖生物的 平均生物量为 15.8874 g/m2,变化范围为 0.4555~43.86g/m2。 2019 年 8 月份监测区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 46 种,环节动物 24 种,节肢动物 11 种,软体动物 7 种,腕足动物、脊索动物、棘皮动物、纽形动物均为 1 种。优势种 为文昌鱼(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日本臭海蛹(Travisia japonica)、日本角吻 沙蚕(Goniada japonica)和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监测区域底栖 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 122 ind./m2,变化范围为 13.889~413.9 ind./m2。2019 年 8 月份 监测区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为 16.1773 g/m2,变化范围为 1.7183~43.49 g/m2。 ⑦潮间带生物 2019 年 5 月份潮间带 A、B、C、D 四个断面中,总共采集到潮间带生物 11 种,其 中环节动物 2 种,节肢动物 3 种,软体动物 6 种,优势种为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圆球股窗蟹(Scopimera globasa)和渤海鸭嘴蛤(Laternula marilina)。 2019 年 8 月份潮间带 A、B、C、D 四个断面中,总共采集到潮间带生物 13 种,其 中环节动物 2 种,节肢动物 2 种,软体动物 9 种,优势种为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日本游泳水虱(Natatolana japonensis )和纵带滩栖螺(Batillaria zonalis)。 (4)渔业资源现状评价结论 在调查海域春季(2019 年 5 月)和夏季(2019 年 8 月)大型网和中型网均没有采 集到鱼卵,II 型网 2 号站位、9 号站位和 11 号站位采集到仔稚鱼,其它站位没有采集到 仔稚鱼。调查区域夏季(2019 年 8 月)仔稚鱼平均生物量为 1.0 尾/m2。 15.3.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结论 15.3.1.水文动力环境 本工程在近岸进行补沙,在海中进行沙坝建设,近岸补沙不会对整体海洋岸产生明 显的影响,但海中沙坝的建设会对水下地形产生局部的影响,该影响会对局部区域的水 动力条件产生影响。另外相对于大尺度海洋而言,水下沙坝的尺度较小,对整体区域的 水流流态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且工程所在海域潮流较弱,涨潮流和落潮流最大流速不 超过 0.5m/s,因此在本工程沙坝实施后,流速的变化更小,统计在整个潮周期内流速变 化情况可以看出,在沙坝所在位置处,流速最大减小量不超过 0.05m/s,几乎不会对周 21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边的水流流速和流态产生明显的影响。 15.3.2.地形地貌冲淤环境 根据前文对工程区域模拟分析可知,风暴潮前和后区域流场流速较小,仅在沙坝和 砂质岬头坝顶流速较大,但仅局限于沙坝和砂质岬头区域,风暴潮最严重时刻,流场沙 坝和砂质岬头坝顶流场流向为由东北向西南,形成沿岸流,流速明显增大,沙坝和砂质 岬头掩护区域沿岸流较小,体现“遮蔽”功效;岸滩水面线附近侵蚀,泥沙在近岸区堆积, 沙坝和砂质岬头的泥沙向岸运移,体现“喂养”功效。 15.3.3.水质环境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施工作业面较大,因而总的悬浮物影响面积较大,在整 个潮周期内大于 150mg/L 悬浮物主要在地基处理所在的施工区内,经过测量最大影响 面积约为 8.55ha,浓度大于 10mg/L 悬浮物最大影响面积约为 42.95ha。 本次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浮物不仅对水体有一定影响,同时可能对施工区域附近的沙 雕海洋乐园旅游码头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无论是对项目工程周边水体,还是对旅游码 头的影响,都只是短暂的,都将会随着工程的结束而消失。 15.3.4.海洋生态环境 本工程水下沙坝、砂质岬头地基处理施工造成底栖生物损失 1.67t,施工产生悬浮 物造成鱼卵、仔稚鱼损失(折算成商品鱼苗)7601 尾,成体渔业资源损失 31.67kg。为 了缓解和减轻工程对所在的海域生态环境水生生物的不利影响,建议采取人工增殖放流 当地生物物种的补偿措施。 15.4.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结论 本工程为沙滩整治修复项目,环境风险危害主要来自施工环节,其中本项目施工可 能涉及的自然灾害主要为风暴潮、海冰。人为事故风险主要为施工过程施工船舶发生的 溢油事故,导致燃油泄漏入海。本工程位于北戴河旅游休闲娱乐区,溢油必将对其水体 功能和生态环境产生直接不利影响。 21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采取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本工程对海洋环境的事故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对 海洋环境风险较小。 15.5.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结论 本工程施工期间采取的措施体现了“清洁生产”的基本思想,通过合理安排施工工 序、优选施工设备,尽可能使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环境负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符合清洁 生产的原则。 根据《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4]197 号)并结合项目污染物具体排放特征,本项目确定总量控制因子为 CODcr、NH3-N。本 项目为沙滩整治修复工程,不涉及运营期的生产。施工期间产生的陆域生活污水依托海 水浴场及周边酒店附近的公厕进行处置,公厕定期由环保部门进行清掏,船舶生活污水 收集后暂存在船上,定期送至陆域交有资质单位处理。因此,本工程的 COD、氨氮总 量控制指标均为 0。 15.6.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结论 (1)污染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拟依托海水浴场及周边酒店附近的公厕进行处置, 公厕定期由环保部门进行清掏,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后暂存在船上,定期送至陆域清理, 含油废水委托当地具有资质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进行处理;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为选用低 噪声设备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产生的扬尘通过采取定期对陆域施工区域洒水的措施, 以减小扬尘的产生及排放;固体废物收集至指定地点统一处理。 (2)海洋生态保护对策措施 ①本工程建设造成海洋生物资源损失经济价值为 30.29 万元。建设单位可参考本报 告书中提供的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损失的相关数据,按照渔业管理部门的要求,就具体 的补偿方式、时间等问题进行协商,按照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落实补偿,并接受监督。 ②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施工船舶的数量和施工位置等,避开鱼类洄游繁殖、幼鱼索 饵以及以生长的高峰期,减少项目实施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③环境管理人员仍应加强管理,实施施工期的跟踪监测,当监测点水域中悬浮物浓 21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度超标时,应暂停施工并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3)海域风险防范措施 本项目所使用的施工船舶必须遵守交通管理法规,并加强施工期监护;在施工期间 加强值班了望,施工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施工作业船舶在发生紧急 事件时,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向上级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报告;严禁施工 作业单位擅自扩大施工作业安全区,严禁无关船舶进入施工作业水域,并提前发布航行 通告;制订详细的施工船舶溢油应急计划,并利用海事局和周边现有的海上应急围油、 回收设施。建立健全应急指挥系统,以便在发生较大规模溢油时临时调动邻近的溢油应 急力量。另外,针对海上自然灾害做好防范措施等。 (4)环保投资 本工程总投资约 4800 万元,环保投资为 90.79 万元,占总投资的 1.89%。 综上,项目采取的以上环保措施成熟可行,环保投资可以满足项目运行的要求。 15.7.公众参与调查结论 该单位已严格按照国家海洋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编写了公众参与说明, 并出具了承诺函,项目公示期间未收到反对意见,绝大多数群众支持项目的建设,无人 反对。 15.8.区划规划和政策符合性结论 本项目建设符合《河北省海洋功能规划(2011~2020 年)》、《河北省海洋环境保 护规划(2016-2020 年)》、《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河北省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 划(2013-2020 年)》、《秦皇岛市“十三五”规划》及国家当前相关产业政策要求。 15.9.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结论 本次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是改善区域海岸沙滩侵蚀的需要、是保护北戴河旅游岸线资 源的需要、能够进一步提升沿海城市景观整体形象。项目施工期对海域环境的影响是有 限和可控的。在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全面加强监督管理和认真 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并合理安排施工的前提下,从海洋环境保护角度分析, 21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15.10.其他意见和建议 建议采砂工作后期单独开展专项申请审批工作,并统筹考虑取砂造成的海洋生态损 失,制定生态补偿方案。 21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件 1 委托书 22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件 2 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调整 2019 年中央海岛及海域保护资金(第一批)的通知 22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2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2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2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件 3 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调整 2019 年度中央海岛及海域保护 资金(第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单位的补充通知 22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2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件 4 秦皇岛市行政审批局关于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 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22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2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2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3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件 5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秦皇岛市自然资源领域渤海综合治理攻 坚战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2018-2019 年度)》的批复,冀自然资函 [2019]516 号 23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件 6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 项目的函 23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3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3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件 7 关于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恢复修复情况的预警函 23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3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3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3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件 8 关于切实做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环评审批工 作的函 239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40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4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件 9 关于结合渤海治理攻坚战开展秦皇岛港锚地维护工作的请示 24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件 10 砂检测报告 243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件 11 函审意见 244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45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46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47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件 12 修改说明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 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专家评审意见及修改说明 一、专家组意见 序 号 意见内容 采纳情 况 修改说明 1 明确“工程占用(利用)海岸线、滩涂和海域 状况”章节中工程修复岸线长度、恢复沙 滩面积以及水下沙坝、砂质岬头实际占用 海域面积等,补充工程宗海图 已采纳 已明确工程修复岸线长度、恢复沙滩面积以及水下沙坝、砂质岬 头实际占用海域面积等,已补充工程宗海图,详见 2.6 章节 2 完善生产工艺与过程分析,明确产污环节 和产生的污染;核实主要工程量、补充施 工进度一览表 已采纳 已完善生产工艺与过程分析,已明确产污环节和产生的污染,详 见 3.1 章节; 已核实主要工程量,并补充施工进度一览表,详见 2.5.3、2.5.4 章 节 已采纳 已补充土石方平衡,说明拆除后建筑垃圾的具体去向,已补充所 需沙料理化性质的检测结果,明确锚地疏浚沙与本工程各项工程 内容沙体需求的相符性和海洋环境适应性,详见 2.5.5 章节 3 4 5 6 补充土石方平衡,说明拆除后建筑垃圾的 具体去向,补充所需沙料的理化性质的检 验结果,明确锚地疏浚沙与本工程各项工 程内容沙体需求的相符性和海洋环境适应 性 补充工程地质钻孔剖面图 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符 合性分析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补充施工期风暴潮应急 防范对策措施 已采纳 已采纳 已采纳 已补充工程地质钻孔剖面图,详见 4.1.3 章节 已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符合性分析,详见 12.1 章节 已补充完善施工期风暴潮应急防范对策措施,详见 7.4.1 章节 二、个人意见 248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张光玉 序号 意见内容 补充“工程占用(利用)海岸线、滩涂和海域状 况”章节中工程修复岸线长度、恢复沙滩面积 以及水下沙坝、砂质岬头实际占用海域面积 等,补充工程宗海图 完善生产工艺与过程分析,明确产污环节和产 生的污染 补充土石方平衡,说明拆除后建筑垃圾的具体 去向,补充所需沙料的理化性质的检验结果 补充工程地质钻孔剖面图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补充施工期风暴潮应急防 范对策措施 采纳情况 采纳情况 3 4 意见内容 完善生产工艺与过程分析,明确产污环节和产 生的污染 自然灾害资料需补充 2018 年和 2019 年的数据 资料,区域社会环境现状需补充海域的野生生 物资源,环境质量现状数据资料需补充海水水 质和沉积物重金属 补充工程地质钻孔剖面图 补充施工进度一览表 5 补充环保竣工验收一览表,核实环保投资一览 表 已采纳 6 补充项目与《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 已采纳 1 2 3 4 5 修改说明 已采纳 同专家组意见 1 已采纳 同专家组意见 2 已采纳 同专家组意见 3 已采纳 同专家组意见 4 已采纳 同专家组意见 6 刘宪斌 序号 1 2 修改说明 已采纳 同专家组意见 2 已采纳 已补充 2018 年和 2019 年自然灾害资料,详见 4.1.6 章节; 已在区域社会环境现状部分补充海域的野生生物资源相关 内容,详见 4.2.2.3 章节 已采纳 已采纳 249 同专家组意见 4 同专家组意见 2 已在 10.4 章节补充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和对策措施一览 表等共同于环保竣工验收一览表,详见 10.4 章节表 10.4-1; 已重新核实环保投资一览表,详见 11.1 章节 已补充项目与《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 战行动计划》的符合性分析,完善项目对环境 保护目标和敏感目标的影响分析 7 规范附图和附件 已采纳 填海的通知》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符合 性分析,详见 12.2 章节; 已完善项目对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目标的影响分析,详见 6.9 章节 已规范相关附图附件 高伟明 序号 1 2 3 4 意见内容 采纳情况 海洋敏感区及其分布应覆盖评价范围,海洋功 能区划环境敏感区补充 6-1、6-2、6-5,海洋生 态红线保护规划敏感区需补充评价范围内的 自然岸线和重要砂质岸线,现状敏感区需补充 已采纳 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北戴河国家湿地公 园、省级重要湿地(北戴河沿海湿地、昌黎黄 金海岸湿地、滦河河口湿地),并据此补充完 善工程施工对生态敏感区环境影响分析 明确拟拆除的构筑物是否属于围填海历史遗 已采纳 留问题,如果是的话需明确处置方案 明确锚地疏浚沙理化性质以及与本工程各项 工程内容沙体需求的相符性和海洋环境适应 已采纳 性 自然沙丘的植被为沙生植被,主要植物种类包 括砂钻苔草、砂引草、肾叶打碗花、滨麦等, 在沙丘环境稳定后可自然侵入,因此覆植沙丘 的相关内容应体现“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 已采纳 为辅”的原则,如按报告书中的种植披碱草的 方式构建沙丘植被,客土(沙丘面层铺种植 土)、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环节的环境 影响均需予以说明 250 修改说明 已在海洋功能区划敏感区相关内容中补充 6-1、6-2、6-5, 海洋生态红线保护规划敏感区相关内容中补充评价范围内 的自然岸线和重要砂质岸线,现状敏感区相关内容中补充 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省级重要 湿地(北戴河沿海湿地、昌黎黄金海岸湿地、滦河河口湿 地),详见 1.4 章节; 已根据以上补充内容完善工程施工对生态敏感区环境影响 分析,详见 6.9 章节 已明确本项目的由来,不属于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详见 1.1.1 章节 同专家组意见 3 已明确本项目覆植沙丘相关内容“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 预为辅”的原则,沙丘成型后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且 适宜在海边成长的植被进行种植,种植完成后通过自然入 侵的方式进行繁殖、扩散、生长,详见 3.1 章节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6 7 8 9 10 11 12 防污屏是所有吹沙工程(滩肩补沙、水下沙坝、 砂质岬头)均应采取的环保措施,相关内容不 宜放在“滩肩补沙”标题下 区域自然环境现状中补充地形地貌、自然保护 区等内容 依据多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统计分析工 程海域风暴潮、赤潮、海冰等海洋灾害的发生 频率、影响范围、灾害损失,完善报告书中有 关海洋灾害内容 采用最新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数据介绍环 境质量现状概况 按照评价范围,统一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现状与 分布相关文字、表格和附图内容,明确图 4.4-1 中粗红线的含义 环境现状调查站位未覆盖评价范围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中补充 岸滩和潮间带地形地貌内容,定量分析工程区 附近岸线变化特征并附图示,补充岸滩剖面变 化分析 补充构筑物拆除环节对水动力、地形地貌与冲 淤环境的影响分析,完善滩肩补沙、水下沙坝、 砂质岬头建设对岸滩及潮间带地形地貌(特别 是岸滩及潮间带地貌)的影响分析 已采纳 已采纳 已采纳 已采纳 已采纳 已采纳 已将防污屏相关内容已更换到“水下沙坝”标题下,同时 在砂质岬头章节提及相关内容,详见 2.5.2.1 章节 已在区域自然环境现状中补充地形地貌、自然保护区等内 容,详见 4.1.4、4.1.7 章节 已依据多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统计分析工程海域风 暴潮、赤潮、海冰等海洋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灾 害损失,详见 4.1.6 章节; 已完善报告书中有关海洋灾害内容,详见 7.4 章节 环境质量现状概况数据已更新至 2018 年,详见 4.3 章节 已按照评价范围,统一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现状与分布相关 文字、表格和附图内容,明确图 4.4-1 中粗红线的含义,详 见 4.4 章节 已更新现状调查数据,详见第 5 章 已采纳 已补充岸滩和潮间带地形地貌内容,定量分析工程区附近 岸线变化特征并附图示,补充岸滩剖面变化分析,详见 5.2 章节 已采纳 本项目构筑物拆除环节属于陆上施工,对水动力、地形地 貌与冲淤环境不会产生影响; 已完善滩肩补沙、水下沙坝、砂质岬头建设对岸滩及潮间 带地形地貌相关内容的影响分析,详见 6.2 章节 采纳情况 已采纳 已采纳 修改说明 经核实,本项目建设项目类别为:40-120 旅游开发 已根据工程性质及工程对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核 李峰 序号 1 2 意见内容 核实建设项目类别,梳理报告书编制依据 根据工程性质及工程对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 251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3 4 5 6 7 影响程度核实评价范围的合理性 结合数值模拟结果,说明滩面坡度、水下沙坝 位置、高程、宽度的合理性,补充水下沙坝的 设计寿命 补充土石方平衡,说明拆除后建筑垃圾的具体 去向,补充所需沙料的理化性质的检验结果 核实悬沙源强,补充悬浮泥沙发生点的分布情 况 补充清晰的岸滩地形测量图,补充生物质量现 状调查数据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补充施工期风暴潮应急防 范对策措施 已采纳 已采纳 已采纳 已采纳 实评价范围的合理性 已根据对已建工程的效果核查,结合本项目开展的数学模 型计算,得出沙坝的设计是合理的,并补充了水下沙坝的 设计寿命,详见 2.2 章节 同专家组意见 3 已核实悬沙源强,并补充悬浮泥沙发生点的分布情况,详 见 6.3.1.2 章节 已补充清晰的岸滩地形测量图,详见 4.1.4 章节; 已补充生物质量现状调查数据,详见 5.5 章节 已采纳 同专家组意见 6 意见内容 补充所需沙料的理化性质的检验结果 采纳情况 已采纳 2 完善施工期各产污环节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已采纳 3 补充项目与工程地质资料的位置关系,说明引 用资料的适宜性 更新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环境质量现状 概况等数据 补充完善风暴潮、海冰等灾害风险分析 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符合 性分析 已采纳 修改说明 已补充所需沙料的理化性质的检验结果,详见 2.5.5 章节 已完善施工期各产污环节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详见 3.2 章节 已补充项目与工程地质资料的位置关系,说明引用资料的 适宜性,详见 4.1.3 章节 已更新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环境质量现状概况等数 据,详见 4.1.6、4.3 章节 已补充完善风暴潮、海冰等灾害风险分析,详见 7.4 章节 已采纳 同专家组意见 5 李欣 序号 1 4 5 6 已采纳 已采纳 252 大蒲河口至新开口中段岸线整治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附件 13 复核意见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