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划分方案(征求意见稿).pdf
深圳市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 划分方案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广汇源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二○一七年十一月 深圳市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 划分方案 (征求意见稿) 批 准: 张 敏 审 定: 张文华 审 核: 林佩斌 唐冬春 校 核: 余汝林 樊仕宝 编 写: 陈海龙 郑志敏 陈 誉 廖春燕 曾振雄 薛志导 深圳市广汇源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二○一七年十一月 目 第一章 绪 录 言............................................................................................................ 1 1.1 任务来源........................................................................................................ 1 1.2 编制依据........................................................................................................ 2 1.3 工作范围与对象............................................................................................ 3 1.4 水平年与评价期............................................................................................ 3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 1.6 主要实物工作量............................................................................................ 5 1.7 取得的主要成果............................................................................................ 6 第二章 区域概况........................................................................................................ 8 2.1 2.2 2.3 2.4 自然地理和经济概况.................................................................................... 8 2.1.1 自然地理.............................................................................................. 8 2.1.2 社会经济............................................................................................ 11 气象水文...................................................................................................... 12 2.2.1 气象特征............................................................................................ 12 2.2.2 水文特征............................................................................................ 13 区域地质概况.............................................................................................. 23 2.3.1 地层.................................................................................................... 23 2.3.2 火成岩................................................................................................ 31 2.3.3 侵入岩................................................................................................ 33 2.3.4 变质岩................................................................................................ 33 2.3.5 区域地质构造.................................................................................... 34 本章小结...................................................................................................... 35 第三章 区域水文地质.............................................................................................. 36 3.1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36 3.2 水文地质勘查及地下水监测...................................................................... 38 3.3 3.2.1 水文地质调查.................................................................................... 38 3.2.2 水文地质钻探及抽水试验................................................................ 41 3.2.3 水文地质物探.................................................................................... 43 3.2.4 地下水监测........................................................................................ 52 3.2.5 水质分析............................................................................................ 57 3.2.6 土工试验............................................................................................ 57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特征.......................................................................... 59 3.3.1 松散岩类孔隙水................................................................................ 59 1 3.4 3.5 3.3.2 基岩裂隙水........................................................................................ 60 3.3.3 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岩溶水)................................................ 63 区域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66 3.4.1 地下水的补给特征............................................................................ 66 3.4.2 地下水的排泄特征............................................................................ 68 3.4.3 地下水的径流特征............................................................................ 69 地下水埋藏特征.......................................................................................... 70 3.6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72 3.7 3.8 3.6.1 水化学类型及分布............................................................................ 72 3.6.2 地下水水质特征................................................................................ 73 地下水开发利用及环境问题...................................................................... 73 3.7.1 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 73 3.7.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 76 本章小结...................................................................................................... 81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83 4.1 4.2 4.3 4.4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计算.............................................................................. 83 4.1.1 入渗系数分区.................................................................................... 83 4.1.2 降雨入渗补给量................................................................................ 91 地下水储存量计算.................................................................................... 106 4.2.1 各类型地下水储存量...................................................................... 106 4.2.2 各行政区地下水储存量.................................................................. 112 4.2.3 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储存量...................................................... 115 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119 4.3.1 可开采量的定义、评价原则和计算方法...................................... 119 4.3.2 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123 4.3.3 珠江口地下水系统.......................................................................... 123 4.3.4 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123 4.3.5 深圳湾地下水系统.......................................................................... 124 4.3.6 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124 4.3.7 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125 4.3.8 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125 4.3.9 大鹏湾地下水系统.......................................................................... 126 4.3.10 大亚湾地下水系统........................................................................ 126 潜在应急供水水源地及水源地靶区划定................................................ 126 4.4.1 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选取原则.............................................. 127 2 4.4.2 4.5 潜在应急供水水源地及水源地靶区.............................................. 127 本章小结.................................................................................................... 132 第五章 地下水超采区划分.................................................................................... 133 5.1 概况............................................................................................................ 133 5.2 评价方法的选取........................................................................................ 135 5.3 超采区划分评价方法................................................................................ 135 5.4 5.5 5.3.1 水位动态法...................................................................................... 135 5.3.2 开采系数法...................................................................................... 136 5.3.3 引发问题法...................................................................................... 137 各水文地质单元评价结果........................................................................ 137 5.4.1 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137 5.4.2 珠江口地下水系统.......................................................................... 140 5.4.3 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143 5.4.4 深圳湾地下水系统.......................................................................... 145 5.4.5 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148 5.4.6 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150 5.4.7 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154 5.4.8 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和大亚湾地下水系统...................................... 156 超采区划分结果........................................................................................ 164 第六章 地下水禁采区与限采区划分.................................................................... 165 6.1 划分标准.................................................................................................... 165 6.2 禁采区、限采区条件分析........................................................................ 166 6.3 6.2.1 供水水源地...................................................................................... 166 6.2.2 地质灾害易发区.............................................................................. 168 6.2.3 地下水污染及潜在污染区.............................................................. 170 6.2.4 生态保护区...................................................................................... 173 禁采区、限采区划分................................................................................ 173 6.3.1 福田区.............................................................................................. 173 6.3.2 罗湖区.............................................................................................. 174 6.3.3 南山区.............................................................................................. 174 6.3.4 盐田区.............................................................................................. 175 6.3.5 宝安区.............................................................................................. 175 6.3.6 龙华区.............................................................................................. 177 6.3.7 龙岗区.............................................................................................. 178 6.3.8 坪山区.............................................................................................. 178 3 6.4 6.3.9 大鹏新区.......................................................................................... 179 6.3.10 光明新区........................................................................................ 180 本章小结.................................................................................................... 180 第七章 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管理建议............................................................ 184 7.1 加强和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 184 7.2 健全地下水用水监督和管理制度............................................................ 185 7.2.1 完善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法律法规.................................................. 185 7.2.2 进一步严格执行和完善取水许可审批和计量制度...................... 185 7.2.3 运用经济手段,强化地下水管理.................................................. 186 7.3 水资源配置................................................................................................ 186 7.4 节约用水.................................................................................................... 186 第八章 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 187 8.1 主要风险和影响程度分析........................................................................ 187 8.2 风险防范、化解和应急措施.................................................................... 189 8.3 8.2.1 防范措施.......................................................................................... 189 8.2.2 化解措施.......................................................................................... 190 8.2.3 应急措施.......................................................................................... 190 风险等级评价............................................................................................ 190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191 9.1 9.2 结论............................................................................................................ 191 9.1.1 地下水资源评价.............................................................................. 191 9.1.2 地下水超采区划分.......................................................................... 193 9.1.3 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划分.......................................................... 194 建议............................................................................................................ 195 9.2.1 后续工作建议.................................................................................. 195 9.2.2 限采、禁采方案建议...................................................................... 195 4 第一章 1.1 绪 言 任务来源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维系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自然要素, 也是支撑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柱,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工作 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 发展的决定》 (中发[2011]1 号) 中明确提出“到 2020 年, 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 2012 年《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要求“严格地下 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地消减地下水超采量,实 现采补平衡”。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全面掌握超采区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加快超采治 理,2012 年 8 月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的通知》 (办资源[2012]285 号) ,在全国部署开展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并编制印发了 《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全国主要省份已完成了省级尺度的地下水 超采区评价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市已成为全国 七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的 1/10。自建市以来,由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序、过量的开采,导致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 水位持续下降,个别区域已出现地面塌陷、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生态与环境 问题,给深圳市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进入二十一世纪,深圳市政府已意识到地下水超采问题的严峻性,积极采取 相应的地下水管控措施加以干预,2005 年 11 月 16 日深圳市水务局发布了《深 圳市水务局依法取缔私自开采地下水和自建设施取水行为的通知》,2006 年 4 月 17 日在特区报再次发布《深圳市取缔私采地下水及填埋自备井的通知》,全市各 区积极采取行动,开展了大规模的摸底取证和取缔非法开采地下水的行为,自此 开采及私采、偷采地下水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与此同时,随经济建设的 发展,自来水供水能力也得到极大加强,供水能力不断地提高,送水范围不断扩 大,使得开采地下水的性价比降低,这也减少了地下水开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深圳市地下水使用率大幅度降低,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减少,地下水水位现已基本 趋于稳定。 根据水利部工作要求,2013 年,广东省组织并完成了全省地下水超采区评价 工作。为了进一步查清深圳市全市地下水超采现状,严格制定地下水管理和保护 制度,更加完整高效地开展深圳市地下水资源限采区、禁采区划分工作,并尽快 核定和公布禁采与限采范围,迫切需要开展深圳市市级尺度的地下水超采区评价 1 及禁采区、限采区划分工作。 为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科学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深圳市水务局 利用水务发展专项资金,经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进行社会招投标,委托深圳市广 汇源水利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于 2016 年 9 月 至 2017 年 9 月开展深圳市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划分工作。本项目在地下水超 采区评价、环境敏感区域调查评价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资料 收集、补充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地下水水位统测、抽水试验、开采量调 查等方法,开展地下水超采区划分与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确定禁采与限采范围。 紧密结合深圳市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禁采区、限采区管理建议,为严格地下 水管理与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1.2 编制依据 1、国家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自 2002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2016 年 7 月修订)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发[2011]1 号) ;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2]3 号) ; 《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的通知》(办资源[2012]285 号) ;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 (2014 年修正本) ; 《深圳经济特区水资源管理条例》 (1994 年 12 月 26 日颁布,2017 年 4 月修订);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深圳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批复》 (2015 年 5 月 4 日) ; 2、标准规范 《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水利部,2012);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286-2003) ; 《水文地质手册(第二版)》 (中国地质调查局,2012) 《水资源评价导则》 (SL/T238-1999); 《地下水监测规范》 (SL183-2005) ; 《地下水资源勘察规范》(SL454-2010);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1993) ;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 ; 3、技术资料 《深圳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2011); 《深圳市水资源公告》 (深圳市水务局,2005-2015) ; 《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及评价报告》 (国家建材局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1998) ; 《广东省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报告》(广东省水文局,2013) ; 《广东省地下水保护与利用规划报告》 (广东省水文局,2011); 2 《深圳市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2011) ; 《深圳市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2007); 《深圳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及前期工作成果报告》(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 院,2013); 《1:50000 深圳市地质图及说明书》(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4) ; 《深圳市海水入侵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 (深圳市勘察测绘院,2009) ; 《深圳统计年鉴——2016》(深圳市统计局,2016) ; 《深圳市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2017) 《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5) 》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2017) 1.3 工作范围与对象 本次工作范围为深圳市全境,包括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宝安 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 8 个行政区和光明新区、大鹏新区 2 个功能区,总 面积为 1996.78 km2。 本次评价的对象主要为第四系浅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 1.4 水平年与评价期 根据项目要求,本次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初始水平年为 2005 年,现状水平年 为 2015 年,评价期为 2005~2015 年。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编制《深圳市地下水限采区、禁采区划分》报告的工作大纲,明确项 目工作内容、任务、技术路线以及项目组成员的责任分工等。 (2)资料收集与整理:收集、整理并分析深圳市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勘察、 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等成果报告,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监测、地面沉降监测、 污染源调查等动态监测资料,以及与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包括禁采区、限采区划 分)、地下水资源管理等相关的国家性、地方性法律法规制度。在充分研究以上 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后续调查、评价和划分工作。 (3)补充水文地质勘查:在初步了解深圳市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开展 必要的补充调查、钻探、物探、抽水试验等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实地调查若干相 关水文地质点,布设 80 眼水文地质钻孔点,并在其中选取 80 眼钻孔进行抽水试 验,同时运用高密度电法对重点区域进行地球物理勘察。以上勘查成果的综合分 析,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深圳市地下水类型、分布及赋存特征奠定基础。 3 根据资料收集、整理阶段对深圳市地下水环境敏感区域的了解和分析,对生 态脆弱区和存在环境地质问题(海水入侵和岩溶塌陷)的区域进行详细的补充调 查,对前人所做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进行复核,将本次调查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进 行对比分析。 (4)地下水资源评价:根据此次补充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成果,在前人关于 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均衡法对深圳市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计 算,旨在进一步了解深圳市可开采资源量。 (5)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按照《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全国地下水超 采区评价技术大纲》要求,灵活运用地下水位动态法、开采系数法、引发问题法 三种方法,分析研究评价期内深圳市地下水开采程度、水位变化、水质状况等指 标,进行深圳市地下水超采区划分。 (6)地下水超采区评价与复核:对新划分的超采区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 要包括超采区数量、面积与分布、超采量、地下水水位动态、地下水开采引发的 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等。根据《广东省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报告》对深圳市已有的 超采区进行复核,分析其变化趋势与治理效果等。 (7)地下水禁采区与限采区划分:在超采区划分与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全 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要求,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文地质 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开展禁采区与限采区的划分。 图 1-1 技术路线图 4 (8)提出地下水超采区管理建议:紧密结合深圳市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监督 管理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超采区管理建议,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 度,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等。 (9)形成成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文字和图件成果。 工作流程图见图 1-1。 1.6 主要实物工作量 本次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从 2016 年 11 月 1 日开始,于 2017 年 5 月 15 日结束,后期室内数据分析及报告编写工作从 2017 年 5 月 16 日开始, 于 2017 年 8 月 31 日结束。本次水文地质勘察共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 1-1。各 项工作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1)水文地质野外调查 评价区采用 1:50000 水文地质图作为工作底图。在以往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 上,在全市范围内,通过走访、实地测量的方式调查机民井、古井、勘探孔及监 测井,共 103 眼,分布较均匀。在条件允许下,尽量获取井点地下水水位埋深和 井口高程等数据。其中,点位和高程采用 GPS-RTK(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Real Time Kinematic)定位技术进行测量,水位埋深采用 HY.SWJ-1 型钢尺水位 计测量。每个调查点在现场均填写了相应原始记录表格,并于当天录入计算机。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于 2017 年 3 月进行了 1 次枯水期地下水水位统测工作。 (2)水文地质钻探和抽水试验 水文地质钻探和抽水试验由项目组完成,共投入 6 台 XY-100 型钻机,于 2017 年 2 月 2 日正式开工,各项施工任务于 5 月 10 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共计 完成 80 眼水文地质钻孔,总进尺 2342.8 m,并进行抽水试验 80 组。通过钻探和 抽水试验,确定了深圳市孔隙潜水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给水度等水文地质参数, 了解了本市地下水分布和赋存情况。 (3)水文地质物探 水文地质物探由项目组委托深圳市新通物探工程有限公司完成。本次物探工 作利用高密度电法进行勘查,勘探 仪器为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 WGMD-9 超级高密度电法系统,该系统以 WDA-1 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为测控 主机。2016 年 11 月 15 日出队,12 月 20 日完成野外工作任务。在全市 5 个工作 区内完成物探剖面 21 条,测线总长度 20675 m,每个工区内至少 2 条剖面,在 局部区域内相互印证。 (4)水质分析 水质简分析由项目组完成,共取样 80 组,均来自本次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中 所打钻孔。本次水质分析工作主要检测了各钻孔中地下水的常见理化性质,包括 5 硬度、碱度、酸度、CO2 含量、矿化度、pH、常规阳离子(Na+、K+、Ca2+、Mg2+) 和阴离子(Cl-、HCO3-、CO32-、OH-),旨在确定深圳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情 况。 (5)土工试验 土工试验由项目组完成,从本次工作中所打的 80 眼水文地质钻孔中取出共 335 段岩土样,在实验室中对其中的 291 段岩土样做了相关土工试验,试验主要 注重测试与地下水运移和赋存相关的土力学相关性质,比如含水率、孔隙比、渗 透系数等,为分析深圳市地下水分布特征和计算地下水资源量奠定基础。 表 1-1 主要实物工作量汇总表 工作内容 单位 设计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 完成比例 完成单位 水文地质调查 眼 103 103 100%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 设计院深圳分院 水文地质钻孔 眼/m 80/2342.8 80/2342.8 100%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 设计院深圳分院 抽水试验 组 80 80 100%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 设计院深圳分院 条/m 21/20675 21/20675 100% 深圳市新通物探工 程有限公司 水质分析 组 80 80 100%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 设计院深圳分院 土工试验 个 291 291 100%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 设计院深圳分院 物探 (高密度电法) 野外作业严格执行了国家及行业制定的各种规范规程,严格野外工作质量多 层次检查和验收制度,确保第一手资料准确、完整、可靠。项目负责人定期(周、 半月、月)进行内部自检,检查率 100%。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室内样品分析 抽检制度,保证采集的真实性、分析的客观性以及代表性。室内数据分析及报告 编写中,严格按照“一切从原始资料出发”的原则,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参考,结 合深圳市实际情况和本次调查工作得出的结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规程, 冷静思考,客观分析,确保结论、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各项工作均按照《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SL286-2003) 和《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的要求完成,工作质量及工作精度均满足 相关规范规程和勘察大纲的要求,为项目最终提交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 取得的主要成果 以野外水文地质勘察所得结论为出发点,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进 6 行深圳市超采区评价与划定,进而进一步划定深圳市禁采区、限采区,所得成果 结论分述如下: (1)地下水资源评价:以国家建材局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的《深圳市地下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地下水资源评价相关内容为参考,结合本次野外水文 地质补充勘察求得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对深圳市地下水资源量进行概算。运用降 雨入渗法分析计算得知,深圳市地下水得到降雨入渗补给总量约为 3.961 亿 m3/a。 利用体积法求得深圳市地下水储存量约为 12.53 亿 m3。通过野外勘查并参考《深 圳市水资源公报》,结合各水文地质单元内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 分析得出现状条件下深圳市地下水可开采量约为 690.58 万 m3,并在全市范围内 选取了 4 个潜在的应急供水水源地。 (2)地下水超采区划分:通过对深圳市九大水文地质单元 43 眼地下水水位 监测井的监测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深圳市地下水主要为 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岩溶水,目前主要为农业灌溉的间歇 性开采和水井周围居民的分散式开采,水位变化主要受降水控制,在评价期内并 未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全市地下水水位在评价期内基本保持稳定,且未由于 地下水开而引发严重地下水环境地质问题。因此,根据《大纲》和《导则》中有 关要求和划分标准,在评价期内(2005 初至 2015 年末),深圳市各地区并未出现 明显的地下水超采区。 (3)地下水限采区、禁采区划分:虽然评价期内深圳市并无地下水超采区, 但根据相关资料和分析可知,上世纪 80~90 年代的无序、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的 环境地质问题仍然存在,地表河流污染问题仍然严峻,而且由于覆盖型岩溶区特 殊的地质条件也限制该类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因此,根据《大纲》和《导则》 的相关要求,人为划定了地下水限采区 780.34 km2,禁采区 517.81 km2。 7 第二章 区域概况 本章通过广泛收集各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对深圳市地形地貌、气象水文 和地质情况进行了简要描述,从多方面较深入了解深圳市基本情况,对后文分析 深圳市地下水分布及开发利用情况奠定基础,从而能更加准确的进行地下水资源 量计算。 2.1 自然地理和经济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1.1 地理位置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部沿海地区,介于北纬 22°26′59″~22°51′49″,东经 113°45′44″~114°37′21″之间,深圳独立坐标系下其 X 坐标范围为 8388.782~ 54071.270,Y 坐标范围为 84403.341~173312.024。西连珠江口伶仃洋,与珠江 三角洲相望;南隔深圳河,与香港特区九龙新界接壤;东临大亚湾,与惠东县的 平海半岛相望;北与东莞、惠阳接壤。全市陆地总面积 1996.78 km2,平面形状呈 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形。其东西向直线距离,自东宝河口的滩地西缘至大鹏半 岛最东端为 282.2 km;南北向直线距离,自罗田水库北缘至蛇口半岛南端为 155.2 km,至大鹏半岛最南端为 157.2 km,南北向最窄处自北部边界至沙鱼涌海岸的 直线距离仅 6 km。区域位置见图 2-1。 2.1.1.2 地形地貌 深圳市全境地貌类型比较丰富,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为低丘陵 地,间以平缓的台地,西部沿海一带为滨海平原,最高山峰为梧桐山,海拔 943.7 m。自东南至西北可分为三个地貌带:南带为半岛海湾地貌带,自东向西依次为 大亚湾——大鹏半岛——大鹏湾——九龙半岛——深圳湾——伶仃洋,以低山地 貌为主;中带为海岸山脉地貌带,海岸山脉东起葵涌的笔架山,西至梧桐山,该 地貌单元也以低山为主,地势较陡峭;北带为丘陵谷地带,该带地形地貌变化较 大,丘陵、台地、谷地交错发育。 根据深圳市地貌图(图 2-2) ,将深圳市地貌类型划分为以下六种: (1)低山:本市低山高程多在 500~700 m,500 m 以上的山峰共有 29 座, 主要分布在海岸山脉和大鹏半岛的梧桐山、梅沙尖、笔架山、七娘山等地区。笔 架山、梧桐山、七娘山由侏罗系上统高基坪群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山体脊 尖坡陡,地势险峻,坡度大于 35°者达 90%以上;梅尖山有燕山三期花岗岩组成, 8 比例尺 图 2-1 深圳市交通位置图 9 图 2-2 深圳市地貌图 10 坡度大于 35°者占 12.3%。 (2)高丘陵:高程多为 300~400 m,主要分布在海岸山脉、大鹏半岛、鸡 公头、羊台山等地区。山体多由石英砂岩和花岗岩组成,坡度一般不超过 35°。 (3)低丘陵:分布零乱分散,东部地区成带状分布,多为北东或北西向谷 地的分水岭,西部羊台山的周围由于多条河流切割而成破碎的环状分布。山体岩 性组成多样,主要有花岗岩组成,次为砂页岩和变质岩,坡度多为 12~25°。 (4)台地:集中分布于本市中、西部地区。主要分布于河谷平原两侧,水 库库区及低山与滨海平原之间。坡度多数不超过 12°,组成台地的岩石大部分为 花岗岩,次为黑云母片岩为主的变质岩及条带状混合岩。按高程可分为多级台地。 (5)阶地:分为洪积阶地和冲积阶地两种。洪积阶地主要分布在海岸山脉 南缘、南山北侧等地的山前地带,冲积阶地则分布于区内各主要河流两侧。 (6)平原:主要包括见于沟谷、河岸的冲积平原和西部滨海地区的冲积海 积平原,两者的相对高差均小于 5 m,地形平缓,范围广阔。 按主要地貌类型的面积统计,低山和高丘陵占土地面积的 17.95%,低丘陵 占 30.94%,台地及二级阶地占 23.11%,平原及一级阶地(两者的农业地貌条件 相似)占 26.45%,其余为陆地的水面。 2.1.2 社会经济 深圳市是中国广东省省辖市,国家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下辖福田区、罗湖区、 南山区、盐田区、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 8 个行政区和光明新区、大 鹏新区 2 个功能区,共 59 个街道办事处、798 个居民委员会(截止 2015 年) 。 自 2010 年 7 月 1 日起,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全市。截至 2015 年末,常住人 口 1137.87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59.98 万人,增长 5.56%,其中户籍人口 354.99 万人。 深圳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国际门户,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彩 缩影,经济总量长期位列中国大陆城市第四位。2015 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 17502.86 亿元,比上年增长 9.38%。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6.65 亿元,增长 19.20%;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7207.94 亿元,增长 5.81%;第三产业增加值 10288.28 亿元,增长 12.02%。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 0.1%;第二 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41.18%和 58.78%。人均生产 总值 157985 元,增长 5.68%。 11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特征 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东濒大亚湾,南临大鹏湾和深圳湾,西滨珠江口, 使其气候受海洋影响,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如表 2-1 所示,深圳市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 23.26 ℃,最高气温 38.7 ℃(1980 年 7 月 10 日)、最低气温 0.2 ℃ (1957 年 2 月 11 日) ,无霜期 355 天。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 1869.38 mm,降雨总体呈现出年际、年内和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最大年降雨量出现在 2001 年,达到 2747.3 mm,最小年降雨量出现在 1963 年,仅有 913 mm;年内降 雨主要集中在在雨季 4~9 月,约占全年降水的 85%(图 2-3) 。在空间上则呈现 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降雨表现出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导致深圳市多数年 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日照时间长,平均年日照时数 1864.06 小 时,太阳年辐射总量为 5.225×109 J/m2。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偏东风,平均每年 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 4~5 次,给深圳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 危害。 表 2-1 深圳市多年气候情况表 年份 平均气温(℃) 降雨量(mm) 日照时数(h) 平均相对湿度 (%) 1990 23.0 1396.9 1842.1 76.0 1995 22.5 2309.8 1858.2 74.0 2000 23.4 2533.6 1939.5 74.9 2001 23.6 2747.3 1811.3 73.7 2002 23.7 1608.1 1975.0 72.3 2003 23.9 1833.4 1655.3 73.9 2004 23.6 1299.4 1921.5 70.9 2005 23.2 2143.6 1574.3 70.0 2006 23.4 1936.5 1624.3 73.0 2007 23.5 1581.5 1937.1 70.0 2008 22.8 2710.0 1907.6 69.0 2009 23.2 1611.0 1987.3 70.0 2010 23.0 1634.0 1775.6 73.0 2011 22.6 1269.7 2054.4 71.0 2012 23.1 1554.8 1781.5 79.0 2013 23.1 2203.6 1906.6 75.0 2014 23.2 1725.5 2034.6 73.0 2015 23.9 1500.8 1964.3 72.0 平均 23.26 1866.64 1863.92 72.82 注:上表数据来自《深圳统计年鉴——2016》 12 温度 35 400 30 350 300 25 250 20 200 15 150 10 100 5 50 0 多年月平均降雨量(mm) 多年月平均温度(℃) 降水量(mm)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注:上图数据来自深圳市气象局 图 2-3 深圳市多年月平均温度和降雨量(据 1981-2010 年资料统计) 2.2.2 水文特征 2.2.2.1 河流概况 深圳市依山临海,降雨充沛,地表水资源丰富。河流发育受地质构造、地形 地貌控制,以海岸山脉和羊台山为主要分水岭,地形地貌的特点决定了河流水系 的分布和走向,小河沟数目多、分布广、干流短是深圳市水系的一个特点。整体 上,深圳市的河流可划分为南、西、北三个水系:海湾水系、东江水系和珠江口 水系。根据各主要河流分水岭分布情况,三大水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九个水系分区。 (1)海湾水系,位于本市南部和东南部,发源于海岸山脉南麓,注入深圳 湾、大鹏湾、大亚湾,计有大小河流 100 余条,流域面积约为 527.88 km2,可进 一步划分为深圳湾水系、大鹏湾水系和大亚湾水系,其中属深圳湾水系的主要河 流有深圳河、大沙河等;属大鹏湾水系的主要河流有盐田河、葵涌河、大梅沙河 等;属大亚湾水系的主要河流有王母河、东涌河、西涌河、新大河等。 (2)东江水系,位于本市中北部和东北部,发源于海岸山脉北麓,汇入东 江或东江的一、二级支流,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等本市几大主要河流均属于 东江水系,分别注入东江或东江的一、二级支流,流域面积约为 674.4 km2,可细 分为龙岗河水系、坪山河水系和观澜河水系。 (3)珠江口水系,位于本市西部,共有近百条河流,均注入珠江口伶仃洋, 流域面积约为 607 km2,主要分为珠江口水系分区和茅洲河水系分区,其中珠江 口水系河流相对短小,主要河流为西乡河和福永河;茅洲河水系主要河流为茅洲 河及其支流。 13 根据深圳市水务局官网中关于深圳市河流现状的介绍,依据深圳市水系分布 特点和河流地理特征,将深圳市大小河流分为九大水系分区,各分区名称及排序 如下:(1)茅洲河流域分区;(2)观澜河流域分区;(3)龙岗河流域分区; (4) 坪山河流域分区; (5)深圳河流域分区; (6)珠江口水系分区; (7)深圳湾水系 分区; (8)大鹏湾水系分区; (9)大亚湾水系分区。按我市地域范围统计,集雨 面积大于 1km2 的河流共计 330 条,其中独立河流 93 条(内陆河流仅 8 条,85 条 为直接入海河流) ,河流总长度为 1488.88 km。 在这 330 条河流中,流域面积大于 100 km2 的河流有 6 条(即:深圳河、茅 洲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石岩河) ;流域面积大于 50 km2,小于 100 km2 的河流有 4 条(即:沙湾河、布吉河、西乡河、大沙河);集雨面积大于 10 km2 的河流 63 条;集雨面积大于 5 km2 的河流 110 条。 深圳各流域河道数量及水系分布情况如表 2-2 和图 2-4 所示。 2.2.2.2 水库及塘坝 由《2016 深圳水务统计手册》中统计数据可知,深圳市蓄水水库共 161 座, 其中库容大于 1 亿 m3 的大(二)型水库 2 座,库容 0.1~1 亿 m3 的中型水库 14 座,库容 0.01~0.1 亿 m3 的小(一)型水库 61 座,0.001~0.01 亿 m3 的小(二) 型水库 84 座。2015 年参与供水的水库共有 66 座,其中大(二)型水库 2 座,中 型 14 座,小(一)型 38 座,小(二)型 12 座。深圳市水库基本信息及分布情 况见表 2-3 和图 2-4 所示。 14 表 2-2 流域面积 (km2) 河流总长 (km) 茅洲河流域 266.14 观澜河流域 分区名称 深圳市各流域河道数量及分布情况统计表 河流数量(条) 按流域面积统计(条) 独立河流 一级支流 二级支流 三、四级 支流 合 计 大于 50km2 大于 10km2 大于 5km2 大于 1km2 250.04 1 24 16 5 46 1 12 19 46 241.06 185.41 1 20 11 2 34 1 9 17 34 龙岗河流域 297.48 211.87 1 11 18 13 43 3 12 17 43 坪山河流域 129.49 98.79 1 11 6 1 19 1 4 9 19 深圳河流域 171.41 145.68 1 9 13 3 26 2 6 10 26 珠江口水系 303.12 232.88 27 21 5 0 53 1 8 17 53 深圳湾水系 163.9 107.85 8 15 4 0 27 1 4 5 27 大鹏湾水系 175.75 127.36 24 13 2 0 39 0 3 8 39 大亚湾水系 174.69 129 29 13 1 0 43 0 5 8 43 合计 1923.04 1488.88 93 137 76 24 330 10 63 110 330 注:上表中数据来自于水务局官网 15 表 2-3 序 号 地 区 深圳市水库基本情况统计表 水库规模 水库名称 总库容 (万 m3) 集雨面积 (km2) 水库目前功能 中型 梅林水库 1369.00 4.26 防洪、供水、调蓄 小(一)型 香蜜湖水库 172.58 1.94 防洪、旅游、景观 莲塘尾水库 43.70 1.51 防洪 禾镰坑水库 10.21 0.86 防洪、景观 深圳水库 4496.00 60.50 防洪、供水、调蓄 6 银湖水库 54.92 2.45 防洪 7 横沥口水库 16.15 4.60 防洪、供水 8 大坑水库 (罗湖) 18.71 2.80 防洪 小坑水库 40.91 0.95 防洪 10 金湖水库上 库 75.38 1.52 防洪 11 金湖水库下 库 11.69 0.57 防洪 12 仙湖水库下 库 49.19 2.31 防洪、供水 上坪水库 226.94 2.13 防洪、供水 14 叠翠湖水库 139.08 4.28 防洪、供水 15 大水坑水库 (盐田) 39.05 1.84 防洪、供水 骆马岭水库 60.15 2.13 防洪、景观 正坑水库 (盐田) 40.50 1.92 防洪、供水 三洲塘水库 54.80 1.54 防洪、景观 19 红花沥水库 59.41 0.73 防洪 20 跃进水库 86.52 2.00 防洪、景观 21 恩上水库 22.80 0.50 防洪、景观 西丽水库 3239.00 29.00 防洪、供水、调蓄 长岭皮水库 1754.00 9.93 防洪、供水、调蓄 牛蜞坑水库 11.40 0.30 防洪、旅游 1 2 3 福 田 区 小(二)型 4 5 9 中型 罗 湖 区 小(二)型 13 小(一)型 16 17 盐 田 区 18 22 23 24 南 山 区 小(二)型 中型 小(二)型 16 25 铁岗水库 9950.00 64.00 防洪、供水、调蓄 石岩水库 3154.00 44.00 防洪、供水、调蓄 27 罗田水库 2914.00 20.00 防洪、供水 28 五指耙水库 194.03 2.27 防洪、供水 29 九龙坑水库 251.74 2.21 防洪、供水 30 长流陂水库 753.12 8.80 防洪、供水 凤岩水库 (在建) 513.00 0.73 防洪 七沥水库 262.29 2.04 防洪、供水 33 屋山水库 443.84 3.31 防洪、供水 34 立新水库 698.00 2.43 防洪、供水 35 老虎坑水库 (燕罗) 83.41 2.12 防洪 石陂头水库 83.50 0.95 防洪 牛牯斗水库 92.48 0.96 防洪、供水 26 31 32 中型 宝 安 区 小(一)型 小(二)型 36 37 38 大(二)型 清林径水库 (扩建) 18600.00 28.20 防洪、供水、调蓄 39 中型 铜锣径水库 (扩建) 2400.00 5.64 防洪、供水、调蓄 40 三联水库 100.19 1.32 防洪 41 金园水库 228.66 1.25 防洪、供水 42 南坑水库 135.59 2.00 防洪 43 南山水库 129.62 1.17 防洪 黄竹坑水库 (坪地) 309.09 3.40 防洪、供水 白石塘水库 126.31 1.59 防洪、供水 46 长坑水库 (坪地) 156.86 1.15 防洪、供水 47 沙背沥水库 109.74 1.24 防洪 48 炳坑水库 403.65 3.02 防洪、供水 49 三棵松水库 137.61 1.21 防洪 50 龙口水库 997.48 1.93 防洪、供水、调蓄 51 黄龙湖水库 995.00 5.20 防洪 44 45 龙 岗 区 小(一)型 17 52 塘坑背水库 111.74 1.06 防洪、供水 53 正坑水库 (横岗) 612.01 4.07 防洪、供水 54 苗坑水库 281.80 0.92 防洪、供水 55 甘坑水库 365.57 6.70 防洪、供水 56 石寮水库 25.81 0.95 防洪 57 上禾塘水库 29.91 0.41 防洪 58 新生水库 24.72 0.50 防洪 59 茅湖水库 61.35 0.89 防洪、灌溉 60 田祖上水库 12.18 0.52 防洪 61 太源水库 24.75 0.42 防洪 62 伯坳水库 21.82 1.63 防洪、养殖 63 神仙岭水库 62.47 0.79 防洪 64 黄牛湖水库 73.07 0.97 防洪 65 鸡公坑水库 20.83 0.17 防洪 66 人工湖水库 24.00 1.19 防洪 67 雅宝水库 65.09 0.93 防洪、景观 正坑水库 (坂田) 64.10 0.65 防洪 69 托坑水库 89.47 0.72 防洪 70 猪猡皮水库 64.18 0.59 防洪 71 牛始窝水库 59.60 0.42 防洪、供水 72 黄竹坑水库 (横岗) 39.90 0.53 防洪、供水 73 南风坳水库 11.71 0.52 防洪、供水 74 小坳水库 87.88 1.06 防洪、景观 75 石龙肚水库 26.63 0.50 防洪 11.58 0.45 防洪 23.45 0.17 防洪 68 76 77 小(二)型 上西风坳 水库 下西风坳 水库 78 和尚径水库 10.49 1.63 防洪 79 企炉坑水库 17.41 0.35 防洪 18 80 三坑水库 45.20 0.47 防洪 81 上輋水库 48.55 0.65 防洪 82 石豹水库 20.98 0.71 防洪 茜坑水库 1917.00 4.98 防洪、供水、调蓄 84 樟坑径水库 194.33 2.27 防洪、供水 85 横坑水库 (观湖) 254.90 1.50 防洪 86 长坑水库 (观澜) 113.30 0.75 防洪 87 大水坑水库 (福城) 300.00 3.89 防洪 民治水库 404.00 4.50 防洪 牛咀水库 286.00 2.14 防洪 高峰水库 398.44 4.20 防洪 冷水坑水库 140.65 1.48 防洪 92 赖屋山水库 281.74 2.07 防洪 93 石凹水库 105.00 2.00 防洪 94 冼屋水库 18.43 0.34 防洪、工业供水 95 石马径水库 67.66 0.60 防洪、灌溉 96 三坳水库 79.85 0.74 防洪 九公坑水库 18.00 0.20 防洪、景观 98 大坑水库 (大浪) 45.60 0.68 防洪 99 民乐水库 62.78 1.08 景观 100 赤坳水库 1811.00 14.60 防洪、供水、调蓄 101 松子坑水库 3952.90 3.46 防洪、供水、调蓄 102 上下肚水库 113.06 0.77 防洪、供水 三洲田水库 803.05 8.14 防洪、供水 红花岭水库 上库 374.99 4.57 防洪、供水 105 红花岭水库 下库 322.00 3.03 防洪、供水 106 上洞坳水库 161.36 1.29 防洪、供水 83 中型 小(一)型 88 89 90 91 龙 华 区 小(二)型 97 中型 103 104 坪 山 区 小(一)型 19 107 大山陂水库 481.57 1.25 防洪、供水 108 矿山水库 162.04 5.30 防洪、供水 109 石桥坜水库 192.00 1.74 防洪 110 石坳水库 42.16 1.21 防洪 111 高圳水库 17.76 1.31 防洪、供水 112 麻雀坑水库 36.52 1.08 防洪 113 横坑水库 (碧岭) 22.91 0.75 防洪、灌溉 杨木坑水库 32.97 0.75 防洪、景观 115 头陂水库 19.17 2.20 防洪 116 花鼓坪水库 19.97 0.82 防洪、灌溉 117 老鸦山水库 12.81 0.34 防洪、供水 118 塘外口水库 41.30 0.32 养殖 119 鸡笼山水库 48.19 0.57 防洪、景观 114 小(二)型 120 大(二)型 公明水库 (在建) 13900.00 11.77 防洪、供水、调蓄 121 中型 鹅颈水库 (扩建) 1466.00 4.16 防洪、供水、调蓄 122 禾槎涧水库 140.00 2.00 防洪 123 石狗公水库 247.88 2.57 防洪 124 白鸽陂水库 105.27 1.31 防洪、畜牧 铁坑水库 402.17 3.83 防洪、供水 莲塘水库 218.90 2.93 防洪、供水 大凼水库 189.13 2.45 防洪 桂坑水库 135.47 1.70 防洪、供水 129 碧眼水库 83.55 0.95 防洪 130 畔坑水库 21.35 0.50 防洪 131 望天湖水库 13.65 0.16 防洪、排涝、养殖 红坳水库 87.32 1.11 防洪 133 尖岗坑水库 28.97 0.40 防洪、生态、景观 134 横坑水库 (凤凰) 13.90 0.30 防洪 125 126 127 128 132 小(一)型 光 明 新 区 小(二)型 20 135 后底坑水库 75.60 1.12 防洪 136 阿婆髻水库 61.85 1.17 防洪、灌溉 137 东涌水库 (在建) 1190.99 9.60 防洪、供水 138 径心水库 1494.00 10.09 防洪、供水、调蓄 139 枫木浪水库 604.00 5.43 防洪、供水 140 铁扇关门 水库 144.00 2.16 防洪、供水 141 香车水库 428.26 2.89 防洪、供水 142 罗屋田水库 388.70 7.86 防洪、供水 143 盐灶水库 396.10 4.09 防洪 洞梓水库 588.00 2.94 防洪、供水 145 岭澳水库 590.32 3.42 防洪、供水 146 大坑水库 (大鹏) 190.36 5.00 防洪、供水 147 打马沥水库 378.50 4.12 防洪、供水 水磨坑水库 163.96 2.30 防洪、供水 龙子尾水库 30.36 3.28 防洪 上洞水库 25.01 1.86 景观 151 坑尾头水库 39.24 2.09 景观 152 犁壁石水库 34.99 1.43 景观 153 猪头山水库 20.70 2.13 景观 154 大毛田水库 28.21 0.46 防洪 水贝龙水库 11.02 0.30 防洪 156 长坑水库 (大鹏) 26.28 0.56 防洪 157 债头水库 39.49 0.73 防洪 158 禾塘仔水库 18.86 0.19 防洪 159 鬼打坳水库 30.70 0.39 防洪 160 大垅水库 44.66 1.16 防洪、供水 161 响水水库 10.04 0.20 防洪 161 座 96216.72 584.28 中型 小(一)型 144 148 149 150 155 大 鹏 新 区 小(二)型 全市总计 21 图 2-4 深圳市水系分布图 22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地层 深圳市地层属华南底层区东江分区,依据地层的岩性、岩石组合、岩相及火 山作用特征,统一划分为 22 个岩石(构造)地层。本市所处地质构造部位为我 国东南沿海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莲花山断裂带西南段。区域构造运动活跃,区 域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频繁,对地层的破坏明显,造成地层连续性差,缺失多, 除中~新生代地层外,其它各时代地层的岩石多受到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地层 的空间展布方向也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 前人曾从不同角度对本区地层进行了划分,因工作内容不同,划分依据不同, 对本区的地层划分方案也较多。本次工作中,综合分析前人工作成果,主要参考 2013 年深圳市地质局等单位编制的《1:50000 深圳市地质图说明书》 ,将本市地 层共划分为 11 系 22 个正式的岩石地层填图单元,见附图 1 和图 2-5。地层由老 至新分述如下。 2.3.1.1 中元古界 长城系(ChF) 根据岩性和同位素年龄资料,该地层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分布于深 圳市西部虎背山南侧企岗山以西至福永一带。主要为片麻状混合花岗岩、条痕状 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及眼球状混合岩;上部见于银湖至九尾岭一带,主要是深 肉红色细粒、细中粒斑状黑云混合花岗岩和细粒二长花岗质混合岩。混合花岗岩 中普遍见有片岩、变粒岩、片麻岩、条带状混合岩的残留体或残影体。岩系厚度 不详。 2.3.1.2 中~新元古界 蓟县系~青白口系 银湖群(Jx~QbY) 下部分布于市区西部福永,经虎背山,至宝安立新水库一带,走向北西~南 东。主要为条带状混合岩、条痕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夹混合质 变粒岩,厚度>690 m;中部分布于市区中部洞尾山,经搪朗山、横龙山隧道、银 湖、至深圳水库西侧,呈东西向展布;此外,内伶仃岛北部也有分布,由混合质 黑云斜长片麻岩、钾长混合花岗岩、斜长变粒岩、夹石榴石长石石英岩,偶夹混 合质变质砂岩组成,厚度>406 m;上部分布于市区西部企岗山至宝安;大小铲岛、 孖洲(东、西洲);赤湾北面(小南山)等。主要为浅肉红色细中粒斑状黑云母 片麻状混合花岗岩,常见变粒岩、石英岩、片岩、片麻岩及“石英核”残留体或 残影体,岩系总厚>1200 m。 23 图 2-5 深圳市地层柱状图 24 根据华南地区有关资料,中元古代蓟县纪与新元古代青白口纪之间为不整合 关系。另外,考虑到银湖群下部与下伏 ChFc 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产状基本一致, 而之间缺少 1400-1100 Ma 时期的产物,因此,银湖群 Jx-QbY 与福永片麻岩 ChFc 可能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3.1.3 新元古界 南华系 笔架山群(NhB) 见于西部虎背山、桃源、铁岗;中部搪朗山、莲花山至银湖笔架山、以及深 圳水库西南侧。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粒石英岩或变质砂砾岩,下部混合质黑云 母斜长片麻岩,上部为变质中细粒石英砂岩、石榴石石英岩、混合质变粒岩夹条 带状混合岩、石英云母片岩。其中变质砂岩变质程度相对较低,原岩的结构构造 部分可见清晰的粒级韵律和层理。岩系总体有序局部无序。厚度>1080 m。 在市区东部笔架山群底部石英岩与银湖群中部产状一致,而之间缺少 850800 Ma 时期的产物,因此 NhB 与 Jx-QbY 中部可能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3.1.4 新元古界 震旦系(Z) 主要分布于本市西北部,根据岩性、岩相可分为石岭岩组和黄婆山岩组。 1、石岭岩组(Zs) 见于西部宝安区沙井碧头南附近,市区北邻东莞长安一带分布较广。由浅灰 至灰白色石英岩(硅质岩) 、云母石英岩、云母长石石石英岩、薄层状矽线石长 石石英岩等组成,岩石的变质程度较浅,构造变形程度一般,属区域变质绿片岩 相,基本未发生混合岩化作用。与下伏南华系笔架山群(NhB)没有直接接触, 接触性质不明。厚度>445 m。 2、黄婆山岩组(Zh) 分布于宝安区松岗塘涌第二工业区及光明鹅颈水库一带,由浅灰、灰绿、紫 灰色长石云母片岩、石英片岩为主,夹青石黑云母石英片岩、矽线石黑云母片岩 以及炭质板岩等组成。本组岩石组合以砂泥质物为主,夹有机物层,岩石颜色有 深浅的变化,原岩可能为近岸、近源的滨~浅海相沉积,岩石变形变质改造程度 较低,属区域变质绿片岩相。与下伏石岭岩组接触关系不清楚。厚度>1150 m。 2.3.1.5 上古生界 泥盆系(D) 泥盆系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本市内仅发育中、上统的鼎湖山群和双头群。 1、中统 鼎湖山群(DDh) 分布于东部赤澳水库~田心山南、求水岭(径心背)~钓神山、排牙山、西 涌等地。由灰色、灰绿色(风化后紫红色)薄层状~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石英 25 砂岩及粉砂质泥岩(板岩)夹含炭质页岩,局部见含钙质砂岩等组成。与下伏震 旦系黄婆山岩组没有直接接触,但是在区域上存在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607 m。 2、上统 双头群(DSh) 见于深圳断裂带以东盐田坳隧道一带、赤澳~田心山、求水岭~吊神山、排 牙山等地。底部为复成分砾岩等组成,主要由黄白、灰紫色厚层状~巨厚层状石 英砂砾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靠上部夹透辉石石英角岩(原岩 为钙质砂岩) 、斜长透辉石岩、透辉石绿帘石岩(原岩为泥灰岩) 。 该组岩层中具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和正粒序层理,且含丰富的海相 鱼类、双壳类、介形虫、叶肢介和植物等化石,属浅海相砂泥质岩夹碳酸盐岩沉 积。 双头群(DSh)与鼎湖山群(DDh)呈整合接触。厚度>900 m。 2.3.1.6 上古生界 石炭系(C) 根据岩性、岩相等特征可将本区石炭系地层划分为下统的大湖组、石磴子组、 测水组和上统的壶天组。 1、下统 岩关阶 大湖组(C1d) 分布于龙岗区北部清林径水库、大鹏半岛排牙山北面田寮下等地。由黄褐色 中厚层状含砾石英细砂岩、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等组成。该组具水 平层理和韵律层理,属滨浅海相沉积。与下伏上泥盆统双头群呈整合接触,厚 度>653 m。 2、下统 大塘阶 石磴子组(C1s) 仅见于横岗大康大理石场、龙岗旧水泥厂、碧岭等地的采石坑内,经工程钻 探揭露,又在福田保税区南深圳河北岸、罗湖区发展中心大厦、冶金大厦、文锦 渡北高架桥下、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西坑、葵涌等河谷平原的低地覆盖层 下都有发现,地表露头少见,多为第四系覆盖。 石磴子组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夹砂泥质岩,由深灰色白云质灰岩、含生物碎屑 白云岩、厚层状灰岩夹薄层状灰质白云岩组成。受热液变质或动热变质作用,常 形成结晶灰岩、大理岩化灰岩、大理岩。 区内石磴子组与大湖组没有直接接触,但是从区域上看为整合接触关系。厚 度>377 m。 3、下统 大塘阶 测水组(C1c) 受北东向深圳断裂带的控制,出露于罗湖火车站、罗芳、莲塘、横岗、西坑、 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等丘陵山地,以及分布在龙岗、坪山等河谷平原 地表下覆盖在石磴子组之上。 本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砂泥质碎屑岩含煤建造,局部夹碳酸盐岩。岩性分上 26 下两段:下段为灰、深灰色砂泥质页岩、粉砂岩夹炭质粉砂岩及含砾砂岩或薄煤 层,底部夹灰岩透镜体,厚度>377 m;上段石英砂岩为主夹少量泥质页岩,底部 以砂砾或含砾砂岩为标志层与下段分界,厚度>197 m。 在龙岗的西南面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场址钻孔观察,发现石磴子组基岩面被冲 制、溶蚀呈波状起伏,在波面凹部上覆测水组局部见有底砾岩,其上的砂岩、粉 砂岩中,偶夹灰岩或炭质页岩透镜体。呈局部平行不整合接触。 4、上统 壶天组(C2h) 出露于荷坳龙口水库西南及东北面,岩性为灰白、浅灰至灰色,局部浅紫红 色白云质灰岩、结晶灰岩。与下伏测水组呈断层接触。厚度>153 m。 2.3.1.7 中生界 三叠系(T) 三叠系仅见上统小坪组(T3x),出露于本市西北部宝安区松岗~公明一带。 岩性下部为灰白、浅灰色中厚层状砂砾岩、含砾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 英砂岩,底部砂砾岩;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炭质页岩薄层及煤线。 底部砂砾岩不整合于早古生代侵入岩之上。厚度>341 m。 小坪组砂砾岩、含砾砂岩、含砾石英砂岩内发育水平层理、粒序层、韵律层, 层间常见冲刷面。横向上岩性有西粗东细的变化趋势,属海陆交互相滨海沼泽沉 积。 2.3.1.8 中生界 侏罗系(J) 侏罗系是区内发育类型比较多样的地层,有海相、海陆交互相、湖泊相夹火 山碎屑、火山喷发岩等,根据岩性、岩相及古生物依据,可划分为金鸡组、桥源 组、塘厦组、吉岭湾组、梧桐山组。 1、下统 金鸡组(J1j) 出露于葵涌、坝光、南澳水头沙、松岗、公明、观澜等地。东部的葵涌坪头 岭、水头沙的岩石遍受变质或轻微变质,岩性下部为石英质砂砾岩、蚀变石英砂 岩、透辉石石英角岩;上部为空晶石斑点板岩、石英砂岩、含红柱石石英砂岩、 炭质粉砂质斑点板岩、含砾粗砂岩等。西北部的松岗、公明一带,岩石基本未受 变质,底部为含砾石英砂岩;下部为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中上部为 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与下伏小坪组呈整合接触。厚度>600 m。 本组沉积环境变化:前期为浅海沉积,往后变为滨海沉积,到晚期发展为海 陆交互沉积,为海退序列。 2、下统 桥源组(J1q) 分布于西北部公明西北及东北一带,岩性为灰、灰白、紫灰色含砾长石石英 27 砂岩、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炭质页岩;东部大鹏新区 葵涌坪头岭一带,岩石受动、热变质,岩性由石英粉砂岩局部夹含砾粗粒石英砂 岩、含炭质页岩、硬绿泥石泥质石英粉砂岩、粉砂质斑点板岩、绢云母千枚岩、 变质石英粉砂岩、砂质绢云母板岩等组成。与下伏金鸡组呈整合接触。厚度>1018 m。 从上述岩性特征来看,桥源组以细粒砂岩为主,水平层理发育,韵律变化不 大,含硅质较高,是湖水较深、湖盆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沉积的产物。 3、下~中统 塘厦组(J1-2t) 分布于罗湖区黄贝岭一带、龙岗区的布吉、李朗、沙湾、横岗、南澳、平湖 以及宝安区的观澜等地。下部黄褐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中部灰绿色 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及砂质泥岩,层间夹多层砾岩、砂砾岩及火山岩;上部 灰色厚层石英砂岩夹紫红色砂质泥岩,长石石英砂岩,层间砾岩及火山岩夹层减 少。与下伏桥源组呈整合接触。总厚度>3257 m。 本组岩相岩性变化很大,在深圳断裂带西北钻探揭露本组夹多层火山碎屑岩, 包括有:火山碎屑岩质角砾岩、沉凝灰岩、砂质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等。 4、中统 吉岭湾组(J2jl) 见于观澜高尔夫大道东北市外的凤岗附近,在 1:5 万雁田幅北邻的樟木头幅 南山村及黄泥塘一带较为发育。岩性以灰色安山岩为主,底部为含集块角砾凝灰 质泥岩,与下伏塘厦组为火山喷发角度不整合。厚度>109 m。 塘厦组和吉岭湾组沉积韵律发育,砾岩和火山岩夹层多,泥岩多呈紫红色, 是湖水较浅,火山活动频繁的环境下沉积形成的。 5、中~上统 梧桐山组(J2-3w) 主要是一套陆相喷发的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分布于梧桐山、 坝光笔架山、大鹏半岛南澳等地。下部为含英安岩、流纹岩、石英砂岩、泥质岩 集块的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英安岩、流纹岩、球 粒流纹岩,在第三韵律层爆发相中夹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及 泥岩;上部为火山角砾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角砾熔岩、凝灰熔岩、流纹 岩、流纹斑岩。与下伏地层泥盆系上统双头群为喷发角度不整合。厚度>2400 m。 2.3.1.9 中生界 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 七娘山组(J3-K1qn) 分布在七娘山和白沙湾之坝光笔架山。下段主要为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流纹 质、英安质凝灰岩、流纹质晶屑、玻屑、浆屑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球粒 流纹岩、石泡流纹岩、流纹岩、少斑珍珠岩、霏细岩,底部流纹斑岩,未见底。 厚度>1670 m;上段下部为含黑曜岩、流纹岩、石英砂岩、泥质岩集块的火山集 块岩或英安质火山角砾岩,流纹岩,中部为火山角砾岩、流纹质含火山角砾凝灰 28 岩,球粒流纹岩、流纹岩、多斑流纹岩,上部为流纹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气孔 状流纹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流纹岩,顶部出现岩流自碎角砾岩、泡沫 状角砾熔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厚度>1510 m。与下伏梧桐山组之间没 有直接接触,接触性质不明。总厚>3180 m。 2.3.1.10 中生界 白垩系(K) 1、下统 官草湖组(K1g) 见于大鹏下沙海边秤头角周围及大甲岛山顶,为一套山间湖泊相粗碎屑岩夹 火山岩,产植物化石,厚度>210 m。岩性主要由紫红色复成分粗砾岩夹复矿砂岩、 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流纹质弱熔结凝灰岩、砂砾岩等组成,火山岩以流纹质熔 结凝灰岩夹层出现,为陆上喷发形成的产物。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七娘山组上段。 2、上统 大塱山组(K2dl) 分布于西部沙河街的东南的白石洲附近(“锦绣中华”旅游景区内)、深圳湾 (西部通道工程海上钻探中)、龙岗北部清林径水库以北等地。主要岩性为褐红、 砖红色花岗质砾岩及花岗质砂砾岩。与下伏官草湖组没有直接接触,性质不明。 厚度>943 m。 2.3.1.11 新生界 古近系(E) 古近系仅见莘庄组(E1x) ,出露于东部坑梓、松子坑水库一带。岩性第一段 以紫红色砂质砾岩为主,中部夹含砾砂岩、粉砂岩薄层或透镜体,厚度>324 m; 第二段为紫红色含砂砾钙质粉砂岩夹砂质砾岩、砾质粉砂岩、细砂岩。与白垩系 上统大朗山组没有直接接触,但根据区域对比之间应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总厚 1379 m。 莘庄组砾岩中砾石长轴多顺层排列,发育斜层理及交错层理,具有下粗上细 的韵律层,表明处在近陆源区的盆地边缘,属洪积扇相沉积物。 2.3.1.12 新生界 第四系(Q) 本市第四系分布比较广泛,主要沿河流水系及沿海地区分布。根据岩石地层 和成因类型采用两种划分体系:在平面上,据地貌特征和形态及 14C 年龄值,可 分为更新统及全新统;在垂直剖面上,根据岩性及 14C 年龄值由老至新分为晚更 新世中期石排组和西南镇组、晚更新世晚期三角组、早全新世杏坛组、中全新世 横栏组和万顷沙组、晚全新世灯笼沙组。 本文为保持地层描述的一致性,仅叙述在垂直剖面上的划分: 1、晚更新世中初期 石排组(Qp3sh) 29 分布在海河积平原、水下浅滩、古泻湖、河流Ⅱ级阶地等处,在西海岸沙井 一带最为发育,由灰白、灰黄色粗砂和砂砾层组成,上部有时为粉质粘土。砂砾 成分多为石英,砾径 2-10 mm,次棱角状、次圆状。埋深 14-26.3 m,厚 1.5-8.4 m,与下伏残积层呈不整合接触,为河流冲积相沉积;在蛇口南山北麓,埋深 1.6 m 钻孔揭露由砂及粘土组成,局部夹泥炭,厚度 2-8.5 m,不整合覆盖在残积高 岭土层之上,属古泻湖相沉积;位于罗湖之北、横岗、龙岗、坪山、王母等地的 河流Ⅱ级阶地,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以砂砾、砾石层为主,上部多为砂质 粘土或粘土质砂,或夹泥炭、腐木层,厚 5-15 m,为河流阶地相沉积。 本期滨岸和内陆区基本以河流冲积相为主,局部为海陆交互相泻湖沉积环境。 2、晚更新世中期 西南镇组(Qp3xn) 分布在海河积平原、水下浅滩等地,前者在沙井、松岗一带为深灰、浅灰、 灰黄色含淤泥质细砂、中细砂,夹深灰色砂质淤泥及粉砂质粘土互层。上部有时 夹粗砂层,表明由粗~细~粗的反粒序特征。与下伏石排组为连续沉积。埋深 1321 m,厚 3-6.04 m;后者在大铲湾水下钻探揭露埋深 15-25.33 m 为粗砂、粉质粘 土互层夹有机质粉质粘土,代表海进层,与下伏石排组为连续沉积。厚 15 m。 3、晚更新世晚期 三角组(Qp3s) 分布在海河积平原、近岸水下浅滩、河谷平原冲积和洪积Ⅱ级阶地。主要为 黄、红、白等杂色花斑状砂质粘土、有机质粉质粘土,具粘、韧、硬、塑等特点。 上部有时夹浅灰、灰黄色淤泥质粉砂薄层。杂色粘土中含长石、石英、绢云母、 白云母及铁质氧化物,埋深 6-12.4 m。海河积平原之下沙井地区分布有杂色花斑 状粘土,厚 1.85-2.36 m。在大铲湾和深圳湾海域水下钻探揭露,有杂色有机质粉 质粘土,底部常有粗砂与粉质粘土互层。深圳湾口揭露厚 1.5-13.4 m;大铲湾揭 露厚 13.8 m。在坪山汤坑、龙华横朗等河流Ⅱ级阶地,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 由砂砾、砾石层组成,上部为砂质粘土、粘土质砂、粘土夹泥炭、腐木,厚 5-10 m。为河床、河漫滩相沉积。葵冲、坝光、王母等Ⅱ级洪积阶地,多由红黄色砾 石层组成,砾石成分因地而异,层厚 5-10 m 不等。与下伏西南镇组为连续沉积。 4、杏坛组(Qhx) 分布于福永、宝安中心区、福田保税区海河积平原之下、深圳湾水下浅滩。 由黑灰及黄灰色砾砂、淤泥质砂组成,局部为圆砾,含少量淤泥或粘性土,厚 06.9 m,沿走向呈透镜状产出。与下伏上更新统呈不整合接触。 5、中全新世 横栏组(Qhh) 分布于近岸水下浅滩、海湾老砂堤、海河积平原、河流湖沼、洪积Ⅰ级阶地 等。在沙井地区海河积平原之下,埋深 8-12.95 m 为灰黑色含贝壳腐木淤泥、淤 泥质砂,厚度为 3.25-4.06 m。与其下之杏坛组为连续沉积。在赤湾附近钻孔揭露 为淤泥质砂及粉砂质淤泥,厚 5-10 m;砂堤堆积以中细砂为主。湖沼沉积为粘土、 30 含炭质粘土、泥炭。洪积Ⅰ级阶地堆积分布在黄田、草埔、横岗、盐田、葵涌、 王母等地,洪积物与上述三角组的洪积Ⅱ级阶地砾石颜色稍浅,以黄或黄褐色为 主,由砾石及砂泥堆积而成,胶结稍差,厚度>5 m。 6、中全新世 万顷沙组(Qhw) 分布于沿海水下浅滩、砂堤、泻湖、海河积平原、河流Ⅰ级阶地。其中海河 积平原沙井一带埋深 7-10 m,为灰黑色含贝壳淤泥质细砂、粉砂及砂质淤泥,与 下伏横栏组为连续沉积,厚 5.5-5.63 m。砂堤堆积主要由石英砂层组成,有时出 现底部粘土层为砂堤的早期沉积。厚 16-25 m。冲积-冲洪积物为砾石层、砂砾层、 砂、砂质粘土。本组早期为河流一滨海相沉积,后期以滨海相沉积为主。 7、晚全新世 灯笼沙组(Qhd) 分布于海河积平原、水下浅滩、砂堤、海湾泻湖、砂滩、现代河床、河漫滩 等地。在海河积平原沙井、松岗一带,埋深 0.5-1.6 m 下部为含蚝、贝壳灰黑色 砂质粘土及含粉砂淤泥;上部以砂质粘土为主,淤泥有时直接分布在地表填土与 植物层之下。含植物根系,厚 0.5-1.6 m。与下伏万顷沙组可能为平行不整合关系。 2.3.2 火成岩 燕山运动期,深圳市地处大陆边缘活动带,火山活动是在褶皱隆起再断陷的 构造背景上发生、发展的,它明显地受区域性的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构造所控制, 是莲花山火山喷发带南西段的组成部分。 区内中生代火山活动始于早侏罗世晚期,结束于早白垩世晚期,大规模强烈 的活动发生在中侏罗世中期~晚侏罗世早期、以及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 从早到晚,火山活动经历了由弱→强→强→弱的过程。不同时期的火山活动方式、 火山构造及成岩方式均有较大的差别。 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初的火山作用,是中生代火山活动的前奏,深圳断 裂带以西表现为盆地式的喷发沉积活动,形成了一套间歇爆发~沉积交替而成的 火山沉积地层,中侏罗世早期盆地中心凤岗一带开始有中性喷发活动。深圳断裂 带以东可能也有规模较大的喷发活动,揭开了以后大规模火山活动的序幕;中侏 罗世中期~晚侏罗世早期和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火山活动强烈,为中生 代火山活动的鼎盛时期,以爆发~喷溢为主,形成一套厚达 2400-3200 m 以上的 陆相火山岩系;早白垩世晚期处于结束期,火山岩仅见于山间湖泊相红色沉积的 夹层中。 深圳地区火山岩主要出露于东部,面积约 224 km2,其分布具明显的两个带, 即北东向火山喷发带及北西向火山喷发带。主要岩石类型有熔岩类、火山碎屑熔 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又分为正常火山碎屑岩亚类和熔结火山碎屑岩亚类、沉积 火山碎屑岩类、火山碎屑沉积岩类、次火山岩类、脉岩等。 31 2.3.2.1 侏罗纪火山地层 1、下侏罗统~中侏罗统火山地层(塘厦组) 分布于深圳断裂带以西,横岗~塘厦一带较发育。塘厦火山喷发沉积盆地呈 北西向展布,市内面积约 126 km2。火山地层为一套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夹火山岩 建造,不整合覆盖于古老的混合花岗岩和混合岩之上。由下而上从中部火山岩夹 层增多,最厚 69.6 m,最薄 8.2 m,一般 20 m 左右,火山岩夹层总厚度<200 m。 大致可分为 10 个喷发~沉积韵律,火山岩处于韵律层上部。下部为陆相喷溢, 岩性为英安质凝灰岩、英安流纹质凝灰熔岩及凝灰质砂页岩;中部为陆相爆发, 岩性为英安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凝灰质砂页岩;上部为陆相爆发,岩 性为英安质凝灰岩。 2、中侏罗统火山地层(吉岭湾组) 中侏罗世是本市火山喷发活动第Ⅰ旋迥,凤岗盆地中心附近见有少量安山岩 以及爆发相的英安质熔结凝灰岩。根据火山岩的岩性岩相展布特点及其产状,推 测火山通道应在盆地中心的闪长斑岩体附近,可能为中心式喷发类型,已被岩体 吞噬并受剥蚀而无法确认。 深圳断裂带以西火山活动以中酸性火山爆发为主,局部中性,火山活动延续 时间长,期次多,但强度弱,具间歇性喷发的特点。 3、中侏罗统~上侏罗统火山地层(梧桐山组) 分布于深圳断裂带中,梧桐山和坝光笔架山一带。中侏罗世中期-晚侏罗世 早期是中生代火山活动的全盛时期,是本市火山喷发活动第Ⅱ旋迥。梧桐山组为 一套陆相中酸性~酸性火山建造,是深圳地区规模大,分布面积广,形成火山岩 系厚度大,岩石组合复杂,反映火山活动剧烈,火山喷发类型多样,火山喷发次 数频繁,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机体构造较典型的一次火山活动,总厚>2400 m。 2.3.2.2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火山地层(七娘山组) 分布于深圳断裂带以东,七娘山岩区及坝光~笔架山西部岩区。晚侏罗世晚 期~早白垩世早期是继中侏罗世中期~晚侏罗世早期火山活动之后的又一全盛 时期,是本市火山喷发活动第Ⅲ旋迥。形成的七娘山组是一套陆相中酸性~酸性 火山建造,也是本市规模大,分布面积广,形成火山岩系厚,岩石组合复杂,反 映火山活动剧烈,火山喷发类型多样,火山喷发次数频繁,火山作用形成的火山 机体构造较典型的另一次火山活动。 七娘山火山岩区位于深圳断裂带南东,受北西向构造控制呈北西向长椭圆形, 面积 53 km2,是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喷发火山岩区。 坝光~笔架山西部岩区位于深圳断裂带南东侧、与北西向断裂交汇处,是板 32 嶂岭~坝光火山喷发盆地的南西边缘部分,市内面积 9.65 km2。该区火山岩系为 一套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及熔岩。 2.3.2.3 下白垩统火山地层(官草湖组) 分布在深圳断裂带南东侧,王母圩下沙海边,面积 0.45 km2。为山间湖泊相 红色复成分砂砾岩建造,流纹质凝灰岩呈夹层产于砂砾岩中,厚 17 m。形成两个 不完整的间歇爆发~沉积韵律。 2.3.3 侵入岩 深圳市位于莲花山~深圳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和高要~惠来东西向构造岩 浆岩带交接部位的南缘,侵入岩体及其特征受两个构造岩浆岩带的控制。 侵入岩十分发育,共有侵入体 40 余个,出露面积约 791.84 km2,根据深圳 市区域地质图(附图 1)可以看出,主要出露在石岩、龙华、坪地、盐田~王母~ 大鹏~南澳一带。 侵入岩时代有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后者是深圳侵入岩的主体。侵入 岩的岩类比较单一,以酸性岩为主,伴有部分中酸性岩,花岗岩类占绝对优势, 中酸性的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侵入体产状有岩基、岩株、 岩瘤、岩墙、岩脉等,以岩株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复杂多 样的复式岩体或复式岩带。 根据岩性、相互关系等特征,初步划分 16 个岩石地层单位,如图 2-6 所示。 2.3.4 变质岩 深圳市变质岩及变质作用十分发育,除新生代的地层外,各时期地层及各期 次的侵入岩、喷发岩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变质作用时期从加里东期到燕山期, 因此深圳市区域变质作用也分为两期:一期是加里东期(含前加里东期) ,另一 期为燕山期。变质作用类型多样,有区域动热变质、混合岩化、花岗岩化、断裂 动热变质、动力变质、接触(交代)变质等。各种变质作用类型与其所处的大地 构造背景密切相关。 本市变质岩可分为五种类型。混合岩类根据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的强弱, 又可分为局部混合岩(混合岩化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带及混合花岗岩;区域变 质岩根据岩石及其变质程度、形成时代等特征,又可划分为前震旦系区域变质岩 和震旦系区域变质岩;断裂动热变质岩是指受动力变质和热力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岩石,其类型包括片岩、石英岩、变质砂岩等,并出现特征变质矿物如蓝晶石、 十字石、石榴石等;接触(交代)变质岩根据空间分布和围岩物质参与,分为热 33 接触变质岩和接触交代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可分为脆性动力变质岩和韧性动力变 质岩。 图 2-6 深圳市侵入岩划分表 2.3.5 区域地质构造 深圳市位于华南褶皱系中的紫金~惠阳凹褶断束的西南部、五华~深圳大断 裂带南西段,高要~惠来东西向构造带中段的南缘地带。区内构造活动频繁,四 堡运动、加里东运动、华力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均有不同程 度的显示。由于受到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以北东向及北西向构造为主, 兼有近东西向及近南北向构造。区内各构造形迹的展布和组合均受上述构造的控 制或影响,莲花山断裂带是影响工作区的主导地质构造。 北东向的粤东莲花山断裂带南西段斜贯全市。其基本特征:莲花山断裂带属 政和~大埔断裂带的西南段。其东北端从福建省进入广东省大埔、梅县,然后沿 着雄伟的莲花山脉向南西延至海丰、惠东、深圳,并通过香港的元朗、屯门伸入 南海。断裂带在陆地部分总长约 370 km,宽约 20-40 km,构成了广东省东南沿 海的天然屏障。 受区域断裂带的影响,深圳市地质构造复杂,以断裂构造为主。北东向深圳 34 断裂带斜贯全区,是区内的主导构造,对整个深圳市的地层、侵入体、变质岩分 布、构造展布等具明显的控制作用,另外还有松岗断裂带、观澜断裂带、深圳断 裂带及径心背断裂带等;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仅次于北东向断裂,由一系 列断裂束平行斜列式展布,多倾向北东,该组断裂对区内的微地貌、沟谷、溪流 及泉群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比如,蛇口~福永断裂带、羊台山断裂带、库坑~ 沙湾断裂带等;东西向断裂带在测区不甚发育,属高要~惠来断裂带南侧影响带 的一部分,主要见于燕山期岩浆岩分布区,自北向南有北部三洲田断裂带、中部 梅沙尖断裂带和伯公坳断裂带、南部鹅公湾断裂带等。南北向断裂也有零星出露, 规模较小,发育程度差,有梅沙断裂束、布吉断裂束、福永断裂束等。 褶皱构造多与断裂相伴而生,受断裂构造的破坏,花岗岩体的吞噬、火山喷 发和自中生代以来的地层覆盖,显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由于组成褶皱的岩石 差异,其富水性差异也较大。主要有:发育于泥盆~石炭系中的北东向排牙山背 斜、钓神山向斜、横岗~坪山背斜、龙岗向斜、草塘背斜,以及发育于上三叠~ 下侏罗统的东西向横沥向斜。 2.4 本章小结 通过上文分析描述可知,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部沿海地区,西连珠江口伶仃 洋,东临大亚湾,南望香港特别行政区,北与东莞、惠州两市接壤。全市陆地总 面积 1996.78 km2,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下辖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盐 田区、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 8 个行政区和光明新区、大鹏新区 2 个 功能区。由于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深圳市气候温和多雨、地表水资源丰富,根据 水系分布特征,将全市陆地面积划分为九大水系分区。 在综合分析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深圳市区域地质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和描述,将深圳市地层由老到新划分为 11 系 22 个正式的岩石地层填图单元。由 于深圳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莲花山断裂带西南段,区域构 造运动活跃,地层空间展布也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 35 第三章 区域水文地质 在充分了解深圳市区域地质概况的基础上,结合水文地质勘察成果,本章论 述了深圳市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分布特征划分了水文地质单元,并详细描 述了地下水类型、补径排特征、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 的环境地质问题,为后文进行地下水资源计算和超采区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深圳市地下水的赋存特征与地层岩石的分布、地质构造的格局、地形地貌特 点等密切相关,特别是受深圳市地形地貌及水系分布控制的特征尤为明显。根据 地表水系分布特征(详见 2.2.2.1)和水文地质条件,可将深圳市地下水系统划分 为九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见表 3-1 和附图 2) 。 表 3-1 深圳市水文地质单元特征一览表 编号 水文地质单元 面积 (km2) 包含范围 主要含水介质类型 1 茅洲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 310 光明新区、石岩、松岗、 沙井、福永东北部 松散岩类孔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2 珠江口 地下水系统 297 新安、西乡、福永、 沙井西北部、南山区西部 松散岩类孔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3 观澜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 245.4 龙华区、平湖、布吉西部 松散岩类孔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4 深圳湾 地下水系统 174.6 南山区东部、福田区西部 松散岩类孔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5 深圳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 187.5 罗湖区、布吉东部、 福田区东部 松散岩类孔隙水 6 龙岗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 299 坪地、龙岗、横岗、 坪山区北部 岩溶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 7 坪山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 130 坪山区、盐田区北部 8 大鹏湾 地下水系统 178.48 盐田区、大鹏新区西部 9 大亚湾 地下水系统 174.8 大鹏新区东部 36 岩溶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岩溶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位于大鹏半岛及海岸山系南坡的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分区和大亚湾地下水系 统分区,河流大多源短流急,形成各自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其单元面积小,与 地表水类似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转换快,以当地海平面为地下水排泄基 准面,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区界线不明显,地下水以泉及泄流型式排泄为 主。 位于本市中北部的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各有一条主要河流, 河流长,集水面积大,支流多,沿途形成河流阶地等。因此,其地下水补给范围 大,径流途径长,以当地主干河流为排泄基准面,地下水的排汇以泄流及蒸发排 泄为主。 本市西部的丘陵谷地地貌带的地下水,大多以羊台山为中心,向四周低处流 动,构成珠江口地下水系统分区、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深圳湾地下水系 统分区,在河谷形成山前平原及盆地,地下水的具有较明显的补给、径流、排泄 区,地下水补径排关系较复杂,在不同地段相互转换,地下水主要排泄方式为以 泄流的形式向地表水排泄和蒸发排泄。 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位于珠江口左岸,上游地貌类型上属于西北部台地丘 陵区,中游冲积阶地区,下游属于冲积、海积平原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石英岩、 砂岩、花岗岩、石英砂岩和第四系松散岩类等。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 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 珠江口地下水系统位于伶仃洋东侧,紧邻海域,沿海地区多为海积平原,逐 渐过渡为发源于羊台山的短小河流形成的冲、洪积扇,东北部为羊台山丘陵区。 地层岩性主要为海相沉积的淤泥质粘土、陆相沉积的砂砾石层和石英岩、砂岩、 花岗岩、石英砂岩。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 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属丘陵谷地地貌带、西部丘陵谷地区、观澜河谷地地 貌小区,其东部、南部接鸡公头、塘朗山丘陵和石马河上游台地,西部接羊台山、 吊神山丘陵。本区地层岩性主要有: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砂 岩、砂砾岩、花岗岩和第四系松散岩类等。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和基岩裂隙水为主。 深圳湾大沙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位于深圳市南部,地貌类型上属于西南部滨海 台地平原区,地势较平缓,总体地地势北高南低。大致以深南大道为界,南部为 三角洲平原为主,北部以丘陵台地为主。含水层地层岩性以含砾粗砂、卵石、砾 石、含砾型砂土为主。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位于深圳湾东侧,地貌类型上属于中部台地谷地区, 地势较平缓,总体地势北高南低,上游地貌属低山丘陵区。含水层岩性以含砾粗 砂、卵石、砾石、含砾型砂土为主,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37 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位于深圳市东北部,地貌类型属于北部低丘盆地区, 总体地势南西高,北东低,河谷地貌呈宽窄相间的串珠状,宽处为冲积盆地,窄 处为峡谷,发育龙岗与坪地 2 个盆地。本区含水地层岩性主要有白云质灰岩、大 理岩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岩溶水和第四系孔隙潜水。 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位于深圳市东北部,地貌类型属于北部低丘盆地区, 总体地势南高东低,中间发育有坪山盆地。主要含水层地层岩性有白云质灰岩、 大理岩和第四系松散岩,地下水类型有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浅水。 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地处深圳市东部沿海,地貌类型为东部沿海山地区,总体 地势内陆高沿海低,含水地层岩性主要有灰岩和第四系松散岩,地下水类型有岩 溶水、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浅水。 大亚湾地下水系统位于深圳市东部大鹏半岛,地貌类型为丘陵谷地地貌。含 水地层岩性主要有砂岩和第四系松散岩,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 孔隙潜水。 3.2 水文地质勘查及地下水监测 为了解评价区内含水层与包气带地层的渗透性能,获取不同岩体渗透系数、 给水度、涌水量等水文地质参数,本次勘查工作在充分收集前人水文地质资料的 基础上,结合本次工作目的和现场实际情况,根据前期工作大纲和本次勘察工作 计划,布置了相应的调查、勘探和水文地质试验工作。本次野外工作共完成的主 要实物工作量及成果见表 1-1。 3.2.1 水文地质调查 为了对评价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做进一步的了解,本次以 1:50000 水文地质图 作为调查底图对调查区进行水文地质调查。主要通过野外实地踏勘、水文地质点 调查访问的方式,根据 Google 地图卫星影像,结合实地勘察,对区域地形地貌 进行了区分;对调查区内现有水井、观测孔的位置(点位采用 RTK-GPS 系统定 位) 、地下水水位、用途、井深、井径、取水层位等信息在现场做了详细调查记 录,并尽量收集钻井资料(井结构、柱状图、水化学分析结果、抽水试验成果等); 对含水层岩性、结构、厚度进行了描述;收集调查区内地下水开发利用信息。 本次共调查了 103 个机民井点,并对各井点进行了水位统测(本次统测为枯 水期的水位),对不同机民井的开采位置分布、开采量以及开采层位做了相应的 了解,为后期超采区评价提供了相关资料;另外调查了若干个地表水点和泉点, 对评价区内的地表水和泉流量有了直观的认识。调查点的平面位置见图 3-1,详 细信息见附表 1。 38 图 3-1 调查点分布图 39 图 3-2 勘探孔和抽水试验点分布图 40 3.2.2 水文地质钻探及抽水试验 在广泛收集并仔细研究前人水文地质钻探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本次评价工作 要求,为了全面了解深圳市地下水分布及赋存特征,更准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量 计算和超采区评价,本次工作开展了水文地质钻探及抽水试验工作。项目组在全 市范围内有针对性的布设 80 眼补充勘察钻孔,并进行了 80 组抽水试验。通过钻 探工作了解评价区地层结构、含水层分布和地下水位特征,通过抽水试验,确定 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和水文地质参数,为后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提供参数初值。 评价区内钻孔分布及抽水试验井位分布情况如图 3-2 所示,详细信息见附表 2。 3.2.2.1 钻探工作 (一)布孔原则 1、以相关地质、水文地质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初步了解深圳市水文地质条 件的基础上,在所需了解的关键地区,合理布置勘探线,勘探线布设要求见表 3-2。 表 3-2 地下水类型 孔隙水 岩溶水 勘探线布置要求 勘查地区 勘探线布置要求 山间河谷、冲积 阶地地区 勘探线垂直地下水流向或横切各地貌单元布置,平 行河谷布置辅助勘探线。 冲洪积扇区 勘探线应沿扇轴布置,并在适当位置垂直轴线布置。 冲积平原、大型 盆地地区 勘探线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必要时可平行地下水 流向布置辅助勘探线。 滨海地区 在滨海平原,勘探线应垂直海岸布置;在河口三角洲 地区,勘探线一般应垂直海岸线及其主要河流流向 布置。 覆盖区 在汇水条件不好,岩溶发育不均匀的地区根据物探 资料,在隐伏断裂交叉部位和隐伏岩溶天窗区或物 探异常点布孔;在汇水条件有利及岩溶发育相对均 匀的地区可垂直构造线及地下水流向布置勘探线。 碎屑岩地区 应布置在厚层砂、砾岩分布区的断裂破碎带或裂隙 密集带;褶皱轴延伸方向剧变的外侧;岩层倾角由陡 变缓的地段;产状近于水平岩层的裂隙密集带;碎屑 岩与火成岩接触带;背斜的倾没端和向斜构造变动 显著地段以及地下水集中排泄地带。 岩浆岩和变质岩 地区 布置在断裂破碎带,岩脉发育带,不同岩体接触带, 风化裂隙发育带以及原生节理和空洞发育层。 裂隙水 41 2、勘探孔的布置应满足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开展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和地下 水超采区评价,以及划分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的需要。 3、勘探孔的孔位应综合考虑以下内容确定: (1)在充分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地层结构、水文地质结构依然不 清、急需勘查地段; (2)水文地质参数控制不足、急需试验地段; (3)物探解译急需验证地段。 4、每个钻孔的布置应目的明确,尽可能一孔多用,在满足查明含水层结构 和获取水文地质参数的基础上,有条件的钻孔应建成探采结合孔或纳入地下水 动态观测网。 (二)工作实施 本次野外水文地质钻探施工共投入 6 台 XY-100 型钻机,于 2017 年 2 月 2 日正式开工,各项施工任务于 5 月 10 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共计完成 80 眼水文 地质钻孔(图 3-2) ,总进尺 2342.8 m,钻孔详细见附表 2。 勘探孔施工严格执行钻孔单孔设计,均采用 Φ50 mm 钻杆+Φ115 mm 岩芯管 全孔段取芯钻进,采用 Φ50 mm 钻杆+Φ311 mm 三牙轮钻头回转扩孔,钻井施工 过程中对各勘探孔进行详细地质编录。终孔后采用 Φ311 mm 新钻头进行圆孔并 进行了孔深校正,深度以校正孔深为准。钻井、圆孔过程中采用优质泥浆护壁, 泥浆粘度 20 s,含沙量小于 10%,下管前对钻孔内进行换浆、排渣,换入泥浆粘 度 18 s,含沙量小于 5%。施工过程中生产用水均未污染地下水。 下管前根据地层柱状图确定滤水管位置,用钢尺丈量井管,检查井管质量并 按照下管顺序为井管编号,井管采用 Φ140 mm PVC 给水管,PVC 给水管采用热 熔连接,下管方法采用悬吊法下管,滤水管为钻眼滤水管,外围用滤网缠绕。下 管后,用钻机油压头动力将井管压到位,在外围填入滤料固定井管,滤料为 Φ4~8 mm 天然硬质砾石。洗井采用返浆、电潜泵联合洗井方式进行。直至水清砂净。 3.2.2.2 抽水试验 根据现场抽水试验获取含水层参数,是较为可靠的方法。为了查明评价区含 水层的渗透性能、测定水文地质参数(潜水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给水度) ,评价 含水层组的富水性,了解地下水、地表水及不同含水层组之间的水力联系,本次 工作对 80 个水文地质钻探孔均进行了抽水试验。 (一)基本要求 1、进行带观测孔的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求取水文地质参数;无合适观测孔 的水文地质钻孔或机井,可进行稳定流抽水试验。 2、抽水试验孔宜采用完整井。 42 3、可利用机民井或天然水点作观测点,当需布置专门的观测孔时,观测孔 布置应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和布设。 4、抽水试验应部署在能控制具有区域意义的不同含水层(组)的典型地段。 (二)计算方法 本次抽水试验采用完整井稳定流抽水试验公式计算水文地质参数,成果如附 表 7 所示。计算公式如下: { 𝐾= 𝑄 𝜋(𝐻 2 −ℎ2 ) ln 𝑅 𝑟 (3-1) 𝑅 = 2𝑆√𝐻𝐾 式中,K-渗透系数,m/d;Q-钻孔涌水量,m3/d;S-水位降深值,m;R— 抽水影响半径,m;r-抽水孔半径,m;H-含水层自然厚度,m;h-含水层抽 水时厚度,m。 3.2.2.3 试验结果分析 由于钻孔口径较小,导致本次抽水试验过程中,井损值较大,涌水量小,水 位稳定快,其试验结果偏小。参数计算结果只能作为局部小范围含水层参考值, 不能代表区域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在进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论述或地下水资源 量评价工作时,可参考本次抽水试验的结果,但仍需结合 1998 年国家建材局地 质工程勘察研究院《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相应地区水文地质参 数计算值取值。 3.2.3 水文地质物探 3.2.3.1 工作目的及方法 在全市五个典型区域通过水文地质物探工作,主要完成以下任务:①查明区 内第四系厚度及变化规律、地层岩性结构特征及含水层埋藏深度和富水性;②查 明岩溶发育区域岩溶发育情况及岩溶水分布及赋存情况;③查明构造发育区域地 层破碎率及构造带含水情况;④查明临海区域海水入侵情况;⑤查明基岩分布区 裂隙发育及基岩裂隙水分布、赋存情况。结合水文地质钻孔资料,控制和掌握深 圳市水文地质条件。本次物探工作采用高密度电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3.2.3.2 工作布置 水文地质物探由项目组委托深圳市新通物探工程有限公司完成。本次物探工 作利用高密度电法进行勘查,勘探 仪器为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 WGMD-9 超级高密度电法系统,该系统以 WDA-1 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为测控 43 主机。2016 年 11 月 15 日出队,12 月 20 日完成野外工作任务。在全市 5 个工作 区内完成物探剖面 21 条,测线总长度 20675 m,每个工区内至少 2 条剖面,在 局部区域内相互印证,完成工作量见表 3-3。具体工作布置见图 3-3。 表 3-3 物探方法 高密度电法 勘探 合计 物探工作量统计表 WT1 测线长度 (m) 300 WT2 300 WT3 900 WT4 900 WT5 180 WT6 180 WT7 4800 WT8 4800 WT9 2100 WT10 1240 WT11 1285 WT12 600 WT13 600 WT14 600 WT15 450 WT16 300 WT17 300 WT18 300 WT19 180 WT20 180 WT21 180 21 条 20675 剖面号 备注 宝安区 第四系松散孔隙水调查 龙岗区 岩溶水情况调查 大鹏新区、盐田区 海水入侵情况调查 宝安区 构造带含水情况调查 龙华区 基岩裂隙水情况调查 44 图 3-3 物探测线分布图 45 3.2.3.3 剖面解译成果 全部 21 条剖面解译成果详见附图 3,此处在各工作区内仅展示一条剖面解 译成果,用以说明该区水文地质条件。 1、第四系孔隙潜水调查区 该工作区位于宝安区同富康水田工业区西侧山脚种植区及东侧道路两侧,地 势较平坦,地表为松散土壤、土质干燥~略湿,测区西侧存有纵横交错的灌溉水 渠,水渠水位于地表向下约 0.5 m,测区内主要植被为农作物。 根据现场踏勘和周边相关钻探资料,工区自上而下地层依次为:砾质粘土、 全风化花岗岩、强风花岗岩、中~微风化花岗岩。 在该区共测 4 条剖面,分别为 WT1、WT2、WT3、WT4。以剖面 WT3(图 3-4)为例,该剖面位于水田工业区东侧,沿铁路延伸,东南——西北走向,测线 电阻率主要在 230~6000 欧姆米之间,自上而下层序性比较明显。浅表杂填土、 砾质粘性土电阻率呈现中低阻(230~1000 欧姆米),地表局部地段出现电阻率相 对高阻异常,推测为基岩裸露区,例如水平距离 400 m~580 m、760 m~810 m 两 段电阻率阻值呈中高阻(1000~2800 欧姆米)推测此二处为基岩风化破碎裸露区。 整体上,电阻率自上向下逐渐递增,深部花岗岩呈现高阻(3600~6000 欧姆米) , 阻值均匀,推测下伏基岩致密性相对较好。 根据各层电阻率值范围推测覆盖层中第四系松散孔隙水补给来源主要来自 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地下水水量中等~水量贫乏;下伏基岩水量贫乏。 2、岩溶水调查区 该工作区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碧新路与龙盛路交汇处东南侧龙兴寺,地势较平 坦,土质略湿,测区南侧与西南侧环绕有河流,河宽约 30 m,水位较浅,测区内 主要植被为人工草坪及树木。 根据现场踏勘和周边相关钻探资料,工区自上而下地层依次为:杂填土、淤 泥、粗砂、含角砾粉质粘土、微风化大理岩。 在该区共测 2 条剖面,分别为 WT5、WT6。以剖面 WT6(图 3-5)为例,该 剖面位于龙兴寺园内东部,地势平坦,东南——西北走向,测线电阻率主要在 50~7000 欧姆米之间,自上而下电阻率先降低后递增,层序性比较明显。浅部杂 填土电阻率呈现中阻(570~1900 欧姆米) ,地表局部地段出现电阻率相对高阻异 常,推测为局部土质干燥或松散填碎石区;中部存有一明显低阻层(50~500 欧姆 米) ,推测为淤泥、砂层、黏土层富水引起;深部呈现相对高阻(2800~7000 欧姆 米) ,推测为中、微风化大理岩,局部区域阻值较低(50~140 欧姆米),特异性较 明显,推断为溶洞,填充物为水或含水粘性土、淤泥、砂等。 根据各层电阻率值范围推测该区地下水水量丰富,主要富水层为淤泥、砂层、 46 黏土层,溶洞中见有岩溶水,但需结合其他方式进一步验证地下水储量。地下水 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与就近河流水补给。 3、海水入侵调查区 该工作区共布设三条测线,分别为 WT7、WT8、WT9。三条测线长度较长, 跨度较大,WT7 剖面位于深圳市东部大鹏新区地质公园路所处海湾,测线西北 ——东南走向;WT8 剖面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东山寺所处海湾,测线东南—— 西北走向;WT9 剖面位于深圳市盐田区东海道上,测线东南——西北走向。三条 测线所处位置均为海陆交接处,整体地势地貌平坦、交通便利。 以剖面 WT7(图 3-6)为例,该剖面位于深圳市大鹏区地质公园路所处海湾, 地形较平坦,西北——东南走向,测线电阻率主要在 0.1~5200 欧姆米之间,主 要表现为电阻率值临近海岸线一定范围内电阻率值整体极低,如图中深蓝~蓝所 示;随着测线远离海岸线电阻率值趋于正常。其中近海部分电阻率值极低(0.1~37 欧姆米) ,推测该区为海水严重侵入区。远海部分电阻率值自上而下呈一定的层 序性,电阻率值逐渐增加,推测为海水未侵入区。 海水侵入区,不同岩土层无特异性表现,整体表现为受海水影响电阻率值极 低;海水未侵入区不同的电阻率范围代表不同的岩土层,如浅部绿~绿黄(50~270 欧姆米)为覆盖层,下部绿黄~黄褐色为(270~1500 欧姆米)为基岩风化层;深 部褐黄~兰红(1500~5200 欧姆米)为较完整基岩。 根据各层电阻率值范围推测该区临近海岸线端地下水主要为海水,水量丰富, 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海水侵入补给;远离海岸线端地下水主要为淡水,水量丰 富,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或就近河流水补给。其中离海岸线约 2320 m 处为海水严重侵入区边线位置。 剖面 WT8 和 WT9 物探所反映的地层及海水入侵情况与 WT7 类似,在此不 再赘述。由剖面 WT8 可知,离海岸线约 2380 m 处为海水严重侵入区边线位置, 2380 m~2700 m 为海水轻度侵入区范围。由剖面 WT9 可知,离海岸线约 470 m 处为海水严重侵入区边线位置,470 m~1420 m 为海水轻度侵入区范围。 4、构造带调查区 该工作区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大树林公园东北侧群山中,地形起伏较 大,山体高差相对较大,根据相关地形资料,最大高差约为 115 m,测区内植被 茂盛,主要覆盖植被为灌木等。 根据现场踏勘和周边相关钻探资料,工区自上而下地层依次为:砾质粘土、 全风化花岗岩、强风花岗岩、中~微风化花岗岩。 在该区共测 2 条剖面,分别为 WT10 和 WT11。以剖面 WT11(图 3-7)为 例,该剖面位于石岩大树林公园东北侧群山中,局部地形起伏较大,山体高差相 对较大,剖面线西南——东北走向,测线电阻率主要在 100~6000 欧姆米之间, 47 电阻率自上向下逐渐递增,层序性较明显。浅部砾质黏土、全风化层土电阻率呈 现中~低阻(100~1300 欧姆米) ,地表局部地段出现电阻率相对高阻异常,推测 为基岩裸露区;深部呈现相对中~高阻(1800~4800 欧姆米)为中~微风化花岗岩; 水平距离 520 m~600 m 高阻区间存有低阻区域,阻值较低(100~1000 欧姆米), 特异性较明显,推测该处为断层 F1’,断层中浅部阻值相对较低,深部阻值相对 较高,推测断层区域浅地表含水量相对较高,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断层中 下部地下水较贫乏,主要补给来源为浅层地下水下渗。 根据各层电阻率值范围推测该区构造带中地下水水量贫乏,地下水补给来源 主要为大气降水下渗补给。 5、基岩裂隙水调查区 该工作区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羊台山,东侧毗邻福龙路,南侧为龙华水库、高 峰水库,剖面线主要布置于龙华水库北侧、西北侧。该处属海岸山脉高丘陵地, 山势上陡下缓,溪谷与山脊相间分布、错落有致。羊台山地质构成主要为燕山四 期花岗岩,测区内植被茂盛,主要覆盖植被为灌木等。 根据现场踏勘和周边相关钻探资料,工区自上而下地层依次为:砾质粘土、 全风化花岗岩、强风花岗岩、中~微风化花岗岩。 在该区共测 10 条剖面,以剖面 WT13(图 3-8)为例,该剖面位于工作区中 部,西南——东北走向,电阻率主要在 1~6500 欧姆米之间,特异性较明显。浅 部砾质黏土、全风化层土电阻率呈现中~低阻(1~300 欧姆米) ,地表局部出现电 阻率相对较高的基岩裸露区;深部呈现相对中~高阻(1387~4800 欧姆米)的中~ 微风化花岗岩;其中高阻区内夹有低阻区,阻值相对较低(300~877 欧姆米) ,阻 值均匀,推测为基岩破碎区,含水量相对较高。 根据各层电阻率值范围推测该区基岩破碎带及裂隙中地下水水量中等~丰富, 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下渗补给及较高处基岩裂隙水渗流补给;较浅部 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渗流补给,水量丰富。 48 图 3-4 WT3 物探剖面解译成果图 图 3-5 WT6 物探剖面解译成果图 49 图 3-6 WT7 物探剖面解译成果图 图 3-7 WT11 物探剖面解译成果图 50 图 3-8 WT13 物探剖面解译成果图 51 3.2.3.4 物探勘测成果分析 本次地球物理勘探工作选用了高密度电法,基本完成了各工作区勘察任务, 查明了各工作区地层岩性和地下水分布、赋存情况。 解译结果表明,水田工业区第四系孔隙潜水水量贫乏~中等;龙兴寺附近覆 盖性岩溶发育,岩溶水水量丰富;羊台山龙华水库附近基岩裂隙发育,破碎带分 布较多,基岩裂隙水水量丰富。另外,此次物探工作也初步探明石岩街道大树林 公园地区断层大致位置以及其富水性情况,该条断层富水性较差。 针对海水入侵的物探调查工作成效明显,分析可知,临海区域存在海水严重 侵入现象,临海区地下水主要为海水,水量丰富,由测线 7 所示大鹏新区海水严 重侵入距离约 2320 m;由测线 8 所示海水严重侵入距离约 2380 m,轻度侵入区 段为 2380 m~2700 m;由测线 9 所示盐田区严重侵入距离约 470 m,轻度侵入距 离约 470 m~1420 m,远海区主要地下水为淡水,水量丰富。结合原有海水入侵 区域平面图及本次物探成果,可以发现工区内海水严重入侵区域基本未变,其中 大鹏新区海水轻度入侵区域向西扩散一定范围约 130 m,盐田区海水轻度入侵区 域向西北向扩散约 320 m。海水入侵边线基于海岸线基本未变,局部区域轻微变 化推测是由气象、水文、季节等自然因素改变造成的地下水运动而引起的。 3.2.4 地下水监测 3.2.4.1 地下水监测工作发展历史及现状 深圳市地下水资源的保护、规划和监测工作得到深圳市水务局的高度重视, 2010 年 9 月,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已完成了《深圳市地下水监测网站初步设 计》工作。全市共设计布设监测站井 106 口,其中基本监测站 86 个,包括水位 基本监测站 52 个(同时观测水温),水质基本监测站 34 个(包括水量基本监测 站 4 个) ,统测站 20 个(均作为水质和水位监测站),自动监测站 30 个(包括 10 个水质和水位自动监测站)。 2010 年 11 月 26 日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就“深圳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及 前期工作”项目进行公开招标,2011 年 1 月 28 日深圳市水务局、深圳市节约用 水办公室和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签订三方协议开展深圳市地下水动态监 测网站前期建设工作。根据《地下水监测规范》(SL183-2005)和《深圳市地下 水监测网站初步设计》 ,初步布设地下水监测井 30 眼,其中 8 眼自动监测井,22 眼人工监测井。监测采用以人工监测为主、自动监测为辅的监测方式。从 2011 年 6 月开始,进行每个月一次的人工监测,一直持续到 2013 年 3 月。期间,监测 井数量和位置略有变动。 52 2015 年深圳市水务部门重启了对这 30 口监测井的监测工作,其中 8 眼自动 监测井,22 眼人工监测井。采用以人工监测为主、自动监测为辅的监测方式,每 10 天监测一次地下水水位和水温,每个季度取样分析一次水化学常规项目。 至此,深圳市水务部门目前布设的 30 眼监测井监测年限为 2011 年 6 月— 2013 年 3 月和 2015 年一整年。监测期内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监测井的位置和数量 略有变动。 通过本次补充野外实地调查,发现这其中 22 个人工监测井是利用民井或古 井改造而来,均为浅层潜水监测井,井深均较浅,调查发现已有 4 个人工监测井 已被破坏;另外 8 个是为了建自动监测站而打的钻井,井深较大,而这 8 个之中 有一个是居民的取水井(JC-034),由于各种原因,也有 2 个自动检测井被破坏。 所以原有的 30 个监测井中仍有 24 个监测井位置没有更改,其中 18 个人工监测 井,6 个自动检测井;剩余 6 个监测井的由于被破坏位置有所变化。 另外,通过前期资料收集,目前掌握的以往地下水监测资料显示 2011 年之 前深圳市曾布设地下水监测井 16 眼,监测时间长短不一,监测序列较长的有 6 眼,其中有 3 眼已划入深圳市水务局地下水监测站网中,现在仍然在持续监测, 分别为现有监测井 JC-048、JC-064、JC-068,其他监测井由于无专人管理和维护, 已基本报废。 由于地下水监测资料有限,本次评价工作将综合分析这 43 眼新、老监测井 监测数据。从区域分布上看,大亚湾地下水系统共有 4 个监测井,其中 JC001 号 监测井已被破坏,另设新井替之;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共布设 4 个监测井,其中 JC015 号监测井已被破坏;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共布设 3 个监测井,其中 JC035 号监测井已被破坏,另设新井替之;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共布设 11 个监测井, 其中 JC011 号新监测井已被破坏,另设新井替之,LJC-11、LJC-12、LJC-14、LJC15、LJC-16 号监测井为历史上曾出现的监测井,现已不存在;深圳河流域地下水 系统共布设 6 个监测井,其中 JC060 号新监测井已被破坏,对其进行了修复; LJC-01 号监测井为该地区曾布设的 1 眼监测井,现已不存在;深圳湾地下水系 统共布设 4 个监测井,其中 LJC-04、LJC-05 为此前布设的长期监测孔,监测数 据延续到 2015 年;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共布设 5 个监测井,其中 LJC-08、LJC10 号监测井为该地区曾出现的监测井,现已不存在;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共 布设 3 个监测井,其中 JC097 号监测井已被破坏,另设新井替之;珠江口地下水 系统共布设 3 个监测井,均为前人布设,其中 LJC03 仍然在监测,LJC07 和 LJC09 号监测井现已不存在。 深圳市水务局地下水监测站网布设具体情况详见表 3-4 和图 3-9。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调查收集的主要为深圳市水务局布设的地下水监测井监 测数据,其他部门布设的地下水监测井并未在列,此处不进行说明。 53 表 3-4 序号 监测 监测井号 监测点位置 监测层位 1 JC-047 宝安区光明新区光明污水处理厂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45270.35 100714.95 2015-2016 2 JC-086 宝安区松岗街道塘下涌一村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48497.51 93375.30 2015-2016 JC-087 宝安区公明街道李松朗村 122 栋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48507.68 97768.24 2015-2016 4 LJC-08 宝安区全升昌墙外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44472.35 90043.98 2008-2009 5 LJC-10 宝安区澳维力工业园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44499.89 87991.49 2008-2009 6 LJC-03 南山区仓前村古井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18229.72 100159.68 2011-2015 LJC-07 宝安区西乡村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23149.09 96399.30 2008-2009 8 LJC-09 宝安区海上田园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40689.62 86143.45 2008-2009 9 JC-097 宝安区民治街道龙塘村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32212.77 109875.01 2015-2016 JC-101 宝安区观澜街道库坑社区新围村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32212.77 109875.01 2015-2016 11 JC-105 龙岗区平湖街道山厦村大井路 41 号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37261.27 121040.86 2015-2016 12 JC-068 南山区石洲北路沙河东路路口 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 19015.41 105065.62 2008-2015 JC-070 南山区桃源街道垃圾填埋场 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 24244.58 106548.81 2015-2016 LJC-04 南山区深湾一路 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 17876.31 105342.93 2011-2015 LJC-05 南山区大沙河铜鼓 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 20232.34 104688.48 2011-2015 3 7 10 13 14 15 水文地质单元 深圳市地下水监测站网布设明细表 茅洲河流域地 下水系统 珠江口地下水 系统 观澜河流域地 下水系统 深圳湾地下水 系统 54 X Y 起止时间 16 JC-058 龙岗区南湾街道吉厦村吉盛路 32 号 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 27474.84 125290.70 2015-2016 17 JC-059 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村 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 26878.74 124279.52 2015-2016 JC-063 罗湖区东华园林有限公司 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 21021.19 124283.31 2015-2016 19 JC-060 龙岗区布吉街道三联村水经学校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28379.50 120831.00 2015-2016 20 JC-064 福田区老干部活动中心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19398.42 118718.66 2008-2015 21 LJC-01 罗湖区黄贝岭村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20225.24 123186.10 2008-2011 22 JC-011 龙岗区简湖路简一小区间湖世居 5巷5号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39137.55 136079.34 2015-2016 23 JC-037 龙岗区坑梓街道沙田社区梓田 2 路2号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42786.79 151436.07 2015-2016 24 JC-046 龙岗区坪地街道坪西社区花园老 屋球场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43305.36 139114.59 2015-2016 JC-065 龙岗中心城区新屯老屋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36967.90 133759.95 2015-2016 JC-048 龙岗区龙岗街道龙岗幼儿园 碳酸岩类岩溶含水层 40361.82 137156.20 2009-2015 27 JC-056 龙岗区横岗街道大康莘塘村 47 号 碳酸岩类岩溶含水层 29943.61 131895.68 2015-2016 28 LJC-11 龙岗区百富城 碳酸岩类岩溶含水层 40707.50 136146.12 2009-2011 29 LJC-12 龙岗区钢材市场 碳酸岩类岩溶含水层 40697.68 136754.76 2009-2011 30 LJC-14 龙岗区圳埔 碳酸岩类岩溶含水层 38057.22 134743.74 2009-2010 18 25 26 深圳河流域地 下水系统 龙岗河流域地 下水系统 55 31 LJC-15 龙岗区中港厨具 碳酸岩类岩溶含水层 37974.40 134631.92 2009-2010 32 LJC-16 龙岗区南龙工业园 碳酸岩类岩溶含水层 37800.45 134549.09 2009-2010 33 JC-030 龙岗区坪山街道环坪社区禾场头 碳酸岩类岩溶含水层 34096.70 145093.04 2015-2016 JC-034 龙岗区坪山街道金龟社区上塘村 块状岩类裂隙含水层 32411.56 152090.08 2015-2016 35 JC-035 龙岗区金田路田头市场站新区村 4号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36 JC-013 龙岗区葵涌街道罗屋田水库坝下 碳酸岩类岩溶含水层 30141.49 154787.47 2015-2016 JC-015 龙岗区葵涌街道比亚迪中学旁 碳酸岩类岩溶含水层 29300.90 153993.80 2015-2016 JC-017 龙岗区葵涌街道黄屋一巷黄屋村 养鸡场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30384.63 153371.60 2015-2016 39 JC-019 龙岗区葵涌街道土洋新屋村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26981.54 150837.56 2015-2016 40 JC-001 南澳街道东涌沙岗夏日客栈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12964.30 168587.30 2015-2016 JC-002 南澳街道西涌社村 48 号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11829.85 162304.92 2015-2016 JC-008 龙岗区大鹏街道水贝村 31 号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23172.16 159041.13 2015-2016 JC-009 龙岗区大鹏街道布锦村 37 号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22158.87 158905.42 2015-2016 34 37 38 41 42 43 坪山河流域地 下水系统 大鹏湾地下水 系统 大亚湾地下水 系统 56 35741.20 150941.60 2015-2016 3.2.4.2 地下水监测存在的问题 (1)地下水监测站网布设起步较晚,历史资料缺乏 深圳市在地下水资源监测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曾有部分零散、非连续观 测的监测井也由于无专人管理和维护,已基本报废。深圳市地下水动态监测方面 所作的工作较少,特别是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目前只是建 立了地下水监测的初步框架,布设监测孔 30 眼,远落后于国外和国内其他城市, 因此尽快建立完善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已迫在眉睫。 (2)专用监测井缺乏,监测设备陈旧,监测手段落后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地下水监测工作中大部分依靠各行业的生产井兼作监测 井,地下水位受抽水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很大,对资料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而且 由于生产井经常因淤塞或其他原因报废,导致地下水监测井更换较频繁,观测资 料连续性较差。同时,有些监测井委托观测员进行地下水监测,存在技术素质差, 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导致地下水监测精度不高、数据可靠性差。在地下水水位监 测中还有很多采用人工监测,仍普遍采用测绳加吊锤或音响器的方法,监测设备 和监测手段比较陈旧落后。 (3)地下水监测站网布设结构不合理 目前深圳市地下水动态监测处于前期阶段,仅有 30 个监测站井,总体上数 量偏少,分布不均,无法在空间上代表整个市地下水动态全貌。目前的监测采用 以人工监测为主、自动监测为辅的监测方式,由于深圳市全市区域大,监测井点 分布范围广,采用人工监测的方法非常费时费力,人工监测的频次太低,时间上 也难以反映地下水动态特征,不利于监测资料的分析和利用。 应增加监测井数量,扩大监测井覆盖范围,根据地下水动态类型分区、分级, 做到了平面上点、线、面相结合,垂向上浅、深分明,满足代表性和均匀性特点。 3.2.5 水质分析 水质简分析由项目组完成,共取样 80 组,均来自本次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中 所打钻孔。本次水质分析工作主要检测了各钻孔中地下水的常见理化性质,包括 硬度、碱度、酸度、CO2 含量、矿化度、pH、常规阳离子(Na+、K+、Ca2+、Mg2+) 和阴离子(Cl-、HCO3-、CO32-、OH-),旨在确定深圳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情 况。水质简分析结果详见附件。 3.2.6 土工试验 土工试验由项目组完成,从本次工作中所打的 80 眼水文地质钻孔中取出共 57 图 3-9 深圳市地下水监测井分布图 58 335 段岩土样,在实验室中对其中的 291 段岩土样做了相关土工试验,试验主要 注重测试与地下水运移和赋存相关的土力学相关性质,比如含水率、孔隙比、渗 透系数等,为分析深圳市地下水分布特征和计算地下水资源量奠定基础。土工试 验结果详见附件。 3.3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特征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将本市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 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包括层状岩类裂隙水和块状岩类裂隙水)、碳酸盐岩类裂 隙溶洞水(岩溶水) ,如图 3-10。根据前人相关研究及本次水文地质勘查成果可 知,各水文地质单元内这三类地下水相互联系密切,互为补排,各层之间也并无 明显隔水层,可视为统一的含水系统。上覆松散岩类孔隙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向下径流,补给下伏的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山区高处基岩中的裂隙水,沿裂隙 流动,向下补给低处的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岩溶水。 3.3.1 松散岩类孔隙水 3.3.1.1 冲、洪积砂砾层含水岩组 该类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的卵砾石层、砾砂层、中粗砂层、 中砂层及细砂层中;松散堆积层中的粘性土层一般透水性及富水性差,属相对隔 水层,现有资料显示未见有连续的隔水层。 深圳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各大小河流两岸及沿海地 区,含水层为第四纪晚期及近期的冲、洪积层和海积层,面积约 375.18 km2。茅 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的茅洲河及其支流沿线地区,珠江口地下水系统分区的 滨海地区,深圳湾地下水系统分区的大沙河三角洲,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的深圳河口三角洲、布吉河和沙湾河沿岸,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的观澜河 及其支流沿岸,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的龙岗盆地,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分区的坪山盆地,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分区的葵涌盆地和大亚湾地下水系统分区的 王母一带,岩性以含砾粗砂、亚砂土、砾石间粘土为主,其中西乡、大沙河、深 圳水库南侧及葵涌盆地、王母等地含水层以含砾粗砂、卵石、砾石、含砾亚砂土 为主;布吉河、深圳河口三角洲及滨海平原区含水层为亚砂土、含砾亚砂土、砂 砾石间粘土;海积层为淤泥或粘土间砂砾石。 冲、洪积砂砾层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存储空间和透水通道,在 有充足的补给来源的情况下为富水层,如大沙河河口段,深圳水库下游沙湾河段。 但由于该层分布不稳定,厚度较小,同时受到补给来源及补给量的限制,一般单 井涌水量为 100~300 m3/d,属中等~富水。一般傍河带砂变粗,含泥量减少, 59 涌水量增大。局部地段砂砾层富水性较差,如福永凤凰、黄田等。 3.3.1.2 残坡积层含水岩组 残积物和坡积物多混在一起,难以划分界线。区内见有角砾碎屑残坡积层、 花岗质岩石蛋残坡积层及红壤型风化壳三种类型。 残积层及坡积层大多以砾质粘性土、砂质粘性土、粉质粘土为主,其富水性 及透水性较差,同时在基岩裸露的山区,由于残积层及坡积层大多分布为高陡的 山坡地带,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与赋存,富水性差,水量贫乏,局部地段受下部 不透水基岩的顶托,在其底部可形成上层滞水。 在河谷平原、山前平原及滨海平原松散沉积层底部的残坡积土层,一般位于 地下水位以下,但由于其赋水空间小、透水性差,富水性差,泉流量一般为 9.50~ 59.61 m3/d,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 100 m3/d。 3.3.2 基岩裂隙水 坚硬基岩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各种裂隙,包括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 地下水贮存并运移其中,从而构成基岩裂隙水,又按基岩类型不同而分为块状岩 类裂隙水和层状岩类型隙水。区内基岩有燕山期和加里东期的花岗岩、斑状花岗 岩;中元生界长城系片岩、变粒岩;泥盆系砂岩、砂砾岩、泥岩;石炭系砂岩、 泥岩、灰岩、大理岩;侏罗系砂岩、粉砂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白垩系砂砾 岩;古近系复成分砾岩、石英砂岩。基岩面积共约 1542.24 km2。 3.3.2.1 块状岩类风化裂隙含水层 本市块状岩类为燕山期、加里东期的花岗岩和侏罗系火山岩,分布广泛,面 积约 1062.02 km2,主要分布于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分区南澳~盐田~坝岗一带的 海岸山系、大亚湾地下水系统分区的七娘山、深圳湾地下水系统分区的蛇口地区 及羊台山岩体等地,为花岗岩和火山岩分化裂隙含水层。其富水程度因岩石的风 化程度,裂隙发育程度不同而异。 花岗岩岩性主要以细粒、细粒斑状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细粒斑 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混合花岗岩为主,均不同程度地含有裂隙水,富水性因不 同地段而异,富水性贫乏~丰富,东部地区富水性较好,富水性属中等~富水, 如盐田、下沙、南澳、葵涌等地,单井出水量在 500~600 m3/d;而西部区的福永、 公明等地属地下水水量贫乏地区,单井涌水量 100~200 m3/d。 火山岩多为硬脆性岩石,在地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裂隙一般较稀疏, 呈开启状态,其延伸较长,相互穿插连通,在岩体内形网脉状的赋水及透水空间, 60 图 3-10 深圳市地下水类型分布示意图 61 有利于地下水的赋存与运移。由于受地质构造作用影响的差异,裂隙发育程度存 在差别,其富水性不均一,局部地段的富水性较差。 富水块段有:大亚湾地下水系统分区的七娘山火山岩体、南澳花岗岩体;大 鹏湾地下水系统分区的葵涌花岗岩体、梧桐山火山岩体;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分区的三洲田水库一带的花岗岩体。根据《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中测量数据结果表明,该类岩体径流模数为:10.50~14.36 L/(s·km2)。 中等富水的块段有: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分区的下沙~背仔角~盐田沿海一带 的花岗岩体、坝岗笔架山火山岩体;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的坪地花岗岩体、 深圳湾地下水系统分区的蛇口花岗岩体、羊台山花岗岩体。根据《深圳市地下水 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测量数据结果表明,该类岩体径流模数为:6.35~9.73 L/(s·km2)。 含水贫乏的块段有: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的坪山望天海螺花岗岩体; 珠江口地下水系统分区的松岗~福永混合花岗岩体;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光明花岗岩体。根据《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测量数据结果表明, 该类岩体径流模数为:0.00~3.54 L/(s·km2)。 总体来说,块状岩类以含水中等~富水为主。 3.3.2.2 层状砂岩、砂砾岩岩类风化裂隙孔隙含水层 本市层状岩类为泥盆系石英砂岩、砂砾岩、泥岩;石炭系下统测水组和大湖 组泥质砂岩、含砾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炭质页岩;侏罗系下统金鸡组的石英 砂岩、页岩;侏罗系中~下统塘厦组石英砂岩、粉砂岩、凝灰质砂岩;古近系莘 庄组红色砾岩及中~新元生界片岩、变粒岩等,面积 480.22 km2,分布于大亚湾 地下水系统分区的大鹏杨梅坑、南澳西涌,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分区的排牙山~葵 涌,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的石井~碧岭、金龟、坑梓,龙岗河流域地下水 系统分区的龙岗~横岗~莲塘地区、平湖、清林径水库,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分区的布吉一带,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的观澜街道,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 统分区光明等地。 总体上,该含水岩组呈塑性的泥质类岩层较多,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塑 性形变,破坏以剪断为主,常形成闭合乃至隐藏的裂隙,裂隙密度大,张开度差, 延伸长度较短,使其缺少地下水的赋存空间及径流通道,因而多数块段含水贫乏, 少数富水性中等。 富水块段有: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分区的排牙山~葵涌泥盆系岩石、坪山河流 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的石井~碧岭泥盆系岩石、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的布吉 石炭系岩石。根据《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测量数据结果表明, 该类岩体径流模数为:12.89~13.64 L/(s·km2)。 62 中等富水块段有:大亚湾地下水系统分区的南澳杨梅坑及南澳西涌泥盆系岩 石;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的金龟侏罗系金鸡组岩石、坑梓~马塘石炭系岩 石;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的观澜塘厦组岩石。根据《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 查与评价报告》中测量数据结果表明,该类岩体径流模数为:6.76~10.00 L/(s·km2)。 含水贫乏的块段有: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的坑梓古近系岩石;龙岗河 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清林径水库古近系岩石和侏罗系岩石、横岗街道石炭系岩石; 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的观澜街道侏罗系岩石;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的莲塘地区石炭系岩石和沙湾地区侏罗系岩石;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的光 明及公明一带中古生界岩石等。根据《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测 量数据结果表明,该类岩体径流模数为:0.00~1.61 L/(s·km2)。 3.3.3 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岩溶水) 岩溶水是指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由于岩溶作用使碳酸盐岩类发 育了较多与较大规模的裂隙与溶洞,为地下水提供了理想的储运空间。深圳市岩 溶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单井平均涌水量大于 1000 m3/d,是深圳市可供开发利 用的主要地下水类型之一,亦可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储备水源。深圳市岩溶水含 水层主要为石蹬子组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含水层和壶天组大理岩、灰岩含水层, 但两组地层出露极少,绝大多部分被第四系覆盖或埋藏在古近系、侏罗系和石炭 系地层之下。因此,本市岩溶可分为覆盖型和埋藏型两类。覆盖型主要分布于龙 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横岗、龙岗、坪地;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的坪山 街道;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分区的葵涌盆地。埋藏型主要分布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 统的坑梓镇,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的平湖街道、松子坑水库、炳坑水库、石桥 坜水库周围,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的观澜街道、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的布吉 街道等地,平湖局部地段偶有揭露。 3.3.3.1 覆盖型岩溶水文地质特征 覆盖型岩溶主要是指发育在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的岩溶地层。 本次工作在可溶岩分布区布设了 29 眼钻孔,并收集了大量该区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资料,在综合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说明深圳覆盖型岩溶水文地质特 征。 深圳市覆盖型岩溶地层主要分三个区域:横岗~龙岗~坪地地区、坪山~坑 梓地区、葵涌盆地。 1、横岗~龙岗~坪地岩溶区 横岗~龙岗~坪地地区岩溶地层主要为壶天组大理岩、灰岩含水层,呈北东 向展布,长约 12 km,宽约 1~5 km,地形地貌呈宽缓的河谷平源,位于龙岗河 63 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中部,现为龙岗区主要的城市建成区,面积约为 45.19 km2。 新生村附近岩溶地层以大理岩为主,被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基岩面呈波 状起伏,堆积层厚度在 5.81~28.87 m,标高在 6.13~28.43 m。据前人钻孔资料 得知,该地区一般溶洞高 0.30~3.0 m 左右,最高达 28.93m。单孔溶洞总高可达 29.63 m。溶洞主要发育于深度 50~60 m 以上地段,多数无充填或只有在洞底充 填少量由洞壁崩落的岩块,少数溶洞呈半充填或全充填。该地段溶洞多,岩溶率 大,地下水活动通道连通性较好,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石岗村附近岩溶地层以石灰岩为主,厚度大于 200 m,岩层被第四系松散堆 积层覆盖,厚度在 4~10 m,最厚达 51.11 m,最薄 2.7 m。岩溶发育深度一般在 地面下 50m 以内,局部稍深,溶洞多沿裂隙和断层带附近发育,形状不规则,呈 条带状。溶洞高度一般为 0.50~1.20 m,多数溶洞被泥、砾、粉砂及灰岩碎块半 充填,少数全充填。局部地段含水层具有一定的承压性。 2、坪山~坑梓岩溶区 坪山~坑梓地区岩溶地层主要为石蹬子组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含水层,呈 北东向展布,位于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中部,长约 10 公里,宽 1~3 km, 面积约为 26.29 km2。 坪山镇岩溶地层主要由大理岩组成,总厚度大于 700 m。该地层被第四系冲、 洪积相覆盖,第四系厚度为 1.4~21.5 m,一般为 5~9 m,其厚度受基岩面所制 约。岩溶发育方式以地下溶洞为主,溶洞无充填或半充填。岩溶发育程度一般受 断裂和裂隙控制,在断裂带和裂隙密集带及其附近,由于岩石相对较破碎,溶洞 和溶蚀裂隙发育,地下水富水性强;断裂和裂隙不发育地段,岩石相对较完整, 溶洞和溶蚀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差。因此,该区段岩溶水富水性极不均匀,富水 地段处于南侧与泥盆系接触、北侧与测水组接触的断裂带部位。本区石井社区咸 水湖村附近为岩溶水排泄区,该地泉群作为岩溶水的天然露头,其涌水量可达 1175 m3/d,地下水连通试验表明,岩溶水贯通性良好,地下水在岩溶管道中的流 速达 8.26~28.80 m/d。 坑梓镇岩溶地层主要由灰岩组成,岩层覆盖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及古近系地 层之下,岩性为灰色结晶灰岩与白云质结晶灰岩互层,在接触变质作用下变质为 中—细粒大理岩与微细粒白云质大理岩互层, 基岩顶面凹凸不平,高差 2~18 m。 该区岩溶发育良好,岩溶透水性良好,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单井涌水量最大为 1350 m3/d,最小为 795 m3/d,属中等~强富水区。 3、葵涌盆地岩溶区 葵涌盆地岩溶地层主要为石蹬子组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含水层,分布面积 约 6.32 km2。岩性为结晶灰岩、大理岩、白云质灰岩夹少量泥质粉砂岩,岩层厚 度大于 123 m。该地区岩溶地层亦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根据钻孔揭露情况,第 64 四系厚度最大 33.82 m,最小 3.2 m,平均约在 15~20 m 之间。本区岩溶不但非 常发育,而且规模特别大,地表岩溶发育形态表现为地表塌陷,溶洞发育深度在 100 m 以内,其中 50 m 以上最为发育。岩溶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总体上受区内 较大的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其次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岩溶 发育,如罗屋田水库下游的上升泉就是发育在花岗岩与灰岩的接触部位。 经连通试验表明葵涌岩溶区地下水连通性良好,测得地下水流速为 18.26~ 28.8 m/d。另根据收集资料,本区断裂带附近有地下暗河系统发育,地下暗河的 发育方向与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 区内岩溶水极为发育,主要分布于镇区一带,一般单井涌水量在 1000 m3/d。 葵涌镇自来水厂的在可溶岩含水层中的两口取水井(机井)单井涌水量可达 7000 m3/d;位于罗屋田水库下游 500 m 左右的岩溶水上升泉作为本区的一个岩溶水地 表出露点,其涌水量为 2200~2600 m3/d。据《深圳市葵涌镇地下水资源勘查和 评价报告》中计算结果可知,罗屋田水库有渗漏现象,渗漏量在 8000~9000 m3/d, 即每年 292~328 万立方米,均补给到了地下水中。由此可以看出,葵涌岩溶区的 大理岩、灰岩为极富水的含水岩组。 3.3.3.2 埋藏型岩溶水文地质特征 埋藏型岩溶地下水主要是指发育在被古近系莘庄组,侏罗系中统塘厦组和石 炭系下统测水组覆盖下的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的岩溶地下水。 1、埋藏在莘庄组下的岩溶地下水 主要分布在坑梓镇和松子坑水库周围,面积约 19.25 km2。上覆岩层岩性为 砾岩夹含砾细粒杂砂质长石石英岩,地貌以中低台地为主。冲沟切割强烈出可对 地下岩溶水进行有效补给。在坑梓镇曾有前人钻孔揭露古近系莘庄组地层下的石 磴子组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含水层,炭岩岩芯破碎,裂隙发育,水迹明显,出 水量在 1000 m3/d 以上。根据 1:5 万区域水文普查报告,埋藏在古近系莘庄组下 的岩溶地层受深圳断裂带控制,断裂发育,石灰岩地层破碎,岩溶发育,泉水成 群出现,矿坑涌水量大。 2、埋藏在塘厦群下的岩溶地下水 主要分布在平湖、观澜、布吉地区,面积约为 170.61 km2。塘厦组地层大面 积覆盖下的是石蹬子组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含水层,地貌上为低丘陵高台地, 冲沟切割强烈时对下层岩溶水补给较为有利。据平湖辅城坳雅华钟表厂施工一口 水井柱状图资料可知,该井井深 67.38 m,在 43.38 m 以下见石磴子组的深灰色 石灰岩,岩心破碎,裂隙发育,裂隙表面水迹明显,局部见有小溶洞,涌水量达 300 m3/d。 3、埋藏在测水组下的岩溶地下水 65 主要分布在回龙铺、炳坑水库、石桥坜水库、沙湾坪安等地区,面积约为 165.5 km2。上述地区测水组岩性主要为砂岩,地貌上以低山、丘陵为主,断裂构造发 育,且测水组岩性含水性较好,很易与下伏的石磴子组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含 水层产生水力联系,补给深部地下水。因此,下伏岩溶含水层补给条件尚好。 以横岗荷坳煤矿为例,该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上覆岩层一般厚度 10~23 m, 低洼处泉水出露,单泉流量 0.1~0.5 L/s,断裂带处的岩溶大泉最大流量可达 64.85 L/s。 上述三个地区是埋藏型岩溶水的主要分布地区,但随地形以及构造的影响, 各地上覆岩层的厚度变化较大。岩溶水是本市最为丰富的地下水类型,单井平均 涌水量大于 1000 m3/d,但岩溶发育程度、溶洞和溶蚀裂隙的相互沟通程度、溶 洞填充程度及填充物性质的不同,使得岩溶含水层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富水性 相差悬殊,水力传递能力也因地而异。 3.4 区域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3.4.1 地下水的补给特征 深圳市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山前侧向径流补给,地表 水入渗补给。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主要受大气降雨量及入渗系数的影响,据深圳市各雨量 站多年的降雨量观测资料,本区年降雨总量分布不均,呈现东多西少的特征。 在平原周边与山地相邻的台地第四系裂隙孔隙水,地下水还会受到山区地势 较高处的侧向径流补给。 地下水的另一重要补给为河流侧向补给,这种补给主要发生在丰水季节,河 流水位高于其两侧平原地带的潜水位,通过砂砾层孔隙补给潜水,从而间接的补 给第四系覆盖下的基岩裂隙水或岩溶水。此外,修建水库、农田灌溉、坑塘积水 都会使地下水获得新的补给,修建于块状岩类上(主要是花岗岩)的水库,由于 基岩裂隙较发育,或有断层通过,由此对地下水有一定的补给量,如铁岗水库、 三洲田水库等,而修建于层状岩类上(石炭系、老第三系、侏罗系)的水库,由 于岩石的裂隙开启度及连通性差,表部风化残积层粘土含量高,隔水性好,因而 对地下水的补给量相对要小一些,如清林径水库、松子坑水库、深圳水库等。 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主要分布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块状岩类裂隙 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为砂土层,主要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在 丰水期,茅洲河及其支流水位上涨,当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时,河流通过砂 砾层补给地下水;另外,第四系孔隙水还会受到山区基岩裂隙水的侧向径流补给。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风化岩层中,该区此类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石岩街道羊台山 66 和松岗街道山区,由大气降水直接补给,隐伏于第四系之下的风化层接受上层第 四系孔隙水的补给。此外,该区大小水库、坑塘也会通过渗漏的方式向其周围的 含水层中补给地下水,比如石岩水库、罗田水库、长流坡水库等。 珠江口地下水系统 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全区地下 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其中东北部羊台山基岩山区裂隙水还会接受来自铁 岗水库的渗漏补给。该区河流大多短小,对地下水的补给量有限。 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 水为主。与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类似,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为砂 土层,主要分布在观澜河及其支流两岸狭窄的河谷内,主要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 和周围基岩区裂隙水侧向径流补给,另外丰水期河流水位上涨也将补给两岸的孔 隙含水层。基岩裂隙水则由大气降水直接补给。 深圳湾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岩 类孔隙水含水层主要为大沙河沿岸的砂砾石层,河口段富水性较好,水量丰富, 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上游基岩裂隙水侧向径流补给,丰水期是大沙河也会补给 两岸砂砾石层。北部基岩山区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次受到各大小水 库的渗漏补给,比如西沥水库等。 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主要地下水类型为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接受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其次为深圳河及其支流的侧向渗漏补给。该区北部基岩区的 裂隙水均接受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由于层状基岩裂隙开启度及连通性差,表部 风化残积层粘土含量高,隔水性好,因此来自水库(如深圳水库)的补给量有限。 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岩溶水、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 裂隙水。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为砂土层,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入渗补给、龙岗河及其 支流的侧向补给和高处裂隙水的侧向径流补给。该区岩溶发育,主要分为覆盖型 岩溶和埋藏型岩溶,补给来源皆为上覆岩层地下水。 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类型有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浅 水。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为砂土层,分布于坪山河及其支流的两岸地区,主要受大 气降水入渗补给,也会受到周围高出基岩裂隙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基岩裂隙水主 要分布于风化岩层中,由大气降水和上覆的孔隙水补给,另外山区大小水库对基 岩裂隙水也有一定的补给效应,比如三洲田水库。 大鹏湾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类型有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浅水。 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为砂土层,主要分布在区内各条河流的两岸和葵涌盆地的岩溶 地层之上,受大气降水入渗和周围山区基岩裂隙水侧向径流补给。山区基岩裂隙 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和水库渗漏补给,比如径心水库。第四系松散岩层之下 的岩溶地层主要接受上覆孔隙水的下渗补给,特别地,由于罗屋田水库的渗漏, 通过岩溶管道补给下游岩溶水含水层,补给量约 8000~9000 m3/d。 67 大亚湾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潜水。孔隙 水主要含水层为砂土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和周围山区基岩裂隙水侧向径流 补给。山区基岩裂隙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和水库渗漏补给。 3.4.2 地下水的排泄特征 本市地下水排泄主要有地下水泄流、蒸发、泉以及人工开采几种形式: (1)地下水泄流 指地下水分散排入河流、海水等地表水体。枯水季节地下水位高于地表水体 (河流、湖塘)水位,地下水侧向流入地表水体,这是本市地下水主要的排泄方 式之一,在与河流补排关系密切的水文地质单元中尤其明显,比如茅洲河流域地 下水系统、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坪山河流域地下水 系统、深圳湾地下水系统、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南部沿海地带,地下水以地 下潜流的方式向大海泄流排汇,比如珠江口地下水系统、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大 亚湾地下水系统、深圳湾地下水系统。 (2)蒸散发 包括潜水面蒸发和植物叶面蒸发,也是本市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之一。潜 水面蒸发只有在潜水面埋深较浅,毛细水带距地表较近,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时, 潜水面蒸发才会形成,通常在潜水埋深较浅的平原区蒸发强度较大;深圳市天气 炎热,植被发育,植物根系发达,有利于叶面蒸发。由于本次未开展地下水蒸散 发排泄的相关研究工作,也未收集到有关资料,所以其排泄强度及排泄量情况无 具体数据。 (3)泉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主要分布于基岩山区及其周缘,平原地区较少,主 要为侵蚀泉、接触泉,且以下降泉为主,泉水流量一般较小,比如羊台山地区、 海岸山系。部分地段有上升泉,如在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的坑梓水厂、咸水湖 的岩溶泉为上升泉,泉点的形成与构造裂隙或溶洞有关,岩溶泉流量较大。 (4)人工开采 指人们通过人工挖掘或者机械钻进的方式开凿水井,抽取地下水为生产、生 活所用,从而成为了地下水的一种被动排泄方式,水井也是地下水的人工露头。 自 2015 年 11 月 16 日深圳市水务局发布《深圳市水务局依法取缔私自开采地下 水和自建设施取水行为的通知》和 2006 年 4 月 17 日特区报发布《深圳市取缔私 采地下水及填埋自备井的通知》以来,全市共查封、填埋非法开采井 3000 多口。 现深圳市自来水覆盖率已将近达到 100%,开采利用地下水逐渐减少,地下水在 生产、生活中的使用率也仅占极小的一部分,现存井大多为民用大口井,主要作 为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取水量较小。 68 3.4.3 地下水的径流特征 与地表水系类似,地形地貌特点决定了深圳市地下水的径流特征,以海岸山 脉和羊台山为主要分水岭。位于海岸山系和羊台山南坡的珠江口地下水系统、深 圳湾地下水系统、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大亚湾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径流路径短, 转换快,地下水向南最终流入大海。而位于本市中北部的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均有一条径流路径较长的主河 流,地下水径流路径也相对较长,枯水期地下水从高处向低处渗流,最终汇入河 流由北面流入东莞、惠阳境内。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第四系发育,分布面积广, 地下水径流路径长,最终汇入茅洲河干流,经东宝河口流入伶仃洋。深圳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中地下水从梧桐山发源,径流路径与地表水径流路径基本一直,沿深 圳河各支流最后汇入深圳河,最后流入深圳湾。 珠江口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主要接受降雨入渗补给,从东北部羊台山基岩山 区发源,向西南部较低的海积平原渗流,与地表水类似,其径流路径短,转换快, 最终以泄流的方式流入珠江口。 深圳湾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由羊台山南麓向南流经深圳市福田区主要城区, 径流途中不断接受降雨入渗补给,且与区内最大河流——大沙河互为补、排,最 终汇入深圳湾海域。 大鹏湾地下水系统 分布在深圳市东部大鹏湾沿岸,地形狭长,地下水径流 路径短,由海岸山系向南、向西渗流。由于花岗岩的阻隔,区内大部分地区地下 水与海水无直接水力联系,而是以泄流的形式流入区内各短小河流中,最终汇入 大鹏湾。 大亚湾地下水系统 位于大鹏半岛东部,整体地形西高东低,区内地下水径 流路径短,转换快,由半岛中部山区分水岭向区内河谷渗流,最后汇入大亚湾海 域。 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总体地形南高北低,南、东、西三面环山,观澜河 由鸡公头发源,由南向北流出深圳市。地下水接受降雨入渗补给,径流方向与观 澜河径流方向一致,由周围山区分水岭汇入观澜河河谷,上游河谷地形坡降大, 地下水向观澜河排泄,下游河谷平原地势较平缓,河流两岸第四系孔隙水与观澜 河水互为补、排,最终随河流径流方向由该区北部流入东莞境内。 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南、北、西三面环山,东北部地势较低。区内龙岗 河水系发源于西南部梧桐山北坡,分布在低丘、台地之间。与龙岗河类似,地下 水接受降雨入渗补给,由周围山区分水岭汇入龙岗河河谷,上游河谷地形坡降大, 地下水向龙岗河排泄,下游河谷平原地势平缓,河流蜿蜒曲折,沿岸第四系孔隙 水与河水互为补、排,最终随河流径流方向由该区北部流入惠州境内。 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整体地形南、北两侧高,中间低,坪山河从梅沙尖 69 北坡发源,由西往东穿区而过。系统内地下水总体径流方向与坪山河一致,接受 降雨入渗补给后,由两侧山区向中部坪山河河谷渗流,上游地形坡降大,地下水 向坪山河排泄,下游河谷平原地势平缓,河流沿岸第四系孔隙水与河水互为补、 排,最终沿河流径流方向流入惠州境内。 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整体地形呈口袋状,南、北、东三面环山,西南部 茅洲河东宝河口地势较低,为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的出口。与茅洲河类似,地下水 接受降雨入渗补给,从周围山区逐渐汇入茅洲河河谷,通过渗流进入茅洲河,在 茅洲河下游平原,又与地表水系互为补、排,最终跟随茅洲河流入珠江口伶仃洋 内。 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整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下水接受降雨入渗补 给,由东北部山区向深圳河及其支流渗流,在深圳河下游平原区又与地表水系互 为补、排,最终汇入深圳湾。 3.5 地下水埋藏特征 为了了解深圳市地下水水位埋深情况,此次工作一共调查了 103 口机民井, 同时收集了国家建材局《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以及深圳市地质局 关于地下水水位埋深和地下水勘察的相关资料,在综合分析各项资料的基础上, 绘制出了深圳市地下水水位埋深图,如图 3-11 所示。 本区浅层地下水(潜水)的基本特点是受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受 气候及人为活动影响,且由于其埋藏浅,上无连续隔水层而与大气圈、地表水圈 形成水循环。地下水面的起伏大致与地形一致,但较地形起伏平缓,除特殊的水 文地质点外,在相同地貌条件下,地形越高则地下水位埋深就越大,相反,地形 低洼的地方,则地下水位埋深就越小。 区内各流域上游山区,比如东部海岸山系和西部羊台山系等低山~丘陵地带, 地形高、坡度大、剥蚀冲刷强烈,含水层(风化壳孔隙~裂隙含水层)厚度小且 不连续分布,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限,空间上也不利于地下水的滞留和储存,因 此地下水的埋深一般大于 8 m。低山和丘陵坡脚、台地地区,地形较斜缓,地下 水位埋深大多为 4~8 m。山间谷地、河谷地带及海岸山脉的近海处松散层组成 物颗粒大、透水性好,地形平坦,是地下水汇聚并向平原区径流的地段,地下水 位埋藏较浅,如坪山河、西乡河、大沙河上游谷地、布吉河、观澜河中上游谷地 及梧桐上、七娘山等山脉的近海地段,地下水位埋深 2~4 m。滨海平原、河口三 角洲及山间盆地平原、地势低平、水力坡度小、径流缓慢,地下水位埋深很浅, 如南头~福永一带的滨海平原,大沙河、深圳河、观澜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和河口 三角洲,横岗~龙岗盆地、葵涌盆地等,地下水位埋深绝大多数小于 2 m。 另外,地下水位的变化与气候直接相关,丰水季节,地下水接受的补给量大 70 图 3-11 深圳市地下水水位埋深图 71 于排泄量,水位上升,含水层厚度加大,埋深变小;旱季排泄量大于补给量,水 位下降,含水层变薄,埋深加大。同时,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埋深在局部小范围内 有一定影响,但是深圳市地下水开采量较小,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有限。 3.6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通过收集深圳市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研究、环境监测、工程勘察等项目的 水质测验成果,结合本次水质简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初步了确定深圳 市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水质状况。 3.6.1 水化学类型及分布 水化学类型是随地下水运动过程而变化的,地下水径流过程中不断的从周围 介质中溶解各类元素及化合物,从面使水的成份复杂化,因此地下水从补给区至 排泄区,其水化学类型从简单到复杂。不同地区水化学类型不相同,既与岩性有 关,也与地形地貌径流条件有关。 深圳市地下水化学成分中阳离子以 Ca2+、Na+为主,其次为 Mg2+、K+;阴离 子以 HCO3-为主,其次为 Cl-,少量 SO42-。水化学类型主要为 HCO3—Ca、HCO3— Ca·Na、HCO3—Na·Ca、HCO3—Na 型,其次为 HCO3·Cl—Na、HCO3·Cl— Na·Ca 和 Cl·HCO3—Na 型,少量 HCO3—Ca·Mg、HCO3—Na·Mg 型。 福永~西乡沿海地区为高矿化度的 HCO3—Na、Cl—Na 型微咸水,说明该区 地下水交替缓慢或有海水进入地下水产生混合作用; 深圳地下水化学组成主要来自溶滤作用,由于深圳的侵入岩、喷出岩及变质 岩以酸性岩为主,其中含有较多的钠长石,在风化及淋滤作用下,其中的钠离子 进入地下水,因此,深圳地下水中,往往形成低矿化度的以 Na+、HCO3-离子为 主的地下水,如羊台山花岗岩体中的裂隙水主要为 HCO3—Ca·Na 型,其次为 HCO3—Na 型;梧桐山火山岩体中的裂隙水以 HCO3—Ca·Na 型为主,南澳、葵 涌火山岩体中的裂隙水为 HCO3·Cl—Na 型;梅沙尖~三洲田~嶂顶花岗岩体中 的裂隙水为 HCO3—Na·Ca 型。 沉积岩地区以低矿化度的 HCO3—Ca 型或 HCO3—Ca·Na 型水为主,光明~ 观澜的下古生界和侏罗系地层裂隙水为 HCO3—Ca·Na 型;观澜~李朗地区的侏 罗系地层裂隙水为 HCO3—Ca 型。 泥盆系地层中地下水的 Cl-离子含量一般偏高, 如田头山泥盆系上统双头群地层中的裂隙水为 HCO3·Cl—Na·Ca 型;排牙山双 头群地层裂隙水为 HCO3—Ca·Na、Cl·HCO3—Ca·Na 型;南澳—王母圩的泥 盆系地层中的裂隙水为 HCO3·Cl—Na 型。河谷区及河谷平原第四系地层中地下 水类型主要为 HCO3—Na·Ca、HCO3·Cl—Na·Ca 型。 72 3.6.2 地下水水质特征 水质特征包括硬度、矿化度、酸度、碱度、PH 值等。总体上而言,深圳市 地下水属低矿化度,低硬度的淡水,总体水质良好,大部地区属于Ⅰ、Ⅱ类水, 适合于各种用途。部分地区个别指标数值异常。 深圳地下水 pH 值大致在 5.0~9.0 之间,多数在 6.0~7.2 之间,西部地区大 范围的酸性花岗岩导致地下水偏酸性;东部地区大部分地区为灰岩、大理岩、砂 岩等,地下水 pH 值一般大于 7.1,偏碱性。矿化度 8.7~859.81 mg/L,多数在 100~400 mg/L 之间,东部地区矿化度低于西部地区,东部矿化度高者为岩溶水; 西部孔隙水矿化度高,裂隙水矿化度低,西部沿海地区普遍存在海水入侵趋势, 宝安区和南山区大部分沿海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可达到 3.2~4.9 g/L。总硬度 4.05~440.40 mg/L,多数在 20~200 mg/L 之间;总碱度 2.15~431.79 mg/L;总 酸度 0.00~136.25 mg/L;氨氮含量 0.00~7.33 mg/L,多数在 0.00~0.04 mg/L 之 间;氟离子浓度在 0.00~2.1 mg/L 之间,多数小于 1.0 mg/L,但是在大鹏镇下沙 和盐田一带,由于富水花岗岩中含有萤石、磷灰石、云母等含氟量较高的矿物, 导致地下水中氟含量超标;在西部地区,由于花岗岩及混合花岗岩酸性较大、Fe 元素含量较高及部分工业废水的污染,导致部分地区 Fe 含量较高,一般大于 0.25 mg/L,最大达到 18 mg/L。Cl 离子浓度差异较大,在东、西部沿海地区海水入侵 区 Cl 离子浓度严重超标,在本次钻探工作中所取地下水水样中 Cl 离子浓度最高 达到 12050.47 mg/L,而内陆地区 Cl 离子浓度普遍低于 100 mg/L。 总体上说,岩溶水矿化度较高、pH 值高、硬度高、碱度高;基岩裂隙水矿 化度低、pH 低~中、硬度低、碱度低;泉水(构造裂隙水)矿化度低、pH 低、 硬度低、碱度低;而第四系孔隙水由于其来源多样,且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水 质特征表现为复杂的特点,如河谷及河口地段地下水大肠菌群、BOD 及 COD 指 标超出饮用水水质标准,存在一定的生活和工业污染。 3.7 地下水开发利用及环境问题 3.7.1 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 深圳市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水资源开发利 用以地表水源为主、地下水为辅的格局。随着地表水污染日益加重,地下水的开 发利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深圳市地下水开采量不大,但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开采浅层地 下水作为生活用水的记载,部分古井依然保留至今,井结构主要为砖砌或石砌的 方式,井深较浅,主要作为居民生活用水。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上世纪 50、60 年 73 代以来开始较大规模的地下水开采,到上世纪 80 至 90 年代初,进入地下水开采 高峰期。据已有资料可知,1980 年 11 月葵涌镇完成一眼钻井,主要开采岩溶水, 日开采量达到 6000~7000 m3/d,随后供水量不满足需求,又在该井 10 m 远处开 凿一眼钻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特别是一些地方盲目性、掠 夺性地开采,使得一些区域出现地下水超采问题,沿海部分地段发生了不同程度 的海水入侵现象,龙岗区的岩溶地段也出现了大小不一的地裂缝和地表塌陷等环 境地质问题。90 年代中期以来,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逐渐要求停止开采地下 水,自从 2005 年 11 月 16 日深圳市水务局发布了《深圳市水务局依法取缔私自 开采地下水和自建设施取水行为的通知》及 2006 年 4 月 17 日在特区报再次发布 《深圳市取缔私采地下水及填埋自备井的通知》以来,各区积极采取行动,开展 了大规模的摸底取证和取缔非法开采地下水的行为,全市共查封、填埋非法开采 地下水水井 3000 多口。 根据本次工作调查收集的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数据资料,以及参考 2007 年至 2015 年《深圳市水资源公告》有关资料,可以看出,多年来,深圳市地下水开采 量在全市供水量中仅占很小一部分,深圳市主要以利用地表水为主。 2007 年深圳市全年供水总量 18 亿 m3,其中地下水源供水 3769 万 m3,占总 供水量的 2.09%,这其中包含 1548 万 m3 浅层地下水(占地下水源供水总量的 41.06%)和 2221 万 m3 深层地下水(占地下水源供水量的 58.93%)。由于用水结 构调整、废水再利用技术的发展以及政府管控等各方面原因,从 2011 年起,深 圳市不再开采深层地下水,全年供水总量约 19.55 亿 m3,其中地下水源供水 991 万 m3,全部为浅层地下水,仅占总供水量的 0.51%。至 2015 年,深圳市全年供 水总量约 19.90 亿 m3,其中地下水源供水 683 万 m3,仅占总供水量的 0.34%。多 年来,深圳市政府已深刻认识到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并积极致力于保护地下水 资源,从 2007 年到 2015 年,虽然深圳市总供水量呈上升趋势,上涨约 10.56%, 但地下水开采量在逐年减少,减少约 81.88%。深圳市各年地下水开采情况如表 3-5 所示。 表 3-5 深圳市各年地下水总开采量情况表 (单位:万 m3) 年份 浅层水 深层水 合计 总供水量 地下水占总供水量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548.00 1466.00 441.00 462.00 991.00 990.56 2221.00 2103.00 634.00 665.00 0.00 0.00 3769.00 3569.00 1075.00 1127.00 991.00 990.56 180085.00 184740.00 179575.00 189787.00 195491.00 194314.07 2.09% 1.93% 0.60% 0.59% 0.51% 0.51% 74 2013 2014 2015 891.50 789.51 683.00 0.00 0.00 0.00 891.50 789.51 683.00 190665.72 193440.80 199041.66 0.47% 0.41% 0.34% 以现状水平年 2015 年为例(详见表 3-6),深圳市地下水开采基本全部为浅 层地下水,从区域上来看,坪山、宝安、龙岗、龙华四区为主要地下水开采区, 四区共开采地下水 567.13 万 m3,占全市地下水开采量的 83%。按用水行业分, 农业用水(包括农业灌溉和林牧渔业用水)开采量为 387.89 万 m3,占地下水开 采总量的 56.79%;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开采量为 227.66 万 m3,工业用水开采量为 67.45 万 m3,分别占地下水开采总量的 33.34%和 9.87%。 表 3-6 2015 年深圳市各行业地下水开采情况表 (单位:万 m3) 行政区 农业 工业 居民生活 合计 福田区 1.08 0.10 0 1.18 罗湖区 1.31 2.29 0 3.60 盐田区 0.00 0.10 0 0.10 南山区 28.05 1.10 10.13 39.28 宝安区 63.26 32.88 45.82 141.96 龙岗区 85.66 9.18 26.88 121.72 光明新区 58.84 0.00 2.16 61.00 坪山新区 108.30 2.14 86.34 196.78 龙华新区 37.00 18.79 50.88 106.67 大鹏新区 4.39 0.87 5.45 10.71 全市 387.89 67.45 227.66 683.00 根据《深圳市水资源公报》相关统计数据和野外调查结果初步估算出各水文 地质单元现状开采量(表 3-7)。由表可以看出,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龙 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分区是地下水开采量最大的四个区,开采量分别为 147.59 万 m3、133.72 万 m3、 128.91 万 m3、127.13 万 m3,分别占全市地下水开采量的 21.4%、19.4%、18.7%、 18.4%,其余五区地下水总开采量也仅占全市地下水开采量的 22.1%。 75 表 3-7 水文地质单元 深圳市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开采量情况表 现状开采量 所占比例 (万 m3) (%) 18.60 2.7 4.10 0.6 32.13 4.7 91.69 13.3 133.72 19.4 深圳河流域地 下水系统分区 大鹏湾地下水 系统分区 深圳湾地下水 系统分区 珠江口地下水 系统分区 龙岗河流域地 下水系统分区 水文地质单元 茅洲河流域地 下水系统分区 坪山河流域地 下水系统分区 观澜河流域地 下水系统分区 现状开采量 所占比例 (万 m3) (%) 127.13 18.4 147.59 21.4 128.91 18.7 6.71 1.0 690.58 100.0 大亚湾地下水 系统分区 全市 目前,深圳市水务局登记在案的地下水开采企业仅有三家,见表 3-8。 表 3-8 深圳市地下水开采企业情况表 单位:万 m3/a 企业名称 深圳市梧桐泉饮品有限公司 深圳市梧桐一号饮料有限公司 深圳达能益力泉饮品有限公司 取水地点 南山区西丽社区 麻勘村麻勘南路 30 号 13 栋 罗湖区梧桐山社区 坑背村 197 号 宝安区石岩街道北环路 开采层位 开采量 浅层地下水 1 浅层地下水 2.19 浅层地下水 18.2 3.7.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 自建市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上世纪 50、60 年代以来开始较大规模的 地下水开采,到上世纪 80 至 90 年代初,进入地下水开采高峰期,长期、大量的 无序开采使得一些地区出现了地裂缝、地面塌陷、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环境 地质问题。 (1)地裂缝及地面塌陷 根据《深圳市环境地质调查报告》调查统计资料和《深圳市地质灾害易发程 度分区图》,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深圳东北部的覆盖型岩溶分布区,如 图 3-12 所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改变了岩溶水天然水动力条件,在抽水影 响半径范围内,水力坡度变陡,流速增大,岩溶裂隙和溶洞充填物被冲蚀、溶蚀, 形成空洞。随着空洞不断向上发展,顶板变薄,一旦支撑不了上覆地层的压力, 76 便会产生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东部覆盖型岩溶分布区自 1986 年以来区内共发 生了 27 处岩溶塌陷(如表 3-9 所示)。 表 3-9 序号 塌陷点 坐标位置 1 龙西玉湖村民 房 X:42850.00 Y:134438.00 2 盛平新建厂房 宿舍楼 X:39856.50 Y:135960.00 3 龙岗某大厦勘 察钻孔 ZK62 X:39058.02 Y:134914.40 龙岗某大厦基 坑多处塌陷 X:39054.61 —39122.76 Y:134872.70 —134951.00 4 5 6 7 新西村入村的 水泥路中部 新西村民居大 院水井 巫屋 20m 商 业街楼房墙外 X:37840.00 Y:134690.00 X:37895.00 Y:134655.00 X:39855.00 Y:137045.00 深圳市岩溶塌陷情况一览表 塌陷 时间 形态、规模 (m) 性质及 诱发因 素 损失情 况 第四系 厚度(m) 地下 水位 埋深 (m) 1997.5.23 椭圆形直径 2.5×3, 深>1.50 自然塌 陷三天 前下大 雨 一层旧 居倒 塌、涌 水 12.1016.20 0.801.40 不清 人为因 素工人 入住静 载增大 三层宿 舍楼全 倒塌死 伤数十 人 8.6012.50 2.217.22 1996.2.23 近圆形 人为工 程活动 振动荷 载 钻机下 掉 2.00m 1996.9 近圆形 4×3.7×2.3 1.2×0.7×6.07 4×3×3 1×1.2×0.6 人为工 程活动 抽排地 下水 多处塌 陷涌 水、基 坑被淹 16.3032.10 平均 23.15 2.54.8 近圆形直径 4m,深 35m 人为因 素受 800m 外 抽地下 水影响 道路局 部破坏 开裂民 居(旧) 房屋墙 体开裂 13.0053.00 3.807.70 近圆形、深 3.20m 人为因 素受远 距离抽 地下水 影响 民井井 口悬空 1992.8.25 直径 3.00, 深 3.00 人为工 程活 动,地 面建筑 荷载加 大 人为工 程活动 荷载加 大 堆放瓷 砖、20 包水泥 全没入 地下 10.10 1.40 自然塌 陷连续 雨后 稻田生 长的稻 禾陷下 4.80-7.50 1994.6.4 1996.10.2 1996.10.2 8 巫屋 20m 商 业街三栋房内 X:39855.00 Y:137045.00 1992.9.6 葫芦状上宽 3m 下宽 6m,深 3m 9 感水湖北西稻 田 X:36545.00 Y:149592.00 1986.5 圆形直径 23m 77 10 感水湖南东稻 田 X:36435.00 Y:149682.00 1986.5 圆形直径 23m 自然塌 陷加续 雨后 稻田生 长的稻 禾陷下 11 坑梓镇信用社 前街道中部 X:41378.79 Y:147382.37 1990 年冬 椭圆形 5×3m 可见 深度 2m 人为因 素振动 荷载 卡车陷 入 12 坑梓汽车站北约 X:41557.99 30m Y:147431.52 圆形直径 2m, 深>0.8m 自然因素 连续雨后 坑梓农贸市场西 X:41453.63 13 北正建民房(二 Y:147392.63 层) 椭圆形,上 宽下窄 2×3×3m 人为工程 活动附加 荷载 X:42204.59 Y:146406.67 X:42235.94 Y:146415.87 X:42260.65 Y:146468.29 1.5-2m 呈圆 —椭圆形直 径 1.52.00m,深 度>1m 1991.4-5 14 15 牛背岭村 西北稻田 16 新房地 面破坏 墙柱悬 空 X:41840.00 Y:147270.66 1991.4 近圆形直径 4m,深 2.00m 田段心村与淡深 X:41640.72 公路间 Y:147271.83 1991.4 近园形 4-5m 自然塌陷 直径,深不 连续雨后 见底 不详 1990 年冬 椭圆表长轴 SE, 3.2×3m,深 约 1m 自然塌陷 连续雨后 不详、 涌水 1991.4 漏斗状直径 约 3m,深 约 0.5m 人为因素 抽吸地下 水 1991 年初 近圆形面积 约 2m2。深 约 1m 自然因素 地下水活 动 坑梓文化宫北侧 X:41293.11 22 1991.12.19 工地 Y:147479.92 漏斗状、平 面近圆形直 径 6.0,深 约 1m 人为工程 活动,钻 探振动加 荷 17 田段心村东北角 18 牛背岭与石陂头 X:41979.62 19 之间 Y:146695.53 20 坑梓水厂 6 号孔 X:40781.76 Y:145973.96 X:41501.49 21 坑梓酒店东北角 Y:145973.50 23 深惠公路荷坳至 X:34544.65 蒲芦陂间 Y:132436.53 1986.5 自然塌陷 连续雨后 椭圆陷坑带 楔形裂缝, 陷坑位于路 人为因素 西侧长 公路西侧 5m,宽 3m 100m 远机 缝在公路上 井抽水 东西延展长 5m,最宽 0.5m 78 21.15 34.80 8.47 横岗镇大康乡上 X:29792.26 24 中段形采坑附近 Y:132429.00 水泥路 1996.6-7 圆形面积约 5-6m2 人为因素 地下采石 2000.6 圆形面积约 8m2,深 2m 抽排地 下水 25 横岗镇西坑老 屋村背夫 8 巷 X:27817.36 Y:131881.15 26 G205 国道 K2981+274.6~ 290 段左侧路 面 X:37814.26 Y:134242.03 2006.2. 27 坪山鹏茜大理 岩矿 X:33166. 26 Y:140735.79 2001.3 北东向长约 4m,短轴方 向约 3m, 深 3m 漏斗状、平 面近圆形直 径 2.5,深 约 1m 抽排地 下水 矿坑突 水 注:上表数据来自于《深圳市环境地质调查报告》调查统计资料 79 民房倒 塌1 注:1、图中黑色三角表示岩溶塌陷点; 2、参考依据:《深圳市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深圳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深圳市海水入侵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报告及图件 图 3-12 深圳市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地质灾害分布图 80 (2)海水入侵 在沿海地带,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能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海水向含水层补 给和径流,从而引起海水入侵。深圳市海岸线总长 257 km,其海水入侵状况呈现 出以下特征:西部海岸带灾害发育较普遍、发灾范围大、受灾程度严重;东部海 岸带灾害发育较局限、发灾范围小、受灾程度弱,如图 3-12 所示。 西部滨海地带多以第四系沉积层为主,属淤泥质海岸,部分属三角洲河口岸 及红树林海岸,地下水与海水水力联系密切,且人口密集,人为干预更加复杂。 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判断,西部海岸带的海水入侵区主要分布于宝安区、福田区及 南山区一带,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判断,宝安区的西乡街道后瑞社区、沙井街道和 一村、和二村、民主村、共和村一线以外(向海岸带延伸)及南山区大沙河一带、 福田区香蜜湖附近地下水咸化现象较严重,而该线以内(向陆地延伸)地下水咸 化现象明显减弱,如沙井街道的大王山村、沙头村、步涌村、后亭村一线。同时, 松岗街道茅洲河沿线由于历史上曾受海水倒灌影响,地下水较咸,有一定程度的 海水入侵。 东部海岸带属基岩——砂砾质海岸类型,以丘陵海蚀地貌为主,海水入侵区 间断出现,多出现在沙滩、砾滩等堆积海岸,其海水入侵范围一般在离海岸线约 1.0 km~1.5 km 左右。 由 2009 年《深圳市海水入侵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中相关工作成 果可知,2008 年底,深圳市海水入侵总面积已经达到 173.31 km2。 (3)地下水污染 深圳市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地表水污染严重,它通过多种形式使污 染物带入地下水,而地下水超采会加大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量交换,从而加 剧地下水污染。 从《深圳市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中可知,深圳市几条主要的地表 河流均已收到了严重的污染,如茅洲河、龙岗河、观澜河、坪山河等,这些河流 两岸的第四系含水层与污染水体水力联系密切,导致龙岗区的龙岗街道、横岗街 道,坪山的坪山街道,光明新区的公明街道、光明街道,龙华区的龙华街道及宝 安区的松岗街道、石岩街道等地的局部区域地下水环境属中度污染,龙岗区内的 布吉街道地下水污染较严重,如图 3-12 所示。深圳市地下水环境中绝大部份地 区的裂隙水基本上没有受到污染,仅有小部分地区属于中、轻度污染,特别是深 圳东部的大鹏半岛地区,其地下水质量较好。 3.8 本章小结 通过上文论述可知,根据深圳市水文地质条件,可将全市陆地区域划分为九 大水文地质单元,分别为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分区、大亚湾地下水系统分区、观澜 81 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 区、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珠江口地下水系统分区、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 统分区、深圳湾地下水系统分区。深圳市地下水类型主要包括松散岩类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 在各水文地质单元均有分布,而岩溶水则主要分布在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和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分区。 地下水补径排、埋藏和水化学特征的差异,导致了各水文地质单元中地下水 开发利用情况的不同。进入 21 世纪之后,总体来说,深圳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 度较低,但由于上世纪 80~90 年代的过度开发,深圳市地下水仍然存在诸如海 水入侵、岩溶塌陷、地下水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因此,进行地下水禁采区、限 采区划分十分必要。 82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深圳市地处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湿润多雨,地表水系发育,地下 水补给充足,全年补给时间长,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相互转化频繁,具有 较强的可调节性,可作为本市供水辅助水源。 为更好地了解深圳市地下水分布情况,更加科学客观地进行地下水超采区评 价工作,进而划定深圳市战略储备水源地,合理地划分限采区、禁采区,有必要 进行相对准确的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工作。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人工填海形成的陆地下,地下水为原生的海水,矿 化度和含盐量均较高,开采和利用成本较高,此次评价工作并未将其计算在内; 另外,本次评价工作针对的是深圳市主要市辖区,不包括海外岛屿(比如内伶仃 岛和大铲岛) 。因此,本次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实际分区和计算总面积约为 1917.42 km2。 4.1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计算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是指含水系统经常与外界发生交换的水量,即天然条件下 或人为影响状态下,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含水系统或水源地开采层的可供利用的地 下水水量。从多年平均角度来看,是含水系统每年可以获得补充和恢复的水量, 该量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评价区含水岩组或水文地质单元内的水量 表示。 从上述地下水补给分析可知,深圳市地下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降雨入渗补 给,其次是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和少量灌溉回归水入渗补给,故以入渗系数法计算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地表水体和灌溉回归水入渗补给量因缺乏相关资料未算在内。 4.1.1 入渗系数分区 4.1.1.1 天然条件下入渗系数分区 根据 2013 年深圳市地质局等单位编制的《1:50000 深圳市地质图说明书》及 其对应的《1:50000 深圳市地质图》,并参考国家建材局地质工程勘察研究院的 《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分区的相关论述,结合本次水文地质勘 查和抽水试验工作成果,按照深圳市地层岩性、地貌条件及构造单元的分布特征 将全市分为八个大区,43 个亚区,各区参数值见表 4-1 和具体分区情况图 4-1。 I 区:主要为第四系砂、砾石、粘土、亚粘土,广泛分布于河湖平原、山间 盆地及滨海平原。出露面积约为 375.18 km2。将分布于滨海平原的第四系划分为 I-1 区,为第四系中、晚期和近代冲、洪积和海积层,主要分布在 I-1-1、I-1-2、 83 I-1-3、I-1-4、I-1-5 五个区域;分布于河湖平原山间盆地的第四系划分 I-2 区,主 要为第四系晚期河流相冲洪积层,分布在 I-2-1、I-2-2、I-2-3、I-2-4 四个区。 II 区:为古近系莘庄组,岩性为复成分砾岩、砂岩,夹含砾细粒杂砂质长石 石英砂岩,出露面积 18.13 km2。主要分布在 II-1 区(坑梓一带)和 II-2 区(松 子坑水库周围) 。以中低台地为主,标高 30~80 m,山顶光秃,降雨一泻而过,渗 入补给及储水条件极差,地下水贫乏,红层组成的残丘,植被极小,冲沟切割强 烈,低洼处见片状下降泉水渗出,流量很小。 III 区:为侏罗系火山岩,发育有侏罗系中~上统(J2-3)和侏罗系下~中统 (J1-2)两期火山岩,出露面积 270.18 km2,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中高台地地区。 将 J2-3 划分为 III-1 区,主要分布在 III-1-1、III-1-2、III-1-3 三个低山丘陵区,岩 性为凝灰岩、流纹岩和凝灰溶岩三者组合;将 J1-2 划分为 III-2 区,主要分布在 III-2-1、III-2-2、III-2-3 三个区域,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砾岩。 IV 区:主要为石炭系下统测水组和大湖组,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含砾砂 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夹炭质页岩、煤线。出露面积约 169.25 km2, 分布于研究区东部 IV-1、IV-2、IV-3 三个低山丘陵区。 V 区:为泥盆系上统双头群和鼎湖山群沉积岩。岩性主要为砂岩、石英砂岩、 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出露面积约 100.95 km2。主要分布在 V-1、V-2、V3 三个低山高丘陵区。 VI 区:为中~新元古界的一套由变质石英砂岩、石英岩、变粒岩、千枚岩、 片岩及混合花岗岩组成的变质岩~混合岩系,零星分散于 VI-1 莲花山、VI-2 福 永~西乡、VI-3 小南山、VI-4 坡头岗、VI-5 福永、VI-6 松岗。出露面积 137.15 km2。 VII 区:为燕山期侵入花岗岩,有花岗岩体 40 余个,多呈岩基和岩株状产 生,广布于东、西部的低山丘陵区,出露面积 744.89 km2。按侵入时代先后顺序, 可分为燕山二期、三期、四期、五期花岗岩。区内主要出露燕山四期和燕山三期 花岗岩,将它们分别划分 VII-1 区和 VII-2 区。VII-1 区岩性主要为细中粒黑云母 花岗岩,具体分布在 VII-1-1、VII-1-2、VII-1-3、VII-1-4、VII-1-5、VII-1-6 区, 出露面积 443.97 km2。VII-2 区岩性主要为中粗粒斑状花岗岩,主要分布在 VII2-1、VII-2-2、VII-2-3、VII-2-4 区,出露面积约 300.92 km2。 VIII 区:为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多为细粒斑状结构,似片麻状、块状构造。 出露面积 101.69 km2,主要分布在 VIII-1 搪朗山、VIII-2 吊神山、VIII-3 黄埔、 VIII-4 塘尾。 84 图 4-1 入渗系数分区示意图 85 表 4-1 入渗系数分区表 亚区 编号 面积 F (km2) 入渗系数 a 1 I-1-1 6.32 0.290 2 I-1-2 14.31 0.290 3 I-1-3 24.27 0.221 I-1-4 43.96 0.290 I-1-5 13.72 0.290 I-2-1 26.29 0.129 7 I-2-2 45.19 0.290 8 I-2-3 165.07 0.290 9 I-2-4 36.05 0.290 II-1 12.25 0.107 II-2 5.88 0.107 III-1-1 59.68 0.175 III-1-2 11.42 0.143 III-1-3 24.80 0.173 III-2-1 157.18 0.134 III-2-2 3.20 0.134 III-2-3 13.90 0.134 IV-1 49.73 0.239 IV-2 99.35 0.237 20 IV-3 20.17 0.234 21 V-1 35.26 0.111 V-2 13.42 0.203 23 V-3 52.27 0.247 24 VI-1 35.34 0.134 25 VI-2 40.89 0.134 VI-3 8.80 0.134 VI-4 2.77 0.134 VI-5 VI-6 17.47 0.134 31.88 0.134 序号 分区编号 4 5 I 6 10 11 II 岩性 第四系 砂、砾石、 粘土、亚粘土 古近系莘庄组 砂砾岩 12 侏罗系中~上统 火山岩 13 14 15 III 侏罗系下~中统 火山岩 16 17 18 19 22 IV V 26 27 VI 石炭系下统 石英砂岩、泥岩 泥盆系上统 沉积岩 中~新元古界 变质岩 28 29 86 30 VII-1-1 17.58 0.056 31 VII-1-2 8.31 0.056 VII-1-3 386.28 0.056 VII-1-4 12.89 0.056 VII-1-5 6.87 0.056 VII-1-6 12.04 0.056 VII-2-1 215.83 0.056 VII-2-2 11.54 0.056 VII-2-3 39.45 0.056 39 VII-2-4 34.10 0.056 40 VIII-1 9.30 0.056 VIII-2 80.50 0.056 VIII-3 5.62 0.056 VIII-4 6.27 0.056 32 燕山四期 花岗岩 33 34 VII 35 36 37 燕山三期 花岗岩 38 41 VIII 42 加里东期 混合花岗岩 43 4.1.1.2 入渗系数修正 根据降雨入渗与地表土地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城市化”进程改 变了地表土地类型组成,增加了地表硬化面积,从而影响了降雨入渗补给量。此 次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中为了尽可能的接近实际情况,根据深圳市土地利用规划 (图 4-2) ,对天然状态下降雨入渗系数 a1 进行修正。对于进行了城镇建设的地 区,均视为地表进行了地表硬化处理,根据前人经验将其入渗系数取该地区天然 条件下入渗系数的 50%。修正后的系数 a2 详见表 4-2。 表 4-2 序 号 分区 编号 岩性 1 2 3 I 4 5 6 第四系 砂、砾 石、粘 土、亚粘 土 亚区 修正后入渗系数分区表 a1 a1 对应面积 (km2) a2 a2 对应面积 (km2) 总面积 (km2) I-1-1 0.290 1.10 0.145 5.22 6.32 I-1-2 0.290 1.07 0.145 13.24 14.31 I-1-3 0.221 2.64 0.111 21.63 24.27 I-1-4 0.290 4.23 0.145 39.73 43.96 I-1-5 0.290 3.43 0.145 10.29 13.72 I-2-1 0.129 5.98 0.065 20.31 26.29 编号 87 7 I-2-2 0.290 3.30 0.145 41.89 45.19 8 I-2-3 0.290 27.89 0.145 137.18 165.07 9 I-2-4 0.290 1.20 0.145 34.85 36.05 II-1 0.107 2.94 0.054 9.31 12.25 II-2 0.107 4.76 0.054 1.12 5.88 III-1-1 0.175 58.64 0.088 1.04 59.68 III-1-2 0.143 10.32 0.072 1.10 11.42 III-1-3 0.173 21.19 0.087 3.61 24.80 III-2-1 0.134 56.57 0.067 100.61 157.18 III-2-2 0.134 0.30 0.067 2.90 3.20 III-2-3 0.134 13.01 0.067 0.89 13.90 IV-1 0.239 31.98 0.120 17.75 49.73 IV-2 0.237 56.33 0.119 43.02 99.35 IV-3 0.234 15.12 0.117 5.05 20.17 V-1 0.111 32.82 0.056 2.44 35.26 V-2 0.203 12.65 0.102 0.77 13.42 23 V-3 0.247 41.53 0.124 10.74 52.27 24 VI-1 0.134 18.17 0.067 17.17 35.34 25 VI-2 0.134 14.23 0.067 26.66 40.89 VI-3 0.134 3.15 0.067 5.65 8.80 VI-4 0.134 0.00 0.067 2.77 2.77 28 VI-5 0.134 1.23 0.067 16.24 17.47 29 VI-6 0.134 21.31 0.067 10.57 31.88 30 VII-1-1 0.056 17.41 0.028 0.17 17.58 31 VII-1-2 0.056 6.03 0.028 2.28 8.31 VII-1-3 0.056 212.11 0.028 174.17 386.28 33 VII-1-4 0.056 2.72 0.028 10.17 12.89 34 VII-1-5 0.056 6.87 0.028 0.00 6.87 10 II 11 12 古近系莘 庄组砂砾 岩 侏罗系 中~上统 火山岩 13 14 III 15 侏罗系 下~中统 火山岩 16 17 18 19 IV 20 石炭系下 统石英砂 岩、泥岩 21 22 V 26 VI 27 32 VII 泥盆系上 统沉积岩 中~新元 古界变质 岩 燕山四期 花岗岩 88 35 VII-1-6 0.056 6.30 0.028 5.74 12.04 36 VII-2-1 0.056 183.45 0.028 32.38 215.83 VII-2-2 0.056 11.44 0.028 0.10 11.54 VII-2-3 0.056 10.85 0.028 28.60 39.45 39 VII-2-4 0.056 25.34 0.028 8.76 34.10 40 VIII-1 0.056 4.74 0.028 4.56 9.30 VIII-2 0.056 54.45 0.028 26.05 80.50 VIII-3 0.056 0.37 0.028 5.25 5.62 VIII-4 0.056 0.00 0.028 6.27 6.27 37 燕山三期 花岗岩 38 41 VIII 42 43 加里东期 混合花岗 岩 89 图 4-2 深圳市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之土地利用规划图 90 4.1.2 降雨入渗补给量 4.1.2.1 计算方法 降雨入渗补给量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Q=a·P·F·1000 (4-1) 式中:Q——降雨入渗补给量(m3/a); a ——入渗系数; P——各地区有观测数据以来的多年平均降雨量(mm),数据来自深 圳市气象局。 F——计算亚区面积(km2) 。 4.1.2.2 各类型地下水补给资源量 由表 4-3 可知,深圳市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各大小河流沿岸和滨海 河口地区,比如茅洲河及其支流冲洪积平原、龙岗河和坪山河沿岸等,总面积约 375.18 km2 ,降雨入渗补给量约 1.025 亿 m3/a,平均补给模数为 27.32 万 m3/(km2·a)。层状岩类裂隙水、块状岩类裂隙水分布面积分别约为 425.48 km2、 1116.76 km2,其降雨入渗量分别为 1.185 亿 m3/a 和 1.345 亿 m3/a,则平均补给 模数分别为 27.86 万 m3/(km2·a)和 12.05 万 m3/(km2·a)。全市降雨入渗补给总 量约为 3.555 亿 m3/a,总补给模数为 18.54 万 m3/(km2·a),各类型地下水占比 情况见图 4-3 所示。 1.025 28.83% 1.345 37.83% 1.185 33.33% 松散岩类孔隙水 图 4-3 层状岩类裂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深圳市各类型地下水补给资源量饼图(亿 m3/a) 91 《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采用了入渗系数法和径流模数法两 种方法对深圳市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进行了计算。《报告》中依据岩性地貌条件及 构造单元的分布特征将全市分为八个计算区 41 个亚区,计算总面积 1815.5 km2, 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分布面积约 276.25 km2 ,层状岩类裂隙水分布面积约 465.25 km2,块状岩类裂隙水分布面积约 1074 km2。当降雨量保证率为 85%时, 入渗系数法计算得到的全市补给资源总量为 4.13 亿 m3/a,总补给模数为 22.75 万 m3/(km2·a);松散岩类孔隙潜水补给资源量约为 7453.58 万 m3/a,平均补给 模数为 26.98 万 m3/(km2·a);层状岩类裂隙水补给资源量约为 1.13 亿 m3/a,平 均补给模数为 24.24 万 m3/(km2·a);块状岩类裂隙水补给资源量约为 2.26 亿 m3/a,平均补给模数为 21.01 万 m3/(km2·a)。当降雨量保证率为 90%时,入渗系 数法计算得到的全市补给资源总量为 3.86 亿 m3/a,总补给模数为 21.26 万 m3/(km2·a);松散岩类孔隙潜水补给资源量约为 7055.62 万 m3/a,平均补给模数 为 25.54 万 m3/(km2·a);层状岩类裂隙水补给资源量约为 1.08 亿 m3/a,平均补 给模数为 23.26 万 m3/(km2·a);块状岩类裂隙水补给资源量约为 2.07 亿 m3/a, 平均补给模数为 19.28 万 m3/(km2·a)。运用径流模数法计算得到的全市补给资 源总量为 4.10 亿 m3/a,总补给模数为 22.58 万 m3/(km2·a);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补给资源量约为 7247.43 万 m3/a,平均补给模数为 26.23 万 m3/(km2·a);层状 岩 类 裂 隙 水 补 给 资 源 量 约 为 7929.83 万 m3/a , 平 均 补 给 模 数 为 17.04 万 m3/(km2· a);块状岩类裂隙水补给资源量约为 2.58 亿 m3/a,平均补给模数为 24.06 万 m3/(km2·a)。 对比可知,前人计算结果与本次计算结果较为相近。但在使用相同计算方法 中也出现了一些差异。推测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点: (1)在《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计算分区的基础上,根据 2013 年深圳市地质局等单位编制的《1:50000 深圳市地质图说明书》及其对应的 《1:50000 深圳市地质图》 ,并结合本次野外实地调查和水文地质钻探的成果,本 次计算在原先分区的基础上又细化出两个分区,从原先的 41 个亚区增加到 43 个 亚区,并且对原先的分区进行了调整; (2)本次计算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中路面硬化对降雨入渗的影响,根据深圳 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天然降雨入渗系数进行校正,并将硬化区和非硬化区分开计 算,最大程度的还原真实入渗情况; (3) 运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计算功能,对各计算区的面积进行了重新计算, 计算面积也有原报告的 1815.5 km2 增加到了 1917.42 km2。 4.1.2.3 各行政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 深圳市下辖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 92 坪山区 8 个行政区和光明新区、大鹏新区 2 个功能区,为了科学合理地划定地下 水禁采区、限采区,也为政府后期制定适合各区发展的地下水资源配置和开发利 用方案提供理论依据,非常有必要清楚的认识深圳市各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因 此,以各行政区为计算单元,运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计算功能,得到了各行政区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计算结果如表 4-4。 由表 4-4 和图 4-4 可知,在深圳市下辖 10 个区中,龙岗区和宝安区是深圳市 面积最大的两个区,计算面积分别为 384.91 km2 和 360.84 km2,且第四系松散岩 类分布广泛,降雨入渗系数较大,因此两者地下水降雨入渗补给总量也位居本市 前两位,分别为 8535.29 万 m3/a 和 6456.50 万 m3/a,分别占全市降雨补给总量 的 24.01%、18.16%。由于城市建设发展程度不同,各区“城市化”土地硬化面 积也不同,其中福田区、龙华区是深圳市地表硬化面积占比最大的两个区,分别 占到该区总面积的 72%、64%,土地表面硬化也大大减少了该区降雨入渗量,两 者地下水降雨入渗补给总量分别为 889.66 万 m3/a、2502.75 万 m3/a。其他各区 降雨入渗补给总量和全市占比如图 4-4 所示: 5871.75 16.52% 889.66 2.50% 1988.32 5.59% 1295.12 3.64% 福田区 罗湖区 盐田区 2698.88 7.59% 1996.42 5.62% 南山区 宝安区 6456.50 18.16% 3319.11 9.34% 龙岗区 龙华区 坪山区 光明新区 2502.75 7.04% 大鹏新区 8535.29 24.01% 图 4-4 深圳市各行政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饼图(单位:万 m3/a) 4.1.2.4 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补给资源量 由第三章的相关论述可知,根据深圳地下水的赋存特征与地形地貌特点,将 深圳市划分为九个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分别为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大亚湾地下 水系统、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 统、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深圳湾地下水系统、珠江口地下水系统、茅洲河流 域地下水系统。各水文地质单元相对来说是一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有各自完整 93 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过程,计算其入渗补给量对了解各单元地下水均衡状 态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结果见表 4-5。 由表 4-5 和图 4-5 可知,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 统分区和珠江口地下水系统分区面积较大,且第四系分布较广,因此,降雨入渗 量也是九大水文地质单元中最大的三个单元,分别为 7490.10 万 m3/a、5162.29 万 m3/a 和 4619.91 万 m3/a,分别占全市降雨入渗补给量的 21.07%、14.52%和 12.99%。其余各单元降雨入渗补给总量在 1848.78 万 m3/a 到 3902.34 万 m3/a 之 间,总体上看,各水文地质单元之间降雨入渗补给量差距较小。 3902.34 10.98% 3393.93 9.55% 7490.10 21.07% 4619.91 12.99% 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1848.78 5.20% 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分区 深圳湾地下水系统分区 珠江口地下水系统分区 3162.09 8.89% 5162.29 14.52% 3359.93 9.45% 图 4-5 大亚湾地下水系统分区 2614.64 7.35% 深圳市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补给资源量饼图(万 m3/a) 94 表 4-3 地 下 水 类 型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一览表(按地下水类型划分) 入渗补给量 Q1 入渗补给量 Q2 总入渗补给量 Q 编号 降雨量 P (mm) a1 1 I-1-1 2000.7 0.290 1.10 63.82 0.145 5.22 151.43 6.32 215.26 2 I-1-2 2074.0 0.290 1.07 64.36 0.145 13.24 398.17 14.31 462.52 3 I-1-3 1828.3 0.221 2.64 106.67 0.111 21.63 436.98 24.27 543.66 I-1-4 1718.1 0.290 4.23 210.76 0.145 39.73 989.77 43.96 1200.53 I-1-5 1729.8 0.290 3.43 172.06 0.145 10.29 258.09 13.72 430.16 I-2-1 1897.6 0.129 5.98 146.38 0.065 20.31 248.58 26.29 394.97 I-2-2 1772.9 0.290 3.30 169.67 0.145 41.89 1076.87 45.19 1246.53 8 I-2-3 1704.3 0.290 27.89 1378.45 0.145 137.18 3390.04 165.07 4768.50 9 I-2-4 1831.0 0.290 1.20 63.72 0.145 34.85 925.25 36.05 988.97 50.84 2375.90 324.34 7875.19 375.18 10251.09 序 号 4 5 6 7 松 散 岩 类 孔 隙 水 分区 岩性 第四系 砂、砾 石、粘 土、亚粘 土 小计 10 11 12 层 状 岩 类 a1 对应面积 F1(km2) a2 (万 m3/a) a2 对应面积 F2(km2) (万 m3/a) 总面积 F (km2) (万 m3/a) 古近系莘 庄组砂砾 岩 II-1 1884.6 0.107 2.94 59.29 0.054 9.31 93.87 12.25 153.15 II-2 1745.7 0.107 4.76 88.91 0.054 1.12 10.46 5.88 99.37 石炭系下 IV-1 1765.4 0.239 31.98 1349.33 0.120 17.75 374.46 49.73 1723.80 95 13 裂 隙 水 统石英砂 岩、泥岩 IV-2 1852.3 0.237 56.33 2472.86 0.119 43.02 944.28 99.35 3417.14 IV-3 1833.5 0.234 15.12 648.71 0.117 5.05 108.33 20.17 757.04 V-1 1901.9 0.111 32.82 692.87 0.056 2.44 25.76 35.26 718.62 V-2 1901.9 0.203 12.65 488.40 0.102 0.77 14.86 13.42 503.26 17 V-3 1877.5 0.247 41.53 1925.92 0.124 10.74 249.03 52.27 2174.95 18 VI-1 1881.2 0.134 18.17 458.03 0.067 17.17 216.41 35.34 674.44 19 VI-2 1685.5 0.134 14.23 321.39 0.067 26.66 301.07 40.89 622.46 VI-3 1462.2 0.134 3.15 61.72 0.067 5.65 55.35 8.80 117.07 VI-4 1704.3 0.134 0.00 0.00 0.067 2.77 31.63 2.77 31.63 22 VI-5 1685.5 0.134 1.23 27.78 0.067 16.24 183.40 17.47 211.18 23 VI-6 1819.6 0.134 21.31 519.59 0.067 10.57 128.86 31.88 648.46 256.22 9114.80 169.26 2737.77 425.48 11852.58 14 15 泥盆系上 统沉积岩 16 中~新元 古界变质 岩 20 21 小计 24 25 26 27 28 29 块 状 岩 类 裂 隙 水 侏罗系 中~上统 火山岩 侏罗系 下~中统 火山岩 III-1-1 2061.7 0.175 58.64 2115.72 0.088 1.04 18.76 59.68 2134.48 III-1-2 2000.7 0.143 10.32 295.26 0.072 1.10 15.74 11.42 310.99 III-1-3 2015.4 0.173 21.19 738.82 0.087 3.61 62.93 24.80 801.75 III-2-1 1928.2 0.134 56.57 1461.65 0.067 100.61 1299.77 157.18 2761.42 III-2-2 1866.1 0.134 0.30 7.50 0.067 2.90 36.26 3.20 43.76 III-2-3 1773.0 0.134 13.01 309.09 0.067 0.89 10.57 13.90 319.67 96 30 VII-1-1 1732.8 0.056 17.41 168.94 0.028 0.17 0.82 17.58 169.77 31 VII-1-2 1886.2 0.056 6.03 63.69 0.028 2.28 12.04 8.31 75.73 VII-1-3 1810.5 0.056 212.11 2150.54 0.028 174.17 882.94 386.28 3033.48 VII-1-4 1462.2 0.056 2.72 22.27 0.028 10.17 41.64 12.89 63.91 34 VII-1-5 1836.9 0.056 6.87 70.67 0.028 0.00 0.00 6.87 70.67 35 VII-1-6 1579.9 0.056 6.30 55.74 0.028 5.74 25.39 12.04 81.13 36 VII-2-1 1845.6 0.056 183.45 1896.02 0.028 32.38 167.33 215.83 2063.35 VII-2-2 2000.7 0.056 11.44 128.17 0.028 0.10 0.56 11.54 128.73 VII-2-3 1815.1 0.056 10.85 110.29 0.028 28.60 145.35 39.45 255.64 39 VII-2-4 1907.0 0.056 25.34 270.61 0.028 8.76 46.77 34.10 317.39 40 VIII-1 1757.1 0.056 4.74 46.64 0.028 4.56 22.43 9.30 69.08 VIII-2 1836.9 0.056 54.45 560.11 0.028 26.05 133.98 80.50 694.09 VIII-3 1652.9 0.056 0.37 3.42 0.028 5.25 24.30 5.62 27.72 VIII-4 1652.9 0.056 0.00 0.00 0.028 6.27 29.02 6.27 29.02 小计 702.11 10475.16 414.65 2976.62 1116.76 13451.78 总计 1009.17 21965.86 908.25 13589.59 1917.42 35550 32 33 37 38 41 42 燕山四期 花岗岩 燕山三期 花岗岩 加里东期 混合花岗 岩 43 全市 97 表 4-4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一览表(按行政区划分) 分区编号 降雨量 P (mm) a1 a1 对应面积 F1(km2) 入渗补给量 Q1 (万 m3/a) a2 a2 对应面积 F2(km2) 入渗补给量 Q2 (万 m3/a) 总面积 F (km2) 总入渗补给量 Q(万 m3/a) 1 I-1-3 1828.3 0.221 1.90 76.77 0.111 14.31 289.10 16.21 365.87 2 I-1-5 1729.8 0.290 0.00 0.00 0.145 0.23 5.77 0.23 5.77 VI-1 1881.2 0.134 5.19 130.83 0.067 8.10 102.09 13.29 232.92 VII-1-3 1810.5 0.056 12.02 121.87 0.028 29.19 147.98 41.21 269.84 VIII-1 1757.1 0.056 1.34 13.19 0.028 0.42 2.07 1.76 15.25 20.45 342.65 52.25 547.00 72.70 889.66 序 号 3 4 行政区 福田区 5 小计 6 I-1-3 1828.3 0.221 0.74 29.90 0.111 7.31 147.68 8.05 177.58 7 III-1-3 2015.4 0.173 8.20 285.90 0.087 0.80 13.95 9.00 299.85 8 III-2-1 1928.2 0.134 10.65 275.17 0.067 6.95 89.79 17.60 364.96 IV-3 1833.5 0.234 13.26 568.91 0.117 5.05 108.33 18.31 677.24 10 VI-1 1881.2 0.134 12.99 327.45 0.067 9.07 114.32 22.06 441.77 11 VII-1-3 1810.5 0.056 1.58 16.02 0.028 2.15 10.90 3.73 26.92 47.42 1503.36 31.33 484.97 78.75 1988.32 9 罗湖区 小计 12 13 14 盐田区 I-1-2 2074.0 0.290 1.07 64.36 0.145 13.24 398.17 14.31 462.52 III-1-3 2015.4 0.173 10.79 376.21 0.087 2.80 48.81 13.59 425.02 VII-2-1 1845.6 0.056 34.45 356.05 0.028 9.97 51.52 44.42 407.57 46.31 796.62 26.01 498.50 72.32 1295.12 小计 15 16 17 南山区 I-1-4 1718.1 0.290 0.93 46.34 0.145 21.49 535.37 22.42 581.71 I-1-5 1729.8 0.290 3.43 172.06 0.145 10.06 252.33 13.49 424.39 VII-1-3 1810.5 0.056 52.00 527.22 0.028 39.31 199.28 91.31 726.50 98 18 VII-1-4 1462.2 0.056 2.72 22.27 0.028 10.17 41.64 12.89 63.91 19 VIII-1 1757.1 0.056 3.40 33.46 0.028 4.14 20.37 7.54 53.82 20 VI-2 1685.5 0.134 0.50 11.29 0.067 1.57 17.73 2.07 29.02 21 VI-3 1462.2 0.134 3.15 61.72 0.067 5.65 55.35 8.80 117.07 66.13 874.36 92.39 1122.06 158.52 1996.42 小计 22 I-1-4 1718.1 0.290 3.29 163.92 0.145 18.24 454.40 21.53 618.33 23 I-2-3 1704.3 0.290 20.33 1004.80 0.145 94.47 2334.58 114.80 3339.38 24 III-2-2 1866.1 0.134 0.30 7.50 0.067 2.90 36.26 3.20 43.76 25 VIII-2 1836.9 0.056 3.95 40.63 0.028 1.45 7.46 5.40 48.09 26 VII-1-6 1579.9 0.056 1.56 13.80 0.028 1.79 7.92 3.35 21.72 27 VI-4 1704.3 0.134 0.00 0.00 0.067 2.77 31.63 2.77 31.63 VIII-3 1652.9 0.056 0.37 3.42 0.028 5.26 24.34 5.63 27.77 29 VI-5 1685.5 0.134 1.23 27.78 0.067 16.24 183.40 17.47 211.18 30 VIII-4 1652.9 0.056 0.00 0.00 0.028 6.27 29.02 6.27 29.02 31 VI-6 1819.6 0.134 14.34 349.65 0.067 9.96 121.43 24.30 471.07 32 VII-1-3 1810.5 0.056 84.14 853.08 0.028 33.17 168.15 117.31 1021.23 33 VI-2 1685.5 0.134 13.73 310.10 0.067 25.08 283.22 38.81 593.33 143.24 2774.70 217.60 3681.80 360.84 6456.50 28 宝安区 小计 34 I-2-2 1772.9 0.290 3.29 169.15 0.145 41.89 1076.87 45.18 1246.02 35 I-2-4 1831.0 0.290 0.00 0.00 0.145 1.78 47.26 1.78 47.26 II-2 1745.7 0.107 3.08 57.53 0.054 0.91 8.50 3.99 66.03 37 III-1-3 2015.4 0.173 2.20 76.71 0.087 0.00 0.00 2.20 76.71 38 III-2-1 1928.2 0.134 26.88 694.52 0.067 63.82 824.49 90.70 1519.01 36 龙岗区 99 39 IV-1 1765.4 0.239 24.06 1015.17 0.120 14.01 295.56 38.07 1310.73 40 IV-2 1852.3 0.237 54.48 2391.65 0.119 42.64 935.94 97.12 3327.58 41 IV-3 1833.5 0.234 1.86 79.80 0.117 0.00 0.00 1.86 79.80 42 VII-1-2 1886.2 0.056 6.03 63.69 0.028 2.28 12.04 8.31 75.73 43 VII-1-3 1810.5 0.056 18.16 184.12 0.028 24.58 124.61 42.74 308.73 44 VII-2-1 1845.6 0.056 10.98 113.48 0.028 0.23 1.19 11.21 114.67 45 VII-2-3 1815.1 0.056 1.33 13.52 0.028 6.32 32.12 7.65 45.64 46 VII-2-4 1907.0 0.056 25.34 270.61 0.028 8.76 46.77 34.10 317.39 177.69 5129.95 207.22 3405.34 384.91 8535.29 小计 47 I-2-3 1704.3 0.290 7.55 373.16 0.145 42.71 1055.46 50.26 1428.62 48 III-2-3 1773.0 0.134 13.01 309.09 0.067 0.89 10.57 13.90 319.67 49 VIII-2 1836.9 0.056 46.55 478.84 0.028 21.86 112.43 68.41 591.28 VII-1-6 1579.9 0.056 4.74 41.94 0.028 3.95 17.47 8.69 59.41 VI-6 1819.6 0.134 6.97 169.95 0.067 0.62 7.56 7.59 177.51 52 VII-1-3 1810.5 0.056 6.68 67.73 0.028 0.01 0.05 6.69 67.78 53 VII-1-5 1836.9 0.056 5.31 54.62 0.028 0.00 0.00 5.31 54.62 90.81 1495.33 70.04 1203.55 160.85 2698.88 50 51 光明 新区 小计 54 I-2-4 1831.0 0.290 1.20 63.72 0.145 33.07 877.99 34.27 941.71 55 III-2-1 1928.2 0.134 19.04 491.95 0.067 29.85 385.63 48.89 877.58 VIII-2 1836.9 0.056 3.95 40.63 0.028 2.73 14.04 6.68 54.67 VII-1-3 1810.5 0.056 37.54 380.61 0.028 45.77 232.03 83.31 612.64 VII-1-5 1836.9 0.056 1.57 16.15 0.028 0.00 0.00 1.57 16.15 63.30 993.06 111.42 1509.69 174.72 2502.75 56 57 58 龙华区 小计 100 59 I-2-1 1897.6 0.129 5.98 146.38 0.065 20.31 248.58 26.29 394.97 60 II-1 1884.6 0.107 2.95 59.49 0.054 9.31 93.87 12.26 153.36 61 II-2 1745.7 0.107 1.68 31.38 0.054 0.21 1.96 1.89 33.34 62 V-3 1877.5 0.247 29.90 1386.59 0.124 9.07 210.31 38.97 1596.90 IV-1 1765.4 0.239 7.93 334.59 0.120 3.74 78.90 11.67 413.49 IV-2 1852.3 0.237 1.84 80.78 0.119 0.38 8.34 2.22 89.12 65 VII-1-1 1732.8 0.056 17.33 168.16 0.028 0.17 0.82 17.50 168.99 66 VII-2-1 1845.6 0.056 25.05 258.90 0.028 0.01 0.05 25.06 258.95 67 VII-2-3 1815.1 0.056 9.52 96.77 0.028 22.28 113.23 31.80 210.00 102.18 2563.04 65.48 756.07 167.66 3319.11 63 64 坪山区 小计 68 I-1-1 2000.7 0.290 1.09 63.24 0.145 5.22 151.43 6.31 214.68 69 III-1-1 2061.7 0.175 58.64 2115.72 0.088 1.04 18.76 59.68 2134.48 70 III-1-2 2000.7 0.143 10.32 295.26 0.072 1.10 15.74 11.42 310.99 71 V-1 1901.9 0.111 32.82 692.87 0.056 2.44 25.76 35.26 718.62 V-2 1901.9 0.203 12.65 488.40 0.102 0.77 14.86 13.42 503.26 V-3 1877.5 0.247 11.63 539.33 0.124 1.67 38.72 13.30 578.06 74 VII-1-1 1732.8 0.056 0.08 0.78 0.028 0.00 0.00 0.08 0.78 75 VII-2-1 1845.6 0.056 112.97 1167.59 0.028 22.17 114.57 135.14 1282.15 76 VII-2-2 2000.7 0.056 11.44 128.17 0.028 0.10 0.56 11.54 128.73 小计 251.64 5491.35 34.51 380.40 286.15 5871.75 总计 1009.17 21964.41 908.25 13589.39 1917.42 35550 72 73 大鹏 新区 全市 101 表 4-5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一览表(按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a1 a1 对应面积 F1(km2) 入渗补给量 Q1(万 m3/a) a2 a2 对应面积 F2(km2) 入渗补给量 Q2(万 m3/a) 总面积 F (km2) 总入渗补给量 Q(万 m3/a) 1828.3 0.221 1.17 47.27 0.111 15.28 308.70 16.45 355.97 III-1-3 2015.4 0.173 9.00 313.80 0.087 0.80 13.95 9.80 327.74 III-2-1 1928.2 0.134 26.29 679.28 0.067 38.74 500.48 65.03 1179.76 IV-3 1833.5 0.234 14.93 640.56 0.117 5.05 108.33 19.98 748.89 VI-1 1881.2 0.134 15.83 399.04 0.067 12.08 152.26 27.91 551.30 6 VII-1-2 1886.2 0.056 1.70 17.96 0.028 0.00 0.00 1.70 17.96 7 VII-1-3 1810.5 0.056 11.95 121.16 0.028 17.98 91.15 29.93 212.31 80.87 2219.06 89.93 1174.86 170.80 3393.93 分区 编号 降雨量 P (mm) 1 I-1-3 2 3 序 号 4 5 水文地质单元 深圳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分区 小计 8 I-1-1 2000.7 0.290 1.09 63.24 0.145 5.22 151.43 6.31 214.68 9 I-1-2 2074.0 0.290 1.07 64.36 0.145 13.24 398.17 14.31 462.52 10 III-1-2 2000.7 0.143 3.38 96.70 0.072 0.00 0.00 3.38 96.70 11 III-1-3 2015.4 0.173 9.98 347.97 0.087 2.80 48.81 12.78 396.78 V-2 1901.9 0.203 7.29 281.46 0.102 0.73 14.09 8.02 295.55 V-3 1877.5 0.247 11.38 527.74 0.124 1.67 38.72 13.05 566.46 14 VII-1-1 1732.8 0.056 0.02 0.19 0.028 0.00 0.00 0.02 0.19 15 VII-2-1 1845.6 0.056 86.62 895.25 0.028 20.47 105.78 107.09 1001.03 16 VII-2-2 2000.7 0.056 11.39 127.61 0.028 0.10 0.56 11.49 128.17 132.22 2404.52 44.23 757.57 176.45 3162.09 12 13 大鹏湾 地下水系统分区 小计 102 17 I-1-3 1828.3 0.221 1.48 59.80 0.111 6.35 128.29 7.83 188.09 18 I-1-4 1718.1 0.290 0.25 12.46 0.145 4.05 100.90 4.30 113.35 19 I-1-5 1729.8 0.290 3.43 172.06 0.145 10.29 258.09 13.72 430.16 20 VI-1 1881.2 0.134 2.35 59.24 0.067 5.08 64.03 7.43 123.27 VII-1-3 1810.5 0.056 59.36 601.84 0.028 50.53 256.16 109.89 858.00 VII-1-4 1462.2 0.056 1.59 13.02 0.028 9.36 38.32 10.95 51.34 23 VIII-1 1757.1 0.056 4.74 46.64 0.028 4.56 22.43 9.30 69.08 24 VI-2 1685.5 0.134 0.14 3.16 0.067 0.85 9.60 0.99 12.76 25 VI-3 1462.2 0.134 0.03 0.59 0.067 0.22 2.16 0.25 2.74 73.37 968.81 91.29 879.97 164.66 1848.78 21 22 深圳湾 地下水系统分区 小计 26 I-1-4 1718.1 0.290 3.97 197.80 0.145 35.68 888.88 39.65 1086.68 27 I-2-3 1704.3 0.290 16.98 839.23 0.145 39.84 984.54 56.82 1823.77 28 VIII-3 1652.9 0.056 0.08 0.74 0.028 0.46 2.13 0.54 2.87 29 VI-5 1685.5 0.134 1.23 27.78 0.067 16.24 183.40 17.47 211.18 VIII-4 1652.9 0.056 0.00 0.00 0.028 4.40 20.36 4.40 20.36 VII-1-3 1810.5 0.056 61.63 624.85 0.028 22.43 113.71 84.06 738.56 32 VII-1-4 1462.2 0.056 1.13 9.25 0.028 0.81 3.32 1.94 12.57 33 VI-2 1685.5 0.134 14.09 318.23 0.067 25.80 291.36 39.89 609.59 34 VI-3 1462.2 0.134 3.12 61.13 0.067 5.43 53.20 8.55 114.33 102.23 2079.03 151.09 2540.88 253.32 4619.91 30 31 珠江口 地下水系统分区 小计 35 36 37 龙岗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分区 I-2-2 1772.9 0.290 3.29 169.15 0.145 41.89 1076.87 45.18 1246.02 II-1 1884.6 0.107 2.95 59.49 0.054 9.31 93.87 12.26 153.36 II-2 1745.7 0.107 4.76 88.91 0.054 1.12 10.46 5.88 99.37 103 38 III-1-3 2015.4 0.173 2.21 77.05 0.087 0.00 0.00 2.21 77.05 39 III-2-1 1928.2 0.134 2.31 59.69 0.067 6.30 81.39 8.61 141.07 40 IV-1 1765.4 0.239 31.98 1349.33 0.120 17.75 374.46 49.73 1723.80 41 IV-2 1852.3 0.237 55.77 2448.28 0.119 42.65 936.16 98.42 3384.43 42 IV-3 1833.5 0.234 0.19 8.15 0.117 0.00 0.00 0.19 8.15 43 VII-1-2 1886.2 0.056 4.33 45.74 0.028 2.28 12.04 6.61 57.78 44 VII-2-1 1845.6 0.056 12.50 129.19 0.028 0.23 1.19 12.73 130.38 45 VII-2-3 1815.1 0.056 6.69 68.00 0.028 16.39 83.30 23.08 151.30 46 VII-2-4 1907.0 0.056 25.34 270.61 0.028 8.76 46.77 34.10 317.39 152.32 4773.59 146.68 2716.51 299.00 7490.10 小计 47 I-2-3 1704.3 0.290 10.91 539.22 0.145 97.34 2405.50 108.25 2944.72 48 III-2-1 1928.2 0.134 0.03 0.78 0.067 0.00 0.00 0.03 0.78 49 III-2-2 1866.1 0.134 0.30 7.50 0.067 2.90 36.26 3.20 43.76 50 III-2-3 1773.0 0.134 13.01 309.09 0.067 0.89 10.57 13.90 319.67 51 VIII-2 1836.9 0.056 42.24 434.51 0.028 21.61 111.15 63.85 545.65 VII-1-6 1579.9 0.056 6.30 55.74 0.028 5.74 25.39 12.04 81.13 VI-4 1704.3 0.134 0.00 0.00 0.067 2.77 31.63 2.77 31.63 VIII-3 1652.9 0.056 0.29 2.68 0.028 4.80 22.21 5.09 24.90 55 VIII-4 1652.9 0.056 0.00 0.00 0.028 1.87 8.65 1.87 8.65 56 VI-6 1819.6 0.134 21.31 519.59 0.067 10.57 128.86 31.88 648.46 57 VII-1-3 1810.5 0.056 35.30 357.90 0.028 19.26 97.64 54.56 455.54 58 VII-1-5 1836.9 0.056 5.58 57.40 0.028 0.00 0.00 5.58 57.40 135.27 2284.42 167.75 2877.87 303.02 5162.29 52 53 54 茅洲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分区 小计 104 59 I-2-1 1897.6 0.129 5.98 146.38 0.065 20.31 248.58 26.29 394.97 60 IV-2 1852.3 0.237 0.55 24.14 0.119 0.37 8.12 0.92 32.27 V-3 1877.5 0.247 30.14 1397.72 0.124 9.07 210.31 39.21 1608.03 VII-1-1 1732.8 0.056 17.39 168.75 0.028 0.17 0.82 17.56 169.57 VII-2-1 1845.6 0.056 29.45 304.38 0.028 0.21 1.09 29.66 305.46 VII-2-3 1815.1 0.056 4.16 42.28 0.028 12.21 62.05 16.37 104.34 87.67 2083.66 42.34 530.98 130.01 2614.64 61 62 63 坪山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分区 64 小计 65 I-2-4 1831 0.290 1.2 63.72 0.145 34.85 925.25 36.05 988.97 66 III-2-1 1928.2 0.134 27.95 722.17 0.067 55.57 717.91 83.52 1440.07 VIII-2 1836.9 0.056 12.21 125.60 0.028 4.43 22.78 16.64 148.38 VII-1-3 1810.5 0.056 43.88 444.89 0.028 63.98 324.34 107.86 769.23 VII-1-5 1836.9 0.056 1.29 13.27 0.028 0.00 0.00 1.29 13.27 86.53 1369.65 158.83 1990.28 245.36 3359.93 67 68 观澜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分区 69 小计 70 III-1-1 2061.7 0.175 58.64 2115.72 0.088 1.04 18.76 59.68 2134.48 71 III-1-2 2000.7 0.143 6.93 198.27 0.072 1.10 15.74 8.03 214.00 72 V-1 1901.9 0.111 32.82 692.87 0.056 2.44 25.76 35.26 718.62 V-2 1901.9 0.203 5.37 207.33 0.102 0.04 0.77 5.41 208.10 VII-2-1 1845.6 0.056 54.88 567.20 0.028 11.49 59.38 66.37 626.58 VII-2-2 2000.7 0.056 0.05 0.56 0.028 0.00 0.00 0.05 0.56 小计 158.69 3781.94 16.11 120.40 174.80 3902.34 总计 1009.17 21964.68 908.25 13589.32 1917.42 35550 73 74 大亚湾 地下水系统分区 75 全市 105 4.2 地下水储存量计算 地下水储存量是指储存在在含水层内的重力水的体积,是在长期的补给排泄 过程中储积起来的水量。储存量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对地下水补给和排泄过程 起调节作用。当地下水补给和排泄保持相对稳定时,储存量基本保持不变;当补 给量小于排泄量时,会消耗储存量;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时,储存量又得到相应的 增补。因此,了解和计算地下水储存量对于划定地下水战略储备水源地有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 准确计算地下水储存量的前提是查明含水层的几何形状、体积及给水度,并 利用式(4-2)进行估算。本次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中对于含水层的各类物理性质有 了清晰的认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经验数值,可进行深圳市地下水储存量的初 步估算。 W=μ·M·F·106 (4-2) 式中:W——地下水储存量(m3); μ ——对于孔隙水而言,此参数为给水度;对于裂隙水而言,此参数 可用基岩裂隙率代替;对于岩溶水而言,此参数可用岩溶率代 替; M——含水层厚度(m); F ——各分区面积(km2)。 4.2.1 各类型地下水储存量 4.2.1.1 第四系孔隙水储存量计算 根据前文论述,将深圳市第四系地层分为 9 个小区,各区含水层厚度和岩性 不尽相同。结合本次抽水试验成果,以前人研究成果和《水文地质手册》中各种 岩性给水度经验值(表 4-6)为参考,确定各分区给水度值μ。此次野外勘查和 水文地质钻探工作在第四系地层分布区域布设 40 眼水文地质钻孔,利用这些钻 孔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可以初步确定各分区第四系含水层厚度 M。利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计算功能及统计数据可得到各分区的面积 F。采用式(4-2)估算出深 圳市第四系孔隙水储存量大约为 4.86 亿 m3。计算结果见表 4-7。 106 表 4-6 给水度 μ 经验值参照表 岩性 给水度 岩性 给水度 粉砂与黏土 0.1~0.15 粗粒及砾石砂 0.25~0.35 细砂与流质砂 0.15~0.20 黏土胶结的砂岩 0.02~0.03 中砂 0.20~0.25 裂隙灰岩 0.008~0.1 表 4-7 序 号 分区 编号 分布区域 1 I-1-1 葵涌镇 2 I-1-2 盐田区 3 I-1-3 4 I-1-4 5 I-1-5 6 I-2-1 坪山-碧岭 7 I-2-2 龙岗 8 I-2-3 公明、松 岗、沙井、 福永 9 I-2-4 龙华区 第四系孔隙水储存量计算表 含水层厚度 (m) 面积 (km2) 给水度 u 储存量 (万 m3) 10 6.32 0.1 632.00 砂砾石 5 14.31 0.2 1431.00 福田区 砂砾石 5 24.27 0.2 2427.00 西乡-南山 中细砂 10 43.96 0.1 4396.00 南山区 粗砂、 大沙河 卵砾石 10 13.72 0.2 2744.00 5 26.29 0.15 1971.75 10 45.19 0.1 4519.00 10 165.07 0.15 24760.50 8 36.05 0.2 5768.00 岩性 黏土 卵砾石 黏土 砂砾石 粉质黏 土、中细 砂 含砾 中细砂 砾砂、 砾质黏土 375.18 合计 48649.25 4.2.1.2 基岩裂隙水储存量计算 本区基岩分布广泛,且地层丰富,岩性多样,且深圳市各地区地质构造活动 频繁、断裂纵横交错,使得基岩裂隙发育、裂隙率较高。另一方面深圳市降雨充 沛,裂隙接受降雨补给充足,所以基岩裂隙水储量可观。 根据本次水文地质钻孔工作成果、前人资料,及《水文地质手册》中相关经 验值(表 4-8) ,可得到各地区平均基岩裂隙率。由第二章相关论述可知,基岩裂 107 隙及风化层主要发育在地表以下 50 m 左右,因此,本次计算中基岩裂隙含水层 厚度 M 取 50 m。利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计算功能及统计数据可得到各分区的面 积 F。采用式(4-2)估算出深圳市基岩裂隙水储存量大约为 1.86 亿 m3。计算结 果见表 4-9。 表 4-8 岩石裂隙率经验值参照表 岩性 裂隙率(%) 岩性 裂隙率(%) 细粒花岗岩 0.05~0.7 疏松的砂岩 6.9~26.9 粗粒花岗岩 0.3~0.9 大理岩 0.1~0.2 玄武岩 0.6~1.3 石灰岩 0.6~16.9 砂岩 3.2~26.9 表 4-9 基岩裂隙水储存量计算表 含水层 厚度 (m) 面积 (km2) 裂隙率 u 储存量 (万 m3) II-1 50 12.25 0.0005 30.63 II-2 50 5.88 0.0005 14.70 IV-1 50 49.73 0.003 745.95 IV-2 50 99.35 0.003 1490.25 IV-3 50 20.17 0.003 302.55 V-1 50 35.26 0.003 528.90 V-2 50 13.42 0.003 201.30 V-3 50 52.27 0.003 784.05 VI-1 50 35.34 0.0005 88.35 VI-2 50 40.89 0.0005 102.23 VI-3 50 8.8 0.0005 22.00 VI-4 50 2.77 0.0005 6.93 13 VI-5 50 17.47 0.0005 43.68 14 VI-6 50 31.88 0.0005 79.70 序 地下水 号 类型 1 分区 岩性 编号 古近系莘庄 组砂砾岩 2 3 石炭系下统 石英砂岩、 泥岩 4 5 6 7 8 9 层状 岩类 裂隙水 泥盆系上统 沉积岩 10 11 12 中~新元古 界变质岩 425.48 小计 108 4441.20 15 III-1-1 50 59.68 0.0005 149.20 III-1-2 50 11.42 0.0005 28.55 17 III-1-3 50 24.8 0.0005 62.00 18 III-2-1 50 157.18 0.003 2357.70 III-2-2 50 3.2 0.003 48.00 20 III-2-3 50 13.9 0.003 208.50 21 VII-1-1 50 17.58 0.003 263.70 22 VII-1-2 50 8.31 0.003 124.65 VII-1-3 50 386.28 0.003 5794.20 VII-1-4 50 12.89 0.003 193.35 VII-1-5 50 6.87 0.003 103.05 VII-1-6 50 12.04 0.003 180.60 VII-2-1 50 215.83 0.003 3237.45 VII-2-2 50 11.54 0.003 173.10 VII-2-3 50 39.45 0.003 591.75 30 VII-2-4 50 34.1 0.003 511.50 31 VIII-1 50 9.3 0.0005 23.25 VIII-2 50 80.5 0.0005 201.25 VIII-3 50 5.62 0.0005 14.05 VIII-4 50 6.27 0.0005 15.68 侏罗系中~ 上统火山岩 16 侏罗系下~ 中统火山岩 19 23 24 燕山四期 花岗岩 块状 25 岩类 裂隙水 26 27 28 29 32 33 燕山三期 花岗岩 加里东期 混合花岗岩 34 小计 基岩裂隙水储存量合计 1116.76 14281.53 1542.24 18722.73 4.2.1.3 岩溶水储存量计算 深圳市岩溶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单井平均涌水量大于 1000 m3/d,是深圳 市可供开发利用的主要地下水类型之一,亦可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储备水源,所 以初步估算出岩溶水储存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市岩溶可分为覆盖型和埋藏型两 类,由于两者分布区域、埋藏深度等特征均有所不同,本次评价中对其分别评价。 109 (一)覆盖型岩溶地下水储存量 本次工作在覆盖型岩溶分布区布设了 29 眼钻孔,并收集了大量该区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资料,在综合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 查与评价报告》的相关论述,利用式(4-2)得出深圳市覆盖型岩溶地下水储存量 大约为 4.10 亿 m3。计算结果见表 4-10。 表 4-10 覆盖型岩溶地下水储存量计算表 计算分区 含水层厚度 (m) 分布面积 (km2) 钻孔岩溶率 储存量 (万 m3) 葵涌分区 40 6.32 0.125 3160.00 坪山分区 60 26.29 0.1316 20758.58 龙岗分区 40 45.19 0.0947 17117.97 77.80 合计 41036.56 (二)埋藏型岩溶地下水储存量 根据第三章的相关论述,埋藏型岩溶主要是指发育在被古近系莘庄组(坑梓 镇和松子坑水库周围),侏罗系中~下统塘厦组(平湖、观澜、布吉)和石炭系 下统测水组(回龙铺、炳坑水库、石桥坜水库、沙湾坪安等地区)覆盖下的石炭 系下统石磴子组的岩溶,总面积约 355.36 km2。该类岩溶埋藏较深,岩溶水利用 率较低,由于各种原因,此次评价工作中并未对该含水层进行详细的实地勘探, 此处计算沿用 1998 年《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的相关研究和计算 结果,确定其岩溶率为 0.6%,含水层厚度为 80 m。利用式(4-2)可计算出本市 埋藏型岩溶地下水储存量大约为 1.71 亿 m3。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埋藏型岩溶水在区内大部分地区深埋在其他地层之下, 理论上来说应归类为承压水。根据《专门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承压水储存量计算 部分的相关论述可知,承压含水层的储存量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容积储存 量,由上述(4-2)可以算出;除容积储存量外,还有另一部分弹性储存量,可按 (4-3)计算: W 弹=μ*·F·106·h (4-3) 式中:W 弹 ——承压含水层弹性储存量(m3) ; μ* ——储水系数(无单位) ; F ——承压含水层分布面积(km2); h ——自承压含水层顶板算起的压力水头高度(m) 。 由于本次工作中所打的水文地质钻孔并未揭露埋藏型,无法得知该含水层的 110 压力水头高度,在广泛搜集前人工作成果后也并未发现有此类说明。因此,对于 深圳市埋藏型岩溶水的弹性储存量,本次报告中并未进行计算,推测埋藏型岩溶 水的总储存量将大于以上计算值。如需准确计算出埋藏型岩溶水的储存量还需进 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4.2.1.4 全市地下水总储存量 综上所述,深圳市全市地下水储存总量约为 12.54 亿 m3,各类地下水储存 量见表 4-11 和图 4-6。 表 4-11 地下水储存量一览表(按地下水类型划分) 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亿 m3) 岩溶水(亿 m3) (亿 m3) 层状岩类 块状岩类 覆盖型 埋藏型 (亿 m3) 4.86 0.44 1.43 4.10 1.71 12.54 总计 1.71 13.60% 4.86 38.77% 松散岩类孔隙水 层状岩类裂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覆盖型岩溶水 埋藏型岩溶水 4.10 32.71% 0.44 3.54% 1.43 11.38% 图 4-6 深圳市各类型地下水储存量饼图(单位:亿 m3) 111 4.2.2 各行政区地下水储存量 根据上节关于地下水储存量计算的相关成果,利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分析 计算功能,得到深圳市 10 个辖区的地下水储存量,如表 4-12。 表 4-12 序 号 地下水储存量一览表(按行政区划分) 分区编号 含水层厚度 (m) 面积 (km2) u 储存量 (万 m3) 1 I-1-3 5 16.21 0.2 1621.00 2 I-1-5 10 0.23 0.2 46.00 VI-1 50 13.29 0.0005 33.23 VII-1-3 50 41.21 0.003 618.15 VIII-1 50 1.76 0.0005 4.40 3 4 行政区 福田区 5 72.70 小计 2322.78 6 I-1-3 5 8.05 0.2 805.00 7 III-1-3 50 9.00 0.0005 22.50 8 III-2-1 50 17.60 0.003 264.00 IV-3 50 18.31 0.003 274.65 VI-1 50 22.06 0.0005 55.15 11 VII-1-3 50 3.73 0.003 55.95 12 埋藏型岩溶 80 29.70 0.006 1425.60 9 10 罗湖区 78.75 小计 13 14 15 盐田区 2902.85 I-1-2 5 14.31 0.2 1431.00 III-1-3 50 13.59 0.003 203.85 VII-2-1 50 44.42 0.003 666.30 72.32 小计 2301.15 16 I-1-4 10 22.42 0.1 2242.00 17 I-1-5 10 13.49 0.2 2698.00 18 VII-1-3 50 91.31 0.003 1369.65 VII-1-4 50 12.89 0.003 193.35 VIII-1 50 7.54 0.0005 18.85 21 VI-2 50 2.07 0.0005 5.18 22 VI-3 50 8.80 0.0005 22.00 19 20 南山区 158.52 小计 23 宝安区 I-1-4 10 112 21.53 6549.03 0.1 2153.00 24 I-2-3 10 114.80 0.15 17220.00 25 III-2-2 50 3.20 0.003 48.00 26 VIII-2 50 5.40 0.0005 13.50 27 VII-1-6 50 3.35 0.003 50.25 28 VI-4 50 2.77 0.0005 6.93 29 VIII-3 50 5.63 0.0005 14.08 30 VI-5 50 17.47 0.0005 43.68 31 VIII-4 50 6.27 0.0005 15.68 32 VI-6 50 24.30 0.0005 60.75 33 VII-1-3 50 117.31 0.003 1759.65 34 VI-2 50 38.81 0.0005 97.03 360.84 小计 21482.53 35 I-2-2 10 45.18 0.1 4518.00 36 I-2-4 8 1.78 0.2 284.80 37 II-2 50 3.99 0.0005 9.98 38 III-1-3 50 2.20 0.0005 5.50 39 III-2-1 50 90.70 0.003 1360.50 40 IV-1 50 38.07 0.003 571.05 41 IV-2 50 97.12 0.003 1456.80 IV-3 50 1.86 0.003 27.90 VII-1-2 50 8.31 0.003 124.65 44 VII-1-3 50 42.74 0.003 641.10 45 VII-2-1 50 11.21 0.003 168.15 46 VII-2-3 50 7.65 0.003 114.75 47 VII-2-4 50 34.10 0.003 511.50 48 覆盖型岩溶 40 45.19 0.0947 17117.97 49 埋藏型岩溶 80 244.37 0.006 11729.76 42 43 龙岗区 384.91 小计 38642.41 50 I-2-3 10 50.26 0.15 7539.00 51 III-2-3 50 13.90 0.003 208.50 VIII-2 50 68.41 0.0005 171.03 VII-1-6 50 8.69 0.003 130.35 VI-6 50 7.59 0.0005 18.98 55 VII-1-3 50 6.69 0.003 100.35 56 VII-1-5 50 5.31 0.003 79.65 52 53 54 光明新 区 113 160.85 小计 8247.85 57 I-2-4 8 34.27 0.20 5483.20 58 III-2-1 50 48.89 0.003 733.35 59 VIII-2 50 6.68 0.0005 16.70 VII-1-3 50 83.31 0.003 1249.65 61 VII-1-5 50 1.57 0.003 23.55 62 埋藏型岩溶 80 53.26 0.006 2556.48 60 龙华区 174.72 小计 10062.93 63 I-2-1 5 26.29 0.15 1971.75 64 II-1 50 12.26 0.0005 30.65 65 II-2 50 1.89 0.0005 4.73 66 V-3 50 38.97 0.003 584.55 67 IV-1 50 11.67 0.0005 29.18 IV-2 50 2.22 0.0005 5.55 VII-1-1 50 17.50 0.003 262.50 70 VII-2-1 50 25.06 0.003 375.90 71 VII-2-3 50 31.80 0.003 477.00 72 覆盖型岩溶 60 26.29 0.1316 20758.58 73 埋藏型岩溶 80 28.03 0.006 1345.44 68 69 坪山区 167.66 小计 25845.82 74 I-1-1 10 6.31 0.1 631.00 75 III-1-1 50 59.68 0.0005 149.20 76 III-1-2 50 11.42 0.0005 28.55 77 V-1 50 35.26 0.003 528.90 V-2 50 13.42 0.003 201.30 V-3 50 13.30 0.003 199.50 VII-1-1 50 0.08 0.003 1.20 81 VII-2-1 50 135.14 0.003 2027.10 82 VII-2-2 50 11.54 0.003 173.10 83 覆盖型岩溶 40 6.32 0.125 3160.00 78 79 80 大鹏新 区 全市 小计 286.15 7099.85 总计 1917.42 125400 注:由于覆盖型岩溶和埋藏型岩溶均下伏于其他地层之下,在计算各区和全市总面积时并未 将其算在内。 114 由表 4-12 和图 4-7 可知,深圳市各辖区地下水储存量最多的为龙岗区,地下 水储存量为 3.86 亿 m3,占全市地下水储存总量的 30.80%;其次是坪山区和宝 安区,地下水储存量分别为 2.58 亿 m3 和 2.15 亿 m3,占全市总量的 20.60%和 17.12%。从地域上来看,依旧是东多西少的格局。 7099.85 5.66% 2322.78 1.85% 2902.85 2.31% 2301.15 1.83% 福田区 罗湖区 6549.03 5.22% 8247.85 6.57% 盐田区 南山区 21482.53 17.12% 25845.82 20.60% 宝安区 龙岗区 龙华区 坪山区 光明新区 大鹏新区 10062.93 8.02% 图 4-7 38642.41 30.80% 深圳市各行政区地下水储存量饼图(单位:万 m3) 4.2.3 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储存量 由第三章水文地质单元划分相关内容可知,可将深圳市划分为九大水文地质 单元,根据关于地下水储存量计算的相关成果,利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分析计算 功能,得到深圳市各水文地质单元的地下水储存量,如表 4-13。 表 4-13 地下水储存量一览表(按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分区编号 含水层 厚度 (m) 面积 (km2) u 储存量 (万 m3) 1 I-1-3 5 16.45 0.2 1645.00 2 III-1-3 50 9.80 0.0005 24.50 III-2-1 50 65.03 0.003 975.45 IV-3 50 19.98 0.003 299.70 5 VI-1 50 27.91 0.0005 69.78 6 VII-1-2 50 1.70 0.003 25.50 序 号 3 4 水文地质 单元 深圳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 分区 115 7 VII-1-3 50 29.93 0.003 448.95 8 埋藏型岩溶区 80 80.49 0.006 3863.52 170.80 小计 7352.40 9 I-1-1 10 6.31 0.1 631.00 10 I-1-2 5 14.31 0.2 1431.00 11 III-1-2 50 3.38 0.0005 8.45 12 III-1-3 50 12.78 0.0005 31.95 13 V-2 50 8.02 0.003 120.30 V-3 50 13.05 0.003 195.75 15 VII-1-1 50 0.02 0.003 0.30 16 VII-2-1 50 107.09 0.003 1606.35 17 VII-2-2 50 11.49 0.003 172.35 18 覆盖岩溶区 40 6.32 0.125 3160.00 14 大鹏湾地下 水系统分区 176.45 小计 7357.45 19 I-1-3 5 7.83 0.2 783.00 20 I-1-4 10 4.30 0.1 430.00 21 I-1-5 10 13.72 0.2 2744.00 22 VI-1 50 7.43 0.0005 18.58 VII-1-3 50 109.89 0.003 1648.35 VII-1-4 50 10.95 0.003 164.25 25 VIII-1 50 9.30 0.0005 23.25 26 VI-2 50 0.99 0.0005 2.48 27 VI-3 50 0.25 0.0005 0.63 23 24 深圳湾地下 水系统分区 164.66 小计 5814.53 28 I-1-4 10 39.65 0.1 3965.00 29 I-2-3 10 56.82 0.15 8523.00 VIII-3 50 0.54 0.0005 1.35 VI-5 50 17.47 0.0005 43.68 32 VIII-4 50 4.40 0.0005 11.00 33 VII-1-3 50 84.06 0.003 1260.90 30 31 珠江口地下 水系统分区 116 34 VII-1-4 50 1.94 0.003 29.10 35 VI-2 50 39.89 0.0005 99.73 36 VI-3 50 8.55 0.0005 21.38 253.32 小计 13955.13 37 I-2-2 10 45.18 0.1 4518.00 38 II-1 50 12.26 0.0005 30.65 39 II-2 50 5.88 0.0005 14.70 40 III-1-3 50 2.21 0.0005 5.53 41 III-2-1 50 8.61 0.003 129.15 42 IV-1 50 49.73 0.003 745.95 IV-2 50 98.42 0.003 1476.30 IV-3 50 0.19 0.003 2.85 VII-1-2 50 6.61 0.003 99.15 46 VII-2-1 50 12.73 0.003 190.95 47 VII-2-3 50 23.08 0.003 346.20 48 VII-2-4 50 34.10 0.003 511.50 49 覆盖型岩溶区 40 45.19 0.0947 17117.97 50 埋藏型岩溶区 80 186.02 0.006 8928.96 43 44 45 龙岗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 分区 299.00 小计 34117.86 51 I-2-3 10 108.25 0.15 16237.50 52 III-2-1 50 0.03 0.003 0.45 53 III-2-2 50 3.20 0.003 48.00 54 III-2-3 50 13.90 0.003 208.50 VIII-2 50 63.85 0.0005 159.63 VII-1-6 50 12.04 0.003 180.60 VI-4 50 2.77 0.0005 6.93 58 VIII-3 50 5.09 0.0005 12.73 59 VIII-4 50 1.87 0.0005 4.68 60 VI-6 50 31.88 0.0005 79.70 61 VII-1-3 50 54.56 0.003 818.40 55 56 57 茅洲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 分区 117 62 VII-2-5 50 5.58 0.003 303.02 小计 83.70 17840.80 63 I-2-1 5 26.29 0.15 1971.75 64 IV-2 50 0.92 0.003 13.80 65 V-3 50 39.21 0.003 588.15 VII-1-1 50 17.56 0.003 263.40 VII-2-1 50 29.66 0.003 444.90 VII-2-3 50 16.37 0.003 245.55 69 覆盖型岩溶区 60 26.29 0.1316 20758.58 70 埋藏型岩溶区 80 0.93 0.006 44.64 66 67 68 坪山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 分区 130.01 小计 24330.77 71 I-2-4 8 36.05 0.2 5768.00 72 III-2-1 50 83.52 0.003 1252.80 VIII-2 50 16.64 0.0005 41.60 VII-1-3 50 107.86 0.003 1617.90 VII-2-5 50 1.29 0.003 19.35 埋藏型岩溶区 80 87.92 0.006 4220.16 73 74 75 观澜河流域 地下水系统 分区 76 245.36 小计 12919.81 77 III-1-1 50 59.68 0.0005 149.20 78 III-1-2 50 8.03 0.0005 20.08 79 V-1 50 35.26 0.003 528.90 V-2 50 5.41 0.003 81.15 81 VII-2-1 50 66.37 0.003 995.55 82 VII-2-2 50 0.05 0.003 0.75 80 大亚湾地下 水系统分区 全市 小计 174.80 1775.63 总计 1917.42 125464.36 注:由于覆盖型岩溶和埋藏型岩溶均下伏于其他地层之下,在计算各区和全市总面积时并未 将其算在内。 由表 4-13 和图 4-8 可知,深圳市九大水文地质单元中地下水储存量最多的 为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储存量为 3.41 亿 m3,占全市地下水储存总量 的 27.19%;其次是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和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储 118 存量分别为 2.43 亿 m3 和 1.78 亿 m3,占全市总量的 19.39%和 14.22%。 13955.13 11.12% 1775.63 1.42% 7352.40 5.86% 5814.53 4.63% 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34117.86 27.19% 7357.45 5.86% 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分区 深圳湾地下水系统分区 12919.81 10.30% 珠江口地下水系统分区 大亚湾地下水系统分区 17840.80 14.22% 24330.77 19.39% 图 4-8 4.3 深圳市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储存量饼图(单位:万 m3) 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4.3.1 可开采量的定义、评价原则和计算方法 (一)可开采资源量的定义 可开采量又叫允许开采量,是指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 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小,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 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现象的前提下,单位时间 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中所能取出的地下水量。 (二)评价原则 评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应结合实际水文地质条件,以现状开采量为参考,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需要、开采技术条件、水位埋深状况。为更好地体现地下水的 开发利用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还应充分考虑环 境制约因素,在地下水开采过程中理应不能发生因开采地下水而造成水位持续下 降、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成降等地下水环境地质问题。但也应充分利用地 下水储存量调节作用,考虑含水层以丰补歉的能力。据此而评价从含水层中取出 的最大水量称为该地区的可开采量。 因此,在确定地下水可开采量时应采取多种方法,综合定量。在生态环境脆 弱地区,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需水量;在确定山区地下水可开采量时,应区分 出与当地地表水可利用量间的重复计算量。确定地下水可开采量时,应以地下水 119 资源质量评价的成果为基本依据,充分考虑各水文地质单元可开采量与需水量之 间的关系,以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三)评价方法 由上文相关论述,现以水文地质单元为评价单元,充分考虑各地区需水量, 利用开采系数法进行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即利用式(4-4)进行计算,评价结果 如表 4-14 所示。 Q 开=β·Q 补 (4-4) 式中:Q 开——地下水可开采量(m3/a); β ——地下水开采系数; Q 补——降雨入渗补给量(m3/a) 。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次工作程度较浅,掌握资料有限,并未对龙岗区和坪 山区的埋藏型岩溶水的可开采量进行评价,埋藏型岩溶含水层地下水储量丰富, 且开采不易引发环境地质问题,推测其开采潜力较大。 120 4-14 水文地质 单元 补给资源量(万 m3/a) 深圳市地下水可开采量汇总表 储存量(万 m3) 第四系 孔隙水 基岩 裂隙水 第四系 孔隙水 基岩 裂隙水 岩溶水 现状开采量 (万 m3/a) 深圳河流 域地下水 系统分区 355.97 3037.95 1645.00 1843.88 3863.52 大鹏湾地 下水系统 分区 677.20 2484.89 2062.00 2135.45 深圳湾地 下水系统 分区 731.60 1117.18 3957.00 珠江口地 下水系统 分区 2910.45 1709.46 龙岗河流 域地下水 系统分区 1246.02 6244.08 可开采量(万 m3/a) 第四系 孔隙水 基岩 裂隙水 总量 18.60 71.194 303.795 374.99 3160.00 4.10 221.312 248.49 469.80 1857.53 \ 32.13 73.160 111.718 184.88 12488.00 1467.13 \ 91.69 291.045 341.891 632.94 4518.00 3552.93 26046.93 133.72 249.204 624.408 873.61 121 茅洲河流 域地下水 系统分区 2944.72 2217.56 16237.50 1603.30 \ 127.13 588.944 221.756 810.70 坪山河流 域地下水 系统分区 394.97 2219.67 1971.75 1555.80 20803.22 147.59 78.994 221.967 300.96 观澜河流 域地下水 系统分区 988.97 2370.96 5768.00 2931.65 4220.16 128.91 197.794 237.096 434.89 大亚湾地 下水系统 分区 \ 3902.34 \ 1775.63 \ 6.71 \ 221.967 221.97 10249.9 25304.09 48647.25 18723.30 58093.83 690.58 1771.647 2533.087 4304.74 全市 总量:35553.99 总量:125464.38 122 4.3.2 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位于深圳市西部,区内第四系地层分布广泛,沿茅洲 河从羊台山北麓一直延伸到深圳市市界,虽然面积较大,但含水层厚度较薄,约 10 m 左右,地下水调蓄能力较弱。而且茅洲河及其支流大部分地段已受到污染, 大量开采地下水将会激发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从而加速污染物质进入地下水。 目前,在现状开采条件下(2015 年地下水开采量为 127.13 万 m3) ,该区地下水 水位稳定,并未出现下降趋势,除河流污染外,未发生其他环境地质问题。 因此,在河流污染问题全面治理之前,不建议在河流两岸进行大规模的地下 水开采。且由于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厚度小,该地区也不适宜集中开采(避免局部 出现含水层疏干现象),应采用“大范围、小降深”的原则进行开采,以确保持 续稳定开采,建议可开采量不超过补给资源量(2944.72 万 m3/a)的 20%,约为 588.944 万 m3/a; 基岩裂隙水可开采量建议不超过补给资源量(2217.56 万 m3/a) 的 10%,约为 221.756 万 m3/a。 综上所述,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可开采量总计约为 810.70 万 m3/a。 4.3.3 珠江口地下水系统 该水文地质单元位于珠江口东岸,上世纪 80~90 年代,深圳市飞速发展期间, 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而导致沿海地区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和基岩裂隙水含水层 均受到了海水入侵的影响。在现状开采条件下(2015 年地下水开采量为 91.69 万 m3)该区地下水水位稳定,并未出现下降趋势,海水入侵势头有所控制。尽管如 此,在海水入侵区也应该减少地下水开采,始终保持地下水水位高于海水水位, 以防海水入侵程度再次加重。因此,该水文地质单元第四系孔隙水可开采量建议 不超过补给资源量(2910.45 万 m3/a)的 10%,约为 291.045 万 m3/a。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本次水文地质勘察结果可以看出,本区东南部的羊台山 区断裂构造发育,基岩裂隙水含量丰富,猜测其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建 议本区基岩裂隙水可开采量不超过其补给资源量(1709.46 万 m3/a)的 20%,约 为 341.891 万 m3/a。 综上所述,珠江口地下水系统可开采总量总计约为 632.94 万 m3/a。 4.3.4 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位于深圳市中部,观澜河由南向北从区中穿过,第四 系地层分布其左右,含水层厚度较薄,约 10 m 左右,地下水调蓄能力较弱。而 且观澜河及其支流大部分地段已受到污染,大量开采地下水将会激发河流对地下 123 水的补给,从而加速污染物质进入地下水。目前,在现状开采条件下(2015 年地 下水开采量为 128.91 万 m3),该区地下水水位稳定,并未出现下降趋势,除河 流污染外,未发生其他环境地质问题。 因此,在河流污染问题彻底解决前,建议本区第四系孔隙水可开采量不超过 补给资源量(988.97 万 m3/a)的 20%,约为 197.794 万 m3/a;基岩裂隙水可开 采量不超过补给资源量(2370.96 万 m3/a)的 10%,约为 237.096 万 m3/a。 综上所述,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可开采总量约为 434.89 万 m3/a。 4.3.5 深圳湾地下水系统 该水文地质单元为深圳市主要城区所在地,城市建设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及各 河流沿岸的第四系地层之上,高度的地表硬化导致大气降雨入渗补给大量减少, 该水文地质单元第四系孔隙潜水年均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仅为 731.60 万 m3/a, 而且该区第四系含水层平均厚度仅为 5~10 m, 其以丰补歉的调节能力十分薄弱。 该区北部位于深圳湾沿海地带,由于上世纪 80~90 年代地下水开采导致区域 海水入侵现象仍然存在,在水务局全面禁采地下水之后,现状开采条件下(2015 年地下水开采量为 32.13 万 m3)该区地下水水位稳定,并未出现下降趋势,海 水入侵势头有所控制。 因此,建议本区的地下水可开采总量不超过补给资源总量(1848.78 万 m3/a) 的 10%,约为 184.88 万 m3/a。 4.3.6 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该水文地质单元为深圳市主要城区所在地,城市建设区主要分布在深圳河沿 岸的第四系地层之上,虽然还有深圳河侧向入渗补给,但是高度的地表硬化导致 大气降雨入渗补给大量减少,该水文地质单元第四系孔隙潜水年均大气降水入渗 补给量仅为 355.97 万 m3/a,而且该区第四系含水层平均厚度仅为 5 m,储存量 仅 1645 万 m3,其以丰补歉的调节能力十分薄弱,并不适合集中大量开采地下 水。尽管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基岩区,但是根据前人研究经验表明,在没有详尽 勘察评价的基础上,基岩山区一般不适合大量开采地下水。 该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水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地下水需水量并不 是很大,在现状开采条件下(2015 年实际开采量约 18.6 万 m3),地下水水位比 较稳定,未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综合所述,考虑到该区并未发现有较为严重的地下水环境问题,且地下水开 采可激发深圳河对于第四系含水层的侧向入渗补给,在缺水年份,该区可适当增 加开采量,但第四系孔隙水开采量不可超过其补给资源量(355.97 万 m3/a)的 20%,约为 71.194 万 m3/a;基岩裂隙水开采量不可超过其补给资源量(3037.95 124 万 m3/a)的 10%,约为 303.795 万 m3/a。因此,地下水可开采总量约为 374.99 万 m3/a。 4.3.7 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该水文地质单元是目前深圳市东部重点发展的区域,城市建设区主要分布在 龙岗河沿岸的第四系地层之上,高楼大厦林立、人口密集,而且大片的岩溶地层 下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该地区历史上也曾因大量开采地下水而发生过数起岩溶 塌陷灾害,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巨大的威胁,但近几年来,在现状开采条件 下(2015 年实际开采量约 133.72 万 m3),该区地下水水位稳定,并未出现下降 趋势,已鲜有此类灾害发生。 区内主要河流为龙岗河,遗憾的是,龙岗河及其支流均已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大量开采地下水势必会导致污染河水进入含水层,从而加速地下水污染。河流两 岸的第四系含水层较薄,平均厚度仅 10 m,其调蓄能力不足,以丰补歉的能力也 较差,并不适合集中大量开采地下水。 综上所述,该水文地质单元内并不适合大量开采地下水,建议第四系可开采 量不超过其补给资源量(1246.02 万 m3/a)的 20%,约为 249.204 万 m3/a;基岩 裂隙水可开采量不超过其补给资源量(6244.08 万 m3/a)的 10%,约为 624.408 万 m3/a。因此,该区的地下水可开采总量约为 873.61 万 m3/a,且需时刻关注地 下水水位变化,始终维持在岩溶地层顶板 2 m 以上。 4.3.8 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该水文地质单元是目前深圳市东部重点工厂区,工厂和人口密集分布在坪山 河沿岸的第四系地层之上,而且大片的岩溶地层下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该地区 历史上也曾因大量开采地下水而发生过数起岩溶塌陷灾害,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 全是巨大的威胁,但近几年来,在现状开采条件下(2015 年实际开采量约 147.59 万 m3 ) ,该区地下水水位稳定,并未出现下降趋势,已鲜有此类灾害发生。 区内主要河流为坪山河,坪山河及其支流均已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大量开采 地下水势必会导致污染河水进入含水层,从而加速地下水污染。河流两岸的第四 系含水层较薄,平均厚度仅 5 m,其调蓄能力不足,以丰补歉的能力也较差,并 不适合集中大量开采地下水。 综上所述,该水文地质单元内并不适合大量开采地下水,建议第四系可开采 量不超过其补给资源量(394.97 万 m3/a)的 20%,约为 78.994 万 m3/a;基岩裂 隙水可开采量不超过其补给资源量(2219.67 万 m3/a)的 10%,约为 221.967 万 m3/a。因此,该区的地下水可开采总量约为 300.96 万 m3/a,且需时刻关注地下 水水位变化,始终维持在岩溶地层顶板 2 m 以上。 125 4.3.9 大鹏湾地下水系统 该水文地质单元位于深圳市东部沿海地区,与其他沿海地区类似,区内各河 流河口和沙滩区域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现象。本区作为深圳市主要旅游 景区,除个别地区外,大部分区域为基岩山区,人口数量较少,需水量也较小, 主要人口密集区也都有供水管网覆盖,由当地水库供水,多年来地下水开采量极 少(2015 年实际开采量约为 4.1 万 m3) ,地下水水位比较稳定,未呈现持续下降 趋势,海水入侵程度也未加重。 区内葵涌盆地分布有覆盖型岩溶地层,含水量丰富,虽然目前资料显示葵涌 盆地并未发生过岩溶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但葵涌镇为该区人口和建筑物分布较 密集的区域,需谨慎对待。 综合所述,由于葵涌盆地含水层富水性较好,可对其进行进一步勘察评价, 在缺水年份对其扩大开采,但须保持地下水水位始终保持在岩溶地层顶板 2 m 以 上,以防发生岩溶塌陷灾害。该盆地年均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约为 214.68 万 m3/a, 可以将其入渗补给量的 60%作为可开采量,约为 128.808 万 m3/a,但须时刻关注 该地区地下水水位,一旦有持续下降趋势,应立即停止开采。盐田区第四系含水 层位于河流入海口,与海水水力联系密切,不适宜大量开采,建议取其补给资源 量(462.52 万 m3/a)的 20%作为地下水可开采量,约为 92.504 万 m3/a。其余基 岩山区,理论上并不适宜开采,但在缺水年份可以考虑将其入渗补给量(2484.89 万 m3/a)的 10%作为可开采量,约为 248.489 万 m3/a。 因此,大鹏湾地下水系统总可开采量约为 469.80 万 m3/a。 4.3.10 大亚湾地下水系统 该水文地质单元位于深圳市东部沿海地区,与其他沿海地区类似,区内各河 流河口和沙滩区域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现象。本区作为深圳市主要旅游 景区,除个别河口地区外,大部分区域为基岩山区,人口数量较少,需水量也较 小,主要人口密集区也都有供水管网覆盖,由当地水库供水,多年来地下水开采 量极少(2015 年实际开采量约为 6.71 万 m3),地下水水位比较稳定,未呈现持 续下降趋势,海水入侵程度也未加重。 综上所述,该水文地质单元内并无第四系含水层分布,基岩裂隙水可开采量 建议不超过其补给资源量(2219.67 万 m3/a)的 10%,约为 221.967 万 m3/a。因 此该区的地下水可开采总量约为 221.97 万 m3/a。 4.4 潜在应急供水水源地及水源地靶区划定 在深圳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的今天,各种 126 突发事件给城市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和威胁越来越严重,使人们深 刻地意识到建立各种应急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水资源的供给安全问题是各种 突发事件中与人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与地表水相比, 地下水具有水质清澈、水温恒定、受流域内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季节性变化较弱、 不易受到污染等优点,是十分重要的战略储备水源。 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是指在非正常情况下,为维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正 常生存,按一定的地质环境约束,可在一定时期临时高强度开发利用,且具有较 大的地下水储量和具有较强的供水和恢复能力的地下水源,用以保障社会稳定、 提高城市供水安全。 因此,论证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战略意义。 4.4.1 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选取原则 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应具有该地区相对较厚的含水层,储存量较大,储水能力 较强,有开采潜力,短期大量开采不会强烈袭夺已开发水源地,水质好,可以直 接达到供水水质标准,同时应有便利的输水工程或靠近用水地区。 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不等同于一般的供水水源,其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具有地下水水源地的特征(储量大、水质好、供水能力强)。 (2)具有较大的地下水调节能力。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在一定时期内, 允许按一定的地质环境约束条件动用地下水储存量,以维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 正常生存。 (3)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地下水应急供水后,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通 过天然和人工补给,恢复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区的地下水。 (4)具有经济可行性。 4.4.2 潜在应急供水水源地及水源地靶区 根据前述的应急水源地的选取原则,依据各辖区目前地下水开采现状及其所 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结合各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以《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 和评价报告》 、 《深圳市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和《深圳市葵涌镇地下水资 源勘察和评价报告》为基础资料,初步划定具有开采潜力的潜在应急水源地及水 源地靶区,主要选取了岩溶地下水(图 4-9 和表 4-15) 。 岩溶地下水主要选取大鹏新区葵涌镇的覆盖型岩溶含水层作为潜在应急供 水水源地,选取龙岗区、坪山区的埋藏型岩溶含水层作为水源地靶区。 1、龙岗区、坪山区埋藏型岩溶水水源地靶区(I) 龙岗区和坪山区情况类似,均分布有大片岩溶地层,根据埋藏条件可分为覆 盖型岩溶和埋藏型岩溶,受区域性断层控制,岩溶极其发育,岩溶水赋存条件好, 127 储量丰富。根据上文计算结果可知,龙岗区岩溶水总储量约为 2.88 亿 m3,其中 覆盖型岩溶水储存量为 1.71 亿 m3,埋藏型岩溶水储存量为 1.17 亿 m3;坪山区 岩溶水总储量约为 2.21 亿 m3,其中覆盖型岩溶水储存量为 2.08 亿 m3,埋藏型 岩溶水储存量为 0.13 亿 m3。两区内龙岗河和坪山河两岸均分布有第四系松散岩 类孔隙潜水,与岩溶水水力联系密切,降雨量丰富,岩溶水补给来源充足。根据 上文计算结果可知,龙岗区第四系孔隙潜水年均降雨补给量约为 1293 万 m3/a, 坪山区第四系孔隙潜水年均降雨补给量约为 395 万 m3/a。 虽然龙岗区和坪山区覆盖型岩溶水储量丰富、补给充足,但是由于目前两者 为深圳市东部重点发展的辖区,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大,历史上也曾经因为大量 开采覆盖型岩溶水而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岩溶塌陷问题,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 极大的威胁。因此,建议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开采覆盖型岩溶水,可将其作为储 备水源。在管网供水不足或者未覆盖的情况下,也仅仅建议选取合适地段进行不 超过可开采量的分散式开采,并且不能造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以免导致岩溶 塌陷、地面沉降及地下水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 要解决应急供水的问题,出路在于开发利用分布区两区内的埋藏型岩溶水, 比如龙岗区的平湖、布吉和坪山区的坑梓、松子坑水库等地。该类岩溶水埋藏较 深,目前仍处于为开发状态,水质较好,且上覆坚硬岩石,开采该层岩溶水既不 会带来岩溶塌陷,也不会导致水质恶化等问题。因此,该层岩溶水水量较大、水 质良好,是很理想的地下水水源地。 以 2015 年为例,龙岗区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约为 202.17 L/d(《2015 年深圳 市水资源公报》 ) ,其人口密度约为 5282 人/km2(《深圳统计年鉴——2016》) ,由 此可以得知,龙岗区居民用水强度约为 1068 m3/(d*km2)。由前文计算可知,龙岗 区埋藏型岩溶水总储存量为 1.17 亿 m3,总面积约为 388.59 km2,即每平方公里 储量约为 44 万 m3,远大于龙岗区居民每日用水强度,开采得当时,紧急情况下 完全能够满足龙岗区居民应急用水。 同样以 2015 年为例,坪山区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约为 177.45 L/d(《2015 年 2 深圳市水资源公报》 ),其人口密度约为 2146 人/km( 《深圳统计年鉴——2016》 ) , 由此可以得知,坪山区居民用水强度约为 381 m3/(d*km2)。由前文计算可知,坪 山区埋藏型岩溶水储存量为 0.13 亿 m3,总面积约为 165.94 km2,即每平方公里 储量约为 7.83 万 m3,也是远大于坪山区居民每日用水强度,开采得当时,紧急 情况下完全能够满足坪山区居民应急用水。 但是目前限于工作程度较浅,在人力、物力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议在两区 的埋藏型岩溶水分布区开展专门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资源调查与评价,采用不同 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在全面认识埋藏型岩溶水资源的基础上,以较高的精度提出 该种类型地下水的天然资源量、储存量和可开采量,并明确指明今后主要的可开 128 表 4-15 编 号 I II 深圳市潜在应急供水水源地及水源地靶区汇总表 水源地名称 地点 龙岗区、坪山区 龙岗区、 埋藏型岩溶水水源地靶区 坪山区 葵涌盆地 覆盖型岩溶水应急供水水源地 葵涌镇 地下水类型 最大可开采量 (万 m3/a) 埋藏型岩溶水 不详 覆盖型岩溶水 128.808 129 开采条件 缺水等特殊时期 缺水等特殊时期,并维持地下水水 位在岩溶地层顶板 2 m 以上 图 4-9 深圳市潜在应急供水水源地及水源地靶区分布图 130 采地段,规划应急储备用水取水点,提出最优的开采方案和原则。由于本次工 作精度有限,仅能将埋藏型岩溶水分布区划定为深圳市水源地靶区,具体的开 采地点还需开展下一步工作。 2、葵涌盆地覆盖型岩溶水应急供水水源地(II) 根据以往资料和前文分析可知,葵涌盆地位于深圳东部大鹏新区,其第四系 地层之下分布有大片的大理岩、灰岩,由于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的断裂构 造发育,盆地内岩溶率较高,为岩溶强发育区。《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价 报告》的物探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 7 条隐伏断裂中 5 条为富水断层,2 条为中等 富水断层,且可能存在地下暗河。 该区域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其中水量较 大、水质较好、具有主要开发价值的为岩溶水。 本区岩溶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体(主要为罗屋田水库渗漏)入渗补 给和基岩山区的侧向补给,补给和赋存条件均良好,该盆地年均降雨入渗补给量 约为 215 m3/a,岩溶水储存量约为 3160 万 m3,单井出水量一般为 500~1000 m3/a, 可开采量约为 129 万 m3/a,且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将保持良好。况且,葵涌 盆地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富水性较好,与岩溶水水力联系密切。 因此,葵涌盆地地下水在现状和远景规划中都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 尽管葵涌盆地暂未出现因开采地下水而导致的岩溶塌陷灾害,但是随着经济 建设发展,、人口增多、建筑密度增大,岩溶塌陷是覆盖型岩溶地区所必须面对 的地质问题。因此,虽然该地区岩溶水具备作为应急供水水源地的潜力,但是建 议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开采地下水,将其作为储备水源。 在特殊情况下,如需开采该地岩溶地下水,应该经过更加详尽的地下水水源 地开采可行性论证之后,选取合适的地段进行开采。此处根据《深圳市葵涌镇地 下水资源勘察和评价报告》相关论证,建议开采井应避免布设在葵涌镇主城区, 可布设在中心城区与罗屋田水库之间的葵涌河上游谷底,这一带岩溶发育,地下 水丰富,水质优良,地下水水位较高,且有罗屋田水库渗漏补给。而且,此处远 离葵涌镇主要城区,人口和建筑物密度相对较小,即使发生岩溶塌陷,危害相对 较轻。开采后应尽快建立该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对地下水水质和水位进行 实时监测,保证地下水水位始终保持在岩溶地层顶板的 2 m 以上,防止地下水过 度开采而使地下水水位过低,从而导致岩溶塌陷等不良环境地质问题,威胁该地 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3、其他隐伏断裂带富水区 《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价报告》中对深圳市已查明的 151 条隐伏断裂 构造进行了粗略的水文地质描述和富水性评价,其中富水断裂占 50%,中等富水 断裂占 38.75%,贫水断裂仅占 11.25%。除上述岩溶地区的隐伏断裂外,花岗岩 131 分布区受断裂影响,其裂隙发育,风化层较厚,多数地区富水性较好。 通过较为详尽的地质、水文地质工作确定断裂构造的时空分布特征、破碎带 宽度及富水性,并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寻找可集中开采的基岩裂隙水水源 地对未来深圳市地下水开发,尤其是局部缺水地区,具有指导意义。 4.5 本章小结 本章以第二章、第三章中论述的深圳市水文地质概况为依据,结合野外水文 地质勘查成果,并参考《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和评价报告》中关于地下水资源 量计算的相关内容,运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计算和分析功能,计算得到深圳市入 渗补给量、储存量,充分考虑深圳市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环境地质问题分布情况, 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初步估算出深圳市各辖区可开采资源量。 有前文论述和计算内容可知,由降水入渗法计算得出深圳市地下水补给资源 总量约为 3.555 亿 m3/a,其中降雨入渗补给量最大的地下水类型是块状岩类裂 隙水,约 1.345 亿 m3/a,约占补给资源总量的 37.83%;接受补给最多的辖区是 龙岗区,其地下水接受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总量为 8535.29 万 m3/a,约占全市降 雨补给总量的 24.01%;接受降雨补给最多的水文地质单元是龙岗河流域地下水 系统分区,降雨入渗补给总量为 7490.10 万 m3/a,约占全市降雨补给总量的 21.07%。 地下水储存量是指储存在在含水层内的重力水的体积,运用公式(4-2)计算 得到深圳市地下水储存总量为 12.54 m3,储量最多的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 水,储存量为 4.86 亿 m3,约占全市总储存量的 38.77%;地下水储存量最大的辖 区为龙岗区,总量为 3.86 亿 m3,约占全市地下水储量的 30.80%;地下水储存量 最大水文地质单元为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总量为 3.41 亿 m3,约占全市 地下水储量的 27.19%。 根据可开采量评价的定义和评价原则,综合考虑各个水文地质单元的实际情 况、地下水现状开采情况、环境地质问题分布情况,详细评价了对各水文地质单 元可开采资源量。以目前深圳市地下水实际情况来看,建议各水文地质单元均按 照现状开采量进行开采,全市地下水可开采总量约为 4304.74 万 m3/a,其中第四 系孔隙水可开采量约为 1771.647 万 m3/a,基岩裂隙水可开采量约为 2533.087 万 m3/a。 在地下水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选取原则,对 深圳市各流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可开采量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在全市范围内划分出 1 个潜在应急供水水源地和 1 个水源地靶区,分别为龙岗区~坪山区埋藏型岩溶 水水源地靶区和葵涌盆地覆盖型岩溶水潜在应急供水水源地。 132 第五章 5.1 地下水超采区划分 概况 地下水超采区是指在某一范围内,在某一时期,地下水开采量超过了该范围 内的地下水可开采量,造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区域;或指某一范围内,在某 一时期,因过量超采地下水而引发了海水入侵、名泉流量量衰减、水质恶化、地 面塌陷等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 通过此次开展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深圳市地下水超采区 现状,指导地下水禁采与限采范围核定工作,为严格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加快推 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本次评价以《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和《地 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SL 286-2003)(以下简称《导则》 )为主要技术依据,在 广泛搜集前人关于深圳市地下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市实际情况,采用 2005 年~2015 年的资料序列进行深圳市超采区评价,根据主要的地下水赋存类 型、分布、开发利用情况及地下水监测资料丰富程度,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单位, 将深圳市划分为九个地下水超采评价工作区(表 5-1),主要评价各工作区内浅层 第四系潜水、基岩裂隙水超采区,以及东部地区岩溶水超采区。其中,浅层第四 系潜水主要是指第四系地层中孔隙地下水中埋藏相对较浅、且与当地大气降水或 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潜水及与当地潜水具有较密切水力联系的弱承压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是指赋存于花岗岩等岩体中具有一定供水意义的地下水;本市岩 溶分为覆盖型岩溶和埋藏型岩溶,由第三章可知,埋藏型岩溶埋藏较深,未见有 资料表明深圳市有开发该层岩溶水的历史,因此,本次评价中的岩溶水主要是指 赋存于龙岗区、坪山区及大鹏新区葵涌盆地的覆盖型可溶性碳酸盐岩地层裂隙、 溶隙中的具有一定供水意义的地下水。 133 表 5-1 深圳市地下水超采评价工作区概况表 密度 工作区 工作区范围 主要利用的地下水 类型 水位监测点 面积 (km2) 监测井数 (眼) (眼/100km2) 茅洲河 流域地下水系统 光明新区、石岩、松岗、 沙井、福永东北部 松散岩类孔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JC-047、JC-086、JC-087、 LJC-10、LJC-08 310 5 1.61 珠江口 地下水系统 新安、西乡、福永、沙井 西北部、南山区西部 松散岩类孔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LJC-03、LJC-07、LJC-09 297 3 1.01 观澜河 流域地下水系统 龙华区、平湖、布吉西部 松散岩类孔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JC-097、JC-101、JC-105 245.4 3 1.22 深圳湾 地下水系统 南山区东部、福田区西部 松散岩类孔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JC-068、JC-070、LJC-04、 LJC-05 174.6 4 2.29 松散岩类孔隙水 JC-058、JC-059、JC-060、 JC-063、JC-064、LJC-01 187.5 6 3.20 JC-011、JC-037、JC-046、 JC-048、JC-056、JC-065、 LJC-11、LJC-12、LJC-14、 LJC-15、LJC-16 299 11 3.68 JC-030、JC-034、JC-035 130 3 2.31 JC-013、JC-015、JC-017、 JC-019 178.48 4 2.24 JC-001、JC-002、JC-008、 JC-009 174.8 4 2.29 1996.78 43 2.15 深圳河 流域地下水系统 罗湖区、布吉东部、 龙岗河 流域地下水系统 坪地、龙岗、横岗、 岩溶水、 坪山区北部 松散岩类孔隙水 福田区东部 坪山河 流域地下水系统 坪山区、盐田区北部 大鹏湾 地下水系统 盐田区、大鹏新区西部 大亚湾 地下水系统 大鹏新区东部 总计 全市 岩溶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岩溶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 134 5.2 评价方法的选取 根据《大纲》和《导则》要求,应以评价期内年均地下水水位变化速率、年 均地下水开采系数、地下水开采引发的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划 分地下水超采区。各地在进行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时,依据评价区地质环境背景条 件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地下水相关监测统计资料掌握 情况,因地制宜,各自选择合适的衡量指标划分地下水超采区。 由第三章关于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和第四章关于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相关 内容可知,深圳市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虽长,但进入 21 世纪之后,开采量在逐 年减少,开采模式主要为农业灌溉的间歇式开采和当地居民生活分散式开采。以 现有资料开采量最多年份为例,深圳市 2007 年全年开采地下水 3769 万 m3,全 年降雨入渗补给量为 3.961 亿 m3,开采量仅占补给资源量的 9.5%,从全市范围 内来看,并不会引起地下水超采;从局部区域范围来看,2007 年原龙岗区(包括 现在的龙岗区、坪山区、大鹏新区)地下水开采量最大,为 1650 万 m3,仅占该 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1.78 亿 m3)的 9.3%,远未达到地下水超采的标准。而且, 深圳市地下水开采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较分散,无固定模式,增加了开采量统计工 作的难度,目前并未掌握到详细的长序列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资料。 综上所述,此次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在全市各水文地质单元中主要选用评 价期内年均地下水水位变化速率和累计水位变幅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利用水位动 态法进行评价。在历史上曾发生过或易发生由于地下水开采而引发生态与环境地 质问题的地区,可选用引发问题法进行论证,比如位于东、西海岸带的珠江口地 下水系统分区、深圳湾地下水系统分区、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分区、大亚湾地下水 系统分区的海水入侵问题;位于覆盖型岩溶分布区的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分区的地面塌陷、地裂缝问题。 5.3 超采区划分评价方法 5.3.1 水位动态法 1、参数计算 以地下水水位(埋深)年均变化速率为评判指标进行超采区划分,其具体计 算方法如下: 在各工作分区内,统计评价期内各年监测井地下水水位(埋深)值,计算其 地下水水位(埋深)年均变化速率(正值为下降,负值为上升),判断是否呈持 续下降趋势。 地下水水位(埋深)年均变化速率按式(5-1)计算: 135 v= 𝐻1 −𝐻2 ∆𝑡 式中: v——年均地下水水位(埋深)变化速率(m/a); (5-1) 𝐻1 ——初始水平年地下水水位(埋深)(m) ; 𝐻2 ——现状水平年地下水水位(埋深)(m); ∆t——时间段(a)。 参与计算的水位(埋深)值应统一采用同一时间点的水位(埋深)值或采用 年均水位(埋深)值。 由于监测资料有限,在计算和绘图过程中,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及相关气象监 测资料,最大限度的还原实际水位,对于水位变化较异常的数据,分析其原因, 进行了适当的修正。 2、划分标准 根据《大纲》要求,地下水超采区可划分为严重超采区和一般超采区。符合 下列条件的区域为严重超采区: (1)在浅层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年均下降速率大于 1.0 m/a; (2)在裂隙水或岩溶水超采区,水位年均下降速率大于 1.5 m/a。 地下水超采区内不符合《大纲》中严重超采区划分标准的区域划分为一般超 采区。 5.3.2 开采系数法 1、参数计算 以地下水开采系数为评判指标进行超采区评价,其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在各计算单元内,统计计算不同类型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和实际开采量。根 据统计结果,按式(5-2)计算评价期内年均地下水开采系数: 𝑄实采 k= k 式中: 𝑄可采 (5-2) ——年均地下水开采系数; 𝑄实采——评价期内年均地下水实际开采量(m3) ; 𝑄可采——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m3)。 2、划分标准 根据《大纲》要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超过可开采量即可划定为地下水超采 区。在浅层地下水超采区、裂隙水超采区和岩溶水超采区中,年均地下水开采系 数大于 1.3 的即可划定为严重超采区, 除去严重超采区的区域划分为一般超采区。 136 5.3.3 引发问题法 开发利用地下水是人工干扰地下水天然状态下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其 干扰和影响的强度应在地下水系统可自动调节和恢复的范围内,否则即可能引发 相应的地质环境问题,就深圳市而言,地下水开发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是 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污染等。 根据《大纲》要求,地下水开采引发了地面塌陷、地裂缝、海(咸)水入侵、 水质恶化等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的区域可划分为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超采区分 严重超采区和一般超采区,在浅层地下水超采区、裂隙水超采区和岩溶水超采区 中,符合下列条件的区域为严重超采区: (1)由于地下水开采引发了海水入侵,造成氯离子含量大于 1000 mg/L; (2)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引发了地面塌陷,且 100 km2 面积上的年均地面 塌陷点多于 2 个,或坍塌岩土的体积大于 2 m3 的地面塌陷点年均多于 1 个; (3)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引发了地裂缝,且 100 km2 面积上年均地裂缝多 于 2 条,或同时满足长度大于 10 m、地表面撕裂宽度大于 0.05 m、深度大于 0.5 m 的地裂缝年均多于 1 条; (4)由于地下水超采引发了地下水水质污染,且在评价期内污染后的地下 水水质劣于污染前 1 个类级以上; (5)由于地下水开采引发了较严重的土地沙化现象。 地下水超采区内不符合本《大纲》中严重超采区划分标准的区域划分为一般 超采区。 5.4 各水文地质单元评价结果 5.4.1 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5.4.1.1 概况 茅洲河流域位于珠江口左岸,在行政区域上主要包括光明新区大部和宝安区 的松岗、沙井、和石岩。上游地貌类型上属于西北部台地丘陵区,中游冲积阶地 区,下游属于冲积、海积平原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石英岩、砂岩、花岗岩、石英 砂岩和第四系松散岩类等。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为 主。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为砂土层,主要受大气降水和河水的影响, 水位随之变化。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风化岩层中,由大气降雨和孔隙水补给, 富水性取决于基岩裂隙的发育程度,与孔隙水之间并未统一而连续的隔水层,水 力联系密切。 典型井的地下水水位动态与降雨过程的关系如图 5-1 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 137 地下水水位与降雨量曲线有很好的相关性和同步性,雨季时地下水位较高,旱季 时地下水位较低。水位动态类型主要表现为自然动态型。 600 8 500 400 6 300 4 200 2 100 0 0 JC087地下水位 15 600 12 480 9 360 6 240 3 120 0 0 图 5-1 降雨量 (mm) 10 燕川站月降雨量 地下水水位 (m) JC086地下水位 降雨量 (mm) 地下水位 (m) 燕川站月降雨量 典型监测站点多年地下水位动态曲线与降雨过程线 5.4.1.2 水位动态法 该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资料起始于 2008 年,2009 年后由于各方面原因之前 的监测井已停止观测,2011 年深圳市水务局在该区重新布设了 3 眼监测井,监 测层位均为浅层孔隙潜水。由 5 眼新、老监测井监测数据表明(表 5-2):该区域 浅层孔隙潜水水位并未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反而水位略有上升,年均上升速率 0.15~0.95 m/a,平均 0.56 m/a。 138 表 5-2 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监测孔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表 孔号 位置 监测层位 JC-047 光明新区光明污 水处理厂 松散岩类 JC-086 宝安区松岗街道 塘下涌一村 松散岩类 JC-087 宝安区公明街道 李松朗村 122 栋 松散岩类 宝安区 松散岩类 全升昌墙外 孔隙潜水 宝安区 松散岩类 澳维力工业园 孔隙潜水 LJC-08 LJC-10 初始年平均 水位标高 (m) 末年平均水 位标高 (m) 水位年 均下降 速率 (m/a) 累计 降幅 (m) 4.98 5.33 -0.35 -0.35 7.32 7.79 -0.47 -0.47 12.03 12.89 -0.86 -0.86 0.59 1.54 -0.95 -0.95 2.84 2.99 -0.15 -0.15 孔隙潜水 孔隙潜水 孔隙潜水 另外,本次野外调查工作中在该水文地质单元共调查 16 眼机民井点,测量 得到其水位埋深值,并以 1998 年《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的地 下水位埋深值作为背景值(表 5-3) ,对比发现该水文地质单元内大部分地区水位 变化幅度不大,并未出现大幅度下降的现象。 表 5-3 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水位埋深对比 井号 X Y 现状年(m) 历史值(m) JC001 44455.52 101283.4 2.98 2~4 JC002 39754.66 103473.3 2.46 >8 JC003 41021.89 100578.5 2.92 >8 JC004 43895.37 90015.25 2.13 <2 JC005 43136.33 94865.40 2.31 2~4 JC006 39373.01 97804.37 2.89 >8 JC009 39347.4 91014.14 2.16 2~4 JC011 39258.77 94017.53 3.16 4~8 JC014 40298.45 91375.29 1.19 2~4 JC015 40134.3 92223.68 1.52 2~4 JC016 48507.68 97768.24 1.65 4~8 JC033 41380.32 89370.43 1.22 <2 JC035 47108.56 97945.85 3.29 2~4 JC038 35224.03 103094.8 1.06 4~8 139 JC050 43035.69 104247.4 1.78 2~4 JC051 47062.2 103777.9 1.3 2~4 JC052 48497.51 93375.3 1.13 <2 注:表中现状年表示的是本次野外调查工作(2017 年 3-5 月)所测得的水位埋深值,历史值 数据来源于《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地下水水位埋深图。 5.4.1.3 初步划分结果 综合以上论述,结合野外调查和已掌握资料表明,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主 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补给条件良好,补给资源量为 5162.28 万 m3/a。目前主要为农业灌溉的间歇式开采和农村居民生活分散式开采,仅有一处 集中稳定开采点,但开采量较小,现状开采量仅为 127.13 万 m3/a,仅占补给资 源量的 2.5%。根据 5 眼监测井和 16 眼统测井的水位动态, 结合实际开采量变化, 在评价期内该区并未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反而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有所上 升,整体而言,该单元地下水水位在评价期内基本保持稳定。因此,根据《大纲》 和《导则》中有关要求和划分标准,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在评价期内并未 出现明显的地下水超采区。 5.4.2 珠江口地下水系统 5.4.2.1 概况 珠江口地下水系统位于伶仃洋东侧,紧邻海域,沿海地区多为海积平原,逐 渐过渡为发源于羊台山的短小河流形成的冲、洪积扇,东北部为羊台山丘陵区。 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宝安区的福永、西乡、新安和沙井西南部、石岩西南部,以及 南山区小部。地层岩性主要为海相沉积的淤泥质粘土、陆相沉积的砂砾石层和石 英岩、砂岩、花岗岩、石英砂岩。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 隙水为主,地下水总体富水性较差,局部地段中等(如:福永街道凤凰村一带和 西乡街道铁岗水库下游地区)。地下水水位受潮汐水位影响较大,水位动态类型 主要表现为自然动态型。由于该区没有基岩裂隙水监测井,所以此处不对区内基 岩裂隙水进行超采评价。 5.4.2.2 水位动态法 该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资料起始于 2008 年,2009 年后由于各方面原因之前 的监测井已停止观测,2011 年在该区又重新布设了 1 眼监测井,观测层位均为 浅层孔隙潜水。由 3 眼新、老监测井监测数据表明(表 5-4) :该区域浅层孔隙潜 水水位有升有降,并未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年均变化速率分别为 0.08 m/a、0.08 140 m/a、-0.02 m/a,平均 0.03 m/a。 表 5-4 孔号 LJC-03 珠江口地下水系统监测孔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表 位置 监测层位 南山区 松散岩类 仓前村古井 孔隙潜水 初始年平均 水位标高 (m) 末年平均水 位标高 (m) 水位年 均下降 速率 (m/a) 累计 降幅 (m) 1.53 1.20 0.08 0.33 1.40 1.32 0.08 0.08 1.52 1.53 -0.02 -0.02 松散岩类 LJC-07 宝安区西乡村 LJC-09 宝安区海上田园 孔隙潜水 松散岩类 孔隙潜水 LJC-03 号监测井位于前海湾东侧,且含水层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与海水水 力联系密切,受潮汐影响较大,评价期内其水位有升有降,未出现持续下降。在 监测井周围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也未发现有大量地下水开采的现象,所以其水 位下降不能单纯的评定为由于地下水超采引起。 LJC-07 号监测井只监测了 2008 年和 2009 年,监测周期短,且 2008 年深圳 市降雨量为 2710.0 mm,2009 年降雨量为 1611.0 mm,猜测监测井水位下降可能 是由于降雨量的巨大差异引起的。 另外,本次野外调查工作中在该水文地质单元共调查 14 眼机民井点,测量 得到其水位埋深值,并以 1998 年《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的地 下水位埋深值作为背景值(表 5-5) ,对比发现该水文地质单元内大部分地区水位 变化幅度不大,并未出现大幅度下降的现象,从 1998 年至今下降幅度控制在 1 m 以内,少数地区降幅超过 2 m。由于没有更加详尽地下水监测统计资料,无法 清晰的判断出地下水下降的原因及主要下降时段。 表 5-5 珠江口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水位埋深对比 井号 X Y 现状年(m) 历史值(m) JC007 39606.19 87527.27 2.55 <2 JC008 37916.07 88090.46 2.02 <2 JC010 32375.16 90368.09 2.7 <2 JC013 20724.54 98281.15 6.24 <2 JC031 36237.19 89316.03 2.33 <2 JC032 38892.84 89145.59 1.58 <2 JC037 31786.63 92638.04 1.86 >8 141 JC043 25025.5 92825.92 1.18 <2 JC044 23379.55 96716.11 3.5 <2 JC045 34026.38 89598.26 0.95 <2 JC089 27060.64 101527.6 3.05 2~4 JC101 33789.56 95770.39 6.08 4~8 JC102 32905.4 97317.23 3.01 2~4 注:表中现状年表示的是本次野外调查工作(2017 年 3-5 月)所测得的水位埋深值,历史值 数据来源于《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地下水水位埋深图。 5.4.2.3 引发问题法 珠江口地下水系统位于伶仃洋东侧,紧邻海域,包含西部大部分海岸线(除 深圳湾沿海地区外),况且该地区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而引发 的海水入侵现象。 海水入侵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海滨地区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使海滨 地区含水层中的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水或海水有水力联 系的高矿化地下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侵,影响入侵带内人、畜生活和工、 农业生产就地用水,使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现象或过程。沿海地区的地下水过量开 采无疑是这种平衡被打破的诱导因素。 西部海岸带以海积及河流冲洪积平原地貌为主,淤泥质海滩仅出现在东宝河 口一带。蛇口半岛为低丘陵海蚀地貌,残丘之间多为冲洪积为主的河谷平原,前 缘则以海积或冲洪积与海积混合相平原为主。相对东部海岸带,西部滨海地带多 以第四系沉积层为主,地下水与海水水力联系更加密切,人为干预也更加复杂。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海水与地下水之间基本维持天然的动态平衡,只在沿 海地区有轻微的原生型海水入侵;2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中期,该阶段是深圳市 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阶段,且该地区自来水还未普及,工业和生活用水主要靠开采 地下水进行,地下水开采程度高,开采量较大,也是海水入侵发展的鼎盛时期, 大部分地区处于轻微入侵程度之上;2000~至今,自来水已经普及,在水务局开 展封井、禁采之后,与 90 年代相比,居民地下水开采程度大大降低,开采量也 急剧减少,少量工厂企业隐蔽开采地下水的情况还存在,但量已经较少,且难以 调查。 因此,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该地区海水入侵的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变化 较大,在时间上表现出入侵——恶化——减弱的趋势。上世纪 90 年代地下水大 量开采导致的海水入侵现象虽然仍然存在,但部分资料表明评价期内该地区海水 入侵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由于此次工作和以往资料均未深入研究海水入 侵变化趋势和规律,故引发问题法无法定量的描述评价期内海水入侵变化。 142 5.4.2.4 初步划分结果 根据上述分析论述,结合野外走访调查和已掌握资料,珠江口地下水系统主 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补给充足。地下水开采方式主要为农业灌溉 和居民生活分散式开采,以及工厂隐蔽式开采,均为间歇性开采,未见有持续大 量开采现象。地下水水位也未呈现持续下降和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多年来水位基 本呈现周期性变化。由于缺乏地下水监测和开采量统计资料,在定性分析后,发 现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状况在评价期内已有所缓解和,入侵面积未再扩大,但想要 准确掌握海水入侵状况,还需进一步调查研究。根据《大纲》和《导则》中有关 要求和划分标准,珠江口地下水系统分区在评价期内并未出现明显的地下水超采 区。 5.4.3 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5.4.3.1 概况 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属丘陵谷地地貌带、西部丘陵谷地区、观澜河谷地地 貌小区,其东部、南部接鸡公头、塘朗山丘陵和石马河上游台地,西部接羊台山、 吊神山丘陵。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龙华区和龙岗区的坂田、平湖。本区地层岩 性主要有: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砂岩、砂砾岩、花岗岩和第 四系松散岩类等。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第四 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为砂土层,受大气降水和河水的影响,地下水位随 之而变化,并向河流排泄或补给底部基岩裂隙含水层。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风 化岩层中,由大气降水和孔隙水补给,富水性取决于基岩裂隙的发育程度,地下 水为统一含水系统,无连续和明显的隔水层。 典型井的地下水水位动态与降雨过程的关系如图 5-2 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 地下数位 (m) JC101地下水位 450 37 360 36 270 35 180 34 90 33 0 图 5-2 典型监测站点多年地下水位动态曲线与降雨过程线 143 降雨量 (mm) 观湖站月降雨量 38 地下水水位与降雨量曲线有很好的相关性和同步性,雨季时地下水位较高,旱季 时地下水位较低。水位动态类型主要表现为自然动态型。 5.4.3.2 水位动态法 2011 年深圳市水务局在该区布设了 3 眼监测井,监测层位均为浅层孔隙潜 水,由于各种原因 2013 年到 2014 年未继续监测,2015 年水务局重启了该井的 地下水水位监测。由 2011 年到 2015 年的监测数据表明(表 5-6):该区域浅层孔 隙潜水水位并未呈现下降趋势,反而水位略有上升,年均上升速率 0.05~1.48 m/a, 平均 0.55 m/a。 表 5-6 孔号 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监测孔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表 位置 监测层位 龙华区 松散岩类 民治街道龙塘村 孔隙潜水 JC-101 龙华区观澜街道库 坑社区新围村 松散岩类 JC-105 龙岗区平湖街道山 厦村大井路 41 号 松散岩类 JC-097 初始年平均 水位标高 (m) 末年平均水 位标高 (m) 水位年 均下降 速率 (m/a) 累计 降幅 (m) 65.5 66.98 -1.48 -1.48 37.24 37.37 -0.13 -0.13 50.53 50.58 -0.05 -0.05 孔隙潜水 孔隙潜水 另外,本次野外调查工作中在该水文地质单元共调查 13 眼机民井点,测量 得到其水位埋深值,并以 1998 年《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的地 下水位埋深值作为背景值(表 5-7) ,对比发现该水文地质单元内大部分地区水位 变化幅度不大,并未出现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少数民井(比如 JC042 和 JC100) 水位出现下降情况,推测原因可能为调查前居民洗衣服等活动消耗了井中地下水, 由于古井较浅,水位恢复较慢,此时调查的水位为动水位,无法代表区域地下水 水位状况。 表 5-7 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水位埋深对比 井号 X Y 现状年(m) 历史值(m) JC017 40847.54 112831.7 1.02 2~4 JC039 32212.77 109875 1.74 2~4 JC040 34937.26 117561.1 4 >8 JC041 38836.6 119401 1.47 2~4 JC042 37261.27 121040.9 5.48 2~4 144 JC048 35900.61 123380.1 2.29 2~4 JC049 41483.62 118348 1.16 2~4 JC091 42524.01 110831.9 3.32 >8 JC092 38616.71 112382.5 0.7 2~4 JC097 35767.73 112382.2 1.69 2~4 JC099 36625.57 119084.6 1.04 >8 JC100 38446.15 115603.4 6.36 2~4 JC103 36090.34 109147 2.26 2~4 5.4.3.3 初步划分结果 结合野外调查和已掌握资料,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 和基岩裂隙水,补给条件良好。区中 3 眼监测井和 13 眼统测井中的地下水水位 变化情况表明,在评价期内该区地下水水位并未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整体而 言,该单元地下水水位在评价期内基本保持稳定。根据深圳市《水资源公报》和 野外走访调查,并未发现该区有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的现象,目前主要为农业灌溉 的间歇式开采和农村居民生活分散式开采,现状开采量约 128.91 万 m3,仅占该 地区补给资源量(3359.93 万 m3)的 3.8%。根据《大纲》和《导则》中有关要 求和划分标准,观澜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在评价期内并未出现明显的地下水超 采区。 5.4.4 深圳湾地下水系统 5.4.4.1 概况 深圳湾大沙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位于深圳市南部,地貌类型上属于西南部滨海 台地平原区,地势较平缓,总体地地势北高南低。大致以深南大道为界,南部为 三角洲平原为主,北部以丘陵台地为主。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南山区大部和福 田区西半部。含水层地层岩性以含砾粗砂、卵石、砾石、含砾型砂土为主。地下 水类型为松散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主要为大沙河 沿岸的砂砾石层,河口段富水性较好,水量丰富,受大气降水、河水和潮汐的影 响,地下水位随之而变化,并向河流排泄或补给底部基岩裂隙含水层。基岩裂隙 水主要分布于北部丘陵、台地风化岩层中,由大气降水和孔隙水补给,富水性取 决于基岩裂隙的发育程度,地下水为统一含水系统,无连续和明显的隔水层。 典型井的地下水水位动态过程线如图 5-3 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典型监测 井的地下水水位长久以来保持稳定,有升有降,并未出现一直下降的趋势。 145 600 4 480 3 360 2 240 1 120 0 0 840 4 700 560 3 420 2 280 1 140 0 0 LJC-05地下水位 10 800 8 640 6 480 4 320 2 160 0 0 图 5-3 降雨量 (mm) 地下水位 (m) LJC-04地下水位 5 大冲站月降雨量 降雨量 (mm) 5 大冲站月降雨量 地下水位 (m) JC-068地下水位 典型监测站点多年地下水位动态曲线 146 降雨量 (mm) 地下水位 (m) 大冲站月降雨量 5.4.4.2 水位动态法 该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工作起始于 2011 年,一直延续到 2015 年,数据延续 性较好,监测层位均为基岩裂隙水。监测数据表明(表 5-8) :该区域基岩裂隙水 水位有升有降,并未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其中 JC-068、LJC-04、LJC-05 三眼监 测井水位年均变化速率分别为-0.03 m/a、0.08 m/a、-0.06 m/a,平均 0.003 m/a。 表 5-8 深圳湾地下水系统监测孔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表 孔号 位置 监测层位 JC-068 南山区石洲北路 沙河东路路口 LJC-04 南山区深湾一路 LJC-05 南山区 大沙河铜鼓 块状岩类 裂隙含水层 块状岩类 裂隙含水层 块状岩类 裂隙含水层 初始年平均 水位标高 (m) 末年平均水 位标高 (m) 水位年 均下降 速率 (m/a) 累计 降幅 (m) 1.46 1.70 -0.03 -0.24 1.78 1.45 0.08 0.33 5.59 5.88 -0.06 -0.29 由图 5-3 可以清楚的看出,该区地下水水位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地下水水位 有升有降,并未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且变化幅度均在 0.5 m 之内。 5.4.4.3 引发问题法 该水文地质单元由于地下水开采而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为海水入侵,但 深圳湾一带不仅基本缺乏地下水开采量数据,而且地下水水质动态监测点也寥寥 无几,因此只能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对该区海水入侵过程和地下水开采历史之间的 关系进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 根据 2007 年《深圳市环境地质调查报告》和 2009 年《深圳市海水入侵地质 灾害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中关于深圳湾海水入侵状况的分析可知,该地区海水 入侵主要发生在 20 世纪 90 年代,深圳市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阶段,该阶段地下 水开采程度较高、开采量较大。该区由于地下水大量开采而引起的海水入侵地段 有两处,一是在白石洲一带,另一处是以福田区的香蜜湖度假村为中心,但并未 形成连片的大面积海水入侵地段。 从 2000 年以来,自来水的普及以及水务局严查地下水开采,沿海地段地下 水的开采也基本陆续停止,开采量逐年减少,海水入侵的态势已经得到遏止,部 分地段海水呈现淡化趋势。上述两份报告分析结果也表明,由于 1996 年以后深 南大道与滨海大道之间成为主要填海地段,填海造地引发的一种过渡性海水入侵 状态范围的增大特别明显,该咸淡水混合带将随填海区地下水的逐渐淡化而消失。 147 5.4.4.4 初步划分结果 根据上述分析论述,结合野外走访调查和已掌握资料,深圳湾地下水系统主 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补给充足。该区除西沥水库上游的深圳市梧 桐泉饮品有限公司每年 1 万 m3 的开采量外,并未发现其他有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的现象,主要为居民分散式开采。地下水水位也未呈现持续下降和大幅度下降的 趋势,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状况已有所缓和,部分地区呈现出水质淡化的趋势。根 据《大纲》和《导则》中有关要求和划分标准,深圳湾地下水系统分区在评价期 并未出现明显的地下水超采区。 5.4.5 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5.4.5.1 概况 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位于深圳湾东侧,地貌类型上属于中部台地谷地区, 地势较平缓,总体地地势北高南低,上游地貌属低山丘陵区。在行政区划上主要 包括罗湖区、南山区东半部以及龙岗区的布吉、南湾。含水层地层岩性以含砾粗 砂、卵石、砾石、含砾型砂土为主,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富水程度一般为贫乏~中等;特别地,深圳水库下游沙湾河段富水性好,水量丰 富。受大气降水和河水影响,地下水位随之而变化,并向河流排泄或补给底部基 岩裂隙含水层;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北部丘陵、台地风化岩层中,由大气降水 和孔隙水补给,富水性取决于基岩裂隙的发育程度。 典型井的地下水水位动态过程线如图 5-4 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典型监测 井的地下水水位长久以来保持稳定,有升有降,并未出现一直下降的趋势。 LC-064水位 10 1200 8 960 6 720 4 480 2 240 0 0 148 降雨量 (mm) 地下水位 (m) 南园站月降雨量 LJC-01地下水位 1200 5.6 960 4.2 720 2.8 480 1.4 240 0 0 图 5-4 降雨量 (mm) 地下水位 m) 罗芳站月降雨量 7 典型监测站点多年地下水位动态曲线 5.4.5.2 水位动态法 该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工作起始于 2008 年,2013 年后因为各种原因部分监 测井停止了监测,2015 年深圳市水务局重启了在该区的地下水监测工作,布设 了 3 眼基岩裂隙水监测井,2 眼第四系孔隙潜水监测井。由 6 眼新、老监测井监 测数据表明(表 5-9) :该区域基岩裂隙水水位并未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3 眼 监测井水位年均变化速率分别为 0.02 m/a、-0.06 m/a、-0.59 m/a,平均-0.21 m/a; 该区域第四系孔隙潜水水位有升有降,并未呈现持续下降趋势,3 眼监测井年均 变化速率分别为 0.10 m/a、-0.02 m/a、0.22 m/a,平均 0.10 m/a。 表 5-9 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监测孔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表 孔号 位置 监测层位 JC-058 龙岗区南湾街道吉 厦村吉盛路 32 号 块状岩类 裂隙含水层 龙岗区 块状岩类 南湾街道南岭村 裂隙含水层 罗湖区 块状岩类 东华园林有限公司 裂隙含水层 龙岗区布吉街道 松散岩类 三联村水经学校 孔隙潜水 福田区 松散岩类 老干部活动中心 孔隙潜水 JC-059 JC-063 JC-060 JC-064 LJC-01 罗湖区黄贝岭村 初始年平均 水位标高 (m) 末年平均 水位标高 (m) 水位年 均下降 速率 (m/a) 累计 降幅 (m) 36.71 36.69 0.02 0.02 39.70 39.76 -0.06 -0.06 8.82 9.41 -0.59 -0.59 29.95 29.85 0.10 0.10 7.60 7.74 -0.02 -0.14 5.54 4.87 0.22 0.67 松散岩类 孔隙潜水 149 JC-058 和 JC-060 号监测井由于监测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较多,且水位降幅 较小,不能作为地下水超采的评价的唯一标准。 由图 5-5 可以清楚的看出,该区地下水水位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地下水水位 呈自然态势有升有降,并未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且监测期内变化幅度均在 1 m 之内。 另外,本次野外调查工作中在该水文地质单元共调查 5 眼机民井点,测量得 到其水位埋深值,并以 1998 年《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的地下 水位埋深值作为背景值(表 5-10) ,对比发现该水文地质单元内大部分地区水位 变化幅度不大,并未出现大幅度下降的现象。 表 5-10 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水位埋深对比 井号 X Y 现状年(m) 历史值(m) JC046 26878.74 124279.5 0.32 >8 JC047 30014.84 122624.5 1.1 4~8 JC086 19398.42 118718.7 2.87 <2 JC095 21021.19 124283.3 1.95 2~4 JC098 31472.41 123238.1 5 2~4 5.4.5.3 初步划分结果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受降雨 和河流补给,补给条件好。该区除深圳市梧桐一号饮料有限公司每年 2.19 万 m3 的开采量外,并未发现其他有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的现象,主要为居民分散式开采, 现状开采总量(18.6 万 m3)仅占补给资源总量(3393.92 万 m3)的 0.55%。该 区多年来地下水水位并未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水位升降变化与当年降雨多少在 一定程度上呈现正相关,且并未出现大幅度水位下降现象。根据《大纲》和《导 则》中有关要求和划分标准,深圳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在评价期内并未出现明 显的地下水超采区。 5.4.6 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5.4.6.1 概况 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位于深圳市东北部,包括龙岗区的大部和坪山区的坑 梓街道。地貌类型属于北部低丘盆地区,总体地势南西高,北东低,河谷地貌呈 宽窄相间的串珠状,宽处为冲积盆地,窄处为峡谷,发育龙岗与坪地 2 个盆地。 本区含水地层岩性主要有白云质灰岩、大理岩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地下水类型主 150 要为岩溶水和第四系孔隙潜水,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为砂土层,受大气降水和河水 的影响,地下水位随之而变化,并向河流排泄或补给底部含水层;本区岩溶裂隙 发育,岩溶水极其丰富,其中覆盖型岩溶区主要分布在横岗~龙岗~坪地沿线,埋 藏型岩溶区主要分布在炳坑水库~松子坑水库~石桥坜水库沿线以及回龙埔地区。 典型井的地下水水位动态过程线如图 5-5 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典型监测 井的地下水水位长久以来保持稳定,有升有降,并未出现一直下降的趋势。 JC-084地下水位 29 500 28 400 27 300 26 200 25 100 24 0 图 5-5 降雨量 (mm) 地下水位 (m) 龙岗站月降雨量 典型监测站点多年地下水位动态曲线与降雨过程线 5.4.6.2 水位动态法 该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工作起始于 2009 年,2013 年后因为各种原因各监测 井先后停止了监测,2015 年深圳市水务局在该地区重新布设了 2 眼岩溶水监测 井,4 眼第四系孔隙潜水监测井。由 11 眼新、老监测井监测数据表明(表 4-8): 该区域岩溶水水位有升有降,并未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该区域第四系孔隙潜 水水位也未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反而有所上升,其中 JC-037、JC-046、JC-065 三 眼监测井水位年均上升速率(表 5-11)分别为 0.18 m/a、0.39 m/a、0.37 m/a,平 均上升 0.31 m/a。 表 5-11 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监测孔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表 孔号 位置 监测层位 JC-037 龙岗区坑梓街道 沙田社区 松散岩类 梓田 2 路 2 号 初始年平均 水位标高 (m) 末年平均水 位标高 (m) 水位年 均下降 速率 (m/a) 累计 降幅 (m) 28.09 28.27 -0.18 -0.18 孔隙含水层 151 JC-046 龙岗区坪地街道 坪西社区 花园老屋球场 松散岩类 孔隙含水层 龙岗中心城区 松散岩类 新屯老屋 孔隙含水层 龙岗区龙岗街道 龙岗幼儿园 碳酸岩类 JC-065 JC-048 龙岗区 JC-056 横岗街道大康莘 塘村 47 号 LJC-11 龙岗区百富城 LJC-12 龙岗区钢材市场 LJC-14 龙岗区圳埔 LJC-15 龙岗区中港厨具 LJC-16 岩溶含水层 碳酸岩类 岩溶含水层 碳酸岩类 岩溶含水层 碳酸岩类 岩溶含水层 碳酸岩类 岩溶含水层 碳酸岩类 岩溶含水层 龙岗区 碳酸岩类 南龙工业园 岩溶含水层 34.00 34.39 -0.39 -0.39 34.89 35.26 -0.37 -0.37 27.54 27.28 0.04 0.26 48.12 48.62 -0.50 -0.50 28.57 28.33 0.12 0.24 28.13 30.14 -1.00 -2.00 32.22 33.54 -1.32 -1.32 32.21 33.20 -0.99 -0.99 31.52 32.23 -0.71 -0.71 由图 5-5 可以看出,JC-048 号监测井在监测期内地下水水位有升有降,并非 持续下降,总体水位变化幅度不大,最大变幅为 0.84 m。 另外,本次野外调查工作中在该水文地质单元共调查 21 眼机民井点,测量 得到其水位埋深值,并以 1998 年《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的地 下水位埋深值作为背景值(表 5-12),对比发现该水文地质单元内大部分地区水 位变化幅度不大,在深圳市全面禁采之后,地下水水位有所上升,并未出现大幅 度下降的现象。 表 5-12 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水位埋深对比 井号 X Y 现状年(m) 历史值(m) JC019 134133.5 42294.49 2.74 4~8 JC020 135262.4 40945.19 7.62 4~8 JC021 137556.8 39411.24 4.74 4~8 JC022 140582.5 39505.91 7.06 4~8 JC023 139755.9 40785.49 1.25 4~8 JC024 140573.1 45061.93 5.94 4~8 152 JC025 141135.9 43323.68 4.95 4~8 JC026 138032.2 35279.3 2.55 4~8 JC027 139657.2 36163.97 3.78 4~8 JC053 133760 36967.9 4.17 4~8 JC054 139114.6 43305.36 2.95 4~8 JC055 148395.7 42584.3 3.71 4~8 JC056 150608.1 39300.59 2.92 4~8 JC068 146523 39636.41 1.62 4~8 JC069 147115.3 40677.84 0.47 4~8 JC070 149427.8 41365.24 0.6 4~8 JC071 141358.3 46395.71 5.29 4~8 JC072 142179.3 45390.98 3.5 4~8 JC073 143290.7 44503.43 2.82 4~8 JC084 139596.9 34231.34 0.9 4~8 JC085 151436.1 42786.79 0.72 4~8 5.4.6.3 引发问题法 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中由于地下水开采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 是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岩溶塌陷是覆盖型可溶岩分布区内普遍发育的一种地质灾 害,发生于地下水-覆盖土体-可溶岩三相平衡体中地下水动力条件急剧变化的状 态下,是地质环境自然平衡失衡的产物。地下水动力条件急剧变化导致土洞和开 口溶洞顶部向上扩展,洞顶上覆土层逐渐变薄,抗塌陷力不断减弱,当接近或超 过极限的情况下发生岩溶塌陷,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的地下水水动力条件急剧变 化是岩溶塌陷生成和发育的诱导因素。 根据《深圳市环境地质调查报告》调查统计资料,该水文地质单元内自 1986 年以来共发生了 24 处岩溶塌陷,其中由于人为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岩溶塌陷共 7 处,主要集中在 1900 年到 2000 年深圳市地下水集中开采期(6 处) 。2000 年以 后深圳市严格管控地下水开采以来,岩溶塌陷灾害极少发生,评价期内仅 2006 年于 G205 国道路边发生了一起因人为工程抽排地下水引起的岩溶塌陷。 5.4.6.4 初步划分结果 通过野外走访调查和综合分析已掌握资料,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主要为第 四系孔隙潜水和岩溶水,受降雨和龙岗河补给,补给条件好。根据深圳市《水资 源公报》和野外走访调查,并未发现该区有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的现象,目前主要 153 为农业灌溉的间歇式开采和农村居民生活分散式开采,年均开采量不足 200 万 立方米,远低于该地区补给资源量。评价期内,地下水水位未呈现持续下降和大 幅度下降的趋势,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现象也极少出现。根据 《大纲》和《导则》中有关要求和划分标准,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在评价 期内并未出现明显的地下水超采区。 5.4.7 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 5.4.7.1 概况 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位于深圳市东北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坪山区坪山 街道。地貌类型属于北部低丘盆地区,总体地势南高东低,中间发育有坪山盆地。 主要含水层地层岩性有白云质灰岩、大理岩和第四系松散岩,主要地下水类型为 岩溶水和第四系孔隙浅水,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为砂土层,受大气降水和河水的影 响,地下水位随之而变化,并向河流排泄或补给底部含水层;本区岩溶区为覆盖 型岩溶,呈北东向展布,从汤坑-坪山-咸水湖-大岭古,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不 均匀。各种类型地下水联系密切,无连续和明显的隔水层,为统一含水系统。 典型井的地下水水位动态与降雨过程的关系如图 5-6 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 地下水水位与降雨量曲线有很好的相关性和同步性,雨季时地下水位较高,旱季 时地下水位较低。水位动态类型主要表现为自然动态型,年内总体水位基本维持 在稳定水位。 坪山站月降雨量 JC-030地下水位 52 600 地下水位 (m) 400 50.4 300 49.6 200 48.8 100 48 0 图 5-6 典型监测站点 2015 年地下水位动态曲线与降雨过程线 154 降雨量 (mm) 500 51.2 5.4.7.2 水位动态法 2011 年深圳市水务局在该区布设了 3 眼监测井,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第 四系孔隙浅水各 1 眼,2013 年由于某些原因停止了监测,2015 年恢复监测。由 2011 年到 2015 年的监测数据表明(表 5-13):该区域各层地下水水位均未呈现 下降趋势,反而水位都略有上升,年均上升速率 0.12 m/a、0.45 m/a、0.40 m/a。 表 5-13 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监测孔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表 孔号 位置 监测层位 JC-030 坪山区坪山街道 环坪社区禾场头 碳酸岩类 JC-034 坪山区坪山街道 金龟社区上塘村 JC-035 坪山区金田路田 头市场站新区村 4号 初始年平均 水位标高 (m) 末年平均水 位标高 (m) 水位年 均下降 速率 (m/a) 累计 降幅 (m) 50.76 50.88 -0.12 -0.12 61.13 61.58 -0.45 -0.45 35.53 35.93 -0.40 -0.40 岩溶含水层 块状岩类 裂隙含水层 松散岩类 孔隙潜水 另外,本次野外调查工作中在该水文地质单元共调查 10 眼机民井点,测量 得到其水位埋深值,并以 1998 年《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的地 下水位埋深值作为背景值(表 5-14),对比发现该水文地质单元内大部分地区水 位变化幅度不大,在深圳市全面禁采之后,地下水水位有所上升,并未出现大幅 度下降的现象。 表 5-14 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水位埋深对比 井号 X Y 现状年(m) 历史值(m) JC028 35522.91 142458.2 0.6 4~8 JC029 36742.13 148199.9 5.56 4~8 JC063 34096.7 145093 0.37 2~4 JC064 34635.34 144291.9 2.65 4~8 JC065 35553.94 149069 0.63 4~8 JC066 35823.15 153648.9 0.25 >8 JC067 37511.43 150063.3 2.1 4~8 JC081 32371.6 146627.4 3.34 >8 JC082 33357.39 142498.2 2.22 4~8 JC083 33030.76 140419.2 1.78 4~8 155 5.4.7.3 引发问题法 与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类似,该水文地质单元也分布有覆盖型岩溶,主要 岩溶含水层地层岩性有白云质灰岩、大理岩,同样地,由于地下水开采所引发的 环境地质问题主要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根据《深圳市环境地质调查报告》调查 统计资料,该水文地质单元内自 1986 年以来共发生了 4 处岩溶塌陷,并无证据 证明其与地下水过量开采有关。 5.4.7.4 初步划分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论述,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岩溶水, 受降雨和坪山河补给,补给条件好。根据深圳市《水资源公报》和野外走访调查, 并未发现该区有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的现象,目前主要为农业灌溉的间歇式开采和 农村居民生活分散式开采,年均开采量不足 150 万 m3,远低于该地区补给资源 量。评价期内,地下水水位未呈现持续下降和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与地下水开采 有关的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现象也极少出现。根据《大纲》和《导则》中有关要求 和划分标准,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在评价期内并未出现明显的地下水超采 区。 5.4.8 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和大亚湾地下水系统 5.4.8.1 概况 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和大亚湾地下水系统均地处深圳市东部沿海,行政区划上 主要为大鹏新区和盐田区。地貌类型为东部沿海低山丘陵区,总体地势内陆高沿 海低。含水地层岩性主要为基岩风化层和第四系松散岩,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 水和第四系孔隙浅水;此外,大鹏湾地下水系统的葵涌盆地分布有下伏于第四系 地层之下的覆盖型岩溶地层,富含岩溶水。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为砂土层,受大气 降水和河水的影响,地下水位随之而变化,并向河流排泄或补给底部含水层;基 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基岩风化层中,由大气降水和上覆的孔隙水补给,富水性取 决于基岩裂隙的发育程度;葵涌盆地灰岩区岩溶裂隙发育,分布范围约 8.2 km2, 地下水连通性良好,为强富水的含水岩组。各种类型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无连续 和明显的隔水层,为统一含水系统,地下水流向明显受地形地貌影响,且具有径 流距离短,速度快的特点。 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和大亚湾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基本一致,且均属于 深圳市旅游区,开发程度较低,除葵涌盆地外,其他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均较小, 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此处将二者合并评价。 156 典型井的地下水水位动态与降雨过程的关系如图 5-7 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 地下水水位与降雨量曲线有很好的相关性和同步性,雨季时地下水位较高,旱季 时地下水位较低。水位动态类型主要表现为自然动态型。 葵涌站月降雨量 JC-015地下水位 28 600 300 25 200 24 100 23 0 地下水位 (m) 西涌站月降雨量 JC-002地下水位 8 700 6.4 560 4.8 420 3.2 280 1.6 140 0 0 图 5-7 降雨量 (mm) 地下水位 (m) 400 26 降雨量 (mm) 500 27 典型监测站点 2015 年地下水位动态曲线与降雨过程线 5.4.8.2 水位动态法 2011 年深圳市水务局在这两个水文地质单元共布设了 8 眼监测井,2013 年 由于某些由于停止监测了两年,2015 年深圳市水务局重启了这 8 眼监测井的监 测工作。大鹏湾地下水系统中岩溶水、第四系孔隙浅水各 2 眼,由 2011 年到 2015 年的监测数据表明(表 5-15):该区域各层地下水水位均有升有降,并未呈现下 降趋势,JC-013、JC-015、JC-017、JC-019 四眼监测井水位年均变化速率分别为 -0.43 m/a、-0.50 m/a、-0.58 m/a、0.02 m/a。大亚湾地下水系统中 4 眼监测井监测 层位均为浅层孔隙潜水,其监测数据表明(表 5-16):该区域浅层孔隙潜水水位 157 并未呈现下降趋势,反而水位略有上升,年均上升速率 0.07~2.32 m/a,平均 1.105 m/a。 表 5-15 大鹏湾地下水系统监测孔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表 孔号 位置 监测层位 JC-013 大鹏新区葵涌街 道罗屋田水库坝 下 碳酸岩类 JC-015 大鹏新区葵涌街 道比亚迪中学旁 JC-017 大鹏新区葵涌街 道黄屋一巷 黄屋村养鸡场 JC-019 大鹏新区葵涌街 道土洋新屋村 表 5-16 孔号 位置 街道东涌沙岗 夏日客栈 大鹏新区南澳 JC-002 末年平均水 位标高 (m) 水位年 均下降 速率 (m/a) 累计 降幅 (m) 29.77 30.20 -0.43 -0.43 25.49 25.99 -0.50 -0.50 42.16 42.74 -0.58 -0.58 8.02 8.00 0.02 0.02 岩溶含水层 碳酸岩类 岩溶含水层 松散岩类 孔隙潜水 松散岩类 孔隙潜水 大亚湾地下水系统监测孔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表 大鹏新区南澳 JC-001 初始年平均 水位标高 (m) 街道西涌 南社村 48 号 JC-008 大鹏新区大鹏街 道水贝村 31 号 JC-009 大鹏新区大鹏街 道布锦村 37 号 菜地 监测层位 初始年平均 水位标高 (m) 末年平均水 位标高 (m) 水位年 均下降 速率 (m/a) 累计 降幅 (m) 8.45 8.52 -0.07 -0.07 5.56 5.75 -0.19 -0.19 4.05 5.89 -1.84 -1.84 3.38 5.70 -2.32 -2.32 松散岩类 孔隙潜水 松散岩类 孔隙潜水 松散岩类 孔隙潜水 松散岩类 孔隙潜水 野外调查中在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地下水中也走访调查了 5 眼机民井点,主要 集中在该区地下水开采相对较集中的葵涌盆地;在大亚湾地下水系统地下水中走 访调查了 8 眼机名井点。测量得到这些井点的水位埋深值,并以 1998 年《深圳 市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的地下水位埋深值作为背景值(表 5-17 和表 158 5-18),对比发现该水文地质单元内大部分地区水位变化幅度不大,最大下降幅 度约 1~2 m,但并未有资料显示与长期地下水开采有关,猜测可能为测量前居民 取水洗衣,水位未恢复到稳定水位。 表 5-17 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水位埋深对比 井号 X Y 现状年(m) 历史值(m) JC057 28193.64 151997.8 3.8 <2 JC058 29801.91 153242.3 5.27 2~4 JC059 26981.54 150837.6 0.62 2~4 JC080 29960.31 151352.5 6.06 4~8 JC093 30384.63 153371.6 1 4~8 表 5-18 大亚湾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水位埋深对比 井号 X Y 现状年(m) 历史值(m) JC060 23172.16 159041.1 1.81 <2 JC061 22158.87 158905.4 2.84 2~4 JC062 11829.85 162304.9 1.11 4~8 JC074 24623.94 161684 2.87 <2 JC075 25046.8 158632.3 1.07 4~8 JC076 21525.69 160507.6 0.32 <2 JC077 18228.54 161762.8 0.51 <2 JC078 20456.22 164668.5 0.24 4~8 5.4.8.3 引发问题法 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分区和大亚湾地下水系统分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且大鹏 湾地下水系统分区内葵涌盆地第四系下伏岩溶地层,所以该区域主要可能面临的 由于地下水大量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有:海水入侵和岩溶塌陷。 一、海水入侵 东部海岸带包括大鹏湾及大亚湾沿岸海域,海岸带从西部沙头角开始,沿海 岸带向东经盐田、大小梅沙至葵涌盆地,然后环绕大鹏半岛向北经岭澳核电站至 坝光村一带与惠州分界,海域范围包括粤港水域界线以内的大鹏湾,及大亚湾近 海海域。 东部海岸带以丘陵海蚀地貌为主,其后部多为高丘陵及低山(其中梧桐山高 程为 934.6 m) ,组成岩石较为复杂,多以火成岩(花岗岩)为主,丘陵之间分布 159 有宽 1.0~1.5 km,长 1.2~2.0 km 的冲洪积砂质、砾质海滩的海积地貌,其高程 为 1.5~5.8 m。总的地势为北高南低,局部转为南西高北东低,其中基岩海岸地 形坡度一般 20~50°,砂砾质堆积海岸地形坡度 1~5°,且岸边多形成高于内陆 沙堤,如西涌沙堤高程为 8.4~13.7 m。 由于花岗岩的阻隔,东部沿海地下水与海水水力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加之东 部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短、开采量小的特点,海水对地下水的影响有限,海 水入侵现象主要发生在各主要河流的入海口地区。 本次超采区划定工作为查明东部沿海海水入侵情况及原因,在两个水文地质 单元内布设三条高密度电法物探测线,三条测线长度较长,跨度较大,分别位于 深圳市东部大鹏新区地质公园路所处海湾,测线西北——东南走向;深圳市大鹏 新区东山寺所处海湾,测线东南——西北走向;深圳市盐田区东海道上,测线东 南——西北走向。三条测线所处位置均为海陆交接处,地貌含有淤泥质海滩、泻 湖平原、河成阶地、低台地、人工填土,整体地势地貌较平坦,如图 5-8 所示。 图 5-8 物探测线分布图(图中红色线为测线) 根据高密度电法物探解译分析结果与 2009 年《深圳市海水入侵地质灾害调 查与防治对策研究》研究成果对比可知(图 5-9、图 5-10) ,工区内海水严重入侵 区域基本未变,其中大亚湾地下水系统海水轻度入侵区域向西扩散一定范围约 130 m,大鹏湾地下水系统海水轻度入侵区域向西北向扩散约 320 m,工区内海 水入侵边线基于海岸线基本未变,局部区域轻微变化推测由气象、水文、季节等 自然因素和高位海水养殖、填海工程等人为因素造成地下水运动改变引起的,并 无直接证据证明与地下水开采有关。 另外,根据 2006 年《深圳市葵涌镇地下水资源勘察和评价报告》中研究分 析结果也表明,葵涌镇岩溶地下水和花岗岩裂隙水在沿海边被花岗岩所阻断,地 下水水位基本不受潮位变化影响,也进一步说明葵涌镇地下水系统与海水水力联 系微弱,发生海水入侵可能性较小。 160 二、岩溶塌陷 这两个水文地质单元中只有葵涌盆地分布有岩溶地层,该地区地下水水位常 年来一直比较稳定,且始终保持在岩溶地层顶板的 3~20 m 以上,并未出现较大 幅度的变动,因此缺乏岩溶塌陷发生的水动力条件,目前掌握的资料也显示该地 区并未发生过此类环境地质灾害。 5.4.8.4 初步划分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论述,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和大亚湾地下水系统主要为第四系孔 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受降雨入渗补给,补给条件好。根据深圳市《水 资源公报》和野外走访调查,目前主要为农业灌溉的间歇式开采和农村居民生活 分散式开采,并未发现该区有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的现象。评价期内,地下水水位 未呈现持续下降和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现 象极少出现、海水入侵状况也未恶化。根据《大纲》和《导则》中有关要求和划 分标准,大鹏湾地下水系统和大亚湾地下水系统分区在评价期内并未出现明显的 地下水超采区。 161 图 5-9 原有海水入侵区域平面 162 图 5-10 现有海水入侵区域平面图 163 5.5 超采区划分结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速度不断提高,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中后期深圳市出现了自找水源、自备水源、深基坑的降排水等 大量无序开采地下水的活动,破坏了地下水水动力天然平衡状态,导致部分地区 出现了地下水超采现象,从而引起了很多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已意识到地下水超采问题的严峻性,再者经济建设的 发展使得自来水供水能力不断地提高,送水范围不断扩大,加之政府管理职能的 不断完善,自从 2005 年深圳市水务局下达过关于封闭回填所有私采水井的文件 之后,自备井、私采地下水的现象明显减弱,全市地下水开采量在逐年减少,地 下水在供水组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通过对深圳市九大水文地质单元 43 眼地下水水位监测井的监测资料及前人 研究成果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深圳市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 隙水和碳酸盐岩类岩溶水,三者水力联系密切,无明显的隔水层,能形成统一的 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水位变化主要受降水控制,目前主要为农业灌溉的 间歇性开采和水井周围居民的分散式开采。 深圳市各地区地下水水位在评价期内并未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反而大部 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有所上升,整体而言,全市地下水水位在评价期内基本保持稳 定,且之前由于上世纪 80~90 年代无序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的海水入侵、岩溶 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也得到了恢复和减弱。 根据《大纲》和《导则》中有关要求和划分标准,在评价期内(2005 年初至 2015 年末) ,深圳市各地区并未出现明显的地下水超采区,如图 5-11 所示。 由广东省水利厅引发的《关于划定广东省地下水超采区的公告》 (2011 年) 和《广东省地下水保护与利用规划》 (粤水资源函〔2011〕377 号)中关于广东省 地下水超采区划分的相关描述和划定可以看出,广东省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分布在 广东省湛江市,深圳市并未出现超采区,符合本次地下水超采区评价结果。 164 图 5-11 深圳市超采区划分图 165 第六章 地下水禁采区与限采区划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 定》 (中发〔2011〕1 号)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国 发〔2012〕3 号)的有关规定,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的划分应在充分了解和 分析地下水超采区分布、地表水及非常规水等替代水源条件、国家重要基础设施 建设、重要文物保护区分布、地下水管理与保护需要等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经第 五章相关论证,深圳市全市范围内并未出现明显地下水超采区,但仍存在一些具 备禁采或限采条件的地区,根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和《地下水 超采区评价导则》 (SL 286-2003)要求建议政策性划定为禁止开采区或限制开采 区。 6.1 划分标准 根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和《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SL 286-2003) ,结合深圳市水文地质条件、 《深圳市土地利用规划图》、 《深圳市地下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深圳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和《广东省地下水保护与 利用规划》,并充分考虑《深圳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中关于存在与地下 水开采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根据地下水管理和保护需要,可将以下地区划分为 地下水禁采区与地下水限采区。 1、地下水限采区划分 (1)城镇建设区中的人口密集、高楼大厦林立、重要建筑物分布且供水管 网覆盖并能满足供水要求的地区; (2)历史上或目前发生过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的区域,比如海水入侵、岩 溶塌陷、地下水污染等; (3)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4)具备其他替代水源条件的地区; (5)其他需要限采的区域。 2、地下水禁采区划分 在满足地下水限采条件的基础上,涉及问题严重、威胁大的区域应划为地下 水禁采区: (1)重要的交通设施周围,比如地铁、高速铁路沿线和机场周围等; (2)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中的一级保护区; (3)地质环境不稳定,极易发生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且影响较大的区域; (4)其他需要禁采的区域。 165 6.2 禁采区、限采区条件分析 根据第五章关于地下水超采区的论述可以判定,在评价期内,深圳市未出现 明显的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也较小,并未引起地下水水位的大幅度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无法严格按照《大纲》和《导则》在超采区内划定禁采区 和限采区,但是深圳市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与地下水环境保护之间的矛 盾长期存在。因此,人为政策性划定禁采区、限采区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6.2.1 城市建设区和管网覆盖区 根据《深圳市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图》 (图 4-2)可知,目前深圳市城镇建设规划用地总计约 908.25 km2,主要包括地 表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及城市建筑群建设用地等,以及地下供水、供 电、排水、地下商场、地下交通等。 各行政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如表 6-1 所示。 表 6-1 城镇建设用地统计表 行政区 面积(km2) 行政区 面积(km2) 福田区 52.25 龙华区 111.42 罗湖区 31.33 坪山区 65.48 盐田区 26.01 龙岗区 207.22 南山区 92.39 光明新区 70.04 大鹏新区 34.51 宝安区 217.60 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门户城市,发展迅速,各行政区中心城区建设程 度高,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口密度大,对地基稳定性和地下空间稳定性要求较 高,应预防过度开采地下水对城市建设造成不稳定的地质因素,确保建筑物稳定 和居民安全。况且,该区域供水管网分布密集,足以满足当地居民生活、生产需 求,城市供水可以取代地下水。通过走访调查得知,目前在中心城区中大部分机 民井已被填埋和封死,残存的少许民井也仅仅只是供给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开采 量较小,并不需要开采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 因此,在不影响建筑安全和地下水环境的前提下,各行政区中心城区可划定 为地下水限采区,总面积约为 864.97 km2。限采区内可保持现状开采,但不可新 增开采,并且在供水管网能满足用水的情况下,应逐步压采,直至不再开采。 特别地,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交通网络密集,地铁、高速铁路、 机场等交通设施对地质空间稳定性要求极高,为防止开采地下水对其运行造成威 166 胁,应将距离地铁、高速铁路 0 m~200 m 范围内的区域及机场周边划为禁采区, 面积分别为 124.14 km2、64.22 km2、12.13 km2。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报告主要 是根据《深圳市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中《轨道交通重点建设项 目布局规划图》 ,主要划定了现有地铁和第三期即将实施建设的地铁线路沿线 0200 m 范围内的区域。在深圳市未来规划中,如还需建设更多的地铁线路,也应 按照此范围划定地下水禁采区。 6.2.2 供水水源地 为严格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管理,应 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为地下水限采区、禁采区。 饮用水源保护区多数位于山区,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差,且水库供水充足,足 以保证周围及其下游地区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因此,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 于调整深圳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批复》中饮用水源保护区划(表 6-1),将其中的 二级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为限采区,总面积约为 212.56 km2,可控制该地区地下水 开采强度,保持泉水出露区一定的喷涌量或维持河流的生态基流量,并逐年压采, 直至不再开采;为进一步落实水源地保护制度,保证水源地供水质量,建议将一 级水源地保护区划为禁采区,总面积约为 141.69 km2。 表 6-1 序号 1 2 3 4 5 6 深圳市部分饮用水保护区统计表 保护区名称 东深供水-深圳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铁岗水库-石岩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西丽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清林径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赤坳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长岭皮水库 总面积 (km2) 58.98 71.21 28.12 27.10 13.18 7.9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167 保护区级别 面积 (km2) 一级保护区 7.40 二级保护区 51.58 一级保护区 33.00 二级保护区 38.21 一级保护区 8.88 二级保护区 19.23 一级保护区 19.93 二级保护区 7.18 一级保护区 3.65 二级保护区 9.53 一级保护区 3.67 二级保护区 4.31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松子坑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梅林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茜坑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径心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三洲田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铜锣径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甘坑水库-苗坑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枫木浪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龙口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打马坜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红花岭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大山陂水库-矿山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黄竹坑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岗头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炳坑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罗屋田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 4.64 二级保护区 0.06 5.28 一级保护区 5.28 4.79 一级保护区 4.79 一级保护区 2.58 二级保护区 7.36 一级保护区 2.82 二级保护区 4.73 一级保护区 2.14 二级保护区 3.61 一级保护区 2.05 二级保护区 5.23 一级保护区 4.84 一级保护区 1.95 二级保护区 0.08 一级保护区 1.76 二级保护区 3.25 一级保护区 2.56 二级保护区 6.50 一级保护区 2.28 二级保护区 4.16 一级保护区 1.49 二级保护区 1.65 一级保护区 0.24 二级保护区 1.01 一级保护区 1.89 一级保护区 1.34 二级保护区 7.05 4.70 9.94 7.55 5.75 7.28 4.84 2.03 5.01 9.06 6.44 3.14 1.25 1.89 8.39 168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白石塘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罗田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长流陂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鹅颈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公明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东深供水-雁田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香车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东涌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洞梓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全市 6.2.3 地质灾害易发区 6.2.3.1 海水入侵区 1.41 8.35 8.14 4.16 11.76 11.41 2.98 9.39 2.74 354.25 一级保护区 1.41 一级保护区 3.66 二级保护区 4.69 一级保护区 1.71 二级保护区 6.43 一级保护区 3.20 二级保护区 0.96 一级保护区 8.32 二级保护区 3.44 一级保护区 1.25 二级保护区 10.16 一级保护区 0.69 二级保护区 2.29 一级保护区 1.48 二级保护区 7.91 一级保护区 0.79 二级保护区 1.95 一级保护区 141.69 二级保护区 212.56 深圳市海岸线总长 257.3 km。根据海岸带主要特征,现将深圳市海岸带划分 为东部、西部两个海岸带。 东部海岸带包括大鹏湾及大亚湾沿岸海域,海岸带从西部沙头角开始,沿海 岸带向东经盐田、大小梅沙至葵涌盆地,然后环绕大鹏半岛向北经岭澳核电站至 坝光村一带与惠州分界,海域范围包括粤港水域界线以内的大鹏湾,及大亚湾近 海海域。东部海岸带以丘陵海蚀地貌为主,岩性多为火成岩(花岗岩),由于花 岗岩的阻隔,东部沿海地下水与海水水力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加之东部地区地下 水开发利用历史短、开采量小的特点,海水对地下水的影响有限,较有规模的海 水入侵区域间断出现,多出现在河流入海口以及沙滩、砾滩等堆积海岸,其海水 169 入侵范围一般在离海岸线约 1.0 km~1.5 km 左右。根据 2009 年《深圳市海水入侵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中的成果可知,深圳市东海岸整体上海水入侵程 度相对较轻,入侵面积约 30.45 km2。 西部海岸带包括深圳湾、前海湾和珠江口东缘沿岸海域,海岸带北至东宝河 与东莞相接,向南经沙井、福永、西乡至前海湾,环绕蛇口半岛后转向东,经华 侨城至深圳湾东侧与香港分界,海域范围包括伶仃水道的领域范围。相对东部海 岸带,西部滨海地带多以第四系沉积层为主,地下水与海水水力联系密切,且人 为干预更加复杂。20 世纪 80、90 年代,深圳市经济高速发展,且该区自来水还 未普及,工业和生活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进行,地下水开采程度高,开采量较 大,破坏了地下水水动力的平衡状态,海水入侵发展到鼎盛时期,影响延续至今。 西部海岸带的海水入侵区主要分布于宝安区、福田区及南山区一带,根据水质分 析结果判断,宝安区的西乡街道后瑞社区、沙井街道和一村、和二村、民主村、 共和村一线以外(向海岸带延伸)及南山区大沙河一带、福田区香蜜湖附近地下 水咸化现象较严重,而该线以内(向陆地延伸)地下水咸化现象明显减弱,如沙 井街道的大王山村、沙头村、步涌村、后亭村一线。同时,松岗街道茅洲河沿线 由于历史上曾受海水倒灌影响,地下水较咸,有一定程度的海水入侵。根据 2009 年《深圳市海水入侵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中的成果可知,西部沿海海 水入侵势头虽然已得到控制,但入侵区范围仍然很大,面积约 142.86 km2。 目前,深圳市海水入侵总面积已经达到 173.31 km2。大量开采地下水改变了 沿海地区地下水的天然动力条件,破坏了地下水天然平衡状态,发生了海水入侵 现象,但 2000 年以后人们已意识到海水入侵地质灾害的严峻性,深圳市水务局 加强管理,全面封井、禁采后,地下水开采程度大大降低,开采量也急剧减少, 使得海水入侵程度有所减弱,势头有所控制。因此,控制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强度, 使得该地区地下水始终保持较高水位,对改善沿海地区地下水环境、减小海水入 侵面积至关重要。 综合以上论述,建议将现有的海水入侵区划分为地下水禁采区,总面积约为 173.31 km2。 6.2.3.2 岩溶塌陷易发区 深圳市龙岗区的龙岗、龙城、横岗、坪地,坪山区的坪山、坑梓及大鹏新区 的葵涌等七个街道办的河谷平原或山间谷地下伏基岩多为下石炭统石磴子组碳 酸盐岩,地表为第四系河流冲积堆积层覆盖,由此构成了深圳覆盖型可溶岩分布 区。 由于覆盖型岩溶区地下水动力条件急剧变化后,可能会形成岩溶塌陷地质灾 害。根据《深圳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图 3-12)中关于岩溶塌陷的分区 170 和《深圳市环境地质调查报告》调查统计资料可知,自 1986 年以来岩溶区先后 发生的岩溶塌陷共 27 处,其中龙岗街道及龙城街道 8 处,坪山街道 4 处,坑梓 街道 12 处,横岗街道 3 处。岩溶塌陷主要位于岩溶强发育带内,从图 3-12 中可 以看出,主要分布于龙岗区龙岗街道荷坳~龙岗中心区一带、坪地一带、横岗街 道茜坑一带,坪山区坑梓街道~龙田街道一带、坪山街道石井~咸水湖一带、碧岭 ~汤坑一带和牛角龙村一带,大鹏新区葵涌街道白石光~高圳头~深水田一带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结合《深圳市土地利用规划图》可以看出这些岩溶塌陷 区中有部分区域正是目前深圳城市建设发展中心区,比如龙岗中心区等,人口密 集、高楼大厦林立、主要道路和地铁纵横交错,对地下空间地质稳定性要求极高, 且供水管网也基本覆盖了这些地区,完全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这些 地区一旦发生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对深圳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是极大的威胁。 因此,该类地区地下水应谨慎开发利用,在没有全面的地下水勘察和论证之前, 建议该类地区划定为地下水禁采区,使地下水处于自然平衡状态,并保持较高地 下水水位,不低于岩溶顶板以上 2 m,最大限度的减少应地下水开采而引起的地 质灾害。 因此,建议将《深圳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中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 里与岩溶塌陷有关的区域划定为禁采区,总面积约为 52.12 km2。 6.2.4 地下水污染及潜在污染区 由于深圳市工业的发展,“三废”的排放量不断增加,使区内的河流不同程 度地受到污染,进而影响到其附近的第四系潜水,如深圳河、龙岗河、坪山河等, 使地下水污染呈现愈来愈严重的趋势。 从 2005 年至今,深圳市内各主要河流,如深圳河、布吉河、大沙河、茅洲 河、观澜河、西乡河、龙岗河、坪山河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据《地表 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中相关水质标准,这些河流水质均劣于Ⅴ类 水,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呈现较明 显得有机污染特征,说明各河流均以生活点源污染为主,入河流后以扩散稀释为 主,河流水质与降雨量密切相关。 根据《深圳市环境地质调查报告》关于地下水污染相关评价内容可知,深圳 市地下水环境中绝大部份地区的裂隙水基本上没有受到污染,仅有小部分地区属 于中、轻度污染,特别是深圳东部的大鹏半岛地区,其地下水质量较好。龙岗区 的龙岗街道、横岗街道,坪山的坪山街道,光明新区的公明街道、光明街道,龙 华区的龙华街道及宝安区的松岗街道、石岩街道等地的局部区域地下水环境属中 度污染,龙岗区内的布吉街道地下水污染较严重。最普遍而突出的水质不合格表 现是 COD、氨氮、氯离子和大肠杆菌及细菌总数超标严重,显然与地表河流被 171 污染后渗透有关。 相对于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有着隐蔽性和难以逆转性的特点,治理难度 较大。因此,防控地下水污染是十分迫切的问题。在被污染河流两岸大量开采地 下水会激发河流对于地下水的补给,从而加速河水中污染物质进入地下水的进程。 172 注:上图来自《深圳市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图 6-1 深圳市地下水污染程度图 173 因此,为了保护地下水不受污染,应从根源上大力治理地表水污染,同时建 议将被污染河流两岸划定为限采区,总面积约为 141.17 km2。在限采区内,应严 格控制该区域地下水开采,在目前开采量不大的前提下,可维持现状开采,在河 流污染全面治理之前不可新增开采,并逐步压采,直至不再开采。河流污染全面 治理之后,在进行全面完善的地下水勘察评价的前提下,补给条件较好、含水层 较厚的地区可适当加大开采量,以满足周围地区生产、生活需求。 6.2.5 生态保护区 深圳市福田区红树林湿地生态区和葵涌镇红树林湿地生态区,面积共约 5.7 km2,呈带状零星分布于沿海滩涂地上,地貌上属于海积平原。目前该地区并无 地下水开采,且该区域地下水多为咸水,并无利用价值。为确保不因开采地下水 而威胁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应将使该区域保持现状,禁止开采,始终保持地下水 水位处于较高的位置,保护深圳市生态多样性。 6.3 禁采区、限采区划分 根据上节禁采区、限采区条件的分析,绘制出满足禁采区、限采区划分条件 的区域分布图(图 6-2) ,以深圳市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对各辖区内满足禁采、 限采条件的区域展开逐一分析评价,对将其划定为禁采区、限采区的必要性进行 说明,得到各辖区禁采区、限采区划分结果。最后将相邻辖区相互连接的禁采区、 限采区进行整合,得到全市禁采区、限采区划分结果。 6.3.1 福田区 福田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中部,是深圳市的中心城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坐拥中心商务区,是深圳的行政、文化、金融、信息和国际展览中心。全区面积 78.66 km2。辖区内人口密集、高楼大厦林立,地铁、道路等交通设施齐全,供水 管网已实现全覆盖,供水量足够区内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况且该区西北部为梅林 水库,供水不足时可调用梅林水库中库存水。市政府为保证梅林水库供水质量, 将其上游区域划分为一级水源地保护区,总面积 5.28 km2。 该区西南部毗邻深圳湾,由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的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深圳 湾沿岸海水入侵范围已到达香蜜湖一带。而且,深圳湾沿岸为红树林湿地生态区, 环境优美。在现状开采条件下,地下水水位并未持续下降,并保持在较高的位置, 海水入侵势头有所减缓,程度有所降低。 根据上节分析,结合福田区实际情况,将福田区建筑物密集区划定为地下水 174 限采区;将距离地铁 0 m~200 m 范围内的区域、红树林湿地生态区、海水入侵 区、梅林水库周边一级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为禁采区。禁采区内需严格控制地下水 开采,使地下水水位保持自然动态平衡,水位不出现持续下降和大幅度下降,采 取相应措施逐年压采,直至全面停采;限采区内可维持现状开采量,但不可新增 开采。 运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叠加功能,将几者重合的部分合并,最后该区地下水 限采区总面积约为 23.59 km2,而禁采区总面积约为 40.87 km2。 6.3.2 罗湖区 罗湖区位于深圳市中南部,与香港隔深圳河相望,是深圳市中心城区之一, 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全区总面积 78.75 km2。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建 筑密集,地铁、道路纵横交错;区内设有深圳站,广深铁路贯穿南北。供水管网 实现全覆盖,供水量能满足区内居民生活生产用水,且深圳水库位于该区中北部, 可满足其下游及周边地区供水要求。为保证深圳水库供水质量,落实饮用水水源 地保护制度,将其周边 7.40 km2 的区域划分为一级保护区,水库上游的区域划分 为二级保护区。 根据上节分析,结合罗湖区实际情况,将该区建筑物密集区、深圳水库上游 二级保护区划定为地下水限采区,将距离地铁、高铁 0 m~200 m 范围内的区域和 深圳水库周边一级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为禁采区。禁采区内应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采取相应措施逐年压采,直至全面停采;限采区内可维持现状开采量,但不可新 增开采。 运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叠加功能,将两者重合的部分合并,最后该区地下水 限采区总面积约 39.35 km2,禁采区总面积约为 22.94 km2。 6.3.3 南山区 南山区位于深圳市西南部的南头半岛,位于伶仃洋和深圳湾之间,全区陆域 面积 187.15 km2(包含内伶仃岛和大铲岛等地),海岸线长 43.7 km。辖区包含 8 个街道办,105 个社区居委会,2015 年年末常住人口 129.12 万人,人口密集。城 市建设区主要在辖区中南部,区内地铁、铁路等交通线路纵横交错。在主要城市 建设区内供水管网实现全覆盖,供水量能满足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地形北高 南低,大沙河纵贯全区南北,区北部大沙河上游有西丽水库和长岭皮水库,也可 供给周围及下游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同样其周围也划分出了一级和二级水源地保 护区。 南山区海岸线较长,由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大量开采地下水,沿海地区出现 175 了大范围海水入侵,虽然势头有所减缓,但是形势依然严峻,大沙河河口地段第 四系厚度大、渗透性好,海水呈楔形入侵,现已越过深南大道。但在现状开采条 件下,水位始终保持在较高位置,海水入侵虽未完全恢复,但程度也有所减弱。 根据上节分析,结合南山区实际情况,将该区建筑物密集区和西沥水库、长 岭皮水库周边二级保护区划定为地下水限采区,将西丽水库、长岭皮水库周边一 级水源地保护区、海水入侵区、距离地铁、高速铁路 0 m~200 m 范围内的区域划 定为禁采区。限采区内需控制该地区开采强度,可维持现状开采量,但不可新增 开采;禁采区内应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保持地下水水位处于自然动态平衡中, 水位不出现持续下降和大幅度下降,采取相应措施逐年压采,直至全面停采。 运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叠加功能,将几者重合的部分合并,最后该区地下水 限采区总面积约 65.61 km2,禁采区总面积约为 66.44 km2。 6.3.4 盐田区 盐田区位于深圳市东部,距市中心 12 km,辖区面积 74.64 km2,地形北高南 低,属低山丘陵海滨地貌,背山面海,海岸线长 19.5 km,自然环境优美。辖区 共有 4 个街道办,全区 2016 年末常住人口 22.65 万,城市建设和居民居住主要 集中在盐田河两岸、盐田港和大、小梅沙,供水管网覆盖,足够居民生产生活用 水,并有铁路、地铁各一条分别贯穿本区南北和东西。区北部有三洲田水库,其 周边划分出 2.82 km2 的一级保护区和 4.73 km2 的二级保护区。本区地下水开采较 少,海水入侵程度低,主要出现在盐田河入海口和大、小梅沙,以自然侵入为主, 只要维持现状开采,保持地下水水位,并不会加剧海水入侵。 根据上节分析,结合盐田区实际情况,将该区建筑物密集区、三洲田水库二 级保护区划定为地下水限采区,将三洲田水库周边一级水源地保护区、海水入侵 区、距离地铁、高速铁路 0 m~200 m 范围内的区域划定为禁采区。限采区内可维 持现状开采量,但不可新增开采;禁采区内应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保持地下水 水位处于自然动态平衡中,逐年压采,直至停采。 运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叠加功能,将两者重合的部分合并,最后该区地下水 限采区总面积约 18.99 km2,禁采区总面积约为 17.99 km2。 6.3.5 宝安区 宝安区地处深圳市西北部,西临珠江口,辖区面积总面积 396.69 km2,下辖 新安、西乡、福永、沙井、松岗、石岩等 6 个街道办事处,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地理位置优越,城市建设面积广,工厂、高楼密集,区域性交通设施密布。在主 要城市建设区内供水官网基本实现全覆盖,供水量能满足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用水。 176 图 6-2 深圳市禁采区、限采区划分条件分布图 176 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就坐落于本区中部沿海,区内分布有三条地铁线路,交通便 利。区内水库众多,市政府在铁岗水库、石岩水库、罗田水库、长流坡水库周边 划分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可以保证周边及下游地区用水质量。 宝安区海岸线长,沿海地区第四系分布广、厚度大,区内大小河流众多,茅 洲河在经该区流入伶仃洋,河水与海水与第四系孔隙水水力联系密切。地下水开 发利用历史悠久,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众多因素导致 该区海水入侵程度高、范围广,比如西乡街道后瑞社区,沙井街道和一村、和二 村、民主村、共和村沿线均已受到海水入侵影响。2000 年之后,在水务局的严格 管理之下,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减少,海水入侵势头有所减弱,地下水咸化现象明 显减弱,如沙井街道的大王山村、沙头村、步涌村、后亭村一线。 根据上节分析,结合宝安区实际情况,将该区建筑物密集区、茅洲河沿岸第 四系含水层、各水库二级保护区划定为地下水限采区,将各水库的一级保护区、 海水入侵区、地铁沿线 0-200 m 区域、机场周围划分为禁采区。限采区内可维持 现状开采量,但不可新增开采;禁采区内应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保持地下水水 位处于自然动态平衡中,水位不出现持续下降和大幅度下降,并采取相应措施逐 年压采,直至全面停采。 运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叠加功能,将几者重合的部分合并,最后该区地下水 限采区总面积约 152.09 km2,禁采区总面积约为 151.66 km2. 6.3.6 龙华区 龙华区地处于深圳市中北部,辖区总面积 175.58 km2,下辖民治、龙华、大 浪、观澜 4 个街道,辖区常住人口 151.15 万人。该区三面环山,观澜河从区中穿 过,主要城市建设区域密集分布在观澜河及其支流两岸,区内深圳北站是华南地 区面积最大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也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节点。 2 条高铁(厦深线、广深港线) 、2 条轨道(4 号线、5 号线)和 6 条高快速路穿 越辖区。区内水库众多,包括一个中型水库——茜坑水库,供水管网基本能保证 城市建设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为保证供水质量,在茜坑水库周围划定了一级保 护区。 根据上节分析,结合龙华区实际情况,将该区建筑物密集区、观澜河沿岸第 四系含水层和长岭皮水库二级保护区划定为地下水限采区,将茜坑水库一级保护 区、距离地铁、高速铁路 0 m~200 m 范围内的区域划定为禁采区。限采区内可维 持现状开采量,但不可新增开采;禁采区内应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保持地下水 水位处于自然动态平衡中,逐年压采,直至停采。 运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叠加功能,将三者重合的部分合并,最后该区地下水 限采区总面积约 101.36 km2,禁采区总面积约 20.89 km2。 178 6.3.7 龙岗区 龙岗区位于深圳市东北部,辖区总面积 388.59 km2,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 龙岗区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建设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 趋完备,城市化、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现已从昔日深圳的边缘地区华 丽蝶变为全市的城市副中心。城市建设区主要分布在龙岗河及其支流河谷内,龙 岗中心城区人口密集、高楼大厦林立,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轨道 3 号线、 5 号线穿境而过,10 号线已开工建设。河谷两侧山区水库众多,包括一座大(二) 型水库——清林径水库,由各水库供水的供水管网基本覆盖主要城市建设区,供 水量能满足区内居民生活生产用水,水库供水也是居民赖以生存的保证,在这些 水库周围也都设立了保护区。 区内河流众多、河网交错,龙岗河由西向东穿境而过。区内主要河流均污染 严重,河水又与两岸第四系孔隙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进而污染了河流两岸地下 水,特别是布吉河两岸地下水已被重度污染,治理该地区地下水污染已迫在眉睫。 根据第三章区域水文地质相关描述可知,龙岗区覆盖型岩溶面积广,岩溶化 程度高,且上世纪 90 年代曾发生过多起岩溶塌陷灾害,主要分布于龙岗街道荷 坳~龙岗中心区一带、坪地一带、横岗街道茜坑一带等。然而,这些地区也正是 目前龙岗区主要城市建设发展区,人口密集大,岩溶塌陷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该类地区应时刻保持地下空间稳定,尽量排除可能导致岩 溶塌陷的因素,地下水水位剧烈变化正是诱导岩溶塌陷的直接因素。 根据上节分析,结合龙岗区实际情况,将该区建筑物密集区、龙岗河和布吉 河沿岸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各水库二级保护区划定为地下水限采区;岩溶塌陷高、 中易发区、距离地铁、高速铁路 0 m~200 m 范围内的区域因其特殊性应划定为禁 采区,以保证地下水水位稳定在较高位置,同时为贯彻饮用水源保护政策,水源 地一级保护区也应划定为禁采区。限采区内可维持现状开采量,但不可新增开采; 禁采区内应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以保持地下水水位处于自然动态平衡中。 运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叠加功能,将几者重合的部分合并,最后龙岗区地下 水限采区总面积约 184.65 km2,禁采区总面积约 103.95 km2。 6.3.8 坪山区 坪山区位于深圳东北部,龙岗区南部,辖区总面积约 165.94 km2,地形南北 高、中间低,坪山河由西向东穿境而过,主要城市建设区位于坪山河谷和坑梓中 心城。目前,坪山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厂分布密集,建 筑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厦深铁路从区内穿过,深圳地铁 14、16 号线和云轨也即 将动工。河谷两侧山区水库众多,包括两个中型水库——松子坑水库和赤坳水库, 179 由各水库支持的城市建设区供水管网基本能满足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为保护 水源,同样在其周围设立了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坪山河及其支流均污染严重,河水又与其两岸的第四系孔隙含水层联系密切, 进而污染了河流两岸地下水,应减少河流两岸地下水开采,以防增加污染河水对 地下水的补给。坑梓街道~龙田街道一带、坪山街道石井~咸水湖一带、碧岭~汤 坑一带和牛角龙村一带第四系地层下岩溶发育,上世纪 90 年代地下水大量开采 时期曾发生过多起岩溶塌陷灾害,虽然 2005 年之后很少发生岩溶塌陷,但地下 空间的稳定对于正处于快速建设发展中的坪山区十分重要,应尽量排除可能导致 岩溶塌陷的因素,控制地下水水位处于较高位置。 根据上节分析,结合坪山区实际情况,将该区建筑物密集区、坪山河沿岸及 各水库二级保护区划定为地下水限采区,但是岩溶塌陷高、中易发区、水源地一 级保护区和距离地铁、距离高速铁路 0 m~200 m 范围内的区域因其特殊性应划 定为禁采区。限采区内可维持现状开采量,但不可新增开采;禁采区内应严格控 制地下水开采,保持地下水水位处于自然动态平衡中,逐年压采,直至停采。 运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叠加功能,将几者重合的部分合并,得出坪山区地下 水限采区总面积约 76.61 km2,禁采区总面积约 29.14 km2。 6.3.9 大鹏新区 大鹏新区位于深圳东南部,三面环海,东临大亚湾,西抱大鹏湾,下辖大鹏、 南澳、葵涌三个办事处。全区陆域面积 295.32 km2,海岸线 133.22 km。全区大 部分地区为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 76%,风景优美,城市建设区主要分布在各山 间盆地、河谷内及河流入海口地区,人口较少,城市规模较小,山区各水库供水 量均能满足城镇建设区用水,也均设立了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区内海岸带以丘陵海蚀地貌为主,岩性多为火成岩(花岗岩),由于花岗岩 的阻隔,东部沿海地下水与海水水力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且大鹏新区地下水开采 量较小,海水入侵多出现在河流入海口以及沙滩、砾滩等堆积海岸,咸淡水界面 一般在离海岸线约 1.0 km~1.5 km 左右,入侵范围较小。另外,葵涌坝光地区分 布有红树林湿地,风景优美,保护湿地,有助于提高该地区生态多样性。 根据《深圳市葵涌镇地下水资源勘察和评价报告》相关内容可知,受断裂带 控制,葵涌盆地罗屋田水库下游深水田~高圳头~白石光沿线是岩溶强发育带,发 生岩溶塌陷的可能性较大,且该区位于葵涌镇城市建设区范围内,一旦发生岩溶 塌陷将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上节分析,结合大鹏新区实际情况,将该区建筑物密集区、水源地二级 保护区划定为地下水限采区。但是葵涌镇限采区中岩溶塌陷易发区因其特殊性应 划定为禁采区,如要进行地下水开采活动应进行详尽的勘察和论证,且需保持地 180 下水水位始终保持在岩溶地层顶板以上至少 2 m。同时为保证供水质量、地下水 水质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海水入侵区和葵涌坝光红树林湿 地生态区也应划定为禁采区。介于该区地下水开采量较小,限采区内可维持现状 开采,但不可新增开采;而禁采区内应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保持地下水水位处 于自然动态平衡中,逐年压采,直至停采。 运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叠加功能,将几者重合的部分合并,得出大鹏新区地 下水限采区总面积约 43.89 km2,禁采区面积约 38.81 km2。 6.3.10 光明新区 光明新区位于深圳市西北部,总面积约 155.44 km2,北、东、南三面为山, 中间为茅洲河及其支流的冲、洪积平原,地形较平坦,为主要的城市建设区,地 铁 6 号线、13 号线纵贯南北,城市建设区供水管网供水量基本能满足当地居民 生产生活用水。区内大、小水库众多,为保证水库水源质量,在水库周边设立了 一级、二级保护区。该区第四系地层覆盖范围广,地下水与茅洲河水力联系密切, 但是茅洲河现已被污染,进而导致该区茅洲河沿岸地下水也被污染。 根据上节分析,结合光明新区实际情况,将该区建筑物密集区、茅洲河下游 沿岸第四系孔隙含水层、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划定为地下水限采区,可维持现 状开采量,但不可新增开采。而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距离地铁、高速铁路 0 m~200 m 范围内的区域则应划定为禁采区,需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行为,尽可能保证地 下水水位处于自然动态平衡中。 运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叠加功能,将两者重合的部分合并,则该区地下水限 采区总面积约 74.20 km2,禁采区总面积约 25.12 km2。 6.4 本章小结 根据第五章相关分析论证,虽然评价期内深圳市并无地下水超采区,但是从 以上分析可知,深圳市开采地下水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依旧存在,地表河流污 染问题仍然严峻,而且由于覆盖型岩溶区特殊的地质条件也限制该类地区地下水 的开发利用。因此,根据《大纲》和《导则》的相关要求,人为的划定地下水限 采区、禁采区十分有必要。 从城市建设、交通设施保护、供水管网覆盖、供水水源地保护、地质灾害预 防、地下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几个方面全面分析论证了深圳市禁采、限采的 必要性,理由充分而合理的划分深圳市禁采区、限采区。深圳市陆域总面积 1996.78 km2,限采区总面积为 780.34 km2,禁采区总面积 517.81 km2。全市限采 区、禁采区划分结果见表 6-2 和图 6-3。 181 表 6-2 深圳市禁采区、限采区划分汇总表 行政区 面积 (km2) 限采区面积 (km2) 禁采区面积 (km2) 主要区域 福田区 78.66 23.59 40.87 限采区:建筑物密集区; 禁采区:海水入侵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区、距离地铁 0 m~200 m 范围内的区域 罗湖区 78.75 39.35 22.94 限采区:建筑物密集区、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禁采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距离地铁、高铁 0 m~200 m 范围内的区域 南山区 187.17 65.61 66.44 限采区:建筑物密集区、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禁采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海水入侵区、距离地铁、高速铁路 0 m~200 m 范围内的区域 盐田区 74.64 18.99 17.99 限采区:建筑物密集区、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禁采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海水入侵区、距离地铁、高速铁路 0 m~200 m 范围内的区域 宝安区 396.69 152.09 151.66 限采区:建筑物密集区、茅洲河沿岸、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禁采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海水入侵区、地铁沿线 0-200 m 区域、机场周围 103.95 限采区:建筑物密集区、龙岗河和布吉河沿岸、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禁采区:龙岗街道荷坳~龙岗中心区、坪地、茜坑三个岩溶塌陷易发区以及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距离地铁、 高速铁路 0 m~200 m 范围 龙岗区 388.59 184.65 坪山区 165.94 76.61 29.14 限采区:建筑物密集区、坪山河沿岸、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禁采区:坑梓街道~龙田街道、石井~咸水湖、碧岭~汤坑和牛角龙村四个岩溶塌陷易发区以及水源地一级 保护区、距离高速铁路 0 m~200 m 范围内的区域 龙华区 175.58 101.36 20.89 限采区:建筑物密集区、观澜河沿岸、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禁采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距离地铁、高速铁路 0 m~200 m 范围内 大鹏新区 295.32 43.89 38.81 限采区:建筑物密集区、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禁采区:海水入侵区、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区、葵涌镇深水田~高圳头~白石光沿线岩溶塌陷易发区以及水 源地一级保护区 光明新区 155.44 74.20 25.12 限采区:建筑物密集区、茅洲河沿岸、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禁采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距离地铁、高速铁路 0 m~200 m 范围内的区域 全市 1996.78 780.34 517.81 182 图 6-3 深圳市禁采区、限采区分布图 183 第七章 7.1 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管理建议 加强和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 根据 3.2.4.2 节中关于地下水监测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的相关论述可知,虽然 深圳市总体监测井布设密度达到了《地下水监测规范》(SL183-2005)规定的密 度要求,但分布不均匀,局部地区缺失(如宝安区大部分地区基本没有监测井), 不能完全控制面上的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 深圳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先锋城市,应该致力于建立一套完善的地下水监测 站网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布设,实现对地下水动态的有效而全面的监控,提升 本市地下水信息管理水平,为我国的地下水监测工作提供一个范本。监测项目应 包括水量、水质、水位监测以及由于地下水开发利用所能引起的生态环境和地质 环境灾害监测等。 严格按照《地下水监测规范》的技术要求,结合深圳市实际情况,充分利用 符合监测条件的已有井孔,并新建专用监测站井,尽早实施全面的自动化监测, 实现地下水信息的实时观测和自动传输,提高深圳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精度和实效 性,更好满足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地下水管理对地下水信息的需求。 地下水监测井平均布井密度不宜小于 3~5 眼/100 km2,建议在禁采区、限采 区及地下水开采量较大的地区适当增设专门的水位、水质以及开采量长期监测孔。 比如,在岩溶分布区,应适当加密水位监测井,时刻关注地下水水位与岩溶地层 的高低关系,实施预警,并在岩溶水动态监测区内布设地面沉降量监测站网,地 面沉降监测站的平均布设密度不宜小于 3~5 个/100km2,且需经常性开展地面塌 陷调查,以防岩溶塌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在海水入侵区,除必要的水位监测外, 还应增设合适密度的水质监测孔,比如在西乡、福永及茅洲河河口地区设立适当 密度的水质监测井,用以观测地下咸淡水界面的动态变化过程;在典型河流两岸 的地下水污染和潜在污染区,应增设合适密度的地下水水质监测孔和河流水质监 测站,对比分析河流污染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和恢复情况;针对可能存在的私采 偷采地下水现象,应在可能存在的区域周边布设合适密度的水位监测孔,观测每 日及长期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情况,对真实存在的私采偷采行为要坚决取缔、严 厉处罚。 在做好地下水水位、水质、开采量监测的同时,还需做好对现有地下水监测 孔的保护修复工作,以优化地下水监测网络,掌握地下水资源变化信息,及时发 现问题,修正调整开采方案。 184 7.2 健全地下水用水监督和管理制度 7.2.1 完善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专项法律或法规,只在颁 布施行的有关法律中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作了一些分散的规定。因此,健 全地下水管理制度,完善符合深圳市实际情况的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法律法规,是 一项十分紧急的工作。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加强地 下水管理的政策标准建设,规范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配置等行为。 结合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科学界定与调整地下水管理职能分工。建立地下 水水位控制管理制度,根据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与环境保护需求,抓紧 推进地下水水位控制管理制度的实施。通过建立报警器,从根本上保证地下水资 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让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大力宣传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后果和危害,宣传划分地下水禁采区、限 采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完善后的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给各级行政部门和全体 公民,呼吁全市严格遵守。 7.2.2 进一步严格执行和完善取水许可审批和计量制度 地下水的取水工程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要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控制, 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地下水取水设施和工程的管理上。根据《水法》第四十八条 规定:直接从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 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 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但是,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 等少量取水的除外。 在深圳市地下水取水工程普查的基础上,应认真贯彻落实《取水许可管理办 法》,强化地下水资源管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对于 直接从地下取水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项目,都必须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 证,并以此作为取水许可申请审批的必备依据。经审批机关审查批准后方可凿井 取水,对无证取水、非法取水的取水户要坚决予以查处。 限采区内要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取水规模和新建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避免高 耗水建设项目取用地下水。落实《水法》要求,取用水逐步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 管理,制定年度开采指标,逐年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加强用水户取水计量和供用 水统计,采取各行业分开计量的方式,对用水户的取水过程要加强监督管理,定 期检查用水情况,考核开采计划的执行。 185 7.2.3 运用经济手段,强化地下水管理 加大地下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实行计量收费。加快水价改革,适当调高禁 采区、限采区内地下水水资源费收费标准。对超计划取水部分实行加价收费,并 扣除下一年取水计划。通过水价改革,综合调整地下水、地表水、外调水和再生 水等各类水价。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必须使利用自备井取用地下水的 成本高于使用自来水的成本,使城市公共供水企业取用地下水的成本高于取用地 表水的制水成本、高于取用外来水的制水成本,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城市水源结构 的优化和城市自备井关停与地下水限采工作。 7.3 水资源配置 严格执行有关标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 向需水管理转变。强化行业用水定额管理,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依法核减 取水量;对于条件允许的地区,尽量使用自来水,工业用水应尽量采用地表水作 为供水水源,保护好地下水资源。 根据深圳市的水文地质条件,对现有开采井与开采量进行适当调控的基础上, 投入一定的勘察工作开发新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对已划分的潜在战略储备水源 地进行科学的论证。运用供水枢纽工程、地表水厂工程、海水直接利用以及雨水 资源等方式寻找地下水替代水源。 7.4 节约用水 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限制生产取用水;加大重点行业和关键 环节的节水力度;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提高 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发布,提高公众保护地下水资源能力与意识。 只有节约用水才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186 第八章 8.1 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 主要风险和影响程度分析 通过公示、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专家咨询和查阅相关资料,鉴于地下水禁 采区、限采区的规模及特点,结合禁采区、限采区周边社会环境特点,运用风险 对照表法(表 8-1)进行风险因素识别,识别可能诱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稳定风 险事件,从而确定该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通过对比分类,明确判断出影响 禁采区、限采区制度实施的风险因素有:生态、地质环境影响风险和经济社会影 响风险。 类型 政策规划和 审批程序 表 8-1 风险因素对照表 序号 风险因素 参考评价标 准 1 立项、审批 程序 2 3 生态、地质 环境影响 4 是否为该项 目特征风险 因素 备注 项目立项、 审批的合法 合规性 否 项目已获得 各项审批前 置手续 地方政策、 发展规划 项目与地区 发展规划的 符合性,与 产业政策、 总体规划、 专项规划之 间的关系 否 项目符合规 划要求 立项过程中 公众参与 规划、立项 审批过程中 的公示及诉 求、负面反 馈意见等 否 项目环评完 成两次公 示,没有负 面意见 是 地下水补、 排条件的变 化可能影响 周边地质环 境,从而影 响房屋地 基、地铁道 路的稳定性 地形、植 被、土壤结 构是否发生 的变化 地下水环境 变化 187 5 6 7 8 地下水动态 平衡是否改 变,地下水 水位波动幅 度大小 地下水水位 变化 地下水水质 变化 地下水水质 等级是否下 降 是 其它影响 如文物、墓 地以及生物 多样性的影 响 是 社会稳定风 险管理体系 项目实施单 位和当地政 府是否就项 目进行充分 沟通,是否 对社会稳定 风险由充分 认识并做到 了各司其 职,是否建 立社会稳定 风险管理责 任制和联动 机制,是否 制定相应的 应急处理预 案等 10 地下水补、 径、排及水 位的变化可 能会导致水 质的改变 是 社会稳定风 险管理责任 制的建立与 落实情况的 好坏可能决 定风险发生 及发生后的 应对能力。 文化、生活 习惯 地方传统文 化、邻里关 系、生活习 惯、社区品 质等方面的 改变,可能 引起群众的 不适 是 项目实施对 居民的生活 习惯、邻里 关系、文化 习俗等方面 造成了影响 相关生活、 生产成本 项目实施可 能引起当地 基本生活、 生产成本 是 经济社会影 响 9 是 188 (水费)的 提高等 媒体舆情 11 是否获得媒 体支持,是 否协调安排 有权威、有 公信力的媒 体公示项目 建设信息、 进行正面引 导,是否受 到媒体的关 注及舆论导 向性的信息 媒体舆论导 向及其影响 否 项目积极在 各类媒体公 开项目信 息,在网络 等媒体没有 负面报道等 情形 (1)生态、地质环境影响风险:根据前文分析评价,禁采、限采的实施必 然改变地下水补、径、排特征,从而从量上和质上影响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水位 的浮动可能改变土壤结构,影响地质应力构成,从而危害地铁、地基等地下建筑 的稳定性;地下水环境的变化还可能导致新的地下水污染方式,从而恶化地下水 水质。一旦发生地质环境失稳或者地下水污染事件都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应 作为主要风险因素。 (2)经济社会影响风险:禁采、限采将改变当地居民原本的用水构成、生 活习惯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活成本,但进一步加强供水管网建设,提 高自来水品质,完善自来水收费制度,提高居民用水效率,降低居民用水成本, 大力宣传,鼓励居民使用自来水,可大幅度降低居民用水不适感,避免社会稳定 风险,可不作为主要风险因素。 8.2 风险防范、化解和应急措施 8.2.1 防范措施 1、加大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监控,保证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站网的正 常、稳定运行,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检修; 2、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 相结合的原则,从污染物的产生、入渗、扩散、应急响应全方位进行控制; 3、进一步完善供水管网建设,时刻保证管网供水水质和水量; 4、提高地下水建筑稳定性,时刻监控重点地区地质环境变化,发现问题及 189 时治理。 8.2.2 化解措施 1、当出现地下水污染问题时,及时切断污染源,将受影响范围内的群众撤 离,安抚群众情绪,解决期间群众的生活需求,补偿因此造成的损失。 2、对供水出现不足的地区采取积极有效的补足措施,快速找到替代水源, 保障居民生活、生产用水; 8.2.3 应急措施 1、发生群体性事件,立即向维稳办报告,接到汇报后维稳办主任及各负责 人员立即赶赴现场了解情况,耐心听取群众意见,做好细致的疏导工作,迅速组 织相关问题研究,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 2、对问题复杂、规模较大的群众性事件,新区政府领导甚至市级相关管理 部门领导需迅速抵达现场,组织工作,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3、耐心劝阻集体上访,做到就地解决问题,避免事态扩大造成不良影响。 8.3 风险等级评价 深圳市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划分过程符合各类规范,项目实施符合国家法 律法规、产业政策及规划要求。 通过走访、公示、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了解本市居民对地下水禁采、 限采工作的意见,多数受访者表示赞成和基本赞成。 以上提出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也是结合调查结果和当地实际情况而做出 的,充分考虑到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因素,因此措施具有可行 性。拟实施项目得到了各村镇、街道办的支持,基层领导愿意配合项目对群众进 行思想教育和沟通,保证在矛盾纠纷初期对矛盾进行化解,在社会稳定风险发生 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有序的工作安排,风险措施具有可控性。 综上所述,深圳市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划分项目整体风险均处于“低风险” 且可控状态,风险等级为低。 190 第九章 9.1 结论与建议 结论 本次深圳市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划分以水利部《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 术大纲》和《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为依据,深圳市水务局委托深圳市广汇源 水利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和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组织专门人员,在认 真总结前人关于深圳市地下水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适量的补充调查,初步 完成了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超采区划分,以及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 划分,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9.1.1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在野外水文地质勘查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深圳市地下水资源调查 和评价报告》为参考,根据深圳市地表岩石出露和分布情况将全市划分为八大计 算区、43 个计算亚区,计算总面积约为 1917.42 km2,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试验和 前人研究成果,对不同介质的水文地质特性进行分析,得出各计算亚区水文地质 参数。运用 Arcgis 软件的空间计算和分析功能,计算出深圳市入渗补给量、储存 量,充分考虑深圳市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环境地质问题分布情况,综合分析各方面 因素,初步估算出深圳市各辖区可开采资源量。 9.1.1.1 补给资源量计算 为充分考虑城市建设、地面硬化对降雨入渗的影响,尽可能贴近实际情况, 根据深圳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各计算亚区的降雨入渗系数进行修正,由降水入渗法 计算得出深圳市地下水补给资源总量约为 3.555 亿 m3/a,总补给模数为 18.54 万 m3/(km2·a)。 从地下水类型来看,接受降雨入渗补给最多的地下水类型是块状岩类裂隙水 (分布面积约 1116.76 km2),每年接受降雨入渗补给量约为 1.345 亿 m3,占全市 降雨补给总量的 37.83%;其次是层状岩类裂隙水(分布面积约 425.48 km2) ,约 1.185 亿 m3/a,约占补给资源总量的 33.33%;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各大小 河流沿岸和滨海地区,总面积约为 375.18 km2,降雨入渗补给量约为 1.025 亿 m3/a,占全市降雨补给总量的 28.83%。 从行政区划来看,在深圳市 10 个辖区中接受降雨补给最多的辖区是龙岗区, 其地下水接受大气降雨入渗补给的总量约为 8535.29 万 m3/a,约占全市降雨补给 191 总量的 24.01%;其次是宝安区,宝安区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总量约为 6456.50 万 m3/a,约占全市降雨补给总量的 18.16%。 从水文地质单元来看,全市九大水文地质单元中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 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和珠江口地下水系统分区面积较大,且第四系分布较 广。因此,三组降雨入渗量也是九大水文地质单元中最大的三个单元,分别为 7490.10 万 m3/a、5162.29 万 m3/a 和 4619.91 万 m3/a,分别占全市降雨入渗补给 量的 21.07%、 14.52%和 12.99%。其余各单元降雨入渗补给量均在 1848.78 万 m3/a 到 3902.34 万 m3/a 之间,总体上看,各水文地质单元之间降雨入渗补给量差距 较小。 9.1.1.2 储存量计算 在认真研究研究成果后,本次工作中开展了大量的水文地质勘查,基本查明 了含水层的几何形状、体积及给水度等含水层各类物理性质,以《水文地质手册》 中经验数值为参考,利用式(4-2)对深圳市地下水储存量的进行了初步估算,全 市地下水储存总量约 12.54 亿 m3。 从地下水类型来看,深圳市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 水,计算得知:孔隙水总储量约 4.86 亿 m3,占全市储存总量的 38.77%;基岩裂 隙水储存总量约为 1.87 亿 m3,占全市储存总量的 14.92%,根据储水介质不同 可分为层状岩类裂隙水和块状岩类裂隙水,储存量分别为 0.44 亿 m3 和 1.43 亿 m3;岩溶水主要分布在深圳市东部地区,储存总量约为 5.81 亿 m3,占全市储存 总量的 46.31%,根据埋藏特征不同可分为覆盖型岩溶水和埋藏型岩溶水,储存 量分别为 4.10 亿 m3 和 1.71 亿 m3。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埋藏型岩溶水应归类为承压水,其储存量由容积储存量 和弹性储存量两部分组成,由于资料有限,本报告仅计算出其容积储存量,并未 计算弹性储存量。因此,可以推测埋藏型岩溶水的总储存量将大于本次结果。如 需准确计算出埋藏型岩溶水的储存量还需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从行政区划来看,深圳市各辖区地下水储存量最多的为龙岗区,地下水储存 量为 3.86 亿 m3,占全市地下水储存总量的 30.80%;其次是坪山区和宝安区,地 下水储存量分别为 2.58 亿 m3 和 2.15 亿 m3,占全市总量的 20.60%和 17.12%。 和降雨量一样,地下水分布在地域上依旧是东多西少的格局。 从水文地质单元来看,深圳市九大水文地质单元中地下水储存量最多的为龙 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储存量为 3.41 亿 m3,占全市地下水储存总量的 27.19%;其次是坪山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和茅洲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储存量 分别为 2.43 亿 m3 和 1.78 亿 m3,占全市总量的 19.39%和 14.22%。 192 9.1.1.3 可开采量计算 以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的成果为基本依据,充分考虑各水文地质单元可开采 量与需水量之间的关系,以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对全市九大水文 地质单元进行可开采量计算和评价。 根据可开采量评价的定义和评价原则,综合考虑各个水文地质单元的实际情 况、地下水现状开采情况、环境地质问题分布情况,详细评价了对各水文地质单 元可开采资源量。全市地下水可开采总量约为 4304.74 万 m3/a,可开采量最大的 水文地质单元是龙岗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分区(873.61 万 m3/a),占全市可开采总 量的 20.29%。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次工作程度较浅,掌握资料有限,并未对龙岗区和坪 山区的埋藏型岩溶水的可开采量进行评价,埋藏型岩溶含水层地下水储量丰富, 且开采不易引发环境地质问题,推测其开采潜力较大。 9.1.1.4 潜在应急供水水源地划定 在地下水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选取原则,对 深圳市各流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可开采量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在全市范围内划分出 1 个水源地靶区和 1 个潜在应急供水水源地,分别为龙岗区~坪山区埋藏型岩溶 水水源地靶区和葵涌盆地覆盖型岩溶水应急供水水源地。 对于龙岗区~坪山区埋藏型岩溶水水源地靶区,由于目前工作程度较浅,在 人力、物力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议对两区的埋藏型岩溶水进行专门的地下水资 源调查与评价,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在全面认识埋藏型岩溶水资源的基 础上,以较高的精度提出该种类型地下水的天然资源量、储存量和可开采量,并 明确指明今后主要的可开采地段,提出最优的开采方案和原则。 对于葵涌盆地覆盖型岩溶水应急供水水源地,如需开采,应该经过详尽的地 下水水源地开采可行性论证之后,选取合适的地段进行开采。开采后应尽快建立 该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对地下水水质和水位进行实时监测,保证地下水水 位始终保持在岩溶地层顶板的 2 m 以上,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而使地下水水位过 低,从而导致岩溶塌陷等不良环境地质问题,威胁该地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深圳市断裂带分布密集,富水断裂所占比例约为 50%,充分利用此处 地下水对地下水战略储备具有指导意义。 9.1.2 地下水超采区划分 此次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以全市九大水文地质单元为评价单元,主要选用 193 评价期内年均地下水水位变化速率和累计水位变幅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利用水位 动态法对各水文地质单元进行分析论证。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或易发生由于地下 水开采而引发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选用引发问题法进行进一步论证。 通过对深圳市 43 眼新、老地下水水位监测井的监测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 分析可以看出,深圳市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 岩溶水,三者水力联系密切,无明显的隔水层,可视为统一的含水层。地下水补 给条件好,水位变化主要受降水控制,目前主要开采方式为农业灌溉的间歇性开 采和水井周围居民的分散式开采。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水位在评价期内并未呈 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反而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略有上升。整体而言,全市地 下水水位在评价期内基本保持稳定,且上世纪 80~90 年代无序大量开采地下水 而导致的海水入侵、岩溶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也略有恢复和减弱。 根据《大纲》和《导则》中有关要求和划分标准,在评价期内(2005 年初至 2015 年末) ,深圳市各水文地质单元内均未出现明显的地下水超采区。 9.1.3 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划分 虽然评价期内深圳市并无地下水超采区,但是上世纪 80~90 年代无序的、 大量的开采地下水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依旧存在,地表河流污染问题仍然严峻, 而且由于覆盖型岩溶区特殊的地质条件也限制了该类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因 此,根据《大纲》和《导则》的相关要求,人为的划定地下水限采区、禁采区十 分有必要。 以行政区为划分单元,从城市建设、供水管网覆盖、供水水源地保护、地质 灾害预防、地下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几个方面全面分析论证了深圳市禁采、 限采的必要性,理由充分而合理的划分各辖区禁采区、限采区,并将相邻辖区禁 采区、限采区进行合并整合,最后得出全市地下水限采区总面积为 780.34 km2, 禁采区总面积 517.81 km2,分别占全市总面积(1996.78 km2)的 39.08%和 25.93%。 深圳市 10 个辖区中限采区面积最大的是龙岗区,约 184.65 km2,占全市限 采区总面积的 23.66%;禁采区面积最大的是宝安区,约 151.66 km2,占全市禁采 区总面积 29.29%。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深圳并不存在地下水超采区,禁采区、限采区的 划分也仅仅是人为政策性的划定,有些地区少量开采地下水也并不会引发环境地 质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市民生活水平,在限采区内的部分地区 地下水若具备水源优质、富含某种微量元素、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等有利于提高 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特性时,则可以开展更加深入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 工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后,可适度的开采地下水。 194 9.2 建议 9.2.1 后续工作建议 本次深圳市超采区评价和禁采区、限采区划分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具 体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深圳市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但全面描述地深圳 市地下水概况的前人研究成果稀少且年份较老,基础监测资料也并不丰富,这对 此次评价工作非常不利,导则《大纲》和《导则》中提到的很多种评价方法无法 切实的应用到深圳市的实际情况。 对于开采系数法,计算单元的划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单元划得太大会掩盖 局部超采的问题,而单元太小又往往无足够的勘探和动态观测资料,以致报告中 无法使用该方法判别各辖区地下水是否超采。 对于水位动态法,深圳市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工作起步较晚,监测时间较短, 且十分不连续,无法根据地下水水位长序列动态变化判断地下水水位是否具有下 降趋势,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 对于引发问题法,引发环境地质灾害的原因多种多样,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对 其诱发原因的判断较为模糊,除有直接关系外,往往容易忽视地下水开采这一因 素,统计资料的差异,对后期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今后需加强对本市地下水的研究,更新研究成果,建立 完善的地下水监测和信息管理体系,使研究成果和监测资料具有完整的延续性, 以便后期更加合理地修正深圳市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范围。 9.2.2 限采、禁采方案建议 由深圳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可知,深圳市地下水含水层较薄,含水层以丰补 歉的的储存量调节作用较弱,很多地区为基岩裸露区,并不具备良好的地下水开 采条件。况且,本市降雨量充沛,地表水资源丰富,水库、坑塘遍布各区,基本 能满足本市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因此,为保证地下水可持续发展,降低 引发地下水环境地质问题的风险,建议将本市地下水主要作为战略储备用水,不 建议大量开采。根据可开采量评价的相关内容,按照目前的现状开采量开采即可, 且需时刻关注地下水水位变化,不再新增开采。 195 附图 1 深圳市地质图 196 附图 2 深圳市水文地质图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