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344___环评-报批稿-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2.pdf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频率之和高达 24%。ENE 和 WSW 风较多,其频率均为 10%。ESE~SSE 风较少, 其频率为 2~3%。夏季(7 月)盛行 S 和 SSW 风,两向的频率之和为 22%。ENE 风较多,其频率为 10%。WNW~NNW 风较少出现,其频率为 2~3%。秋季(10 月)盛行 WSW 其频率为 15%。NNW 风次之,其频率为 12%。N~SN 风较少出 现,其频率无均为 2%。 统计三年每日 24 小时观测资料,该区常风向为 W 向,出现频率为 10.37%, 其次为 WSW 向,出现频率为 9.39%。强风向为 E 向,全年各方向》7 级风的出 现频率为 0.35%,其中 E 向为 0.14%,ENE 向为 0.11%。详见表 4.1-1。 表 4.1- 1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C 合计 1~3 级风 6.35 3.88 5.20 3.78 3.16 1.64 2.38 2.20 3.81 4.78 5.42 8.33 9.39 6.75 6.72 4.82 2.08 80.69 秦皇岛地区风频率统计表单位:% 4~5 级风 0.47 0.48 1.59 3.02 2.06 0.86 0.39 0.32 1.33 3.18 1.13 1.05 0.98 0.47 0.16 0.25 6 级风 0.01 0.05 0.11 0.39 0.27 0.06 0.01 0.02 0.05 0.24 0.03 0.01 0.01 17.74 1.27 7 级风 合计 6.83 4.42 6.92 7.30 5.63 2.57 2.79 2.56 5.21 8.22 6.59 9.39 10.38 7.22 6.88 5.08 2.08 100 0.01 0.02 0.11 0.14 0.01 0.01 0.02 0.02 0.02 0.01 0.01 0.37 ②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 逐月的平均风速和最大风如表 4.1- 2 所示。 各月的平均风速变化不大。春季(3~5 月)稍大,为 3.8~3.9m/s。夏季(6~ 8 月)稍小,为 3.1~3.3m/s。秋冬季比较接近。全年平均风速为 3.4m/s。最大风 速为 12 月为 12.7m/s,其余各月均为 14~16m/s,变化较小。 表 4.1- 2 平均 最高 1 3.4 14.3 2 3.4 14.3 3 3.9 16.0 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m/s)(1990~1999) 4 3.9 15.3 5 3.8 15.2 6 3.3 16.0 7 3.2 15.0 8 3.1 15.0 9 3.3 16.0 10 3.3 15.2 11 3.5 15.0 12 3.2 16.7 年 3.4 16.7 这里应该特别说明的是,近十几年来,由于测风点附近高大建筑物的增多, 使测风资料的代表性大受影响。例如,与 1980 年以前相比,WSW 风出现频率 明显增大,最大风速明显减小。 96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4)雾 年平均雾日为 9.8 天,能见度小于 1km 的大雾平均每年出现天数为 6.6 天。 (5)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64%。 4.1.2. 海洋水文 (1)潮汐、潮位 ①基面关系 秦皇岛海区为规则日潮,其(Hk1+H01)/HM2=3.73。 以秦皇岛港理论最低潮面(与 85 高程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为基准,潮汐特 征值为: 国家 85 高程 0.8989m 秦皇岛理论最低潮面 ②潮位特征值 极端高潮位 +2.66m 极端低潮位 -1.71m 设计高潮位 +1.76m 设计低潮位 -0.15m 平均高潮位 +1.24m 平均低潮位 +0.51m 平均海平面 0.87m 平均潮差 0.73m 最大潮差 2.63m (2)波浪 根据秦皇岛海洋站 9 年波浪十次资料统计分析得:常浪向为 S 向出现频率为 18.69%,次常浪向为 SSW 向,出现频率为 11.87%。强浪向为 ENE 向,该向 H4%≥1.5m 的出现频率为 0.27%,次强浪向 S 向,其 H4%≥1.5m 的出现频率为 9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0.16%详见表 4.1-3。 表 4.1-3 波浪波高、方向频率表 波高方向 0.1-0.7 0.8-1.1 1.2-1.4 ≥1.5 N 0.75 0.03 NNE 0.80 0.24 0.09 0.09 1.22 NE 2.05 0.92 0.26 0.10 3.33 ENE 3.53 1.41 0.47 0.27 5.68 E 6.14 1.93 0.44 0.09 8.60 ESE 5.06 1.07 0.09 0.03 6.25 SE 5.34 0.82 0.18 0.08 6.42 SSE 5.10 0.97 0.24 0.09 6.40 S 14.22 3.72 0.59 0.16 18.69 SSW 8.5 2.68 0.56 0.13 11.87 SW 5.14 0.91 0.07 WSW 4.47 0.33 0.04 W 2.68 0.16 0.01 WNW 0.53 0.02 0.55 NW 0.39 0.03 0.42 NNW 0.36 0.03 0.39 C 15.57 合计 80.63 合计 0.78 6.12 0.02 4.86 2.85 15.57 15.27 3.04 1.06 100.0 (3)潮流 根据该海域内 9 个测点资料,计算出(WK1+W01)/WM2 值, K 小于 0.25 且 K 值为负,说明秦皇岛湾的潮流为往复流,并且潮流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大致 涨潮为 W、WSW 方向,落潮为 E、ENE 方向。各测站涨、落潮流方向基本与岸 线、等深线垂直。最大流速 0.4m/s。 (4)水深 项目区域水深约 3m,最大水深 10m,透明度 3m。 (5)水温 表层水温春季 10.5-20.5℃,夏季 27-28℃,秋季 13-13.5℃,冬季 0.9-负 1.2℃, 年最大值 31℃出现在 7 月底 8 月初,年最小值-20℃出现在 1 月底 2 月初。海水 增温在 3-8 月份,降温在 9-2 月份。 (6)盐度 受气候和大陆径流影响,海水盐度表层平均值在 28.5-30.5 之间,全年最高 值为 33.5,以夏季最低,冬季最高,近岸盐度随入海径流的变化而不同。 98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4.1.3. 河流水系 流经秦皇岛市区的河流均属冀东沿海诸河水系,冀东沿海诸河水系是指发源 于燕山南侧浅山区并直接单独入海的河流。其中较大河流或位子较为重要的河流 有 17 条,自东向西依次为潮河、山海关东、西、南大马坊河、石河、沙河、排 洪河、新开河、大、小马坊河、大马坊河东支、海港区大马坊河、大汤河、小河 子、小汤河、新河、戴河,在这些河流中,海港区大马坊河、小马坊河为排雨水 河道,其他均为排洪河流。这些河流属于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峰高量 大,历时短,枯水季节流量很小。此次工程所涉及河道为大汤河及其支流小汤河。 (1)大汤河 大汤河是秦皇岛市海港区西部的最大河流,上游有两大支流,东支发源于抚 宁县柳观峪西北,西支发源于抚宁县温泉堡西南的方家沟村。两支在抚宁县平山 营汇合后,向南在海洋镇又有东北丘陵地带流来的小部落沟、北张庄河、小新庄 河、小河子汇入,穿 102 国道(北环路)进入市区,穿和平大街、河北大街、于 老京山铁路南和西侧的小汤河汇合后注入渤海。大汤总河流域面积 237.7km2,其 中 102 国道以上 170 km2,流域长约 30km,平均坡降 37‰,流域内地形北高南 低,西北源头是高峻的山区,其余为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带。 大汤河主河道全长约 14km,平均纵坡 1/500,上段为砂砾石河床,纵坡较陡, 下段为沙质河床,纵坡较缓,大、小汤河汇合口以下为入海口,河槽宽度 360~ 400m,汇合口至河北大街河宽 200m 左右,河北大街以上河宽 180~70m。 (2)小汤河 小汤河是大汤河的支流,发源于海阳西北苏子峪,自北向南流经鲤泮庄、大 里营、孙庄、孟营,再向东南方向,穿越大秦铁路、西环路、白岭路、河北大街, 于老京山铁路南汇入大汤河注入渤海。另外,在孟营村北有发源于计新庄,流经 杨道庄、刑庄的支流(称西支)汇入。小汤河河堤全长 12.2km,流域面积 53.75 km2,占汤河流域面积的 22.6%流域内地形北高南低,河曲发育,海阳以上为浅 山丘陵区,地形起伏,海阳以下为冲击平原。小汤河在市区河段主流长 6.055km, 西支长 3.348km,均处于海滨冲击平原地带,其河床岩性为细砂土和亚粘土。河 道上游纵坡较陡为 1/1000 左右,河宽 10~20m;下游纵坡较缓为 1/2000,河宽 20~50m。小汤河在市区段河道两岸大部分建有堤防。左岸为西环路至大汤河口, 99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堤防长 2.02km,右岸段为大汤河口至河北大街桥段,玻璃研究院段、美岭小区 段及东北大学段,堤防长 1.67km,2000 年以后新建堤防 10144m,其中东、西支 汇合口以下 928m,以上 9216m。 图 4.1-1 大汤河秦皇岛水文站以上流域水系图 4.1.4. 地形、地貌 项目所在海域位于中生代燕山褶皱带的山海关隆起区西侧。新生代以来,山 海关隆起区新构造运动活跃,北东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发育,形成了西北部 隆升、东南部下沉的北东—南西向延伸的三级阶梯状地貌格局:海岸带、丘陵台 地、断块构造低山三大地貌单元。现代海岸带岬湾相间,岸线总体平顺,环海寺 地咀和金山咀岬角规模较大,其他岬角向海突出有限,从而形成了发育程度不同 的弧形海湾。 汤河口至沙河口沿岸主要分布为秦皇岛东、西港区,基本上为人工岸线。码 头西防波堤堤根处存在明显的沙质堆积体,且该沙体的宽度和形状保持稳定。金 山咀至汤河口岸段属弧形海岸,岸滩平缓,潮间带宽 10~15m,岸滩沉积物中中 细砂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在该段海岸中部高潮线下发育多条相互平行的、自东向 西南的顺岸沙坝,并且由此向鸽子窝湿地处海滩宽度逐渐增大,坡度逐渐变缓, 100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显示出泥沙从东向西运移的趋势。鸽子窝湿地位于金山咀北侧,该处海岸海滩宽 平,高潮线附近生长茂密的芦苇及其他植物。金山咀为一基岩低山深入海中形成, 沿岸发育多个小型砂质岬湾,该处岸线整体呈缓慢侵蚀状态。 图 4.1-2 工程海域水深地形图 4.1.5. 工程地质 本次参照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海螺岛国际旅游度假城 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初堪阶段)》,根据现行国家规范和规程,勘探点沿建 (构)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场地共布置钻孔 353 个,勘探范围包括海螺岛区 域及海螺岛跨海大桥区域,其中本工程跨海大桥勘察点位主要位于分区 6-2、6-3 和 6-4 范围,具体钻孔点位见勘探点位图(图 4.1.5-1~图 4.1.5-7)。 101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5-1 勘察分区平面示意图 102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5-2 勘察点位置图 6-1 103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5-3 勘察点位置图 6-2 10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5-4 勘察点位置图 6-3 105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5-5 勘察点位置图 6-4 106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5-6 勘察点位置图 6-5 10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5-7 勘察点位置图 6-6 108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工程区域工程地质情况如下: 1、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中心区南侧汤河入海口处,北临河北大 街西段,西临滨海大道,景观及交通条件俱佳,场地海底地形总体呈北高南低之 势,汤河入海口地形较高,逐渐向海里变低,现海底地面高程介于-7.20~-3.70m 之间。场地所在地貌单元属海岸平原。 2、场地土质特征及分布规律 本工程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 海陆交互相(Q4mc)沉积的粉质粘土、粉细砂和中粗砂, 中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 洪积成因(Q4al+pl)的中粗砂和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太古界(Ar)混合花岗岩 (局部穿插伟晶岩脉)。在勘探深度范围内自上而下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和中 风化。各层岩土的岩性特征及分布情况详见表 4.1-4。 表 4.1-4 地层岩性特征表 地质 年代 地层 编号 成因 岩土 名称 ① 粉细砂 ①1 粉质粘土 岩 土 描 述 中粗砂 ② 中粗砂 粉细砂 粉质粘土 含淤泥及贝壳碎片,饱和,松散。 4.20 -0.04 普遍 灰色,含贝壳及有机质,流塑~ 0.40~ -11.20~ 分布 软塑。 4.40 0.70 普遍 0.40~ -10.40~ 局部 4.50 -0.20 分布 -13.80~ 分布 -1.10 普遍 -12.70~ 局部 -2.80 分布 -14.80~ 分布 -2.20 普遍 -16.60~ 分布 -4.80 普遍 粒结构,局部夹薄层粘性土,饱 黄褐色,石英-长石质,混粒结构, 0.50 局部含少量砾石,饱和,松散。 含粘性土及贝壳碎片,饱和,松 ③ 中粗砂 ~ 5.60 0.60 ~ 4.70 灰-灰褐色,含贝壳碎片及砂粒, 0.90 ~ 4.70 软塑。 黄褐色,石英-长石质,混粒结构, Q4al+pl 情况 分布 散。 ②2 (m) 分布 -12.20~ 灰色,石英-长石质,均粒结构, ②1 变化范围 0.50~ 和,松散。 Q4mc 层底标高 灰黑色,石英-长石质,均粒结构, 黄褐-灰褐色,石英-长石质,混 ①2 厚度变 化范围 (m) 局部含少量砾石,饱和,稍密~ 中密。 109 0.60 8.10 ~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黄褐色,石英-长石质,均粒结构, ③1 粉细砂 含少量粘性土,饱和,松散~稍 密。 ③2 粉质粘土 ④ 粉质粘土 ④1 粉砂 0.50 塑。 3.20 黄褐色,含少量砂粒及铁锰氧化 0.50 物,可塑。 4.80 黄褐色,石英-长石质,均粒结构, 1.80 含云母,饱和,松散~稍密。 中粗砂 局部含少量砾石,饱和,稍密~ 中密。 黄褐色,石英-长石质,混粒结构, ⑤ 砾砂 含卵砾石约 20%,饱和,中密~ 密实。 ⑤1 粉质粘土 ~ 2.70 黄褐色,含少量砂粒,软塑~可 黄褐色,石英-长石质,混粒结构, ④2 0.70 ~ ~ ~ 1.90 0.30 ~ 2.80 0.50 ~ 9.00 黄褐色,含少量砂粒及铁锰氧化 0.50 物,可塑~硬塑。 6.50 ~ -13.70~ 局部 -7.10 分布 -13.30~ 局部 -4.60 分布 -16.70~ 局部 -6.40 分布 -10.00~ 局部 -9.50 分布 -11.70~ 局部 -8.50 分布 -21.90~ 分布 -7.80 普遍 -23.20~ 局部 -9.50 分布 -23.90~ 分布 -7.60 普遍 -27.30~ 分布 -10.30 普遍 黄褐-褐黄色,主要由粘性土和长 Q3el ⑥ 砂质 英质棱角状砂粒混合组成,母岩 0.50 粘性土 为混合花岗岩,干钻易钻进,可 4.90 ~ 塑~硬塑。 黄褐色,矿物成分主要由长石、石 ⑦ 全风化 英和云母等组成,原岩结构已全 混合 部破坏,裂隙极发育,岩芯扰动呈 花岗岩 砂土状,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 0.50 11.70 ~ 等级为Ⅴ级,干钻可钻进。 黄褐-褐黄色,矿物成分主要为长 Ar 石、石英和云母等组成,原岩结构 ⑧ 强风化 基本破坏,裂隙很发育,岩芯扰动 混合 呈砂状或碎石状,属软岩,岩体基 花岗岩 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干钻不易钻 进。局部穿插风化程度较低的伟 晶岩脉。 110 局部 揭穿 分布 局部揭穿 全场 地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灰绿色,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 石英和云母等暗色矿物组成,原 强风化 ⑧1 花岗 片麻岩 岩结构基本破坏,裂隙很发育,岩 2.30 芯扰动呈砂状或碎石状,属软岩, 10.30 ~ -31.30~ 局部 -17.80 分布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干钻 不易钻进。 青灰色,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 英和云母等组成,节理裂隙发育, 中风化 ⑨ 混合 花岗岩 岩芯呈短柱状,属较软岩,岩体基 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岩芯采取率 分布 未揭穿 未揭穿 全场 地 70%以上,RQD=75-80,合金钻不 易钻进。 青灰-灰褐色,矿物成分主要为长 石、石英和云母等组成,节理裂隙 中风化 ⑨1 花岗 片麻岩 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属较软岩,岩 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岩芯采 未揭穿 未揭穿 局部 分布 取率 70%以上,RQD=75-80,合金 钻不易钻进。 3、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评价 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成果综合分析: ①层粉细砂:呈松散、饱和状态,含淤泥,工程性质差。 ①1 层粉质粘土:呈流塑~软塑状态,压缩系数平均值 a1-2=0.51MPa-1,属高 压缩性土,工程性质差。 ①2 层中粗砂:呈松散、饱和状态,含淤泥,工程性质较差。 ②层中粗砂:呈松散(局部稍密)、饱和状态,含粘性土,工程性质较差。 ②1 层粉细砂:呈松散、饱和状态,含粘性土,工程性质较差。 ②2 层粉质粘土:呈软塑状态,压缩系数平均值 a1-2=0.40MPa-1,属中高压缩 性土,工程性质差。, ③层中粗砂:呈稍密~中密、饱和状态,工程性质较好。 ③1 粉细砂:呈稍密、饱和状态,含粘性土,工程性质一般。 ③2 粉质粘土:呈软塑~可塑状态,压缩系数平均值 a1-2=0.33MPa-1,属中压 缩性土,工程性质一般。 ④层粉质粘土:呈可塑状态,压缩系数平均值 a1-2=0.33MPa-1,属中压缩性 111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土,工程性质较好。 ④1 层粉砂:呈松散、饱和状态,含粘性土,工程性质一般。 ④2 中粗砂:呈稍密~中密、饱和状态,工程性质一般。 ⑤层砾砂:呈中密~密实、饱和状态,工程性质较好。 ⑤1 层粉质粘土:呈可塑~硬塑状态,压缩系数平均值 a1-2=0.30MPa-1,属中 压缩性土,工程性质较好。 ⑥层砂质粘性土:呈可塑~硬塑状态,压缩系数平均值 a1-2=0.37MPa-1,属 中压缩性土,工程性质较好。 ⑦层全风化混合花岗岩:岩芯扰动呈砂土状,呈坚硬状态,但遇水易软化崩 解。工程性质良好 ⑧层强风化混合花岗岩:岩芯扰动呈砂状或碎石状,呈坚硬状态,但遇水易 软化崩解。工程性质良好,可做桩端持力层。 ⑨层中风化混合花岗岩:岩芯扰动呈短柱状,呈坚硬状态,但遇水易软化崩 解,工程性质良好,可做桩端持力层。 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建(构)筑物荷载和使用功能,本工程宜采用 桩基础方案。根据当地已有施工经验,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方案,以第⑧层强风 化混合花岗岩或第⑨层中风化混合花岗岩作为桩端持力层。 4.1.6. 地震 秦皇岛市地处燕山褶皱带东南边缘,山海关隆起与渤海坳陷接合部位。自吕 梁运动以来,主要受正性构造运动所支配,长期处于上升状态,新构造运动以间 隙性缓慢的垂直升级为主要形式。晚太古界—早元古界混合花岗岩类构成山海关 隆起的主体部分,沿区域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秦皇岛地区出露的基岩断裂构造 和滨海平原第四系覆盖下的物探解译基底断裂,多为正断层,按断裂构造的走向 由老而新可分为:东西、北西、北东、北北东四组断裂,另外还有与后石胡火山 活动有关的环状断裂。 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资料的分析,本区按全国新构造运动分区应属“升降交 替过渡地区”,宁河—昌黎断裂为本区主要活动断裂,据河北地震局 1980 年《河 北省地震构造图》,宁河—昌黎断裂为正断层,向北东方向延伸进入本区,其北 盘为上升盘。本次勘察在 265#、266#和 272#钻孔发现中风化岩石较破碎。该断 112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裂自古生代形成,中生代后又重新活动,并屡次诱发地震,自 1562 年至 1886 年共发生 6 次 4-6.5 级地震。在本地区表现为海岸线和台地的展布被其次级断裂 所控制。1976 年 7 月 28 日唐山地震使全市 60%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遭到不同程度 的破坏,薄荷寨和国家体委训练基地(现中国足球学校)均有喷砂冒水现象。 据河北省地震局地震目录,秦皇岛市临近地震活动,集中在抚宁附近,均系 微震,昌黎附近微震较抚宁更频繁,一般震级 0.9~3.5 级。历史上没有强烈地震 记载,故可判断场地是相对稳定的。 按河北省地震局地震构造区划,属滦县—宁河地震构造小区,1969 年以来, 对秦皇岛市影响最大的地震有:1969 年渤海地震,本市地震烈度六度;1976 年 唐山地震,本市地震烈度七度;1976 年宁河地震,本市地震烈度五度。根据《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附录 A 有关规定,该场地抗震设计基本参数见 表 4.1-5。 表 4.1-5 县区 抗震设防烈度 海港区 7度 抗震设计基本参数 设计基本 地震加速度值 0.10g 设计地震分组 第三组 标准贯入锤击数 基准值 7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中第 4.1.6 条之规定,确定本场地 的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为Ⅱ类,另根据第 5.1.4 条之规定,结合所属的设计地震分 组(第三组),确定场地特征周期值(Tg)为 0.45s。 4.1.7. 自然灾害 对本海区影响较大的海洋灾害主要有:海岸侵蚀、风暴潮、赤潮、绿潮、海 冰等。其中风暴潮、赤潮、绿潮是较为频发的自然灾害。 (1)风暴潮 渤海湾沿岸是我国风暴潮多发地区之一,从 1860 年以来的 140 多年间曾发 生成灾的风暴潮 30 余次,平均每 4 年左右一次。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 70 年代 以来,共遇到 5 次强风暴潮,平均 6 年左右发生一次。这些强风暴潮发生的年份 分别为 1972 年、1985 年、1992 年、1994 年、2003 年。 根据近几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秦皇岛海域 2015-2018 年发生的几次较为 严重的风暴潮灾害如下: 113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60718”温带风暴潮过程:“160718”温带风暴潮过程是受温带气旋影响造成 的。2016 年 7 月 19 日夜间至 21 日早晨,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沿岸分别出 现了 50~80 厘米、50~100 厘米和 40~70 厘米的风暴增水,其中河北省秦皇岛验 潮站的高潮位达到了当地黄色警戒潮位,辽宁省芷锚湾验潮站的高潮位接近当地 警戒潮位,天津市塘沽、河北省曹妃甸和黄骅验潮站的高潮位达到了当地蓝色警 戒潮位。此次过程,河北省直接经济损失 7.67 亿元,天津市直接经济损失 0.80 亿元。 台风风暴潮(1814“摩羯”):2018 年受第 14 号热带风暴“摩羯”及其北上减 弱后形成低压的影响,8 月 14 日傍晚至 16 日上午,莱州湾和渤海湾沿岸均出现 了 60~150 厘米的风暴增水。其中,黄骅和曹妃甸验潮站出现了达到当地黄色警 戒潮位的高潮位,塘沽和京唐港验潮站出现了达到当地蓝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 此次过程,河北省秦皇岛市直接经济损失 17 万元。 (2)海冰 我国海冰灾害主要发生于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岸海域,以及山东西 部海域。各海域的盛冰期一般为 1 月下旬至 2 月上旬。海冰可破坏海洋工程设施 和船舶,阻碍航行,影响渔业和航运,如我国 1969 年渤海发生了特大冰封,对 船舶、海洋工程建筑物带来了严重的灾害。 根据《2017 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2016/2017 年冬季北海区冰情为轻冰 年(冰级 1.5)。总冰期 102 天,与常年 3 相仿;严重冰期 23 天,较常年偏短。 初冰日较常年冬季提前,严重冰日推后,融冰日和终冰日提前。各海域冰情均较 常年明显偏轻,其中渤海湾未进入严重冰期,莱州湾基本无冰。2017 年 1 月下 旬至 2 月中旬,辽东湾和黄河北部进入了严重冰期,严重冰期内冰情较常年同期 偏轻。2016/2017 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最大分布范围出现在 1 月 24 日, 海冰最大分布面积为 15201 平方千米。 11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7-1 2017 年 1 月 24 日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分布 根据《2018 年海洋灾害公报》,2017/18 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为 较常年略偏轻(2.5 级*),海冰最大分布面积 29 071 平方千米,出现在 2018 年 1 月 28 日。辽东湾海冰最大分布面积 18 041 平方千米,出现在 2 月 6 日,浮冰 外缘线离岸最大距离 74 海里,出现在 1 月 28 日;渤海湾海冰最大分布面积 5 426 平方千米,出现在 2 月 12 日,浮冰外缘线离岸最大距离 12 海里,出现在 1 月 31 日;莱州湾海冰最大分布面积 2 386 平方千米,出现在 1 月 29 日,浮冰外缘 线离岸最大距离 19 海里,出现在 2 月 13 日;黄海北部海冰最大分布面积 7 896 平方千米,出现在 1 月 27 日,浮冰外缘线离岸最大距离 21 海里,出现在 1 月 28 日。 115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1.7-2 2018 年 1 月 28 日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分布 (3)赤潮 2011 年 6 月 17 日在秦皇岛北戴河鸽子窝附近发生了最大面积为 180km2 的赤 潮;2013 年 5 月至 8 月间,在秦皇岛绥中海域发生了最大面积 1450km2 的赤潮, 并未殃及本宗海海域;2014 年 5 月至 9 月间,分别在秦皇岛及渤海中部海域发 生了面积较大的赤潮,最大面积可达 2000km2。 《2015 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2015 年,北海区共发现赤潮 8 次,总面 积 1 570 平方千米,赤潮发现次数比上年减少 5 次,面积比上年减少 2 527 平方 千米。其中,渤海发现赤潮 7 次。其中,秦皇岛海域发生 4 次,最大一次为 6 月 3 日至 6 日,秦皇岛海港区海域发现赤潮,最大面积 70 平方千米,赤潮优势 种为中肋骨条藻、赤潮异湾藻。 《2016 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2016 年,渤海共发现 10 次赤潮,赤潮 发生海域总面积约 740 平方公里。赤潮高发期为 7 月至 9 月,高发区为秦皇岛附 近和天津附近海域。7 月 28 日至 8 月 20 日,秦皇岛附近海域发现赤潮,面积达 75 平方千米,赤潮优势种鉴定为夜光藻和丹麦细柱藻等。 根据《2017 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2017 年,渤海共发现 12 次赤潮,赤 潮发生海域总面积约 342 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较 2016 年有所增长,发生面 积降低较大。赤潮高发期为 7 月-9 月,高发区为秦皇岛附近和天津附近海域。8 月 9 日至 8 月 26 日,河北秦皇岛戴河口—金梦海湾附近海域发现赤潮,最大面 116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积 50 平方千米,赤潮优势种为叉角藻、血红哈卡藻、红色中缢虫和锥状斯克里 普藻。 根据《2018 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2018 年,北海区共发现赤潮 6 次, 与 2017 年相比次数大幅下降。其中,渤海发现赤潮 5 次,黄海发现赤潮 1 次。 发现赤潮累计面积 96.9 平方千米,较 2017 年减少 205.52 平方千米,为 2009 年 以来最小。2018 年,北海区赤潮多发期为 5 月至 9 月,其中 5 月份发现赤潮 3 次,为最多的月份。赤潮主要出现在天津市和秦皇岛市所辖的部分海域。7 月 20 日至 23 日,秦皇岛西浴场至金梦海湾浴场沿岸发现赤潮,最大面积 2.7 平方千 米,赤潮优势种为海洋卡盾藻,为有毒藻种。8 月 28 日至 9 月 4 日,该海域再 次发现赤潮,最大面积 8.2 平方千米,赤潮优势种为锥状斯克里普藻。 (4)绿潮 绿潮是海洋大型藻爆发性生长聚集形成的藻华现象。全世界现有大型海藻 6500 多种,其中有几十种可形成绿潮。中国沿海分布有十几种,2008 年在青岛 海域形成绿潮灾害的绿潮藻为浒苔。绿潮可导致海洋灾害,当海流将大量绿潮藻 类卷到海岸时,绿潮藻体腐败产生有害气体,破坏海岸景观,对潮间带生态系统 也可能导致损害。 《2015 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自 2007 年起,黄海连续 9 年在春夏季发 现绿潮,2015 年,秦皇岛沿岸夏季也发现了零星绿潮。2015 年 6 月底,在秦皇 岛汤河口至鸽子窝沿岸的浴场发现零星绿潮,并在 7 月份有所增加,8 月下旬逐 渐减少至消失。 《2016 年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2016 年,秦皇岛沿岸海域发生 2 次小规 模绿潮。4 月 14 日至 6 月 18 日,金山嘴以东的秦皇岛湾湾顶部沙质岸段,高潮 线至距岸边 1~3 米范围内的海域发生绿潮,绿潮分布岸段约 7 公里,覆盖海域面 积 约 0.01~0.03 平 方 公 里 ; 引 发 绿 潮 的 藻 种 主 要 为 多 管 藻 ( Polysiphonia senticulosa)、孔石莼(Ulva pertusa)和藓羽藻(Bryopsis hypnoides)。6 月 26 日至 8 月下旬,上述海域和南戴河天马浴场沿岸,高潮线至距岸 2~10 米范围内 的海域再次发生绿潮,覆盖海域面积约 0.02~0.05 平方公里;金山嘴海域的绿潮 藻种主要为浒苔(Enteromorphasp.),兼有少量江蓠(Gracilaria sp.)和孔石莼; 南戴河海域的绿潮藻种主要为江蓠。 11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018 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绿潮灾害主要影响我国黄海沿岸海域。 自 2009 至 2018 年,中国黄海沿岸海域均有绿潮灾害发生。2018 年,绿潮也发 生在黄海沿岸海域。2017-2018 年,秦皇岛海域未发生绿潮。 (5)海岸侵蚀 根据《2018 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2018 年,北海区重点监测岸段海岸 侵蚀监测结果表明,北海区部分砂质海岸侵蚀严重,其中秦皇岛金梦海湾至浅水 湾砂质海岸监测岸段平均侵蚀速率为 2.5 米/年,侵蚀海岸长度 10.2 千米,造成 土地流失 3.64 公顷,直接经济损失 7543.80 万元。 4.2. 区域社会环境现状 4.2.1. 社会经济概况 秦皇岛,简称秦,又称港城,河北省地级市,世界级汽车轮毂制造基地和中 国最大铝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北方最大粮油加工基地,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中国海滨城市,东北亚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 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秦皇岛港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输出港,有国民经济 “晴雨表”之称。秦皇岛市全市面积为 7812 km2,2019 年末户籍人口 301.36 万, GDP 1612.02 亿元人民币。秦皇岛现辖 4 个市辖区(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 区、抚宁区)、2 个县(昌黎县、卢龙县)、1 个自治县(青龙满族自治县) , 秦皇岛市设有国家级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副厅级新区北戴河新区。秦皇岛市 有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壮族等 42 个民族。秦皇岛海域地处渤 海西部,辽东湾西翼,海岸线东起山海关金丝河口,西止昌黎县滦河口,全长 162.7km,0~20m 等深线海域面积为 2114 km²。 (1)经济状况 根据《秦皇岛市 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 年,全年实 现地区生产总值 1612.02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6.7%。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 206.32 亿元,下降 0.6%;第二产业增加值 530.14 亿元,增长 6.7%; 第三产业增加值 875.56 亿元,增长 8.5%。三次产业构成比重为 12.8︰32.9︰54.3。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 51334 元,增长 6.1%。 2019 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1077.43 亿元,比上年增长 7.3%,占全市生产 118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总值的比重为 66.8%,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72.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 314.63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21 万人。出生人口 2.8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8.9‰;死亡人口 1.99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6.33‰;人口自 然增长率为 2.57‰,比上年下降 0.82 个千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60.72%, 比上年提高 1.3 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 301.3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28 万人。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48.15%,比上年末提高 0.67 个百分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6.3 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 2.83%的较低水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2.7%。其中,城市上涨 2.7%,农村上涨 2.9%。 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 5.7%,衣着上涨 0.3%,居住上涨 1.1%,生活用 品及服务上涨 1.8%,交通和通信下降 2.1%,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 5.5%,医疗保 健上涨 2.5%,其它用品和服务类上涨 5.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 1.3%。其中重工业上涨 1.0%,轻工业上涨 2.2%;生产资料上涨 0.6%,生活资料 上涨 4.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钢铁行业实现压减、升级。主要产品中,生铁 产量较去年减少 8%,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增 6.9%、24.3%;成品钢材产量中附加 值较高的线材、镀层板增长 82.1%、1.44 倍。去库存成效明显。商品房待售面积 76.81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9.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 52.8%, 比上年末下降 3.4 个百分点。补短板力度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完成投资增 长 98.1%,教育领域投资增长 43.9%,卫生和社会工作领域投资增长 26.5%,体 育领域投资增长 69.7%。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9.48%,能源消费结构更 趋优化,煤炭消费量占全部能源消费量的 44.7%,比上年下降 0.5 个百分点。 新动能加快成长。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企业共计 69 家,增加值比 上年增长 9.7%,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2.1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共 111 家, 增加值增长 9.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32.6%,其中电子信息产业 增长 26.2%,新材料增长 14.3%,新能源增长 10.3%,环保产业增长 38.9%。工 业投资增长 12.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 23.6%。专业设备、通用设备、计算机通 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 1.4 倍、1.1 倍、24.6% 和 23.8%。 119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交通情况 秦皇岛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京哈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承秦高 速公路、102、205 国道贯穿全境。截止 2012 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8774km,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269km。秦皇岛市规划的“大”字型高速公路网 及“三纵六横九条线”的公路主骨架逐步形成,为构建“1 小时经济圈”奠定了基础。 大字型高速公路网由京沈高速、沿海高速及承秦高速公路、北戴河连接线构成; 三纵即:秦青线、青乐线、蛇刘线;六横:京建线、凉龙线、三抚线、102、205 国道、沿海公路;九条线是路网骨架的补充,主要有:青龙连接线、双牛线、山 海关连接线、出海路复线、京沈高速开发区连接线、南南线、抚留线、卢昌线、 燕新线。 秦皇岛的铁路由北京铁路局、太原铁路局、沈阳铁路局共同管理,秦沈客运 专线、京哈铁路、津山铁路、大秦铁路、津秦客运专线五条铁路干线穿境而过。 火车站:秦皇岛站,北戴河站,山海关站,昌黎站 秦皇岛山海关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建设标准为 4D 级,距秦皇岛市海港区 约 12.6km,据山海关区约 5km,投入运营以来先曾开通广州、上海、北京、石 家庄、大连等 40 多座城市,已开通 12 条航线。秦皇岛北戴河机场为旅游支线机 场,机场位于昌黎县晒甲坨村南,占地 2346 亩,距秦皇岛市区 47km,距北戴河 海滨约 34km,距北戴河新区约 20km,建设标准 4D 级,年设计能力旅客吞吐量 为 50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 1200 吨、飞机起降 5780 架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 量 508 人次。 皇岛港地处渤海北岸、河北省东北部,港口自然条件优良,港阔水深,是中 国北方天然不冻不淤良港,共有 12.2km 长的码头岸线,陆域面积 11.3 km2,水 域面积 229.7 km2,分为东、西两大港区。东港区以能源运输为主,拥有世界一 流的现代化煤码头;西港区以集装箱、散杂货进出口为主,拥有装备先进的杂货 和集装箱码头。港口现有生产泊位 45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 42 个,最大可接 卸 15 万吨级船舶,设计年通过能力 2.23 亿吨;具有完善的集疏运条件,疏港路 与京沈高速路、102 国道、205 国道及秦承公路相接,自营铁路与国铁联网,拥 有国内港口最先进的机车和编组站,“地下大动脉”输油管道连接大庆油田,疏港 路直通山海关机场,形成公路、铁路、管道、空运等循环合理的港口集疏运网络, 120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货物可直达仓库、码头、船边。目前,秦皇岛港的年吞吐量过亿吨,成为以能源 运输为主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口岸,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和散货港。 (3)旅游业 秦皇岛是全国首批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甲级旅游城市。秦皇岛海区地处渤海西部、辽东湾两翼。海岸 线东起山海关金丝河口,西止昌黎县滦河口,总长 162.7 km。海岸砂岩相间,以 砂质岸为主,砂质岸长 106 km,其中,北戴河到山海关主要为岩石岸,岩石岸 长 20.5 km;饮马河口至滦河口有风成砂丘长 20 余公里,宽约 1-3 km,高 30 多 米;石河口至新开河之间岸段有多条国内海岸罕见的砾石堤;北戴河中海滩有连 岛沙坝。由洋河口到滦河口分布有 3-4 列由沙垄组成的沙丘海岸,沙丘一般高 20-30 m,最高 40 m 蔚为壮观,被誉为“黄金海岸”,宜于旅游、休疗养、海水浴 及日光浴等。 (4)海洋捕捞 秦皇岛海域拥有 0-20 m 等深线海域 2114 km²,捕捞作业渔场 10000 km2。全 市现有渔港 7 座,即:昌黎新开口、大蒲河、抚宁洋河口、北戴河戴河口、海港 区新开河、东港、山海关沟渠寨,其中,以新开口渔港最大。共有捕捞渔船 3000 余艘,船只结构以 20 马力小船为主,渔业从业人员 2 万余人,年捕捞产量约在 5 万吨左右,主要捕捞品种有贝类、章鱼、鲅鱼、鲈鱼、虾蛄等。 (5)海水养殖 秦皇岛海域有适宜发展养殖的浅海 80 万亩,滩涂 2 万亩。全市水产品总产 量 20.88 万吨。海水养殖面积 35 万亩,浅海、滩涂养殖协调发展,已优化形成 几个有明显特色的养殖基地: 1)浅海筏式海湾扇贝无公害养殖基地,规模达到 27 万亩,年产扇贝 10 万吨 以上; 2)滩涂河豚鱼与对虾混养基地,养殖面积 1.8 万亩,河豚鱼年产量达 800 吨, 出口创汇 400 万美元,对虾产量 350 吨,主要品种是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 3)工厂养殖基地,养殖面积 12 万平方米,养殖品种以牙鲆、大菱鲆、海参、 菊黄东方豚等高档产品为主; 4)浅海底播养殖魁酣、杂色蛤,面积 3 万多亩; 121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人工鱼礁增殖,投礁海域面积 1 万多亩,投放杂色蛤、海参、梭子蟹、鲈 鱼等。 4.2.2. 区域海洋资源概况 本项目评价范围内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港址资源、海洋水产资源、旅游资源、 滩涂资源等。 4.2.2.1. 旅游资源 秦皇岛市旅游资源集山、林、河、湖、泉、瀑、洞、沙、海、关、城、港、 寺、庙、园、别墅、候鸟与珍稀动植物等为一体,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是开展多 项目、多层次的旅游活动,满足不同旅游者旅游休闲的最佳场所。 经过多年开 发建设,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逐步形成了以长城、滨 海、生态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全市旅游景区共有 40 多个,开辟 了长城文化、海滨休闲度假、历史寻踪、观鸟旅游、名人别墅、山地观光、海洋 科普、国家地质公园、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等多种精品旅游线路,并每年举办具 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山海关长城节、孟姜女庙会、望海大会、昌黎干红葡萄酒 节等旅游节庆活动,这些旅游线路和节庆活动都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秦皇岛一 年四季皆景,可供旅游者探险猎奇、寻幽揽胜。其中自然资源以山、海闻名,人 文资源以关、城最为突出,社会资源以中央暑期办公地—北戴河最具魅力。这里 山地地貌奇特多样,飞瀑流泉到处可见;森林覆盖率高,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更有长城等大量文物与古迹点缀其中。海沙细而平旷,滩缓而水清,潮平而差小, 延绵近百里;海水污染程度低,水质清洁,阳光充足,是进行海水浴、日光浴、 沙浴、沙滩活动与海上观光、海上运动的最佳场所。辖区内的长城蜿蜒起伏,枕 山襟海,依势而修,关隘地处要塞。社会资源以北戴河—中央暑期办公地和许多 重要的历史事件而闻名遐迩,成为秦皇岛市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在 分布上呈两条相对平行的带状分布,其中在滨海带上,有老龙头、第一关、姜女 庙、秦皇求仙入海处、海上运动中心、新澳海底世界、野生动物园、鸽子窝、金 山嘴、老虎石、北戴河名人别墅、联峰山、滑沙场以及众多的滨海浴场和各类主 题公园等;在中北部山地—丘陵带上,有三道关—九门口—义院口—界岭口—桃 122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林口—冷口—城子岭口长城和沿长城一线的各处文物古迹,以及长寿山、角山、 燕塞湖、祖山、背牛顶、天马山、碣石山、十里葡萄长廊、孤竹国文化遗址等。 其中大部分精品资源均衡分布在以北戴河和海港区为中心的 50 公里范围内,各 个景区之间距离适中,这种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有利于组织旅游线路,统筹安排交 通和食宿。 4.2.2.2. 港口资源 秦皇岛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地处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和环渤 海经济区的中间地带,是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举世闻名的秦皇 岛港是中国北方天然不冻不淤良港,以能源输出为主,兼营杂货和集装箱,年吞 吐量过亿吨,同世界上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经常性贸易往来,跻身世界大港 行列。秦皇岛港是以能源运输为主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口岸,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输 出港和散货港。港口地处渤海北岸,河北省东北部,自然条件优良,港阔水深, 不冻不淤,共有 12.2 公里码头岸线,陆域面积 11.3 平方公里,水域面积 229.7 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两大港区。东港区以能源运输为主,拥有世界一流的现代 化煤码头;西港区以集装箱、散杂货进出口为主,拥有装备先进的杂货和集装箱 码头。港口现有生产泊位 45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 42 个,最大可接卸 15 万 吨级船舶,设计年通过能力 2.23 亿吨;具有完善的集疏运条件,疏港路与京沈 高速路、102 国道、205 国道及秦承公路相接,自营铁路与国铁联网,拥有国内 港口最先进的机车和编组站,“地下大动脉”输油管道连接大庆油田,疏港路直通 山海关机场,形成了公路、铁路、管道、空运等循环合理的港口集疏运网络,货 物可直达仓库、码头、船边,为客户提供了极为便利的货运条件。 4.2.2.3. 海洋渔业资源 秦皇岛所辖海区 15m 等深线海域面积 1000 平方公里。全市现有捕捞作业渔 场 1 万平方公里,有适宜发展养殖的浅海 80 万亩,滩涂 2 万亩。 海洋生物资源 较丰,是我国北方重要海产品基地之一,特产对虾、海参、海蟹、海蜇等海珍品 及各种贝类。海洋生物 500 余种,其中浮游植物中肋骨条藻、棱曲舟藻等 79 种, 浮游动物有夜光虫、水母等 53 种,底栖生物 11 门主要有文昌鱼等 166 种。潮间 123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带生物 163 种,以双壳类、甲壳类为多,在岩礁区以褶牡蛎、黑偏顶蛤、短滨螺、 中华近方蟹为主,在净砂区以斧蛤、青蛤、彩虹明樱蛤等为主,年平均生物量岩 礁区 4752.8 g/m2、净砂区 3.78 g/m2。游泳生物中鱼类有 78 种,以日本鲳鱼、鲈 鱼、白姑鱼、斑祭鱼、银鲳、绿鳍马面豚、蓝点鲅、牙鲆、黄鲫、孔鳐、油鱼予、 黄盖鲽等为多,月均值资源量 2300 t/km2,无脊椎动物 13 种,以三疣梭子蟹、 虾蛄、中国对虾等为多。 4.2.2.4. 海洋岸线、岛礁资源 秦皇岛地区地处渤海北部,辽东湾西翼,海岸线东起山海关区张庄,西止昌 黎县滦河口,总长 162.7 公里。秦皇岛海岸砂岩相间,以砂质岸为主,砂质岸长 106 公里,北戴河到山海关主要为岩石岸,岩石岸长 20.5 公里。饮马河口至滦河 口有风成砂丘长 20 余公里,宽约 1~3 公里,高 30 多米。山海关老龙头、海港 区东山、北戴河金山嘴一带为岬湾式海岸。石河口至新开河之间岸段有多条国内 海岸罕见的砾石堤。北戴河中海滩有连岛沙坝。由洋河口到滦河口分布有 3~4 列由沙垄组成的沙丘海岸,沙丘一般高 20~30m,最高 40m 蔚为壮观,被誉为“黄 金海岸”。 海岸线 图4.2.2-1 秦皇岛市海岸线图 秦皇岛境内的海岛资源主要有石河南岛、石河大北岛、石河小北岛、仙螺岛、 葡萄岛、莲花岛等。 12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4.2.3. 海域使用现状 项目所在岸段周边的海洋开发活动主要有港口(秦皇岛港)、旅游娱乐用海、 湿地公园、国家级海洋公园等,如图 4.2.3-1 和 4.2.3-2。 1、秦皇岛港 秦皇岛港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港口长年不冻、不淤,水深、浪小,是一个 天然良港。1898 年开港,开港不久即成为开滦煤矿的主要出海口。1960 年 8 月, 秦皇岛港自己建设的八、九号码头竣工投产,这是港口解放后建设的第一座煤炭 码头。1983 年 7 月,与京秦铁路相配套的秦皇岛港煤码头一期工程建成投产, 形成了晋煤外运、北煤南运的一条水上大通道。1985 年,建成了年吞吐量为 2000 万吨的煤二期码头。1989 年,又建成了年吞吐量为 3000 万吨的煤三期码头,使 秦港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中转码头,1997 年,年吞吐量 3000 万吨的煤四期 码头建成投产。与此同时,国家先后投资 60 多亿元,建成了秦皇岛至"煤都"大 同的运煤铁路专线。这样,就形成了以秦皇岛港为枢纽和龙头的、我国北煤南运 系统工程。2006 年 4 月,设计能力达 5000 万吨的煤五期工程顺利投产,该码头 工艺流程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堪称世界一流,煤五期码头投产使秦皇岛港煤炭 运输能力达到 1.93 亿吨。2017 年,秦皇岛港货物吞吐量为 2.38 亿吨,同比增长 32.3%,比去年同期增长 59.4 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为 55.9 万箱,增长 8.5%。 2019 年 4 月 12 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 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秦皇岛港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也是我国主要对外贸易综合性国际 港口之一。煤炭输出量约占全国沿海煤炭输出量的 70%以上,在保证我国北煤南 运和煤炭外贸出口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港口现有陆域 9 平方公里,有东西两 个港区,港口水域 61 平方公里,锚地 54 平方公里,港口岸线 6275 米,其中生 产用码头岸线总长 5516 米。 2、金梦海湾浴场 秦皇岛海岸线多为沙质岸,具有沙细、滩缓、水清、潮平的特点,是优秀的 天然浴场与沙滩和海上活动场所,金梦海湾浴场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此度假旅 游,是海港区综合旅游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海上运动中心 125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秦皇岛国际游艇俱乐部海上运动场,位于海港区西部汤河入海口西侧海岸, 建成于 1989 年 9 月,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的帆船、帆板比赛曾经在这里举行。 占地面积 15.5 万平方米,其中海域占地 11.5 万平方米(不包括海上比赛水域), 陆域占地 4 万平方米,均为填海造地。 4、海螺岛 见报告书章节“2.2.海螺岛概况”。 5、莲花岛 莲花岛项目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是被列为河北省重点项目的超大型综合旅 游地产,土地由填海形成海中岛,状如莲花。项目占用越 200 公顷海域,总建筑 面积约为 150 万平方米,集七星级酒店、办公、观光、娱乐、养老等多功能为一 体,是秦皇岛市新地标项目。 6、海底世界取水口 秦皇岛新澳海底世界是一座以展示海洋生物为主的大型现代化博览馆,坐落 在历史名城山海关与旅游胜地北戴河之间。总建筑面积约 2 万平方米,总储水量 约 650 万千克。景区主要由水族馆和海豚表演馆两部分组成。海底世界取水口位 于本工程西侧约 1km 处。 7、人工渔礁示范区 秦皇岛市人工鱼礁示范区位于秦皇岛市北戴河海域,东经 119°34',北纬 39°51'附近,汤河口东南方向 4.7km,西南距金山嘴等著名景区约 5.5km。用海 面积 49.50 公顷。 8、北戴河浴场 北戴河浴场主要位于戴河口以东,多为沙质岸,具有沙细、滩缓、水清、潮 平的特点,是优秀的天然浴场。 9、秦皇岛北戴河海上游乐场 秦皇岛北戴河海上游乐场位于汤河口西南约 5.2km,南距北戴河湿地约 0.85km,集摩托艇和香蕉船游乐区、游艇观光区、帆船体验区、水上自行车健身 区、橡皮艇戏水区为一体的海上游乐处所。 10、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 北戴河湿地坐落于渤海之滨、著名旅游避暑胜地北戴河北侧 15000 亩沿海防 126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护林区域内,位于鸽子窝公园以北,由生态保育区、森林氧吧和湿地鸟类保护区 3 个功能区组成。海水水质常年保持在《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第一 类标准,水质清澈,成为候鸟在西伯利亚、中国北方与中国南部、菲律宾、澳大 利亚迁徙途径中的一个驿站。 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 306.7 公顷,其中湿地面积 164.2 公顷,主 要由浅海水域、潮间沙石海滩、河口水域、永久性河流、坑塘湖泊和沼泽洼地等 湿地类型构成。2011 年 12 月,经国家林业部门同意,北戴河湿地被列为国家湿 地公园试点。2016 年 1 月,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成 为河北省继坝上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之后的第二处正式挂牌的国家湿地公园。 11、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 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是由秦皇岛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成立的独立机构来进 行建设和管理。2017 年 2 月北戴河国家级海洋公园取得批复。根据规划,北戴 河国家级海洋公园范围北起小黑河口,南至戴河口,总面积约 102.15 km2,海岸 线约 21.793km,共划分三类功能区: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和适度利 用区,功能分区见图 4.2.3-3。其中,重点保护区包括:(1)金山嘴至大石山礁 群岸外海域,总面积约 27.36km2,占用岸线长度 2.78km;(2)海上音乐厅至东 山游艇码头基岩海岸,总面积约 0.19km2,占用岸线长度 0.88km;(3)老虎石 东近岸礁石,总面积约 0.12km2,占用岸线长度 0.94km;(4)老虎石,总面积 0.31km2,占用岸线长度约 1.67km,实施严格保护,禁止开发利用。生态与资源 恢复区包括: (1)小黑河口至新河口,总面积约 2.68km2,占用岸线长度约 4.61km; (2)新河口至戴河口,总面积约 8.99km2,占用岸线长度约 11.01km,以保护为 主,仅限于开展浴场、滨海观光等生态旅游开发活动及开展生态资源整治与修复。 适度利用区:小黑河口至戴河口外海域,面积约 62.49km2,不占用海岸线,在保 护生态和海水环境前提下规范现有的开发利用活动,允许开展海上观光等生态旅 游开发活动。 12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工程位置 图4.2.3-3 海洋公园功能分区图 128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人工渔礁示范区 图 4.2.3-1 项目评价范围内海域开发利用现状图 129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2.3-2 项目周边小范围开发利用现状图 130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4.3. 环境质量现状概况 一、2018 年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根据《2018 年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相关内容:2018 年全省近岸 海域以一类水质为主,一类海水比例为 84.6%,二类海水比例为 15.4%,水质状 况为优,较 2017 年水质(一般)状况好转两个等级。 二、2018 年秦皇岛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2018 年秦皇岛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8 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 状况:近岸海域,秦皇岛市共设置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 9 个,均达到《海水水 质标准》(GB3097-1997)一类标准限值,水质状况优,均优于其指定功能类别 要求。 海水浴场:北戴河 8 个主要海水浴场水温、pH 值、石油类、溶解氧、化学 需氧量、粪大肠菌群、色臭味、漂浮物质等 8 项指标,达到或优于《海水水质标 准》(GB3097-1997)一类限值的比例为 98.6%。 三、2019 年秦皇岛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2019 年秦皇岛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秦皇岛市生态环境状况如下: 水环境质量: 10 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 100%,达Ⅲ类以上断面 7 个,水质优良比 例 70%;桃林口水库、石河水库、洋河水库三个地级引用水水源地达标率 100%; 柳江和枣园两个地下水考核点位达标率 100%;近岸海域 9 个功能区监测点位全 部达到一类海水水质;北戴河 8 个海水浴场主要监测指标达到一类标准比例为 99.5%,达到二类以上标准比例为 100%。 汤河 汤河水质类别为Ⅳ类,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 盐指数、COD、BOD5、氟化物,达到功能区水质Ⅳ类标准要求。汤河共设置 3 个监测断面,分别为海阳桥断面、汤河桥断面、汤河口断面。汤河口各断面水质 变化趋势如图 4.3-1。 其中汤河口断面水质类别为Ⅳ类,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氟 化物,超标倍数为 0.015。 131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4.3-1 汤河各断面水质变化趋势 海洋环境质量: 1、秦皇岛市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情况 2019 年秦皇岛市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有 17 个,其中国控点位 13 个,点 位代码分别是 HB0301、HB0302、HB0303、HB0304、HB0305、B13YQ507、 B13YQ508 、 B13YQ509 、 B13YQ405 、 B13YQ020 、 B13ZQ032 、 B13ZQ034 、 B13ZQ035,省控点位 4 个,点位代码分别是 HB01、HB02、HB04、HB05。17 个监测点位中有 9 个海水功能区点位。 2、监测结果 2019 年,17 个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均达标,且均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水质环境状况为优。与 2018 年相比,B13ZQ032 点位水质状况有明显好转,水 质类别由三类提升为一类;其余点位与去年持平,均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2019 年秦皇岛市近岸海域各海水功能区达标评价见表 4.3-1。各海水功能区 监测点位水质现状均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均优于指定功能类别。 表 4.3-1 监测点位 国控点位 省控点位 2019 年近岸海域海水功能区达标评价结果 环境功能区 指定功能 水质现状 类别 类别 达标评价 HB01 山海关船厂工业用水风景旅游区 三类 一类 优于 HB02 沙河口养殖浴场盐业区 二类 一类 优于 沙河口工业用水旅游区 三类 一类 优于 HB04 沙河口港口海洋开发作业区 四类 一类 优于 HB05 新开河口养殖浴场盐业区 二类 一类 优于 HB0301 132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HB0302 汤河口养殖浴场、盐业区 二类 一类 优于 HB0303 环境功能区外环境监测点位 / 一类 / HB0305 汤河口养殖浴场、盐业区 二类 一类 优于 HB0304 秦皇岛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一类 一类 优于 大气环境质量: 2019 年秦皇岛市环境质量监测有效天数为 365 天。其中一级(优)天数 78 天,二级(良)天数 196 天,三级(轻度污染)天数 66 天,四级(中度污染) 天数 19 天,五级(重度污染)天数 5 天,六级(严重污染)天数 1 天。全市空 气质量达标天数 274 天,同比减少 27 天,达标率 75.1%;细颗粒物(PM2.5)平 均浓度 41 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 10.8%。 声环境质量: 功能区噪声:全市各类城市声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点位 7 个,全年共监测 56 次,昼间等效声级达标率为 92.9%,夜间等效声级达标率为 89.3%。2019 年 功能区噪声 0 类区、1 类区、2 类区、3 类区、4 类区昼间、夜间等效声级均达标。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全年秦皇岛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道路总长 100.28 千米,在全市 30 条交通主干道上设置了 112 个监测点,平均车流量为 2235 辆/ 小时。全市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为 64.3 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强度 质量为一级好。 区域环境噪声:2019 年秦皇岛市昼间区域声环境共监测 239 个点位,覆盖 城市区域面积 59.75 平方公里。秦皇岛市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平均值为 53.7 分贝。 声源构成分析:生活噪声一直是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噪声源,占 39.7%;其次是交通噪声,占 28.9%;建筑施工噪声占 21.8%;工业企业噪声占 9.6%。 4.4. 周边海域环境敏感目标的现状与分布 见“1.4 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敏感目标”分析。 133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 水文动力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1. 海流观测时间及站位布设 (1)潮流观测站位 本次观测共设 2 个临时验潮站,站名分别为 T1、T2 站(见图 5.1.1-1),其 站位坐标见表 5.1.1-1,坐标系为 WGS-84 坐标系。 表5.1.1-1 站号 T1 T2 水文全潮测验验潮站坐标表 WGS-84 坐标 北纬 39° 48.506′ 39° 49.497′ 东经 119° 34.891′ 119° 31.921′ 备注 游船码头 (2)水文全潮测验 根据“实施方案”,共布设了 4 个水文观测站 S01~S04(见图 5.1.1-1),进 行大、小潮周日全潮同步观测,水文观测站位采用 GPS 按设计测站位置的 WGS-84 经纬度进行定位,各测站实际定位与设计站位差异均控制在规定精度 ((5+1.5H)m)之内。测站实际位置坐标如表 5.1.1-2。 表5.1.1-2 项目 大潮 小潮 水文全潮测验水文测站坐标表(WGS-84坐标) 站位 经度 纬度 S01 39°49.472′N 119°32.814′E S02 39°49.424′N 119°33.958′E S03 39°50.144′N 119°35.072′E S04 39°48.506′N 119°34.884′E S01 39°49.474′N 119°32.820′E S02 39°49.428′N 119°33.958′E S03 39°50.142′N 119°35.068′E S04 39°48.508′N 119°34.878′E 13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项目位置 图5.1.1-1 测站位置分布示意图 5.1.2. 潮汐与海流 1、潮位 (1)短期实测潮汐特征值 根据施测海域 2 处临时验潮站大、小潮测验期间的资料统计,潮汐特征值见 下表 5.1.2-1。 表5.1.2-1 验潮站 各验潮站潮位特征值 单位:cm T1 T2 最高潮位 52 52 最低潮位 -62 -62 平均高潮位 14 14 平均低潮位 -29 -30 最大潮差 105 106 最小潮差 9 8 平均潮差 39 39 潮位特征值 平均海平面 统计时间 -7 2018.03.12 2018.03.17 潮位基准面 135 13:00~2018.03.13 17:00~2018.03.18 1985 高程基准 -8 16:00 19:00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实测结果表明:两站潮汐特征值差异不大。 (2)观测期间潮位特征 本次全潮测验期间,实测最大潮差大潮为 52cm 小潮为 16cm,实测平均潮 差大潮为 106cm、小潮为 49cm,潮汐强度较小(图 5.1.2-1~图 5.1.2-2)。 图5.1.2-1 大潮期间各验潮站潮位过程线图 图5.1.2-2 小潮期间各验潮站潮位过程线图 ①观测海域大、小潮期间实测涨、落潮平均历时,大潮分别为 13 小时 45 分和 11 小时 40 分;小潮分别为 2 小时 13 分和 3 小时 54 分。大潮涨潮平均历时 大于落潮平均历时,涨、落潮平均历时差为 2 小时 05 分;小潮涨潮平均历时小 于落潮平均历时,涨、落潮平均历时差为 1 小时 40 分。 ②观测海域大、小潮期间实测涨、落潮平均潮差,大潮均为 105cm,小潮分 别为 14cm 和 30cm。 136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海流 以 2018 年 03 月 12 日 13 时~03 月 13 日 16 时(低-低)为小潮,2018 年 03 月 17 日 17 时~03 月 18 日 19 时(低-低)为大潮,对各站实测海流特征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以各个测站的垂线平均流速、流向为依据绘制海流流矢图(见图 5.1.2-3~图 5.1.2-4)。 (1)潮段平均流向 根据各站涨、落潮平均流速、流向计算结果(见表 5.1.2-2),本次测验施测 海域垂线平均流速矢量图见图 5.1.2-3~图 5.1.2-4。 表5.1.2-2 站名 实测海域大潮涨、落潮平均流向统计表 单位:流速(m/s),流向(°) 涨潮 落潮 大潮 小潮 平均 大潮 小潮 平均 S01 211 214 S02 225 223 213 4 16 10 224 38 30 34 S03 238 228 233 39 42 41 S04 228 238 233 40 43 41 平均 226 226 226 31 33 32 根据实测资料统计,各测站垂线平均流速所对应的流向具有明显的不对称 性,总体上表现为较为分散的分布。 结合统计结果以及各测站垂线平均流速矢量图可以看出,S01~S04 测站均 呈明显往复流性质,与潮流调和分析结果一致,各测站涨、落潮流平均流向基本 沿海岸线方向。 图5.1.2-3 大潮垂线平均潮流矢量图 13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5.1.2-4 (2)潮段平均流速 小潮垂线平均潮流矢量图 通过对本期测验各测站的垂线平均流速进行统计,按涨潮段、落潮段分别求 其矢量平均值得到各测站潮段平均流速(见表 5.1.2-3),统计得出: ①实测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 0.14m/s 和 0.16m/s,涨潮流速小于落潮流 速,其比值为 0.875;其中,大潮涨、落潮段平均流速分别为 0.11m/s 和 0.12m/s; 小潮涨、落潮段平均流速分别为 0.16m/s 和 0.20m/s;大、小潮平均流速随着潮 型的变化,而逐渐减小,其值分别为 0.40m/s、0.21m/s。 ②近岸站 S01 站涨潮平均流速分别为 0.14m/s,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 0.18m/s; 中部 S02 站涨潮平均流速分别为 0.14m/s,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 0.16m/s;S03、 S04 站涨潮平均流速分别为 0.11m/s、0.15m/s,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 0.13m/s、 0.17m/s。 ③总体来讲,观测海域水流强度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的特征。 表5.1.2-3 各测站潮段平均流速统计表 单位:流速(m/s) 站名 涨潮 落潮 大潮 小潮 平均 大潮 小潮 平均 S01 0.12 0.17 0.14 0.14 0.22 0.18 S02 0.13 0.15 0.14 0.12 0.20 0.16 S03 0.08 0.14 0.11 0.12 0.14 0.13 S04 0.13 0.18 0.15 0.11 0.23 0.17 平均 0.11 0.16 0.14 0.12 0.20 0.16 138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实测最大流速 各测站涨落潮段的垂线平均最大流速如表 5.1.2-4 所示。 表5.1.2-4 站号 实测海域涨、落潮最大流速、流向统计表 单位:流速(m/s),流向(°) 大潮 潮段 S01 S02 S03 S04 小潮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涨潮 0.23 204 0.24 227 落潮 0.29 3 0.37 21 涨潮 0.21 216 0.28 208 落潮 0.24 39 0.30 33 涨潮 0.18 217 0.19 210 落潮 0.21 43 0.23 47 涨潮 0.22 210 0.27 220 落潮 0.21 41 0.32 46 ①垂线平均最大流速:各测站垂线平均最大流速,大潮为 0.29m/s,流向 3°, 出现在近岸 S01 测站落潮段;小潮为 0.37m/s,流向 21°,出现在近岸 S01 测站 的落潮段。 ②实测最大流速:各层实测最大流速,大潮出现在 S01、S02 站的表层,为 0.31m/s,流向分别为 6°、47°。小潮出现在 S02、S04 站的表层,为 0.38m/s,流 向分别为 43°、51°。 ③实测最大流速随潮汛的变化:由上述数据按潮汛比较可知,各测站呈现大 潮流速小,小潮大的规律。 表5.1.2-5 潮型 大潮 小潮 站名 各测站各潮段最大流速特征值统计表 单位:流速(m/s),流向(°) 涨潮 落潮 流速 流向 测点 流速 流向 测点 S01 0.26 215 表层 0.31 6 表层 S02 0.24 212 表层 0.31 47 表层 S03 0.20 207 表层 0.26 47 表层 S04 0.25 201 表层 0.30 42 表层 S01 0.31 226 表层 0.43 22 表层 S02 0.35 207 表层 0.38 43 表层 S03 0.22 211 表层 0.34 44 表层 S04 0.30 216 0.2H 0.38 51 表层 (4)潮段平均流速垂向分布 通过对本次测验各个测站的各层实测的流速资料进行统计,按涨潮段、落潮 段分别统计平均值得到各测站的涨、落潮段平均流速垂向分布(如表 5.1.2-6 所 139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示)。 统计结果表明:本海域垂线上流速呈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小的分布趋势;分 层流速与各自表层流速之比,表层、0.6H、底层涨潮为 1.00、0.94 和 0.74,落潮 为 1.00、0.82 和 0.62。垂线上流速梯度,落潮大于涨潮。 表5.1.2-6 潮 型 站 名 各测站涨、落潮段平均流速垂向分布统计表 单位:流速(m/s) 涨潮 落潮 表 层 0.16 0.2 H 0.4 H 0.6 H 0.8 H 0.12 底 层 0.10 0.15 0.15 0.15 0.14 底 层 0.11 0.14 0.12 0.11 0.15 0.14 0.13 0.12 0.11 0.08 0.09 0.09 0.08 0.07 0.15 0.14 0.12 0.12 0.10 0.09 0.14 0.13 0.12 0.13 0.10 0.15 0.13 0.12 0.12 0.10 0.07 0.18 0.17 0.17 0.16 0.14 0.26 0.24 0.22 0.22 0.22 0.18 0.16 0.16 0.17 0.16 0.14 0.11 0.25 0.21 0.20 0.19 0.18 0.16 S03 0.16 0.15 0.15 0.13 0.13 0.12 0.19 0.16 0.16 0.14 0.13 0.11 S04 0.20 0.20 0.19 0.18 0.17 0.15 0.27 0.25 0.24 0.23 0.21 0.17 平均 0.15 0.15 0.15 0.14 0.13 0.11 0.20 0.18 0.17 0.16 0.15 0.12 与表层比值 1.00 0.96 0.96 0.94 0.87 0.74 1.00 0.91 0.86 0.82 0.77 0.62 大 潮 小 潮 0.2 H 0.4 H 0.6 H 0.8 H S01 表 层 0.13 0.13 0.14 0.14 S02 0.14 0.13 0.13 S03 0.10 0.08 S04 0.14 S01 0.18 S02 3、潮流调和分析 潮流调和分析的目的是根据海流周日观测资料,分离潮流和非潮流,同时算 得潮流调和常数,进而计算其潮流特征值,并判断海区的潮流性质。 (1)潮流椭圆要素 对本次测验的 4 个测站的大、小潮实测潮流资料,采用准调和分析方法分别 计算出 O1、K1、M2、S2、M4、MS4 6 个主要分潮流调和常数,再根据调和常数, 计算出各测站主要分潮流的潮流椭圆要素(如表 5.1.2-7 所示)。 各主要分潮流以 M2 半日分潮流为主,其次是 S2 半日分潮流、K1 全日分潮 流、M4 四分之一日分潮流、O1 全日分潮流和 MS4 复合分潮流较小。M2 半日分 潮流最大流速(长半轴)的最大值为 26.7cm/s,出现在 S04 测站的表层。 各测站各层主要分潮流椭圆要素表 单位:长半轴(cm/s),长轴向(°) O1 K1 M2 S2 M4 MS4 长轴 向 椭圆 率 长半 轴 长轴 向 椭圆 率 长半 轴 长轴 向 椭圆 率 长半 轴 长轴 向 椭圆 率 长半 轴 长轴 向 椭圆 率 长半 轴 长轴 向 椭圆 率 S01 长半 轴 测站 表5.1.2-7 表层 9.7 -0.13 202 10 -0.13 202 24.3 -0.05 20 6.3 -0.01 27 4.8 -0.1 282 1.9 -0.47 41 0.2H 10.4 -0.17 192 9.3 -0.09 201 24.2 -0.08 20 5.2 -0.12 29 2 -0.28 288 0.8 -0.18 345 140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O1 M2 S2 M4 MS4 长轴 向 椭圆 率 长半 轴 长轴 向 椭圆 率 长半 轴 长轴 向 椭圆 率 长半 轴 长轴 向 椭圆 率 长半 轴 长轴 向 椭圆 率 长半 轴 长轴 向 椭圆 率 0.4H 9 0.6H 8.9 -0.18 200 7.4 -0.17 209 22.2 -0.09 19 4.4 -0.25 31 3 -0.7 143 2.7 -0.39 339 0.8H 8.4 -0.06 198 5.9 -0.5 195 21.3 -0.07 23 4.4 -0.06 28 1.4 -0.89 264 1 -0.37 357 底层 5.6 -0.04 189 6.6 -0.32 196 17.5 -0.13 19 5 -0.04 28 1.6 -0.57 269 0.9 -0.09 67 垂线平均 8.8 -0.12 194 7.5 -0.2 201 22.3 -0.07 20 -0.17 183 7.1 -0.1 196 23 -0.06 20 5.4 -0.03 39 3.9 -0.08 327 1.5 -0.14 139 5 -0.09 31 2.5 -0.42 307 1.1 -0.58 334 0.4H 10.3 -0.07 207 12 -0.14 207 26.2 -0.06 39 5.1 -0.14 25 3.2 -0.13 148 2 0.15 294 10. 10.6 0 212 -0.01 217 24.2 0 37 4.1 -0.02 37 1.9 -0.17 150 1.4 0.58 314 4 9.4 -0.11 205 9.6 -0.15 222 23.8 -0.09 34 4.6 -0.06 51 2.8 -0.48 153 1.6 0.6 329 0.6H 9.1 -0.13 212 8.4 -0.01 223 22.4 -0.1 35 3.1 -0.03 40 3 -0.22 136 1.7 0.39 303 0.8H 7.1 -0.02 202 6.2 -0.29 213 20 -0.1 37 3.5 -0.13 21 2.2 -0.04 139 0.8 0.25 324 底层 7.1 -0.02 213 4.7 -0.18 204 16.8 -0.07 37 表层 0.2H S02 长半 轴 测站 K1 3 -0.01 54 3.6 -0.1 129 2.3 -0.03 308 垂线平均 8.9 -0.04 208 8.5 -0.01 216 22.4 -0.06 36 3.8 -0.01 38 2.5 -0.09 143 1.5 0.39 310 10. 表层 9.3 -0.33 209 -0.02 210 20.3 -0.08 45 5 0 45 2.7 0.08 293 1.3 -0.24 165 3 0.2H 7.6 -0.26 221 6.7 -0.11 218 17.9 0 50 4.1 -0.18 39 3 -0.13 250 0.9 -0.18 277 S03 0.4H 7.2 -0.09 214 4.7 -0.06 218 17.1 -0.02 48 3.2 -0.08 41 1.5 -0.6 252 0.8 0.33 27 0.6H 5 0.8H 5.3 -0.17 195 3.7 -0.43 229 15.8 -0.09 43 2.8 -0.18 49 1.8 -0.19 110 1.3 -0.15 255 底层 5.1 -0.03 204 3.9 -0.04 218 13.3 -0.08 41 2.5 -0.14 45 1.7 -0.8 90 0.9 -0.69 223 -0.13 203 3.9 -0.09 212 16.7 -0.02 43 2.7 -0.13 45 1.9 -0.79 117 1 0.64 42 垂线平均 6.4 -0.12 209 5 -0.12 216 16.8 -0.01 46 3.3 -0.13 44 1.9 -0.34 265 0.7 0.26 254 S04 表层 7.8 -0.58 219 7.5 -0.08 180 26.7 -0.02 49 6.1 -0.37 58 3.2 -0.02 120 2 0.22 313 0.2H 7.5 -0.44 207 6.6 -0.31 182 25.9 -0.05 49 5.9 -0.2 58 3.9 -0.07 122 1.4 0.8 301 0.4H 7.4 -0.41 213 5.7 -0.21 177 24.6 0.6H 7.9 -0.36 204 6.6 -0.13 185 23.3 -0.02 48 5.7 -0.24 57 2.9 -0.23 119 2.3 0.55 304 0.8H 6.5 -0.34 192 5.4 -0.18 184 20.9 -0.01 48 5.3 -0.14 57 2.7 -0.18 130 2.5 0.22 281 底层 5.5 -0.07 189 4.8 -0.8 206 16.9 -0.01 41 4.7 -0.14 61 2.8 -0.16 173 1.5 0.55 329 0 49 6.2 -0.21 69 3.8 -0.08 121 1 0.68 271 垂线平均 7.1 -0.38 204 6 -0.23 182 23.3 -0.02 48 5.6 -0.22 60 3.1 -0.06 126 1.7 0.52 299 (2)潮流类型 海区的潮流类型按以下方式判别: F WO1 WK1 WM 2 式中的 WO1 、WK1 、 WM 2 分别为主太阴日分潮流、太阴太阳赤纬日分潮流 和主太阴半日分潮流的椭圆长半轴长度(cm/s)。 当 F≤0.5 时为规则半日潮流 当 0.5<F≤2.0 时为不规则半日潮流 当 2.0<F≤4.0 时为不规则全日潮流 141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当 4.0<F 时为规则全日潮流 计算结果,各测站的垂线平均的 F 值在 0.56~0.78 之间,平均为 0.69。 表明施测海域潮流类型为不规则半日潮流。 表5.1.2-8 站号 各测站潮流示性系数F特征值表 潮流示性系数 表层 0.2H 0.4H 0.6H 0.8H 底层 垂线平均 S01 0.81 0.81 0.70 0.73 0.67 0.70 0.73 S02 0.85 0.87 0.80 0.78 0.67 0.70 0.78 S03 0.97 0.80 0.70 0.53 0.57 0.68 0.68 S04 0.57 0.54 0.53 0.62 0.57 0.61 0.56 4、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 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由地形、气象等多种自然因素形成,潮流的可能最大流 速只是海流可能最大流速的一部分,所以用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计算的潮流的可 能最大流速存在偏小的可能。 根据《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JTS145-2015),对于不规则半日潮流海域, 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应采用下列两式中的大值: Vmax 1 .295W M 2 1 .245W S 2 W K1 WO1 W M 4 W MS 4 V max W M 2 W S 2 1 .600 W K1 1 .450 WO1 式中的 Vmax 为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单位为:cm/s。WM 2 、WS 2 、WK 1 、WO1 、 WM 4 、 WMS 4 分别为主太阴半日分潮流、主太阳半日分潮流、太阴太阳赤纬日分 潮流、主太阴日分潮流、太阴四分之一日分潮流和太阴太阳四分之一日分潮流的 椭圆长半轴矢量。 依据公式计算的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结果见表 5.1.2-9。 垂线平均的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以近岸 S01 测站测站为最大,为 53cm/s, 流向 17°,水深较深处 S03 测站最小,为 39cm/s,流向 44°。总体来讲,潮流的 可能最大流速随水深增加而减小。 各层的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以 S02 测站表层为最大,为 65cm/s,流向 32°, S03 测站底层最小,为 31cm/s,流向 41°。受海底摩擦的影响,各测站潮流的可 能最大流速基本由表到底逐渐减小,最大值出现于表层,各测站各层潮流的可能 最大流速介于 0.31m/s~0.65m/s 之间。 142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站号 表层 表5.1.2-9 各测站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表 单位:流速(cm/s),流向(°) 0.2H 0.4H 0.6H 0.8H 底层 垂线平均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流速 流向 S01 62 27 59 19 55 14 54 17 49 23 42 21 53 17 S02 65 32 60 36 57 32 52 37 44 29 37 45 53 34 S03 55 37 46 48 40 44 35 42 34 44 31 41 39 44 S04 56 43 54 47 52 49 51 46 45 46 39 33 49 47 5、潮流的运动形式 潮流运动形式一般可分为旋转流和往复流两种,在半日潮流占主导地位的测 区,潮流运动可用 M2 分潮流的椭圆率 K 值来表述,K 值越大,潮流运动的旋转 流形态就越强,反之则往复流性质越明显。潮流的旋转方向是以 K 值的正负来 表征,正值为逆时针的左旋,负值为顺时针的右旋。 根据前述的分析,由于 S01~S04 测站潮流类型属于不规则半日潮流性质, 且半日分潮流中,M2 分潮最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根据 M2 分潮流的椭圆旋转率 K 值来分析施测海域潮流的运动形式。根据表 5.1.2-10 所列的 M2 分潮的 K 值可 以看出:各测站的 K 值的绝对值均小于 0.25,且 K 值均为负值,则实测海域运 动形式呈现往复流特征,且潮流旋转方向均为顺时针的右旋,与实测结果相一致。 表5.1.2-10 各测站M2分潮的K值 测站 S01 S02 S03 S04 K -0.07 -0.06 -0.01 -0.02 6、余流 余流是指海流中除天文引潮力作用所引起的潮流以外的海流。在近海海区, 一般情况下余流相对于潮流的量级较小,但在某些特定海域,余流影响不能被忽 略。它主要受制于水文气象、地形等因素,因而不同天气条件、不同时间段的余 流分布特征有所差异。 表 5.1.2-11 是本次测验各测站全潮期间的垂线平均及各层流速的余流计算结 果表。垂线平均余流矢量图见图 5.1.2-5~图 5.1.2-6。 余流的变化主要受风场以及地形的支配。从计算结果来看:垂线平均余流, 最大值出现在小潮期间 S01 测站,达 8.1cm/s,方向为 2°。各层余流,最大值出 现在小潮期间近海海域水深较浅处 S01 测站表层,达 9.7cm/s,方向为 9°。 143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5.1.2-11 各测站余流计算结果一览表 单位:流速(cm/s),流向(°) 站号 S01 S02 S03 S04 层次 大 潮 小 潮 表层 流速 3.6 流向 338 流速 9.7 流向 9 0.2H 3.3 334 8.5 5 0.4H 3.6 316 8.1 4 0.6H 4.1 314 7.6 1 0.8H 4.3 321 8.3 357 底层 2.9 318 6.6 357 垂线平均 3.7 322 8.1 2 表层 2.3 51 7.6 22 0.2H 1.9 26 5.4 18 0.4H 1.2 13 4.7 14 0.6H 0.9 324 4.4 5 0.8H 1.5 350 5.0 10 底层 1.1 304 4.7 14 垂线平均 1.2 7 5.1 14 表层 3.4 36 5.7 55 0.2H 3.1 27 4.5 37 0.4H 1.9 31 3.7 38 0.6H 2.7 351 3.4 33 0.8H 2.3 338 3.2 20 底层 2.2 351 2.5 1 垂线平均 2.4 9 3.7 34 表层 0.8 63 6.1 16 0.2H 0.7 243 4.7 28 0.4H 1.5 281 5.2 16 0.6H 0.9 283 4.6 18 0.8H 1.8 276 4.4 14 底层 1.8 252 4.2 348 垂线平均 1.1 273 4.7 16 14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5.1.2-5 大潮各测站垂线平均余流矢量图 图5.1.2-6 小潮各测站垂线平均余流矢量图 5.1.3. 含沙量 1、潮段平均含沙量 通过对本次测验各个测站的垂线平均含沙量进行统计,按涨潮段、落潮段分 别求其算术平均值得到各测站潮段平均含沙量(见表 5.1.3-1)。 表5.1.3-1 站名 各测站潮段平均含沙量统计表 单位:含沙量(kg/m3) 涨潮 大潮 小潮 落潮 平均 145 大潮 小潮 平均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S01 0.014 0.010 0.012 0.016 0.010 0.013 S02 0.012 0.008 0.010 0.014 0.008 0.011 S03 0.012 0.008 0.010 0.013 0.008 0.011 S04 0.009 0.008 0.009 0.011 0.008 0.009 平均值 0.012 0.009 0.010 0.013 0.009 0.011 从上表可以看出: (1)本次测验期间,施测海域实测涨、落潮平均含沙量分别为 0.010kg/m3 和 0.011kg/m3,相差很小。其中,大潮涨落潮平均含沙量为 0.013kg/m3,小潮涨 落潮平均含沙量为 0.009kg/m3,大潮期间的含沙量大于小潮含沙量。 (2)本期测验期间,施测海域实测含沙量,大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分布在 0.009kg/m3 ~ 0.016kg/m3 之 间 , 小 潮 垂 线 平 均 含 沙 量 分 布 在 0.008kg/m3 ~ 0.010kg/m3 之间。 (3)水体含沙浓度平面分布,如图 5.1.3-1 所示,总体趋势为近岸高远岸低 的分布。 图5.1.3-1 各测站涨、落潮段垂线平均含沙量柱状分布图 2、垂线平均最大含沙量 通过对本次测验各个测站的垂线平均含沙量进行统计,按涨潮段、落潮段分 别求其最大值得到各测站涨、落潮段的垂线平均最大含沙量(见表 5.1.3-2)。 表5.1.3-2 站名 各测站涨、落潮段垂线平均最大含沙量统计表 单位:含沙量(kg/m3) 涨潮 落潮 大潮 小潮 最大值 大潮 小潮 最大值 S01 0.018 0.012 0.018 0.023 0.015 0.023 S02 0.017 0.010 0.017 0.021 0.010 0.021 S03 0.014 0.009 0.014 0.016 0.010 0.016 S04 0.013 0.010 0.013 0.015 0.010 0.015 146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0.018 最大值 0.012 0.018 0.023 0.015 0.023 本海域垂线平均最大含沙量,各测站大潮为 0.023kg/m ,小潮为 0.015kg/m3, 3 均出现在近岸处 S01 测站落潮段;垂线最大含沙量平面分布如图 5.1.3-2,总体 趋势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 图5.1.3-2 各测站垂线平均潮段最大含沙量柱状分布图 3、最大含沙量特征值 通过对本次测验各个测站的各层实测的含沙量进行统计,按涨潮段、落潮段 分别求其最大值得到各测站测点的涨、落潮段最大含沙量(如表 5.1.3-3 所示)。 测点最大含沙量,大潮出现在 S02 测站 3 月 13 日 15:00 的底层,为 0.054 kg/m3,对应流速值为 0.05m/s,流向 179°,处于落潮时段。小潮出现在近岸处的 S01 测站 3 月 18 日 15:00 的底层,为 0.018kg/m3,对应流速值为 0.2m/s,流向 39°,处于落潮时段。 表5.1.3-3 涨 大潮 测站 各测站测点最大含沙量统计表 单位:含沙量(kg/m3) 潮 落 小潮 潮 大潮 小潮 含沙量 测层 含沙 量 测层 含沙量 测层 含沙量 测层 S01 0.038 底层 0.014 0.2H,0.6H,0.8H 底 层 0.040 底层 0.018 底层 S02 0.038 底层 0.015 0.2H 0.054 底层 0.014 0.8H,底层 S03 0.029 底层 0.014 0.8H 0.047 底层 0.014 底层 S04 0.022 底层 0.012 0.8H 0.038 底层 0.012 表层 最大 0.038 底层 0.015 0.2H 0.054 底层 0.018 底层 14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4、潮段平均含沙量垂向分布 通过对本次测验各个测站的各层实测的含沙量资料进行统计,按涨潮段、落 潮段分别统计平均值得到各测站的涨、落潮段平均流速垂向分布(如表 5.1.3-4~ 表 5.1.3-5 所示)。 统计结果表明:本海域垂线上含沙量呈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大的分布趋势。 表5.1.3-4 站名 各测站潮段平均含沙量垂向分布(大潮) 单位:含沙量(kg/m3) 涨潮 落潮 表层 0.2H 0.4H 0.6H 0.8H 底层 表层 0.2H 0.4H 0.6H 0.8H 底层 S01 0.011 0.010 0.011 0.015 0.017 0.023 0.012 0.012 0.013 0.017 0.020 0.024 S02 0.009 0.009 0.010 0.012 0.014 0.016 0.011 0.010 0.011 0.013 0.018 0.026 S03 0.011 0.011 0.011 0.012 0.013 0.015 0.011 0.011 0.011 0.012 0.016 0.024 S04 0.007 0.008 0.008 0.009 0.010 0.011 0.007 0.009 0.009 0.011 0.012 0.018 平均值 0.009 0.010 0.010 0.012 0.014 0.016 0.010 0.010 0.011 0.013 0.017 0.023 比值 1.000 1.022 1.067 1.256 1.457 1.748 1.000 1.004 1.083 1.289 1.624 2.249 表5.1.3-5 站名 各测站潮段平均含沙量垂向分布(小潮) 单位:含沙量(kg/m3) 涨潮 落潮 表层 0.2H 0.4H 0.6H 0.8H 底层 表层 0.2H 0.4H 0.6H 0.8H 底层 S01 0.009 0.009 0.010 0.011 0.010 0.011 0.009 0.010 0.010 0.010 0.011 0.012 S02 0.007 0.008 0.009 0.008 0.009 0.009 0.006 0.007 0.007 0.008 0.009 0.009 S03 0.007 0.008 0.008 0.008 0.009 0.009 0.007 0.007 0.007 0.008 0.008 0.009 S04 0.007 0.007 0.008 0.008 0.010 0.009 0.007 0.007 0.008 0.008 0.009 0.010 平均值 0.007 0.008 0.009 0.009 0.009 0.010 0.007 0.008 0.008 0.009 0.009 0.010 比值 1.000 1.115 1.200 1.201 1.280 1.307 1.000 1.086 1.117 1.199 1.224 1.371 5.1.4. 盐度 本次全潮水文观测,4 个水文测站进行了逐时分层海水盐度观测。大、小潮 海水盐度特征值分别列入表 5.1.4-1~表 5.1.4-2。 148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5.1.4-1 测验结果表明: 各测站垂线平均盐度平面分布图 (1)本期测验期间,施测海域垂线平均盐度,各测站各潮段盐度差异不大 (如图 3.1.7-10)。大潮分布在 32.38~32.57 之间,小潮分布在 32.43~32.64 之 间,大、小平均盐度分别为 32.50、32.56。 (2)本期测验期间,各测站最大盐度大、小潮分别 32.61、32.66,分别出 现在 S01 测站表层和 S02 测站底层;各测站最小盐度大、小潮分别 31.57、31.30, 分别出现在 S01 测站表层和 S04 测站表层。大、小潮盐度极端变化量分别为 1.04、 1.36。 (3)盐度平面分布,外海海域较高。盐度垂直分布,大、小潮盐度随深度 的增加变化不大,底层盐度与表层盐度之比,大、小潮分别为 1.004、1.006。 表5.1.4-1 测站 S01 S02 S03 S04 水文测验各测站海水盐度特征值(大潮) 特征值 表层 0.2H 0.4H 0.6H 0.8H 底层 垂线平均 平均 32.32 32.47 32.49 32.50 32.50 32.50 32.47 最高 32.52 32.53 32.52 32.52 32.52 32.52 32.52 最低 31.57 32.40 32.45 32.48 32.49 32.49 32.38 平均 32.46 32.52 32.53 32.53 32.54 32.54 32.52 最高 32.53 32.53 32.55 32.55 32.56 32.56 32.54 最低 32.20 32.50 32.51 32.51 32.52 32.52 32.50 平均 32.42 32.46 32.47 32.51 32.52 32.52 32.49 最高 32.52 32.51 32.50 32.54 32.54 32.54 32.51 最低 32.26 32.43 32.45 32.48 32.50 32.50 32.47 平均 32.39 32.51 32.54 32.55 32.55 32.54 32.52 最高 32.61 32.56 32.56 32.56 32.57 32.56 32.57 最低 32.00 32.46 32.51 32.54 32.54 32.38 32.47 149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5.1.4-2 测站 S01 S02 S03 S04 水文测验各测站海水盐度特征值(小潮) 特征值 表层 0.2H 0.4H 0.6H 0.8H 底层 垂线平均 平均 32.28 32.52 32.55 32.57 32.57 32.57 32.53 最高 32.60 32.64 32.60 32.60 32.60 32.60 32.61 最低 31.45 32.40 32.43 32.53 32.53 32.53 32.43 平均 32.57 32.59 32.61 32.63 32.63 32.63 32.61 最高 32.64 32.63 32.64 32.64 32.65 32.66 32.64 最低 32.49 32.51 32.53 32.61 32.62 32.62 32.57 平均 32.49 32.56 32.56 32.57 32.57 32.57 32.56 最高 32.60 32.60 32.59 32.59 32.59 32.59 32.59 最低 32.12 32.52 32.55 32.55 32.55 32.56 32.51 平均 32.25 32.57 32.59 32.60 32.60 32.60 32.56 最高 32.59 32.61 32.62 32.62 32.62 32.62 32.62 最低 31.30 32.50 32.57 32.57 32.58 32.58 32.45 5.1.5. 水温 本期海洋水文观测,4 个水文测站进行了逐时分层海水温度观测。大、小潮 海水温度特征值分别列入表 5.1.5-1、表 5.1.5-2。 测验结果表明: (1)本期测验期间,施测海域实测海水温度,大潮平均为 0.43℃,小潮平 均为 1.43℃。 (2)最高海水温度值为 2.70℃,出现在小潮 S01 测站的表层。最低海水温 度值为 0.11℃,出现在大潮 S02 测站的 0.8H 和底层,极端变化量为 2.59℃。 (3)海水温度平面分布,以 S01 测站最高,S04 测站最低,除大潮 S02 测 站低于 S03 测站外,其余测站呈近岸至外海由高到低的分布趋势(如图 5.1.5-1)。 海水温度垂直分布,总趋势为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图5.1.5-1 各测站垂线平均水温柱状分布图 150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测站 S01 S02 S03 S04 测站 S01 S02 S03 S04 表5.1.5-1 各测站海水温度特征值统计表(大潮)单位:(℃) 特征值 表层 0.2H 0.4H 0.6H 0.8H 底层 垂线平均 平均 0.74 0.68 0.62 0.55 0.49 0.48 0.59 最高 1.01 0.94 0.89 0.83 0.82 0.82 0.87 最低 0.54 0.52 0.45 0.37 0.29 0.29 0.45 平均 0.49 0.46 0.39 0.32 0.27 0.25 0.36 最高 0.90 0.85 0.68 0.59 0.54 0.52 0.58 最低 0.32 0.33 0.26 0.21 0.11 0.11 0.26 平均 0.65 0.63 0.55 0.37 0.27 0.25 0.46 最高 1.09 1.07 0.78 0.72 0.67 0.65 0.74 最低 0.43 0.44 0.37 0.19 0.14 0.13 0.34 平均 0.45 0.42 0.32 0.25 0.24 0.24 0.32 最高 0.95 0.76 0.61 0.49 0.47 0.46 0.51 最低 0.20 0.20 0.19 0.15 0.14 0.14 0.17 表5.1.5-2 各测站海水温度特征值统计表(小潮)单位:(℃) 特征值 表层 0.2H 0.4H 0.6H 0.8H 底层 垂线平均 平均 1.81 1.72 1.65 1.61 1.58 1.58 1.65 最高 2.70 2.34 2.07 2.07 2.06 2.05 2.07 最低 1.46 1.44 1.44 1.42 1.39 1.37 1.44 平均 1.69 1.55 1.44 1.38 1.36 1.36 1.45 最高 2.62 2.13 1.76 1.74 1.73 1.73 1.76 最低 1.31 1.31 1.22 1.18 1.17 1.17 1.28 平均 1.53 1.37 1.32 1.30 1.29 1.28 1.34 最高 2.61 1.69 1.67 1.66 1.65 1.65 1.67 最低 1.10 1.10 1.10 1.10 1.11 1.11 1.10 平均 1.41 1.31 1.25 1.23 1.22 1.22 1.26 最高 2.34 1.79 1.50 1.50 1.48 1.48 1.53 最低 1.03 1.04 1.04 1.04 1.05 1.05 1.04 5.1.6. 悬沙颗粒分析 本次水体悬沙颗粒分析样品采集工作选择在 S01~S04 测站与全潮水文同步 进行,采用 1000ml 瓶式取样,分别在涨、落急及涨、落憩流时段进行样品采集, 悬沙颗粒分析主要采用河海大学研制的 NSY-Ⅲ型宽域粒度分析仪,分析过程中 严格执行《海洋监测规范》,因施测期间天气状况良好,所取沙样难以满足粒径 分析的用量,故采取合并水样分析的方法。 分析结果表明(如表 5.1.6-1 所示),施测海域各测站所取悬沙的物质基本 为粘土质粉砂。大潮悬沙平均粒径为 0.0096mm;小潮悬沙平均粒径为 0.0090mm; 大、小潮悬沙平均中值粒径为 0.0093mm。 151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5.1.6-1 垂线 S01 S02 S03 S04 平均 各测站悬沙平均中值粒径统计表 大潮 0.0099 0.0097 0.0096 0.0094 0.0096 小潮 0.0093 0.0091 0.0090 0.0086 0.0090 平均 0.0096 0.0094 0.0093 0.0090 0.0093 5.1.7. 小结 (1)本项目测验于 2018 年 03 月 12 日~2018 年 03 月 18 日进行,共设 2 处验潮;4 个水文测站的大、小潮周日水文全潮测验。测验项目包括:潮位、海 流、含沙量、悬沙颗粒取样、温度、盐度等。本项目全潮测验期间,施测海域的 潮汐与潮流相关性很小,且测验海域在无潮点附近。 (2)观测海域实测大潮 T1、T2 平均高潮位均为 52cm,平均低潮位分别为 52cm、54cm,平均潮差分别为 104cm、106cm;小潮潮 T1、T2 平均高潮位均为 -5cm,平均低潮位均为-20cm,平均潮差均为 22cm。大潮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 小潮涨潮历时小于落潮历史。 (3)本次观测期间,各测站的垂线平均的 F 值在 0.56~0.78 之间,平均为 0.69,施测海域潮流类型为不规则半日潮流。S01~S04 站 M2 分潮流的 K 值介于 -0.01~-0.07 之间,K 值的绝对值均小于 0.25,海流运动形式呈现往复流特征, 旋转方向均为顺时针的右旋。 (4)本次观测期间,垂线平均的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以近岸 S01 测站测站 为最大,为 53cm/s,流向 17°,水深较深处 S03 测站最小,为 39cm/s,流向 44°。 总体来讲,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随水深增加而减小。各层的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 以 S02 测站表层为最大,为 65cm/s,流向 32°,S03 测站底层最小,为 31cm/s, 流向 41°。受海底摩擦的影响,各测站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基本由表到底逐渐减 小。 (5)本次观测期间,施测海域各测站垂线平均最大流速,大潮为 0.29m/s, 流向 3°,小潮为 0.37m/s,流向 21°,均出现在近岸 S01 测站的落潮段。各层实 测最大流速,大潮出现在 S01、S02 站的表层,为 0.31m/s,流向分别为 6°、47°。 小潮出现在 S02、S04 站的表层,为 0.38m/s,流向分别为 43°、51°。各测站呈现 大潮流速小,小潮大的规律。 152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本次测验期间,施测海域实测涨、落潮平均含沙量分别为 0.010kg/m3 和 0.011kg/m3,相差很小。大潮期间的含沙量大于小潮含沙量。总体趋势为近岸 高远岸低的分布。测点最大含沙量,大潮出现在 S02 测站,为 0.054 kg/m3,小 潮出现在近岸处的 S01 测站,为 0.018kg/m3,均处于落潮时段。垂线上含沙量呈 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大的分布趋势。 (7)本期测验期间,施测海域垂线平均盐度,各测站各潮段盐度差异不大。 各测站最大盐度大、小潮分别 32.61、32.66,分别出现在 S01 测站表层和 S02 测 站底层;各测站最小盐度大、小潮分别 31.57、31.30,分别出现在 S01 测站表层 和 S04 测站表层。盐度平面分布,外海海域较高。盐度垂直分布,大、小潮盐度 随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 (8)本期测验期间,施测海域实测海水温度,大潮平均为 0.43℃,小潮平 均为 1.43℃。最高海水温度值为 2.70℃,出现在小潮 S01 测站的表层。最低海水 温度值为 0.11℃,出现在大潮 S02 测站的 0.8H 和底层。海水温度平面分布,以 S01 测站最高,S04 测站最低,除大潮 S02 测站低于 S03 测站外,其余测站呈近 岸至外海由高到低的分布趋势。海水温度垂直分布,总趋势为随深度的增加而降 低。 (9)本次观测期间,施测海域各测站所取悬沙的物质基本为粘土质粉砂。 大潮悬沙平均粒径为 0.0096mm;小潮悬沙平均粒径为 0.0090mm;大、小潮悬 沙平均中值粒径为 0.0093mm。 5.2.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地形、地貌 本程位于秦皇岛市东南侧海滨、渤海之滨、秦皇岛港西港区西侧,位于汤河 入海口西侧。项目周边基本为建成区,汤河西岸为建成的文体东里和湾海一号住 宅区以及自行车赛场和游艇码头,圣安房地产用地地块为待建设用地,汤河东岸 为既有的秦皇岛港西港区。 项目周边地形较为平坦,汤河西侧地面标高约 1.8~2.4m,东岸西港区地面标 高约 3m,桥位位于河道内,河床底呈北高南低走势,桥位起点河床底标高约 0.6m, 向北延伸至渤海湾,河床底标高约-7.0m,之后缓慢上升,至海螺岛处河床底标 高约-4.2m。 153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工程区附近岸线变化 金山咀附近主要为基岩或者小型岬湾海岸,多年来岸线保持稳定;汤河口西 侧在1994年前由于修建游艇码头围垦海岸导致岸线小幅外移,之后岸线就基本没 有变化而保持稳定;汤河口以东至沙河口岸线,由于秦皇岛西港区及东港区的修 建,沿岸岸线呈现围垦活动造成的岸线外移推进,目前沿岸岸线多固化为人工岸 线,通过2000年、2004年、2010年、2015年的卫星遥感资料对比,可以发现除人 工为填海工程以外,多年来项目区域海岸线保持稳定。 根据2016年《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浴场海滩修复工程监测报告》对工程区附近 地形岸线的监测,可以看出,工程区附近潮间带海滩坡度较陡,平均坡度为8度。 等深线大致平行于海岸线分布,在工程西侧浴场区海域内,海底地形相对平缓的 呈现自海域西北部向东南方向倾斜,5m等深线以外的等深线明显变稀疏。监测 期间该区整体地形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与汤河码头以及在建的两座人工岛的阻挡 遮蔽有关。 图 5.2-1 金屋浴场至汤河口地形图 3、海域海岸演变特征分析 通 过 1937 年 、 1978 年 、 2003 年 以 及 2015 月 水 深 数 据 对 比 分 析 ( 见 图 15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2-2~5.2-4,表5.2-1),获得秦皇岛北戴河至芷锚湾大范围海域海岸演变特征如 下: (1)1937~1978年间(见图5.2-2),金山咀以南海域,5m等深线呈现略微 冲刷,10m等深线冲淤相间,15m等深线向外大幅淤积扩展;金山咀至环海寺地 咀海域,5m等深线较为吻合,10m等深线淤积外移,外移最大超过400m,15m 等深线向外大幅淤积扩展;芷锚湾海域5m、10m、15m等深线均向外淤积扩展。 (2)1978~2003年间,整个海域的5m等深线较为吻合,10m等深线局部有冲 有淤,基本保持稳定;15m等深线,石河口至芷锚湾之间部分向外淤积扩展,最 大扩展幅度超过500m,其他部分保持稳定。总体而言,1937~2003年,研究海域 没有发生大的趋势性冲淤变化,岸滩整体保持稳定状态。 (3)据1937~2009年间断面水深对比(见图5.2-3~图5.2-4、表5.2-1)可知: 金山咀以南,D1~D5断面整体处于冲刷状态,冲刷速率为1.2cm/a;D6断面基本 保持稳定,淤积速率为0.3cm/a;金山咀至汤河口(D7~D10)断面整体处于冲淤 基本平衡,平均淤积速率为0.3cm/a;秦皇岛港区D11~D14断面呈轻微冲刷,平 均冲刷速率为0.8cm/a,但冲刷主要为航道开挖所致,岸滩整体是保持稳定的; 新开河口至石河口(D15~D20)断面整体处于轻微淤积状态,平均淤积速率为 1.8cm/a;石河口至环海寺地咀(D21~D25)除D21断面呈冲刷外,其他各断面均 呈淤积趋势,平均淤积速率为1.3cm/a。综上分析,海域海床基本呈微冲状态。 表 5.2-1 大范围海域断面水深对比 水深(m) 位置 金山咀 以南 金山咀 至汤河 口 秦皇岛 港区 新开河 口至石 河口 断面 D1 D2 D3 D4 D5 D6 D7 D8 D9 D10 D11 D12 D13 D14 D15 D16 D17 D18 1937 1978 2003 2009 3.58 3.41 4.28 4.50 4.49 7.99 8.46 7.14 6.65 6.59 8.36 7.38 7.47 8.10 8.74 8.30 7.53 6.96 4.32 4.04 4.49 4.96 5.03 7.82 8.38 6.96 6.24 6.16 7.38 6.99 6.87 7.68 8.21 7.22 6.65 5.95 4.20 4.12 4.75 5.06 5.17 7.74 8.30 6.98 6.35 5.77 8.91 7.21 7.34 9.74 7.08 6.22 6.54 6.60 4.66 4.59 4.91 5.33 5.13 7.77 8.26 7.03 6.36 5.57 8.81 7.01 7.56 10.14 7.64 6.70 6.82 5.29 155 1937~1 978 -1.8 -1.5 -0.5 -1.1 -1.3 0.4 0.2 0.4 1.0 1.0 2.4 0.9 1.4 1.0 1.3 2.6 2.1 2.4 沉积速率(cm/a) 1978~2 2003~2 003 009 0.5 -6.7 -0.3 -6.8 -1.0 -2.3 -0.4 -3.8 -0.5 0.7 0.3 -0.4 0.3 0.5 -0.1 -0.8 -0.4 -0.2 2.4 2.8 -5.9 1.4 -0.8 2.8 -1.8 -3.2 -7.9 -5.7 4.4 -8.1 3.9 -6.9 0.4 -3.9 -2.5 18.7 1937~2 009 -1.5 -1.6 -0.9 -1.1 -0.9 0.3 0.3 0.1 0.4 1.4 -0.6 0.5 -0.1 -2.8 1.5 2.2 1.0 2.3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水深(m) 位置 石河口 至金山 咀 断面 D19 D20 D21 D22 D23 D24 D25 沉积速率(cm/a) 1937~1 1978~2 2003~2 1937 1978 2003 2009 978 003 009 3.71 3.17 2.63 2.32 1.3 2.1 4.4 7.18 6.83 6.53 6.04 0.9 1.1 7.1 7.31 6.74 7.28 7.68 1.3 -2.1 -5.8 7.44 7.33 7.11 6.96 0.2 0.9 2.1 6.91 6.75 6.74 5.94 0.4 0.0 11.5 6.53 6.37 6.35 6.05 0.4 0.1 4.3 8.20 7.56 7.02 6.47 1.5 2.1 7.9 注: 沉积速率中 负值代表冲刷 正值代表淤积 1937~2 009 1.9 1.6 -0.5 0.7 1.3 0.7 2.4 因此,沿岸泥沙的纵向输运不活跃,泥沙多为原地运动或横向运动,因此岸 滩地形基本可保持稳定状态。泥沙来源少、水体含沙量低、波浪流动力不强是本 海域水动力环境的基本特征。在波、流的长期共同作用下,工程附近海域岸滩地 形与水动力环境是相适应的,基本处于动态稳定状态。 156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2-2 1937~2015 年工程区附近等深线对比 15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2-3 大范围海域断面位置示意图 158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2-4 大范围海域断面水深对比 159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续图 5.2-4 大范围海域断面水深对比 160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续图 5.2-4 大范围海域断面水深对比 5.3. 海水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 5.3.1. 调查资料来源及调查站位 项目所在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资料引用河北海洋环境实验室的调查数据。 工程海域现状资料包括春、秋二个季节,共三次的调查数据。由于前两次调查站 位与项目区较远,因此本次论证于 2020 年 4 月在项目区海域进行了补充调查。 调查时间及站位布设详见下表。 表 5.3-1 调查季 节 春季 工程海域环境现状引用资料一览表 调查时间 调查站位 监测单位 资料来源 2019 年 5 月 海水水质 10 个 海洋生态 5 个 河北省地矿局第八地 质大队 《河北 2019 年(春季)海 洋环境监测报告》(编号: MELHB/JL3601-2018) 161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秋季 春季 2019 年 11 月 海水水质 20 个 沉积物 12 个 生态 12 个 渔业资源 12 个 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 资源环境勘察院 《河北 2019 年(秋季)海 洋环境监测报告》(编号: MELHB/JL3601A-2018) 2020 年 4 月 海水水质 20 个 沉积物 12 个 生态 12 个 渔业资源 12 个 潮间带断面 3 条 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 资源环境勘察院 《河北 2020 年(春季)海 洋环境监测报告》 5.3.2. 2019 年 5 月海水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 2019 年 5 月,河北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在项目附近海域进行了海水水质 调查,调查站位见下表所示。(见表 5.3.2-1,图 5.3.2-1)。 表 5.3.2-1 站位 BHQ01 BHQ02 BHQ03 BHQ04 BHQ05 BHQ06 BHQ07 BHQ08 BHQ09 BHQ10 经度 119°33′01.470396″ 119°34′01.764942″ 119°32′22.023556″ 119°32′34.387550″ 119°30′31.740261″ 119°28′31.757811″ 119°28′36.549484″ 119°33′33.463946″ 119°33′03.068166″ 119°30′42.703764″ 环境现状调查站位表 纬度 039°52′09.934848″ 039°51′41.854889″ 039°50′35.415667″ 039°48′36.221611″ 039°48′14.445384″ 039°47′56.076661″ 039°47′10.802972″ 039°50′01.550272″ 039°48′04.764124″ 039°47′34.000349″ 162 监测项目 水质、生态 水质、生态 水质 水质 水质 水质 水质 水质、生态 水质、生态 水质、生态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工程位置 图 5.3.2-1 环境现状监测站位图 163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3.2.1. 海水水质现状调查 (1)调查项目 pH 值、悬浮物、DO、COD、无机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活 性磷酸盐、石油类、铜、锌、铅、镉、汞、砷,共计 15 项。 (2)调查、分析方法 所 有 样 品 的 采 集 、 保 存 、 运 输 和 分 析 均 按 照 《 海 洋 监 测 规 范 》 ( GB 17378.4-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GB12763.1-2007)的要求执行。 (3)监测结果 2019 年 5 月水质调查结果分别见表 5.3.2-2 所示。 16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5.3.2-2 水质现状调查结果与统计(2019 年 5 月) COD DO 悬浮物 磷酸盐 油类 无机氮 砷 铜 铅 镉 锌 0.036 汞 mg /L 未检出 0.001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0.051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14.0 未检出 未检出 0.088 未检出 0.001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6.99 11.5 0.012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1.29 7.15 7.0 未检出 未检出 0.055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7.58 1.21 7.07 8.0 未检出 未检出 0.055 未检出 0.001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BHQ08 7.99 1.13 7.39 5.0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0.001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BHQ09 8.01 1.01 6.91 6.5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0.001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BHQ10 7.65 1.29 6.73 10.0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最小值 7.34 1.01 6.73 2.5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最大值 8.02 1.37 8.02 14 0.012 未检出 0.088 未检出 0.001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站号 pH值 BHQ01 8.02 1.21 7.92 4.0 未检出 未检出 BHQ02 7.93 1.29 7.96 2.5 未检出 BHQ03 7.96 1.37 8.02 9.0 BHQ04 7.86 1.05 7.43 BHQ05 7.34 1.29 BHQ06 7.61 BHQ07 165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3.2.2. 海水水质现状评价 ① 评价因子 pH 值、DO、COD、无机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活性磷酸盐、 石油类、铜、锌、铅、镉、汞、砷、挥发性酚。 ②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Pi)法,评价模式如下: Pi Ci Cio 式中:Pi——第 i 项因子的标准指数,即单因子标准指数; Ci——第 i 项因子的实测浓度; Cio——第 i 项因子的评价标准值。 当标准指数值 Pi 大于 1,表示第 i 项评价因子超出了其相应的评价标准,即 表明该因子已不能满足评价海域海洋功能区的要求。 另外,根据 pH、溶解氧(DO)的特点,其评价模式分别为: PDO DO f DO DO f DO s DO≥DOs DO DOs DO<DOs PDO 10 9 其中 DO f 468 (31.6 T ) DO——溶解氧的实测浓度,DOf——饱和溶解氧的浓度, 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值,T——水温(℃)。 pH 评价指数按下式如下: 7.0 pHj PpH,j= 7.0 pHsl pH j≤ 7.0 pHj 7.0 PpH,j= pHsu 7.0 pH j≥ 7.0 式中:pHj—j 点 pH 值;pHsl—水质标准规定的 pH 下限;pHsu—水质标准 规定的 pH 上限。 166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③评价标准 根据各调查站位所处的海洋功能区类型确定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中相应的水质标准。本次监测站位均位于“北戴河旅游休闲娱乐区”, 执行标准为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具体见表 5.3.2-3。 表 5.3.2-3 海水水质标准 项目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7.8~8.5 7.8~8.5 6.8~8.8 pH DO>(mg/L) 6 5 4 3 COD≤(mg/L) 2 3 4 5 无机氮≤(mg/L) 0.20 0.30 0.40 0.50 活性磷酸盐≤(mg/L) 0.015 0.030 0.045 油类≤(mg/L) 0.050 0.30 0.50 挥发性酚≤(mg/L) 0.005 0.005 0.01 0.05 铜≤(mg/L) 0.005 0.010 0.050 0.050 铅≤(mg/L) 0.001 0.005 0.010 0.050 锌≤(mg/L) 0.020 0.050 0.10 0.50 镉≤(mg/L) 0.001 0.005 0.010 0.010 汞≤(mg/L) 0.00005 0.0002 0.0002 0.0005 铬≤(mg/L) 0.050 0.10 0.20 0.50 砷 0.020 0.030 0.050 第一类 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第二类适用于水产 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 水区;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 作业区。 ④评价结果与统计 水质评价结果与统计详见表 5.3.2-4 所示。 ⑤评价结果分析 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海水中所有调查因子均能满足《海水水质标 准》(GB 3097-1997)一类标准的要求,符合调查站位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海洋环 境保护管理要求。 16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5.3.2-4 站号 BHQ01 BHQ02 BHQ03 BHQ04 BHQ05 BHQ06 BHQ07 BHQ08 BHQ09 BHQ10 最小值 最大值 超标率% pH值 0.68 0.62 0.64 0.57 0.23 0.41 0.39 0.66 0.67 0.43 0.23 0.68 COD 0.61 0.65 0.69 0.53 0.65 0.65 0.61 0.57 0.51 0.65 0.51 0.69 DO 0.42 0.41 0.40 0.52 0.61 0.57 0.59 0.53 0.62 0.66 0.40 0.66 磷酸盐 0.8 0.8 油类 - 水质评价结果与统计(2019 年 5 月) 无机氮 0.18 0.255 0.44 0.275 0.275 0.44 168 汞 0% 砷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铜 - 铅 - 镉 - 锌 -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3.3. 2019 年 11 月海水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 2019 年 11 月,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资源环境勘察院在项目附近海域进行了 海水水质调查,调查站位见下表所示。(见表 5.3.3-1,图 5.3.3-1)。 表 5.3.3-1 环境现状监测站位表 站位 经度 纬度 监测项目 1 119°31'57.23"东 39°50'31.14"北 水质、游泳 2 119°33'36.75"东 39°49'42.39"北 水质、沉积物、生态 3 119°35'23.44"东 39°48'38.28"北 水质 4 119°36'48.38"东 39°47'42.52"北 水质、沉积物、生态 5 119°27'23.68"东 39°47'50.02"北 水质 6 119°28'34.22"东 39°47'6.89"北 水质、沉积物、生态、游泳 7 119°30'1.01"东 39°46'14.00"北 水质、沉积物、生态、游泳 8 119°31'42.22"东 39°45'9.95"北 水质、沉积物、生态 9 119°24'55.29"东 39°45'58.81"北 水质 10 119°25'54.95"东 39°45'25.44"北 水质、沉积物、生态、游泳 11 119°27'27.16"东 39°44'33.96"北 水质、游泳 12 119°29'2.95"东 39°43'36.90"北 水质、沉积物、生态 13 119°22'19.70"东 39°44'3.34"北 水质 14 119°23'10.36"东 39°43'32.76"北 水质、沉积物、生态、游泳 15 119°24'19.04"东 39°42'46.88"北 水质、沉积物、生态 16 119°25'44.00"东 39°41'51.25"北 水质、沉积物、生态 17 119°20'42.14"东 39°41'27.53"北 水质 18 119°21'56.26"东 39°40'50.02"北 水质、沉积物、生态 19 119°23'21.21"东 39°39'58.58"北 水质 20 119°24'38.90"东 39°39'5.75"北 水质、沉积物、生态 C1 119°21'41.25"东 39°43'54.78"北 潮间带 C2 119°21'3.70"东 39°42'58.62"北 潮间带 169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工程位置 图 5.3.3-1 环境现状监测站位图 170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3.3.1. 海水水质现状调查 (1)调查因子 水温、盐度、pH 值、悬浮物、DO、COD、无机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 氨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重金属(As、Hg、Cu、Pb、Zn、Cd、Cr)。 (2)观测层次 监测项目除石油类只取表层水样外,其余项目的采集均按以下要求进行:当 水深小于 10 米时,采集表层;当水深大于 10 米小于 25 米时,采集二层样。 (3)调查时间和频率 大潮涨落潮。 (4)调查结果 2019 年 11 月水质调查结果分别见表 5.3.3-2 所示。 171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5.3.3-2a 2019 年 11 月水质质量现状调查结果与统计 检 原始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pH 7.60 7.82 7.89 7.96 7.98 8.01 8.02 8.10 8.13 8.14 8.17 8.16 8.12 8.18 8.20 8.18 8.19 8.16 8.20 8.22 测 项 目 盐度 (‰) 悬浮物 (mg/L) 氨氮 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以 N 计) (以 N 计) (以 N 计) (以 SiO2 计) (以 P 计) (以 oil 计) (mg/L) (mg/L) (mg/L) (mg/L) (mg/L) (mg/L) 31.234 12.8 6.0 13.0 14.5 11.0 11.0 13.0 12.5 7.5 11.0 11.8 15.5 9.5 12.0 11.0 16.0 16.5 12.0 10.5 7.5 0.081 0.081 0.124 0.104 0.105 0.129 0.124 0.070 0.091 0.078 0.123 0.105 0.106 0.089 0.084 0.067 0.084 0.056 0.053 0.070 0.012 0.010 0.011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2 0.011 0.021 0.018 0.011 0.011 0.020 0.017 0.012 0.013 0.013 0.025 0.143 0.098 0.187 0.184 0.174 0.166 0.174 0.163 0.141 0.127 0.106 0.068 0.177 0.088 0.092 0.071 0.095 0.074 0.074 0.081 0.996 ND 1.04 0.774 0.770 0.651 0.651 0.922 ND ND 0.700 0.651 0.651 ND 0.847 0.626 ND ND ND ND ND ND ND 0.011 0.016 ND ND 0.012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0.010 0.017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31.915 29.433 31.442 31.752 31.580 31.723 31.589 31.692 31.743 32.031 31.765 31.772 31.914 31.764 32.025 32.104 32.106 32.034 31.976 注:“ND”表示未检出。 172 活性硅酸盐 无机磷 油类 溶解氧 (mg/L) CODMn (mg/L) 铜 (mg/L) 9.28 9.44 8.37 8.86 8.70 9.77 9.77 10.26 9.85 9.89 9.28 8.70 10.26 10.10 9.38 9.19 9.60 9.44 9.03 9.03 0.86 0.94 1.11 1.27 0.78 0.78 1.11 1.31 1.19 1.27 1.11 0.94 1.27 1.27 1.27 1.19 0.62 0.90 1.11 0.78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5.3.3-2b 2019 年 11 月水质质量现状调查结果与统计 检 测 项 目 原始编号 铅 (mg/L) 锌 (mg/L) 镉 (mg/L) 汞 (mg/L) 砷 (mg/L) 铬 (mg/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0.012 0.006 0.012 0.011 0.009 0.012 0.016 0.014 0.014 0.011 0.012 0.012 0.013 0.013 0.012 0.009 0.010 0.009 0.015 0.012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2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2 0.008 0.008 0.007 0.007 0.007 0.008 0.008 0.009 0.009 0.009 0.009 0.013 0.015 0.015 0.015 0.014 0.015 0.016 0.017 0.016 注:“ND”表示未检出。 173 挥发性酚 (以苯酚计) (mg/L) ND ND ND ND 0.006 ND ND ND ND 0.006 0.006 ND 0.007 0.006 ND 0.006 ND ND ND ND 总有机碳 (mg/L) BOD5 (mg/L) 2.45 2.32 2.38 2.61 2.72 2.39 2.52 2.54 2.61 2.95 2.69 2.57 2.62 2.49 2.48 2.56 2.63 2.53 2.63 2.63 1.35 1.68 1.31 1.72 2.54 1.56 1.31 1.97 1.56 1.17 0.98 0.90 1.97 2.22 1.46 2.63 3.86 1.23 1.48 1.2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3.3.2. 海水水质现状评价 (1)水质单因子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质量评价,标准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S i, j Ci, j Ci,s 式中,Si, j —— 第 i 站评价因子 j 的标准指数;Ci, j —— 第 i 站评价因子 j 的测量值;Ci, s —— 评价因子 j 的评价标准值。 海水 pH 值的评价,由于其评价标准是一范围值而不是确定的某一个数值, 标准指数用下式计算: 7.0 pHj PpH,j= 7.0 pHsl pH j≤ 7.0 pHj 7.0 PpH,j= pHsu 7.0 pH j≥ 7.0 式中:pHj—j 点 pH 值;pHsl—水质标准规定的 pH 下限;pHsu—水质标准 规定的 pH 上限。 DO 评价指数按下式如下: PDO DO f DO DO f DOs DO≥DOs DO DOs DO<DOs PDO 10 9 其中 DO f 468 (31.6 T ) DO——溶解氧的实测浓度,DOf——饱和溶解氧的浓度, 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值,T——水温(℃)。 (2)评价标准 以《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作为评价标准,对调查海域的海水环 境质量进行评价。具体评价类别的选择,参照各调查站位在《河北省海洋功能区 划(2011-2020)》中所处功能区的海洋环境保护要求确定。 本项目监测点位分布“北戴河旅游休闲娱乐区”、“洋河口至新开口农渔业区” 和“秦皇岛港口航运区”。执行标准分别为一类海水水质和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调 17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查站位执行标准见表 5.3.3-3。调查项目的海水水质标准值摘录于表 5.3.2-3 中。 表 5.3.3-3 序 号 功能区名称 2 北戴河旅游休 闲娱乐区 洋河口至新开 口农渔业区 3 秦皇岛港口航 运区 1 功能区 类型 旅游休闲 娱乐区 农渔业区 港口航运 区 调查站位执行标准 对应的调 海洋环境保护管理要求 查站位 1-10、13、 执行一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海洋沉 14、17、18 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11、12、15、 执行不劣于二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 16、19、20 一类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港池区执行不劣于四类海水水质质量 标准、不劣于三类海洋沉积物和海洋 生物质量标准,航道、锚地区执行不 劣于三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不劣于 4 二类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标 准,其他港用水域执行不劣于二类海 水水质质量标准、一类海洋沉积物和 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水质评 价标准 一 二 二 (3)评价结果 列表给出评价结果及超标率的统计。根据评价模式并结合各测站执行的海水 水质标准,各测站主要污染因子标准指数评价结果见表 5.3.3-4。 评价结果显示:评价海域各监测因子中,大部分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中的第一类水质标准的要求,仅磷酸盐 2 个站位(5、20)超 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率为 10%,但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项目各调查站位 各评价因子基本能够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海洋环境保护管理要求。 175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5.3.3-4 站号 1 2 pH值 0.89 0.92 COD 0.43 0.47 3 0.93 0.56 4 0.94 0.64 5 0.94 0.39 6 0.94 0.39 7 0.94 0.56 8 0.95 0.66 DO 2019 年 11 月水质质量现状评价指数统计 磷酸盐 - 油类 - 无机氮 0.41 0.41 汞 - 砷 0.05 0.05 铜 - 铅 - 镉 - 锌 0.6 0.3 9 0.96 0.60 10 11 12 0.96 0.96 0.96 0.64 0.56 0.47 13 0.96 0.64 14 0.96 0.64 15 0.96 0.64 16 0.96 0.60 17 0.96 0.31 18 0.96 0.45 19 0.96 0.56 20 0.97 0.39 0.35 0.32 0.53 0.43 0.46 0.25 0.25 0.15 0.24 0.23 0.35 0.46 0.15 0.19 0.33 0.37 0.29 0.32 0.40 0.40 最大值 0.97 0.66 0.53 1.13 - 0.65 - 0.1 - - - 0.8 最小值 0.89 0.31 0.15 - - 0.27 - 0.05 - - - 0.3 超标率% 0% 0% 0% 10% - - 0.62 - 0.05 - - - 0.6 0.73 - 0.52 - 0.05 - - - 0.55 1.07 - 0.53 - 0.05 - - - 0.45 - - 0.65 - 0.05 - - - 0.6 - - 0.62 - 0.05 - - - 0.8 0.80 - 0.35 - 0.05 - - - 0.7 - - 0.46 - 0.05 - - - 0.7 - - 0.39 0.62 0.53 - 0.05 0.05 0.1 - - - 0.55 0.6 0.6 - - 0.53 - 0.05 - - - 0.65 - - 0.45 - 0.05 - - - 0.65 - - 0.42 - 0.05 - - - 0.6 - - 0.34 - 0.05 - - - 0.45 - - 0.42 - 0.05 - - - 0.5 - - 0.28 - 0.05 - - - 0.45 0.67 - 0.27 - 0.05 - - - 0.75 1.13 - 0.35 - 0.1 - - - 0.6 0% 176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3.4. 2020 年 4 月海水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 2020 年 4 月,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资源环境勘察院在项目附近海域进行了 海水水质调查,调查站位见下表所示。(见表 5.3.4-1,图 5.3.4-1)。 表 5.3.4-1 环境现状监测站位表 站位 经度 纬度 监测项目 1 119.6059053 39.90324985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渔业资源 2 119.6115901 39.88617016 水质、沉积物、渔业资源 3 119.6181133 39.86557079 水质、生态、生物质量、渔业资源 4 119.58613788 39.875029334 水质、渔业资源 5 119.569513 39.91732608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6 119.5731179 39.90942966 水质、渔业资源 7 119.5763795 39.89638339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8 119.5803277 39.88591205 水质、沉积物、生态、渔业资源 9 119.5641915 39.91852771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10 119.5674531 39.9123479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11 119.569513 39.9025632 水质、渔业资源 12 119.5741479 39.88728534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渔业资源 13 119.5638219 39.90060688 水质、渔业资源 14 119.5545522 39.89374042 水质、渔业资源 15 119.5682851 39.87005115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16 119.5418493 39.88670231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17 119.5476857 39.86713291 水质、渔业资源 18 119.5566121 39.84790684 水质、生态、生物质量 19 119.5274297 39.8578632 水质、沉积物、渔业资源 20 119.5332662 39.84035374 水质、沉积物、生态、生物质量 C1 119.5381204 39.8936153 潮间带 C2 119.5518104 39.90258461 潮间带 C3 119.5241944 39.87217909 潮间带 17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工程位置 图 5.3.4-1 环境现状监测站位图 178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3.4.1. 海水水质现状调查 (1)调查因子 水温、盐度、pH 值、悬浮物、DO、COD、无机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 氨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重金属(As、Hg、Cu、Pb、Zn、Cd、Cr),共 计 18 项。 (2)调查、分析方法 所 有 样 品 的 采 集 、 保 存 、 运 输 和 分 析 均 按 照 《 海 洋 监 测 规 范 》 ( GB 17378.4-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GB12763.1-2007)的要求执行。 (3)监测结果 2020 年 4 月水质调查结果见表 5.3.4-2 所示。 179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5.3.4-2a 2020 年 4 月水质质量现状调查结果与统计(涨潮) 序号 pH 水温 (℃) 盐度 (‰) (mg/L) CODMn 悬浮物 (mg/L) 活性磷酸盐 (mg/L) 硝酸盐氮 (mg/L) 亚硝酸盐氮 (mg/L) 氨氮 (mg/L) 铜 (mg/L) 锌 (mg/L) 铅 (mg/L) 镉 (mg/L) 铬 (mg/L) 汞 (mg/L) 砷 (mg/L) 溶解氧 (mg/L) 油类 (mg/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04 8.11 8.18 8.20 8.26 8.18 8.18 8.19 8.25 8.15 8.19 8.21 8.23 8.21 8.23 8.25 8.23 8.25 8.25 8.25 10.0 9.3 8.9 9.5 11.2 11.3 9.9 9.7 11.2 11.3 11.0 9.8 11.1 10.9 9.5 10.8 9.7 9.7 10.2 10.0 31.694 31.837 31.976 31.878 26.984 30.702 31.783 31.827 27.689 31.135 30.364 31.757 29.825 31.465 31.967 31.726 31.789 31.801 31.757 31.764 1.52 1.48 1.48 1.48 1.56 1.48 1.64 1.40 1.56 1.48 1.44 1.40 1.64 1.48 1.40 1.31 1.48 1.31 2.22 1.31 18.5 32.0 16.0 21.0 23.0 17.0 22.0 13.0 19.5 25.8 33.5 26.5 16.5 19.0 12.5 13.5 11.0 21.5 27.5 15.8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0.580 ND ND 0.388 0.503 0.152 0.423 0.061 0.485 0.281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0.006 ND ND ND 0.006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0.058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0.011 0.010 0.007 0.008 0.008 0.008 0.010 0.009 0.008 0.009 0.009 0.008 0.007 0.007 0.006 0.006 0.005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9.11 10.01 9.11 9.52 11.08 9.03 8.86 9.36 11.74 8.90 9.77 9.03 9.28 9.36 9.36 7.47 9.11 9.36 9.19 9.40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0.102 ND 0.126 ND 0.113 0.052 0.063 ND ND ND 0.073 ND 0.052 0.102 0.068 ND 注:“ND”表示未检出。 180 ND 0.008 0.009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5.3.4-2b 序号 pH 水温 (℃) 盐度 (‰) CODMn (mg/L) 悬浮物 (mg/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23 8.23 8.26 8.22 8.31 8.24 8.23 8.25 8.30 8.22 8.22 8.22 8.23 8.22 8.24 8.26 8.24 8.25 8.24 8.26 9.8 9.2 8.7 9.4 11.1 11.1 9.8 9.5 11.1 11.2 10.9 9.7 10.9 10.8 9.4 10.7 9.6 9.6 10.1 9.8 31.779 31.835 31.924 31.856 26.605 30.605 31.787 31.852 27.052 30.119 30.625 31.756 29.892 31.565 31.814 31.678 31.758 31.744 31.738 31.749 2.01 1.72 1.72 1.81 1.56 1.48 1.40 1.40 1.64 1.56 1.48 1.40 1.48 1.31 1.31 1.48 1.40 1.31 1.23 1.31 14.5 19.5 21.0 15.0 21.5 21.0 17.0 18.5 17.5 15.8 24.0 24.0 21.0 18.0 19.5 13.5 20.5 13.0 29.0 19.8 2020 年 4 月水质现状调查结果与统计(落潮) 活性磷酸盐 硝酸盐氮 亚硝酸盐氮 氨氮 (以 P 计) (以 N 计) (以 N 计) (以 N 计) (mg/L) (mg/L) (mg/L) (mg/L)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0.568 ND ND ND 0.475 0.174 0.318 0.077 0.489 0.105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0.012 0.008 ND ND 0.010 ND ND ND 0.006 ND ND ND ND ND ND ND 0.052 ND ND ND 0.116 ND ND ND 0.116 0.055 0.071 0.108 0.071 0.073 0.071 0.058 0.245 ND ND ND 注:“ND”表示未检出。 181 油类 铜 (mg/L) 锌 (mg/L) 铅 (mg/L) 镉 (mg/L) 铬 (mg/L) 汞 (mg/L) 砷 (mg/L) 溶解氧 (mg/L) (以 oil 计)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0.006 0.008 0.010 0.006 0.005 0.008 0.007 0.009 0.006 0.008 0.006 0.008 0.006 0.006 0.008 0.006 0.006 0.008 0.009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8.21 7.88 8.04 8.13 8.29 8.21 8.13 8.04 8.62 8.04 7.88 7.80 8.29 8.29 7.55 7.96 8.21 8.04 7.63 8.21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mg/L)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3.4.2. 海水水质现状评价 (1)评价因子 pH 值、DO、COD、无机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活性磷酸盐、 石油类、铜、锌、铅、镉、铬、汞、砷。 (2)水质单因子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质量评价,标准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S i, j Ci, j Ci,s 式中,Si, j —— 第 i 站评价因子 j 的标准指数;Ci, j —— 第 i 站评价因子 j 的测量值;Ci, s —— 评价因子 j 的评价标准值。 海水 pH 值的评价,由于其评价标准是一范围值而不是确定的某一个数值, 标准指数用下式计算: 7.0 pHj PpH,j= 7.0 pHsl pH j≤ 7.0 pHj 7.0 PpH,j= pHsu 7.0 pH j≥ 7.0 式中:pHj—j 点 pH 值;pHsl—水质标准规定的 pH 下限;pHsu—水质标准 规定的 pH 上限。 DO 评价指数按下式如下: PDO DO f DO DO f DOs DO≥DOs DO DOs DO<DOs PDO 10 9 其中 DO f 468 (31.6 T ) DO——溶解氧的实测浓度,DOf——饱和溶解氧的浓度, 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值,T——水温(℃)。 (3)评价标准 以《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作为评价标准,对调查海域的海水环 境质量进行评价。具体评价类别的选择,参照各调查站位在《河北省海洋功能区 182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划(2011-2020)》中所处功能区的海洋环境保护要求确定。 本项目监测点位分布“北戴河旅游休闲娱乐区”、“秦皇岛港口航运区”。执行 标准分别为一类海水水质、三类海水水质标准。调查站位执行标准见表 5.3.4-3。 调查项目的海水水质标准值摘录于表 5.3.2-3 中。 表 5.3.4-3 序 号 功能区名称 1 北戴河旅游休 闲娱乐区 功能区 类型 旅游休闲 娱乐区 2 秦皇岛港口航 运区 港口航运 区 海水水质调查站位执行标准 对应的调 查站位 4、5、6、8-20 1、2、3、7 海洋环境保护管理要求 执行一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海洋沉 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港池区执行不劣于四类海水水质质量 标准、不劣于三类海洋沉积物和海洋 生物质量标准,航道、锚地区执行不 劣于三类海水水质质量标准、不劣于 二类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标 准,其他港用水域执行不劣于二类海 水水质质量标准、一类海洋沉积物和 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水质评 价标准 一 三类 (4)评价结果 列表给出评价结果及超标率的统计。根据评价模式并结合各测站执行的海水 水质标准,各测站主要污染因子标准指数评价结果见表 5.3.4-4。 评价结果显示:评价海域涨落潮期,评价因子中的 pH、活性磷酸盐、铜、 锌、铅、镉、铬、汞、砷、DO、石油类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中的第一类水质标准的要求。 涨潮期 COD 有 1 个站位(19)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率为 5%,但满 足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有 7 个站位(5、8、9、10、11、13、14)超一 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率为 35%;有 2 个站位(5、9)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落潮期 COD 有 1 个站位(1)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率为 5%,但满足 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有 6 个站位(5、9、10、11、13、17)超一类海水 水质标准,超标率为 30%;有 3 个站位(5、9、13)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除 COD 和无机氮外,其他各调查站位各评价因子基本能够满足所在海洋功 能区的海洋环境保护管理要求。无机氮超标点位主要在河口区域,原因可能是河 口入海携带的陆源污染造成的。 183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5.3.4-4a 序号 pH CO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超标率% 0.69 0.74 0.79 0.80 0.84 0.79 0.79 0.79 0.83 0.77 0.79 0.81 0.82 0.81 0.82 0.83 0.82 0.83 0.83 0.83 0% 0.76 0.74 0.74 0.74 0.78 0.74 0.82 0.70 0.78 0.74 0.72 0.70 0.82 0.74 0.70 0.66 0.74 0.66 1.11 0.66 5% 活性磷酸盐 无机氮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 0.29 3.41 0.03 0.63 1.94 3.08 1.05 2.43 0.31 2.43 1.41 0.37 0.26 0.51 0.34 35% 2020 年 4 月水质质量现状评价指数统计(涨潮) 铜 锌 铅 镉 铬 汞 砷 DO 石油类 - - - - 0.22 0.20 0.14 0.16 0.16 0.16 0.20 0.18 0.16 0.18 0.18 0.16 0.14 0.14 0.12 0.12 0.10 0.16 0.18 0% - - 0.41 0.26 0.44 0.35 0.03 0.38 0.46 0.37 0.16 0.41 0.24 0.43 0.34 0.33 0.38 0.71 0.42 0.37 0.39 0.35 - 18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5.3.4-4b 序号 pH CO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超标率% 0.82 0.82 0.84 0.81 0.87 0.83 0.82 0.83 0.87 0.81 0.81 0.81 0.82 0.81 0.83 0.84 0.83 0.83 0.83 0.84 0% 1.01 0.86 0.86 0.91 0.78 0.74 0.70 0.70 0.82 0.78 0.74 0.70 0.74 0.66 0.66 0.74 0.70 0.66 0.62 0.66 5% 活性磷酸 盐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67 0% 2020 年 4 月水质质量现状评价指数统计(落潮) 无机氮 铜 锌 铅 镉 铬 汞 砷 DO 石油类 0.26 3.48 0.04 3.01 1.15 1.95 0.93 2.83 0.89 0.36 0.29 1.23 30% - - - - 0.12 0.16 0.20 0.12 0.10 0.16 0.14 0.18 0.12 0.16 0.12 0.16 0.12 0.12 0.16 0.12 0.12 0.16 0.18 0% - - 0.58 0.66 0.64 0.61 0.54 0.55 0.60 0.62 0.47 0.59 0.62 0.66 0.54 0.55 0.71 0.61 0.59 0.62 0.69 0.58 - 185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3.5. 海水水质环境影响评估 5.3.5.1. 监测资料的收集 为了评估海螺岛围填海前后海域环境变化情况,评估分析项目所在海域海洋 环境变化程度,评估资料按以下原则进行筛选:调查范围围绕评估范围;调查时 间涵盖围填海建设前、建设中和建设后,并尽量代表同一季节(春季、秋季); 调查因子基本全面。 根据海螺岛项目围填海的时空特征,选取 2011 年 3 月、2013 年 5 月和 2020 年 4 月的资料分别作为海螺岛主体工程施工前、施工后的春季监测资料,选取 2012 年 10 月、2016 年 10 月的资料分别作为海螺岛主体工程施工前、后的秋季 监测资料。引用资料概况见表 5.3.5-1,各航次调查站位图见图 5.3.5-1~5.3.5-5。 表 5.3.5-1 季节 调查时间 2011 年 3 月(施工前) 春季 现状资料监测信息 调查单位 水质:20 个 秦皇岛海洋环境监测中 沉积物:12 个 心站 水质:20 个 2013 年 5 月(施工前) 2020 年 4 月(施工后) 2012 年 10 月(施工前) 秋季 调查项目及站位 沉积物:12 个 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资 水质:20 个 源环境勘察院 沉积物:12 个 秦皇岛海洋环境监测中 沉积物:17 个 心站 水质:15 个 水质:17 个 2016 年 10 月(施工后) 沉积物:8 个 186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3.5-1 2011 年 3 月调查站位图 图 5.3.5-2 2012 年 10 月调查站位图 18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3.5-3 2013 年 5 月调查站位图 图 5.3.5-4 2016 年 10 调查站位图 188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3.5-5 5.3.5.2. 2020 年 4 月调查站位图 海水水质影响评估 根据该海域不同监测期监测均值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对比,分析各监测因子在 区域填海施工前、后的数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本次评估对各个监测因子分春、 秋两季分别进行变化分析。 (1)COD 工程海域在各年份的调查中 COD 含量均满足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从 整体变化来看,春季工程海域 COD 含量略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均未超出一类 标准;秋季工程海域施工前 COD 含量较施工后略有下降。 围填海施工前后,工程海域 COD 的含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可知该围填 海项目对该海域 COD 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189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3.5-6a 春季 COD 变化趋势图 图 5.3.5-6b 秋季 COD 变化趋势图 (2)石油类 工程海域各个年份的调查中,石油类含量均符合一类水质标准。整体变化来 看,春季石油类含量呈现为先小幅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而在填海施工之后,石油类的含量已下降并低于围填海施工前的水平。秋季填海 施工前后石油类含量基本一致,无明显变化。从调查结果综合来看,围填海项目 对该海域石油类含量可能存在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暂时性的、可恢复的,并 且 2020 年春季调查显示已恢复至围填海之前的水平。 图 5.3.5-7a 春季石油类变化趋势图 图 5.3.5-7b 秋季石油类变化趋势图 (3)无机氮 工程海域各个年份的调查中,无机氮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春季工 程海域无机氮含量施工前呈稳定趋势,无明显变化,施工后略有升高的趋势,但 均未超出一类标准;秋季工程海域施工后无机氮含量较施工前略有升高,但仍满 足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可知项目施工对该海域无机氮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190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3.5-8a 春季无机氮变化趋势图 图 5.3.5-8b 秋季无机氮变化趋势图 (4)活性磷酸盐 2011 年~2020 年春季工程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呈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除 2011 年(施工前)超出一类水质标准,2013 年(施工前)和 2020 年(施工后) 春季活性磷酸盐均满足一类水质标准的要求,填海施工未对工程海域活性磷酸盐 含量造成影响。2016 年秋季活性磷酸盐含量较 2012 年明显下降,均能满足一类 水质标准的要求。可知项目施工对该海域活性磷酸盐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图 5.3.5-9a 春季活性磷酸盐变化趋势图 图 5.3.5-9b 势图 秋季活性磷酸盐变化趋 (5)汞 2011 年~2016 年春季工程海域汞含量均满足一类水质标准的要求,汞含量呈 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秋季调查海域汞含量也均能满足一类水质标准的要求,施 工后工程海域汞含量较施工前略有升高。从年均值来看,施工前后变化不大,由 此,填海施工未对工程海域汞含量造成明显影响。 191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3.5-10a 春季汞含量变化趋势图 图 5.3.5-10b 秋季汞含量变化趋势图 (6)砷 2011 年~2016 年春季工程海域砷含量均远低于一类水质标准的要求,工程海 域砷含量略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秋季调查海域砷含量也远低于一类水质标准,填 海施工后较施工前有所降低。由此,填海施工未对工程海域砷含量造成明显影响。 图 5.3.5-11a 图 5.3.5-11b 春季砷含量变化趋势图 秋季砷含量变化趋势图 (7)铜 调查海域铜的含量均满足一类标准要求。春季工程海域铜含量整体呈现为先 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能满足一类标准的要求。秋季填海施工前后工程海域铜含 量大体相当。 从调查结果上看,填海施工前后工程海域铜含量无明显变化,填海施工对工 程海域铜含量无明显影响。 192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3.5-12a 春季铜含量变化趋势图 图 5.3.5-12b 秋季铜含量变化趋势图 (8)铅 调查海域铅含量均满足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春季工程海域铅含量略有 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秋季施工前后铅含量略有降低。从调查结果上看,填海施 工前后工程海域铅含量无明显变化,填海施工对工程海域铅含量无明显影响。 图 5.3.5-13a 春季铅含量变化趋势图 图 5.3.5-13b 秋季铅含量变化趋势图 (9)镉 调查海域镉含量均满足一类标准要求。春季工程海域镉含量大体呈现为逐渐 下降的趋势。秋季,工程海域镉含量施工后较施工前略有升高。 从调查结果上看,填海施工前后工程海域镉含量无明显变化,填海施工对工 程海域镉含量无显著影响。 193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3.5-14a 春季镉含量变化趋势图 图 5.3.5-14b 秋季镉含量变化趋势图 (10)锌 春季,工程海域锌含量整体呈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满足一类标准要 求。秋季锌含量施工后低于施工前,施工前满足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施工后满足 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综上,填海施工对工程海域锌含量无显著影响。 图 5.3.5-15a 春季锌含量变化趋势图 5.3.5.3. 图 5.3.5-15b 秋季锌含量变化趋势图 小结 海螺岛填海施工后海域中,除无机氮含量略有上升外,其余所有监测要素的 含量在围填海施工前后几乎无变化。其中,春季 COD 的含量在围填海施工前、 后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秋季施工后略有下降;而石油类、铜、铅含量在春季 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秋季施工前后表现为平稳趋势;汞、镉的含量春季 变化趋势表现为逐渐降低,秋季表现为略有上升的趋势;锌含量春季表现为先上 升后下降的趋势,秋季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砷含量总体较稳定,春秋季均表 现为略有降低的趋势;而活性磷酸盐春秋季均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 综合填海施工前后水质中各污染因子的变化趋势,仅无机氮含量有所升高, 19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其他因子无明显变化,填海施工并不是无机氮含量升高的直接原因,可能还与陆 源污染等有关。可见填海施工过程中对海水水质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施工期结 束后是可接受的。 表 5.3.5-2 围填海施工前后海螺岛海域海水水质变化趋势 春季 秋季 整体 评价要素 略有上升 略有下降 无明显变化 COD 先上升后下降 平稳趋势 无明显变化 石油类、铜、铅 略有上升 略有上升 略有升高 无机氮 逐渐降低 逐渐降低 逐渐降低 活性磷酸盐 逐渐降低 略有上升 无明显变化 汞、镉 先上升后下降 逐渐降低 无明显变化 锌 略有下降 略有下降 无明显变化 砷 5.4. 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本节内容引用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资源环境勘察院于 2020 年 4 月在该海域 的海洋沉积物调查结果。调查站位见图 5.3.4-1 和表 5.3.4-1。 5.4.1. 海洋沉积物现状调查 (1)调查项目 总汞、铜、铅、镉、锌、铬、砷、石油类、硫化物、有机碳。 (2)观测层次 海床表层。 (3)调查时间和频率 一次监测(不分涨、落潮)。 (4)调查结果 2020 年 4 月海洋沉积物调查结果见表 5.4-1。 表 5.4-1 2020 年 4 月调查海域沉积物监测结果 铜 铅 镉 锌 铬 汞 砷 油类 -6 -6 -6 -6 -6 -6 -6 -6 1 30.18 22.64 0.314 81.52 61.30 0.083 11.7 35.35 209.06 1.07 2 20.92 14.20 0.288 56.32 38.14 0.091 10.6 33.43 533.45 0.962 5 28.68 18.76 0.412 75.46 50.36 0.091 9.72 37.48 735.70 1.01 7 18.00 14.62 0.257 54.13 45.15 0.080 9.76 31.39 114.28 0.782 站位 硫化物 总有机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6) 碳(10-2) 195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8 32.03 21.09 0.400 81.46 58.20 0.146 12.0 47.18 11.52 1.40 9 41.25 29.87 0.412 128.47 52.97 0.232 10.6 96.90 723.57 2.10 10 43.05 36.75 0.441 135.26 51.46 0.164 14.1 115.63 763.45 1.79 12 16.99 13.17 0.231 42.66 35.78 0.068 6.59 34.02 197.09 0.598 15 33.09 19.23 0.333 74.89 58.76 0.176 11.8 60.35 381.50 1.40 16 37.95 32.70 0.335 113.23 40.27 0.160 13.1 108.08 511.70 1.87 19 20.41 14.11 0.230 54.27 45.24 0.102 9.79 51.85 24.63 0.949 20 17.99 13.85 0.276 50.82 35.16 0.136 6.95 43.96 629.90 0.772 5.4.2. 海洋沉积物质量现状评价 (1)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Pi = Ci S i 式中:Pi——污染物 i 的污染指数;Ci——污染物 i 的实测值;Si——污染 物 i 的质量标准值。 (2)评价标准 根据各调查站位所处的海洋功能区类型确定执行《海洋沉积物质量》 (GB18668-2002)中的相应标准。 表 5.4.2-1 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评价标准 单位:10-6 污染因子 石油类 Pb Zn Cu Cr Cd 硫化物 有机碳(×10-2) 汞 砷 第一类标准≤ 500 60 150 35 80 0.50 300.0 2.0 0.2 20.0 第二类标准≤ 1000 130 350 100 150 1.50 500.0 3.0 0.5 65.0 第三类标准≤ 1500 250 600 200 270 5.00 600.0 4.0 1.0 93.0 (3)评价结果 列表给出评价结果及超标率的统计。 表 5.4.2-2 2020 年 4 月调查海域沉积物质量现状评价结果与统计 站号 铜 铅 镉 锌 铬 汞 砷 油类 硫化物 总有机碳 1 0.86 0.38 0.63 0.54 0.77 0.42 0.59 0.07 0.70 0.54 2 0.60 0.24 0.58 0.38 0.48 0.46 0.53 0.07 1.78 0.48 5 0.82 0.31 0.82 0.50 0.63 0.46 0.49 0.07 2.45 0.51 7 0.51 0.24 0.51 0.36 0.56 0.40 0.49 0.06 0.38 0.39 8 0.92 0.35 0.80 0.54 0.73 0.73 0.60 0.09 0.04 0.70 9 1.18 0.50 0.82 0.86 0.66 1.16 0.53 0.19 2.41 1.05 10 1.23 0.61 0.88 0.90 0.64 0.82 0.71 0.23 2.54 0.90 12 0.49 0.22 0.46 0.28 0.45 0.34 0.33 0.07 0.66 0.30 15 0.95 0.32 0.67 0.50 0.73 0.88 0.59 0.12 1.27 0.70 196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6 1.08 0.55 0.67 0.75 0.50 0.80 0.66 0.22 1.71 0.94 19 0.58 0.24 0.46 0.36 0.57 0.51 0.49 0.10 0.08 0.47 20 0.51 0.23 0.55 0.34 0.44 0.68 0.35 0.09 2.10 0.39 超标率% 25% 0% 0% 0% 0% 8.3% 0% 0% 58.3% 8.3% 评价结果显示:评价海域各评价因子中,铅、锌、镉、铬、砷、油类等均符 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第一类标准的要求。 铜有 3 个站位(9、10、16)超过一类标准,但符合沉积物质量第二类标准, 超标率为 25%; 汞有 1 个站位(9)超过一类标准,但符合沉积物质量第二类标准,超标率 为 8.3%; 硫化物有 7 个站位(2、5、9、10、15、16、20)超过一类标准,超标率为 58.3%;有 4 个站位(5、9、10、20)超过三类标准; 总有机碳有 1 个站位(9)超过一类标准,但符合沉积物质量第二类标准, 超标率为 8.3%。 调查海域铜、汞、硫化物和总有机碳不满足所在功能区的海洋环境保护管理 要求,其他各调查站位各评价因子均能够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的海洋环境保护管 理要求。 5.5. 海洋生态(包括生物资源)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5.5.1. 调查时间、站位 2019 年 5 月,河北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在本项目附近海域共设置 5 个海 洋生态质量调查站位,如图 5.3.2-1 所示,站位坐标见表 5.3.2-1。 2019 年 11 月,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资源环境勘察院在本项目附近海域共设 置 12 个海洋生态质量调查站位,另设潮间带生物调查站位 2 个断面。如图 5.3.3-1 所示,站位坐标见表 5.3.3-1。 2020 年 4 月,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资源环境勘察院在本项目附近海域共设 置 12 个海洋生态调查站位,另设潮间带生物调查站位 3 个断面。如图 5.3.4-1 所 示,站位坐标见表 5.3.4-1。 19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5.2. 调查内容 2019 年用月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内容包括:叶绿素 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 2019 年 11 月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内容包括:叶绿素 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 2020 年 4 月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内容包括:叶绿素 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 5.5.3. 采样及分析方法 海域生态环境调查项目各类样品的采集与分析均按《海洋监测规范》 (GB17378-2007)、《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2007)进行。其中: 叶绿素 a:叶绿素的水体样品使用孔径 0.65µm 的 GF/F 滤膜过滤水样 200mL, 对折铝箔包裹后-20℃冰箱中保存。叶绿素 a 的测定按照《海洋调查规范》 (GB/T12763.6-2007)的方法,用 90%的丙酮萃取后使用萃取荧光法测定。使用 仪器为特纳生产的 Trilogy 实验室叶绿素荧光仪,直接浓度模式,可直接测定叶 绿素 a 浓度。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的调查方法依照《海洋监测规范》,使用浅水 III 型浮 游生物网自水底至水面拖网采集浮游植物。采集到的浮游植物样品装入标本瓶, 把样品用甲醛溶液固定保存,加入量为样品体积的 5%。浮游植物样品经过静置、 沉淀、浓缩后换入贮存瓶并编号,处理后的样品使用光学显微镜采用个体计数法 进行种类鉴定和数量统计。根据鉴定和计数结果,计算出每一种类的细胞数量, 每一站位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以及所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平均数量等数据。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海洋监 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执行。调查采样使用浅水 I 型网和Ⅱ型网自底至表 垂直拖取。所获样品用 5%的甲醛溶液固定保存。浮游动物样品分析采用个体计 数法和直接称重法(湿重)。浮游动物个体计数:采用浅水 I 型网和Ⅱ型网样品 分别计数,以 ind./m3 为计算单位。浮游动物湿重生物量:采用浅水 I 型网样品, 以 mg/m3 为计算单位。 浅海大型底栖生物:大型底栖动物定量调查采样用 0.05m2 曙光采泥器采集, 198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取样面积为 0.1m2,取样深度为 0~20cm。将采集到的沉积物样倒入网目为 0.5mm 底栖动物分样筛内,提水冲洗掉底泥,挑选出所有生物,装入标本瓶内,放入标 签,用 5%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标本带回实验室分析(包括种类鉴定、称量及 计算等)。具体操作方法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 调查规范》执行。 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潮区划分参照潮汐资料,根据瓦扬(Vaillant,1891)原则, 结合斯蒂芬森(Stephenson1949)原则及生物自然分布,将潮间带划分为高、中、 低三个潮区。设置 3 个断面,每一断面按高、中、低 3 个潮区分别设 3 个取样站 (高潮区 12 站、中潮区 1 站、低潮区 1 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样用 0.25m×0.25m×0.30m 样方框取样。将采集到的沉积物样倒入网目为 0.5mm 底栖 动物分样筛内,提水冲洗掉底泥,挑选出所有生物,装入标本瓶内,放入标签, 用 5%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标本带回实验室分析(包括种类鉴定、称量及计算 等)。具体操作方法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 调查规范》执行。 5.5.4. 评价方法 对浮游生态环境、底栖生态环境和潮间带生态环境,分别计算各站位上各生 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依《近岸海域环境 监测技术规范》(HJ 442-2008)提供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标准(如表 1.3-12 所示),结合生物群落其他特征指数进行综合评价,以说明调查海域生境质量。 各生物群落特征指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1)多样性(Shannon-Weaver)指数: s H ' Pi log 2 Pi i 1 式中:H′——多样性指数; S ——样品中的种类总数; Pi ——第 i 种的个体数(ni)与总个体数(N)的比值(ni/N)。 (2)均匀度(Pielou)指数: J = H′/ Hmax 式中:J——均匀度指数; 199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H′——种类多样性指数值; Hmax——为 log2S,表示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S 为样品中总种类数。 (3)丰富度(Margalef)指数: d = ( S - 1 )/ log2N 式中:d ——丰度指数; S ——样品中的种类总数; N ——样品中的生物个体数。 (4)优势度(Berger-Parker)指数: D =(Nmax/ N)f 式中:D——优势度指数; Nmax ——样品中优势种的个体数; N ——样品中的总个体数。 5.5.5. 海洋生态调查结果 5.5.5.1. 2019 年 5 月 1、叶绿素 a 叶绿素 a 调查结果见表 5.5.5-1。调查海区叶绿素 a 含量在(1.67~5.39)μg/L 之间,平均含量为 3.74μg/L,最高值出现在 8 号站,最低值出现在 10 号站。 表 5.5.5-1 调查海域叶绿素 a 含量 站位 叶绿素 a(μg/L) 1 3.26 2 4.37 8 5.39 9 4.03 10 1.67 最小值 1.67 最大值 5.39 平均值 3.74 2、浮游植物 (1)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 19 属 30 种(见浮游植物种名录),其中硅藻 10 属 17 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 56.7%;甲藻 8 属 12 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 40.0%; 200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针胞藻 1 属 1 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 3.3%。本次调查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 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旋沟藻(Cochlodinium sp.)、微小原 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和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其 中第一优势种为赤潮异弯藻。 表 5.5.5-2 浮游植物名录 序号 种类 拉丁名 备注 1 斯托根管藻 Rhizosolenia stolterfothii 硅藻 2 根管藻 Rhizosolenia spp. 硅藻 3 大洋角管藻 Cerataulina pelagica 硅藻 4 长菱形藻 Nitzschia longissim 硅藻 5 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 closterium 硅藻 6 洛氏菱形藻 Nitzschia lorenziana 硅藻 7 菱形藻 Nitzschia spp. 硅藻 8 柔弱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 硅藻 9 尖刺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硅藻 10 丹麦角毛藻 Chaetoceros danicus 硅藻 11 柔弱角毛藻 Chaetoceros debilis 硅藻 12 角毛藻 Chaetoceros spp. 硅藻 13 圆筛藻 Coscinodiscus spp. 硅藻 14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硅藻 15 短柄曲壳藻 Achnanthes brevipes 硅藻 16 曲舟藻 Pleurosigma spp. 硅藻 17 羽纹藻 Pinnularia spp. 硅藻 18 塔玛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 tamarense 甲藻 19 裸甲藻 Gymnodinium spp. 甲藻 20 原甲藻 Prorocentrum spp. 甲藻 21 微小原甲藻 Prorocentrum minimum 甲藻 22 反曲原甲藻 Prorocentrum sigmoides 甲藻 23 东海原甲藻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甲藻 24 倒卵形鳍藻 Dinophysis fortii 甲藻 25 锥状斯克里普藻 Scrippsiella trochoidea 甲藻 26 螺旋环沟藻 Gyrodinium spirale 甲藻 27 环沟藻 Gyrodiniumspp. 甲藻 28 旋沟藻 Cochlodinium spp. 甲藻 29 春膝沟藻 Gonyaulax verior 甲藻 30 赤潮异弯藻 Heterosigma akashiwo 针胞藻 201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浮游植物数量的平面分布及种类数 调查期间各站间出现的细胞数量差别较大,变化范围在(468~1354)×105 个/m³之间,平均值为 938×105 个/m³。最高值出现在 1 号站,最低值出现在 10 号站。 表 5.5.5-3 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统计表 站位 总细胞数(×105 个/m3) 1 1354 2 916 8 1296 9 656 10 468 最小值 468 最大值 1354 平均值 938 (3)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在 0.94~2.18 之间,平均为 1.40;丰富度 指数在 0.62~2.62 之间,平均值为 1.48;均匀度指数在 0.59~0.88 之间,平均为 0.77。 表 5.5.5-4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指数表 站位 生物多样性指数 丰富度 均匀度 1 0.94 0.62 0.86 2 1.49 1.69 0.68 8 1.34 1.20 0.83 9 2.18 2.62 0.88 10 1.06 1.25 0.59 最小值 0.94 0.62 0.59 最大值 2.18 2.62 0.88 平均值 1.40 1.48 0.77 3、浮游动物 (1)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2019 年 5 月,调查海域共获得浮游动物 19 种,幼虫、幼体 5 种、仔稚鱼 1 种(见浮游动物种名录)。浮游动物中桡足类 12 种,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 48.0%; 十足类、糠虾类、原生动物、毛颚类各 1 种(均占 4%);腔肠动物水母类 3 种 (占 12%);幼虫、幼体 5 种(占 20%);仔稚鱼 1 种(占 4%)。 大型浮游动物(浅水 I 型网样品):共鉴定大型浮游动物 16 种,幼虫、幼 体 3 种、仔稚鱼 1 种(见浮游动物种名录)。其中桡足类 11 种;十足类、糠虾 202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类、原生动物、毛颚类和水母类各 1 种;幼虫、幼体 3 种;仔稚鱼 1 种。 中小型浮游动物(浅水 II 型网样品):共鉴定中小型浮游动物 12 种,幼 虫、幼体 4 种、仔稚鱼 1 种(见浮游动物种名录)。其中桡足类 7 种,水母类 3 种;毛颚类和原生动物各 1 种,幼虫、幼体 4 种、仔稚鱼 1 种。 本次调查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以温带近岸性种类为主,其中大型浮游动物 优势种为夜光虫(Noctilucidae scientillans)和阿利玛幼虫(Zoea larva);中小型 浮 游 动 物 优 势 种 为 克 氏 纺 锤 水 蚤 ( Acartia clausi ) 、 夜 光 虫 ( Noctilucidae scientillans)、 小拟 哲水 蚤 ( Paracalanus parvus )和 短 角长腹 剑水蚤( Oithona brevicornis)。 表 5.5.5-5 浮游动物名录 序号 种类 拉丁文 I 型网 II 型网 1 中华哲水蚤 Calanus sinicus √ √ 2 小拟哲水蚤 Paracalanus parvus √ √ 3 强额拟哲水蚤 P. crassirostris √ √ 4 细巧华哲水蚤 Sinocalanus tenellus √ 5 瘦尾胸刺水蚤 Centropages tenuiremis √ √ 6 墨氏胸刺水蚤 Centropages mcmurrichi √ √ 7 海洋伪镖水蚤 Pseudodiaptomus marinus √ 8 瘦尾简角水蚤 Pontellopsis tenuicauda √ 9 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 pacifica √ 10 克氏纺锤水蚤 Acartia clausi √ 11 汤氏长足水蚤 Calanopia thompsoni √ 12 短角长腹剑水蚤 Oithona brevicornis 13 中国毛虾 Acetes chinensis √ 14 长额刺糠虾 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 √ 15 真囊水母 Euphysora bigelowi √ 16 小介穗水母 Podocoryne minima √ 17 锡兰和平水母 Eirene ceylonensis √ √ 18 夜光虫 Noctilucidae scientillans √ √ 19 强壮箭虫 Sagitta crassa √ √ 20 阿利玛幼虫 Alimama larva √ √ 21 担轮幼虫 Trochophore larva 22 短尾类溞状幼虫 Zoea larva (Brachyura) √ 23 长尾类幼体 Macrura larva √ 203 √ √ √ √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4 多毛类幼虫 Polychaeta larva 25 仔稚鱼 Fish larva √ √ √ (2)浮游动物个体密度与生物量 ①大型浮游动物 调查所得大型浮游动物个体密度变化范围在(2917~9712)个/m³之间,平均 值为 6400.8 个/m³,最大值出现在 9 号站,最小值出现在 10 号站。大型浮游动物 生物量变化范围在(1282.72~2009.01)mg/m³之间,平均值为 1624.07mg/m³,最 大值出现在 1 号站,最小值出现在 9 号站。 表 5.5.5-6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个体密度和生物量(大型浮游动物) 站位 总密度(个/m3) 生物量(mg/m3) 1 7999 2009.01 2 7749 1931.30 8 3627 1442.75 9 9712 1282.72 10 2917 1454.55 最小值 2917 1282.72 最大值 9712 2009.01 平均值 6400.8 1624.07 ②中小型浮游动物 调查所得中小型浮游动物个体密度变化范围在(8236~14577)个/m³之间, 平均值为 10072.6 个/m³,最大值出现在 1 号站,最小值出现在 10 号站。中小型 浮 游 动 物 生 物 量 变 化 范 围 在 ( 1171.87 ~ 2745.90 ) mg/m³ 之 间 , 平 均 值 为 2174.52mg/m³,最大值出现在 10 号站,最小值出现在 9 号站。 表 5.5.5-7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个体密度和生物量(中小型浮游动物) 站位 总密度(个/m3) 生物量(mg/m3) 1 14577 2276.79 2 9585 2670.45 8 9072 2007.58 9 8893 1171.87 10 8236 2745.90 最小值 8236 1171.87 最大值 14577 2745.90 平均值 10072.6 2174.52 (3)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20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①大型浮游动物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大型)生物多样性指数在 0.16~0.65 之间,平均为 0.38; 丰富度指数在 0.49~1.22 之间,平均值为 0.94;均匀度指数在 0.07~0.28 之间, 平均为 0.18。 表 5.5.5-8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指数表(大型) 站位 生物多样性指数 丰富度 均匀度 1# 0.46 1.22 0.18 2# 0.29 1.00 0.12 8# 0.35 0.49 0.22 9# 0.16 0.87 0.07 10# 0.65 1.13 0.28 最小值 0.16 0.49 0.07 最大值 0.65 1.22 0.28 平均值 0.38 0.94 0.18 ②中小型浮游动物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中小型)生物多样性指数在 1.06~1.65 之间,平均为 1.26;丰富度指数在 0.88~1.11 之间,平均值为 1.02;均匀度指数在 0.44~0.69 之间,平均为 0.54。 表 5.5.5-9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指数表(中小型) 站位 多样性指数 丰富度 均匀性 1# 1.06 1.04 0.44 2# 1.16 0.98 0.50 8# 1.38 1.10 0.58 9# 1.07 0.88 0.49 10# 1.65 1.11 0.69 最小值 1.06 0.88 0.44 最大值 1.65 1.11 0.69 平均值 1.26 1.02 0.54 4、底栖生物 (1)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 14 种(见底栖生物种名录),共发现环节动物多毛 类 9 种,占底栖生物发现总种类数的 64.2%;软体动物 2 种(占 14.3%),甲壳 类、棘皮动物和纽形动物各 1 种(均占 7.1%)。优势种为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 205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5.5.5-10 底栖生物种名录 序号 种类 拉丁文 1 双齿围沙蚕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 2 寡鳃齿吻沙蚕 Nephtys oligobranchia Southern 3 异须沙蚕 Nereis heterocirrata Treadwell 4 长吻沙蚕 Glycera chirori Izuka 5 短叶索沙蚕 Lumbrineris latreilli Audouin et M.-Edwards 6 背蚓虫 Notomastus latericeus 7 多眼虫 Polyophthalmus pictus (Dujardin) 8 日本双边帽虫 Amphictene japonica Nilsson 9 膜质伪才女虫 Pseudopoldora kempi (Southern) 10 奇异拟纽虫 Paraneme rtes peregrina Coe 11 沈氏厚蟹 Helice (H.)tridens sheni Sakai 12 扁玉螺 Neverita didyma(RÖding) 13 丽笔核螺 Mitrella bella (Reeve) 14 哈氏刻肋海胆 Temnopleurus hardwickii (Leske) (2)底栖生物密度及生物量分布 调查所得底栖生物个体数量变化范围在(0~300)个/m²之间,平均为 74 个 /m²,最大值在 8 号站,2#站位未采到底栖生物;生物量变化范围在(0~134.942) g/m²之间,平均为 41.855g/m²,最大值在 9 号站。 表 5.5.5-11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站位 密度(个/m2) 生物量(g/m2) 1# 100 64.059 2# 0 0 8# 130 5.139 9# 100 134.942 10# 40 5.137 最小值 0 0 最大值 130 134.942 平均值 74 41.855 (3)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在 0~2.03 之间,平均为 1.16;丰富度指 数在 0~3.04 之间,平均值为 1.56;均匀度指数在 0~0.97 之间,平均为 0.72。 表 5.5.5-12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特征指数表 站位 生物多样性 丰富度 均匀度 1# 1.70 2.17 0.95 2# 0 0 0 8# 1.03 1.17 0.74 9# 2.03 3.04 0.97 206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5.5.2. 10# 1.04 1.44 0.95 最小值 0 0 0 最大值 2.03 3.04 0.97 平均值 1.16 1.56 0.72 2019 年 11 月 1、叶绿素 a 叶绿素 a 调查结果见表 5.5.5-13。调查海区叶绿素 a 含量在(0.458~5.600) μg/L 之间,平均含量为 1.672μg/L,最小值出现在 16 号站,最大值出现在 8 号站。 表 5.5.5-13 调查海域叶绿素 a 含量 站位 叶绿素 a(μg/L) 2 0.679 4 1.820 6 1.200 7 0.916 8 5.600 10 4.340 12 1.260 14 0.916 15 1.260 16 0.458 18 0.916 20 0.695 最小值 0.458 最大值 5.600 平均值 1.672 2、浮游植物 (1)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 32 属 51 种(见浮游植物种名录),其中硅藻 21 属 39 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 76.5%;甲藻 9 属 10 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 19.6%; 针胞藻 2 属 2 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 3.9%。本次调查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 为 刚 毛 根 管 藻 ( Rhizosolenia setigera ) 、 柔 弱 拟 菱 形 藻 ( 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 表 5.5.5-14 浮游植物名录 序号 种类 拉丁文 门类 1 刚毛根管藻 Rhizosolenia setigera 硅藻 20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 透明根管藻 Rhizosolenia hyalina 3 斯托根管藻 Rhizosolenia stollerfothii 4 尖刺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5 柔弱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 6 奇异菱形藻 Nitzschia paradoxa 7 长菱形藻 Nitzschia longissima 8 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 closterium 9 菱形藻 Nitzschia spp. 10 旋链角毛藻 Chaetoceros curvisetus 11 洛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lorenzianus 12 密连角毛藻 Chaetoceros densus 13 卡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castracanei 14 秘鲁角毛藻 Chaetoceros peruvianus 15 聚生角毛藻 Chaetoceros socialis 16 角毛藻 Chaetoceros spp. 17 托氏盒形藻 Biddulphia tuomegi 18 中华盒形藻 Biddulphia sinensis 19 长角盒形藻 Biddulphia longicruris 20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21 冰河拟星杆藻 Asterionllopsis glacialis 22 短角弯角藻 Eucampia zodiacus 23 大洋角管藻 Cerataulina pelagica 24 曲舟藻 Pleurosigma spp. 25 海洋曲舟藻 Pleurosigma pelagicum 26 端尖曲舟藻 Pleurosigma acutum 27 细弱海链藻 Thalassiosira subtilis 28 海链藻 Thalassiosira spp. 29 圆海链藻 Thalassiosira rotula 30 具槽直链藻 Melosira sulcata 31 圆筛藻 Coscinodiscus spp. 32 丹麦细柱藻 Leptocylindrus danicus 33 膜状缪氏藻 Meuniera membranacea 34 舟形藻 Navicula spp. 35 太阳双尾藻 Ditylum sol 36 布氏双尾藻 Ditylum brightwellii 37 细纹三角藻 Triceratium affine 38 羽纹藻 Pinnularia spp. 39 薄壁几内亚藻 Guinardia flaccida 208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40 双鞭藻 Eutreptia spp. 41 春膝沟藻 Gonyaulax verior 42 塔玛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 tamarense 43 叉状角藻 Ceratium furca 44 夜光藻 Noctiluca scintillans 45 血红哈卡藻 Akashiwo sanguinea 46 海洋原甲藻 Prorocentrum marina 47 反曲原甲藻 Prorocentrum sigmoides 48 梨甲藻 Pyrocystis spp. 49 裸甲藻 Gymnodinium spp. 50 赤潮异弯藻 Heterosigma akashiwo 51 古老卡盾藻 Chattonella antiqua 甲藻 针胞藻 (2)浮游植物数量的平面分布及种类数 调查期间各站间出现的细胞数量差别较大,变化范围在(0.51~17.93)×104 个/m³之间,平均值为 4.68×104 个/m³。最高值出现在 10 号站,最低值出现在 7 号站。 表 5.5.5-15 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统计表 站位 总细胞数(×104 个/L) 2 16.97 4 0.90 6 0.60 7 0.51 8 12.81 10 17.93 12 0.65 14 0.95 15 2.76 16 0.55 18 1.02 20 0.53 最小值 0.51 最大值 17.93 平均值 4.68 (3)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在 1.13~2.46 之间,平均为 1.63;最小值 出现 6#站位,最大值出现在 7#站位。丰富度指数在 1.25~3.31 之间,平均值为 209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92;最小值出现 16#站位,最大值出现在 7#站位。均匀度指数在 0.52~0.93 之 间,平均为 0.71;最小值出现 8#站位,最大值出现在 7#站位。 表 5.5.5-16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指数表 站位 多样性指数 丰富度 均匀度 2# 1.88 2.69 0.62 4# 1.54 1.33 0.79 6# 1.13 1.47 0.58 7# 2.46 3.31 0.93 8# 1.45 2.10 0.52 10# 1.52 2.14 0.54 12# 1.64 1.68 0.79 14# 1.78 1.98 0.77 15# 1.37 1.60 0.59 16# 1.50 1.25 0.83 18# 1.60 1.51 0.77 20# 1.73 2.01 0.79 最小值 1.13 1.25 0.52 最大值 2.46 3.31 0.93 平均值 1.63 1.92 0.71 3、浮游动物 (1)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调查海域共获得浮游动物 27 种,幼虫、幼体 4 种(见浮游动物种名录)。 浮游动物中桡足类 18 种,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 58.1%;甲壳类 3 种,占 9.7%; 水母类 3 种(占 9.7%);原生动物、毛颚动物和尾索动物各 1 种(均占 3.2%); 幼虫、幼体 4 种(占 12.9%)。本次调查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以温带近岸性种 类为主,优势种类为夜光虫(Noctilucidae scientillans)、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和桡足类幼体。 表 5.5.5-17 浮游动物名录 序号 种类 拉丁文 1 中华哲水蚤 Calanus sinicus 2 小拟哲水蚤 Paracalanus parvus 3 强额拟哲水蚤 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 4 细巧华哲水蚤 Sinocalanus tenellus 5 海洋伪镖水蚤 Pseudodiaptomus marinus 6 汤氏长足水蚤 Calanopia thompsoni 7 双毛纺锤水蚤 Acartia bifilosa 210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8 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 pacifica 9 克氏纺锤水蚤 Acartia clause 10 拟长腹剑水蚤 Oithona similis 11 大同长腹剑水蚤 Oithona similis Claus 12 近缘大眼剑水蚤 Corycaeus affinis 13 瘦尾胸刺水蚤 Centropages tenuiremis 14 墨氏胸刺水蚤 Centropages mcmurrichi 15 太平洋真宽水蚤 Eurytemora pacifica 16 真刺唇角水蚤 Labibocera euchaeta 17 挪威小毛猛水蚤 Microsetella norvegica 18 小毛猛水蚤 Microsetella norvegica 19 钩虾 Gammarus sp. 20 三叶针尾涟虫 Diastylis tricincta 21 细长脚(虫戎) Parathemisto gaudichaudi 22 夜光虫 Noctilucidae scientillans 23 强壮箭虫 Sagitta crassa 24 异体住囊虫 Oikopleura dioica 25 瓜水母 Beroe cucumis 26 薮枝螅水母 Obelia spp. 27 八蕊水母 Eutima gegenbuuri 28 担轮幼虫 Trochophore larva 29 多毛类幼体 Polychaeta larva 30 桡足类无节幼虫 Nauplius larva (Copepoda) 31 桡足类幼体 Copepoda larva (2)浮游动物个体密度与生物量 调查所得浮游动物个体密度变化范围在(155~32759)个/m³之间,平均值 为 6272 个/m³,最大值出现在 20 号站,最小值出现在 8 号站。浮游动物生物量 变化范围在(164.51~1696.43)mg/m³之间,平均值为 705.25mg/m³,最大值出 现在 14 号站,最小值出现在 8 号站。 表 5.5.5-18 站位 2 4 6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个体密度和生物量 个体密度 (个/m3) 4196 544 738 211 生物量 (mg/m3) 957.78 314.30 240.3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7 8 10 12 14 15 16 18 20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730 155 1926 1014 733 15492 2183 14794 32759 155 32759 6272 264.74 164.51 577.06 529.15 1696.43 1176.34 297.77 636.18 1608.37 164.51 1696.43 705.25 (3)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指数见表 5.5.5-19。 表 5.5.5-19 站位 2# 4# 6# 7# 8# 10# 12# 14# 15# 16# 18# 20#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指数表 多样性指数 2.14 2.23 1.94 1.97 1.65 2.10 1.95 1.70 1.96 1.89 1.91 0.25 0.25 2.23 1.81 丰富度 2.04 1.75 1.51 2.12 1.39 2.25 1.73 1.22 2.07 1.82 1.77 1.73 1.22 2.25 1.78 均匀度 0.74 0.90 0.81 0.73 0.79 0.73 0.76 0.77 0.64 0.70 0.66 0.09 0.09 0.90 0.69 由表 5.5.5-18 可知,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在 0.25~2.23 之间, 平均为 1.81;最小值出现 20#站位,最大值出现在 4#站位。丰富度指数在 1.22~ 2.25 之间,平均值为 1.78;最小值出现 14#站位,最大值出现在 10#站位。均匀 度指数在 0.09~0.90 之间,平均为 0.69;最小值出现 20#站位,最大值出现在 4# 站位。 4、底栖生物 (1)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 23 种(见底栖生物种名录),共发现环节动物多毛 类 9 种,占底栖生物发现总种类数的 39.1%;软体动物 6 种占底栖生物发现总种 类数的 26.1%;棘皮动物动物 2 种,占底栖生物发现总种类数的 8.7%;甲壳类 3 212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种(占 13.0%);螠虫动物、星虫动物和腕足动物各 1 种(各 4.3%)。优势种 为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 表 5.5.5-20 底栖生物种名录 序号 种类 拉丁文 1 异须沙蚕 Nereis heterocirrata Treadwell 2 长吻沙蚕 Glycera chirori Izuka 3 日本角吻沙蚕 Goniada japonica Izuka 4 不倒翁虫 Sternaspis sculata(Renier) 5 角海蛹 Ophelina acuminate öersted 6 胶管虫 Myxicola infundibulum Renier 7 背蚓虫 Notomastus latericeus Sars 8 覆瓦哈磷虫 Harmothoë imbricata (Linnaeus) 9 小头虫 Capitella capitata (Fabricius) 10 哈氏美人虾 Callianassa harmandi 11 沈氏厚蟹 Helice (H.)tridens sheni Sakai 12 日本浪漂水虱(甲壳) Cirolana japonensis 13 螠虫 Echiura sp. 14 裸体方格星虫 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 15 鸭嘴海豆芽(腕足) Lingula anatina Lamarck 16 哈氏刻肋海胆 Temnopleurus hardwickii (Leske) 18 日本倍棘蛇尾(棘皮) Amphioplus japonicus Matsumoto 17 青岛文昌鱼(软体) Bran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 Tchang et Kuo 19 香螺 Neptunea arthritica cumingii Crosse 20 毛蚶 Scapharca subcrenata(Lischke) 21 滑顶薄壳鸟蛤 Fulvia mutica (Reeve) 22 假主棒螺 Crassispira pseudoprinciplis (Yokoyama) 23 小亮樱蛤 Nitidotellina minuta (Lischke) (2)底栖生物密度及生物量分布 调查所得底栖生物个体数量变化范围在(10~320)个/m²之间,平均为 62.5 个/m²,最小值出现在 2 号站位和 8 号站位,最大值在 14 号站位;生物量变化范 围在(0.36~343.33)g/m²之间,平均为 33.38g/m²,最小值出现在 12 号站位, 最大值在 15 号站位。 表 5.5.5-21 站位 2 4 6 7 8 10 12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密度(个/m2) 10 20 40 100 10 30 10 213 生物量(g/m2) 0.38 2.63 0.71 23.51 3.18 1.53 0.36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4 15 16 18 20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320 60 90 20 40 10 320 62.5 14.56 343.33 5.42 2.00 2.93 0.36 343.33 33.38 (3)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特征指数统计见表 5.5.5-22。 表 5.5.5-22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特征指数表 站位 多样性指数 丰富度 均匀度 2# 0 0 0 4# 0.69 1.44 1.00 6# 1.04 1.44 0.95 7# 1.89 2.61 0.97 8# 0 0 0 10# 0 0 0 12# 0 0 0 14# 0.14 0.29 0.20 15# 1.33 1.67 0.96 16# 1.00 0.91 0.91 18# 0.69 1.44 1.00 20# 1.39 2.16 1.00 最小值 0 0 0 最大值 1.89 2.61 1.00 平均值 0.68 1.00 0.58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范围在 0~1.89 之间,平均为 0.68;丰富 度指数范围在 0~2.61 之间,平均值为 1.00;均匀度指数在 0~1 之间,平均为 0.58。 5、潮间带生物 (1)种类组成 共设 2 条潮间带断面 C1、C2,潮间带分高、中、低三个潮区。共鉴定出 4 门 10 种大型潮间带生物。各类群分别是:软体动物 5 种,占总数 50%;节肢动 物 4 种,占总数的 40%;环节动物 1 种,占总数的 10%。 工程附近海域潮间带生物名录详见表 5.5.5-23。 表 5.5.5-23 序号 潮间带生物种名录 种类 1 托氏昌螺 拉丁文 Umbonium thomasi(Crosse) 21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序号 种类 拉丁文 2 红线黎明蟹 Matuta planipes Fabricius 3 江户明樱蛤 Moerella jedoensis Lischke 4 沈氏厚蟹 Helice(H.)tridens sheni Sakai 5 虹彩明樱蛤 Moerella iridescens(Benson) 6 长吻沙蚕 Glycera chirori Izuka 7 隆线拳蟹 Philyra caninata Bell 8 秀丽织纹螺 Nassarius festiva(Powys) 9 长足蛏 Solen gouldei Conrad 10 哈氏美人虾 Callianassa harmandi (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组成及分布 潮间带生物生态调查 C1 的平均生物量为 4.708g/m2,平均栖息密度为 9.3 个 /m2;C2 断面的平均生物量为 5.34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 12.7 个/m2。 (3)潮间带生物综合性指数分析 潮间带生物综合性指数分析结果见表 5.5.5-24。 表 5.5.5-24 断面 C1 种类数 潮区 栖息密度 2 生物量(g/m2) 多样性 均匀度 指数 H′ J 丰度 d (种) (个/m ) 高潮区 1 8 3.752 0 0 0 中潮区 2 8 2.456 1.00 1.00 1.00 低潮区 2 12 7.916 0.92 0.92 0.63 9.3 4.708 0.64 0.64 0.54 平均值 C2 各采样站位潮间带生物生态学参数 高潮区 2 14 7.060 0.97 0.97 0.43 中潮区 1 12 4.224 0 0 0 低潮区 2 12 4.758 0.92 0.92 0.63 平均值 12.7 5.347 0.63 0.63 0.35 2 断面平均值 11 5.028 0.64 0.64 0.45 6、小结 本次秋季调查中,叶绿素 a 含量近岸较高,符合渤海秋季叶绿素 a 含量水平。 秋季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一般,丰富度和均匀度较高,说明浮游植物 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正常,但生境质量处于差水平。底栖生物采集到的种类数不 多,生物多样性低,种间均匀度也较低,底栖生物生境质量等级较差。调查断面 采集到的潮间带生物种类较少,平均生物量较低,生物多样性指数也较低。 215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5.5.3. 2020 年 4 月 1、叶绿素 a 叶绿素 a 调查结果见表 5.5.5-24。调查海区叶绿素 a 含量在(0.679~2.58)μg/L 之间,平均含量为 1.571μg/L,最小值出现在 3 号站,最大值出现在 9 号站。 表 5.5.5-24 调查海域叶绿素 a 含量 站位 叶绿素 a(μg/L) 1 1.65 3 0.679 5 2.58 7 1.70 8 1.37 9 2.58 10 1.82 12 0.814 15 1.93 16 1.09 18 1.27 20 1.37 最小值 0.679 最大值 2.58 平均值 1.571 2、浮游植物 (1)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 19 属 60 种(见浮游植物种名录),其中硅藻 39 种, 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 65%;甲藻 19 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 31.7%;金藻 1 属 1 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 1.7%;绿藻 1 属 1 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 1.7%。 本次调查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普蒂双 鞭藻(Eutreptia pertyi)。 表 5.5.5-25 浮游植物名录 序号 种类 拉丁文 1 刚毛根管藻 Rhizosolenia setigera 2 菱形藻 Nitzschia spp. 3 冰河拟星杆藻 Asterionllopsis glacialis 4 曲舟藻 Pleurosigma spp. 5 羽纹藻 Pinnularia spp. 216 门类 硅藻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6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7 冕孢角毛藻 Chaetoceros diadema 8 扭链角毛藻 Chaetoceros tortissimus 9 太阳双尾藻 Ditylum sol 10 笔尖形根管藻 Rhizosolenia styliformis 11 掌状冠盖藻 Stephanopyxis palmeriana 12 丹麦细柱藻 Leptocylindrus danicus 13 菱形海线藻 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14 针杆藻 Synedra spp. 15 蜂腰双壁藻 Diploneis bombus 16 高盒形藻 Biddulphia regia 17 卡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castracanei 18 大洋角管藻 Cerataulina pelagica 19 圆筛藻 Coscinodiscus spp. 20 北方娄氏藻 Lauderia annulata 21 尖刺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pungens 22 长角盒形藻 Biddulphia longicruris 23 斯托根管藻 Rhizosolenia stolterfothii 24 长菱形藻 Nitzschia longissima 25 洛氏菱形藻 Nitzschia lorenziana 26 柔弱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 27 圆海链藻 Thalassiosira rotula 28 双脊角毛藻 Chaetoceros costatus 29 角毛藻 Chaetoceros spp. 30 舟形藻 Navicula spp. 31 诺氏海链藻 Thalassiosira norddenskioldi 32 矮小短棘藻 Detonula pumila 33 海洋曲舟藻 Pleurosigma pelagicum 34 密连角毛藻 Chaetoceros densus 35 旋链角毛藻 Chaetoceros curvisetus 36 圆柱角毛藻 Chaetoceros teres 37 薄壁几内亚藻 Guinardia flaccida 38 厚刺根管藻 Rhizosolenia crassispina 39 奇异菱形藻 Nitzschia paradoxa 40 螺旋环沟藻 Gyrodinium spirale 41 锥状斯克里普藻 Scrippsiella trochoidea 42 塔马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 tamarense 43 海洋原多甲藻 Protoperdinium oceanicum 217 甲藻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44 多边膝沟藻 Gonyaulux polyedra 45 夜光藻 Noctiluca scintillans 46 歧散原多甲藻 Protoperdinium divergens 47 透明原多甲藻 Protoperdinium pellucidum 48 哈曼褐多沟藻 Pheopolykrikos hartmannii 49 链状裸甲藻 Gymnodinium catenatum 50 血红哈卡藻 Akashiwo sanguinea 51 普蒂双鞭藻 Eutreptia pertyi 52 赤潮异弯藻 Heterosigma akashiwo 53 多环旋沟藻 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 54 裸甲藻 Gymnodinium spp. 55 原多甲藻 Protoperidinium spp. 56 微小原甲藻 Prorocentrum minimum 57 钻形膝沟藻 Gonyaulax subulata 58 春膝沟藻 Gonyaulax verior 59 小等刺硅鞭藻 Dictyocha fibula 金藻 60 梨形肾藻 Nepbroselmis pyriformis 绿藻 (2)浮游植物数量的平面分布及种类数 调查期间各站间出现的细胞数量差别较大,变化范围在(172~19321)×102 个/m³之间,平均值为 4422.5×102 个/m³。最高值出现在 9 号站,最低值出现在 3 号站。 表 5.5.5-26 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统计表 站位 总细胞数(×102 个/L) 1 1201 3 172 5 2214 7 5975 8 4547 9 19321 10 6242 12 6099 15 719 16 5485 18 2611 20 1713 最小值 172 最大值 19321 218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4422.5 平均值 (3)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在 1.10~3.49 之间,平均为 2.17;最小值 出现 9 站位,最大值出现在 15 站位。丰富度指数在 0.62~1.30 之间,平均值为 0.89;最小值出现 5 站位,最大值出现在 12 站位。均匀度指数在 0.28~0.91 之 间,平均为 0.54;最小值出现 9 站位,最大值出现 3 站位。 表 5.5.5-27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指数表 站位 多样性指数 丰富度 均匀度 1 2.30 0.71 0.62 3 3.35 0.85 0.91 5 2.38 0.62 0.66 7 1.23 0.63 0.33 8 1.40 0.64 0.38 9 1.10 0.72 0.28 10 1.50 1.14 0.33 12 2.27 1.30 0.48 15 3.49 1.12 0.82 16 1.39 0.84 0.34 18 2.66 1.11 0.61 20 2.99 1.04 0.70 最小值 1.10 0.62 0.28 最大值 3.49 1.30 0.91 平均值 2.17 0.89 0.54 3、浮游动物 (1)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调查海域共获得浮游动物 19 种,幼体 3 种(见浮游动物种名录)。浮游动 物中桡足类 10 种,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 45.5%;水母类 5 种(占 22.7%); 原生类、节肢类、毛颚类和端足类各 1 种(均占 4.5%);幼体 3 种(占 13.6%)。 本次调查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以温带近岸性种类为主,优势种类为夜光虫 (Noctilucidae scientillans)、八斑芮氏水母( Rathkea octopunctata)。 表 5.5.5-28 浮游动物名录 序号 种类 拉丁文 1 小介穗水母 Podocoryne minima 2 八斑芮氏水母 Rathkea octopunctata 3 四手触丝水母 Lovenella assimilis 4 细巧华哲水蚤 Sinocalanus tenellus 219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双毛纺锤水蚤 Acartia bifilosa 6 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 pacifica 7 钩虾 Gammarus sp. 8 强壮箭虫 Sagitta crassa 9 桡足类幼体 Copepoda larva 10 夜光虫 Noctilucidae scientillans 11 薮枝螅水母 Obelia spp. 12 中华哲水蚤 Calanus sinicus 13 小拟哲水蚤 Paracalanus parvus 14 海洋伪镖水蚤 Pseudodiaptomus marinus 15 汤氏长足水蚤 Calanopia thompsoni 16 真刺唇角水蚤 Labibocera euchaeta 17 多毛类幼体 Polychaeta larva 18 三叶针尾涟虫 Diastylis tricincta 19 瘦尾胸刺水蚤 Centropages tenuiremis 20 太平洋真宽水蚤 Eurytemora pacifica 21 锡兰和平水母 Eirene ceylonensis 22 鱼卵 Fish egg (2)浮游动物个体密度与生物量 调查所得浮游动物个体密度变化范围在(198~10446)个/m³之间,平均值 为 2394 个/m³,最大值出现在 3 号站,最小值出现在 9 号站。浮游动物生物量变 化范围在(138~2224)mg/m³之间,平均值为 845.67mg/m³,最大值出现在 16 号站,最小值出现在 15 号站。 表 5.5.5-29 站位 1 3 5 7 8 9 10 12 15 16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个体密度和生物量 个体密度 (个/m3) 1384 10446 815 947 356 198 2588 1573 660 4354 220 生物量 (mg/m3) 485 1340 1865 213 278 743 1020 424 138 222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8 20 2412 2997 583 835 最小值 198 138 最大值 10446 2224 平均值 2394 845.67 (3)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指数见表 5.5.5-30。 表 5.5.5-30 站位 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指数表 1 3 5 7 8 9 10 12 15 16 18 20 最小值 多样性指数 0.52 0.31 1.63 1.59 1.72 1.72 1.42 1.02 1.46 1.04 1.22 1.32 0.31 丰富度 0.77 0.82 0.83 1.11 0.94 0.52 0.62 0.94 1.07 0.41 0.89 0.78 0.41 均匀度 0.16 0.09 0.51 0.44 0.54 0.74 0.47 0.30 0.42 0.40 0.35 0.40 0.09 最大值 1.72 1.11 0.74 平均值 1.25 0.81 0.40 由表 5.5.5-30 可知,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在 0.31~1.72 之间, 平均为 1.25;最小值出现 3 站位,最大值出现在 8 和 9 站位。丰富度指数在 0.41~ 1.11 之间,平均值为 0.81;最小值出现 16 站位,最大值出现在 7 站位。均匀度 指数在 0.09~0.74 之间,平均为 0.40;最小值出现 3 站位,最大值出现在 9 站位。 4、底栖生物 (1)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 12 种(见底栖生物种名录),共发现环节动物多毛 类 5 种,占底栖生物发现总种类数的 41.7%;软体动物 3 种,占底栖生物发现总 种类数的 25%;节肢动物 3 种,占底栖生物发现总种类数的 25%;棘皮动物 1 种,占底栖生物发现总种类数的 8.3%。优势种为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 (Fabricius))。 表 5.5.5-31 底栖生物种名录 序号 种类 拉丁文 1 长吻沙蚕 Glycera chirori Izuka 2 日本双边帽虫 Amphictene japonica 221 Nilsson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3 假主棒螺 Crassispira pseudoprinciplis (Yokoyama) 4 全刺沙蚕 Nectoneanthes oxypoda (Marenzeller) 5 小头虫 Capitella capitata (Fabricius) 6 菲律宾蛤仔 7 裸盲蟹 Typhlocarcinus nudus Stimpson 8 异白樱蛤 Macoma incongrua (Martens) 9 日本沙钩虾 Byblis japonicus Dahl 10 日本刺沙蚕 11 口虾蛄 12 棘刺锚参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et Reeve) Neanthes japonica Oratosquilla Protankyra (Izuka) oratoria bidentata (De Haan) (Woodward et Barrett) (2)底栖生物密度及生物量分布 调查所得底栖生物个体数量变化范围在(10~170)个/m²之间,平均为 67 个/m²,最小值出现在 16 号站位,最大值在 7 号站位;生物量变化范围在(0.19~ 416.49)g/m²之间,平均为 53.72g/m²,最小值出现在 16 号站位,最大值在 7 号 站位。 表 5.5.5-32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站位 1 3 5 7 8 9 10 12 15 16 18 20 最小值 密度(个/m2) 30 30 150 170 20 70 160 30 50 10 40 40 10 生物量(g/m2) 4.10 8.51 4.44 416.49 8.74 14.64 14.45 150.10 16.56 0.19 2.82 3.62 0.19 最大值 170 416.49 平均值 67 53.72 (3)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特征指数统计见表 5.5.5-33。 表 5.5.5-33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特征指数表 站位 多样性指数 丰富度 均匀度 1 0.92 0.63 0.92 3 0.92 0.63 0.92 5 0.35 0.26 0.35 7 0.32 0.24 0.32 8 1.00 1.00 1.00 222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9 1.38 0.71 0.87 10 0.70 0.25 0.70 12 0.92 0.63 0.92 15 1.37 0.86 0.86 16 0 0 0 18 0 0 0 20 最小值 0 0 0 0 0 0 最大值 1.38 1 1 平均值 0.66 0.43 0.57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范围在 0~1.38 之间,平均为 0.66;丰富 度指数范围在 0~1 之间,平均值为 0.43;均匀度指数在 0~1 之间,平均为 0.57。 5、潮间带生物 (1)种类组成 在拟建工程附近共设 3 条潮间带断面 C1~C3,潮间带分高、中、低三个潮 区。共鉴定出 3 门 8 种大型潮间带生物。各类群分别是:软体动物 5 种,占总数 62.5%;节肢动物 2 种,占总数的 25%;环节动物 1 种,占总数的 12.5%。该工 程 附 近 海 域 3 条 断 面 潮 间 带 生 物 的 主 要 优 势 种 为 灰 双 齿 蛤 ( Felaniella usta(Gould))。 工程附近海域潮间带生物名录详见表 5.5.5-34。 表 5.5.5-34 潮间带生物种名录 序号 种类 拉丁文 1 托氏昌螺 2 黑荞麦捻螺 Acteon secale (Gould) 3 灰双齿蛤 Felaniella 4 菲律宾蛤仔 5 布尔小笔螺 6 长锥虫 7 黑褐新糠虾 Neomysis 8 日本游泳水虱 Natatolana japonensis Umbonium thomasi usta (Crosse) (Gould)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Adamaas et Reeve) Mitrella burchardi (Dunker) Haploscoloplos elongatus Johnson awatschensis (Brandt) Richardson (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组成及分布 潮间带生物生态调查 C1 断面未监测到生物,平均生物量为 0g/m2,平均栖 息密度为 0 个/m2;C2 断面的平均生物量为 5.74g/m2,平均栖息密度为 94 个/m2; C3 断面的平均生物量为 0.33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 5.40 个/m2。 (3)潮间带生物综合性指数分析 潮间带生物综合性指数分析结果见表 5.5.5-35。 223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5.5.5-35 断面 C1 各采样站位潮间带生物生态学参数 种类数 潮区 栖息密度 多样性 均匀度 指数 H′ J 丰度 d (个/m ) 高潮区 0 0 0 0 0 0 中潮区 0 0 0 0 0 0 低潮区 0 0 0 0 0 0 0 0 0 0 0 高潮区 3 68 2.040 0.49 0.31 0.49 中潮区 2 1.795 7.180 0.05 0.05 0.17 低潮区 2 212 8.004 0.31 0.31 0.17 94 5.74 0.28 0.22 0.28 平均值 C3 生物量(g/m2) (种) 平均值 C2 2 高潮区 1 4 0.052 0.50 0 0 中潮区 2 12 0.204 0.32 0.32 0.63 低潮区 4 0.189 0.756 0.07 0.04 1.07 平均值 5.40 0.337 0.30 0.12 0.57 3 断面平均值 33.13 2.03 0.19 0.11 0.28 5.5.6. 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调查单位为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资源环境勘察院,调查时间为 2019 年 11 月(秋季)和 2020 年 4 月(春季),共设 12 个渔业资源拖网和鱼卵 仔稚鱼站位,见表 5.3.3-1、图 5.3.3-1 和表 5.3.4-1、图 5.3.4-1 所示。 5.5.6.1. 调查因子和方法 (1)调查方法 每网调查的渔获物进行分物种渔获重量和尾数统计。记录网产量,进行主要 物种生物学测定。游泳动物现场采样按照 GB12763.6-2007《海洋调查规范-海 洋生物调查》的有关要求进行。 游泳动物拖网调查使用适合当地的单拖渔船,单拖网囊网目应取选择性低的 网目(网囊部 2a 小于 20mm),每站拖曳 1h 左右(视具体海上作业条件而定), 拖网速度控制在 3kn 为宜。每网调查的渔获物进行分物种渔获重量和尾数统计。 记录网产量,进行主要物种生物学测定。 (2)相对资源量的计算 渔业资源密度计算采用面积法。渔业资源密度计算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 行业标准(SC/T9110-2007),各调查站资源密度(重量和尾数)的计算式为: 22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D=C/q×a 式中:D 为渔业资源密度,单位为,ind/km2 或 kg/km2; C 为平均每小时拖网渔获量,单位为,ind/h 或 kg/h; a 为每小时网具取样面积,单位为 km2/h; q 为网具捕获率,其中,低层鱼类、虾蟹类、头足类 q 取 0.5,近低层鱼类 取 0.4,中上层鱼类取 0.3。 (3)优势种的计算 游泳动物种类优势度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IRI=(N+W)F 式中:N 为某种类尾数占总尾数的百分比;W 为某种类重量占总重量的百 分比;F 为某一种类出现的站次数占调查总站次数的百分比。 一般情况下,IRI 值大于 1000 的种类为优势种,IRI 值在 100~1000 之间为 重要种,IRI 值在 10~100 之间为常见种,IRI 值在 1~10 之间为一般种,IRI 值 在 1 以下为少见种。由此来确定各个种类在生物群落中的重要性。 5.5.6.2. 2019 年 11 月调查结果 1、种类组成 调查海域共捕获游泳动物 13 种(表 5.5.6-1),其中鱼类 5 种,占 38.5%; 甲壳类 5 种,占 38.5%;头足类 3 种,占 23.1%(图 5.5.6-1)。 图 5.5.6-1 调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比例 表 5.5.6-1 调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名录 序号 种名 拉丁名 目 科 1 尖尾鰕虎鱼 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 鲈形目 Perciformes 鰕虎鱼科 Gobiidae 225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Amblychaeturichthys 2 六丝钝尾鰕虎鱼 鰕虎鱼科 Gobiidae 4 鲈鱼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真鲈科 Percichthyidae 5 方氏云鳚 Enedrias fangi 锦鳚科 Pholidae 3 鮻鱼 Liza haematocheila 6 日本褐虾 Crangon hakodatei 褐虾科 Crangonidae 7 中国对虾 Penaeus orientalis 对虾科 Penaeidae 8 脊尾白虾 Exopalaemon carinicauda 9 日本鲟 Charybdis japonica 梭子蟹科 Portunidae 10 三疣梭子蟹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梭子蟹科 Portunidae 11 日本枪乌贼 Loligo japonica 12 长蛸 Octopus variabilis 13 短蛸 Octopus ochellatus hexanema 鲻形目 Mugiliformes 十足目 Decapoda 枪形目 Enoploteuthidae 八碗目 Octopoda 鲻科 Mugilidae 长臂虾科 Palaemonidae 枪乌贼科 Loliginidae 蛸科 Octopodidae 2、生物密度及生物量组成 (1)生物密度组成 由表 5.5.6-2 可以看出,调查海域鱼类平均生物密度为 881.67 ind/h,占 74.2%; 甲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 224.17ind/h,占 18.9%;头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 81.67ind/h, 占 6.9%。 表 5.5.6-2 渔获物生物密度组成(ind/h) 站位 鱼类 甲壳类 头足类 合计 鱼类 甲壳类 头足类 1 788 260 85 1133 69.5% 22.9% 7.5% 6 880 159 73 1112 79.1% 14.3% 6.6% 7 894 198 85 1177 76.0% 16.8% 7.2% 10 874 293 86 1253 69.8% 23.4% 6.9% 11 869 154 98 1121 77.5% 13.7% 8.7% 14 985 281 63 1329 74.1% 21.1% 4.7% 合计 5290 1345 490 7125 74.2% 18.9% 6.9% 平均 881.67 224.17 81.67 1187.50 74.2% 18.9% 6.9% (2)生物量组成 由表 5.5.6-3 可以看出,调查海域鱼类平均生物量为 12.94kg/h,占调查海域 总生物量的 80.8%;甲壳类平均生物量为 2.32 kg /h,占调查海域总生物量的 14.5%;头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 0.75kg/h,占调查海域总生物量的 4.7%。 表 5.5.6-3 渔获物生物量组成(kg/h) 站位 鱼类 甲壳类 头足类 合计 鱼类 甲壳类 头足类 1 11.47 1.57 0.77 13.82 83.0% 11.4% 5.6% 226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6 12.99 1.65 0.85 15.48 83.9% 10.7% 5.5% 7 12.98 1.78 0.67 15.43 84.1% 11.5% 4.3% 10 11.71 2.84 0.77 15.32 76.4% 18.5% 5.0% 11 14.09 2.96 0.86 17.91 78.7% 16.5% 4.8% 14 14.38 3.10 0.57 18.05 79.7% 17.2% 3.1% 合计 77.62 13.91 4.48 96.01 80.8% 14.5% 4.7% 平均 12.94 2.32 0.75 16.00 80.8% 14.5% 4.7% 3、生物密度与生物量分布 本次拖网调查中,站位平均生物密度为 1187.5ind/h,生物密度范围为 1112~ 1329ind/h。生物密度最高值出现在 14 号站位,其次为 10 号站位,为 1253ind/h, 最小值出现在 6 号站位(表 5.5.6-4)。 本次调查中,调查海域平均生物量为 16.00 kg/h,生物量范围为 13.82~18.05 kg/h。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 14 号站位,其次为 11 号站位,为 17.91kg/h。最小值 出现在 1 号站位,生物量为 13.82 kg/h(表 5.5.6-4)。 表 5.5.6-4 渔获物生物密度(ind/h)和生物量(kg/h) 站位 尾数(ind/h) 重量(kg/h) 1 1133 13.82 6 1112 15.48 7 1177 15.43 10 1253 15.32 11 1121 17.91 14 1329 18.05 最小值 1112 13.82 最大值 1329 18.05 平均值 1187.50 16.00 4、优势种与优势度 经计算调查海域的游泳动物优势种有 5 种,分别为六丝钝尾鰕虎鱼 (IRI=8007.1)、尖尾鰕虎鱼(IRI=4916.4)、日本褐虾(IRI=1517.3)、方氏云 鳚(IRI=1452.0)和日本鲟(IRI=1238.6);重要种 4 种,分别为短蛸(IRI=679.2)、 鮻鱼(IRI=656.6)、日本枪乌贼(IRI=356.4)和脊尾白虾(IRI=160.5);常见 种 2 种,分别为三疣梭子蟹(IRI=42.9)和鲈鱼(IRI=31.1);另有 2 种一般种。 表 5.5.6-5 优势种与优势度 种类 尾数百分 比N 重量百分 比W 出现次数 出现频率 IRI 指数 优势度 六丝钝尾鰕虎鱼 42.10% 38.00% 6 100.00% 8007.1 优势种 22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尖尾鰕虎鱼 19.70% 29.50% 6 100.00% 4916.4 优势种 日本褐虾 12.90% 2.30% 6 100.00% 1517.3 优势种 方氏云鳚 10.90% 6.50% 5 83.30% 1452.0 优势种 日本鲟 1.90% 10.50% 6 100.00% 1238.6 优势种 短蛸 4.10% 2.70% 6 100.00% 679.2 重要种 鮻鱼 1.50% 5.10% 6 100.00% 656.6 重要种 日本枪乌贼 2.60% 1.60% 5 83.30% 356.4 重要种 脊尾白虾 3.80% 1.10% 2 33.30% 160.5 重要种 三疣梭子蟹 0.30% 0.60% 3 50.00% 42.9 常见种 鲈鱼 0.10% 1.70% 1 16.70% 31.1 常见种 长蛸 0.20% 0.30% 1 16.70% 8.0 一般种 中国对虾 0.10% 0.00% 2 33.30% 4.3 一般种 5、渔业资源估算 经计算,调查海域渔业平均资源量为 309.59kg/km2(22907.79ind/km2),其 中鱼类平均资源量为 250.22kg/km2 (17021.11ind/km2 ),甲壳类平均资源量为 44.91kg/km2 ( 4306.53ind/km2 ) , 头 足 类 平 均 资 源 量 为 14.46kg/km2 (1580.15ind/km2),具体见表 5.5.6-6~表 5.5.6-7。 表 5.5.6-6 调查海域渔业资源量(ind/km2) 站位 鱼类 甲壳类 头足类 合计 1 15195.93 5013.88 1639.15 21848.97 6 16970.07 3066.18 1407.74 21444.00 7 16645.56 3686.60 1582.63 21914.80 10 16273.18 5455.43 1601.25 23329.86 11 18047.02 3198.21 2035.22 23280.45 14 18994.91 5418.85 1214.90 25628.66 平均 17021.11 4306.53 1580.15 22907.79 合计 102126.67 25839.15 9480.91 137446.73 表 5.5.6-7 调查海域渔业资源量(kg/km2) 站位 鱼类 甲壳类 头足类 合计 1 221.25 30.36 14.84 266.46 6 250.42 31.87 16.32 298.60 7 241.71 33.18 12.40 287.29 10 217.95 52.86 14.40 285.21 11 292.66 61.43 17.86 371.96 14 277.30 59.78 10.95 348.02 平均 250.22 44.91 14.46 309.59 合计 1501.30 269.48 86.77 1857.54 5.5.6.3. 2020 年 4 月调查结果 1、鱼卵、仔鱼 228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020 年 4 月调查期间鱼卵密度为 0.42ind./m3,仔鱼为 4.92nd./m3。鱼卵、仔 鱼平均生物量为 1.25mg/m3。调查海域 12 个站位中,鱼卵仅在 1#、13#和 14#站 位采集到。仔鱼仅 8#站位未采集到,其他站位均有采集。 表 5.5.6-8 调查海域 2020 年 4 月出现的鱼卵、仔鱼密度 鱼卵密度 仔鱼密度 总生物量 ind./m ind./m mg/m3 1 1 4 0.89 2 0 1 0.17 3 0 18 5.29 4 0 5 1.81 6 0 3 0.62 8 0 0 0 11 0 4 0.80 12 0 6 1.44 13 1 3 0.67 14 3 9 2.05 17 0 5 0.99 19 0 1 0.27 平均值 0.42 4.92 1.25 站号 3 3 2、游泳动物 (1)种类组成 调查海域共捕获游泳动物 18 种(表 5.5.6-9),其中鱼类 9 种,占 50%;甲 壳类 6 种,占 33.3%;头足类 3 种,占 16.7%。 表 5.5.6-9 调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名录 序号 种名 拉丁名 1 日本褐虾 Crangon hakodatei rathbun 2 隆线强蟹 Eucrata crenata de Haan 3 日本海马 Hippocampus mohnikei 4 尖海龙 Syngnathus acus 5 口虾姑 Oratosguilla oratoria 6 日本枪乌贼 Loligo japonica 7 短蛸 Octopus ochellatus 8 长蛸 Octopus variabilis 9 裸项栉鰕虎鱼 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 10 尖尾鰕虎鱼 Synechogobius ommaturus 11 中国毛虾 Acetes chinensis 12 方氏云鳚 Enedrias fangi 13 牙鮃 Paralichthys olivaceus 229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4 蓝点马鲛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15 黄鲫 Setipinna taty 16 日本鲟 Charybdis japonica 17 暗纹东方鲀 Takifugu obscurus 18 中国对虾 Penaeus orientalis (2)生物密度及生物量组成 1)生物密度组成 由表 5.5.6-10 可以看出,调查海域鱼类平均生物密度为 751.08ind/h,占 67.47%;甲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 254.75ind/h,占 22.88%;头足类平均生物密度 为 107.42ind/h,占 9.65%。 表 5.5.6-10 渔获物生物密度组成(ind/h) 站位 鱼类 甲壳类 头足类 合计 鱼类 甲壳类 头足类 1 1070 136 48 1254 85.33% 10.85% 3.83% 2 1139 155 26 1320 86.29% 11.74% 1.97 % 3 1025 162 43 1230 83.33% 13.17% 3.50 % 4 919 252 85 1256 73.17% 20.06% 6.77% 6 177 181 0 358 49.44% 50.56% 0.00% 8 938 339 89 1366 68.67% 24.82% 6.52% 11 133 160 2 295 45.08% 54.24% 0.68% 12 853 413 143 1409 60.54% 29.31% 10.15% 13 390 107 410 907 43.00% 11.80% 45.20% 14 705 399 150 1254 56.22% 31.82% 11.96% 17 725 365 161 1251 57.95% 29.18% 12.87% 19 939 388 132 1459 64.36% 26.59% 9.05% 合计 9013 3057 1289 13359 67.47% 22.88% 9.65% 平均 751.08 254.75 107.42 1113.25 67.47% 22.88% 9.65% 2)生物量组成 由表 5.5.6-11 可以看出,调查海域鱼类平均生物量为 9.49kg/h,占调查海域 总生物量的 68.63%;甲壳类平均生物量为 2.29kg /h,占调查海域总生物量的 16.52%;头足类平均生物密度为 2.05kg/h,占调查海域总生物量的 14.85%。 表 5.5.6-11 渔获物生物量组成(kg/h) 站位 鱼类 甲壳类 头足类 合计 鱼类 甲壳类 头足类 1 15.02 1.35 1.63 18 83.44% 7.50% 9.06% 2 14.5 1.15 0.61 16.26 89.18% 7.07% 3.75% 3 12.5 1.4 1.29 15.19 82.29% 9.22% 8.49% 4 12.36 1.86 1.99 16.21 76.25% 11.47% 12.28% 6 2.13 1.02 0 3.15 67.62% 32.38% 0.00% 230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8 12.66 2.27 1.89 16.82 75.27% 13.50% 11.24% 11 2.73 1.12 0.08 3.93 69.47% 28.50% 2.04% 12 10.41 3.58 3.29 17.28 60.24% 20.72% 19.04% 13 3.84 3.27 2.83 9.94 38.63% 32.90% 28.47% 14 7.42 3.62 4.25 15.29 48.53% 23.68% 27.80% 17 8.62 3.27 3.67 15.56 55.40% 21.02% 23.59% 19 11.73 3.52 3.12 18.37 63.85% 19.16% 16.98% 合计 113.92 27.43 24.65 166 68.63% 16.52% 14.85% 平均 9.49 2.29 2.05 13.83 68.63% 16.52% 14.85% (3)生物密度与生物量分布 本次拖网调查中,站位平均生物密度为 1113.25ind/h,生物密度范围为 295~ 1459ind/h。生物密度最高值出现在 19 号站位,其次为 12 号站位,为 1409ind/h, 最小值出现在 11 号站位(表 5.5.6-10)。 本次调查中,调查海域平均生物量为 13.83 kg/h,生物量范围为 3.15~18.37 kg/h。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 19 号站位,其次为 12 号站位,为 17.28kg/h。最小值 出现在 6 号站位,生物量为 3.15kg/h(表 5.5.6-11)。 (4)优势种与优势度 经计算调查海域的游泳动物优势种有 5 种,分别为尖尾鰕虎鱼(IRI=8466.3)、 裸项栉鰕虎鱼(IRI=4470.0)、口虾姑(IRI=2577.2)、日本褐虾(IRI=1422.4) 和短蛸(IRI=1174.6);重要种 2 种,分别为日本枪乌贼(IRI=591.6)、长蛸 (IRI=115.2);常见种 3 种,分别为方氏云鳚(IRI=84.9)、隆线强蟹(IRI=29.6) 和牙鮃(IRI=12.1);另有 7 种一般种和 1 种少见种。 表 5.5.6-12 优势种与优势度 种类 尾数百分比 N 重量百分比 W 出现次数 出现频率 IRI 指数 优势度 尖尾鰕虎鱼 41.22% 43.44% 12 100.00% 8466.3 优势种 裸项栉鰕虎鱼 23.54% 21.16% 12 100.00% 4470.0 优势种 口虾姑 11.24% 14.54% 12 100.00% 2577.2 优势种 日本褐虾 12.99% 1.23% 12 100.00% 1422.4 优势种 短蛸 3.05% 9.77% 11 91.67% 1174.6 优势种 日本枪乌贼 4.05% 3.05% 10 83.33% 591.6 重要种 长蛸 0.28% 2.02% 6 50.00% 115.2 重要种 方氏云鳚 2.45% 2.65% 2 16.67% 84.9 常见种 隆线强蟹 0.31% 0.40% 5 41.67% 29.6 常见种 牙鮃 0.01% 0.71% 2 16.67% 12.1 常见种 中国毛虾 0.47% 0.01% 2 16.67% 8.0 一般种 蓝点马鲛 0.02% 0.37% 2 16.67% 6.5 一般种 231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日本海马 0.10% 0.01% 5 41.67% 4.7 一般种 黄鲫 0.09% 0.34% 1 8.33% 3.6 一般种 中国对虾 0.11% 0.23% 1 8.33% 2.9 一般种 日本鲟 0.03% 0.10% 1 8.33% 1.1 一般种 暗纹东方鲀 0.01% 0.11% 1 8.33% 1.0 一般种 尖海龙 0.01% 0.003% 1 8.33% 0.1 少见种 (5)渔获物幼体比例 鱼类体长范围在 39 mm~216 mm。鱼类幼体占鱼类总数量的比例为 33.60%。 甲壳类体长范围在 25 mm~148 mm。鱼类幼体占鱼类总数量的比例为 22.50%。 头足类体长范围在 41 mm~301 mm。鱼类幼体占鱼类总数量的比例为 47.20%。 (6)渔业资源估算 经计算,调查海域渔业平均资源量为 523.67kg/km2(42152.59ind/km2),其 中鱼类平均资源量为 359.33kg/km2 (28439.23ind/km2 ),甲壳类平均资源量为 86.71kg/km2 ( 9645.97ind/km2 ) , 头 足 类 平 均 资 源 量 为 77.62kg/km2 (4067.40ind/km2)。 5.5.7. 生物体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节内容引用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资源环境勘察院于 2020 年 4 月在该海域 的生物质量调查结果。调查站位见图 5.3.4-1 和表 5.3.4-1。 1、调查内容 调查区域内的双壳类、软体类、甲壳类和鱼类样品中石油烃、铜、铅、镉、 锌、汞、砷共 7 个要素的含量。 2、样品调查采集方法 根据《海洋生物质量监测技术规程》(国家海洋局,2002 年 4 月)和《海 洋调查规范》(GB/T 12763-2007)的相关规定。 3、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对于双壳类采用《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进行评价,鱼类和甲壳类 参照《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中规定的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进 行评价。石油类采用《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进行评价。 表 5.5.7-1 项目 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双壳类) 一类 232 标准值 二类 三类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0.05 0.2 0.1 10 20 0.5 1.0 15 3000 汞(mg/kg)≤ 镉(mg/kg)≤ 铅(mg/kg)≤ 铜(mg/kg)≤ 锌(mg/kg)≤ 铬(mg/kg)≤ 砷(mg/kg)≤ 石油类(mg/kg)≤ 粪大肠菌群数(个/kg) 表 5.5.7-2 生物类别 0.10 2.0 2.0 25 50 2.0 5.0 50 5000 0.30 5.0 6.0 50(牡蛎 100) 100(牡蛎 500) 6.0 8.0 80 - 鱼类、甲壳类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标准(鲜重:mg/kg) Cu 总汞 Pb Cd Zn As Cr 石油烃 甲壳类 0.2 100 2 2 150 8.0 1.5 20 鱼类 0.3 20 2 0.6 40 5.0 1.5 20 附注 砷、铬和石油烃执行《第二 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 报告》中的评价标准,其余 执行《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 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的评 价标准 4、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 5、调查结果 检测结果见表 5.5.7-3。 表 5.5.7-3 编 生物类别 号 (鲜重,μg/g) 1 3 5 7 9 10 12 15 生物质量分析结果 铜 铅 镉 锌 砷 汞 石油烃 双壳类 0.627 0.148 0.323 16.50 1.1320 0.0851 19.78 牡蛎 1.283 0.435 0.898 89.39 1.3570 0.0661 35.51 牡蛎 1.385 0.553 1.132 77.64 1.2385 0.0722 30.42 长蛸 0.893 0.180 0.387 25.64 0.7137 0.0634 36.49 鱼类 0.746 0.041 0.054 19.35 0.2374 0.0237 16.28 口虾蛄 1.381 0.326 0.678 54.68 0.3934 0.0242 27.42 甲壳类 2.038 0.331 0.689 34.91 0.6620 0.0541 18.62 长蛸 1.025 0.202 0.431 23.97 0.5870 0.0561 34.32 甲壳类 1.987 0.362 0.751 30.46 0.7531 0.0496 19.35 鱼类 0.896 0.038 0.064 20.52 0.1987 0.0197 17.13 口虾蛄 1.295 0.350 0.726 60.26 0.5774 0.0386 25.37 长蛸 1.236 0.285 0.596 83.32 0.5631 0.0642 25.31 鱼类 0.407 0.045 0.060 23.06 0.2740 0.0179 20.59 牡蛎 1.438 0.473 0.972 78.92 1.1954 0.8541 32.51 鱼类 0.983 0.049 0.036 21.64 0.1585 0.0224 19.85 甲壳类 1.854 0.258 0.543 35.96 0.5221 0.0625 14.38 鱼类 1.109 0.034 0.076 22.38 0.1857 0.0197 17.64 甲壳类 2.185 0.374 0.774 33.49 0.6037 0.0534 16.89 233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16 18 20 鱼类 0.852 0.036 0.058 20.87 0.1457 0.0301 26.41 长蛸 0.974 0.220 0.468 25.78 0.7353 0.0439 29.68 甲壳类 2.827 0.166 0.359 34.39 0.6472 0.0324 20.31 牡蛎 1.955 0.457 0.941 90.17 0.8746 0.7614 31.79 甲壳类 2.153 0.269 0.565 40.16 0.5765 0.0493 22.48 双壳类 0.785 0.311 0.648 60.39 1.0385 0.6741 20.45 双壳类 0.599 0.222 0.472 53.48 0.9943 0.5747 22.67 鱼类 0.538 0.051 0.078 26.36 0.3744 0.0325 14.32 6、评价结果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见表 5.5.7-4。 表 5.5.7-4 调查海域生物体中残留物单因子指数评价结果 编号 生物类别 铜 铅 镉 锌 砷 汞 石油烃 双壳类 0.06 1.48 1.62 0.83 1.13 1.70 1.32 牡蛎 0.13 4.35 4.49 4.47 1.36 1.32 2.37 牡蛎 0.14 5.53 5.66 3.88 1.24 1.44 2.03 长蛸 0.01 0.02 0.06 0.10 0.71 0.21 1.82 鱼类 0.04 0.02 0.09 0.48 0.05 0.08 0.81 口虾蛄 0.01 0.16 0.34 0.36 0.05 0.12 1.37 甲壳类 0.02 0.17 0.34 0.23 0.08 0.27 0.93 长蛸 0.01 0.02 0.07 0.10 0.59 0.19 1.72 甲壳类 0.02 0.18 0.38 0.20 0.09 0.25 0.97 鱼类 0.04 0.02 0.11 0.51 0.04 0.07 0.86 口虾蛄 0.01 0.18 0.36 0.40 0.07 0.19 1.27 长蛸 0.01 0.03 0.10 0.33 0.56 0.21 1.27 鱼类 0.02 0.02 0.10 0.58 0.05 0.06 1.03 牡蛎 0.14 4.73 4.86 3.95 1.20 17.08 2.17 鱼类 0.05 0.02 0.06 0.54 0.03 0.07 0.99 甲壳类 0.02 0.13 0.27 0.24 0.07 0.31 0.72 鱼类 0.06 0.02 0.13 0.56 0.04 0.07 0.88 甲壳类 0.02 0.19 0.39 0.22 0.08 0.27 0.84 鱼类 0.04 0.02 0.10 0.52 0.03 0.10 1.32 长蛸 0.01 0.02 0.08 0.10 0.74 0.15 1.48 甲壳类 0.03 0.08 0.18 0.23 0.08 0.16 1.02 牡蛎 0.20 4.57 4.71 4.51 0.87 15.23 2.12 甲壳类 0.02 0.13 0.28 0.27 0.07 0.25 1.12 双壳类 0.08 3.11 3.24 3.02 1.04 13.48 1.36 双壳类 0.06 2.22 2.36 2.67 0.99 11.49 1.51 鱼类 0.03 0.03 0.13 0.66 0.07 0.11 0.72 1 3 5 7 9 10 12 15 16 18 20 本次春季调查中鱼类和甲壳类、软体类体内的铜、铅、锌、汞含量均符合《全 23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鱼类、甲壳类 和软体类体内的砷含量均符合《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第二 分册)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但鱼类、甲壳类和软体类体内石油烃含量超过《第 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第二分册)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超 标率为 47.4%,最大超标倍数为 0.82。双壳类体内铜含量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 中的一类标准,铅、锌、镉、砷、汞、石油烃含量均超过《海洋生物质量》中的 一类标准,超标率分别为 100%、85.7%、100%、71.4%、100%、100%,最大超 标倍数分别为 4.53、3.51、4.66、0.36、16.08、1.37。 根据调查结果评价表明,调查海域鱼类、甲壳类和软体类生物体质量较好, 仅石油烃有部分站位超标,与港口海域船舶密集有关;双壳类除铜外,其他各调 查因子在各调查站位均有超标,说明海洋贝类生物体质量较差。贝类体内重金属 的超标与贝类体对其的富集能力有关。 根据《2018 年秦皇岛市海洋环境公报》,滦河口~北戴河典型生态系统处于 亚健康状态,个别生物体中锌和砷超出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海水增养殖区 个别贝类体内铅、铜和砷含量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的生物质量要求。 5.6.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5.6.1. 监测内容 本项目委托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于 2020 年 8 月 6~7 日对项 目西侧住宅小区开展了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因子:等效连续 A 声级。 (2)监测布点:共设 3 个监测点。噪声监测点位布置情况见见图 5.6-1 和表 5.6-1。监测点位置主要是布设在现状敏感点临桥一侧,与东侧现状滨海路距离超 过 35m 以上,与本工程桥梁距离也在 35m 以上,现状执行标准为 2 类标准。 (3)监测时间和频率:连续监测 2 天,每天昼夜各 1 次。 表 5.6-1 监测点位信息 编号 监测点位 方位、与桥梁红线的距离 1 文体东里小区 西侧约 54m 2 湾海一号 西侧约 66m 3 圣安地产 西侧约 90m 235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5.6-1 噪声监测布点图 5.6.2. 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规定方法执行。 5.6.3. 评价标准 根据《秦皇岛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中对于秦皇岛市声环境功能区的 划分,工程西侧属于 2 类区,因此现状噪声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2 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 5.6-2。 表 5.6-2 声环境功 能区类别 2类 声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dB(A) 环境噪声限值 昼间 夜间 60 50 适用范围 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 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5.6.4. 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见表 5.6-3。 表 5.6-3 噪声监测结果 单位:dB(A) 编号 监测点位 监测日期 监测时段 主要声源 Leq(dB(A)) 1 文体东里小区 2020.8.6 15:00-15:20 / 55 236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编号 监测点位 监测日期 2020.8.7 2020.8.6 2 湾海一号 2020.8.7 2020.8.6 3 圣安地产 2020.8.7 监测时段 主要声源 Leq(dB(A)) 23:00-23:20 / 49 15:00-15:20 / 54 23:00-23:20 / 49 15:00-15:20 自然(蝉鸣) 58 23:00-23:20 / 45 15:00-15:20 自然(蝉鸣) 58 23:00-23:20 / 46 15:00-15:20 自然(蝉鸣) 57 23:00-23:20 / 46 15:00-15:20 自然(蝉鸣) 57 23:00-23:20 / 44 5.6.5.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根据监测结果,本项目昼间监测值在 54dB(A)~58dB(A)之间,夜间监 测值在 44dB(A)~49dB(A)之间,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2 类标准昼间 60dB(A),夜间 50dB(A)的要求。 237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1. 水动力环境影响影响预测 在本工程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实施期间,由于海螺岛项目斜坡堤施工全部完 成,因此在整个分析预测过程中,将海螺岛项目作为本工程的前期工程,对水动 力影响及悬浮物的影响情况进行预测分析。 6.1.1. 水动力条件影响分析预测方法 1、基本方程 该模型采用二维潮流连续方程和运动方程: 连续方程: Hu Hv 0 t x y (1) 运动方程: u u u u u2 v2 u v g fv g 0 t x y x C2H (2) v v v v u2v2 u v g fu g 0 t x y y C 2H (3) 式中: :水位; H:水深, H h ,h 为海底到静止海面的距离; u、v:分别为沿 x、y 方向的垂线平均流速分量; f:柯氏力系数, f 2 sin ,其中 是地转角速度, 是地理纬度; C:谢才系数,它与曼宁数 M 的关系为 C M h 1/ 6 ; t:时间; g:重力加速度。 方程(1)、(2)、(3)构成了求解潮流场的基本控制方程。为了求解这 样一个初边值问题,必须给定适当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238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2、边界条件 在本研究采用的数值模式中,需给定两种边界条件,即闭边界条件和开边界 条件。 ①开边界条件: 所谓开边界条件即水域边界条件。在此边界上,或者给定流速,或者给定潮 位。本研究中开边界给定潮位,即: ( x, y , t ) (4) ②闭边界条件: 所谓闭边界条件即水陆交界条件。在该边界上,水质点的法向流速为 0,即: Vn 0 (5) ③初始条件 u ( x, y , t 0 ) u 0 ( x, y ) v ( x, y , t 0 ) v 0 ( x, y ) ( x, y , t 0 ) 0 ( x, y ) u v 其中, 0 、 0 、 0 分别为初始流速和潮位。本研究中给定计算初始时刻的 潮位值。 6.1.2. 预测模型的建立 (1)计算域设置 为了保证局部流场计算符合潮流场的整体物理特性,采用三层嵌套方式进行 计算,三个模型分别为渤海、辽东湾西部海域和工程附近区域。在潮流计算模型 的开边界采用潮位控制,其中渤海大区域的边界水位由烟台港和大连港两个验潮 站的潮位资料插值得到。在渤海潮流计算后,中、小区域的潮流场计算中潮位边 界条件均由上一层模型的计算结果提供。 模型计算大、中区域地形分别采用相应的海图中的数据,小范围计算采用工 程附近的实测地形。本项目计算域北起绥中县石河口,西南至滦河口,取为 70km×75km的南北向矩形区域,基本上将工程区及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都包括 239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内,如图6.1-1所示,计算网格尺度采用外部135m×135m的固定网格。第一层 加密区为鸽子窝湿地到秦皇岛港西港区以东区域采用45m×45m的固定网格,第 二 层 加 密 区 为 工 程 附 近 4km×5km 的 南 北 向 矩 形 区 域 , 计 算 网 格 尺 度 采 用 15m×15m的固定网格。 (2)模型边界 大网格外海边界通过插值求出开边界处各网格点的调和常数作为数值模型 中潮流模拟的开边界条件。通过开边界逐步向内域求解,进而得出大网格海域的 水位场和流速场,同时对各实测潮位站点以及潮流站点的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验 证。小区域开边界采用大区域输出水位结果插值得到。 图 6.1- 1 计算范围、地形及验证点位置图 240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6.1- 2 2020 年补充验证点位置图 6.1.3. 水动力预测及评价 1、2011 年实测资料验证 计算资料采用 2011 年 2 月~2011 年 3 月大潮、小潮资料,对整个大范围海 域的潮位、流速和流向进行验证,大范围共有 7 个潮流站(见图 6.1- 1 中 1#~7#) 和 2 个潮位站(图 6.1- 1 中 H1、H2)。验证曲线见图 6.1- 3 ~图 6.1- 9。 图 6.1- 3 1#测站实测与计算流速、流向比较 241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6.1- 4 2#测站实测与计算流速、流向比较 图 6.1- 5 3#测站实测与计算流速、流向比较 242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6.1- 6 4#测站实测与计算流速、流向比较 图 6.1- 7 5#测站实测与计算流速、流向比较 图 6.1- 8 6#测站实测与计算流速、流向比较 243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6.1- 9 7#测站实测与计算流速、流向比较 图 6.1- 10 潮位验证过程线 2、2020年实测资料验证 考虑到海螺岛填海已经完成,为了说明现状流场的准确性,本次增加了2020 年4月海螺岛周边潮流验证资料,验证站位见图6.1- 2中B1~B4,验证结果列于图 6.1- 11~图6.1- 13。 从验证结果看,不论是大范围还是局部区域,各测站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一 致,潮位、流速和流向的变化过程也基本吻合,可见该模型所模拟的潮流运动基 本能够反映出工程附近海域的水流状况,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计算的基础资料。 图 6.1- 11 B1 测站实测与计算流速、流向比较 244 海螺岛市政配套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图 6.1- 12 B2 测站实测与计算流速、流向比较 图 6.1- 13 B3 测站实测与计算流速、流向比较 图 6.1- 14 B4 测站实测与计算流速、流向比较 3、流场计算结果与分析 采用以上潮流数学模型,计算了本工程附近水域的潮流场。图6.1-15、图 6.1-16为计算域涨急和落急时刻的流场图。 工程区位于秦皇岛湾内海域,秦皇岛港西港区西侧湾顶处,为弱潮流区,潮 流呈往复流状态,工程附近海域最大流速约为0.20m/s。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