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141016___092253___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df

My Sunshine 我的阳光146 页 8.053 MB下载文档
141016___092253___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df141016___092253___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df141016___092253___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df141016___092253___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df141016___092253___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df141016___092253___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df
当前文档共146页 2.99
下载后继续阅读

141016___092253___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pdf

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生态影响类) 项目名称: 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秦皇岛立顺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〇二一年四月 仅供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 海域清淤工程环境影响报 告表使用 编制单位: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 地 址:天津市南开区富力大厦 704 室 邮 编:300110 联系电话:022-87349585 电子邮箱:OCEAN_ET@126.com 编制人员证书: 仅供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使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编制承诺书: 目录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 二、建设内容 ·······················································································11 三、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 ········································18 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55 五、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95 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监督检查清单 ··············································100 七、结论 ·····························································································101 附图 ·····································································································105 附表 ·····································································································117 附件 ·····································································································125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 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 项目代码 无 建设单位联系人 田悦 建设地点 地理坐标 建设项目 行业类别 建设性质 联系方式 0335-7810121 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葡萄岛连岛路东西两侧的近岸海域 ( 39 度 44 分 55.67 秒, 秒) 119 度 22 分 07.00 五十四、海洋工程 用地(用海)面积(m2) 158 海洋生态修复工 —— /长度(km) 程  新建(迁建)  首次申报项目 改建 建设项目 □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项 扩建 申报情形 □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 □技术改造 □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目 项目审批(核准/ 备案)部门(选填) 项目审批(核准/ 备案)文号(选填) 总投资(万元) 225.90 环保投资(万元) 32 环保投资占比(%) 14.2 施工工期 1 个月 是否开工建设 专项评价设置情况 ☑否 □是: 无 1. 《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河北省 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 (2011-2020 年)的通知,冀海发〔2013〕3 号 2. 《河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河北省政府,河北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 规划情况 通知,冀政字〔2008〕11 号 3. 《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6-2020 年)》 4.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自然资源部,生 态环境部 发展改革委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渤海 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通知,环海洋〔2018〕 158 号 1 5. 《河北省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13-2020 年)》 6. 《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30 年)》 7. 《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2014-2020)》 规划环境影响 评价情况 无 1. 项目用海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的 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为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不属于《产 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中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2. 项目用海与《河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分 析 依据《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河北省海域主体功 能定位,充分考虑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 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 发展潜力,将河北省海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 评价符合性分析 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本项目位于限制开发区域中的抚宁区海 域。见附图 5。 《河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该区域的要求如下: (1)功能定位 海洋生态安全保障重要区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开发管制 有序利用岸线、沙滩等重要旅游资源,严格控制旅游基 础设施建设围填海规模,保护海岸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禁 止在金山嘴至人造河口沙源保护海域内开展构建永久性建 筑、采挖海砂、围填海、倾废等可能诱发沙滩蚀退的开发活 动。加强南戴河海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禁止 2 围填海、截断洄游通道、设置直排排污口等损害生物资源环 境的开发活动。限制损害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开发活动,有 效维护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本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在葡萄岛连岛路两侧开展清淤工 作,利用清淤泥沙对葡萄岛近岸海域的岸滩进行滩肩补沙修 复,本项目属于海洋生态修复类工程,不属于开发类活动; 清淤修复后可增强海滩的亲水性和娱乐性,拓宽近岸和岛体 间的航道范围,缩短周边水体的置换周期,改善水体质量, 提升葡萄岛及周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项目不属于可能 诱发沙滩蚀退的开发活动,相反,利用清淤海砂修复受损岸 线,能够提升周边沙滩质量。本工程不位于南戴河海域国家 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同时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物均能 得到妥善的处置不排海,不会对海洋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等 产生影响。 综上,本项目建设符合《河北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 3. 项目用海与《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6-2020 年)》 的符合性分析 依据《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和《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 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要求,结合河北省重要海洋生态功能 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类型与分布特征以及经济社会 发展需求,《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6-2020)》将河北 省海域范围划分为重点保护区、控制性保护利用区和监督利 用区 3 类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区。本项目用海所在海域为“控 制性保护利用区”,见附图 6。 控制性保护利用区是指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 脆弱,需要对开发利用活动的内容、方式和强度进行约束的 区域。包括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针对控制性 保护利用区的管控要求,引用如下: 3 “禁止开展污染海洋环境、破坏岸滩整洁、排放海洋垃圾、 引发岸滩蚀退等损害公众健康、妨碍公众亲水活动的开发活 动;严格控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围填海规模;按海洋资源 环境承载能力控制旅游发展规模和强度,有效保护自然岸线、 海岸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实施旅游区综合整治,修复受损 滨海旅游资源,改善旅游环境;严格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和生 活垃圾科学处置。执行不劣于二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一类 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本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在葡萄岛连岛路两侧开展清淤工 作,利用清淤泥沙对葡萄岛近岸海域的岸滩进行滩肩补沙修 复,本项目属于海洋生态修复类工程,清淤修复后可增强海 滩的亲水性和娱乐性,拓宽近岸和岛体间的航道范围,缩短 周边水体的置换周期,改善水体质量,提升葡萄岛及周边近 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项目不会引发岸滩蚀退,相反,利用 清淤海砂修复受损岸线,能够提升周边岸滩质量,本工程的 实施对自然岸线、海岸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都有正面作用;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废及污水均能得到妥善处理,不 排海;项目不涉及运营期,不会对所在海域的水质环境、沉 积物环境和海洋生物质量产生影响,且项目施工完成后,对 整个工程区域的海水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为正面 的,同时有利于改善景观,修复受损滨海旅游资源,改善旅 游环境。 因此,项目的实施符合《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2016-2020 年)》中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分区及其管控要求。 4. 项目用海与《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符合性分 析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 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 4 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印发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 计划》,加快解决河北省沿海地区及海域存在的突出生态环 境问题,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 北省自然资源厅于 2019 年 4 月印发了《河北省渤海综合治理 攻坚战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海洋生态 保护修复攻坚”,其中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葡萄岛近岸海域整 治项目被纳入河北省渤海综合治理骨干工程项目清单,明确 要求对葡萄岛两侧进行清淤修复。 规划实施范围为: 陆域范围为秦皇岛市、唐山市、沧州市(以下称沿海三 市)及 49 条入海河流所涉及流域范围内的县(市、区)。 海域范围为河北省行政管辖海域,面积 7227 平方公里, 海岸线 487 公里。 实施目标: 通过两年综合治理,大幅度降低陆源污染物入海量,全 面提升入海河流水质,实现工业直排海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 完成非法设置和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的清理工作;构建和 完善港口、船舶、养殖活动及垃圾污染防治体系;实施最严 格的围填海管控,持续改善海岸带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渔业 资源;提升海洋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到 2020 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海水水质)比例达到 80%以上。其中,秦皇岛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 90%以 上;唐山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 80%以上;沧州近岸海 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 70%以上。北戴河及周边海水水质指标 旅游旺季达到优良水质标准,力争稳定达到 Ι 类标准;实现“清 洁渤海、健康渤海、安全渤海”的战略目标。 本项目响应《河北省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 在葡萄岛连岛路两侧开展清淤工作,利用清淤泥沙对葡萄岛 近岸海域的岸滩进行滩肩补沙修复。其建设内容和建设地点 5 符合《河北省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的要求。清淤 修复后可增强海滩的亲水性和娱乐性,拓宽近岸和岛体间的 航道范围,缩短周边水体的置换周期,改善水体质量,提升 葡萄岛及周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周边岸滩质量, 本工程的实施对自然岸线、海岸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都有正 面作用,同时有利于改善景观,修复受损滨海旅游资源,改 善旅游环境。因此,本工程建设符合《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 行动计划》。 5. 项目用海与《河北省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13-2020 年)》的符合性分析 《河北省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13-2020 年)》将 全省海岸线划分为严格保护岸段、适度利用岸段和优化利用 岸段三个级别。其中本项目所依托的圈里村南至人造河口岸 段属于旅游休闲娱乐岸段,为严格保护岸段,见附图 7,管 理要求见下表。 表 1 圈里村南至人造河口岸段功能类型及管理要求 功 能 类 型 岸 段 名 称 旅 游 休 闲 娱 乐 岸 段 圈 里 村 南 至 人 造 河 口 岸 段 岸 线 长 度 开发利用现 状与存在问 题 海 域 功 能 2.52 海岸为砂质 海岸,为旅 游娱乐利 用,离岸 500 米处建有直 径 1200 米的 人工岛,岸 线以上为超 过 1000 米宽 的海岸防护 林。 北 戴 河 旅 游 休 闲 娱 乐 区 开发 利用 方向 旅游 娱 乐、 自然 生态 保护 保 护 级 别 管理要求 严 格 保 护 (1)严格保护海岸 生态环境,严禁改 变海岸自然属性, 保护海岸防护林带 生态系统; (2)严 格控制海上人工岛 填海造地规模,避 免水动力改变对砂 质海岸产生影响; (3)实施沙滩养护 工程。 本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在葡萄岛连岛路两侧开展清淤工 作,利用清淤泥沙对葡萄岛近岸海域的岸滩进行滩肩补沙修 复,本项目属于海洋生态修复类工程,不改变海岸自然属性, 清淤修复后可改善水体质量,提升葡萄岛及周边近岸海域生 6 态环境质量;项目不属于填海造地,工程利用清淤泥沙修复 被侵蚀的岸滩,属于沙滩养护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产生 的固废及污水均能得到妥善处理,不排海;项目不涉及运营 期,不会对所在海域的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和海洋生物质 量产生影响。 综上,项目符合《河北省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 (2013-2020 年)》要求。 6. 项目用海与《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1-2030 年)》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0 年)》对南戴河景区部分的规划,南戴河景区面积约 10.66 平方公里,本项目位于南戴河景区滨海休闲度假区。 根据南戴河景区分级保护规划,本工程位置位于一级和 二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保护规定:严格保护现有的天然次生林、人 工林、湿地、海岸沙丘景观,使其处于自然状态,为动植物 创造良好栖息环境。除资源保护、生态修复设施及必要的游 步道、游客安全设施外,一级保护区内严禁建设与风景保护 和游赏观光无关的设施,已经建设的应逐步迁出;严格控制 外来机动交通进入保护区,区内居民点应逐步迁出。 二级保护区保护规定:除本规划确定的必要的服务设施 建设外,严禁其它类型的开发和建设,按要求需建的风景建 筑必须控制其规模和风格。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控制机动车 辆对本区的影响。 本工程属于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仅进行清淤和修 复岸滩,不建设与风景保护和游赏观光无关的设施,施工完 成之后无任何生产经营设施,工程的实施不会对风景名胜区 造成影响,符合一级和二级保护区的管理规定,因此本项目 7 符合《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0 年)》。 与“三线一单”的符合性分析: 1. 与《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2014-2020)》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河北省海洋生态红线(2014-2020)》,河北省海 洋生态红线区包括自然岸线、海洋保护区、重要河口生态系 统、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渔业海域、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 迹、重要砂质岸线和砂源保护海域和重要滨海旅游区。 本项目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位于“重要滨海旅游区”中 的“北戴河旅游娱乐区(7-3)”。项目于北戴河旅游娱乐区的 位置关系见附图 8。 重要砂质岸线具体管控措施如下: “禁止开展可能改变或影响沙滩、沙源保护海域自然属性 的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在砂质海岸退缩线(海岸线向陆一侧 其他符合性分析 500m 或第一个永久性构筑物或防护林)以内和潮间带以及沙 源保护海域内构建永久性建筑、采挖海砂、围填海、倾废等 可能诱发沙滩蚀退的开发活动;实施严格的水质控制指标, 严格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实行海洋垃圾巡查清理制度,有 效清理海洋垃圾。对已遭受破坏的砂质海岸,实施生态潜堤、 人工补沙等整治修复工程,恢复岸线生态功能,海水水质符 合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要求。” 本项目为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现阶段葡萄岛连岛路两侧 有海洋垃圾淤积,导致水质变差,本工程对此处进行清淤, 能有效清理海洋垃圾,结束后能改善水质以及周边近岸海域 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利用清淤海砂修复受损岸线,能提升周 边沙滩质量,恢复岸线生态功能,符合重要砂质岸线管控措 施。 8 “北戴河旅游娱乐区”范围内具体管控措施如下: “禁止开展污染海洋环境、破坏岸滩整洁、排放海洋垃圾、 引发岸滩蚀退等损害公众健康、妨碍公众亲水活动的开发活 动;旅游区建设应合理控制规模,优化空间布局,有序利用 岸线、沙滩、海岛等重要旅游资源,严格控制旅游基础设施 建设的围填海规模;按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控制旅游发展强度, 保护海岸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开展海域海岛海岸带综合整 治,修复受损海滨地质地貌遗迹,养护重要海滨沙滩浴场, 改善海洋环境质量;实施严格的水质控制指标,严格控制入 海污染物排放,执行不劣于二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一类海 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本项目属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目的是保护砂质岸滩, 防治海岸侵蚀,不涉及任何生产经营,不属于开发性项目; 并且制定了细致的施工期环保措施、环境监测计划,一切产 污不外排。通过加强管理,本工程的实施不会对海洋环境造 成劣化,施工结束后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符合“北戴河旅游 娱乐区” 管控措施。 表 1 本工程与海域附近海洋生态红线区的位置关系 2. 序 号 海洋生态红线区名称 本工程与红线区 的位置关系 1 北戴河旅游娱乐区(7-3) 位于其中 2 秦皇岛海域种质资源保护区 与本工程最近距离 12km以上 3 重要砂质岸线 部分重叠 环境质量底线符合性分析 环境质量底线是国家和地方设置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 质量目标,也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基准线。项目环评应对照区 域环境质量目标,深入分析预测项目建设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强化污染防治措施和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9 本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处理依托葡萄岛已建设公用设 施,不排放入海;机械油污水集中收集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 不外排。项目属于环境整治工程,施工结束后不存在产污环 节。本项目废气、废水和噪声经治理后对环境污染较小,固 废可做到无害化处置。采取本环评提出的相关防治措施后, 本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不会对区域环境质量底线造成冲击。 3. 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符合性分析 资源是环境的载体,资源利用上线是各地区能源、水、 土地等资源消耗不得突破的“天花板”。 项目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可就近通过市政供水管道, 能够满足施工、生活用水要求。施工用电负荷不大,可从附 近配电室变压器低压端引出,能够满足施工用电要求,能源 消耗均未超出区域负荷上限。 4. 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符合性分析 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是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 和资源利用上线,以清单方式列出的禁止、限制等差别化环 境准入条件和要求。要在规划环评清单式管理试点的基础上, 从布局选址、资源利用效率、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入手,制 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充分发挥负面清单对产业发展和项目 准入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根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 年版)》,本项目不在 其禁止准入类和限制准入类中,因此,本项目符合《市场准 入负面清单(2020 年版)》。 因此,项目建设符合“三线一单”控制要求。 10 二、建设内容 地 理 位 置 工程实施区域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位于葡 萄岛连岛路东西两侧的近岸海域,坐标 39°44′55.67″N、119°22′07.00″E。 1. 主体工程: 项目位于葡萄岛连岛路东西两侧的近岸海域。工程主要在葡萄岛连岛 路东西两侧的周边海域开展清淤和剖面整饰工程,采用挖掘机清淤的方式 对周边海域进行清淤修复,修复范围主要在岛体近岸连岛桥两侧海域,清 淤后泥沙以中细砂为主。清淤总长度约 825 m,近岸连岛路东侧清淤边界 项 目 组 成 及 规 模 高程约 2.5 m,连岛路西侧清淤边界清淤高程约 2.0 m,向海清淤到-0.5m 的清淤剖面坡度为 1:15,从-0.5m 向海以自然坡度延伸,清淤范围至-1 高 程处,清淤宽度 30-230m,平均清淤深度约 0.89 m,清淤方量 95030m3; 清淤泥沙利用翻斗车直接倒运到附近侵蚀热点区域进行滩肩补沙,并利用 装载机整饰滩面形态,整饰方量约 30000m3;补沙方量 65030 m3。 2. 环保工程: 工程建设基地配套的有污染防治设施。其中,含油污水收集桶 1 个; 固废收集处理设备 1 项,包含 2 个 660L 的标准环卫铁质垃圾箱(带盖)。 生活污水依托葡萄岛已建公用设施,不另设。 工程总投资 225.9 万元,施工期 1 个月。 1. 总 平 面 及 现 场 布 置 工程布局: 河北省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按照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思 路,采用挖掘机清淤的方式对周边海域进行清淤修复,修复范围主要在岛 体近岸连岛路两侧海域,清淤后泥沙以中细砂为主。 清淤总长度约 825m,近岸一侧以自然岸线为边界清淤,近岸连岛路 东侧清淤边界高程约 2.5m,连岛路西侧清淤边界清淤高程约 2.0m,向海 11 清淤到-0.5m 的清淤剖面坡度为 1:15,从-0.5m 向海以自然坡度延伸,清淤 范围至-1 高程处,清淤宽度 30-230m,平均清淤深度约 0.89m,清淤方量 95030m3。 通过对北戴河新区海滩索取表层沉积物进行粒径分析,检测结果显示 清淤区砂质主要以细沙、中细砂为主,与附近海滩粒径配吻合度较好,适 合用进行海滩养护,可将作为补沙的砂源,因此清淤泥沙利用翻斗车直接 倒运到附近侵蚀热点区域进行滩肩补沙,并利用装载机整饰滩面形态,补 沙区域长约 1 公里,整饰方量约 30000m3。 清淤修复后可增强海滩的亲水性和娱乐性,拓宽近岸和岛体间的航道 范围,缩短周边水体的置换周期,改善水体质量,提升葡萄岛及周边近岸 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利用清淤海砂修复受损岸线,提升周边沙滩质量。 平面布置图见附图 3。 (1)清淤高程设计 清淤工程设计深度结合葡萄岛周边海域水深条件和自然岸线发育情 况确定,同时考虑清淤工程可能会对连岛桥体地基和地下水补给关系造成 影响,清淤深度的底面高程(85 高程系)设计为两种(-0.5m 和-1m),近 岸连岛路东侧清淤边界高程约 2.5 米,连岛路西侧清淤边界清淤高程约 2.0 米,向海清淤到-0.5m 的清淤剖面坡度为 1:15,从-0.5m 向海以自然坡度延 伸,清淤范围至-1 高程处,平均清淤深度约 0.89 米。 (2)清淤方案设计 1)清淤平面布设 本次工程中根据葡萄岛自然岸线延伸方向及近岸水深条件,确定了本 次清淤的分布位置及宽度。清淤宽度在 30-230m 之间,分布在葡萄岛连岛 路的南北两侧,可依次南北两侧的清淤区域分别划为 2 部分,清淤范围平 面位置坐标采用 CGCS-2000 坐标系,具体布置见下图。 12 图 1 海岛周边海域清淤施工范围图 2)清淤剖面设计 参考相似条件下的海滩坡度与泥沙粒径的相关关系,结合周边海滩剖 面坡度确定人工海滩低水位以上的设计坡度,低水位以下的坡度采用自然 休止角。养滩后平衡剖面可由 Bruun 或 Dean 之指数函数式预测: h=Ay2/3 A:常数(m1/3) h:水深,y:离岸距离,K:Ho/ho,D*:能量减衰率 ω:d50 之沉降速度(cm/s),A:常数(m1/3)=0.067ω0.44(cm/s) GENESIS 建议当 d50<0.40mm 时 A=0.4 ,依 Moore 分析粒径 15~ 30cm 时 A≈0.083m1/3。依密西根湖及佛州资料,粒径 0.20~0.35mm, A=0.087~0.10m1/3。或由 Vellinga(1984): ω= d50 的沉降速度(cm/s)等公式计算。 该清淤工程设计深度结合葡萄岛周边海域水深条件和自然岸线发 育情况确定,同时考虑清淤工程可能会对连岛桥体地基和地下水补给关 系造成影响,清淤深度的底面高程(85 高程系)设计为两种(-0.5m 和 -1m),由岸向海两级台阶分布,以自然岸线为边界进行清淤,清淤剖 面坡度设计为 1:15,底标高最低为-0.5m,-0.5m 水深向海以自然坡度延 13 伸,清淤范围至-1 高程处,清淤宽度 30-230m,海域清除泥沙将全部用 于邻近海岸滩肩补沙。 清淤剖面设计断面图如下: 图 2 开挖剖面示意图 14 2. 施工布置 本项目工程区自然条件良好,水、电等基础配套设施齐全。 1)供水 本工程用水主要是生活用水,依托葡萄岛已建公用设施,能够满足用 水要求。 2)排水 施工期间生活污水依托葡萄岛已建公用设施处理,葡萄岛已建公用设 施污水排放至市政管网集中处理。 3)供电 施工用电负荷不大,可从附近配电室变压器低压端引临时线路至施工 现场,能够满足施工用电要求。 4)交通运输 工程区交通方便,运输条件较好。 5)通信设施 工程区域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无线公共通信网络均已覆盖,能够 满足工程管理单位信息传输的要求。因此,本项目不再增设通信设施。 6)工人住宿 本工程施工期短暂,工人数量为 30,施工人数较少,本项目工人住宿 依托葡萄岛已建设尚未运营的酒店,不另设施工营地。 1. 施工时序 本工程的整体施工流程为:工程清淤——滩肩补沙——岸滩整饰 施 工 方 案 2. 施工方法 (1)工程清淤 本工程每个开挖区域采用挖掘机一台,同时配翻斗车施工。在低潮位, 利用 GPSRTK 控制清淤标高,挖掘机按照设计剖面进行清淤作业。挖泥司 机根据测深仪器控制开挖深度,测量工用测深水铊进行校核,用人工读尺 15 和发布水位,潮位每变化 0.1m 将相应调整下斗深度,每挖完一个斗位,即 向前移,每挖完一条断面,即移往另一断面开挖。挖掘机移动时,要准确定 位,控制前进的距离,以免造成漏挖。为避免回淤,在最后一层挖泥时,要 加大力度开挖,做到快挖快验,力争做到验收一次性通过,由挖掘机装翻斗 车运至填筑现场。 (2)滩肩补沙 清出的泥沙用装载机和自卸翻斗车进行泥沙的倒运工作,在补沙区域 内,利用装载机,按照设计剖面进行滩面平整,平整过程中 GPSRTK 随时 控制补沙高程及坡度。 图 3 补沙区域图 (3)土石方平衡 本项目清淤泥沙全部作为补沙的沙源,用于进行海滩养护。本项目工 程量见下表,土石方平衡图见下图。 表 2 项目工程量表 序号 1 2 分部分项工程名称 清淤泥沙 海滩养护(滩肩补沙) 剖面整饰 16 单位 工程数量 m³ m³ m³ 95030m3 65030m3 30000m3 图 4 土石方平衡图 (4)主要施工设备 表 3 施工机械表 编号 1 2 3 3. 施工机械 挖掘机(加长臂) 装载机 自卸翻斗车 规格 中型 3000kg 直推式 单位 台 台 台 数量 4 20 6 施工进度及计划安排 本项目施工工期拟定为 1 个月,具体见施工计划见下表。 表 4 施工进度计划表 其 他 序号 项目名称 1 2 3 4 施工准备工作 清淤 剖面整饰 竣工清理验收 1 √ √ 进度计划(周) 2 3 √ √ 4 √ √ √ 无 17 三、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 一、自然环境简况 1、气候、气象 本报告采用秦皇岛海洋环境监测站 2003~2015 年 12 年统计资料进行 分析。观测站位于秦皇岛市南部的灯塔处海滨,地理坐标为 39°55′N, 119°37′E,观测区域视野开阔,无地形、地物障碍影响,观测值代表 性良好,该气象站位于项目东北侧约 26.2km 处。 (1)气温 年平均气温 10.3℃ 年平均最高气温 14.4℃ 年平均最低气温 6.7℃ 年极端最高气温 38.3℃ 生 态 环 境 现 状 年极端最低气温-20.1℃ (2)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 250.2mm 年最大降水量 1221.3mm 日最大降水量 203.7mm 年平均降水天数 65.5 天 中雨的年平均降雨日数:8.3 天 大雨的年平均降雨日数:6.0 天 暴雨的年平均降雨日数:2.0 天 该区降水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降水多集中在 6、7、8 月三个月,这三 个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70%以上,而 12 月至翌年的 2 月份的降水量 最小,仅占全年的 2%。 (3)风 ①各向风频 冬季(1 月)盛行 WSW 风和 NE 风,其频率分别为 15%和 13%。E~ SW(顺时针)各向风较少,其频率只有 2~3%。春季(4 月)盛行 SSW 18 和 SW 风,其频率之和高达 24%。ENE 和 WSW 风较多,其频率均为 10%。 ESE~SSE 风较少,其频率为 2~3%。夏季(7 月)盛行 S 和 SSW 风, 两向的频率之和为 22%。ENE 风较多,其频率为 10%。WNW~NNW 风 较少出现,其频率为 2~3%。秋季(10 月)盛行 WSW 其频率为 15%。 NNW 风次之,其频率为 12%。N~SN 风较少出现,其频率无均为 2%。 统计三年每日 24 小时观测资料,该区常风向为 W 向,出现频率为 10.37%,其次为 WSW 向,出现频率为 9.39%。强风向为 E 向,全年各方 向≥7 级风的出现频率为 0.35%,其中 E 向为 0.14%,ENE 向为 0.11%。 ②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 逐月的平均风速和最大风如下表所示。 各月的平均风速变化不大。春季(3~5 月)稍大,为 3.8~3.9m/s。 夏季(6~8 月)稍小,为 3.1~3.3m/s。秋冬季比较接近。全年平均风速 为 3.4m/s。最大风速为 12 月为 12.7m/s,其余各月均为 14~16m/s,变化 较小。 表 5 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m/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月 3.4 月 3.9 月 3.9 月 3.8 月 3.3 月 3.2 月 3.1 月 3.3 月 3.3 月 3.5 月 3. 月 3.4 平 3.4 均 2 最 14. 14. 16. 15. 15. 16. 15. 15. 16. 15. 15. 16 16. 高 这里应该特别说明的是,近十几年来,由于测风点附近高大建筑物的 3 3 0 3 2 0 0 0 0 2 0 .7 7 增多,使测风资料的代表性大受影响。例如,与 1980 年以前相比,WSW 风出现频率明显增大,最大风速明显减小。 (4)雾 年平均雾日为 9.8 天,能见度小于 1km 的大雾平均每年出现天数为 6.6 天。 (5)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64%。 2、水文 (1)潮汐 秦皇岛海区为规则日潮,其(Hk1+HO1)/HM2=3.73。 以秦皇岛港理论最低潮面为基准,潮汐特征值为: 19 极端高潮位 +2.66m 极端低潮位 -1.71m 设计高潮位 +1.76m 设计低潮位 -0.15m 施工水位 +1.20m 平均高潮位 +1.24m 平均低潮位 +0.51m 平均海平面 0.87m 平均潮差 0.73m 最大潮差 2.63m (2)潮流 潮流总体特征表现为顺岸的往复流,涨潮流向为 WSW 向,落潮为 ENE 向,流向主轴与岸线或等深线基本平行。海区整体流速较小,且大、 中、小潮差异不明显,落潮平均流速略大于涨潮平均流速。涨潮平均流速 介于 0.13~0.3m/s,涨潮最大流速介于 0.20~0.5m/s,落潮平均流速介于 0.14~0.32m/s,落潮最大流速介于 0.21~0.55m/s。除个别站外,各站涨、 落潮最大流速均未出现于大潮时。 根据资料分析,该海域余流流速很小,介于 0.8~7.6cm/s,平均值约 为 3.7cm/s,余流流向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大潮时余流方 向指向 EN-ESE 向,流速介于 0.8~7.6cm/s;中潮时余流方向指向 EN-ESE 向,流速介于 0.9~6.8cm/s;小潮时,各站基本上指向 EN-SE 向,流速介 于 1.0~5.3cm/s。 (3)波浪 20 海域海浪主要以风浪为主,涌浪次之,其海浪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风向。 平均浪高 0.4~0.6m,最大浪高 3.5m。波浪周期平均为 2.6s。 从波浪统计资料来看,SE 向波浪出现的频率最高,为 15.51%;ESE 向次之,为 13.54%。有效波高小于 0.8m 的波浪占波浪总数的 97.19%, 仍是 SE 向波浪出现的频率最高,ESE 向次之,分别占 15.22%和 13.33%。 有效波高 0.8~1.6m 的波浪占波浪总数的 2.81%,ENE 向为主要浪向,占 本区间波浪的 1.52%.故本海区 SE 为常浪向,ENE 为强浪向。 图 5 波浪玫瑰图 3、地质地貌 (1)陆域地质构造背景 位于阴山—天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东延部分的南缘,新华夏系第二巨 型沉降带与祁吕贺兰山字型东翼反射弧构造的复合部位。经历了长期多次 构造演变,各种构造体系复合与联合交织成网,特别经过燕山运动,基本 上奠定了本区复杂的构造格架。现代构造运动则主要表现在 NNE、NE 及 NW 向断裂构造的活动上。本区主要构造体系有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 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以及北西向构造。 (2)近海地质构造背景 位于渤海西北岸,渤海位于新华夏构造第二沉降带内,营口隆起带、 华北凹陷区、鲁西隆起区及郯庐断裂带交会地区。渤海北部是山海关—营 口隆起,它是一条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组成,近东西走向。中生代燕山运 21 动时,北东至北北东向的断裂构造发育,由此造成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及中 酸性火山岩的喷发。 渤海的西部是华北凹陷区,从地形看,它是一个广袤之平原,向东微 微倾斜入渤海。自吕梁运动后,本区地壳逐步趋于稳定,接受了震旦亚界 及古生界沉积,古生代末及中生代整体上抬升于海面之上,堆积了陆相、 河湖相及火山沉积。同样,在燕山运动时期,坳陷内形成了北东向的隆起 于坳陷,奠定了分布广、厚度大的新生代沉积的基础。 南部鲁西隆起地区,为一个北北东向的古老隆起,向北可能经无棣隆 起延伸至渤海,形成渤中隆起,继续向北与营口—山海关隆起连成一个整 体。古生代时期,它与华北坳陷区的构造性质类似。早古生代时下沉较深, 广泛接受沉积,其沉积岩相大致都与华北坳陷区的相当。中生代,尤其是 新生代,广大地区为一个隆起区,局部地区断陷盆地内才有新生代和中生 代沉积。东部是著名的郯庐断裂带,在渤海的东部一段,只是它的一部分, 为渤海与北黄海的天然界线。 4、工程地质 为了解拟建项目区域的工程地质情况,本节内容引用河北益坤岩土工 程新技术有限公司于 2020 年 4 月编制的《魔法城堡游客驿站岩土工程勘 察报告》,地勘位置与葡萄岛连路大桥相距 1.6km,与本项目最近位置相 距 800m,地勘位置与本项目位置关系以及勘测点与剖面图见附图 9。 本次勘察最大揭露地层深度为 20.0m,勘探资料表明,表层为素填土, 其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海陆交互沉积形成的细砂、粉细砂、粉土、粉质黏 土和中粗砂,第四系上更新统陆相冲洪积(Q4al+pl)形成的圆砾。 根据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按照岩性特征、时代 成因、力学性质将所揭露的地层分为 7 个工程地质层,各岩土层的岩性、 分布特征见下表: 表 6 地层岩性主要特征一览表 年 代 成 因 Q4 ml 土 层 土层 编 名称 号 ① 素填 土 厚度 变化 岩土描述 范围 (m) 黄褐色,以细砂为主,局部 0.5~ 混山皮土,含卵石、碎石、 4.9 22 层顶埋 深变化 范围 (m) 0.0 层顶标 高变化 范围 (m) 1.55~ 2.17 土层 分布 情况 普遍 分布 ② ③ 细砂 粉细 砂 ③ 细砂 1 ④ 粉细 砂 Q4 mc ⑤ 粉土 ⑥ 粉质 黏土 ⑥ 细砂 1 ⑦ 中粗 砂 Q4al +pl ⑧ 圆砾 砖块、贝壳碎屑等,稍湿, 松散 黄褐色,石英长石质,均粒 0.8~ 结构,次棱角状,湿-饱和, 2.5 松散-稍密 灰褐色,石英长石质,均粒 结构,次棱角状,局部夹淤 1.6~ 泥质粉粘薄层,含贝壳碎 4.4 屑,饱和,松散 灰褐色,石英长石质,均粒 结构,次棱角状,含壳碎屑, 0.7 饱和,稍密 灰褐色-黄褐色,石英长石 质,均粒结构,次棱角状, 1.7~ 局部夹粉粘薄层,饱和,稍 2.1 密-中密,局部松散 灰褐色-黄褐色,摇振反应中 等,切面粗糙,无光泽,干 1.2~ 强度及韧性低,局部具氧化 2.0 铁染色,湿-很湿,中密-密 实 黄褐色,无摇振反应,切面 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及 1.8~ 韧性中等,局部夹细砂薄 3.7 层,可塑 黄褐色,石英长石质,均粒 0.5~ 结构,次棱角状,饱和,中 1.0 密 黄褐色,石英长石质,均粒 1.7~ 结构,次棱角状,局部含圆 2.3 砾,饱和,中密-密实 杂色,母岩成分以花岗岩为 主,一般直径 5~20mm,最 大直径 50mm,骨架颗粒约 未揭 占 50%,圆形~亚圆形,充 穿 填物为粉细砂和黏性土,饱 和,稍密~中密。 0.5~ 1.1 0.55~1.6 4 普遍 分布 1.9~4.9 -2.73~-0. 25 普遍 分布 3.6 -1.95 局部 分布 6.0~6.5 -4.85~-4. 33 普遍 分布 7.8~8.6 -6.55~-6. 15 普遍 分布 9.0~13. 5 -11.37~7.35 普遍 分布 11.9~12 .5 -10.45~10.23 普遍 分布 16.1~1 6.8 -14.65~14.45 普遍 分布 17.9~1 9.0 -16.83~16.35 普遍 分布 地勘结论: (1)除地震液化外,本场地不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活动断裂等 其他不良地质作用,勘探深度范围内,钻孔中未发现河道、沟浜、墓穴等 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场地稳定性差,适宜性 差,采取针对性措施后可进行本工程建设。 (2)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介于 1.2~1.8m,稳定水 位高程介于 0.37~0.45m。水位年变化幅度约 2.0m。 (3)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中腐蚀性,在长期 23 浸水条件下,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干湿交替情况下具强腐 蚀性;地基土的腐蚀性按地下水腐蚀性考虑。 (4)本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 7 度区,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场地类别为Ⅲ类,调整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25g,场地特征周期值为 0.55s。 (5)场地标准冻结深度为 0.85m。 5、海洋灾害 本节内容引用历史统计数据及《2018 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 (1)风暴潮 风暴潮是发生在近岸的一种严重海洋灾害,它是由强风或气压骤变等 强烈的天气系统对海面作用导致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又称风暴增水,常 给沿海一带带来危害。在渤海,风暴潮主要在渤海湾、莱州湾发育,发生 于春秋季。 风暴潮是辽东湾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且日趋严重。一是潮位越来越 高,二是沿海经济的发展使得风暴潮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根据风暴潮 出现的频率及危害程度,冀津沿海属风暴潮重灾区,常给沿海地区人民的 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冀津沿海从 1950~1997 年的 48 年间发 生风暴潮 30 次,平均 1.6 年 1 次。其中,成灾风暴潮(高潮位>5.4m 或 造成重大灾害)5 次。 受温带气旋的影响,2016 年 7 月 19 日夜间到 21 日早晨,辽东湾出 现了 30~70cm 的风暴增水,渤海湾出现了 50~120cm 的风暴增水,莱州湾 出现了 40~90cm 的风暴增水。上述岸段内的河北秦皇岛潮位站于 20 日夜 间出现了达到当地黄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720 风暴潮”于 2017 年 7 月 20 日白天开始影响秦皇岛,秦皇岛近岸海域波高逐渐增大,在 7 月 20 日中午至 21 日上午出现最大浪高约 3m 的大浪,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大, 在大浪持续的时间段内波向主要以东向、东南向为主。 受“海棠”环流影响,秦皇岛沿海海域于 2017 年 8 月 2 日开始出现 7~8 级大风,阵风 9 级,伴有大浪、暴雨,8 月 3 日早晨秦皇岛附近风力 持续增强。本次极端天气于 2017 年 8 月 3 日凌晨开始波高不断增大,在 8 月 3 日中午左右波高达到最大,波高约 2.9m,强浪期间的波向以西南、 24 南和东南向为主,随后波浪逐渐减小,于 8 月 4 日中午恢复常态。 受第 14 号热带风暴“摩羯”及其北上减弱后形成低压的影响,2018 年 8 月 14 日傍晚至 16 日上午,莱州湾和渤海湾沿岸均出现了 60~150 厘 米的风暴增水。其中,黄骅和曹妃甸验潮站出现了达到当地黄色警戒潮位 的高潮位,塘沽和京唐港验潮站出现了达到当地蓝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 此次过程,河北省秦皇岛市直接经济损失 17 万元。 (2)藻华 秦皇岛海域是赤潮、绿潮多发海域。根据《2018 年北海区海洋灾害 公报》,2018 年河北省近岸海域发现 2 次赤潮,与 2017 年相比大幅下降, 2 次均在秦皇岛西浴场-金梦海湾浴场沿岸,7 月 20 日至 23 日发生赤潮, 最大面积 2.7 平方千米,赤潮优势种为海洋卡盾藻,为有毒藻种;8 月 28 日至 9 月 4 日,该海域再次发现赤潮,最大面积 8.2 平方千米,赤潮优势 种为锥状斯克里普藻。 每年的 4~8 月份,自汤河口至鸽子窝一线海域受到绿潮严重影响,大 量海藻的堆积,致使岸上的海藻腐烂变质,发出异味,海岸线部分沙滩海 水受侵蚀变黑。在邻近金梦海域浴场的莲花岛以及海螺岛上附着定生了大 量的海藻,种类丰富,多样性高,包括孔石莼、缘管浒苔等,其中孔石莼 为绝对优势种,占总生物量 90%以上。在金梦海湾邻近海域的三座潜堤上 也有大量的定生大型海藻附着生长,主要由孔石莼、刺松藻、龙须菜三种 海藻组成组成,其中孔石莼为优势种类。在不同时期定生绿藻的生物量与 种类组成呈现显著的变化。 (3)海冰 2017/2018 年冬季,辽东湾浮冰外缘线离岸距离和海冰分布面积与常 年状况相仿。 辽东湾初冰日为 2017 年 11 月 30 日,严重冰日为 2018 年 1 月 24 日, 融冰日为 2 月 24 日,终冰日为 3 月 14 日。总冰期为 105 天,其中严重冰 期 32 天。1 月 28 日浮冰外缘线离岸距离 74 海里 2 月 6 日海冰分布面积 18041 平方千米,为本年度冬季辽东湾海冰分布范围最大值。 25 图6 2017/2018 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浮冰外缘线变化图 图7 2018 年 1 月 28 日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分布示意图 二、自然资源概况 1、渔业资源 秦皇岛所辖海区 15m 等深线海域面积 1000km2。全市现有捕捞作业 渔场 1 万 km2,有适宜发展养殖的浅海 80 万亩,滩涂 2 万亩。海洋生物 资源较丰,是我国北方重要海产品基地之一,特产对虾、海参、海蟹、海 蜇等海珍品及各种贝类。海洋生物 500 余种,其中浮游植物中肋骨条藻、 棱曲舟藻等 79 种,浮游动物有夜光虫、水母等 53 种,底栖生物 11 门主 要有文昌鱼等 166 种。潮间带生物 163 种,以双壳类、甲壳类为多,在岩 礁区以褶牡蛎、黑偏顶蛤、短滨螺、中华近方蟹为主,在净砂区以斧蛤、 26 青蛤、彩虹明樱蛤等为主,年平均生物量岩礁区 4752.8g/m2 、净砂区 3.78g/m2。游泳生物中鱼类有 78 种,以日本鲳鱼、鲈鱼、白姑鱼、斑祭 鱼、银鲳、绿鳍马面豚、蓝点鲅、牙鲆、黄鲫、孔鳐、油鱼予、黄盖鲽等 为多,月均值资源量 2300t/km2,无脊椎动物 13 种,以三疣梭子蟹、虾蛄、 中国对虾等为多。 2、港口资源 秦皇岛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地处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 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中间地带,是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举 世闻名的秦皇岛港是中国北方天然不冻不淤良港,以能源输出为主,兼营 杂货和集装箱,年吞吐量过亿吨,同世界上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经常 性贸易往来,跻身世界大港行列。 秦皇岛港是以能源运输为主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口岸,世界上最大的煤 炭输出港和散货港。港口地处渤海北岸,河北省东北部,自然条件优良, 港阔水深,不冻不淤,共有 12.2km 码头岸线,陆域面积 11.3km2,水域 面积 229.7km2,分为东、西两大港区。东港区以能源运输为主,拥有世 界一流的现代化煤码头;西港区以集装箱、散杂货进出口为主,拥有装备 先进的杂货和集装箱码头。港口现有生产泊位 45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 位 42 个,最大可接卸 15 万 t 级船舶,设计年通过能力 2.23 亿 t;2014 年 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 27403 万 t,比上年增长 0.5%;集装箱吞吐量 41.40 万箱,增长 6.8%,已跻身世界大港之列,与世界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 贸易往来。具有完善的集疏运条件,疏港路与京沈高速路、102 国道、205 国道及秦承公路相接,自营铁路与国铁联网,拥有国内港口最先进的机车 和编组站,“地下大动脉”输油管道连接大庆油田,疏港路直通山海关机 场,形成了公路、铁路、管道、空运等循环合理的港口集疏运网络,货物 可直达仓库、码头、船边,为客户提供了极为便利的货运条件 3、旅游资源 秦皇岛地区地处渤海北部,辽东湾西翼,海岸线东起山海关区张庄, 西止昌黎县滦河口,总长 126.4km。秦皇岛海岸砂岩相间,以砂质岸为主, 砂质岸长 106km,北戴河到山海关主要为岩石岸,岩石岸长 20.5km。饮 马河口至滦河口有风成砂丘长 20 余 km,宽约 1~3km,高 30 多 m。海区 27 潮间带面积 31.1km2,0~25m 等深线海域面积 2629.4km2。山海关老龙头、 海港区东山、北戴河金山嘴一带为岬湾式海岸。石河口至新开河之间岸段 有多条国内海岸罕见的砾石堤。北戴河中海滩有连岛沙坝。由洋河口到滦 河口分布有 3~4 列由沙垄组成的沙丘海岸,沙丘一般高 20~30m,最高 40m 蔚为壮观,被誉为"黄金海岸"。岩石海岸宜于建设港口,砂质海岸宜 于旅游、休疗养、海水浴、日光浴。现在已开辟的海水浴场,可同时容纳 30 万人下水游泳。 2019 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7262.33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6.2%。 其中,接待国内游客 7227.67 万人次,增长 16.2%。旅游总收入 1013.97 亿元,增长 22.9%;旅游外汇收入 2.51 亿美元,增长 8.0%。 4、岸线资源 河北省地处环渤海核心地带,沿海地区毗邻京津、连接三北(西北、 华北、东北),海洋区位条件独特。秦皇岛地区地处渤海北部,辽东湾西 翼,海岸线东起山海关区张庄,西止昌黎县滦河口。秦皇岛市海岸线全长 162.7km,秦皇岛海岸砂岩相间,以砂质岸为主,北戴河到山海关主要为 岩石岸。饮马河口至滦河口有风成砂丘长 20 余公里,宽约 13 公里,高 30 多米。山海关老龙头、海港区东山、北戴河金山嘴一带为岬湾式海岸。 石河口至新开河之间岸段有多条国内海岸罕见的砾石堤。北戴河中海滩有 连岛沙坝。由洋河口到滦河口分布有 34 由沙垄组成的沙丘海岸,沙丘一 般高 2030m,最高 40m 蔚为壮观,被誉为黄金海岸。 三、社会环境简况 行政区划与人口: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截至 2019 年,全市 总面积 7813 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 131.45 平方千米,常住人口 314.63 万人,城镇人口 191.04 万人,城镇化率 60.72%。秦皇岛市辖海港区、山 海关区、北戴河区、抚宁区 4 个市辖区和昌黎县、卢龙县 2 个县,代管青 龙满族自治县一个县。秦皇岛海域地处渤海西部,辽东湾西翼,海岸线东 起山海关金丝河口,西止昌黎县滦河口,全长 162.7km,0~20m 等深线海 域面积为 2114km²。昌黎县总面积 1212 平方公里,辖 11 个镇、5 个乡、 1 城郊区,行政村 446 个,总人口 56.4 万人(2015 年)。2017 年昌黎县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59.8 亿元。 28 依据《秦皇岛市 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612.02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6.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206.32 亿元,下降 0.6%;第二产业增加值 530.14 亿元,增长 6.7%;第三产业增加值 875.56 亿元,增长 8.5%。三次产业构 成比重为 12.8︰32.9︰54.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 51334 元,增长 6.1%。 2019 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1077.43 亿元,比上年增长 7.3%,占全 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66.8%,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72.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 314.63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21 万人。出生人 口 2.8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8.9‰;死亡人口 1.99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6.3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57‰,比上年下降 0.82 个千分点。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为 60.72%,比上年提高 1.3 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 301.36 万 人,比上年末增加 1.28 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48.15%,比上年末提 高 0.67 个百分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6.3 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 在 2.83%的较低水平。 四、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状况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为了解工程所在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根据秦皇岛市统计局发布 的《2019 年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 年秦皇岛市全 年监测有效天数 365 天,达标天数 274 天,达标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 数比率)为 75.1%。PM2.5 平均浓度比上年上升 10.8%。 2、声环境质量 发表于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的《2018 年秦皇岛市声环境质量 特征》对 2018 年秦皇岛市声环境质量现状与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与 2017 年相比,秦皇岛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下降了 2.3dB(A); 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上升了 10.3dB(A);0 类,1 类功能区分别上升 了 0.4dB(A),1.2dB(A),2 类,3 类和 4 类功能区分别下降了 1.7dB(A), 3.6dB(A),3.2dB(A)。 3、地表水环境质量 据秦皇岛市统计局发布的《2019 年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推行湾长制,饮用水水源地和近岸 29 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 100%,旅游旺季期间,北戴河重点海水浴场 水质一类标准比例达到 99.5%。 4、海洋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节内容引用《魔法城沙滩驿站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 (报批稿) 中对项目周边海域的现状调查资料。调查共布设了 12 个水质监测站位,6 个沉积物调查站位,4 个生物质量调查站位,8 个海洋生态调查站位,6 个渔业资源,2 个潮间带生物调查站位,站位具体位置见下表和附图 10。 表 7 调查站位表(2020 年 5 月) 站位 经度 纬度 M1 M2 M3 M4 M5 M6 M7 M8 M9 M10 M11 M12 C1 C2 119°24'21.46" 119°24'46.57" 119°25'18.26" 119°26'35.53" 119°29'03.27" 119°23'24.51" 119°24'39.93" 119°26'58.41" 119°26'54.95" 119°28'00.25" 119°29'27.37" 119°30'39.25" 119°25'12.46" 119°24'11.80" 39°47'03.36" 39°46'45.26" 39°46'25.38" 39°45'45.03" 39°44'29.04" 39°45'15.53" 39°44'22.33" 39°43'14.88" 39°48'12.71" 39°47'20.66" 39°46'10.24" 39°45'27.30" 39°47'15.01" 39°46'20.97" 水质 沉积物 √ √ √ √ √ √ √ √ √ √ √ √ 生物质 生态 量 √ √ √ √ √ √ √ √ 渔业 潮间带生 资源 物 √ √ √ √ √ √ √ √ √ √ √ √ √ √ √ √ √ √ (1)海水水质调查结果与评价 1)监测项目 主要调查项目包括 pH 值、溶解氧、重金属(铜、镉、锌、总铬、汞、 砷、铅)、挥发性酚、硫化物、氰化物、粪大肠菌群、COD、BOD5、无 机氮、磷酸盐、石油类等。 2)调查分析方法 调查项目的采样、分析方法按《海洋监测规范》 (GB17378-2007)和 《海洋调查规范》 (GB12763-2007)的规定进行。各项目分析方法和检出 限见下表。 表 8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及检出限 项目 分析方法 30 检出限(mg/L) pH 酸度计 —— SS 重量法 2 DO 碘量滴定法 0.042 COD 碱性高锰酸钾法 0.15 活性磷酸盐 抗坏血酸还原的磷钼蓝法 0.62×10-3 硝酸盐 镉柱还原法 0.6×10-3 亚硝酸盐 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0.3×10-3 铵盐 次溴酸盐氧化法 0.7×10-3 铜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 1.4×10-3 铅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 0.19×10-3 锌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 16×10-3 镉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 0.014×10-3 总铬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 0.91×10-3 石油类 紫外分光光度法 60.5×10-3 温度 温度计法 —— 3)评价方法 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采用单因子污染指 数评价法进行海域水质的现状评价,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i,j—第 i 站评价因子 j 的标准指数; Ci,j—第 i 站评价因子 j 的测量值; Ci,s—评价因子 j 的评价标准值。 pH 污染指数用下式计算: 1 1 pHsm = ( pHs + pHsd ),Ds = ( pHs − pHsd ) 2 2 式中, Si, pH —第 i 站 pH 的标准指数; pHio—第 i 站 pH 测量值; pHsµ—pH 评价标准的最高值; pHsd—pH 评价标准的最低值。 DO 污染指数按下式计算: PDO = DO f − DO DO f − DOs (DO≥DOs) 31 PDO = 10 − 9 其中: DO DOs (DO<DOs) DO f = 468 (31 .6 + T ) DO—溶解氧的实测浓度; DOf—饱和溶解氧的浓度; 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值; T—水温(℃)。 4)评价标准 按照《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相应标准进行评价。保护区 水质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的第一类水质标准,渔业 区和旅游休闲娱乐区水质执行第二类水质标准,港口区执行第四类水质标 准,航道及锚地执行第三类水质标准。本项目位于“河北省北戴河旅游娱 乐区(5-3)”,执行不劣于二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海洋水质各调查项 目的各类标准限值见表见下表。 表 9 海水水质标准(GB3907-1997) (单位:mg/L,除 pH 值外) 项目 第一类 pH 第二类 第三类 7.8-8.5 第四类 6.8-8.8 DO>(mg/L) 6 5 4 3 COD≤(mg/L) 2 3 4 5 悬浮物≤(mg/L) 人为增加量≤10 人为增加量≤100 人为增加量≤150 无机氮≤(mg/L) 0.20 0.30 0.40 0.50 硫化物≤(mg/L) 0.02 0.05 0.10 0.20 磷酸盐≤(mg/L) 0.015 0.03 油类≤(mg/L) 0.05 0.045 0.30 0.50 铜≤(mg/L) 0.005 0.010 铅≤(mg/L) 0.001 0.005 0.010 0.050 锌≤(mg/L) 0.02 0.05 0.10 0.50 镉≤(mg/L) 0.001 0.005 0.010 0.010 汞≤(mg/L) 0.00005 0.0002 0.0002 0.0005 铬≤(mg/L) 0.05 0.10 0.20 0.50 砷≤(mg/L) 0.020 0.030 0.050 0.050 5)监测结果与评价 水质监测与评价结果详细见附表 1、2,监测海域 pH 值、溶解氧、重 金属(铜、镉、锌、总铬、汞、砷)、挥发性酚、硫化物、氰化物、粪大 32 肠菌群均满足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重金属铅、COD、BOD5、无机氮、磷 酸盐满足二类水质标准。石油类满足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超标站位均位于洋河口附近,该区域为渔民作 业的必经区,污染主要来源为渔船。 (2)海洋沉积物环境 1)监测项目 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铅、镉、铜、锌、铬、砷、汞。 2)调查分析方法 各项监测因子的采样、分析方法和技术要求按《海洋监测规 范》 (GB17378-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 (GB12763-2007)的规定进行。分 析方法见下表。 表 10 沉积物项目分析方法及检出限 项目 分析方法 检出限/w 有机碳 重铬酸钾氧化—还原容量法 0.03×10-2 硫化物 碘量法 4×10-6 铜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10-6 铅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0-6 汞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5×10-9 锌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10-6 铬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10-6 石油类 紫外分光光度法 2×10-6 砷 原子荧光法 1×10-6 3)评价方法 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进行,公式如下: Ii=Ci/Si 式中: Ii————i 项污染物的标准指数; Ci————i 项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平均值); Si————i 项污染物评价标准。 以单因子污染指数 1.0 作为该因子是否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基本分界 线,小于 0.5 为海洋沉积物未受该因子污染;介于 0.5~1.0 之间为海洋沉 积物受到该因子影响,但未超出标准;大于 1.0 表明超出评价标准,海洋 沉积物已受到该因子污染。 33 4)评价标准 评价根据《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保护区、渔业区和 旅游休闲娱乐区沉积物执行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港口区执行第三类沉 积物标准,航道及锚地执行第二类沉积物标准。本项目位于“河北省北戴 河旅游娱乐区(5-3)”,海洋沉积物质量不劣于一类标准。 表 11 沉积物质量标准值 项目 一类标准 二类标准 三类标准 -2 有机碳×10 ≤2.0 ≤3.0 ≤4.0 石油类×10-6 ≤500 ≤1000 ≤1500 铜×10-6 ≤35.0 ≤100.0 ≤200.0 铅×10-6 ≤60.0 ≤130.0 ≤250.0 汞×10-6 ≤0.20 ≤0.50 ≤1.00 硫化物×10-6 ≤300.0 ≤500.0 ≤600.0 镉×10-6 ≤0.50 ≤1.50 ≤5.00 总铬×10-6 ≤80.0 ≤150.0 ≤270.0 锌×10-6 ≤150.0 ≤350.0 ≤600.0 砷×10-6 ≤20.0 ≤65.0 ≤93.0 5)监测结果与评价 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与评价指数见附表 3、4。 监测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铜、铅、镉、锌、铬、汞、砷)、有机碳、 石油类、硫化物均满足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良 好。 (3)生物质量 1)监测项目 铜、铅、锌、镉、铬、汞、砷、石油烃等。 2)调查分析方法 样品的分析依据《海洋监测规范第 6 部分:生物体分析》 (GB17378.6-2007)的相关规定执行。具体分析方法、仪器及检出限见下表: 表 12 生物质量分析方法和检出限 项目 铜 铅 锌 分析方法与技术依据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法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法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仪器设备 检出限 0.4×10-7 AA-7000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计 0.04×10-6 0.4×10-6 34 汞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法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法 原子荧光法 Mercur 测汞仪 0.005×10-6 砷 原子荧光法 PF6-2 原子荧光光度计 1×10-6 石油烃 666,DD T 分子荧光分光光度法 RF5301 荧光分光光度计 1×10-6 气相色谱法 GC7900 气相色谱 - 镉 铬 0.005×10-6 0.04×10-6 3)评价方法 生物质量评价采用标准指数法和超标统计法。其中单因子污染标准指数 法,按下列公式计算: Ii=Ci/Si 式中:Ii—i 项污染物的质量指数; Ci—i 项污染物的实测浓度; Si—i 项污染物评价标准。 Ii 是无量纲量,其大小描述被测样品的质量状况。当评价因子大于 1.0 时,表明海域已超过评价标准,受到该评价因子的污染。 4)评价标准 贝类生物质量评价采用《海洋生物质量》(GB1842-2001)中规定的标 准值,文体休闲娱乐区、保护区执行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工业与城镇用 海区、风景旅游区、航道及锚地、农渔业区海域执行第二类标准,港口区、 特殊利用区执行第三类标准,保留区保持现状、按三类标准进行评价,功 能区划以外按二类标准进行评价。 鱼类和甲壳类的生物质量评价采用《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 明规程》中规定的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石油烃含量的评价标准采用《第二 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第二分册)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 见下表: 表 13 海洋生物质量(GB1842-2001)(单位:mg/kg) 项目 镉≤ 铅≤ 铬≤ 砷≤ 铜≤ 锌≤ 第一类 0.2 0.1 0.5 1 10 20 35 第二类 2 2 2 5 25 50 第三类 5 6 6 8 50(牡蛎 100) 100(牡蛎 500) 总汞≤ 石油烃≤ 注:以贝类去壳部分的鲜重计。 0.05 15 0.1 50 0.3 80 表 14 生物质量评价项目及其评价标准(单位:mg/kg) 生物种类 鱼类 甲壳类 软体类 铜≤ 20 100 100 锌≤ 40 150 250 铅≤ 2 2 10 镉≤ 0.6 2 5.5 铬≤ 1.5 1.5 5.5 砷≤ 5 8 10 汞≤ 0.3 0.2 0.3 石油烃 20 20 20 5)监测结果与评价 生物质量调查评价结果表明:获得的海洋生物体,重金属铜、铅、镉、 锌、砷、汞在所有站位监测到的生物体中均满足海岸带标准生物调查标准 的质量要求,重金属铬和石油类满足《海洋生物质量》二类标准。详见附 表 5、6。 (4)海洋生态概况 1)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项目及分析方法 ①调查项目 叶绿素 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 ① 分析方法 表 15 检测项目及分析依据 监测类别 生态 监测项目 分析方法 1 叶绿素 a 分光光度法 2 浮游植物 计数法 3 浮游动物 计数法 4 底栖生物 称重法 5 潮间带生物 计数法 依据标准 GB17378.7-20 07 GB17378.7-20 07 GB17378.7-20 07 GB17378.7-20 07 GB17378.7-20 07 ② 评价方法 叶绿素 a 评价方法 采用营养状态指数(TSI)对叶绿素 a 含量进行评价。营养状态指数 按下式计算:TSI = 10(6 − 2.04 − 0.68 ln( chl ) ) 式中,chl 表示叶绿素 a 含量 ln 2 (mg/m3) 。评价标准:TSI<37 为贫营养型;3854 为富营养型。TSI 值小则水质较好,反之则水质较差。 浮游、底栖生物评价方法 36 根据各站浮游植物、动物和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生物密度 平面分布,计算生物样品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丰度等,定量 评价项目附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其方法按《海洋监测规范》的要求 进行。 海洋生物生态环境数据统计方法: A、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 s H ' = − Pi  log 2 Pi i =1 式中: H ' —生物多样性指数; S —样品中的种类数量; Pi —第 i 种的个体数与总个体数的比值。 标准:H′ 0--1 重污染 1--2 中污染 2--3 轻污染 >3 清洁 B、均匀度指数 J= H' H max H max = log 2 S 式中: J —均匀度指数; H ' —多样性指数; H max —表示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 S —样品中的种类数量。 d= C、丰富度指数: S −1 log 2 N 式中: d—丰度指数; 37 S—样品中的种类数量; N—样品中的生物个体总数。 D、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ofRelativeImportance,简称 IRI)从各种类在 数量、重量中所占比例和出现频率 3 个方面进行优势度的综合评价,判断 其在群落中的重要程度,即: IRI=N×F 式中:IRI 为相对重要性指数;N 为数量百分比,F 为出现频率。以 IRI ≥500 的种类为优势种,100≤IRI<500 的种类为重要种,10≤IRI<100 的种类为常见种,IRI<10 的种类为少见种。 2)海洋生态环境现状与评价结果 ①叶绿素 a 2020 年 5 月份的调查中, 叶绿素 a 含量在 0.76mg/m³~3.68mg/m³之间, 叶绿素 a 平均值为 1.91mg/m³。大多数站位叶绿素处于贫营养水平,其余 站位叶绿素处于种营养水平,且营养状态指数较小。 表 16 叶绿素 a 调查与评价结果 站位 M2 M4 M5 M6 M7 M8 M9 M11 M11 营养状态指数 43 39 37 39 37 32 37 31 28 C(μg/L) 3.68 2.46 1.95 2.34 1.84 1.15 1.95 1.08 0.76 营养状态 中营养型 中营养型 贫营养型 中营养型 贫营养型 贫营养型 贫营养型 贫营养型 贫营养型 ②浮游植物 本次调查获得浮游植物 19 种,其中硅藻门 18 种,甲藻门 1 种。(见 附表 7) 优势种是硅藻门中的舟形藻、角毛藻和卵形藻。无论在种类还是细胞 数量方面都是硅藻占优势。数量变动于(0.62~69.60)×105 个/m3,平均为 12.07×105 个/m3。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 0.30~2.61,平 均为 1.44,该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匀,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差。 详情见下表。 38 表 17 站位 种类数 M2 M4 M5 M6 M7 M8 M9 M11 平均值 8 5 4 3 8 4 7 7 5.8 2020 年 5 月浮游植物调查与综合指数值统计表 数量(个 /m³) 233933 61905 341156 6960000 160000 281652 1527600 87975 1206778 丰富度指 数 0.39 0.25 0.16 0.09 0.4 0.17 0.29 0.37 0.27 多样性指 数 2.27 1.17 0.3 0.31 2.32 0.44 2.61 2.07 1.44 均匀度 优势度 0.91 0.76 0.15 0.19 0.77 0.22 0.93 0.74 0.58 0.41 0.7 0.97 0.99 0.65 0.96 0.47 0.69 0.73 ③浮游动物 本次调查共计获得浮游动物 12 种,其中原生动物、毛颚动物各 1 种; 浮游幼虫 3 种;桡足类 7 种(见附表 8)。所获浮游动物种类中,原生动 物的夜光虫广泛分布于调查海区而且密度较大。桡足类为调查海域浮游动 物的优势种类,其它种类分布较为贫乏。浮游动物密度平均值为 467.1 个 /m3,变动范围在(53.3~1525)个/m3;生物量平均值 564.1mg/m3,变动 范围在(13.1~1796.5)mg/m3。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 范围为 0.02~1.74,平均为 0.62。调查海区浮游动物分布不均匀,浮游植 物的生物多样性极差。 表 18 2020 年 5 月浮游动物调查和综合指数值统计表 站位 M2 M4 M5 M6 M7 M8 M9 M11 平均 值 种类 数 4 4 4 3 3 4 3 4 数量(个 /m³) 53 399 653 90 661 1525 270 86 生物量 (mg/m3) 13 459 1447 100 494 1797 30 174 丰富度 指数 0.81 0.34 0.29 0.3 0.22 0.28 0.41 0.4 多样性 指数 1.74 0.13 0.02 1.16 0.05 0.02 1.58 0.22 3.6 467 564 0.38 0.62 均匀度 优势度 0.87 0.07 0.01 0.73 0.03 0.01 1 0.11 0.76 0.99 1 0.9 1 1 0.67 0.99 0.35 0.91 ③ 底栖生物 本次共调查共采集到 3 个门类 17 种底栖动物,其中多毛类 13 种;软 体动物 3 种;甲壳类 1 种(见附表 9)。势种为多毛类的中蚓虫。底栖生 物密度变化范围在 40ind./m2~130ind./m2,总平均密度为 91.25ind./m2。其 39 中多毛类最高,其次是软体动物 ,甲壳 类最低。生物量变化范围在 0.06g/m2~1.43g/m2,总平均生物量为 0.48g/m2。其中多毛类最高,其次是 软体动物,甲壳类最低。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 为 1.30~1.95,均值为 1.74,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海区个体 分布均匀。 表 192020 年 5 月底栖生物调查与综合指数统计表 站位 M2 M4 M5 M6 M7 M8 M9 M11 平均 值 种 类 数 5 3 3 3 4 4 4 4 3.75 数量(个 /m2) 生物量 (g/m2) 丰富度 指数 多样性 指数 均匀度 优势度 130 120 100 40 70 120 80 70 1.43 0.76 0.33 0.06 0.31 0.65 0.17 0.12 0.57 0.29 0.3 0.38 0.49 0.43 0.47 0.49 1.88 1.55 1.3 1.5 1.95 1.89 1.91 1.95 0.81 0.98 0.82 0.95 0.98 0.94 0.95 0.98 0.69 0.75 0.9 0.75 0.57 0.67 0.63 0.57 91 0.48 0.43 1.74 0.93 0.69 ④ 潮间带生物 本次调查采集到 2 个门类 9 种潮间带底栖动物,生物种数较少(见附 表 10)。优势种为甲壳类的理石叶钩虾。调查海区潮间带底栖生物密度 变化范围在 30ind/m2~90ind/m2,总平均密度为 53.33ind/m2。其中甲壳类 高于软体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在 3.14g/m2~150.98g/m2,总平均生物量为 44.01g/m2。其中软体动物高于环节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 0.92~1.58,均值为 1.12,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海区个体分布 均匀,多样性较差。 表 20 2020 年 5 月潮间带生物调查与综合指数统计表 站位 3-C1 高 3-C1 中 3-C1 低 3-C2 高 种 类 数 数量(个 /m2) 生物量 (g/m2) 丰富度 指数 多样性 指数 均匀度 优势度 2 30 11.56 0.2 0.92 0.92 1 2 70 22.36 0.16 0.99 0.99 1 2 90 31.79 0.15 0.92 0.92 1 3 30 44.25 0.41 1.58 1 0.67 40 3-C2 中 3-C2 低 平均 值 3 70 150.98 0.33 1.38 0.87 0.86 2 30 3.14 0.2 0.92 0.92 1 2.33 53 44.01 0.24 1.12 0.94 0.92 (4)渔业资源调查 1)调查项目 鱼卵仔稚鱼、游泳动物 2)分析方法 表 21 渔业资源分析方法 监测类别 渔业资源 监测项目 分析方法 依据标准 1 鱼卵仔鱼 计数法 GB/T12763.6 2 游泳动物 计数法 GB/T12763.6 3)评价方法 鱼卵仔稚鱼 鱼卵仔稚鱼密度计算公式: G=N/V 式中: G 为 单 位 体 积 海 水 中 鱼 卵 或 仔 稚 鱼 个 体 数 ,单 位 为 粒 每 立 方 米 或 尾 每 立 方 米 (ind./m3); N 为全网鱼卵或仔稚鱼个体数,单位为粒或尾(ind.) V 为滤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3)。 2)游泳动物 1〉相对重要性指数: 从各种类在数量、重量中所占比例和出现频率 3 个方面进行优势度的 综合评价,判断其在群落中的重要程度,即: IRI=(N+W)F 式中:IRI 为相对重要性指数; N 为在数量中所占的比例; W 为在重量中所占的比例;F 为出现频率。 2〉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1958)为: D=(S-1)/LnN 41 式中:D 为物种丰富度指数;S 为种类数;N 为总尾数。 3〉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H′=-ΣPilnPi 式中:H′为物种多样性指数; Pi 为 i 种鱼的群落中所占的比例。 4〉物种均匀度指数(Pielou): J′=H′/LnS 式中:J′是为物种均匀度指数;H′为物种多样度指数;S 为种类数。 5〉资源密度 ρ: ρ=D/(p•a) 式中:ρ 为资源密度;D 为相对资源密度,即平均渔获量;a 为网次 扫海面积;p 为网具捕获率。根据鱼类等的不同生态习性,把网具的捕获 率大体上分为如下 3 类:中上层鱼类和头足类(枪乌贼),p 取 0.3,近 底层鱼类、虾类和头足类(长蛸、短蛸),p 取 0.5,底层鱼类和蟹类,p 取 0.8。 捕获率表示网具对鱼类等的捕捞效率,在网具规格选定的情况下, 它主要取决于不同鱼类对网具的反应,各种鱼类等的生态习性不同, 对网具的反应也不一样。根据鱼类等的不同生态习性,把网具的捕获率 大体上分为如下 3 类:中上层鱼类和头足类 (枪乌贼),p 取 0.3,近底层鱼类、虾类和头足类(长蛸、短蛸), p 取 0.5,底层鱼类和蟹类,p 取 0.8。 4)海洋渔业资源调查现状与评价结果 ①鱼卵仔稚鱼 本次调查共获得鱼卵 2 种,仔鱼 1 种,未获得稚鱼。其中 M2、M6、 M7 、 M9 站 位 未 获 得 鱼 卵 、 仔 稚 鱼 。 鱼 卵 密 度 变 化 范 围 在 0ind/m3~1.11ind/m3 ,总平均密度为 0.353ind/m3 。仔鱼密度变化范围在 0ind/m3~1.11ind/m3,总平均密度为 0.278ind/m3。 ②游泳动物 本次调查共获得渔获物 10 种。于 M3、M5、M6、M8、M10、M12 站位附近拖网获取。渔获密度变化范围在 67 尾/km2~3644 尾/km2 和 42 0.2kg/km2~168kg/km2,平均渔获密度为 996 尾/km2 和 24kg/km2。其中口 虾蛄、鲜明鼓虾、矛尾虾虎鱼及日本鼓虾个体数量较多,口虾蛄和脉红螺 及长蛸生物量较大。 葡萄岛四面临海,由葡萄岛跨海大桥(连岛路)与陆地相连接。由于 与 项 水动力作用,葡萄岛近岸海域形成一个沉降区,呈凸型向葡萄岛岛体方向 目 发展。葡萄岛连岛路的东侧成为沉积物及海洋垃圾的聚集地。长此以往葡 有 关 萄岛近岸水质将会恶化,海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的 本项目属于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在葡萄岛连岛路两侧的周 原 有 环 边海域开展清淤和剖面整饰工程,改善岸线凸形向海淤积发展的现状,增 境 强葡萄岛近岸海水交换能力,改善海滩滩面形态。 污 染 和 生 态 破 坏 问 题 1. 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判定 生 (1)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态 环 项目位于葡萄岛连岛路东西两侧的近岸海域,为近岸海域清淤工程, 境 保 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海洋环 护 目 境影响评价等级判定结果见下表。 标 表 22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海洋 工程类 型和工 工程规模 工程所在海域特征 43 单项海洋环境影响评 价等级 工程 分类 程内容 和生态环境类型 水文 动力 环境 开挖、疏浚、冲 吹填、倾倒量大 于 300*104m3 其它海洋工程 水下基础开挖等 工程;疏浚、冲 (吹)填等工程; 海中取土(沙) 开挖、疏浚、冲 吹填、倾倒量 等工程;挖入式 4 3 港池、船坞和码 300*104m3~50*10 m 头等工程;海上 水产品加工工程 开挖、疏浚、冲 等 吹填、倾倒量 50*104m3~10*104 m3 沉 水 积 质 物 环 环 境 境 生态 和生 物资 源环 境 生态环境敏感区 1 1 2 1 其他海域 2 2 3 2 生态环境敏感区 2 1 2 1 其他海域 3 2 3 2 生态环境敏感区 2 1 3 1 其他海域 3 2 3 2 表 23 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据 评价等 级 工程类型 3 面积 30×104m2~20×104m2 的围海、填海、海湾改造工程,围海筑坝、 防波堤、导流堤(长度 1km~0.5km)等工程;其它类型海洋工程中改 变岸线、滩涂、海床自然性状和产生轻微冲刷、淤积的工程项目。 本工程拟在葡萄岛连岛路两侧的近岸海域进行清淤疏通,清淤方量约 95030m3,由于工程规模低于此类海洋工程规模的最低限值,评价等级判 据参照此类工程评价的等级最低标准,经综合考虑,确定水文动力环境、 沉积物环境、水质环境、生态和生物资源环境、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 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 2. 其他环境因素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定 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中环境空气影响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是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项目建设内容 以及当地执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因素确定的。 本项目通过清淤改善岸线凸形向海淤积发展的现状,利用清淤海砂修 复受损岸线,提升葡萄岛及周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无任何经营设施, 因而不会产生大气污染物;施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机械 44 产生的废气,由于施工区域地势开阔,空气扩散条件很好,废气污染源污 染强度较小,多为间歇性污染源,且施工期短暂,施工范围小,且随着施 工期的结束,影响会逐渐消失,因而工程施工当地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定为三级,对施工期 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做定性分析。 ②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建设项目 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规定的 1 类或 2 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 3dB(A)~5dB(A)(含 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按 二级评价。”本项目处于 2 类声环境功能区,即商业、工业、居住混杂区, 因此判定声环境评价等级为 2 级。 ③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T2.3-2018)的规定, 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按照影响类型、排放方式、排放量或影 响情况、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现状、水环境保护目标等综合确定。 本项目施工期含油污水收集后统一送有资质单位处理;生活污水则依 托葡萄岛已建设公用设施,不外排入海;本工程属于环境整治,施工结束 后,无任何经营设施,不影响地表水环境。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T2.3-2018)中的规定,按三级 B 评价。 ④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HJ610-2016)附录 A 可知,本 项目属于 IV 类项目,可不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⑤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 附录 A 判定本项目评价类别为Ⅳ类建设项目,周边土壤环境敏感特征为 不敏感,因而判定本项目不开展土壤环境评价工作。 ⑥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的规定,环 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简单分析。根据建设项目 45 涉及的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和所在地的环境敏感性确定环境风险潜势,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风险潜势为Ⅳ及以上,进行一级评价;风险潜势为Ⅲ, 进行二级评价;风险潜势为Ⅱ,进行三级评价;风险潜势为Ⅰ,可开展简 单分析。 本项目属于环境整治,主体工程是对葡萄岛连岛路两侧进行清淤,不 涉及生产、使用、储存危险物质的环节,因而本次评价对环境风险进行定 性分析,本项目环境风险为台风、风暴潮、地震等自然灾害。 ⑦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本项目属于 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按照工程临时占地,面积≤2km2,属于重要生态敏 感区域,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表 24 本项目各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环境要素 评价等级 大气环境 3级 声环境 2级 环境风险 简单分析 生态环境 不开展 地下水 不开展 地表水(水污染型) 3级B 土壤环境 不开展 生态环境 3级 海洋环境要素 3. 水文动力环境评价 3级 水质环境评价 3级 沉积物环境评价 3级 海洋生态环境评价 3级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 3级 评价范围 (1)大气环境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三级评价 项目不需要设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2)声环境 声环境评价范围为距本项目工程区域边界 200m 范围内,评价范围见 46 下图。 图 8 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3)海洋环境 1)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3 级 评价垂向(垂直于工程所在海域中心的潮流主流向)距离不小于 2km;纵 向(潮流主流向)距离不小于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 离。依据海域潮流现状数据的收集资料,确定表层平均最大运移距离为 8.9km,确定纵向(潮流主流向)评价距离为 8.9km。 2)海洋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同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3)海洋水质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海域水质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范围应能覆盖建设项目的评价区域 及周边环境影响所及区域。 4)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当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有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自然保护区时,调查评价范围应适 当扩大,将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自然保护区涵盖其中,以满足评价和预测环 境敏感区和自然保护区所受影响的需要。 5)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47 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以主要评价因子受影响方向的扩展距 离 3~5km。 综合考虑上述各要素评价范围以及本工程所处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 确定本项目评价范围为以本项目工程区域外缘线为起点,纵向(潮流主流 向)扩展 8.9km,横向扩展 5 千米。评价范围面积 88.94km2,评价范围见 下图,坐标见下表。 图 9 海洋环境评价范围 表 25 评价范围端点坐标 FID A B C D 经度 119°27' 27.472" 119°29' 56.248" 119°19' 38.420" 119°19' 13.642" 纬度 39°48' 31.878" 39°46' 23.655" 39°39' 27.403" 39°39' 46.999" 4、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主要造成的环境影响为施工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其水环境、大 气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结合项目附近开发利用情况,界 定本工程的敏感目标,本项目声环境影响敏感目标为岸上人群活动区域 (居住区域)和周边用海项目。本项目周边其他开发活动全部都是旅游娱 乐用海;评价范围内包括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的生态与资源恢复区和适 度开发利用区,与本工程区域距离较远,超过 8km 以上。 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与资源恢复区的主要保护目标为:浴场沙 滩和近岸水动力环境。 48 本项目周边其他项目具体信息及与项目的相关位置见下表及下图。 表 26 项目周边其他项目情况 序 号 项目名称 使用权人 用海一级类 1 金龙湾海水浴场 秦皇岛市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有 限公司 旅游娱乐用 海 2 雄狮海海水浴场 秦皇岛市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有 限公司 旅游娱乐用 海 3 葡萄岛旅游综合项目 秦皇岛立顺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旅游娱乐用 海 4 华贸蔚蓝海岸栈桥 秦皇岛润海房地产有限公司 旅游娱乐用 海 5 秦皇岛南戴河海上游乐 场项目 秦皇岛城市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 限公司 旅游娱乐用 海 6 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 秦皇岛市国土资源局 —— 图 10 项目周围海域敏感目标 图 11 项目周围居民区(声环境敏感目标) 49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环境功能区划分, 本项目属于二类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 村地区”,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 准,二级浓度限值具体见下表。 表 27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污染物 评 2. 价 标 准 NO2 SO2 PM10 PM2.5 CO 小时平均值 200μg/m3 500μg/m3 / / 10mg/m3 O3 200μg/m3 二级标准限值 日均值 80μg/m3 150μg/m3 150μg/m3 75μg/m3 4mg/m3 160μg/m3 日最大 8 小时 平均 年均值 40μg/m3 60μg/m3 70μg/m3 35μg/m3 / 标准来源 《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 (GB3095-201 2)二级标准 / 声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 术规范》(GB/T15190-2014),本项目属于 2 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商 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 宅安静的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 2 类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见下表。 表 28 声环境质量标准单位:dB(A) 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昼间 夜间 0类 50 40 1类 55 45 2类 60 50 3类 65 55 4a 类 70 55 4b 类 70 60 4类 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本项目属于一般工 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执行Ⅳ类标准。 50 表 2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单位:mg/L,除 pH 外 水质指 标 pH CODMn DO 氨氮 BOD5 总磷 石油类 Ⅳ类 6~9 ≤10 ≥3 ≤1.5 ≤6 ≤0.3 ≤0.5 4. 海水水质环境 根据《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本项目所在区域为 河北省北戴河旅游娱乐区(5-3)。评价采用《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 中的Ⅰ类水质标准,见下表。 表 30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单位:mg/L(pH 除外) 项目 第一类 第二类 pH 7.8~8.5 SS 人为增加的量≤10 DO> 6 COD≤ 第三类 第四类 6.8~8.8 人为增加的量 ≤100 人为增加的量 ≤150 5 4 3 2 3 4 5 BOD5 1 3 4 5 无机氮≤ 0.20 0.30 0.40 0.50 活性磷酸盐≤ 0.015 Pb≤ 0.001 0.005 Cu≤ 0.005 0.010 Zn≤ 0.020 0.050 0.10 Cd≤ 0.001 0.005 0.01 总铬≤ 0.05 0.10 0.20 0.50 Hg≤ 0.00005 0.0002 0.0002 0.0005 As≤ 0.020 0.030 石油类≤ 0.05 0.05 挥发酚≤ 5. 0.030 0.045 0.010 0.050 0.050 0.50 0.050 0.005 0.30 0.50 0.010 0.050 海洋沉积物标准 根据《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本项目所在区域为 河北省北戴河旅游娱乐区(5-3),海洋沉积物质量不劣于一类标准。评 价采取《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第一类类沉积物标准。 -6 表 31 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单位:×10 (TOC 除外) 标 准 Pb Zn Cu Cd Cr 51 Hg As 石油 类 TOC (×10-2) 硫化 物 一 类 60.0 150.0 35.0 0.50 80.0 0.20 20 500 2.0 300 二 类 130.0 350.0 100.0 1.50 150.0 0.50 65 1000 3.0 500 三 类 250.0 600.0 200.0 5.00 270.0 1.0 93 1500 4.0 600 6. 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根据《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本项目所在区域为 河北省北戴河旅游娱乐区(5-3),参考《海洋生物质量》 (GB1842-2001), 贝类生物质量执行《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一类标准; 鱼类和甲壳类生物质量执行《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 程》和《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第二分册)》。 -6 表 32 生物体污染物评价标准值(湿重,×10 ) 标准 第一 类 第二 类 第三 类 Hg ≤0.0 5 ≤0.1 0 ≤0.3 0 As Cu Pb Cd Zn Cr 石油 类 ≤0. ≤0. ≤20 ≤15 2 5 贝 ≤2. ≤2. ≤5.0 ≤50 ≤50 0 0 类 ≤100 ≤5. ≤6. ≤8.0 ≤80 0 (牡蛎 500) 0 ≤10. ≤5. ≤5. 软体类 ≤0.3 ≤100 ≤10 ≤250 ≤20 0 5 5 ≤2. ≤1. 甲壳类 ≤0.2 ≤8.0 ≤100 ≤2 ≤150 ≤20 0 5 ≤0. ≤1. 鱼类 ≤0.3 ≤5.0 ≤20 ≤2 ≤40 ≤20 6 5 注:简明规程指《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石油烃评价标准来 ≤1.0 ≤0. 1 ≤2. ≤25 0 ≤50 ≤6. (牡蛎 100) 0 ≤10 自《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监测技术规程》。 7. 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本项目建设涉及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执行以下标准: (1)水污染排放标准 本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依托葡萄岛已建公用设施,含油污水集中收集 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均不排放。 (2)大气污染物 52 施工期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表 2 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如下表所示。 表 33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污染物 监控点 浓度(mg/m3) 二氧化硫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0.40 氮氧化物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0.12 颗粒物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1.0 (3)噪声 建筑施工厂界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表 34《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标准名称、级(类)别 排放限值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昼间: 70dB(A) 夜间: 55dB(A) (4)固体废物 本项目施工期中的固体废物主要是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产生量 较少。 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 标准》(GB18599-2001)及“关于发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 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等国家污染物控制标准修改单的公告(环保 部公告 2013 年第 36 号)。 1. 总量控制原则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执行环境管理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重点 推行的环境管理政策。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立足于清洁生产、污染物达 其 标排放以及河北省及秦皇岛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总量控制管理要求等 他 基本原则,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控制管理。 2. 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 根据工程分析,本工程为近岸海域清淤工程,为海洋生态修复项目, 53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废主要是生活垃圾,现场设置垃圾箱,生活垃圾均得 到有效处理,不外排;产生的生活污水依托葡萄岛已建公用设施;机械油 污水统一收集,交由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理,不外排;产生的废气为施工机 械尾气,本项目施工期短,工程规模小,且废气为无组织、点源、间歇性 排放;根据本项目工程的特点,确定本项目无总量控制要求。 54 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一、工程污染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的主要污染环境因素有施工过程种产生的悬浮物,施工人 员生活污水,施工机械油污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废气等。 1、水环境 (1)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本项目施工人员平均 30 人/d。根据河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13 /T 1161-2016 第三部分:生活用水,参照 S952 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值,按每人 每天用水 50L,损耗量 20%,即生活污水产生量 40L/d·人计,施工期生活 3 3 施 污水产生量平均为 1.2m /d,总施工 20 天,施工期排放总量为 24m 。 工 主要污染物特征浓度 COD:350mg/L,氨氮 35mg/L,总磷 8mg/L,主要 期 生 污染物发生量见下表。 态 表 35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环 指标 氨氮 总磷 COD 境 影 浓度 350mg/L 35mg/L 8mg/L 响 排放量 0.42kg/d 0.042kg/d 0.0096kg/d 分 析 (2)施工机械油污水 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维修冲洗会产生极少量油污水,不进行定量分析。 (3)施工产生的悬浮物 采用 8m3 的抓斗式挖掘机,粗粒岩块和岩渣量较小,且起悬的粗粒岩块 和岩渣很快沉降到附近海底。细颗粒起悬比例按抓泥量 V(m3)的 P 的 1% 计算,每小时按挖泥 12 斗计算,则悬浮物发生量为: S=V×P=8 m3/300s×2400kg/m3×1%=0.64kg/s。 综上所述,悬沙发生源强 0.64kg/s。 55 图 12 本工程水平衡图 2、大气环境 项目施工期间部分机械设备作业时以燃油作为动力,会产生一定量的废 气,其中主要污染物为 NOx、SOx 和 CO。 3、固体废弃物 本工程施工人员约 30 人,产生的生活垃圾以人均 1.0kg/d 产生量计算, 则施工人员每天产生约 30kg 的生活垃圾。 4、噪声 根据工程的施工特点,对声环境影响较大的施工机械主要有挖掘机、翻斗 车、装载机。各种施工机械的噪声值见下表。 表 36 施工机械噪声值 编号 1 2 3 施工机械 挖掘机 翻斗车 装载机 噪声源强dB(A) 75 75 80 距源强距离(m) 10 10 10 施工期 环境 要素 污染源 源强 主要污染物 排放/处理方式 清淤施工 0.64kg/s 悬浮物 —— 石油类 含油污水收集桶收 集,委托有资质单位 处理 水环境 机械含油污水 极少 56 生活污水 1.2t/d COD(350mg/L) 0.42 kg/d 总磷(8mg/L) 依托葡萄岛已建公共 0.0096 kg/d 设施,不排放入海。 氨氮(35mg/L) 0.042 kg/d 大气 机械尾气 —— NOx、SOx、COx 无组织排放 声 施工机械噪音 80dB~ 90dB 噪声 点源间断排放 固体废 物 生活垃圾 30kg/d 现场设置垃圾箱,垃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圾统一收集,并交由 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二、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水文动力环境影响分析 (1)水动力模型简介 采用丹麦水力学研究所研制的平面二维数值模型 MIKE21FM 来研究工 程海域的潮流场及海域污染物扩散影响,该模型采用非结构三角网格剖分计 算域,三角网格能较好的拟合陆边界,网格设计灵活且可随意控制网格疏密, 该软件具有算法可靠、计算稳定、界面友好、前后处理功能强大等优点,已 在全球 70 多个国家得到应用,有上百例成功算例,计算结果可靠,为国际 所公认。MIKE21FM 采用标准 Galerkin 有限元法进行水平空间离散,在时间 上,采用显式迎风差分格式离散动量方程与输运方程。 (1)模型控制方程 质量守恒方程:    + (hu)+ (hv)= 0 t x y 57 动量方程: u u u   u    u  gu u 2 + v 2    x  −   x  − fv + +u +v − = −g 2 t x y x  x  y  y  x CZ H v v v   v    v  gv u 2 + v 2  + u + v −   x  −   y  + fu + = −g 2 t x y x  x  y  y  y CZ H 式中:  ——水位; h——静水深; H——总水深,H=h+  ; u、v 分别为 x、y 方向垂向平均流速; g——重力加速度; f——科氏力参数( f = 2sin ,  为计算海域所处地理纬度); 1 n 1 CZ——谢才系数, CZ = H 6 ,n 为曼宁系数;  x、 y ——x、y 方向水平涡动粘滞系数。 (2)定解条件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固定边界取法向流速为零,即 ;在潮滩区采用动边界处理;水 边界采用预报潮位控制: 均海面,Fi、 ,A0 为平 为天文要素,Hi、gi 为某分潮调和常数,即振幅与迟 角。 (2)计算域和网格设置 1)计算域设置及模拟方案 本项目所建立的海域数学模型计算域为渤海北部海域,即为图中秦皇岛 外附近海域,坐标范围为北纬 38.50″~40.08,东经 118.98°~120.71°。模拟采 用非结构三角网格,工程前网格共计 10190 个网格点、19194 个网格单元, 工程后网格网格 11092 网格点、20925 个网格单元,模型计算的网格地形见 58 图 13、14。 2)水深和岸界 水深和岸界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海保证部制作的 1:25 万、1:15 万、 1:3 万海图(11700 号、A11710 号、B11710 号、11711 号),以及工程周边 实测水深和岸线确定。 3)模型水边界输入 开边界:利用多年潮位观测资料调和求得的 M2、S2、K1 和 O1 四个主要 分潮调和常数值输入计算。 N  =  { f i Hi cos[ i t + (Voi + Vi ) − Gi ]} i =1 这里,fi、i 是第 i 个分潮(这里共取四分潮:M2、S2、O1 和 K1)的交 点因子和角速度;Hi 和 Gi 是调和常数,分别为分潮的振幅和迟角;V0i+Vi 是分潮的幅角,调和常数取自《渤黄东海海洋图集》(水文)。 闭边界:以大海域岸线作为闭边界。 4)计算时间步长和底床糙率 模型计算时间步长根据 CFL 条件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模型计算稳定进 行,最小时间步长 0.1s。底床糙率通过曼宁系数进行控制,曼尼系数 n 取 0.3~0.45 m1/3/s。 5)水平涡动粘滞系数 采用考虑亚尺度网格效应的 Smagorinsky (1963) 公式计算水平涡粘系 数,表达式如下: A = c s l 2 2S ij S ij 2 式中:cs 为常数,l 为特征混合长度,由 S ij = 1  u i + u j  ,(i,j=1,2) 2  x j 计算得到。 59 xi  图 13 计算海域水深地形网格 图 14 工程前计算海域水深地形网格 (3)潮流潮位验证 采用秦皇岛北戴河外海附近海域的全潮水文观测数据验证模型。国家海 洋技术中心海洋环境监测工程院于 2016 年 10 月 17 日 14 时~2016 年 10 月 25 日 11 时秦皇岛北戴河香溪海域进行了大潮全潮水文观测,测点布置如下 图: 60 图 15 测点布置 图 16 给出了 2016 年 10 月 17 日 14 时~2016 年 10 月 18 日 15 时 T1 点 大潮潮位实测与计算值的比较情况,图 17 给出了大潮各测点流速和流向实测 与计算值的比较情况。由图可知数模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所建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秦皇岛北戴河香溪海域附近的潮汐、潮流等潮波运动 特征。 图 16 测点 T1 的实测与计算潮位比较(实线为计算值,散点为实测数据) 61 (a) QHD01 测站流速(b)QHD01 测站流向 (c)QHD02 测站流速(d)QHD02 测站流向 62 (e)QHD03 测站流速(f)QHD03 测站流向 (g)QHD04 测站流速(h)QHD04 测站流向 63 (i)QHD05 测站流速(j)QHD05 测站流向 (k)QHD06 测站流速(l)QHD06 测站流向 64 (m)QHD07 测站流速(n)QHD07 测站流向 (o)QHD08 测站流速(p)QHD08 测站流向 65 (q)QHD09 测站流速(r)QHD09 测站流向 图 17 实测与计算流速流向比较(实线为计算值,散点为实测数据) (4)潮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图 18 图 19 为为项目疏浚前所在海域大潮涨、落急时刻流场,涨急时刻 潮流流向呈 NE -SW,潮流运动形式基本上为往复流,工程附近最大流速为 24cm/s。落急时刻潮流流向相反,工程附近最大流速为 19.5cm/s。 图 20 图 21 为项目疏浚后所在海域大潮涨、落急时刻流场,涨急时刻潮 流流向呈 NE -SW,潮流运动形式基本上为往复流,工程附近最大流速为 28cm/s。落急时刻潮流流向相反,工程附近最大流速为 22.5cm/s。 根据疏浚前后潮流场变化分析可知,疏浚区域由于疏浚导致该海域水深 增加,地形对潮流的摩擦阻碍作用减小,该海域流速变大,最大变大速率为 4cm/s,补沙区域受补沙的影响,地形对潮流的摩擦阻碍作用增大,使得补沙 区域潮流流速发生轻微的减小,最大减小速率为 2cm/s。 综上所述,项目疏浚及补沙对近岸海域流场产生轻微的影响。 66 图 18 疏浚前大潮涨急流场 图 19 疏浚前大潮落急流场 67 图 20 疏浚后大潮涨急流场 图 21 疏浚后大潮落急流场 2、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1)施工期产生污水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水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活污水、少量机修油污水: 1) 生活污水 本项目工程施工期 20 天,施工期施工人员日均产生生活污水量为 1.2m3/d,主要污染物特征浓度 COD:350mg/L,氨氮 35mg/L,总磷 8mg/L。 68 本项目位于葡萄岛近岸海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可依托葡萄岛上已建公共设 施处理,不外排。 2) 机修油污水 施工机械维修冲洗会产生少量含油污水,量极少,不做定量分析,施工 区设置含油污水收集桶,含油污水统一收集,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不外排。 综上分析,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水在采取相应环保措施后,对区域水环 境质量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2)施工悬浮物的影响预测 1)预测模型 潮流是海域污染物进行稀释扩散的主要动力因素,在获得可靠的潮流场 基础上,通过添加水质预测模块(平面二维非恒定的对流—扩散模型),可进 行水质预测计算。 (1)二维水质对流扩散控制方程: 式中:DX、DY 为 x、y 方向的扩散系数,扩散系数 空间步长(20m~562m), , 为 为时间步长(0.8s~120s),kl 为系数,其取值范 围为 0.003~0.075,模拟中网格采用三角形非结构网格,每个网格时间步长和 空间步长差异较大,故其扩散系数差异较大,模型中通过设置的时间步长和 空间步长进行自主计算分配;c 为悬浮泥沙浓度;F 为衰减系数,F=p·ws,p 为沉降概率,项目所处海域取值介于 0.1~0.5,ws 为沉速,根据沉积物粒径 级配求得项目区沉速为 0.0005m/s 左右;s 为悬浮泥沙排放源强,s=QSCS, 式中 QS 为排放量,CS 为悬浮泥沙排放浓度。 2)边界条件 岸边界条件:浓度通量为零; 开边界条件: 入流: C  = P0 ,式中  为水边界,P0 为边界浓度,模型仅计算增量影 响,取 P0=0。 69 出流: ,式中 Un 边界法向流速,n 为法向。 3)初始条件 。 (2)模拟参数设置 ①悬浮泥沙发生点 根据施工组织计划安排和施工工艺,模拟中选取部分代表点进行模拟、 预测和分析。结合工程施工作业顺序,在此疏浚和补沙 15 个悬浮泥沙计算点 进行预测,悬浮泥沙预测点位置见下图。 图 22 工程施工悬沙发生点 ②悬浮泥沙源强 采用 8m3 的抓斗式挖掘机,粗粒岩块和岩渣量较小,且起悬的粗粒岩块 和岩渣很快沉降到附近海底。细颗粒起悬比例按抓泥量 V(m3)的 P 的 1% 计算,每小时按挖泥 12 斗计算,则悬浮物发生量为: S=V×P=8 m3/300s×2400kg/m3×1%=0.64kg/s。 综上所述,悬沙发生源强 0.64kg/s。 ③泥沙沉降速度 根据《海岸工程环境》 (常瑞芳),细泥沙,D<0.1mm,采用斯托克斯公 70 式计算单颗粒泥沙的沉速: = 1 s -  D2 g 18   其中,  s ——沙的密度,取 2650kg/m3;  ——水的密度,取 1000kg/m3; g——重力加速度,取 9.81m/s2; D——泥沙的粒径; −6 0.87  ——粘滞系数,  = 1.792  10 exp ( − 0.042 T ),水温 T 取 21.9℃。 泥沙群体平均沉速公式如下: 1 N =  Pi  i 100 i =1 其中,  ——泥沙群体的平均沉速;  i ——粒径为 Di 的泥沙的沉速;  Pi ——粒径 Di 的泥沙所占的重量百分数。 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本区沉积物质以粘土质粉砂分布为主,样品中粘土 百分含量达 38.6%,泥沙中值粒径偏细,在 0.0041~0.0206mm 之间变化,变 化幅度很小。根据以上公式计算,模拟时泥沙沉降速度取值为 0.0005m/s。 3)悬浮泥沙扩散对海水水质环境的影响分析 施工环节引起的悬浮泥沙扩散最大包络范围见下图,施工环节引起的悬 浮泥沙扩散最大范围统计结果见下表。由计算结果可知,10mg/L 增量浓度悬 浮泥沙最大扩散距离约 608m,最大扩散范围 0.224km2,50mg/L 增量浓度悬 浮泥沙最大扩散距离约 278m,最大扩散范围 0.109km2,100mg/L 增量浓度 悬浮泥沙最大扩散距离约 130m,最大扩散范围 0.09km2,150mg/L 增量浓度 悬浮泥沙最大扩散距离约 56m,最大扩散范围 0.208km2。 施工悬沙所产生的影响是暂时和局部的,加之悬浮泥沙具有一定的沉降 性能,随着施工作业的结束,悬浮泥沙将慢慢沉降,工程海区的水质会逐渐 恢复原有的水平。 表 37 施工产生悬浮物(SS)最大包络线影响范围 浓度(SS) 影响面积(km2) 71 最大影响距离(m) SS>150 mg/L 0.208 56 100 mg/L<SS≤150 mg/L 0.09 130 50 mg/L<SS≤100 mg/L 0.109 278 10 mg/L<SS≤50 mg/L 0.224 608 图 23 项目建设引起悬沙最大包络范围示意图 3、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分析 清淤施工过程中会使海域内悬浮泥沙含量增大,悬浮泥沙粒径小、粘度 大,沉降到海底后使海底表层沉积物粒径变小,粘性变大。工程搅动海底沉 积物在两天内沉积海底,除对海底沉积物产生部分分选、位移、重组和松动 外,没有其它污染物混入,不会影响海底沉积物质量。 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工程海区沉积物质量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本工程 不改变海底沉积物,不会影响海底表层沉积物质量。 4、地形地貌与与冲淤环境影响分析 潮流等水动力改变会导致海底产生蚀淤变化。海岸地貌是在河流、海洋 动力作用下,在既定地质基础上所产生的侵蚀或堆积作用的产物。工程的建 设会改变原有的岸线形态,引起波浪和潮流等水动力改变,导致海底产生蚀 淤变化。 (1)海岸带泥沙运动规律及影响冲淤变化的动力因素 1)泥沙来源 72 海岸带附近泥沙来源有三个方面:①河流来沙;②由邻近岸滩搬运而来; ③由当地崖岸侵蚀而成;④海底来沙。 2)泥沙运移形态 沙质海岸的泥沙运移形态有推移和悬移两种。淤泥沙海岸的泥沙运移形 态以悬移为主,底部可能有浮泥运动或推移运动。海岸带泥沙运动方式可分 为与海岸线垂直的横向运动和与海岸线平直的纵向运动。 海底泥沙冲淤变化是在波浪和海流等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1)波浪的作用 在沙质海岸,波浪是造成泥沙运动的主要动力。大部分泥沙运动发生在 波浪破碎区以内。当波浪的传播方向与海岸线斜交时,波浪破碎后所产生的 沿岸流将带动泥沙顺岸移动。沿岸泥沙流若遇到突堤等水工建筑物则将从其 上游根部开始淤积。 在粉砂淤泥质海岸,波浪掀起的泥沙除随潮流进出港口和航道外,在风 后波浪减弱的过程中会形成浮泥。此种浮泥除自身可能流动外,又易为潮流 掀扬,转化为悬移质,增加潮流进港和航道的泥沙数量。 2)海流的作用 在淤泥质海岸,潮流是输沙的主要动力,在波浪较弱的海岸区,潮流可 能是掀沙的主要因素。由于动力因素减弱,降低了携沙能力,导致落淤。在 沙质海岸的狭长海湾等特定地形条件下,海流流速较大,可对泥沙运动起主 导作用。这里的海流不仅起输沙作用,还起着掀沙作用。 (2)冲淤变化预测分析 1)模型简介 MIKE21FM 采用标准 Galerkin 有限元法进行水平空间离散,在时间上, 采用显式迎风差分格式离散动量方程与输运方程。 泥沙控制方程为: c c c 1   c  1   c  1  hDy  + QLCL − S +u +v =  hDx  + t x y h x  x  h y  y  h 式中: c ——水深平均悬浮泥沙浓度(g/m3); u,v——水深平均流速(m/s); 73 Dx,Dy——分散系数(m2/s); h——水深(m); S——沉积/侵蚀源汇项(g/m3/s); QL——单位水平区域内点源排放量(m3/s/m2); CL——点源排放浓度(g/m3)。 沉积物沉积和侵蚀计算公式: ①粘性土沉积和侵蚀 沉积速率 根据 Krone(1962)等提出的方法计算粘性土沉积,公式如下: SD=wscbpd 式中: SD——沉积速率; ws——沉降速度(m/s); cb——底层悬浮泥沙浓度(kg/m3); pd——沉降概率; 沉降速度计算公式: kc , c  10kg / m3  ws , n  ws =    c  1− , c  10kg / m3 ws ,r    cgel     式中: c——体积浓度; k,  ——系数,  取值介于 1~2 之间; ws ,r ——沉降速度系数; ws , n ——组分能量常数; cgel——泥沙絮凝点。 沉降概率公式: b  , b   cd 1 −  P1 =  cd 0,   b cd  74 τb——海底剪应力(N/m2); τcd——沉积临界剪应力(N/m2)。 2)泥沙浓度分布 泥沙浓度分布计算包括 2 种方法: ①Teeter 公式 cb = c  式中:  = 1+ pe = Pe 1.25 + 4.75 pb 2.5 ws h 6 w s = Dz kU f k——VonKarman 常数(0.4); Uf——摩擦速度,  b /  。 ②Rouse 公式  z dC  a h − z ,a  z  h − = ws C  = kU f z1 −  C = C a  dz  h − a z   h R R= ws kU f 底层悬浮泥沙浓度公式: cb = c RC 式中:  ——扩散系数; C——悬浮泥沙浓度; z——垂向笛卡尔坐标。 h——水深; Ca——深度基准面处的悬浮泥沙浓度; a——深度基准面; c ——水深平均浓度; R——Rouse 参数。 75 3)底床侵蚀 根据底床密实程度,侵蚀计算可以分为 2 种方式: ①密实、固结底床侵蚀计算公式 n   S E = E  b − 1 , b  ce   ce  式中: E——底床侵蚀度(kg/m2/s);  b ——底床剪切力(N/m2);  ce ——侵蚀临界剪切力(N/m2); n——侵蚀能力。 ②软、部分固结底床侵蚀计算公式  S E = E exp  ( b − ce ) 1/ 2 ,   b ce  ——参考系数。 4)非粘性土沉积和侵蚀 ①无量纲颗粒参数的确定 根据 VanRijn(1984)等提出的方法计算非粘性土再悬浮,公式如下: 1  ( s − 1) g  3 d = d50  2    * 式中: S——颗粒比重; G——重力加速度; v——粘滞系数; d50——中值粒经。 ②底床临界起动流速 泥沙悬浮的判定通过实际摩擦流速 Uf 和临界摩擦流速 Uf,cr 的比较得以 实现。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泥沙运移阶段参数 T;另一种是利 用临界摩擦流速 Uf,cr 和沉降速度的比值。 76 泥沙运移阶段参数 T:  U f   − 1, U f  U f , cr   T =   U f , cr   0, U f  U f , cr U f = ghI = g  V Cz 式中: I——能量梯度; Cz——谢才系数(m1/2/s)(=18ln(4h/d90));  V ——流速(m/s)。 临界摩擦流速 Uf,cr 和沉降速度的比值:  4 * U f , cr  * ,1  d  10 = d ws 0.4, d *  10  ③沉降速度 非粘性土沉降速度公式:  (s − 1)gd 2 , d  100m  18v  0.5   0.01(s − 1)gd 3  10v   ws =  − 1 1 + ,100  d  1000m  2 d v        0.5 1.1(s − 1)gd  , d b  1000m   式中: d——非粘性土颗粒粒径; s——非粘性土密度; v——粘滞度; g——重力加速度。 ④悬移质运移 悬移质泥沙平衡浓度计算公式: ce = h qs q s =  c  dy a = k s = 2d 50 uh a 式中: 77 u ——水深平均流速(m/s); qs ——悬移质运移量(kg/m/s); c——距离底床 y(m)处的悬浮泥沙浓度(kg/m3); u——距离底床 y(m)处的流速(m/s); h——水深(m); a——底床分层厚度(m); k s ——等效粗糙高度(m); d50 ——中值粒径。 ⑤非粘性土浓度分布 非粘性土浓度分布主要取决于湍流扩散系数  s 和沉降速度 ws 。 湍流扩散系数计算公式为:  s =  f 2    1 +  ws  , ws  0.5 U  U  f  f   ws   = 1,0.5   0.25 Uf   ws 2 .5 不悬浮, Uf   式中:  ——扩散因子;  ——阻尼系数。 非粘性土浓度分布 非粘性土浓度分布由 Peclet 系数 Pe 确定: Pe = Crc Crd 式中: Crc ——Courant 对流系数( = ws t / h ); Crd ——Courant 扩散系数( =  f t / h 2 );  f ——水深平均流体扩散系数。 78 ⑥非粘性土沉积 c −c  , ce  c S d = − e t  s  ts = hs ws ce = 106  F  Ca  s F = c / ca 式中: ce ——平衡浓度; s——相对密度,取 2.65。 ⑦非粘性土侵蚀 c −c  , ce  c S e = − e t  s  5)输入参数确定 ①沉积物类型、粒度特征参数 根据该区近期和历史表层沉积物调查资料。 ②风的资料输入 根据工程区附近海域风资料的统计结果,将全年的大风引起的波浪与潮 流、径流共同作用于地形地貌冲淤模拟中,从而模拟和预测工程建设对海域 地形地貌冲淤环境的影响。 (3)工程建设前后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工程实施前后周边海域冲淤环境变化数值模拟表明,受李志刚码头防波 堤建设及葡萄岛填海工程地形的影响,疏浚及补沙区域周围海域总体呈淤积 状态,淤积强度为 0.12cm/a~4cm/a,疏浚会导致局部海域流速轻微增大,增 大后的流速并未改变该海域的冲淤环境。因此,该区域的疏浚及补沙对周围 海域冲淤环境变化基本没有影响。 79 图 24 项目建设前后冲淤变化示意图 5、项目用海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分析 施工作业产生的悬浮泥沙不同程度影响施工区周围的生物,附近的游泳 生物被驱散,浮游动、植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的生长受到影响。 1)对浮游植物影响分析 从水生生态角度来看,施工区域内局部悬浮物增加,水体透明度下降, 从而使溶解氧降低,对水生生物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削弱 了水体的真光层厚度,对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妨碍浮游 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降低单位水体内浮游植物数量,导致局部水域内初 级生产力水平降低,使浮游植物生物量降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减少,会使 以浮游植物为饵料的浮游动物在单位水体中拥有的生物量也相应地减少,从 而导致以这些浮游生物为食的一些鱼类等由于饵料的贫乏而导致资源量下 降。而且,以捕食鱼类为生的一些高级消费者,也会由于低营养级生物数量 的减少而难以觅食。可见,水体中悬浮物质含量的增加,对整个水生生态食 物链的影响是多环节的。 2)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施工作业引起施工水域内的局部混蚀,将使阳光的透射率下降,从而使 得该水域内的游泳生物迁移别处,浮游生物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 滤食性浮游动物和营光合作用的浮游植物受到的影响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施 80 工作业引起的水中悬浮物增加,悬浮颗粒会粘附在动物体表,干扰其正常的 生理功能,滤食性游游动物及鱼类会吞食适当粒径的悬浮颗粒,造成内部消 化系统紊乱。 此外,据有关资料,水中悬浮物质含量的增加,对浮游桡足类动物的存 活和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过量的悬浮物质会堵塞浮游桡足类动物的食物 过滤系统和消化器官,尤其在悬浮物含量大到 300mg/L 以上时,这种危害特 别明显。同时,过量的悬浮物质对鱼、虾类幼体的存活也会产生明显的抑制 作用。比照长江口航道疏浚悬浮泥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的试验结果,当 悬浮泥沙浓度达到 9mg/L 时,将影响浮游动物的存活率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 用。因此,施工过程泥沙入海将对悬浮物增量超过 10mg/L 海域范围内的浮 游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引起的环境影响是局部的,且这种不良影响是 暂时的,当施工结束后,这种影响也将随之消失。 3)对游泳动物的影响分析 游泳生物主要包括鱼类、虾蟹类、头足类软体生物等。海水中悬浮物在 许多方面对游泳生物产生不同的影响。首先是水体中悬浮微粒过多时将导致 水的混浊度增大,透明度降低现象,不利于天然饵料的繁殖生长,其次水中 大量存在的悬浮物也会使游泳生物特别是鱼类造成呼吸困难和窒息现象,因 为悬浮微粒随鱼的呼吸动作进入鳃部,将沉积在鳃瓣鳃丝及鳃小片上,损伤 鳃组织或隔断气体交换的进行,严重时甚至导致窒息。 工程所在海域鱼类的规避空间大,因此工程施工对游泳生物影响较小; 而虾蟹类因其本身的生活习性,大多对悬浮泥沙有较强的适应性,因此悬浮 泥沙对该海域游泳生物的影响不大。 4)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沙的沉积和悬浮对附近水域的底栖生物也将产生一 定的影响,悬浮物运移和沉积可引起蛤、蚶、蛏等贝类动物外套腔和水管受 到堵塞致死。 5)、对生物质量的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作业会造成水体中悬浮物质浓度增高,从而造成沉积物中的重 金属等物质进入水体中,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这些重金属物质将会通过水 生生物的新陈代谢,导致其在生物体内积累,从而对生物本身及食物链上一 81 级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6、项目用海对资源的影响分析 (1)工程海域生物资源概况 根据工程海域生物资源、渔业资源现状调查资料,同时参考河北省地标 《涉海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损害评估技术规范》DB 13/T 2999—2019 中 表 2 规定的河北近海海洋生物资源平均生物量(秦皇岛海域),确定本工程 区域生物资源数量如下表所示。 表 38 工程海域生物资源概况 生物种类 均值 游泳动物(成体) 197.87 鱼卵 0.229 仔稚鱼 0.132 底栖生物 浮游植物 25.62 12.07×105 浮游动物 潮间带生物 467.1 44.01 单位 数据来源 kg/km2 DB 13/T 2999—2019 粒/m3 DB 13/T 2999—2019 尾/m3 DB 13/T 2999—2019 g/m2 DB 13/T 2999—2019 个/m3 2020/05 数据 个/m3 2020/05 数据 g/m2 2020/05 数据 (2)评估内容 项目所在区域为近岸海域,主要为浅滩处,现场调查没有发现珍稀濒危 水生生物,因此,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不作为本项目的评估内容。本工程对海 洋生物资源损害评估主要为: 施工期产生的悬浮泥沙造成的游泳动物和鱼卵仔稚鱼的损失; 疏浚工程与补沙对潮间带生物造成的损失。 (3)评估方法 项目建设引起的生物资源损失量依据《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 价技术规程》(SC/T9110-2007)进行评估。 污染物扩散范围内的海洋生物资源损害评估 本方法适用于污染物扩散范围内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损害评估,分一次性 损害和持续性损害。 一次性损害:污染物浓度增量区域存在时间少于 15 天(不含 15 天); 82 持续性损害:污染物浓度增量区域存在时间超过 15 天(含 15 天); A 一次性平均受损量评估 某种污染物浓度增量超过 GB11607 或 GB3097 中 II 类标准值(GB11607 或 GB3097 中未列入的污染物,其标准值按照毒性试验结果类推)对海洋生物 资源损害,按以下公式计算: Wi= 式中:Wi——第 i 种类生物资源一次性平均损失量,单位为(尾)、个(个)、 千克(kg); Dij——某一污染物第 j 类浓度增量区第 i 种类生物资源密度,单位为尾平 方千米(尾/km2)、个平方千米(个/km2)、千克平方千米(kg/km2); Sj——某一污染物第 j 类浓度增量区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2); Kij——某一污染物第 j 类浓度增量区第 i 种类生物资源损失率,单位为 百分之(%)。 n——某一污染物浓度增量分区总数。 B 持续性损害: 当污染物浓度增量区域存在时间超过 15 天时,应计算生物资源的累计损 害量。计算以年为单位的生物资源的累计损害量按以下公式: Mi=Wi T 式中: Mi——第 i 种类生物资源累计损害量,单位为(尾)、个(个)、千克(kg); Wi——第 i 种类生物资源一次性平均损害量,单位为(尾)、个(个)、千克 (kg); T——污染物浓度增量影响的实际周期数(以年实际影响天数除以 15), 单位个(个)。 污染物对各类生物损失率按下表计算。 表 39 污染物造成各类生物损失率 污染物 i 的超标倍数(Bi) Bi≤1 倍 各类生物损失率(%) 鱼卵和仔稚鱼 成体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5 <1 5 5 83 1150mg/L 的最大包络线面积为 0.208km2,该面积内鱼卵和仔稚鱼损失率 按 50%计算,成体渔业资源损失率按 20%计算。选取悬浮物超过 10mg/L 的 最大扩散面积作为计算一次性生物损失的条件,计算水深按照该项目所在海 域平均水深 1m 来计算生物资源的损失。悬浮泥沙超标倍数与面积关系如下 表所示。 表 40 悬浮泥沙超标倍数与面积关系表 超标倍数 超标面积(km2) Bi≦1 倍 0.224 1100□ M值 M1□ M2□ M3□ M4□ P值 P1□ P2□ P3□ P4□ 大气 E1□ E2□ E3□ 地表水 E1□ E2□ E3□ E1□ E2□ E3□ 地表水 地下水 环境风险潜势 评价等级 风 险 识 别 + Ⅳ□ Ⅳ□ 一级□ 物质危 险性 Ⅲ□ Ⅲ□ Ⅰ□ 二级□ 三级□ 简易分析□ √ 有毒有害□ 易燃易爆□ 环境风 险类型 泄漏□ 火灾、爆炸引发伴生/次生污染物排放□ 影响途 径 大气□ 地表水□ 地下水□ 事故情形分析 风 险 预 测 与 评 价 ()人 地表水功能敏感性 地下水 物质及工艺系 统危险性 5km 范围内人口数()人 大气 地表水 源强设定方法 计算法□ 经验估算法□ 其他估算法□ 预测模型 SLAB□ ATFOX□ 其他□ 预测结果 大气毒性终点浓度-1 最大影响范围()m 大气毒性终点浓度-2 最大影响范围()m 最近敏感目标,到达时间()h 下游厂区边界到达时间()d 地下水 重点风险防范 措施 最近敏感目标(),到达时间()d 1)建设单位应制定风暴潮应急预案,并严格按照预案各项措施执行。 2)当热带风暴北上中心位置进入北纬 33 度,并可能对当地产生较大影响时,各部门的 防风暴潮工作应立即进入戒备状态,主要领导要迅速进入防风暴潮工作岗位,相关设备 必须处在备战状态。要严格 24 小时值班制度和大风天气领导带班制度,认真收听天气预 报,掌握台风变化动态,及时传递风情信息,确保通讯畅通。 127 3)风暴潮来临,各部门要加强值班,及时汇报有关情况,不得出现断岗和脱岗现象。重 点部位要重点巡视,发现问题要立即上报。 4)风暴潮过后,应立即组织力量修复作业区设施和设备。同时,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 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并尽快将损失情况和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及时上报。 评价结论与建 议 评价结论:本项目制定了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在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后,项目的 环境风险可防可控。 建议:严格落实各项风险防范措施,在运行期加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开展事故应 急演练。 注: “□”为勾选项,为填写项。 128 附件 3: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129 附件 4: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河北省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130 131 132 附件 5: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程实施方案批复文件 133 附件 6: 生活污水接受意见 134 附件 7:环境监测方案 135 136 附件 8:专家组意见及修改说明 137 138 修改说明: 序 号 专家组意见 1 补充完善岸滩地形地貌与 冲淤环境现状和项目区地 形经年变化情况,分析清淤 区淤积成因,并就此完善项 目的必要性。 2 进一步明确施工营地位置、 施工人员和环境管理要求 等。 3 根据项目评价范围和项目 所处位置,根据导则要求, 补充完善海洋环境现状调 查资料,补充环境空气和声 环境现状调查资料。 4 结合疏浚和补沙项目特点, 补充完善地形地貌与冲淤 环境影响分析和生态环境 影响分析内容,并进一步明 确对环境敏感区和敏感目 标的影响。 采纳与否 修改说明 采纳 已在表四(选址选线环境合理性分析)中 补充了岸滩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现状和 项目区地形经年变化情况,分析了清淤区 淤积成因,并陈述了项目建设必要性 。 采纳 已在表二(P16)中:施工布置中明确了 施工人数和工人住宿问题;已在表五明确 了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和固体废物的处理 渠道和方式。 采纳 已经在表三(P30)中,建设项目所在地 环境质量状况中补充环境空气质量和声 环境现状资料;同时根据导则要求,本项 目属于三级评价,应采用一季度海洋环境 现状调查资料,本项目使用调查资料为 2020 年 5 月份调查资料,符合要求。 采纳 已经在表四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部分 (P72-80)完善了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 响分析;在表四环境影响分析部分 (P80-81)完善了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在 在表四环境影响分析部分(P87-89)完善 了对环境敏感区和敏感目标的影响 139 附件 9:专家复核意见 海洋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修改稿审核意见表 秦皇岛市葡萄岛近岸海域清淤工 秦皇岛立顺源投资管理有限 建设 项目名称 程 公司 单位 海域海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天津) 评价 环评单位 有限公司 日期 填表 专家姓名 张光玉 2021 年 2 月 23 日 日期 审核内容: 1、报告书是否已经按照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修改内容是否完善,有无 重大遗漏; 2、报告书中的环境影响分析、预测结论是否科学准确、可靠; 3、报告书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对策建议是否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 4、您是否同意报告书修改稿的内容和结论; 5、报告书修改稿是否可以作为主管部门审批该工程项目的依据; 6、 报告书修改意见和建议。 审核意见: 1、报告书是已按照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修改内容完善,无重大遗漏; 1、完善了项目建设必要性;补充了岸滩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现状和项目区地 形经年变化情。 2、明确了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和固体废物的处理渠道和方式,结论较准确。 3、补充了环境空气质量和声环境现状资料;本项目使用调查资料为 2020 年 5 月份调查资料,符合要求。 4、 ((P80-81))完善了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P87-99)完善了对环境敏感区和敏 感目标的影响。 5、报告书修改稿可以作为海洋环境主管部门审批该项目用海的依据。 专家签名 联系电话 140 138030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