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pdf
lf 1!1...&1-t4J!f~Jlt~~f~/~,3) ~~~~/~,3) ~~1il..4 ~~1it_..4~a~~~~~~*~~~-~~ ~~<?i..I-~1. fl\if.PIDJ1i~~ :trEnttu-%: 1611649917ooo \' ~ f . J9!§~% qg7at6 "l!i~J9l § ~ #ii 72 ~Mi %l J!f- ltil]::i ~;Wr fnJ ~ lf#r il u1[-ill !fr:!JiHJ'!mirMfr~f&:if t& I l:£ 52--147W--7ffi, ~&idffi, xt.*-~~H~ (IF~r!fx~~~gf; /F1f#it J!i~Jlj! § *glj fJH?&4.1H:x; :IF~ if: ~1 IR pg 1'H[O ~~~U(PJW{f)")C14~~ &~&~$~~ 11H5·~ ~~~~f ..)~ ~ ;!!. -, Jt!i9:-&lft'ltt7L ~trL~~ (.i<i) cp ~ :U 1-t tr-1 fJf R51: ffi ·fl"ISR 0111 i~~t 7}1}W'lmfiif~ ~ ffe-t±4zf~ffl {-~~ 91 1 20116103620843~ ~~ 1~o, ,oo~s;;P' - r.- ~ti~ - ~J:Et~*A (~~) ~j] ~ ~ .:E~fn!lf A (~~) ~)J ~ -f' 1J ')y-o 1;/ iljift!~a~.:E>tr Am <~'=¥=) £Jlll~~~ ~,11?~ .=., iU$1J.$t'lfil?£ !f!tz:g~ (.i&~) -xr.ttrtJ1i#li.if-JxiJ:i-ft.fif ~0 -nJ #t-ti:~(~JfH~~ 91120103328701898K .=:, iU$1JA!lt1t?£ ~"Jr ~)' ' /.. ;-. ·=~ 1. iliuilitl.±.M'A tl~ IIR~~ft!iiE~1Yf1 1' ~J· 1,·u1J!liu '.J- ~·[: ::E.H171-i 20170351203520171 20101000020 BH001174 ..L~Jk IIi~ ±1tfl~i'' JfAJ~ {,',Jilf.!i,I'·J- ~-r: ::E~rAf lfB..2:IW~t~VJL7XIfi7.HJT, 'M[IW)If ~~nflil5t;ffi, '8iliMf.f-t5imnflil5ttrr, ~~M~~~,~m~~maH~m ~it'.£i~ HE, Ifj5H~rrr11tfuHHfr, .f.f-J:J~ -m=rt&J~Jj!tl, ~~~~lti5l BH0011 74 l. ;Jtt~ BH002650 iJJ\lk 2. .:E 1t#Ji,j ffl~ A. IP. M~ 11u· ,·,·, ,~~,mu, JJn1f1nr11t~v£, I~J.EX:F;f, t.}lmr5L ~tjtf3ntnlif1frIf£!frfi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ngineer -t-1£-fi r!7 tf 1t-AI-\A~t:t m!AiJ W ~ ~ ~~~ ~~~ ~~~~~~t*~~ ' ~ ~#ill.A~~~~tt-m~~~~ , ~~~~~ ~~~~~~~~~*~~ ~f~~~: ~~ ~· ~IJ: / % ili ~1f ,Fj : 1tt11£ B jtJJ: ~ 2017 -it os 1J 21 El w -5 : 2017 03512035 201 7120101000020 目录 概述.............................................................................................................................................. 1 1 项目背景及概况................................................................................................................... 1 2.环境影响评价过程............................................................................................................... 1 3 环评工作流程....................................................................................................................... 2 4 分析判定相关情况............................................................................................................... 3 1 总则........................................................................................................................................... 1 1.1 编制依据............................................................................................................................ 1 1.2 评价目的............................................................................................................................ 4 1.3 评价指导思想及原则........................................................................................................ 5 1.4 评价工作内容与评价重点................................................................................................ 5 1.5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 6 1.6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8 1.7 环境保护目标.................................................................................................................. 13 1.8 环境功能区划与评价标准.............................................................................................. 15 1.9 项目选址可行性.............................................................................................................. 20 2 现有管道概况......................................................................................................................... 22 2.1 现有管道工程概况.......................................................................................................... 22 2.2 现有管道应急预案.......................................................................................................... 24 2.3 现有管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3 迁改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27 3.1 工程概况.......................................................................................................................... 27 3.2 工程污染源分析.............................................................................................................. 36 3.3 污染物汇总 ..................................................................................................................... 47 3.4 清洁生产分析.................................................................................................................. 47 3.5 总量控制分析.................................................................................................................. 51 4 区域环境概况......................................................................................................................... 52 1 4.1 地理位置.......................................................................................................................... 52 4.2 自然环境概况.................................................................................................................. 53 4.3 环境现状调查、评价与监测.......................................................................................... 85 5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13 5.1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13 5.2 水环境影响分析............................................................................................................ 115 5.3 声环境影响分析............................................................................................................ 115 5.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17 5.5 地下水、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117 5.6 生态影响分析................................................................................................................ 117 6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118 6.1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18 6.2 水环境影响分析............................................................................................................ 118 6.3 声环境影响分析............................................................................................................ 118 6.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18 6.5 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119 6.6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19 6.7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25 7 环境风险分析...................................................................................................................... 126 7.1 环境风险评价概述 ....................................................................................................... 126 7.2 评价依据........................................................................................................................ 126 7.5 环境风险分析 ............................................................................................................... 133 7.6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要求.................................................................................... 139 7.7 环境风险结论................................................................................................................ 141 8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142 8.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 142 8.2 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 ................................................................................................... 145 8.2.3 土壤、地下水应急预案及处理................................................................................. 150 2 8.2.4 土壤、地下水防控措施可行性结论......................................................................... 152 9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53 9.1 经济效益分析 ............................................................................................................... 153 9.2 社会效益分析 ............................................................................................................... 153 9.3 环境效益分析 ............................................................................................................... 153 10 环境监测与管理................................................................................................................. 154 10.1 环境管理 ..................................................................................................................... 154 10.2 环境监理计划 ............................................................................................................. 156 10.3 环境监测计划 ............................................................................................................. 156 10.4 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 ............................................................................................. 157 10.5 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相关要求 ................................................................................. 158 11 结论与建议 ......................................................................................................................... 159 11.1 结论 .............................................................................................................................. 159 11.2 建议 .............................................................................................................................. 162 3 概述 1 项目背景及概况 现有南疆成品油储备库至天津储备库新河分库输油管道新河油库至邓善沽接口段,于 1996 年 12 月完成管道敷设工作,1997 年正式投用,目前管道已运行 23 年,现由中国石化销 售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天津储备库负责维护管理。现有新河油库至邓善沽接口段输油管 道包括两条成品油管线,均为地下直埋管线,输送介质为汽油、柴油,管道规格分别为 Φ273×7.9mm 和 Φ219×7.1mm;两条管道并行,间距为 0.75m,管道材质为碳钢,外防腐层为 环氧粉末涂层,并采用了牺牲阳极联合阴极保护。两条成品油管线长度均为 5.4km。管道设 计压力为 6.4MPa,设计温度为常温,工作压力为 3.0MPa,工作温度为常温。现有新河油库 至邓善沽接口段输油管道途径大沽排污河、津沽公路、铁路、海河等,穿越海河段采用定向 钻敷设。 因现有新河油库至邓善沽接口段输油管道部分路段涉及滨海新区西部新城规划居住用 地,对规划区开发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此段管线穿过规划西中环快速路,存在安全隐患。 为保证西部新城的开发建设,保证西中环快速路车辆、行人的通行安全,中国石化销售 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天津储备库(以下简称建设单位)拟投资 2216.56 万元,实施天津 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工程起点位于规划西中环快速路 东侧,起点坐标为:E117.609551°、N39.006372°,沿西中环快速路东侧向南敷设至立交北侧, 穿越天津大道后与原管线接头,终点坐标为:E117.618755°、N39.981858°,全程长 3197m。 本次管线迁改完成后有利于管道后期安全运营维护以及快速路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安全建设, 保证西中环快速路车辆、行人的通行安全。 管道迁改涉及 2 条成品油管线,分别为汽油和柴油,单根管线迁改长度 3197m。新铺管 道采取双管同沟埋地敷设方式,中心线间隔 1.0m。管材均全部采用 L360N 无缝钢管,设计压 力均为 6.4Mpa,迁改后输送能力不变,年输送汽油 60 万吨,柴油 40 万吨,管线规格为汽油 φ273×7.9mm,柴油 φ219×7.1mm。新铺管道接通后,将旧管道进行清理拆除,由建设单位进 行回收。本次迁改不新增劳动定员,改线段管道的维修和抢修依托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天 津分公司天津储备库现有人员。 2.环境影响评价过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 修正)、国务院令第 682 号[2017]《建 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7.6)等法规与条例要求,本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项 1 目国民经济行业类别为 G5720 陆地管道运输,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2021 年版),属于“五十二、交通运输业、管道运输业”中“147 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线 (不含城市天然气管线;不含城镇燃气管线;不含企业厂区内管道)”的“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根据 HJ610-20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附录 A,本项目行业类别属于“F 石油、天然气”中“41、石油、天然气、成品油管线(不含城市天然气管线)”中“其他”,本项 目属于Ⅱ类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项目场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域场地的地下水环 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应开展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根据 HJ964-20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附录 A 中表 A.1 土壤环 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本项目行业类别属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中“油库(不含加油站的油 库);机场的供油工程及油库;设计危险品、化学品、石油、成品油储罐区的码头及仓储; 石油及成品油的输送管道”,本次迁改不涉及场站及阀室,项目类别为Ⅱ类,且沿线及周边主 要为荒地,项目周边 200m 范围内存在居民小区,场地的土壤环境敏感程度为“敏感”,项目 占地规模属于小型,属于Ⅱ类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受建设单位委托,天津市五洲华风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 受委托后,评价单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现场踏勘、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及天 津市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编制了《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 段迁改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 环评工作流程 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编制工作方案阶段; 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具体见下图: 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流程图 4 分析判定相关情况 (1)与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项目属于成品油管道输送项目,对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本项 目属于“第一类鼓励类” 中“七、石油、天然气”中“3、原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成品油的 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网络和液化天然气加注设施建设”;对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 版)》,本项目不属于禁止准入类,不涉及许可准入类事项。因此,本项目符合产业政策要 求。 (2)选址合理性分析 ①“三线一单”管控要求 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津政规〔2020〕 9 号),本项目所在地属于环境重点管控单元——环境治理,本项目建设符合重点管控单元 的管控要求。 ②选址合理性 本项目位于滨海新区新城镇南部,迁改管道起点规划西中环快速路东侧,终点至天津大 3 道南侧,沿规划西中环快速路东侧铺设,本项目已经取得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证号 2020 滨海线证 0072、长度 2335.9m,证号 2021 滨海线证申字 0017、长度 861.1m),同时《西 中环快速路海河以南段(海河至天津大道)管线综合的规划条件通知书》(2017 滨海线规调 申字 0014)和《西中环快速路海河以南段(海河至天津大道)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市政 工程规划方案审定通知书》(2017 滨海线规调申字 0052)也对项目路由进行了规划,本项目 选址符合土地利用规划。 ③规划符合性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 年)》、《西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本项目所在区域规划土地用途为允许建设区,允许建设区是城乡现状建设用地和规划期内新增城 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 用地区。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生态保护红线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位于滨海新区新城镇南部,通过对照《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津政发[2018]21 号)中划定的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划定永 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决定》的通知(津人发[2014]2 号)、《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管控地区管 理若干规定》,本项目不涉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及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管 控区,距离海河黄线约 400m,距离南侧铁路北侧 30m 防护林带约 200m。 (4)评价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①改线段路由选址是否符合地方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②本项目以施工期废气、废水、固废排放、生态影响为主要污染特征,其废气、废水防 治措施及排放去向、固废处置方式等是否可行,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否可以接受,对周围环境 的影响是否可接受,环境风险是否可接受。 (5)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综上所述,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项目符合环境 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相关要求,选址选线从规划、周 边环境等方面分析是合理的,采用工艺从技术、经济上分析是可行的,工程建设满足清洁生 产的相关要求,在严格落实报告书提出的施工期、运营期各项污染治理措施后,可以做到废 水、废气和噪声的达标排放,工程采取了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尤其是距离居民区较近的路 段,以防止风险事故发生;采取可行的防护措施降低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及时进 行事后恢复。因此,在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风险控制措施后,拟建 4 项目的建设从环保角度来看是可行的。 5 1 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 法律、法规 1.1.1.1 国家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4]第 9 号,201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6]第 48 号,2016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2018 年 12 月 29 日第二次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5]第 31 号,2018 年 10 月 26 日第二次修正);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8]第 87 号,2017 年 6 月 27 日修订,2018 年 1 月 1 日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96]第 77 号,2018 年 12 月 29 日修订并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6.4.1 实施,2016.11.7 修改,2019.6.5 修订,2020.4.29 再次修订,自 2020.9.1 起施行);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6]第 48 号,2016 年 7 月 2 日修 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7]第 69 号,2007 年 11 月 1 日施行);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 年 12 月 25 日起施行);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20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 年 4 月 24 日起施行);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2010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3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8 年 3 月 19 日起施行);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 年 10 月 26 日起施行)。 1 1.1.1.2 环境保护法规、规章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7]第 682 号令);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 年版); (3)《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 4 号,2019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4)关于发布《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配套文件的公告(公告 2018 年第 48 号); (5)《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 年版)》(生态环境部令第 15 号); (6)《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环境保护部令[2017]第 43 号); (7)《关于修订〈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有关意见的复函》(环境保护部函环函 [2010]264 号); (8)《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 号);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81 号); (10)《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 年版)》(生态环境部令第 11 号); (11)《关于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衔接相关工作的通知》 (环办环评[2017]84 号); (12)《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技术规定(试行)》(环保部公告 2017 年第 78 号); (13)《输油管道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技术指南》(GB/T 38076-2019); (1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11 年 1 月 8 日修订); (15)《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令 第 592 号); (16)《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2019 年 7 月 16 日自然资源部第 2 次部务会议修正); (17)《森林公园管理办法》(2016 年 9 月 22 日国家林业局令第 42 号修改); (18)《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 2021 年第 3 号); (1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 年 9 月 9 日国家林业局令第 4 号); (20)《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 号,2013 年 9 月 10 日)。 1.1.1.3 地方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1)《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人大常委会[2015]第 8 号,根据 2017 年 12 月 22 日第一次修正;2018 年 9 月 29 日第二次修正;2020 年 9 月 25 日第三次修正); (2)《天津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2018-2020 年)》; (3)《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通知》(津政办规 [2020]22 号); 2 (4)《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2015 年 1 月 30 日天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 会议通过,2017 年 12 月 22 日第一次修正;2018 年 11 月 21 日第二次修正;2020 年 9 月 25 日第三次修正); (5)《天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20 年修订); (6)《天津市工程渣土排放行政许可实施办法(试行)》(津容环[2005]162 号,天津市市 容环境管理委员会 2005 年 5 月 25 日发布); (7)《天津市坚决遏制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实施方 案》的通知(津环保土〔2018〕85 号); (8)《天津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2006]第 100 号,2018 年 4 月 12 日修改施行); (9)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个作战计划的通知》(2018 年 8 月 22 日); (10)《市环保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声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划分〉(新版)的函》(天 津市环境保护局,津环保固函[2015]590 号); (11)(《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天津市人民政府,2018 年 9 月 3 日发布); (12)《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2014 年 1 月 23 日天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13)《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管理的 决议》(津人发[2017]37 号,2017 年 9 月 27 日); (14)《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管理规定的通知》(津政发 [2019]23 号); (15)《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9 年 1 月 18 日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 次会议通过); (16)《关于印发天津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0 年工作计划的通知》(津污防攻坚指 〔2020〕3 号); (17)《市规划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 态屏障实施细则>的通知》(规管控字[2018]264 号)。 1.1.1.4 产业政策 (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9 号); (2)《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 年版)》(发改体改[2020]1880 号,国家发改委、商务部 3 印发)。 1.1.2 导则、技术规范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6);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 (7)《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2035-2013); (8)《危险废物收集存储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 (9)《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 (10)《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HJ819-2017); (11)《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总则》(HJ942-2018); (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环境》(HJ19-2011)。 1.1.3 相关城市规划 (1)《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 年-2020 年)》(天津市人民政府,2006 年); (2)《天津市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 年)》。 1.1.4 依据文件及相关技术文件 (1)建设单位与评价单位签订的关于本项目环评工作的技术咨询合同; (2)由建设单位提供的与本项目有关的其他工程技术资料; 1.2 评价目的 (1)通过对工程沿线影响区域的实地勘察、资料搜集及分析,掌握工程影响区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态环境问题及天津市规划情况。 (2)通过对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及环境噪声现状监测,查明工程所在区域现有的环境质 量现状。 (3)在实地勘察、搜集资料和现状监测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模式和规范的评价方法,对 工程施工期和运行后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阐明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范 围、影响程度。 (4)以施工期和运营期为评价时段,采用规范的评价方法,分析工程各时段对评价区各类 4 环境要素的影响程度,提出可行的措施,降低对敏感目标的影响。 (5)将工程建设特点与评价区环境现状有机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影 响减缓措施或建议,结合预测评价结果,明确对敏感点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6)从政策、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等角度,综合分析工程选线的合理性,为 建设单位施工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1.3 评价指导思想及原则 (1)贯彻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原则,结合区域特征和工程特点突出环境管理。 (2)根据项目特点抓住影响环境的主要因子,有重点的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可靠,评价结 论客观、科学、公正,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管理提供可行依据。 (3)在评价中始终严格遵守国家和天津市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产业政策 的要求,认真贯彻天津市和项目所在地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相关 环保工作要求。 (4)坚持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开展环评工作。评价 方法适用、可靠,重点部分做到深入细致,一般性内容阐述清晰,做到重点突出,兼顾一般。 (5)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在保证报告书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评价周期。 (6)遵循《天津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写格式要求(试行)》中相关要求编 写报告。 1.4 评价工作内容与评价重点 1.4.1 评价工作内容 按照项目特点,本次评价主要工作内容: (1)工程分析及污染源项调查,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2)建设地区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 (4)运营期环境风险评价; (5)综合论证本项目环境可行性。 1.4.2 评价工作重点 本次重点:根据工程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状况,本次评价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以 施工期和运营期为时段,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污染防范措施及其技术经济 论证为评价重点。 5 1.5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 1.5.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根据本项目特点及所在地环境特征,采用矩阵识别法对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营期产生的环 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见下表。 表 1.5-1 序号 工程行为 1 项目选址 2 3 施工期 4 5 环境 空气 环境问题识别及筛选 自然环境 固体 地下 地表 声环 废物 水环 水环 境 处置 境 境 生态 环境 环境 风险 社会 经济 +1LP 新管道敷设 -1SP -1SP 旧管道拆除 -1SP -1SP 环境风险事故 营运期 土壤 环境 -1SP -1SP -1SP -1SP -1SP -1SP -1SP -1SP -1SP -1SP -1SP -1SP +2LP 建成投产 6 环境管理 注:影响性质:+有利;-不利; 影响程度:1非显著;2可能显著;3非常显著; 影响时段:S短期;L长期; 影响范围:P局部;W大范围 +1LP (1)项目属于成品油管道输送项目,对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本 项目属于“第一类鼓励类” 中“七、石油、天然气”中“3、原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成品油 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网络和液化天然气加注设施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本项目位于滨海新区新城镇南部,迁改管道起点规划西中环快速路东侧,终点至天津 大道南侧,沿规划西中环快速路东侧铺设,本项目已经取得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证 号 2020 滨海线证 0072 、长度 2335.9m,证号 2021 滨海线证申字 0017、长度 861.1m),同 时《西中环快速路海河以南段(海河至天津大道)管线综合的规划条件通知书》(2017 滨海 线规调申字 0014)和《西中环快速路海河以南段(海河至天津大道)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的市政工程规划方案审定通知书》(2017 滨海线规调申字 0052)也对项目路由进行了规划, 本项目选址符合土地利用规划。 (3)本项目施工期废气主要为施工扬尘、施工车辆、机械设备尾气、焊接烟尘和油品挥发 的非甲烷总烃,施工过程全部在户外进行,且污染将随着施工期结束而消失,因此施工期废 气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4)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在施工作业中产生的施工人员生活污水、车辆冲洗废水 和管道试压废水。本工程线路沿西中环布设,沿线小区较多,施工条件较好,施工人员利用 周边卫生服务设施,不单独设置旱厕,严禁排入附近河流及其他地表水体;车辆冲洗废水经 6 沉淀后用于洒水抑尘;试压废水重复利用,最后试压完毕经沉淀后用于沿线洒水抑尘。 (5)施工期噪声主要为运输车辆、机械设备噪声,施工期间加强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施工 结束后受影响区域声环境质量可以恢复到现状水平。 (6)本工程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管线输送成品 油,涉及油品为汽油和柴油,成品油输送采用密闭输送工艺,运营期正常工况下,管道沿线 不产生和排放污染物。 (7)项目涉及的风险物质主要为汽油、柴油,本管段上游阀室与下游阀室间距约 15.7km, 汽油在线量为 725t,柴油在线量为 530t,小于临界量,项目存在泄漏以及火灾、爆炸等引发 的伴生污染物排放事故,其环境风险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项目区内。当出现事故时,通过采 取应急措施,环境风险的影响是短暂的,在事故妥善处理后,周围环境质量可以恢复原状。 根据工程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状况,本次评价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以施工期和运 营期为时段,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污染防范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为评价 重点。 1.5.2 评价因子筛选 根据建设项目特征,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环境保护目标、评价标准等因素,筛选确 定的本项目的评价因子见下表。 表 1..5-2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 项目 环境质量评价因子 大气 PM10、PM2.5、NO2、SO2、CO、O3 地表水 -等效连续 A 声级 噪声 + 地下水 土壤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 施工期 运行期 颗粒物、SO2、NOx、 / 非甲烷总烃 pH、COD、BOD5、 / SS、NH3-N、TP、TN + 2+ 等效连续 A 声级 / 石油烃 C10-C40 石油烃 C10-C40 石油烃 C10-C40 石油烃 C10-C40 2+ 、CO32-、HCO3-、Cl-、SO42-、 K 、Na 、Ca 、Mg pH、氨氮、硝酸盐(以 N 计)、亚硝酸盐(以 N 计)、挥发酚类(以苯酚计)、氰化物、铬(六 价)、砷(As)、汞(Hg)、总硬度(以 CaCO3 计)、铅(Pb)、镉(Cd)、氟化物、铁(Fe)、 锰(Mn)、溶解性总固体、总磷、总氮、耗氧 量、COD、锌(Zn)、总铬、石油烃(C10-C40) pH、汞(Hg)、砷(As)、铜(Cu)、镍(Ni)、 镉(Cd)、铅(Pb)、六价铬(Cr6+)、挥发性 有机物(27 项必测)、半挥发性有机物(11 项 必测)、石油烃 C10-C40 固体废物 -- 生活垃圾、施工废料 / 生态 -- 土地利用、植被类 型、生态系统 / 7 -- 环境风险 汽油、柴油泄漏 汽油、柴油泄漏、 火灾、爆炸事故的 次生/伴生污染物 1.6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1.6.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根据 HJ2.2-20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中“5.3.1 选择项目污染源正常排放 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附录 A 推荐模型中估算模型分别计算项目污染源的最大环境 影响,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本工程运营期输油管道无废气产生与排放,本次 评价仅对施工期废气进行影响分析。 1.6.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本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期产生少量的管道试压废水、车辆冲洗废水和生活 污水,本工程运营期输油管道无废水产生与排放。故本次评价主要对施工期废水进行影响分 析。 1.6.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1)评价等级 根据 HJ610-20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附录 A,本项目行业类别属于“F 石油、天然气”中“41、石油、天然气、成品油管线(不含城市天然气管线)”中“其他”,本项 目属于Ⅱ类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划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如下表所示。 表 1.6-1 敏感程度 敏感 较敏感 不敏感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 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或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 护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他保护区, 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征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或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 保护区以外的径流补给区,未划定准保护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其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 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等未 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 a。 上述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 本项目场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规划西中环的东侧沿线,现为多为荒地。 沿线附近无集中式和分散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等地下水环境敏感、较敏感保护区,亦无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本项目周边 无环境敏感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为潜水含水层,因此区域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 “不敏感”。 8 表 1.6-2 项目类别 环境敏感程度 敏感 较敏感 不敏感 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 Ⅰ类项目 Ⅱ类项目 Ⅲ类项目 一 一 二 一 二 三 二 三 三 本项目的项目类别为“Ⅱ类”,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因此确定地下水环 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2)评价范围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8.2.2.2 条:线性工程应以 工程边界两侧向外延伸 200 米作为调查评价范围。 本项目为地埋管线,管道边界即为工程边界,因此调查评价区面积为 2.51 平方公里。 1.6.4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1)评价等级 ①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附录 A 的建设项目 评价类别,本项目属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中的“石油及成品油的输送管线”项目,土壤 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Ⅱ类。 表 1.6-3 行业类别 交通运输仓储 邮政 土壤评价项目类别 项目类别 Ⅰ类 Ⅱ类 油库(不含加油站的油库);机场 的供油工程及油库;涉及危险品、 化学品、石油、成品油储罐区的码 头及仓储;石油及成品油的输送管 线 / Ⅲ类 Ⅳ类 公路的加油站;铁路 的维修场所 其他 ②污染类别 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不会对沿线及周边土壤环境造成盐化、酸化、碱化等生态影响, 运营期可能会通过垂直入渗途径对厂区及周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根据《关于印发<农用地土 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的通知》(环办土壤函〔2017〕1021 号),本项目所属 行业不属于需考虑大气沉降影响的行业。由此确定本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属于“污染影响 型”,污染途径为垂直入渗,判定依据见下表: 表 1.6-4 不同时段 建设期 大气沉降 / 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与影响途径表 污染影响型 地面漫流 垂直入渗 / / 9 其他 / 盐化 / 生态影响型 碱化 酸化 / / 其他 / 污染影响型 大气沉降 地面漫流 垂直入渗 其他 盐化 运营期 / / √ / / 服务期满后 / / / / / 注:在可能产生的土壤环境影响类型处打“√”,列表未涵盖的可自行设计。 不同时段 生态影响型 碱化 酸化 / / / / 其他 / / ③土壤敏感程度分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污染影响型建设项 目所在地周边的土壤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 本项目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规划西中环沿线,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 (试行)》(HJ 964-2018),本项目新建沿线及周边主要为荒地、水泥路面,废弃水塘,正 在进行平整,场地的土壤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拟拆除的老管线沿线及周边主要为荒地、 水泥路面、废弃水塘,沿线临近邓善沽中学(150m)、鸣石园(190m)、在建的居民区(悦 玺台等 30~150m),场地的土壤环境敏感程度为“敏感”;综合判别本项目土壤环境敏感程度 为“敏感”。判别依据见下表: 表 1.6-5 敏感程度 敏感 较敏感 不敏感 污染影响型敏感程度分级表 判别依据 建设项目周边存在耕地、园地、牧草地、饮用水水源地或居民区、学校、医院、疗养院、 养老院等土壤环境敏感目标的 建设项目周边存在其它土壤环境敏感目标的 其他情况 ④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中的有关规定。建设 项目根据土壤影响评价项目类别、占地规模与敏感程度划分评价工作等级,判定依据见表下 表: 表 1.6-6 污染影响型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项目类别 评价工作等级 敏感程度 敏感 较敏感 不敏感 Ⅰ类项目 Ⅱ类项目 Ⅲ类项目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二级 一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三级 二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 三级 - 本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属于污染影响型,行业类别为“Ⅱ类”;土壤环境敏感程度为“不 敏感”;项目为地下埋管,且不涉及场站、阀门等地上永久占地构筑物,仅在建设期临时占用 管道沿线,因此视为“小型”;综上,确定土壤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2)评价范围 本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土壤环境影响类型属于污染影响型,参考《环 10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表 5 及 7.2.4 条,管线土壤现状调 查范围为沿线两侧外扩 0.20km 范围内。 1.6.5 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1)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项目位于滨海新区新城镇南部,根据市环保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声环境质量标准>适用 区域划分》(新版)的函(津环保固函[2015]590 号,2015 年 10 月 30 日),该地区属于 2 类标准适用区。根据 HJ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中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等级划分原则,评价等级为二级。本工程运营期输油管道不产生,本评价仅对施工期噪声进 行影响分析。 (2)评价范围 施工期新旧管道两侧 200m 范围内。 1.6.6 环境风险影响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1)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根据 HJ169- 20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 P 分 级判定,计算所涉及的每种危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在附录 B 中对应临界量的 比值 Q。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的总量计算。对于长输管线项 目,按照两个截阀室之间危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计算。 当只涉及一种危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 Q; 当存在多种危险物质时,则按下式计算物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式中:q1,q2,…,qn─每种危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Q1,Q2,…,Qn─每种危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 Q<1 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 当 Q≥1 时,将 Q 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 涉及的重点关注的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见下表。 表 1.6-7 建设项目 Q 值确定表 序号 危险物质名称 CAS 号 最大存在总量 qn /t 临界量 Qn /t 该种危险物质 Q 值 1 汽油 8006-61-9 725 2500 0.29 2 柴油 / 530 2500 0.212 11 项目 Q 值 Σ 0.502 根据 HJ 169-20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本项目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 值(Q)=0.502,Q<1。 根据 HJ169-20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一 级、二级、三级。根据建设项目涉及的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和所在地的环境敏感性确定环 境风险潜势,按照下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表 1.6-8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环境风险潜势 Ⅳ/Ⅳ+ Ⅲ Ⅱ Ⅰ 评价工作等级 一 二 三 简单分析 a a 是相对于详细评价工作而言,在描述危险物质、环境影响途径、环境危害后果、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给 出定性的说明。 由上表可见,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故属于简单分析。 (2)评价范围 根据 HJ169-20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管道工程三级评价调查评价范围 一般不低于管道中心线两侧各 100m,本项目风险评价等级为简单分析,无须设置评价范围, 本项目依据《输油管道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技术指南》(GB/T 38076-2019),本项目调查评 价范围为新旧管线中心线两侧各 200m 范围。 1.6.7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19-2011)中规定,根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 性和评价项目的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包括临时占地,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一 级、二级、三级,如下表所示。 表 1.6-9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一览表 工程占地(水域)范围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面积≥20km2 或长度≥100km 面积 2km2~20km2 或长度 50km~100km 面积≤2km2 或长度≤50km 特殊生态敏感区 一级 一级 一级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区域 二级 三级 三级 根据上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依据,本次迁改管道长度为 3197m<50km,永久占 地 43m2,临新管道敷设及旧管道拆除施工作业带临时占地为 5.94 万 m2,占地面积<2km2, 植被管线两侧主要为荒草地等,本项目不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确定本项 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根据项目周边情况,确定评价范围为新旧管道两侧 200m 范围,调查评价面积 2.51 平方公里。 12 表 1.6-10 项目 环境空气 地表水 地下水 土壤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一览表 判据 评价等级 评价范围 -- 新旧管道两侧 200m 范围 -- -- 三级 新旧管道两侧 200m 范围 二级 新旧管道两侧 200m 范围 施工期扬尘、车辆废气影响,运营期输油管道 无废气产生与排放。 施工期产生少量的管道试压废水、车辆冲洗废 水和生活污水,运营期输油管道无废水排放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 II 类,敏 感程度为不敏感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 II 类,敏感 程度为敏感 噪声 2 类声功能区 二级 新旧管道两侧 200m 范围 环境风险 Q<1 简单分析 新旧管道两侧 200m 范围 生态环境 2 三级 新旧管道两侧 200m 范围 工程面积≤2km 且长度≤50km 1.7 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施工期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包括:新建管道敷设和旧管道拆除过程中的施工废 气和施工噪声,新旧管道切改点处非甲烷总烃,旧管道的环境风险。运营期对环境保护目标 的影响主要为新建管道的环境风险,根据现场勘查,项目评价范围内环境保护目标情况见下 表,分布情况见附图。其中:华远栖塘、宝德云湾、悦玺台、悦玺台、崇和湾、梁锦东苑、 邓善沽南苑均为在建小区,无居民入住。 表 1.7-1 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施工期 相对 厂址 方位 相对场 界距离 *(m) 200 E 190 师生 600 W 150 N38.992565 居民 1300 W 30 E117.606569 N38.992179 居民 1800 W 150 悦玺台 E117.609594 N38.991062 居民 2200 W 30 6 崇和湾 E117.610044 N38.988634 居民 1600 SW 100 7 梁锦东苑 E117.610799 N38.986612 居民 1500 W 130 E117.611160 N38.984664 居民 1200 W 130 土壤、 地下水 / 环境风险 / / 保护 对象 保护内容 环境要素 相对 厂址 方位 相对场 界距离 *(m) 居民 200 环境风险 E 190 序 号 环境保护 目标名称 保护 对象 保护内容 (人数) 1 鸣石园 E117.4612582 N39.006173 居民 2 邓善沽中 学 E117.603637 N38.996054 3 华远栖塘 E117.606459 4 宝德云湾 5 8 9 邓善沽南 苑 包气带和 潜水含水 层 坐标/° / 环境要素 声环境、 环境空气、 环境风险 运行期 序 号 环境保护 目标名称 1 鸣石园 坐标/° E117.4612582 N39.006173 13 2 悦玺台 E117.609594 N38.991062 居民 2200 W 130 3 崇和湾 E117.610044 N38.988634 居民 1600 W 130 4 梁锦东苑 E117.610799 N38.986612 居民 1500 W 130 5 邓善沽南 苑 E117.611160 N38.984664 居民 1200 W 130 6 海河 / 地表水 / N 400 7 包气带和 潜水含水 层 / 土壤、 地下水 / / / 8 规划住宅 / 居民 / w 130 注:*相对场界距离为选址边界到敏感目标的最近距离 宝德云湾 鸣石园 梁锦东苑 华远栖塘 14 在建悦玺台 图 1.7-1 敏感点现状图 1.8 环境功能区划与评价标准 1.8.1 环境功能区划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声环境功能类别划分见下表。 表 1.8-1 区域大气、声环境功能类别 环境要素 功能 质量目标 空气环境 二类区 GB3095-2012 二级 4a 类 GB3096-2008 中 4a 类 2类 GB3096-2008 中 2 类 声环境 1.8.2 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SO2、NO2、PM10、PM2.5、CO、O3 执行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 及其修改单(公告[2018]第 29 号)。 表 1.8-2 序号 1 2 污染物 SO2 NO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平均时间 浓度限值 年平均 60 24 小时平均 150 1 小时平均 500 年平均 40 单位 标准来源 μg/m3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 级标准及其修改单(公告[2018]第 29 号) μg/m3 15 3 PM10 4 PM2.5 5 CO 6 O3 7 TSP 24 小时平均 80 1 小时平均 200 年平均 70 24 小时平均 150 年平均 35 24 小时平均 75 24 小时平均 4.0 1 小时平均 10 日最大 8 小时平均 160 1 小时平均 200 年平均 200 24 小时平均 300 μg/m3 μg/m3 mg/m3 μg/m3 μg/m3 (2)声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市环保局关于印发《天津市<声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划分》(新版)的函(津环 保固函[2015]590 号,2015 年 10 月 30 日),该地区属于 2 类标准适用区,本项目西侧规划 西中环、南侧天津大道均属于城市快速路,道路边界线两侧 30m 范围内执行 4a 类标准,声 环境执行 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 4a 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见下表。 表 1.8-3 声环境功能区 类别 环境噪声限值 标准值 dB(A) 适用范围 昼间 夜间 70 55 60 50 西中环边界线 30m 4a 天津大道边界线两侧 30m 范围 2类 (3)地下水质量标准 项目地下水水质评价因子 COD、总氮、总磷、硝基苯、苯胺参照 GB3838-2002《地表水 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石油烃(C10-C40)评价标准参考《上海市建设用地地下水污染风 险管控筛选值补充指标》中第二类建设用地的筛选值,其余因子参照 GB/T 14848-2017《地下 水质量标准》进行评价。有关标准限值见下表。 表 1.8-4 地下水质量标准限值 标准值 序 号 检测项目 单位 1 pH 无量 纲 2 氨氮(NH4) mg/L ≤150 ≤300 3 硝酸盐(以 N 计) mg/L ≤300 ≤500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5.5~6.5 8.5~9.0 <5.5 >9.0 ≤450 ≤650 >650 ≤1000 ≤2000 >2000 6.5~8.5 16 参考规范 GB/T14848-2017 4 亚硝酸盐(以 N 计) mg/L ≤50 ≤150 ≤250 ≤350 >350 5 挥发性酚类(以苯 酚计) mg/L ≤50 ≤150 ≤250 ≤350 >350 6 氰化物 mg/L ≤0.1 ≤0.2 ≤0.3 ≤2.0 >2.0 7 铬(六价)(Cr6+) mg/L ≤0.05 ≤0.05 ≤0.10 ≤1.5 >1.5 8 砷(As) mg/L ≤0.001 ≤0.001 ≤ 0.002 ≤0.01 >0.01 9 汞(Hg) mg/L ≤1.0 ≤2.0 ≤3.0 ≤10 >10 10 总硬度(以 CaCO3 计) mg/L ≤0.02 ≤0.10 ≤0.5 ≤1.5 >1.5 11 铅(Pb) mg/L ≤0.01 ≤0.10 ≤1.00 ≤4.80 >4.80 12 镉 mg/L ≤2.0 ≤5.0 ≤20 ≤30 >30 13 氟化物 mg/L ≤0.001 ≤0.01 ≤0.05 ≤0.1 >0.1 14 铁(Fe) mg/L ≤1.0 ≤1.0 ≤1.0 ≤2.0 >2.0 15 锰(Mn) mg/L ≤0.0001 ≤ 0.0001 ≤ 0.001 ≤0.002 >0.002 16 溶解性总固体 mg/L ≤0.001 ≤0.001 ≤0.01 ≤0.05 >0.05 17 耗氧量 mg/L ≤0.0001 ≤0.001 ≤ 0.005 ≤0.01 >0.01 18 苯并(a)芘 μg/L ≤0.002 ≤0.002 ≤0.01 ≤0.5 >0.5 19 四氯化碳 μg/L ≤0.5 ≤0.5 ≤2 ≤50 >50 20 1,2-二氯乙烷 μg/L ≤0.5 ≤3 ≤30 ≤40 >40 21 1,1-二氯乙烯 μg/L ≤0.5 ≤3 ≤30 ≤60 >60 22 二氯甲烷 μg/L ≤1 ≤2 ≤20 ≤500 >500 23 1,2-二氯丙烷 μg/L ≤0.5 ≤0.5 ≤5 ≤60 >60 24 四氯乙烯 μg/L ≤0.5 ≤4 ≤40 ≤300 >300 25 1,1,1-三氯乙烷 μg/L ≤0.5 ≤400 ≤2000 ≤4000 >4000 26 1,1,2-三氯乙烷 μg/L ≤0.5 ≤0.5 ≤5 ≤60 >60 27 三氯乙烯 μg/L ≤0.5 ≤7 ≤70 ≤210 >210 28 氯乙烯 μg/L ≤0.5 ≤0.5 ≤5 ≤90 >90 29 苯 μg/L ≤0.5 ≤1 ≤10 ≤120 >120 30 氯苯 μg/L ≤0.5 ≤60 ≤300 ≤600 >600 31 1,2-二氯苯 μg/L ≤0.5 ≤200 ≤1000 ≤2000 >2000 32 1,4-二氯苯 μg/L ≤0.5 ≤30 ≤300 ≤600 >600 33 乙苯 μg/L ≤0.5 ≤30 ≤300 ≤600 >600 34 苯乙烯 μg/L ≤0.5 ≤2 ≤20 ≤40 >40 35 甲苯 μg/L ≤0.5 ≤140 ≤700 ≤1400 >1400 17 36 苯并(b)荧蒽 μg/L ≤0.1 ≤0.4 ≤4 ≤8 >8 37 萘 μg/L ≤1 ≤10 ≤100 ≤600 >600 38 化学需氧量 mg/L ≤15 ≤15 ≤20 ≤30 ≤40 39 总氮 mg/L ≤0.2 ≤0.5 ≤1.0 ≤1.5 ≤2.0 40 总磷 mg/L ≤0.02 ≤0.1 ≤0.2 ≤0.3 ≤0.4 41 硝基苯 μg/L 0.017 42 苯胺 μg/L 0.1 43 石油烃(C10-C40) mg/L 1.2 GB3838-2002 《上海市建设用 地地下水污染风 险管控筛选值补 充指标》 (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本项目土壤评价执行 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暂 行)》中第一类、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其中就管道拆除涉及居住用地,监测点位执行第一类 用地筛选值,新建管道沿西中环东侧敷设,监测点位执行执行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属于标准 值见下表。 表 1.8-5 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单位 mg/kg) 第一类用地 第二类用地 检测项目 CAS 编号 筛选值 管制值 筛选值 管制值 pH / / / / / 砷 7440-38-2 20 120 60 140 镉 7440-43-9 20 47 65 172 六价铬 18540-29-9 3.0 30 5.7 78 铜 7440-50-8 2000 8000 18000 36000 铅 7439-92-1 400 800 800 2500 汞 7439-97-6 8 33 38 82 镍 7440-02-0 150 600 900 2000 石油烃(C10-C40) / 826 5000 4500 9000 挥发性有机物 四氯化碳 56-23-5 0.9 9 2.8 36 氯仿 67-66-3 0.3 5 0.9 10 氯甲烷 74-87-3 12 21 37 120 1,1-二氯乙烷 75-34-3 3 20 9 100 1,2-二氯乙烷 107-06-2 0.52 6 5 21 1,1-二氯乙烯 75-35-4 12 40 66 200 顺-1,2-二氯乙烯 156-59-2 66 200 596 2000 反-1,2-二氯乙烯 156-60-5 10 31 54 163 二氯甲烷 1975/9/2 94 300 616 2000 78-87-5 1 5 5 47 1,2-二氯丙烷 1,1,1,2-四氯乙烷 630-20-6 2.6 26 10 100 1,1,2,2-四氯乙烷 79-34-5 1.6 14 6.8 50 四氯乙烯 127-18-4 11 34 53 183 18 检测项目 CAS 编号 1,1,1-三氯乙烷 1,1,2-三氯乙烷 三氯乙烯 1,2,3-三氯丙烷 氯乙烯 苯 氯苯 1,2-二氯苯 1,4-二氯苯 乙苯 苯乙烯 甲苯 间二甲苯+对二甲 苯 邻二甲苯 71-55-6 79-00-5 1979/1/6 96-18-4 1975/1/4 71-43-2 108-90-7 95-50-1 106-46-7 100-41-4 100-42-5 108-88-3 108-38-3, 106-42-3 95-47-6 硝基苯 苯胺 2-氯酚 苯并[a]蒽 苯并[a]芘 苯并[b]荧蒽 苯并[k]荧蒽 䓛 二苯并[a,h]蒽 茚并[1,2,3-cd]芘 萘 98-95-3 62-53-3 95-57-8 56-55-3 50-32-8 205-99-2 207-08-9 218-01-9 53-70-3 193-39-5 91-20-3 第一类用地 筛选值 管制值 701 840 0.6 5 0.7 7 0.05 0.5 0.12 1.2 1 10 68 200 560 560 5.6 56 7.2 72 1290 1290 1200 1200 163 第二类用地 筛选值 管制值 840 840 2.8 15 2.8 20 0.5 5 0.43 4.3 4 40 270 1000 560 560 20 200 28 280 1290 1290 1200 1200 500 570 570 222 640 半挥发性有机物 34 190 92 211 250 500 5.5 55 0.55 5.5 5.5 55 55 550 490 4900 0.55 5.5 5.5 55 25 255 640 640 76 260 2256 15 1.5 15 151 1293 1.5 15 70 760 663 4500 151 15 151 1500 12900 15 151 700 1.8.3 污染物排放标准 施工期噪声排放执行 GB12523-201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相关标准,详 见下表。 表 1.8-6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昼 间 夜 间 70d B(A) 55dB(A) 施工柴油机污染物排放执行 GB20891-2014《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 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中表 2 第三阶段污染物排放限值,详见下表。 表 1.8-7 污染物 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额定功率,kW 5.0 CO HC NOx 限值,g/kWh 75<Pmax<130 HC+NOx — — 4.0 19 PM 0.3 1.9 项目选址可行性 1.9.1 项目选址规划符合性分析 (1)“三线一单”管控要求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 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加快推进本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 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统称“三线一单”)实施,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促 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天津市人民政府于 2020 年 12 月 31 日发布了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津政规〔2020〕9 号、 以下简称“‘三线一单’管控意见”)。 1)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区)划分 根据《“三线一单”管控意见》,全市共划分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 311 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区),其中陆域生态环境管控单元 281 个,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管控区 30 个。 优先保护单元(区)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区域,共 111 个,其中陆域优先保护单元 108 个,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以及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重要湿地等各级各类保护地和 生态用地;近岸海域优先保护区 3 个,主要包括海洋特别保护区和自然岸线等。 重点管控单元(区)指涉及水、大气、土壤、海洋及自然资源等资源环境要素重点管控 的区域,共 180 个,其中陆域重点管控单元 165 个,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开发区域、工 业园区等开发强度高、污染排放强度大,以及环境问题相对集中的区域;近岸海域重点管控 区 15 个,主要包括工业与城镇用海、港口及特殊利用区域。 一般管控单元(区)指除优先保护单元(区)和重点管控单元(区)之外的其他区域, 共 20 个,其中陆域一般管控单元 8 个,近岸海域一般管控区 12 个。 2)管控要求 优先保护单元(区)以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要求,依 法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严守生态环境底线,确保生态环境功能不降 低。 重点管控单元(区)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为主,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 境风险防控,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深入推进中心城区、城镇开发区域初期雨水收集处 理及生活、交通等领域污染减排,严格管控城镇面源污染;优化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强化污 20 染治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加强沿海区域环境风险防范。 一般管控单元(区)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生态环境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 开发建设应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基本要求。 3)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位于滨海新区西部新城规划区内,根据《“三线一单”管控意见》,项目所在地 属于环境重点管控单元——环境治理。本项目属于成品油管道输送项目,运营期无污染物排 放,同时本项目采用了加强级 3 层 PE 防腐、镁合金牺牲阳极+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系统、设置 永久性标志等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本项目建设符合重点管控单元的管控要求。 (2)选址合理性 本项目位于滨海新区新城镇南部,迁改管道起点规划西中环快速路东侧,终点至天津大 道南侧,沿规划西中环快速路东侧铺设,本项目已经取得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证号 2020 滨海线证 0072 、长度 2335.9m,证号 2021 滨海线证申字 0017、长度 861.1m),同时 《西中环快速路海河以南段(海河至天津大道)管线综合的规划条件通知书》(2017 滨海线 规调申字 0014)和《西中环快速路海河以南段(海河至天津大道)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 市政工程规划方案审定通知书》(2017 滨海线规调申字 0052)也对项目路由进行了规划,本 项目选址符合土地利用规划。 (3)规划符合性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 年)》、《西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本项目所在区域规划土地用途为允许建设区,允许建设区是城乡现状建设用地和规划期内新增城 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 用地区。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2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项目属于成品油管道输送项目,对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本 项目属于“第一类鼓励类” 中“七、石油、天然气”中“3、原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成品油 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网络和液化天然气加注设施建设”;对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 版)》,本项目不属于禁止准入类,不涉及许可准入类事项。因此,本项目符合产业政策要 求。 21 2 现有管道概况 2.1 现有管道工程概况 1995 年 9 月,中国石化销售华北公司委托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编制了《中国 石化销售华北公司南疆成品油储备库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于 1996 年 1 月,取得了原天津市 环境保护局下发的《关于对<南疆成品油储备库环境影响报告》的批复》(津环保管字[1996]1 号)。南疆成品油储备库(现改名为南疆二号库)总占地面积为 9.72 公顷,现有总库容 22 万 m3,年周转量为 100 万 t,主要转运汽油和柴油。南疆成品油储备库至天津储备库新河分 库输油管道新河油库至邓善沽接口段为南疆成品油储备库库外输油管线。《中国石化销售华 北公司南疆成品油储备库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新河油库至邓善沽接口段输油管道进行了分 析评价。 根据《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 年版)》(生态环境部 部令第 11 号), 南疆成品油储备库属于“四十四、装卸搬运和仓储业 59-102 危险品仓储 594—总容量 10 万 立方米及以上油库”,属于重点管理。建设单位于 2020 年 8 月办理排污许可证,证书编号为: 91120116103620843M001V。 南疆成品油储备库至天津储备库新河分库输油管道新河油库至邓善沽接口段,于 1996 年 12 月完成管道敷设工作,1997 年正式投用,目前管道已运行 23 年,现由中国石化销售股份 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天津储备库负责维护管理。新河油库至邓善沽接口段输油管道包括两条 成品油管线,均为地下直埋管线,输送介质为汽油、柴油,管道规格分别为 Φ273×7.9mm 和 Φ219×7.1mm;两条管道并行,间距为 0.75m,管道材质为碳钢,外防腐层为环氧粉末涂层, 并采用了牺牲阳极联合阴极保护。两条成品油管线长度均为 5.4km。管道设计压力为 6.4MPa, 设计温度为常温,工作压力为 3.0 MPa,工作温度为常温。年输送汽油 60 万吨,柴油 40 万吨。 新河油库至邓善沽接口段输油管道途径大沽排污河、津沽公路、铁路、海河等,穿越海 河段采用定向钻敷设。 22 图 2.1-1 现有管道走向图 (1)现有管道敷设方式及埋深 现有管道均采用埋地敷设方式,一般在地势较平坦地段敷设,埋设深度一般为管顶覆土 1.5m 左右。 (2)现有管道配套及附属设施 1)管道三桩设置 现有管道三桩主要包括标志桩(转角桩)、里程桩、阴极保护测试桩等。在与地下构筑 物(如管道、电缆等)交叉处,穿越小型河流单侧,穿越公路两侧,设置标志桩。 2)管道防腐 管道采用 3PE 外防腐。 3)主要运行参数 常温输送,设计压力 6.4MPa。 4)管道阴极保护 23 采用强制电流为主、牺牲阳极为辅的阴极保护方法。 2.2 现有管道应急预案 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天津储备库在安全生产上严格遵守国家安全生产的法 律法规,依据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了一整套企业标准、规范和管理规定。按照国家和中国 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的有关要求,结合实际情况,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北分公 司天津储备库编写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有相应的三级预案,应急预案适用范 围包括新河分库、南疆成品油储备库及长输管线。各级预案按照职权范围明确了各级应急救 援组织及其职责,规定了在发生事故应急抢险及救援过程中的人员组织、职责分工、事故应 急及现场环境恢复程序、各类事故的应急行动程序、各级救援组织和可依托力量、各级范围 内准备的应急物资(人员、设施)以及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系配合方式等。中国石化销 售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天津储备库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于 2018 年 1 月在滨海新区环境局进行了备案,风险级别为较大风险,备案文号为 120116-2018-002-M。 现有管线安装先进的基于 SCADA 的原油管道泄漏监测系统,对管线全线实行集中自动 监控,可以实时监控管线各段流量压力的相关情况,上述监控系统均放置在天津储备库新河 分库储运中控室,由职工负责日常监控值守和记录。 SCADA 系统是以现场音波监测仪、流量计等监测仪表、微机及专用软件为基础的自动监 控系统,以音波方法进行监测。在泄漏的瞬间,管道压力平衡被打破而引起管道瞬间音波震 荡,通过在首末端设计的音波监测仪计算次声波到达时间而计算出泄漏点的位置,关闭首末 站的截断阀进而派工作人员采取堵漏和油污清理工作,可将泄漏时间控制较短的范围内。 长输管线在主要河流附近均设有阀室,首末站也设置应急切断装置,可保证在事故状态 下及时切断油品的输送。穿越河流处采用熔结环氧粉末加强级防腐,同时采用强制电流为主、 牺牲阳极为辅的阴极保护方法,增加了防腐的强度。 按规定时间巡线、踏线,白天巡线时间为 8:00—17:00、夜间为 0:00-4:00,节、假 日及特殊时期曾加监控巡查次数,巡查情况巡线人员做好相关记录。白天电子巡线点 12 个、 夜间 7 个点,未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得漏检,并做好巡线相关记录。 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天津储备库现有应急预案已超过三年,应进行修订, 并应当于修订后 20 工作日内将新修订的预案报滨海新区环境局重新备案。 2.3 现有管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现有管道不存在违规占压情况,管道运行期间无历史事故发生。目前现有管道 24 途径滨海新区西部新城规划居住用地,对规划区开发产生较大影响,且管线穿过规划西中环 快速路,属于安全隐患。为保证西部新城的开发建设,保证西中环快速路车辆、行人的通行 安全,建设单位拟实施本项目,对现有管道进行迁改。 现有管道 走向图 图 2.2-1 现有管线位置图 25 现有管道穿在建小区 现有管线距离在建小区距离较近 现有管道穿西中环快速 图 2.2-2 现有管线沿线现状照片 26 3 迁改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建设单位: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天津储备库 建设性质:改建 行业类别:G5720 陆地管道运输 项目总投资:2216.56 万元 施工期限:3 个月,2021 年 4 月-2021 年 6 月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本次迁改不新增劳动定员,改线段管道的维修和抢修依托中国石 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天津储备库现有人员。 建设内容:本次管道迁改涉及 2 条成品油管线,分别为汽油和柴油,单根管线迁改长度 3197m。采取双管同沟埋地敷设方式,中心线间隔 1.0m。管材均全部采用 L360N 无缝钢管, 设计压力均为 6.4Mpa,年输送汽油 60 万吨,柴油 40 万吨,管线规格为汽油 φ273×7.9mm, 柴油 φ219×7.1mm。新建管道接通后,将旧管道进行清理拆除,由建设单位进行回收。本项 目不涉及新建阀室、及旧阀室拆除。 建设地点:迁改管道起点位于规划西中环快速路东侧(E117.609551°,N39.006372°), 桩号 XC001,平面里程数为 0+000(X=287071.084,Y=135682.181),终点至天津大道南 侧,与现有管线相接(E117.618755°,N39.981858°),桩号 XC020,平面里程数为 3+197.0 (X=284425.025,Y=136575.633),全程约 3197m。管道改线起点西中环快速路东侧沿西中 环快速路向南敷设至立交北侧,穿越天津大道后与原管线接头。管道沿线现状主要为荒草地。 3.1.2 建设规模及组成 本次改建包括管道迁改。其中管道迁改涉及 2 条成品油管线,分别为汽油和柴油。采用 双管同沟埋地敷设方式,中心线间隔 1.0m,线路长度为 3197m。具体工程组成如下。 表 3.1-1 项目 工程名称 主体 工程 新建管道 项目工程组成一览表 内容及规模 长度 线路长度 3197m 敷设 方式 采取双管同沟埋地敷设方式,中心线间隔 1.0m 27 备注 新建 拆除旧管道 标志桩 辅助 工程 输送 能力 年输送汽油 60 万吨,柴油 40 万吨 管径 汽油:φ273×7.9mm;柴油:φ219×7.1mm 管材 压力 L360N 无缝钢管,设计压力 6.4MPa 长度 线路长度 3500m 敷设 方式 双管同沟埋地敷设 管径 汽油:φ273×7.9mm;柴油:φ219×7.1mm 拆除现有 管材 L360N 无缝钢管,设计压力 6.4MPa 压力 管线每公里设置 1 个里程桩,在管道水平方向改变位置设置转角桩, 在穿越道路处设置穿越桩,标志桩共计 38 个。 新建 警示牌 在穿越道路附近设置警示牌,共计 5 个 新建 警示带 全线设置警示带 新建 管道防腐 管道外防腐层采用加强级 3 层 PE 防腐,管道外防腐层由工厂预制完 成,不在本项目施工现场进行 新建 阴极保护 镁合金牺牲阳极+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系统 新建 线路阶段阀 室 / 依托上下游 废气 废水 环保 工程 噪声 固废 风险 项目运营期无废气产生,施工期采用洒水抑尘、逐段施工、及时回填 等方式降低大气影响。 项目运营期无废水产生,施工期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车辆冲洗废水 和试压废水,生活污水利用沿线现有的生活设施,冲洗废水和试压废 水沉淀后用作周围晒水抑尘。 项目运营期无噪声产生,施工期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 项目开挖土方均用于回填,不产生工程弃土,施工废料由物资部门回 收利用,拆除过程产生的旧管道由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 公司天津储备库回收利用,含油废物交由资质单位处置,施工人员产 生的生活垃圾袋装收集暂存后,委托城管委定期清运。 对管道进行防腐处理,管道设置阴极保护;在管线敷设线路上设置标 志桩。 3.1.3 油品性质及输送量 本次迁改工程涉及油品为汽油和柴油,改线前后油品品质不发生变化,年输送汽油 60 万 吨,柴油 40 万吨,具体见下表。 表 3.1-2 序号 输送油品性质一览表 物性 单位 汽油 柴油 1 密度 3 g/cm 0.73 0.81 2 硫含量 % 0.0050 0.002 3 运行粘度 mpa.s 0.5 5.5 4 闪点(闭口) ℃ -21 38 28 5 机械杂质 % 1.3 1.5 6 水份 % 0 <0.2 7 残碳 % 0 <0.2 8 凝点 ℃ -60 -8 9 灰分 % 0.5 0.005 3.1.4 主体工程 3.1.4.1 新建管道 (1)新建线路走向 线路起点位于规划西中环快速路东侧(E117.609551°,N39.006372°),桩号 XC001, 平面里程数为 0+000(X=287071.084,Y=135682.181),终点至天津大道,与现有管线相 接(E117.618755°,N39.981858°),桩号 XC020,平面里程数为 3+197.0(X=284425.025, Y=136575.633)。管道自起点沿西中环快速路向南敷设至与天津大道立交北侧,穿越规划路 后,再向东敷设,与现有管线接头。采用双管同沟埋地敷设方式,中心线间隔 1.0m,线路长 度为 3197m。 29 图例 现有管线 新建管线 图 3.1-1 管道切改路由示意图 (2)管道设计参数 管材:L360N 无缝钢管; 管径:汽油 φ273×7.9mm, 柴油 φ219×7.1mm; 管道长度:共涉及 2 条管线,长度为 3197m/条; 设计输送压力:6.4Mpa; 30 管道埋深:管顶覆土 1.5m 左右,且大于最大冻土深度; (3)一般段管道敷设 本项目一般段采用沟埋敷设。管道敷设必须满足《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3-2014 的要求,管道变向采用弹性敷设、冷弯管和热煨弯管三种型式来实现,在满足最小埋深要求 的前提下,管道纵向曲线尽可能少设弯管。 本工程输油管道敷设段管沟沟底宽为 1.6m,管沟回填土高出地面 0.3m。管道的出土端及 弯头两侧应分层回填夯实;管沟回填后立即进行恢复地貌。 注:图中尺寸以毫米计。 图 3.1-2 一般段管道敷设典型图 (4)穿越工程 本次改线仅涉及穿越公路,其中穿越现状路采用掘进法顶管穿越,穿越规划路采用开挖 预埋箱涵穿越,具体情况如下。 ①顶管穿越 管线穿越现状路采取顶管工艺,套管采用 DRCPⅢ1400×140×2000mm 钢筋混凝土管,管 内采用绝缘聚乙烯管道内支架,共涉及 2 处,全长 104m。顶管穿越道路时,首先应得到公路 部门的批准,两侧设置警示标志,夜晚还需设置警示灯。具体穿越段统计见下表。 31 表 3.1-3 顶管穿越现状路统计表 序号 公路名称 里程范围 路面宽度(m) 穿越长度(m) 穿越方式 1 凯威路 1+214.1~1+258.1 14 44 顶管 2 双桥路 1+997.4~2+057.4 24 60 顶管 ②开挖预埋箱涵 管线穿越规划路采取开挖预埋箱涵,规格为 1.5×1m,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涵内填砂, 上盖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顶面距离路面不小于 1.5m。本次工程共涉及 5 处,全长 246m。 具体穿越段统计见下表。 表 3.1-4 预埋箱涵穿越规划路统计表 序号 公路名称 里程范围 箱涵长度(m) 穿越方式 1 规划路 0+466.5~0+504.5 38 开挖预埋箱涵 2 规划路 0+768.2~0+824.2 56 开挖预埋箱涵 3 规划路 1+518.1~1+578.1 60 开挖预埋箱涵 4 规划路 2+230.1~2+272.1 42 开挖预埋箱涵 5 规划路 2+968.7~3+018.7 50 开挖预埋箱涵 3.1.4.2 拆除旧管道 本次改造拟对旧管道进行拆除,拆除旧管道长度 3.5km。 因旧管道未安装有收发球装置,本次改造采用停输封堵施工方式,以在尽量短的停输时 间内,完成施工作业。主要施工工序包括:停输封堵—动火连头—油品回收—旧馆拆除—现 场恢复。 管道封堵连头施工是目前国内先进、成熟的施工方法,已建在运管道的改造施工中普遍 应用。同时连头处理工艺是管道换管改线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施工单位应编制封堵 作业方案,动火作业方案执行 Q/SY64-2012《油气管道动火规范》,管道封堵连头技术要求 执行规范《钢制管道封堵技术规程第 1 部分:塞式、筒式封堵》(SY/T6150.1-2011)。 3.1.5 辅助工程 (1)标志桩 标志桩包括里程桩、转角桩、穿越桩、交叉桩和地下构筑物标志桩。所有线路标志桩应 设置在管道顺介质流向的左侧,距管道中心线 1.2m 处。 里程桩:每隔 1km 设置一个,共 3 个,一般兼作阴极保护测试桩。 转角桩:管道采用弯头及弯管在水平方向发生转角的部位均应设置转角桩。 穿越桩:穿越主要公路位置,在道路两侧 10m 范围内设置穿越桩。大开挖穿越水泥路、 沥青路部位,应在道路两侧 10m 范围内设置管道路面标志牌。 32 交叉桩:埋地管道与其他地下建(构)筑物(管道电缆光缆等)交叉部位顶部设置交叉 标志桩,注明线路里程、交叉物的名称及与交叉物的关系。 地下构筑物标志桩:管道沿线设有的固定墩等地下设施处应设置标志桩,标志桩应设置 在构筑物的顶部,并标明构筑物的类型。 (2)警示牌 为保护管道不受意外力破坏,提高管道沿线群众保护管道的意识,道沿途需设置一定数 量的警示牌。本次改线设置 5 块警示牌。 (3)警示带 对于工程全线开挖段管沟,在输油管道的正上方距管顶 500mm 的位置设置管道标识(警 示)带,用以保护管道。敷设宽度约 400mm,长度 6384m。 敷设标识(警示)带时应注意保证其敷设在管道上方,标识(警示)带的字体朝上。敷 设标识(警示)带要平直,管道大回填时,要注意最先回填土的颗粒不易过大,否则会损坏 标识带。地貌恢复过程中注意大型机具规范施工,减少对标识(警示)带的破坏。 (4)防腐 本工程管道防腐全线采用采用常温型三层 PE 加强级外防腐层,管道直管段防腐在管道 制造厂完成,不需要现场防腐。 冷弯弯管防腐方式同直管段。弯管防腐在管道制造厂完成,不在现场进行防腐。 热煨弯管采用无溶剂液体环氧涂料+聚乙烯热收缩带,在管道制造厂进行预制。 对管线补口防腐在施工现场完成,现场补口采用无溶剂液体环氧涂料(500μm)+聚乙烯 防腐胶粘带(搭接宽度为 50%~55%),防腐层总厚度≥2.1mm。 (5)阴极保护 阴极保护作为防腐层保护的一种必不可少补充手段,对管道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阴极保护法有外加电流和牺牲阳极两种保护方法。本工程为改线工程,所以阴极保护依托原 管线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对本段线路进行阴极保护。 为监测改线部分管道的保护效果,测试阴极保护参数,管道沿线应设置阴极保护测试桩, 本工程设置 8 个智能测试桩(两条管线各 4 个),改线线路每隔 1km 设置 1 个测试桩,同时 在改线起点和终点处分别设置 1 个测试桩。 本工程线路长 3197m,管径为 φ219 和 φ273 并行敷设,采用镁合牺牲阳极进行联合阴极 保护,共设置 5 组镁合金牺牲阳极,每组两支,每支 22kg,牺牲阳极通过测试桩连接到管道 上,牺牲阳极设置在改线的起点和终点处以及管道里程为整公里处。当线路位置条件不适合 33 埋设牺牲阳极组时,可对牺牲阳极组的位置做适当调整。 3.1.6 项目工程量 本项目主要工程量统计如下。 表 3.1-5 序 号 项 目 主要工程量统计一览表 单位 数量 备注 一、输油管线敷设 1 Ф219×7.1 L360N m 3197 无缝钢管 2 Ф273×7.9 L360N m 3197 无缝钢管 3 热煨弯管 Rh=6D Φ219×7.1 L360N 个 16 4 热煨弯管 Rh=6D Φ273×7.9 L360N 个 16 5 冷弯弯管 Rc=40D Φ219×7.1 L360N 个 39 6 冷弯弯管 Rc=40D Φ273×7.9 L360N 个 39 7 管道分段清扫、试压 km 3.2 二、穿越工程 1 顶管穿越 m 104 DRCPⅢ1400×140×2000 2 箱涵穿越 m 246 箱涵 1500×1000 三、线路附属工程 1 里程桩(兼作测试桩) 个 3 2 转角桩 个 7 3 其他标志桩 个 28 4 警示牌 个 5 5 警示带(宽度 400mm)敷设 m 6384 四、拆除旧管道 1 拆除旧管道 km 3.5 2 动火点 处 4 3 停输封堵 次 4 五、占地 1 2 3 新建管道 拆除旧管道 临时征地 m2 38400 永久用地 m2 43 临时征地 2 21000 m 六、土方量 1 2 3 4 新建管道 旧管道拆除 挖方量 m3 7.4 万 填方量 3 m 7.4 万 挖方量 3 m 8.4 万 填方量 m3 8.4 万 3.1.7 工程占地 (1)永久占地 34 三桩、警示牌占地 本管道为埋地敷设,在施工完毕后,经地貌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对沿线环境影响不 大,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为保护土地资源,新建管道线路不考虑永久征地,但相关附属设施 应考虑永久征地,主要包括:标志桩、测试桩及警示牌占地,每个按 1.0m2 考虑;线路标志 桩、测试桩及警示牌占地永久用地 43m2。 (2)临时占地 本项目不设施工营地,施工队伍租用当地民房,不设临时堆场,管道堆放在施工作业带 范围内。管道建设临时占地主要为施工作业带占地,本次迁改工程作业带按 12m 宽计,迁改 管线约 3197m,临时占地 3.84 万 m2;旧管拆除作业带按 6m 计,拆除管线约 3.5km,临时占 地 2.1 万 m2;临时占地面积合计约 5.94 万 m2,约合 69 亩。 (3)土方平衡 根据设计提供的资料,项目管道工程挖方量约 15.8 万 m3,全部回填,无弃方,土石方平 衡表见下表。 表 3.1-6 土石方平衡表 单位 m³ 工程内容 挖方量 回填量 新管道敷设 7.4 万 7.4 万 旧管道拆除 8.4 万 8.4 万 3.1.8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本工程管线施工工人最大人数约 50 人/d,改线段管道运营期的维修和抢修依托中国石化 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天津储备库现有人员,利用现有人员,不新增定员。采用人工 巡检+无人机巡检+管道智能监控多种方式相结合,实现集中检测,集中控制。 3.1.9 公用工程 (1)给排水 ①施工期 管道工程施工期用水为管道试压用水和车辆清洗废水。 管道试压最大用水量约 186.9m3,由罐车进行运输。试压完毕后,试压废水经沉淀后用于 管道所在区域洒水抑尘。 施工过程中车辆冲洗废水产生量一般为 40~80L/车,冲洗废水主要污染因子为 SS,废水 临时沉淀池沉淀后洒水抑尘。 ②运营期 项目运营期均不涉及用水。 35 (2)供电 迁改工程项目运营期不涉及用电。 (3)供气 项目管道工程施工期对退役管线进行气扫置换,采用氮气,用量约为 474m3(0.04MPa), 由氮气槽车运输。 3.2 工程污染源分析 3.2.1 工艺流程 3.2.1.1 新建管道 本工程管线施工前,要与电信、供电、给排水、路灯等部门提前沟通,确认路面下其他 管线的走向、埋深等,确保施工过程中避开地下已有设施,不会对周边其他的管线造成影响。 管线采用开挖、顶管结合的方法。管线采用分段施工方式,敷设完毕立即回填恢复原貌。施 工前对基坑(包括操作坑和接受坑)及连接道路所占临时用地进行清理;采取开挖、顶管施 工两种形式进行施工;施工完成后进行管道试压等工作,然后覆土回填;最后进行作业现场 清理工作,恢复地貌、平整路面。施工设施依托当地生活设施,不设施工营地。 新管道敷设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见下图。 场地清理 开挖管沟 顶管穿越 布管、焊接、 探伤、补伤 扬尘、尾气、噪声 预埋箱涵 扬尘、尾气、 噪声 焊接烟尘、噪声 试压 试压废水、噪声 覆土填埋 扬尘、噪声 恢复地貌 图 3.2-1 管道敷设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 (1)场地清整: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先进行所沿路线清整。该阶段污染物主要为清理产 生的扬尘、机械噪声及尾气。 36 (2)开挖管道 开挖管沟施工作业带一侧布管,一侧分层放置开挖土方。开挖施工方式示意图如下。本 工程管道埋深约为 1.5m。基槽开挖宽度约为 1.6m。本工程施工作业带宽度为 12m。该阶段污 染主要包括开挖土方产生的扬尘和施工设备、运输车辆等产生的噪声和尾气。 图 3.2-2 开挖管沟施工示意图 (3)顶管施工 本项目管线需穿越现状道路,采用顶管穿越法施工。顶进管材管道主体采用外径为 D1400 的钢筋混凝土管(DRCPⅢ管),管壁厚度为 140mm,单节管长 2.0m。在管内用钢涨圈将两 节管接口支撑牢固,使接口处于刚性连接。操作坑长宽深分别为 5m、5m、7.6m;接受坑长 宽深分别为 5m、5m、8.5m,每一处操作坑和接受坑的面积分别是 5m×5m。 顶管施工法穿越公路,首先在路一侧选定一个施工场地,施工时,先以准备好的顶压工 作坑(井)为出发点,将管卸入工作坑后,通过传力顶铁和导向轨道,用支撑于基坑后座的 液压千斤顶将管压入土层中,有巨大推力的液压千斤顶可用在有遥控装置的顶管掘进机的后 方,使掘进机及紧随其后的管道穿越土层,达到预先设计的位置上,被挖掘物质通过小轨道 滑车配合小型卷扬机牵引,出洞土方用单斗提出操作坑。当第一节管全部顶入土层后,接着 将第二节管接在后面继续顶进,只要千斤顶的顶力足以克服顶管时产生的阻力,整个顶进过 程就可循环重复进行。该阶段污染主要包括扬尘和运输车辆等产生的噪声和尾气。 37 图 3.2-3 顶管施工示意图 (4)预埋箱涵 本改线工程管道沿线多次穿越规划路。根据设计要求,新建管道穿越规划路时应先施工 管道箱涵,箱涵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箱涵内填砂,上盖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顶面距离路 面约 1.5m,箱涵规格为 1.5m×1m。 首先根据护桩用全站仪在基础垫层上恢复箱涵中心线和道路中心线,放出箱涵底各平面 尺寸线和沉降缝位置线。基坑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进行开挖,挖掘机开挖基坑,基坑开挖完 成后,铺筑砂砾垫层,完成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并设置沉降缝后进行箱涵分段浇筑,待混凝 土强度合格后进行拆模,箱涵整体拆模后,即可安装敷设管道。 (5)布管、焊接、探伤、补伤: 沟槽开挖后,应尽快完成铺设基础、管道等,管道在铺设前已经带有防腐涂层,仅在现 场对管道焊接处进行探伤及防腐处理。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签署协议中必须明确,在管线 探伤工序操作中,施工单位应委托具有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正规探伤资质的单位,由专业射线 探伤人员进行探伤作业,并确保具备完备的探伤环保措施。本工程采用的是 L360N 直缝双面 埋弧焊钢管,管道由焊工采用手工下向焊方式进行焊接,该阶段污染主要包括管道焊接过程 中产生的焊接烟尘,焊接时间较短,产生量较小,且具有间歇性和临时性的特点,无组织排 放,焊接完成后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探伤检测以检查焊接质量,对不合格的焊缝需进行补 伤。 (6)试压:管道敷设完成后,采用自来水对管道进行压力测试,此过程会产生试压废水, 水质较为清洁,采用软管引至简易沉淀池中暂存,沉淀后用于洒水抑尘。自来水由水罐车运 输。 38 (7)覆土回填:将开挖的土方分层回填,平整地面。 (8)恢复地貌:土方回填后,通过自然恢复方式,即自然植被生长恢复至施工前水平。 3.2.1.2 旧管道拆除 因旧管道未安装有收发球装置,本次改造采用停输封堵施工方式。新建管线完成回填试 压,达到连头条件后,进行就管道拆除施工,旧管道拆除采用停输封堵施工方式,停输后管 道内油品处于静压状态。旧管道拆除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见下图: 图 3.2-4 旧管道拆除施工总体工艺流程图 (1)挖作业坑 在管线切改的起始点处确定封堵位置,按确定的位置进行开挖,开挖至靠近管道处要用 人工缓慢清理,避免碰撞管道。作业坑开挖规格为长×宽×深=6m×2m×1.8m,为防止塌方,作 业坑四周按照 1:1.07 进行放坡,并在一侧修筑人行踏步,方便作业人员进出及快速逃生。 该阶段污染主要为扬尘、机械噪声和尾气。 (2)停输封堵 管道封堵连头施工是目前国内先进、成熟的施工方法,已建在运管道的改造施工中普遍 应用。本项目采用单侧双封,每条管线封堵点 4 处,改线起点 2 处,改线终点 2 处。封堵段 管道长度 4m,封堵点位置见下图: 封堵点 AB 新建管线 封堵点 CD 旧管线 39 图 3.2-5 图 3.2-6 现场封堵示意图 停输封堵施工工艺流程图 ①焊接封堵三通:在旧管线断管位置两侧分别焊接封堵三通,每条管线共四个封堵三通, 三通上半瓦和下半瓦配套,焊接前分别作标识,以免混淆。焊接前,在三通部位附近临时设 置一个可靠的静电接地装置,并进行摇测,接地电阻值不大于 10Ω。三通焊接时先焊接两侧 对接焊缝,再焊接环向焊缝。此过程会有焊接烟尘产生。 ②安装夹板阀:在三通上加装夹板阀(专用阀),夹板阀内孔与三通内孔的同轴度误差不 应超过 1mm。 图 3.2-6 夹板阀安装示意图 ③安装开孔机:在夹板阀上安装开孔机。 40 图 3.2-7 开孔机安装示意图 ④整体试压与氮气置换:开孔机、夹板阀、三通形成一个密闭腔体,用氮气对密闭箱体 进行打压,检验夹板阀与连箱的耐压性能及严密性能。同时,氮气属于惰性气体,可把连箱 内的氧气置换掉,增加了开孔时安全系数。 图 3.2-8 整体试压与氮气置换示意图 ⑤开孔作业:在密闭状态下,开孔机以机械切削方式在管道上进行开孔,开孔为管道的等径孔,也就是开 孔直径与管道内径一致,以便于管道封堵。此过程会有切割下的废鞍型板产生。 ⑥管线封堵:采用盘式封堵,开孔完毕后关闭夹板阀,拆除开孔机;安装盘式封堵器到 封堵三通夹板阀上,再次打开夹板阀用封堵器进行封堵。 41 图 3.2-9 盘式封堵示意图 (3)封堵管道放空 管道封堵后,在封堵 A 点与 B 点、C 点与 D 点管段间分别开 DN50 平衡孔,在最低点开 一个,在最高点开一个,以便于排空。其中最高点作为放空点,最低点作为抽油点,利用防 爆抽油泵将已封堵管段内油品打入油槽车回收。此过程由于成品油挥发,会产生少量的非甲 烷总烃。 图 3.2-10 封堵段管道平衡孔位置示意图 (4)管道连头 使用爬管机对封堵管道进行切割,并与新管道进行焊接,同时在废弃旧管线两端焊接收、 发球筒,用于后续旧管线排油及管道清理。该阶段污染主要包括管道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焊接 烟尘和噪声、废管段。 图 3.2-11 新旧管道封堵连头完毕示意图 (5)解封 新旧管线连接后,焊道检测都合格方能进行解封。拆除封堵器及夹板阀,并对原口进行 42 堵塞并盖上盲板,新管线投入使用。 图 3.2-12 封堵完毕示意图 (6)油品回收及管道清理 对于改造后的管线连头完毕后,需要对旧管线内储存油料进行回收,通过氮气推球的方 式把原管道内的油品回收至新管线内。回收时在旧管道上一端焊接发球筒,另一端焊接收球 筒,同时在新建管道与旧管道之间连接 DN50 工艺管线,为了准确计量导入油品数量,在入 口端安装一个流量计,同时为了防止在推油过程中临时氮气停供造成的油品回注,在废弃管 道抽油处加装一个单向阀。为保障后续管道切割,采用多次通球,确保管内残余油品排除。 此过程中可能有油品滴漏,操作区域下方设置专用回收铁皮桶,在坑内铺垫防渗彩条布,避 免污染土壤。同时由于成品油挥发,会产生少量的非甲烷总烃。 图 3.2-13 回收油品示意图 (7)旧管开挖拆除 旧管线内储存油料回收完毕后,拆除收发球筒,对旧管道进行开挖拆除。开挖采用人工 配合挖掘机方式,采用液压切割机进行切割。按照开挖出一根切割一根的原则进行,拆除的 旧管道由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天津储备库回收利用。 43 (8)覆土填埋:在安装管道、系统试压合格后,进行覆土回填。该阶段污染主要为回填 时产生的扬尘、机械噪声和尾气。 3.2.2 污染源分析 3.2.2.1 施工期 1 废气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废气主要来自地面开挖、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的施工扬尘及施工机械、 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管道焊接过程产生的焊接烟尘及在封堵段管道放空、旧管道油品回收 及管道清理过程中产生的非甲烷总烃。 (1)施工扬尘 在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物为施工扬尘,类比其它建筑工地,预计本项目施工扬尘主要来 自以下几个方面:土方挖掘扬尘及现场堆放工程土产生扬尘、施工废料堆放及清理产生扬尘、 车辆及施工机械往来造成的道路扬尘(主要由运输车辆的撒漏和车轮带出的泥土造成)。 (2)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尾气 项目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施工机械部分以柴油为燃料,会产生一定量废气,另外施工运输 车辆也有尾气排放,主要污染物为 CO、HC、NOx、PM,产生量较小,且具有间歇性和临时 性的特点,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3)焊接烟尘 项目在管道连接、补口及补伤是需焊接,为间歇式使用,使用焊材量约 1.7t。 据查阅资料(产污系数取自《机械工程师》(2007 年第 9 期)中《焊接车间控制烟气技 术措施》一文,文章编号:1002-2333(2007)09-0153-03。),焊机产生的接烟尘量约 5-8g/kg原料,本项目焊接烟尘产污系数取中间值 6.5g/kg 原料,经计算焊接烟尘产生量约为 11.05kg, 为室外无组织排放。 (4)非甲烷总烃 在封堵段管道放空、旧管道油品回收及管道清理过程中,由于成品油挥发,会产生少量 烃类废气。 2 废水 施工期废水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生活污水、车辆冲洗废水和管道试压废水。 (1)生活污水 本工程管线工程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本工程沿线施工工人主要从当地 雇用,沿线施工不设置食堂等生活设施。本工程管线施工工人最大人数约 50 人/d,用水约 20L/ 44 人•d,施工期约 3 个月,生活污水产生量约 1m3/d,施工人员利用周边卫生服务设施,不单独 设置卫生间,生活污水严禁排入工地附近的地表水体。 (2)车辆冲洗废水 施工过程中设备及车辆冲洗,废水产生量一般为 40~80L/车,冲洗废水主要污染因子为 SS,废水临时沉淀 池沉淀后洒水抑尘。 (3)管道试压废水 本工程管道敷设后需进行试压,使用清洁水,采取分段试压的方法,前一段管道试压后 产生的试压水收集暂存,在后一段管道试压时重新泵入循环使用,最终试压废水用于洒水抑 尘。试压废水产生量为 186.9m3。由于本工程所用管道均为新出厂管道,试压废水在密闭管道 内使用,因此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其主要污染物为 SS。 3、噪声 各施工区段内随着工程进展,将采用不同的机械设备施工,如在挖沟时采用挖掘机,布 管时使用运输车辆和吊管机,焊接时使用电焊机及发电机,管线入沟时采用的吊管机,回填 时使用推土机,箱涵混凝土浇筑时使用振捣棒等。这些施工均为白天作业,根据施工内容交 替使用施工机械,并随施工位置变化移动;管线施工的每个施工区段作业周期约为 20 天。施 工期机械噪声产生情况见下表。 表 3.2-1 主要施工阶段噪声源强 单位:dB(A) 序号 设备名称 源强 dB(A) 序号 设备名称 源强 dB(A) 1 挖掘机 92 6 混凝土翻斗车 90 2 吊管机 88 7 混凝土振捣棒 95 3 电焊机 85 8 切割机 100 4 顶管机 90 9 发电机 105 5 推土机 90 4、固体废物 本工程开挖土石方作为回填土,全部用于回填。拆除过程产生的旧管道由中国石化销售 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天津储备库回收利用。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废料、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含油废物。 (1)施工废料 施工废料主要包括焊接作业产生的废焊条、防腐作业产生的废防腐材料等施工废料。施 工废料的产生量按 0.1t/km 估算,本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施工废料量约为 0.6t。 (2)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45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按每人每日 0.5kg 计,最高施工人员为 50 人,则最高日产生生 活垃圾 25kg/d。 (3)含油废物 在旧管道油品回收及管道清理时可能会产生沾油防渗彩条布和废油桶,属于危险废物, 废物编码为 900-249-08,预计产生量为 0.01t。 5 生态环境 临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临时占地和永久占地。项目迁改段管道线路长 度约 3197m,旧管拆除长度约 3.5km,线路标志桩、测试桩及警示牌占地永久用地 43m2,新 管道敷设及旧管道拆除施工作业带临时占地为 5.94 万 m2。项目占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城 镇建设用地,施工作业范围内为城市生态系统,目前为荒地,主要植被为芦苇。 3.2.2.2 运营期 本项目为石油管线改迁工程,项目运营期无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产生。运营期 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输油管线在运行时因自然灾害、施工质量、操作不当及腐蚀泄漏时,对 周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造成的污染。 46 3.3 污染物汇总 本项目施工期和运行期主要的污染源及拟采取的治理措施要点汇总情况详见下表。 表 3.3-1 本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汇总表 内容 时 段 排放源 (编号) 污染物 名称 处理前产生 浓度及产生量 排放浓度及排放量 治理措施 施工现场 施工扬尘 0.5~0.7mg/m3 0.5~0.7mg/m3 文明施工、洒水抑尘 等 施工机动 车、机械设 备 THC、CO、 NOx 少量 少量 使用合格燃料,禁止 超载 管道焊接 焊接烟尘 少量 少量 - 旧管道拆 除 非甲烷总 烃 少量 少量 - 类型 大 气 污 染 物 施工 期 运营 期 水 污 染 物 施工 期 项目运营期无废气排放 施工人员 生活污水 1m3/d 0 施工人员利用周边 卫生服务设施,不单 独设置卫生间 管道试压 试压废水 186.9m3 0 经沉淀后洒水抑尘 车辆冲洗 冲洗废水 40~80L/车 运营 期 固 体 废 物 施工 期 项目运营期无废水排放 施工 现场 施工废料 0.6t 0 生活垃圾 25kg/d 0 含油废物 0.01t 0 运营 期 噪 声 经沉淀后洒水抑尘 由物资部门回收利 用 袋装收集暂存后,委 托城管委定期清运 交由资质单位处置 项目运营期无固体废物排放 本项目施工期施工机械噪声源强为 88~105 dB(A),运营期无噪声产生。 3.4 清洁生产分析 清洁生产是指在生产全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持续地运用整体预防污染的战略,达到 减少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也就是以清洁的原料、清洁的生产过程为基础,生产清洁的 产品,采取有效的污染物治理措施,并从优化工艺、改进设备、加强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 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物耗,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降低排污的目的。清洁生产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47 清洁生产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它强调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全过程,通 过不断改善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是工业污染防治 的最佳模式,其核心是从源头抓起,预防为主,生产全过程控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的协调统一。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执行污染物达标排放,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 法强制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 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种废物的循环使用;在消费环节,要大量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管道工程作为运输工程,本身并不生产新的产品,但在运行过程中也要耗能、耗水和排 污,即也存在清洁生产的问题。本工程清洁生产分析主要考虑实施先进的油品输送工艺、先 进设备和加强清洁生产管理等措施,达到节能、降耗和减污的目的。本章主要从输送工艺、 站场工艺设备等方面分析本工程是否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 3.4.1 运输方式的比较 3.4.1.1 运输综合指标比较 油品的运输方式有多种,如铁路、公路、水路和管道运输等,与火车、汽车等陆路运输 油方式相比,管道运输是一种物耗最少、废物减量化和效益最大化、先进、清洁的运输方式。 其优点如下: (1)管道输送可以大大降低因陆路运输的能耗; (2)管道输送可以避免运输途中及装卸过程中造成的油品挥发损失; (3)管道输送便于管理,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避免了由于交通意外造成的油品 泄漏和污染,降低了运输的风险性; (4)本工程采用密闭管道输送流程,与开放式流程相比,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事故隐患, 减少占地且便于控制管理; (5)避免铁路运输、公路运输间断性的影响,保证企业连续生产; (6)管道运输与铁路、公路运输相比还可以节约运费; (7)减少了中间环节,保证了油品的质量。 不同的运输方式清洁生产综合指标比较见下表。 表 3.4-1 运输方式 指标 运输成本 不同的运输方式清洁生产综合指标比较 管道 铁路 公路 内河(驳船) 海运(远洋油轮) 1 4.1 8.2 1.3 0.4 48 能耗 1 2.0 6.4 1.2 0.4 烃类损耗量(kg/t) 0.05 3.4 2.0 1.6 1.6 事故伤亡人数(人/t·km) 1 33 333 / / 事故发生率 1 5.9 16.7 / / *注:表中数值除烃类损耗外,均是其他运输方式与管道运输比值。 3.4.1.2 管道运输先进性比较 如成品油全部采用车运输,管道运输与车运输的先进性比较见下表。 表 3.4-2 油品管道运输与汽车运输的先进性比较 序号 管道运输 车运输 1 运输组织难度小,运费低 运输组织难度大,运费高 2 不受气候影响,连续稳定运输 受气候影响,运输连续性差 3 安全可靠性高,意外事故率低,有利于保护环境 易引发各种交通事故,安全性差 4 油品密闭输送,损耗小,对环境污染较轻 油品挥发损耗大,污染环境严重 5 提高了运输量,节省了铁路和公路运输资源 占用了铁路和公路运力,增加了运输的繁忙 度,影响铁路和公路安全。 3.4.1.3 管道运输与车运方式污染物排放量比较 设计油品采用车运方式运输,则油品在装卸、倒运的过程中,由于挥发、泄漏等原因产 生大量的损耗,这些损耗的油品小部分挥发进入大气环境,大部分泄漏至陆地或水域,破坏 了土壤、污染了水体。如果采用管道运输,由于密闭输送,不需倒运,油品的损耗将减少, 从而使泄漏至环境造成污染的油品量每年大大减少。 另外,油品运输车辆排放尾气中 SO2、NOx 和烟尘对环境的污染也相当严重,如果采用 了原油管道运输,这部分污染没有了,大大地提高了运输沿途流域的环境质量。 3.4.1.4 管道运输成本及油损耗成本的比较 本工程建成后,油品采用管道运输,一是由于管道运输费用大大低于车运费用,节约了 大量运输费用,二是由于管道运输油品损耗低于车运,故在运营期内平均每年为石化企业节 约大量运输费用和损耗费用。由此可见,油品管道运输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企业的经济 效益。 3.4.2 本项目清洁生产技术 (1)输送工艺先进性 目前常用的油品管道输送方式主要有两种:旁接油罐输油和密闭输油。与旁接输送相比, 密闭输送主要有如下优点: 目前,管道采用常温方式下的密闭输送工艺,密闭输油能量可以传递,各站提供的能量 49 可以充分利用,基本上能够消除节流损失,能量利用率高。 因此,本工程油品外输管线采用密闭输送方式,输送工艺先进、安全、可靠,基本达到 技术先进,管道运行安全、可靠、经济的目的。 (2)使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实现管输最优化 本工程完成后各站场控制使用了先进控制系统,拥有事故自动报警,以保证输油管道安 全、可靠、高效、经济地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事故泄漏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操作 人员,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操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3)定期清管,提高管道输送效率 现有各站场均具有清管功能,可以定期清管,减少管道阻力,节省能源,同时又能减轻 管道内壁腐蚀,延长管道寿命。 (4)顶管施工方式 项目在改线段新建管道穿越主要的道路采用顶管施工方式,施工方式具有施工周期短、 费用低、需用人员少、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3.4.3 施工期清洁生产控制措施 1、加强施工管理 选择具有丰富的长输管道施工经验施工工艺及经验等专业资质、业绩优秀和装备先进的 专业化施工队伍,管道施工单位应持有劳动行政部门颁发的压力管道、压力容器安装许可证, 并建立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输油管道施工质量,在实施工程监理的同时,实施环境监 理工作,以加强施工管理,规范施工行为,最大限度地减轻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2、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方式 穿越公路时采用顶管施工方式,施工方式具有施工周期短、费用低、需用人员少、环境 影响小等优点。 3、减少施工营地建设 在施工期内,不建施工营地,施工队伍租用当地民房,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 依托当地生活设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节水措施分析 对管线输油埋管前进行管道试压,为了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减少排量,尽量重复利用。根 据以往的施工经验,水源重复利用率达 50%,试压为分段进行,用水量一般为充满整个管道 容积的 1.2 倍。 50 3.4.4 持续清洁生产 本工程除在设计、施工、运行中实施一系列清洁生产技术措施外,在运行管理中也实施 持续的清洁生产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在项目运营期,建立和运行公司 HSE 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部门设置环境管理机构,贯 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组织制订企业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和标准, 并督促检查执行;根据企业特点,制定污染控制及改善环境质量计划;组织环境监测、事故 防范以及外部协调工作:组织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和善后事宜;组织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和技术培训工作;监督“三同时”规定的执行情况,确保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同时运行,有效控制污染;检查本单位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 2、加强职工环保知识宣传与培训 (1)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2)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职工清洁生产意识和技能。 3、加强外部联系 (1)积极与地方环保部门协调,确定合理的管理目标; (2)依靠地方监测部门的力量,对工程排污情况进行监测;与地方规划部门和安全保卫部 门紧密结合,避免第三方对管道的破坏,保障管道运行安全; (3)采用户外板报、招贴画、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保护管道法律、法规,如《石油天然 气管道保护法》,使沿线群众熟悉和了解管道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由于本工程采用了先进的输送工艺,减少了“三废”排放源,从工艺 技术、能耗、防腐、节水、施工管理、污染物的排放、运营管理等方面均符合清洁生产原则。 3.5 总量控制分析 本次迁改工程不涉及阀室。管道建成后在运营期无废水、废气产生。因此,本项目无需 申请总量。 51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4 区域环境概况 4.1 地理位置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于华北平原北部,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交汇点上、海河流域 下游、天津市中心区的东面,渤海湾顶端,濒临渤海,北与河北省丰南县为邻,南与河 北省黄骅市为界,地理座标位于北纬 38°40′至 39°00′,东经 117°20′至 118°00′。紧紧依 托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最完善的城 市配套设施。 迁改项目起点位于规划西中环快速路东侧(E117.609551°,N39.006372°),桩号 XC001,平面里程数为 0+000(X=287071.084,Y=135682.181),终点至天津大道南 侧,与现有管线相接(E117.618755°,N39.981858°),桩号 XC020,平面里程数为 3+197.0 (X=284425.025,Y=136575.633),全程约 3197m。周围环境示意图及现状见下图。 空地 在建住宅 空地 图 4.1-1 项目周边环境示意图 52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项目起点 项目终点(天津大道南侧) 项目沿线(西中环已建路段东侧) 项目沿线(西中环规划路段东侧) 图 4.1-2 项目选址处现状照片 4.2 自然环境概况 4.2.1 地形地貌 滨海新区以平原为主,中部有大港水库,陆地呈环状分布在水库四周,地势平坦, 高差不大,平均海拔为 2 米(大沽高程),最低为-1m,地面坡度 1/10000 左右,处在 我国典型的淤泥质海岸岸段北部渤海湾西岸。根据地貌基本形态和成因类型,自西向东 53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划分为冲积平原、海积冲积低平原、海积低平原和潮间带区(潮滩)。 评价区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评价区及周边土壤以潮土、盐土为主。本项目沿线及 周边主要为荒地、水泥路面,废弃水塘,正在进行平整,无植被分布。 4.2.2 气候特征 本项目所在区域为滨海新区,气象与气候采用塘沽气象站(站号 54623)资料,气 象站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 117.7167°,北纬 39.05°,海拔高度 4.8m。 以下资料根据 2000-2019 年塘沽气象站气象数据统计分析。 (1)气象概况 天津四季特征明显,春季(3~5 月)气候特点为多大风、少雨,干燥,冷暖变化大, 低能见度和低云天气少,盛行西南风;初夏(6 月)天气干热,多阵性降水,盛夏(7、 8 月)高温闷热,多雨,多雷暴,盛行东风或南风;秋季降温快,多晴天,多晨雾,盛 行西南风或西北风;冬季气候特点为降雪少,寒冷,多大雾天气。盛行西北风。多年常 规气象统计资料详见下表。 表 4.2-1 (2000-2019 年)气象观测资料统计表 统计项目 统计值 极值出现时间 极值 多年平均气温(℃) 13.6 累年极端最高气温(℃) 37.4 2000-07-01 40.5 累年极端最低气温(℃) -12.4 2010-01-06 -18.4 多年平均气压(hPa) 1016.2 多年平均水汽压(hPa) 11.5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58.2 多年平均降水量(mm) 542.5 2010-08-21 160.4 多年平均风暴日数(d) 0.1 多年平均雷暴日数(d) 20.0 多年平均冰雹日数(d) 0.8 多年平均大风日数(d) 9.3 多年实测极大风速(m/s)、相应风速 20.2 多年平均风速(m/s) 3.0 多年主导风向、风向频率(%) SSW 10.6 多年静风频率(风速<=0.2m/s)(%) 2.6 灾害天气 统计 (2)风速及风向 1)月平均风速 塘沽气象站月平均风速如表 4.1-2。04 月平均风速最大(3.9 米/秒),08 月风最小 (2.5 米/秒)。 54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表 4.2-2 塘沽气象站月平均风速统计(单位 m/s)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风速 2.9 3.0 3.6 3.9 3.6 3.2 2.8 2.5 2.5 2.7 2.7 2.7 2)风向特征 近 20 年资料分析的风向玫瑰图如图 4.1-3 所示, 塘沽气象站主要风向为 SSW 和 SW、 ESE、E,占 38.2%,其中以 SSW 为主风向,占到全年 10.6%左右。 表 4.2-3 塘沽气象站年风向频率统计(单位%) 风 向 频 率 N NNE NE ENE E ESS SE SSE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C 3.5 2.5 3.7 5.0 8.2 9.0 5.6 3.6 4.9 10.6 10.4 6.5 4.2 6.5 8.2 5.2 2.6 图 4.2-1 塘沽风向玫瑰图(静风频率 2.6%) 3)风速年际变化特征与周期分析 根据近 20 年资料分析,塘沽气象站风速呈现下降趋势,每年下降 0.09%,2000 年 年平均风速最大(4.2 米/秒),2013 年年平均风速最小(2.4 米/秒),周期为 10 年。 55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图 4.2-2 塘沽(2000-2019)年平均风速(单位:m/s,虚线为趋势线) (3)温度 1)月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 塘沽气象站 07 月气温最高(27.3℃),01 月气温最低(-2.7℃),近 20 年极端最 高气温出现在 2000-07-01(40.5℃),近 20 年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 2010-01-06(-18.4℃)。 图 4.2-3 塘沽月平均气温(单位:℃) 2)温度年际变化趋势及周期分析 塘沽气象站近 20 年气温呈现上升趋势,每年上升 0.05%,2017 年年平均气温最高 56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14.5℃),2010 年年平均气温最低(12.5℃),周期为 20 年。 图 4.2-4 塘沽(2000-2019)年平均气温(单位:℃,虚线为趋势线) (4)降水 1)月平均降水与极端降水 塘沽气象站 07 月降水量最大(146.4 毫米),01 月降水量最小(3.6 毫米),近 20 年极端最大日降水出现在 2010-08-21(160.4 毫米)。 图 4.2-5 塘沽月平均降水量(单位:毫米) 2)降水年际变化趋势与周期分析 57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塘沽气象站近 20 年年降水总量无明显变化趋势,2012 年年总降水量最大(833.9 毫米),2002 年年总降水量最小(294.2 毫米),周期为 5 年。 图 4.2-6 塘沽(2000-2019)年总降水量(单位:毫米,虚线为趋势线) (5)日照 1)月日照时数 塘沽气象站 05 月日照最长(265.9 小时),12 月日照最短(150.0 小时)。 图 4.2-7 塘沽月日照时数(单位:小时) 2)日照时数年际变化趋势与周期分析 塘沽气象站近 20 年年日照时数呈现上升趋势,每年上升 17.04%,2019 年年日照时 58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数最长(2679.0 小时),2006 年年日照时数最短(2048.0 小时),周期为 3-4 年。 图 4.2-8 塘沽(2000-2019)年日照时长(单位:小时,虚线为趋势线) (6)相对湿度 1)月相对湿度分析 塘沽气象站 07 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大(72.6%),03 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小(48.2%)。 图 4.2-9 塘沽月平均相对湿度(纵轴为百分比) 2)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趋势与周期分析 塘沽气象站近 20 年年平均相对湿度呈现下降趋势,每年下降 0.31%,2006 年年平 59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均相对湿度最大(64.0%),2019 年年平均相对湿度最小(53.2%),周期为 20 年。 图 4.2-10 塘沽(2000-2019)年平均相对湿度(纵轴为百分比,虚线为趋势线) 4.2.3 水文 滨海新区地处海河流域下游,境内自然河流与人工河道纵横交织,水系较为发达。 区内有一级河道 8 条,二级河道 14 条,其它排水河道 2 条,水库 7 座。 一级河道 8 条:蓟运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金钟河、海河、独流减河、马厂减 河、子牙新河,河道总长度约 160km。二级河道 14 条:西河、西减河、东河、东减河、 新地河、北塘排咸河、黑潴河、八米河、十米河、马厂减河、青静黄排水河、北排水河、 兴济夹道减河、荒地排水河。排水骨干河道有中心桥北干渠、红排河、新河东干渠、马 圈引河、十八米河等。其它排水河道有 2 条:北塘排污河、大沽排污河,河道长度 21km, 主要用于汛期排沥,非汛期排泄城区部分污水及中、小雨水。水库 7 座,其中大型水库 1 座,北大港水库,水面面积 149km2。中型水库 6 座,包括营城水库、黄港水库、北塘 水库、官港水库、钱圈水库、沙井子水库,水面总面积 48.8km2。 滨海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较浅,一般为 0~2m,主要补给源自大气降水,水力 坡度小、径流缓慢,主要化学类型为氯化钠或氯化钠镁型水,约占整个滨海新区面积的 83%,为咸水水化学类型;深层地下水埋藏较深,主要靠侧向径流和越流补给,呈现由 北向南或由东北向西南的水平水化学分带规律。 长期以来,滨海地区地下水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浅层地下水均为咸水,基本上 60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不开采,深层地下水开采强度较大,开采层位较深,主要开采层位已达到 800m,是天 津市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本项目评价区内无地表水系,项目北端距离海河约 400 米。 评价区地下潜水存贮条件较好,埋深浅,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蒸发。 4.2.4 区域地质条件 4.2.4.1 地层岩性 评价区分布巨厚松散岩层为新近系、第四系,所涉及的地下水含水层重点为新近系、 第四系含水层,故对新近系、第四系地层沉积特征自下而上介绍如下: (一)新生界新近系(N) 平原第四系深覆盖区新近系广泛分布,为一套陆源碎屑岩为主的内陆河、湖相沉积。 新近系经历了早期断陷和晚期坳陷两大沉积发育阶段,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均呈角度不 整合接触。 划分为中新统馆陶组(N1g)和上新统明化镇组(N2m)。 馆陶组(N1g)——分布广泛,沉积旋回性明显,具粗~细~粗三分性。为杂色砾 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与灰绿、紫红、棕红色泥岩组成不等厚互层。底部发育的 一套燧石砾岩稳定而分布广泛,是区域标志层,厚度 0~452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 触。 明化镇组(N2m)——为灰、灰绿色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灰黄、棕红色泥岩,分为 上、下两段。下段为细粒段,以泥岩为主夹粉—细砂岩;上段为粗粒段,泥岩与泥质砂 岩、粉—细砂岩的正粒序韵律层。总厚度 628~1318.5m。 (二)新生界第四系(Q) 底界埋深 300~430m 左右,从下向上可分为下更新统(杨柳青组)、中更新统(佟 楼组)、上更新统(塘沽组)及全新统(天津组)四段。 下更新统(Qp1)——底界埋深 267~425m,厚度 110~220m。在西南部为棕、棕 黄、棕红色及灰绿色黏土与砂、粉砂、粉土不规则互层。铁锰结核普遍,钙核常见。东 北部色深,以黄、灰、深灰色为主,夹有棕、灰绿色,局部见棕红、灰黑色。岩性主要 为粉质黏土、粉土与砂、粉砂不规则互层,钙核少见,几乎不见铁锰结核。 中更新统(Qp2)——底界埋深 151~204m,厚度 90~120m。在西南部为灰、浅灰 色细砂、粉砂及黄、灰、棕、灰绿色粉土、粉质黏土,夹深灰色、黑灰色黏土,砂层较 多,普遍见钙结核,铁锰结核偶见。东北部砂层较多,黏土较少,色调偏深灰、黄,以 61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灰为主。 上更新统(Qp3)——底界埋深 60~88m,厚度 42~66m。岩性为黄灰、深灰、黑 灰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细砂、粉砂不规则互层。西南部黏土较多,钙核常见。东北部砂 层较多,黏土少,钙核少见。 全新统(Qh)——底界埋深 25m 左右。下部为陆相冲积层灰黄色粉土、粉质黏土, 厚度 5.00、2.00m 左右;中部为海相层,灰色粉质黏土、粉土,厚度约 7.00、4.00m 左 右;顶部为河漫滩相粉质黏土和人工填土层,厚度分别为 1.00、4.00m。 4.2.4.2 构造和断裂 评价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准地台。华北准地台在天津市域内以宝坻-宁河岩 石圈断裂为界分为北部的燕山台褶带和南部的华北断坳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华北断坳是 新生代以来的裂陷区。天津处于华北断坳的东北部,其中包括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和冀 中坳陷三个三级构造单元,本项目厂址处于的三级构造单元为沧县隆起,四级构造单元 为小韩庄凸起(详见“天津市地质构造单元分区图”)。 沧县隆起(Ⅲ2): 沧县隆起位于冀中坳陷东侧,以下第三系缺失线及断裂为界,其东以沧东断裂与黄 骅坳陷为邻。沧县隆起(天津段)划分为王草庄凸起(Ⅳ3)、潘庄凸起(Ⅳ4)、双窑 凸起(Ⅳ5)和白塘口凹陷(Ⅳ6)、小韩庄凸起(包括小东庄凸起)(Ⅳ7)、大城凸起 (Ⅳ8)六个四级构造单元。 小韩庄凸起(包括小东庄凸起)(Ⅳ7): 位于白塘口凹陷之东,其东以沧东断裂与黄骅坳陷为界,小韩庄凸起是以寒武系为 核,以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为翼的半背斜构造。 62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拟建场地位置 图 4.2-11 天津市地质构造单元分区图 第四系沉积厚度 300~430m,其下为新生界和下古生界基岩,断裂构造比较发育, 评价区附近发育的规模较大的有沧东断裂和海河断裂,为隐伏断裂,呈北东-南西向延 63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伸,区内地质发展历史、构造特征受该断裂控制。对该断裂的特性描述如下: 沧东断裂――该断裂南起山东大名,北与宁河—昌黎断裂相交,全长约 350km。表 现重力为梯度带,断裂总走向北东 25°-45°,倾向南东,倾角 20°-60°,多为上陡下缓 的正断层,断裂为切穿古生界的基底断裂。沧东断裂形成于中生代,以始新世和渐新世 早期活动最强烈,两盘落差近千米。渐新世晚期活动减弱,断距自南向北减小,落差 700—100m。至中新世断距继续减小,落差在二百米至几十米,一直延续到第四纪。根 据天津市地震局《天津市区域地震构造图使用说明书》,沧东断裂的最新活动为中更新 世,其北段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条件和背景,其未来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为 Ms6.4 级。 海河断裂——断裂总体方向 NWW,是一条贯穿天津市区,经东丽区、塘沽区一直 延伸到渤海湾西部的区域性大断裂,贯穿了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北部,总长度近 300km, 天津地区长 70 余公里。海河断裂由高精度航磁、重力、大地电磁测深等手段确定是一 条切割深度大于 8km 的深断裂。在 ΔT 航磁图上表现为不同性质磁场区的分界线,磁异 常的截断及错动线。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表现为重力高值区与重力低值区的分界线及线 性重力梯度带。海河断裂根据其空间位置、几何特征、活动性质及其与 NE 向构造交切 关系,可明显划分三段:东段(沧东断裂以东)为全新世活动断裂;中段(沧东断裂至 天津断裂)为第四系早期活动断裂;西段(天津断裂以西)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海河 断裂由多条分支断层组成,各断层总体向南倾,倾角上部较陡,向下逐渐变缓。各分支 断层间距 2~3km,使整个断裂带宽度达到了 10km 以上。这些分支断裂有些倾向相同, 由南向北形成阶梯状正断层,有些倾向相反,形成局部“Y”字形构造。 本次调查评价区域位于滨海新区,其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层厚度均大于 60m。根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 年版)第 4.1.7 条判定,可忽略发震断 裂错动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64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本项目位置 图 4.2-12 天津市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4.2.5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4.2.5.1区域地下水类型及动力特征 1、浅层地下水含水系统 浅层地下水指地表以下第Ⅰ含水组,水力特性为包气带水、潜水、微承压水或浅层 65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承压水,地层时代为Q4+3。浅层淡水一般厚度为10-20m,分布不连续,在西青区西南部 子牙河古河道带,涌水量可达500-1000m3/d,其余地区涌水量一般100-500m3/d。浅层微 咸水及咸水在区域内广泛分布,埋深50-60m,涌水量一般100-500m3/d,为第四纪晚更 新世(QP3)以来受多次海侵及后期改造形成,岩性结构为多种岩性相间结构或上细下 粗的双层结构,期间粘性土层分布不稳定,形成条件上参与现代水循环,接受降雨补给 和蒸发排泄。 2、深层地下水含水系统 第Ⅱ含水组(QP2):地下水赋存在第四系中更新统地层,底板埋深 150-160m,顶 板与咸水底板一致,含水介质以粉细砂为主,含水层呈条带状分布,砂层累积厚度 30~ 40m,涌水量一般在 500-1000m3/d,导水系数一般 50~200m2/d。水位埋深 30~40m。 本区属于超采区,是下降漏斗主要分布区。 第Ⅲ含水组(QP1+2):地下水赋存在第四系中更新统地层和下更新统地层的上段, 底板埋深 290~350m,含水介质以粉细砂、细砂为主,含水层分布不稳定,含水砂层累 计厚度可达 40~50m,涌水量一般大于 1000-3000m3/d,导水系数一般 200~400m2/d。 水位埋深 50~60m。 第Ⅳ含水组(QP1):地下水赋存在第四系下更新统下段地层中,底板埋深 400~ 450m,含水介质以中细砂、粉细砂为主,砂层厚度一般 30~40m,涌水量一般 500~ 1000m3/d。导水系数一般 100~200m2/d。水位埋深 70~90m。 据资料记载,70~80 年代天津市(包括调查评价区)大量开采第Ⅱ、Ⅲ含水组,造 成大面积范围地面急剧下降,90 年代至今地下水开采向深部发展到第Ⅳ、Ⅴ组及以下含 水层。 4.2.5.2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调查评价区位于天津东部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含水砂层颗粒细小,砂层厚度薄、 渗透性和导水性差,水力坡度和径流速度缓慢,这样导致该区地下水补、迳、排条件均 不佳。总的地下水补给、径流特点是:在水平方向上,浅层水和深层水由西北向东南方 向补给,且浅层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在垂向上,由水头高的含水岩组向水头低的含水 岩组形成越流补给。而排泄特点是:浅层水通过蒸发排泄,深层含水层通过越流和开采 排泄。由于长期开采深层地下水,导致深层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地下水资源的大量 减少。总体上本调查评价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66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4.2.5.3区域地下水化学特征 1、浅层含水层水化学特征 评价区位于天津市东部平原区,动态特征基本与气象周期一致,高水位出现在 8~9 月,而低水位出现在 4~6 月,变幅范围为 0.50~1.00m。其动态类型属于渗入-蒸发型, 多年动态变化较小。浅层水矿化度多大于 5g/L,并由北西向南东增高,水化学类型以 Cl·SO4-Na·Mg 及 Cl-Na 为主。 2、深层含水层水化学特征 第Ⅱ含水岩组(Q P 2)地下水为矿化度小于 2g/L 的广义淡水,其化学成分主要受晚 更新世以来多次海侵作用及后期改造影响,由北部向南部矿化度逐渐增大,水化学类型 主要为 HCO3·Cl-Na 型和 Cl·HCO3-Na 型,总硬度(CaCO3)176~1300 mg/L。第Ⅲ~Ⅳ含 水岩组地下水为矿化度小于 2g/L 的淡水,各含水组水质变化不大。水化学类型一般为 HCO3-Na 型或 HCO3·Cl-Na 型。深层水氟化物含量普遍偏高,一般 2~4mg/L,其中以第 Ⅱ含水组最高,作为饮用水需作降氟处理。 区域水文地质图和剖面图见下图。 67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拟建场地位置 图 4.2-13 水文地质图和剖面图 68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4.2.6 场地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根据场地潜水水质检测资料分析,场地的地下水类型为 Cl–Na 型、HCO3·Cl–Na 型弱碱性水,pH 值介于 7.84~8.24 之间。水中八 大离子当量分析见下表: 表 4.2-4 地下水八大离子当量分析表 监测 位置 分析 项目 B Z YGC1(S1) (BZ ) C( YGC2(S2) 1 Z B ) 1 ( BZ ) Z mg/L mmol/ L 钾+钠 2290.0 钙 Z C( (BZ ) YGC3(S3) 1 Z B ) 1 ( BZ ) Z % mg/L mmol/ L 99.60 82.10 732.8 15.9 0.40 0.33 镁 259.0 21.32 氯化物 3780.0 硫酸盐 Z (BZ ) C( YGC4(S4) 1 Z B ) 1 ( B Z (BZ ) Z % mg/L mmol/ L 31.87 83.47 7273.0 3.95 0.10 0.26 17.57 75.5 6.21 106.48 84.63 1070.0 876.0 9.13 7.25 碳酸氢根 612.6 10.21 碳酸根 0.00 氢氧根 0.00 Z C( YGC5(S5) 1 Z B ) 1 ( BZ ) Z % mg/L mmol/ L 316.34 77.68 3252.0 465.0 11.63 2.85 16.27 963.0 79.26 30.14 53.39 10400.0 633.0 6.59 11.68 8.12 1183.2 19.72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Z (BZ ) C( 1 Z B ) 1 ( BZ ) Z Z % mg/L mmol/ L % 141.45 78.21 5284.0 229.83 79.09 92.0 2.30 1.27 251.0 6.28 2.16 19.46 451.0 37.12 20.52 662.0 54.49 18.75 292.96 85.38 4890.0 137.75 79.20 8000.0 225.34 91.38 3280.0 34.17 9.96 2050.0 21.35 12.28 396.0 4.13 1.67 34.93 959.8 16.00 4.66 889.7 14.83 8.53 1028.0 17.13 6.95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总矿化度 7527.20 3106.85 22860.90 11179.85 15995.00 pH 8.10 8.24 7.84 7.92 7.14 水化学 类型 Cl–Na HCO3·Cl–Na Cl–Na Cl–Na Cl–Na 69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4.2.7 工作区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天津市地基土层序划分技术规程》(DB/T 29-191-2009)及沿线的勘察资料,该 场地埋深约 20.00m 深度范围内地层按成因年代可分为以下 3 层,按力学性质可进一步划分为 4 个亚层,现自上而下分述之: 1)人工填土层(Qml) 全场地均有分布,厚度为 2.20~3.80m,底板标高为-1.27~-2.14m,主要由素填土(地层 编号①2)组成,呈褐色,软塑状态为主,粉质黏土、黏土土质夹石子,属中(偏高)压缩性土。 人工填土常年受人为活动扰动,填垫年限按小于十年考虑。 2)全新统中组海相沉积层(Q42m) 厚度 14.70~15.80m,顶板标高为-1.27~-2.14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 3 个亚层。 第一亚层,淤泥质黏土为主(地层编号⑥2):厚度为 8.20~11.70m,呈灰色,流塑状态 为主,无层理,含贝壳,属高压缩性土。本层土局部为淤泥、淤泥质粉质黏土、流塑状态为 主的粉质黏土、黏土,因力学性质相近,剖面图上统一绘制为淤泥质黏土。 第二亚层,粉质黏土(地层编号⑥4):厚度为 4.00~7.10m,呈灰色,软塑状态为主, 有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本层土局部夹黏土、粉土透镜体。 本层土各亚层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 3)全新统下组陆相冲积层(Q41al) 本次勘察钻至最低标高-19.45m,未穿透此层,揭露最大厚度 2.40m,顶板标高为-16.35~ -17.35m,主要由粉质黏土(地层编号⑧1)组成,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 属中压缩性土。 70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图 4.2-14 水文地质图和剖面图 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 表 4.2-5 地层编号 ①2 (素填土) ⑥2 (淤泥质黏土) 地层编号 ⑥4 (粉质黏土) ⑧1 (粉质黏土) r( 一般物理力学指标分层统计表 kN/m3 e WL(%) Ip IL 统计项目 W(%) ) 最大值 38.6 19.2 1.099 43.4 20.1 0.89 0.62 4.9 最小值 28.2 18.2 0.836 35.7 16.5 0.33 0.40 3.2 平均值 34.3 18.6 0.996 40.4 18.7 0.69 0.49 4.1 最大值 46.3 18.7 1.299 44.6 20.7 1.14 0.81 4.4 最小值 32.6 17.4 0.929 33.3 14.2 0.87 0.44 2.8 平均值 39.1 18.1 1.111 39.0 17.9 1.01 0.59 3.6 统计项目 W(%) r(kN/m3) e WL(%) Ip IL 最大值 31.8 20.4 0.921 40.5 18.7 0.88 0.47 7.7 最小值 22.8 18.5 0.643 24.4 10.4 0.51 0.23 4.0 平均值 26.5 19.5 0.759 30.4 13.3 0.73 0.33 5.7 最大值 24.3 20.5 0.692 31.6 13.5 0.58 0.31 6.2 最小值 20.8 19.9 0.602 27.1 11.2 0.33 0.26 5.4 平均值 22.1 20.3 0.628 28.7 11.8 0.44 0.28 5.9 71 a1-2(1/MPa) Es1-2(MPa) a1-2(1/MPa) Es1-2(MPa)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4.2.8 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 4.2.8.1调查目标分析 根据对本次调查评价区进行调查发现,调查评价区及周边无城镇供水水源地,也无分散式饮 用水源地等。根据场地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场地埋深 19.00m 段的粉质黏土(⑧1)渗透性能差, 是第一个稳定隔水层,隔水层以上的水是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潜水),此稳定隔水层是 潜水含水层与微承压水良好的隔水顶板,潜水含水层与微承压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差,本 项目运行不会波及到微承压水及深层水。 地下水位以上与大气相通的土层为本场地的包气带层,包气带与地下潜水含水层水力联 系较为紧密。故本次调查研究的重点为包气带、潜水含水层。 4.2.8.2水文地质现场试验 1、布井原则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点采用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的布设原则。监测点应主要 布设在建设项目场地、周围环境敏感点、地下水污染源以及对于确定边界条件有控制意义的 地点。当现有监测点不能满足监测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应布设新的地下水现状监测井, 现状监测井的布设应兼顾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 监测层位应包括潜水含水层、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2倍以上。 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的具体要求: (1)监测点布设应尽可能靠近建设项目场地或主体工程,监测点数应根据评价等级和水 文地质条件确定。 (2)三级评价项目潜水含水层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3个,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 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1~2个。原则上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及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 点各不得少于1个。 2、布井方案 为了解评价区浅层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为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提供参数,针对潜水含 水层,本次在场地沿线评价区范围内施工了 5 口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井、5 个水位观测点。 具体参数详见下表。 井性 井号 水位水质监 YGC1 孔径 (mm) Φ500 表 4.2-6 井身结构参数表 井深 井径 砾料位置 (m) (mm) (m) 20.0 Φ200 1.0~20.0 72 滤管埋深 (m) 1.0~19.0 沉淀管埋深 (m) 19.0~20.0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井性 井号 测井 YGC2 YGC3 YGC4 YGC5 J1 J2 J3 J4 水位监测井 孔径 (mm) Φ500 Φ500 Φ500 Φ500 Φ350 Φ350 Φ350 Φ350 井深 (m) 20.0 20.0 20.0 20.0 10.0 10.0 10.0 10.0 井径 (mm) Φ200 Φ200 Φ200 Φ200 Φ110 Φ110 Φ110 Φ110 砾料位置 (m) 1.0~20.0 1.0~20.0 1.0~20.0 1.0~20.0 1.0~10.0 1.0~10.0 1.0~10.0 1.0~10.0 滤管埋深 (m) 1.0~19.0 1.0~19.0 1.0~19.0 1.0~19.0 1.0~9.0 1.0~9.0 1.0~9.0 1.0~9.0 沉淀管埋深 (m) 19.0~20.0 19.0~20.0 19.0~20.0 19.0~20.0 9.0~10.0 9.0~10.0 9.0~10.0 9.0~10.0 3、抽水试验井的成井工艺 (1)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准备工作→钻机进场→定位安装→开孔→下护口管→钻进→终孔后冲孔换浆 →下井管→稀释泥浆→填砾料→止水封孔→洗井→记录。 (2)设备选型 新建的监测井 YGC1~YGC4 成孔孔径为Φ500mm,井径为Φ200mm,水位监测井 J1~ J4 成孔孔径为Φ350mm,井径为Φ110mm。 钻井设备选用 150 型钻机,成孔采用正循环自然泥浆造浆,泥浆护壁回转钻进成孔,钻 头选用带保径圈的三翼钻头,钻头直径按设计及规范要求选用。 (3)技术要求 1、使用的材料 滤水管:水位水质监测井采用 PVC 塑胶管(防腐),水位观测井采用普通 PVC 管。 沉淀管:沉淀管接在滤水管底部,直径与滤水管相同,长度为 1.00m,沉淀管底口封死。 砾料:滤水管部位围填级配较好的 2~4mm 水洗砾料,填入部位从井底向上至过滤器顶 部以上 1.0m。 黏土球:在砾料的围填面以上填入黏土球止水封隔,以防上下含水层连通。 2、井位确定 为避免对后期工程地下室施工产生影响,抽水井平面位置均布置于拟建物外侧,具体位 置见井位布置图。 3、成孔钻进 钻机安放稳固、水平,护孔管中心、磨盘中心、大钩成一垂线。井管、砂料到位后才能 开钻,钻孔孔斜不超过 1%,要求整个钻孔孔壁圆整光滑,钻进时不允许采用有弯曲的钻杆。 钻进中保持泥浆比重在 1.10 左右,尽量采用地层自然造浆,整个钻进过程中要求大钩吊紧后 徐徐给进(始终处于减压钻进),避免钻具产生一次弯曲,特别是开孔时不能让机上钻杆和水 73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接头产生大幅摆动。每钻进一根钻杆应重复扫孔一次,并清理孔内泥块后再接新钻杆。终孔 后应彻底清孔,直到返回泥浆内不含泥块。 4、下井管 按设计井深事先将井管排列、组合,下管时所有深井的底部按标高严格控制。井管应平 稳入孔,每节井管的两端口要找平,确保垂直,完整无隙,保证连接强度,以免脱落。保证 井管不靠在井壁上和保证填砾料厚度,保证环状填砂间隙厚度大于 100mm,过滤器应刷洗干 净,过滤器缝隙均匀,外包 2 层 80 目滤网。下管要准确到位,自然落下,稍转动落到位,不 可强力压下,以免损坏过滤结构。井管到位后下钻杆,泥浆比重稀释到 1.05 左右,在稀释泥 浆时井管管口应密封,使泥浆从过滤器井管与孔壁的环状间返回地面,稀释泥浆应逐步缓慢 进行。 5、围填砾料 稀释泥浆比重在 1.05 后关小泵量,将填砾料徐徐填入,并随填随测填砾料顶面的高度, 填砾料高度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 6、填黏土球 砾料填完后要进行止水以达到分层抽水的目的。本次试验采用黏土球止水封隔,围填时 采取少量慢下的方法控制下沉速度及数量。 7、井口封闭 为防止泥浆及污水流入井内,井口应高于地面 50cm 左右,并将管外用粘性土夯实。 8、联合洗井 下管前要冲孔换浆,校正孔深,检查井管质量。下管后洗井用泵进行,先用泵洗井,待 出水较少后,用清水对井底进行冲洗,同时用泵洗井,消除井孔内和渗入含水层的泥浆及砾 料中泥土,使水流畅通,达到水清砂净。反复几次抽水,水位、水量无明显变化。 4.2.8.3抽水试验 1、抽水试验设计 本次抽水试验抽水层位为潜水含水层,按单井抽水不带观测井考虑,抽水试验在水位水 质监测井 YGC1 中进行,井深为 20.00m,为完整井。 2、水位观测 水位观测分为 3 个阶段:静止水位观测、动水位观测和恢复水位观测。 静止水位观测:在抽水前对自然水位进行观测,一般每半小时~1 小时观测一次,2 个小 时内观测水位波动值不超过 1 厘米,且无连续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即可认为稳定。 74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抽水试验观测时间间隔设定为 1 分钟,数据自动采集。稳定延续时间:一般在 4 小时以 上。稳定标准:水位波动值不超过水位降深的 1%。 恢复水位观测:在抽水结束后,进行恢复水位观测,观测要求和抽水试验要求相同。 3、降深 本场地潜水含水层主要为粉质黏土、黏土层,抽水井进行了 3 次降深试验。 4、试验中采用的设备 本次抽水试验中采用的主要设备如下: (1)电源―――移动汽油发电机发电; (2)抽水设备―――3m3/h 变频潜水泵 1 台及配套水管; (3)水位观测―――Micro-Diver 水位监测仪 3 个及电测水位计 3 个、无纸记录仪 2 套; (4)涌水量测定―――流量计及流量积记录仪。 照片 1 照片 2 抽水试验现场 抽水试验现场 5、抽水试验资料整理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1)抽水试验数据整理 本次抽水试验数据汇总情况见下表: 表 4.2-7 地下水 类型 井号 井性 井深 (m) 抽水井试验情况一览表 含水层 厚度(m) 试验前稳 定水位标 75 抽水延 续时间 涌水量 (m3/d) 降深 (m) 恢复 水位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潜水 (第一降深) 潜水 (第二降深) 潜水 (第三降深) 高(m) (h) (m) YGC1 抽水井 20.00 18.00 0.463 10.0 10.8 4.28 0.460 YGC1 抽水井 20.00 18.00 0.460 12.7 12.0 5.35 0.459 YGC1 抽水井 20.00 18.00 0.459 16.0 14.4 6.42 0.456 (2)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1)水文地质参数 利用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主要为渗透系数K,影响半径R。 2)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根据勘察资料,抽水试验场区潜水含水层岩性较均匀,厚度较稳定,地下水运动为层流, 抽水过程中,在一定时间内可视为稳定井流,因此符合均质无限含水层潜水完整井稳定流抽 水实验适用条件。 3)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 单井抽水试验 K 公式中: 0.732Q R lg (2 H s) s r R 2 s HK K ——渗透系数,m/d; Q ——抽水井涌水量,m3/d; s ——抽水井稳定时水位降深值,m; R ——影响半径,m; r ——抽水井半径(以钻孔半径计算),m; H ——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4)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结果 利用上述公式对本场地有关水文地质参数进行迭代计算,结果详见下表: 表 4.2-8 地下水类型 潜水(第一降深) 潜水(第二降深) 潜水(第三降深) 水文地质参数表 K(m/d) 单井 0.09 0.09 0.10 76 K(cm/s) 建议值 0.09 1.04×10-4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6、附试验成果曲线图 利用本次抽水试验实际观测数据,绘制了 Q-t、s-t 降深抽水历时曲线以及 s-lgt 曲线。 具体曲线详见下图。 YGC1 井第一降深 Q-t 曲线 YGC1 井第一降深 s-t 曲线 YGC1 井第一降深 s-lgt 曲线 YGC1 井第二降深 Q-t 曲线 YGC1 井第二降深 s-t 曲线 YGC1 井第二降深 s-lgt 曲线 YGC1 井第三降深 Q-t 曲线 YGC1 井第三降深 s-t 曲线 77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YGC1 井第三降深 s-lgt 曲线 图 4.2-15 试验成果曲线图 4.2.8.4渗水试验 1、试验目的和意义 双环法试验是野外测定包气带非饱和松散岩层的渗透系数的常用的简易方法,试验的结 果更接近实际情况。本次场区水文地质调查中,采用双环渗水坑试验对场区包气带的渗透性 进行了研究。 2、试验原理 在一定的水文地质边界以内,向地表松散岩层进行注水,使渗入的水量达到稳定,即单 位时间的渗入水量近似相等时,再利用达西定律的原理求出渗透系数(K)值。 在坑底嵌入两个高 30cm,直径分别为 0.25m 和 0.50m 的铁环,试验时同时往内、外铁环 内注水,并保持内外环的水柱都保持在 0.10m 的同一高度。 由于外环渗透场的约束作用使内环的水只能垂向渗入,因而排除了侧向渗流的误差,因 此它比试坑法和单环法的精度都高。 3、试验仪器 双环、铁锹、尺子、水桶、胶带、橡皮管。 4、试验步骤 (1)选择试验场地; (2)挖试坑; (3)按双环法渗水试验示意图,安装好试验装置; (4)往内、外铁环内注水,并保持内外环的水柱都保持在 0.10m 高度; (5)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观测渗入水量,并做好记录。开始时因渗入量大,观测间隔时间 要短,开始的 5 次流量观测间隔 5min,稍后可按每 10min、20min、30min 观测一次,直至单 78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位时间渗入水量达到相对稳定时结束试验。稳定标准:渗入流量 Q 呈随机波动变化且变幅 <5%。 图 4.2-16 照片 3 双环法渗水试验示意图 照片 4 渗水试验照片 5、试验成果 计算渗透系数: K =Q/AI I=(HK+L+Z)/L 式中 Q-稳定渗流量(m3/min); K-渗透系数(m/d); A-双环内径面积(m2); 79 渗水试验照片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Z-渗坑内水层厚度(m); L-在试验时间段内,水由试坑底向土层中渗透的深度(m); Hk-水向干土中渗透时,所产生的毛细压力,以水柱高表示(m); L 值可在试验后用手摇钻取样,测定其含水量变化得知。如果当试验层为粗砂或粗砂卵 石层,而试坑中水层厚度为 0.10m 时,Hk 与 Z 及 L 相比则很小,I 近似等于 1,则 K=Q/A=V (渗透速度)。若试验层是粘性土类,可按 Hk 的实际数值代入公式计算得出 I 值,再利用 K=V/I 求得渗透系数(K)。 岩石名称 重亚黏土(粉质黏土) 轻亚黏土(砂质黏土) 重亚砂土(粘质粉土) 轻亚砂土(砂质粉土) 表 4.2-9 不同岩性毛细压力 Hk 表 岩石名称 Hk(m) ≈1.0 黏土质细砂 0.8 纯细砂 0.6 中砂 0.4 粗砂 Hk(m) 0.3 0.2 0.1 0.05 根据渗水试验结果及获取工作区包气带渗透系数如下表。 坑号 SS1 SS2 SS3 坑号 SS1 SS2 SS3 表 4.2-10 渗水试验计算过程 Z(m) L(m) I 稳定流速 V’(mL/30min) Hk(m) 1.0 0.1 0.40 3.8 150 1.0 0.1 0.45 3.4 160 1.0 0.1 0.50 3.2 140 表 4.2-11 渗水试验结果 平均值 包气带土层渗透系数 (cm/s) 包气带土层渗透系数(cm/s) 包气带土层渗透系数(m/d) 4.12×10-5 4.40×10-5 0.038 5.43×10-5 -5 3.64×10 最终取工作区内 3 个渗水试验的平均值 4.40×10-5cm/s(0.038m/d)作为包气带渗透系数。 6、试验成果曲线图 利用本次渗水试验实际观测数据,绘制了 K-t 历时曲线。具体曲线详见下图。 80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图 4.2-17 SS1 渗水试验 K-t 曲线 4.2.8.5室内试验渗透系数 根据收集到的同场地勘察报告的室内渗透试验资料,提供埋深 20.00m 以上各层土渗透系 数,并按《工程建设水文地质勘察标准》(CECS 241:2008)第 3.0.8 条表 3.0.8-2 对各层土 渗透性分级如下表。 表 4.2-12 各土层渗透系数表 地层编号 ⑥2 ⑥4 ⑧1 岩 性 淤泥质黏土 粉质黏土 粉质黏土 垂直渗透系数 KV(cm/s) 水平渗透系数 KH(cm/s) 渗透性 6.69×10-7 6.27×10-6 7.50×10-6 极微透水 微透水 极微透水 5.05×10-7 3.00×10-6 5.00×10-6 4.2.8.6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 (1)包气带 经调查评价区 5 口水位水质监测井、5 口水位观测井的水位观测结果,调查评价区潜水 水位标高-0.184~0.442m,具体观测情况详见下表: 表 4.2-13 地下水位观测一览表 井号 YGC1 YGC2 YGC3 YGC4 用途 井口标高(m) 水位水质监测 1.123 1.671 1.224 1.247 地面标高(m) 水位标高(m) 0.550 1.051 0.606 0.701 81 0.363 0.429 0.384 -0.166 水位埋深(m) 0.187 0.622 0.222 0.867 天津储备库南疆至新河成品油管道新城镇南部新城段迁改工程 YGC5 J1 J2 J3 J4 水位监测 1.306 0.830 0.762 1.574 1.365 0.842 0.530 0.482 1.324 1.045 0.442 0.332 0.331 -0.170 -0.184 0.400 0.098 0.052 1.494 1.229 根据潜水水位测量结合场地标高情况,本场地埋深约 1.20m 以上为包气带,包气带土层 主要为人工填土层(Qml)粉质黏土质素填土。 根据现场渗水试验结果,包气带综合垂向渗透系数为 4.40×10-5cm/s(0.038m/d),根据 下表可知,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 表 4.2-14 分级 强 中 弱 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参照表 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 岩(土)层单层厚度 Mb≥1.0m,渗透系数 K≤10-6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岩(土)层单层厚度 0.5m≤Mb<1.0m,渗透系数 K≤10-6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岩(土) 层单层厚度 Mb≥1.0m,渗透系数 10-6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