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政办发〔2016〕62号关于印发襄垣县“十三五”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doc
襄政办发〔2016〕62 号 襄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襄垣县“十三五”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 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富阳工业区办事处、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县直 各有关单位: 《襄垣县“十三五”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及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襄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 年 12 月 27 日 - 1 - 襄垣县“十三五”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及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卫计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1.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县人口和计 划生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将人口计生工作 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全局中统筹谋划,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硬思 想,始终把计划生育工作摆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紧 抓不放,坚持基本国策不动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不动摇,目标 管理责任制不动摇,一票否决不动摇。有序稳妥实施单独二孩政 策,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全县总人口 27.8 万人,年出生率为 7.99‰,死亡率为 4.29‰,符合政策生育率为 97.54%,育龄妇女 (15—49 岁)人数为 69761 人。 2.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末,全县有医疗卫生 单位 456 家,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8 家,民营医院 2 家,厂矿 医院 3 家,个体诊所 33 家,乡镇卫生院 11 个(中心卫生院 4 个, 一般乡镇卫生院 7 个)、分院 9 家,村卫生室 390 所。全县卫生 技术人员 1457 人,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 5 人,执业医师(助理) 670 人,注册护士 574 人,平均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 2.5 人、 注册护士 2 人;病床 1318 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 4.88 张。 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一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 - 2 - 步推进,进一步强化了公立医院的自主经营权。二是建立健全了 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建立起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 持续的全新体制机制。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一体化管理 的村卫生室及县级公立医院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 行零差率销售。三是逐步完善了绩效考核制度,实行每季度一考 核的长效机制,奖励先进、激励后进。 4.医疗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 善,到十二五末,参合人数为 175293 人,参合率为 99.06%。按 照人均 470 元标准,共筹资 8238.771 万元。门诊补偿 118870 人 次、459.43 万元,特殊慢病补偿 10043 人次、290.10 万元;住院 补偿 13893 人次、5189.36 万元,住院受益率为 7.9%。 5.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国家免疫规划 疫苗以镇为单位接种率均在 98%以上。6 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明显改善。积极开展妇幼保健 工作,以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为抓 手,加强医疗机构产科、儿科建设和人员培训,加强乡镇卫生院 产科、儿科建设。 6.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卫生基础设施 建设进一步加强。先后新建了县中医医院,县人民医院内科住院 楼、医技楼、内科住院楼、120 急救中心,维修加固了虒亭、侯 堡、王桥、王村、北底等 5 个乡镇卫生院,改造村卫生所 20 余 - 3 - 个。同时,为县级医院配备了部分先进大型医疗设备,为乡镇卫 生院和村卫生所配备了部分常规设备。医疗设施的投入,改善了 群众就医条件,提升了诊疗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全县已形成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 卫生室为网底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十三五”卫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全县卫计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卫计 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看病难、看 病贵”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还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卫计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压力仍然比较突出。 当前,政府卫生投入稳定增加的机制尚未形成;公共卫生领域资 源相对不足,特别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亟待加强;公立医院 改革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现;基层卫计专业人才的短缺导致整体 服务能力和水平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公 共卫生问题日益复杂,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双重负担的格 局没有改变,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任务仍然十分艰 巨,重性精神病防治机构和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全面二孩”政 策的放开,导致高龄孕产妇增多,保障母婴安全的责任增大;随 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继续加速,健康问题面临新 的挑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 病对健康的危害出现“井喷”式变化,对医疗卫生整体的救治水 平和保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4 - 三、“十三五”总体目标 到 2020 年,全面建立起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 康需求的卫计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普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和主 要公共卫生问题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综合反映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指标有大幅提升,婴儿死亡率降到 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至 18/10 万以下。每千人口拥有床位 5 张,社会办医预留床位不低于 1.5 张,厂矿职工医院 1.3 张,公立 医院 1 张,基层医疗机构 1.2 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5 人 (其中,注册护士总量提高到每千人口 2.7 人),每万常住人口全 科医生数达到 2 人;到 2020 年,力争实现规范培养 20 名全科医师, 20 名社区护士和 10 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进入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服 务工作。出生缺陷发生得到有效控制,出生人口结构持续改善,人 口计生公共政策不断完善,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框架基本形成, 全县人口总量控制在 28.8 万人,人口年平均出生率控制在 12‰以 内,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 6‰,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 90% 左右, 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保持在 85%以上, 性别比控制在 108 左右,优质服务普及,群众对计生管理和服务满意率达 92%以上, 期内综合避孕节育率达到 95%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继续巩固完善公立医院改革成果 - 5 - 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运行模式,加强卫计行政管理部 门在制度、规划、指导、监管、服务等方面的职责。进一步完善 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行院长负责制。优化公立医院内部治理结 构,深化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各级各类工作人员所属 专业职务职称、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医德医风为主要系数制定 的考核评价标准,实行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制度。积极探索执业医 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继续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 制,实施一般诊疗费制度,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增加政 府对公立医院的预算投入,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同时,大 力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民营医院的建设与 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民营医院建设发展,逐步形成以公办医 疗机构为主导、公办与民营医疗机构相互补充、公平竞争、共同 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完善中西医结合机制。力争到 2020 年,县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 房建设标准符合《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医院中药 房基本标准》设置。 鼓励和规范中药饮片使用。确实落实取消药品加成(不含中 药饮片),控制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等政策。以中医药服务 政策的适度倾斜为抓手,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2.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全县公办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同一平台采购,基层医疗机 - 6 - 构可在本机构采购品规数和金额 10%的范围内选择使用平台挂 网的非基本药物,所有药品(含 10%的非基药)实行零差率销售。 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的监测考核评估制度。 到 2020 年,全县建立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基本药物制度。 3.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十三”五期间加大财政投入,对基础较薄弱的乡镇卫生院 和村卫生室进行改建、扩建,使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的卫生 院,每个行政村建好一个规范化村卫生室,并全面实施一体化管 理。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下设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实 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转变基层医 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逐步实施分级诊疗标准、增强 服务能力、降低收费和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 到基层,实现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 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县级医院与相关三级医院建立 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 力,每所二级及以上医院对口支援 3—5 个乡镇卫生院,开展县、 乡两级卫生机构纵向合作,通过人才扶持、设备支持等形式帮助 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 90% 的患者在县域内就诊。全面探索县域内医联体服务模式,“十三 五”期间建立起 2—3 个医联体,更好地发挥县级医院专业技术优 势及带头作用,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 - 7 - 促进分工协作,合理利用资源,方便群众就医。 4.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区域布局 抓好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县级优质医疗资源的总量, 突出各医院的专科特长建设,努力改善专科医院短缺的状况。在 县城区规划建设 6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对王村中心卫生院史北分 院、虒亭中心卫生院东岭分院危旧房屋进行改造,对 100 个仍设 在村医个人家中的村卫生所筹资新建;对 30 个房屋破旧漏水、 建筑面积不达标、布局不合理的村卫生所进行维修改造。健全县、 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形成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 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 村卫生所为网底,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实 现人民群众“小病不出村(社区)、一般病不出乡(镇)、大病 不出县”的工作目标。 5.充实卫生人才队伍 通过定向培养、在职进修、招聘引进等措施,优化县、乡、 村三级医疗卫计人才队伍,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招聘引进卫 技人员 200—300 名,同时鼓励医学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到村卫生所 工作,以充实县、乡、村三级医疗卫计机构人才队伍,实现卫技 人员全部专业化的目标。 6.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通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项目、明确政府责任、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措施、减少 - 8 - 主要健康危险因素,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 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 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中医 药健康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进一 步扩大两癌检查、住院分娩补助、叶酸补服、母婴阻断等重大公 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 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 财政专户。按项目为城乡居民统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适时调整,逐步提高公 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 (二)大力推进人口均衡发展 1.扎实稳妥推进“两孩”政策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继续推进计划生育政策的全 面落实。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健全完善宣传教育、 依法管理、群众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 育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对计划生育基础薄弱地区工作的指导,加 大帮促转化力度,科学配置产科、儿科等医疗资源、做好高龄人 群再生育咨询、指导和服务。重点抓好城镇社区、城乡结合部、 大型国有企业和流动人口等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生育管理,引 导群众自觉按政策生育,严格控制政策外多孩生育。建立人口出 - 9 - 生动态监测、预警和通报约谈机制,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出生堆 积、放松管理、工作滑坡等风险,确保政策实施过程风险可控。 2.全面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 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待,将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 纳入改善民生的行动计划。妥善解决特殊困难计生家庭的生活照 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和精神慰藉等帮扶问题。将人口计生利 益导向政策纳入民生改善行动计划。完善以政府为主、社会补充、 覆盖城乡、公平合理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落实各项法 定奖励优待政策。增强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进一步满足育龄 群众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服务需求,推动男女平等, 对计划生育家庭给予优待和照顾,优先解决计划生育家庭在生产、 生活、就业、就医、养老保障、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民生问题,增 强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 3.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 大力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法律和政策,宣传性别平等的理念, 形成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工作格局。严 厉打击“两非”,有效防控采血鉴定胎儿性别行为,营造“生男生 女一样好”的社会生育文化理念。 4.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免费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利用农村医疗卫生和计生网络,形成以预防 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点优先优惠计划生育户;立足社区 和家庭,面向健康、亚健康人群,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生殖健康 - 10 - 促进模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和家庭 保健需求。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以 严重与高发的先天性疾病为重点,以一级预防(指预防、控制和 消除致病因素,如近亲结婚、缺碘、缺叶酸、缺维生素等)为主, 做好宣传教育、遗传咨询工作,大力提倡优生优育,加强孕产期 保健、推广新法接生、提倡住院分娩,进一步降低婴儿死亡率、 孕产妇死亡率和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工 程”。从普及防病知识和广泛开展常见的严重影响育龄妇女健康 的生殖道感染疾病的检查和检测入手,形成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 防治体系,减少生殖道感染对育龄妇女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避 孕节育措施的落实和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到 2020 年,实现育 龄妇女相关服务全覆盖。 (三)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 依托县乡医疗联合体,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特色专科建设, 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建成一批标准化、特色化的中医类颈 (腰)椎专科、肛肠专科、疼痛专科、普外专科、康复专科、口 腔专科和中药房,力争全县 11 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建成中医特色 乡镇卫生院,并带动 80%以上的村卫生所为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 (四)加强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监测预警、报告信息网络体系。 完善县级卫生应急组织机构、卫生应急网络和应急预案,强化卫 生应急管理、培训和演练。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和技术装备建设, - 11 -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机制,提高卫生应急的专业化、规 范化水平,形成覆盖全县、上下联动、集信息收集、指挥调度、 综合协调、现场处置一体的卫生应急平台,提升卫生应急的整体 性、协同性和机动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数据采 集、网上实时报告、预警监测、指挥调度的统一管理,增强快速 反应能力。 (五)促进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和保障,个人就医费用负担 大幅减轻;县域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公共卫 生指标达到全省规定水平;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 重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完善,资源配置和人口健康水平差距进一 步缩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六)扶持发展健康产业 积极推动健康管理思路的转变,在不断加强基本医疗卫生保 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母婴照料等健康服 务。着力推动医养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结合, 鼓励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立 长期合作关系。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 度、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 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 - 12 - (七)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不断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优化配置农村卫生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保障国家 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 务的业务经费,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规范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严格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及时调整、优化基层医疗 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充满活力、能进能 出的人事制度,加强执业监管,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安全、 有效、便捷、经济。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 不断改善服务流程,全面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探索建立持续改善 服务的长效机制,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应 急救治能力。大力实施卫生支农工作,努力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 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 格制度,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在业务培训、 职称晋升、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八)加强疾病预防控制 全面加强各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巩固结核病防治工作成果, 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继续 做好结核病防治项目工作,努力实现结核病防治工作目标。普及 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积极推广高危行为干预措施,继续落实 对艾滋病患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措施,持续有效控制艾滋病 - 13 - 的发生和传播。进一步强化国家免疫规划管理,保持较高水平的 常规免疫接种率,国家免疫规划内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 在 95%以上,流脑、乙脑疫苗等新扩大疫苗接种达到 90%以上。 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和症状监测,有效防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等新发传染病。做好以霍乱为 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肠道传染 病发病率。落实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 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推行社区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 理,针对共同危险因素实施综合干预。抓好疟疾、碘缺乏病的监 测与防治工作,加强职业病、食源性疾病、环境相关疾病的防治,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食品安全、口腔卫生、饮用水卫生等健康危 害因素监测系统。 (九)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 努力改善我县城乡整体环境卫生面貌,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 加强农村改厕工作,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50%。广泛开展病媒 生物防治和“控烟”工作,“四害”密度始终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 病媒传播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卫生知识知晓率、中小学健康教 育开课率、健康行为形成率等达到阶段性目标。 (十)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 加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体系建设,确保十三五县妇 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按照《山西省乡级 - 14 - 妇女、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2016 年夏店卫生院率 先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十三五”期间计划所有卫生院全部达 到建设标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广适宜技术,规范妇幼保健 服务技术、程序,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孕产妇和 7 岁以下儿童享 有良好免费的基本保健服务,加大妇科病普查、婚前医学检查、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力度,继续实施两癌 检查、叶酸补服等重大妇幼卫生项目,强化对流动、留守、孤残 妇女、儿童的保健服务,提高全县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十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网络,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县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 协作机制,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到 2020 年,全县城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建立起标识形象统 一、结构布局合理、服务功能较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 学、监督管理规范、补偿机制稳定、政策措施配套、群众广泛利 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方 便群众就医,合理分流病人,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明显解决人民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到 2020 年,力争实现规范培养 5 名全科医师、20 名社区护士和 5 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进入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服务工作。 (十二)加强卫生监管,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在完善既有的卫生监督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县卫生监 - 15 - 督机构的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卫生监督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队伍 建设,不断提升卫生监督的执法能力。继续推进基层卫生监督网 络建设,推动卫生执法重心下移,提高农村、乡镇和县城社区卫 生监督覆盖率。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和工作制度,依法履职,严 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全面推行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 理制度,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达 100%;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生活饮用水卫生及涉水产品、消毒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管; 加强传染病和学校卫生监督;积极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加 大职业卫生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监护,严肃查处危害 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强化医疗市场监管,加强医疗机构依法 执业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及计划 生育“两非”行为。 (十三)加快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 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 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三大数据库,推动公共卫生、计 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六大业务系 统的个案信息与全员人口信息的互联互通、交互共享;逐步实现 本地区就医一卡通;强化信息安全和标准规范管理及应用。 襄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16 - 2016 年 12 月 27 日印发