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厚壳贻贝苗种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pdf

那愛笶的☆ 眼睛21 页 3.565 MB下载文档
《厚壳贻贝苗种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pdf《厚壳贻贝苗种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pdf《厚壳贻贝苗种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pdf《厚壳贻贝苗种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pdf《厚壳贻贝苗种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pdf《厚壳贻贝苗种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pdf
当前文档共21页 2.99
下载后继续阅读

《厚壳贻贝苗种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pdf

ICS CCS 团 体 标 准 T/CI XXX-2022 厚壳贻⻉苗种规范化⽣产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 for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f mussel Mytilus coruscus seedlings (征求意⻅稿) 2022- X- X 发布 2023- X- X 实施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 发布 ⽬ 次 前 ⾔............................................................................................................................. III 1 适⽤范围....................................................................................................................... 1 2 规范性引⽤⽂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场地选择和布局............................................................................................................ 3 4.1 场地选择.............................................................................................................. 3 4.2 场地布局.............................................................................................................. 3 5 育苗前准备⼯作............................................................................................................ 6 5.1 育苗设施的消毒................................................................................................... 6 5.2 育苗设施的维护................................................................................................... 6 5.3 育苗⼯具的准备与制作......................................................................................... 6 5.4 饵料培养.............................................................................................................. 6 6 亲⻉的选择与促熟培育.................................................................................................. 8 6.1 亲⻉的选择.......................................................................................................... 9 6.2 促熟培育.............................................................................................................. 9 6.3 性腺成熟度鉴定................................................................................................. 10 6.4 催产与孵化........................................................................................................ 10 7 幼体培育..................................................................................................................... 11 7.1 幼⾍密度............................................................................................................ 11 7.2 倒池................................................................................................................... 11 7.3 饵料投喂............................................................................................................ 11 7.4 ⽇常管理............................................................................................................ 12 8 稚⻉培育..................................................................................................................... 12 8.1 幼⾍变态附着..................................................................................................... 12 8.2 附着稚⻉培养..................................................................................................... 13 9 稚⻉出池..................................................................................................................... 14 9.1 出苗准备............................................................................................................ 14 I 9.2 出苗⽅法............................................................................................................ 14 9.3 装运................................................................................................................... 15 附 录 A........................................................................................................................ 16 II 前 ⾔ 本⽂件按照 GB/T1.1-2020《标准化⼯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 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某些内容尚未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件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提出并归⼝。 本⽂件主要起草单位:浙江海洋⼤学,上海海洋⼤学,嵊泗县海洋科技研 究所,⼤连海洋学校,嵊泗县⾦义⽔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本⽂件主要起草⼈:祁鹏志、严⼩军、顾忠旗、郭宝英、杨⾦⻰、王有基、 孙景伟、廖智、刘晓、刘慧慧、⻩继、付⾦康、叶莹莹、李继姬、胡梦红、梁箫、 张晓林、周超、何建瑜、何梦岚、李红⻜、董响丽。 本⽂件由浙江海洋⼤学负责解释;通过本标准的制定,为厚壳贻⻉苗种繁 育提供统⼀规范的技术标定参考。 本⽂件是⾸次发布。 III 厚壳贻⻉苗种规范化⽣产技术指南 1 适⽤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厚壳贻⻉苗种⽣产的术语和定义、育苗场地选择、⽣产条件、 饵料培养、亲⻉选择及培育、催产及孵化、幼⾍培育、变态附着及稚⻉培育、 苗种包装及运输、海区中间培育等技术。 本标准适⽤于厚壳贻⻉⼈⼯苗种⼤规模培育。 2 规范性引⽤⽂件 下列⽂件中的内容通过⽂中的规范性引⽤⽽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期的引⽤⽂件,仅该⽇期对应的版本适⽤于本标准;不注⽇期的引⽤ ⽂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于本标准。 GB/T 13195 ⽔质测定 GB 11607 渔业⽔质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 ⽆公害⽔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2 ⽆公害⻝品 海⽔养殖⽤⽔⽔质 NY 5071 ⽆公害⻝品 渔⽤药物使⽤准则 NY 5072 ⽆公害⻝品 渔⽤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SC/T 1008-1994 池塘常规培育⻥苗、⻥种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于本标准。 3.1 ⼈⼯育苗 Artificial breeding 指亲⻉的选择、蓄养、诱导排放精卵、受精、幼⾍培育及采苗,均在室内 ⼈⼯控制下进⾏。 3.2 育苗场 Nursery 进⾏⻉类苗种繁育的场所,主要由育苗室、饵料室、海⽔供应系统、供氧 系统、供热系统等组成。 3.3 亲⻉ Parent shellfish 可繁殖⻉苗的、性腺已成熟的成⻉。 3.4 ⽣殖腺 Gonad 1 对称地排列在身体的两侧,位于内脏囊的表层,外形像⼀个脉状分⽀的盲 囊式器官。⼀般由滤泡、⽣殖管和⽣殖输送管3部分构成。雌雄⽣殖细胞由滤泡 产⽣。 3.5 性成熟 Sexual maturity ⽣殖腺初次发育成熟。 3.6 繁殖季节 Mating season ⻉类并不是在整年都表现出性腺成熟状态,其排精产卵呈阶段性季节性变 化,其排精产卵的季节就称为繁殖季节。 3.7 ⽣殖周期 Reproduction cycle 在性腺发育分期的基础上,对某⼀海区⻉类⽣殖腺的周期性变化做出分析, 也即⽣殖腺的发育周期。 3.8 卵⽣ Oviparity ⽆交配⾏为,直接将⽣殖细胞排出体外。受精卵在⺟体外独⽴发育,胚胎 发育过程中完全依靠卵细胞⾃身所含的卵⻩进⾏营养。 3.9 催产 Spawning induction ⼈⼯⽅法诱导刺激亲⻉产卵、排精。 3.10 胚胎期 Embryonic period 受精卵孵化后尚未形成浮游幼⾍的时期。 3.11 幼⾍期 Larval phase 从浮游幼⾍开始到稚⻉附着的时期。 3.12 浮游幼⾍ Trochophore 体外⽣有纤⽑环,顶端⽣有鞭⽑束,幼⾍可以借助纤⽑摆动在⽔中做旋转 运动。 3.13 D型幼⾍ D-shaped larvae ⼜称初期⾯盘幼⾍,或直线绞合幼⾍。此期幼⾍的主要特征是有壳腺分泌 的原⽣⻉壳包裹了全身,形成两⽚侧⾯观像“D”字形的壳。 3.14 壳顶幼⾍ Umbo larvae D型幼⾍经过⼀段时间的发育,绞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形成壳顶的幼⾍。 3.15 眼点幼⾍ Eyespots larvae 2 从浮游⽣活转变为底栖爬⾏⽣活的幼⾍。 3.16 附着 Adhesion 幼⾍从匍匐爬⾏转变为在基质上附着⽣活的过程。 3.17 附着基 Substratum 供幼⾍附着的基质。 3.18 变态 Metamorphosis 幼⾍向成体过渡的⼀个发育变态阶段。主要特征是⾯盘完全退化,⽤腮呼 吸与滤⻝,钙质的次⽣⻉壳形成,⾜部发达,以⾜丝腺分泌⾜丝营附着⽣活。 3.19 稚⻉ Juvenile mollusk 幼⾍经变态后形态尚与成⻉不同的⽣⻓阶段的⻉类个体。 4 场地选择和布局 4.1 场地选择 厚壳贻⻉喜较⾼盐度的海⽔环境,因此苗场建在外侧岛屿较为理想。要求 场址选在背⻛向阳,紧靠海边,北⾯背⼭,可建⾼位⽔池的地⽅为最佳;⽔源 ⽆⼯业、农业、⽣活污染,且远离污染源;海⽔浑浊度低;海⽔盐度在 22~28 ‰的较适宜,不受降⾬突然变化影响;交通、通讯、电源条件⽅便等,以便降 低造价及⽣产费⽤。 4.2 场地布局 育苗室和饵料室是整个育苗场的主体,多采⽤天然光和⾃然通⻛,在布局 上尽可能向阳,周围⽆⼭体等遮挡。供⽔系统包括沉淀池、砂滤池及⾼位⽔池 依其功能尽量建在地势较⾼处,紧邻苗场的⼭坡上更佳,使育苗⽤⽔可以⾃流, 以节省电⼒。供热系统所⽤锅炉会产⽣煤烟灰尘,应建在主导⻛向的下⻛向。 东南沿海春夏季节,多东南⻛,则锅炉应建在育苗场的⻄北⻆。发电机房和⻛ 机房噪声⼤,尽量远离育苗室及办公、⽣活区。其他附属设施与育苗场⽣产规 模的配⽐要合理,并要有⼀定的余量,当育苗⽔体增⼤时,可根据实际需要灵 活操作。 4.2.1 供⽔系统 主要包括蓄⽔塘、砂滤池、储⽔池、⾼位⽔池。蓄⽔塘。⾯积 15~20 亩,在开启闸⻔能⾃然排⼲的前提下,蓄⽔深⾄少在 1m 以上;如⽆条件 3 建蓄⽔塘,则应在海区设置深⽔⽔泵,其深度以在⼤潮期退潮后能抽到⽔ 深 1m 以下的海⽔为准。暗沉淀池。从蓄⽔塘或海区抽取的海⽔,须在暗 沉淀池中沉淀待⽤。暗沉淀池总⽔体,要与育苗⽔体 1:1 以上配套,并 分隔成 2~3 个,池顶搭棚或加盖⽔泥板。砂滤池。育苗⽤⽔须经⼆级过 滤⽅能使⽤。通常采⽤砂滤的办法,以滤掉⽔中的悬浮颗粒、浮游动物及 其他⽣物的卵⼦、幼体等,以保证育苗⽣产顺利地进⾏。其设计⾼程,介 于暗沉淀池和储⽔池之间,使滤出的海⽔能⾃流⼊储⽔池。砂滤⾯积为 40m 2~60m 2,隔成 2 个,有各⾃独⽴的输⽔管道,便于轮换冲洗。砂滤池 由卵⽯层、粗砂层、细砂层组成,每层之间⽤ 60 ⽬聚⼄烯⽹布隔开。⼆ 级砂滤⾼程低于⼀级,⾯积应为⼀级砂滤池的 1/2。储⽔池。以每天⽤⽔ 量 500m 3 为准,储⽔池的容量应为 800m 3 左右,也应隔成 2 个池,便于清 洗,⽽不误⽣产。⾼位⽔池。通过⾼位⽔池使⽣产⽤⽔直接⾃流到育苗室, 其 池 底 ⾯ ⾼ 程 最 好 能 ⾼ 于 育 苗 池 4m 以 上 ,⾼ 位 ⽔ 池 容 量 以 100~200m 3 即可。 4.2.2 育苗室 育苗室⼀般多⽤砖墙,屋顶采⽤钢梁或⽑⽵架结构,呈“⼈”字形或圆 弧形,加盖玻璃钢瓦或尼⻰薄膜。墙上要多开窗户,可以随时调节光线, 并使通⻛良好。育苗池。池底钢筋混凝⼟,池壁⽔泥浆砌砖块。池底应有 10%的坡度斜向出⽔⼝。育苗池⾯积以 30~40m 2 为宜,净⽔深为 1.3~1.5m。 每 2~4 个苗池要配套⼀个⾯积约 2~3m 2 的集苗槽,⽤于经常倒池、换⽔。 由育苗室隔断设置观察室。观察室具有观察兼值班室的功能,配备的设备 主要有显微镜、解剖镜、照度计、测温仪、温度计、⽐重计和 pH 计、氨 氮⽐⾊器及零星的玻璃器⽫等,以掌握育苗过程中幼体的⽣⻓发育和环境 变化情况。 4.2.3 饵料室 藻类保种室。⾯积约 20m 2,内设置能放置 30 个 3000~5000ml 三⻆烧 瓶的培养架,架上安装⽩⾊节能灯或⽇光灯,阴⾬天时补充光源,使光线 达到 3000~6 000 勒克斯。还需配空调机、电热取暖器等控温设备。室外 需另配套 10m 2 ⾯积的操作间,建有⽔槽、煤⽓灶台等,⽤于洗刷消毒器 4 具、制备培养液、值班管理等。⼀级扩种培养室。⾯积约 40m 2,顶⾯⽤透 光材料,安装可调光的遮光帘,沿壁四周建⾼度 80cm 的台⼦,⽤花岗岩 ⽯板作为台⾯,可放置 100 个以上的 5000ml 的三⻆烧瓶,瓶上⽅约 50cm 处悬挂⽩⾊节能灯或⽇光灯,作为⼈⼯光源备⽤。⼆级扩⼤培养棚。⾯积 约 100~200m 2 ,要求地⾯平整,可容纳 50~100 只 19L 矿泉⽔瓶和 600~ 800 只容量为 50L ⽩⾊聚⼄烯塑料桶,每排桶间留 80cm 的通道,便于藻 桶的出⼊。 藻类培养池。要求光线充⾜,空⽓流通,四周要开宽⼤的窗户,外围 要开阔,避免背⻛闷热,屋顶⽤透光率 75%以上的玻璃钢瓦等覆盖。培养 池⾯积以 15~25m 2 为宜,池净深在 1.2m 左右,共需培养池 20~25 个,总 ⾯积为育苗池的 1/2。池内壁⽤⽩⾊⽔泥刷成⽩⾊更佳。 4.2.4 供⽔管道系统 要求全部使⽤⽆毒⽆臭的 ABS 或 UPVC 材料。⾼位⽔池⾄育苗⻋间 的输⽔主管道直径须在 160~200mm,⻋间主管道配径 100mm。每个育苗 池,配有 2 套直径 80mm 的出⽔管,需要时可同时加冷、热⽔。并配有淡 ⽔管道,⽤于调节盐度和冲洗池⼦。 4.2.5 供热系统 采取提温的办法可以加快亲⻉的性腺发育,达到提前成熟产卵,也可 促进幼⾍的⽣⻓发育速度,缩短育苗周期。常⽤的提温设备是低压蒸汽锅 炉,要求每⼩时蒸发量在 1 吨以上。锅炉房到育苗室需⽤直径 50mm 的⽆ 缝钢管作为蒸汽输送管道。⼊育苗池⽤直径 32 或 25mm 的不锈钢管焊接 成环形管道,并⽤⽀架撑离池底 15cm,出⽓⼝设在池外。各池均⽤蒸汽 阀控制送⽓量,以便于⾃由控制升温速度。 4.2.6 供氧系统 充⽓可以保持⽔中有充⾜的溶解氧,维持⻉苗的⽣命活动所需,有利 于⽣⻓发育。同时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和氨氮的硝化,使饵料和幼体分布均 匀。通常采⽤罗茨⿎⻛机或涡流式⻛机,选⽤的机型有多种,⼀般使⽤⻛ 压 400 千帕,配备 2.5~7.5 千瓦电动机⻛机即可。⼀个育苗场,⾄少应配 备两套配⽤机。送⽓管选⽤与供⽔管道相同材质的硬塑料管,送⽓总管配 5 径 100mm 以上,各池分管配径 50mm,阀⻔独⽴控制,分⽓管⽤ 5~8mm ⽆毒透明聚⼄烯软管,末端装散⽓⽯,1 个/m 2,每个⽓⽯⽤⼩调节阀控制 ⽓量。 5 育苗前准备⼯作 5.1 育苗设施的消毒 育苗池以及饵料池、预热池、⾼位⽔塔、储⽔池、砂滤池等必须彻底 清池消毒。⽤ 50~100mg/L 的漂⽩粉溶液或 20~30mg/L 的⾼锰酸钾溶液 泼洒池壁及池底进⾏消毒,数⼩时后,彻底刷洗⼲净池壁上附着的菌膜、 杂藻等附⽣物,池⻆等死⻆要重点洗刷。对池内的供⽔管道、⽓管、⽓⽯、 加热管道还要⽤ 100~200mg/L 漂⽩粉或者⽤ 200mg/L 的⾼锰酸钾溶液浸 洗消毒。⼲净后,⽅可进⽔备⽤。旧的⽓管、⽓⽯等可以采⽤煮沸消毒更 彻底。严格检查试漏,发现漏⽔查找原因,及时修补,防⽌逃苗。新建⽔ 泥池需⽤淡⽔浸泡 1 ⽉以上,并换⽔数次,以除去泛碱,⽅可⽤于育苗。 5.2 育苗设施的维护 应在育苗前⼀个⽉进⾏全⾯调试,包括加热、充⽓、供⽔设备的运转 试⽤,观察加热性能、充⽓效果、供⽔能⼒等。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以确 保育苗期间各项控制系统正常运转,以免育苗时措⼿不及。锅炉应进⾏年 检,合格后⽅可使⽤。供电系统要保证育苗期间的⽤电稳定,⾃备 2 套以 上发电机组。充⽓系统除电⼒带动外,另需配备⼀台柴油机直接带动的⽓ 泵,以备停电⼜⽆法⾃发电时启⽤。 5.3 育苗⼯具的准备与制作 育苗器具主要是各种⼤⼩塑料桶、盆、⽔勺等,亲⻉的暂养箱框、催 产框(⼀般直径 60cm 的渔⽤塑料篮筐);幼体检查⽤的取样器以及幼体计 数的计数管;洗刷⼯具。各种规格的捞⽹、⼿抄⽹、⼩抄⽹;换⽔集苗⽤ 的⽹袋(300 ⽬、250 ⽬、200 ⽬、150 ⽬、100 ⽬、80 ⽬、60 ⽬、40 ⽬、20 ⽬);进⽔过滤筛绢⽹,各种⽹⽬的筛苗⽹和洗苗袋。任何⼯具在使⽤前 都必须清洗消毒彻底,⽤ 200~300mg/L 的福尔⻢林消毒后,再⽤清⽔⽴ 即冲洗。 5.4 饵料培养 6 厚壳贻⻉⼯⼚化⼈⼯育苗⽣产中的饵料,是单细胞浮游藻类,主要是 培养种类有:⾦藻类(等鞭⾦藻、湛江等鞭⾦藻、绿帕夫⾦藻等)、硅藻 类(⼩新⽉菱形藻、三⻆褐指藻、牟⽒⻆⽑藻)和绿藻类(⻘岛⼤扁藻、 亚⼼形扁藻、云微藻等)。⾦藻类因其个体⼩(5~7µm)、⽆细胞壁、易消 化吸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厚壳贻⻉幼体浮游期的⾸选饵料⽣物。厚 壳贻⻉育苗季节处于冬春季低温期,造成藻类⽣⻓缓慢,培养周期延⻓, 数量上难以满⾜投喂饵料的需求。每年的 12 ⽉份~翌年 2 ⽉份需加温培 养。整个⽣产操作⼯艺分为⼀级扩种培养、⼆级扩⼤培养和三级⽣产性培 养三个阶段。 5.4.1 ⼀级扩种培养 选择⽣⻓旺盛,藻液颜⾊正常,有浮游能⼒的上浮性好,⽆⼤量沉淀 的纯种。应尽量多采购不同地域的藻种同时进⼊保种培养,从中灵活挑选 细胞分裂速度快的进⼈下⼀级培养。保种培养容器及⼯具均⽤烘箱进⾏灭 菌消毒,160℃,恒温 2h,然后停电,冷却后使⽤。保种室要求严格,培 养液、接种、摇瓶所有环节要求⽆尘、70%酒精严格消毒。早春时期,需 ⼈⼯升温设施,如采⽤电取暖器、空调机等。培养容器采⽤ 5000ml 三⻆ 烧瓶,需 50~80 只左右。 5.4.2 ⼆级扩⼤培养 采⽤ 50L 聚⼄烯桶培养。另外,藻类棚还须配备独⽴的充⽓泵,既可 调节⽓量,⼜能防⽌与育苗室交叉污染。在每个桶置⼀⽓管和散⽓⽯。培 养⽤⽔处理。保种和⼀级、⼆级培养⽤海⽔,需煮沸消毒。保种和⼀级培 养⽤⽔直接在煤⽓灶上将海⽔盛于三⻆烧瓶中煮沸。⼆级培养可⽤⽴式茶 ⽔锅炉烧⽔,煮沸后置于⼤⽩桶中冷却待⽤。也可以按每桶 1~3 粒的漂 ⽩精⽚消毒,并⽤ 10g ⼤苏打中和后接种。要有⾜够数量的塑料桶⽤于周 转 。营 养 盐 ⺟ 液 配 ⽅ 。各 种 藻 类 的 基 础 营 养 盐 配 ⽅ 统 ⼀ 采 ⽤ “ 海 洋 3 号 ” 配⽅,实⽤且效果较好。其⺟液配⽅⻅下表,按 1:1000 使⽤。 表 2.1 培养单细胞藻类营养盐⺟液“海洋 3 号”配⽅ 7 试剂名称 ⽤ 量 (克 ) KNO3 100 KH2PO4 10 FeSO4·7H2O 2.5 MnSO4 0.25 EDTA-2Na 100 纯淡⽔ 1000(ml) 煮沸溶解待冷却后,添加 5 滴维⽣素 B1 和 10 滴维⽣素 B12。硅藻类 (⼩硅藻、⻆⽑藻)则每升培养⽤⽔需另添加 10mg 硅酸钠。⽇常管理。 须由专⼈负责,保种和⼀级扩种培养要每天两次以上定时摇培养瓶,以增 加培养液中的溶解⽓体;根据天⽓情况,调节光照强度;必要时借助显微 镜对每瓶藻液进⾏镜检,以确保⽆污染;每天或隔天结合扩种⼯作,进⾏ 分瓶和换瓶接种。 5.4.3 三级⽣产性培养 培养池采⽤开放式为⽔泥池,池底每 2~3m2 放置 1 个散⽓⽯。通⻛条件良 好,顶盖薄型玻璃瓦,冬天⻔窗密封利于保温。池⼦和⼯具都必须进⾏严格消 毒,⽓管和散⽓⽯放在锅中煮沸。⽔泥池培养⽤⽔则在原池消毒或建专⽤消毒 ⽔池进⾏处理。消毒⽤ 50~100mg/L 的漂⽩粉,24h 后⽤ 25~50mg/L 的⼤苏打 中和余氯⽅可使⽤。培养⽅法。分⼀次加⽔培养法和分次加⽔培养法两种。⼀ 次性培养采⽤满池接种,接种藻液来源于⼆级扩⼤培养的塑料⽩桶,⼀般体积 20m3 左右的池⼦,倒⼊藻液 3~5 桶。在低温环境下,藻细胞分裂速度慢时,必 须加⼤接种量。在正常的情况下,5~7 天后即可投喂。这种培养⽅法减轻⼯作 量,效果较好。分次加⽔培养法接种时只加 1/5 消毒⽔于池中,按 1:10~15 接 ⼊藻种,以后根据培养情况,逐⽇加⼊消毒⽔⾄满池,同时按⽐例补充营养盐。 营养盐及施加。在⽣产培养中,营养盐中的氮⽤尿素替代,⼀般每⽴⽅⽔添加 尿素 10~15g,磷酸⼆氢钾 5g,硫酸亚铁 1~2g,EDTA-2Na 盐 5~10g,以后根 据培养情况适当追加。管理。随时观察藻的⽣⻓情况,保持充⾜的⽓量有利于 ⽣⻓。为防⽌污染,要求操作⼈员⽤酒精药棉随时进⾏⼿的消毒处理,要⾄少 每天⼀次镜检。 6 亲⻉的选择与促熟培育 厚壳贻⻉在海区⾃然产卵时间为每年的 2~4 ⽉份,主要集中在 3 ⽉底⾄ 4 8 ⽉初,此时海区温度⼀般在 12℃~14℃,为了赶在厚壳贻⻉性腺⾃然成熟期之 前育苗,需要通过升温的办法,进⾏⼈⼯促熟,加快发育速度,培育温度可控 制在 16℃~22℃,期间慢慢升温。培育时间⼀般需 30~45 天。 6.1 亲⻉的选择 厚壳贻⻉雌雄异体,外表雌、雄不易鉴别。在 11 ⽉底,选择⽣⻓环境优良, 野⽣的 3 龄以上健康成⻉,要求⾜丝粗壮,闭壳有⼒,⽣⻓纹间距宽,壳⻓在 8~ 10cm,肥满度好。解剖已能区分雌雄,⼀般雌性的卵巢颜⾊⽐较鲜艳,呈橘⻩ ⾊、砖红⾊等,⽽雄性通常为乳⽩⾊。可直接利⽤空闲的育苗池,保持采光良 好,光照 5000 勒克斯左右。蓄⽔ 60~100cm,每 3~5m2 安装 1 个散⽓⽯,安装有 蒸汽加热管道。 6.2 促熟培育 6.2.1 亲⻉的清洗 挑选来的种⻉要先去除壳表的附⽣⽣物,⽤海⽔反复清洗⼲净。并⽤⾼锰 酸钾溶液消毒 5 分钟后清洗⼲净,要不断晃动装⻉的容器,以防药液进⼊壳内。 6.2.2 培育密度 亲⻉⽤塑料篮筐吊挂在⽔中,密度⼀般控制在 2~3kg/m3。密度过⾼会造成 饵料供应不⾜导致性腺成熟不⻬,⽽影响催产。 6.2.3 饵料投喂 主要培养和投喂的是⼩硅藻和三⻆褐指藻,⽔中单胞藻密度为 20~30 万 /ml,最好每天维持 18h 以上。勤观察,严格控制饵料的投喂量并及时进⾏调整。 由于培育期间⽔温较低,因此,还要注意投喂的藻液与亲⻉池之间的⽔温差异 不能过⼤,⼀般不能超过 4~6℃,否则藻细胞容易死亡沉底。 6.2.4 ⽔温控制 在亲⻉⼊池后的 4~5 天之内,每天提温 1℃,⾄ 16℃时⽔温持续保持 20 天, 以后随着性腺的发育,再次逐渐提温⾄ 18℃,直⾄培育结束。 6.2.5 换⽔ 随着藻类的添加,⽔位增⾼,应每隔 2~3 天,换⽔ 70%,注⼊的新⽔需在 预热池中预热。⾄后期性腺接近成熟时,原则上应尽量减少换⽔刺激,换⽔时 缓排缓进,同时微充⽓,也要注意投⼊的藻液的刺激,防⽌流产。 9 6.3 性腺成熟度鉴定 厚壳贻⻉的性腺发育⾄成熟,⼤致可分为 3 期。 6.3.1 增⽣期 性腺开始形成,在两侧外套膜的近边缘,隐约可⻅弥散状的浅⻩⾊性腺, ⾁眼难以鉴别雌雄。 6.3.2 ⽣⻓期 性腺分布的⾯积增⼤,逐渐布满整个外套膜,颜⾊加深,⾁眼观察可以区 分雌雄,仔细看能⻅成簇分布的卵⼦。 6.3.3 成熟期 性腺继续增厚,并延伸⾄背嵴部,雌性多呈橘⻩⾊;雄性多呈乳⽩⾊。此 时,成熟种⻉的鉴别⽅法:取⼀载玻⽚,在上⾯滴上 1 滴⽔,⽤针轻戳性腺, 取少量性腺组织于⽔滴中,如果性腺⽴即散开并呈颗粒状则为雌性,如果不能 散开或呈雾状则是雄性。此期,是进⾏⼈⼯催产选择的最佳时机。 6.4 催产与孵化 6.4.1 亲⻉⽤量及清洗消毒 通常 50 千克的亲⻉可以产卵 10~15 亿颗,可获得 D 型幼⾍ 8~10 亿只。⼀ 次催产的亲⻉⽤量由此计算。将性腺已成熟的亲⻉⽤剪⼑剪去⾜丝,清除壳表 ⾯的附着⽣物,分装在多个箩筐中,⽤海⽔冲洗⼲净,然后⽤⾼锰酸钾溶液浸 浴消毒 5 分钟,后再⽤洁净海⽔冲洗⼲净。注意在清洗过程中要不断晃动箩筐, 使⻉壳紧闭,防⽌药液损伤内脏器官。 6.4.2 阴⼲ 将已清洗消毒的亲⻉,平铺摊晾在通⻛良好的⽵帘上进⾏阴⼲。阴⼲时间 6~12h。 6.4.3 催产 ⼯⼚化⾼密度育苗的催产池通常为育苗池,⽤漂⽩粉进⾏清洗消毒,在进 ⽔管⼝套上⼀个 300 ⽬的⽹袋,⼀般催产池的进⽔深度为 100~120cm。盐度在 24~27‰较为理想,池⽔升温到 17~18℃。将欲催产的亲⻉分框转⼊催产池,每 框放 5 公⽄,⽤绳吊或泡沫浮于⽔表层约 30cm 处,每框置⼀个散⽓头,尽量开 ⼤⽓阀充⽓,制造⼈⼯⽔流;充⽓刺激约 2h 后亲⻉既可排放精卵;待少量亲⻉ 10 开始排放精卵后,将喷出⽩⾊烟雾状精液的雄性亲⻉捞出弃掉,防⽌精液过多。 6.4.4 受精卵密度控制 产卵过程中要随时取样检查卵的密度,当池中受精卵密度达到 15 个/ml 左 右时,移出亲⻉⾄下⼀个池继续产卵催产;若发现⽔体因精液过多,致⽔混浊 池底模糊时,也应⽴即移出亲⻉。催产结束后,池中每⽴⽅⽔体加⻘霉素 40 万 单位,EDTA ⼆钠 5 克。 6.4.5 孵化 在⽔温 18~19℃的条件下,经过 30~36h,⼤部分受精卵经孵化发育变态⾄ D 型幼⾍,⼤⼩为 105~110µm。其优劣评价标准为:显微镜观察直线铰合部平 直,圆弧部分光滑⽆缺刻,静置烧杯中,趋光性强,并⼤部分上浮游⾄上层。 否则很难保证以后的培育成活率,应弃之重新催产。 7 幼体培育 7.1 幼⾍密度 1~7 天培育前期,D 型幼⾍阶段以 12~15 个/ml;7 天后壳顶开始隆起;8~ 12 天,壳顶幼⾍前期,10~12 个/ml;13~18 天壳顶幼⾍中期,8~10 个/ml;19~ 25 天,壳顶幼⾍后期,幼⾍密度 5~8 个/ml;23~25 天⻅伸⾜,25~35 眼点幼⾍ 期(匍匐变态幼⾍) ,5 个/ml 左右。如密度过⾼时,应结合倒池进⾏分池。培育 ⽔温与光照。整个浮游幼⾍期的培育⽔温保持在 20~21℃,倒池⽔温差⼩于±1 ℃。光照在 1000 勒克斯左右,不宜太强。 7.2 倒池 幼⾍胚胎发育变态⾄ D 型幼⾍后的当天,须进⾏第⼀次换池(或称倒池) 。 以后根据⽔质变化情况,如投喂藻类是否过量、是否出现⽼化、⽔中原⽣动物 ⼤量繁殖、池⽔不清澈等,每隔 2~3 天倒池⼀次。倒池⽅法是,⽤直径 25cm 的筛绢⽹袋收集,从排⽔阀将池⽔带苗放⼊ 300 ⽬~150 ⽬的筛绢⽹袋中,⻅苗 稍多时,从⽹袋开⼝的另⼀端将苗放⼈提桶,移⾄另外已放满⽔,并已投⼊饵 料的新池中。倒池⽹⽬变换,1~7 天⽤ 300~250 ⽬;8~12 天⽤ 250~200 ⽬; 13~18 天⽤ 200~150 ⽬;20 天后⽤ 150 ⽬。 7.3 饵料投喂 刚变态的 D 型幼⾍,依靠其体内卵⻩供给营养,20h 后,当卵⻩消失,消 11 化系统发育完善,即开始摄⻝。D 型幼⾍浮游期,以⾦藻类为主,开⼝时投喂 藻类密度为 1~3 万个/ml;以后维持在 3~6 万个/ml;壳顶前期,5~8 万个/ ml;到壳顶中期,6~10 万个/ml,并开始辅以混投⻆⽑藻;壳顶后期保持在 10~ 15 万个/ml,匍匐变态期也以投喂⾦藻为主,适量添加⻆⽑藻和扁藻。每天分 2~ 4 次投喂,总投喂量视摄⻝量调整,原则上少量多次。 7.4 ⽇常管理 每天⽇常⼯作主要是计数、测⽣⻓、观察胃饱满度。每天测定幼⾍存池密 度和数量:⽤ 1ml 注射器,随机吸取池中幼⾍,⾄直径 6cm 的表⾯⽫中,滴⼊ 1 滴碘液,使幼⾍静⽌于⽫底,在显微镜下进⾏计数。全池连续取样 6 次,取其 平均值,然后计算幼⾍的密度和幼⾍的存池量。幼⾍的⽣⻓速度测定:以壳⻓ 为测定指标,⽤⽹布浓缩取⼀定数量幼⾍,置于表⾯⽫中,滴⼊ 1 滴碘液固定, 供测量。⽤校正好的显微镜⽬微尺,逐⼀正确测定幼⾍的壳⻓。在正常情况下, 浮游期幼⾍的壳⻓⽇增⻓最⼤ 10µm,⾄壳顶后期⽣⻓速度减慢为每⽇ 3~5µm。 各⽇平均壳⻓参考值分别为第 1 天 110µm;第 3 天 125µm;第 5 天 145µm;第 7 天 165µm;第 9 天 195µm;第 11 天 218µm;第 13 天 230µm;第 15 天 255µm;第 17 天 265µm;第 19 天 280µm。胃的饱满度观察:在测定壳⻓的同时,观察胃的 饱满度。镜检可⻅胃部有与投喂藻类同⾊的⻝物团,并且被摄⼈的藻细胞团在 内旋转。饱⻝时胃饱满,⾊浓,饥饿时空胃,胃部透明,应及时补投。若⽔中 藻液密度较⾼,⽽肠胃仍不饱满,则应考虑⽔质是否正常。 8 稚⻉培育 8.1 幼⾍变态附着 8.1.1 附着时间 厚壳贻⻉进⼊壳顶幼⾍后期(第 20 天)以后,壳⻓达到 260~270µm 时, 幼⾍由浮游⽣活向附着变态阶段过度,进⼊匍匐幼⾍期。25~28d 壳⻓ 280~300 µm,幼⾍壳呈楔形,⾯盘开始萎缩,腮丝发达,⾜部开始发育,⾜丝腺形成。 即⾜基部褐⾊眼点出现。此时,幼⾍寻找合适的附着物,放出⾜丝附着在附着 基上,转为底栖匍匐⽣活。匍匐变态时由于⾯盘退化,鳃⼜发育不全,摄⻝和 活动能⼒很弱,能否顺利变态与浮游期的营养积累关系很⼤。此段时间的操作 管理,是育苗成败的关键,要求环境因⼦稳定,饵料充⾜,才能提⾼附着成活 12 率。 8.1.2 附着基准备 贻⻉的附着基可以⽤ 30cm×50cm 的 40 ⽬的尼⻰筛绢串成,也可以⽤⻓度 60~100cm 的粗棕绳扎成束, 还可⽤透明波纹瓦。 投放前应充分浸泡去有害物质, 并经煮沸消毒备⽤。投放时平铺或吊挂在⽔下层既可。 8.1.3 附苗器投放时机 在厚壳贻⻉⼈⼯育苗中,掌握附着基最佳投放时间⼗分重要。放早了会严 重影响⽔质,从⽽影响幼⾍⽣⻓和存活。反之,如不及时放附着基,幼⾍将在 池底部⾼度密集⽽造成局部缺氧、缺饵,引起幼⾍⼤量死亡。因此,在⽣产中 ⼀般依据眼点幼⾍出现的⽐例 35%,作为投放附着基的标志。但从眼点出现初 期⾄幼⾍附着有⼀个较⻓的过程,⼀般⽔温 20℃下,需 23~25 天,平均壳⻓ 350 µm 以上时,可准备投放附着基。 8.1.4 附苗密度 附苗期间⽔体中的幼⾍密度以 3~4 个/ml 为宜,附苗密度以 200~250 个/ cm2 为宜。应经常观察⽔中苗的密度,待合适后,及时将浮游幼⾍收集,移⼈另 ⼀池中继续附着。 8.2 附着稚⻉培养 8.2.1 变态时间 投放附着基⼀周,约 35d 左右,⼤部分幼⾍会陆续附着变态成稚⻉,此后 进⼊稚⻉培育阶段。附着基和⽔泥池底部都会有许多附着的稚⻉。附着稚⻉会 有集群成堆的现象,若底部成堆严重时,则要冲出重新布池均匀。已附着的稚 ⻉具有切断⾜丝,迁移再附着的特性。 8.2.2 稚⻉期饵料 在前期投喂的藻类仍以⾦藻为主,占 70%,辅助⻆⽑藻和扁藻,可适当加 ⼤扁藻的投喂;在后期则以⻆⽑藻、扁藻为主。投喂量以池⽔能隐约⻅底为好, ⼀天总投喂量,通常是育苗池⽔体的 5%左右,并根据摄⻝情况及稚⻉的存池量 进⾏调整,以满⾜稚⻉营养需求。原则上⼀天投喂 4 次,晚上投喂⽐例多。藻 类供应紧张时,清⽔时间不能超过 8h,否则会影响稚⻉⽣⻓。 8.2.3 换⽔ 13 有条件前期隔天彻底换⽔⼀次,后期每天换⽔⼀次。换⽔时待⽔放⼲后, ⽤⼀吋⽔泵轻轻冲去粪便、藻渣等,换⽔后⽴即投喂藻类。 8.2.4 倒池 倒池的⽬的是清洗稚⻉体表的赃物,清除底部和附着基上的稚⻉粪便,保 持底质环境清新,促进快速⽣⻓。⼀般 1 周⾄ 10d 倒池⼀次,倒池⽅法是将附 着基在原池冲洗后移⼊新池,并在排⽔⼝系上 100 ⽬⼤⽹袋,⽤压⼒较⼤的⽔ 泵或洗⻋⾼压⽔枪冲刷池底,将稚⻉从出⽔⼝冲⼊⽹袋中。将⻉苗连袋带⽔荡 洗⼲净,最后将清洗的⻉苗均匀地泼洒到新池中继续培养。 8.2.5 分苗稀养 随着蚶苗的⽣⻓,池中⻉苗重量增⼤,需及时稀疏培育。同时个体⼤⼩差 异也会增⼤,需结合倒池⽤ 80 ⽬、60 ⽬、40 ⽬、20 ⽬⽹筛带⽔筛选分级,按不 同规格⼤⼩分池培育。 8.2.6 ⽇常观察和管理 稚⻉阶段⽔温仍维持在 20~21℃。应每天从附着基和池底取样品,在解剖 镜下观察稚⻉的活动、摄⻝和⽣⻓情况,在显微镜下测定规格⼤⼩。稚⻉在条 件适宜,饵料充⾜的情况下⽣⻓迅速,⽇⽣⻓可达 80~100µm。当平均壳⻓达到 1.2~1.5mm 以上时,壳顶周围出现⿊⾊。即可出⼚销售。 9 稚⻉出池 稚⻉经过 30~40d 的培育,平均壳⻓达到 1.5mm 以上,每千克约合 150~200 万颗,即达销售规格,可以下海保苗培育。 9.1 出苗准备 在出苗前 5d 开始逐渐降温⾄⾃然⽔温,让苗种适应外界⽔温。出售苗种⽤ 的暂养⽹袋⽤ 60 ⽬尼⻰筛绢制作,规格 30×40cm,上沿穿⼀收绳。 9.2 出苗⽅法 将达到销售规格要求的厚壳贻⻉苗种冲出,⽤ 80 ⽬⽹袋反复荡洗,⾄⽔基 本清。沥⼲⽔分后取样 0.01~0.05 克,仔细计数,计算得到每千克的颗粒。上述 暂养⽹袋每个装苗 2 万颗,同时放⼊有弹性的⽹⽚或⽹丝,以撑开袋的内腔, 防⽌⻉苗摩擦,然后抽紧收绳后临时吊挂于育苗池中,按稚⻉培养要求投喂藻 类,直⾄出⼚。 14 9.3 装运 出⼚装运可以采⽤ 51×51×31cm 的泡沫箱运输,有条件最好采⽤活⽔船运 输。如进⾏⻓距离运输,应考虑⾼温的危害,天⽓好,⽓温 25℃以上时要适当 加冰降温。 附 录 A 15 (资料性附录) A.1 场地选择和布局 苗场选址要求背⻛向阳,紧靠海边,可建⾼位⽔池;⽔源⽆⼯业、农业、 ⽣活污染,且远离污染源;海⽔浑浊度低;海⽔盐度在 22~28‰,不宜受降⾬ 突然变化影响;交通、通讯、电源条件⽅便。主要包括供⽔系统、供热系统、 供氧系统、饵料室、育苗室。 图 A.1 场地选择和布局 A. 场地选择. B. 育苗场布局 A.2 胚胎发育 ⼀般把从受精卵到 D 型幼⾍前期的⼀段时期称为胚胎发育期。 图 A.2 厚壳贻⻉胚胎发育过程 16 A. 受精卵. B. ⼆细胞分裂. C. 四细胞. D. 原肠胚. E. ⾯盘幼⾍. F. D 型幼⾍. A.3 稚⻉培育 从壳顶幼⾍晚期⾄稚⻉附着的⼀段时期称为稚⻉培育期。 图 A.3 厚壳贻⻉稚⻉培育 A. 壳顶幼⾍晚期. B. 眼点出现. C. 听囊和腮出现. D. ⾜出现. E. 稚⻉. F. 稚⻉附着. 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