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22固定避难场所建设项目方案.docx

Damn couples12 页 40.673 KB下载文档
2022固定避难场所建设项目方案.docx2022固定避难场所建设项目方案.docx2022固定避难场所建设项目方案.docx2022固定避难场所建设项目方案.docx2022固定避难场所建设项目方案.docx2022固定避难场所建设项目方案.docx
当前文档共12页 2.99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22固定避难场所建设项目方案.docx

关于 2022 固定避难场所建设项目 方案 2022 年 7 月 2 前 言 固定避难场所是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时紧急疏 散及临时安置灾民的主要场所,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 重要内容。为提高红桥区防灾减灾能力,保护红桥区人民群众生 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强抵御灾 害事故的整体能力,构建和谐平安红桥,结合红桥区实际情况, 本次选定天津市民族中学作为本区新设固定避难场所,特制定以 下建设方案。 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 红桥区是天津市六个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天津城区西北 部,全区现有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市场繁荣,流通活跃。辖区 内有多家加油站、工贸企业、大型商场、超市、楼宇写字楼和 居民住宅楼等多处人员密集场所。辖区内地下线路管网纵横交 错,存在城市内涝、暴雨等自然灾害,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 害,将对红桥区造成极大破坏,产生大量需要疏散和避难的群 众。因此,规划建设固定避难场所既是国家和市政府的要求, 也是红桥区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合理规划避难疏散场 所,同时按统一规范和标准,在重要主干道、路口及应急避难 场所增设明显的指示标志,划分具体功能区域,完善必要的应 急设施设备,设置相关应急避难疏散场所标志和标识以及增设 紧急疏散路线,制定相应应急疏散预案,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 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红桥区已经在2021年 完成了一处固定避难场所(西沽公园)的设施建设,结合红桥 区实际,再增设1处固定避难场所—民族中学,占地面积约 39431平方米,其中有效避难面积28291平方米,可供1.4万人疏 散避险。 三、固定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原则 (一)均衡布局,就近安排。体现应急、分散、集中、有 序的要求,固定避难场所距居民区直线距离 1000 米到 1500 米,步行 15 到 20 分钟内即可到达,使群众在发生突发性灾害 事件时,能够安全、迅速到达避难场所。 (二)安全可靠,因地制宜,安全便捷。固定避难场所建 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进行改 造,或与上述场所的新建紧密结合,通过增建必要的设施,使 之具备避难的功能。场地的选择应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易燃 -2- 易爆危险物品存放点,以及其它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区域,确保 市民有安全避难的空间。应急避难场所要具备良好的疏散和进 出通道,通道保障条件符合消防要求,以保证市民在实施紧急 避难时能迅速到达避难场所,并方便政府组织抢险救灾、安置 居民及在应急时提供各项生活及救助保障。 (三)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固定避难场所建设应坚持平 灾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其综合利用功能,使其平时可供学生 和教师学习工作等,发生灾害事故时又能成为市民紧急避难的 场所。 四、规范性引用文件 (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 (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 (三)《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规范》 (四)《城镇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技术要求》 (五)《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七)《无障碍设计规范》 (八)《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 -3- (九)《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 结合红桥区实际情况,参照已经完成的固定避难场所建设 方案,选择天津市民族中学(以下简称“民族中学”)作为红桥 区固定避难场所,并制定建设方案如下: (一)在现有的场所内,完善必要的应急避险设施,并具 备固定避难场所的以下基本功能: 1. 应急管理区。应急管理区宜利用原具有管理服务功能的 建筑或区域,并应设置具备应急指挥和事务管理功能的应急指 挥中心,作为收集、传达、分析各种信息,处理、组织、指挥 应急避难场所内一切行动的场所。应急指挥中心应配置有线、 无线通信设备和网络接口,并配备有监控和广播设备。 实施措施:利用民族中学内闲置办公室作为应急管理区, 并对管理区进行局部布局提升,设置背景墙、安装吊顶、检修 线路,并购置空调、会议桌椅、摄像头、电视屏等设施,同时 配置充足数量的对讲机方便应急联络。 2. 避难宿住区。避难宿住区是灾害发生后供避难人员满足 应急生活需要和住宿的场地。应设置在便于人员安全疏散的地 段,并应根据灾害环境、气候、地形地貌、基础设施配套及避 -4- 难人员特点等进行布局。平时,它们是工作、学习、运动活动 的场所,应急时,周边居民可在此区域或按指定位置搭建帐 篷,临时居住。 实施措施:利用民族中学内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体 育馆和礼堂以及室外足球场、篮球场等处设置避难宿住区,按 规范计算可容纳人数,制作相关指示标识,室外搭设帐篷、使 用折叠床、枕头、毛毯、毛巾被等就寝,室内使用防潮垫、睡 袋等就寝,其他生活必需品、食品采用与周边大型超市合作的 形式来保障。同时配备防疫消杀物资和测温枪等物品。 3. 应急供水系统。应至少采用应急市政给水管网、设置应 急储水装置或设置取水设施等三种方式中的两种;应急避难场 所应急储水容量不低于 3 天的饮用水和基本生存用水的水量之 和;设置在应急避难场所内供平时使用的生活水池(箱)、消防 水池(箱)可兼作避难时储水池(箱),但应具备在 1 天内完成 系统转换及充水的措施 实施措施:进入学校是两路供水,地下有二次供水水箱和 消防水池,结合现有设施并通过采购潜水泵和水管,带水嘴的 水桶,消毒净水片等实现紧急供水要求和实际饮用/使用需求。 -5- 4. 应急排污系统。应急避难场所可利用现有排水系统,并 采用分流制,建筑物内采用污、废分流,室外采用雨、污分流 系统,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管网。 实施措施:利用学校现有排污系统进行排污。 5. 应急供电系统。应急避难场所的电力负荷应分别按避难 时和平时用电负荷的重要性、供电连续性及中断电源后可能造 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分为一级负荷、二级负荷和三级负荷;供 电线路实现多路切换供电,保证紧急情况时能提供照明和其它 用电;应急避难场所电气设计除应满足避难用电的需求外,还 应满足平时用电的需求。供、发电设施应具备防触电、防雷击 保护措施。 实施措施:在配电室增加总配电柜,总配电柜数量需满足 实际所需用电负荷;安装应急转换开关,作为学校应急避难场 所应急电源切换使用,并保证学校照明灯基本设施正常使用。 计划配置至少 1 台应急发电机,发电机功率数应保障应急避险 时的电力负荷满足规范要求。 6. 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应急物资储备区以及分发设施应设 置在场所内相对独立地段或场所周边。固定、中心避难场所宜 设置应急物资储备库,用于储存应急物品如被服、装具、应急 -6- 照明及其他必要工具等物资,应急时作为应急救灾物品储备和 发放的管理用房,为灾民提供必要的救灾物资。 实施措施:利用民族中学内选定的闲置用房,挂牌设置应 急物资储备区,购买存放帐篷、手电、扩音器、移动厕所、配 电柜、垃圾袋等应急物资。 7. 应急医疗中心。应急医疗卫生区可设置在场所内或场所 周边,也可利用应急避难场所周边的医院及医疗卫生设施进行 设置,当利用周边设施时,其与避难场所的通行距离不应大于 500 米。 实施措施:应急医疗卫生区主要利用附近天津市人民医院 设立,距离学校五百米。学校现有医务室在 C 区 2 楼,可以进 行简单应急包扎。配置诊查床、应急急救包、药品柜、医疗垃 圾桶等,并安装医疗污水处理器,保障医疗污水的达标排放。 8. 应急照明设施。疏散照明由疏散指示、标志照明和疏散 通道照明组成,相应避难房间的照度符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要求》。 实施措施:购买移动应急探照灯及线盘和宿住帐篷照明 灯,满足紧急情况下的应急照明。 9. 应急厕所。可结合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设置固定式厕所、 -7- 暗坑式厕所以及移动式厕所,宜利用场所内原有的公共厕所作 为应急厕所。 实施措施:学校目前A区、B区、C区的厕所都能正常使 用。操场的厕所设施老化,不能满足应急需求,需要提升改 善,修整水箱、更换便器,并增设移动卫生间,保障应急避险 时的如厕需求。 10. 应急消防设施。民族中学既有设施已满足固定避难场 所要求,无需新增或改善。 11.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应急垃圾储运设施宜包括应急垃 圾收集站、固定垃圾收集点和可移动垃圾箱。改建、扩建的应 急避难场所可采用移动式应急垃圾储运设备。 实施措施:在目前垃圾储运设施放置处进行功能提升,并 配置垃圾桶和垃圾袋,以满足应急避险时的需求。 12. 通信及广播设施。固定避难场所应急指挥中心、应急 医疗卫生区和专业救灾队伍场地与应急指挥中心之间设置相互 联络的直线电话,并配置应急通信设备。 实施措施:利用学校现有广播设备实现避难场所的通信及 广播功能。 (二)设置应急标识 -8- 建立固定避难场所,除了设置以上设施外,还应该增设应 急避难指示标识。在紧急情况下,这些标识能够引导市民及 时、快速、安全地到达指定位置,确保固定避难场所的高效运 用。标识设置要求: 1. 在道路交叉口处设置避难场所区域位置指示牌,并指明 避难场所的位置和方向; 2. 设置场所功能综合演示标识牌,标明避难场所内部各类 设施位置和行走路线,说明避难场所使用规则及注意事项、责 任区域的分布图、内部功能区划图和周边居民疏散路线图; 3. 各类设施入口处设置场所设施标识牌; 4. 宿住区入口处设置说明区内分区编号及位置的综合性标 识; 5. 场所内通道交叉口或路边设置引导内部交通的引导性标 识。 (三)应急演练 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固定避难场所,除具备应有的 相关设施和指示标志外,还应该设置紧急疏散路线,并要制定 固定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演练时全部展开分区,拍摄视频 影片,用于日常培训和宣传,检验预案、锻炼队伍。 -9- (四)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1. 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要求,建立固定避 难场所安全管理制度并上墙,固定避难场所对以下事项制定管 理制度: (1)固定避难场所及设施设备定期维护、检查及使用情况 登记与备案; (2)固定避难场所运行相关部门、单位的协作联动; (3)基本应急物资的储备、维护、更新; (4)定期向固定避难场所主管部门报告应急避难场所自查 情况,协作联动保障情况,固定避难场所设施、设备、物资缺 损的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2. 完善制度建立,对辖区内相关街道负责人及志愿者在固 定避难场所进行集中式安全培训,按照疏散安置应急预案的内 容,组织有关负责人、志愿者以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固定 避难场所疏散安置演练(应急物资分发、配备安置等内容)。 - 10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