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稿).pdf
—公众稿— 大荔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 二〇二三年三月 前言 PREFACE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构建国 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大荔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编制《大荔 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凝聚社会各界 智慧和共识,提高规划成果质量,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规划意见和建议。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 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的新格局,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陕西省、渭 南市决策部署,坚持大荔县农业兴县、工业强县“双轮驱动”,通过推动工 业强势补短、农业稳步攀升、服务业蓬勃发展,努力形成以农业现代化为基 础、以工业倍增为支撑的增长新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高质量发展 要求,整体谋划大荔县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规划》期限2021-2035年。规划基期年2020年,规划目标年2035年,近 期目标年2025年。 01 认识大荔,天下粮仓 ▪ 中国枣乡 02 战略引领,建设渭南副中心城市 03 空间优化,构建美丽国土新格局 04 风貌塑造,彰显黄河文化新魅力 05 尊重自然,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 06 高效治理,推动国土整治与修复 07 强化支撑,提升城市安全与韧性 08 聚焦城区,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 09 实施保障,实现全生命周期管控 01 认识大荔 天下粮仓 ▪ 中国枣乡 1.1 走进大荔 1.2 规划范围 1.3 规划原则 1.1 走进大荔 大荔县古称同州,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地处黄河之滨,陕 西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地带,黄、渭、洛三河汇流之地。 国土面积 行政辖区 人口 1690.61 平方公里 1街道15镇 59.29万人 大荔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丰图义仓,获“天下第一仓” 之美誉;中国“红枣种质天然资源库”,被命名为“中国枣乡”;曾荣获“全国食 品工业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国家农村产业 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是关中平原城市 群重要节点城市之一。 1.2 规划范围 规划层级 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县域范围 县级行政辖区全部范围。 总面积1690.61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 城关街道、官池镇、许庄镇、埝 桥镇1个街道3个镇14个社区、 17个行政村、1处林场。 总面积113.86平方公里。 1.3 规划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 品质发展 节约集约 高效发展 底线思维 安全发展 区域协同 融合发展 02 战略引领,建设渭南副中心城市 2.1 发展愿景 2.2 战略定位 2.3 发展目标 2.4 城市规模 2.1 发展愿景 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核心示范区“核心区” 2.2 战略定位 渭南市域副中心城市 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生态智能绿色发展示范区 黄河金三角高品质全域旅游示范区 2.3 发展目标 到2035年,建成布局合理,高效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农业空间田沃和美,高效富足 生态空间水安地绿,安全稳固 城镇空间品质提升,低碳宜居 文化空间特色鲜明,魅力彰显 基础设施安全顺畅,智慧共享 2.4 城市规模 常住人口 57万人 城镇人口 36万人 城镇化率 63% 中心城区人口 22万人 03 空间优化,构建美丽国土新格局 3.1 区域协同发展,打造融合发展样板 3.2 严守规模底线,统筹划定三区三线 3.3 优化国土空间,构建美丽国土新格局 3.4 划定农业空间,严守关中绿色粮仓 3.5 明晰生态空间,筑牢生态安全底线 3.6 优化城镇空间,助 推 新 型 城 镇 化 3.1 区域协同发展,打造融合发展样板 区域共建共享 生态共治共保 大荔位于关中平原城市群,晋陕豫 立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 黄河金三角区域,陕西省沿黄生态城镇 发展,协同合阳县、潼关县等城市,开展 带等多重区域发展规划的叠加区。未来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综合治理。协同黄河 发展建设中应紧抓机遇,联结区域协同 沿线等文化旅游节点城市,共同打造黄河 发展。 文化旅游廊道。 交通互通互联 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富永高 速、城际铁路等干道建设,提升对外交通 互联互通水平,协同富平、蒲城、永济等 城市共同推进陕西—山西区域性综合交通 建设,形成内外快速通达的公路网络。 产业协同发展 农业协同发展。协同临渭、富平、 蒲城等城市共同打造国家级农产品供应 基地及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工业协同发展。深化与蒲城高新区、 渭南高新区、华州区产业协同发展,壮 大培育以纳米材料产业为主导的集群。 3.2 严守规模底线,统筹划定三区三线 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保护红线 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优化,确保永久基 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为维护县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 展,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的 保护需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的理念, 科学规划城镇空间格局,划定城镇开 发边界。 3.3 优化国土空间,构建美丽国土新格局 构建“ 一核两轴 、三区三廊”的国土空间开发 保护总体格局。 |一核| 中心城区 城市发展核 |两轴| 城镇发展轴 产业聚集轴 |三区| |三廊| 北部台塬旱作区 中部洛河灌区 东部黄河灌区 黄河生态廊道 渭河生态廊道 洛河生态廊道 3.4 划定农业空间,严守关中绿色粮仓 构建“一谷三带 、 三区多点”的农业空间格局 |一谷| 秦创原(渭南) 农业创新谷 |三带| 黄河沿岸生态农业带 渭河沿岸特色农业带 北部林果现代农业带 |三区| |多点| 北部台塬旱作区 中部洛河灌区 东部黄河灌区 中国枣文化博览园 冬枣产业园 新颖智慧农业产业综合体 渔光一体生态产业园等 3.4 划定农业空间,严守关中绿色粮仓 落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稳定耕地总量。落实好“长牙齿”耕地保护措施,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 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 提高耕地质量。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灾毁耕地复耕,有序开展 坡耕地退耕,全面提高耕地质量。 加强耕地生态管护。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耕地轮作休耕,构建 以河流沟渠、防护林为主体的农田生态网络。 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 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重点保护优质耕地集中区,特别是粮食生产功 能区内的永久基本农田。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主要用于保障规 划实施中,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补充。 3.4 划定农业空间,严守关中绿色粮仓 乡村生活空间—村庄分类引导 根据村庄发展现状和主导功能,综合村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及人口 特征等,分级分类引导村庄布局,凸显特色发展。 城郊融合类 特色保护类 集聚提升类 其他类 42个 42个 123个 65个 围绕中心村对 保护特色资 以村庄环境 在保持原有 周边基层村进 源,优化环 整治提升、 规模的基础 行整合,集聚 境品质,强 村庄危房维 上,以实施 发展;产业提 化对特色空 护、修建, 农村人居环 档升级,完善 间节点的营 公共空间改 境整治行动 基础设施和公 造。 造等为重点。 为重点,确 共服务设施。 保享受同等 的城乡基本 公共服务。 3.5 明晰生态空间,筑牢生态安全底线 构建“ 三廊三区多点 ”的生态安全格局 |三廊| |三区| |多点| 黄河生态廊道 北部台塬生态保育区 自然保护区 渭河生态廊道 中部平原生态控制区 自然公园 洛河生态廊道 南部沙苑生态提升区 水源地保护区 3.5 明晰生态空间,筑牢生态安全底线 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 大荔县自然保护地体系包括1个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公园。 类型 等级 名称 自然保护区 省级 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国家 陕西大荔朝邑湿地自然公园 国家 陕西大荔沙漠自然公园 自然公园 3.6 优化城镇空间,助推新型城镇化 构建 一核两轴五极多点 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核| |两轴| |五级| |多点| 中心城区 城镇发展轴 官池镇、朝邑镇、 其他镇 城市发展核 产业聚集轴 许庄镇、羌白镇、范家镇 其他镇 3.6 优化城镇空间,助推新型城镇化 县域城镇分为“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 三个等级。 中心城区:城关街道。 重点镇(5个):官池镇、朝邑镇、许庄镇、羌白镇、范家镇 。 一般镇(10个):安仁镇、双泉镇、韦林镇、赵渡镇、冯村镇、段家镇、 两宜镇、苏村镇、下寨镇、埝桥镇。 3.6 优化城镇空间,助推新型城镇化 以农业兴县、工业强县“双轮驱动”为引擎,以特色农业为百亿支柱、以新材料 新能源为百亿主导的“1+1+N”现代产业体系。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加强农产品 加工业升级 培育新材料 产业落地 依托“关中果盘”和 加快推进正威新材料(渭 以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 “关中菜篮”优势,培 南大荔)纳米产业园项目 术产业示范区为契机, 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 建设。未来形成“中国纳 构建融智能农机研发、 企业延伸产业链。 米谷”新材料产业聚集区。 制造、应用、销售一体 推动装备 制造业发展 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3.6 优化城镇空间,助推新型城镇化 构建“一心引领、五线串联、四区联动、多点融合”的全域旅 游空间体系,推动旅游业全域发展。 一心引领:城区综合服务中心。 五线串联:历史人文东线、沙苑运动西线、温泉康养北线、产业融合中线、 美丽乡村环线。 四区联动:历史文化寻古探幽体验区、激情沙海运动休闲区、水韵乡情农耕 文化体验区、天下粮仓农业游学观光区 。 多点融合:旅游融合综合体、特色小镇、村级农业公园、旅游特色村。 3.6 优化城镇空间,助推新型城镇化 全龄友好,构建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县级-重点镇-一般镇-行政村”四级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城乡生活圈,构 建设施集约配置模式,在存量背景下实现公共设施集约共建。 文教共建 • 文化活动站 共享书房 幸福学堂 文化活动站、幸福学堂、共享书房等功能相近的设施,综合设 置,复合建设,减少规模,提升实体活力和体验度。 幼小共营 • 幼儿园 养育托管点 幼儿园与养育托管点联合建设,共同运营,共享活动场地、保 育人员、安保人员等。 医养结合 • 养老院 卫生服务中心 养老院、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与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 站联合建设,共享治疗室、床位等。 公园+绿地 • 公园 多功能运动场地 规划公园与多功能运动场地结合建设共同运维运营,共享活动场 地、提高用地效率便于居民日常使用。 04 风貌塑造,彰显黄河文化新魅力 4.1 构 建 历 史 文 化 保 护 体 系 4.2 塑造特色鲜明的城乡风貌 4.1 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构建 “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级历史文化 保护体系 8个 传统村落 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段家镇东高垣村、朝邑镇大寨村、 范家镇结草村、两宜镇东白池村、雷北村、阿寿村 2个省级传统村落:井庄村、平罗村 33处 文物保护单位 4(国家)+18(省)+11(县) 81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 1(国家)+14(省)+30(市)+36(县) 文殊塔 东白池村 岱祠岑楼 丰图义仓 同州梆子 4.2 塑造特色鲜明的城乡风貌 依据县域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历史环境、现状城镇和村庄建成环 境以及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要素,塑造6个特色城乡风貌区。 北部台塬生态风貌区 关中传统田园风貌区 沙苑特色风貌区 黄河湿地滨水风貌区 品质城镇风貌区 现代产业风貌区 05 尊重自然,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 5.1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5.2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5.3 林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5.4 湿地资源保护利用 5.5 矿产资源保护利用 5.1 强化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加强水系保护。划定渭河、北洛河等河道、灌溉水源及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源井保护。 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增加供水能力, 保障用水安全。优化城乡供水系统水厂布局,完善城乡 供水管网一体化。 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实 行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制,加强地下水开采管控。 合理配置水资源。合理调整用水结构,统筹配置域外调 水、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规水。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农业节水行动,深入开展工 业节水,推进节水型城镇建设,推进非常规水利用。 5.2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严控 增量 盘活 存量 优化 结构 提升 效率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配置建设用 地,优先保障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以 及科技含量高、社会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发展用地。 着力释放存量建设用地空间,严格落实“增存挂钩”、“增减 挂钩”,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闲置浪费等低 效用地进行再利用;实施增量安排与存量盘活挂钩。 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利用,用“存量“来换“增量”,鼓励 “地上”和”地下“空间立体开发,鼓励”地下“来换”地上 “,用结构优化释放建设空间。 优化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强化用地定额标准管控和节约集约 评价,强化重大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的刚性约束;鼓励工业园区建 设多层标准厂房,推动工业用地原址升级改造、扩容增效。 5.3 林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开展重点林区保护。重点加强台塬区域栽植防护林;沙苑 防沙治沙及沙化土地治理;保护平原农田生产空间构建农 田防护林网。 实施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林地资源转为建设用地和其 他农用地。引导节约使用林地资源,最大限度减少林地资 源流失。 加快林地资源生态景观建设。重点推进生态保护区、生态 廊道的防护林建设,加强重点生态环境功能区和生态环境 敏感脆弱区林地保护。 5.4湿地资源保护利用 恢复湿地 生态功能 全面保护 湿地资源 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 为辅,重点实施黄河流域、渭河流域、洛河流域3个河流 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 制定湿地保护规划,划分湿地功能区,保护湿地资源, 实施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严格管控湿地空间,严 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和管理。 5.5 矿产资源保护利用 优化矿产 资源保护开发 推动矿业 绿色发展 优化矿产资源开发调控方向,适度合理开发砖瓦用粘土 矿、地热、建筑用沙、矿泉水等矿种资源。 已出让的矿区在采矿期内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节约优 先,有度有序利用矿产资源,建立和完善绿色矿业发展 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06 高效治理,推动国土整治与修复 6.1 国土综合整治 6.2 生态修复 6.1 国土综合整治 农用地整治 建设用地整治 l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采用平整土地、 l 城镇建设用地整。通过技术改造、零星用 改良土壤、修建机耕道路、营造农田防护 地整合、改善消防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 林、配套推进农田供水供电通路建设等措 服务设施,改善沿街立面等措施,实施城 施,建设高标准农田。 镇建设用地综合整治。 l 因地制宜实施低效低农用地整治。分批推 l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鼓励群众自愿有偿搬 进低效园林地整治;通过地力培肥,碎片 迁腾退宅基地及废弃农村建设用地;通过 化土地整理、水电路等农业设施配套,改 整理、调整、置换等措施,整治农村闲置 善农业生产条件。 低效建设用地。 l 灾毁土地复垦。积极恢复因自然和地质灾 害损毁的土地。 宜耕后备资源开发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l 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在保 l 以土地整理 、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 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宜耕后 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 备资源进行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 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人口集 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 6.2 生态修复 重要区域生态修复 水生态修复 l 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实施退耕还湿、水 l 河流生态廊道、饮用水水源地及灌溉水源 生态环境修复等,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与协 等进行水质监测、水生态恢复,控制水体 调,逐步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功能。 污染,减轻水污染负荷。提高河道沿线绿 l 北部台塬生态修复:实施固沟保塬、水土 色开放空间的气候调节功能、水源涵养功 保持林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 l 南部沙苑生态修复:以沙荒地治理保护、 封禁为主,实施沙区生态保护和修复。 能。 l 对工业和城镇集中排污源头进行污染治理, 雨污分流改造等。 生物多样性修复 矿山生态修复 l 推进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的多样性 l 砖瓦粘土矿生态环境治理。以砖瓦粘土矿 保护,加强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监管。 集中区为重点,以渣石堆放区和取土区植 l 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和观测样区试 被恢复为基本治理目标,对矿区损毁土地 点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规 范野生物种管理。 等进行生态修复,推进矿区生态环境改善。 l 砖瓦窑废弃地复垦。对因烧制砖瓦窑、取 土等形成的挖损地、废弃砖厂等废弃土地 进行复垦。 07 强化支撑,提升城市安全与韧性 7.1 便捷高效,打造内通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 7.2 绿色智能,构建城乡一体的市政设施网络 7.3 高效有力,完善安全韧性的综合防灾体系 7.1 便捷高效,打造内通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井”字型快速骨干网、“一环四纵四横”基础普惠网结构 铁路 运输 系统 公路 运输 系统 高铁+城际 铁路枢纽 大西高铁、城际铁路、侯西铁路 大荔高铁站、大荔北站 高速公路+干线公路 公路枢纽 高速公路(2条):澄商高速、富永高速; 综合交通枢纽站与综合服务站 国道(2条):G242、G628; 省道(6条):S108、S207、S310、S311、S312、S512 ; 县道(8条):X209、X210、X216、X217、X313、X316、X317、 X321; 乡道(29条):Y201、Y202 、Y209、Y311等 。 7.2 绿色智能,构建城乡一体的市政设施网络 构建绿色安全的基础设施网络 给排水工程 • 加强城镇供水水源和输配水管网建设,形成联网供水系统。 • 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 • 规划期内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 乡村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 2035年无线通信网覆盖率达到100%。 通信工程 • 建立现代通信基础设施。推进5G网络建设。 • 完善乡镇邮政服务体系。实现邮政网点全覆盖。 能源设施工程 • 加大输变电网改造力度。 • 保障城乡供热。 • 完善县域输气管网建设。 城乡环卫工程 • 建立健全“县处理、镇村收集+转运、户分类”的城乡环卫一 体化体系。 • 优化收运处置设施布局。 基础设施廊道 • 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廊道。建设韩渭西煤层气管线、榆西输气 管线、330kV高压廊道、铜川-白水-潼关输气管道工程、罗 敷-大荔燃气管道工程。 7.3 高效有力,完善安全韧性的综合防灾体系 健全稳固的城市安全体系 人防工程 消防规划 防洪规划 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防震减灾 • 设计抗震烈度达到8度。 • 城镇内设置避震的场所,疏散半径在0.5~1.0公里以内,避 防震减灾 震疏散用地应达到每人不少于1.5平方米。 • 确定中心城区100年 、中心镇的防洪标准为50年 防洪规划 一遇、一般镇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中心城区防 涝标准为30年一遇、中心镇5年一遇。 • 建立完善的各级指挥系统,通讯警报设施覆盖率达到 95% 以 人防工程 上。 消防规划 地质灾害 • 构建消防防灾系统,保证建筑间距、消防通道、建筑中消 防设备符合消防规范。 • 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群策群防监测网络。 • 采取综合治理与防范措施。 气象灾害 • 建立气象灾害监测资料实时传输网络。 08 聚焦城区,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 8.1 空间结构 8.5 公共空间与蓝绿网络 8.2 城市道路交通 8.6 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 8.3 公共服务设施 8.7 城市更新 8.4 市政基础设施 8.1 空间结构 规划构建“一河两轴三心六片区”的空间结构 |一河| 洛河 |三心| 公共服务核心 中部生态核心 南部工业核心 |两轴| 城市公共服务主轴 城市商业服务主轴 高铁新区、商贸新区 |六片| 城东新区、同州新区 中心片区、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 8.2 城市道路交通 加强内外交通衔接,完善城市“方格网”形式的道路骨架,确定合理的发展规 模和网络结构模式,建成功能完善、畅通的城区道路网络系统。 城市外部交通 城市内部交通 绿道系统 依托S108、澄商高 研究城区交通出行规 城市绿道建设坚持以 速强化对外边界联系。加 律,结合居民出行需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原则, 强城市对外交通的联系, 依托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优化慢行环境,形成连续、 高效衔接公路与城市道路 调整现状城区路网布局体 安全、舒适的慢行交通系 系统,保障内外交通转换 系,更新路网结构,完善 统,提升生活品质需求。 畅通。 道路网络系统。 8.3 公共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类型齐全、全龄友好,完善特色产业服务平台 构建15分钟、5-10分钟社区生活圈。加强社区生活圈与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交 通枢纽节点的功能融合和便捷联系,形成功能多元、集约紧凑、有机链接、层次明晰 的空间布局模式。 • 城市绿色出行比例明显提升 • 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易达 2035年 •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达 • 社区养老设施步行5分钟可达 • 社区中学步行15分钟可达 • 社区小学步行10分钟可达 8.4 市政基础设施 给排水工程 • 新建大荔县城乡融合供水工程。 • 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 供热工程 • 以大荔县热源站为县城稳定热源。 • 热水管网系统主要采用直埋铺设方式,部分地段采用热力管沟方式铺设。 燃气工程 以天然气为气源,城市输配管网压力级制采用中压A一级系统,重点工业用户采用次 • 高压管线专线供气。 管网布置以环状为主,适当以枝状管道补充。 • 电力通信工程 • 中心城区电力采用110KV大荔变电站、110KV同州变电站、110KV户家变和110KV 黄庄变。 • 5G信号全覆盖。 环卫工程 • 设置公共厕所、垃圾收集转运站、环卫车辆及环卫停车场、环卫工人休息处。 8.5 公共空间与蓝绿网络 构建”水、田、林、城”相交融的蓝绿网络,打造中心城区“绿色+”“活 力+”的蓝绿开敞空间,塑造“田园环绕、水网渗透、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大 美格局。 水:洛河 田:农田绕城 林:城市周边防护林 城:城市绿廊、绿心 8.6 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 防震规划 • 设计抗震烈度达到8度。 • 临时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500米。 • 建设固定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2000米~3000米。 防洪规划 • 加高加固洛河现有堤防,清理河道、改善和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 • 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防涝标准为30年一遇。 人防工程 • 人防工程人员掩盖工程建设重点放在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 改造方面,结合地面建筑按规定修建防空地下室或结合公共场 所设置人防停车场。 消防规划 • 中心城区消防通道主要结合城市主次干道布置。 • 规划采用生活—生产—消防统一的供水管网系统,管网采用 环状布置。 8.7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的对象包括旧居住区、老旧城中村旧工业用地、传统商业区等。 旧居住区、老旧城中村更新 对旧居住区进行更新改造 对城中村进行设施完善或拆除 旧工业用地更新 加强功能置换、促进产业转型 产业结构升级、用地功能优化 改善基础设施建、强化品质提升 传统商业区更新 提升商业用地效益租赁土地、构建 多利益平衡的开发机制用地腾退、优化 城市商业服务功能 09 实施保障,实现全生命周期管控 9.1 加强规划传导与管控 9.2 制定近期实施计划 9.1 加强规划传导与管控 完善规划传导体系 加强对镇级规划传导 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对各项约束性指标自上而下分解落实至各镇(街道),对预期 性指标进行预测性分解。 加强对详细规划传导 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划定城镇单元,编制详细规划;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划定农 业农村单元,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 加强对相关专顶规划传导 明确专项规划的编制目录清单,从资源保护、民生保障、支撑体系、整治修复等方面编 制专项规划。强化与专项规划的技术标准衔接,保障专项规划涉及空间利用的内容符合纳入 总体规划的要求。 加强规划实施管控 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时监督系统 全面对接市级以及县级国土空间甚础 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定期分析国土 信息平台,整合各类国土空同规划编制成 空间规划的主要约束性指标、控制线、用地布局 果数据库,共享部门管理数据,建立动态 等执行情况,实时监控空间规模使用与流量指标 更新机制,形成全县国土空间规划“一张 归还情况。 图”。 加快推进工程建设目协同审批 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整合各部门空间规划、项目管理、行政 对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 审批信息系统,打通农用地转用审批,土地 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 供应,不动产登记与建设工程项目审批通道, 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镇开发边界外,按照主 全面推进“多审合一”。 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 “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 9.2 制定近期实施计划 衔接省、市、县 “十四五”规划,分级分类统筹安排近期建设项 目,建立重点项目清单。 重大基础 设施 公共服务 设施 • 交通 • 环保 • 水利 • 文化 • 能源 • 体育 • 交通 • 教育 • 卫生 • 福利 • 消防 • 防洪 • 人防 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 • 培育新材料、 环保及新能 源等新兴产 业 • 特色小镇培 育建设 • 延伸农业特 色加工业产 业链 • 壮大旅游业, 提升旅游配 套服务设施 • 一二三产融 合发展 国土综合整治 生态修复 • 高标准农田建设 • 低效闲置建设用 地盘活 • 水生态修复 • 农业面源污染防 治 公示日期 2023年3月10日至2023年4月8日 公示平台 网 站:大荔县人民政府网 http://www.dalisn.gov.cn/ 公众号:大荔县自然资源局 公示书面意见反馈方式 邮寄地址:大荔县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股 邮箱地址:dlxghg3261050@163.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版权问题,与大荔县自然资源局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