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红安煤矿两案-公示稿1.pdf

Shine (光芒)109 页 29.026 MB下载文档
红安煤矿两案-公示稿1.pdf红安煤矿两案-公示稿1.pdf红安煤矿两案-公示稿1.pdf红安煤矿两案-公示稿1.pdf红安煤矿两案-公示稿1.pdf红安煤矿两案-公示稿1.pdf
当前文档共109页 2.99
下载后继续阅读

红安煤矿两案-公示稿1.pdf

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2022 年 2 月 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提交单位: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法人代表:杨啸天 总工程师:任亦农 编制单位:陕西永安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法 人 :郑远超 总工程师:刘腾飞 项目负责人:王 琪 编写人员:王 琪 图件绘制:邹华通 李 峰 牟正兴 目 录 前言 ........................................................................................................ 1 一、任务由来 ......................................................................................................... 1 二、编制目的 ......................................................................................................... 1 三、编制依据 ......................................................................................................... 2 四、方案适用年限 ................................................................................................. 5 五、编制工作概况 ................................................................................................. 6 六、质量评述及资料真实性的承诺 ..................................................................... 8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 ............................................................................. 10 一、矿山简介 ....................................................................................................... 10 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 ................................................................................... 10 三、矿山开发利用概述 ....................................................................................... 12 四、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 ................................................................................... 21 第二章 矿区基础信息 ............................................................................. 24 一、矿区自然地理 ............................................................................................... 24 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 29 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 36 四、矿区土地利用现状 ....................................................................................... 39 五、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 ................................................................... 43 六、矿山及周边土地复垦与地质环境治理案例分析 ....................................... 47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 ........................................ 51 一、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 51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 52 三、矿山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 ........................................................................... 81 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与土地复垦范围 ................................................... 89 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 97 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行性分析 ................................................................... 97 二、矿山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 99 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程 ...................................... 115 I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预防 ..........................................................115 二、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118 三、矿区土地复垦 ............................................................................................. 122 四、含水层破坏修复 ......................................................................................... 135 五、水土环境污染修复 ..................................................................................... 136 六、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 136 七、矿区土地复垦监测和管护 ......................................................................... 146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部署 .............................. 152 一、总体工作部署 ............................................................................................. 152 二、阶段实施计划 ............................................................................................. 153 三、近期年度工作安排 ..................................................................................... 155 第七章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 159 一、经费估算依据 ............................................................................................. 159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经费估算 ............................................................. 166 三、土地复垦工程经费估算 ............................................................................. 168 四、总经费汇总与年度安排 ............................................................................. 169 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175 一、保障措施 ..................................................................................................... 175 二、效益分析 ..................................................................................................... 180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183 一、结论 ............................................................................................................. 183 二、建议 ............................................................................................................. 186 II 附图: 附图 1 煤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图(1:10000) 附图 2 煤矿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 附图 3 煤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测图(1:10000) 附图 4 煤矿矿区土地损毁预测图(1:10000) 附图 5 煤矿矿区土地复垦规划图(1:10000) 附图 6 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部署图(1:10000) 附表: 附表 1: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表 附表 2:公众参与调查表 附件: 附件 1:委托书 附件 2:采矿许可证 附件 3:开发利用方案审查意见 附件 4:投资估算书 III 前言 一、任务由来 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矿(以下简称“红安 煤矿”)位于陕西省宝塔区冯庄乡和李渠镇,行政区划隶属冯庄乡和李渠镇管辖。 红安煤矿由原宝塔区冯庄乡安家沟煤矿、宝塔区李渠镇崖里坪红星煤矿扩大范 围后资源整合而成。2011 年原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采矿许可证,生产规模为 0.21Mt/a。2010 年开工建设,建设初期,根据钻孔资料,开采煤层有效厚度可达 0.8m,适合机械化开采,同时考虑到矿区范围油井规划,近期要实施大规模开采, 为减少油井开采对煤炭资源的破坏,提高经济效益,对生产能力进行提升变更为 0.45Mt/a,2012 年 1 月编制完成的《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 井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开采设计(变更)》通过审查,2013 年 2 月编制的《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方案》通过原陕西省国土资源资产利用研究中心评审,设计生产能力均为 0.45Mt/a。产能提升后初污水处理站外,其他地面基本建成,井下工程基本完成, 后期由于红安煤矿停建,采矿许可证尚未变更完成。 2013 年红安煤矿委托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〇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编制完成《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并通过原陕 西省国土资源厅审查。红安煤矿未编制土地复垦方案。 红安煤矿上期方案已过期,近年煤矿处于停建,尚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 地复垦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土地复垦条例》、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相 关法规规章,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国土资规[2016]21 号)、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陕国土资环发[2017]11 号)《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 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2019 年 10 月红安煤矿委托我单位编制本方案。 二、编制目的 1、为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设绿色矿山,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促进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资源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有效解决煤炭开发过程中的 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及土地损毁,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积极贯彻《土地复垦条例》 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2、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 1 及“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保证红安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义务的落 实,切实做到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预测煤矿开采造成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合理规划设计,制定针对 性的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减缓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 耕地资源。 4、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矿山企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落 实情况提供依据。 三、编制依据 (一)委托书 委托书,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2019 年 10 月 25 日。 (二)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 年修订,2020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 年修订; (3)《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第 592 号令,2011 年 5 月 3 日; (4)《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 394 号令,2004 年 3 月 1 日; (5)《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11 修订实施; (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自然资源部 2019 年 7 月 24 日新修订实施; (7)《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17 年 9 月 29 日经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自 2018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 (8)《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自然资源部 2019 年 7 月 24 日新修订实施。 (三)政策文件 (1)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有关工 作的通知》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国土资规[2016]21 号, 2017 年 1 月 3 日; (2)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有关工 作的通知》,陕国土资环发[2017]11 号,2017 年 2 月 20 日; (3)《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 号,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 2 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17 年 3 月 22 日; (4)《陕西省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实施方案》 ,陕国土资发 [2017]19 号,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和改造委员会、省工业与信息化厅、省财政 厅、省环境保护厅,2017 年 4 月; (5)《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的通知》, 陕国土资发[2017]39 号,2017 年 9 月 25 日; (6) 《关于取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 指导意见》,财建(2017)638 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2017 年 11 月 6 日; (7)《陕西省建设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办法》,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 205 号,2018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 (8)《关于印发<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实施办法>的通 知》,陕国土资发[2018]92 号,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环境保护 厅,2018 年 7 月 12 日; (9)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规范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异常名录管理的通 知》,陕国土资矿发[2018]15 号,陕西省国土资源厅,2018 年 4 月 11 日; (10)《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 金实施办法的通知》,陕国土资发[2018]120 号,陕西省国土资源厅,2018 年 10 月 23 日。 (11)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陕西省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 通知,陕自然资规发[2019]1 号,陕西省自然资源厅,2019 年 1 月 11 日。 (12)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 《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技术要求与验 收办法》 的通知(陕自然资发[2019]5 号) (13)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规划》的通知(陕 自然资 修复发[2020]23 号) ; (14)陕西省自然资源厅 陕西省财政厅 关于加快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 复垦方 案落实和基金提取使用的通知(陕自然资发[2020]57 号); (15)关于印发《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技术要求》 (试行)的通知(陕自 然资 修复发〔2020〕24 号); 3 (16)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自然资规 〔2019〕。 (四)技术规范与标准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2016 年 12 月,国土资规 〔2016〕21 号;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33-2011);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T40112-2021); (3)《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1044-2014) (4)《区域地质图图例》(GB/T958-2015); (5)《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0179-1997); (6)《地下水监测规范》(附条文说明)(SL183-2005); (7)《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22-2006); (8)《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9)《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 ,安监总煤装 [2017]66 号,2017 年 5 月 17 日。 2、土地复垦技术规范与标准: (1)《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 1031.1~7-2011); (2)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1010-2017); (土地利用现状资料为二调资料, 地类统计按照 2007 版本统计); (3)《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 1036-2013); (4)《生产项目土地复垦验收规程》(TD/T 1044-2014); (5)《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TD/T 1038-2013); (6)《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TD/T 1039-2013); (7)《土地整治项目制图规范》(TD/T 1040-2013); (8)《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9) 《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 0315-2018)。 3、经费预算技术规范与标准: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2011); 4 (2)《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10 年); (3)《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财建[2009]17 号); (4) 《陕西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财政厅, 陕国土资资发[2004]22 号); (5)《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 (财建〔2009〕17 号); (6)《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计价格[2002]10 号); (7) 《陕西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专业服务收费标准》 (陕环计发[1996]128 号); (8)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 (财政 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2019 年第 39 号)。 (五)技术资料 1、《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安煤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榆 林市榆神煤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13 年 2 月; 2、《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安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 理方案》,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〇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2013 年 12 月; 3、 《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书》,西安中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2019 年 5 月; 4、延安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8-2025 年)。 5、宝塔区 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宝塔区 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宝塔区 201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幅号 J49G079025、J49G079026、J49G080025、J49G080026 J49G081025、J49G081026、),延安市自然资源局宝塔分局; 7、煤矿提供的其他技术资料。 四、方案适用年限 本矿属于整合新建煤矿,采用普通机械化采煤方法,依据红安煤矿开发利用方案 及开采设计等相关资料,本矿剩余可采储量 15.316Mt,建设规模 0.45Mt/a,剩余服务 年限 26.7 年,建设期 1 年,地表移动延续时间 1.0 年,植物管护期 6 年,本矿预计 2022 年 5 月投产,本方案治理规划总体部署年限为 35 年,即 2022—2056 年。根据 本矿实际情况,可分为近期 5 年(2022 年~2026 年),中期 23 年(2027 年~2049 5 年),后期 7 年(2049 年~2056 年)。 本方案适用年限为 5 年,即 2022~2026 年。方案基准期以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公 告之日起算。 当煤矿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时,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 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五、编制工作概况 (一)工作程序 我单位接受委托后,组建了项目组,项目组设项目负责人,按照分工的不同着手 搜集方案涉及区域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井开 采规划及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等相关资料,分析研究区域资料,进行现场踏勘,编写方 案大纲,开展野外现场调查工作,之后对所收集调查的资料进行室内综合分析整理和 信息数据处理,确定了矿山地质环境评估范围和复垦区,并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 评估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分区,最终提交了本次矿 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报告。本方案编制按照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 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规定的程序进行,见图 0.5-1。 资料收集及现场踏勘 矿山地质环境及土地资源等调查 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估范围和复垦区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分区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 方案报告编写和图件编绘 图 0.5-1 工作程序框图 (二)工作方法 根据《土地复垦条例》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 6 复垦方案编制指南》中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编制工作的基本要求,在 工作中首先明确工作思路,熟悉工作程序,确定工作重点,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在资 料收集及现场踏勘的基础上,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根据调查 结果及开采设计,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 评估及土地损毁情况预测;然后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确定评估范围及复垦目标、 划分评估级别及复垦责任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分区, 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措施和工作部署,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 地复垦工程,制定监测方案并进行工程设计、工程量测算,并进行经费估算和效益分 析。 根据建设工程特点,本次评估工作主要采用收集资料、现场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 评估的工作方法。 1、资料收集与分析 在现场调查前,收集了《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安煤矿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方案》, 《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安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 恢复治理方案》等资料,掌握了该煤矿历史开采及煤矿基本情况;收集《延安市宝塔 区矿山地质环境详查和规划》等资料,了解煤矿地质环境及土地利用情况;收集地形 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作为本次编制工作的底图及野外工作用 图;分析已有资料情况,确定需要补充的资料内容;初步确定调查方法、调查线路和 主要调查内容。 2、野外调查 在野外地质环境调查过程中,积极访问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以及村民,调查主要地 质环境问题的发育及分布状况、煤矿开采已损毁土地情况及拟开采区土地利用情况, 调整室内初步设计的野外调查线路,进一步优化野外调查工作方法。 为保证调查全面了解矿区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现状、掌握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与 权属问题,确保调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野外调查采取线路穿越法和地质环境追索相 结合的方法进行,采用 1:10000 地形地质图做底图,参考水文地质图、土地利用现状 图等图件,对地质环境问题点和主要地质现象点进行观测描述,调查其发生时间,基 本特征,影响程度,并对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点和地质现象点进行数码照相和 GPS 定 位;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挖掘土壤剖面,并采集相应的影像、图片资料,做好 文字记录。 7 3、公众参与调查 本方案在编制之时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走访了李渠镇、前安家庄、李庄、张庄 等村庄并对项目进行了公示。向当地村民详细介绍了项目的性质、类型、规模及以国 家相关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政策,如实向公众阐明本项目可能产生的地面塌陷及 土地损毁;介绍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征求了各方对土地 复垦的意见,向项目区各方共发放调查表 35 份。 4、室内资料整理及综合分析 在综合分析研究现有资料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红安煤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现状图、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测图、矿区土地损毁预测图、矿 区土地复垦规划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部署图,以图件形式反映矿山地质环境问 题及土地损毁情况的分布、影响程度和恢复治理工程部署。编写《延安市宝塔区红安 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宝塔区红安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5、完成工作量 本项目成员于 2020 年 5 月份现场调查并收集部分资料,由于期间煤矿停建,资 料收集存在不完整,这期间为保证项目资料的及时性,多次进行现场调查,于 2021 年 6 月 4 日~8 日组织人员开展现场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情况调查与资料收集,调查 矿区范围内地质灾害、已实施的治理工程、采空区土地损毁情况、复垦治理情况等内 容,并根据现场实际就土地复垦方向、开发式治理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进行随后进 行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制,2021 年 7 月 11-13 日对煤矿进行了补充调查历时 3 天。完成 的工作量详见表 0.5-1。 六、质量评述及资料真实性的承诺 编制过程中,所收集资料来源于红安煤矿和延安市自然资源局宝塔分局,现场资 料来自于项目组野外调查。收集资料真实可靠,调查用图比例符合规范要求,调查范 围,地质环境、土地资源调查点数量、内容等符合规范要求。收集的相关资料满足编 制本方案的所需。 方案提交单位和编制单位承诺对本方案中相关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及结论的可 靠性负责,并承诺对报告中涉及的内容负法律责任。 8 表 0.5-1 序 号 1 2 3 工作 内容 资料 收集 现场 调查 成果 资料 分项名称 主要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2021 年 7 月 11 日至 13 日补充调查 单位 工程量 幅 6 幅 6 开发利用方案等 份 4 调查面积 km2 36.8489 调查线路 km 25 地质灾害点 处 9 地质环境点 处 12 地形地貌 点 12 水库及水源地 处 0 典型土壤剖面 个 4 土地利用类型 类 8 公众参与调查 份 35 数码照片 张 120 60 数码录像 min 16 10 报告 份 1 附图 张 6 估算书 份 1 1:10000 标准分幅 土地利用现状图 土地利用规划图 备注 J49 G 079025,J49 G 079026,J49 G 080025,J49 G 080026, J49 G 081025,J49 G 081026。 开采设计及附图件 含地质、地质地形图等 重新核查地质灾害点 原方案中的滑坡、滑坡隐患等地质灾害点及周边地质环境 补充调查机场位置, 部分油井情况 工业场地及排矸场 补充调查 9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 一、矿山简介 (一)煤矿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宝塔区红安煤矿 (2)建设单位: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3)企业性质:有限责任公司 (4)建设地点: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 (4)建设规模:生产原煤 0.45Mt/a (4)建设现状:在建煤矿 (5)剩余服务年限:26.70 年 (二)地理位置 红安煤矿位于延安市东北约 10km 处,行政区划隶属于宝塔区冯庄乡和李渠镇 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 109°32′22″~109°36′50″,北纬 36°38′21″~36°42′57″。 (三)交通情况 井田东南边界外紧邻 G210 国道,向西可通向包茂高速,G341 从井田西南穿 过,向西可达延西高速,205 省道从井田东北部边界外通过,长延高速公路在井 田外东北方向通过,神延铁路从井田东南边界外通过,项目距神延铁路杨山货站 9km,交通运输便利。交通位置 1.1-1。 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 2017 年 3 月 15 日原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为: C6100002011051120112863,矿区范围由 7 个拐点圈定,南北长约 8.5km,东西 上 宽约 2.0~6.6km,面积 33.3737km2,开采标高从 1000m 至 850m,开采煤层 3 , 2 号煤层,拐点坐标见表 1.2-1。 表 1.2-1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序号 1980 西安坐标系 X 坐标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 Y 坐标 X 坐标 10 Y 坐标 图 1.1-1 交通位置图 红安煤矿井田北部为新鑫源煤矿,东北部宝贸煤矿。南部为建设煤矿,西部 无矿权设置,煤矿范围及与周边煤矿位置关系见图 1.2-1。 11 图 1.2-1 煤矿范围及与周边煤矿位置关系 三、矿山开发利用概述 依据开发利用方案及红安煤矿建设实际情况,对矿山开发利用情况分析如下: (一)地面工程布置 依据开发利用方案及建设现状,红安煤矿地面工程布置有有工业场地、排矸场、 炸药库场地,总平面布置见图 1.3-1。 12 1、工业场地 工业场地位于煤矿的北部边端,利用整合前原安家沟煤矿工业场地,南北向布 置,分为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和行政福利区总平面布置见图 1.3-2。 生产区位于工业场地的南部,布置了主、副斜井、驱动机房、皮带栈桥、筛分 楼、煤堆场等设施。 辅助生产区位于在主、副井的北侧,分布有材料库房、机电库房、材料堆场等 13 设施。行政福利区布置在工业场地的北侧,主要设施有:办公楼、浴室 灯房、职 工食堂、职工宿舍、浴室灯房联合建筑、煤矿超市、锅炉房等设施。 目前工业场地内主副斜井等工程建设完成,矿井水处理站尚未建设。 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工业场地占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采矿用地。 总占地面积为 5.60hm2。工业场地建设现状情况见照片 1.3-1~照片 1.3-4。 2、炸药库及道路 炸药库位于工业场地以南的山凹内布置。炸药库及道路用地面积 0.30hm2。用 地类型为旱地和天然草地。 照片 1.3- 生产区 照片 1.3-2 行政福利区 照片 1.3-3 辅助生产区 照片 1.3-4 风井 照片 1.3-5 储煤场 照片 1.3-6 炸药库 14 15 3、场外道路 矿井工业场地对外联络道路在原有农村道路基础上进行改建,无新增用地。 4、供水系统 生活用水水源为工业场地打水源井取水。生产用水采用井下排水进行处理后 作为井下消防洒水的补充用水水源。 5、供电线路 双回路电源分别引自李渠 110/10kV 变电所和和新区 110/10kV 变电所,双回 路供电,线路长度分别为 6.5km 和 6.0km,线路已由供电部门建设完成。 6、排矸场 排矸场地位于工业场地东北侧的沟内,工业场地内矸石通过轨道矿车穿过山 梁内隧道排至排矸场。目前已排放部分掘进矸石约 1.90 万 m3,据排矸设计,累计 可排放矸石为 12.96 万 m3,根据煤矿设计预测矸石排放量为 1.52 万 m3/a,可服务 年年限为 7.3 年。按照边压占边复垦相关要求实施复垦措施。目前尚未建设相关拦 挡设施。 排矸场占地面积 1.20hm2,占地类型为林地和草地。 7、本项目地面工程占地 本项目永久性建设用地包括工业场地和炸药库。临时用地为排矸场。本项目各 工程占地情况见表 1.3-1。各场地均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由于场地未办理相关手 续,煤矿应尽快补充相关征占地手续。 表 1.3-1 序 号 1 2 地面工程用地情况表 面积(hm2) 项目 工业 场地 炸药库 及道路 合 计 旱 地 有林地 其他 林地 天然牧 草地 5.60 0.86 0.18 0.21 3.70 0.30 0.10 3 排矸场 1.20 4 小计 7.10 采矿 用地 0.65 0.20 0.98 0.96 其他 草地 0.18 1.19 0.22 3.90 0.22 现状 备注 已建 成 已建 成 永久性建 设用地 永久性建 设用地 临时用地 0.65 (二)开采对象及生产规模 根据采矿许可证,本矿开采 3 上煤层和 2 煤。根据开发利用利用方案,本矿 地质资源储量为 18.596Mt,可采储量为 15.604Mt,生产能力为 0.45Mt/a,服务 年限 26.7 年。 16 (三)井下开拓部署 1、开拓方式 本矿采用斜井开拓。工业场地内布置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井筒参数见 上 表 1.3-2,3 、2 号煤开拓方式见图 1.3-3、1.3-4,近期开采 301 盘区和 201 盘区。 17 2、水平划分 煤矿设置两个开采水平,第一水平标高确定为+980m,第二水平标高确定为 +881m。 3、巷道布置 开拓巷道布置采用分煤层布置,三条井筒下延至 3 上煤后,分别布置 3 上煤主 18 上 运输大巷、辅助运输大巷、回风大巷,工作面的煤采用溜煤眼形式到 3 主运输大 巷。主副运输通过主副暗斜井到 2 煤,沿 2 煤层分别布置布置两条大巷,分别为 2 煤机轨合一大巷和 2 煤回风大巷,然后再分别纵横布置各盘区大巷。 表 1.3-2 井筒特征表 4、盘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全区划分为 8 个盘区,3 上号煤层划分 2 个盘区,分别为 301 盘区和 302 盘区; 2 号煤层划分 6 个盘区,分别为 201 盘区、202 盘区、203 盘区、204 盘区、205 盘 区、206 盘区。 3 上煤开采顺序为 301 盘区→302 盘区;2 煤开采顺序为 201 盘区→202 盘区 →203 盘区→204 盘区→205 盘区→206 盘区。盘区接续计划见表 1.3-3。 近期开采开采范围为 301 盘区和 201 盘区。 表 1.3-3 盘区接续表 5、采煤方法、工艺及顶板管理方法 采用长壁采煤法,投产时 3 上煤布置一个高档普采采煤工作面,在 2 煤布置两 个高档普采采煤工作面。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19 6、工作面参数 上 3 、2 煤层工作面长度为 100m,首采 30101 工作面推进长度 899m,20101 工 作面推进长度 860m,20104 工作面推进长度 880m,采高为 0.80m。2 煤年推进度 为 2640m,3 煤年推进度为 2376m。工作面沿大巷条带式布置,顺序开采,工作面 内部采用后退式回采。 7、近期年度工作面开采安排 根据开拓方式,近期开采 201 盘区和 301 盘区,其中 301 盘区首采 30101 工 作面。201 盘区首采 20101 工作面,首采工作面可见井田开拓图。具体位置可见 3 煤、2 煤开拓方式图。 8、安全煤柱留设 对工业场地及主、副、风井筒,大巷,村庄留设煤柱。 (1)对工业场地等均留设了保护煤柱,安全煤柱按移动角采用垂线法或垂直 剖面法计算。围护带宽度取 20m。 (2)井田边界两侧各留 20m 隔离煤柱,盘区边界线两侧各留 10m 保护煤柱, 主要大巷两侧各留设 20m 保护煤柱。 (3)井田内搬迁有困难的较大村庄按留设煤柱考虑。表土松散层移动角取 45°, 岩层移动角取 72°。 (4)井田范围内油井留设保护煤柱,经计算油井四周留设保护煤柱为 50m。 (5)根据地质资料,无断层等大的地质构造,暂不留设断层防水煤柱。 9、产品方案 结合本矿井煤的目标市场以及煤质特点,确定产品煤主要为精煤和中煤两个 产品,用于当地民用、发电和工业用煤销售。 井下原煤经主斜井带式输送机运至地面驱动机房上部,经溜槽给入一条原煤 输送机上,将原煤转运至转载站,经另一条皮带机运至筛分破碎车间内。筛分破碎 车间内设置一台 YK1230 型振动筛,筛孔大小为 ø80mm,振动筛将原煤筛分成 0~80mm 混煤及+80mm 块煤两种产品。+80mm 块煤经筛前溜槽给入一条手选带式 输送机上,手选后块煤破碎后和下层 0~80mm 混煤混合后运至风选车间加工。风 选系统为 FGX-24 型,处理能力为 Q=240t/h,选后出三产品,分别为 0~80mm 精 煤、中煤及矸石,三产品分别经短皮带转运至储煤场储存。 20 (四)固体废弃物与污废水排放和处置 1、固体废弃物 (1)煤矸石 煤矿建设期掘进矸石排放至排矸场,目前已排放量为 1.90 万 m3,生产期掘进 矸石不出井,填充巷道,洗煤厂筛选矸石排放至排矸场。 (2)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设垃圾储存箱,由专人每天收集和集中分拣处理后,定期运往环卫部 门指定的垃圾处置场地进行处置。 2、污废水 (1)生产生活污废水 生活污水产生量约 320m3/d,其中:包括浴室、食堂、洗衣房、办公楼、单身 宿舍排水以及锅炉房等排放的废水。工业场地已建有污水处理站规模为 500m3/d, 污水处理设备进行二级生化处理,达标后用于场地地面洒水、场地绿化。 (2)矿井水 煤矿正常涌水量 216m3/d,工业场地拟建矿井水处理站的规模为 1200m3/d。矿 井水经 RWQ15 型高效气浮系统(配 KQV0.8 型过滤器)处理后,全部用于井下消 防洒水。 四、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 (一)开采历史 红安煤矿属于整合新建煤矿,由原安家沟煤矿(采矿许可证号 6100000320316)、 红星煤矿(采矿许可证号 6100000320294)扩大范围整合而成。 表 1.4-1 红安煤矿内原各煤矿采矿许可证拐点坐标一览表 矿权 名称 拐点编号 拐点坐标 X Y 安家沟 煤矿 开采煤层 面积 3上 红星 煤矿 原安家沟煤矿始建于 1992 年,煤矿面积 0.85km2,设计生产规模 1.00 万 t/a, 21 上 开采标高+920~+935m,采用单水平联合开拓,开采 3 号煤层,中央并列式通风, 割煤机刻槽,人工放煤,人工矿车运煤,绞车提煤。该煤矿在整合区内形成了一定 的采空区,采空区面积约 3.8169km2,位置及范围见图 1.4-1。2007 年后停产。采 空区地表现已无地表裂隙发育,现状不存在土地损毁。 原红星煤矿始建于 1994 年,煤矿面积 0.2846km2,设计生产规模 1.00 万 t/a, 开采 2 号煤层,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放炮落煤,人工装运,绞车提煤。该煤矿在 整合区内形成了一定的采空区,采空区面积约 0.0889km2。2007 年后停产。 现状已无地表裂隙发育,现状不存在土地损毁。 (二)整合基本情况 红安煤矿由原安家沟煤矿、红星煤矿扩大整合而成。 整合后利用原安家沟煤矿部分工业场地,并向南延伸作为整合后工业场地。位 于矿井井田北部。整合后新建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三个斜井开拓全井田, 并集中布置在工业场地内。 原红星煤矿工业场地在整合后作为建设用地已被当地政府征收,工业场地位 置现已变更为建设用地,采空区已实施治理,并建有居住小区。 (三)建设情况及开采现状 红安煤矿属资源整合后新建矿井,整合后工业场地在原安家沟煤矿工业场地 基础上扩建而成,由于地质勘探原因,整合后建设初期,即实施产能提升,目前除 矿井水处理站尚未建设完成,其他地面工程、井下工程均已完成,近几年煤矿处于 停建状态。 红安煤矿目前尚未投产,预计 2023 年 1 月投产运营。 22 23 第二章 矿区基础信息 一、矿区自然地理 (一)气象 延安市宝塔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干旱少雨。一般春季多寒 流、霜冻、大风天气;夏季多阵性降雨,雨量集中;秋季多阴雨;冬季寒冷干燥。多 年平均气温 9.9℃,年平均最高气温 17.2℃,年平均最低气温 4.3℃,最热月(7 月) 月平均气温 23.1℃,最冷月(1 月)月平均气温-5.5℃,极端最高气温 38.3℃(2000 年 7 月 21 日),极端最低气温-23.0℃(1991 年 12 月 28 日)。积温为 2747~3863℃, 冻土深度为 79cm。 多年平均降水量 509.20mm,一日最大降水量为 139.9 毫米(1981 年 8 月 15 日), 年≥0.1 毫米降水日数为 80.8 天,年≥50 毫米降水日数为 0.8 天,最多年降水量 774.0 毫米(1981 年),最少年降水仅 330.0 毫米(1974 年),降水主要集中在 5-9 月,月 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 7 月,为 114.1 毫米。 1979‐2020降水量 降水量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图 2.1-1 宝塔区多年降水量曲线图 24 图 2.1-2 宝塔区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分布 (二)水文 地表水系主要为延河、丰富川、张庄沟、捞沟及碾庄沟,延河位于整合区的南部 边界外,流向由西向东,丰富川位于整合区东北部边界外,流向自北向南,延河和丰 富川常年有水,但流量小,且受季节性降水影响大。张庄沟、捞沟及碾庄沟等主要为 一些季节性的河流,平时多为干沟,雨季时有短时间的洪流,其流量主要受降雨量的 控制。 延河是区内最大的河流,多年平均水位 4.54-5.49m,最高水位 16.44m;多年平 均流量 4.48m3/s,最大洪峰流量 7200m3/s,最小时断流。 延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 100km2 以上的支流 11 条。左岸以丰富川、蟠龙川和五 阳川为主,右岸以西川河、南川河和马四川为主。其中丰富川多年平均流量 0.23m3/s, 枯水期断流。地表水系见图 2.1-3。 (三)地形地貌 红安煤矿整合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部,属典型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区内沟谷纵 横,地形破碎,树枝状沟壑发育,水土流失严重。地形总趋势为北高南低。最高高程 1231m,位于整合区西北部中咀圪鞑;最低高程 930m,位于东部丰富川。最大高差 301m。 (1)河谷和黄土冲沟:延河、丰富川沟谷地形平坦开阔、流域地形相对平缓, 谷坡坡度相对较小;北部地形起伏较大,谷坡坡度相对较大。延河、丰富川及其支流 的长期侵蚀切割,形成了梁峁起伏、河谷深切的地形。张庄沟、捞沟及碾庄沟两岸支 沟、冲沟发育,属侵蚀、冲积地貌。沟谷区上游狭窄、沟坡稍缓,下游开阔、谷坡呈 斜坡状,两侧不对称,沟谷蜿蜒曲折,其两岸小支沟、岔沟发育。沟内分布的松散堆 积物相对较厚。沟谷区内植被稀疏。沟谷及岸坡带沟坡较缓,沟道内分布有大面积的 25 耕地。 (2)黄土梁:黄土梁平行于沟谷呈长条状。梁长一般可从上千米至十几千米。 梁顶宽阔几十米到几百米,坡度在 20°~ 30°之间。是残塬进一步被侵蚀切割而成的。 梁顶面主要分布为灌林地及荒草地。 地形地貌图见照片 2.1-3~2.1-4。 26 照片 2.1-3 沟谷地貌 照片 2.1-4 图 2.1-4 黄土梁峁地貌 矿区遥感影像图 27 (四)植被 延安市宝塔区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植被性质具有明显的 过渡特色,即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温带森林灌丛草原过渡。延河以南以落叶阔叶 林为主,其主要组成树种有山杨、白桦等阔叶树以及油松、侧柏等针叶树;延河以北 地带则以森林灌丛草原为主,主要有荆条、酸枣、狼牙刺等灌木以及白羊草、黄背草 等众多草本植物。全区植被覆盖率较低,汾川河流域森林植被较好,覆盖率约为 68%; 而延河左岸无天然次生林,只有部分稀疏退化草原,右岸森林覆盖率也仅为 34%,水 土流失严重。 矿区植被主要为次生人工林,阔叶林占主导地位。构成林分的主要乔木有辽东栎、 山杨、白桦、小叶杨、侧柏、油松等,灌木以绣线菊、柠条、虎榛子、黄蔷薇、狼牙 刺和沙棘为优势种,常见的还有二色胡枝子、多花栒子、胡颓子、连翘、丁香等。草 本植物主要有大批针苔、白羊草、甘草、苦参、野棉花、黄菅草及菊科植物等。项目 区植被见照片 2.1-5~照片 2.1-8。 照片 2.1-5 次生林地(1) 照片 2.1-7 农业植被(玉米) 照片 2.1-6 次生林地(2) 照片 2.1-8 农业植被+次生林 28 (五)土壤 根据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项目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绵土。黄绵土是在原生或 次生黄土母质上形成的土壤。它没有明显的剖面发育层次,仅有熟化层和母质两个层 次组成。全剖面颜色、质地、结构比较均一,土层深厚,土体疏松多孔,多为中壤, 便于耕作,宜种性好,发苗性好,是良好的农业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 0.5%~ 2.0%,平均为 0.8%;全氮含量平均为 820mg/kg;有效磷含量平均为 21.4mg/kg;速 效钾含量平均为 153.5mg/kg。典型土壤剖面见照片 2.1-9~2.1-10。 A 耕作层 20cm A 耕作层 20cm B 淀积层 C 心土层 照片 2.1-9 黄绵土(耕地)土壤剖面 照片 2.1-10 黄绵土(耕地)土壤剖面 A 腐殖质层 O 腐殖质层 B 淀积层 A 淋溶层 C 心土层 照片 2.1-11 黄绵土(林地)土壤剖面 B 淀积层 照片 2.1-12 黄绵土(草地)土壤剖面 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一)地层岩性 整合区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及全新统(Q4)冲洪积层所覆 盖,三叠系瓦窑堡组第三段基岩沿沟零星出露。依据钻孔揭露和邻区资料,现将区内 地层情况分述如下: 1、三叠系上统永坪组(T3y) 为三叠系含煤地层基底。岩性以灰绿、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为主,夹细粒砂岩及 29 粉砂岩薄层,局部含薄煤层。 2、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T3w) 为区内的主要含煤地层,沿较大沟谷底部零星出露其上部地层。岩性为一套由粗 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的韵律式互层。 (1)第一段(T3w1) 本段岩性下部为灰色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厚 103.29m,发育大型斜层理;上部为 深灰色粉砂岩夹薄层砂岩,含 4 层薄煤层或煤线,顶部为 1 号煤层位。 (2)第二段(T3w2) 本段厚 52.18~84.89m。岩性下部为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煤屑及钙质透镜 体,具小型交错层理;上部为灰色、深灰色粉砂岩夹薄层细砂岩,含 5~16 层薄煤层 或煤线,其上部的 2 号煤层为区内的可采煤层之一。 (3)第三段(T3w3) 中、下部主要为深灰色粉砂岩、钙质泥岩,夹多层薄层砂岩、油页岩及薄煤层。 以发育大量生物洞穴,含大量钙质粉砂岩、泥岩为特征;上部为灰色粉砂岩、钙质粉 砂岩、泥岩、细砂岩。其上部的 3 上号煤层为区内的可采煤层。 3、新近系静乐组(N2j) 井田内未见出露,仅部分钻孔内有揭露,位于黄土层下部,岩性为砖红色粘土, 底部有砾石,厚度 0~50m。 4、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 为第四系主体沉积物,全区大部分分布,主要分布于梁峁顶部及沟谷边坡地带, 岩性为灰黄、棕黄色粉土、砂质粘土,含少量钙质结核,柱状节理发育。厚度 0~125m。 5、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主要分布于整合区丰富川两侧及区内较大的沟谷底部,岩性上部多为粉细砂及砂 质粘土,下部为砂卵石层,具明显的二元结构。厚度 0~20m。 井田各地层特征见表 2.2-1。地层综合柱状见图 2.2-1,地质剖面图见 2.2-2。 30 表 2.2-1 井田地层分布简表 界 系 地 层 系 统 统 组 厚度 (m) 新 生 第 四 系 界 新近 系 中生界 三 叠 系 全新统 岩 性 描 述 0~20 沟谷以冲积、洪积的砂粘土及砂砾石层为 主,黄土区以风成及坡残积次生黄土层为 主 中更新统 离石组(Q2l) 0~168 浅黄褐色黄棕土状粉砂土层 上新统 静乐组(N2j) 13~53 紫红色、砂质粘土,含钙质结核 上统 瓦窑堡组 (T3w) 197~ 203 / 永坪组 (T3y) >50 由四个旋迴组成,每旋迴下部粗,上部细。 主要含煤层位 灰绿、灰白色细~中粒厚层状砂岩为主, 夹灰黑、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是重 要的含油地层之一。为见底 31 图 2.2-1 综合柱状图 32 (二)地质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之陕北斜坡中部,未发现较大的断裂及褶皱 构造,未见岩浆岩侵入,总体构造简单。本井田构造形态总体为向西方向缓倾伴有微 波状起伏的单斜构造,局部发育有宽缓的波状起伏,倾角小于 3°。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当地地震烈度为Ⅵ度。 (三)水文地质条件 1、含水层 (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丰富川漫滩中,呈条带状分布于河流两岸,连片性较好,含水层岩性 为粉细砂、砂砾卵石层,厚 4~15m,水位埋深 2~12m。水量较贫乏,富水性弱。 (2)第四系黄土孔隙潜水含水层 含水层岩性为更新统离石黄土,主要分布于梁峁顶部及沟谷边坡地段,岩性特征 为灰黄色砂质粘土,局部夹粘土层和钙质结核层。结构中—稍密,具孔隙,发育垂直 节理,厚度变化较大,据钻探简易水文资料和邻区成果资料,含水情况受所处位置和 潜水水位影响。地下水类型以孔隙潜水为主,但多呈疏干状态。区内有少量第四系黄 土孔隙潜水泉出露排泄,但水量极不稳定。 (3)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裂隙承压含水岩组(T3w) 该含水层位于两层可采煤层顶面至基岩风化裂隙带间,含水层厚度 10~40m,据 钻孔岩性和测井资料分析,含水层 1~3 层,含水层厚度 1.25~20m,岩性以灰色、 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及粉砂岩,孔隙式胶结,具水平层理,裂隙较发育,富水性弱。 据邻区羊马河井田 Y11 孔抽水试验资料,当降深为 60m 时,涌水量 0.004l/s,单位涌 水量 0.0000764l/s.m,渗透系数 0.0001176m/d,矿化度为 5.83g/l,水化学类型多为 HCO3SO4-ClNa 型。 2、隔水层 区内隔水层主要为瓦窑堡组中的厚层泥岩,瓦窑堡组各段中均含有较稳定的泥岩 层,该泥岩也是区内良好的隔水层。 新近系红色粘土,为第四系黄土孔隙潜水与基岩风化裂隙潜水之间的好的隔水层。 岩性为棕红色、紫红色粘土,含多层钙质结核,夹有透镜状砂砾石层,磨圆度中等, 半固结状,粘土致密,持水性好,透水性弱,为良好的隔水层。 水文地质剖面见图 2.2-3。 33 3、矿井充水因素及涌水量 (1)充水水源 大气降水:由于地形起伏较大,沟谷切割严重,地表泄水畅通,不利于大气降水 在地表的滞留,对地下含水层的补给条件较差。 地表水:整合区内地表水主要为整合区中部向西南方向流动的罗儿沟河及其两岸 支流等,虽地表水的水量有限,甚至有时会断流或干枯,但在雨季时,水量骤增。由 于开采过程中沉陷区所形成的裂隙带会与地表水体勾通,从而使地表水体成为矿坑的 直接充水水源,对矿井安全有较大威胁。 地下水:本区地下水极不丰富。煤系地层含水层是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煤层 顶板砂岩含水层,水量小,富水性弱。煤层开采后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与风化裂隙潜 水沟通,使其成为直接充水水源。 老窑水:经调查整合区内原有安家沟等煤矿形成的采空区,这些采空区是整合区 内的地下水的集水仓,当盘区与老采空区贯通时会引起矿井突水事故。所以在以后的 开采中,当临近这些老窑采空区时,应注意观测矿坑涌水量变化,以防因沟通老窑积 水而引起的矿坑突水灾害发生。 (2)充水通道 区内充水通道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即煤层开采后形成的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 它是矿坑充水的人工通道。 (3)矿井涌水量 34 上 矿井涌水量预算结果显示,未来矿井开采 3 号煤正常涌水量为 11m3/d,开采 2 号煤正常涌水量为 64m3/d。 (四)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区内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可将区内岩(土)体划分为三大类六个岩组,分 述如下: (1)松散砂岩层组 分布于沟谷地带,岩性主要为河流冲洪积砂砾土、沙土,厚度变化较大,空隙率 高,承载力低,稳定性差。 (2)土层组 包括离石黄土、静乐组红土。黄土分布广,厚度大。岩性一般以亚砂土、砂土、 亚粘土为主。黄土在干燥情况下,强度较高,浸水时则易发生变形及崩解,抗剪强度 大幅度降低。黄土孔隙度大,结构疏松,易被地表水流冲蚀而引起坍塌,浸水易失稳。 红土较致密,可塑性强,承载力低,稳定性差。加之其上,下界面常有地下水活 动,附近土体吸水膨胀,塑性增强,结构减弱,力学强度降低,成为软弱面,若分布 在边坡地段,则更易发生变形。 (3)风化岩组 风化岩组指基岩顶部 0~20m 深度范围内具有已风化特点的岩石。风化岩层内部 由上到下风化程度逐渐减弱,强风化带原岩结构破坏,疏松破碎,孔隙率大,含水率 增高,强度减小,多数岩石遇水短时间内全部崩解或沿裂隙离析,其干燥状态抗压强 度 52.6~56.8mPa,饱和抗压强度仅为 3.8~10.4mPa,软化系数为 0.07~0.16,充分 表现了稳定性差的特点。 (4)煤岩组 3 上号煤组饱和抗压强度 6.7~9.2Mpa,干燥状态下抗压强度 14.7~18.3Mpa,软 化系数 0.44~0.50。饱和抗拉强度 1.2Mpa,干燥状态下抗拉强度 2.9Mpa,属软弱岩 体。3 上号煤层顶板多为砂岩、泥岩,抗压强度一般为 20.60~43.02Mpa,属较稳定型 (Ⅱ)。3 上号煤层底板均以泥岩、粉砂岩为主,细砂岩次之,抗压强度一般为 32.13~ 47.16 Mpa,平均 42.77 Mpa,属较稳定型。 (5)砂岩、泥岩和互层岩组 本岩组是煤系地层的主要岩组,它与煤层开采有直接关系,由粉砂岩、泥岩、泥 质粉砂岩、砂质泥岩及薄煤层等组成。多出现于煤层顶、底板。岩石含有较高的粘土 35 矿物和有机质,以发育较多的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节理裂隙和滑面等结构面为 特点。干燥状态下单轴抗压强度为 33.2~106.9Mpa,平均值为 69.75Mpa,属半坚硬 岩石。 (6)砂岩岩组 本岩组以中粒砂岩和细粒砂岩为主,局部为粗粒砂岩,多形成煤层的基本顶或老 顶。原生结构面一般有平行层理,块状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单层厚度大,构造 结构面不太发育,主要为节理。干燥状态下抗压强度 54.70~64.45Mpa,饱和抗压强 度 20.2~28.7Mpa,为抗水抗风化和抗冻性较好的岩石,工程地质性质较好。 (五)煤层特征 上 井田内 3 煤层属局部可采,分布于西北部;2 号煤层全区可采。 上 (1)3 号煤层 位于于瓦窑堡组第三段顶部,层位较稳定。可采厚度 0.31~0.45m,可采区位于 整合区西北部。煤层底板标高为+970~+1000m,总体向西北方向倾伏。煤层埋藏深 度为 16~31m,结构简单,不含或含 1 层夹矸。3 上煤底板等值线图见 2.2-4。 (2)2 号煤层 该煤层位于 3 上号煤层之下 103m 左右,呈简单层状产出于瓦窑堡组第二段上部, 层位较稳定。煤层可采厚度 0.33~0.60m,全区可采。底板标高为+850~+920m,总 体由东南向西北缓倾。煤层埋藏深度 52~132m,结构简单,不含或含 1 层夹矸。煤 层直接顶板岩性以细粒砂岩、粉砂岩为主,底板以粉砂质泥岩为主。2 号煤底板等值 线图见 2.2-5。 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一)宝塔区 2020 年宝塔区实现生产总值 368.54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7997 元, 同比增长 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205 元,同比增长 10.5%。 2019 年宝塔区实现生产总值 363.91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088 元, 同比增长 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324 元,同比增长 10.5%。 2018 年宝塔区实现生产总值 328.95 亿元,同比增长 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 值 16.43 亿元,同比增长 3.4%,;第二产业增加值 117.02 亿元,同比增长 8.3%;第三 产业增加值 195.50 亿元,同比增长 9.7%。 36 37 (二)李渠镇 镇域总面积 136 平方公里,辖 24 个行政村,44 个村民小组、3 个社区、46 个驻 镇单位,总人口 4.1 万人,在册人口 28000 人。2017 年李渠镇工业总产值 16587 万 元,2018 年全镇经济总收入 18968 万元,2019 年全镇经济总收入 20456 万元。 38 (三)冯庄乡 冯庄乡位于延安城东 30 公里的丰富川境内,全乡辖 47 个行政村,54 个自然村, 居住 2743 户,总人口 12259。境内山沟纵横,自然条件较差。总流域面积 186 平方 公里,耕地面积 38826 亩,永久基本农田 15236 亩。其中沟坝地 4002 亩,川台地 9284 亩,全乡现有经济林 15365 亩,用材林 95445 亩,人工草 18000 亩,退耕还林 76802 亩。 2019 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 2.5 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5500 元。 2018 年全乡经济总收入 2 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000 元。2017 年全乡经 济总收入 1.87 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500 元。 四、矿区土地利用现状 (一)地类与面积 项目区面积为采矿证拐点圈定的范围,总面积为 3337.37hm2,共涉及标准分幅土 地利用现状图 6 幅,图幅号分别为:J49G079025、J49G079026、J49G080025、 J49G080026,J49G081025、J49G081026。现状图于 2020 年 12 月在延安市自然资源 局宝塔分局收集,变更日期为 2018 年 12 月。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区的土地利 用现状类型划分为 8 个一级地类和 17 个二级地类,包括园地、耕地、林地、交通运 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各类土地利用面积见表 2.4-1,项 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具体见附图 2。 项目区林地面积比重最大,面积为 1556.67hm2,占项目区面积的 46.64%,林地 中以有林地和其他林地为主;草地面积为 628.49hm2,比重为 18.83%。 项目区耕地面积为 550.97hm2,大部分为旱地,水浇地面积为 4.44hm2,分布在张 庄沟道内,水源为张庄沟内水源。旱地在项目区内广泛分布,面积为 546.53hm2,耕 地均为旱地,主要种植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等。园地面积为 317.05hm2,大部分为苹 果园。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流水面和水库水面,其中水库水面为井田内淤地坝, 河流水面主要为丰富川河。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包括有城镇、村庄、采矿用地。其中城镇为李渠镇驻地及城市 建成区,村庄主要为井田范围内的王家沟、草坪灯、张庄等。 土地利用现状图见图 2.4-1。 39 表 2.4-1 一级地类 01 耕地 02 园地 03 林地 04 草地 10 交通运 输用地 11 水域及 水利设施 12 其他土地 20 城镇村及 工矿用地 单位:hm2 土地利用现状表 面积 hm2 二级地类 比重% 012 水浇地 4.44 013 旱地 546.53 021 果园 317.05 031 有林地 759.04 032 灌木林地 97.73 033 其他林地 699.79 041 天然牧草地 434.69 042 其他草地 193.80 102 公路用地 2.15 104 农村道路 2.14 111 河流水面 0.26 116 水库水面 4.33 118 水工建筑用地 2.49 122 设施农用地 3.91 202 城镇 87.42 2.62 203 204 合计 村庄 采矿用地 269.00 142.85 38.73 3337.37 4.28 1.16 550.97 317.05 0.13 16.38 16.51 9.50 9.50 22.74 1556.57 2.93 46.64 20.97 628.49 4.29 7.08 13.02 18.83 5.81 0.06 0.13 0.06 0.01 0.13 0.21 0.07 3.91 0.12 0.12 8.06 100 (二)永久基本农田情况 项目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 648.41hm2,主要分布在黄土塬面,永久基本农田用 地类型为耕地和果园。永久基本农田占项目区耕地和园地面积的比重为 74.70%。永 久基本农田分布见图 2.4-2。 地面工程均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40 图 2.4-1 土地利用现状图 41 图 2.4-2 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图 42 五、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 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体周边相邻煤矿开采、油井、村庄,见 图 2.5-1。延安机场在井田外,最近直线距离为 272m,距离最近区留有保护煤柱。 (一)周边相邻煤矿 评估区周边分布 2 个煤矿,东北部与宝贸煤矿相接,北部与新鑫源煤矿相接,西 43 部和南部、东南均无矿权设置。宝贸煤矿、新鑫源煤矿均处于建设期。 各煤矿有关数据见表 2.5-1。 表 2.5-1 煤矿名称 面积(km2 ) 宝贸煤矿 新鑫源煤矿 36.7927 17.0417 相邻煤矿基本情况一览表 生产能力 (Mt/a) 5.00 0.45 主采煤层 采煤方法 2、3 号煤 2 号煤 壁式综采 壁式综采 生产 状态 建设期 建设期 (二)农业生产活动 根据现状调查,评估范围内涉及草坪村、王家沟等 16 个行政村,总共 5709 户 18777 人,村庄基本情况见表 2.5-2,村庄均留设保护煤柱,见照片 2.5-1、2.5-2。 村庄村民以砖混结构房屋为主,城市建成区有楼房分布。农作物种类以小麦为主, 次为高粱、玉米、谷子、糜子、豆类等。村庄饮水来源为村庄内水井和市政供水。 根据现场调查,区内沿着各村庄之间分布民用低压输电线路。 表 2.5-2 评估区村庄人口一览表 乡镇 李渠镇 李渠镇 李渠镇 李渠镇 李渠镇 李渠镇 李渠镇 李渠镇 李渠镇 李渠镇 李渠镇 李渠镇 李渠镇 桥沟镇 冯庄乡 李渠镇 李渠镇 村庄 曹坪村 王家沟 新庄沟 沙家沟 杨兴庄 姬庄 曹家沟 中庄 刘庄 东村 西村 崖里坪 高峁湾村 东二十里铺 白坪 李家沟村 柴崖村 合计 户数 52 47 51 59 84 86 85 112 112 157 186 2646 98 1620 85 120 109 5709 人口 158 201 246 250 332 362 409 472 518 550 724 7938 402 4860 320 532 503 18777 44 位置 预防措施 301 盘区 206 盘区 206 盘区 205 盘区 205 盘区 201、202 盘区 202 盘区 201 盘区 302、205 盘区 204 盘区 204 盘区 205 盘区 206 盘区 206 盘区 井田外评估范围内 井田外评估范围内 井田外评估范围内 留设煤柱 留设煤柱 留设煤柱 留设煤柱 留设煤柱 留设煤柱 留设煤柱 留设煤柱 留设煤柱 留设煤柱 留设煤柱 留设煤柱 留设煤柱 留设煤柱 照片 2.5-1 中庄村 (镜向 N) 照片 2.5-2 沙家沟(镜向 N) (三)道路 国道 G341 从井田西南穿过,井田范围内长度为 4800m,为二级道路,留有保护 煤柱。 李渠路(原 210 国道)沿井田南部边界通过,部分在井田范围内,井田内长度为 950m,二级道路,留设有保护煤柱。 井田内还分布有农村道路,路面为混凝土路面或柏油路面,为等级外道路。 道路见照片 2.5-3~2.5-6。 照片 2.5-3 李渠路 照片 2.5-4 农村道路(1) 照片 2.5-5 农村道路(2) 照片 2.5-6 农村道路(3) 45 (四)油井 评估区内有延长石油 50 处油井分布,油井主要分布在井田东北部,目前正在处 于开采阶段,依据相关地质部门油井煤柱留设方法,以油井为中心、取边长为 50m 留 设油井煤柱。油井为生产油井。非本矿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对油井的影响应由输油管 线所属单位实施治理。 照片 2.5-7 油井(1) 照片 2.5-8 油井(2) 井田内人类工程活动内容多,主要包括国道、50 处油井和多处村庄分布。油井具 体坐标见表 2.5-3。 表 2.5-3 序号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X 坐标 Y 坐标 油井坐标表 序号 46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X 坐标 Y 坐标 六、矿山及周边土地复垦与地质环境治理案例分析 (一)治理工程实施情况分析 上期《延安市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 案》于 2013 年由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〇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编制并 通过审查。本矿未编制过土地复垦方案。现对上期方案中的主要措施及实施情况进行 分析,上期方案中近期治理工程: 1、上期方案列入的治理工程 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上期方案地质灾害点有滑坡 3 处、崩塌隐患 3 处,采空区地面塌陷隐患 2 处。 ②土地资源损毁治理工程 上期方案中复垦耕地面积 1.06km2,林地 0.24km2,草地 0.83km2,裂隙填充及表 土剥离土方量为 4.78 万 m3,平整土地 23.28hm2,表土剥离团 6.38 万 m3,田埂修筑 1.39 万 m3。 ③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上期方案中提出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包括地质灾害监测工程、含水层监测、土地资 源和地形地貌景观监测等监测内容。其中地质灾害变形监测点设置 8 个,监测次数为 828 次,其中近期 168 次。 布设 2 地表水水量、水质监测点(S1、S2),4 个地下水观测站(S3、S4、S5、 S6)。水量监测 816 次,其中 120 次,水质 272 次,近期 40 次。 47 2、上期方案所列工程的实施情况 根据现场调查,并结合煤矿提供的基础资料,对上期方案提出的治理工程落实情 况进行分析。 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其中 2 处滑坡、1 处滑坡隐患已治理,为当地有政府实施治理。工业场地内崩塌 隐患,炸药库崩塌隐患等其他工程尚未治理。 ②土地资源损毁治理工程 上期方案编制中提出实施沉陷区裂隙充填、土地平整和植被恢复等工程,由于煤 矿尚未投产,尚未造成土地资源的损毁,不具备实施条件,因此土地资源治理工程不 具备实施条件,尚未实施。 ③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地质灾害监测工程未建立监测点,而是仅采取人工巡查的方式进行巡查。地下水 监测点监测实施一定数量的监测,主要是地下水位的监测,地表水水质等方面的监测, 监测次数小于上期方案提出的监测次数。 近两年由于煤矿停建状态,部分治理工程尚未实施。 3、上期方案实施情况分析及解决方案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上期方案提出的治理工程大部分尚未实施或者不具备实施条 件,仅实施了相关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监测工程。本期方案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上期方案提出治理措施继续实施可能性,列入本期方案实施工程。 4、列入上期方案而实施的治理工程 (1)原方案原红星煤矿工业场地东北滑坡(H01),由政府实施治理,地类已变 更为住宅用地。 (2)原方案中水眼沟村滑坡(H02),已实施削坡、植被恢复工程。 (3)原方案中张庄公路西侧滑坡隐患(HY01),已削坡,多平台形成。 经调查,原方案中的地质灾害点治理工程为政府实施治理。 5、已实施治理工程费用 根据红安煤矿已实施工程主要为监测工程,总费用约为 15.50 万元。 48 表 2.6-1 上期方案(近期)主要工程设计及执行情况表 工程措施 监测工程 地质灾害监测 含水层监测 水土污染监测 地表水监测 工程量 执行情况 实施工程 费用(万元) / 农用井 3 口、 主井含水层监 测 工业场地土壤 污染、周边土 壤污染监测 工业场地下游 河流断面 人工巡查为主 人工、设备 6.50 万元 实施监测 监测水位、水 质 5.00 已实施 土壤污染监测 3.00 万元 已实施 水质监测 1.00 15.50 万元 (二)周边矿井治理案例分析 根据周边煤矿生产实际情况,选择宝塔区四咀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情况作为对 比案例进行分析。 1、四咀煤矿基本情况 四咀煤矿位于宝塔区蟠龙镇,位于新鑫源煤矿东北约 15 公里,开采煤层为 M2 和 M3 煤层,开采煤层厚度与新鑫源煤矿相近,矿区地貌类型也相近。 2、已实施治理工程 四咀煤矿上期方案主要完成的是地面建设工程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边坡削土、 挡墙、截排水沟、场地绿化等措施;另外,原工业场地场地也进行了复垦。实施效果 见照片 2.6-1 和 2.6-6。 照片2.6-1 边坡削土(镜向W) 照片2.6-2 挡墙及边坡削土(镜向NE) 49 照片2.6-3 截排水沟(镜向N) 照片2.6-4 场地绿化(镜向NW) 照片2.6-5 原场地复垦后(镜向SW) 照片2.6-6 原办公区(镜向NE) (三)取得的经验及教训 通过分析红安煤矿治理情况及周边四咀煤矿治理现状,其可借鉴的经验分析如下: (1)煤矿地面建设工程位于沟道内,地质灾害点数量较多,应在地面工程建设 前实施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加强后期监测。 (2)通过削坡卸载及护坡、挡土墙的修建可有效解除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 威胁;通过栽植树木、种植草地可有效恢复地形地貌景观,减轻工程建设对地形地貌 景观的影响; (3)虽然周边煤矿煤层开采厚度较小,当仍存在地面裂隙发育,煤矿应加强对 沉陷损毁土地的监测,结合对出现的裂缝要及时填充,并加强人工巡查,避免地面塌 陷造成房屋、信号塔等地面设施损害,造成损害应及时修复治理; (4)具有复垦条件的土地应按耕、林地、草地等进行复垦,对不具备复垦条件 的土地进行平整处理,继而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尽可能恢复为原土地类型,使复垦土 地以最少投入换取最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50 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 一、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2021 年 6 月 4~8 日,依照有关工作的要求,在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 上,项目组赴现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项目组依据矿山企业提供的开发利用方案、 开采设计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主要对各类地质灾害的分布现状和规模及稳定程度、 地形地貌、水源保护区、植被状况、当地经济活动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同时对矿区周 边土地利用现状与权属、土地损毁、水土污染、植被状况等进行了调查,为方案编制 提供可靠依据。2021 年 7 月 11-13 日对煤矿进行了补充调查历时 3 天。 项目组集中对已有采空区、工业场地、炸药库、地面其他建(构)筑物等进行 了详细调查和记录,并对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含水层破坏情况、地形地貌影响程度、 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损毁程度及水土污染等方面展开详细调查。调查过程中,实地 测量、定位拍照和记录,走访矿区内所有村庄,并进行了房屋、人口等情况的调查。 项目组走访了矿区内村庄,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与村民了解矿区土地利用及权属 情况。 (一)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概述 矿区属于黄土梁为主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类型区。区内黄土台塬被水流切割较 深,形成沟壑纵横的地形,沟底和塬面高差较大。在老采空区已基本治理或自然恢复。 煤矿近期开采范围涉及后安家沟等村庄及油井等地面建筑物,后期开采后将会影响 到原生地形地貌、人类活动。采煤活动所排放的废水废渣等容易导致水土环境污染。 同时对红安煤矿工业场地、炸药库及周边挡墙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调查。 依据《宝塔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析预测表》,经调查,矿区内不存在在册的地质 灾害点。 (二)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根据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类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采矿用地等。土地 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为主,井田内广泛分布,主要为有林地和其他林地,耕地主要分 布在丰富川及周边其他沟道内,耕地类型有旱地和水浇地,主要种植玉米等。并对耕 地、园地的产量、土地质量、土壤剖面进行了现场测量和调查。 51 同时对地表塌陷区土地损毁情况进行调查,地表塌陷隐患区形成时间较长,地类 为林地和草地为主,未发现地表裂隙、塌陷台阶等土地损毁形式。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一)评估范围和级别 1、评估范围 根据矿井边界附近主采煤层上覆基岩、松散层厚度,考虑地面工程评估范围,计 算采空区影响变形边界,最后确定评估范围。 根据煤层埋深、开采厚度及采掘方式所形成采空区影响地表变形范围的经验公 式推断,红安煤矿开采煤层为 3 上号煤层和 2 号煤层,上覆基岩、黄土层厚度厚 10130m,经计算该采空区地表变形影响范围为沿煤矿边界外沿约 33~68m,因此,为 了安全,评估范围为煤矿开采范围外扩延伸 100m,井田边界留设煤柱,以井田边界 为评估范围,不外扩。(拐点见表 3.2-1),评估面积为 35.5070km2;调查范围在评估 范围的基础上外延 50m,调查面积约 36.8489km2。评估范围及调查范围见图 3.2-1。 表 3.2-1 评估边界拐点坐标一览表 点号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纵坐标(X) 横坐标(Y) 点号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纵坐标(X) 横坐标(Y) 2、评估级别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DZ/T0223-2011),矿山地 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应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条件 复杂程度综合确定,见表 3.2-2。 52 53 表 3.2-2 评估区 重要程度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分级表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矿山生产 建设规模 复杂 中等 简单 大型 一级 一级 一级 中型 一级 一级 一级 小型 一级 一级 二级 大型 一级 一级 一级 中型 一级 二级 二级 小型 一级 二级 三级 大型 一级 二级 二级 中型 一级 二级 三级 小型 二级 三级 三级 重要区 较重要区 一般区 (1)评估区重要程度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评估区重要程度根据表 3.23 确定。据表所示,评估区属重要区。 表 3.2-3 重要区 1.分布有 500 人以上的居 民集中居住区;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 较重要区 一般区 评估区 1.分布有 200~500 1.居民居住分散,居 民集中居住区人口在 200 人以下; 崖里坪(东惠居住 人以上的居民集中 居住区; 2.分布有高速公路、一级 2.分布有二级公 公路、铁路、中型以上 路、小型水利、电 水利、电力工程及其他 力工程或其它较重 重要建筑设施; 要建筑设施; 3.矿区紧邻国家自然保护 区(含地质公园、风景 名胜区等)或重要旅游 景点; 4.有重要水源地; 5.破坏耕地; 区)7398 人(重要 区) 2.无重要交通要道或 建筑设施; G341 穿过井田 3.紧邻省级、县级 3.远离各级自然保护 无自然保护区及旅 自然保护区或重要 区及旅游景区 游景区 旅游景区(点); (点); (一般区) 4.有较重要水源 地; 4.无较重要水源地; (较重要区) 无较重要水源地; (一般区) 5.破坏林地、草 5.破坏其它类型土 破坏耕地 地。 地。 (重要区) 注:评估区重要度分级确定采取上一级别优先原则,只有一条符合者即为该级别。 (2)矿山生产建设规模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红安煤矿拟生产规模 0.45Mt/年,为中型煤矿,井工开采。 (3)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54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根据表 3.2-4 各因素确定,红安煤矿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为中等。 表 3.2-4 序 号 1 2 3 4 5 6 7 复杂 井工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中等 1.主要矿层(体)位于地下水 1.主要矿层(体)位于地下水 位以下,矿坑进水边界条件 位附近或以下,矿坑进水边 复杂,充水水源多,充水含水 界条件中等,充水含水层和 层和构造破碎带、岩溶裂隙 构造破碎带、岩溶裂隙发育 发育带等富水性强,补给条 带等富水性中等,补给条件 件好,与区域强含水层、地下 较好,与区域强含水层、地 水集中径流带或地表水联系 下水集中径流带或地表水有 密切,老窿(窑)水威胁大, 一定联系,老窿(窑)水威 矿 坑 正 常 涌 水 量 大 于 胁中 等 ,矿坑正 常 涌水量 10000m3/d,地下采矿和疏干 3000-10000m3/d,地下采矿 排水容易造成区域含水层破 和疏干排水较容易造成周围 坏 主要充水含水层破坏 简单 判定 级别 1.主要矿层(体)位于地下 水位以上,矿坑进水边界 条件简单,充水含水层和 构造破碎带、岩溶裂隙发 育带等富水性差,补给条 件差,与区域强含水层、地 下水集中径流带或地表水 不密切,矿坑正常涌水量 小于 3000m3/d,地下水采 矿和疏干排水造成周围主 要充水含水层破坏可能性 较小 中 等 2.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碎裂 2.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巨 2.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薄结构、散体结构为主,软弱岩 厚 层 状 -块状 整 体结 构为 厚层状结构为主,蚀变带、 层或松散岩层发育,蚀变带、 主,蚀变作用弱、岩溶裂隙 岩溶裂隙发育中等,岩石风 岩溶裂隙发育,岩石风化强 不发育,岩石风化弱,地表 化中等,地表残坡积层、基 烈,地表残坡积层、基岩风化 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 岩风化破碎带厚度 5-10m, 破碎带厚度大于 10m,矿层 带厚度小于 5m,矿层(体) 矿层(体)顶底板和矿床周 (体) 顶底板和矿床周围稳固 顶底板和矿床周围稳固性 围稳固性中等,矿山工程场 性差,矿山工程场地地基稳 好,矿山工程场地地基稳 地地基稳定性中等 定性差 定性好 3.地质构造复杂,矿层(体) 3. 地 质 构 造 较 复 杂 , 矿 层 3.地质构造简单,矿层(体) 和 矿 床 围 岩 岩 层 产 状 变 化 (体)和矿床围岩岩层产状 和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 大,断裂构造发育或有活动 变化较大,断裂构造较发育, 小,断裂构造不发育,断裂 断裂,导水断裂带切割矿层 并切割矿层(体)围岩、覆 未切割矿层(体)围岩覆 (体)围岩、覆岩和主要含水 岩和主要含水层(带),导水 岩,断裂带对井下采矿安 层(带),导水性强,对井下 性较差,对井下采矿安全影 全影响小 响较大 采矿安全影响大 4.现状条件下原生地质灾害 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 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 发育,或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问题类型较多,危害较大 境问题的类型少,危害小 类型多,危害大 5.采空区面积和空间大,多 5.采空区面积和空间较大, 5.采空区面积和空间小,无 次重复开采及残采,采空区 重复开采较少,采空区部分 重复开采,采空区得到处 未得到有效处理,采动影响 得到处理,采动影响较强烈 理,采动影响较轻 强烈 6.地貌单元类型多,微地貌 6.地貌单元类型较多,微地 6.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微地 形态复杂,地形起伏变化大, 貌形态较复杂,地形起伏变 貌形态简单,地形起伏变 不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 化中等,不利于自然排水, 化平缓,有利于自然排水, 一般大于 35°,相对高差大, 地形坡度一般大于 20°-35°, 地形坡度一般大于 20°,相 地面倾向与岩层倾向基本一 相对高差较大,地面倾向与 对高差小,地面倾向与岩 层倾向多为反交 致 岩层倾向多为斜交 注:采取就上原则,前 6 条中只有一条满足某一级别,应定为该级别。 55 中 等 简 单 中 等 中 等 中 等 (4)评估级别确定 评估区为重要区,中型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条件中等,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与恢复治理编制规范》分级表,确定本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一级。 (二)地质灾害影响现状分析与预测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下面主要针对地质灾害、 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与水土环境进行现状分析。 1、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原《红安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中滑坡 3 处、滑坡隐患 1 处、 崩塌隐患 2 处,采空区地面塌陷隐患 2 处,根据现场调查分析及各地质灾害点已实施 治理情况分析,分析结果见表 3.2-5。 原方案中塌陷隐患有两处,分别为原安家沟煤矿开采 3 上煤层及老窑开采形成的 采空区和为原红星煤矿开采 2 号煤形成的采空区。近几年未见地表塌陷裂隙发育,其 中原红星煤矿采空区已经治理且建有住宅小区,因此本方案不再纳入地质灾害塌陷隐 患区。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可知,原方案中 H01 滑坡处已新建小区;H02 经削坡后已稳 定,植被已恢复;H03 经简单削坡,仍存在滑坡的可能;BY01、BY02 未经治理,相 对已稳定。因此原有方案中的 H03,BY01 和 BY02 仍纳入本方案实施治理。 根据上期方案并结合实地调查,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情况进行了重新评估和判 定:评估区发育滑坡 1 处(H001),滑坡隐患 1 处(HY001),崩塌隐患 2 处(BY001、 BY002),塌陷隐患 1 处(TXY001),无在册地质灾害点,地质灾害分布见图 3.2-2。 56 表 3.2-5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灾点对比分析 原方 案地 灾编 号 位置 上期方案情况 现状情况 原方案提 出措施及 实施情况 对比分析 原红 原红星工业 星煤 场地已建成 矿工 H01 削坡、截 小区,滑坡 排水沟 已治理。 业场 地东 已由政府出 北滑 资治理 坡 已削坡,植 水眼 H02 削坡、截 被恢复。由 排水沟 政府出资治 沟村 滑坡 理 57 H03 HY01 中庄 村通 行公 路东 北滑 坡 坡面植被已 恢复,尚未 实施削坡 实施有效治 理 已削坡治理 张庄 村公 路西 侧 削坡 已由政府实 施治理 58 炸药 BY01 库崩 削坡工程 塌隐 无明显变化 患 进风 BY02 已削坡,仍 削坡工程 立井 有危险 西侧 59 60 照片 3.2-1 滑坡 H001 图 3.2-3 滑坡 H001 剖面图 (1)滑坡(H001) 该滑坡位于丰富川沟道西侧,为一老滑坡体,滑体坡度 60°。滑体高程 977-997m, 高差 20m;主滑方向 35°,顺坡长度 20m,最大宽度 30m,最大厚度 12m。 目前坡脚底部已淤积稳定,植被逐渐恢复,稳定性中等,离居民耕地及道路约 10 米,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2)滑坡隐患(HY001) 该滑坡位于储煤场东侧, 后壁清晰可见,主滑向 190°,滑坡宽约 60m,长约 15m, 厚约 5m,体积约为 4500m3。滑坡主要因为场地修建,人工开挖边坡,向斜坡地带要 地,在坡脚处形成了一个陡立边坡,破坏了坡体原来的稳定性,加上降雨和重力的作 用,有下滑的趋势,威胁场地人员安全,目前已在滑坡底部修建有挡墙。因此引发地 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见照片 3.2-2。 (3)炸药库值班室崩塌隐患 BY001 位于工业场地炸药库值班室后,属于第四系黄土崩塌隐患,下雨、震动时可能会 造成黄土直落,发生崩塌,威胁炸药库值班室,规模小型,引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 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见照片 3.2-3。 (4)崩塌隐患 BY002 位于工业场地配电室后,属于第四系黄土崩塌隐患,长度约 60m,高度约 30m, 厚度 3m,底部已修建挡墙。属于人工开挖边坡,向斜坡地带要地,形成了一个陡立 边坡,如遇到降水、震动时可能会造成顶部黄土直落,发生崩塌,规模中型,发生的 61 可能性中等,威胁配电室,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照片 3.2-2 照片 3.2-3 滑坡隐患 HY002 崩塌隐患 BY001 图 3.2-4 崩塌隐患 BY001 剖面图 62 照片 3.2-4 崩塌隐患 BY02 (5)地面塌陷隐患(TXY001) TXY1 位于整合区北部,为原安家沟煤矿开采 3 上煤层及老窑开采形成的采空区。 开采厚度 0.31~0.45m,开采方式为房柱式开采,采空区形成时间为 2007 年以前形 成。现场调查时采空区地表未发现明显变形,未发现伴生塌陷裂缝,植被以草地为主, 生长正常。现状评估地面塌陷隐患点危险性小。 红安煤矿北临新鑫源煤矿,东北临宝贸煤矿整合区。按规定双方在井田边界各留 设 20 米隔离煤柱,况且目前均未开采到红安煤矿井田边界。地表无地面塌陷及裂缝。 (6)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小结 综上所述,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地质灾害分布有滑坡 1 处,滑 坡隐患 1 处,崩塌隐患 2 处,塌陷隐患 1 处。 其中:滑坡(H001)位于丰富川西侧,现状评估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滑坡隐 患(HY001)位于矿井工业场地储煤场东侧,现状评估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崩塌 隐患(BY001)位于矿井炸药库值班室后,现状评估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储煤场 崩塌隐患(BY002)位于工业场地配电站后,现状评估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整 合前老采空区(TXY001)地面塌陷隐患现状评估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现状评估相邻矿井采空引起的地面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总之,地质灾害现状影响程度较严重。 63 表 3.2-6 地质灾害点现状评价表 规模 编号 位置 GPS 长 (m ) H001 宽 (m) 厚 (m ) 体积 3 m 特征简述 属于老滑坡,后壁明显,滑坡主要因黄土垂直 丰富川 50 西侧 20 8 8000 现状评估 照片 规模 小型 节理发育、空穴发育,坡面冲沟发育,在降雨 和重力作用下,沿下部软弱层面滑动。 威胁坡下耕地, 现状评估危害 照片 程度中,危险性 3.2-1 中 威胁储煤场及 后壁较明显,主滑方向 190°,主要因为场地 储煤场 HY001 东侧滑 工业场地 60 15 5 4500 小型 坡隐患 修建,人工在坡底开挖,破坏原坡体的稳定 性,加之在降雨和重力的作用下形成 场内道路行人, 底部已修建挡 照片 墙,现状评估危 3.2-2 害程度小,危险 性小, 炸药库 BY001 值班室 工业场地 15 10 5 750 小型 后 BY002 配电室 东侧 工业场地 60 30 3 540 小型 属于第四系黄土崩塌隐患,下雨、震动时可能 会造成黄土直落,发生崩塌 威胁炸药库值 班室,危害程度 小,危险性小。 人工开挖边坡,向斜坡地带要地,形成了一个 威胁配电室,危 陡立边坡,下雨、震动时可能会造成黄土直 害程度中等,危 落,发生崩塌 险性中等。 64 照片 3.2-3 照片 3.2-4 2、地质灾害影响预测评估 (1)地面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面工程场地包括工业场地、炸药库和排矸场。 ①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工业场地 工业场地内滑坡隐患 HY001 位于工业场地储煤场东侧,威胁场内道路及储煤场, 底部已修建挡墙,虽然滑坡隐患近几年相对稳定,仍存在滑坡的危险。 工业场地配电室东侧 BY002 人工开挖边坡,形成了一个陡立边坡,下雨、震动 时可能会造成黄土直落,发生崩塌。崩塌底部已修建挡墙,距离配电室距离为 10m。 工业场地西侧运煤道路外侧,紧邻黄土边坡,受水力侵蚀作用,支离破碎,场内 运煤道路外侧无相应的挡墙、排水设施,下雨时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场内运煤道 路。 综上分析工业场地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危害性中等。 ——炸药库 崩塌隐患 BY001 位于炸药库值班室一侧,下雨、震动时可能会造成黄土直落, 发生崩塌。 因此炸药库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 ——排矸场 排矸场周边不存在地质灾害点,其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危害程 度小。 ②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工业场地 工业场地地面工程均已建好,实施矿井水处理站地面工程建设,不存在坡面开挖、 削坡等地面工程,因此预测其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排矸场 排矸场目前已排放部分掘进矸石,但相应的渣体拦挡设施尚未修建,根据排矸场 设计,拟建矸石挡渣墙、排水沟等,相应的拦渣设施、排水设施建成后,其引发地质 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65 ——炸药库场地 炸药库已建设完成,不存在新建工程内容,因此其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 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③地面工程场地适宜性评价 综上分析评价,工业场地、炸药库为较适宜场地,排矸场为适宜场地。 (2)采矿工程引发地质灾害影响预测 采矿工程可能引发地面塌陷及伴生地裂缝、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可能造成地 面建(构)筑物损坏、威胁人员。 (3)采矿工程引发地质灾害影响预测 采矿工程可能引发地面塌陷及伴生地裂缝、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可能造成地 面建(构)筑物损坏、威胁人员。 ①地面塌陷值预测 根据红安煤矿煤层赋存条件、采煤方法及工艺等条件,以及《建筑物、水体、铁 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中所列预计方法,采用概率积分法中的最大 值预测方法进行开采区预测。模式如下: 最大下沉值:Wmax= M×q×cosα,mm 最大倾斜值:imax= Wmax /r,mm/m 最大曲率值:Kmax=1.52× Wmax /r2,10-3/m 最大水平移动值:Umax=b×W max,mm 最大水平变形值:εmax=1.52×b× imax,mm/m 上式中:M―煤层开采厚度,m; H―煤层埋藏深度,m; α―煤层倾角,为 1~3°,取 3°; r―开采影响半径,m; q―下沉系数; b―水平移动系数。 根据红安煤矿,地质条件类同,采煤方法与工艺相同的相邻煤矿确定有关计算参 数如下: 66 下沉系数为:q=0.70 水平移动系数:b=0.30 影响角正切:tgβ=2.1 影响半径:r=H/tgβ。 1)近期地面塌陷预测 近期开采开采范围为 301 盘区和 201 盘区,采高为 0.80m。根据开采区地质、采 矿条件,以工作面为计算块段,采用《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系统》软件进行模拟预测。 近期工作面回采后地面塌陷等值线见图 3.2-5,地表变形值见表 3.2-7。 表 3.2-7 近期 5 年开采地表下沉、移动与变形最大值预测结果 盘区 Wmax (mm) 最大倾斜值 Imax (mm/m) 曲率 Kmax (10-3/m) 水平移动值 Umax (mm) 水平变形max (mm/m) 301 551 14.56 0.27 110.89 6.05 201 538 10.61 0.24 126.94 5.49 累计开采 1026 17.56 0.32 176.95 8.54 近期工作面回采后,预测地表塌陷最大值 826mm,最大倾斜 17.56mm/m,最大 曲率为 0.32×10-3/m,最大水平移动为 176.95mm,最大水平变形为 8.54mm/m。 2)中期地面塌陷预测 中期剩余服务年限为 22 年,开采 302 盘区及 2 号煤层。开采煤层厚度按照 0.8m 计算。中期回采后,塌陷中心最大塌陷 1.039m,最大倾斜 18.75mm/m,最大曲率为 0.39×10-3/m,最大水平移动为 182.06mm,最大水平变形为 10.20mm/m。中期开采后 地面塌陷等值线见图 3.2-6,地表塌陷最大值出现 302 采区与 202 采区重复开采区域。 地表变形值见表 3.2-8。 67 68 69 表 3.2-8 地面变形值预测一览表 盘区 Wmax (mm) 最大倾斜值 Imax (mm/m) 曲率 Kmax (10-3/m) 水平移动值 Umax (mm) 水平变形max (mm/m) 302 盘区 549 13.48 0.29 118.76 7.21 2 号煤层 542 10.89 0.26 132.46 5.72 累计 1039 18.75 0.39 182.06 10.20 ②采煤引发地质灾害的类型、范围和时间 地表为黄土丘陵沟壑,根据地面塌陷预测结果,近期在 301 盘区、201 盘区开采, 随着煤层开采,采空区的形成与扩大,地表将出现轻微地面塌陷及伴生地裂缝;在矿 界煤柱、大巷煤柱等煤柱和切眼一带,地裂缝表现相对明显。沟谷深约 50~120m,自 然坡度 10~75°,局部陡坎近乎直立,为黄土覆盖,沟谷边缘的地裂缝可能引发斜坡 失稳形成小型崩塌、滑坡,同时还存在重复开采造成的地表重复移动。 地面塌陷将随采掘工作面的推进而发生,塌陷盆地范围比采空区本身在平面上向 外扩展 15~50m,最大塌陷范围在采空区中间。 地面塌陷在时间上与井下采掘工作面的推进速度、距离等密切相关,一般当回采 工作面自开切眼开始向前推进的距离相当于 1/4H(H 为平均采深)时,开采影响即波 及到地表,引起地表变形。类比周边煤矿,地表移动延续时间(T)为 330d,即为 1.0 年。时间段分配上,初期剧烈变形,中期缓慢变形,晚期相对稳定。 ③采煤影响程度预测 1)近期、中期采煤引发地面工程影响预测评估 工业场地和炸药路均位于保护煤柱内,经预测不受开采沉陷的影响,采煤对其危 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影响程度较轻。 排矸场位于中期开采范围,地表最大下沉值为 321mm,地表水平变形和倾斜变 形过程最大值分别为 10.65 mm/m、5.12mm/m,因此地表变形对坝体造成危害程度中 等、危险性中等、影响程度较严重。 2)近期、中期采煤引发村庄房屋损坏预测评估 根据本矿开采方案,井田内村庄包括中庄村、草坪村、曹家沟村、西村、东村等 村庄,各个村庄均留设保护煤柱,保护煤柱留设满足建筑物保护需求,经预测分析, 70 采煤后各村庄地表下沉均小于 10mm,对建筑物影响程度较轻,因此近期、中期采煤 对各村庄造成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影响程度较轻。 3)近期、中期采煤引发道路损坏预测评估 近期开采范围,主要影响农村道路,预测开采后地表最大下沉值为 826mm,对农 村道路造成Ⅲ~Ⅳ损坏,等级外道路,人流、车流量小,预测造成的影响程度较轻。 中期开采范围有李渠路和 G341 国道,均为二级公路,公路,已留设保护煤柱, 影响程度较轻。其他农村道路造成Ⅱ~Ⅲ损坏,对乡村道路产生影响,等级外道路, 影响程度较轻。 4)采煤引发输电线路损坏预测评估 近期、中期开采对民用输电线路产生影响,一般性设施,预测危害程度小,危险 性小,影响程度较轻。 5)采煤引发油井损坏预测评估 区内油井经实测共 55 处油井,依据相关地质部门油井煤柱留设方法,以油井为 中心、取边长为 50m 留设油井煤柱,采煤造成的影响程度较轻。 6)采煤加剧地质灾害预测评估 评估区现状分布 1 处滑坡(H001)、1 处滑坡隐患(HY001)和 2 处崩塌隐患 (BY001、BY002)。 其中滑坡隐患(HY001)和崩塌隐患(BY001、BY002)均位于工业场地周边, 位于工业场地留设保护煤柱范围内,不受近期、中期采煤沉陷影响,因此预测采煤对 其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影响较轻。 滑坡(H001)位于井田东部,中期开采范围内,开采后预测地表下沉范围为 100mm-200mm,滑坡 H001 影响耕地及道路,因此预测中期开采危害程度中等,危险 性中等,影响较严重。 总体上,地质灾害预测评估影响程度较严重。 (三)含水层影响现状分析与预测 评估区煤层开采范围内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孔隙潜水、 第四系黄土孔隙潜水含水层、三叠系上统瓦窑堡组裂隙承压含水岩组含水层。 71 1、含水层现状评估 1)水质水位监测数据分析 根据《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中对张庄村、新庄沟村浅水水井水质水位监测数据,井深 24-28m,监测单位为西安 瑞谱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监测时间为监测时间为 2018 年 11 月 6,监测结果具体见表 3.2-9。监测水质及各项指标均符合 III 类标准值,地下水水质良好。 表 3.2-9 地下水水质检测结果 安沟村潜水水 井 7.58 0.53 新庄沟 潜水水井 7.63 1.25 地下水 III 类 标准值 6.5~8.5 ≤3.0 超标率 % 0 15.7 23.50 ≤200 0 硝酸盐(mg/L) 0.556 0.163 ≤20 0 亚硝酸盐(mg/L) 0.001 0.002 ≤1.0 0 NH3-N ND(0.005) ND(0.005) ≤0. 5 0 挥发性酚类(mg/L) ND(0.0003) ND(0.0003) 0.002 0 ND(0.000025) ND(0.000025) 0.001 0 As 0.00117 0.000804 0.01 0 Pb 0.00155 0.00174 0.01 0 Mn ND(0.025) ND(0.025) 0.1 0 Fe ND(0.075) ND(0.075) 0.3 0 ND(0.000125) ND(0.000125) 0.005 0 Cr ND(0.004) ND(0.004) 0.05 0 细菌总数 80 70 ≤100 个/mg 0 总大肠菌数 <2 个 <2 个 <3 个/L 0 硒 ND(0.004) ND(0.004) 0.01 0 ND(0.05) ND(0.05) 1.0 0 锌 ND(0.02) ND(0.02) 1.0 0 铝 ND(0.08) ND(0.08) 0.20 0 碘化物 0.005 ND(0.001) 0.08 0 硫化物 0.011 ND(0.005) 0.02 0 315 382 ≤450 0 溶解性总固体(mg/L) 403 409 ≤1000 0 硫酸盐(mg/L) 89.2 101 ≤250 0 氟化物(mg/L) 0.452 0.470 ≤1.0 0 氰化物(mg/L) ND(0.002) ND(0.002) ≤0.05 0 48.30 49.70 ≤250 0 监测点 pH 耗氧量 钠(mg/L) 汞(μg/L) Cd ++ 铜 总硬度(mg/L) 氯化物(mg/L) 72 0 (2)现状含水层影响评估 原采煤采空区为 2007 年以前炮采形成,地表已无塌陷发育,煤层顶板垮落的可 能性小,导水裂隙弱发育,含水层结构受影响小,影响程度较轻。 (3)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影响评估 井田范围内居民用水为自来水和农用水井,井田南部城市规划区主要为市政自来 水,村庄饮用水主要为水井,井深 24~28m。水源基本取自基岩顶部风化裂隙带潜水, 基岩顶部风化裂隙带潜水为本区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其他含水层因水量小而且不 稳定基本不具供水意义。野外调查,本矿尚未投产,对矿区周围的村民生产生活用水 影响较轻。 (4)对河流影响评估 丰富川位于原采空区以外,其他沟道均为季节性沟流,根据监测数据,采空区形 成后浅层地下水无明显下降,对丰富川河和其他季节性沟流影响较轻。 2、含水层预测评估 (1)含水层结构、水位影响程度预测 ①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 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推荐的模式进 行垮落带、导水裂隙带高度、保护层和防水煤柱高度的预测。 垮落带高度的预测公式: H m = 100 M 4 .7  M  1 9  2 . 2 ,( m ) ; 式中:Hm-垮落带高度(m) ;M-开采煤层厚度(m)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预测公式: 模式 1: H L i = 100 M  5 .6, ( m ); 1 .6  M  3 .6 模式 2: H L i = 2 0  M  1 0 , ( m ); 保护层和防水煤柱高度预测公式: H b = 3 ( Hb-保护层高度(m); M-累计采厚(m); 73 M ) 和 Hsh=Hli+Hb n n-煤层分层层数; Hsh-防水煤柱高度(m); HLi—裂隙带高度(m); 运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见下表 3.2-10。 计算 2 煤和 3 上采煤形成的导水裂隙带高度。 表 3.2-10 3 上号煤层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统计表 孔口 底板标高 煤 厚 基岩顶面 标高 (m) (m) 埋深(m) (m) 厚度(m) 顶间距(m) H1 1023.85 992.90 0.32 6.44 3.76 13.38 10.81 H2 993.18 977.33 8.05 3.67 12.95 -5.45 H3 969.92 14.73 H4 964.93 16.85 H5 1009.14 4.33 16.02 -5.11 H6 974.38 12.00 H7 949.69 7.36 孔号 982.85 0.45 表 3.2-11 14.93 2 号煤层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统计表 底板标高 孔 孔口 号 标高 (m) 上 冒落带厚度 导水裂隙带 基岩顶与导裂带 煤厚 (m) 基岩顶 冒落带 埋深 厚度 导水裂 隙带厚 度 上 上 与 3 号煤层 (基岩顶)间 3 号煤层底板 (或基岩顶) 与导裂带顶间 3 号 2号 H1 1023.85 992.90 891.3 0.38 6.44 4.03 14.63 97.57 86.97 98.21 (m) (m) (m) 距(m) H2 993.18 977.33 863.69 0.42 8.05 4.20 15.43 109.44 H3 969.92 892.52 0.53 14.73 4.67 17.52 58.00 H4 964.93 912.45 0.70 16.85 5.34 20.43 30.29 H5 1009.14 982.85 877.19 0.33 14.93 3.81 13.59 101.85 H6 974.38 901.83 0.46 12.00 4.37 16.21 56.18 H7 949.69 881.2 0.49 7.36 4.50 16.78 56.63 距(m) 92.07 ②近期、中期开采区含水层结构、水位影响预测评估 近期开采 301 盘区和 201 盘。存在重复开采,其中开采 3 上煤层形成最大导水裂 隙带高度为 16m,导水裂隙带将与第四系孔隙裂隙潜水层导通,对第四系含水层结构 造成破坏,影响严重。2 号煤层形成的导水裂隙带高度为 20.43m,导通至三叠系上统 瓦窑堡组第二段,造成上覆含水层结构破坏,水位下降,影响严重。煤层重复开采区 域均小于煤层间距,2 号煤层开采形成的导水裂隙带高度不能够沟通至 3 上煤。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见图 3.2-7。 74 (2)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影响评估 评估区居民生产生活主要取水含水层为潜水含水层, 3 号煤层开采影响第四系 潜水含水层,村庄已留设足够保护煤柱,影响较轻。 2 号煤开采后,上覆第四系黄土孔隙潜水含水层位于弯曲下沉带,受隔水层的保 护,水位下降幅度小,影响较轻。 (3)对河流影响评估 评估区内延河、丰富川河均位于井田边界,留有保护煤柱,影响较轻。张庄沟、 碾庄沟等季节性河流位于村庄保护煤柱内,且不在 3 煤开采范围,2 煤开采后开采后 导水裂隙带未能沟通第四系潜水含水层因此预测开采对河流受影响较轻。 (4)含水层水质影响预测评估 煤层开采中,被导水裂隙影响到的各含水层地下水合并渗漏形成矿井水,使原有 的水质发生变化,成为混合水质。当进入采掘巷道后,则会受到井下开采的影响,增 加了水体悬浮物和 COD 的含量。矿井水随着开采的进行不断排出地表,进入矿井水 处理站处理达标后大部分回用,因此,对含水层水质影响程度较轻。 总体上,含水层预测评估影响程度严重。 75 (四)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分析与预测 1、地形地貌景观现状评估 评估区为以黄土梁为主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区内沟谷纵横。 煤矿地面工程包括工业场地和排矸场。工业场地地面工程除矿井水处理站尚未建 设以外,其他均已建成,各场地不在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 周边无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工业场地占地面积为 5.60hm2,对地形地貌景观影 响程度较严重。 炸药库位于工业场地南部,占地面积 0.3hm2,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轻。 排矸场已排放矸石,占地面积为 1.20hm2,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严重。 经调查,采空区未见地面塌陷,因此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轻; 因此对地形地貌现状影响较严重。 2、地形地貌景观预测评估 根据预测,近期、中期开采区地面塌陷最大值约 1.04m。地面塌陷将对地面标高 产生一定的影响,引起局部地表坡度发生一些变化,特别是在塌陷边缘区,产生的伴 生地裂缝影响地形地貌的完整性,因此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严重。 总体上,地形地貌景观预测影响程度较严重。 (五)水土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预测 1、水土环境污染现状评估 (1)地表水现状影响分析 根据《宝塔区红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煤炭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中对丰富川河后安家沟村下游断面的水质水位监测结果分析,监测时间为 2017 年 8 月 22 日,监测单位为陕西众邦环保监测技术有限公示,监测结果具体见表 3.2-12, 丰富川河监测断面各项监测指标均满足均地表水Ⅲ类标准。 表 3.2-12 时间 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结果 断面 2017 年 8 月 22 丰富川河 日 断面 Ⅲ类标准 超标率% 最大超标倍数 单位:mg/L,pH 无量纲 pH 石油类 NH3-N COD 硫化物 8.01 0.018 0.123 17 ND0.005 6~9 0 0 0.05 0 0 1.0 0 0 20 0 0 0.2 0 0 红安煤矿现尚未投产,无外排生产生活用水,丰富川河内各项水质均满足地表水 76 Ⅲ类标准,因此地表水现状影响较轻。 (2)土壤 根据工业场地及周边耕地土壤监测情况,其土壤分别取自 0-20cm,检测项目包 括,其中工业场地内土壤监测项目为 pH 值、砷、镉、六价铬、铜、铅、汞和镍。耕 地土壤监测项目包括:pH 值、镉、汞、砷、铅、铬、铜、镍和锌。土壤取样时间为 2018 年 11 月 16 日,监测单位为西安瑞普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监测结果见表 3.2-13。 表 3.2-13 监测项目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表 工业场地内 耕地 监测结果 标准限值 超标倍数 监测结果 标准限值 超标倍数 pH 8.62 / / 9.01 铜 11.20 18000 0 10.2 100 0 镍 35.70 900 0 30.2 190 0 镉 0.32 65 0 0.33 0.60 0 汞 0.239 38 0 0.306 3.4 0 砷 11.2 60 0 8.82 25 0 锌 49.80 300 0 铬 91.20 250 0 铅 12.1 800 0 9.70 170 0 六价铬 2ND 5.70 0 - - - 监测结果显示,两个监测点监测指标均符合相应地类土壤指标筛选值控制要求, 土壤环境质量良好。 综上所述,评估区现状水土环境污染影响程度较轻。 2、水土环境污染预测评估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煤矿将确保生活污水处理站、矿井水处理站正常运行,污废 水全部达标处理,生活污水全部回用,矿井水大部分回用、剩余达标外排,预测对水 体环境影响程度较轻。 煤层开采后形成地面塌陷,将使土壤质地趋于疏松,局部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影 响程度不大,预测对土壤环境污染影响程度较轻。 总体上,水土环境污染预测评估影响程度较轻。 77 (六)评估分级与分区 1、现状评估分级与分区 通过对不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评估结果的叠加分析,编制了地质环境影响现 状评估图,见附图 1。将全区划分为 2 级 2 个不同影响程度区,其中:1 个较严重影 响区(Ⅰ1),面积 0.10km2,占评估区面积的 0.28%;1 个较轻影响区(Ⅱ1),面积 35.0407km2,占评估区面积的 99.72%;各区基本情况见表 3.2-14。 表 3.2-14 现状影响程度分级表 水土 因素 地质灾害 含水层 地形地貌景观 环境 污染 滑坡(H001)位于丰富川沟道西侧,坡脚底部已 淤积稳定,植被逐渐恢复,威胁坡地耕地及道路, 现状评估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滑坡(HY001)位于工业场地储煤场东侧,已在 滑坡底部修建有挡墙,现状评估危害程度小,危 现状 险性小。 评估 崩塌隐患 BY001 位于炸药库值班室后。第四系黄 土崩塌隐患,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崩塌隐患 BY002 位于工业场地配电室后,底部已 修建挡墙,属于人力作用形成陡立边坡,危害程 度中等,危险性中等。老采空区地面塌陷隐患现 状评估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程度 表 3.2-15 煤 矿 2007 年以前 工业场地,占地面 整 合 分 级 较 严 重 位置 工业 场地 2 炮采形成,地 积 5.60hm 、影响 后 基 表已无塌陷 程度较严重。其他 本 建 发育,煤层顶 场地影响较轻。 设 完 板垮落的可 采空区为 2007 年 成,无 能性小,导水 以前炮采形成,无 废 水 裂隙弱发育, 地表裂隙发育,采 排放, 含水层结构 矿活动对矿区内 影 响 受影响小,影 地形地貌景观影 程 度 响程度较轻。 响较轻。 较轻 较轻 较严重 较轻 现状影响评估分区表 现状评估分区 Ⅰ1 工业场地利用原 较严重 分级 编号 采 空 区 为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影响程度 面积 (km2) 0.10 Ⅲ1 较 轻 其余 区域 35.0407 合计 / / 35.0507 地质灾害 含水层 本区地质灾 害点有 1 处 滑坡隐患和 2 处崩塌隐患。 含水层结 构受影响 小,影响程 度较轻。 整合前采 空区形成 1 处滑坡,基 时间长,含 本稳定,威胁 水层已恢 道路及耕地。 复,影响程 度较轻 / / 78 地形地貌 水土环境 景观 工业场地占地 尚未投产,水 面积 5.6hm2、影 不外排,对土 响程度较严重。 壤污染影响 其他场地影响 较轻 较轻 采空区无地表 工业场地无 裂隙发育,采矿 外排水,对水 活 动 对 矿 区 内 体、土壤环境 地形地貌景观 污 染 影 响 较 轻 影响较轻。 / / 防治 情况 监测 及人 工巡 查 监测 及人 工巡 查 / 2、预测评估分级与分区 通过对不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测评估结果的叠加分析,编制了地质环境影响预 测评估图,见附图 3。各分区基本情况见表 3.2-16。 全区共划分 2 级 6 个不同影响程度区,其中:5 个较严重影响区(Ⅱ1~Ⅱ5),面 积 20.5121km2,占 57.77%;1 个较轻影响区(Ⅲ1),为评估区留设煤柱区域,包含油 井留设煤柱区域,面积 14.9949km2,占 42.23%。 79 表 3.2-16 预测评估分区基本情况一览表 预测评估分区 编号 分级 位置 工业场 地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影响程度 面积 (km2) 地质灾害 含水层 地形地貌景观 水土环境 0.10 工业场地周边地质灾 害点实施治理或监测 措施后,影响较轻 位于煤柱区,对含水层影响较轻 工业场地占地面积 2 5.6hm 、影响程度较严重 生活污水、矿井水 达标处理后综合利 用后,不外排,影 响较轻 20.4121 地面村庄等均留设保 护煤柱,危害程度 小,危险性小,影响 程度较轻。开采煤层 薄,预测地表裂隙弱 发育,影响较轻 预测开采 3 导水裂隙将与第四系 孔隙裂隙潜水层导通,对第四系 含水层结构造成破坏,影响严 重,开采 2 煤导水裂隙沟通至三 叠系上统瓦窑堡组第二段,上覆 岩层结构破坏,水位降至煤层底 板,影响严重 近期、中期开采区地面塌 陷最大值约 1.0m。引起局 部地表坡度发生一些变 化,特别是在塌陷边缘 区,因此对地形地貌景观 影响较严重。 开采范围土壤理化 性质变化,不会造 成水土污染,影响 较轻 上 Ⅱ1 ~Ⅱ5 较严 重 开采范 围内 Ⅲ1 较轻 井田外 围及内 留设保 护煤柱 区域 合计 / / 14.9949 位于煤柱区,地质灾 害影响较轻 位于煤柱区,对含水层影响较轻 留设保护煤柱区域,不受 采煤影响,影响较轻 各油井区均按照相关 规范建设,采矿对其影响 较轻 35.5070 较轻 严重 较严重 80 生活污水处理站、 矿井水处理站正常 运行,达标处理后 生活污水全部回 用、矿井水大部分 回用,对水体环境 污染影响较轻 较轻 三、矿山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 红安煤矿属于整合后新建煤矿,由原安家沟煤矿和红星煤矿 2007 年整合而成。 整合后在原安家沟煤矿工业场地基础上扩建而成,整合后新建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 斜井,三个斜井开拓全井田,并集中布置在工业场地内。目前地面工程已基本建成。 (一)土地损毁环节与时序 根据红安煤矿开采历史及现状,可能造成土地损毁的环节包括整合前开采矿井沉 陷损毁土地、建设期土地损毁和生产期沉陷损毁土地。 (1)地表塌陷损毁 ①整合前地表塌陷损毁 上 原安家沟煤矿、红星煤矿开采 3 煤层,柱式体系采煤法,爆破采煤工艺,2007 年后处于停产。爆破采煤工艺造成的地表塌陷弱发育。 ②拟塌陷损毁土地 本矿整合后拟采用长壁采煤法,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随着工作 面的推进,工作面煤层采空,顶板垮落,造成地表缓慢下沉,在地表不连续下沉过程 中,地表局部将出现地裂缝,塌陷坑。在地表塌陷产生的过程中,造成土地被分割, 土壤质地疏松,土壤水分减少,影响土壤质量,地表裂隙的产生同时造成地表交通设 施受到地表塌陷的影响,影响耕地耕种质量和地表植被生长条件。 根据本矿生产实际情况,本矿造成主要造成土地损毁的环节和时序为普通机械化 采煤阶段。煤矿开采与土地损毁的时序关系见图 3.3-1。 图 3.3-1 煤矿开采与土地损毁时序关系图 81 (2)永久性建设用地及临时压占损毁土地 ①整合前各场地压占 红安煤矿在 2007 年实施整合,整合后在安家沟煤矿工业场地基础上扩建,原红 星煤矿场地已变更土地性质,为居住用地,已建有住宅。红星煤矿 2007 年前关闭, 为小煤矿,其他场地均土地性质均已变更,因此不存在红星煤矿场地工程压占区的复 垦问题。 ②整合后永久性建设用地及压占土地 整合工业场地在原安家沟煤矿工业场地基础上扩建而成,炸药库位于工业场地南 侧,建设期施工营地均设置在永久性建设用地范围之内,不存在新增临时压占土地。 建设期掘进矸石排放至排矸场,为新增压占损毁土地。 表 3.3-1 序号 1 时间 整合前 2 3 4 整合后 生产期 区域 场地压占 采空区 永久性建 设用地 沉陷损毁 区 土地损毁时序表 损毁时序或现状 原安家沟煤矿场地为现利用场地,红星场地已变更为地 类,新建小区 地表裂隙弱发育,已治理恢复,目前已无地表裂隙发育 长时间占用土地,煤矿生产期持续占用 随着地下采煤的推进,地表沉陷逐渐显现,造成地表裂隙 产生,损毁土地,持续时间约 1 年 (二)已损毁土地及复垦情况分析 1、采空区 经现场调查及查阅资料,根据采空区形成的时间、开采煤层,红安煤矿整合前已 上 形成部分采空区,开采煤层为 3 煤,开采方式为炮采,采空区形成的时间长,现已 无地表裂隙发育。 采空区位于黄土梁峁区,土地利用现状以林地为主,由于开采时间长,且采用炮 采采煤方法,经现场调查,地表无裂隙发育。经人工治理或自然恢复后已恢复至原有 土地质量。 2、压占损毁土地 红星煤矿工业场地用地性质已变更,建有住宅,不在纳入本方案。原安家沟煤矿 工业场地扩大后作为现有的工业场地,属于永久性行建设用地范围。 建设期掘进矸石排放至工业场地东侧排矸场,通过轨道矿车穿过山梁内隧道排至 排矸场,根据排矸场设计,排矸场压占土地面积为 1.20hm2,其中已压占区面积为 0.60hm2。 82 3、已损毁土地及永久性建设用地情况分析 综上所述,整合前采空区形成时间长、为房柱炮采,现已无地表裂隙发育。原有 场地已进行治理恢复。永久性建设用地占地情况见表 3.3-2。 表 3.3-2 地 类 01 耕地 03 林地 04 草地 永久性建设用地及排矸场压占区土地情况表 013 旱地 永久性建设用地 工业场地 炸药库及道路 0.86 0.10 031 有林地 0.18 033 其他林地 0.21 041 天然牧草地 3.70 204 采矿 用地 合计 合计 0.96 0.18 0.98 0.20 043 其他草地 20 城镇村 及工矿用地 损毁土地 排矸场压占 1.19 3.90 0.22 0.65 0.22 0.65 5.60 0.30 1.20 7.10 (三)拟损毁土地预测与评估 本项目拟损毁土地主要为沉陷损毁土地。地下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范围和损 毁程度可用地表塌陷引起的移动和变形值的大小来确定和评价。预测方法及模式见地 质灾害影响预测章节。 1、预测时段划分 根据红安煤矿建设情况及盘区划分、接续计划,本矿预计 2023 年初投产运营, 剩余生产服务年限 26.7 年。将生产年限划分为 2 个阶段(近期 2023 年-2026 年)预 测,开采 201 盘区和 301 盘区,中期开采 302 盘区及 2 煤层其他盘区。 2、地表变形预测分析 近期工作面回采后,预测地表塌陷最大值 826mm,最大倾斜 17.56mm/m,最大 曲率为 0.32×10-3/m,最大水平移动为 176.95mm,最大水平变形为 8.54mm/m。 中期剩余服务年限为 22 年,开采 302 盘区及 2 号煤层。开采煤层厚度按照 0.8m 计算。中期回采后,塌陷中心最大塌陷 1.039m,最大倾斜 18.75mm/m,最大曲率为 0.39×10-3/m,最大水平移动为 182.06mm,最大水平变形为 10.20mm/m。 2 地面塌陷预测 地面塌陷变形预测具体可见第三章第二节具体内容。地面塌陷最大值出现 302 采 区与 202 采区重复开采区域。 3、土地损毁等级划分标准 复垦区拟沉陷损毁土地损毁程度主要取决于沉陷裂缝的宽度、密度和沉陷的深度 83 等,而裂缝的宽度和密度与地表变形值的大小有密切关系。本方案对土地损毁程度的 确定参照《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中土地损毁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具体见表 3.3-3、 3.3-4。 表 3.3-3 旱地损毁程度分级标准 损毁等级 水平变形 mm•m-1 附加倾斜 mm•m-1 下沉 m 沉陷后潜水位埋深 m 生产力降低 % 轻度 ≤8.0 ≤20.0 ≤2.0 ≥1.5 ≤20.0 中度 8.0~16.0 20.0~40.0 2.0~5.0 0.5~1.5 20.0~60.0 重度 >16.0 >40.0 >5.0 <0.5 >60.0 表 3.3-4 园林地、草地损毁程度分级标准 损毁等级 水平变形 mm•m-1 附加倾斜 mm•m-1 下沉 m 沉陷后潜水位埋深 m 生产力降低 % 轻度 ≤8.0 ≤20.0 ≤2.0 ≥1.0 ≤20.0 中度 8.0~20.0 20.0~50.0 2.0~6.0 0.3~1.0 20.0~60.0 重度 >20.0 >50.0 >6.0 <0.3 >60.0 注:附加倾斜指受采煤沉陷影响而增加的倾斜(坡度); 任何一项指标达到相应标准即认为土地损毁达到该损毁等级。 4、土地损毁预测结果 根据土地损毁等级划分标准,绘制损毁土地损毁程度图,近期、中期和全期土地 损毁程度分析图见图 3.3-2~ 3.3-4。 近期拟沉陷土地损毁面积合计为 434.74hm2,中期损毁土地 2264.61hm2,沉陷损 上 毁土地面积合计为 2699.08hm2,土地损毁以轻度为主,在 2 煤和 3 煤层重复开采区 域以中度损毁为主。损毁土地利用现状见表 3.3-5。 5、拟损毁土地重复损毁可能性分析 红安煤矿开采煤层为 3 上煤层和 2 号煤层,存在重复开采。 6、拟损毁土地中永久基本农田面积 项目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 648.41hm2,主要分布在黄土塬面,永久基本农田用 地类型为耕地和果园。永久基本农田占项目区耕地和园地面积的比重为 74.70% 84 85 86 87 表 3.3-5 一级地类 01 耕地 02 园地 03 林地 04 草地 10 交通运输 用地 11 水域及水 利设施 20 城镇村及 工矿用地 二级地类 沉陷损毁土地预测面积统计表 单位:hm2 合计 中期 近期 轻度 中度 合计 轻度 1.15 中度 合计 1.15 轻度 1.15 中度 合计 1.15 012 水浇地 013 旱地 99.23 26.25 125.48 315.20 16.92 332.12 414.43 43.18 457.60 021 果园 37.48 9.12 46.61 188.03 21.38 209.41 225.51 30.51 256.01 031 有林地 30.07 13.69 43.76 565.04 96.81 661.86 595.12 110.50 705.62 032 灌木林地 9.13 6.32 15.45 66.08 5.42 71.50 75.21 11.74 86.95 033 其他林地 72.10 33.34 105.44 472.28 27.32 499.60 544.39 60.66 605.04 041 天然牧草地 18.83 15.75 34.58 238.33 94.45 332.78 257.16 110.20 367.36 043 其他草地 42.76 13.22 55.98 126.22 2.54 128.76 168.98 15.76 184.74 104 农村道路 1.06 0.76 1.82 2.06 0.82 2.88 3.12 1.58 4.70 116 内陆滩涂 3.89 3.89 3.89 0.00 3.89 118 坑塘水面 0.27 0.00 0.27 0.31 0.31 0.58 0.00 0.58 204 采矿用地 2.47 2.62 5.09 20.35 20.35 22.82 2.62 25.44 313.41 121.06 434.47 1998.94 2264.61 2312.34 386.74 2699.08 合计 88 265.67 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与土地复垦范围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1、分区原则及方法 (1)分区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具有自然、社会和资源三重属性,因此,矿山地质环境 治理复分区的原则是: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评估 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放在第一位,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与 损失,其次,坚持“以工程建设安全为本”,力争确保工程建设、运营安全,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 (2)分区方法 在对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水土环境现状与预测评估的基础上,根据 防治难易程度,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进行分区。选取地质灾害、含水层、地 形地貌景观、水土环境现状与预测评估结果作为分区指标,利用叠加法进行分区,分 区标准见表 3.4-1。 表 3.4-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标准 分区指标 地质灾害影响程度 含水层影响和破坏 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 水土环境污染 分区级别 评估阶段 现状评估 预测评估 现状评估 预测评估 现状评估 预测评估 现状评估 预测评估 重点 次重点 一般 严重 较严重 较轻 严重 较严重 较轻 严重 较严重 较轻 严重 较严重 较轻 注:对同一地质环境问题,当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区域重叠时采取就上原则进行分区。当不 同地质环境问题重叠时,也采取就上原则进行分区。 2、分区评述 通过叠加,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程度分为较严重和较轻级别。综合考虑危害对 象、损失与治理难度,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程度,全区共划分 2 级 6 个不同的保护 与恢复治理分区,其中:5 个次重点防治区(Ⅱ1~Ⅱ5),面积 20.5121km2,占 57.77%; 1 个一般防治区(Ⅲ1),面积 14.9949km2,占 42.23%。分区见附图 6、表 3.4-2。 89 表 3.4-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基本情况表 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分级 名称 编号 场地防治区 Ⅱ1 开采治理区 Ⅱ2~Ⅱ5 分布 工业场地 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和影响程度 防治措施 进度 安排 0.10 场地副井存在滑坡隐患和崩塌隐患, 对场地变电所等设施危害程度中等, 危险性中等。 对场地崩塌隐患、崩塌 隐患实施削坡等工程措 施,同时加强监测措 施。 近期 后期 20.4121 开采 3 煤,垮落法管理,顶板破坏影 响严重。开采地表裂隙发育 裂隙填充、自然恢复等 近期 中期 20.5121 / / 面积 (km2) 次重点 防治区 2 煤、3 煤开采范围 小计 一般 防治区 一般防治分区 开采区外围、村庄、 油井、河流等留设保 护煤柱区 Ⅲ1 小计 / 合计 14.9949 影响较轻或无影响 / 自然恢复、综合管护; 近、 中、后 期 14.9949 / / / 35.5070 / / / 90 (二)复垦区与复垦责任范围 1、复垦区范围的确定 永久性建设用地: 永久性建设用地包括工业场地、炸药库及炸药库道路,面积为 5.90hm2。 损毁土地: 本方案中损毁土地包括为拟沉陷损毁土地和排矸场压占损毁土地。累计损毁土地 面积为 2700.28hm2,其中排矸场压占损毁 1.20hm2 位于沉陷损毁范围内,属于重复损 毁。 复垦区由永久性建设用地(工业场地、炸药库及道路) 、损毁土地(沉陷损毁土 地和排矸场压占损毁土地)组成,面积为 2704.98hm2。复垦区各面积关系具体见表 3.4-3。 表 3.4-3 复垦区面积关系表 面积(hm2) 备注 工业场地、炸药库 5.90 不留续使用 拟沉陷损毁区 2699.08 排矸场压占损毁 1.20 损毁合计 2700.28 / 2704.98 5.90+2700.28-1.20 2704.98 5.90+2700.28-1.20 分区 永久性 建设用地 损毁土地 复垦区面积 复垦责任范围 位于拟沉陷范围内 2、复垦责任区范围的确定 复垦责任范围由损毁土地(沉陷损毁土地)和不留续使用的永久性建设用地组成, 由于本方案的永久性建设用地均不留续使用,复垦责任范围与复垦区范围一致,面积 为 2704.98hm2。 3、复垦区与复垦责任范围拐点坐标 根据以上确定的复垦区范围和复垦责任范围,复垦责任范围包含复垦区中永久建 设性用地部分,因此复垦区、复垦责任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3.4-4。 91 表 3.4-4 序号 X 坐标 复垦区/复垦责任范围拐点坐标表(2000 国家大地坐标) Y 坐标 序号 沉陷区 1 92 X 坐标 Y 坐标 序号 X 坐标 Y 坐标 序号 沉陷区 2 沉陷区 3 93 X 坐标 Y 坐标 X 坐标 序号 Y 坐标 序号 X 坐标 Y 坐标 排矸场 永久性建设用地工业场地 炸药库 4 (三)土地类型与权属 1、土地利用类型 复垦区共涉及宝塔区 1:1 万土地利用标准分幅图 6 幅。复垦区土地利用现状具 体见附图 2。 (2)土地损毁程度 复垦区土地利用现状分为 7 个一级类和 12 个二级类,分别为耕地、园地、林地、 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2699.08hm2, 排矸场压占损毁土地面积为 1.20hm2。 沉陷损毁土地包括轻度损毁和中度损毁。损毁土地类型中,损毁耕地为 458.75hm2, 园地 256.01hm2,林地为 1397.61hm2,草地 552.10hm2,交通运输用地 4.70hm2,水域 及水利设施 4.47hm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25.44hm2,具体见表 3.4-5。 一级地类 01 耕地 02 园地 03 04 林地 草地 表 3.4-5 土地损毁程度及利用现状表 单位:hm2 沉陷损毁土地 二级地类 轻度 中度 合计 012 水浇地 1.15 013 旱地 414.43 43.18 457.60 021 果园 225.51 30.51 256.01 031 有林地 595.12 110.50 705.62 032 灌木林地 75.21 11.74 86.95 033 其他林地 544.39 60.66 605.04 041 天然牧草地 257.16 110.20 367.36 94 1.15 压占损毁 重度 458.75 256.01 1397.61 0.98 552.10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沉陷损毁土地 轻度 中度 合计 043 其他草地 168.98 15.76 184.74 1.58 4.70 10 交通运输用地 104 农村道路 3.12 11 水域及水利设 施 116 内陆滩涂 3.89 3.89 118 坑塘水面 0.58 0.58 20 城镇村及工矿 用地 204 采矿用地 22.82 2.62 2312.34 386.74 合计 压占损毁 25.44 重度 0.22 4.70 4.47 25.44 2699.08 1.20 (3)土地质量现状 复垦区土壤类型以黄绵土为主,耕地农田管理活动弱,区域属退耕还林区,耕地 均为旱地,分布在井田北部山坡间较为平坦的区域,人为耕作施肥少,0-10cm 深度 内土壤粉粒含量最高,其次为砂粒和粘粒。 耕地土壤颗粒组成以细沙粒和粉粒主,耕层容重在 1.0~1.2 克/立方厘米,总孔 隙率 50~65%,通气孔隙最高可达 40%;透水速度大于 0.5 毫米/分钟。有效水量高。 黄绵土的有机质含量耕地一般在 3~15g/kg 之间,草地 10~30g/kg。 (4)农林草生产状况 复垦区林草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沟谷及地势较为平坦的梁峁处,农作物种类为 小麦、玉米等;园地主要为苹果园,主要分布在缓坡处。林地广泛分布井田内,面积 最大。复垦区内耕地主要为天然旱地,靠自然降水保证产量,周边无配套的灌溉设施。 (5)永久基本农田、田间配套分布情况 井田范围内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 648.41hm2,为旱地和果园,永久基本农田占项 目区耕地和园地面积的比重为 74.70%。田间道路以素土路面为主。 2、土地权属状况 复垦区土地涉及宝塔区李渠镇、冯庄乡等。主要包括前安沟村、草坪、西庄等 20 多等村庄。工业场地及炸药库占地权属单位为前安沟村。土地权属见表 3.4-6。 95 表 3.4-6 复垦区土地权属表单位:hm2 01 耕地 土地权属 延安 市宝 塔区 冯庄乡白坪村 冯庄乡前安沟村 李渠镇曹家沟村 李渠镇曹坪村 李渠镇柴崖村 李渠镇东村 李渠镇姬庄村 李渠镇李家沟村 李渠镇刘庄村 李渠镇沙家沟村 李渠镇水眼沟村 李渠镇王家沟村 李渠镇西村 李渠镇新庄沟村 李渠镇崖里坪村 李渠镇杨兴庄村 李渠镇张庄村 李渠镇中庄村 李渠镇二十里铺 李渠镇高峁湾村 延长油田 合计 012 水浇地 013 旱地 021 果园 031 有林地 032 灌木林地 033 其他 林地 041 天然牧草地 043 其他 草地 10 交通运 输用地 104 农村 道路 02 园地 03 林地 04 草地 11 水域及水利设 施 118 116 坑塘 内陆滩涂 水面 20 城镇村及 工矿用地 204 采矿用地 合计 0.00 14.54 0.11 41.92 2.16 12.92 6.77 3.88 0.00 0.00 0.00 0.09 82.39 0.00 0.52 0.00 4.66 0.00 1.26 5.70 9.68 0.86 0.00 0.00 0.85 23.54 0.00 54.10 31.42 25.47 19.81 87.48 22.15 20.97 0.00 0.00 0.00 0.00 261.40 0.00 42.52 1.50 4.39 5.53 46.71 24.35 19.97 0.00 0.00 0.00 3.81 148.77 0.00 13.30 3.50 2.38 0.00 3.96 6.68 0.00 0.28 0.32 0.00 0.17 30.60 0.00 19.18 1.64 25.42 0.00 12.95 21.64 0.00 0.51 0.00 0.00 4.26 85.61 0.00 44.55 16.35 29.51 5.89 41.70 17.36 16.99 1.06 0.37 0.19 0.00 173.96 0.00 27.48 4.29 2.76 2.44 26.88 16.76 7.86 0.00 3.20 0.00 0.00 91.66 0.00 15.95 34.72 89.97 7.76 59.46 41.21 16.16 0.00 0.00 0.00 4.12 269.35 1.00 16.68 29.82 70.70 4.99 59.91 2.09 1.35 0.00 0.00 0.39 0.00 186.93 0.00 18.12 9.92 64.08 7.54 3.33 59.58 2.55 0.00 0.00 0.00 0.00 165.12 0.00 9.94 19.63 38.23 4.93 5.12 2.14 21.12 0.00 0.00 0.00 0.00 101.12 0.15 4.57 7.16 50.81 0.00 18.16 24.11 0.00 0.95 0.00 0.00 3.36 109.27 0.00 17.55 0.24 0.00 0.11 3.93 1.90 1.08 0.00 0.00 0.00 0.00 24.81 0.00 8.83 2.16 57.03 0.74 40.26 22.97 9.36 0.00 0.00 0.00 0.00 141.35 0.00 28.70 12.09 67.79 3.08 40.66 22.57 0.00 0.48 0.00 0.00 0.00 175.37 0.00 20.87 24.31 34.76 1.07 32.08 33.49 1.01 0.00 0.00 0.00 0.11 147.68 0.00 81.48 51.00 46.78 17.33 52.43 20.28 50.33 0.00 0.00 0.00 0.49 320.12 0.00 6.98 2.56 12.88 0.00 16.59 0.00 0.00 0.56 0.00 0.00 1.78 41.35 0.00 12.59 3.59 36.24 3.59 39.45 19.52 2.46 0.00 0.00 0.00 0.00 117.44 0.00 0.1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7.04 7.14 1.15 458.56 256.01 705.80 86.95 605.25 371.26 184.74 4.70 3.89 0.58 26.09 2704.98 9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