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pdf

无名指的加冕 、9 页 281.258 KB下载文档
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pdf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pdf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pdf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pdf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pdf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pdf
当前文档共9页 2.99
下载后继续阅读

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pdf

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 年) 智能船舶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 有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等显著特点,是未来船舶 发展的重点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 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的战略部署,抢抓发展机遇, 促进船舶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船舶工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现就大力发展智能船舶制定 本行动计划。 一、现状与形势 近年来,智能船舶成为国际海事界新热点。国际海事组 织(IM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将智能船 舶列为重要议题,国际主要船级社先后发布了有关智能船舶 的规范或指导性文件,世界主要造船国家大力推进智能船舶 研制与应用。我国船舶工业和航运业在智能船舶领域进行了 有益探索,相关科研攻关取得积极进展,智能技术工程化应 用初显成效,已形成一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基本与国 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但总体而言,全球智能船舶仍处于探 索和发展的初级阶段,智能船舶的定义、分级分类尚未统一, 智能感知等核心技术尚未突破,智能船舶标准体系、测试与 验证体系亟待建立,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十分有限,相关国 际海事公约法规研究刚刚起步。 1 当前,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 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发展智能船舶既面临着千载 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众多不确定因素和巨大挑战。面 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应积极作为,加强统筹规划,系统推 进实施,加快促进船舶工业与航运等相关行业协同创新和融 合发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 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紧密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新一代 人工智能技术与船舶技术跨界融合为主线,以提升船舶安全 性、经济性、环保性和高效性为核心,以加快船舶智能技术 工程化应用为重点,大力推动协同创新,积极探索产业新业 态和新模式,支撑我国智能航运建设,促进我国船舶工业高 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系统布局,谋划长远。加强顶层设计,注重体系化布局, 有机衔接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系统提升船舶智能化水平, 为全产业链提供协同创值和增值服务。 创新驱动,重点突破。以重点项目为牵引,加强关键共 2 性技术和重点系统设备研发,提前布局前瞻性技术攻关,加 快成熟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补齐技术链与产业链短板。 分类实施,梯次推进。根据远洋运输船舶、沿海运输船 舶、内河运输船舶、工程船舶、公务船舶等各类船舶特点, 结合不同用户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地智能化发展策略,推 动各类智能船舶有序发展。 协同发展,跨界融合。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促进跨界联 动,深化军民融合,拓展国际合作,推进智能船舶核心技术 的联合攻关与示范应用,强化法规标准与产业政策的协调, 开展新型商业模式的共同探索与实践。 (三)行动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形成我国智能船舶发展顶层规划,初步 建立智能船舶规范标准体系,突破航行态势智能感知、自动 靠离泊等核心技术,完成相关重点智能设备系统研制,实现 远程遥控、自主航行等功能的典型场景试点示范,扩大典型 智能船舶“一个平台+ N 个智能应用”的示范推广,初步形 成智能船舶虚实结合、岸海一体的综合测试与验证能力,保 持我国智能船舶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强化顶层设计 研究制定我国智能船舶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入分析智能 船舶发展趋势,明确智能船舶概念与分级分类,研究提出智 3 能船舶技术体系框架,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制定智能 船舶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强智能船舶配套基础设施 研究,提出总体布局规划方案。开展智能船舶相关法律法规 梳理,提出需求框架,启动急需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性文 件的制修订。 (二)突破关键智能技术 加强船舶智能系统总体设计,整合行业内外创新资源, 突破智能船舶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围绕智能 感知、智能航行系统等研制需求,着重提升船舶总体、动力、 感知、通信、控制、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集成创新能力。 专栏 1 关键智能技术 智能系统总体设计:开展系统架构设计、应用模式、信息流程、集成框架、 标准接口等研究,研制全船综合智能管理及控制系统。 智能感知系统:开展智能硬件支持下的船用传感技术和多源感知数据融合 技术研究,研制涵盖航行环境、船舶状态、设备状态、货物状态等数据采集与 数据融合的感知系统。 网络与通信系统:开展船域网、船岸交互、船舶海上自组网等技术研究, 研制面向全船信息交互及协同控制的船域网络系统,低延时、低成本、小功耗、 数据轻量化传输的船岸一体通信系统和船船通信系统。 智能航行系统:开展基于态势感知的智能航行技术、船岸协同下的远程遥 控驾驶技术、自主航行避碰技术等研究,研制智能航行系统。 (三)推动船用设备智能化升级 围绕智能船舶辅助决策、自主控制等功能需求,系统梳 理感知与控制基础元器件技术要求,着重补齐短板,强化综 4 合集成。推动船舶航行、作业、动力等相关设备的智能化升 级,研制信息和控制高度集成的新型船用设备,全面提升船 舶智能化水平。 专栏 2 基础元器件补短板与设备智能化升级 感知与控制基础元器件:梳理智能船舶感知与控制基础元器件技术要求和 产品谱系,重点开展综合集成与应用研究。 现有设备智能化升级:重点开展动力机电、通信与导航、靠离泊、货物操 作、舱室设备等现有船舶设备系统的智能化升级。 新型智能设备研制:研制信息和控制高度集成的新型船用设备,开展新型 船用动力设备和新型船船自组织通信设备的应用研究。 (四)提升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充分利用相关行业科研基础和科技成果,加强网络与链 路安全、系统硬件与软件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应用研究, 全面提升智能船舶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确保安全、可 靠、可控。 专栏 3 网络和信息安全 网络与链路安全:开展船-岸-港、船-船和船舶内部网络和数据链路抗干扰、 防阻断、反窃听等研究。 系统硬件与软件安全:开展相关智能应用系统硬件加固技术研究以及软件 防止非法访问、程序篡改、违规操控等安全防护研究。 船舶数据安全:面向船舶智能化管理与控制需求,重点开展数据加密、防 篡改、数据恢复等研究。 5 (五)加强测试与验证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与基础,突破半物理环境测试、跨域 协同测试等技术,建立涵盖智能器件、智能设备、智能系统 以及整船的多层级综合测试验证平台,建设满足多场景实船 测试要求的水上综合试验场,构建虚实结合、岸海一体的综 合测试与验证能力,打造智能船舶试验、验证、评估、检验 的服务体系。 专栏 4 测试与验证 测试与验证技术:开展虚实结合的场景导调、高精度模拟器、半物理环境 测试、跨域协同测试等技术研究。 综合测试与验证平台:重点开展试验平台总体设计、测试基础环境、测试 场景库、典型应用测试与验证等研究,研制岸海一体综合测试与验证平台。 水上综合试验场:开展智能船舶水上试验场总体方案研究,搭建相应的组 网通信、高精定位和立体感知服务网络,建设交管雷达、岸基船舶自动识别系 统(AIS)基站、航标、水中标定、电子围栏、陪试船等水上测试基础环境。 (六)构建规范标准体系 开展智能船舶规范标准制修订工作,规范相关术语和智 能化分级,推动建立统一协调的信息交互、数据传输、网络 和信息安全标准,逐步构建覆盖设计、建造、测试与验证、 运营等方面的智能船舶规范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和推动智能 船舶相关国际海事公约规范标准的制修订。 6 专栏 5 规范标准 智能船舶规范:结合国际国内智能船舶及系统设备发展,不断完善智能船 舶规范及相关检验指南。 基础通用标准:研究智能船舶相关术语、分级分类、通信协议与接口、数 据传输与交换等标准。 船载系统标准:研究智能集成平台、智能航行系统、智能机舱、智能能效 管理、智能货物管理等标准。 岸基系统标准:研究岸基系统的信息管理、远程控制、数据服务等标准。 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研究网络与链路、系统硬件与软件、数据信息的安 全及评价标准。 测试与验证标准:研究测试方法、测试项目、验证程序、评价指标等标准。 (七)推动工程应用试点示范 积极推进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以新建智能船舶的试点 示范,带动营运船舶的智能化改造升级,不断拓展各类智能 船舶及智能系统设备的应用范围。以技术发展为牵引,以市 场需求为导向,统筹推进内河、沿海、远洋各类智能船舶的 试点示范。 专栏 6 试点示范 新建智能船舶试点示范:开展智能船舶集成平台以及智能航行、智能机舱、 智能船体、能效管理等应用系统的试点示范,实现“一个平台+ N 个智能应用” 模式在三大主流船型的示范应用。 标准化智能系统应用推广:形成“一个平台+ N 个智能应用”模式的产品 型谱,加大在内河、沿海、远洋运输船舶的应用推广力度,推动对现有营运船 舶的智能化改造升级。 个性化智能系统试点应用:开展辅机管控、货物装卸、岸基支持、港区消 防、应急救援、定制服务等个性化智能应用系统在适用船型上的试点应用。 7 (八)打造协同发展生态体系 促进船岸协同,推动岸基共享云服务平台建设,实现船 船、船岸、船港的信息互联互通;围绕航运、港口、物流等 相关需求,推动船舶航行、靠离泊、营运管理、货物装卸等 方面的智能应用。推进船舶设计、建造、配套、营运、检验 等相关环节协同发展,逐步构建和完善智能船舶发展生态体 系。 (九)促进军民深度融合 加强智能船舶军民通用规范标准体系建设,统筹智能船 舶研发、设计、制造、配套及关键元器件资源,推进创新平 台、综合测试与验证平台及综合测试场的规划布局和共建共 享。加强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推动北斗定位导航系统等 在智能船舶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雷达、夜视装备、微机电 系统、天基通信系统、目标探测等技术在民用领域的转化应 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建立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等协同推进机制, 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专业机构在 政策宣贯、技术指导、交流合作、成果推广等方面的平台作 用。有效利用中央和地方资源,吸引调动相关社会资源,统 筹推动智能船舶发展。 (二)完善激励政策 综合运用中央和地方现有政策,加大对智能船舶关键技 8 术研究、基础软硬件开发、智能系统设备研制、试点示范等 方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智能船舶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激励机制,营造智能船舶健 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推进跨界融合 搭建智能船舶跨界交流合作平台,集聚行业内外重点企 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配套供应商等开展技术需求对接, 推动数据资源合理共享,促进务实合作与协同创新。鼓励互 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专业企业和服务机构与船舶、 航运企业加强合作,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推广行业最佳应用 实践。 (四)加快人才培养 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鼓励骨干企业和 科研单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示范应用工程,培养和引进一 批智能船舶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力 度,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深化合作,优化学科和课程设置, 扩大相关专业学生规模,为智能船舶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五)加强国际合作 进一步加大参与相关国际组织事务工作力度,充分利用 政府间双多边合作机制,鼓励围绕智能船舶技术、产业、人 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国际化 创新合作机制与平台,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推进产 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全球配置,全面提升智能船舶发展 能力。 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